骨组织再生

2024-07-18

骨组织再生(精选11篇)

骨组织再生 篇1

研究人员用低功率激光刺激牙齿,然后在牙齿上装上临时的牙套。12个星期后,经过治疗的牙齿产生牙本质的能力得到提升。

激光常被医生用来破坏组织,制造微小的手术切口,清除蜘蛛状血管,以及清除体毛。最近,研究人员证明了低功率的激光可以用来实现相反的目的:让缺失的组织再生。

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正在利用激光刺激老鼠牙齿内的干细胞,有朝一日,这或许会成为一个简单的治疗方法,替代痛苦的根管疗法。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表示它还有其他的用途,也许还能刺激伤口愈合和骨头再生。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帕尔文·阿让尼(Parveen Arany)表示,低功率激光可以刺激一些生化过程。阿让尼是一名牙医,也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员,他在哈佛大学维斯研究所的戴维·慕尼(David Mooney)的实验室期间,领导了这项研究。

他表示,之前利用低功率激光进行的研究,不都能取得引人瞩目的疗效。

阿让尼和他的同事们在老鼠的臼齿上钻孔,将牙齿内部包含干细胞的牙髓暴露出来。他们用低功率激光刺激牙齿,然后在牙齿上装上临时的牙套。12个星期后,经过治疗的牙齿产生牙本质(类似骨头的组织,是牙齿的主要成分之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常当牙齿中的牙本质腐烂暴露出牙髓时,就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来修补,即挖出牙髓,并用惰性材料替换牙髓,以及外部的牙齿。

而这项研究提高了避免根管疗法的可能性,只要刺激身体自身的干细胞使部分牙齿再生。

不幸的是,和制造牙本质的细胞不同,能使外部牙釉质再生的细胞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失去了,不过,阿让尼表示他的团队正在研究使牙齿的其他组织再生。

研究人员研究了为什么激光会有这样的功效。他们发现,激光会产生一种名为活性氧簇的化学物质,其能够激活剧本可以刺激生长功能的转化生长因子-β。

研究表明了“如何利用物理形式的能量诱导生物反应”,不过,转化生长因子-β也有可能对组织造成损害,所以必须找到能引起有益反应的合适的剂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之前的结果有好有坏。

科学家们研究了几种不同的诱导干细胞,以分化出特定组织的细胞,从而替代组织,或者让组织再生,这一过程往往涉及获取和操控细胞,并且把它们暴露在能促进分化的分子中。

然而,用激光来刺激细胞,让它们自己产生这样的分子,再分化成特定的组织,这一过程会容易得多,同时其所面临的政策监管障碍也少得多。

阿让尼表示,由于转化生长因子-β可以促进生长和分化,激光也可以被运用在其他地方。

“这是一个非侵害性的技术,这正是其吸引人的地方”,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牙医分校的牙齿再生研究员安妮·乔治(AnneGeorge)表示。“这种技术很容易进行临床试验。”

阿让尼表示,他的团队正计划在人类身上测试这种疗法。

来源:MIT科技评论

骨组织再生 篇2

以小桐子(Jatropha curcas)的`胚芽、子叶、下胚轴、叶柄、叶片和茎段作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的6-苄基腺嘌呤(6-BA)和α-萘乙酸(NAA)对其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S培养基中加入5.0mg/L 6-BA和1.0mg/L NAA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加入5.0mg/L 6-BA和0.1 mg/LNAA对不定芽的诱导最为有效,加入0.1 mg/L 6-BA和1.0 mg/L NAA有利于芽的生长;加入1.0 mg/L NAA的1/2 MS培养基对生根最为有利.

作 者:秦虹 宋松泉 龙春林 程红焱 QIN Hong SONG Song-Quan Long Chun-Lin CHENG Hong-Yan 作者单位:秦虹,QIN Hong(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宋松泉,SONG Song-Quan(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勐腊,666303)

龙春林,Long Chun-Lin(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

程红焱,CHENG Hong-Yan(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

骨组织再生 篇3

关键词:枣;嫩枝;茎段;组织培养;不定芽再生

中图分类号:S665.104+.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2)01-0014-03

枣是鼠李科枣属多年生落叶木本果树,原产地中国。枣树适应性强,有“铁杆庄稼”之称。全国除西藏、东北等极寒冷地区尚无栽培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枣树栽培。枣产业在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枣树品种的繁殖通常采用嫁接繁殖,繁殖效率低。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工厂化快速育苗已在香蕉、苹果、樱桃砧木吉塞拉、草莓等品种上获得了成功。枣的组织培养研究虽然比其他果树起步晚,但枣树品种的组织培养研究已有一些成功报道。鲁枣1号是2009年山东省审定的极早熟鲜食枣新品种,采用常规嫁接繁殖方法短时间内不能满足生产上对该品种的需求,因此开展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研究,对实现鲁枣1号品种的无性系快繁及优良品种资源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鲁枣1号正在生长的枣头嫩枝。

1.2试验方法

1.2.1芽的启动和增殖培养在生长季节,选取正在生长的枣头枝和二次枝,剪段,每段含有一个未萌发的主芽,流水冲洗30min,在超净工作台上先用70%酒精杀菌1min,然后用0.1%HgCl2杀菌7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6次,接种到诱导培养基:MS+1mgL BA(单位,下同)+0.2 IBA+3%蔗糖上。芽萌发生长后分别转移到增殖培养基:(1)MS+2 BA+0.4 IAA+3%蔗糖和(2)WPM+2 BA+1 KT+0.1 NAA+3%蔗糖上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启动培养4周时统计芽萌发率(萌发芽茎段数/接种总茎段数×100%)和不定芽再生率(产生不定芽茎段数/接种总茎段数×100%)。增殖培养6周时统计增殖倍数。

1.2.2试管苗生根切取在增殖培养基上生长高度在2cm以上的健壮绿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1/4MS+0.5 IBA+2%蔗糖上进行生根诱导,诱导培养3周时统计生根率(生根梢数/接种总梢数×100%)。

以上培养基均加琼脂6g/L,灭菌前调pH5.8。

1.3培养条件

培养室温度(25±2)℃,光照时间14h/d。

2.结果与分析

2.1茎段主芽的启动培养

茎段在启动培养基上培养10d后,主芽开始萌发(图1A),培养15d,主芽伸长生长(图1B),培养20d,主芽伸长生长成梢(图1C)。主芽萌发率为54.8%。

2.2不定芽再生

茎段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0d后,茎段上部切口处(即培养基上面的切口)产生大量白色愈伤组织(图1A),培养20d后,上部切口处可观察到不定芽产生(图1C和图2A)。不定芽再生率为23.8%。但产生不定芽的茎段其主芽不萌发,主芽萌发的茎段不产生不定芽,同一茎段上未观察到主芽萌发和不定芽发生同时存在的现象。

2.3试管苗增殖

把萌发的主芽和产生的不定芽切下转移到增殖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增殖。以增殖培养基(1)上增殖生长较好(图2B),表现为增殖倍数较高,增殖培养6周时,平均增殖倍数为3.4,绿苗生长健壮,表现为叶绿、大而伸展,而在增殖培养基(2)上,增殖倍数平均为2.8,苗生长较细弱,叶小不伸展,且叶片上产生少量愈伤组织。可见,鲁枣1号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2mg/L BA+0.4mg/L IAA+3%蔗糖+6g/L琼脂。

2.4试管苗生根与移栽

试管绿苗在生根培养基上培养20d,生根率可达85%以上。生根培养40d,在室内打开瓶盖炼苗3d,取出生根苗用自来水洗净根部培养基,移栽入干净的河沙中,移栽后盖塑料薄膜保湿。隔3~5d浇一次水,4周后成活率达76%以上。

3.讨论

枣试管苗建立时,可以取度过休眠期的枝条,水培催芽,以萌发的芽为外植体经杀菌消毒后接种,也可以直接从田间大树上取正在生长的枣头嫩枝,剪段消毒后接种,以这两种方式建立枣试管苗,已在很多品种上获得了成功。本试验以正在生长的枣头嫩枝为试材,成功获得了鲁枣1号的试管苗,这和前人研究报道结果一致,但嫩枝茎段产生不定芽为首次发现。

同一茎段上不能既产生不定芽又能使主芽萌发,这可能是外源激素影响所致。培养基中加入的外源细胞分裂素由茎段吸收后向上运输,促进茎段顶端细胞产生脱分化,产生不定芽,不定芽生长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抑制茎段下面的主芽萌发。如果主芽萌发生长,主芽生长产生的生长素影响细胞分裂素的运输方向和在植物体中的分布,影响外源细胞分裂素向茎段顶端的运输,影响不定芽的产生。

本试验利用嫩枝茎段为试材,在启动培养基Ms+1mg/LBA+0.2mg/LIBA+3%蔗糖+6g/L琼脂上既可使茎段主芽萌发,也可诱导茎段产生不定芽,茎段总生芽率可达78.6%,表明以嫩枝茎段为外植体可获得较高的试管成苗率,是建立试管苗比较理想的外植体材料。

参考文献:

[1]马雪筠,周丽侬,陈俊秋.香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89,1:22-24.

