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大学(精选12篇)
欧洲大学 篇1
在新公共管理哲学的影响下, 欧洲大学建立在国家权力和学术自治相互作用之上的传统治理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宏观层面: 从边缘机构到社会轴心
欧洲是大学的发源地之一, 最早的大学如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都诞生于欧洲。早期的大学被称为“象牙塔”, 意指大学超脱于现实, 独立于社会的高贵精神。欧洲大学因其拥有最悠久的历史传统, 也因此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典大学的纯正血脉。然而, 随着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的兴起, 在工业经济时代还处于社会边缘的大学开始走向社会中心, 这一趋势为许多学者所捕捉。研究者大多以“大学作为研究高深知识的机构”为基点, 论述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民族国家参与全球竞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点上, 欧洲大学也不例外, 因此不再冗述。事实上, 大学变成社会的轴心机构并不完全是一种“被动迫使”的过程, 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主动融入”。这种“融入”不仅仅体现在大学参与知识生产, 也同样可以从社会发展中大学发挥的世俗作用上可以看出。当然, 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趋势, 欧洲仅仅是这种趋势的一部分。
Meyer和Schofer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对欧洲高等教育的这种“社会融入”进行了实证测量, 证明了大学不断融入社会的背景下学生主体多样性的增加, 尽管这种多样性与学生的阶级背景紧密相关[1]。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欧洲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不断增加[2], 但这并不能否认社会不平等是镶嵌在高等教育系统里的一个明显特点。大学的“社会融入”不仅与社会等级有关, 还与性别有关系。Ramirez和Wotipka的历史研究表明, 100 年前, 欧洲大学还不允许女子入学, 1862 年法国率先允许女子接受高等教育, 随即获得欧洲其他大学的效仿。如今绝大多数欧洲大学里男女比例均衡, 甚至某些大学里女生人数超过了男生[3]。然而, 就女性职业轨迹来看, 欧洲大学里的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有人用“玻璃天花板”来暗喻女性在学术生涯中受到的不公待遇, 而这种限制女性向高级职位晋升的无形壁垒也确实在欧盟的“她数据” ( She Figures) 中得到证实[4]。
大学的“社会融入”还体现在其开设的各种专业上。欧洲古典大学曾经一度抵制自然科学和人文应用科学的研究, 这种非实用主义还受到了美国批评家Abraham Flexner的称赞: “在美国的大学中, 新闻学、公共卫生和商业管理这些学科已经被制度化了, 而这些在大部分欧洲大学里还是不可想象的。”[5]如今, 这种趋势已经彻底被改变。欧洲大学中的工程学、社会服务、师范教育等这些以前不在大学里设置的专业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剑桥大学1990 年成立贾奇商学院以及牛津大学在2000 年创建沙依德商学院, 表明商科成为欧洲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学科。David Frank和Jay Gabler在他们的著作《大学重建: 20 世纪学术界的全球变革》中论述了全球范围内的“学科融入”, 认为整体社会的科学化和学术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6]。在欧洲, 博洛尼亚进程加速了这一转变, 研究者发现许多传统的学科研究变得日益精细与专业。大学的使命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发生转变。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已不仅仅是教学和研究, 对经济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成为大学的“第三使命”, 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任务获得合法化, 大学因此成为地区、国家和全球创新系统中的重要构成。欧洲各国制定许多政策来加强大学和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联系, 以促使欧盟成为“里斯本战略”中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
二、中观层面: 从大学自治到遥控监督
欧洲大学治理在中观层面的变化可以从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中看出端倪。近些年来, 在OECD国家尤其是欧洲大陆, 人们对学术自治逐渐失去信心, 而公共领域强大的政府监管也备受诟病。在高等教育领域, 建立在国家权力和学术自治相互作用之上的传统治理模式遭到质疑。新公共管理哲学带来组织间操控模式的变化, 大学的治理模式因此找到变革的方向。尽管各国以及他们的大学之间存在诸多差异, 大学与政府以及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新的治理体制正在建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观察到欧洲高等教育治理的变化, 它们相辅相成且在多样化的欧洲国家变得日益重要。
首先, 国家管理大学的传统模式正在变化。与传统的对大学较为直接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不同, 现在政府越来越多地采用监督和“远距离操控”的方法, 借用私有领域企业管理的概念和工具来间接管理大学。目标管理法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频繁运用。政府确定目标, 或者与大学商议目标, 而达成这些目标的方式和途径则由大学自主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的控制并没有减少, 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这一点已经在Amaral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分析中得到了证明[7]。其次, 大学治理过程中的参与者数量在急剧增加, 已远远超过了传统欧洲高等教育中国家治理和大学治理“二元互动”的时代。例如, 近二十年来欧洲高等教育系统中关于教学和研究的认证和评估体系不断增长, 效仿美国的董事会系统也在各个大学不断建立。再次, 整个欧洲正在成为大学治理的一个系统性截面, 博洛尼亚进程作为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框架, 甚至标志了“高等教育欧洲化”的出现。尽管有研究者认为它缺少理性政治决策, 但其象征性价值赋予了欧洲大学多样行动的合法性, 而这些行动并不直接源于政策文本中显性的目标或要求。最后, 竞争作为一种治理方法变得日益重要。大学同行之间的竞争使得教育供给效率提升, 企业或者潜在的学生则作为需求方来间接影响竞争行为。在欧洲, 大学的评价是部分基于同行之间的学术评价, 这种竞争过程与一些稀缺资源如金钱和特权相联系。虽然科学社会学家已经证明了几百年来科学家之间的竞争一直根植于科学生活之中, 但是这种通过排名、评估和各种指标的竞争行为近些年有加剧之势。在整个欧盟一体化框架中, 竞争对促进卓越研究至关重要。2009 年, 来自17 个欧盟国家的代表组成的开放式协调工作小组一致认同通过多种方法 ( 包括标杆管理和经验分享) 来促进竞争的重要性[8]。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从一个松散联接的机构向有目标、有组织的战略行动者的转变。
三、微观层面: 从松散耦合到战略组织
大学是一种松散耦合的组织, 随着学科和专业领域的日益分化, 遵循的是一种学科、专门知识和专业化无序状态的逻辑[9]。这种说法曾经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自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以来, 欧洲大学作为最古老的组织一直存在, 但在国家权威和学术寡头分治的格局中, 作为组织的大学没有获得决策和管理的合法空间。这段缺乏内部治理的历史可以在几个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中看到。根据传统德国模式的概念, 德国大学同时受制于强大的国家权威和学术寡头力量。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很少有独立决策的合法空间。虽然终身教授作为大学主体来集体决策, 但传统上讲席教授可以合法地拒绝组织内部自上而下的管理。虽然20 世纪70 年代以后终身教授的权力逐渐下降, 但德国大学作为真正的组织行动者出现得更晚一些。法国大学更加疏远有组织性的内部治理。Christine Musselin的研究称法国大学内部根本没有组织支柱, 大学教授很少与大学组织保持一致, 而政府在管制大学的时候也把注意力放在学科上面, 而非有边界性的组织, 大学没有被当作一个整体[10]。乍看一下, 美国模式似乎很独特。Henry S. Pritchett早在1905 年就观察到: “美国大学管理的模式越来越符合公司管理的方法。”[11]但仔细观察, 美国大学内部其实也没有形成一个发育完全的组织行动者模式。相反, 许多学术研究都很关注美国大学的社团属性, 将其称为“松散耦合系统”。概括地说, 传统大学作为组织集中的权力非常有限, 强有力的内部治理也几乎不存在。与国家官僚和商业公司这些强大的组织行动者显著不同, 大学挣扎在内部 ( 系部、教授) 和外部 ( 政府) 两股力量之间, 这已经得到Max Weber的证明[12]。
这种态势在欧洲已逐渐改变, 大学正在不断尝试变革, 测试自己的管理性能, 努力转变成为具有固定组织属性的战略行动者。大学甚至衍生成一种战略组织, 是一个整体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慎重采取行动进而为自己负责的实体。这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看到: 第一, 相对于松散耦合的组织形式, 不管是在系部层面还是整体大学方面, 欧洲大学的决策结构具有了明显的等级性。第二, 问责制是这种转变的第二个核心特征, 学术工作必须经由标准化的计算和审计。第三, 欧洲大学正在日渐明确界定自己的合法目标, 即大学是一个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战略组织者。第四, 欧洲大学细致缜密的组织结构正在不断扩展和分化。第五, 职业化的大学管理正在兴起。
四、结语: 欧洲大学的“美国化”
欧洲大学治理在上述三个维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全球趋势, 在一些国家发生得较早, 另一些国家则晚一些。很显然, 美国大学无疑是这种趋势的先锋。自19 世纪开始, “融入社会”就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特征之一, 赠地学院就是这种理念的直接产物。美国大学在不同的学科、形式以及使命等方面比传统的欧洲大学更加开放, 大学治理方面同样如此。如今欧洲大学的董事会制度仍然备受争议, 但却早已在1642 年的哈佛大学里出现。同样, 作为一种治理机制的认证制度和竞争制度也是在美国大学里发现得较早。理论上来说, 美国大学也是最早将自己定义为组织行动者的先锋。但我们能否简单地把现在欧洲大学正在发生的转变贴上“美国化”的标签?
