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2024-10-11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精选11篇)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1

洪河农场位于三江平原东北部,属温带湿润、 半湿润大陆性气候,第三积温带,洪河境内拥有耕地4.26万hm2,水稻是其主要栽培作物。因此, 研究施肥与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系对洪河农场乃至三江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合理施肥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主要栽培措施之一,但农民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常常过量施肥,尤其是过量的施用氮肥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 影响水稻的经济效益;此外,施肥不当还会引起土壤板结,生态环境污染,降低水稻对肥料的利用率等问题。因此,大量的科研工作者针对水稻合理施肥,尤其是不同氮磷钾肥料的施用配比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该试验通过 “3414”肥料效应试验,为找到适合洪河农场水稻生长的最佳氮、磷、钾肥料配比及最佳施肥量,建立洪河乃至三江地区水稻施肥模型,旨在为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2年在位于洪河农场的科技示范园区完成,土壤有机质含量6.76%,土壤中氮、 磷、钾营养元素含量分别为210.0、32.3、 112.7mg,土壤酸碱度为pH5.9。秋翻地,试验地前茬为水稻[2]。

1.2材料

水稻品种为空育131。试验肥料为46%的尿素、46%的重过磷酸钙(三料)和50%硫酸钾。

1.3方法

1.3.1试验设计试验采用“3414”设计,随机区组排列,各肥料不同水平施肥纯量见表1,试验施肥设计方案见表2。 小区试验无重复,面积为150m2。施肥方法:在最后一次水整地前分别施入氮、磷、钾肥料各自总量的40%、100%和60% 作为基肥,剩余60%氮肥分别作为水稻的蘖肥和穗肥施入,氮肥的施用比例4.0∶3.0∶3.2水平时的氮肥纯量90kg·hm-2,磷肥纯量45kg·hm-2,钾肥纯量为75kg·hm-2。采用旱育稀植管理的栽培方式,单排单灌,密度设置为30穴·m-2,4~6苗·穴-1[3-5]。4月10日播种,5月15日插秧,9月15日收获。

“3414”试验是将氮、磷、钾元素分别设置4个标准,分别为标准0(无肥料施入)、1(施肥量不足,即标准1=1/2× 标准2)、2(最适宜的施肥量)、3(过量施肥,即标准3=1.5×标准2)[5]。

1.3.2生育动态的调查取试验用材料10丛, 移栽后在稻苗第3出叶片上进行标记,此后每隔7d在奇数的完全叶片上进行标记,叶片的计数方法:露叶尖(不完全的新叶)记为0.1;新叶长度不大于前叶长度1/2的叶片记为0.3;新叶长度不小于上一叶片长度1/2的叶片记为0.6;新叶与上一叶叶耳没有完全分开,但已基本展开的叶片记为0.9。实时观察,并记下叶龄(当日平均叶龄为九丛试验材料的平均数)、茎数与每穴的株高[4,6]。

1.3.3干物质积累量测定在8叶龄时期的有效分蘖末期进行取样,每个处理分别取5株,取样部分为茎、鞘、叶片、穗和枯叶,每15d取样1次, 样品进行0.5h的105℃杀青处理,80℃烘干至恒重[3-4]。

1.3.4叶片含氮量的测定使用SPAD-502型叶绿素仪,对具有代表特征的10穴稻丛叶片的SPAD值进行测量,注意测定部位应为无损伤且非叶脉部位,测量周期为每次7d[4]。

1.3.5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调查水稻成熟后, 每小区确定具有均匀长势的3个点,每个点随机选取10株水稻,统计单株茎数,计算小区单位面积的水稻茎数(茎数·m-2)。取平均水稻样品6株,计算单位面积穗数,风干考种,考种项目包括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穗节数和结实率等,计算单位面积的理论产量。此外,每点收割2m2的水稻进行脱谷,统计实脱谷产量[4]。

1.3.6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DPS 7.05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的株高在生育前期差别不大,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由表3可以看出,6月1日~7月12日各处理株高均呈持续增长趋势,且增长较快,7月12日以后各处理增长缓慢,且有个别处理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其中处理10的株高最高,其次为处理7和处理6,处理1的株高最矮,说明施肥可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但并不是施肥越多越好,该试验中处理10对植株生长效果最明显。

2.2各处理干物质积累的变化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生长发育情况,测定了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孕穗期以前干物质生产量主要取决于植株茎蘖数,所以这一阶段的干物质生产量以茎蘖数较多的处理表现较好,齐穗期到黄熟期干物质增重明显加快,且各处理干物质增重均以这阶段为主。由表4可看出, 各处理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各处理干物质生产量以处理10表现最好,其次为处理11、处理14和处理6,表明水稻植株的干物质重量受到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各处理干物质重量与氮、钾肥料的投入量呈正相关,低水平施入氮肥时,氮肥施入量与干物质重量呈正相关,高水平时则表现为负相关,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相吻合[4]。相比各处理,黄熟期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多,比对照高12.2%。

2.3各处理叶片含氮量的变化

试验测定了不同处理各生育时期功能叶叶片含氮量。由表5可看出,孕穗期到齐穗期叶片含氮量变化不大,均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到黄熟期各处理叶片含氮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各处理下降幅度略有不同,其中,没有施肥的空白处理(处理1)的叶片含氮量降低速度最快,相对其它处理表现出较低的含氮水平。黄熟期叶片相对氮含量较高的处理分别为5、6、7、10和12,相对处理1分别增加了27.2%、24.9%、22.5%、30.0%和23.9%。

2.4各处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变化

各处理产量和产量构成见表6,表明氮、磷、 钾营养元素含量配比的差异,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由表6可知,具有均衡比例氮、磷、钾的处理,在产量构成因子之间体现出良好协调性,展现出高产的特性。其中处理11产量最高,稻谷产量为10 519.5kg·hm-2,比处理1高4 027.5kg,增产62.0%。处理1产量最低,稻谷产量6 492.0kg·hm-2。氮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7 030.5~10 519.5kg·hm-2;磷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8 203.5 ~ 10 405.5kg·hm-2;钾肥不同施肥水平之间产量变化范围为8 505.0~9 577.5kg·hm-2。在一定范围内, 氮、磷、钾肥料的施入量与水稻植株的产量呈现正相关,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吻合[4]。

2.5水稻氮、磷、钾肥最佳施肥量优化

将该试验的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并得到回归系数。其中,Y表示产量,X1表示施氮量,X2表示施磷量,X3表示施钾量,将各处理产量及氮、磷、钾施用量进行肥料效应模型拟合, 得回归方程[5]:Y =442.4+2.1 X1+12.4 X2+ 36.3 X3-0.9 X12-0.2 X22-2.1 X32+10.8 X1× X2-0.2 X1×X3+4.8 X2×X3

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空育131回归方差F=2.23,相关系数R=0.912,P= 0.02,回归达到显著水平,方程拟合较好。表明水稻品种空育131的产量与肥料的施入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优化出在最佳氮、磷、钾肥料配比下此品种的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得出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分别为135.0、67.5和58.5kg·hm-2。