[2]王法照,牟文忠,杜鹏,等.苹果脱毒苗工厂化繁殖技术研究[J].烟台果树,1994,3:18-21.

[3]李江,范志强,孙仲序.大樱桃优质矮化砧木吉塞拉批量组培快繁系统优化的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7,20(1):26-30.

[4]朱文勇,赵玉军,郭黄萍,等.无毒草莓组织培养工厂化快速育苗技术研究[J].山西果树,1995,1:21-22.

[5]任东植,曲运琴,白莉,等.苹果枣工厂化脱毒快繁育苗技术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8(2):160,172.

[6]李风杰.鲁北冬枣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落叶果树,2006,4:6-8.

[7]孙清荣,孙洪雁,周广芳.孔府酥脆枣试管苗离体叶片不定梢诱导和再生[J].植物遗传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20(1):83-85.

[8]罗晓芳,田砚亭,李云,等.金丝小枣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18(2):9-15.

牙周组织再生的临床研究进展 篇4

近年来,生物信号分子的开发与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牙周组织再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牙周组织再生技术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本文对牙周组织再生临床前期的研究和临床研究概况作一简述。

1牙周组织再生概述

1.1传统的牙周治疗

传统的牙周治疗以去除牙周病发病的病因为主要目的,主要方法包括洁治术、刮治术、翻瓣术、骨修整术、药物治疗以及调等,通过以上方法去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微生物的刺激,或切除感染的病变组织、建立平衡良好的功能性咬合关系以消除病因,从而促进牙周组织的健康和修复。尽管传统的牙周治疗在消除病因方面有确切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使已经丧失的牙周组织得到重建与再生。

1. 2第一代牙周组织再生

第一代牙周组织再生是在传统牙周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植骨术( bone grafts) 、GTR等方法实现牙周组织的再生。植骨术是将骨或骨替代品等移植材料植入因牙周炎造成的牙槽骨缺损处促进骨再生的方法。目的是通过移植材料来促进新骨的形成,修复骨缺损,恢复牙槽骨的解剖形态,达到理想的骨再生和新附着的愈合。GTR是指在牙周手术中利用膜性材料作为屏障, 阻挡牙龈上皮在愈合过程中沿根面生长,并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分化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具有形成新附着能力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占领根面,形成新附着促进牙周组织的再生。

1. 3第二代牙周组织再生

生长因子是一类存在于体内的生物活性因子,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伤口愈合及组织再生的有关基因,从而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因此,为了促进新的附着形成,提高根面的生物相容性及增强牙周前体细胞生物活性,在GTR、植骨术、 翻瓣术中应用注射装置在根面涂抹生长因子后缝合软组织,以增强牙周手术的术后效果。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研究的生长因子主要包括: 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rich plasma,PRP) 、釉基质衍生物( enamel matrix deriv- ative,EMD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s growth factor-2,FGF-2) 等。

1. 4第三代牙周组织再生

长期以来,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牙周治疗结果表明,GTR、局部应用EMD及生长因子促进牙周组织再生能力有限且结果存在不可预知性,这可能与牙周缺损的类型、剩余牙周组织量、生长因子发挥作用时间的不可控性等因素有关。然而,牙周组织再生的基础及关键是牙周膜细胞。牙周组织工程、干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有望解决这一难题。组织工程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牙周组织工程则是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功能相关的牙周膜细胞种植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细胞外基质材料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将这种细胞与生物材料复合体植入牙周病损部位以形成新的具有其原来特殊功能和形态的相应组织和器官,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而基因治疗是将具有特定作用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后,再将靶细胞植入,使细胞能持续分泌生长因子从而促进组织再生。

2 GTR治疗的临床应用概况

GTR生物膜主要包括不可吸收和可吸收膜材料。 聚四氟乙烯是研究最早、应用最广的不可吸收屏障膜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单独使用。但是由于该类膜材料的不可降解性,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增加患者痛苦,因此临床上倾向于使用可吸收膜。以胶原膜为代表的可吸收膜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而且其中许多已商品化如Bio-Gide、Bio- mend、BME-10X等[1]。胶原膜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其表面利于细胞生长,能够参与组织的修复。但其力学性能较差,易于塌陷,因此,临床上常常与植骨材料联合使用。

临床上GTR多应用于窄而深的骨内袋,尤其是三壁骨袋,可能因为三壁骨袋的牙周膜细胞来源丰富而且易于提供牙周膜细胞生长空间,故效果最好; 窄而深的二壁骨袋也是较好的适应证。另外,二度根分叉病变为主要适应证[2],但必须要有足够的牙龈高度,以便能够覆盖术区。杨泓等[3]通过GTR联合骨粉治疗老年牙周病患者骨内缺损结果表明,相比于单纯的翻瓣术,GTR的临床效果更明显。但是,目前对于GTR联合应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国际上还未能形成统一的定论。二者的联合应用与单独应用植骨术,临床效果也无很大的差异。Vouros等对34个临床病例进行了长达10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引导组织再生术与植骨术联合应用,能够明显的降低患者骨内袋的深度,相比临床上单纯的应用翻瓣术有显著的临床效果[4]。 Gonca等将12名牙周病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GTR联合植骨术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单纯的植骨术治疗。术后6个月,临床检查与影像学分析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牙周状况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但是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5]。

3生物信号分子治疗

3. 1临床前研究

信号分子包括生长因子、分化因子、黏附因子等[6]。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已被证明具有较强的促进牙周组织修复的功能,它们包括EMD、转化生长因子 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FGF-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 等。研究表明: b- FGF能促进牙周膜细胞冠向生长,但是它们可以诱导胶原酶合成而减少胶原形成,这是否会影响牙周膜形成目前尚不清楚。体外细胞培养研究表明,TGF-β 为最佳骨基质形成刺激因子,但它对牙周膜细胞无趋化功能,单有牙槽骨新生而不伴有牙周膜细胞冠向生长可能导致骨粘连。PDGF对牙周膜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趋化活性,在骨细胞培养中能促进非胶原蛋白合成,而IGF-1能促进胶原合成,二者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见单独的一种信号分子无法满足牙周组织再生。

PRP是自体血通过离心分离浓缩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它来源于自身全血,具有无毒、无免疫原性、内含多种高浓度的生长因子、能促进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且PRP内的生长因子的含量与年龄性别无关[7 - 8]等优势而备受学者们的青睐。但是已知PRP包括的生长因子有: PDGF、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等。但是PRP的临床前研究所表现出的作用还不是很明确。就PRP对骨组织再生的影响而言,不同的试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可能是受到实验条件、试剂、动物、或者其他原因的影响[9 - 10]。尽管PRP在试验中的作用并不明确,但确定的是PRP不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需要在现有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优化试验方法,力求对PRP的作用达成共识。相较于PRP作用的不确定性,釉基质蛋白( enamel matrix protein,EMP) 在临床前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作用相对比较明确。EMP能够诱导形成新的牙骨质,在形态结构和生物学功能上接近于正常牙周组织,并且在形成牙骨质与牙周组织黏附中起重要作用,因而被认为可以用来诱导牙周组织的再生[11]。实验也表明EMPs在治疗人工Ⅱ度根分叉病变中有显著促进再生的作用,而且可促进无细胞性牙骨质的形成[12],在现阶段的大动物实验研究中,更多的研究结果发现联合GTR与EMP,对于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形成可能存在促进作用[13 - 14]。

牙周组织作为一种复杂的结构组织,在修复其缺损过程中,不仅要促进牙骨质、牙槽骨等硬组织的再生,而且还要能够保证血管、牙周膜的再生。在这方面b-FGF则表现出更好的作用。b-FGF对于人体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起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血管组织的生成、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扩增[15]。在相应的动物模型中也发现b-FGF联合支架材料应用于牙周病损区域能够促进新的牙周组织的形成,并且在该区域内也没有明显的牙根吸收[16]。b-FGF可促进损伤区域细胞的增殖,能够刺激间质细胞的多种生物活性,有利于牙周组织再生[17]。