事实上, 大学不应被简单的视为民族国家边界内孤立的存在, 大学之间频繁的交流至少从19 世纪早期就已出现, 而且民族国家的式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加剧了这种互动。很显然的是, 目前欧洲大学做出的转变受到美国模式的触发。但两者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美国及其大学并不仅仅是一个“独立变量”, 同时也是一个“因变量”。大学的这些变化是一种全球性特征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民族国家体系之内。此外, 即使美国大学是这种全球趋势的领导者并最终影响了欧洲大学, 但它们在一些非常核心的问题上并没有产生共鸣。在欧洲, 公立大学占主导地位, 而私立大学则发挥的作用有限, 后者大多注重教学而非研究, 且一般情况下都规模较小。因此, 欧洲的私立大学不能与在美国享有较高声誉的、研究型的、非营利性的“私立大学”相提并论[13,14]。此外, 美国高等教育的公共经费急剧下降, 欧盟则不然。德国大学有70% 的经费来自于联邦政府, 而加州伯克利分校来自政府的经费只有10% 左右。反过来看, 历史上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建其实深受英国和德国大学的影响。由此可见, 影响只能是相互的, 美国大学单方向的“完整同化”欧洲大学的现象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所有国家的大学采取的应对措施可能是趋同的, 但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绝对不会标准化的, 因为这种适应或者变化终究是给予不同的时空概念之上的。
欧洲大学 篇2
我们的活动:2012年中德建交40周年友谊交响合唱庆典
我们的团队: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
我们的团长:李辉、李槐子、伏源、陈艺、张煜、原牧、亢康、严瑞军 我们的指挥:窦铁民
我们的同伴:导游韦小宝(韦东胜)、导游闫姐、司机大哥 我们的交通:火车、飞机、大巴、暴走、游轮 我们的饮品:大水
我们的成员(出访人员)
女高音:李彦君(声部长)、黎倩艺(声部长)、罗琛、杨吉措、汪彤通、央金卓玛、吴茂君、朱家瑞、柳亚男、张咪、祁江花、杨盼、秦倩
女低音:马慧琼(声部长)、郝瑞捷(声部长)、徐雯、武洁、吴颖、李晶晶、庞维维、查思宇
男高音:孟晓辉(声部长)、杨朔(声部长)、亢康、严瑞军、袁宗年、秦聪聪、谷楠楠、李瑞峰、段帅、张展耀
男低音:王驰(声部长)、才饶瑙木嘉(声部长)、徐中华、车学文、宋义志、张召、王钰、郝伟、王思杰
我们的行程:
7月26日(中国北京时间)
下午
2:30——老师检查行李(演出服、乐谱、有无违禁物品等)3:00——从学校出发,坐校车去兰州火车站 5:05——兰州开往北京西的列车Z56发车
7月27日 上午
10:15——到达北京,接着坐大巴去北京汇晨老年公寓演出,看望恩师黄培方老师 下午
5:40——到达宾馆,休息
7月28日
下午
8:00——到达北京国际机场
11:05——准备登机,最大的客机Emirates A380北京—迪拜
7月29日(迪拜时间)
上午
7:30——到达迪拜,在迪拜机场休息,转机 9:00——准备登机,迪拜—德国汉堡 下午
2:15(德国时间)——到达德国汉堡机场,见到韦导、大巴司机
2:50——开始汉堡游:市政厅、米希尔教堂(演唱《噢,伟大的奇迹!》)、去教堂顶看汉堡全景、汉堡港口、尼古拉斯教堂(一面墙)、平民消费街、奢侈品消费街、少女梯
10:00——入住宾馆
7月30日(德国时间)上午
8:00——吃早餐
8:30——出发,坐大巴去柏林 11:00——中途休息
12:15——到达柏林,开始旅行:胜利女神雕像、6月17号大街、勃兰登堡门、国会大厦(草坪上演唱《这是五月节》、《我爱你》)
下午
2:00——吃午饭
3:50——到达西柏林剧院,2012年中德建交40周年友谊交响合唱庆典开幕式走台、化妆,在剧院门口合影留念
9:XX——演出,演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43》,跟其他团合唱了《歌唱祖国》。我们的演唱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10:XX——演出结束,在大巴上观看了柏林夜景,到达宾馆,吃晚餐(盒饭)
7月31日 上午
8:50——从宾馆出发,开始购物
11:30——开始大师课,专家指导《43》并讲解欧洲合唱发展史;与专家合影并赠送纪念品。下午
2:15——去莱比锡
4:30——到达莱比锡,并参观圣托马斯教堂,用歌声向音乐大师巴赫致敬,演唱《圣哉经》、《噢,伟大的奇迹!》等多首经文歌作品;在巴赫雕像前合影留念。
5:XX——到达宾馆,放下行李,开始感受莱比锡(市政厅、门德尔松雕像、歌德雕像、股票市场、歌剧院等),自由活动,吃西餐喝啤酒
8:XX——众多团员在莱比锡街上唱合唱,吸引了很多行人,便开始“露天音乐会”,演唱了许多经典的合唱作品,并热情邀请行人“Welcome to China!”
