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管理战略的伦理反思(通用9篇)
浅议企业管理战略的伦理反思 篇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实施其战略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对伦理因素的忽略,常常导致经济领域道德的`失范和生态的破坏,并最终将损害企业的自身发展,本文试图从伦理的角度对企业管理的一般过程进行反思,以促使正确的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作 者:李勇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刊 名:道德与文明 PKU CSSCI英文刊名: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年,卷(期):“”(4)分类号:B822.9关键词:企业管理战略 经营决策 管理控制 伦理反思
浅议企业管理战略的伦理反思 篇2
关键词:企业伦理,企业形象,企业创新,战略性价值
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在成功渡过全球金融危机的险滩之后已经不复原来“中国制造”式的经济形态, 而逐渐成为由扩大内需和企业创新拉动、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第三产业比重渐增的新经济形态。基于这样的背景, 中国企业要想继续发展, 就必须具有战略眼光, 努力通过增加产品的智力含量、减少其中的体力含量来提高产品的价值, 逐步摆脱出口依赖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身份。
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压力的中国企业都在积极寻找推动企业发展的制胜法宝, 而大多数企业都认识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和企业创新使命下最宝贵的财富——人。人有无限的潜能, 有无可估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关键是如何激励、引导、熏陶员工, 让他们在企业需要的方向上各显身手又通力合作, 让企业有限的物化资源与无限的人力资源有机融合, 从而获得最佳收益, 使企业拥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管理学上对人的认识历经了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等几个阶段, 企业文化通过发挥其人性化管理的威力而产生的对企业发展的推进器作用已成为当今企业的共识。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以及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企业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复合体。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中调节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等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以及非正式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企业伦理用善恶、正当不正当、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来评价和规范员工和企业的行为。
时代的发展使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得以凸显。人的确有多层次的丰富需求, 但当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得只够为他们提供一个谋生的饭碗时, 高层次需求只能被压抑。但当经济发展到凭知识和高技术才能获得巨大财富的时候, 人的多方面需求便会全面复苏, 如何尊重人、激励人、充分挖掘人的智能成为企业的战略考虑。能承担对人这一无形资源的激励、引导功能的企业管理手段只有企业文化, 尤其是企业文化中与人的精神因素联系最紧密的企业伦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的发挥, 固然需要薪酬、工作环境等硬件条件, 更需要企业伦理的价值制约和精神引领。在新经济时代的当下, 企业伦理是否实施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外部形象和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 也就是说企业伦理已具有关乎企业生命力的战略性价值。
1 对外伦理的形象建设功能
对外伦理首先是指企业在处理与消费者的关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以当下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例, 瘦肉精、地沟油等祸害层出不穷, 激起民众强烈不满, 这些问题的出现既在考验执法部门的执行力, 更直接暴露了企业伦理的缺失——企业竟然为了降低成本、伪装品相而罔顾大众健康。败德行为只能欺瞒一时, 得利也是一时之利, 企业形象扫地甚至倒闭则是必然结局。另外, 企业在市场活动中也要秉持“公平交易”、“诚信为本”等经营理念, 如果做不到, 就会慢慢腐蚀企业形象, 渐失市场份额。
对外伦理也包括企业处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时遵循的道德准则。首先, 是要处理好环境保护问题, 企业不应该为了节省开支而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逃避责任或者为了获得眼前利益而过度消耗资源。环保问题关乎企业对公众健康所应负的责任, 还关乎企业对后代人生存机会维护的义务, 在这个问题上企业应该坚守的道德准绳是公正, 这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其次, 企业对公众也需要承担一些“义务”以外的责任, 不是必须做的事情, 但却是最好做的一些善举, 如企业在经济承受力以内去出资修路、救助灾民等等。之所以对企业有这方面的要求是因为企业作为法人实体比自然人拥有更多的权利, 占用更多的社会资源, 除了缴税之外也要承担一些自己正常范围外的社会责任。当然, 企业在承担环保、慈善等社会责任的时候也是有社会回报的, 那就是良好企业形象的建立和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 这些作为企业外部的无形资本对于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吸引人才、获得稀缺资源和重要机会都极有利处。
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已然是昨日黄花, 无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而过度创造产值和过度消费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使人类深受其苦, 所以才有了现在追求人与企业、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企业发展观。这种新发展观的优越之处在于用追求人性完善和社会良序运行的价值观取代了利润至上的价值观。可见企业的对外伦理表面关乎企业形象, 在深层次上则是关乎企业的发展导向甚至人类未来的命运。此外, 优秀的企业伦理也会辐射到企业之外从而改良社会风气、引领社会风尚。
企业的生存一刻也离不开外部的支持, 而企业伦理的对外方面则为企业建立、维护、提升企业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 赢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已成为竞争力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伦理的对外功能是贯穿于整个市场经济时代的, 只是在中国当前突出环保和服务业的新经济时代更加彰显了企业形象的战略功能。
2 对内伦理的创新激发功能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关乎企业命脉, 具有战略意义。本文把企业创新界定为企业在把握市场潜在需求的前提下采用新技术和新经营管理方式来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 最终实现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可见, 企业创新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新技术和新管理来创造价值, 而这必定依托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突破常规、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探索精神, 还包括打破思维惯性和定势、拓展思维空间、寻找对于新问题的先进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显然, 创新能力是知识、智慧、激情的结合, 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结合, 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则是一个集体层面的精神氛围和群体智慧, 不是个人思维和气质的简单相加, 而是有着独特的人际互动方式。基于企业创新能力无形且具有无限潜在价值的特质, 在企业内部只能找到企业文化这一种具有相似特征的培养母体, 而企业伦理则是企业文化中对激发创新最有威力的部分。
首先, 中国大国形象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崛起, 因而企业是社会发展中的当然主角, 是国家财富的源泉, 但企业若不创新就无法生存, 也就意味着其造福民众使命的完结。在这一层面上, 创新已作为一种善行成为企业伦理的一部分。因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伦理必然需要融入创新精神, 在企业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员工的创新合力。
其次, 企业伦理激发创新必须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具有制约和引领作用, 因而企业伦理也具有从外部约束创新活动的规范功能。如果创新成果使用在不择手段、只顾企业眼前利益而损害公众利益上, 那么这种创新的水平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 所以秉承公平、正义的企业伦理就可以确保创新活动正当、合宜。
最后, 企业伦理还是一种激发创新的精神力量。托马斯·J·彼得斯和罗伯特·H·小沃特曼认为“一个公司究竟能不能激发起众多的普通雇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就要看它们能否创造出一种具有崇高价值的目的感了。”远大的理想抱负能激发出员工的豪情壮志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就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可见, 创新活动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 需要伦理道德发挥高尚理念的引领作用, 用理想主义情怀来激励员工, 这样创新才能成为企业的常态。除了崇高道德感的驱动力外, 无数的管理实践还证明好的伦理环境能使员工工作得更出色。企业创新需要企业伦理发挥“解放天性”的功能使员工突破常规思维, 这就需要一个平等、信任的伦理环境, 使员工拥有轻松的心境去从事创新活动, 试想一个权威压制严重、分配不公、勾心斗角的环境怎么可能激发出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总之, 崇高的道德感和温暖的道德关怀都能促进员工潜能的开发去从事技术革新、管理变革, 我们有理由确信人的本性不是只有利己的一面, 人类具有道德本性的假设很可能得到确证。如果把道德的产生归因于人们之间利益的博弈, 那至多只能产生底线伦理, 何以能出现这么多的道德模范, 所以“从利己主义的人性假设出发无法确证任何道德规范, 对伦理规范的有效性的论证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具有道德本性这种实践性的信念之上。”
3 结语
企业伦理的对内方面和对外方面有时候不是统一的, 比如企业内部团结和谐, 但是企业却作为一个整体生产损害公众利益的产品。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当他作为企业成员以效忠集体的名义去从事不正当市场活动时很可能没有罪恶感, 因为集体的名义可以冲淡个人良知的约束力。员工不道德行为的企业化特征助长了企业失范行为的发生, 这样, 企业伦理就必须延伸出专门约束企业行为的特定板块。这样, 企业的对外伦理应该得到优先考虑, 这不仅关乎企业存在的社会基础, 也关系到企业能否培养出纯良的企业气质来熏陶员工美好的情操、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奉献感, 而这些正是人力资源这一战略性资源能否得到最大程度开发的心理基础。
尽管我们把企业伦理的战略性价值更多地偏向其作为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有力手段上, 但是, 最高层面的战略性价值应该是企业内外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而企业伦理的目的性价值也体现于此。企业是由人组成的, 并不存在一个拟人化的企业主体, 企业的本质是人通过企业这一合作形式连接在一起的人的有机结合体, 所以企业伦理也是人的伦理, 只不过是体现在企业行为中的人的伦理。当人已经进化到丰富的人、大写的人的时候, 企业也应该努力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人的价值的统一, 而企业伦理的终极关怀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张德主编.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亚红.论后危机时代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J].商业经济, 2010 (10) .
