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作用

2024-08-09

透皮作用(精选7篇)

透皮作用 篇1

与其他给药方式比较, 透皮给药方式具有应激性小、给药方法简单、药物毒副作用小和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效应等优点。影响药物经皮渗透过程的因素较多, 而药物中促渗剂的选择和用量是影响其透皮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1]。氮酮是一种新型的经皮吸收促渗剂, 对亲水、亲油药物都有促进作用, 其性质稳定、无毒、无味、无刺激性, 且促透效果好[2]。为了研究中药透皮软膏中有效成分的透皮效果和确定透皮促渗剂氮酮的最适含量, 试验采用体外透皮法, 以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为定量手段研究了不同含量氮酮对咖啡酸的促渗效果[3],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

咖啡酸标准品 (批号为885-200802) ,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甲醇为色谱纯, 其余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蒲公英、连翘、黄芩、金银花等中药, 均购于哈尔滨市中药材批发市场。

1.1.2 仪器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RYJ-6A药物透皮扩散仪等。

1.1.3 动物

昆明系清洁级小白鼠, 购于哈尔滨市兽医研究所小动物室。

1.2 方法

1.2.1 中药透皮软膏的制备

根据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和中药药理学理论, 筛选蒲公英、连翘、黄芩等10味中药组成复方。采用水提醇沉法结合蒸馏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之后, 按照乳膏制剂的常规制备方法分别制成含氮酮0.5%、1%、2%、4%、6%的中药透皮软膏[4]。

1.2.2 离体鼠皮的制备

将小白鼠腹部毛剪短后涂抹20%的硫化钠溶液, 24 h后选取皮肤脱毛干净、充血少、无损伤的小白鼠颈椎脱臼处死, 剥离腹部皮肤, 去净皮下脂肪, 用生理盐水洗净, 备用。

1.2.3 体外透皮试验

RYJ-6A药物透皮扩散仪的扩散池内径为1.8 cm, 接受池为6 mL, 试验温度为 (35±1) ℃, 电磁搅拌速度为100 r/min。扩散池一端用离体鼠皮覆盖, 用缝合线扎紧, 使皮肤角质层朝向释放池, 在5个扩散池内分别加入含氮酮0.5%、1%、2%、4%、6%的中药透皮软膏1 g;接受池内加6 mL生理盐水, 使鼠皮与接受池液面接触;分别于加样后0.5, 1, 2, 4小时取样0.5 mL, 用于测定咖啡酸渗透量;每次取样后补加生理盐水0.5 mL。

1.2.4 咖啡酸透皮量的测定

(1) 色谱条件。

色谱仪为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 515泵;固定相为C18柱 (200 mm×2.1 mm, 5 μm) ;紫外检测波长为323 nm;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 (23∶77) ;柱温为40 ℃。

(2) 标准曲线的绘制。

按常规分析法配制系列咖啡酸标准品溶液, 使每亳升溶液中含咖啡酸6.0, 3.0, 1.5, 1.6, 0.15 μg。精密吸取系列咖啡酸标准品溶液10 μL, 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进行HPLC测定, 每个浓度重复进样3次, 以咖啡酸峰面积的平均值和相应的标准浓度为横坐标、纵坐标作线性回归, 根据相关系数估测咖啡酸的线性范围, 并绘制标准曲线。

(3)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6.0, 3.0, 1.5 μg/mL咖啡酸标准品溶液各10 μL进行HPLC测定, 每个样品重复进样5次。计算相对标准差 (RSD) , 根据RSD评价色谱系统的精密度。

(4) 样品的测定。

样品用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取10 μL进行HPLC测定, 重复测定3次。由于接受池中连续取样并且每次取样后补加新的生理盐水, 样品测定值较真实值小, 因而应用校正公式计算累积渗透量 (Q) [5]。

undefined

式中:Cn为第n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浓度, Ci为第i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浓度, V为接受池体积, V0为取样体积。

(5) 样品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1~5号接受池第4小时时接受液1 mL, 分别加入1 mL标准品母液, 按照 (4) 中的方法测定咖啡酸含量, 计算回收率和RSD。

2 结果与分析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见图1)

以咖啡酸的峰面积与相对应的标准浓度作线性回归并绘制标准曲线, 求得回归方程为y=1.178 9×10-6x-0.001, r=0.996 4。结果表明待测样品中咖啡酸浓度在0.15~6.0 μg/mL范围内, HPLC的测定结果显示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故该标准曲线可以用于定量。

2.2 精密度试验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知, 仪器精密度良好。

2.3 咖啡酸累计透皮量的测定结果 (见表2)

μg

由表2可知, 中药透皮软膏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咖啡酸可以透过离体小白鼠的皮肤, 透皮量因氮酮的含量不同而存在差异, 对4小时时接受液中咖啡酸的累计透皮量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 以x代表氮酮含量, y代表累计透皮量, 可得出如下回归方程:y=0.382 9+20.735 6x-2.579 0x2, 拟合度r=0.96。经分析当x=4.02%时, y趋于最大。因此, 氮酮在中药透皮软膏中的含量应为4%。

2.4 回收率试验结果 (见表3)

由表3可知, 平均回收率为99.15%, 相对标准差为0.38%, 回收率良好, 表明试验方法可行。

3 讨论与小结

离体鼠皮的质量对透皮吸收试验影响较大, 要求鼠皮无伤痕, 并将皮下结缔组织清除干净, 且应新鲜取用。RYJ-6A药物透皮扩散仪是根据Franz扩散池原理改进的扩散池, 在溶液温度动力学、皮肤温度动力学和溶液混合效应方面有明显改进。接受液接受药物的能力主要与药物的溶解度有关, 咖啡酸是水溶性物质, 因此选用生理盐水作为接受液。

由于中药透皮软膏为中药复方制剂, 成分十分复杂, 很难测定所有成分的透皮量, 因此一般以其中某种有效成分的透皮量作为评价透皮效果的指标[6]。体外透皮试验的关键是确定治疗效果与透皮效果相一致的有效成分。中药复方中蒲公英是主药, 占药物含量的30%, 其主要成分是咖啡酸, 也是蒲公英发挥抗菌、抗炎等药效作用的有效成分, 而且金银花中绿原酸、异绿原酸及连翘中连翘酯苷等在煎煮过程中可水解而产生大量的咖啡酸[7,8,9]。因此, 试验通过测定中药透皮软膏中咖啡酸的体外透皮量来验证中药透皮软膏的透皮效果具有代表意义。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测定结果表明, 中药透皮软膏中咖啡酸能够渗透过小白鼠皮肤, 但渗透量不随着氮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最小二乘法拟合发现氮酮含量在4%时渗透效果最好。氮酮是一种新型、低毒、高效透皮吸收促渗剂, 能促进多种药物的透皮吸收。氮酮可渗入皮肤角质层, 增加角质层的含水量, 使角质层水化胀大、膨松, 细胞间隙扩大, 药物在角质层与基质间的分配系数增大;氮酮对生物膜类脂有特异的溶解和破坏作用, 从而使表皮脂质膜对药物的穿透阻力减少[10]。另外, 许多中药成分都有促进渗透的作用[11]。这些都可能是促进中药透皮软膏中有效成分透皮的因素, 但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华容, 谷新利, 罗瑞卿.中药透皮吸收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 2009, 36 (4) :146-148.