2.6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水稻经济效应的影响

由表7可知,合理配施氮、磷、钾不仅可提高水稻产量,也可提高经济效益,各处理净产值为: 处理11>处理7>处理10>处理6>处理14>处理12>处理9>处理13>处理8>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由表7可知试验中氮、磷、钾施肥分别为3水平、2水平、2水平时水稻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

注:46%的尿素2.2元·kg-1,46%的重过磷酸钙(三料)2.3元·kg-1,50%硫酸钾3.3元·kg-1。水稻的市价为2.5元·kg-1。 Note:46% urea was 2.2yuan·kg-1,46% triple superphosphate(three)was 2.3yuan·kg-1and 50% potassium sulfate was 3.3yuan·kg-1.The market price of rice was 2.5yuan·kg-1.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施肥中,不同的氮、磷、 钾配比可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该试验中,处理6、处理10和处理11可较明显的增加水稻的株高;合理配比可明显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其中黄熟期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大,比对照高12.2%;增施氮、磷、钾可增加水稻产量和效益,处理11产量和效益最高,稻谷产量为10 519.5kg·hm-2;经回归分析优化出空育131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得出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分别为135.0、67.5和58.5kg·hm-2。

摘要:为在水稻生产中合理使用氮、磷、钾肥,以适合寒地种植的11叶品种空育131为试材,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6(N2P2K2)、处理10(N2P2K3)和处理11(N3P2K2)可较明显地增加水稻的茎数;合理配施可明显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成熟期各处理组合以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多,比对照高12.2%;增施氮、磷、钾可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处理11产量和效益最高,产量达10 519.5kg·hm-2;经回归分析优化出空育131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为135.0,67.5和58.5kg·hm-2。

关键词:水稻,“3414”试验,施肥量,产量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2

摘 要:在怀宁县高河镇骑龙社居委进行了单季稻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在水稻生长前期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水稻叶色加深,茎秆粗壮;在后期可延缓水稻早衰;可促进水稻分孽,增加穴穗数,减少每穗空壳粒数,增加每穗实粒数,与喷清水的对照相比,可显着提高稻谷产量;在氮肥用量减少10%的情况下,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水稻产量与不减施氮肥并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处理的产量相接近,并显着高于不减施氮肥而喷清水处理的产量,既节省成本,又保护环境;水稻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每667O可增加纯收入100元以上。

关键词:华徽佳宝;氨基酸水溶肥料;水稻;效果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16―76―02

安庆华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简称“华徽佳宝”)是由18种氨基酸和Zn、Fe、Mn、B多种微量元素螯合而成的新型高科技有机肥料。该产品营养成分全面、均衡、易被作物吸收,喷施作物后,能增加作物叶绿素含量,增强作物光合作用,增强作物抗旱、抗涝、抗倒伏等抗逆性能;同时该产品是一种酸性有机肥料,水溶性好,可与农药(碱性农药除外)混合喷施,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省时省力;该产品中砷、铅、镉、铬、汞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对作物和土壤不产生任何残留和污染,也不含任何激素,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生长健壮,是目前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首选肥料[1]。

为验证“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在单季稻上的应用效果和经济效益,以期为“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在水稻上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20在怀宁县高河镇骑龙社居委进行了单季稻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田块 供试田块为怀宁县高河镇骑龙社居委马德杰家单季水稻田。该田块排灌方便,土质为壤土,肥力中等偏上,土壤有机质含量2。32%,全氮1。63g/kg,有效磷4。9mg/kg,速效钾71。3mg/kg,pH值6。4。

1。1。2 供试水稻品种 选用两优6326作为供试水稻品种。该品种分蘖力强,高产、优质、抗病。

1。1。3 供试肥料 “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由安庆华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水稻种植过程中施用的尿素为安庆石化总厂生产,纯N含量为46%;施用的过磷酸钙为铜陵化工集团生产,P205含量为12%;施用的氯化钾为加拿大生产,K2O含量为60%。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是:处理1,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常规施肥;处理2,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减少氮肥用量10%;处理3(对照),喷清水+常规施肥。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20O,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1。3 喷施方法 处理1和处理2用“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分别在苗期(秧苗插后7d)、分孽期、孕穗期喷施3次,苗期每667O用“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25mL,用水稀释800倍;分孽期每667用“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50mL,用水稀释600倍;孕穗期每667m2用”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75mL,用水稀释600倍。

处理3(对照)用清水对叶面喷施,使用时间、次数、每667O用水量与处理1、处理2完全相同。

1。4 试验过程 试验田在5月18日播种,采用湿润育秧,秧龄30d,于6月18移栽。栽插株行距16cm×26cm,每667O栽插密度1。6万穴,穴栽单本,同一重复的小区由同一人插秧。试验的处理1和处理3每667m2施纯N13kg、P2O5 4kg、K208kg,处理2每667m2施纯N11。7kg、P2054kg、K208kg。整个试验全部的磷钾肥和60%氮肥作基肥施下,在栽后5~7d和倒4叶完全抽出时各施20%的氮肥,栽秧后5~7d结合追肥撒施除草剂。试验田于够苗时开始晒田。大田生产期内防治病虫害5次。

1。5 计产及调查项目 每小区定点10穴,分别调查株高、穴有效穗数,并将每小区定点的10穴有效穗切断带回室内考种。在室内测量每小区的穗长、称千粒重、数每穗实粒数。每小区单割单晒单称,再折合成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叶片颜色 苗期喷“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后两周,处理1和处理2叶片的`颜色较处理3的颜色深;到成熟前,处理1和处理2叶色呈现深绿色,成熟时表现叶绿、秆青、籽黄;而处理3叶色变黄,有点早衰。

2。2 不同处理的农艺性状 不同处理的农艺性状。

3 结论

(1)水稻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在水稻生产前期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水稻叶色加深,茎秆粗壮;在后期可延缓水稻早衰。

(2)水稻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可以促进水稻分孽,增加穴穗数,减少每穗空壳粒数,增加每穗实粒数,与喷清水的对照相比,可显着提高稻谷产量。

(3)在氮肥用量减少10%的情况下,通过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水稻产量与不减施氮肥并喷施”华徽佳宝”牌氨基酸水溶肥料处理的产量相接近,并显着高于不减施氮肥喷清水处理的产量,既节省成本,又保护环境。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3

关键词:双季晚稻;“3414”肥效试验;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77-03

1 试验来源和目的

本试验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和“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及“东至县‘3414’肥效田间设计方案”要求,2014年安排在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进行双季晚稻“3414”肥效试验。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当地双季晚稻的最佳施肥量,以及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为科学指导施肥提供依据。

2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4年6~11月,在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塔青湖村中心组江勇农户,靠327省道边田块,试验田面积为0.17hm2,代表面积10hm2,地理位置为东经116°55′12.35,北纬30°10′08.79,海拔高度10m,田面平整,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灌溉能力充足,旱涝保收田。前茬为早稻,早稻单产580kg/667m2,每667m2施复合肥50kg(18-18-18)、尿素20kg,折施纯N19.2kg/667m2、P2O59kg/667m2、K2O9kg/667m2。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土壤 试验设在江勇户的承包地,稻-稻两熟制,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类、泥质田土种,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22.12g/kg、全氮1.74g/kg、有效磷21.00mg/kg、速效钾101.30mg/kg,pH6.7。