10:XX——到达宾馆,聊天,喝酒,娱乐
8月1日
上午
10:00——参观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与学院领导合影并赠送纪念品,结束后返回莱比锡商业街购物
下午
2:50——到达世界文化遗产名城德累斯顿,参观王宫、宫廷教堂、易北河、歌剧院、十字教堂、圣十字教堂、圣母教堂(演唱《噢,伟大的奇
迹!》)
5:40——出发去此次欧洲行的第二个国家捷克
7:30——到达捷克首都布拉格,吃晚餐、到达宾馆
8月2日 上午
8:20——从宾馆出发,坐大巴(正好是团员张展耀的生日,在大巴上大家一起给他唱《生日歌》)去布拉格城堡(王宫、圣维特教堂{演唱
《噢,伟大的奇迹》、《奇异恩典》}、小城)、理查大桥、伏尔塔瓦河、老城、布拉格广场(大本钟、泰恩教堂、胡斯雕像)
12:15——布拉格旅行结束 下午
1:15——出发去波西米亚风格的克罗姆罗夫小镇(CK小镇)3:45——到达克罗姆罗夫小镇,自由活动、参观、感受
5:XX——在小镇的中餐馆吃晚饭,突然开始下雨,我们冒雨冲向大巴,雨后天空出现两道漂亮的彩虹,大家纷纷拍照,虽然被雨淋湿了,但乐在其中
7:12——离开CK小镇,去欧洲行的第三个国家斯洛伐克
7:40——进入奥地利境内(去斯诺伐克时,要穿过奥地利境),导游宝哥讲解了途经的景点:
瓦豪峡谷(有葡萄园)、瓦豪城堡(住着修女)、温尔茨城堡
11:10——到达斯洛伐克的首都布达迪斯拉发,到达宾馆
8月3日 上午
10:10——从宾馆出发,参观圣马丁教堂、米希尔门、布达迪斯拉发城堡(城堡内观斯洛伐克全景)、市政厅、大主教宫
下午
1:08——离开斯洛伐克,出发去欧洲行的第四个国家匈牙利
3:40——到达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布达山上捧树叶的雕像(未知名)、观城市全景;去佩斯的英雄广场、城市公园;去布达山上的渔人堡、马加什大教堂、布达城堡、链子桥
8:10——通过茜茜大桥,步行到瓦茨大街,自由活动
9:30——集合坐游轮夜游多瑙河,观布达佩斯夜景(国会大厦等)、品正宗匈牙利晚餐。正好是团员罗琛的生日,大家在游船上,和着艺人的演奏唱《生日歌》为她庆生。
11:00——离开游轮,返回宾馆
8月4日
上午
11:15——从宾馆出发去此次欧洲行的最后一个国家奥地利 下午
1:XX——到达奥地利首都音乐之都维也纳
3:00——出发开始旅游景点:市政厅、城堡剧院(伯格剧院)、议会大厦、人民公园、维也纳大学、新哥特式建筑两座塔(未知名)、圣斯蒂芬大教堂、瘟疫柱、霍夫宫、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自然史博物馆、艺术史博物馆),大家在艺术史博物馆前拍照、玩闹,等待司机、大巴的到来。
晚上入住的宾馆环境很不好,在相关人员的协调下我们转移了阵地,夜里1:30冒雨才到达另一个特别好的宾馆。
8月5日 上午休息 下午
1:00——集合,参观美景宫 1:40——进行午饭
2:20——结束用餐,前往欧洲最好的音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2:30——到达金色大厅,进行2012年中德建交40周年友谊交响合唱庆典闭幕式走台、演出准备(化妆、练声)、晚餐、演出、在金色大厅门口、音乐厅内合影留念。发了证书,我们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获得了大学组合唱金奖,每个团员也获得了一份荣誉证书。闭幕式上演唱了《夜夜的晚夕里梦见》、《归园田居》,跟其他团合唱了《歌唱祖国》。结束后又唱了《43》、《奇异恩典》,大家泪洒金色大厅,因为很多大四的团员要毕业了,即将离开这个我们深爱着的团„„不过我们大学的毕业典礼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还是相当帅气!特别好!
10:12——演出结束回到大巴上,回到宾馆,大家举杯庆功!各自漫谈这次欧洲之旅的感受和想法!共同祝福我们大四的毕业生!大家又哭了,真的舍不得„„
8月6日 上午
8:30——吃完此次欧洲行的最后一顿早餐,离开宾馆,去往维也纳最漂亮的一个景点——美泉宫。出宫后开始购物、午饭、购物
下午
5:00——在圣斯蒂芬大教堂门前集合,吃晚饭
7:XX——去往维也纳机场,准备回国。大巴上,宝哥、我们各位都泣不成声,一起回顾这些天的行程:五个国家九座城市„„与我们辛苦帅气的司机告别„„与我们可爱经典的宝哥告别„„与让我们很是享受的欧洲告别„„
10:40——飞机发动了,维也纳—迪拜
8月7日(迪拜时间)上午
6:30——达到迪拜,在迪拜机场等候下一次航班 11:00——回国的航班:迪拜—北京 下午(中国北京时间)10:00——到达北京
11:00——出北京国际机场,接着到达宾馆,向闫姐道别
欧洲之旅圆满结束!!
这一路,我们不一定激动,但我们绝对享受!!
8月8日 大家各自开始自己的行程!
回家!回学校!继续北京之旅!„„
我们的足迹:
德国
汉堡:市政厅、米希尔教堂、港口、尼古拉斯教堂、平民消费街、奢侈品消费街、少女梯 柏林:胜利女神雕像、6月17号大街、勃兰登堡门、国会大厦、西柏林剧院
莱比锡:门德尔松雕像、圣托马斯教堂、巴赫雕像、市政厅、歌德雕像、股票市场、歌剧院、莱比锡大街、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
德累斯顿:王宫、宫廷教堂、易北河、歌剧院、十字教堂、圣十字教堂、圣母教堂
捷克
布拉格:布拉格城堡(王宫、圣维特教堂、小城)、理查大桥、伏尔塔瓦河、老城、布拉格广场(大本钟、泰恩教堂、胡斯雕像)
克罗姆罗夫小镇(CK小镇)
斯洛伐克
布达迪斯拉发:圣马丁教堂、米希尔门、布达迪斯拉发城堡、市政厅、大主教宫
匈牙利
布达佩斯:捧树叶的雕像(未知名)、英雄广场、城市公园、渔人堡、马加什大教堂、布达城堡、链子桥、茜茜大桥、国会大厦、瓦茨大街、游轮夜游多瑙河
奥地利
维也纳:市政厅、城堡剧院(伯格剧院)、议会大厦、人民公园、维也纳大学、新哥特式建筑两座塔(未知名)、圣斯蒂芬大教堂、瘟疫柱、霍夫宫、玛丽亚·特蕾西亚广场(自然史博物馆、艺术史博物馆)、美景宫、维也纳金色大厅、美泉宫
我们的荣誉: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荣获2012年中德建交40周年友谊交响合唱庆典大学组合唱金奖
各团员荣获2012年中德建交40周年友谊交响合唱庆典音乐会个人荣誉奖
我们的感恩:感谢父母!
感谢李爷爷(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槐子先生)!
感谢黄培方老师!
感谢窦妈(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指挥)!
感谢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
感谢西北民族大学!
感谢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感谢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所有师哥师姐元老级团员!
感谢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团长及现在所有团员!
感谢宝哥、闫姐、司机大哥!
感谢合唱!
感谢音乐!
我们的信心: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好样的!加油WIN!!