[2]年建华.透皮给药系统及其常用的中药透皮促进剂[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6) :394-3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4]王新, 张秀英.中药透皮软膏的研制及其药效学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 (10) :69-70.

[5]李新圃, 郁杰, 罗金印, 等.呋喃妥因透皮吸收作用的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 1999 (2) :13-14.

[6]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7]凌云, 范国强, 肖樾, 等.中药蒲公英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草药, 1999, 30 (12) :897-899.

[8]赵守训, 杭秉倩.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 20 (3) :1-3.

[9]裴福成, 刘相辉, 苏德龙, 等.双黄连喷干针剂中咖啡酸含量的测定[J].基层中药杂志, 2001, 16 (4) :26-27.

[10]寿张轩.氮酮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 2002, 11 (8) :73-74.

[11]孙虎, 王平, 龚彦胜, 等.中药透皮吸收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 2008, 10 (9) :7-10.

透皮作用 篇2

一、腹泻: 方剂:

基础方:洛哌丁胺2-6mg加(重症加苯乙哌啶2.5mg),病毒性加潘生丁25-50mg 寒泻散:丁香10g,肉桂10g,吴茱萸12g,藿香6g,热泻散:葛根15g,黄连9g,黄芩9g,炒白芍6g,木香6g,炙甘草6g,疾病使用:

寒泻:基础方+消化散1g+寒泻散1g用藿香正气液或姜汁调 热泻:基础方+消化散1g+热泻散1g+黄连1g,用庆大霉素针调。食积泻:消化散2g+莱菔子1g,木香0.5g,藿香正气液调 脾虚泻:消化散2g+参苓白术散1g,溶媒调。注:腹泻伴呕吐的用B6针剂调,腹泻统一神阙穴 二咳喘: 方剂:

寒咳散:麻黄6,桂枝6,干姜6,白芍6,姜半夏6,细辛6,五味子6,杏仁6,瓜蒌6,贝母4,制甘草6 热咳散:麻黄3g,杏仁6g,生石膏12g,生甘草3g,黄芩6g,地龙9g青黛6g 疾病使用:

1,寒咳:止咳散1g-+寒咳散2g,溶媒调,湿贴神阙或膻中穴。2,热咳:清热止咳散1号1g+止咳散1g+热咳散1g溶媒调,湿贴神阙或膻中穴。

注:

1、刺激性干咳:咳必清(4片)或咳平(4片),2、发烧可加安乃近或退烧药,溶媒用柴胡针剂或安痛定针调。

3、伴有大便干结的加大黄1g+消化散1g。

3、发烧或高热:清热止咳散1号+退热散1号+退烧药(安乃近或布洛芬或扑热息痛)柴胡针剂调,湿贴神阙或大椎

三、其他 1牙龈肿痛:

处方:大黄1g芒硝1g,青黛1g,消炎痛4-6片,甲硝唑4片。溶媒调,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2口腔炎:黄连1g,大黄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3疱疹性咽颊炎:黄连1g,大黄1g,虎杖1g,吴茱萸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4扁桃体炎:(1)黄连1g,大黄1g,黄芩1g,吴茱萸1g,冰片0.2g,湿贴双侧涌泉。

(2)黄芩10,大黄18,黄连10,芒硝10,冰片10,每次2-3g,湿贴患处。

5,急性腮腺炎:

处方:大黄1g,芒硝1g,青黛1g,消炎痛4-6片。溶媒调,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6急性乳腺炎:大黄1g,芒硝1g,冰片0.2g,青黛1g,消炎痛4片,湿贴患处,冷敷30分钟。

7乳腺增生:大黄,芒硝,共2g,消炎痛4片,加甲珠,乳香,莪术共1g,也可加乳癖消4片或乳核散结片4片,湿贴患处,每天8-16小时,10-30天一疗程。

注:结合腋中线平第十肋间点刺放血拔罐。3天一次,8,带状疱疹:火疗或,也可在疱疹上刺泡拔罐。处方:

(1)消炎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VB1,1ml+VB12,1ml贴于患处。

(2)消肿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西咪替丁(抗病毒作用)贴敷患处。

(3)或消肿止痛贴药贴+2%利多卡因2ml+聚肌胞2mg贴敷患处。注意事项:要是面积过大,可以把沙蒿子和梅宝烫伤膏(或京万红膏)阿昔洛韦粉针1,利多卡因3ml,加冰片少许,加溶媒混合成膏,涂抹患处,酒精擦拭后再贴,用纱布包创口,保持创口透气,禁止使用pu膜封住创口。疗程:12-16小时/贴,3-7天治愈。9,颌下淋巴结肿大:大黄1g芒硝1g,消炎痛4片,梅花点舌丸4粒或(连翘败毒片4片),湿贴患处,3-7天一疗程。

10,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基础方:消炎痛25mg,654-2 10mg,硝苯地平2.5-5mg,罗通定30mg 治法:基础方+丁香1g,肉桂1g,湿贴神阙。

11,前例腺炎:芒硝,冰片,吴茱萸,前列康4片,654-2针调,湿贴关元。急性期也可加加替沙星,3-7天一疗程

12,胆囊炎:大黄,芒硝,红花,元胡,栀子等份,2-3克+甲硝唑片,消炎痛,654-2针调,湿贴胆囊区。13,盆腔附件炎: 方剂:

1盆腔炎:盆腔炎1号:.红藤,败酱草,元胡,虎杖,小茴香,乌药,桃仁,消炎痛4片 盆腔炎2号:大黄,芒硝,红花,元胡,甲硝唑片,消炎痛,654-2针调 疾病治疗:

1,慢性盆腔炎:盆腔炎1号

2,急性或热性:盆腔2号(可加加替沙星片)可用654-2针剂调,湿贴关元或神阙。14,痛经: 方剂:

1,基础方:消炎痛100mg,硝苯地平20mg 疾病治疗:

1寒性痛经:基础方+丁香1g,肉桂1g。

2瘀血性痛经:基础方+炮姜1g,大黄0.5g丹参1g,元胡0.5g 可用654-2针剂调,湿贴关元或神阙。15,疼痛骨病 方剂:

1疼痛散:生川乌5g,生草乌5g,生半夏5g,细辛2g,乳香6g,没药6g,红花2g,姜黄2g,桃仁3g,三七3,土虫1,龙血竭1,透骨草1,麻黄2 2骨痛溶媒1号:麻黄15 细辛15 草乌10 血竭25 乳香20 没药20 马钱子30红花10 桃仁15 当归20 川芎15 赤芍20 骨碎补20 甘草15 大黄15 虎杖15 樟脑10 威灵仙15土虫15 全蝎10 地龙15 上方用95%1500毫升,密封泡5到7天后,加50度左右白酒1000毫升,利多卡因5支,稀释后作溶媒用。1,颈椎病:

(1)疼痛为主的:骨痛2号(或疼痛散)2g,+消炎痛4片(或布洛芬),654-2片2-4片,骨痛溶媒调。湿贴大椎3-7天一疗程。(2)头晕为主的:骨痛2号(或疼痛散)2g,+地龙0.5g,葛根0.5g,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20mg,骨痛溶媒和天麻素针一支调。湿贴大椎,3-7天

(3)手麻为主的:骨痛2号(或疼痛散)2g,+威灵仙0.5g,桂枝0.5g,654-2片2-4片,骨痛溶媒和天麻素针一支调。湿贴大椎,3-7天 注:颈椎病必须配合大椎穴或颈椎压痛点放血拔罐。3天一次。2,八腰椎病

1处方:骨痛2号(或疼痛散)2g,+土虫0.5g+血竭0.5g,消炎痛4片(或布洛芬),654-2片2-4片,利多卡因3ml和骨痛溶媒调。湿贴大椎3-7天一疗程。

注:重症加强的松2-4片,水肿加甘遂0.2g上方是得腰脱3天以上的,如果刚得的,还要以消肿止痛防渗出为主,方用大黄,虎杖,栀子等份,加消炎痛4片,马钱子0.5g,甘遂0.2g,用利多卡因3ml调 注:必须双侧委中穴点刺放血拔罐。3天一次。16,褥疮及糖尿病病足溃疡:

外用洗药方:生大黄50 芒硝100 黄连20 生栀子20 丹参30 赤芍20 丹皮20 川芎20 鸡血藤50 红藤30,水煎外洗。1褥疮:洗完用干贴,12-24小时,10-30天一疗程。

2糖尿病病足:血糖控制在7以下,创面上撒适量苯妥英钠,再干贴,12-24小时,10-30天一疗程。防过敏措施: 过敏处理

一、严控时间: 1,成人12--15小时 2,儿童6-8小时

3,1岁以下,不得超过6小时。二、二次脱敏 1.贴敷前,先行脱敏,建议使用液体脱敏,配方:炉甘石液,100ml扑尔敏20mg,强力解毒敏2支(每支20ml)。(也可加地米20mg),2、给患者用自封袋带一些药膏或药粉,揭去后,立即脱敏,建议使用乳膏或粉剂 配方:

1、地米软膏,2、氧化锌,炉甘石,滑石粉,比例1:1:1或1:2:4都可以。注:内部协定方,省里统一配药,和业务人员联系。止咳散、退热散1号、清热止咳散1号、消化散、骨痛散1号、骨痛散2号

透皮作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150 g Wistar大白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给药前在无菌条件下于大鼠两侧腹股沟皮下分别植入25 mg消毒干棉球,造成炎性动物模型,造模后分5组(空白组,消炎透皮贴高、中、低剂量组,扶他林组)。

1.2 实验方法

采用大鼠棉球肉芽实验法[1],每天涂药物0.05 ml/g,涂药后贴片覆盖,第8天处死大鼠并剥离出肉芽组织,分别观察8天后处死大鼠并称重,剥离出肉芽肿球,观察肉芽球的颜色,重量及病理切片变化并取出等量肉芽组织,组织匀浆,分离得血清,于-20℃保存待测。测试前将标本置室温复融,混匀后40℃,3000 rpm离心5 min,取上清液供测试用。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并记录其数值,剩余部分60℃烘干至恒重,计算各鼠每100 g体重之肉芽肿重量,作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肉芽球的颜色,重量及病理切片变化情况见表1。

2.2 消炎透皮贴三个剂量组与扶他林组都具有减少肉芽肿促炎性细胞因子作用,其中消炎透皮贴大剂量组为最佳。见表2。

注:消炎透皮贴高、中、低剂量组,扶他林组与空白组比较,P<0.05

注:各组与空白组比较,P<0.01

3讨论

3.1 中医认为阳证疮疡是各种毒邪积聚肌表,气血瘀滞,壅塞而成,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特点。消炎透皮贴是针对阳证疮疡而创立的,其药物由生芙蓉叶、生大黄、生南星、升麻、冰片等组成。方中生芙蓉叶辛平,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为君药,适用于痈疽肿毒、丹毒、烫伤、跌打损伤等症,可使初起者消肿止痛,或者脓聚毒出。生大黄苦寒气味重浊,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效,外用治疗痈疡肿毒、疔疮、烫伤。生南星苦辛,辛而能散,决无有守之性,专主经络风痰,能散结消肿止痛,外可治疗瘰疠、痈肿、跌打损伤等,共为臣药佐君清热解毒消肿。升麻,辛甘微寒,取其辛散之性,使雍聚于皮肤的毒邪从皮而解。冰片辛苦,微寒,功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二者为使药能够引毒从皮而解。

3.2 消炎透皮贴透皮吸收作用在中医早有论述,中药透皮治疗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医中药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已日趋完善。清代吴师机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通过皮肤给药作为全身作用药物的给药途径,发挥其对全身的治疗作用的观点。其在《理渝骄文》一书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他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指导,创制了大量通过透皮吸收达到全身治疗作用的外用制剂,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清代名医徐泪溪说:“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这一论述明确地阐明皮肤吸收的机理。本方中的冰片为龙脑、异龙脑混合消旋体,几乎不溶于水,易溶于醇。具有芳香开窍,止痛消炎的功效,能引药由肌表直达腠理。冰片本身可作为透皮药物,又是一种很好的透皮增效剂,以氮酮为透皮促进剂,其特点是无色无臭,刺激性小,有效浓度低,对亲水亲油性药物均有促进吸收作用。它能使人表皮细胞间区域发生显著变化,细胞间隙增大。同时具有促进皮肤表面角蛋白中含氮物质与水的结合能力,影响角质的水合作用,提高药物分子的穿透力,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2]。

3.3 细胞因子的作用在炎症介质中参与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3]。炎性细胞因子既有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I、IL-6(其中最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I),又有抗炎的细胞因子IL-4(抑制单核巨噬细胞NF-kβ的核转位来抑制巨噬细胞生成,促炎细胞因子)、IL-10(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泌IL-I,IL-12,趋化因子,抑制TH1淋巴细胞产生IL-2和IFN-γ等),因此,是很强的抗炎介质,也被称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4]。局部组织中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局部炎症的程度,从而间接了解药物的抗炎作用。消炎透皮贴通过抑制组织中IL-6、IL-1的释放,增加IL-10的含量达到抗炎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消炎透皮贴对肉芽肿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棉球肉芽实验法,建立阳证疮疡动物模型Wistar大白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消炎透皮贴高、中、低剂量组,扶他林组),每组10只,造成炎性动物模型。分别涂药处理,第8天处死大鼠并剥离出肉芽组织观察肉芽球的颜色、重量及病理切片变化,并取出等量肉芽组织,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IL-1、IL-6、IL-10),记录其数值。结果 消炎透皮贴组肉芽肿体积小于对照组,消炎透皮贴组IL-1及IL-6含量减低,IL-10的含量增加。结论 消炎透皮贴能够抑制组织炎症反应。

关键词:消炎透皮贴,肉芽肿,炎性细胞因子

参考文献

[1]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14-723.