除了上述的生物信号分子外,还有许多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的生物信号分子也受到关注。例如生长分化因子-5( 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5,GDF-5) 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骨组织和牙周膜的形成[18]。Kwon等[19]在动物模型上应用GDF-5后,发现GDF-5对于牙周组织的再生是安全的,并且能够修复牙周组织的损伤。现阶段研究中还利用重组的人类骨形成蛋白( recombinant human BMP,rh BMP) 的成骨性治疗牙周病造成的骨内袋、根分叉病变、骨开窗、骨开裂等。结果发现rh BMP对牙周硬组织的再生和恢复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0]。

在现阶段的研究中,一些生长因子往往不能表现出理论上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因此必须在原有试验的基础上发现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比如: 试验中样本量不足,试验中生长因子的使用量不足等原因。另外,很多的动物实验往往是在最后获得组织学结果,而忽视了在整个过程中组织学变化。因此在现有基础上重新优化实验设计,获得可靠的资料,是未来试验研究的着重点。

3. 2临床研究

临床上牙周病患者的牙周组织微环境往往是一个炎性因子与微生物同时存在的复杂环境,这与动物模型中的牙周环境不同。生长因子可能在炎性因子的作用下失去活性,从而造成临床实验研究结果不理想。 因此如何能够使生长因子在牙周组织再生过程中持续释放发挥作用,是当前生长因子在牙周组织再生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将生长因子与材料复合,但是这种复合还达不到真正缓释的目的,达不到临床所需要的治疗效果。况且牙周组织再生时所应用的生长因子大多只有1种或2种,而牙周组织的再生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在多种因子联合调控下完成。因此,还需就生长因子间如何协同作用、生长因子的选择、如何配伍和选用多大剂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21]。

尽管在临床前期的动物实验中很多的生长因子都表现出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仅有EMP一种生长因子实现商品化生产( Emdogain) ,并应用于临床,其余的都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临床应用Emdogain时,操作类似于翻瓣术,只是在根面处理结束后,通过注射装置在根面涂抹Emdogain,然后常规缝合软组织瓣,常规术后维护[22]。有文献报道,将EMP联合应用GTR后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23]。对于那些存在支持结构的骨内袋缺损,应用EMP治疗的临床效果更明显[24]。 目前,EMD在牙周再生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骨内缺损和根分叉病变的治疗方面。近年来有研究表明EMP对因牙周炎造成的根面牙骨质缺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25]。

生长因子在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多是通过刺激细胞生长活性而实现的,因此,临床应用时往往将生长因子联合应用GTR或植骨术来提高临床疗效。Parimala等[26]将PRP联合应用植骨术治疗牙周病患者,发现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此外Kitamura等[27]的临床试验结果发现b-FGF联合应用GTR对于促进牙槽骨高度的恢复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促进附着丧失的恢复。牙周组织的复杂结构及其在炎症状态下的复杂环境,决定了牙周组织再生的过程是依靠多种因素的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完成的。研究还发现不同的生长因子联合应用时,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对牙周组织的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8 - 29]。

4干细胞治疗

4. 1临床前研究

传统的牙周治疗主要是机械去除炎症刺激,创建良好的修复微环境,但往往以上皮长结合方式愈合而不是形成新的组织。第一代、第二代的牙周再生治疗主要依赖于牙周组织缺损处剩余干细胞的量,因此,牙周组织再生在生物学上认为是可能的,但在临床上其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疾病等重大疾病治疗和多种组织缺损( 如骨、软骨、神经、血管、牙周组织缺损等) 修复再生的新途径和新希望,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国际关注的焦点。在干细胞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胚胎干细胞以其明显的再生能力和分化能力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其来源使得研究人员不得不面对相应的伦理道德问题。在此条件下, 成体干细胞因其来源简单,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能力成为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30]。 目前,在牙周组织再生研究中发现,多种来源的干细胞在体外及动物体内具有形成牙周组织的能力。主要包括: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 ) 、牙周膜干细胞( 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 ) ,牙髓干细胞( 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 ,根尖乳头干细胞( 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 ,牙囊干细胞( dental follicle progenitor cells,DFCs) 等[31]。但是,牙周组织的愈合方式主要由重新植入牙根表面的细胞类型决定,从这方面考虑, PDLSCs在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中可能更占有优势。有研究表明,PDLSCs较其他来源的干细胞能够再生出更多的牙周组织[32]。除此之外,一系列牙周组织再生的大动物研究,尤其是利用小型猪为模型的研究,不仅证明PDLSCs与材料复合后能在牙周缺损处重建正常的组织结构,而且对牙周炎环境所致的组织缺损也能修复,表明PDLSCs不仅能直接分化和产生基质参与组织再生,而且还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和再生微环境来完成组织修复[33]。最新的研究有学者将PDLSCs制备成膜片用于牙周组织构建[34],并发现将异体PDLSCs以膜片形式植于牙周缺损处能产生与自体PDLSCs相同的再生效果,不会受到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这与PDLSCs本身几乎不表达 Ⅱ 型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I,MHC-II) 和一些共刺激分子相关[35]。因此,在自体干细胞来源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基于异体PDLSCs的牙周再生与组织重建将成为临床应用的重要模式。

4. 2临床研究

近年来,MSC在临床疾病的治疗应用主要利用其免疫调节功能。如通过移植MSC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36 - 37]。就MSC的出色再生能力而言,临床前期的研究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实现牙及牙周组织再生是有可能的。虽然目前仍然没有切实可行的安全、简易的干细胞治疗可以为临床牙病患者服务[38]。令人欣喜的是,国外已经有学者在着手这方面的临床研究,我国也有利用干细胞治疗牙周病的临床尝试。2009年,D' Aquino等[39]将DPC /胶原海绵复合体植入临床因拔除阻生第三磨牙造成的第二磨牙远中大面积骨缺损处, 术后一年发现该缺损处不仅再生出一定高度的牙槽骨,第二磨牙远中遭破坏的牙周组织也得到了恢复。 该结果表明DPC可以被用来修复和再生组织和器官。 Feng等[40]率先将PDLSCs,牙周膜前体细胞,应用于因牙周病引起骨内缺损的3名患者中,术后32 ~ 72个月的观察结果发现移植的干细胞并没有对牙周组织的再生产生不良影响,影像学显示牙槽骨较术前有明显的再生,且探诊深度、附着水平、牙龈退缩等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由此推测牙周膜干细胞的移植对于牙周病的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Mc Guire等[41]为恢复牙乳头的高度,将患者自体牙龈成纤维细胞( gingival fi- broblast cells,GFCs) 多次注射到预处理的牙龈乳头处,结果显示: 只在组织愈合的前2个月有较明显效果,但不能完全恢复初始高度。因此,一些学者认为, 此方法虽然简便、创伤小,但只能促进少量牙龈缺损的修复,尚存在一定的缺陷: 1由于液体的流动性,注射后细胞悬液的大小、形状和在组织中的分布难以控制; 2细胞注射液不能提供一定的机械支持力; 3细胞液注射后常呈岛形聚集,与受体组织间的黏附性差,不利于细胞生长和发挥功能; 细胞迁移进入毛细血管可能导致毛细血管栓塞,影响局部血供[42]。随着细胞膜片技术的发展,干细胞的移植方式也由局部注射、细胞与支架复合发展到细胞膜片移植及细胞膜片与支架联合移植的方式,既提高了细胞利用率,也进一步拓展了细胞的应用范围。如细胞膜片技术已经应用于皮肤、角膜、心脏、骨组织及牙周组织等再生医学的研究,其中通过细胞膜片技术获取的角膜缘上皮细胞及自体口腔黏膜细胞膜片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进行眼表重建[43]。

5前景与展望

长期以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努力寻求一种理想方法,尽可能最佳修复病损的牙周组织。继GTR之后,将组织工程技术运用于牙周再生成为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新领域。尽管组织工程技术治疗牙周缺损的修复、再生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纯化种子细胞,寻求种子细胞的多种来源途径,获取理想的基质材料,完善牙周组织工程动物实验模型等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生长因子与支架材料的联合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牙周组织再生的一个重要方向,寻找与某种生长因子相适应的生物支架材料对牙周组织再生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联合与协作,才能最终实现由基础实验到临床应用的转变这一目标。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牙周组织的再生修复,基因治疗可以使具有治疗作用的基因产物在局部靶向释放,减少全身的毒副作用,增强局部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实现牙周组织的再生。目前相关的技术研究仍处于基础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治疗程序; 找到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基因治疗成为牙周常规系统治疗的一部分将是牙周再生治疗领域一个革命性的进展。

摘要:近年来,生物信号分子的开发与组织工程技术的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给牙周再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将就牙周组织再生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重点介绍世界范围内生物信号分子和干细胞治疗牙周病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和进展。

骨组织再生 篇5

以长柄双花木当年生嫩梢上的.叶柄、嫩茎、嫩叶为外植体,对影响长柄双花木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分化主要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基MS+NAA 0.5 mg/L+2,4-D 2.0 mg/L上,三种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该培养基还可作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但继代培养周期不超过2周.愈伤组织接种在MS+BA 2 mg/L上分化不定芽,根的诱导在1/2MS+IBA 0.5 mg/L培养基上进行.