[3]Thomas J.Peters and Robert H.Waterman, Jr.In Search ofExcellence:LessonsfromAmerica'sBest-RunCompa-nies (NewYork:Warner Books, 1982) .
[4]周祖城.论企业道德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道德与文明, 2009 (4) .
论网络营销的伦理战略 篇3
论网络营销的伦理战略
本文提出了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评价模型,并借助该模型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各种不同选择,指出高的网络营销伦理水平未必适合所有类型的企业,继而讨论了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最后以惠普公司为案例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实际运用.
作 者:刘向晖 LIU Xianghui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刊 名:伦理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ETHICS年,卷(期):“”(2)分类号:B82-053关键词:网络营销伦理 伦理战略 道德评价 伦理领先
浅议企业管理战略的伦理反思 篇4
摘要: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媒介伦理的研究取得了相当成就,文章浅析了媒介伦理在新闻实践,广播电视实践,网络传播三方面中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意义,分析了其中的伦理问题与冲突,并对处于转型中的我国媒体出现的伦理问题提出了探讨性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最后指出我国媒介伦理研究不能纯粹以树立道德规范为研究中心,许多理论研究处于空白,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媒介伦理还处于呼吁,批评和理想建构层面,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较少,而这些方面正是媒介伦理研究需要加强的。
关键词:媒介伦理 隐性采访 网络 和谐
媒体,自古就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对于周幽王来说是烽火,对于朱元璋来说是文字,对于拿破仑来说是报纸,对于邱吉尔来说是电报,对希特勒来说是广播,对于布什来说是电视。谁想控制世界,谁就得首先控制媒介——这已经是一个被历史所印证的事实。
没有人会否定媒体的力量和作用。今天已经是一个属于媒体的时代,或是说是一个被媒体所高度控制的时代。任何一件事,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记载,就不会被大众所知晓,更不会被大众所关注。从这种意义上讲,一个没有被媒体所报道、所记载的事件,就难以进入历史,即便它可能是一场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巨大发现。如是观之,事实通常是被遮蔽的,显现的只是媒体化存在。
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媒介对现代生活方式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展,因此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伦理道德问题,当前和谐社会建构的巨大使命也渴盼传媒道德塑造角色的介入,所以传媒伦理研究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极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媒介伦理的现实问题研究
媒体的生命是真实。没有真实,就没有媒体的存在价值。观众也正是因为媒体真实地纪录了大千世界的种种现象,才会确信媒体的真实品格,才会信奉媒体的力量。但是,在种种现实利益的驱使下,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增强竞争力,有时甚至不惜摹拟“真实”、臆造“真实”、扮演“真实”、替代“真实”。越来越多的媒介乱象引发了一系列的批评也凸显了媒介伦理研究的重要性。
(一)中国现阶段媒介的伦理问题的历史考究
现当代中国的民主社会经过一段激烈的生产关系磨合以后,政治开始趋于稳定,经济获得发展,传媒形态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传媒实行经营体制的改革,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媒介商业化步伐加快。传媒商业化时期媒介的主要特点是:以信息传播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编辑方针主要从政治导向转为受众导向。这一时期传媒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主要根源是传媒的商业化运作。在西方,传媒业成为私人赚钱赢利的产业,在中国则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与社会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实际运营中的经济利益第一的思想产生了诸多的伦理道德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有偿新闻(直到今天,有偿新闻仍是困扰中国新闻界的一大难题),传媒及其从业人员利用社会赋予的注意力资源做交易,收受礼金,捞取好处,致使传媒腐败现象泛滥成灾,形成了传媒史上的一股浊流。此外,黄色新闻、虚假新闻、诽谤新闻亦随处可见,严重玷污了人们寄予许多美好理想的传媒业,成为世人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
但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中国,以1996年的《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为标志,中国的传媒业也部分地开始由商业竞争向垄断竞争过度,而“入世”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传媒业的集中重组有利于传媒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另一方面,媒介的过分集中,对言论自由构成了真正的威胁。随着大财团对政府控制的日益加深,传媒业有丧失独立性,再次被沦为工具的危险。另外,随着大的跨国媒介集团的全球化运作,强势文化凭借集团控制的各种传媒挤占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形成文化帝国主义或文化殖民主义,割断文化链条,严重破坏全球的文化生态环境。
目前,传媒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渗透已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警觉。在媒介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中,我们目前能看到的迹象是被称作后大众传播媒介的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而且正在走向一条和传统媒介融合,并逐渐在影响上超过传统媒介的发展之路。由于互联网和传统媒介所处的时代相同,因此所反映的道德问题亦大致相同。随着技术问题的解决和整个世界的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最终以各大网站为核心的互联网将变成以每个用户为核心的因特网(即今天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web2.0)。如果说,此前的传媒因特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自由化程度较低的话,那么在因特网时代,传媒因较少受特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自由化程度将非常高,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时期称为后自由媒介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媒行为的道德评价也和以前大不相同。现在媒介伦理研究我主要认为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
1、新闻实践面临的伦理冲突
(1)新闻工作者的伦理道德 新时期新闻媒介从业人员在社会中担当着三种角色:作为“耳目”、“喉舌”的意识形态角色、“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和作为“社会公共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当这三种不同“角色”对媒介从业人员的行为有相异的期待时,就构成了大众传媒最常见的角色冲突。
新闻媒介从业人员从微观上看,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办法可能在于:以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观为理论依据,以新闻采集过程中面对的具体情况为现实依据,以不违背社会良知,不侵害公民的生命权、隐私权为行为原则。从宏观上看,新闻业与记者角色的正本清源,新闻媒介的行业自律,社会控制体系对媒介的综合监督等等措施,对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矛盾,使各方力量达至均衡,从而形成媒介权力与社会效应的和谐统一,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市场经济、公共关系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冲击 a、有偿新闻的伦理批判
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
有偿新闻的主观原因是新闻工作者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丧失了自己的社会良知和职业道德。从伦理的视角看,有偿新闻践踏了社会公正、违背了新闻真实、败坏了社会风气。“真正杜绝有偿新闻的措施是加强新闻工作的法律法规建设;大力提倡新闻单位和从业人员的道德自律,把法律和道德紧密地结合起来,双管齐下。”[2]
b.新闻娱乐化的伦理尺度
