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伦理

2024-08-16

教育管理伦理(精选12篇)

教育管理伦理 篇1

案例一:2004年王某大学毕业后, 就职于一家民营企业。当年招聘时, 该公司的总经理觉得王某能力条件各方面均很优秀, 并且向小王承诺如果未来工作表现出色, 会得到职务上的提升。三年以来, 王某努力勤奋, 工作业绩突出。正当他满怀期待准备被提升时, 公司却另外安排一位完全不相干的人担任了这个部门主管一职。事后小王了解到, 原来这位新任主管是公司的家族中某一亲戚。

案例二:杨某曾为某部门主管, 怀孕后被公司安排在“机动工作职位”, 负责办公室的清洁、打扫、消毒等卫生保洁工作。同时, 公司还可以随时要求其执行一些其他事务性内勤工作。公司在给她重新安排新岗位后并没有减少一分劳动报酬和福利, 月薪保持原有主管待遇不变。该公司一直坚持认为这样做是符合法律要求的, 反而认为如果杨某不接受这份工作, 则是轻视清洁工这一工作岗位。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中典型的事件。从公司内部的规章制度, 或者更广泛一些的法律角度来说, 公司的做法都没有违规甚至违法。但是, 上述案例却涉及企业管理中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 也常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企业伦理问题。虽然企业伦理可能只涉及很小的问题, 但是就是这样一些细小的方面如果处理不当, 也会给企业运行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何处理好这些伦理关系值得企业深思。

1 企业伦理管理问题研究

伦理古已有之, 伦含有类、序等意;而理则是道理的意思。意思是说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或各种事物时, 能够做到区分清楚、处置得当、恰如其分。伦理也就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遵循的各种道德准则和规范。而企业伦理, 又称为商业伦理, 或商业道德 (Business Ethnics) , 指任何商业组织以合法手段从事经营管理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 在一系列企业出现经营活动的丑闻的背景下产生的。企业伦理的范围目前主要涵盖企业内部关系中的伦理规则 (即企业文化) , 这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中要掌握的伦理标准和措施;以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商业伙伴和同业机构间的伦理规则 (即职业道德) , 和企业与外部社会环境交往中的伦理规则 (即社会责任) 。

2 实施企业内部伦理管理的动因分析

企业伦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行为的有效性来说,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 企业伦理包括企业外部伦理关系和企业内部伦理关系两个方面。企业遵守外部伦理准则能够保证企业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 为企业带来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合理稳定的收入;而企业内部良好的伦理规则能够为企业构建一个和谐的内部工作环境, 使员工在和谐的工作氛围下工作, 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因此处理好企业内外部的伦理关系是企业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动力。从二者的关系来看, 良好的内部伦理是外部伦理治理坚实的保证, 本文也将着重讨论如何处理企业内部关系中的伦理问题, 即企业内部伦理管理。

企业内部关系中伦理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所有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从伦理关系角度来说, 良好企业文化的创建, 不仅能够为企业内部员工建立共同认可的, 符合伦理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激励员工们的行动;也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规范员工们的行动, 使他们能够分辨道德与否的现象, 减少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表现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同时由于行业的不同, 企业文化的创建不仅要符合一般伦理道德的要求, 还要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特色, 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员工,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还能够使企业在参与外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差异性而获得竞争优势。

3 企业内部伦理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中, 伦理道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财务丑闻、贿赂、性骚扰等人们通常议论的问题, 而且已经延伸到人力资源政策、营销政策、资本投资等领域, 上述案例出现的问题就是现实中企业在人力资源政策伦理缺失的例证。对于伦理缺失问题, 除了需要来自于伦理道德的社会环境的培育和法律的进一步规范约束外, 还需要通过企业自身的企业伦理建设和管理来完成。

3.1 建立良好的伦理理念

要进行伦理建设和管理, 企业首先应该在思想上要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 充分认识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效益、与伦理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

企业应该认识到, 遵循伦理准则, 讲伦理道德对企业来说在经济上可能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例如对企业内部管理来说, 需要制订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 遵循一定的企业内部伦理准则, 对全体员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而对外遵守伦理准则则要求企业不能够只注重企业自身效益, 还要关注社会利益等, 这些无疑都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但是这些成本的增加最终是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企业应该将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的伦理原则融合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中去, 建立符合伦理道德准则的企业价值观念, 在实践中贯彻合理的伦理准则,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这样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 并且能够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激励他们的工作行为。从上述案例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伦理管理理念, 就能够妥善处理好怀孕女职工工作岗位安排以及优秀员工的提升问题, 这样不仅对于事件当事人起到了保障、激励的作用, 对于其他员工来说, 也能够通过这样的事件感受到企业充满“人情味”和“人本管理”的企业文化特色, 使员工们增强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2 建立企业内部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可以使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们的行为有章可循, 减少行动中的盲目性。例如企业在内部经营活动中, 除了应该对投资者负责, 还需要对员工负责。企业应该做到不歧视员工;定期或不定期培训员工,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能够为员工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善待员工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需要企业有良好的内部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保证, 而这些内部的伦理管理规范应该成为企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建立这些规范和准则, 企业可以参考SCI制定的《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涉及的内容, 这一规则中的相关部分对企业伦理规范和准则的建立有一定参考价值。如果在上述案例中, 企业能够认真理解和领会《SA8000》的有关内容, 那么在进行岗位安排和工作提升等事件中就不会做出如此的处理。同时企业还应考虑到企业本身经营活动的特点, 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另外, 除了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的伦理规范和准则之外, 还应该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伦理道德的培训, 增强他们的企业伦理道德观念, 使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合规合法的, 更是符合伦理道德要求的。

3.3 建立相应的伦理管理岗位

设置内部伦理管理岗位是企业进行内部伦理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 设置伦理管理岗位可以促使组织强化充分授权, 强化对内部伦理的管理。从职责看, 伦理管理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调查组织伦理状况, 发现伦理问题, 配合相关部门制定内部伦理改进方案, 实施内部伦理培训, 负责内部伦理考核。从部门归属看, 因为伦理管理问题属于企业文化范畴, 伦理岗位应该从属于企业文化管理部门岗位。从目前实践看, 国际上一些知名企业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伦理管理职能, 已经着手在企业内部设立首席伦理官岗位, 如世界500强之一的1882年创建的美国丘博保险集团。企业由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指定一位执行官员担任首席伦理官, 并设有由高管人员组成的道德规范委员会, 负责保证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合理的法律条款下有效地实行。首席伦理官定期向委员会和董事会报告道德行为准则实行的过程、进展和效果。

3.4 建立伦理考核机制

另外, 本文认为企业伦理控制系统也必须纳入企业内部伦理考核管理的体系, 而伦理控制系统在这里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伦理考核机制。良好的伦理考核机制能够促使企业的内部员工形成共同认可的, 符合伦理要求的价值观念, 使员工真正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行为准则, 从而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规范员工的行为, 激励员工的行动。在企业内部, 伦理考核机制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应该有相应的内部伦理控制制度, 另一方面还表现为企业伦理管理官员具有对内部伦理关系进行调查、汇报、处理的职能。他们可以对于企业日常行为活动的伦理道德性进行考核, 奖励道德的行为, 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处罚, 逐渐形成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文化熏陶、伦理道德教育的习惯, 从而使他们能够对不符合伦理要求、不道德的行为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苏勇.管理伦理学[M].东方出版社, 1998 (5) .

[2]苏勇, 陈小平.管理伦理学教学案例精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6) .

[3]L.T.霍斯默.管理伦理学 (第5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1) .

[4]曹廷求, 张惠.保险公司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J].保险研究, 2005 (10) .

教育管理伦理 篇2

——蒙牛乳业

一、企业简介: 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99年8月,总部设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截至2011年底,蒙牛集团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生产基地30多个,总资产超200亿元,年产能超700万吨,累计创造产值1834亿元、向国家上缴税金90.9亿元,累计收购鲜奶2462万吨、为农牧民发放奶款683亿元,被社会形象地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二、案例:见PPT及视频。

三、蒙牛事后态度:

检出致癌物超标的产品

蒙牛集团发言人卢建军表示,一个批次产品出问题并不代表所有10月18日眉山工厂生产的产品都有问题,但他并不掌握问题批次奶品的数量,“消费者不放心的话,可以拿自己买的产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嚣张、不负责任)

卢建军表示,同一个工厂一天会生产很多批次同样的产品,但具体数据他并不掌握,蒙牛保证销售到市场上的牛奶是合格的。而对于有疑虑的消费者应该如何去辨别批次之间的区别,其并未予以回答。(发言人不掌握数据、不负责任)。

其后,蒙牛乳业在官网发布了《关于蒙牛眉山工厂产品抽检的情况说明》,说明中认可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测结果并“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最后负责道歉)

蒙牛核桃牛奶牛奶里倒出小虫子

厂家一直拖到延解决此事,称顾客无法证明虫子就是从袋子里倒出来的,只愿意赔偿她200元钱或者两箱牛奶。(推卸责任、处理缓慢)

蒙牛早餐奶现块状沉淀物

蒙牛驻海门的城市经理说给我们另换一箱,当我提到《食品安全法》中10倍赔偿时,他们改口称最高可3倍赔偿。他们既不关心问题产品的生产批次,也没有表达任何歉意,约在2天后来我家看,难免让人觉着很敷衍(将问题一拖再拖,缺乏诚意)。

四、事件后蒙牛产品销售对比:

