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

2024-10-21

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共6篇)

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 篇1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较, 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各有其特点。尤其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决定了这种类型的教育在课程建设理念、模式和技术方面都具有其显著特点和特殊内涵。虽然不同职业院校性质归属不同, 服务面向不同,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开放办学的模式上有所不同, 但是其办学理念的核心却都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国家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目标, 职业院校应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较高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提高教育质量, 实现职业教育的这一发展目标, 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就要有新思路、新策略。本文试以《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为例, 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 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旗帜。但德国职业教育并未裹足不前, 而是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探索。1996年, 德国不莱梅大学劳耐尔教授在与大众汽车公司合作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同时, 我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徐国庆等学者经过近10年努力,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结构、方法、理论、哲学等层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出版了《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职业教育课程论》等著作, 发表了多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方面的文章, 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理论体系。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内涵

近年来,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工作过程导向。顾名思义,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 追求的是课程建设工作过程亦即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的系统化, 而主要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过程”, 指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工作过程包括广义的工作过程和狭义的工作过程, 前者指的是为了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的顺序。后者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本文的工作过程指的是后者。具体而言, 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以实现预期目标、获得工作成果为旨的完整工作组合,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目前,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内涵认识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赞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室黎华老师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下的定义, 即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 以具有范例性的工作任务为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知识, 学生在职业化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学习, 获得可迁移的工作过程性知识。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的意义

如上所述,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且把相关理论付诸实践, 已经由最初的应用到制造类专业发展到多种专业类别, 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在精品课程、名师评选等活动中明确提出并践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这种课程模式, 是因为它是教育哲学理论研究的鲜活素材, 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至少有以下两点意义。

(一) 有利于协调《护理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以职业分析为逻辑起点, 工作过程是它的基本内容, 职业发展是它的归宿。但是, 就《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而言, 课程实践中还存在矛盾状态:一方坚持以《护理伦理学》理论体系为主体;另一方坚持以《护理伦理学》的实践工作内容为主体。《护理伦理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有利于协调教学与工作问题, 能够兼顾《护理伦理学》专业理论与实践, 化解了现实需要与“人的发展”的矛盾。

(二) 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

《护理伦理学》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协调起来,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的教学转换, 工作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参照体系和发展基础, 这种结合使学生获得了学校和行业的共同影响, 社会角色由“学生”变化为“准从业者”, “准从业者”成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育客体的称谓。

四、传统《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的问题

传统的《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导模式, 基本上停留在理论传授、既定知识解读的层面, 很少去探寻逻辑规律。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被动式的案例讨论、无声的临床观摩、程式化的模拟诊所和断裂式的临床实习等形式。案例讨论教学虽然也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这种被动式的互动教学具有单向性和局限性, 教师处于控制地位, 基本模式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模式———教师问、学生答, “弥漫着无声的紧张”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难以专心吸收信息。

教师在进行问答的过程中, 往往只强调抽象的知识原理, 而忽略了社会和人文因素, 从而将完整的课程割裂成一个个碎块。这种教学法也仅仅能使学生对既定知识有感性上的认识, 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缺乏切实的可操作性, 难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临床观摩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亲临真实案件, 但所观摩的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观摩后缺乏教师针对性的逻辑阐释, 导致学生所看到的过程容易被遗忘。模拟诊所教学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素质,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对学生临床程序的训练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案例往往都是事先准备好的, 缺乏真实感, 很难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临床实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上述几种教学方式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 临床实习是一种断裂式的实习, 且实习期限较短, 学生不能亲临全部诊断护理过程, 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五、《护理伦理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 包括护理工作过程分析、护理工作岗位分析、护理工作能力分析、护理学习领域转换、护理伦理课程体系构架、护理伦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护理伦理课程载体设计、护理伦理课程设计、护理伦理课程标准设计、护理伦理课程教材编写等方面。由于篇幅所限, 这里仅探讨《护理伦理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构建的思路。

(一) 工学结合

我国职业教育虽经过多年改革, 但受普通教育课程教学的影响, 仍然存在偏重理论教学, 课程设置、教学脱离生活、生产需要, 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岗位需求的现象。

培养护理人才必须设置相应的课程, 《护理伦理学》就是为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而设置的核心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就是把学生在校学习《护理伦理学》的过程变成在医院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 使护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快适应医院工作岗位需要。因此, 《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应走工学结合之路, 而不能在学校内“闭门造车”。