作 者:曾建军 肖宜安 孙敏 ZENG Jian-jun XIAO Yian SUN Min 作者单位:曾建军,肖宜安,ZENG Jian-jun,XIAO Yian(井冈山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孙敏,SUN Min(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骨组织再生 篇6

关键词:籼稻;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

中图分类号:S511.2+10.4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045-03

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遗传改良是改善籼稻品质、提高抵抗病虫害能力、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高效的再生体系是遗传转化成功的先决条件。近年来,研究者从幼穗、幼胚、花药等部位诱导出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质量好,被广泛用于水稻的遗传转化、品种培育中[1]。但是,上述材料多受季节限制,取材不便,阻碍了水稻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从胚性愈伤中首先获得再生植株的是在粳稻中[2],在籼稻中由于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品种具有倔强的对抗外来刺激的特性[3]和具有基因型专一性[4-5],使从成熟胚中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率和植株再生率很低,导致了籼稻遗传转化很困难。

籼稻KraDangNgah是泰国南部的当地品种,因营养价值很高且具有特殊香味而深受人们喜欢,但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到目前为止没有关于籼稻KraDangNgah再生体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为了建立KraDangNgah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打好基础,以成熟胚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在不同激素及浓度配比条件下的出愈率、愈伤组织状态及再生率进行研究,以期获得状态较好的愈伤组织,建立高效的再生体系。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及种子灭菌

籼稻KraDangNgah(OryzasativaL.)种子由泰国宋卡王子大学自然资源学院提供。健康成熟的种子剥去外壳后浸入70%乙醇中1min进行表面消毒,然后放入20%次氯酸钠溶液中,滴入2~3滴Tween205min;最后在超净工作台中用无菌蒸馏水洗4~5次;再将种子放在无菌滤纸上吸干水分,备用。

1.2试验方法

1.2.1愈伤组织的诱导

灭菌的种子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即MS培养基+3%蔗糖+0.75%琼脂糖+1~4mg/L2,4-D,pH值调节到5.7。愈伤组织诱导在25~27℃、16h光照条件下培养30d后,调查诱导率及愈伤组织的状态,愈伤组织诱导率=诱导出愈伤组织的种子数/接种的种子数×100%。然后将愈伤组织转接到继代培养基继代培养。

1.2.2愈伤组织诱导率的提高及优化

为了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质量,将灭菌种子接种到经“1.2.1”节试验筛选出的较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同时加入其他激素[(1)1mg/L2,4-D+1.5mg/LTDZ;(2)2mg/L2,4-D+1mg/LNAA+1.0mg/L6-BA;(3)2mg/L2,4-D+1mg/LNAA+1.0mg/L6-BA+0.5mg/LKN;(4)2mg/L2,4-D+1.0mg/LIAA+0.5mg/L6-BA+0.5mg/LKN;(5)4mg/L2,4-D+1mg/LNAA+1.0mg/L6-BA+0.5mg/LKN;(6)4mg/L2,4-D+1.0mg/LIAA+0.5mg/L6-BA+0.5mg/LKN]和1g/L水解酪蛋白(CH),愈傷组织诱导的培养条件如“1.2.1”节所述。经过30d培养后调查愈伤组织的大小、形态和诱导率,然后转接到继代培养基中。

1.2.3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为了选取质量好的胚性愈伤组织,将从成熟胚中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接到添加激素及浓度配比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相同或减半的MS培养基中,所有继代培养基中添加1g/LCH。培养30d后记录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褐化率,并在立体显微镜下鉴别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接到再生培养基中。

1.2.4植株再生培养

选取好的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添加不同细胞分裂素及浓度配比的MS培养基中,30d后调查再生情况。

1.3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采用Execl和DPS统计软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和分化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2,4-D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灭菌的水稻种子接种到含1~4mg/L2,4-D的MS培养上培养7d后,种子开始膨胀,逐渐开始出现白色愈伤。30d后统计愈伤组织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培养基中不添加2,4-D时,没有愈伤组织形成;当2,4-D的浓度从1mg/L增加到3mg/L时,诱导率从20.0%提高到33.9%,且愈伤组织的形态也随之变化,从紧密黄褐色、紧密黄色到颗粒状微黄色;当2,4-D的浓度增加到4mg/L时,诱导率又降低到31.2%,且形态变为黄色松散状,有的黏液化(图1),说明高浓度的2,4-D抑制愈伤组织的形成。本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2,4-D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很低,不适宜籼稻KraDongNgah愈伤组织的诱导。

2.2NAA、6-BA、KN和TDZ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nlc202309041730

灭菌的种子接种到添加不同种类激素和浓度配比的MS培养基上后,3~4d后就开始膨胀,7d后愈伤组织形成,这些愈伤组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断增生,30d后调查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形态,结果(表2)表明,培养基中加NAA、6-BA、KN可以显著提高诱导率,最高可以达到56.3%;此外还可以改进愈伤组织质量。从外形上看,这些愈伤组织量大、比较致密、较硬,呈颗粒状结构较多,易于分化,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呈胚性愈伤组织(图2、图3)。而在只有2,4-D的培养基上生长的愈伤组织比较松软,有的黏液化,有的有水泡,一般不易于分化(图1)。当在MS培养基中加入1mg/L2,4-D和1.5mg/LTDZ时,形成极少的愈伤组织(诱导率23.3%),其形态特征为紧密、硬且为白色,与其他激素浓度配比诱导愈伤组织较难增生。因此,2,4-D和NAA这2种细胞分裂素结合6-BA和KN2种生长素可以获得最高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最好质量的愈伤组织,比单独使用2,4-D更能有效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

当MS培养基中加入2mg/L2,4-D和其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时,形成大量的愈伤组织,形态学特征为致密、呈白色、带有一些绿点,这些绿点最终发育成芽,经过立体显微镜观察为胚性愈伤组织(图2);当MS培养基中加入4mg/L2,4-D和其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时,诱导的愈伤组织形态学特征为有些紧密、颜色从黄到白、比较小且有些褐化,只有少数的愈伤组织发展成胚性(图3)。进一步证明,2mg/L2,4-D配合其他植物激素更适合愈伤组织的诱导。因此MS+2mg/L2,4-D+1mg/LNAA+1.0mg/L6-BA+0.5mg/LKN是最好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2.3不同激素浓度及配比对胚性愈伤组织的影响

继代培养3周后,发现诱导培养基和继代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褐化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影响很大。结果(表4)表明,愈伤组织转接到只添加2,4-D的MS培养基上褐化很严重,随着2,4-D浓度增加,褐化率从100%减少到0,但其胚性愈伤的增殖很慢,表现出分化越来越困难。培养基中添加1mg/L或2mg/L2,4-D配合其他激素,褐化率比单独使用2,4-D低,为0~27.2%。当培养基中添加1mg/L2,4-D、0.5mg/LNAA、0.25~0.50mg/L6-BA和0.25mg/LKN时,愈伤组织没有褐化且出现更多绿芽(图4),表明激素浓度减半更能促进胚性愈伤组织的发育和分化。说明NAA、6-BA

和KN能有效抑制愈伤组织的褐化,促进胚性愈伤发育,从而提高分化能力。因此,这种培养基最适宜于愈伤组织继代和分化培养。

2.4不同配比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

当胚性愈伤组织转接到表5中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后,其分化和再生情况如表5所示。结果发现,与其他激素相比,TDZ可以加快胚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缩短再生时间,但分化率和再生率较低(图4),分别为29.6%、21.5%。NAA、6-BA和KN配合使用显著提高了分化率,达45.8%~75.5%,说明不同配比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植株再生有显著影响,当细胞分裂素高于生长素时,促进植株的再生。因此,0.5mg/LNAA、1.0mg/L6-BA和2mg/LKN是最适宜愈伤组织分化和再生的激素配比。