2012年8月16日凌晨
解读欧洲大学的历史 篇3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欧洲大学校长常设会议(原简称CRE,现简称EUA)从1982年开始,组织欧洲各国和美国有关学科的专家开展合作研究,重点探讨大学的起源,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这项合作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编写四卷本的教育史学巨著《欧洲大学史》。该丛书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近期将推出第四卷。从这项研究工作的时间跨度上就可以看出,大学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由此,我们联想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截止到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当年招生560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的管理与内部机制问题,大学的规模与学生的教育质量问题,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学生的就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大学所面临的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众所周知,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制度并非直接发源于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而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虽然我国的大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兼容并蓄,已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大学,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从探讨欧洲大学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吸收到适合我国大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加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斌贤教授的极力推荐,河北大学出版社果断引进了《欧洲大学史》丛书。使得我们有机会跟随教育史学者,去追寻世界各国现代大学的源头——欧洲大学的发展之路,从而反思我们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该丛书的编撰工作是由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作者共同合作进行的,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虽然这套丛书主要阐述的是欧洲大学不同历史时期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在不同条件、不同思想和不同价值观的背景下,大学所扮演的角色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自欧洲各国和美国的50多名教育史学家,对欧洲的学术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涉及教师、学生、毕业生、课程、财政,以及与权力当局的关系问题。该丛书各卷先是对欧洲广义的学术训练进行综述,然后分析所研究时期大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目的不是通过罗列每个大学的编年史来进行历史资料汇编,而是研究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教育机构,它同时也是一个学术机构、社会机构,大学承担着多重社会功能。所以,大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历史问题。单从这个角度讲,如果不对大学的历史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我们很难会真正理解大学的本质,更难以做出正确的、科学的改革决策。
综上所述,这套教育史巨著的出版,一定会给我国教育史学界的研究工作者和从事高等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带来重要的启发和有益的帮助,从而推动我国教育史研究工作的发展和促进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工作的展开。
欧洲大学 篇4
一、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产生的背景
(一)欧洲的大学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2000年3月《里斯本议程》(Lisbon Agenda)特别呼吁提升大学在“知识型欧洲”(Europe of Knowledge)创建过程中的作用。[1]欧盟认为,“在大学教育质量和现代化方面的更多、更好的投入就是对欧洲和欧洲人未来的直接投资”。[2]因此,欧盟在“博洛尼亚进程”(the Bologna Process)中,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改革和创新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从而使欧洲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发展转型期。其转型目标就是在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提升欧洲大学的教育质量和全球竞争力,提升欧洲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教育和研究两方面的灵活性、透明性和竞争力。在这个进程中,欧洲各国的大学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这是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产生的外部环境。
(二)欧洲的大学面临着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增加透明度的挑战
大学是一个知识型员工占多数的智力资本集聚之地,其主要产出是知识。大学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校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以及这些人员与社会网络之间存在的各种网络联系,还有支持他们从事教学、研究的组织模式与各种制度。这些资源都属于无形资源(资产),是以知识的形态存在的智力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欧洲大学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知识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的挑战。
另外,欧洲社会对大学运行透明度的要求日趋旺盛。随着欧洲大学在组织、管理和预算配置等方面自治权的增加,传统的财务报告等形式的信息披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和公众的信息需要,要求增加大学信息披露和公共基金使用透明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种形势之下,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模式便应运而生。
(三)智力资本理论成为欧洲大学的战略管理工具
自1998年以来,欧盟启动了几项框架计划(Framework Programmes)推进欧洲国家之间的研究合作,以建立优秀的大学和研究中心。2004年6月,欧盟成立了“欧洲大学监测机构”(Observatory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y,简称OEU),其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理解在公共大学中管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以便提升大学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其总体目标是为大学和研究中心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去管理其研究活动,以使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升大学的管理水平,追求卓越;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开发一个跨欧洲的、适用于大学层次的量化数据平台,为具有相似特征的欧洲大学提供一个可供比较的标准。
智力资本管理作为一种知识管理理论,以组织无形资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是识别和评价组织知识资产,通过知识共享、创造新知识等发挥它们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满足了大学内部知识管理的需要,逐渐被欧洲的大学所接受,并通过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来识别、测量、管理和传播大学拥有的知识,从而为大学提供了一套适宜的内部管理工具和一条增加透明度的途径。
二、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最佳实践活动
欧洲大学报告智力资本的方法主要是基于产业领域的经验和方法。智力资本报告的理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保险公司斯堪迪亚公司(Scandia)在1992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报告,作为公司年度报告的补充。随后,欧洲、美国等国家的公司也开始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1999年,奥地利研究中心(Austrian Research Center,简称ARC)发布了一份智力资本报告。2000年,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的研究机构也发布了一份智力资本报告。
基于产业和研究领域组织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布经验,欧洲大学研究和报告智力资本的活动开始出现。2004年,欧洲委员会设立了一个高层专家组(High-Level Expert Group),研究提出了一套方法去激励中小企业报告它们的无形资产。专家组发布的研究报告《报告智力资本以增加在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与创新》(RICARDIS,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augmen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SMEs)认为,智力资本报告应该用作大学的管理工具以及大学和教育部之间的交流工具。[3]
2002年,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发布了有关对奥地利公立大学进行重组的新《大学法》。基于奥地利研究中心的经验,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采用了智力资本报告来增强大学的透明度、加强大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和大学的绩效管理,启动了智力资本计划。奥地利各学校的智力资本报告主要根据各大学与教育部之间签订的三年期绩效合同(Performance Contract)的完成情况来制定。奥地利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为无形资源的管理提供信息。比如,大学必须决定:是否对科学家的培训进行投入及投入多少,需要建立与谁的合作关系,哪些研究项目需要加强,等等;智力资本报告的执行要求讨论目标和战略,而智力资本模型要支持这些讨论,等等;二是智力资本报告要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关智力资本开发和使用的信息。根据奥地利《大学法》,每一所奥地利大学都必须在每年4月30日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并报送教育部。同时,各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向利益相关者公布其智力资本报告。[4]新《大学法》还规定,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必须明确说明以下内容:大学的活动、社会目标、自行确定的目标和战略;大学的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绩效合同的完成情况,包括大学的产出情况和社会影响等。[5]
西班牙在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突破。西班牙许多大学开始了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的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智力资本报告模式。这里主要介绍两种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6]一是由马德里自治大学(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商业管理学院(Institute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埃德尔多·比诺(Eduardo Bueno)教授研究开发的PCI项目(2000~2003)模式。他的研究小组对马德里区域内的大学和公共研究中心的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组织是如何管理知识以提升它们的作用和与社会其他机构的关系,以及如何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信息以提升透明度的;[7]二是由欧洲15所大学合作完成的“欧洲大学瞭望台”(Observatory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模式。来自欧洲8个国家的1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一起开发了一个通用分析框架,并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对与研究活动有关的无形资产进行测量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二维分析矩阵,名为“战略矩阵”(Strategic Matrix)。它被用来分析欧洲大学的各类研究活动的特征,从而为比较分析这些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同时,它还可以帮助大学随时评估自己的战略优势和弱势,并识别绩效最优的大学。
“高校和研究组织的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 in HEROs)是欧洲另一个著名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它由欧洲研究经理和管理者联盟(EARMA)的成员与欧洲大学战略管理中心(ES-MU)联合研制,其主要目的是在大学和研究组织中将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领域里的最佳实践成果加以传播和推广。[8]