[2]刘毅,周冠怀,陈红专.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4):257-260.

[3]金惠铭,卢建,殷莲华.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20-426.

透皮作用 篇4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住院患者90例, 其中男67例, 女23例, 患者年龄22~75岁, 平均 (55±4) 岁。手术方式分类中腹腔镜手术62例, 开腹手术2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60例) 和对照组30 (例) 。

1.2 仪器与药物

选用NAVA-01TD型号超声电导仪, 由北京诺亚同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导入药物为胃肠宁贴 (促进胃肠恢复型) 。

1.2.1 患者准备。

护士向患者说明用药目的、原理、方法、所需时间、如何配合, 如患者估计半小时之内要排尿的嘱患者先排尿, 已使治疗不中断。

1.2.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物理治疗期间均不再受其他治疗。观察组采用北京诺亚同舟技术有限公产的NAVA-01TD超声电导仪及专用的药物胶贴片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型) 进行靶向给药。在肚脐至髂前上棘的连线上任意一点上清洁皮肤后, 贴上安装好带药耦合凝胶片的贴连接并固定好治疗头, 电压220 V, 有效超声输出率100 m W。电流量根据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情况进行调整, 治疗为术后1~2次/d, 每次40 min~1 h, 根据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次数。1.2.3护士方面。观察组及对照组均从术后开始计时, 护士嘱咐患者出现第一次肛门排气、排便时即按铃, 护士准确记录时间, 护士每6小时听肠鸣音1次。观察组还要记录每次超声治疗开始时间、治疗时间。

1.3 疗效判断

(1) 有效:治疗后24 h即肠鸣音恢复, 或肛门出现排气[1]。 (2) 无效:治疗后24 h后才恢复肠鸣音, 出现肛门排气。统计患者治疗后肠鸣音、肛门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术后予超声电导仪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 (93.3%) 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1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护士正确及时地收集临床数据、资料以及患者的配合, 对新开展的治疗提供了临床循证依据。

本研究观察被称为第三代给药治疗方法的超声电导仪对腹部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疗效, 着重观察它在促进肠蠕动和改善进食需求等方面的作用, 探讨该新型仪器的临床应用价值。

超声电导仪经皮给药技术是近年国外出现的一种药物渗透的新方法, 是一种“无创靶向给药”新方法[2]。通过电致孔技术和超声空化技术以及角质层预处理技术, 建立药物透入的人工通道, 达到克服皮肤屏障、细胞膜和组织膜, 使药物成分顺利透过正常皮肤进入病变组织, 而发挥药物的作用[3]。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经超声电导仪经皮给药治疗后, 有效率高达93.3%, 显著高于未给予治疗的13.3%治疗有效率。对比两组患者肠鸣音、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数据充分说明超声电导仪在治疗腹部手术胃肠道功能减弱, 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

综上所述, 腹部手术后患者采用超声电导仪经皮给药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大大缩短,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提前, 临床治疗有效率高。

参考文献

[1]梁涛, 印义琼, 刘春娟, 等.超声电导透皮给药在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5) :43-44.

[2]王红英, 黄春玉.超声电导仪在腹部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7) :1092-1093.

透皮作用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 1渗透屏障

雄性wistar大鼠200 ~250 g,8只,2012年3月27日购进,7周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将大鼠麻醉后固定四肢,剪去腹部正中线两侧的鼠毛,再用电动剃须刀剃净绒毛后迅速剥皮,小心剔除皮下脂肪及组织,用滤纸擦拭干净,得离体鼠皮作为渗透屏障,放入冰箱( -20℃) 冷冻保存,共16块。

1. 2 药物和试剂

盐酸小檗碱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13-200911。

金黄膏及缺药膏剂,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金黄散全方组组成为大黄160 g、黄柏160 g、姜黄160 g、白芷160 g、天花粉320 g、天南星64 g、陈皮64 g、甘草64 g、苍术64 g、厚朴64 g; 缺药方A组,缺姜黄、白芷; 缺药方B组,缺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厚朴。

甲醇、乙腈为色谱纯,购自天津市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磷酸、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为分析纯。

1. 3 仪器

TK-12B型透皮扩散试验仪( 上海锴凯科技贸易有限公司) ,SSI PC20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科学系统公司) ,EZChrom Elite Client/Server色谱工作站。

1. 4 色谱条件

色谱柱: Apollo C18( 4.6 mm×250 mm,5μm) ,流动相: A相为乙腈,B相为0.1%磷酸水,二元梯度洗脱:0 ~5分钟,20 ~40A;5 ~20分钟,40 ~40A,流速1. 0 ml/min,进样量为20μl,检测波长: 346 nm,柱温:30℃。该色谱条件下,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不低于150000。

1. 5 对照品溶液

精密称定盐酸小檗碱,加入容量瓶,用乙腈配制成浓度为0.290 mg/ml的溶液,作为储备液。

1. 6 供试液

由体外透皮试验所得接受液,加入梨形蒸馏瓶,分别于70℃水浴减压浓缩至干,精密吸取1 ml乙腈溶解,0.45μm微孔滤膜,作为供试液。

1. 7 渗透扩散装置及实验方法

将鼠皮从冰箱取出,放至室温,在接收池中放入磁力搅拌子,将鼠皮固定于扩散池与接收池之间,真皮面向接收池。试验时,将精密称量的膏剂涂于处理好的鼠皮角质层,注满接收液( 30%乙醇/磷酸盐缓冲溶液,pH =6.8) ,液面恰与皮肤真皮层接触,排除气泡。开动磁力搅拌器和恒温水浴,磁力搅拌转速设定为400 r/min,水浴温度( 37±0. 5) ℃ ,扩散池容积6 ml,扩散面积为2. 92 cm2。于32小时内的3、5、7、9、24、32小时分段取样,补充相应的空白接受液,根据浓度吸取不同体积注入色谱仪,按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小檗碱含量,