对媒介内容过度娱乐化的担心始于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的两篇文章《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引起的学界大讨论。
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明显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征。一方面是媒体的市场化改革,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发行量、收视率的追逐;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转轨与转型同步的特殊时期,社会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受众的信息需求层次和种类差别很大。娱乐化现象成了媒体争夺受众的一条便捷途径。体现在媒体实际操作中,各种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花边新闻成为报道的内容;有的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出娱乐价值,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趋向,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经济
[1]的必然产物,虽然对改变说教式、僵化式报道模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增加了新闻报道的贴近性,但不分新闻的性质,造成新闻报道泛娱乐化,既背离了新闻报道严肃、真实、客观的本质,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信息需求。
2、广播电视实践面临的伦理冲突(1)读图时代的伦理冲突
《东南晚报》记者柳涛于2005年10月抓拍的雨中骑车人摔跤的照片,曾引发了学界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大争论。该争论的难点在于记者抓拍新闻图片的行为本质上不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从根本上说,不是事实上的“真”与“假”的冲突,而是价值上的“应该”与不应该”的冲突。
此外新闻图片的伦理研究还集中在血腥画面在媒体频频出现和数码照片的修改上。2007年4月云南《生活新报》在头版以巨幅电脑合成的图片再现杀人的血腥场面。学者指出,该图片在真实性原则、避免误导原则、必要性原则上违反了用模拟图片再现新闻现场的新闻工作规则,以电脑合成图的方式大肆渲染血腥场景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2007年美国《托莱多刀锋报》摄影记者因修改数码照片受到调查。根据美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的“数码处理的伦理道德规范”,修改新闻摄影内容,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修改也是不允许的,因为这是欺骗大众的行为,违背了真实这一新闻摄影的基本伦理原则。[3]
(2)隐性采访的伦理追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隐性采访被广泛地运用。隐性采访能够最大限度地逼近事实真相,突破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
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实行舆论监督。然而,随着隐性采访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由其引发的争议也在不断增多。就记者的身份和采访意图的隐瞒来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隐性采访都是一种欺骗。其一,媒体与采访对象的地位不对等,媒体处于强势地位;其二,隐性采访是一种主动欺骗,采访者是有预谋的;其三,媒体经常在采访对象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公开采访内容。而就其产生的效果来看,隐性采访常常引发新闻侵权和新闻诉讼。公众对记者和媒体职业道德素质的评判也成为隐性采访不得不面对的尴尬。
总之,我们身边因为隐性采访引发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把握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和道德原则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势在必行。记者在隐性采访的时候需要把握住一下一些原则。公共利益原则。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定位于维护公众的利益。维护公众利益是记者和媒体基本的价值取向,也是确定是否有必要用隐性采访手段和把握新闻事实的标准。如果选择的题材“与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相关,而除此之外又无他法获取信息,则可为;反之,如该事件与公共利益无关,或影响甚小,则不可为。”
善意原则。隐性采访的直接结果往往是曝光社会的阴暗面,但是暴露社会的阴暗面并不是隐性采访的最终目的。隐性采访的出发点应该是善意的,是为了支持正当的言行、合法的权益,纠正人们的某些错误意识和看法,既要告诉人们事实是怎样的,又要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要符合社会主义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
真实原则。隐性采访涉及的多是违法乱纪等社会弊病,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阻挠和困难,对事实加以深度了解和接触的难度很大。在隐性采访的两种方式(介入式采访和观察式采访)中,记者因为处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又极容易影响新闻事件的进程,因此避免新闻失真显得更加重要。
3、网络传播实践面临的伦理冲突
网络时代伴随着新的传播环境,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成为“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生态作为媒介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网络传播克服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可以说网络世界中人人是主人,但是网络传播在带来极大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网络安全,个人隐私权与名誉权被侵犯,淫秽色情信息传播等问题,破坏了网络生态平衡,给我们提出许多伦理问题。
在网络这种全新的传播环境下,受众往往忽略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网络受众的个体性、匿名性、自主性与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受众在网络传播中具有新的心理特性,进而忽略了在传播过程中应理论视野当承担的责任。
(1)匿名心理
匿名性是网络特性之一。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彼此并不认识,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屏幕上的一个个代码,在事后很难追究责任。受众在此种状态下,很容易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比较随心所欲地接受与传播信息。在匿名状态下,不存在社会舆论的压力,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网民的言论自由表达。但匿名性的传播使人们不必为自己的言行承担道德与法律责任,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与名誉权,造成信任危机
(2)角色扮演心理
受众的角色扮演心理缘起于网络的虚拟性特征。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受众的多个角色是固定的。人们在这些角色中生存与生活。网络却赋予人们一种“虚拟角色”,在这种“虚拟角色”中,人们的规范相对较少,受众可以扮演自己所期待的角色,这种角色不受身份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论坛、网络社区中,受众在角色扮演心理下,往往充当一种“道德审判者”的角色,在面对与自己的道德标准不符的信息时,容易出现攻击或者恶意贬低对方人格的情况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会通过网络延伸到现实社会。
(3)从众心理
网络论坛、社区等都是作为网络虚拟群体而存在的,论坛中存在”舆论领袖”其言论会对其他网民产生心理压力或影响。受众往往会跟随网络群体中个别意见领袖的观点与行为,迷失自己的判断,进而超出受众应有的道义责任,影响他人。近期回帖率极高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正是网名从众心理体现的代表。
二、媒介伦理研究反思
(一)认清形势,强化媒介商品的道德考量
我国目前媒介的宣传方式正从以宣传为主导型的活动向以市场为主导型的活动转变。在媒介产品选题、制作、传播的过程中,我国以前习惯于以宣传为导向,在媒介产品生产的过程中缺少道德考量,因此程度不同地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伦理道德问题。
以往对宣传主导型的媒介活动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传播中,不考虑受众的需要,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其实,这些批评主要针对的是宣传,而宣传本身并没有错,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府的法律、规章、制度,工商企业都需要宣传。宣传主导型的媒介活动错在把宣传等同于媒介活动的全部,混淆了宣传、新闻、公关、广告之间的界限。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诸如虚假报道、有偿新闻、媒介歧视等伦理道德问题。