此外,还有一些大学开发了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如西班牙的巴斯克大学(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简称UPV)开发了一个名为“研究—开发—知识转移”(Research-DevelopmentKnowledge Transfer)的知识管理工具去增强大学的研究工作与真实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西班牙研究委员会(Spanish Research Council)与巴伦西亚理工大学(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Valencia)联合发起,并与委内瑞拉技术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Venezuela)合作开发了“知识创新管理学会”(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stitute,或INGENIO)模式,其目的是为西班牙的大学建立一个“知识入口”(Knowledge Portal)。[9]
三、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欧洲大学智力资本的概念
随着欧洲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无形资产等智力资本在欧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无形资源和活动的整合,它“允许组织将原料、资金和人力资源转换进一个系统,从而创造出利益相关者可感知的价值”。[10]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接受了MERITUM(2002)提出的智力资本定义———智力资本是组织人力、关系、组织资源和活动的组合。[11]据此,大多数文献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个方面构成,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为组织创造价值。其中,人力资本指学校教师的能力、知识、技术、经验、态度、智力等,是大学智力资本的核心。大学人力资本指教师自身的资产,可以为学校所使用,但不能为学校所拥有。学校人力资本可以从生师比、研究人员数量、领导者素质、院士数量、在校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数量等方面衡量。
结构资本是指大学的基础设施、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图书馆和数据库等资产。结构资本通常被认为是属于学校所有,不会随着人才流失而减少。
关系资本是大学与外界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研发伙伴、政府、金融机构等的所有关系资源。
(二)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基本模式
从已经公布的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来看,欧洲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报告模式,但有三部分内容是一份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必不可少的,我们称之为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三要件”。
1. 大学的愿景(Vision of the institution)。
智力资本报告中有关大学使命的描述(战略目标、战略能力和关键无形资源)要说明一所大学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具备的关键驱动力或关键智力资本。其中,确定大学的战略目标是编制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主轴,被有的研究者称为“知识叙述”(Knowledge Narrative)。因此,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大学主要提供什么服务?大学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与其他大学相比有什么特色以及是什么形成了特色?需要哪些智力资本来实现战略目标,并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服务?智力资本如何与大学的社会价值实现相关联?智力资本与其他有形资本在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时是一种什么关系?等等。
2. 智力资本(无形资源及活动)概要(Summary of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 activities)。
本部分描述大学可以使用的智力资本情况以及为提升智力资本的价值所实施的开发活动。这部分的主要目标是凸显那些需要强化的智力资本或知识资源,并列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开发措施。这部分内容主要回答以下问题:哪些现有的智力资本需要加强?还需要哪些新的智力资本?哪些开发活动已经实施?哪些措施需要优先实施?等等。
3. 智力资本(无形资源及活动)指标体系(Asystem of indicators for the intangible resources andactivities)。
这部分内容以指标和数值的形式展示大学的智力资本状况。指标体系有利于让大学的教职工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大学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报告不仅要披露指标本身,而且要披露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指标与大学战略目标之间的联系,这些对于学校的外部宣传和内部管理都非常有用。其次,指标体系也为跟踪检查大学智力资本开发活动提供了可能。再次,指标体系有利于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体现为横向和纵向之间的比较分析。此外,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选择和确定应具有扩展性、可选择性。在不同时期,一所大学的智力资本指标可以根据学校发展战略需要进行删减或补充,不同大学的智力资本指标体系应有自己的特色。指标体系被分为必备指标和可选指标两类。总之,一个好的指标体系必须满足以下特征:有用性(Useful)、相关性(Relevant)、显著性(Significant)、明晰性(Understandable)、时效性(Timely)、可比性(Comparable)、可靠性(Reliable)、目标性(Objective)、真实性(Truthful)、可证实性(Verifiable)和可行性(Feasible)。[12]最后,从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的选择来源看,其来源大致基于:现有大学智力资本报告中使用的指标,智力资本文献中使用的指标,各类大学评价和质量评估中使用的指标等。
四、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未来趋势
通过分析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与知识管理理论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大学管理水平;二是作为一种信息披露手段,欧洲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依托和指导,尤其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置、选取、数值测量等方面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三是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实施过程中既有大学自发、自愿披露的模式,又有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模式,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加速推进。
从长远看,在欧盟的“博洛尼亚进程”中,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挑战中,欧洲的大学通过测量和管理其智力资本来提升竞争力和教育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
五、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等问题越来越关注。关于大学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讨论以及关于大学贷款等问题的批评等,使我国大学的管理运行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和社会都有检查和监督高等学校的行政运作与教育成果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及时、准确地披露学校运行信息和实际绩效,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制度保证。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学校规模大为扩展,学校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我国的高校管理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因此,我们有必要吸取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有益经验,推进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和信息披露工作。
首先,我们应转变观念,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充分认识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最近的一份资料中指出,在1995年~2003年期间,难以测量的智力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11%,超过了有形资本的贡献率;而在这些年里,两类资本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相等。2005年底世界银行公布的《2000年国别财富报告》,分析了近120个国家的财富构成。结果发现,越富庶的国家,有形资产所占比重越低,无形资产(智力资本)所占比重越高。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大学,智力资本在其运营中的作用更是巨大。
其次,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论,能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理论是符合新经济时代大学竞争和知识管理要求的一种新理论,在全世界刚刚兴起。如果我们立即加入研究和实践行列,就能够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国外同行齐头并进,用最先进的理论指导我国高校的具体实践。
再次,赢得政府的关注与支持,建立我国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推进模式。奥地利政府在推进大学报告智力资本的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奥地利教育、科学和文化部实施了大学重组,以立法形式推进了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实施,这些强有力的决策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和强制力,2007年奥地利的大学全面开展智力资本报告活动。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赢得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是我国高校推进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的重要保证。
最后,推进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制度,理论应当先行。我们应广泛吸引对此理论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参与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来,开发出适合我国大学实际的大学智力资本指标体系和报告模式,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同时,作为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探索,应鼓励我国高校研究开发自己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并自愿向公众公布。通过争鸣与探索,最后形成我国统一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模式。
参考文献
[1]LisbonCouncil.PresidencyConclusion[sEB/OL].http://www.bologna-berlin2003.de/pdf/PRESIDENCY CONCLUSION-SLissabon.pdf.2007-12-01.
[2][10]European Commission.Mobilising the Brainpower of Europe:Enabling Universities to Make Their Full Contribu-tion tothe Lisbon Strategy.COM(2005)152Final,European Commission,Brussels,2005.
[3]European Commission.RICARDIS(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Augmen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SME’s)[EB/OL].http://ec.europa.eu/invest-in-re-search/pdf/download_en/2006-2977_web1.pdf.2007-12-01.
[4]Leitner K H.Intellectual Capital Reporting for Universities:Conceptual Background and Applications within the Recog-nition of Austrian Universities.Paper 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The Transparent Enterprise,The Value of Intangi-bles”,November25~26,2002,Madrid,Spain.
[5]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Culture of Aus-tria.University Organisation and Studies Act University Act2002,No.120/2002[EB/OL].http://www.bmbwk.gv.at.2007-12-01.
[6]Yolanda RamíRez,Carmen Lorduy,JoséAntonio Rojas.Intellectual Capital Management in Spanish Universitie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7,8(4):732~748.
[7][8][9][11][12]M.Paloma Sànchez,Susana Elena.Intellectual Capital in Universities:Improving Transparency and Internal Management.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6,7(4):529~548.
[8]MERITUM.Guidelines for Managing and Reporting on Intangibles(Intellectual Capital Statements),Vodafone Foun-dation,Madrid,2002.
欧洲大学 篇5
欧洲前途之所系--欧洲联合与欧洲改革的前景
在21世纪头10~,欧盟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三项因素,即欧洲联合(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情况、欧洲改革的.进展情况以及欧盟在实现其自己的塑造“全球秩序”思路和战略方面的意志与能力.