2010年3月国家统计局所属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最新统计数据:蒙牛高居榜首,蒙牛乳制品荣列2009年度全国同类商品销量第一位,再度蝉联总销量冠军。但蒙牛“黄曲霉毒素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蒙牛产品产生担忧,一些超市、便利店常常遇到消费者选购时提出蒙牛牛奶是否安全的疑问,部分消费者甚至转向购买其他品牌牛奶。记者在上海多家超市里看到,蒙牛牛奶出现滞销的迹象。其他地区情况类似,华南一家外资超市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蒙牛事件后,其在广州的数家超市蒙牛常温奶整体销量下滑了30%左右。在经过和蒙牛管理层近日的沟通后,多家外资券商发表了蒙牛乳业(2319.HK)的最新评估,以反映蒙牛眉山工厂部分批次纯牛奶卷入黄曲霉素超标事件的冲击。

在事发后初期,蒙牛整体销量曾大幅下跌50%~60%,之后逐渐好转。最近,因篡改生产日期近日陷入舆论漩涡的蒙牛乳业昨日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报告。中报显示,由于收入下降拖累毛利下跌及费用增加,期内公司实现股东应占净利润6.45亿元,同比下跌18.4%;每股基本盈利0.365元,同比下跌19.6%。中报显示,上半年,蒙牛实现营业收入183.6亿元,同比下跌1.17%。

五、消费者反映:

虫子问题上消费者的反映

一周前,谢先生在儿子的央求下,来到百佳超市买了一箱蒙牛儿童牛奶回家。可数日后他才发现,部分未拆包装的牛奶外壳上长满虫子,这让全家人对已喝了牛奶的儿子健康担心不已。次日,谢先生前往超市讨说法,他希望超市及厂家先给出一个检查方案,再由他们决定如何选择。此外,他要求超市及厂家彻查问题牛奶的质量情况,并给予5万元的精神及经济赔偿。

住在清河区淮海北路天山华庭小区的王女士反映,上周五早晨,她在给儿子倒牛奶时,竟然从袋子里倒出来一只虫子,厂家一直拖到昨天解决此事,称王女士无法证明虫子就是从袋子里倒出来的,只愿意赔偿她200元钱或者两箱牛奶。王女士告诉记者,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后来告诉她,无法证明虫子是从袋子里倒出来的,但可以给她200元钱或者两箱牛奶。王女士很是气愤,“难道我每次倒牛奶时还要找个人在旁边看着不成!”

蒙牛牛奶致癌门

因旗下牛奶产品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查出含有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日前蒙牛再次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虽然一天连发两份声明对消费者道歉,但是因回避问题根源,仍然受到公众的巨大质疑。面对蒙牛的两度道歉,消费者并不买账。即使蒙牛表示已经销毁问题牛奶,但部分网友仍在市面上买到了毒奶,蒙牛牛奶致癌依然遭网友的讨伐。网友们认为蒙牛依然在欺骗消费者和质监局!百度贴吧置顶不下的头条红贴是“悲愤交加:牛奶到底和中国人有什么刻骨仇恨?”还有网友发起了“预防癌症,从抵制蒙牛做起”的号召,引发数万网友响应。贴子中无不透出了网民对中国乳制品极大的失望和恼怒。

蒙牛篡改日期事件

被浙江工商局8月20通报的一批篡改食品生产日期的涉及到蒙牛公司,初步调查,当时人王某系蒙牛驻义务城市经理所为的。此次篡改生产日期的事件发生,让消费者对蒙牛的信心再次降到谷底。事件被媒体曝光后,蒙牛公司昨日在微博中发表了一则声明,获悉这一情况后,公司与当地客户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调查,“蒙牛严禁在产品日期上弄虚作假,王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鉴于此事,公司将向员工重申相关制度,并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做好后续工作”。但声明中却没有提及对消费者的歉意与赔偿问题,另外对是否有问题产品流入市场、是否召回,均只字未提,不少网友表示对其高傲的姿态难以接受。

不少新闻报纸表示,蒙牛改的不是日期,改的是消费者的寿命!

六、蒙牛乳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1.种类多样的产品品类

常温液态奶低温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乳制品原料 总计有23个产品系列(白奶系列高端奶系列等等)2.质量优势

内蒙古处于世界公认饲养牛奶带上,天然无污染的内蒙古大草原有着悠久的奶牛饲养历史,使呼和浩特市发展奶牛养殖业具有地理和气候优势,出场优质乳制品。在各地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下,蒙牛奶源基地建设实现了集约化和标准化。来自现代化生态牧场,养殖小区的高品质奶源占总奶源的70%以上,从源头上保证了牛奶质量 3.技术研发优势

蒙牛的设备和生产线是世界领先和国内领先的水平。蒙牛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均处于一流水平上的。蒙牛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联合成立内蒙古乳业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宜家乳业研究机构。4.多样的广告手段

除了平常的电视广告外,蒙牛还通过赞助电视节目来推广自己的品牌,如:超女,城市之间等。

5.企业面对危机时的手段

在出现许许多多指着蒙牛牛奶质量问题的情况下,蒙牛选择为产品更换新包装。首批更换新包装的产品包括纯牛奶与基础功能奶两大品类。

蒙牛总裁表示,蒙牛发布的新形象、新理念不是单纯外在的视觉转变,而是蒙牛对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和重温。

七、企业伦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总结:企业追求利润本身无所谓善恶,追求利润是企业得以在竞争条件下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伦理道德是不能用功利性来衡量的。

从蒙牛的案例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伦理道德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一、伦理道德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份:企业要获得持久的发展,不仅通过产品的改造、技术的革新等硬件措施,遵守道德规范,保持良好的信誉同样是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伦理道德优势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而不道德的行为可能会毁了一个企业的形象,蒙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没有动物伦理教育 篇3

中国目前似乎没有一个哲学家是动物伦理哲学家,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动物伦理学课,没有一个机构专门做动物伦理研究。西方人在对待动物的伦理研究上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西方有专门研究动物伦理的机构。美国的很多大学都有“动物伦理”课程,这样的课程一般设在哲学系。随便在网上查,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课程表:科罗拉多州州立学院的课程“动物权利:理论与实践”、佛罗里达州艾克得学院“伦理与动物福利”课、南缅因州大学“虐待动物”课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美国的主要大学都有动物哲学与伦理课程。

虽然媒体上报道说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动物福利和权利,可是,和广大的人群比,这些人还是太少。更少的是对动物伦理的思考和讨论。我指望现在刚出生的孩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可能会有这样的教育课程给他们上。我指望我今天的愤怒和伦理讨论二十年后有人能听得见并回应我。

我这样想并非没有前例可循,而是根据我对西方动物思想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西方的动物思想的发展也经过相似的发展阶段,对动物的伦理研究、哲学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天在中国反对仁慈地对待动物、反对提高动物权利的声音在西方也存在过。不过,由于西方的动物权利思想的发展和普遍的文明程度,人们逐渐接受“杀戮之上的同情”或动物福利、动物权利概念。这样的概念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恐怕还要等二十年。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动物伦理哲学界、动物养殖业、动物保护群体以及媒体展开了一场非常热烈的争论,题目就是到底该不该农场养殖鸡鸭牛猪类动物为了人类的消费和食用。这场争论的结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动物养殖业基本实现仁慈性养殖,杀戮之上的同情(Compassion Over Killing)这个组织应运而生,它于1995年成立,成为监督美国农场养殖动物的机构之一。美国这样的机构和组织有很多。

美国当时的讨论集中于到底农场该怎样养殖人类食用的动物,这种养殖的道德底线和伦理意义在何处。这些观点与今天在中国的观点大同小异。比如,饲养为人类食用的动物到底是仁慈的还是不仁慈的,怎样看待动物感受到痛苦,怎样人性地对待和饲养动物,动物在多大程度上感到痛苦,怎样减轻动物在被屠杀过程中的痛苦等等。

在争论过程中,达成共识的一点是:作为人类,我们有责任和道德义务仁慈地对待动物,让它们生活在人性的环境里,让它们的身心都健康和快乐,即使它们是我们要食用的动物。

正是思想界的讨论才改变了大多数人的思想,也促进了大学里关于动物伦理课程教育的发展。在当今的美国大学里,动物伦理课是哲学系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基本教育之一。我期待有一天可以在中国开动物伦理课程。

直接告诉商家他们养熊盈利,伤害动物,商家是绝不会接受的。只有改变大多数人的思想,动物才可能在中国受到应有的关切,动物保护、动物福利、动物权利等思想才会成为我们行为的出发点。我希望此刻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开始关注动物伦理问题,从思想开始,带动我们的行动。

教育管理伦理 篇4

通过走访大量用人单位, 笔者发现, 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正在由专业素质向综合素质转变,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 同时还要求员工具有遵纪守法、诚信可靠、爱岗敬业、善于合作等较高的伦理品质。高等学校在注重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 密切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开展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 是必须和必要的, 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一条新途径。

一、职业伦理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何谓伦理?伦理是用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1】伦理是一种反映共同需要、经过社会认可后的规范。由此可以推知, 职业伦理就是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职业伦理是基于大学生作为“准职场人”在未来社会工作活动中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职业伦理作为一种看不见的软约束力, 是社会对其工作者基于社会责任而提出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愿望, 它要求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 在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 都应该时刻遵守社会所达成的伦理共识, 例如:诚实守信、沟通合作、互帮互助、开拓创新等等。