《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应走工学结合之路, 首先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医院进行实地走访、调研, 了解毕业生在医院护理岗位的工作过程, 并且与医院领导、医生一起, 认真分析当前护理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 通过归纳、总结, 形成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是, 调研、归纳、总结形成的《护理伦理学》课程体系不是医生工作过程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医生工作过程筛选、归纳、总结, 升华为教学内容的过程, 《护理伦理学》教育内容应坚持来源于医院而又高于医院。

(二) 突出能力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当前用人单位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关注学历, 而是把综合职业能力放在评价职工的第一位, 这些能力包括责任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处理医患冲突能力等职业技能。《护理伦理学》课程教学要使学生到医院后尽快适应护理工作, 就应当以突出能力目标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把医院的护理过程作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尽量达到“教室与医院一体化、教师与医生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 以满足社会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护理伦理学》课程建设, 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 创建了与实际护理相一致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 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10.

[2]王小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构架与开发:以文秘专业为例[J].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2014 (23) :122.

[3]黎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特征分析[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125-126.

[4]王秀繁, 矫利艳, 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现代交际, 2010 (7) :167.

[5]任俊圣, 陈玉婷.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的应用意义与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1) :136.

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 篇2

关键词:护理伦理;内科护理;渗透

优秀的护理人员,在全面掌握医学知识的与精湛的护理技术的同时,还应当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伦理规范。因此,在内科护理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护理专业教学应当对护理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护理伦理教学与专业思想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护理道德灌输与影响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到护理伦理的教育对护理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将护理伦理教育教学贯穿于内科护理教学中,可以促使护理学生更加规范自身行为,判断善恶,继而提高护理伦理行为抉择能力。可见,护理伦理教育对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整认知结构

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与精湛的护理操作技巧,同时还应当具备崇高的道德情操与良好的伦理行为。所谓的护理伦理其实就是在护理实践中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护理伦理已经成为判断平凡护理工作与高尚道德情操的标准。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实行护理伦理教育,可以促进护士在遵循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展开护理工作,解决护理伦理的问题,有利于和谐护理环境的建设。同时,加强护理伦理教育,可以促进护理科研探索,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生在经过伦理教育后,就会将护理实践与护理伦理相互统一,提高护理质量,促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护理人员。护士生的护理伦理理念是建立在社会到的基础上,并在护理专业技能学习中逐步建立。内科护理专业教育如果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如果仅仅是开设护理伦理教学是很难达到的。还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灌输道德意识,促使护士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念。就当前护士生的成长环境而言,性格活泼、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但是在护理工作认知方面缺乏应有的能力。不少护士生认为护理工作就是简单的打针、铺床、发药。在接收专业学习的时候关于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并未予以重视。同时不少护士生认为护理属于伺候人的活,缺乏学习热情。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护理伦理教育调整护士生的认知结构。向护士生不断强调护理工作在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如针对老年糖尿病,护理人员在展开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疾病的发展程度与减退、患者心理特点等提供细致的护理,以此获得患者的信任。因此,内科专业护理教师在向护士生传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将护理伦理知识渗透于其中,强化专业教育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护理伦理理念。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护士的临床表现就可以了解到,护士的护理道德意识比较薄弱。这主要是因为护士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针对此种情况,内科护理专业教育需要通过教育促使护士生树立正确的伦理理念,同时通过教育来不断加强、巩固。唯有如此,护士学生才能够在后期的护理岗位中体现出良好的护理伦理素养,妥善处理好临床护理中的伦理难题。针对此项教学,可以强化护理伦理理念,提升内科护理学的吸引力,增强护士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任何教师都应当明白,课堂教学不应当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还应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强化护士学生的伦理道德。为促使学生在学习相应的护理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与当前临床医学和社会热点相联系,增强学生的伦理感,可以将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讲解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感知到伦理道德在职业中具体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相应的社会热点,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病例导入于其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临床中具有典型性医德案例引入教学中,促使护士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进行分组探讨。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护士学生的护理伦理素质。

三、培养护理伦理情感

在受到外界刺激产生心理反应的表现就是情感。护士生就是今后的护士,会在其护士工作中接触到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表現出萎靡不振,生命垂危。部分患者由于饮食困难需要帮助,有的患者由于大小便障碍需要导尿、灌肠、有的患者由于化脓性伤口需要护理等等。如果护士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良好的职业情感,那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很难面对这些患者,难以完成护理任务。而护理伦理情感则是在基本同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责任感,最后会升华成为事业感。而这些情感的变化,需要内科护理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同时内科护理学教师也应当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建立护理伦理教学的重要平台。内科护理专业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为渗透伦理教学,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护士学生的临床代入感,同时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医疗风险。如,介绍糖尿病血糖测量护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血糖测定。测定血糖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沟通与心理护理。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荣誉感,并在后期的护理工作更懂得包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内科护理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护理伦理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并采用有效的方法将护理伦理教育渗透于内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综合水平具有促进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颖.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实施护理伦理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3(03):34.

