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伦理

2024-09-06

舌尖上的伦理(共17篇)

舌尖上的伦理 篇1

吃东西是为了填报肚子而不是为了破坏环境来满足自己的一己之欲。紧紧是为了享受美食而让动物之间分离,这何不失为一种残忍。

美国社会也有一些“隐规则”,比如说鱼子酱配香槟,是土豪告白的用品之一,就好比我国土豪装一车子玫瑰送人。约翰·契弗笔下一女子,被镇上一人邀到家里:“她吃了个鱼子酱三明治,喝了一杯葡萄酒,他开始告诉她,遇到她之前,他的生活多么贫瘠。他还没有凑过来,突然间那鱼子酱三明治还是她早上吃的什么别的东西,让她肚子里如火山爆发一样闹腾起来。她问洗手间在哪里,接下来的15分钟,她被痉挛弄得疲惫不堪。”也不知是不是鲟鱼报复子孙遭到灭绝,小说中鱼子酱导致女主人公拉肚子,男子的告白未遂。

在某种象征意义上,我们对自然巧取豪夺,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会让我们自己遭殃。这几天,到处看到有人转发:“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劝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也让人对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文化产生了反感。年轻人更注重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像前辈那样为了吃而无所不用其极,这是社会进步。

我觉得如果做一个饮食的伦理选择的专题,或许更有意思。这里的话题相当复杂,在纯粹吃素和除了人什么都吃之间,其实有很多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地球日”,《赫芬顿邮报》载文呼吁更多的人吃素,变成vegan。与不拒绝鸡蛋、牛奶的素食主义者(vegetarian)比较起来,vegan是纯素食主义者,拒绝任何动物制品。此外,他们也不穿丝绸(因为蚕的原因)和皮革。《赫芬顿邮报》称,为了养活70亿人,地球需要养殖1500亿食用动物。如果鸡鸭鱼肉乳鸽大闸蟹全部算起来,我估计还不止这个数字。工业化养殖造成的甲烷排放量,为地球甲烷排放量的37%。

除了“上天”之外,还有“入地”问题。大量养殖食用动物造成的粪便,都跑到哪里了?假如进入了饮用水呢?黄浦江上漂死猪,就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关注。而很多动物的粪便,则在我们的视线之外,污染了地下水。如果我们的素食多过荤食,蔬菜水果种植多一些,就能抵消不少动物养殖带来的破坏,甚至形成良性循环。

因为这些原因,不少美国人成了“纯素主义者”,其中不乏社会名流,如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拳王迈克·泰森、奥斯卡主持人艾伦·迪格瑞丝、田径名将卡尔·刘易斯等。美国已经有了一些民间组织,宣扬平衡、环保、人道的饮食观念,争取让人们在农场的生计和动物的人道对待上有所平衡。

我敬佩有着这样信念的人和组织。没有坚强的信念和强大的关爱,拒绝肉食的诱惑谈何容易。我估计我吃素很难,大部分人也一样。但有所折衷是可能的,比如多吃素食少吃荤腥,比如少吃生产期的动物。春天万物生长,吃母鸟、春蛙之类,减少了很多青蛙、小鸟出生的机会,对环境大有破坏。多一些青蛙和鸟雀,人类的食物里就可以少一些农药。

这些年在美国,吃的东西,再复杂不过是牛排和汉堡,想想故土的饮食文化,感情很是复杂。我怀念中国饮食的气象万千,这是斩不断的文化记忆。但是我反感为了口腹之快而残忍地对待动物。记得有一次看水族馆鲨鱼展览,边上说明提到中国人吃鱼翅,致使鲨鱼遭殃。我想幸亏他们还不知道我们吃驴肉、吃猴脑呢。我希望,温饱之后的国人,关注的不仅仅是舌尖,对于动物也多一些悲悯。

舌尖上的伦理 篇2

这部围绕中国美食展开的纪录片, 将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串联在一起, 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中华美食图景。流传在舌尖上的滋味, 铭刻的是心尖上的感动。《舌》背后, 是自然、历史、人文、劳作这种中国文化, 带给观众的深切共鸣, 是《舌》节目的人文情怀带给观众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本文将从文化角度解析纪录片《舌》, 它的成功, 首先源自它独特的叙事视角。

一、视角上的本土化

《舌》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 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的生活, 将看似一个个细碎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形成独特的“本土化”叙事视角, 具有强烈的民生特色、地域特征。

在一集50分钟的纪录片里, 镜头带着观众走遍大江南北, 展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各色美食。在《舌》第二季《主食的故事》中, 讲述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画面中这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 让观众了解到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市民, 他们的生活习惯, 当地人的形象一下子印刻在观众心中, 具有强烈的本土化特征。

二、内容上的生活化

《舌》突破了传统中国美食纪录片只见“物”不见“人”的调式, 围绕中国人对美食与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通过质朴的语言, 常见的食材, 向观众展示了普通劳动者的原生态生活, 无论内容及情感都很生活化, 增加了节目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同样是面, 重庆“第一面痴”老李, 30年如一日, 每天早上必吃一碗面, 透过这个故事, 《舌》向观众展示了中原重庆人的美食及生活。《舌》的每一季, 都围绕着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展开, 生活气息极为浓厚。

有观众称“《舌》带给人一种思乡的味道”, 远在外地求学、工作的人, 看到这幅画面, 亲切感油然而生, 由此思念家乡的亲人, 寻找属于家乡的食物味道。

三、叙述上的故事化

《舌》在叙述上, 不同以往美食节目中单纯的介绍食材如何演绎成美食。《舌》第二季《脚步》中65岁的饶长清, 为了寻找特殊的菌菇等待八个月, 跟随着他的脚步, 镜头中展现了菌菇这一食材的获得, 是如何的来之不易, 整个过程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观众继续跟随《脚步》, 了解到养蜂人奔波300天, 辗转20000里, 为了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这样辛苦的工作, 犒赏自己的是妻子做的豆花, 再苦也不觉得苦, 再累也不觉得累了, 因为那是家乡的味道, 是心底里最绵长的思念。