职业伦理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的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职业伦理是影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倘若没有强大的伦理作行为导航, 一个人即使有强大的工作能力也有可能被各种利益诱惑而步入泥潭, 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足以对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 职业伦理可以细化到各行各业的岗位中, 奠定经济良性运行的秩序基础, 从而带动就业发展。职业伦理集中体现了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道德风范, 这种精神力量能挖掘出一个人的巨大潜力, 激励人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 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带动就业发展。例如:有学者在探究德国以宝马、奔驰为代表的德国汽车制造业之所以能闻名世界时, 就指出这样的一个因素:德国人出于对宗教的虔诚而工作, 他们工作踏实, 很少跳槽, 认为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只要是上帝所安排的, 都是神圣的, 一定要将它做好。德国人这种职业伦理造就了“德国制造”成了世界精良产品的代言。【2】相反, 一旦职业伦理缺失, 就会增加经济成本、降低速度, 从而影响就业面的扩大。

二、大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的职业伦理缺失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 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以及择业的过程中, 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缺乏诚信意识和爱岗敬业的意识, 职业伦理明显缺失。

(一) 过分追求个人利益, 职业定位功利化

当前, 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变得纷繁复杂, 人们的心态普遍浮躁。大学生受到社会世俗观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在面临就业选择的时候, 普遍存在重视待遇、忽略需求, 扎堆儿大城市、不愿下基层, 关注个人发展, 轻视社会责任等以追求物质利益为主的心态, 甚至有很多大学毕业生, 为了获得较高的待遇, 放弃了理想和兴趣, 以自我为中心, 逃避社会责任, 这种行为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的发展。

(二) 随意毁约, 诚信就业意识淡薄

实行了双向选择以来, 各高校都将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毕业生落实工作的基本形式。当前,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 大学生存在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的现象, 在就业协议的履行过程中, 不讲诚信, 缺乏基本的契约精神, 甚至“脚踏几只船”, 同时与几家单位签约, 极大的浪费了就业机会, 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此外, 大学生入职后, 频繁跳槽现象时有发生, 不仅增加了单位的招聘成本, 还影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社会责任心不强

爱岗敬业精神是个体在职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宝贵的职业品质, 它是一个人的职业追求、职业态度的具体体现。爱岗敬业体现着一个人对职业认识的高度, 是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的基础, 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曾经对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600家用人单位做过调查, 结果发现:“敬业精神”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中列第二位, 在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指标中高居第一。【3】由此可见, 当前大学生的敬业意识缺乏, 不愿意吃苦,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陈旧, 不愿意到基层, 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 社会责任心不强。

三、开展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 是高等学校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 通过讲授理论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 引导、构建、提升大学生的伦理素养, 帮助他们最终形成健康的职业人格。世界著名高校耶鲁大学的校长雷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学生能给予社会更多的承诺, 达到更大的目标, 是一所好大学应具备的社会责任”。【4】大学生是职场中的精英群体,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他们受到的职业伦理教育是其职业素养组成的重要部分, 关系到个人职业生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 加强高等学校的职业伦理教育, 有着特殊的意义价值。

(一) 符合现代社会对职业人的要求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同时也是关注伦理道德的社会。一个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人, 应该不仅仅只具备优秀的职业技能素质, 同时, 也应该拥有良好的职业伦理素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应该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诚实可信,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道德观, 能够坚定的遵守职业道德操守, 能够正确地分配和使用责、权、利, 能够自觉地抵挡住形形色色的诱惑、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才。加强职业伦理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把他们养成既具备专业技能, 又有良好伦理素质的合格的职业人, 有利于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 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二) 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观

诚实守信、爱岗敬业, 是中国自古以来就追求的道德标准, 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是人人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的职业精神。高等学校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后备军。在全社会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 加强职业伦理教育, 不仅有利于将诚实守信贯穿于大学的学习生涯, 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社会职业中坚定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信念不动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 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 各高校都意识到人才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 是高校最根本的生命线。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在当今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激烈的求职竞争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各行各业不仅仅只关注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和职业技能, 更看重他们是否具备诚实守信、敢于担当、善于创新等良好的职业伦理品质。因此, 高等学校如果能够加强学生的伦理教育, 按照全面发展的思路来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就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满足现代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帮助毕业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 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 高等教育时期是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最佳时期

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培养职业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入手, 让他们形成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质, 做一名文明的职业劳动者。伦理道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由一个由认知到内化的过程。如果一个大学生, 在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中仅仅学到了专业课程, 而没有从伦理的视角对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职业伦理有深入的体会, 则他所受到的教育一定是残缺的。这种教学结构中的残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致命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年龄阶段上就有接受教育引导的主观需求。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理论讲授、专业技能提升、轻实践教学、轻职业道德培育的现象, 如果能改变这种不良局面, 对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使其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 步入行业之前就具备了基本的职业素养, 这无疑是为中国未来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保障。

四、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内容

伦理教育, 既是一种感觉经验教育, 也是一种实践理性认知和判断教育, 更是一种实践理性行动教育和实做教育。【5】职业伦理教育应该遵循这一规律, 并将致力于其伦理精神内化为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中。高校职业伦理教育还应当结合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律和专业自身的特点, 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入手, 结合经典伦理案例, 加强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真正树立起牢固的职业伦理道德观念,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 是一定的社会主导的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特殊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功发展的保证, 是一个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时期,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 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变化:盲目地夸大自我价值, 将职业生涯取得成功的标准单纯的定义于金钱的现象, 认为只要赚到了钱就实现了人生价值, 为了赚钱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忽略了职业道德建设。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职业道德知识, 培养职业道德精神, 体验职业道德情感, 实践职业道德行为, 通过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来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 着重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引导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立足基本国情和基本的就业形势, 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 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他们正确看待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坚持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背信弃义为耻;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生中, 牢记“诚信”二字, 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诚信管理、诚信发展, 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 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 引导他们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更多地关注社会责任

专业精神是指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在社会工作中, 应按照社会公众的福祉要求, 更多地强调社会责任而非自身权利。当前的社会转型过程中, 我国出现了行政伦理急需改进、商业伦理恶化、科技伦理滑坡、医学伦理堕落等职业伦理严重缺失的现象, 培育和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非常必要。在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过程中, 向学生宣传和灌输专业精神, 引导学生摒弃权术以及不道德的竞争, 在未来从事经济活动中更多的关注公众幸福, 在岗位上做到公平、信誉、公利, 敢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坚定地遵守职业道德操守。

五、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教学形式

(一) 将经典案例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多种形式灌输职业伦理观念

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专业内容与具体的职业现实联系起来, 在讲授专业课时, 选取一些真实的、经典的、实用性强的案例, 对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伦理观念有很好的帮助。例如, 在金融专业, 学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部分时, 针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 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出现的金融案件, 引导学生理解银行信用文化的理念。在讲证券投资时, 结合有内幕消息的“垃圾股”、涉及武器制造、环境污染等“罪恶股”, 使学生认识到由于金融伦理缺失对金融投资乃至全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和学习, 可以接触到与具体工作实践有关的伦理知识和职业道德规范, 为其职业伦理观念的形成作好铺垫,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素质方面改善影响社会经济持续良性运转的生态环境。

(二)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 对毕业生进行职场行为规范引导

伦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伦理认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使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义务。大学阶段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最后一个求学阶段, 也是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职场行为进行规范的引导, 将为他们的求职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高等学校通过安排实习、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深入企业内部, 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并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企业文化、运作方式等职场常识, 分清自身的权利与义务, 从而提高学生对职场的认知水平, 增强对伦理理论的领悟力。同时, 有助于学生把伦理规范与工作实践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 最终形成认真负责、踏实工作、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职场品质, 达到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顺利过渡职场的目的。

大学生在迈入职场前通过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并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精神, 将职业伦理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中, 认清形势, 摆正心态, 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 就能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

六、结语

职业伦理素质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是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获得长远发展的关键, 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则影响着我国经济良性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顺利建设。促进大学生职业伦理素质提高的途径多样,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权, 抓住大学时期这个价值观和职业伦理素质塑造的关键时期, 自觉担当起培育大学生职业伦理素质的重任。在职业伦理教育的过程中, 遵循行为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方面, 利用思政课和专业课全面系统地将伦理知识传授给大学生, 并引导大学生对责任、正义、诚信、敬业等基本的职业伦理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 通过就业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伦理知识, 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内在的职业道德素养, 进而转化为良好的职业习惯, 方能达到大学生职业伦理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承宗.伦理学视野下的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研究财经[J].理论与实践, 2008 (5) :1.

[2]赵晓.职业精神伦理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J].群言, 2006 (1) :29.

[3]任江林.大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和弘扬[J].人才开发, 2006 (1) :32.

[4]理查德·雷文.大学工作[M].王芳等译.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11.

[5]唐代兴.情感·认知·行动:伦理教育方法体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1) :1.