[2]雷蕴.从护理伦理教育谈护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3,12(22):56.

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 篇3

《护理伦理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护理伦理学研究的是护理职业道德。随着护理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在护理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道德关系越来越复杂且难以评判。同时, 经济的全球化、文化价值的多元化, 护士在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防病治病、促进健康和减轻痛苦的护理工作中, 除了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良好的护理道德之外, 还要具备处理越来越多的伦理难题、处理不同利益所引起的冲突和纠纷的能力。

在护理实践中, 护士要面对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护士之间的关系、护士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 护士也是社会的一员, 一切医疗护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所以, 护士还要面对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护理实践中, 作为护士, 除了担负护理的重任之外, 还要参与护理科研、医学科研的权利和责任, 所以, 护士还要面对其与发展医学科学之间的关系。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如何结合中国道德传统、文化特征、社会状况、发展阶段等因素, 更好地将护理伦理学的理论运用于护理实践, 维护人民健康,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成为当前中医药院校教育工作者手挡思考的问题。中医药事业要发展, 中医药院校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护理学必备学科的《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具体的护理伦理学教学实践中, 围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可以作如下尝试。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突出真实案例教学

当前, 医患关系紧张, 作为《护理伦理学》的任课教师, 要从医者的角度, 紧扣《护理伦理学》的教学内容, 将道德教育贯穿教学的始终。

护士学习研究护理伦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用所研究的护理伦理规范来约束、规范、督导护士的行为, 促使其更好地做好和改进护理工作。同时, 这门学科帮助护理人员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 调整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帮助护理人员做到尊重病人的生命和权利, 维护和履行护理职业的荣誉和责任, 兢兢业业, 不卑不亢, 为维护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 要收集真实的案例来进行讲授, 只有真实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最具有说服力, 尤其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如“提灯女神”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案例以及2011年武汉“最美女护士”以“天使之吻”救人一命的事例, 都可以对学生起到较好地教育的作用。

护理道德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道德, 是构成整个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是护理人员在各种条件下尽其所能完成护理任务的保证, 是推动护理学科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 在护理学专业的教育中, 护理伦理学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把护理伦理学教学内容侧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对真实案例教学等的介绍上, 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当前微时代特色

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就是其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 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观摩示范讲课的过程, 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140字微博的流行, 促进阅读进入“微时代”, 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 恍然发现, 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 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为了使该门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应打破了“教师在台上讲, 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的单向呈示性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前由教师发布体现本节课讲授内容的案例或教学提示, 学生进行准备和对话。课堂上则实行双向对话式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问答、参与课堂讨论和做心得体会式的课堂笔记。课后的讨论以及作业也可以由教师通过微博进行发布, 既节约了课堂时间, 又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四、重视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内容导向式教学方法

在护理伦理学的教学中, 许多老师特别注重课堂教学, 而忽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所以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即便预习也没有教师的指导, 没有针对性, 没有重难点。内容导向式教学方法, 就是教师在讲授下一部分内容前, 给出其中的要点和注意点, 并且在下次上课前进行课堂提问, 通过提问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种方法即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和学习的热情, 同时也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2、设疑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同时, 还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 对相关伦理难题, 组织辩论赛, 如安乐死是否该在我国合法化。首先摸查同学对此问题的观点, 鼓励两组同学派出代表进行公开辩论, 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观点。辩论中老师充当主持人的身份, 辩论双方有理有据、振振有词、辩论激烈。安排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当学生讨论出现错误或者偏差的时候, 由教师指出其中的问题, 辩论结束时老师做一简短点评, 最后再做一总结。这种设疑与讨论有助于锻炼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使枯燥的问题不再神秘可怕, 增长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3、社会实践引入教学

在教授现代护理伦理学发展阶段这一内容时, 教材中经常会提到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对当时的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很多同学不理解, 为什么毛泽东会对白求恩如此肯定, 并在此后两次为护士题词。教师可以为学生争取参与暑期延安红色社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延安白求恩居住和战斗过的地方听取有关白求恩事迹的介绍, 这样, 学生会对白求恩无私利他的美德所感动, 也就自然理解了作为医护工作者自己应该担负什么责任了。