3.2 供试肥料 氮肥品种为尿素,含纯氮量(N)46%,产地:安庆石化总厂;磷肥品种为过磷酸钙,含纯磷量(P2O5)12%,产地:铜官山化肥公司;钾肥品种为氯化钾,含纯钾量(K2O)60%,产地:加拿大。

3.3 供试作物 作物为双季晚稻,品种为“新优188”,常年产量550kg/667m2。

3.4 试验方案和方法

3.4.1 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根据东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统一试验方案执行,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试验小区面积21m2(3m×7m),14个不同处理,无重复。各小区四周设置保护行,试验小区间做埂隔离、进出水分开,单排单灌。

3.4.2 试验方法

3.4.2.1 肥料施用 氮肥作基肥占50%,分蘖肥占30%,穗肥20%;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作基肥占60%,穗肥占40%。基肥深施,追肥撒施,各期施用量见表2。

3.4.2.2 试验实施与田间管理 试验田播种期为6月24日,移栽期为7月28日,密度1.45万穴/667m2(株行距为 200cm×230cm,每小区13行,每行35株)。8月7日结合化学除草第1次追肥;8月20日烤田复水后第2次追肥。8月15日、9月1日、9月20日常规防治,分别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使用的药剂有毒死蜱、康宽、爱苗、吡蚜酮、稻腾等。2014年11月3日小区田间考种,并先取植株样和考种样,当日收割,分小区单打单收,测标准水分计实产。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4.1.1 秧苗素质 18个处理秧苗素质基本相同,故取其均值:苗高38.8cm,单株总叶数6.5叶,单株绿叶数6.2叶,单株根系总数27.6根,其中白根21.8根,黄根5.8根,百株鲜重220g,百株干重39g,移栽带蘖平均0.3个,分蘖率30%。

4.1.2 分蘖动态 经过分蘖动态比较,分蘖较快者为处理11、7、6,8月15日就分别达到了15.6根、15.2根和14.5根,以上3个处理分蘖最高峰期也在8月15日左右,余者均为8月16日左右,单株分蘖数最多者是11号的15.6根。处理1、2、15分蘖最少,峰值分别只有11.5、12.3根和11.3根。成穗率最高的为处理2,其次为处理1。

4.1.3 生育性状表现 处理1、2、15返青期较其它处理迟3d左右,处理11分蘖时间长,8月10~16日为分蘖盛期,始穗最早为处理1、2、15,处理11始穗迟4d,其它处理相近;生育期除处理1、2、15早3d外,处理11处理迟3d,其余处理间全生育期相近(表3)。

4.2 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果比较 由表4可知,实际产量最高的是处理6,折合产量488.76kg/667m2,处理1最低,折合产量281.72kg/667m2,其他处理折合产量在330~480kg/667m2。经最优回归分析,相关系数0.97,说明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呈密切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F值=6.85,大于F0.05=6,说明回归关系显著。经分析肥料函数效应方程:

Y=278.56+37.648X1-0.695X1^2-77.97X2-0.001X2^2+1.7643X3+0.0682X3^2-1.702X1*X2-1.953X1*X3+11.7052*X3。因此,最佳产量为453.03kg/667m2,最大产量为453.58kg/667m2,最佳产量的N、P、K施用量667m2分别为11.94kg、1.88kg、8.51kg,最大产量的N、P、K施用量667m2分别为12.81kg、1.89kg、8.52kg。

5 结论

(1)本次试验中,实际产量最高的是处理6,折合单产488.76kg/667m2,处理1最低,折合单产281.72kg/667m2。氮肥在达到“2水平”时,增加钾用量能提高产量。

(2)667m2收入与纯收入最高的是处理6,分别为1 349元/667m2和1 264.8元/667m2,最低的是处理1,为777.5元/667m2。肥料产投比高的是处理2,为20.6∶1,最低的是处理11,为10.2∶1。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4

1 实验方法

对氮肥、磷肥以及钾肥的用量以及用法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利用3a的数据分别作为实验材料以依据。将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片段, 分别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 通过不同含量的氮肥、磷肥、钾肥的用量进行测试, 分析3种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向, 分别对水稻的株高, 水稻稻穗的结实率、千粒重以及结实的饱满程度, 每穗总粒数进行研究与分析。早稻和晚稻对于3种肥料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 也是实验应该考虑的方向。

2 不同的施肥量对水稻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

2.1 氮肥对水稻性状的影响

保持磷肥与钾肥量不变, 氮肥在增加的过程中, 前期随着氮肥增加量的不断增加, 水稻的株高以及水稻结实率不断增加, 水稻穗数增多, 每粒的重量也大大增加, 但是在一定程度后, 氮肥的增加不再能使产量增加, 产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化肥量再增加就会造成减产。氮肥对于千粒重的影响也不大。

2.2 磷肥对水稻性状的影响

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 保持氮肥与钾肥不变, 不断增加磷肥的用量。在开始阶段, 随着磷肥用量的不断增加, 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提升原因主要表现在水稻粒数以及颗粒的饱满程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磷肥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 水稻产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再增加化肥的用量, 不仅化肥的利用率降低, 产量也会不断下降。钾肥对于总粒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是对于千粒重却没有多大关系。

2.3 钾肥对水稻性状的影响

保持氮肥磷肥的用量不变, 改变钾肥的用量观察产量以及作用效果。随着钾肥用量的不断增加, 随着施肥量的不断增加, 各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水稻的千粒重增加较为明显, 平均结实率也有了大幅度增长, 但是随着用量的增加, 到达一定程度后产量稳定在一定水平, 当再增加化肥用量时, 产量开始下降, 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实验证实, 钾肥是通过影响千粒重来影响水稻的结实率的, 对于株高, 有效穗数以及其他方面, 均没有明显作用。

3 实验结果及结论

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显示氮肥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影响水稻的株高以及水稻的结实率。对于水稻田的有效穗数以及饱满程度也有较大幅度的影响, 但是对于千粒数没有影响。磷肥与钾肥对于上述性状均没有明显的作用机制。在实验中, 若植株较高且穗数较多, 粒数比较饱满, 则说明氮肥用量处于合理水平, 氮肥则对千粒重影响不明显;若晚稻的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有所增加, 则说明磷肥处于较为有利的水平。但是磷肥对于其他方面的影响却不明显, 例如株高有效穗数等方面, 磷肥与氮肥相似之处在于2者对千粒数的影响均不明显。钾肥对于各项均没有明显的影响, 对于千粒重稍有影响, 其他则变化不大。

对于早稻和晚稻而言, 肥料的作用机制是不相同的。但是3种肥料的合理利用对于早稻晚稻的增产均有明显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氮肥作用效果最为明显。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发现, 氮肥对于早稻产量的影响高于晚稻将近10%, 钾肥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不及氮肥, 但是却也有相似之处, 钾肥对于早稻的作用效果高于晚稻。磷肥与钾肥相反, 对于晚稻的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化肥的合理利用, 才能使得肥效发挥最佳左右, 提高产量, 否则, 只能造成浪费。

目前, 我国的水稻种植还存在很多误区, 人们仍然主要凭借经验来进行水稻种植的实践。化肥使用过少或者过多都会给水稻的产量带来不利影响。通过上述3414配方实验的分析与论述, 为化肥的使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实验依据, 对于水稻的增收与增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摘要:为提高肥料的合理利用率, 使得施肥技术能够适应水稻高产的要求, 采用3414配方试验对肥效进行探讨。本文主要针对氮肥、磷肥以及钾肥在3a内的用量进行研究, 探讨更适宜水稻生长以及增产的化肥用量以及用法, 为科学合理地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参考文献

[1]宋晓梅, 蒋太明, 刘洪斌, 等.基于“3414”田间试验的水稻施肥模型的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 20l0, 32 (9) :94-99.