作 者:裘元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刊 名:当代世界 PKU英文刊名:THE CONTEMPORARY WORLD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大学经费差异化 篇6
6月12日,在奥地利萨尔斯堡欧洲大学协会的论坛上,各国公布了其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
欧洲大学协会的监测发现,2008年到2012年,奥地利、法国、德国和瑞士增加了其在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的经费。丹麦、挪威、波兰、斯洛伐克、瑞典等国的经费也有所增加。
欧洲大学协会项目负责人伊诺拉强调,2008年到2012年间,欧洲大陆南部和东部的很多国家在研究和高等教育方面削减了超过10%的预算。捷克、希腊、匈牙利、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明显削减了支出。爱尔兰和荷兰的预算也同样减少。2008年到2010年,拉脱维亚的大学支出削减了57%。2011年到2012年,葡萄牙的支出也下降了22%。
欧洲大学协会的监测发现,克罗地亚和爱沙尼亚的大学经费削减幅度很小,而比利时和芬兰保持着预算基本稳定。欧洲大学协会称,这些数字发出了“令人担忧的信号”,经济危机对欧洲东部和南部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超过了对其他欧洲国家的影响。
欧洲大学协会的研究也显示,尽管各大学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毫无例外,没有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毫发无损。甚至在预算削减很少的国家,大学也面临一系列其他压力。
在德国,学生数量的上升意味着尽管总开支已经上升,但学生人均支出停滞不前或下降。波兰增加的一部分预算被通货膨胀抵消,斯洛伐克和英国的政府已大幅度削减预算。■
欧洲大学 篇7
1 培养专业人才, 满足社会需求
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 大学兴起后则通过学位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正如拉斯达尔所说, “中世纪大学真正开启了一个时代, 一个使得人类事务的管理——简而言之, 就是对世界的统治——开始落到文化人的手中的时代”。 (1)
学位最初不过就是指教师执教的资格, 大学也只是教师之间联合起来的行会, 大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教师, 并颁给他们授课的凭证。但是, 随着社会和大学自身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在拿到学位后不选择从事教师的行业, 而是把学位当作自身能力的证明来寻求更好的职业前景。在低级系科文学院中, 学位获得者通常会在毕业后当上小学教师、家庭牧师、教区牧师等。神学和医学, 尤其是法学的毕业生则有更好的出路, 他们会就职于各级国家机构或者教会组织, 成为法官、政府高官、王室顾问、牧师、医生等。在法国, 自圣路易和菲利普四世起, 皇家行政和司法职位便基本由接受大学罗马法教育的‘法学家’担任。” (2) 这些人才满足了世俗政府和教会机构在统治和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在培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方面的历史贡献, 科班总结道:“总的来说, 中世纪大学培养的毕业生既能够胜任专门化的职业工作, 又是社会有用的成员:他们构成了中世纪社会劳动力的精英。他们是舆论的制造者, 是引导社会力量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中世纪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受过训练的头脑, 它们将影响政治观点和形成教会的政策。在对中世纪社会具有根本作用的仪式形态斗争领域, 大学培养的有才干的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才能有了施展的机会。” (3)
2 推动知识传承, 孕育近代科学
在古代社会和中世纪早期, 知识是通过个体的方式传授的, 父亲传给儿子或者师傅传给徒弟。而大学则把各专业的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地提供给学生, 并且发展出了一套标准的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体系, 使得知识的传承有了组织和制度的保障, 并且实现了人才的批量化“生产”。以学位考试为主导的这一系列学习和训练武装了学生的头脑, 提高了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专业水平, 推动了知识的传承。
中世纪知识史专家爱德华·格兰特指出:“科学革命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中世纪创造了一种智力背景, 在这种背景中, 自然科学才作为严肃的学科发展起来, 它也提供了观念和方式, 对这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由于十字军东征和翻译运动给大学带回了大量的希腊和阿拉伯的科学著作, 从12世纪初开始, 各个大学普遍开设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阿拉伯的哲学和科学, 还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为中世纪大学提供了本质上以科学为主的教育, 为近代科学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智力基础。而在教学过程中, 中世纪大学十分推崇的辩论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模式训练了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了科学理性的精神。克里斯托弗·道森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只有随着大学的兴起, 西方文化才获得了它后来的成就所依赖的那种新的理智与科学的训练。”这种训练通过对问题进行辩论的方式, “不仅提高了才智的敏捷性和思想的准确性, 而且尤其发展了那种西方文化与近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此而兴起的批评精神与方法上的怀疑”。实验科学认为观察和实验才是获得真理的不二法门, 积极主张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这种崇尚探索崇尚实验的精神无疑对近代科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增强阶层流动, 促进社会公平
在中世纪, 贵族是世袭的, 各行各业也基本上都是子承父业, 一个人的命运基本上在他出生之前已经被决定了, 贫困子弟向上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是大学的诞生改变了这一状况, 学位使得任何阶层的人都有了社会晋升的希望。
学位制度的这一社会功能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 他们为了获取知识和社会晋升的希望, 千里迢迢来到巴黎、博洛尼亚、牛津等城市求学, 甘愿忍受短则四年长则十几年的枯燥学习。在宗教色彩浓重的欧洲北部, 非贵族出身者最好的社会晋升途径就是获得学位。牛津学者罗伯特·格罗斯泰特就是萨福克郡 (Suffolk) 农民的儿子, 他在牛津接受教育后留在牛津任教, 1214年, 格罗斯泰特成为牛津大学的教长, 1229年成为莱斯特 (Leicester) 的副主教, 1235年成为牛津方济各会的第一任讲师。而在欧洲南部则是另外一种情况, “在意大利, 民法学学位则是通往所有类型世俗公共职位的必备通行证”。出身于中小贵族的学位获得者可以轻松进入到国王的行政机构, 城市自由民的儿子也能通过学位获得体面的社会地位, 有的可以成为法官或者最高法院的推事, 运气好的话甚至最后能被加封为贵族。
总的来说,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代表着一份崇高的荣誉, 硕士和博士的头衔更是意味着一种权威和地位, 是竞争政府机构和教会职位的重要砝码, 有了学位就有了获得高贵地位的机会。学位制度给予了中下层人士晋升的希望, 在客观上增强了中世纪时期各个阶层的流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摘要:正是有了学位制度, 欧洲中世纪大学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学位制度对中世纪大学和后世的大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甚至还波及了整个欧洲社会。大学通过学位制度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满足社会的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了知识的传承, 在某种程度上孕育出了近代科学;增强了各阶层的流动,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影响
注释
1[英]海斯汀·拉斯达尔著.中世纪的欧洲大学——博雅教育的兴起 (第三卷) [M].崔延强, 邓磊, 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271.
2[法]雅克·韦尔热著.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51.
3[英]阿利斯科·E.麦克格拉思著.科学与宗教引论[M].王毅,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
4[英]克里斯托弗·道森著.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长川某, 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217-219.
欧洲大学 篇8
面对大学教育国际化趋势, 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于1999年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 开启了博洛尼亚进程, 创建了欧洲高等教育空间。通过此进程目标的达成, 欧洲大学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将趋向一致, 从而促成了欧洲大学教育的一体化。博洛尼亚进程的整体目标, 即创造欧洲高等教育空间, 在欧洲高等教育框架内实现具有可比性的文凭制度, 实行本科三年 (即会考后3年) 、硕士两年 (即会考后5年) 、博士三年 (即会考后8年) 三阶段的“358”培养体制, 实行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促进人员流动与合作, 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吸引力。
对博洛尼亚进程的研究, 为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借鉴。
一、借鉴外国经验, 完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中, 首先要解放思想, 认真总结和接纳外国先进教育思想, 借鉴外国成功的教育改革案例, 为我所用。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很多启示。在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框架下, 力求学制的一致、学分体系的对接, 促进了学生的流动, 加强了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合作, 从而体现出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优势。因此, 我国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应该从教育观念国际化、办学思想国际化入手, 建立国际化的教育政策和教学规范, 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其次, 在积极地促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同时, 又要防止中国大学教育被全盘西化, 也就是要处理好大学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大学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大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要求各国大学教育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整, 并与其他国家在大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取得更大的一致与协调。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 既要积极促进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又要注重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兼顾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
大学教育国际化有利于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有利于丰富信息来源, 拓宽文化视野, 有利于提高大学的国际声望与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在兼收并蓄的同时, 也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 保持民族特色, 探索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大学教育国际化理念。
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制
在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 法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法国大学逐渐向世界开放, 加入了推进建立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博洛尼亚进程, 实行欧洲统一的“358”学制, 其目的是使在法国大学获得文凭的时间能够与在欧洲其他国家所获得的对等, 学生的学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承认。由此来看, “358”学制改革不仅是与欧洲高等教育接轨的国际化政策, 也为法国高等教育增添了活力。
在教育视野越来越广阔的今天, 我国很多学生, 不论是高考生、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希望到国外继续就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我国当前的学制是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3年, 与欧洲实行的统一学制, 即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3年并不能很好地对接。这对我国学生出国学习, 以及外国学生到我国就读造成了困扰。因此, 学制与国际接轨成为了大学教育向国际开放的必要途径。我国在英语等专业上实行了学术型硕士3年制和应用型硕士2年制两种学习年限, 学制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也便于与国际接轨。
另外, 学分体系的国际接轨, 同样有利于学生的流动、教育的国际化。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一项改革措施就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 此系统支持欧洲高等教育空间框架内的学分转换和累积。就法国而言, 法国大学的学士、硕士、博士三阶段学制可分别以欧洲各大学相互认可的欧洲学分计算, 修满不同数量的欧洲学分就可获得相应的高等教育文凭或学位。欧洲学分转换系统支持欧洲内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的转换, 也支持欧洲与非欧洲教育区间的转换, 使不同国家、不同学校间学生流动更加便利, 同时又对不同文凭提供了衡量依据, 增加了欧洲大学教育的吸引力。我国幅员辽阔, 高校众多, 各学校之间的学分系统并不能完全得到互相认同。因此, 积极探索既符合我国大学教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学分体系, 是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三、充分发挥区域协作优势
法国一些大学看到自身规模小而不利于国际竞争, 在“358”学制改革之际, 采取了扩大校际合作的重要策略。马赛大学和艾克斯大学签订了“艾克斯——马赛大学”的合作合同, 里昂第一大学、里昂第二大学和两所高等师范学校之间也开展了共同教学与合作科研。
法国大学不止步于国内校际合作, 也与国外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欧洲的伊拉斯莫计划要求欧盟各大学设立联合课程和联合学位, 使教学与科研增加了国际合作的色彩, 为法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长期以来, 我国各大学之间基本属于互相封闭状态。随着改革开放, 大学教育视野逐渐放宽, 我们认识到国内的大学之间不应只是竞争关系, 更应是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国大学整体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法国校际之间合作的实例, 我们发现积极寻求临近省份大学协作不失为更便利、更经济的联合方式。目前, 燕山大学、河北理工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9所秦皇岛和唐山的高校达成协议, 支持师资互聘, 为国内高等院校区域协作提供了范本。
此外, 中外联合办学也是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方式, 其显著的优势就是能迅速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成功典范。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把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移植到了中国, 前3年的预科教育由北航教师和法国预科教师共同承担, 之后3年的工程师强化教育全由法国中央理工大学的教授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员承担。6年学习结束后, 学生同时取得法国的工程师文凭和北航的硕士文凭。实践证明, 引进优秀海外人才、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中外合作办学为推动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 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 大学教育不断进步, 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体系。而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使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经济的全球化要求大学教育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大学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趋势下, 要使人才国际化, 加强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大学教育就亟需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 完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制, 充分发挥区域协作优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想增强大学的国际竞争力, 就必须借鉴外国经验, 完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制, 充分发挥区域协作优势。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化,欧洲经验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大学教育国际化:走向与对策[J].江苏高教, 2002 (1) .