4、播放视频资料

视频教学可以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直观化、具体化和简单化, 使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变得看得见、看得清, 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和复杂的内容, 历来都深受同学的追捧。在护患冲突这一章节时, 给学生播放了电视剧《心术》, 患者嫌医生开具的处方药价格太贵, 对护士恶言相加, 却不敢在医生面前表露出不满。这一问题, 深深的揪着同学们的心, 仿佛自己置身其中, 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领悟伦理学的真谛。

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 篇4

现实中关于化学科学伦理道德的探究对化学相关工作越来越重要。化学的发展只有借助于化学科学伦理准则的规范和化学工作者道德责任的担当, 才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化学的社会课题

现代化学科技日新月异, 迅猛发展, 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另一方面, 空气、水体以及土壤污染的现实警示着人们对现代化学科学技术的实践进行反思。我们检讨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因素, 减少、克服、预防化学科学技术实践中负面效应, 使化学科学技术实践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1]。

二、科学技术伦理道德

1.科学和技术的理解。有学者主张科学无禁区, 技术应慎重, 技术造成的后果不应归结于科学探索;科学只有认知价值, 而技术则是负荷功利价值。有人认为, 科学研究活动正在经历着由个人的事业向社会的事业转变过程, 一项研究成果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利害, 以及如何兴其利避其害,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应用才能被不断认识[2]。

2.伦理和道德的辨析。“伦理”与“道德”这两个概念长期处于模糊状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迷茫困惑却日益来源于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实践中面临愈来愈多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科学技术的合理性应用等社会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将两者区别使用。当代伦理蕴含着理性、规则、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 道德蕴含着更多具体、行动、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为了更突出表达伦理的社会性、客观性之特质, 亦表达为“社会伦理”;与之对应, 道德侧重于个体, 强调主观内在操守, 亦表达为“个体道德”。个体道德以崇高与神圣为主旨, 社会伦理却以公正为主旨[3,4]。

3.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 产生了很多社会道德问题。一些科学成果被滥用, 给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科学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发表以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频频发生, 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探究自然、宇宙及生命秘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人们不停地追求新的发现, 从而又可能给自然和社会带来新的负面效应。因此, 我们应重视科学活动的伦理规范, 注意技术应用的负面影响, 加强科学家的道德责任感[5,6]。科学伦理是人类科学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关系及其调节, 它主要包括科学研究、发展、应用的伦理评价与规范, 科学领域与其他领域的伦理冲突及调节, 以及科研人员在科学活动中的道德规范这三个方面[7]。科学伦理可以理解为是专门针对科学家及技术专家而提出的道德要求, 从而探讨了科学家作为个人应当担负的道德责任, 也可以将其解释为是把通常的道德标准应用于科学中某些出现了问题的理论与领域, 特别是科学中的应用范围、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科学的组织与机构等[8]。科学技术伦理道德, 是指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中, 人们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科技工作人员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是科技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科技工作者需提高对新时代科学伦理的本质的认识, 避免狭隘科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使伦理认知与道德实践紧密结合,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 对知识不断追求, 对技术不断创新,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9]。

三、化学伦理和化学家道德

化学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化学在解决粮食问题、战胜疾病、解决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开发新材料和发展新技术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的贡献有目共睹, 但发展至今也带来了生态危机。如“滴滴涕”最初被认为是很好的杀虫剂, 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 后来才发现对环境有害。另一方面,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品的危害, 但却没能进行很好的控制, 给社会也带来了危害, 如印度博帕尔化工厂泄毒事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未来从能源到材料、从日用品到医药、从生命过程到宇宙演化等, 都将更紧密地依赖于化学。因此, 化学家不但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还要担负保护世界的责任[10]。将来化学科学技术成果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福利, 同时与人类伦理道德之间也必然会产生新的矛盾。因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代化学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探讨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 确定当代化学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所要遵循的原则, 找出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正确路径。当代化学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推动了经济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和伦理道德的发展,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1]。化学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合理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指导和规范。当代化学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对社会发展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需要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因此, 在处理二者关系时, 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让当代化学成果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四、化学的伦理道德教育