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 篇5

序 言

教育工作者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从而认识到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和培养民主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这些目标的根本,在于保障学和教的自由,并且确保所有的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工作者接受这种职责,以恪守最高的伦理标准。

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教学过程固有责任之重大,渴望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区成员的尊重和信任,勉力从事,藉以取得并保持最高程度的伦理品行。《教育专业伦理规范》表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抱负,并提供据以判断品行的标准。

对违反本规范任何条款的纠正措施,应仅由全国教育协会和/或其分会制订;本规范的任何条款,都不得以全国教育协会或其分会特别规定之外的任何形式强加推行。

原则一:对学生的义务

教育工作者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有价值而又有效率的社会成员。所以,教育工作者为激发探究的精神、知识和理解力的获得以及对有价值的目标深思熟虑的构想而工作。

在履行对学生的义务时,教育工作者—— 1.不得无故压制学生求学中的独立行动。2.不得无故阻止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3.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与学生进步有关的教材。

4.必须作出合理的努力保护学生,使其免受有害于学习或者健康和安全之环境的影响。5.不得有意为难或者贬低学生。

6.不得以种族、肤色、信条、性别、原有国籍、婚姻状况、政治或宗教信念、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或者性别取向的为由,不公正地:

(1)排斥任一学生参与任何课程;(2)剥夺任一学生的任何利益;(3)给予任一学生以任何有利条件。7.不得利用与学生的专业关系谋取私利。

8.如非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漏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学生的信息。

原则二:对本专业的义务

公众赋予教育专业以信赖和责任,以冀其怀有专业服务的最高理想。教育专业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和国民,基于这种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鼓励运用专业判断力的风气,争取条件以吸引值得信赖者步入教育生涯,并且帮助阻止不合格者从事教育专业。

在履行对本专业的义务时,教育工作者——

1.不得在申请某一专业职位时故意作虚假的陈述或者隐瞒与能力和资格有关的重要事实。

2.不得出具不符事实的专业资格证明。

3.不得帮助明知在品格、教育或其它有关品质上不合格者进入本专业。4.不得在有关某一专业职位候选人的资格的陈述上故意弄虚作假。5.不得在未经准许的教学实践中帮助非教育工作者。

6.如非出于令人信服的专业目的或者出于法律的要求,不得泄露专业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同事的信息。

7.不得故意作有关同事的虚假的或恶意的陈述。

8.不得接受任何可能损害或影响专业决定或行动的赠馈、礼品或恩惠。

教育发展伦理摭议 篇6

摘要:教育发展是一项关涉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系统工程,教育对象的人本化及其与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使教育发展伦理成为必然诉求。然而,教育发展现实中诸多非伦理现象的存在导致其质量和价值颇遭非议。因此,以发展伦理的视角审视教育发展,各种教育理念的形成与践行乃至教育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必须符合伦理要求。

关键词:教育发展 教育伦理 教育理念 教育制度 教育公正

一、问题的提出

据报道,目前,我国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中学,其最典型的特点即是因极高的高考升学率而使学生及家长趋之若鹜,例如河北衡水中学和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等。同时,亦因其严格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又常被称为“高考工厂”。以毛坦厂中学为例,近10年本科升学率80%,2013年高三学生11222人,复读生约8000人,本科上线9528人,本科升学率82.5%,其中104人考取北大、清华[1]。就其高升学率来说,确实是一个“神话”,但也有人称之为“地狱”、“集中营”。学校学生每天休息时间只有5-6小时。高考誓师口号“只要读不死,就往死里读”“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高考前跪拜“神树”和毛主席塑像;学校禁止一切电子通讯设备进校门,体罚学习不认真的学生,教师津贴分发与升学率高低挂钩……学生刻写在课桌上的字句“毛坦厂就是一个魔窟,逃离毛坦厂”表达了他们对这种学校及其教育方式的极度不满和痛苦无奈的呐喊[2]。

以上案例折射出的问题只是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的冰山一角。在以人为本、自由和谐且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的教育实践中,这种应试教育的极端表现,发人深思。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人类不断获得提升自身应对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智慧的过程。教育的极终目的是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和幸福,因而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伦理性,教育发展主体作为伦理性的存在,为教育发展的伦理审视提供了现实依据。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完善及其幸福,成为教育发展的伦理和信仰诉求。

二、教育发展伦理问题表现

教育发展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应试教育泛滥、教育目的异化、教育功能窄化、教育手段无人化,乃至教育整体的去智慧化等教育问题对教育发展提出强劲的质疑。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导致省际、城乡以及职业阶层或家庭环境间的教育差距和教育不公平长期存在。农村学生享受不到与城市学生一样的教育条件与教学水平,家庭经济条件好便可能享有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重点和名牌大学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低。研究发现,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中,农民阶层与整个非农民阶层的整体差距是9.2倍,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达31.7倍[3]。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公平,使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随着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一味追求,知识的工具理性屡屡被推崇。教育价值从使人明理、尚美、幸福、崇高到“知识就是力量”,从注重人的内在充分、自由、和谐发展到强调人的外在权力、地位、财富等“力量”的无限扩大,激发人们对教育“产品”的无限“欲望”,知识从“力量”直接化为“利益”,教育不仅成为人们争权夺利、“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和工具,而且致使教育中的“人”(教育者和学习者)亦成为工具。逐利的教育发展泯灭了人性,忽略了对人的美德、善行、理想和幸福的关注,盲目追随市场需求“冷热”变化的“温度”,采用“大兵团”“批量”抑或“停产”的方式“生产、加工”教育产品。教育发展“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和冲突,使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不断地追问:“我们忙于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如果没有教给他们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他们如何识字、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4]

三、教育发展伦理评判的可能性

怎样看待教育发展?回答也许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教育发展自然离不开伦理的影响,从发展的伦理联系性及教育发展主体的伦理存在两方面来分析教育发展伦理不失为一种思考范型。

1.发展具有伦理联系性

“发展”最初是生物学上的概念。发展是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过程。发展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既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随着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家的论述和推进,逐渐进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逐渐成为一个有多重意义的概念。在孔德看来,发展就是有秩序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与生物的生长一样都是一种自然规律,是一种自发的演变过程。在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类的理智(知性)、道德(德性)、自由和爱起着支配作用。斯宾塞受拉马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孔德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所有的发展都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逐渐演变和适者生存的过程,就是一种增长。然而,“发展”概念在人类追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增加了其内涵:“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人性化”、“可持续性”等。发展意义的多重性引发了发展方式的多元化。当发展不再是自然演变而成为人类追求文明进步、自由幸福的一种活动而对其多重意义进行选择时,发展就具有了伦理性。作为理智和道德存在的人,面对美丑、善恶、是非等选择的困惑,“应当做”、“能够做”和“如何做”的伦理准则被设计出,“它能实际阻止恶的发生,通过给予行为者一种事先确定的指引。”[5]人们对发展的向往和对其后果的疑虑,得到了伦理的安慰。而发展伦理学的产生与兴起强调并加强了发展与伦理的密切关系[6]。发展的伦理联系性表明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伦理的指引、规诫与约束。

2.教育发展主体的伦理存在

教育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相反,人和社会的发展又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人作为教育发展主体的伦理存在,体现在人的意识、观念、行为受伦理准则的导引和规约。“人作为道德存在,道德责任与生俱来,为了减少面对善恶选择的永恒困惑所造成的痛苦,伦理准则被设计出,它能实际阻止恶的发生,通过给予行为者一种事先确定的指引。”[5]黑格尔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即人的“解放”,也即伦理的主体性解放。教育是培育人的普遍的伦理理性的途径。教育应当是教育者在尊重教育对象的自在自由基础上,引导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而非过度性的强制。教育的人文使命:即把人从自然的质朴性和自然欲望中解放出来[7]。教育发展主体的伦理存在表明,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必须在伦理价值的规约下发挥作用。

四、教育发展伦理意蕴及诉求

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从观念维度上对人类社会各种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教育发展的伦理审视,就是从伦理向度审视教育发展的价值、功能、方向与方式、方法。对教育发展进行伦理审视,不是为了强化教育发展的某种特定的价值标准,而是为了不断地反观和省察各种违背伦理性的教育现象,批判各种非理性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对理论和思想的明辨与分析,是对理性教育方式的导引和宣传。简言之,从伦理视角审视教育发展,就是评判教育发展是不是理性的教育发展,包括现存的教育发展观念、方向和方式、方法。

1.践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永恒追求。虽然在古代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是这种教育思想已经存在,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还是古希腊的“七艺”教育,乃至亚里士多德主张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成身体、道德、智力和美感各个方面平衡、和谐发展的自由人的自由教育,都体现着朴素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在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许多教育思想家更是从不同方面倡导全面发展教育。夸美纽斯提出“把人类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教育思想;洛克提出从体、德、智等方面培养儿童成人的绅士教育思想;卢梭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要求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发展儿童善的本能,使其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裴斯塔洛齐主张通过教育使学生的内在的天赋潜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第斯多惠提倡全人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完全之人;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系统提出了教育必须使劳动者在智力和体力等方面充分、自由、主动、和谐发展,等等。在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种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中,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更是首当其冲。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会各部门及其行为主体必须长期践行教育的全面发展。

2.理性、人道地对待学生

首先必须明确学生和成人一样都是人,都具有主体性,都具有认知、情感和意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具有追求自由、尊严、幸福和获得成人尊重的愿望。青少年学生是正在成长中人,更是处在成长的“未完成性”阶段,要求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未定性、开放性和未来性。因此,作为成人,尤其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采取所谓先知先觉式的强制、管制、灌输和以标准的方式教育学生,以期“制造”和“加工”未来社会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品质。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各种心理、生理和伦理的缺陷,是一种“非人”的教育,也违背了教育的主体精神和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会制造很多“教育废品”和教育悲剧。因而从伦理视角出发,“倡扬教育之善,贬抑教育之恶”,使学习者走向理性、人道、平等、公正、自由、至善的“终极目标”。

3.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发展的古老而永恒的理念和价值追求。教育教学资源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教育发展公平、公正的伦理评判。正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公平,才导致城乡、校际出现教育差别,以至于出现忽视学习者作为伦理主体存在的伦理性原则,以至于“非人”教育现象屡显。现实教育中城乡、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影响教育发展的质量,也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必须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首先,根据办学层次和学校类型制定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标准,使教育发展的起点公平。其次,在公平、正义理念下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区别对待,差异补偿。再次,监督、评估和指导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的浪费。同时,在充分了解教育者对教育资源的不同需求基础上,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配置教育资源,真正发挥资源的教育价值。

4.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体现公正、平等和自由

政策和制度的公正、平等和自由应成为和谐教育制度构建的价值向度和制度诉求。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人性、善行、道德等伦理准则。因此,政府在出台教育法规和政策制度时,不仅应尽可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学生乃至家长的教育需求和教育权利,尊重他们对教育发展的期许及教育实践的个性化选择,以保障他们合法的教育权利,而且要依法治教,检视和惩戒教育领域中的权力寻租、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现象,以维护教育的公益性不受侵害,从而达到教育公益性、服务性与个体教育自由权的统一。同时,进行制度创新,构建公平公正、自由参与教育法规和政策制定的良性机制,增加教育政策制定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普适性,这是一个长期的改革和实践过程。再次,建立健全教育政策和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各级教育行政主体的公仆意识与责任伦理意识教育,确立以师生为本、为师生服务的责任伦理信念,从而逐步养成相应的公仆意识与责任伦理习惯。

教育发展是一项惠及全民和全社会乃至全人类以至子孙后代的系统工程,教育发展的伦理诉求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评判和践行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璐.如何建一座“高考工厂”[DB/OL].新京报,http://www.bjnews.com.cn/graphic/2014/06/04/319380.html.