3讨论与结论

籼稻的组织培养因品种不同,培养条件差异较大[6],愈伤组织的质量是影响籼稻再生频率的关键因素,而2,4-D浓度对愈伤组织的数量及质量影响均较大。一般认为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2,4-D,以提高内源ABA的水平,促进胚性能力表达[7],但仅添加2,4-D往往出愈率较低,特别是籼稻。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中仅使用2,4-D时,诱导率比较低,说明籼稻HomKraDong具有基因型专一性。相同的结果在2010年被Zuraida等报道[8]。

田文忠在提高籼稻愈伤组织诱导率的研究中指出,在诱导培养基或继代培养基中加入KN和NAA能显著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提高分化率[9]。本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当MS培养基中加入2,4-D配合NAA、6-BA和KN能够显著提高诱导率和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说明细胞分裂素KN和6-BA可以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并促其分化。因此本研究以2mg/L2,4-D、1.0mg/LNAA、1.0mg/L6-BA和0.5mg/LKN为最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Zuraida等對籼稻MR219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和生长素NAA均对籼稻的分化培养有极显著的影响[8,10]。本研究在分化培养基中加入6-BA浓度在1.0~1.5mg/L时,能够显著提高分化率;NAA是一种生长素,浓度过低则生长缓慢,浓度过高则在基部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且分化率下降,当NAA和KN配合使用时可以改进愈伤组织质量。因此,0.5mg/LNAA、1.0mg/L6-BA和2mg/LKN浓度配比适合籼稻幼苗分化。本研究初步建立起了籼稻Kra

DangNgah的再生体系,为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晓丽.水稻愈伤组织培养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1):48-49,70.

[2]NishiT,YamadaY,TakahishiE.Theroleofauxinsindifferentiationofricetissuecultureinvitro[J].BotanicalMagazine,1973,86:183-188.

[3]KyozukaJ,OtooE,ShimamotoK.Plantregenerationfromprotoplastofindicarice:genotypedifferencesincultureresponse[J].TheoreticalAppliedGenetics,1988,76:887-890.

[4]RamanR,ChahalGS,DhaliwalHS.Screeningofgenotypeforcallusinductionandplantregenerationinrice[J].CropImprovement,1994,21:1-2.

[5]HieiY,KomariT.Agrobacterium-mediatedtransformationofriceusingimmatureembryosorcalliinducedfrommatureseed[J].NatureProtocols,2008,3(5):824-834.

[6]阎丽娜,李霞,吴丹.不同类型水稻材料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6):1127-1135.

[7]张东向,张崇浩,李杰芬.玉米叶片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及其与内源IAA和ABA关系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2000,26(2):195-199.

[8]ZuraidaAR,SuriR,WanZ.RegenerationofMalaysianindicarice(Oryzasativa)varietyMR232viaoptimizedsomaticembryogenesissystem[J].JournalofPhytology,2010,2(3):30-38.

[9]田文忠.提高籼稻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研究[J].遗传学报,1994,21(3):215-221,254.

[10]SyaifulBP,SitiNA,MaheranAA,et.al.SomaticembryogenesisfromscutellarembryoofOryzasativaL.var.MR219[J].PertanikaJournalofTropicalAgricultureScience,2009,32(2):185-194.

骨组织再生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红掌品种为粉冠军, 选择新抽出的长势旺、无病斑并完全伸展的幼叶作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材料处理。

先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再用75%的酒精处理20 s后置于0.1%升汞灭菌8~10 min,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 再将幼叶分别剪成带主脉的叶片小块 (1 cm×1 cm×1 cm) , 以备接种。

1.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经灭菌的外植体分别接种于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的1/2 MS诱导培养基上, 置于无菌纸箱内进行黑暗培养, 利用正交设计法L9 (34) 探讨培养基中6-BA、2, 4-D、NAA和KT 4种因素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具体试验设计见表1。将叶片接种在附加不同水平6-BA、2, 4-D、NAA及KT的1/2 MS培养基上, 45 d后观察愈伤组织的诱导情况。每组接10瓶, 每瓶接种2个材料。

1.2.3 愈伤组织的分化。

将产生的愈伤组织接种到添加不同浓度激素的1/2 MS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光照培养, 培养温度为25~28℃, 光照强度为2 000 lx, 每天光照16 h。利用正交设计法L9 (34) 探讨培养基中6-BA、KT、蔗糖和NAA等4种因素对红掌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定芽的影响。具体试验设计见表2。将大小基本一致、生长情况良好的愈伤组织转接到不同水平6-BA、NAA、KT及蔗糖的1/2 MS培养基上, 30 d后观察愈伤组织的分化情况。每瓶接种1个材料。

1.2.4 芽的增殖培养和生根壮苗。

分化培养50 d左右 (不定芽长至0.5 cm时) 转接于1/2 MS+6-BA 0.5 mg/L+NAA 0.2mg/L+KT 0.1 mg/L培养基上进行第1次继代培养。继代培养时, 应尽量减少切面 (切口) , 以免影响芽体分化和延长继代周期。当不定芽长至1.0~1.5 cm, 第2片、第3片完全叶形成时, 将其从基部切下, 转接于1/2 MS+NAA 0.1 mg/L上生根。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外源激素水平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处理外植体接种25 d左右叶片切口边缘开始产生少许嫩黄色的泡状物, 45~60 d泡状物逐渐长大成嫩黄的瘤状突起的愈伤组织。由表3可知, 处理A1~A9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 处理A3诱导率最高, 达50%。因此, 最佳组合为1/2 MS+6-BA 1.0 mg/L+2, 4-D 0.4 mg/L+NAA 0.3 mg/L+KT 0.3 mg/L。

2.2 不同外源激素水平和不同蔗糖浓度对红掌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20 d左右开始由原来的黄色转变成黄绿色, 7 d后开始出现萌动的小芽。由表4可知, 愈伤组织均能分化出小芽, 其中处理B4芽分化率最高, 达90%。因此, 愈伤诱导最佳组合为1/2 MS+6-BA 0.4 mg/L+KT0.1 mg/L+蔗糖25 g/L+NAA 0.3 mg/L。

3 结论与讨论

红掌组培快繁中, 利用完全展开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产生不定芽, 不同外源激素6-BA、2, 4-D、KT和NAA的合理组合能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 并产生大量丛生芽。试验结果表明:1/2 MS+6-BA 1.0 mg/L+2, 4-D 0.4 mg/L+NAA 0.3 mg/L+KT 0.3 mg/L是诱导红掌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 1/2 MS+6-BA 0.4 mg/L+KT 0.1 mg/L+蔗糖25 g/L+NAA0.3 mg/L是产生丛生芽的最佳培养基。高度大于1.0 cm的芽即可转入生根培养基, 红掌的最佳生根培养基是1/2 MS+NAA0.1 mg/L。外植体接种45 d后部分较小的愈伤组织转接到诱导培养基上继代1次 (25 d左右) , 然后转接到分化培养基上有利于分化成芽。另外, 在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后挑出一部分进行光照培养, 一部分暗培养7 d后进行光照培养, 其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别。

参考文献

[1]陈育青.红掌的叶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4) :104-105.

[2]周辉明, 尚伟, 陈燕, 等.外植体、基本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红掌愈伤组织诱导影响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1) :64-65.

[3]夏时云, 麦瑜玲, 许继勇, 等.红掌叶片离体培养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J].华北农学报, 2006 (3) :16-18.

[4]凌雷.红掌快速繁育最适培养条件的筛选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1) :212-213.

[5]文慧婷, 张翠玲.红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7) :8-9.

[6]夏慧敏, 傅玉兰, 杨海燕, 等.红掌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现状的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1) :5516-5517.