[2]王伟妮, 李小坤, 鲁剑巍, 等.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9 (6) :710-714.

[3]张福锁, 崔振岭, 王激清, 等.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植物学报, 2007, 24 (6) :687-694.

[4]周健民.农田养分平衡与管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0.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5

关键词:单季稻;“3414 ”;肥效试验;最佳施肥量;推荐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5-33-03

1 试验目的

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和“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2015年在贵池区涓桥镇进行单季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单季稻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确定单季稻氮磷钾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为水稻生产实现配方施肥、建立科学施肥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2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2.1 时间和地点 本试验于2015年4~9月在涓桥镇三友村陈太平承包田进行,该田块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均匀,交通方便。试验田块前茬为油菜,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属马肝土种,耕层厚度20cm,有机质含量35.8g/kg,速效氮143mg/kg,速效磷16.2mg/kg,速效钾72mg/kg,pH值5.5。

2.2 供试作物及肥料 供试品种为准两优527,该品种茎秆矮壮,超抗倒,分蘖能力强,一般每hm29 300kg左右,全生育期135d左右。供试肥料为尿素(含N46.4%,铜陵六国产)、过磷酸钙(含12%P2O5,铜陵铜矿山产)、氯化钾(含60%K2O,俄罗斯产)。

2.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氮、磷、钾3因素、4水平,共1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实行宽行窄株,小区面积20m2,每小区445穴,每hm222.25万穴。其中N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肥比例为5∶2∶3;P肥全部作基肥;K肥基肥、穗肥各占50%。各施肥水平设计见表1。

2.4 试验实施 该试验于4月26日播种,采用咪鲜胺浸种,水育秧,5月26日移栽,每穴2粒种子苗。6月5日施分蘖肥,7月21日施穗肥,9月9日理论测产,9月11日收割,各小区单打单收,以获取实际产量。各小区除施肥水平不同外,其他管理措施均保持一致,管理时期以处理6为标准。

2.5 大田主要考察项目

2.5.1 茎蘖动态调查 实行每小区定点定株调查法,每小区固定调查10株,每隔7d查1次,直至抽穗为止。

2.5.2 生育进程及经济性状调查 主要包括有效分蘖结束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株高、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等。

3 结果及分析

3.1 产量分析 从表2分析得出各施肥处理均比不施肥处理1产量高,其中以最佳施肥区处理6产量最高,比空白处理增产3109.42kg/hm2,增产48%,其次是处理10和处理3。方差分析(表3)表明,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同的施肥配比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经多重比较表明(表2),处理6与处理10、3、9、7、13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空白、缺氮及缺磷处理与其他处理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说明只有合理施用化肥才能提高水稻产量。

3.2 肥料效应函数方程分析

3.2.1 氮、磷、钾三元效应分析 为研究氮、磷、钾三因素两两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对单季稻产量的综合影响,以14个处理的小区平均产量建立氮、磷和钾素施用量的三元二次回归方程为:

Y=6275.579+9.2955N+72.647P+10.9262K+0.1855NP+0.0601NK+0.0262PK-0.0648N2-1.1903P2-0.1079K2

R2=0.9951,说明方程与试验数据相关性较好,可以利用此方程计算施肥量。F(9,4)的值=89.7297>F0.01(9,4)=14.6591>F0.05(9,4)=5.9988,说明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从三元效应方程可以看出,P的一次效应为72.647,大于N和K的效应,而N、P、K三元素两两之间的互作效应均为正值,且N、P和N、K的互作效应大于P、K的互作效益。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增施氮肥,配合施用足量的磷、钾肥有利于单季稻高产。由此方程可得出N、P、K的最大施用量分别为189kg/hm2、46.35kg/hm2、108.75kg/hm2,最大产量为9430.5kg/hm2;N、P、K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65kg/hm2、43.4kg/hm2、92.4kg/hm2,最佳产量为9 393kg/hm2。

3.3 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5分析得出,N2P2K2产量最高,产值最大,纯收入最高达22 807.65元/hm2,其次是N2P2K3、N1P2K2和N2P2K1,但处理13、处理2、处理12及处理8产投比较好。综合分析不同处理间的经济效益,处理6的纯收入最高、产投比适中,2水平处理6为本土壤较理想的推荐施肥量,适合大田实际生产。

4 结论

(1)试验中以处理6产量最高,效益最好,比空白处理增产3 109.42kg/hm2,增加收入6 486.77元/hm2;处理13 N1P2K1产投比最大。综合分析各处理,以处理6( N2P2K2)施肥水平比较适合大田生产实际。

(2)通过本试验三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分析得出的最大施肥量及最佳施肥量,结合土壤化验结果和我区水稻生产实际,推荐单季稻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N158kg/hm2、P2O5 38.7kg/hm2、K2O115kg/hm2。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开县厚坝镇厚坝村一农户的田块中, 属紫泥田, 土壤质地为重壤, 其中有机质含量为21.44g/kg, 全氮1.15 g/kg, 全磷0.61g/kg, 全钾17.52g/kg, 碱解氮113.8mg/kg, 有效磷4.09mg/kg, 速效钾49.66mg/kg, pH值6.88。试验面积1 866.68m2, 代表面积12hm2;地处北纬31°11′43.0″, 东经108°29′30.0″, 海拔250m;轮作制度为一年一熟, 常年种植模式为水稻, 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偏上。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氮、钾、钾3个因素, 每个因素4个水平, 共计14个处理。每个处理小区面积为20m2 (长7m, 宽2.67m) , 小区间筑实田埂, 埂宽18cm, 高25cm, 高出水面至少10cm。试验小区随机排列, 3次重复, 每个小区设独立灌排水系统, 防止串灌, 试验小区周边设保护行。

空白小区 (小区1) 除在苗床期与其他处理相同外, 移栽后不施用任何肥料;其余13个小区为化肥施用区, 氮、钾、钾肥按4个水平施用, 其处理和施肥水平见表1, 氮肥施用46%尿素, 磷肥为12%的过磷酸钙, 钾肥为60%的氯化钾。