正如《舌》的导演陈晓卿所言, 《舌》不完全是美食纪录片, 而是通过美食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这个片子充满人物故事, 充满了情感。观众将对于家乡, 对于亲人的情感寄托于食物上, 并伴随着故事的展开, 心情跌宕起伏, 获得情感的共鸣。

四、选题上的民族化

中国地大物博, 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风格的美食佳肴。《舌》在选题上,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 《舌尖上的中国》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 更为注重民族的风格化, 摄制组带着观众探寻各个民族的美食, 了解各个民族与美食有关的人和事, 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向观众描绘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美食故事。

《舌》第一季《自然》中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 从而让观众了解民族地域之间的差异, 通过镜头直接引发观众对于饮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关注。

片中藏族女孩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 温情的语调, 向人们展示了藏族女孩寻找松茸而付出的艰辛、“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智慧, 以及藏族劳动者朴实美丽的心灵。《舌》向观众展示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美食以及他们的生活, 呈现出中国美食全方位, 并具有时间纵深感的特殊景致。

五、风格上的中国化

中国拥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 粤菜、川菜、淮扬菜等八大菜系, 不但让中国的观众过足了眼瘾, 更让外国观众垂涎欲滴。

《舌》通过对中国各地饮食的介绍, 展示了中国人的饮食差异、生活风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无论从内容选取上、主题立意上、还是拍摄风格上都十分中国化。《舌》展示的是平常百姓家餐桌上的食材, 更贴近生活, 在让观众尝遍美食的同时又能游览各地, 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舌》在立意上, 更关注普通劳动者的情感。中国人向来注重风土人情, 以“美味的食物”作为载体, 以“真实的故事”作为主线, 将中国普通百姓内心的情感世界描述的淋漓尽致。《舌》的语言极为质朴, 每一集都在悠悠的叙述百姓自己的故事, 展现出由这些平凡劳动者构成的中国美食文化的发展史。

舌尖上的,还是山坳上的 篇3

最近流行的一个词语是“舌尖上的什么什么”,来源于一部讲述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我天生讨厌这种造词风格,但是没有用,市场流行这种跟风。这让我对中国人的创造性感到深深的怀疑。就像多年以来人们好用“掀起什么什么盖头来”一样,急得我想要掀起他们的盖头,看看他们脑子里究竟有些什么。

说到《舌尖上的中国》,说到这种语言的贫乏,我又想起多年前的一本书——《山坳上的中国》。这本书是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观察和未来展望,放到今天也算不得过时,但是我们似乎很少意识到“山坳上”的痛苦,而是喜欢“舌尖上”的滋味。

最近中国汽车界发生的一些现象就很值得放在“山坳上”反思,而不是“舌尖上”探讨。

首当其冲的就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7月9日终于出台,它指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09年3月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里面提出到2011年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等等。

现实却是非常残酷。根据工信部副部长苏波接受采访时透露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在25个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总计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6834辆,仅仅达到预计推广数量的35%。至于新能源汽车的产能则根本谈不上规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现在的规划在未来能够实现吗?

关于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我想主要原因不外乎这样两条:一是绝大部分厂家实际并没有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真正当一回事来做,而是当成从有关部门获取资金的一种手段;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上有些问题,撒胡椒面式地资金支持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由此,虽然前两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声势浩大,连不少老外都非常相信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结果却是又落后了不少。

我们从事新能源汽车的许多利益相关方都习惯于在“舌尖上”谈论新能源汽车,而总是不能意识到我们的处境实际上还是在“山坳上”。对于这样的问题,我简单归纳一下解决方法,就是政策一定要真正到位,一定要放弃地方保护,一定要让新能源汽车也产生竞争。否则诸侯割据,未来还是个未知数。比如防止地方保护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放弃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地方补贴,直接从中央财政拿钱,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局面,这样才能让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挣钱,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有积极性。也就是说,只有上面动真格,企业才会真正有动力,否则只能虚与委蛇,大家一起雁过拔毛。

舌尖上的节约 篇4

——商州区沙河子镇拉林子小学师生厉行节约的事

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商州区沙

河子真拉林子小学师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

费从舌尖上开始。

教师经常教育学生勤俭节约,不挑食,不浪费,营养餐要吃好。每次发餐后,教师都照管学生吃,吃完后自动的收拾好餐具。对于学生吃不

完的饭要求到倒桶中,让邻近的村民取回家喂猪或狗,不糟蹋一滴饭菜。

教师不但教育学生厉行节约不浪费,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学校

灶上吃饭,炊事员做什么,他们就吃什么。可口的与不可口的没有一句怨

言。每次打饭时,个人根据自己的食欲和饭量吃多少打多少。偶尔吃不完,第二天早上作为早餐。

目前,学校师生正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

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而认识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我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这一优良作风必将世世代代永传下去。

舌尖上的美食 篇5

先是陈妈妈给我们上PPT,我知道:饺子也叫饺饵,一般若在过春节的时候吃,放的馅料是韭菜和肉,肉馅的谐音“有钱”。家家剁谁家剁的响,谁家这年丰收就最好。

听完课,同学们也迫不及待的开始做饺子。我也开始做了,我先拿了一张皮,摊开在手心,放了许多肉馅进去,在外圈涂上水,全部都用力捏起来,中间形成一个圆球。拿住两边的角,往球中心对,就完成了一个帽子饺子。

不过,只弄一种样式多不好看,但是,我们的样式多多,有的做一个小笼包,放在水里就变成了笼包饺;有的做了一个包,不知包里装什么东西;还有的做了枕头饺,难道他想睡觉。我们的饺子各式各样,说也说不完。

我们把饺子放入锅里,我们满怀期待。饺子煮熟后,我一尝,这味道可真鲜美,比在家里做的好吃多了。

舌尖上的美味 篇6

登场美味---青椒鸡腿肉!它乃至出于奶奶的铲下。

镜头一:色。

青椒鸡腿肉,绿色无公害,安全无污染。香喷喷油光发亮出现金光灿灿颜色的美味鸡腿肉,再配上青翠欲滴让人倍增食欲与口感的青椒,再加上调味的味达美,简直就是一副美妙绝伦的美图!