1. 8 主要指标

将金黄散全方组、缺药方A组、缺药方B组药膏分别作透皮吸收试验,所加药膏量根据盐酸小檗碱含量确定,保证其基本一致。按1.7项下方法试验,按下式计算不同膏剂不同时间段盐酸小檗碱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Q。其中Q =( Mn +∑Mp) /A,式中Q为t时刻的累积透过量( μg/cm2) ,Mn为第n个取样点测得的药物透过量( μg) ,∑Mp为之前测得的药物透过量之和( μg) ; A( 2.92 cm2) 为皮肤扩散面积。每组平行做3次,求Q的平均值。

1. 9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统计数据,以经皮累计渗透量Q对时间t进行回归得线性方程,根据方程求出稳态透皮速率J( μg/cm2·h) 和透皮时滞tlag( 小时) 。

2 结果

三组膏剂不同时刻各自平行做3次测量,检测经皮累计渗透量Q,求平均值,结果见表1。然后以经皮累计渗透量Q对t进行回归得线性方程,根据方程求出稳态透皮速率J( μg/cm2·h) 和透皮时滞tlag( 小时) ,见表2。

通过观察三组膏剂的稳态透皮速率J、透皮时滞tlag、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Q/32h,可以看出缺药方A组和缺药方B组的稳态透皮速率、透皮时滞、32小时内小檗碱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及透过率都较全方高。金黄散全方组的稳态透皮速率及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都低于缺姜黄、白芷的缺药方A组,说明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抑制作用,缺药方A组和缺药方B组的稳态透皮速率及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差别不大,有天南星、陈皮、厚朴的缺药方A组的透皮时滞低于缺药方B组,说明天南星、陈皮、厚朴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一定促进作用。

3 讨论

金黄膏中的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可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痛症和风湿痹痛,其中姜黄素有抗炎作用,对细菌有抑制作用,为臣药; 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症,疮痈肿毒,皮肤风湿瘙痒,为臣药; 天南星,苦、辛、温。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敷散结消肿止痛,用于治疗湿痰,寒痰证,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痈疽肿毒,蛇虫咬伤;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湿痰、寒痰咳嗽,胸痹;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此三药皆辛苦温,辛以散结,苦以燥湿,温以通滞,共为佐药[3]。

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皮肤渗透的抑制作用实则说明了此药对对金黄膏发挥疗效起到了促进作用。陈实功的如意金黄散的组成用于阳证、热证疮疡,从组方看辛温的药反而味和量都大。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使药作为引经药,使药效直达病所,所以分析辛温的姜黄和白芷这一组药为“如意金黄散”的透皮促渗之药[4]。同时根据四气五味理论,姜黄、白芷同为辛温之品,具发散、行气之功,可散邪于表,给邪出路。

对姜黄、白芷药理作用的研究证明具有镇痛、抗炎的作用[5,6],透皮给药而发挥作用。一般的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透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浓度,产生疗效,起到全身治疗作用。还有一种情况,有些药物与角质层亲和力大或能与角质层发生特异结合,在皮肤内积聚储存,形成“储库效应”,向皮肤深部扩散的比较缓慢。其药理作用在局部发挥的比较明显,在全身的治疗作用不明显。金黄膏应用于临床多年,对于阳证、热证的治疗效果显著。如果小檗碱也有这种可能性,大部分积聚在皮肤,发挥抑菌消炎作用,一小部分透过皮肤向深部扩散,对全身起到治疗作用,恰好与金黄膏的适应症相吻合。因此,实验说明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的渗透有抑制作用,正是其“储库效应”和散邪于表,给邪出路的体现。

( 单位: μg/cm2)

天南星、陈皮、厚朴对小檗碱皮肤渗透的促进作用,证实了此药对在金黄膏配伍中,用苦寒之品佐以辛温之药以达到温散走窜的促渗作用。合理的配伍,既能达到治病作用又能渗透入内,从局部影响全身的作用,即整体就是其透皮系统。

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金黄膏中小檗碱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探讨金黄膏中不同药对配伍[1]对其透皮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经皮渗透法,使用透皮扩散试验仪,选择大鼠腹部皮肤为渗透屏障,以30%乙醇—磷酸盐缓冲溶液(pH=6.8)作为接受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小檗碱含量。考察全方药组及缺姜黄、白芷组(缺药方A组)和缺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厚朴组(缺药方B组)中小檗碱的透皮特性。结果 (1)缺药方A组和缺药方B组的稳态透皮速率、透皮时滞、32小时内小檗碱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都较全方高。(2)金黄散全方组的稳态透皮速率及32小时内盐酸小檗碱累积透过量都低于缺姜黄、白芷的缺药方A组,说明姜黄、白芷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抑制作用。(3)有天南星、陈皮、厚朴的缺药方A组的小檗碱透过量高,而透皮时滞低于缺药方B组,说明天南星、陈皮、厚朴对小檗碱的皮肤渗透有促进作用。结论 金黄膏中的姜黄、白芷和天南星、陈皮、厚朴这两组药都对金黄膏发挥疗效起到了促进作用。金黄膏中每组药对都各负其责,又相互协同,合理配伍组成一个整体的透皮系统。

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概况 篇6

1 中药透皮制剂的制备工艺

1.1 起局部治疗作用的中药透皮制剂的制备工艺

此类制剂包括软膏剂、硬膏剂、贴膏剂以及其他以高分子材料为基质的中药透皮制剂。其制备大多在中药外用制剂制备工艺的基础上, 改进提取工艺、添加透皮促进剂, 使用合适的基质等方法, 从而将有效成分更加充分的提取出来, 增加药物的皮肤透过量, 达到增加药效的目的, 而且更加有利于患者使用。赵文英等[1]利用芦荟外用抗菌消炎的药理作用, 将芦荟制成涂膜剂。制备工艺是将PVA用乙醇浸泡48小时, 60℃下烘干, 取适量处理过的PVA加水溶胀, 90℃水浴加热成胶状备用。将芦荟研细再加甘油、吐温-80, 继续研磨至细腻糊状, 加入到PVA胶体中, 90℃水浴加热, 搅匀, 即得所需膜剂。

1.2 起全身治疗作用的中药透皮制剂的制备工艺

中药透皮制剂制成透皮给药系统, 不仅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而且可以发挥全身治疗作用。透皮治疗系统包括4种类型, 即复合膜型精辟给药系统、充填封闭型精辟给药系统、聚合物骨架型精辟给药系统和胶粘剂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骨架控释型透皮给药系统由于制备工艺简单, 成本低廉, 因而在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李华等[2]取处方量的有机酸和己酮可可碱, 加水溶解;另取甘油加入交联剂, 充分混合后, 少量多次地加入聚丙烯酸钠、PVP和PVA。并不断搅拌至均匀, 然后徐徐倒入药物溶液, 慢速有力地搅拌, 直至膏体均匀、澄清、软硬适中, 最后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 搅拌均匀, 涂布、干燥、冲切, 制成巴布剂。