[2]陈杰.毛坦厂中学:漂浮着的“神话”[DB/OL].新京报,http://www.bjnews.com.cn/note/2014/06/08/319898.html.

[3] 张玉林.从数字看教育不公[J].中国改革,2004(12).

[4]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齐格蒙·鲍曼著.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 严雪梅.教育发展的伦理审视[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1.

[7] 樊浩,田海平,等.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慕彦瑾(1972-),男,甘肃镇原人,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段晓芳(1974-),女,甘肃庆阳人,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高中学校的伦理管理与和谐管理 篇7

一、伦理管理与和谐管理的内涵分析

1. 伦理管理的内涵分析。

高中学校在建设中的伦理管理通常是指学校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 在管理的各个过程中融入伦理道德思想, 以学校的整体价值观为奋斗方向,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一般说来, 高中学校在伦理管理方面分为静态伦理管理与动态伦理管理两个方面。静态主要存在于学校的管理组织结构方面, 主要是学校在管理方面的道德目标;动态主要在学校的设计组织方面, 主要是学校在管理方面的行为伦理。二者在管理方面体现了全面性, 要求高中学校应在不违背道德前提之下进行管理组织等活动, 即以“伦理道德”作为核心价值体系, 注重建立相同的价值观, 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传达性管理。

2. 和谐管理的内涵分析。

我国儒家思想中, “和谐”是指在同一事物内部各种不同的组成元素之间有着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 这样的状态能够给予人精神上的正面能量, 真正实现自我的实现。而高中学校在建设中的“和谐”, 不仅有理性思考上的秩序性和谐, 同时还有感性上的思想性和谐。和谐的学校首先要求的是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其次, 学校作为一个整体, 与社会和家庭之间要有和谐的关系;此外, 还有学校内部的人与学校所含客观物体之间的和谐。

二、如何构建高中学校的伦理管理与和谐管理

1. 坚持依法治校, 强化基础管理。

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 要想对高中学校进行有效的伦理管理, 那么学校就必须要在各个基层进行法制建设和思想上的深化。为此, 昆山市第一中学由于高度重视教育法制工作, 并于2009和2010年连获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而且学校在管理上对学生施行一视同仁的政策, 没有快慢班、重点特色班。另外, 还能够做到积极让学生参与自主管理。

2. 创建组织有序, 领导措施有力。

(1) 要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 领导班子是一所学校进行决策的大脑。如果大脑不够清晰, 那学校的和谐建设与管理就是无本之木。昆山市第一中学采用的是“三位一体”的管理功能:即校长全面负责、党总支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除此之外, 一中还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和谐学校领导小组, 实现了学校内部领导之间的和谐。 (2) 创建工作阶段应该井井有条, 学校在建设与管理运行中, 容易出现各种责任不到位、经费纠纷等问题, 阻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运行。昆山市第一中学为此特地制定了创建规划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以一系列的实际行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 确保学校各个部门配合协调, 学校决策出台之后, 如果没有各部门的明确分工, 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一盘散沙。而昆山市第一中学的各个部门联合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到和谐学校的创建工作中,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并对各个先进组织或个人进行嘉奖。

3. 挖掘悠久历史资源, 建设文化校园。

(1) 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带动校风建设, 有条件的话, 学校应积极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探索和挖掘, 以此不断深化学校的内涵, 同时能够以更加浓厚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熏陶。昆山市第一中学的校史馆和独立支部纪念亭 (碑) 是昆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昆山市“爱国主义示范基地”。为此, 学校建立了“两史两校一社区” (校史、县中地下党斗争史、业余党校、团校、社区) 的德育工作模式, 对学生进行党史校史教育。 (2) 奖励优秀上进学生, 帮扶贫困学生, 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 而采取诸如奖学金、助学金等手段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昆山市第一中学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 共有“徐文斐英语奖学金”、“金宗发奖励基金”、“马骏教育奖励基金”、“浦江教育奖励基金”和“超华奖学金”等五项奖学金。同时还实行免、助、捐、奖四管齐下, 广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设立了校“扶贫帮困基金”, 对希望工程、灾区人民、边远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此外, 1998年秋季, 学校高中创办“鸿志班”, 在全市范围内招收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

4. 重视绿色校园创建, 普及环境教育。

学校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 不仅应重视对环境的绿化和保护, 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此外, 为了巩固绿化成果, 学校也应在师生群体中树立起环保意识。昆山市第一中学的德育处将校园各个区域进行了划分, 使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绿化场地和责任区域。良好的校园环境成为强有力的德育阵地, 学生置身其中,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5. 重视教学业务工作, 确保良好社会效益。

(1) 重视优秀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学校各个决策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传播媒介, 高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方面, 教师要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负责, 确保学生在能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进入理想大学;另一方面, 教师在平时应以身作则, 对学生在伦理道德方面进行指导和纠正。因此, 高中学校的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在各自的业务上做出实际成绩, 而且要求其一言一行能够为自身、为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昆山市第一中学为了保证教师质量,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并且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局所组织的各个类型考试。另外, 还对优秀的青年教师团队实行导师制度, 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战斗力。 (2) 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为了配合国家的新课改政策, 学校要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同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走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办学风格与特色, 努力做到在改革中前进, 在前进中改革的有机统一。在这一方面, 昆山市第一中学做到了坚持规范办学;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有较为清晰的思路, 在学生的评价方案上也不断进行完善, 力求做到人性化、合理化。另外, 昆山市第一中学还不断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 做到了规范学生成长记录袋, 严格学生作息时间, 规范使用教辅用书,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 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使教学质量能又稳又快地上升。

在当今社会, 和谐是社会各界追求的共同目标, 高中学校也是一样。学校应致力于建设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社会等的和谐氛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学校应大力推行伦理管理, 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并且承认、尊重其主体地位, 以相对平等的地位来进行沟通与对话, 努力实现我国高中学校在建设与管理上所具备的伦理性与和谐性。

摘要:一所学校在建设时, 应以伦理管理和和谐管理作为其管理理念。和谐管理对于我国较好地落实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等事业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伦理管理则是和谐建设基于现有学校对于人文精神缺失的一种管理手段, 即在伦理上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优化学校制度建设等。本文以昆山市第一中学为例, 探讨了如何在高中进行伦理与和谐并重的管理。

关键词:高中学校,伦理管理,和谐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桃英.论伦理管理与和谐学校组织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7) :24-27.

时代召唤伦理化管理 篇8

保罗·克鲁格曼最近在纽约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说, 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伦理危机, 是商业伦理的缺失。保罗·克鲁格曼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两次预言使世界瞩目, 一是成功预言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二是成功预言了2008年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

针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 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 是安然事件等反经济伦理行为造成的, 不是“9·11”改变了美国的一切。而安然却改变了美国一切, 因为它使美国人民产生了信用危机。

西方一些大国的经济体长期以来存在着双赤字 (财政和经常项目赤字) , 靠大量借贷来维持高消费, 银行利用高杠杆获取巨额利润。这样的运行模式本身就是逆经济伦理而行的, 当这样一个泡沫破裂时, 全世界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从恐惧危机到崇尚伦理化经营管理的国际大潮正在席卷全球。事实证明, 成功的企业和成功的经济体都离不开管理伦理和商业伦理。失败的企业和失败的经济体也都是因为违背了管理伦理和商业伦理。不久前在中国发生的两件事——三鹿奶粉事件和黄光裕事件, 都与缺失商业伦理、企业伦理、管理伦理有关。这次金融危机让人们思考的不仅仅是金融失控、过度创新或监管体制的问题, 更有深层次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和伦理问题。它带给人们最大的挑战不是经济的衰退, 而是社会伦理的泯灭, 以及对人们的信仰冲击。

伦理化管理是时代的召唤

在改革开放30年当中, 中国企业经历了高速发展, 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企业价值观迷失、社会责任与商业伦理缺失的问题。如何通过实施伦理管理逐步建立企业的良好声誉, 已经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 当今管理学最重要的理论——商业伦理学