欧洲大学 篇9
根据《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欧洲文化入门》作为后续性拓展课程在非英语专业中的开设正是顺应了这一改革要求。本课程以欧洲文化为语境,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活跃英语课堂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这门新的课程在给大学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适应了传统的以讲授语言基础为主的英语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欧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生动,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哲学流派、文学和艺术运动都很多,就单单的一本教材从何讲起,没有电子教案,也没有教师参考书等,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心里不免有些焦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但是,既然任务已接受,也只能大胆尝试了,首先是将教材通读两遍,对于教材的脉络做大致的理解,从希腊罗马文化史诗哲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开始,穿越圣经基督教文化、中世纪、文艺复兴,直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文学绘画作品等。初次尝试的笔者宛如一个背包客,走马观花似地从欧洲一个国家艺术长廊步入另一国家艺术长廊,自己还没来得及完全读懂优美的作品或者深奥的哲学思想,就要指导自己的学生了。熟悉教材后,就着手将单一的教材制作成课件,为了使课件图文并茂,笔者在网络上搜寻各种资源:纪录片、文化电影、课件、音乐、图片。再经过筛选和取舍,制作成PPT课件,配以相关英语视频,电影剪辑,艺术作品图片及介绍等,总算初战告捷。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笔者通过备课、做课件,领略到了欧洲各国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提升了审美情趣。就此总结出一些本课程的课堂学习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任务型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活动“要求教师在活动前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和内容输入才能使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保持形式与意义的平衡”。[2]在以往的精读教学中也有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但学生往往关注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忽略了实际内容,因而缺少了趣味性和交际意义,《文化入门》的每一单元都有其丰富的内容,如剧本,故事,史诗,叙事诗,每一种文化形式都为学生的角色扮演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将先做好的PPT课件播放给学生,以便让他们对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将哪些适合角色扮演的部分布置给学生在课余的时间进行排练。在老师的带动之下,同学们很快进入角色,有的将书上描述的故事自编成剧本,比如在古代爱琴海上一直流传着关于美女海伦的美妙传说,特洛伊战场总是那样荡气回肠。在讲述特洛伊战争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故事时,由于其内容复杂,牵涉人物众多;如果只凭老师一个人讲授,就会比较枯燥,笔者决定把把英语剧场带进课堂来,将这场浩浩荡荡的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分成十幕,分别是:海伦的故事、婚宴上的金苹果、帕里斯的裁决、召集英雄、往特洛伊、围城前九年、阿喀琉斯和阿伽门侬的争执、墨涅拉奥斯和帕里斯的决斗、特洛伊人的胜利、木马屠城。然后将学生分成每八至十人一组,让他们在课后查找资料,从这十个部分里选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部分,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二、典故法
扮演角色的方法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内向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来说,讲故事的方法更为合适,教师可以结合以往大学英语精读课文中引自《圣经》的典故。许多学生当时并不熟悉这些典故,但结合《文化入门》的内容,同学们豁然开朗。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十单元课文阅读理解练习第4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oVingo Florida was in fact the land o Promise.许多学生在做这一题时,对the land of Promise这个短语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很难查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通常写作the Promised Land,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亚伯兰是犹太人的始祖,以虔诚笃信上帝著称。他曾多次率领家族迁移,后来客居迦南。上帝对他许下诺言: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方,就是迦南,全部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因此,这里的the Land of Promise指的是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的土地:迦南。这个典故指“乐士”或“希望之乡”。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连任的就职演说辞中,也连续两次活用这一典故:Guided by the ancient vision of a promised land, le us set our sights upon a land of new promise. (在“希望之乡”这一古老憧憬的指引下,让我们着眼于新的“希望之乡”。)
在讲授《文化入门》时,圣经的故事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伊甸园的故事、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造人的故事都与精读课文密切相关,可以巧妙地将之结合在一起,如教师可以将精读第三册第三课中的“being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breathe”搬到文化课上提问学生。他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学生们也很快明白了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诺亚方舟”“礼拜天”的渊源。其他诸如“恋母情结”也是源于《文化入门》中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故事。由此可见,将文化课中的经典故事与阅读课穿插在一起,更加让学生领会到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而使学生更加体会到“语言反映文化,文化渗透语言,两者水乳交融。学习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语言所反映的文化”(3)。
三、师生换位法
师生换位就是老师与学生交换角色:学生台上讲课,老师台下掌控。根据《欧洲文化入门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于学时所限(我们只有一个学期学习本门课程),教师只集中讲解前五个大题的内容,若学生对本门课程感兴趣,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自己制作课件,然后带到课堂播放[4]。所以,在整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前半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着重介绍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圣经、文艺复兴等重点内容,确保大部分同学掌握这些欧洲文化的精髓。后半学期我指导学生自学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者作品,制作课件在班级里播放。很多学生有出乎意料的表现,他们各自发挥专业特长,来自文学院的同学将浪漫主义文学诗歌翻译成押韵的汉语,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哲学专业和物理专业的同学将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分析比较得十分透彻;数学系的同学画出了一颗繁茂的毕达哥拉斯树。站在台上的同学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解,有时还向台下的同学提问,有时也向老师提问,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是老师的“权利”,可现在是“小老师”提问大老师了。在分析讲解课件内容时,他们的视角独特,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有时还会在课堂上引发热烈的讨论。笔者坐在台下,一边观赏思考学生做的课件,一边记录其中的亮点或不足,以便在课后进行点评,并当场打分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参照,有时回答学生们的问题,因为有的同学英语口语不是很好,常常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需要老师的点拨。
通过这种师生换位的课堂活动,同学们在英文周记中写道:“过了一次当老师的瘾”“希望这样的活动继续下去”“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看到这些周记,笔者感觉很是欣慰。
另外,笔者争取2~3周一次安排学生到网络自主学习教室进行学习,把平时课堂上没时间播放的视频材料和课件资源等全部上传到班级学习平台上,让学生自主选择,下载学习观看,给他们自主的权利,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的研究成果只是笔者在过去的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初步尝试,这些尝试性的教学实践表明,《文化入门》这门课程很适合用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适合设计出与欧洲文明相关的学生参与度很高的课堂和课外活动。[5]这些教学活动改变了教师单纯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本课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以《欧洲文化入门》为内容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颠覆了以往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教学模式, 给大学英语教学增添了实际内容和趣味性, 为了使这门尚在教学改革中的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尝试角色扮演法、典故法和师生换位法, 以使这门课程摆脱传统的以讲授语言为重点的满堂灌的模式。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欧洲文化入门》课程,角色扮演法典故法,师生换位法
参考文献
[1]王守仁.高校大学外语教育发展报告[M].P58.