(一) 化学伦理道德

化学伦理道德, 是指化学工作者在从事化学科学技术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化学工作者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二) 化学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在创新科学技术的同时, 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主要是年轻的大学生) 进行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应立足于树立科学技术是工具, 科学技术应受人的主宰而造福于人类, 人不应该受科学技术的控制而贻害人类的理念。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员会要求科学家的简历里有伦理培训经历。伦理教育的首要使命是开发学生的印证分析伦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具体问题交替展示主体面对的问题以及主体采取的决策对人类或环境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12]。当前, 国内集中于研究和教育的宏观层面, 将科学伦理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还较为薄弱, 科学伦理研究有必要深入到更具体的研究领域, 提高其实用性。伦理教育不仅要包含生物伦理学, 而且要扩展到所有的科学和专业教育中[13,14,15]。在科学技术伦理的分支中, 与人的生活生产、生命生态息息相关的化学相关问题都是最受关注的宏观对策。化学工作者的培养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的化学科学技术教育, 在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 应当加强道德教育, 使其崇尚化学敬业精神, 让其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更加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 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 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加自觉地规避化学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承担起对化学科学技术后果评估的责任, 这些是解决未来的化学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的必要措施。目前, 我国的化学科技伦理教育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现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并没有对化学科技伦理教育给予专门关注, 伦理教育往往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 这使其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如果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对科技伦理不甚了解, 对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后可能带来何种社会伦理风险一无所知, 将来工作中面临各种复杂的化学科技伦理问题, 就会不知所措, 相应的化学技术事故和应用中的不良后果也就难免发生。因此, 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必须通过专业教育的途径加以强化或解决[16,17]。

(三) 化学伦理道德教育内容

开展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 需要使学生具备识别、分析和解决化学科技伦理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其化学科学精神和促进学生化学职业道德的养成, 使其能够全面了解和正确处理化学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和生态的基本伦理, 能从社会、伦理和法律的层面规范化学科学行为[18,19]。化学科学技术伦理教育内容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 化学武器。

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化学武器, 是非常不人道行为, 会严重的伤害战争所在地区人员的健康安全, 也是对全人类伦理道德底线的挑战。为自身的利益而挑战人类的伦理道德的做法是卑鄙的, 是对人类的伦理的无情践踏和蹂躏。科学家与人民应一道反对战争, 反对科学成果滥用于损害生命的行为。

2. 环境污染。

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等化学物质, 有害物质在农作物或水中聚集, 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最终危害到人体健康。近代工业使生态环境严重污染, 使得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科学伦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面临着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问题的背景下, 我们提出了科学的伦理问题以及科学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全球环境变化带来了伦理挑战, 理解这些伦理挑战需要一个批判的、前瞻的框架。环境挑战通常被解读为要付出的代价和要探索的技术, 而忽略了它作为做出严肃道德诺言的机会和它带来的共同利益。

3. 化学品的使用不当。

兴奋剂的使用有悖于体育运动的道德和伦理基础, 也不利于使用者的健康。人类利用药物增强需要综合考虑人身的健康与安全、人的自主与尊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以及未来人的权益, 综合考虑现行的伦理和法律因素[20]。麻醉剂可以用来做外科手术也可用来谋财害命。食品添加剂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它可以改善食品品质, 延长食品保存期, 便于食品加工等。食品离不开适量的添加剂, 但不能滥用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所产生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和伦理问题, 都是由人追求经济利益所引起,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自觉地维护共有的公共健康安全。

4. 纳米科技。

纳米等高新技术技术迅猛发展, 既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也可能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一方面, 人们对纳米技术的经济前景充满了期待, 科技界和企业界更是寄希望于纳米技术能够引领未来产业的革命;另一方面, 人们对于未知的纳米新技术的恐惧与日俱增, 包括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纳米技术的利益与风险的公平分配、纳米生物技术对人的隐私和自主权的挑战、纳米计算机的自我复制可能毁灭世界的问题等。新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涉及伦理道德层面越来越复杂, 已经从科学技术共同体拓展到社会、文化、人与自然之间等各个新的领域。有更多领域的伦理问题需要研究, 有许多道德亟待人们做出抉择。科学界日渐意识到, 在运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 应主动担当起日益增长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相应道德责任。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化的加深, 科学和技术高度融合, 社会公共行为伦理和个人道德的理解愈来愈清晰, 科学技术行为的伦理规范日益完善。化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 需要研究制定化学特点的行业伦理规则。同时, 加强化学技能型大学生人才的科技伦理教育, 能够促进化学工作者未来能自觉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不断地探索化学科学的奥秘, 不断创新化学技术, 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 达到化学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

摘要:现代化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迅猛发展, 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已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人类也正在为许多化学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付出沉重的代价。化学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伦理规范和个体道德养成做适当的调整。本文主要关注化学的伦理问题, 首先介绍重要的关于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理论;然后分析了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与大学化学教学的关系;指出了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以及介绍了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科学技术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些思考。