辣椒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篇8

1 基因型的影响

基因型是影响辣椒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品种之间愈伤诱导率及其再生率有显著差异[6]。罗素兰等[7]选用4种不同的辣椒进行再生体系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分化频率有所不同, 最高为83%, 而最低的仅为67%;龙凤等[8]选取9个辣椒品种的子叶、下胚轴接种于芽诱导分化培养基, 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分化频率差别较大, 变化范围为50%~90%, 说明辣椒不定芽诱导分化率具有明显的基因型依赖性。

2 外植体的影响

选用不同的外植体, 在愈伤诱导、不定芽的分化以及不定芽生根等各个阶段所得出的结果就有很大差异, 如辣椒的子叶、茎尖、上胚轴、下胚轴、真叶、花药等均可用于愈伤组织的诱导, 但结果却有很大不同。王旭英等[9]以彩色辣椒茎尖、子叶、上胚轴、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发现在诱导愈伤时, 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不同, 子叶最高为95%, 其他的依次为茎尖、上胚轴、下胚轴;张春芬等[10]同时报道下胚轴和真叶有诱导形成不定根的现象。柳建军等[11]认为带柄子叶的分化显著优于子叶和下胚轴;但崔群香等[12]对试验综合成苗系数与诱导频率进行研究, 认为去根和子叶的苗尖更有利于彩色辣椒离体再生成功。

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在辣椒组织培养中, 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IAA、6-BA、NAA、GA3、2, 4-D、ZT、KT、IBA等。在各个不同的培养阶段, 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各有不同。辣椒诱导愈伤时, 植物生长调节剂通常选用2, 4-D与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或细胞分裂素与NAA配合使用, 而在分化培养时, 一般采用细胞分裂素与IAA配合使用, 同时发现添加一定量的AgNO3有利于提高不定芽的分化频率。

3.1 愈伤组织的诱导

合适的激素浓度配比对于诱导产生较好的愈伤组织及其随后的分化至关重要[13]。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出愈伤组织, 但诱导效率和愈伤组织的质量不同。高浓度的2, 4-D最易诱导愈伤组织, 但愈伤组织质地疏松透明, 不能分化芽[8]。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董兆龙等[14]的证实。李永文等[2]采用不同激素组合对彩色辣椒子叶愈伤组织诱导, 发现单用6-BA比6-BA与NAA配合使用效果要好;王迅等[15]用6-BA、KT、IAA等3种激素设置12种配比, 发现都能诱导愈伤, 但6-BA的效果比KT普遍要好;罗素兰等[7]报道, 当IAA和NAA的质量浓度为1.0、2.0、3.0 mg/L, 而6-BA质量浓度为0.1、0.5、1.0 mg/L时, 子叶外植体只形成愈伤组织, 且伴随生根现象, 但随着6-BA浓度的升高和IAA、NAA浓度的降低, 不定芽分化频率增高, 愈伤组织产生减少。

3.2 愈伤组织的分化

在辣椒愈伤组织分化的过程中, Sadhana等[16]发现6-BA是重要的激素之一;唐亮等[17]认为6-BA在一定范围内 (0~5 mg/L) 浓度越大越有利于诱导分化, 同时配以IAA、NAA、ZT等激素效果更好;Sanatombi等[18]也得出芽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8.8μmoL/L+IAA 11.4μmoL/L。李英慧等[19]对不同含量的6-BA、ZT、KT等细胞分裂素对辣椒子叶再生频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6-BA的诱导效果最好, ZT次之, KT基本上不能诱导不定芽。何晓明等[20]的研究成果也是如此。研究者同时发现, 由2, 4-D诱导产生的愈伤在以后的芽分化培养基中不能产生不定芽, 且2, 4-D对不定芽的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在同一6-BA浓度下, 6-BA/IAA组合诱导不定芽的效果明显优于6-BA/NAA组合, 6-BA/IAA的浓度比为10∶1的培养基的分化率高于5∶1的培养基, 并得出最适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5 mg/L+IAA 0.5 mg/L[21],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孙丽萍[22]、龙凤等[8]的认可。

3.3 不定芽的伸长与生根

缪武等[23]报道辣椒离体培养的主要困难在于芽伸长的诱导, 在芽伸长培养基中添加2 mg/L的GA3可诱导芽的伸长, 但若在芽分化培养基上添加GA3, 则会抑制芽分化, 产生大量愈伤组织;姚明华等[24]也发现6-BA、GA3是不定芽生长的显著影响因子, 6-BA浓度的增加对不定芽的伸长有抑制作用, 当6-BA浓度为5 mg/L以上时, 不论GA3的浓度为多少, 不定芽块只有膨大现象;黄真池等[25]也发现除6-BA、GA3外, 适当增加IAA浓度可促进不定芽的伸长;汤银珠[26]认为2.0 mg/L ZT和2.0 mg/L 6-BA的配合使用能促进不定芽的伸长。张先云等[5]、谢立波等[27]都认为芽伸长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5 mg/L+IAA 0.2 mg/L+GA32 mg/L+AgNO34 mg/L。不定芽的生根普遍认同在基本培养基中添加IAA、NAA即可。余小林等[28]、罗素兰等[7]研究发现, 生根最适培养基为MS+IAA 1 mg/L, 不定根的诱导率高达95%。张春芬等[10]发现相比不附加激素的1/2 MS培养基, 添加了0.1 mg/L、0.3mg/L IAA后, 生根时间缩短3~5 d且根长得粗壮, 若IAA浓度增加为0.5 mg/L时, 根系形成鸡爪根。敬国兴等[29]将不定芽转入1/2 MS+IAA 1 mg/L、NAA 0.5 mg/L的生根培养基, 不定根生根率达85%~100%, 而再生苗置于只添加1/2 MS+IAA 0.8~1.0 mg/L的培养基时, 根多而细长, 成活率低。

4 苗龄的影响

辣椒苗龄对再生频率也有很大影响。一般认为子叶离体培养的最适叶龄为12~16 d[30]。研究者[31]发现随着叶龄增加, 再生能力先升高后降低。柳建军等[32]认为无菌苗苗龄的大小, 对带柄子叶的分化再生能力有很大影响, 3 d的苗几乎不分化, 6~12 d的苗分化率较高, 苗龄达15 d的分化率明显降低, 且分化的芽数也少。罗素兰等[7]、姚明华等[24]、成善汉等[21]也认为12~14 d分化率最强。但周钟信等[33]以30 d叶龄子叶为外植体进行培养, 也获得再生植株, 而且芽分化率、移栽成活率均为100%。

5 AgNO3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发现在诱导芽分化时, 外植体切口易产生褐化现象, 从而使芽的诱导受影响, 添加一定浓度的AgNO3可以抑制褐变, 同时可以促进芽的分化。王迅等[15]的试验表明, 与未加硝酸银相比, 加入硝酸银能提高芽分化率的30%, 并大大缩短分化时间, 但他同时指出过高浓度的硝酸银会造成植株茎叶畸形, 最适浓度范围为3~4 mg/L;张先云等[5]的试验显示, 添加硝酸银后, 某些品种的分化率达到了100%。

6 其他因素的影响

辣椒组织培养通常在25℃、光照12~16 h/d、1 200~2 000 lx条件下进行。而进行培养所用的基础培养基大多数为MS培养基, 也有使用MB (MS无机盐+B5有机成分) 为基本培养基的。张先云等[5]的试验指出以真叶作为外植体进行再生体系的建立, 则MB培养基较为合适;黄真池等[25]以子叶为外植体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此外, 余小林等[28]报道LY (氨基酸混合物) 添加物对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效果比添加水解酪蛋白的效果好;李永文等[2]指出相比固体培养和液体静置培养, 半固体培养方式下愈伤组织出现早且诱导率高;黄丽华等[34]发现红光、白光有利于辣椒愈伤组织的形成, 蓝光、绿光对芽分化有抑制作用。

7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20世纪70年代用辣椒子叶和胚轴诱导出再生芽以及用辣椒花药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以来, 辣椒离体培养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离体培养技术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7.1 基因型依赖性

辣椒通过愈伤组织再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虽已获得成功, 但不同品种及变种间的组织培养效果差别很大。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子叶、下胚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 芽分化率在50%~90%不等[8]。可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结论或是通过筛选较适宜离体培养的品种进行进一步试验研究, 以避免由基因型的影响引起的试验结果不理想。

7.2 褐化现象

据报道, 在辣椒诱导芽分化时, 外植体切口易产生褐化现象, 从而使芽的诱导受影响, 影响再生体系的建立。研究发现, 可通过添加一定浓度的AgNO3 (3~4 mg/L) 、VC、活性炭抑制褐变[30], 但高浓度的AgNO3也会导致畸形芽的形成, VC、活性炭对外植体的再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7.3 不定芽伸长困难

骨组织再生 篇9

美国布朗大学和印度坎普尔理工学院 (IITK) 的研究团队利用组织工程和纳米技术对此可能有了一个回答。

在实验室里, 他们用直径在60和200nm之间的碳纳米纤维及已获得政府批准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 构建了一个支架。碳纳米纤维在执行这种赖以保持心脏稳定搏动的电连接上工作得很好, 它们是电子的极好导体。

然后, 他们使用PLGA把纳米纤维缝在了一起, 形成一个丝网, 长22mm, 厚15µm, 类似一块“黑色的邦迪 (创口贴) ”。

在用种植了心肌细胞的“邦迪”所进行的试验中, 四小时后, 与仅由聚合物构成的对照样品相比, 五倍的心脏组织细胞移植到了纳米纤维表面。五天后, 表面密度比对照样品大出六倍, 四天后的神经元密度加倍。