市场主导型的媒介活动问题在于把媒介产品简单地等同于一般商品,忽视了其作为精神产品的特殊性。其实,一些产品的生产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应然”的需要,市场经济模式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原本用来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媒介产品的生产在市场导向观念的影响下却成了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既然是手段,人们在运用的时候就只需考虑“合目的性”而不必考虑其他原则,这必然造成对精神需要的曲解,进而导致各种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
中国的媒介产品的生产正由宣传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过渡,这种过渡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一则,商品属性是媒介产品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这就使传媒回归市场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二是在于世界融合的大背景下,要在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被普遍接受的世界媒介市场上求生存,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是明智的选择。可以肯定地说,传媒市场化并非中国媒介发展的终极目的,为了使中国当前的传媒经营模式转型过程中不致矫枉过正,并避免西方传媒市场化所造成的道德失范的覆辙,在媒介产品的生产时就要改变技术标准和道德标准失衡的局面,在重视技术标准的同时,强化媒介产品生产的道德要求。
技术标准是用来对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进行评价,通常与市场相联系;道德标准是用来对媒介从业人员作为社会人进行评价,通常与责任相联系。对于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而言,说他是一个好记者,是对他进行技术评价,说他有正义感,是个好人,是对他进行道德评价。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把这两种评价分开,认为一个好人未必是一个业务能手,一个业务上为人称道的人不一定在道德上受到褒扬。这种认识对传媒业尤其是新闻传媒业来说就不确切了。和其他行业相比,大众传媒业更能代表社会良知、道德舆论,我们不能想像一个道德评价极差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的传媒工作者。翻开媒介发展史,中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富有正义感、责任心的人。
对于媒介市场中媒介产品生产时道德标准的弱化,从世界范围看,仅靠传媒界的自律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在媒介活动的道德拯救中,政府和社团组织却大有可为。首先,政府可将媒介产品生产中的道德共识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政府应资助研究与传媒道德有关的课题,并以研究结论为依据完善相关立法;其次,针对市场化以后传媒业的“注意力经济”的特点,政府应扶持在民间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对媒介活动进行舆论监督和“注意”施压,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能有合乎道德的媒介活动。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往往会认为监督和管理越少,社会的发展就越好。其实,只需将专制社会和民主社会做以对比,就会明白这是一种误解,健全的社会需要有一套健全、合理的监管体系。同样,放任自流也不能保证传媒业的健康发展。
(二)资本逻辑下媒介需要做好正确的伦理选择
我们不能说西方传媒业的今天就是中国传媒业的明天,因为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作为这种文化产物的传媒业在不同的国家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只要是奉行媒介产业化政策,就都跳不出媒介产业化发展的自身规律。
西方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媒介自由竞争的阶段后,在100年前进入到媒介垄断化时期。而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中国传媒业经过20余年的市场竞争后也开始进行重组。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传媒集团的出现是政策重组的结果。不过,随着资本对传媒业的渗透和“入世”后弱势产业保护期的结束,中国的传媒业将由政策重组转向市场重组。目前,我们对资本染指传媒业尚能进行政策限制,如限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传媒业。但在市场重组阶段,WTO的国民待遇平等原则将使大量非国有资本跻身传媒业。而资本的逻辑是想尽各种办法打败自己的竞争对手,形成行业垄断,以攫取高额利润,一旦非国有资本控制媒介的上下游产业和传媒业本身,进而会发生传媒权力由政府向资本的转移。如果我们不能在过渡期进行很好的传媒管理模式转型的话,政府的处境将十分尴尬,并且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当媒体完全以资本运作以后,由于生存压力变得越来越大。为了实现赢利目标,媒体在争取商家的“复杂的恩赐”之时,在不知不觉中,滑进了媚俗的泥潭,以追求受众和利润的最大化。在网络的带动下,报纸、杂志和电视、广播的体育和娱乐报道纷纷超出正常的好奇心,人情味报道变了味,冲撞着人们感官刺激的底线,互联网成了媚俗的催化剂。不少受众的低级趣味及鉴别能力不足,使那些粗制滥造、夸大渲染的新闻,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在下降,媒体低俗内容的流行,而媚俗的新闻正是为了迎合那些欣赏水平低下的媚俗受众的需要。最终的迎合还是为了利润。媒体以低级品位迎合受众,其实是把内容当作诱饵钓受众,把他们“转卖”给广告商。
媒体由此也陷入了伦理选择的困境。媒体的伦理困境,也是价值选择的困境,这种选择不是简单的善恶之间的选择,而是在多种善之间、多重义务或责任之间的抉择。由于承担着多种角色,各种角色相关的责任之间经常发生冲突,给媒体履行责任带来了巨大困难。
但是,媒体对自己的财政状况负有责任,也对强势部门和商家负有责任,但更应该对公众负有责任。媒体享有新闻自由,但自由不能泛滥,媒体应承担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道德主要不是对自己的义务,而是对社会利益的义务。媒介经济是“眼球经济”,吸引受众注意力无可厚非,但从一家媒体吸引受众注意的方式,可以判断它的责任感,以及它究竟忠实于谁。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实,不只是对强势部门忠实,更不只是对资本力量忠实,更重要的是对公众忠实。为无权者代言,为无钱者代言,是媒体对谁忠实和社会责任感的衡量标志。媒体需要给自己加上必要的“约束”,建立“自由而负责”的传播事业。媒体只有恪守操守,坚持 “社会责任至上”的传播理念,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构建起对社会、对受众负责任的话语空间,构建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受众只会将信任投向有责任心的媒体。
(三)构建和谐媒介伦理制度
目前处于转型时期的媒介,一方面,大众媒介对人们伦理道德的塑造与规范相当重要,一方面适当的伦理道德却没有形成,出现了真空,在这种情况下细心的人们可能发现,从硬邦邦的政治新闻到血淋淋的社会新闻再到软绵绵的娱乐新闻,从真真假假的广告到形形色色的公关报道,大众媒介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对媒介事件,媒体应该是一哄而上,千篇一律还是百家争鸣,各具特色?媒体应该是精英人物的个人写作还是公共事务的公开表述,媒体应该向经济的或者政治的利益低头还是坚持独立自主?媒体呈现给观众的应该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和特写还是真实而全面的社会景象?同时,各种媒介失范现象也蔚为可观,多家媒体热捧《超级女声》引的无数“玉米”凉粉逃学追星,甚至于学术超男易中天和学术超女于丹也成为各大媒体的炒货,这些问题的出现似乎都顺理成章,但仔细考量又会觉得其中有很大的不妥,所以如何建立一套有指导意义的伦理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是一个重大而又急迫的课题。
如何做好转型时期的媒介引导工作关键是做好传媒的定位问题分清市场定位与社会定位的区别。
如果说媒介的市场定位是策略问题,那传媒的社会定位则是战略问题。前者是特定的媒介满足特定市场的特定需要,解决的是单个媒体的生存问题;后者是主流媒介满足整个社会的某种需要,解决的是传媒业的发展问题。
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传媒的社会定位有关,如“工具”的社会定位常常导致虚假报道、媒介歧视等问题的出现,“权力”的社会定位往往是造成各类侵权的要因。对传媒活动的道德影响是我们对传媒的社会定位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的立足点。当传媒认为自己是权力的代表时,各种各样侵犯公民权利的事情就发生了,近年来新闻官司的不断增多与此不无关系。而当传媒认为自己是“工具”时,社会中本应受到传媒更多关注的人或事就被传媒有意忽视甚至歪曲报道。
其实,无论是西方的“权力”定位,还是中国过去的“工具”定位,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都说明了这种定位的不合时宜。这还只是问题的表象,抛开技术方面的原因,我们会发现,更为本质的是传媒社会定位的出发点有了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这种定位本身并非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我们虽然不能用一个具体的词来概括中国未来传媒的社会定位,但我们知道这种定位必须基于这样一种理念:传媒不能只为某一部分人服务,它应该对作为“类”的存在物的所有人服务。
三、结语
浅议我国企业的品牌战略管理 篇5
一、品牌战略的含义与目的
所谓品牌战略, 是指把品牌和商标作为产品的旗帜与企业的形象, 着力培育和拓展品牌优势。通过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技术创新等方式, 提高产品的价格性能比, 增强品牌的竞争实力。品牌战略也是指企业为了发展而围绕品牌进行的全局性的谋划方略, 是以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为核心而进行的围绕企业及其产品品牌展开的一系列行动、方法和决策。