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 篇5

1 当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管理方面的不足

1.1 重视不够, 领导乏力

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既得不到政府的重视, 又脱离教育行业的指导和支持, 更谈不上受到社会各界的主动关照。尤其是政府对农民生态伦理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比不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 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及其监督管理的力度也远远低于对环境整治的政策和技术支持的力度, 使得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组织和领导的力度不够。我们的“农民生态教育方面哪项工作需要加强”问题, 农民中选择结果分别为“政府高度重视”25.95%、“教育内容针对性”23.88%、“农民积极参与”20.17%、“改进教育方法”14.4%、“丰富教育形式”8.51%、“选择好的教育工作者”3.93%、“其他”3.16%。可见, 农民有关加强生态教育的诉求中, “政府高度重视”排列第一。农民们反映, 要想使生态伦理教育有声有色, 政府首先要承担起责任来。

1.2 规划欠缺, 职责不明

教育规划是明确教育目标、配置教育资源、实施教育监督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系到一定时间内教育活动的导向、推动、控制、评价等方面。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重视在校学生的教育, 轻视社会教育。在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方面, 比较强调应用技术培训和科普惠民, 在培养开发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等方面倾向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缺乏生态伦理教育方面的阶段性、长效性和科学性规划, 由谁投入、由谁实施、由谁控制、由谁考核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以致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目标不明、分工不当、布局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限的教育活动大多为临时由有关部门被动式承担, 相关单位形不成合力, 教育部门主导的相关教育活动更少。

1.3 政策缺失, 措施不足

生态伦理教育政策是构成生态伦理教育环境的基础性要素, 没有政策文件, 无从谈起教育环境。政策文件是否科学, 关系着教育环境的好坏程度。政策文件制定的适时性, 反映着教育环境的优化程度。政策文件是否得到具体落实, 关系着教育环境的维持程度。目前我国涉及生态伦理教育的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 操作性也不强, 至于针对农民的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在江苏, 2011年9月公布的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 明确了将生态文明有关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而涉及社会成员生态伦理教育, 特别是农民方面教育几乎没有提到。至于地方与“三农”相关的部门及教育部门虽然都认为当前需要加强针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 对于如何在政策层面促进和保障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的开展, 态度上虽然重视, 但在教育组织、教育保障、教育实施、教育监督和教育评估等方面往往缺少系统的、可行的政策规定, 更谈不上对提高农民生态意识、内化其生态行为方面的难点和关键环节有具体的高招、实招和硬招。

2 加强农民生态伦理教育管理的措施

2.1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生态环境权益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性权益。人只有提升自身的素质, 才能真正享有和维护生态环境权益。基于农村生态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通过自上而下, 具有力度, 措施严密、目标明确的方式来进行。由于政府具有管理生态的职能, 掌握着很大部分的社会资源, 因而能够领导和组织涉及农民未来发展的整体设计。同时, 生态伦理教育应该作为公益性事业来抓, 而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中, 政府更有义务和能力统筹实施相关的指导和组织。因此, 政府要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完善政策法规、教育规划、教育监督与教育评价等方面发挥领导和组织的作用, 要主动牵头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媒体等单位, 努力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2.2 凝聚力量, 发挥优势

2.2.1发挥村委会和社区的作用。从我国国情看,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最终依靠的力量是村委会、农村社区和农民群众。因为生态伦理教育是针对现实问题而产生的, 因此生态伦理教育要达到它的教育目的, 就必须紧密联系农民的生活世界。而村委会很了解农村实际和民情民意, 具有直接发动和组织农民的影响力, 在开展生态伦理教育活动, 营造学习环境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具有基层性、集聚性、群众性、自由性、生活化等特点, 在进行非正规生态道德教育方面更能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 为农民乐意接受、消化, 因此, 农民生态伦理教育需要融合于农村“绿色社区”建设的内涵之中。2.2.2充分依靠教育单位。教育单位是专门化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有能力、有条件、有责任从知识层面和思想深处扭转农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某些错误认识, 并指导其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和权利, 将生态道德规范内化为农民个体的伦理准则。同时, 生态道德的内化过程还需要农民的道德接受能力为基础。在这些方面, 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及社会教育单位的资源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也应当承担起责任来。要在制度上明确教育界在向农民提供应用技术的同时, 必须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农民教育内容之中, 在科技普及、培训应用能力的同时, 注意提高农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提高珍惜自然、关爱自然的意识。2.2.3社会力量不可忽视。生态伦理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农民而言, 农民既是个体的人, 又是社会公民。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既要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 又要满足其社会化的需要。要使生态伦理教育系统化, 整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是一个重要途径。其实, 社会力量的作用对生态伦理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可以通过挖掘环境保护、科技协会、农民合作社等方面的力量,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群体性引导和规范的机制;通过文化部门、传媒平台、群众团体等方面, 传播生态道德知识, 宣传生态道德榜样, 倡导生态道德操行, 弘扬生态道德风尚, 营造生态道德氛围等等。