2 中药透皮制剂基质优化工艺研究方法

中药透皮制剂基质优化工艺研究主要采用正交设计法和均匀设计法, 此外还有观测评分的方法。李华等[2]制备了己酮可可碱巴布剂,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己酮可可碱巴布剂的优化处方, 利用Franz扩散池研究己酮可可碱的体外经皮渗透性, 用HPLC法测定药物的经皮渗透量。并以24小时的经皮累积渗透量Q作为巴布剂的处方优化指标。排出各因素对指标影响的大小次序, 以确定选用哪种配制方法。结果己酮可可碱巴布剂经皮行为呈零级模式, 24小时累积渗透量为1.98mg/cm2。考察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己酮可可碱巴布剂质量可控, 刺激性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透皮给药系统。吕志平等[3]研究复合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黄芩苷体外渗透动力学的影响。用均匀设计法, 以裸鼠皮肤为实验屏障, 从氮酮、丙二醇、油酸组合中筛选最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结果表明氮酮、丙二醇、油酸浓度分别为6%、10%、0%时黄芩苷有最大渗透速率常数。结论是复合型透皮吸收促进剂较单味透皮吸收促进剂有较好的透皮吸收效果。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基质筛选, 选择用不同的高分子材料。

3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由于皮肤的屏障作用, 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等原因, 很多药物穿过皮肤的通透率很低, 经皮到达体内的药物很难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为了克服皮肤对药物的屏障作用, 增加药物的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的透皮量, 使用合适的透皮促进剂已成为中药透皮制剂研究的关键之一。一些适用于西药制剂的透皮促进剂同样适用于中药透皮吸收制剂, 如丙二醇、二甲基亚砜、油酸、氮酮等, 其中氮酮应用极为广泛, 并且有显著的促渗效果。但是上述透皮促进剂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副作用。而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以其起效快、时滞短、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势, 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3.1 薄荷

苑振亭等[4]将蛇床子有效部位制成饱和生理盐水溶液, 考察了氮酮、薄荷醇及土荆芥油3种渗透促进剂对蛇床子素经离体鼠皮渗透性的影响。结果, 应用土荆芥油、薄荷醇和氮酮为渗透促进剂, 药物的稳态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提高, 增渗倍数分别为3.09、3.41及4.38。药物的扩散系数分别提高为1.10、2.18及6.30倍, 但分配系数却分别降低为0.309、0.341及0.438。结论是3种渗透促进剂作用机理主要为改变角质层的通透性, 减低了药物经皮肤渗透的阻力, 提高了药物在皮肤角质层的扩散系数。

3.2 冰片

在冰片促进盐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实验中, 随着冰片浓度的增加, 盐酸川芎嗪透皮吸收逐渐增加。3%冰片促透作用最显著, 稍弱于氮酮, 提示冰片可作为促透剂。在某些药物的透皮给药制剂中得到应用。在完整的皮肤, 冰片明显促进盐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当除去角质层后, 冰片没有促透作用, 提示冰片的促透作用主要在角质层, 去角质层的皮肤与完整皮肤相比, 去除释放液后, 盐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明显减少, 提示角质层具有贮库作用。冰片均可增加盐酸川芎嗪的贮库效应.提示冰片与盐酸川芎嗪合用制成透皮制剂, 撤药后能延长盐酸川芎嗪的作用时间[5]。

3.3 其他类

精油类的中药促进剂种类很多, 研究也较多。如丁香挥发油、桉叶油、杜香萜烯、蛇床子油、茴香醛、茴香脑以及肉桂醛、冬青油、高良姜油、肉豆蔻酸异丙酯等油类都有促进透皮吸收的作用。每种成分对药物的促渗效果不同, 且与浓度有关, 浓度过高或过低均能影响促渗效果。

综上所述, 中药或天然植物本身就有一定的促渗作用, 它们大多属于芳香类且具有挥发性。中药透皮促进剂需要解决中药本身具有的较淡的芳香特殊气味难以去掉的问题, 并且其作用机理及使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4 透皮吸收药物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4.1 实验研究

4.1.1 离体透皮实验研究

通过模拟各种生物皮肤, 结合现代仪器对中药透皮吸收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等数据分析, 研究其对透过性、促渗性影响。消炎退热贴是一种治疗小儿发热的中药膏贴制剂, 栀子为方中君药。为了测定消炎退热贴的透皮吸收率, 以栀子中有效成分栀子苷为考察指标, 采用消炎退热贴的栀子苷含量测定方法。用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样品中的栀子苷的含量, 计算透皮吸收率。发现栀子苷成分离体透皮吸收率相当高, 远远高于麻黄碱、延胡索乙素等成分的离体透皮吸收率。48小时的透皮率达到82.146%, 这可能与栀子苷的结构式、分子量有很大关系。且栀子苷成分透过皮肤的含量与时间成正比。随着时间的延长, 透过皮肤的栀子苷含量逐渐增加[6]。刘志敏等[7]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收集草乌提取物的透皮接受液,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乌头碱、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 实验证明, 草乌提取物有效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能较好地透过大鼠皮肤, 且与剂量成正比关系, 符合Higuchi方程, 即Q与t呈线性关系, 6~24小时内透皮吸收速率接近恒速。高剂量组12~24小时累积渗透量较中、低剂量组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1~6小时累积渗透量较中、低剂量组则无统计学差异。草乌提取物中次乌头碱的含量较低, 亦能透过皮肤。

4.1.2 在体透皮实验研究

抗癌消水膏就是用于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中药TDS制剂。实验证明, 抗癌消水膏具有抗肿瘤、消水、恢复机体细胞免疫Thl/Th2平衡的功效。临床显示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达56%。老鹳草是其主要成分, 为考察该药的人体透皮效果, 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 以柯里拉京标准品为标识物, 测定胸水中老鹳草提取物柯里拉京的含量。田鑫等[8]对于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 胸前壁外敷抗癌消水膏30g, 敷药范围超出胸水投射范围5cm, 敷药后用保鲜膜覆盖, 再外敷纱布, 胶布固定。治疗前及首次用药48小时后分别经胸腔穿刺抽取胸水各50ml, 2500r/min离心10分钟后取上清液备用。定量实验结果显示, 外敷抗癌消水膏30g, 48小时后胸水中柯里拉京平均含量为 (29.86±4.17) μg/ml。初步提示老鹳草有效成分柯里拉京能透皮并达到有效药物浓度, 可能是抗癌消水膏发挥抗癌、消水功效的机理之一。