镜头二:香。

晚上刚一回到家,就有一股美味直往鼻子里钻,我狠狠的吸了一口气,闻到了有猪排;白菜炖肉;酸辣土豆丝;还有一股莫名而又奇特的奇香特别的吸引着我,它是那么的诱人,让人着迷,我完全被这股奇香所吸引,它的奇香盖过了所以饭菜的香味,我赶快大步奔了过去一看究竟,原来奶奶还炒了一盘青椒鸡腿肉。

镜头三:味。

我洗净了双手,准备大快朵颐,我夹起一块最大,最好的鸡腿肉,放在嘴里狠狠的撕下一块肉,拼命的咀嚼,那肉越嚼越香,肉非常有筋道,加上味达美的香味,咸度也刚刚好,吃的我鼻子嘴巴上全是油,奶奶微笑着站在一旁笑着说:“别急,慢慢吃,锅里还有呢”

舌尖上的“标准” 篇7

就着“舌尖上”的热乎劲儿我也发挥了一把, 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连写了三篇《舌尖上的荣誉》, 详述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后勤食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生巨大变化, 一举成为全北京市“健康食堂”的先进标杆的经过。

标杆是什么?用我们标准界业内的行话来说, 标杆就是standard, 就是标准。于是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题目:舌尖上的标准。这完全不是为了凑热闹, 看过本文之后您就会明白, 中标院健康食堂之荣誉并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舌尖上的荣誉确实源自于舌尖上的标准。

故事要从2011年的9月28日讲起, 那一天, 我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会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几位同事到达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达拉哈拉, 参加国际地理标志网络组织OriGIn在那里召开的第五届会员组织大会。到了东道国安排的酒店, 刚刚办完注册事宜, 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户外, 想以散步的方式狠狠地呼吸几口美洲的新鲜空气以驱赶周身的疲劳。没想到, 路还没走多远,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同事不知是因为旅途劳顿, 还是时差反应, 突然变得脸色苍白, 额头渗出虚汗, 双腿一软, 差一点儿摔倒。回程的路上聊起了科学合理饮食和健康保障的关系。本人是多年的脂肪肝, 血糖等一些指标也不太好, 从与同事的交谈中得知这一切都与饮食结构有关, 着实长了健康知识。联想到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全院职工例行体检, 竟然发现有那么多同志有和我类似的健康问题, 甚至许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也有了“三高”症, 我顿有所悟:舌尖上也要有标准, 有了标准才健康。

回国后不久, 经与有关同志研究, 决定成立中标院创建北京市健康食堂领导小组, 把全部创建工作划分为准备、实施、评价、验收四个阶段稳步推进, 并以此为基础起草制定了《争创北京市健康示范食堂活动实施方案》。

2012年1月12日, 领导小组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张玉梅教授来院, 以“标准化大讲堂”形式面向全院职工进行“饮食与健康”讲座, 开展健康饮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2012年1月17日, 又邀请北京市疾控中心和海淀区疾控中心的领导和专家到院进行具体指导, 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准备阶段的各项工作。

创建的重点在实施, 首先是广泛调查研究, 梳理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制定高质量的食堂工作标准和健康饮食标准。接着是开发应用软件, 组织实际应用。最终目标是通过标准实施, 实现食堂管理和餐饮质量的标准化、作息化。

实施工作分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个方面是硬件建设, 首先要获得北京市餐饮企业A级资质。据统计, 仅中标院所在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就有从事各类餐饮服务的企业和单位内部食堂6900多家, 按照“北京市餐饮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A级资质”的要求, 达到A级资质标准的只有300家, 不足5%。而创建健康食堂的第一项任务, 就是按照这个标准首先获得A级资质。为实现这一步, 首先在内部完善食堂原有的各项硬件设施, 按照保证食品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总体要求, 划分内厨功能分区, 合理布局操作流程, 保证造厨和就餐达到北京A级环境标准要求。经过不懈努力, 职工食堂终于在2012年5月11日顺利通过了北京市餐饮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A级资质的评审验收。

第二个方面是软件研究。在中标院所属农业与食品标准化研究所科研人员指导下, 着手对职工食堂每餐的用油和用盐数量进行统计核算, 填写“食堂油、盐用量表”, 准确记录每次用餐人数, 计算人均食用油盐的数量, 分析与健康标准的离散程度和均方差。从而有针对性地对食堂工作人员定期进行食品营养知识、加工烹饪方法和服务技能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使操作人员首先掌握食品健康知识和造厨操作标准。

第三个方面是开发营养配餐标识和能量标签, 由农业与食品所的专家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对每餐食谱的实际营养情况进行搭配计算, 标注出食品样品总的营养成分、发热量, 合适的油盐含量, 积极进行合理饮食倡导和健康干预。

第四个方面是研究全院职工2011年和2012年各项体检数据, 按照健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有针对性地建立职工健康手册和合理饮食的膳食宝塔图, 按照“体质指数”建立BMI转盘、腰围尺、配备体重秤, 以便职工在就餐前后随时检查测量自己的健康体质指数。

第五个方面是及时向职工发布创建健康食堂的相关信息, 如在院网站上推出健康食堂活动专栏, 定期更新创建工作的动态信息, 推出季节菜谱, 宣传养生知识和健康饮食知识, 提高全体员工主动执行健康标准的自觉性。依据健康饮食标准, 为推行“健康食堂”新理念, 食堂配备了专职营养师, 通过精细计算, 对每日提供的3荤5素菜品和包括杂粮在内的6种主食, 提供综合营养分析, 将分析结果提前向职工公布, 便于大家各取所需, 合理做出个性化饮食安排。与此同时, 食堂还根据职工体检报告, 有针对性地对院内的亚健康人群设立干预食谱, 确保低盐低糖低脂肪的菜品供应。