商业伦理学是关于商业活动中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学问。它包括商业活动中的伦理要求, 如商业竞争中的伦理要求、契约与合同中的伦理要求、市场营销中的伦理要求等。具体而言, 商业伦理是指商人在从事贸易活动时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也可以说是商务活动各方理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国际上, 目前许多商学院都开设了商业伦理课程, 也有的商学院在M BA项目中开设“商业与社会环境”课程, 重点是强调社会责任。这次金融风暴对商学院的教育模式将产生很大冲击。如何在商科学生的教育中融合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商学教育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商学院在培养学生方面, 应着重强调商业伦理教育和企业社会责任教育, 商学院的院长、教授和学生身上, 也“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二) 商业伦理的意义

首先, 商业伦理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商业交易是与企业有关的交易活动, 伦理的规则也必然在这种活动中发挥制约作用。合理的伦理准则会在总体上减少交易摩擦, 降低交易费用。比如商业欺诈, 这种不道德行为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浪费。企业为防止受骗, 就要花费人力、财力去了解交易对象的信誉, 鉴定商品的真伪与质量, 签订更加详细的交易合同, 在被欺骗之后还要去打官司等。其次, 商业伦理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如今,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换句话说, 企业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 还要讲究社会效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 不仅要守法, 还要讲究伦理道德。企业如果不履行社会责任, 就不会在社会中长期生存下去, 更无从谈发展壮大。

(三) 企业伦理化经营的主题

伦理化经营的核心理念:第一,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卓越的企业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 物是第二位的。日本松下公司的老板告诫自己的员工, 如果有人问“你们松下公司生产的是什么”, 你应该回答他“我们松下公司首先制造人才, 兼而生产电器”。第二, 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共同的协作高于独立单干, 集体高于个人。卓越的企业所倡导的团队精神, 其本意就是倡导一种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企业价值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大学印裔美籍经济学家马蒂亚·森说:“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进而缺乏效率的, 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狭隘的个人利益增进, 不会对我们的福利增加产生好处。”他的这段话实际上论证了个体价值和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共同价值是个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保证。第三, 社会价值高于利润, 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印度尼西亚桑巴蒂航空公司承诺:该公司的飞机每延迟一分钟, 即向旅客返回1000印尼盾。新加坡奥迪公司承诺:如果顾客购买汽车一年之内不满意, 可以按原价退款。亚太地区的40家希尔顿饭店作出承诺:如果没有按规定的条件提供服务, 饭店照原价退款。卓越的公司总是把顾客满意原则作为企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内容。

合乎道德的企业的价值体系会充分考虑企业内外各种利益相关方的需要, 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不侵害他们的权益。

以伦理化管理应对金融危机

有着207年历史, 曾经亲历过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杜邦公司认为, 越是面对经济动荡, 越是要坚持正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在经营环境不利的时候, 企业更要关注安全生产、企业诚信以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以度过困难时期, 这样才能在复苏时期保持发展的冲劲。

在因伦理缺失导致的金融风暴面前, 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拾伦理化经营这一企业经营的根本准则, 加强企业诚信, 实施伦理宪章, 承担社会责任, 进而赢得良好的企业声誉, 顺利度过危机。

到底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像建筑物一样, 第一层称为产品层的竞争力, 也叫表层的竞争力, 它包含六大要素: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和生产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开始是产品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后来, 竞争力上升为第二个层次, 它包含结构、机制、规模、战略、资源、关系和制度七个要素, 称之为支撑平台的竞争力。这个支撑平台竞争力就是制度层的竞争力。除了产品、制度以外, 还有一个最基础、最核心的竞争力, 就是第三层——品牌文化的竞争力, 包括企业理念系统、企业价值观、企业形象、企业的创新和企业的伦理。

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企业, 如果不讲商誉、不讲经济信用是无法生存的。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所说:“企业经理人应该用一种全局观来看待企业的责任, 因为在这种观点之下, 企业被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从长远视角来看, 百年企业一定有一个坚实的、高贵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根基, 即以诚信为基础的核心价值系统——这才是企业发展壮大、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文化到企业软实力, 是软资源作用于硬实力的过程。惠普公司做任何决定, 做每一件事, 都要把客户放在第一位。惠普公司把“热忱对待客户”置于“惠普之道”七大核心价值观念之首, 明确了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理念。世界500强企业都很重视企业伦理宪章为核心的价值链管理。通用电气首先在企业里制定一个企业伦理宪章, 其中包含了六希格玛诚信原则, 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企业价值观, 再把这个价值观渗透到家电产业、工业制品、塑料制品和广播事业中, 形成通用电气企业管理网络系统。迪斯尼公司、索尼公司等著名企业也大都如此, 基本都有一个企业伦理宪章。但是, 还没听说哪个国内企业也有企业伦理宪章, 这起码反映出我们和世界五百强在认知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教育管理伦理 篇9

学习, 是我们为师者应做的、必做的一件事。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新兴事物, 拓宽我们的视野无疑比闭门造车来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但是, 学习什么?怎么学习?2010年热点解码, 我们将一起在借鉴中创新, 在追寻中创造。本期解码, 首先让我们从在山东召开的“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上交流得到的台北的新教材《资讯素养与伦理》着手分析, 故事式教学, 希望对提高学科的亲和力有一些启发。

网络对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随之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心智尚未成熟, 对人际关系及道德、法律认知水平不高的小学生, 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相对薄弱, 更容易被色情信息、暴力游戏等不良网络内容所吸引, 过分沉迷网络形成网瘾。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树立健康上网理念和有效规避网络风险, 以适应网络环境和需要, 已经成为各国教育人士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最近, 看到台北市编撰的《资讯素养与伦理》教材, 其编写风格之新, 投入成本之大, 重视程度之高, 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资讯素养与伦理》教材分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其中小学版教材共十个单元 (见右表) , 以6位小学生与计算机教师为角色人物, 透过实际的案例说明, 来探讨事件的始末和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与伦理规范, 养成健康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每一单元都是透过一个情感故事与技术相关联, 如第六单元 (平平与安安——网路谣言与霸凌) 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学校举行“穿越时空网络e少年”作文比赛, 班里要选出一位同学的作品参赛, 在老师公布成绩前, 大家都在揣测谁将代表班级参赛。

布洛:一定是伟柏啦!平常他作文都是最高分的。

沃德:不一定喔!因为网络作文跟一般作文不大一样, 像我就差点写不出来。

米迪:管他的, 反正不是我。

伊妹:不要讲话了, 老师要公布了!

徐老师:这次要代表本班参加比赛的小朋友是——佩琪同学… …

随着名单的公布,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声不断… …

沃德:怎么不是伟柏?

伊妹:佩琪本来就不错啊!

……

名单公布的当晚, 大家的电子信箱内都收到这样一封信, 还有一张佩琪身穿比基尼泳装的照片。比赛应该是要公平的, 可是有人作弊拿到好成绩, 我们还要跟她作朋友吗?

佩琪知道这件事后, 难过地趴在桌上哭泣……

问题讨论:可以利用电子邮件, 发送涉及诽谤他人的字句或不雅图片吗?

第三天, 徐老师查出了发送邮件的同学, 原来是沃德对于伟柏不能代表班级参赛, 觉得有些失落, 就想给班上的同学写写邮件, 发泄一下怨气。

上课时, 徐老师跟小朋友进行讨论。

米迪:老师, 我的邮件上看不到谁寄的, 您怎么会知道?

徐老师将米迪的问题转给班上同学来讨论:利用隐蔽或是他人的计算机发送邮件, 别人就不知道是谁了吗?

本单元用故事性、趣味性的呈现方式,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题式的问题讨论, 让学生在经历头脑风暴之后, 能够彼此分享相关议题的见闻与经验, 逐步揭露技术的本质, 并从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道德规范。

我国大陆地区没有专门的信息素养与伦理教材, 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伦理教育一直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有些教材对此体现得并不明显, 即使有也是直白的叙述, 更缺乏故事性和趣味性, 影响了教育效果。一直以来, 有很多教师还没有扭转由计算机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 仍然在进行着就软件学软件、就技术讲操作的教学方式, 没有搞清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什么, 没有搞清楚信息素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存在对素养与伦理教育的严重缺失, 偏离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向。导致学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文件被别的同学肆意删除或修改;论坛中经常出现不文明或不健康的语言, 甚至出现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事件。学生缺乏正确地获取与运用信息的价值观, 不懂得如何负责任地进行信息活动, 以致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信息素养与伦理方面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目标, 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价值所在。我们运用什么平台、学习什么软件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地搜集、处理、运用信息, 选择恰当的工具去进行相应的信息活动, 安全、负责地使用网络资源, 这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核心和本源。

伦理:现代企业管理之魂 篇10

企业管理伦理性质

企业既是独立的经济实体, 也是道德主体, 承担着伦理的义务和责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其管理活动的目的、途径、手段、结果等都必然有着显著的经济性, 利润最大化是每个企业所竭力追求的。同时, 企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属性也使得这些管理内容体现出了一定的伦理底蕴。

企业的管理活动, 既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 又内在于企业全体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即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过程;既遵循企业劳动主体对生产客体方面的规律性, 又遵循客体对主体的目的性;既存在于企业物质性生产活动中, 也存在于创造企业文化的精神性活动中。因此, 企业管理不仅能使人们的活动指向“实然”世界, 使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在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主体的生存、发展、完善产生现实的积极效应, 而且能使人们的活动指向价值世界, 对主体的生存、发展、完善产生主体预设的“应然”意义或范导效应。企业管理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价值性——企业管理这种伦理性质决定了伦理追求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成为企业管理的精神指导。因而, 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总是渗透着伦理的善恶评价, 表现在:企业管理总原则和宗旨须与一定的社会伦理相吻合;企业据自身特点和情况而定的管理条例和工作规范应与同时代的法律制度和伦理精神相一致。