1.3 栽培管理

供试水稻品种为Q优6号, 2007年3月8日进行旱育秧, 4月28日移栽, 密度为18万穴/hm2。肥料施用时采取的是分小区分阶段施肥。小区施肥分区称量、分区施用, 4月28日施用时按设计要求准确称量, 先用60%的氮肥和全部磷钾肥作底肥施用;另外40%的氮肥于返青期作追肥施用, 均匀撒施于各小区, 并加强田间管理。8月13日收获, 分小区单收单晒计产。

注:安排在试验田的2水平施肥量是纯氮150kg/hm2、五氧化二磷90kg/hm2、氧化钾90kg/hm2;1水平=0.5×2水平, 3水平=1.5×2水平, 0水平不施肥。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从表2可知, 氮磷钾三要素对株高影响很大, 在14个处理中以2号处理最矮, 1号处理次之, 分别只有106.1cm、107.4cm;4号处理最高, 高达123cm;13个施肥区的平均株高为114.85cm, 平均增高6.9%。但是氮磷钾三要素对穗长的影响不大, 13个施肥区的平均穗长为26.97cm, 与空白区穗长 (26.5cm) 几乎没有差别。但对有效穗的影响则更为明显, 13个施肥区的有效穗都比空白区多, 平均值高达10.76万穗/667m2, 比空白区多45.4%。施肥区每穗着粒数平均为209.5粒, 比空白区 (182粒) 相差27.5粒, 增加15.11%;施肥区平均每穗实粒数为185.25粒, 比空白区 (160粒) 多25粒, 增加15.78%;而结实率 (分别为88.42%、87.9%) 几乎没有差别。施肥区平均千粒重 (27.2g) 比空白区 (28.1g) 减少0.9g。

2.2 产量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 各施肥处理区与空白区各相比实际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处理11的实际产量最高, 为621.48kg/667m2。各处理的实际产量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11>14>5>10>6>7>9>8>4>13>12>3>2>1。

根据各个试验小区产量 (包括重复) 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 各个试验小区的重复试验差异不显著, 说明该试验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可信性, 而各个处理之间的差异在0.01水平上也是极显著, 这也充分说明不同的施肥状况对水稻的产量影响是很明显的。

注:×为不显著, **为极显著。

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见表4) , 以11号处理最高, 比排在第2位的14号处理高出60kg/667m2, 处理14、5、10、6、7、9、8差异很小, 它们产量最大相差26.22kg/667m2, 平均每个处理之间只相差3.75kg/667m2;处理4、13、12、3差异也不是很大;2号处理是施肥区中产量最低的, 1号处理产量最低, 只有277.13kg/667m2。

2.3 单因素效应分析

根据表2的产量经过多元回归分析, 得出如下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

式中Y表示水稻产量, 经检验在0.01水平上非常显著, 且一次项系数为正, 二次项系数为负, 说明该方程能很好地表达当地的肥料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为了研究氮、磷、钾单一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 (1) 式中先假定其他2个元素为0, 从而得到单一肥料与水稻产量的方程式, 分别为:

随着每种肥料施肥水平的增加, 水稻产量也发生一定的变化, 得出3种肥料施用量与水稻产量关系图 (如图1) 。由 (2) 式可以求出当施氮量为1.5水平时, 水稻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42.16kg/667m2, 从图1可见, 当施氮量超过这一值时水稻产量反而降低。同样由 (3) 式可以求出当施磷量为3.14水平时, 水稻产量达到最大值为428.92kg/667m2;由 (4) 式可以求出当施钾量为1.07水平时, 水稻产量达到最大值为295.32kg/667m2。

3个元素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次性系数的大小顺序为P (100.95) >N (96.21) >K (46.14) , 这说明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增长作用居于第1位, 氮肥次之。

2.4 多因素交互效应

假设 (1) 式中氮、磷、钾的1种元素施肥水平为0, 可以得到3个二元二次方程, 分别为:

从 (5) 、 (6) 、 (7) 式中可见NP、NK组合的系数都为正数 (分别为17.99、38.98) , 说明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而PK组合的系数则为负数,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抑制作用, 这可能与当地的土壤条件有关, 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2.5 肥料配方

根据回归模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的配方方案 (3.0, 3.0, 1.5) (见表5) , 即施氮、磷、钾分别为15.0kg/667m2、9.0kg/667m2、4.5kg/667m2即可达到水稻最大产量629.57kg/667m2。

(kg/667m2)

根据开县的肥料价格氮、磷、钾分别为4.5元/kg、7.0元/kg、7.5元/kg, 稻谷价格为1.6元/kg;根据肥料和稻谷的价格得出最佳经济效益方案 (2.0, 3.0, 0) , 即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0kg/667m2, 这样可以使产量达到600.12kg/667m2。但由于每年作物都要从土壤里带走一定量的氮、磷、钾元素, 由植株样分析结果 (见表6) 可知, 植物每年从土壤里带走氮、磷、钾分别为3.93kg/667m2、2.41kg/667m2、8.01kg/667m2。虽然最佳经济效益方案从经济上最划算的, 但它不能满足植株每年从土壤里带走的肥料, 这样长此以往会使土壤的肥力越来越低, 不能使农田可持续生产。因此, 又从低于最高产量50kg/667m2之内的配方方案中选用了一种配方方案 (2.5, 1.5, 2.5) , 即施氮、磷、钾分别为12.5kg/667m2、4.5kg/667m2、7.5kg/667m2, 这样既可以使水稻产量达到相对地高产 (586.13kg/667m2) , 也可以满足植株每年从田地里带走的养分。

3 结论

氮磷钾三要素对株高影响很大, 施肥区的平均株高增加6.9%, 对有效穗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平均增加45.3%, 每穗总粒数增加15.12%, 每穗实粒数比空白区增加15.78%, 千粒重减少0.9g。对穗长、结实率影响不大。

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氮、磷、钾单一肥料施肥水平分别为1.501、3.135、1.068即可使水稻产量达到最大值。磷肥对水稻产量的增长作用居于第1位, 其次为氮肥。多因素交互效应方面, NP、NK组合的对水稻产量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而PK组合则存在着相互抑制作用。

根据回归模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的配方方案 (3.0, 3.0, 1.5) , 即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4.5kg/667m2即可达到水稻最大产量629.57kg/667m2。当考虑肥料与谷子的价格因素后, 得出最佳经济效益方案 (2.0, 3.0, 0) , 即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0kg/667m2, 这样可以使产量达到600.12kg/667m2。再考虑植株每年从田地里带走的养分最后确定一组适用配方方案 (2.5, 1.5, 2.5) , 即施氮、磷、钾分别为12.5kg/667m2、4.5kg/667m2、7.5kg/667m2可以使产量达到586.13kg/667m2, 同时也保证农田的可持续生产。

摘要:在重庆市开县厚坝镇通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 研究了在紫泥田田中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磷钾三要素对株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大, 对穗长、结实率影响不大。根据回归模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4.5kg/667m2, 可使水稻产量达到629.57kg/667m2;最佳经济效益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0kg/667m2, 可使产量达到600.12kg/667m2;适用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2.5kg/667m2、4.5kg/667m2、7.5kg/667m2, 可使产量达到586.13kg/667m2。

关键词:水稻,3414试验,肥效,重庆开县,厚坝镇

参考文献

[1]王圣瑞, 陈新平, 高祥照, 等.“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4) :6-9.