实施品牌战略的目的主要有:
首先, 获得高知名度。高知名度是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得以顺畅销售的重要因素, 同时它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 建立产品在市场上的高信誉度。具有较高市场信誉度的品牌, 对消费者而言, 代表着产品的高品质和良好的服务水平;对合作企业和提供贷款的银行而言, 代表着可靠和值得信赖;对企业本身而言, 则代表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是获得市场主体认同的保证。
第三, 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了产品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建立了高信誉度, 从而在市场上更容易扩大其市场覆盖面, 增加其市场份额。
第四, 获得长期经济效益。成功的品牌战略在提升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知名度, 扩大市场份额的背后, 带给企业最直接的好处就体现在帮助企业实现巨大的销售额和高额的利润, 使企业获得丰厚的资本利益。
可以看出, 品牌战略的直接目的就是树立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良好声誉, 增加产品市场份额, 取得巨大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 品牌战略则是要实现品牌和企业的壮大和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品牌战略发展的现状分析
由于品牌观念传入我国较晚, 加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短, 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成熟, 法制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 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先天不足的缺陷。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对品牌重要性认识不足
品牌作为产品概念外延扩大的一部分, 近年来已为我国众多企业和企业家所知晓。但要把品牌上升为当今市场竞争取胜的砝码, 则仅是少部分企业和少数精明企业家的意识。许多企业对品牌的长期价值与市场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 甚至不少企业的产品只有产品类别名称, 而根本没有品牌名称。品牌空壳化现象十分严重, 大多品牌只注重知名度与视觉识别, 而品牌的服务水平缺乏有效的保证, 从而难以形成高品质的品牌。
(2) 名牌产品的品牌优势不突出
我国部分名牌是近几年通过大规模营销等手段冒出来的, 企业还来不及形成应有的生产、经营规模, 市场规模优势不突出。品牌建设的基础不扎实, 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滞后, 产品老化, 市场竞争力下降, 由于品牌建设的历史较短, 我国多数品牌的资产优势不明显。
(3) 品牌定位不明确缺乏企业文化内涵
品牌不仅仅是反映不同企业及其产品之间差别的标识, 它还体现着一个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建立品牌, 实际上是将一种企业文化充分展示的过程。当企业开始建立品牌时, 文化必然渗透和贯穿其中并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但许多企业并未重视到这一点, 造成品牌没有深层、明确、具体的内涵, 难以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在这种情况下, 其他的配套战略就会显得盲目, 缺乏针对性, 当然也就谈不上保证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
(4) 名牌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我国抓工业品牌建设的主要有经委、质监、工商、外经贸等四个部门, 每个部门都很尽力。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 力量分散, 整体性不够, 品牌建设的效果受到影响。品牌建设的社会氛围不浓、环境不佳, 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缺乏宏观指导, 培育品牌的政策有时得不到落实。
(5) 品牌战略发展滞后国产品牌竞争力极弱
在部分消费品市场中, 国产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极弱, 国外的一个或数个品牌基本上占领了该类消费品市场。目前, 我国有不少自己的大品牌, 但这些品牌与世界品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不仅在全球大品牌排行榜中没有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 既使在亚洲品牌排行榜中也没有中国内地的品牌。这说明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与世界水平相比, 差距还相当的大。
三、对我国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创立自己的名牌, 是我国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以下针对我国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几点对策建议。
(1) 提高企业对品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许多企业之所以不重视品牌战略, 主要是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 企业要想立足发展, 靠的是企业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 归根结底靠的是品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国的企业高度重视品牌战略在整个竞争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品牌战略是企业竞争战略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企业竞争战略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分销战略和促销战略。而在产品战略中, 品牌战略又占据核心地位, 其他战略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这是因为品牌意味着产品的高品质和优质的售后服务, 所以对消费者有极强的吸引力, 这使企业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号召力。由此可见, 企业要想发展壮大, 占据市场的主动权, 必须从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要性的认识着手。
(2) 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影响品牌竞争力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产品价格、质量、性能、生产成本、生产规模、服务营销手段等, 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直接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联系。因为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管理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规模、服务水平、营销能力, 最终影响产品价格和销售量。所以,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两个驱动轮, 缺一不可。
(3) 企业品牌战略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适应
市场风云变幻, 企业应适时而动。只有品牌战略与企业长期战略相适应, 企业才能稳步发展。加入WTO, 意味着开辟了国际新市场。但是, 对多数企业而言, 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后方依赖。所以, 国内市场应该成为企业长期战略的重要目标, 企业的品牌战略应很好的与之相适应。
(4) 丰富品牌文化
企业在创立品牌后, 应当重视品牌文化的丰富, 善于挖掘品牌的内在价值。可口可乐、麦当劳、微软等一系列享誉世界的品牌带给我们的是无限的美国文化, 而海尔、蒙牛、联想则折射出中国的气息。企业要善于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注意品牌的文化创造, 从而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喜爱、信赖和忠诚。品牌的文化蕴含越丰富, 越长久, 越与人们的活动、思想、情感有关, 就越具有魅力。
摘要:在现代市场竞争转向品牌竞争的背景下, 要求企业综合运用品牌管理策略, 深度开发品牌资源, 以提升品牌形象。本文从品牌与品牌战略的定义和目的入手, 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并提出了企业发展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品牌,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 华夏出版社, 2004年版
科学伦理:从规范研究到价值反思 篇6
科学伦理:从规范研究到价值反思
当我们将科学建制放到社会情境中考察的时候,科学建制的职责不再仅是拓展确证无误的知识,其更重要的目标是为人类及其环境谋取更大的福利.因此,科学研究中的责任成为对科学进行全局性伦理考量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以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规范,也得以广泛地建构.除广泛深入地建构各种职业伦理准则外,还需要在整体上确立对科学进行伦理考量的基本原则.无疑,这一整体性的基本原则,既是科学的`社会规范的拓展,又是科学职业伦理准则的基准,由此成为一种兼顾科学建制与全社会的目标的开放的规范框架.