伦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公认的企业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这四大职能是保证企业正常有序运转的基本前提。而伦理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管理方式, 必将对企业产生管理功效。伦理对企业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管理功能。

激励——伦理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伦理激发主体合伦理行为的发生, 使主体受到鼓励去做出伦理道德所要求和期望的行为, 取得预期管理效果。它通过赞许、肯定和奖赏等正激励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通过激发被管理者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组织凝聚力;通过创造公正和谐环境激发被管理者工作满意度和主动性。

调节——伦理犹如一个调节器, 通过外部调节 (管理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和内部调节 (管理活动主体自身的伦理价值观) , 在企业整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间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 规范和引导企业行为和意识, 帮助企业达到维护管理秩序的目的。

改造——伦理通过评价、命令等方式, 借助舆论监督、榜样示范、制度制约等形式, 使企业管理活动主体形成自己的管理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确立管理道德信念, 养成管理道德习惯和道德素质, 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企业是有生命的, 企业生命的动力来自于不断进取, 企业灵魂则来自于自身崇高的伦理追求, 伦理追求不断提升能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理性化。一个企业管理伦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到现代企业质量的好坏, 企业质量的好坏、道德素质的高低, 不仅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还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伦理问题日渐突出, 现实中反伦理经营现象大量存在。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向导的企业为自身利益置他人健康、安全于不顾, 置社会公共道德于不顾, 置生态平衡环保于不顾。这样的企业思路茫然、扩张盲目、工作忙碌, 明天靠猜、发展靠赌、运行靠蒙, “企业伦理”一词基本不为所知。

如何提升企业伦理追求

伦理追求是道德主体以伦理规范体系作为自己行为活动向往的价值目标而对自我的要求与期望。要提升企业管理的伦理追求, 首先应把握企业管理的一般伦理原则。

公正——公正是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基本概念。综观现代管理科学史和伦理学史, 我们可把“公正”表述为“人、社会和组织相互关系的合理状态, 它所反映的是个人和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利益关系。”它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人身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在企业管理活动中, 管理主体要承认个人权利的合理性或合法性, 还要坚持个人承担社会道德义务, 坚持个人对自己、组织和社会的职责和使命。

人道——“管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 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关心人、尊重人, 最大限度地帮助个人完善和发展。为此,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肯定人的价值, 将人的发展视为一切管理活动的最高目的。

效率——既是经济学概念也是重要的伦理学概念, 主要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和配置。由于资源有限, 因而效率原则对人类发展尤其重要。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首先是经济增长,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 只有实现效率增长才能实现组织的经济利益, 才能提高成员经济水平, 完成对社会的贡献。

民主——企业内部的民主作风会为全体成员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人文思想资源, 集思广益可拓展企业开发新产品路径, 更合理地解决问题, 由此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

其次, 要掌握企业对外和对内关系的伦理准则。

企业对外关系的伦理准则——企业的外部关系主要包括与顾客、与其他企业、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企业处理与顾客关系的伦理准则是服务, 企业对顾客的依赖关系决定了让顾客满意是企业组织管理的中心任务。企业要遵循服务的伦理准则, 就应坚持质量第一原则, 产品和服务要满足顾客的实际需要, 并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竞争中, 企业只有把服务真正作为管理的最高目的, 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信任度和忠诚度。

企业处理与其他企业关系的伦理准则主要是合法与守约。合法是组织间竞争的伦理准则, 守约是组织间协作的伦理准则。竞争和协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两种策略, 竞争的实质是想将对方的市场占为己有, 是典型的“替代型”思路;协作则着眼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也是一种“互补型”竞争, 但可使双方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因此, 法律标准是正当竞争的根本要求, 只有合法的竞争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契约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 只有守约的协作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企业处理与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是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其中, 伦理责任来自两个层次:第一是指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不能带来非法的“外部性行为”, 如产品不能给消费者和公众带来危害, 不能污染空气、水资源等;第二是指企业有义务从事必要的公共事务, 提供公共产品, 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如解决就业、从事慈善等。前一个层次为禁止性伦理指令, 后一个层次为倡导性伦理要求。

企业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伦理准则是和谐。自然环境的恶化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日益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环境伦理要求企业管理须树立“绿色”价值观, 创新“绿色”技术,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使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

“信”的伦理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篇11

关键词:诚信 内涵 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26-02

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责任,它推动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信”强调人的言行统一,继承和发扬“信”的伦理观念,用以教育学生,对于构建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人格,增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信”的内涵

“信”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劳动创造、生产斗争中总结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许慎《说文》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不过,“诚”的内涵更广泛些,并带有根本的性质。“诚”是“信”之体,“信”是“诚”之用。

1.信”要求言行合一。“信”,诚也。从字型结构来看,“信”是由“人”和“言”两部分组成的,表达人说话时的负责态度。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輓,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人如果离开了信,就不可为人,就像大车和小车离开了輓軏就套不住牲口从而无法行进一样。足以说明“信”是德性修养水平的表现形态和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无视信用,他将在社会生存中丧失“立仁”和“显仁”的必备资格。

“信”不止要求人们主观意识上做到自我约束,还必须要使之外化到平常的行动中,并使二者在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相合性。在日常生活中,“信”就要求人们不要因为追求眼前的短暂利益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说大话、讲空言,不随意许诺无法兑现的诺言。

2.“信”是交友的首要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朋友是每个人都不可或缺的。从一个人朋友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他本身的影子。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体现出朋友之间的“信”可能会超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因为凡是志同道合者都有成为朋友的可能。因此,在择友和交友的过程中要谨慎,要择友而交。与道德高尚的人为友能促进自己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与道德低下的人为伍也能把自己引向危险的边缘。这也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3.“信”是执政的重要手段。诚信作为儒家伦理的立政之本,有之方能从事政事。在子贡问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①可见,取信于民乃为政要道,也是决定国运的关键。古代如此,当代亦然。我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10月19日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指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各地区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要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十二五”期间要以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信”伦理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主要形成于他对学生的讲学中,反映了他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的成就。

1.“信”是教育的目标要求。孔子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君子上,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他认为“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②“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③可见,“信”是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想要成为君子决不可“无信”。

2.“信”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在其诸多的教育内容中着重强调了四点,即通常所提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④这说明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对学生的发展最为关键。对作为教育内容之一的“信”,孔子曾多次进行论说,如,“信则任人焉”,“主忠信,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⑤“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⑦由此看来,孔子不仅把“信”作为为人的基础,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也确实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3.“信”是师者的人格魅力。教育者要用真诚之心与学生进行沟通,不把世俗功利的风气带到思想教育工作中。孔子十分重视师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⑧他认为,教师应言行一致,认真诚实,赞赏“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⑨极力反对“巧言令色”、“利口无信”的行为,憎恨那种言行不一、假冒伪善的“乡愿”,并称其为“德之贼”。⑩孔子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了堪称忠信的楷模,也因此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三、“信”的教育价值

“信”最本质的含义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由此引申出对崇高价值的热切向往和固执持有的态度。“信”伦理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

1.“信”表现在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信守诺言者,可能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既得利益,但他们仍会一如既往地去做。因为“信”本身是一种超社会价值的价值。人之所以要守信,源于其内心的一种观点,即认为话一旦出口,就对个人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这样,与“忠”的道德观念相比,“信”更依赖于主体的自觉性,更强调个体判断的意义。

2.“信”体现为人们对真理固执持有的态度。一般而言,人对于自己想说的和想做的总是自认为对的东西。有了这样一种固有的观念,人们便会为之而坚持,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在中国,为“信”而死的人不绝于史,体现了人类为坚持精神价值可以放弃物质生命的崇高品质。

3.把“信”的固执性贯穿于人际关系和政治生活,便表现为重承诺,“言必信,行必果”,赏罚分明……“信”的道德准则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价值,主要源于人类本性喜好真、善、美的东西。人们总希望自己说的是真、善、美的话,做的是真、善、美的事。为此,人们可以经受万千磨难,挺过百般痛苦,甚至坦然去死。

诚实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努力,不是光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付诸行动的。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和信任。诚实不仅能体现自身的人格,还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及尊重,并对身边的人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注释:

①《论语·颜渊》

②《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③《礼记·表记》

④《论语·述而》

⑤《论语·卫灵公》

⑥《论语·学而》

⑦《论语·泰伯》

⑧《论语·子路》

⑨《论语·里仁》

⑩《论语·阳货》

参考文献:

1.李保强.孔子的“信”伦理思想与当代德育环境建设.教育研究,2001(9)

2.高良.“信”的伦理内涵及其教育价值.孔子研究,2001(9)

3.张福林,李振中.挖掘“诚实守信”的伦理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国农村教育,2005(8)

4.林之强.说“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5.朱丹.论儒家“诚信”伦理及其现代意义[J].浙江学刊,2002(3)

6.康志杰.辩驳下的趋同—先秦诸子百家论“信”伦理道德观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7.王玲莉.朱熹论“信”[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李现臣.《论语》中的“诚”与“信”[J].孔子研究,2003(4)

9.陈国庆.试论儒家高尚人格的基本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工程伦理教育工作认知状态探析 篇12

现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着人类未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紧紧围绕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要求都与工程伦理教育息息相关[1]。重大责任落在未来工程师身上, 对于现在在校学习的大学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 工程伦理教育的实施是否得当和效果如何决定着未来工程师的工程伦理道德素质, 也决定着工程给人类带来的是福祉还是灾难。