4.2 临床研究

中药的贴敷疗法近几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许洪平等[9]选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 诊断标准为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 病情属轻、中度者。在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贴剂 (中药贴膏配方:肉桂64g, 丁香32g, 生川乌32g, 生草乌32g, 乳香32g, 没药32g, 红花30g, 当归30g, 白芍药30g, 赤芍药30g, 透骨草30g, 炙麻黄20g, 细辛15g, 洋金花20g, 麝香5g) 治疗。取肺俞、膏盲、脾俞、肾俞、风门、定喘、大椎、天突、膻中穴, 每次治疗上述穴位均予选用。两侧同名穴位, 则交替取穴。7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显效率分别为93.3%、63.3%。均优于对照组 (P<0.05, P<0.01) 。且可使患者总T淋巴细胞、辅助T淋巴细胞、CD4/CD8明显上升。说明穴位贴敷对慢支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另外, 中药贴敷尚具有抑制气道炎症,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改善肺功能作用, 促进肺部湿性罗音消除, 控制咳、痰、喘的症状等作用。

5 展望

从现有文献看来,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多限于单纯的疗效观察, 且疗效标准很不统一, 多数处于低水平的重复, 缺乏前瞻性的全面严格的临床科研设计。药物剂型多为传统的膏药、散剂, 缺乏现代药剂学方法和技术的支持。透皮吸收效果差, 影响药效的发挥, 且临床使用很不方便。遵循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 对大量的古今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从中筛选出有效方药进行剂型改进, 加入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制备成现代透皮给药制剂。从中医经皮给药疗效发挥的整体观出发, 借鉴现代透皮吸收研究手段和方法, 对传统中医经皮给药的药物吸收机理, 透皮渗透、扩散的影响因素和经穴给药的治疗功能等方面作全面、系统的研究。现代的透皮给药系统具有独特的制剂优势, 将现代透皮给药与中药外治法结合起来, 会给中药透皮吸收的应用开发带来新的飞跃。因此, 将中药外治法与现代透皮吸收制剂技术结合, 将会赋予中药外治法崭新的生命力, 制备新的透皮吸收制剂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赵文英, 金青, 朱庆书.芦荟涂膜剂的体外透皮实验研究.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7 (3) :200.

[2]李华, 李嘉煜, 刘宏飞, 等.乙酮可可碱巴布剂的研制及质量评价.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3, 20 (6) :409.

[3]吕志平, 刘强, 朱红霞.复合型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黄芩苷透皮吸收的影响.中成药, 2002, 25 (2) :104.

[4]苑振亭, 陈大为, 徐晖, 等.渗透促进剂对蛇床子素透皮吸收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 2003, 38 (9) :684.

[5]许碧莲, 王晖, 许卫铭.冰片对盐酸川芎嗪促透作用的研究.中成药, 2001, 23 (12) :864.

[6]韩建伟, 乔明, 刘新国.消炎退热贴离体透皮吸收试验.湖北中医杂志, 2006, 28 (7) :52.

[7]刘志敏, 牛欣, 杨学智, 等.草乌提取物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透皮速率测定.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6, 4 (1) :58.

[8]田鑫, 贾立群.老鹳草人体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5, 11 (3) :201.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篇7

1 药剂学方法

1.1 透皮吸收促进剂

透皮吸收促进剂是指能够促使药物渗透进入皮肤, 并降低药物通过皮肤时所受的阻力, 从而促进药物穿过角质层, 进行表皮扩散的物质。研究认为透皮吸收促进剂似乎是打开了新的渗透途径, 增进类脂骨架无序性而增加皮肤的非均匀性, 从而促进药物的渗透。透皮吸收促进剂应具备的特点是: (1) 对皮肤和机体无药理作用, 应用后立即起效, 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功能; (2) 不引起体内物质通过皮肤的丢失; (3) 不与药物及其他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4) 无色、无臭、无毒, 无刺激及无过敏反应。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原理[2]是: (1) 直接作用于角质层, 促进角质层的水合作用; (2) 与药物形成脂溶性大、易于透皮的离子对; (3) 溶解皮肤脂质或使皮肤蛋白质变性, 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 (4) 充当药物助溶剂, 提高药物在角质层的热力学活性, 从而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溶解度。Nokhodchi等[3]以水—丙二醇 (1∶1) 为介质, 发现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劳拉西泮促透作用与增溶能力显著相关。

氮酮 (Azone) 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类促透剂, 其作用原理是改变脂质双分子层的致密性, 增加脂质的流动性, 使药物分子易于转运, 对亲水亲油性药物均有较强的穿透促进作用。A-zone的促透作用强弱与其浓度密切相关, 多数研究认为2%~3%是其最佳促透浓度[4]。Azone性质稳定, 无毒、无味、无刺激性, 促透效率高, 是目前最理想的促透剂之一。刘婵等[5]研究表明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氮酮可增加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透皮吸收。

其它的透皮促进剂也有较强的促渗作用。Giannakou等[6]对尼莫地平的透皮给药选用了不同的促透剂, 结果发现:油酸、十四烷醇、辛酸、L-薄荷油均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其中, 油酸 (OA) 的促渗作用较强。由于油酸不饱和疏水链的顺式结构插入脂质双分子层的疏水结构时, 脂质双分子层产生扭转, 形成微细孔道, 使药物得以扩散进入。另外, 人们发现一些含萜类的挥发油有较强的的皮肤刺激性和促透作用, 原理为改变角质层细胞类脂双分子层结构, 增加其流动性, 并且刺激皮下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为增强促渗效果, 透皮吸收剂经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按一定比例联合应用, 一般由一种亲水性和一种亲油性物质共同组成称为二组分体系, 如PG (丙二醇) 与Azone合用使雌二醇的渗透速率比单独使用PG提高16倍。Azone与OA合用可增强某些难于透皮吸收药物的渗透性。15%PG+5%0A+1.5%Azone的促透效果比单用一种促透剂明显加强[7]。

此外, 中药外用药的透皮作用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王晖等[8]以双氯芬酸钠和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 发现薄荷醇对亲水性和亲脂性化合物的透皮吸收均有显著促进作用, 对后者的作用更强;对两者均可使贮库效应的时滞明显延长。孙亦群等[9]在将九分散剂改制成喷雾剂时通过透皮吸收试验发现, 3%的冰片对样品溶液的促渗效果最好, 其最佳处方为20%样品乙醇溶液+3%冰片+5%甘油, 再次证明冰片是有效的透皮促渗剂。

1.2 脂质体 (Liposome)

脂质体是指在水性介质中的球形颗粒, 该粒子由内包溶液成分的双层脂质组成。脂质体制剂可改善药物对皮肤的通透性, 它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 对多肽和蛋白质类大分子药物, 具有显著的促透效果。脂质体经皮吸收后, 通过生物转化, 释放出其包裹的药物, 从而使药物发挥治疗作用。脂质体作为载体经皮给药有5个优点: (1) 增加药物溶解度; (2) 具有长效缓释作用; (3) 具有靶向性; (4)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5) 降低药物的毒性。