据统计, 经过去年一年的实践, 中标院职工食堂食用盐用量逐月减少, 全年实现月均减少1.85千克, 食用油月均减少10千克, 按照健康食堂标准, 有效实现了膳食中控盐控油的目标, 在控油减盐的同时合理搭配菜品与主食营养成份, 调剂口味, 得到了广大职工的高度认可。

2012年11月29日, 北京市疾控中心组成的专家组对中标院《健康食堂》项目认真进行了审查验收。专家组对中标院创建健康食堂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称赞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具有高度的标准化创新和示范性, 顺利批准验收。

2012年12月21日, 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亲自为中标院食堂颁发“北京市健康食堂”奖牌, 使这个食堂成为全市仅有的三家示范食堂之一。

“舌尖”上的“做空” 篇8

今年4月份,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外资机构大量抛售中国商业银行的H股,大手笔做空让投资者不寒而栗。这与同期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唱空论不谋而合。而时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5月中旬,外资机构又开始看多A股。5月20日,又有消息爆出,高盛又清空了工行H股套现11亿美元。外资机构一惊一乍的举动让投资者摸不着头脑。

外资唱空中国几宗罪

无论是汇丰发布的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降至50.4,还是低于外资预期的一季度GDP增速7.7%,抑或是中国地方债务问题、影子银行问题,所有这些都容易给外资机构和评级机构唱空做空中国留以借口。2013年4月5日,全球最大空头基金公司尼克斯联合基金总裁吉姆·查诺斯,用19页的PPT向投资者解释他唱空做空中国的原因,也无外乎是前面提到的问题。

查诺斯表示,对GDP的过度关注使中国经济出现“杀鸡取卵”的现象。产能过剩情况已经普遍存在于水泥、钢铁、汽车领域;前所未有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其在GDP的占比居高不下,这使得单位投资回报率递减,负债资产的折旧却在增加。而以查诺斯为代表的全球基金经理们与国际评级机构“一唱一和”,在2013年的1月、4月和5月分别在香港H股抛售套现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中国银行股票。

做空全部集中在H股

外资机构的真正做空,都集中在H股。4月9日,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减持4405.6万股农行H股。此外,摩根大通和花旗也被披露,在4月12日分别减持了4236万股及9259万股农行H股。4月17日,美资大型基金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场内也减持了1亿股农业银行H股。据国内多家媒体于4月16日爆料,汇丰集团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出售其在上海银行所持的8%的股份,这些股份价值8亿美元。这些外国金融机构在减持中资银行股时,或表示“形势所迫情非得已”,或对减持行为没有给出任何特别理由,或表示“这是公司对资本结构配置进行的正常调整”。

看多中国A股理由充足

减持H股后,外资从5月份又开始唱多国内的A股,在对中国全年趋势的预测上,不少外资机构表示乐观,特别是在1月份刚刚减持H股中国银行股的高盛,又在看多A股中被低估的银行股。

摩根大通中国区资金交易部总监黄柏坚4月底时公开表示,随着日元大幅贬值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通胀预期上升,日本政府债券或其他日本资产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全球投资者正在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人民币同时具有稳定升值和相对高收益两大吸引力。

东北亚财富管理部资本市场及证券投资产品主管傅敏仪同样预测,全球经济下半年向好,企业盈利改善将成为后市的刺激因素。他看好并相信A股已经见底。

唱多唱空各有理由,下面就请我们的专家出场,为投资者解读外资机构唱多唱空的背后。

舌尖上的享受 篇9

舌尖上的享受

作者/ 吉思雨

蛇年的春节,我们来到乡下的奶奶家,过得既热闹又快乐。尤其难忘的是除夕夜,大家欢聚一堂吃年夜饭,我的舌尖得到了一次充分的享受。

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有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猪、鸡、麻雀、兔子、鱼、虾、蟹,应有尽有。菜的色香味俱佳,红的胡萝卜、番茄,绿的青菜、菠菜,黄的鸡蛋、南瓜,白的蘑菇、莲子,黑的木耳,真的是色彩纷呈!

大家津津有味地享受美食,我猛地想起在厨房里忙碌的爷爷和奶奶。为了这顿年夜饭,他俩早就作了准备,一大早顶着寒风去菜场精心挑选各种食材。回来后,又将它们洗净、切好,现在正为这一道道菜肴烹饪,忙得不可开交呢。

我连忙前去请爷爷奶奶,等他俩入席以后,大家频频举杯祝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顿年夜饭始终在温馨、祥和的气氛中进行,我感到无比幸福。

舌尖上的科学 篇10

春风陌上惊微尘,学子初乐岁华新。4月23日下午,7(20)班同学们在家委会的精心筹备和陶老师的全程带领下,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松食品研学游”活动,品味着舌尖上的科学,严谨慎重而又妙趣横生,游中研,研中乐,乐中学。寓教于实践,回“味”无穷。

走进青松集团的大厅,白色的地砖一尘不染,映入眼帘的是四根洁白的柱子,还有一棵翠绿的松树。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四根柱子代表“粮食”,松树代表“青松常青”,原来有这么多的讲究!

最令我们兴奋的DIY做包子的环节开始了,同学们涌入面食制作室,洗手、穿戴帽子、袖套和围裙,最后分组围坐在桌子面前。工作人员播放了如何制作包子的短视频,同时分发原材料和工具、面粉、馅料、擀面杖和刮刀。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各种三角包、圆形包、玫瑰包、柳叶包在我们手下栩栩如生,也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最终这些包子经过蒸制后,被我们拿回家。

随后我们参观了主监控室,工作人员为我们讲解了公司如何通过它把关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真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呀!