郎溪县水稻氮磷钾肥料效应试验 篇7

关键词:氮磷钾肥,肥料效应,3414试验,安徽郎溪

肥料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 为合理施用磷钾肥料, 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经济效益, 探讨水稻对氮、磷、钾肥料的需求规律, 探索肥料效应模型和最佳施入量, 笔者进行了水稻施用氮磷钾肥“3414”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郎溪县南丰镇精忠村郑家墩汪浩户责任田中, 土壤砂泥田, 前茬小麦, 耕深20cm, 土壤pH值5.80, 有机质14.054g/kg, 全氮0.960 g/kg, 有效磷7.00 mg/kg, 速效钾80.00mg/kg, 铜3.15mg/kg, 锌2.15mg/kg, 铁44.92mg/kg, 锰31.20mg/kg, 硫33.50mg/kg, 试验田地势平坦, 地力均匀, 面积3 338.5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氮肥用尿素 (含N46%, 宜兴产) , 磷肥用过磷酸钙 (含P2O512%, 铜陵产) , 钾肥为氯化钾 (含K2O60%, 俄罗斯产) 。供试水稻品种为两优6326。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正交排列法, 设N、P、K 3因子, 0、1、2、3 4水平, 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推荐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 (表1) , 3次重复, 14个处理 (表2) , 小区面积27m2 (3m×9m) 。

(kg/666.7m2)

(g)

1.4 施肥方法

氮肥基施50%, 分蘖肥30%, 穗肥20%;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基施70%, 穗肥30%。

1.5 试验过程

试验于5月10日播种育秧, 秧田管理与常规栽培相同。6月7日采集土样后整地作埂, 成42个小区, 各小区均能实行单排单灌。6月9日施基肥。6月10日移栽, 栽插株行距16.7cm×26.7cm, 小区栽插605穴, 折合14 939穴/666.7m2。6月17日追施分蘖肥, 7月18日追施穗肥。除施肥以外的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常规栽培, 并保持一致。9月25日考种测产, 9月30日收获。

1.6 调查统计

考察水稻株高、穗长、有效穗、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空秕粒、结实率、千粒重, 并取成熟时植株50穴作为植株分析样本。各小区单打单收, 测定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果见表3, 通过对各处理小区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回归方程。该试验点回归方程拟合如下:Y=387.49+32.67N-55.47P+44.47K-1.06N2+0.58P2-0.57K2+3.69NP-3.66NK+2.86PK。

经方差分析, 得F=12.7923>F0.05=5.998 8 (表4) , 达显著水平, 说明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之间有显著的回归关系。

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应用分析得出 (表5) , 最大施肥量为纯N 12.166 3 kg/666.7m2、P2O51.299 2kg/666.7m2、K2O 3.186 0kg/666.7m2时, 产量621.017 2kg/666.7m2。最佳施肥量为纯N 12.341 0kg/666.7m2、P2O52.281 0kg/666.7m2、K2O 3.382 4kg/666.7m2, 此时产量最高, 为622.583 7kg/666.7m2。

3 结论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8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时间、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 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 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1,2,3]。通过田间试验, 掌握各个施肥单元有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和施肥方法, 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科学依据[4,5,6,7]。因此, 笔者于2013年进行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永胜县三川镇三友村委会新营上村某农户试验田进行, 地处北纬26°43′46″, 东经100°39′54″, 海拔1 575 m, 土壤类型为淹育型水稻土, 肥力等级为中等。坡向南北向, 成土母质为冲积, 土壤质地泥沙, 前茬作物为蚕豆, 产量4 650 kg/hm2, 排灌、交通等非常方便。土壤含有机质0.306%、碱解氮2.579 mg/kg、有效磷3 mg/kg、有效钾56 mg/kg, pH值8.75。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川江优9527, 为当地主推品种之一, 占全镇水稻种植面积的30%左右。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设计, 共设5个处理, 即无氮区 (PK) :施用磷肥750 kg/hm2、钾肥180 kg/hm2;无磷区 (NK) :施用氮肥450 kg/hm2、钾肥180 kg/hm2;无钾区 (NP) :施用氮肥450kg/hm2、磷肥750 kg/hm2;NPK配合区:施用氮肥450 kg/hm2、磷肥750 kg/hm2、钾肥180 kg/hm2;以不施肥作对照 (CK)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3.32 m2 (3.7 m×3.6 m) 。各小区之间用泥筑埂, 并用薄膜包糊, 单独设有灌排沟。小区具体布局如图1所示。

1.4 田间管理

采用拱架薄膜育秧技术育秧, 秧苗素质良好, 平均带蘖1.5 个。各处理氮肥中的20%在移栽前1 h内施入, 剩余的80%在移栽后12 d追施。栽培方式为拉线条栽, 南北向, 行距30 cm, 株距13.33 cm, 丛数为28.275万丛/hm2, 基本苗70.687 5万株/hm2。

从移栽到收获共计灌水4次, 即5月17日、6月7日、6月30日、7月18日。化学除草1次, 人工除草2次, 即7月3日、8月5日。防治病虫害4次, 即5月21日用18%杀虫双喷雾防治第1代水稻螟虫, 7月19日用20%杀单三唑磷乳油防治第2代水稻螟虫, 7月26日用氯虫噻虫嗪防治第2代水稻螟虫, 8月2日用氯虫噻虫嗪加稻津防治第2代水稻螟虫, 最后2次防治属统防区。9月28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 CK和无氮区水稻的返青期、分蘖期较其他处理有所延后, 抽穗期则稍有提前, 不同处理成熟期相对一致。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性状的影响

各处理基本苗均为28.275万丛/hm2。从表2可以看出, 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等生长指标均以NPK配合区表现最好, 说明NPK配合施用对水稻生长至关重要。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从表3、4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不同, 以NPK配合区折合产量最高, 为12 387.4 kg/hm2, 无钾区、无磷区水稻产量也较高, 分别为12 012.0、11 936.9 kg/hm2, 而无氮区、CK水稻产量较低, 说明水稻生产与氮肥关系极大, 与磷、钾关系不太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等生长指标均以NPK配合区表现最好, 说明NPK配合施用对水稻生长至关重要。不同处理水稻产量不同, 以NPK配合区产量最高, 为12 387.4 kg/hm2, 无钾区、无磷区水稻产量也较高, 分别为12 012.0、11 936.9 kg/hm2, 而无氮区、CK水稻产量较低, 说明水稻生产与氮肥关系极大, 与磷、钾关系不太明显。

摘要:在永胜县三川镇进行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水稻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数等生长指标均以NPK配合区表现最好, 说明NPK配合施用对水稻生长至关重要。不同处理水稻产量不同, 以NPK配合区折合产量最高, 为12 387.4 kg/hm2, 无钾区、无磷区水稻产量也较高, 分别为12 012.0、11 936.9 kg/hm2, 而无氮区、CK水稻产量较低, 说明水稻生产与氮肥关系极大, 与磷、钾关系不太明显。

关键词:水稻,“3414”试验,肥料效应,云南永胜,三川镇

参考文献

[1]唐定富, 贾红杰, 王余富, 等.开县厚坝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3) :160-162.