研发团队联系人Thomas Webster教授说, 支架是弹性的和持久的, 能够扩张和收缩, 很像心脏组织。由于碳纳米纤维, 心肌细胞和神经元聚集在支架上和酿成新的细胞, 事实上新生了一个区域。

骨组织再生 篇10

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是替代自体神经移植的一种有前途的产物,通过外科手术将其植入神经断端之间,促进神经再生。神经支架可成功连接短距离周围神经损伤已被许多学者认可,但是缺乏雪旺细胞( Schwann cells,SC) 或内部支架支撑的神经支架无法有效地修复长距离的周围神经缺损[1]。作者对近年来雪旺细胞与组织工程神经支架用于周围神经再生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SC的功能特点

SC是周围神经系统中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也是第一个且最广泛用于组织工程神经支架移植的细胞, 在PNI中,SC对神经元的生存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再生和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PNI的应答中,SC的表型迅速发生变化为轴突再生提供了一个通道,这是神经再生的关键。SC还能产生各种高水平的生长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神经胶质源性生长因子等。另外,SC还具有吞噬作用,参与初步清理髓鞘碎片。在SC被植入PNI损伤的位点后,用遗传标记技术可追踪到其积极地参与了神经再生[2]。

2SC的来源

2.1同种异体SC

在20世纪80年代,同种异体SC首次被用于支持细胞用于PNI的修复。因为SC移植后会产生排斥反应,所以必须同时应用免疫抑制药物。

2.2同源性SC

由于免疫排斥反应的存在,使用同源性SC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Tohill等就同种异体SC和同源性SC对修复大鼠间距为10 mm的坐骨神经损伤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移植的第6周,同种异体SC被宿主所排斥,而同源性SC仍被认同; 同种异体SC和同源性SC增加轴突再生的距离是一样的,但同源性SC轴突再生的数量更多一些[3]。

2.3自体SC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体SC已经开始尝试作为支持细胞使用。接种有自体SC的神经支架已被证明可以有效地修复大鼠正中神经的缺口,实现和自体神经移植一样的结果[4]。

2. 4 SC 系

因为初代SC的分离和培养是一个耗时的过程, 永生化的雪旺细胞系已被纳入研究人员的实验考虑中。据报道,SC TM41细胞系近似于初代雪旺细胞。 然而,与含有初代SC的移植物相比,含有SC系TM41的移植物轴突再生显著减少。即使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导的TM41细胞系神经再生反应比亲代的TM41细胞系更强,但还是达不到和初代SC相同的程度[5]。

3各种神经支架材料的研究现状

3.1同种异体或异种组织类

除了自体神经移植,自体非神经组织( 如肌肉、血管、肌腱和神经外鞘等) 的移植一直被尝试作为神经支架来连接周围神经间距,虽然已显示出成功的修复[6], 但是存在来源不足和宿主排斥的问题。Alberti等将脱细胞的牛肌腱与SC结合,体外联合背根神经元共培养证明其可以促进神经再生[7]。

3.2天然生物聚合物类

3. 2. 1胶原和其他细胞基质成分大多数细胞在多细胞生物中都是由复杂而混合的无生命材料包裹,这些无生命材料称为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包括胶原、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等,在轴突再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由猪Ⅰ型胶原蛋白溶液形成的、晶体定向控制的、具有导向作用的多孔支架,经实验证明再生的神经通过直径在20 ~ 120 mm、纵向紧密包装的管道,可延长至整个支架的长度[8]。

3. 2. 2甲壳素、壳聚糖等天然多糖类甲壳素是继纤维素之后,在自然界发现的第二大富产的多糖,它可以从甲壳类动物的外壳、昆虫的外骨骼及真菌的细胞壁中提取出来。壳聚糖和甲壳素一样,作为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特性,且更容易处理。它们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组织工程之中[9]。

3. 2. 3丝素蛋白和其他天然蛋白质天蚕丝一直在医学上被用作手术缝合线,直到最近蚕丝蛋白的发现。 蚕丝蛋白是天蚕丝的一种核心蛋白质,已经被迅速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因为它可以免除不良的机体免疫反应。同样地,从头发、羊毛、指甲和羽毛中提取出的角蛋白和其他基质蛋白也被尝试作为新型支架材料用于PNI的修复。

3.3合成材料

3. 3. 1非降解合成材料从历史上看,非降解合成材料的尝试都早于可降解合成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硅胶被用于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以来,因其惰性和弹性使硅胶管成为制造神经支架的第一个和最常用的合成材料。非降解支架也使用塑料制造,如丙烯酸聚合物、聚乙烯、弹性体等[10,11,12].

3. 3. 2可降解合成材料为了克服非降解合成材料的缺点,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可降解合成材料制作神经支架。此类材料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降解,并且其降解产物可以被机体吸收,仅伴有轻微的异物反应。

脂肪族聚酯是一类常见的可降解合成聚合物,其中聚乳酸、聚乙醇酸、聚已酸内酯和它们的共聚物,已经被批准成为在医疗器械领域使用的生物材料之一。 除此之外,聚磷酸酯、聚氨酯和一些带电聚合物也一直在试图用于制作神经支架[13]。

4SC的应用

在周围神经再生的动物实验中,很多研究者将SC作为支持细胞来研究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现将近年来的一些相关动物实验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骨组织再生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双黄补煎液的制备

将黄连、黄芩、骨碎补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药房) 各30 g混合, 加水煎煮2次, 药液过滤, 合并两次滤液浓缩, 醇沉, 水浴加热回收挥发乙醇至尽, 配制成每毫升含1 g生药的药液90 m L, 调节PH值为7.0~7.1, 脱色, 滤膜过滤除菌, 4℃贮存备用。

1.1.2 犬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常规消毒铺巾, 在Beagle犬下颌第二前臼齿, 距离龈缘2.0~3.0 mm处做一水平切口至牙面, 再做沟内切口至水平切口处, 牙龈剥离器剥离牙龈, 切取牙龈组织, 采用改良组织块法培养牙龈成纤维细胞。在饱和湿度、体积分数为5%的二氧化碳、37℃标准环境下培养, 观察其生长状况, 待细胞从组织块周围游出并铺满培养板底80%后, 消化、传代, 取第三代细胞, 免疫组化鉴定其为中胚层来源, 即可用于实验。

1.1.3 玉米醇溶蛋白支架的制备

采用溶剂浇铸/粒子沥滤法, 按一定比例称取氯化钠, 加入玉米醇溶蛋白酒精溶液中, 边加热边搅拌至均匀分散, 成型, 85℃水浴加热过夜, 待酒精完全挥发后取出, 37℃去离子水中浸出氯化钠颗粒, 每4 h更换一次去离子水, 硝酸银检测无白色沉淀, 置恒温箱干燥, Zein支架制备完成。将制备好Zein支架切成5 mm×10mm×1 mm大小, 紫外线消毒2 h后备用。

1.1.4 GF-Zein复合体的制备

将玉米醇溶蛋白支架置于96孔培养板, 10%FBS的DMEM培养液浸泡过夜, 取扩增的第3代牙龈成纤维细胞悬液接种至玉米醇溶蛋白支架上, 37℃、5%二氧化碳标准环境下培养, 使其在支架材料上附着、生长、增殖, 制备GF-Zein复合体。

1.1.5 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的制备

将玉米醇溶蛋白支架置于96孔培养板, 由10%FBS的DMEM及1 g/m L双黄补煎液配置成100μg/m L质量浓度的双黄补煎液浸泡过夜, 取扩增的第3代牙龈成纤维细胞植入到玉米醇溶蛋白支架上, 37℃、5%二氧化碳标准环境下培养, 使其在支架材料上附着、生长、增殖, 制备GF-Zein-双黄补复合体。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随机选用健康雄性清洁级Beagle犬 (北京维通利华) 2只, 体质量约15 kg, 月龄6~12月;口腔内牙齿全部萌出, 牙齿排列整齐, 无拥挤;临床未见破坏性牙周疾病, 无明显的牙石和软垢;犬的日常活动和状态良好。

以每犬双侧上作为手术部位制备牙周缺损, 共24个牙位, 将其分至四组:空白对照组;Zein支架组;GF-Zein复合体组;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组。