当我们迈进青松文化馆时,青松集团的文化像一张画卷,向我们缓缓展开。迈过涂着红漆的木门,迎面便是五颜六色的面塑:用面粉捏成的十二生肖、杨门女将、生日蛋糕,还有琳琅满目的3D仿真早餐产品,个个都惟妙惟肖,漂亮极了!我们向右手边看去,迎来了“青松包子铺”,它呈现了古代包子揉、捏、蒸,卖的一系列过程与制作工艺,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国面食文化。

出了包子铺继续向前,“千年美食,一面传承”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左眼一看便是十八根装满五谷的立柱,其名曰:“十八罗汉”,展示了青松产品的.原材料,寓意着耕者的五谷丰登与食者的口口满足。边走边看,眼前竟是一碗鲜香的面条,据了解这是3D打印造成的,体现了传统美食与现代工艺信息的完美融合。

最后,我们还远观了食品制作的车间:生产,蒸煮,冷凝,每一步都一丝不苟而又恰到好处。

舌尖上的爱 篇11

相比奶奶的溺爱,外婆对我可就是“残暴”了。她不准我吃炸薯条,不营养;不准吃麻辣烫,是垃圾食品;不准吃糖,对牙齿不好……不准这个,不准那个。那些我爱的东西摆在眼前,我却只能看不能吃,心里又痛又痒,像被小猫挠过,又像被虱子咬过。我在心里把外婆骂了一千遍,可狠心的“狼外婆”就是不松口。“狼外婆”是软硬不吃的,弄不好,我的屁股就要遭殃了。

长大后,我明白外婆其实是爱我的。我从幼儿园回来,她就准备好了营养的饺子、馒头给我当点心,不久,香喷喷的饭菜就上桌了。我渐渐知道,要多吃鱼,鱼吃了聪明;要多吃蔬菜,蔬菜吃了漂亮;要多吃豆类,豆类吃了健康。于是,在外婆的“暴政”下,我健康地成长着。想到这里,在清蒸鱼淡淡的清香中,我觉得家里有个狼外婆也挺好的。

等到上学了,离开了狼外婆的“魔窟”,我又落入了妈妈的“九阴白骨爪”。妈妈严厉地掌管着我的饮食。有时,看到同学津津有味地吃着麻辣条,我也忍不住买一包。第一次,妈妈阴险地笑笑,说让我试试味,就没再说什么。第二次,我又不小心落到了妈妈的魔爪中,妈妈立马将麻辣条全部扔掉,还采取经济制裁,没收我一周的零花钱,哪怕是我藏在裤袋里的五毛硬币也被妈妈搜刮一空。唉,我可怜的嘴巴,我可怜的胃!有时,我耍赖,妈妈又总会用我喜欢的菜来贿赂我,一盘土豆丝、一只鸡翅,马上就把我对妈妈的怨恨赶得无影无踪。饭桌上,飘着土豆浅浅的香味,充满了妈妈对我浓浓的爱意。

如今,奶奶已经去了天堂,我随妈妈住校,周末才能见到外婆,可我知道,她们就是这个世上最爱我的三个女人。天冷了,奶奶一定在天上烤着火,整理着她的百宝箱吧;外婆一定做好了我爱吃的鱼等我回家。

望望窗外,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外面雨丝纷飞,窗内温暖如春。沐浴着巧克力、鱼、土豆的清香,我在爱的怀抱里,幸福成长。

舌尖上的朗读 篇12

一、教师示范:以情动人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带动作用和感染力量不可忽视。语文教师承担着教授祖国语言的重担, 这是我们的光荣。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全情投入,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所以, 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在上课之前, 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功课。首先做熟读文本、准确感知文意的基础朗读练习, 然后下载名家朗读仔细聆听, 及时改进他人朗读非常到位而自己尚把握不准之处。朗读是个性化的活动, 名家读得再好, 也不应简单复制以致失去个性特色。所以, 我通常会加入自己的元素, 表达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将上述准备工作做好以后, 我才敢走上讲台。

例如在讲授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一文之前, 我发现这篇文章非常适合朗读, 若能把作者对家乡、对土地的强烈热爱之情传达出来, 一定会感染学生。于是我仔细研读课本, 不放过每一个能传递作者情感的字、词、句。情感揣摩到位后, 我开始练习朗读, 读了四遍, 每次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之后又上网听了一些名家的朗读, 佩服之余也稍加改进, 取选了一组动态图片和背景音乐配合朗读。在上课朗读时, 我全情投入, 好像自己就是端木蕻良, 当读到东北丰富的物产时, 那种为家乡丰饶美丽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当想到眷顾思念的关东原野还被日本侵略者强占, 内心的痛便喷发出来, 愿为家乡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如大江奔流, 一泻千里。在那样的时刻, 我忘记了学生, 也忘记了自己, 我就是作者的化身。当朗读结束的时候, 雷鸣般的掌声使我渐渐回过神来, 眼中噙满泪水的我已用深情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 让学生感受到朗读不是枯燥的, 高水平的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经常示范朗读, 除了感染学生、带给他们美的享受以外, 还激发了他们深情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二、多元朗读:激发热情

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愿读、会读、想读, 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就非常重要。我认为指导学生朗读可采用多种方式。例如齐读, 声音整齐洪亮, 加强了朗读气势, 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课堂教学中,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受到训练, 常采用齐读的方式。例如讲授光未然的《黄河颂》一课时, 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怎么传达?采用了齐读的方式, 声如洪钟, 气势磅礴。但齐读也有不足, 会读的不会读的, 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都混杂在一起, 顾了响亮顾不及感情, 久而久之形成读一字停一顿、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读, 远离了朗读的要求。所以, 在齐读的同时运用其他的朗读方式, 先默读再朗读, 可以促使学生由“理解”进入“感受”的境界。当讲授郑振铎的《猫》时, 我先让学生齐读课文15~34段, 再默读29~34段, 由此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 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用口, 默读用眼用手, 一面看, 一面圈点批注, 二者相辅相成。

另外, 用“自由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个别读”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 用“分角色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的朗读才能和表演才能及时被发现。例如讲授《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人物夸张的动作、语言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为此,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预习时认真揣摩角色。在第二天的课堂上, 扮演皇帝、大臣、骗子的学生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赢得了其他学生的阵阵掌声, 许多没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下次我又及时关注到这部分朗读热情被激发的学生, 给予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悉心指导:有效提高