2.3 理顺关系, 合理分工

从生态伦理教育体系看, 其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时间方面, 即“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终生生态伦理教育”, 贯穿每个人的一生;二是空间方面, 即“学校—家庭—社会生态伦理教育”, 人要处处接受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 生态伦理教育服务是随时随地、终身性的。因此, 政府要尊重农民现实的教育诉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对生态伦理教育科学规划, 合理分工, 明确关系, 确保农民能够接受到因时、因地、可持续的教育。教育、人力资源、农业、环保、社团、文化等单位要主动担当起教育职责和协调责任, 并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 明确自己的任务重点, 形成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有监督的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 真正在体制、机制上保障农民享受到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的教育服务。

2.4 科学决策, 健全制度

教育政策是为保障农民生态伦理教育而制定的。因此, 政策制定要考虑到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有效运行。第一, 政策要能够引起各方面对生态伦理教育工作的重视。这就要求政策必须明确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原则和途径, 以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情感上贴近教育工作, 并在潜意识里认同政策的指导和压力。第二, 政策要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任何教育政策, 其价值都在于解决教育运行中的难题。成熟的农民生态伦理教育政策, 必然能够提出满足需要的办法, 按照相应的措施和途径去推进教育工作, 并且不断进行总结和创新, 形成合适的教育模式。第三, 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农民生态伦理教育具有起步晚的特点, 相关政策的结构与特点需要一个形成、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因此, 生态伦理教育政策的出台, 不是仅为解决当前问题的, 还要努力形成相关工作的长效机制。为使有关工作要求和部署融入制度建设, 体现在制度安排之中, 需要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 明确信息的搜集、整理、反馈的渠道, 对于某些已经被各方面高度认同, 实践证明亦行之有效的做法, 要及时融入到相关制度之中, 对于落后的或不利于教育实践的规定需要清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zyygwj.htm, 2013-3-29.

护理伦理的教育思考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描述性调查研究, 采用了便利抽样方法, 分别在我国和韩国选择50所和20所高等护理教育机构的护理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每一机构调查相关教师1人。

1.2 研究工具及内容

本研究采用2004年亚洲地区护理伦理教育研究小组制定的护理伦理教育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护理学教师对护士与护理对象及其环境中的各种伦理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包括护士与护理对象、护士与护理实践、护士与专业以及护士与同事之间的伦理问题, 用0~5分表示其重要程度, 0分为一点也不重要, 5分为非常重要。

1.3 收集资料

本研究采用邮寄问卷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前获得相关机构领导的同意, 通过E-mail或邮局发放问卷。2009年3~6月, 在国内共发放50份问卷, 收回39份, 回收率为78%;2009年8月在韩国进修期间, 共发放20份问卷, 收回9份, 回收率为45%。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利用频数、百分比、平均数来显示研究结果。

2 结果

2.1 护理伦理学教学形式及教师构成

调查所有学校都开展了护理伦理学教学, 其中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学校占78.6%, 21.4%学校在护理学概论或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讲授。护理伦理学开课形式, 定位为专业任选课的有55.1%学校, 定位为专业必修课的有44.9%。71.5%为专职教师, 28.5%为外请代课老师。而任课教师的主专业中, 51.4%为人文社会学科, 28.6%为基础护理学。

2.2 开设学年与学时

选择第二学年开设护理伦理学最多, 占48.6%, 其次是第3学年。讲授学时为8~48学时, 学分在0.5~2.5学分之间, 其中1.5学分的最多, 有13所, 占37.2%。

2.3 护理伦理学讲授方法及其内容

护理伦理学主要采用的授课方法包括理论授课、个案分析、专题讨论和放录像等。护理伦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依次为护理伦理纲领、护理专业与伦理、伦理理论和规范等。课程中涉及最多的伦理问题有护士与护理对象之间的伦理问题、安乐死、临终患者护理与患者的管理等护理伦理教育中重点强调的伦理问题。