[2]成金华, 张翠娥, 郑亮.江苏省灌南县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J].河北农业科学, 2009 (3) :56-59.

[3]卿德权, 陈德学, 贾红杰, 等.重庆市开县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11-12, 14.

[4]秦贵荣.马龙县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云南农业, 2011 (3) :33-34.

[5]陈冬松, 李江南, 徐卫华.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22) :49-52.

[6]赵德柱, 丁恒良, 李卜生, 等.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云南农业, 2012 (5) :33-35.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作物为水稻, 品种为Q优6号。供试肥料:尿素 (含N 46%) 、过磷酸钙 (含P2O512%) 、氯化钾 (含K2O 60%) 。试验地设在南充市高坪区阙家镇, 供试土壤为棕紫泥田, 各试验点土壤的理化性状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推荐的“3414”试验方案设计[2,3] (即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 , 具体设计及施肥量见表2。不设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 m2, 四周设保护行。施肥方法为:70%氮肥、全部磷肥、全部钾肥作基肥在翻耙田时撒施, 30%氮肥作追肥在秧苗返青后追施。

1.3 试验实施

水稻栽培规格采用宽窄行方式, 规格为 (30 cm+20 cm) ×20 cm, 栽植13 340穴/667 m2, 每小区400穴。试验处理内容以外的栽培管理措施按大面积生产实施, 并控制一致, 每小区相同措施均在一天之内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磷钾肥对水稻生物学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从株高、穗长、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来看, 大体表现出处理6 (N2P2K2) >处理8 (N2P2K0) >处理4 (N2P0K2) >处理2 (N0P2K2) , 说明氮磷钾肥配施和氮肥的施用可以使植株的株高、穗长显著增加, 有利于促进水稻个体发育, 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

2.2 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棕紫泥田的4个试验点上的水稻产量结果见表4。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均可用三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 4个点的回归相关系数均达到0.97以上, 拟合方程检验F值分别为11.63、21.46、8.75、8.73, 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准 (F0.05=6, F0.01=14.66) , 拟合结果可用。拟合的回归方程分别为:

根据拟合的回归方程, 以纯氮4.30元/kg、五氧化二磷4.50元/kg、氧化钾3.30元/kg、稻谷1.50元/kg进行计算, 棕紫泥田水稻的最大施肥量为纯氮10.09~11.69 kg/667 m2、五氧化二磷4.26~7.50 kg/667 m2、氧化钾1.19~4.23 kg/667 m2, 最佳施肥量为纯氮9.79~10.66 kg/667 m2、五氧化二磷4.86~5.93 kg/667 m2、氧化钾2.56~3.60 kg/667 m2。

2.3 土壤供肥量与肥料当季利用率

根据试验无肥小区的产量结果进行计算, 棕紫泥田土壤供肥量为纯氮6.55~7.12 kg/667 m2、五氧化二磷3.20~3.50kg/667 m2、氧化钾8.73~9.59 kg/667 m2;根据缺素区产量结果进行计算, 肥料当季利用率为纯氮40.2%~49.4%、五氧化二磷5.2%~15.7%、氧化钾0~36.4%, 且随着产量的提高, 肥料的当季利用率也明显提高。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在棕紫泥田的水稻作物上施氮肥和磷肥的效应高, 钾肥效应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明显优于氮磷肥、氮钾肥、磷钾肥配合施用, 可显著改善水稻的生物学经济性状[4,5,6]。棕紫泥田水稻的最大施肥量为纯氮10.09~11.69kg/667 m2、五氧化二磷4.26~7.50 kg/667 m2、氧化钾1.19~4.23 kg/667 m2, 最佳施肥量为纯氮9.79~10.66 kg/667 m2、五氧化二磷4.86~5.93 kg/667 m2、氧化钾2.56~3.60 kg/667 m2。棕紫泥田土壤供肥量为纯氮6.55~7.12 kg/667 m2、五氧化二磷3.20~3.50 kg/667 m2、氧化钾8.73~9.59 kg/667 m2;根据缺素区产量结果进行计算, 肥料当季利用率为纯氮40.2%~49.4%、五氧化二磷5.2%~15.7%、氧化钾0~36.4%。建议棕紫泥田水稻肥料施用配比采用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为1.0∶0.4∶0.2。为了施用方便, 可以根据南充地区实际情况按照配方生产水稻专用复合肥供农户使用。

摘要:通过“3414”试验研究棕紫泥田水稻氮磷钾的施肥效应, 结果表明, 棕紫泥田对水稻的土壤供肥量为纯氮6.557.12 kg/667 m2、五氧化二磷3.203.50 kg/667 m2、氧化钾8.739.59 kg/667 m2, 肥料当季利用率为纯氮40.2%49.4%、五氧化二磷5.2%15.7%、氧化钾036.4%;根据试验结果获得肥料效应函数方程, 由此得出理论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纯氮9.7910.66 kg/667 m2、五氧化二磷4.865.93 kg/667 m2、氧化钾2.563.60 kg/667 m2。

关键词:棕紫泥田,水稻,氮磷钾,肥料效应,生物学性状,产量

参考文献

[1]陈协容, 王泽仕, 李钦榜, 等.四川土种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599-708.

[2]吴晓鹏, 陈静芬, 王广灿, 等.小麦平衡施用氮磷钾肥经济效益的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8) :47-48.

[3]王圣瑞, 陈新平, 高祥照, 等.“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植物营养学报, 2002, 8 (4) :409-413.

[4]戢林, 张锡洲, 李廷轩.基于“3414”试验的川中丘陵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 :84-92.

[5]姜宗庆, 施菊琴, 栾桂霞, 等.泰州市高港区水稻“3414”肥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55-56.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10

【关键词】复合微生物肥料;虹源;苦瓜栽培;施肥效应

当前的蔬菜种植多采用化肥施肥为主的速效功利性种植,为求早上市,见产量,品质要求难以兼容,对土壤的掠夺性种植导致地力失调,造成土壤酸化、板结,病虫害发生泛滥,当前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利用特定功能微生物促进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释放与分解,使得益生菌群落占据优势地位,达到改善土壤理性,调节土壤酸碱度,降低土壤病害发生的危害是农业技术人员重点研究和推广的土壤改良及施肥方法,研究和推广优质复合微生物肥料是其中方式之一。复合微生物肥料是运用特定微生物与营养物质复合而成,能提供、保持或改善植物营养,是一种提高农产品产量或改善农产品品质的活体微生物制品(国家农业部门关于复合微生物肥料标准的释义),博罗县农技部门通过运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开展蔬菜生产试验,获得复合微生物肥料的田间使用数据,为大面积引进和推广复合微生物肥料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山东省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鲁西”牌尿素(46%);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芭田”牌复合肥(氮∶磷∶钾=15∶15∶15);中山市祥源环保有限公司生产的“虹源”牌复合微生物肥[登记证号:微生物肥(2012)临字(1559)号](总养分≥6% ,有效活菌总数≥5千万/g)。