朗读训练是有技巧可循的。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 即使用普通话读音准确, 停顿恰当, 不读错字, 不添字漏字;二是流畅, 即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朗读;三是传神, 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 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情感, 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土地的誓言》的深情、《安塞腰鼓》的激情豪放、《端午的鸭蛋》的平淡有味、《雨说》的柔婉等。个读是最便于指导的, 当一个学生读完后, 我常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刚开始训练时, 其他学生只能说出“很好”“不错”“一般”“不太好”等概括性的评价, 随着指导的深入, 朗读的声音大小、停顿、重音、语调、感情等均是学生评价的方向。通过学生朗读、生生互评的方式, 学生们对如何正确朗读已有较为清晰的概念, 朗读水平也大有提高。

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读, 一节课不只读一次, 不同的学生都来读, 但读过后缺乏细致的点评, 不要求学生在点评后重新朗读, 所以学生的朗读水平一直没有提高。当一个学生的朗读存在问题时, 教师除了及时指出外, 还应要求他再读一遍, 得到指导的学生这遍朗读肯定比上一遍好。每个学生的朗读基础不同, 不可能要求每位学生重读一遍后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但进步是肯定的。我认为, 指导朗读时要有层进, 每读一遍要有进步, 而非简单重复。

例如在教授《猫》一课时, 重点赏析写第三只猫的部分。当第三只猫死时, 作者的心情如何?我认为朗读课文29~34段很有必要, 然而请学生朗读第一遍时, 感觉很平淡, 其他学生的评价也没有多少感情。显然, 该学生对作者的感情揣摩不到位。于是我提问:“作者的难过、懊悔仅仅是因为一只猫死了吗?第一只猫的死, 第二只猫的被拐, 为何没让作者这么伤心?”学生回答:“因为第三只猫是被作者冤枉的, 是含冤而死的, 所以作者很内疚。”我接着引导:“如果从标点符号的角度看, 什么符号最能传达情感?”学生异口同声说:“感叹号”。我说:“作者为了传达这种强烈情感, 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大家仔细揣摩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接着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揣摩, 再请刚才的学生重读:“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都是针, 刺我的良心的针!”“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该生这几句读得比之前有感情, 但还没有达到那种痛心疾首的程度。我说:“你要把你和作者合二为一, 把这些话当成是你说的。三句都很有感情, 但三句不是平行并列的, 而是逐层递进的。第一句仅是感觉到自己错了, 感情还不够深;第二句‘我的良心的针’, 想一想针刺在心上是不是非常疼痛, 不要说心上了, 就是其他部位的肉都是疼痛难忍, 读该句时想着每根针刺在心上, 这种痛彻心扉的感受就能传递给大家;第三句‘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一般犯错, 别人会给你机会改正, 而此处当你想改正错误时已没有机会了, 因为猫死了。这种遗憾之情使得全篇感情又上一个台阶。”之后我给学生们两分钟时间大声朗读, 练习之后有学生主动举手要求朗读, 这次朗读效果甚佳, 全班学生很受感染, 课堂里弥漫着一种悲伤懊悔的气氛。朗读之余, 作者的经历也引起了学生们的深思。

四、关注全体:百花齐放

有些学生本身的朗读基础就不错, 声音洪亮, 有技巧, 音色纯正, 能适时投入感情, 所以许多教师喜欢请这样的学生来朗读。我认为, 语文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应当致力于培养每位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进而提高他们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 几个学生读得好不是真的好, 能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 才是真的好。

班级有一部分学生属于回答问题声音非常小的, 一说话脸就红。如何让这部分学生敢读出来是个问题。班里有位女生, 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 更别谈朗读效果了。当时我就叫她声音大些重新读, 她脸憋得通红也没能读出来, 之后我让她坐了下来。课下我及时找她谈心。一般这类学生比较胆小害羞, 顾虑较多, 然而我发现她自尊心很强, 不像有的学生早就对第一名甘拜下风, 她虽然和班里第一名是好朋友的关系, 但内心不服输的个性是这次谈话的契机。我说:“其实你音色很好, 但因为声音小大家没感受到, 非常可惜。老师知道你是个不服输的女孩, 眼前的困难吓不倒你, 老师给你一段时间, 先在家里大声地练, 等时机成熟了再在课堂上展示。”之后, 我经常在放学后单独训练她朗读, 她的声音逐渐变得清晰而有感情, 学生们都非常吃惊于她的变化。对于学习基础弱、声音小的学生, 改进难度会更大, 这些学生常是因为学习不好而有些自卑。针对这些学生, 我从来不说一句刺伤他们心灵的话, 我知道造成他们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应该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对于他们, 我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和耐心, 在课堂上, 根据他们回答的内容给予适当的鼓励, 课下经常和他们谈心, 指导他们认准课文里的生字词, 然后花时间读熟。如果这一步没做到, 在课堂上读得结结巴巴, 不说别人怎么看, 就是自己也不想再读下去, 自信又如何建立呢?所以, 把字读准、把课文读熟是前提, 其次再提高音量、读出感情。几个学生也把我当做朋友, 照我说的做了。进步是肯定的, 这些学生越读越有劲, 越学越有自信。

为了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我还经常在班里举办经典诗歌、散文朗诵会和演讲比赛等, 让每位学生都走上讲台、展示自我。我不怕浪费时间, 因为我觉得这个时间花得值。语文不是哑巴语文, 不是只让学生做几个题目, 语文的能力就有了。读、说的能力及其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经过一学期的训练, 学生们已能轻松面对、各显身手, 涌现出一批朗诵有特色的学生。在学校文化节上, 我将朗诵不错的学生报到学校参加比赛, 获得了好成绩, 这对我们热爱语文的师生是一种鼓励。更可贵的是, 全班学生都非常喜欢朗读, 喜欢读书, 喜欢学习, 我们为每天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而欣喜不已。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 篇1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高调亮相在社会普遍关注食品安全敏感期。此片主要内容讲饮食文化,让我们见识美食光鲜的一面,饮食男女无所不爱。而片中拉拉杂杂地介绍全国各地的家乡菜和其中的故事,也让游子感动落泪。“当今的中国,每座城市外表都很接近。唯有饮食习惯,能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标签。”同样,也让游子内心潜伏的乡愁得到寄托。