作 者:刘大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2(2)分类号:B82.057关键词:科学伦理 社会规范 普遍性 公有性 公众利益 社会伦理体系 人生意义
浅议企业财务战略管理 篇7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在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 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的基本特性分为:一是动态性, 由于其理财特性, 所以财务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每一个战略又必须和现实紧密相连, 所以财务战略又必须具有适时性。市场是复杂多变的, 这就要求财务管理要随着企业战略的改变而调整, 要有权变性;二是全局性, 不能仅从财务数据分析企业状况, 还要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非财务数据, 如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要从影响企业发展的各因素进行考虑, 要把企业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三是长期性, 制定财务管理发展的长远目标,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预警功能, 以增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的应变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2 企业总体战略图分析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在分析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能力的基础上设计的关于企业的发展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性行动纲领和方案, 具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特点。是企业为达到成功的终点而寻找的一种途径。从企业总体战略选择图可以分析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取向, 见图1。
第一象限企业产品在市场中处于上升趋势, 这时大幅度偏离已建立的竞争优势是不明智的。业务增长和获利有极好的长期机会。企业应该加深于当前的市场 (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 和产品 (新产品开发) , 可考虑将战略次要地位的业务剥离或结业清算, 将重点集中于企业的某些点上。应优先配置所需资源, 当资源过剩时, 可采取一体化战略加强企业在本行业的竞争优势, 如果产品品种比较单一, 为抵御经营风险也可采取产品多元化战略。
在第二象限企业产业处于优势地位, 但由于其市场占有率已经饱和, 企业增长处于最高点, 这也是企业辉煌阶段, 盈利率高, 资金雄厚。但市场增长率下滑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企业应仔细分析所处环境的缺陷, 除继续加深对产品的开发研究外应很好的考虑横向一体化战略, 弥补企业环节中的不足之处, 使整个产业形成链条, 增强竞争力。
在第三象限企业处于产业增长缓慢和相对竞争能力不足的双重劣势下, 竞争激烈, 可获利润低。如果分析得出产业正处于永久性衰退前沿的前提下, 企业应果断出售或清算现有产业, 将资源从现有业务领域逐渐转向其他业务领域。将产品与其他事业部合并, 实行产业多元化战略。
第四象限企业的产业增长缓慢, 但却处于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可以仔细分析企业目前局面的形成原因, 如果是企业自身原因, 对于“问题”业务的进一步投资需进行分析, 如前景不好应退出本产业, 或可同有经验的企业合作经营, 盘活现有资金。
3 企业财务战略图分析
企业战略是财务战略生存的土壤, 有什么样的企业战略就必须配套相应的财务战略。从股东角度来说, 企业投资所获得的效果应该是企业市场价值得到增值, 也就是投资回报率要大于其使用资金的成本, 见图2。
3.1 企业处于高增长—强竞争地位
第一象限企业处于高增长—强竞争地位, 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大于0;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大于0, 业务增长和获利有着极好的机会, 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但由于需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 资金需求较大。处于此象限的企业具有好的发展前景, 但资金缺口较大。财务战略应着重于企业筹资管理,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完成。
1) 如果高速增长是暂时的, 是由于短期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则应通过短期借款来筹集所需资金 (通过银行抵押贷款或企业间往来借款筹集) , 等到销售增长率下降后企业会有多余现金归还借款。因为如果市场进入机制较低会引起众多投资者, 使市场供求趋于平衡, 此时大量引进长期资本会使企业后续经营困难。
2) 如果高速增长是长期的, 则资金问题有两种解决途径:通过借入长期资金或进行债券筹资;增加权益资本 (通过溢价出售部分股权、增发股份、兼并成熟企业、股权互换) , 提供企业增长所需资金。
由于资金需求量大且时间较长, 所要求支付的报酬就会较高。一般来说能通过借款获得资金的不需进行债券筹资, 能通过债券筹资的不需进行股权转让。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 企业获得资金的途径有限, 很多企业还是通过转换股份来获得资金。如:蒙牛和阿里巴巴在发展中都通过股权出售换回风投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3.2 企业处于高增长—弱竞争地位
第二象限企业处于低增长—强竞争地位, 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大于0;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小于0。由于市场地位有利, 盈利率高, 经营产生的现金超过销售增长需要的现金, 能为企业提供大量资金, 但产品已处于生命周期的顶部, 市场增长份额开始饱和, 下跌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
财务战略:此象限的企业由于处于成熟阶段, 资金比较充裕, 财务战略应着重于财务管理 (增加股利支付, 回购股份等) 和投资管理。
1) 由于企业可以创造价值, 加速增长可以增加股东财富, 因此首选的战略是利用剩余现金加速增长。减少对现有状况的投资, 延缓其下降的速度, 争取在短时期内获得更多的利润。
加速增长的途径包括:内部投资 (加速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新市场的开发) ;收购相关业务 (进行横向一体化的收购, 使企业形成一个完整的竞争链条) 。
但企业在进行投资时要仔细分析收购企业的经营情况, 通过盈利率、市场占有率、项目现金流量进行测算外, 还要关注非财务指标的项目, 如被收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品牌效应、外部环境等, 争取将风险降到最低。
2) 如果加速增长之后仍有剩余现金, 但没有到进一步投资的机会, 则应改变目标留存率, 将剩余现金进行分配。分配剩余现金的途径包括:增加股利支付 (陆续把现金还给股东) ;回购股份。 (通过股份回购减少企业现金的支出) 。
3.3 企业处于低增长—弱竞争地位
第三象限企业处于低增长—弱竞争的局面, 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小于0;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小于0, 由于产业的市场增长率低, 企业要保持现有的局面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其生产经营活动, 但由于企业市场销售净利率低, 企业能够生成的资金很少。
财务战略:此象限的企业处于产品的衰退期间, 虽然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维持企业自身的发展, 但业务的增长反而会降低企业的价值。此时企业需扩大自己的边际利润, 有效管理资产。同时要积极对于高利率的产业进行投资, 实行多元化管理。
1) 提高税后经营利润率, 包括:降低成本 (从产品的运行指标、主要原料的价格、质量入手使产品向精益化转变) , 提高价格 (从产品的质量、性能多样化及独特化入手使自己产品有别于别人的产品, 从普通产品向高质量、多用途产品转化) 。提高资本周转率, 包括:降低营运资金 (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上占主导地位, 对于产品销售可采取预收货款、而对于原材料采购则可采取赊购方式) , 改变供货渠道 (实现供企联盟) , 使企业原材料的储存降低到最低, 减少材料资金的占用。
2) 在提高资本回报率的同时, 如果负债比率不当, 可归还部分短期负债, 以降低平均资本成本。
3) 如果企业不能提高资本回报率或者降低资本成本, 则不应再进行投资, 将现有企业剥离或者清算, 把多余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
3.4 企业处于低增长—强竞争地位
第四象限企业处于低增长—强竞争的局面, 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小于0, 销售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大于0, 由于企业市场占有率低, 但产业市场增长率高, 企业需要大量投资支持其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由于资金需求增长已不能靠企业内部自身资金解决, 股东财富和现金都在被吞食。
财务战略:此象限的企业已经不能为股东创造任何价值, 运用财务手段仔细分析企业现有状况, 做出对策, 途径有以下几种。
1) 如果盈利能力低是该公司独有的问题, 应仔细分析公司经营业绩, 寻找内部原因, 如觉得有能力扭转价值减损局面, 则可以选择“彻底重组”, 或结合行业内的优秀企业进行合资经营, 否则应该选择出售。
2) 如果盈利能力低是整个行业衰退引起的, 即整个行业处于衰退期, 企业无法对抗衰退市场的自然结局, 则应该选择的财务战略是“尽快出售”, 以减少损失, 避免陷入资金陷阱。
4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绩效考核
传统的财务对于业绩的考核都是通过财务指标进行测算、考核, 在信息社会里, 传统的业绩管理方法并不全面。组织必须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综合投资, 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平衡计分卡则把涉及企业的非财务因素考核进去, 对企业战略的实施从财务角度进行了评价。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模型见图3。
财务计分卡体现了股东方面的价值观, 通常通过利润率、销售增长率、投资回报率、现金流评估。但财务指标是一个滞后的指标, 它衡量的是过去的内部的成果, 而且仅以财务指标很难衡量与竞争者的差别。现在许多企业使用经济增加值 (EVA) 的方法来衡量投资的价值, 借助于其他非财务性指标进行新的评估;客户计分卡主要是定义目标市场和扩大关键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 指标通常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客户盈利率以及在目标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从客户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的竞争力;内部流程计分卡主要是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改善客户服务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指标通常包括创新指标、内部服务指标、企业运营指标、掌握国家法规法律及企业相关制度建设的指标, 从内部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的综合提升力;创新与学习计分卡主要体现企业的成长与员工和企业能力素质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 指标通常包括员工技术的再造、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的理顺, 这些都是平衡记分卡学习与成长层面追求的目标。如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和技能等, 以及这些指标的驱动因素, 从创新与学习可以看出企业的持续后动力。
建立一个平衡计分卡必须遵守三个原则:因果关系、成果量度与绩效驱动因素与财务连接。但实践中要做到完善的平衡计分卡必须要提升管理层的管理水平, 根据企业的战略、运营的主要业务和外部环境加以仔细斟酌, 要做到对于企业战略有很强的分解、沟通、创新的能力。
5 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保障
重视企业财务战略管理, 财务战略的实施必须有最高管理层———董事会的认可、支持。围绕战略管理的核心, 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等关系, 要有长局观、大局观。