脂质体作为透皮促进剂虽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但一般认为只适于局部治疗。因为它只能到达角质层下的较浅部位, 而不能到达皮肤深部, 因此对全身性治疗的药物用脂质体作促透剂, 其效果有限, 因此, 人们改变脂质成分衍生出传递体和醇酯体[10]。研究表明短链醇类的磷脂脂质体悬浊液有较好的作用, 且皮肤对其耐受性较好[11,12]。

1.3 高分子材料的选择

透皮给药系统中除了主药、透皮吸收促进剂和溶剂外, 还需要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高分子材料 (控释膜或骨架材料) 。研究者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作为控释膜, 结果使带有该控释膜的硝酸异山梨酯释放速度变慢, 从而达到长效缓释的作用。

1.4 制成β-环糊精包含物药

药物制成β-环糊精包含物, 可增加其溶解性能, 从而使渗透系数增大, 透皮吸收增加。

1.5 前体药物 (Prodrug)

前体药物指将某些药物进行结构改造, 形成具有良好透皮特性的衍生物, 当透皮吸收后, 经生物转化生成原来的活性母体药物。在前体药物的透皮吸收过程中, 促透剂仍然发挥透皮促进作用。

1.6 微乳

微乳剂系统是有极大发展前景的运载工具[13]。微乳是由油相化剂、乳化剂和水相组成的分散体。微乳的分散相可载入药物, 能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提高了微乳与皮肤间的药物浓度梯度, 因此增加透皮速率[14], 同时微乳中的表面活性剂能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15]。由于微乳具有双相溶解性, 所以无论是亲水还是亲脂药物都可以载入其中。

2 物理方法

2.1 离子导入法 (Iontophoresis)

又称离子电渗法, 是利用电流促进可电离药物的透皮吸收, 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法主要用于将药物导入真皮及皮下进行局部治疗, 但也能将药物导入肌腱、软骨组织甚至血循环中。它是在0.1 m A左右的电流密度下, 使药物离子化, 通过汗腺和毛囊的孔隙进入皮肤, 而不引起皮肤的生理性改变。离子导入法不仅用于无机、有机离子及某些中性分子的吸收, 更适用于多肽、蛋白质等大分子药物以及采用透皮吸收剂难以起效的药物[16]。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离子在电场中的相互作用、溶剂对流流动和电流引起皮肤渗透性的增加。新近发明的芬太尼药物电子传递系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7]。

作为一种新的经皮吸收方法, 离子导入法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而系统吸收少的特点, 因而在皮肤科领域应用得越来越多。目前许多学者应用此方法在治疗手足多汗症、瘢痕、皮肤肿瘤以及局部麻醉、检测过敏原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宝贵经验。

2.2 超声波法 (Phonophoresis)

超声波法是利用压电晶体在接交流电发生振动后, 产生超声波能, 使吸收介质产生机械紊乱或者改变角质层脂质结构, 从而促进药物吸收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加药物的吸收。超声波促进皮肤透药的机理可能是: (1) 给药局部的热效应使药物通透性增加; (2) 给药局部辐射压作用, 使药物沿波传播方向推动, 促进其渗透; (3) 给药局部声微流作用, 引起药物透过皮肤, 特别是毛囊和汗腺的对流转运; (4) 超声波产生空化作用, 造成角质层脂质双层的无序化排列,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

用作透皮给药时, 常用超声波频率为1.0MHz, 而且超声时间越长, 药物渗透量越多。与离子导入法相比, 超声波法可透过皮肤以下5 cm, 而离子导入法达到的深度不超过1 cm。超声波对不同药物的促透效果不同, 例如对水溶性药物, 尤其是对肽类和蛋白质促透效果特别明显, 而对脂溶性药物几乎没有促透作用。

2.3 电致孔法 (Electroporation)

又称电穿孔技术, 它采用瞬时的高电压脉冲, 使皮肤角质细胞暂时生成脂质双分子层水性通道, 使药物透皮吸收[18]。该方法是目前较新的透皮给药新技术, 它可将大分子量的化合物如质体、DNA等导入细胞, 实现细胞融合。电致孔法增加皮肤渗透性的可能机制是: (1) 瞬时电脉冲改变角质层脂质分子的定向排列, 形成可渗透性的孔道; (2) 电致孔法透皮给药过程中, 荷电分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转运。该方法的优点是: (1) 采用瞬时高电压脉冲, 对皮肤无损伤, 形成的孔道是暂时的, 可逆的; (2) 起效快; (3) 脉冲法可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程序化给药; (4) 与离子导入法并用, 可提高透皮给药效率。

2.4 激光法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 将皮肤反复 (多于100次) 暴露于激光中, 皮肤通透性将增加100倍以上。原理是借助激光除去皮肤角质但不损伤表皮层, 再在该处给以药物治疗。

3 化学方法

3.1 化学结构改造

通过改造药物的化学结构, 合成具有较高透皮速率的前体药物, 促进药物穿透角质层后, 再由表皮或真皮中的酶使活性物质再生, 最后进入体循环发挥生物活性。

3.2 选用酶抑制剂

实验证明, 使用离子导入法不能理想渗透的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如同时使用离子导入法和蛋白酶抑制剂, 就能显著增加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透皮率, 因此, 选用酶抑制剂是对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透皮吸收的有效方法。

4 联合应用

在不断的实践中, 研究人员发现透皮方法联合应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促渗效果比其单独使用更为显著。Meidan等[19]研究了PE和离子导入法联用对盐酸丁螺环酮 (BH) 透皮吸收的影响。发现24 h的离子导入不影响皮肤的形态, 采用2.5%氮酮、油酸或薄荷酮时, BH的渗透量显著增加。Lavon等[20]评估了低频率超声导入法和SLS联用时对模型药物甘露醇的促透作用。当两者合用时, 可将甘露醇的皮肤透过量提高200倍。Fang等[21]用超声导入法结合离子导入法研究模型药物乙酸诺香草胺钠 (sodium nonivamideacetate, SNA) 的透皮速率。单独用低频超声法 (012 W·cm-2, 2h) , 发现对SNA无任何促渗效果, 但配以离子导入法 (015 m A·cm-2) SNA的皮肤透过量有明显的提高。

总之, 透皮给药的方法很多。在上述方法中, 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因简单方便, 所以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物理方法最适宜于肽、蛋白质和某些大分子药物的透皮吸收;脂质体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渗透方法, 但它受到制剂技术的制约。在实际应用中, 常常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可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即使如此, 与其它给药途径相比, 透皮吸收的药物量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因而它主要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要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上一篇:小剂量MMI治疗下一篇:夏玉米增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