供试苦瓜品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育的“碧丰2号”丰产型油青苦瓜

1.2 試验方法

1.2.1 试验处理

本试验设4个处理,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

T1:空白试验

T2:常规施肥(CK对照)

T3:复合微生物肥(N、P、K总养分≥6%),灭菌后的生物肥;膨大期少量补充复合肥(补充P、K养分)

T4:复合微生物肥(N,P,K总养分≥6%);膨大期少量补充复合肥(补充P,K养分)

1.2.2 试验地与田间设计

试验地属砂壤土,肥力中等,地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作物菜心。试验地设计采取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区内设置两畦一沟,畦长10m,双畦加沟宽2m(即单畦宽80cm,沟宽40cm),本试验采用棚架(平棚)疏植栽培方式,搭架双行对向“品”字型栽培。种植规格株行距120cm×150cm,小区植株16株,小区四周设置保护行。

1.2.3 栽培管理

2月6日大棚育苗,注意防寒管理。2月15日瓜苗两叶一心移栽前第一次施肥,薄施0.1%比例水肥;2月16日整地起畦,第二次施肥为均匀撒施基肥,耙平畦面,划分小区,下午移植定苗,淋足定根水;2月24日幼苗开始抽蔓时进行第三次撒施追肥;3月6日搭架引蔓初花后进行第四次撒施追肥;3月18日盛花期(不同处理存在差异,见表二)进行第五次撒施覆土追肥;4月3日进行统一采收,以后每采收两次(10d左右)按第六次施肥量进行追肥(每次施肥量见表一);5月17日统一清园结束生产。全生育期进行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及时采收商品瓜。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表格及调查数据

注:根据采购价格,采用与化肥成本约相等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进行施肥,以相同的投入成本来进行对比试验。复合肥价格约为复合微生物肥料的3.5倍,尿素价格稍高于复合微生物肥料,可视作为与其价格相等,但仍具有有力的说服力。

2.2 产量结果分析

参加本次试验的苦瓜处理T1空白试验折亩产1470.7kg(空白仍具一定产量,为前作之后,土中仍残留一定底肥,而该品种苦瓜属丰产型品种,根系吸收能力较强),较对照处理T2减产1971.0kg,减产57.3%,减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本实验中产量排名第四;处理T3(灭菌后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试验)折亩产3545.1kg,较对照处理常规施肥增产103.4kg,增产率3.0%,增产未达到显著水平,本实验中产量排名第二;处理四(复合微生物肥料试验)折亩产4355.5kg,较对照处理T2亩增产913.8kg,增产率26.6%,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比处理T3(灭菌后的复合微生物肥料试验)增产810.4kg,增产率22.9%,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在本实验中排名第一。

3 结论

本次肥料试验旨在试验“虹源”牌复合微生物肥料的肥效和对苦瓜产量、品质及抗性的影响,从田间调查表表3可以看出其对苦瓜的生长势和田间抗性影响效果不明显,但根据表4总产量及方差分析表明灭菌前复合微生物肥料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品,与灭菌后产量对比,增产亦达到明显效果,得出结论:“虹源”牌复合微生物肥料在本地区对苦瓜的产量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复合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有效促进土壤肥份分解释放,加强吸收,对苦瓜的产量上升和质量改善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标准NY/T 798-2004复合微生物肥料[S].2004.

[2]张白鸽,高惠楠,陈琼贤等.不同肥料对矮脚奶白菜产量及养分吸收效果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14):69-71.

水稻肥料效应试验论文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设在石和镇长发村一农户承包的肥力中等的田块;试验前, 取15 cm耕作层混合土壤样品送检, 现在暂未得到土壤检测结果。供试水稻品种为特优玉1号。供试肥料为:氮肥 (广西河池产尿素, 含N 46%) 、钾肥 (加拿大产氯化钾, 含K2O 60%) 、磷肥 (广西柳州鹿寨产钙镁磷肥, 含P2O517%) 。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设计[2,3], 设氮、磷、钾3个因素, 4个水平, 其中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 (过量施肥) 。共14个处理, 不设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田埂用农膜覆盖, 小区间设1条30 cm宽的排灌水沟。小区面积为20 m2 (5 m×4 m) 。2水平施肥量:纯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为10、3.50、8 kg/667 m2, 具体试验设计及施肥量见表1。各处理施肥方法上, 按照氮肥30%作基肥、40%作分蘖肥、20%作幼穗分化肥、10%作齐穗肥;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50%作基肥、50%作分蘖肥。

1.3 试验实施

2011年3月20日播种, 4月8日划小区, 4月9日插秧, 每小区32行, 每行16株。试验田在插植早稻前为两犁两耙, 不施有机肥, 小区筑埂后施基肥, 并耙平。4月14日, 在每个试验小区对角定2个点, 每个点随机、连续定5蔸共10蔸调查株高、苗数, 并进行记录, 以后每隔7 d调查1次, 共调查5次[4,5,6]。6月5日混合喷施蓝锐、盖虱、井冈霉素, 防治卷叶虫、稻飞虱、纹枯病和落心虫。6月22日喷施富士一号防治稻叶瘟。于7月22日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产量以处理6最高, 达556.7 kg/667 m2, 无肥区处理1的最低, 为473.3 kg/667 m2。处理11产值居第8位, 产投比最低, 说明增加氮肥用量只能增加成本, 增产效果不显著。处理6、处理7的产量和产值表明, 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 产投比逐渐降低, 说明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比较高, 增施磷肥并不增产;处理8、处理9、处理10的产量和产值表明, 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 虽然产值增加, 但产投比降低, 说明施钾肥无法增加效益, 土壤中含钾较高。综合来看, 氮肥依然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但应与磷、钾肥合理搭配使用效益才明显, 虽然处理13产投比最高, 但产值只排在并列第6位;处理6产值最高, 产投比较合理。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结合福绵区农业生产实际, 以组合N2P2K2即施纯氮10 kg/667 m2、五氧化二磷3.50 kg/667 m2、氧化钾8 kg/667 m2比较合理。因此, 生产上建议对水稻的适宜施肥量为:纯氮10 kg/667 m2、五氧化二磷3.50 kg/667 m2、氧化钾8 kg/667 m2。

参考文献

[1]游国玲, 石孝均, 王文华, 等.梁平县水稻“3414”肥料效应及推荐用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0) :16884-16887.

[2]谢良清, 叶斌斌, 林采舜, 等.杂交水稻甬优9号“3414”肥效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3) :49-50, 53.

[3]谢剑昭, 闾世根, 黄光忠, 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模式“3414”试验初探[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6) :16-17.

[4]魏样, 高鹏, 何文, 等.水稻“3414”肥效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2) :57, 60.

[5]李敏, 周维明, 骆江英, 等.义乌市水稻“3414”试验的中区验证[J].浙江农业科学, 2011 (4) :823-826.

上一篇:卧式柴油机下一篇:北方国际航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