重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科学筹划企业长期和短期预算, 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企业预算。使企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将企业经营目标的主要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责任单位, 直至个人的责任目标, 使责任、目标相配合, 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与监督, 财务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只有以规范办事财务管理才能有效进行, 没有制度规范和监督措施企业资金运营就会陷入紊乱、低效的状态。
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市场的多变性使企业无时无刻都处于危险中, 当出现潜在危机时, 预警机制能及时找到导致企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 使经营者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制定出有效的措施, 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摘要:财务战略从属于企业战略, 随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但财务战略实施的好坏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战略的发展。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改变只注重简单账务管理的模式, 转向注重战略性管理, 充分挖掘企业的资源优势,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浅议企业管理战略的伦理反思 篇8
关键词:战略采购,企业盈利,策略
随着现代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企业管理的意识中已经把采购和供应从传统观念中“花钱”的部门变成“挣钱”的部门。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研究采购和供应系统的改进, 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环境。采购, 是企业的成本中心, 同时也是企业链接市场的窗口, 连接企业和供应商的社会关系。通过战略采购降低总拥有成本的投入, 供应商能力整合成为领先企业的重要的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来源。
1 目前采购供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低采购效率是造成采购成本增长的重要因素。表现在: 烦琐而效率低下的采购计划的审批程序, 浪费了时间, 同时使采购效率大大降低, 甚至“卡壳”在某一环节使得采购计划无法实施。
二是大多数石化企业供应商管理的情况也非常不“给力”, 导致采购成本上升。主要是: 一方面管理供应商采用单一的方法, 大多数石化企业没有建立采购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特点和供应商特色进行管理, 仍然实行“一刀切”的做法对供应商管理, 管理上一个模式。另一方面, 缺乏对供应商的有效地控制和监督机制。
三是采购渠道分散且方式落后。许多石化企业采购渠道相当分散, 缺乏供应商征信系统, 造成严重后果。采购的方式还是沿用石油和石化公司订货会、贸易谈判的传统方式, 注重供应商之间的价格比较, 国际上流行的招标采购实行比例很低, 电子商务采购只处于起步阶段。
四是目前的库存多是造成越来越多的石化公司物资采购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库存多的原因是为了防止紧急情况下, 保障生产的稳定连接, 每年需要的战略物资储备; 另一方面是有些不完善的石化企业的采购计划, 在物资库存方面存在严重夸大之嫌。库存积压不仅会增加成本, 也可能导致“呆料”, 甚至报废。
2 战略采购及其实现要求
战略采购是用总体成本 (TCO) 做目标来建立业务供应渠道的过程。是按照标准程序, 通过和各部门相互协作, 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 降低采购和供应的总体成本。战略采购实现的目标是零缺陷采购战略、战略采购成本、电子采购策略、采购人才战略。实现企业战略采购要求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2. 1 从购买库存到订单采购的实现
用户需求订单驱动生产订单, 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 采购订单实现供应商驱动。这种实时 (JIT) 订单驱动模式或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 使得库存成本降低, 物流的速度及存货周转率得到提高。这种战略采购的方式要求供应链的业务部门之间密切的合作, 同时让各部门获得最大的优化。
2. 2 从采购商品的管理到供应商的管理
为了保护客户, 供应商应力争零缺陷。采购者应适时将品质、服务、交货期的信息传递给供应商, 让供应商严格按照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参与生产过程, 了解所提供的货物使用情况并及时按照采购方意见作出调整。进入供应链的采购供需双方, 由原先的输赢关系变成双赢关系。参与采购双方在供应链上建立了长期的、互利的伙伴关系, 共同的命运已经把他们紧密相连。
2. 3 建立严格的国家或全球采购体系
采购重点由降低成本转为增加收入, 打破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 突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 走经济全球化的道路, 选择供应商在全国各地和全球范围进行。
3 通过实现战略采购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策略
我们选择一个典型的企业来看一下采购成本和利润。国外一般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为60% 。可是我国工业企业的采购成本经测算占经营成本的70% 。显然, 采购成本是企业管理和企业采购管理的核心部分, 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事实上, 产品的成本, 每年的材料部分潜在的降价幅度有5% ~ 20% 。材料价格每降低2%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 净资产增加了15% 。每1元的节约采购将被转换成利润1块钱。如果其他条件不变, 该公司的利润率为5% , 那么, 依靠增加销售来获得同样的利润, 你需要多卖20元的产品。可见重视采购的地位和价值, 和提高销量相比要容易得多。企业管理阶层应重视战略采购。如若不然, 它很容易在成本和利润的纠结中失去方向, 进入压价格、更换供应商, 然后再压价格, 再更换供应商的恶性循环中。
3. 1 优化采购供应决策平台和提升采购供应管控
进行费用的研究、部署。石化企业的采购团队, 担负着对市场供应材料状况、潜力供应商选择、评估、谈判 (包括改变需求) 和确认, 担负着制定物料分类及其分类战略、采购询价部署实施全过程和材料的分类策略, 按照战略采购策略, 进行质量和价格比较的实施, 降低采购成本。按照战略采购策略, 采购过程的优化就是将“采购量”和“购买价”优化, 以优化采购成本, 从而进一步将成本降低空间转向软的管理成本优化, 用最低的价格购买最好的材料。
3. 2 建立采购总成本模型
总成本模型被公认为是采购技能中重要的技能之一, 它的重要性对所有的产品而言都是重要的。衡量任何购买决策的正确不是简单地看商品的购买价格, 而是要看建立的总购买成本模型包含的因素除了价格外, 是否考虑了运输成本、质量成本、库存维护成本等。战略模拟的总成本, 石化企业采购经理应该首先考虑采购品种分类, 即识别80% 的采购成本中核心的20% A类, 考虑这些材料的采购要求、规格、价格多少、供应商等采购管理类别。把此类品种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 努力建立供应商名单和供应商调查表。通过深入分析市场的供应状况, 实现对供应商数据的全面收集, 划定原材料供应商的初步名单, 并通过数据分析、测试、调整和比较行业采购成本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采购策略。总成本建模是最重要的战略采购组织能力, 它为采购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奠定了基础, 如发展战略、简化设计、供应商的成本的改善、减少采购成本等方面。
3. 3 明确采购权限与加强采购监督管理
在具体操作上, 一方面要明确石化企业内部物资采购权, 采购审批流程的简化也十分重要, 材料采购权, 总部和下属公司要分开单独进行。在减少采购审批环节时, 应当考虑加强计划、采购、生产和质量部门的默契配合, 在计划处理上达到日清日结, 以确保计划审批的准确性, 达到100% 及时率。这样就可以降低花在权限方面的成本, 确保加强监管, 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另一方面石化企业与供应商应该是互利共赢的, 通过开展联络、访问和讨论等活动达到相互信任, 以减少合同谈判带来的不应发生的成本增加。
3. 4 依据战略采购策略控制采购成本
建立供应商的价格和价格评估系统文件。产品主要材料的供应商应当建立价格档案, 采购材料每批报价, 必须和存档材料的价格进行比较, 分析是何种原因造成了价格的差异。该产品的主要材料, 应当通过建立价格评估系统来收集有关定价政策信息、价格信息, 分析、评价现有的价格水平, 以及评估归档文件的价格和更新的动态管理, 达到过程监控的实现, 以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
3. 5 运用战略采购掌握供应商协商的主动权
战略采购过程不是简单地与供应商谈判, 而应是商业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石化企业应当通过总成本分析、供应商评估及市场研究数据, 提供商业协商方面的强有力的事实和信息, 帮助企业了解自己的谈判优势, 把整个协商过程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战略采购是石化企业采购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创业企业初始, 由于受到采购数量和类型的限制, 战略采购并不存在明显优势, 但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发展中, 实行战略采购的优势就会越来越明显, 所以有远见的企业应在企业开始时就建立战略采购的框架, 进行战略采购, 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兴奋.运用战略采购优化采购成本管理[J].中国市场, 2013 (22) .
浅议企业管理战略的伦理反思 篇9
1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要生存与发展, 首先就要使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力、物力、财力等实现配置最优化, 以达到最佳的组合状态,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企业战略也是基于此目标, 运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来取得最佳的组合效果, 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类型, 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提高企业的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可以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后形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认清楚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现有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制订相应的人才战略和人才储备方案;根据企业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制订相应的员工考核和奖励制度。总之, 实施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各项管理水平, 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2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企业内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 主要的目标就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统一到企业战略目标上来, 同时也可以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措施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适应, 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能更好地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实现良好契合的条件下, 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 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目标、措施与企业的实际相符合, 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统一到企业战略目标上来。在这种情况下,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 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 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战略指导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是企业对自身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企业战略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 企业各个部门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难度, 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调和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实现良好的契合, 建设战略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 以最大的效益为目标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使人力资源的配置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适应,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人力资源,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将两者进行很好地契合, 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的发展经验都说明了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战略目标的制订, 要充分考虑到对人力资源的挖掘, 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前提