用味觉见证时代文化的变迁是这部7集纪录片的主题。它用恰当的力度挠到各位吃货的痒穴,成功的在大众市场落地,同时也打破了国内观众对纪录片这种节目形态的偏见。其实纪录片不止为了学术研究、政治宣传而存在,它早该回归普罗大众的身边。

就目前我国纪录片市场现状来看,此片水准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在业界中堪称带头大哥。片子大气、和谐的展现中华美食,落脚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其在故事架构上,主线铺陈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和一段由普通民众(厨子)的点点滴滴的故事汇编成民间美食历史;暗夹私货娓娓道来我国百花竞艳的美食背后,有段心酸史——人间美味山中可寻,厨艺只能口舌相传。饮食文化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传承问题。片子中出现的一些人可能就是最后一代传承手艺的人。

这部纪录片相比《美丽的中国》(WildChina)——追求真实精美的画面,实地取景记录大量野生动植物的状态和人类生存的活动,前者仍处于依葫芦画瓢的阶段。为了在制作上达到国际范,器材使用了索尼F3、单反相机(带短片拍摄功能)。在保证高画质的前提上,充分利用其便携式和低成本的优点。片中各种场景为追求浅景深都用到大光圈的镜头来拍摄,焦外成像呈奶油般的效果让人眼馋。行云流水般的剪辑、活灵活现地运用各种转场技法,不难看出,陈晓卿(此片总导演)的导演风格近似张艺谋式——他们都是http:///zawen摄影摄像专业出身,把主要工夫放在打磨画质上。

然此种种卖相,终会顾此失彼——掩盖不住如何讲故事的短板。贯穿故事的线索上,设置戏剧性、话题性的兴奋点也很重要。此片中也见故事的起伏跌宕,引人入胜。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渔民捕鱼的故事,从打鱼前准备然后遇到失败到最后捕获返航,是一种很生硬且模式化的故事结构。明眼人看到了故事开始就猜到结局走向。其实,(电视剧评论)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是长时间不断累积取其精华的过程,把故事讲好是一个精细活,得靠片子本身来叙述。华丽丽的画质下是镜头语言的缺失,片中大都为固定镜头,略显单调。例如纪录片引以为傲的跟拍镜头(手持摄像)在片中难寻,缺失真实感、动感,弱化了镜头语言。镜头语言之外,旁白应是点睛之笔,表达画面之外的东西,更忌讳用来架构故事,太多的旁白会影响观众的思考和情绪。有时观众内心屏蔽做作和文绉绉的语言,诸如“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这种调子就是显摆和多余。总的来说不留痕迹的旁白才重要,扶正它只是辅助镜头语言的位置。如此大杂烩般的片子,较真的说更像一部旅游、美食类专题片。

舌尖上的浪费-感想 篇14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习近平同志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的通知》,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真是不算不知道,这个数字大得吓人,深感“舌尖上的浪费令人心痛”。

“舌尖上的浪费”,是对食物的亵渎,是一种丑陋的饮食观。老祖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古训,这些古训在今天仍有意义。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要坚决杜绝浪费。

“舌尖上的浪费”既有公职人员,也有富豪商贾、普通民众,还包括一些大学生。一些公职人员认为公款吃喝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而一些富豪商贾、普通百姓则认为,婚庆喜宴大操大办才有面子,菜点得多、酒上得足才有身份;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糟蹋粮食不以为意。一项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我们作为大学生,我们每天都在食堂吃饭,我们每天每个人也都难免把餐盘吃的干干净净,也免不少同学聚会,聚餐。我们应该反思,今后,我们应首先从自我做起,请客吃饭、联络感情的时候,请多留份心,尽量少让“舌尖上的浪费”发生在自己身上。

中国人口众多,每人浪费一滴水,可流成河;每人浪费一粒米,可堆成山,积少成多,积羽沉舟,多算乘法,精打细算,一定要把富日子当成穷日子过。千万不要把浪费当成“撑面子”,实际上是最大的丢面子。

餐桌上的安全舌尖上的人心 篇15

食品到底是大餐还是毒药, 这是每一个人心中的疑惑。笔者对2016年临沭县食品安全案件进行了统计, 2015年12月31日-2016年3月31日, 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查办食品药品投诉案件66起。其中,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案件31起, 餐饮环节食品安全案件9起, 生产环节食品安全案件21起, 保健食品安全案件5起。2015年12月31日, 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投诉举报中心接到市民李某举报:其于2015年10月在临沭县常林大街与振兴路交汇处的九州超市购买伊利牌桶装900 g奶粉, 奶粉内出现一根羽毛, 要求尽快查处。经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执法人员查处行动, 查封九州超市伊利牌桶装奶粉180 kg, 并对九州超市罚款5万元, 并要求九州超市赔偿李某经济损失。2016年1月3日, 投诉中心接到市民来电举报:临沭县县城彩虹桥向北50米路口北侧的兰州拉面店于2016年1月3日销售的蒸玉米已变质, 要求食药监部门予以查处。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及时赶到现场, 对兰州拉面店进行现场检查, 查封变质蒸玉米, 并对兰州拉面店处3万元罚款。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问题

短短三个月出现这么多的食品安全问题,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食品安全事关每一个消费者的健康,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但近年来, 食品安全事件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 占据媒体的显著位置。地沟油炒菜、问题馒头、双汇瘦肉精等问题食品一次又一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执法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相关执法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不够, 使我们国家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总是等到问题出来后, 食品监管部门才出来澄清处理问题。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精力用于食品监督管理, 可问题仍很严重。这说明我国的食品监督制度还不到位, 需要认真对待处理。

食品安全方面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对食品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包括食品生产加工, 食品经营和食品餐饮等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经营者利令智昏, 做出各种违背道德、违背良心的事情。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 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出现。

食品安全监管执行不到位

新《食品安全法》法律的出台, 使监管体系得到完善。但食品安全监管执行不到位, 监管体系暴露出诸多的弊端, 从大型企业到小型家庭作坊, 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食品安全标准较低