1. 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

1.1 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及基本内容。

工程伦理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解释, 在英文中可以engineering ethics和ethics in engineering表述。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 不仅要使工科学生和工程师明确认识到工程活动与伦理密切相关, 也不仅是使他们能够辨别出工程活动中的伦理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解决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的能力[2]。现在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涉及三个基本维度:技术、利益与责任[3]。多名学者认为工科学生中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保护人的生命摆在一切价值的首位;培养将要面对工程决策、工程设计施工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工科学生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眼光[4]。

1.2 国内外高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的情况分析。

世界各国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 20世纪70年代起, 美国开始讨论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我国工程国际化程度加大, 工程教育国际认证越来越被认可和重视, 但却比较忽视工程伦理教育。按照文献资料显示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的研究从1984年开始[5], 200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 对工程教育进行了研究。一些本科院校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 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福州大学、清华大学开设工程伦理课, 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开始工程伦理研究与教学[6,7]。山东大学在生物、医学方面进行伦理课程研究与讲授, 可以追溯到1981年原山东医科大学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 当时主要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但是, 工程伦理课程却在2011年才以选修课形式出现。

1.3 目前工程伦理教学和活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 在受到多元文化和功利主义严重影响和冲击下, 工程群体存在价值观混乱的现象[4]。如何从价值理性、选择理性和实践理性三个向度提高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工科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和伦理精神发生改变, 现在发生的“地沟油”、“毒奶粉”事件等, 是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失败和工科学生道德沦丧、价值错位的例证[1,4]。网络环境下, “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的教育, 相互冲突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工科学生面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判断时自我应如何去做。

但是现有工程教育过分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科研意识的养成, 疏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1,8]。现在工科大学一般都是按照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等。工程伦理类课程在诸多专业课程教学中没有涉及, 山东大学材料成型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大学期间的课程, 没有专门的伦理类课程设置。而现在“两课”教师讲授的课程没有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两课课程体系中。其中思想教育课一般授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 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一般是辅导员或其他老师。他们大部分没有工科背景, 单纯从理论方面无法说服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不等于工程伦理教育, 爱国教育不等于工程伦理教育。单独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教育模块的高校很少[6,7], 且班级授课存在一定的限制性, 案例分析法在各个教学环节应用较多, “工程两难教学法”是采用比较多的培养策略方法。

2. 工程伦理的认知及认可程度调研分析

工程伦理是一种调节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 对工程师伦理行为和工程建设起着引导、规范、开拓等重要作用。而工程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基于此, 本文主要从新入校大学生对于工程伦理教育和工程文化教育的认可与认知程度进行调研, 从而对高校实施工程伦理教育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样本的选择及调研方法。

本文选取S大学某校区的一二年级学生为样本, 调研数据共300份有效问卷, 其中网络答卷150份, 纸质答卷150份。该校区文理工学科均有, 比较具有代表性。调研主题:新生入校教育中的工程伦理与工程文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实践。调研目的:进行整体调研, 横向对比, 比较接触过工程伦理教育与未接受过该教育的同学之间的差异。

2.2 样本调研数据分析。

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男生70%, 基本与实际人数比例相近。一定比例的文科及理科学生也作为调研对象, 以利于学科门类之间对于工程伦理教育认知的对比。样本数据分析如下:

2.2.1 对工程伦理及教育的基本认识

93%的同学表示没有接触过工程伦理。反映出中学及高校阶段对工程伦理知识灌输的不重视。对工程伦理的理解方面, 被调查对象认为它是工程道德55%, 工作态度28%, 工程构造11%, 即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工程道德”即代表工程伦理。调查表明, 学生对工程伦理的基本概念等存在模糊认识。

实际上, 工程伦理不仅涉及工程与技术, 还涉及工程与社会。在大多数同学没有接触过工程伦理的前提下, 半数以上人对工程伦理存在潜意识的认识。虽然工程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 但是与“工作态度”、“工程构造”息息相关。高校在开展工程伦理课程之前会得到学生潜意识的认同, 难度上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调查数据反映出教育中对工程伦理教育的严重缺失。事实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工程伦理的评判情况, 但个人对此了解较少。因此, 高校在工程伦理与文化教育方面还需加大关注度。

2.2.2 对工程灾难的伦理评判态度

对因工程伦理缺失而发生灾难的态度, 大部分人认为是工程师的道德缺失问题, 相对较少的人归咎于企业、政府、学校。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学生对于灾难认定的关注点集中在个体, 而非集体, 认为这是一种个体行为。但是, 如果仅把责任归咎于工程师本身的话, 那么社会影响力就会被大家忽视掉, 而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和道德水准恰恰是这一切的根源。

在假设调查对象为一名工程师, 则调查对象们认为“企业监督”、“工作人员态度”、“工程师伦理道德”在工程灾难中均承担较大责任, 其中企业监督问题39%, 工作人员态度问题26%, 工程师伦理道德问题36%。说明同学对于事故灾难的伦理评判态度还是非常理性的, 不会且不能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面。但企业监督问题占比重较大说明现在经济发展中“官本位”思想的严重性, 个人主人翁意识还有待加强。

2.2.3 工程伦理教育谁来关注

在“谁将负责推动工程伦理进行”的问题上, 被调研对象认为政府46%专业团队26%, 学校13%, 自己14%。对“高校有无必要开设相关课程”及“工程伦理教育是否能有效提升工程人员社会形象”问题中, 82%认为是。可以看出政府在重大决策和社会重大事件关注方面在群众心目中是非常正面的力量代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高校教育无疑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因此, 高校一方面必须加强工程伦理课程的设置,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工程伦理相关的活动。

3. 积极推行工程伦理教育

3.1 加强高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引导。

3.1.1 工程伦理教育的必然性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 高校教育将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由知识考察、技能达成转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5]。借鉴国外经验, 积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将工程伦理教育作为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做。调研发现, 学生对于工程伦理教育认识和认知的贫乏。通过工程伦理教育, 可改变学生伦理意识、责任意识淡漠的局面, 增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增加学生对职业行为标注的理解, 在个人职业规划中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协助学生改进对工程伦理问题的判断能力。通过“两难”问题的讨论, 教会学生掌握应对负责局面的方法。

3.1.2 转变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思想认知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未来建设的主流, 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要双面发展。要打破现行高校的授课体制是不可行的, 但在授课过程和举办活动中逐步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其中却是可行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工作者本身进行工程伦理教育理念的树立, 对工程伦理知识进行学习, 并且掌握工程伦理教育可以采用集中方法。在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要加强学生工程伦理教育。一个学生拥有健全人格不代表具有良好的工程伦理道德, 必须在思想认知上树立工程伦理教育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观念。

3.1.3 注意工程伦理教育的活动导向

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合理结合, 有的学者提出对于理工类大学而言, 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是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9]。工程伦理教育不仅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责任, 学校的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较多, 同样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主题上进行引导, 探索工程伦理与非技术课程整合[10], 将专业活动引入工程伦理教育机制, 时刻将伦理教育灌输其中。如形势政策课讲授就业方面的情况, 完全可以将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成两难问题,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 提高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品质。另外, 可鼓励具有工科背景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开设相关课程, 较为全面地传授基础知识。

3.2 借鉴经验, 积极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3.2.1 工程伦理教育方式多样化发展

现有工程教育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传授和科研意识养成,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错位[5], 所以开设的课程中极少提到工程伦理教育内容, 单独开课的高校较少。工程伦理教育可以采用教育讲座树立素质概念、专业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培养素质、通过专题研讨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学生实践具体探讨在工作中的伦理章程等多种方式进行[11]。单独开课和融入式课程各有特色[1]。在开设的课程中可以进行嵌入式教育, 将案例分析引入其中。采用“工程两难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多维度、多因素、全过程和全方位剖析课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这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将更容易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2.2 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转向

目前, 各高校本科学生的课业学习还是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轻实践活动的锻炼。现在各国工程伦理界关注实践的工程伦理教育方法-S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侧重点是培养解决伦理问题所需的技能。建议工程伦理教育加强实践环节锻炼, 如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 加大学生对于实习期间遇到的案例进行讨论、调研, 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如铸造专业学生在工厂中遇到的铸件浇注温度是靠师傅经验估计或粗略测量, 但提供给客户的浇注温度记录表却非常详细[11]) , 也可以作为工程伦理活动的一部分。

4. 结语

作为培养工程师的基地与摇篮, 高校工程教育在教学设计和学科课程结构、日常实践活动中, 能否引入工程伦理教育, 积极发展工科学生的价值理性是教育行业日益关注的问题, 工程伦理教育问题正处在逐步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 要积极开拓适合本国国情的工程伦理教育方式, 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摘要:工程恶性事件不断出现, 反映出工程伦理道德的严重缺失。本文就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国内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现状进行探讨, 通过高校相关课程设置、学生认知状态分析, 认为与未来工程紧密相关的在校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势在必行, 同时提出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应进一步完善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工程伦理,教育,认知

参考文献

[1]王丽霞, 于建军.困境与走向:对我国工程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6) :114-146.

[2]陈大柔, 郭慧云, 丛杭青.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转向[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8) :32-37.

[3]朱海林.技术伦理、利益伦理与责任伦理[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 (6) :61-64.

[4]赵云红.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三种理性向度[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1 (10) :43-46.

[5]王永伟, 徐飞.当代中国工程伦理研究的态势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 (5) :45-50.

[6]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 (5) :37-39, 48.

[7]仲伟佳, 丛杭青.美国工程伦理的历史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4) :33-37.

[8]段新明.工程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1) :28-31.

[9]李庆云.工程伦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53-54.

[10]王冬梅, 王柏峰.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2) :40-44.

上一篇:医生培训论文下一篇:早春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