1.2.2 实验方法

陆眠宁 (吉林华牧, 0.05 m L/kg) 肌肉注射麻醉实验动物, 常规消毒铺巾, 暴露头部及实验部位。在实验牙颊侧近远中牙龈处作梯形切口及龈沟内切口, 翻开粘骨膜瓣, 在每牙位颊侧制备约5 mm×4 mm×1 mm的骨缺损, 刮除暴露的牙周膜、部分牙骨质。在骨缘及骨缺损底部以骨凿作相应的刻痕, 作为组织学观察标志。按实验分组在相应牙位骨缺损处分别植入Zein支架、GF-Zein复合体及GF-Zein-双黄补复合体, 龈瓣复位, 龈乳头悬吊缝合, 梯形瓣间断缝合;空白对照组直接龈瓣复位, 龈乳头悬吊缝合, 龈瓣间断缝合。各牙位均予以塞制剂保护。术后前3 d肌注头孢呋辛钠100 mg/ (kg·d) , 半流食;每日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实验牙位。从第5天开始, 进软食, 隔日冲洗。术后第10天局部消毒拆线。

1.2.3 动物标本的制备及处理

于术后3个月, 陆眠宁麻醉后, 颈动脉放血处死动物, 截取上下颌骨, 以牙为单位取颊舌向牙体牙周联合标本。各组选取双侧上牙体牙周联合标本固定于10%福尔马林中2周, 进口脱钙液 (北京中杉) 脱钙3周, 酒精序列脱水, 二甲苯透明, 浸蜡, 包埋, 切片, 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及测量, 的牙体牙周联合标本固定于2.5%戊二醛, 酒精梯度脱水, 临界点下干燥, 真空镀金, 扫描电镜 (河北医科大学电镜室提供) 观察。

1.3 组织形态学观察指标

骨缺损高度 (experiment defect, ED) :裸露根面原骨缘刻痕至缺损底刻痕的距离。

新生牙槽骨高度 (new alveolar bone formation, NB) :裸露根面牙槽骨缺损底刻痕至新生牙槽骨冠缘的距离。

新生牙骨质高度 (new cementum formation, NC) :裸露根面牙槽骨缺损底刻痕至新生牙骨质冠缘的距离。

结合上皮长度 (the lenghth of junctional epithelium, JE) :龈沟上皮根尖端底至结合上皮根尖端底的距离。

每个标本连续切3张切片, 测量后取其平均数。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比较缺损区牙槽骨生成的差异,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肉眼观察

术后1周伤口一期愈合, 牙龈稍红肿, 未见明显渗出;术后2周拆线时未见支架外露, 牙龈色、形、质正常, 牙龈沟深度约1 mm, 未见明显的牙石和软垢, 无牙周袋形成。犬的健康状况良好。

2.2 组织学观察

术后3个月, 空白对照组可见少量新生牙槽骨及新附着形成, 新生牙槽骨为纤细的纤维性成骨, 牙周组织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 牙周组织中纤维组织排列紊乱 (见图1) 。Zein组及GF-Zein复合体组可见成骨细胞及成牙骨质细胞沿骨缺损边缘排列, 少量的新生牙槽骨充满于缺损处, 骨小梁纤细、排列紊乱, 新生牙骨质呈不连续生长, 牙周组织中也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 (见图2、3) 。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组可见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多, 牙槽骨内可见中趋于成熟的哈弗氏系统, 成骨细胞和成牙骨质细胞明显减少, 牙周膜组织中未见明显的炎症细胞, 可见大量血管存在 (见图4) 。各组均有明显结合上皮根移。

2.3 组织学测量

术后3个月, 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组骨缺损高度与GF-Zein复合体组、Zein组及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两组均衡性较好, 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术后3个月, 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组的新生牙槽骨生长高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新生牙槽骨高度 (P<0.01) , Zein组及GF-Zein复合体组新生牙槽骨生长高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两组之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组新生牙骨质生长高度与其余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GF-Zein-双黄补组新生牙骨质高度在数值上较其余三组有所升高;术后3个月, 各组结合上皮附着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注:1)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P<0.05;2)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P<0.01;ED:骨缺损高度;NB:新生牙槽骨高度;NC:新生牙骨质高度;JE:结合上皮长度

2.4 扫描电镜

术后3个月, 空白对照组可见玉米醇溶蛋白支架完全降解, 骨纤维排列不规则, 可见骨陷窝 (见图5) 。Zein组及GF-Zein复合体组仍可见成骨细胞, 中量骨小梁结构、排列紊乱、其间仍有间隙 (见图6、7) 。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组可见玉米醇溶蛋白支架已完全降解, 骨小梁排列规则, 形成趋于成熟的哈弗氏系统 (见图8) 。

3 讨论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 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 最终导致牙齿丧失。牙周治疗的目的是形成新附着及牙槽骨再生。而目前常规牙周治疗仅仅是控制牙周组织内炎症, 而不能完全实现牙周组织再生, 骨缺损修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由于其价格昂贵而不能满足临床广泛需求。

牙龈成纤维细胞组织取材方便, 易于培养成活, 增殖力强, 成骨活性较低, 但实验证明, 牙龈成纤维细胞在一定刺激下, 其生长分泌功能活性增加、碱性磷酸酶 (ALP) 活性增加、矿化能力增强, 从而表达一定的成骨特性[1,2,3,4], 为牙龈成纤维细胞可作为牙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提供依据。玉米醇溶蛋白是玉米中的主要蛋白质, 研究发现, 由其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质支架可促进细胞黏附、生长、分化,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5,6,7,8], 是一种良好的生物降解材料。

中药双黄补由黄连、黄芩、骨碎补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研究发现, 黄连提取物可以明显降低龈沟液内IL-6水平[9]。适当浓度的黄芩提取物可有效阻断牙龈卟啉单胞菌膜泡对牙周成纤维细胞的生物活性[10], 并且CHUNG等[11]证实黄芩苷能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总蛋白的合成。骨碎补是祖国传统中药, 为槲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 有补肾强骨, 活血止痛、壮筋、续骨疗伤之功效, 樊粤光等[12]通过研究发现骨碎补能增强成骨细胞的功能和活性, 促进新骨形成, 还可提高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并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 有利于牙周膜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13]。本研究于显微镜下观察, 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组在术后3个月牙周组织中未见明显炎性细胞, 而GF-Zein组、Zein组及空白对照组牙周组织中可见炎性细胞浸润, 提示了双黄补具有消炎抑菌的作用, 为牙周组织修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牙周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重建因牙周病而丧失的支持组织, 形成新的结缔组织附着, 更重要的是实现牙槽骨再生。许彦枝等[14]实验证明, 骨碎补可使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 并且双黄补能促进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由机械划痕损伤、内毒素脂多糖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15]。本研究于术后3个月, 组织学测量结果显示:GF-Zein-双黄补复合体组新生牙槽骨高度为 (1.340±0.020) mm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的新生牙槽骨, 并且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 GF-Zein-双黄补组新生牙槽骨也较其余各组新生牙槽骨成熟, 进一步证实双黄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 使其呈现一定成骨特性, 从而实现牙槽骨的生长再生, 加速新生牙槽骨成熟。

中医中药因对人体刺激小、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而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中药双黄补不仅可以对牙周炎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而且可以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成骨表达, 在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再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为临床应用双黄补治疗牙周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但如何更有效率提高双黄补促牙周组织再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如何将其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应用仍有待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牙龈成纤维细胞-玉米醇溶蛋白支架-双黄补复合体对牙周组织修复的作用。方法以2只Beagle犬双侧上颌、下颌, 共24个牙位制备牙周缺损模型, 将其分为四组, 每组6个牙位:玉米醇溶蛋白支架组;牙龈成纤维细胞-玉米醇溶蛋白支架复合体组;牙龈成纤维细胞-玉米醇溶蛋白支架-双黄补复合体组;空白对照组, 分别于术后3个月进行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3个月, 牙龈成纤维细胞-玉米醇溶蛋白支架-双黄补复合体组组织学观察可见新生牙槽骨内见趋于成熟的哈弗氏系统, 且生长高度为 (1.340±0.020) mm, 显著高于其余三组新生牙槽骨高度 (P<0.05) 。扫描电镜下, 牙龈成纤维细胞-玉米醇溶蛋白质支架-双黄补复合体组牙槽骨可见趋于成熟的哈弗氏系统, 而牙龈成纤维细胞-玉米醇溶蛋白质支架组及玉米醇溶蛋白质支架组仅可见排列紊乱的骨小梁结构, 空白对照组仅可见纤维性成骨。结论中药双黄补可促进新生牙槽骨生长, 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

上一篇:实施研究方法下一篇:图像火灾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