从大量的现代企业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到,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基础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企业领导层的重视
在一个企业中, 领导层作为企业管理层中的决策人员, 取得他们的支持可以方便各项工作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不例外, 只有取得企业领导层的支持, 才能更好地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才能更好地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
2.2 专业人员的管理素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企业不同的部门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这就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一般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素养以外, 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企业战略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企业具体的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的了解,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灵活地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备与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 从而更好地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3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措施
3.1 制订科学规划
通过学习、研究、总结现代型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方面的经验, 结合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 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措施。
企业的领导层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企业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更应当明确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 以便制订出与企业的现状和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措施, 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
3.2 制订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必须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制订出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体系,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 以此实现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要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在制订企业战略时, 要充分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及其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契合。这就要求企业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在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时, 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因素, 从而不断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 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
3.3 建立并完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契合, 形成一种新型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在此系统下,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整体性的考虑, 并就出现的问题自上而下地进行分解、分析, 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和核心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在这种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 对企业内工作分工的分析、拆解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这项工作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水平, 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标准的制订, 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了解自已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 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不断成长、发展。这就要求不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重视这项工作, 企业的领导层与企业各个部门的主管人员也要重视此项工作, 因为这项工作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 也是各个部门内的一项重要工作, 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有效地展开。
3.4 提高企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 就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这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基础与前提。在将两者契合后形成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 将企业战略进行分析、拆解, 以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达到最优化配置, 以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 首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使自身更好地适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需要;其次, 企业领导层应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机会, 以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战略, 更好地理解企业发展战略制订的原因, 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 以便制订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最后, 企业应当制订相应的奖惩制度, 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成绩在企业发展中有所体现。
4 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 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占据了人才优势, 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天优势,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成为了企业运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 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成为了现代经济下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重要性及两者契合的基础进行了分析, 并就两者相契合的措施提出了一些自已的见解, 希望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大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的企业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企业的发展和良性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也因此成为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一项重要企业资源。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契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资源配置,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平.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J].科教导刊, 2013 (2) :190-191.
[2]章志杰.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 (下旬刊) , 2013 (5) :6-7.
[3]李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匹配[J].商情, 2013 (10) :96.
[4]姜友文.集中战略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 2013 (06) :62-63.
[5]杨金玉.论人力资源需求与企业战略的关系[J].人力资源管理, 2014 (04) :73-74.
【浅议企业管理战略的伦理反思】推荐阅读:
企业内部的伦理管理07-31
浅议企业的内审及管理评审08-23
浅议企业的人性化管理12-01
浅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途径10-09
浅议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12-10
现代企业伦理管理11-14
企业文化伦理原则管理08-05
管理伦理与企业文化09-09
企业文化与管理伦理10-20
企业的战略性管理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