现有的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 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 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 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的措施

建立完善的投诉系统

加强投诉举报系统建设, 保障投诉举报信息系统12331系统和市民服务热线12345电话24小时畅通, 强化稽查监管队伍的建设, 保障高水平执法办案和受理办结案件的及时高效。

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执法部门应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 把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 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 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 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工厂。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

舌尖上的台湾 篇16

台北住处附近有很多补习学校,钻进巷子,果然躲着满坑满谷的便宜小吃。坐在巴掌大的角落里吃大肠面线,黑糊糊的,人头攒动。在合人民币八块钱一碗的面线里,大肠的口感竟能综合脆与烂,太不可思议,而那满满薄薄的柴鱼片搅入汤中,每口就都是恩惠了。跟我挤在一起的补习班少年说,这里每家店都要用心做,因为做得不好吃,就会关门,以后看见排队的店直往里走就对啦。

陌生的少年和老相识表达友好的方式都很传统,关心你的吃处。去故宫博物院途中,就收到朋友短信,参观完可以去故宫晶华吃小吃,翡翠白菜,那是真的有道菜的哦。下午接你去阳明山顶的松园喝下午茶,吃最好的手工饼干。晚上你能吃到台湾最好的铁板烧,真的,比日本的铁板烧都好。最最最,每个都是最呢。

阳明山的下午茶果然美好,山间杂处着民居和豪宅,胡适的故居,小杂货铺和神秘的深宅大院共享森林。松园是民营老板自己开发的园林,讲究却朴素,对得起禅居二字。席地而坐,窗外猕猴跃起, 雾气升腾,莲荷初绽,小瀑叮咚,苔绿花红,也可用餐,没有菜单,时令小菜,店家做什么,你吃什么,一定管饱,也绝不浪费。

说到不浪费还真是,台湾行,一路被丰盛款待,却没有遇到一次弄个两斤白酒,非要灌你个不醉不归的,也没有人弄个燕翅鲍宴以表热情的。情意不是摆谱,而是真心。喝道茶也是,朋友的普洱店,坐在一千饼86陈茶里,闻着粗陶茶缸里散发的氤氲茶香,她说:你捻一撮顺鼻的,我来给您沏,各有各的好处。她知道我不是去买茶的,我也不觉得非要喝那最贵的。台中有个专收日本花器的藏家,是初识,却拉出桌底16年的女儿红,大下午的差服务生去巷口买最好吃的卤味,说喝就喝起来了,他说街口的爌肉便当几十年就是他的最爱,不吃就等于没来过台湾,一定要吃。不得不说,便当的米饭圆润弹牙,蔬菜汁保持恰到好处,他这么招呼我,我很舒坦。喝完了,还要送,酒拎不动,茶总拎得动。台北的朋友一本正经开车来接我,必须去吃永康牛肉面,酥烂超级大块的牛肉和咸菜,台北一等一的美味,我中学时就吃的,几十年没变过,全台湾只此一家哦。又是最最好吃的,都是自己从小吃大的。

后来我们去了夜市,各种夜市。我最喜欢门口的特别说明:内有空调,欢迎外带食品!真真大气啊。唯一想不明白的纠结问题是,假如我得了厌食症,来到这千百般的美食前,我究竟会胃口大开呢?还是深度厌食呢?托腮。

去一个地方会带一些特产回去,去台湾,不用说,就是吃的。我想把小米酒,牛轧糖,牛肉干,糖莲子,檀香橄榄,旗鱼松,黑猪肉肉松,粽子,土蜂蜜,海燕窝,兰香子,铁蛋,鱼丸,卤汁豆腐干……统统带回去。其实,我是想把古早的味道统统带回去。

回到《舌尖上的中国》,它如此让人感动的背景是一个食品安全成为重大问题的时代,虔诚而饱含心意的制盐者,酿醋者,腌制者,采摘者,捕捞者,烹饪者在温暖我们那忡忡的疑心,那才是我们古早的故乡。如同那些台湾朋友,台湾那些舍不得拆的楼,街头巷尾的诚意美食一起唤醒所有关于古早的记忆。

我们爱的都是自己失去的东西。

舌尖上的中国作文 篇17

现在的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食品可以选择,餐桌上不爱吃的东西就不吃,挑食的很。弟弟吃饭少,有不喜欢吃的菜就不吃,奶奶总会苦口婆心地劝着吃一点,从奶奶那里听到的她们以前的生活总是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奶奶年轻的时候还在生产队里干活赚工分,按照工分来领粮食,小村庄里也不富裕,家家户户吃的也寒酸。听奶奶说,那时候挖点野菜加一点面粉一大锅水煮汤,一人就能喝四大碗,撑得肚皮滚滚的。逢年过节的才会做几个白面馒头去走亲戚,还得要挎着篮子走到各个亲戚家。奶奶回忆着以前的事情,说那时候也不敢想会有现在顿顿都能吃到白面馒头和肉的生活。我们出生在一个这么好的时代,国家富强,生活富足,却是那时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关于小时候的记忆模模糊糊记不大清楚,却也是听母亲说过,小时候的我在邻居家吃到了八宝粥,回家就吵着要吃,她跑遍了周围村子里的小卖部,却是都没有了,回来只能哄着我吃别的东西。而我在记事的时候就想着天天往小卖部跑,五毛钱一根的冰棍儿,一毛钱一包的小零嘴,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到现在却也是不多见了,现在的超市里宽敞明亮,一排排整齐的商品,也不复从前村子里商店小小一间屋子的样子。

时代在进步,国家一步步走向强大,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国家的强大一步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比之以前,我们吃的不知好了多少倍,在困难的时候吃树皮、野菜都是常有的,有些时候也只能饿着肚子。现在在集市上,商铺里琳琅满目的食物,餐桌上精致美味的菜肴,都是祖国给我们舌尖上带来的变化。

上一篇:医院设备维修年终总结下一篇:《陈涉世家》导学案学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