3 讨论

3.1 护理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理念反映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 教育者对所培养的人的期望及教育者的价值, 这些价值观通过全体教师对某些概念的一致认可来实现[2]。与韩国的护理教育理念相比, 中国的护理教育理念在对护理的认识、护理对象、护理能力、护士角色等方面说明得不够明确[3]。因此, 如何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护理教育“理念”及能否体现在课程体系中是护理教育改革中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3.2 培养目标不同

在护理培养目标的制定上, 我国将重点放在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和护理患者的能力培养上。护士能力的培养目标反映了国内很多研究指出的教育者、研究者、临床护理者、护理管理者等社会人力需求, 但在描述运动能力上集中强调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 与强调综合性能力、应对未来能力培养的韩国护理目标相比显示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分类方法与培养目标中陈述的整体的人的观点是有些矛盾的。显而易见, 目前我们在教学改革上的问题是, 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而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不断地增加主要课程的时间或增加课程上[4]。

3.3 解决护理伦理学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

我国护理学教师注重开发研制护理伦理教育素材、注重通过各种非正式课程传播护理伦理学知识。而韩国护理学教师则注重与国内外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 强调出版与护理伦理主体相关的指南、培训伦理学咨询专家或临床伦理学专家等。我国护理学教师对护理伦理学课程的认识有待提高, 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道德观, 提高对自身所处的医疗环境中的各种伦理问题的敏感性, 培养其对护理实践中的各种情况做出正确伦理判断和决策的能力[5]。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教师所认为的教学重点内容与韩国教师相比较为局限, 集中强调知情同意和临终患者的互利, 而对目前临床护士在现代医疗实践中面临的敏感问题, 如对特殊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科研和实验疗法中的各种伦理问题等, 重视程度明显低于韩国, 而且认知程度比较分散, 教学改革的手段比较单一。这些现象反映出教师对该门课程及其他在临床中的作用的认识的局限, 因此, 护理伦理学教师培养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护理伦理学教师的培养方面, 除了学历教育外, 可通过相关教育机构或护理学会的继续教育及与国内外校际间交流等方法和手段, 加强护理伦理学教师的培训。

3.4 完善护理伦理学课程体系, 充实教学内容

①一门学科的存在和发展, 主要取决于这门学科是否满足社会需要, 也受制于社会组织期望及群体期望与学科方向一致程度[5,6];②护理伦理学正处于自身发展的重要转变时期, 医疗大环境的变化, 要求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独立做出决策, 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护理伦理学的发展;③系统而完善的护理伦理学课程体系则有助于培养护士的伦理判断和应对问题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 在护理实践中的知情同意、保守秘密、承担责任、医护关系和质量监控等问题上两国教师具有相近的观点。但在现代医疗过程中护士常面临的告知真相、脏器移植和用药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专业发展和个人权利的冲突问题, 以及同行和其他合作者之间发生的伦理问题相对被国内教师忽略。伦理问题与其国家的道德文化和社会大环境有密切相关, 各国有各国的实际伦理问题。但是, 在开放医疗市场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教师强调的伦理问题, 判断这些问题是否开始发生或可能发生在国内的护理临床工作中, 以此来完善我们的教学内容, 满足临床护理的需求。

3.5 护理伦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近几年, 我国护理界为加强护理伦理教学改革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发展仍然比较缓慢。本研究结果显示, 国内的教师把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放在强调开发研制护理伦理教育素材上, 相对忽略国内外学校之间的交流、出版与护理伦理主体相关的指南和培训伦理学咨询专家或临床伦理学专家等。在护理伦理学教育刚刚起步的今天, 我们有必要加强国内外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开发或共享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和教学指南, 携手培养护理伦理专家, 推动护理伦理学科的发展。

总之, 护理伦理教育刚刚起步, 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和内容、辅助教材的开发都在萌芽之中, 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伦理道德水平。我们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国内外同仁携手促进这一学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玉, 金锦珍, 崔仁善.35所高等护理院校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 2006, 6 (2) :12-13.

[2]林惠青.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632-648.

[3]Li chunyu.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nursing education systems in China and South Korea.Doctoral dissertation.Korean Journal ofAc-ademic Nursing, 2000, 30 (1) :39-46.

[4]Ko llsun, Li chunyu, Jin jingai.An analysis of nursing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1990-1998.Korean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1999, 5 (2) :177-190.

[5]玄英哲.中韩两国教师对护理伦理学教学内容的认知比较研究.教育与职业, 2006, (35) :58-59.

上一篇:玉米栽培密度试验研究下一篇:自适应空域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