[2]Schmidt, R.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1:1990:17-46.
[3]顾嘉租.跨文化交际[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http://www.docin.com/p--287429228.html.
欧洲大学 篇10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多样化,新建本科院校,高校分类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1999年以来通过专科升本科、合并等方式在地市级城市组建的本科高校。 2013年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数占本科高校总量的55%,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力量。但新建本科院校也出现了办学定位模糊和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问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势在必行。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引导部分本科院校转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目前已明确转型的主体是新建本科院校,并且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与此同时,对这一转型也出现诸多解读,难以形成共识。原因之一,是因为缺乏对欧洲院校分类和国际课程分类的深入对比和考察。深入探讨应用技术大学在两种分类体系中的定位,可以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发展历程: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兴起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三十年里,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或“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演变为一个巨型体系,大学之外相继出现一批以教学为主、有别于传统大学的新型专业高校,尤以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最为成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期。二战前欧洲绝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足5%,然而战后短短数十年即猛增至15%。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对欧洲国家公共财政和管理体系形成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二战后世界范围掀起的大学生抗议运动,引发有识之士对大学功能的批判。德国学者皮希特发出“德国教育灾难”的警告,批评洪堡大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就业需求。欧洲政府遂将建设多样化的高教机构提上日程,由于扩充传统大学成本高昂,升格原有职业培训机构便成为最为可行的方案。英国最早完成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重新组建,并将其命名为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s)。随后,法国短期技术大学(IUT) 和德国高等专科学院(Fachhochschulen)陆续建立[1]。这一时期此类高校共同特征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注重教学和职业导向,学制多为三年, 但并未获得与大学同等地位。
经过十多年摸索,这类高校步入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尽管欧洲高等教育受经济危机和适龄人口下降等因素影响陷入低谷, 但80年代又重新复苏。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新自由主义的公共管理,欧洲高教政策转向市场本位,开始削减高校财政投入,促进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新型高校由于实用性办学导向和紧密的校企合作基础,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德国在1985年《高等教育总纲法》中明确提出高等专科学院与大学之间是“不同类型但等值”的高校;英国则在1987年《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中公开认可多科技术学院与大学具有同等地位。这一阶段,新型高校获得里程碑式的发展,学制由三年延长至四年,并具有应用科学研究能力,从而获得与传统大学并驾齐驱的发展机会。
90年代以来,新型高校进入国际化背景下的第三阶段。1992年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时,欧洲学者曾预言这类高校与大学并行的格局将终结[2]。然而事实上却出现新一轮建设热潮,新型高校在瑞士、芬兰、荷兰等国家得到迅速推广。为提高国际影响力,1998年德国高等专科学院改用英文名称“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其他国家效仿此举并在国际交流中沿用此名。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全面启动,欧洲各国联系日益紧密,2007年由荷兰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UAS)发展到11个欧洲成员国家。 截至2008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在校生占高校总人数比例为65%,几乎是传统大学的2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机构数最多,为国家培养了2/3的工程师和1/2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尽管各国高教机构规模和入学要求不尽相同,但都强调运用科研为地方经济服务,主要开设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社会工作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多数国家还可授予硕士学位。
二、办学定位:应用技术大学在高教体系中的位置
应用技术大学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壮大不仅为欧洲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也揭示了高等教育由大学系统转向高等教育巨型体系的时代变迁。在这个复杂的高教体系中,应用技术大学如何找准自身位置,并与传统大学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互补的格局,是这类新型高校获得成功的关键。其定位主要可从欧洲院校分类和国际课程分类两个角度考察。国内在讨论新建本科转型定位以及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经验时往往将这两种分类不加区别地混用,很有必要厘清。
1.在欧洲院校分类中的定位
学界通常认为欧洲存在四种高教模式。应用技术大学在这四种模式中的定位是不同的[3]。综合国外学者的分类方式,欧洲高教体系类型和特征如表1所示。
一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大学主导制(Univer- sity-dominated systems)”。这种模式下大学以及大学级别的专业学院构成高教体系。以教学为主的新型高校提供短期职业课程,如教师培训、工程技术和护理培训等,但并未纳入高教范畴。这种模式在1960年前的欧洲很普遍,现在则仅存在意大利。可以形象描述为I型,表示高教体系仅由大学构成。
二是以奥地利为代表的 “双轨制(Dual sys- tems)”。这种模式下新型高校大多被视为高教体系,与大学构成双轨发展,大学在高教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新型高校数量多、规模小,采用三年制的专业职业学院模式,提供种类有限的专业化课程。 新型高校与劳动市场联系紧密,但与大学基本无联系,相互隔离区别对待。新型高校之间的联系也仅限于区域水平。这种模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很普遍,目前主要是奥地利采用该模式。笔者将其描述为h型,表示高教体系中两类高校双轨发展,但地位并不平等。
三是以德国、荷兰、芬兰等为代表的 “二元制(Binary systems)”。这是一种更为正规的双轨制,新型高校与大学处于平等地位。在双轨制中,新型高校基于功能组织原则,由许多规模小、专业化的机构组成。而在二元制中新型高校基于地域性原则,由不同学科中心组建形成,同时也更注重区域经济服务功能、提供多学科和多目标性的课程。可表示为H型,表明高校体系中两类学校共同发展, 并且地位平等。
四是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代表的“联合制(Uni- fied systems)”。这种模式是通过在传统大学里增设职业教育课程、新型高校与传统大学合并或者新型高校升格为大学等方式构成的。新型高校升格为综合性大学,可同时提供学术和职业两类学习项目。可表示为n型,表示两类高校通过升级、扩充、 合并等方式,差异性不断缩小。
结上所述,不难看出以上四类模式具有时序性的特征,即由I型至h型、H型和n型。应用技术大学早期产生于职业技术学院,以补充传统大学无法覆盖的技术型教学,此阶段多为I型。20世纪70年代与大学分轨而治,划归到高等教育体系,构成h型。至80年代形成高教体系二元制H型,应用技术大学的地位基本与传统大学平齐。90年代英国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大学的目标定位上差异性缩小,升格成n型。目前I型已经过时,h型也只有少数国家使用,H型结构是当前采用最多的。
目前欧洲国家对于采用H型还是n型尚存争议,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H型中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大学之间存在隔离机制,可确保定位的差异性,有利于高教体系多样化发展。但分流也易导致高校在经费拨款、教师待遇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出现不公平现象,应用技术大学多处于弱势地位。在n型体系中机构内部多样化并未消失,但相较于H型,高校之间职能定位趋同化问题更为突出。
2.在国际课程分类中的定位
20世纪80年代国际组织倡导 “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包含了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类成人教育,大大拓展了高等教育内涵。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 (ISCED-97)中按照课程特征,将“第三级教育”的第5级(提供专科、本科和硕士学位项目课程)分为5A和5B两类高校[4]:5A类课程强调理论基础, 学制4年以上,为从事学术性或高级技术工作做准备;5B类为职业技术型,学制2至3年,为从事具体职业或生产技术型工作做准备。依据上述分类, 应用技术大学重心在教学并承担职业型课程,被划入5B类。但此种分类与实情不符,事实上目前这类高校多数已具备应用性理论研究功能、学制也延长至4年。为此,2008年欧洲学者应用ISCED- 97分类法重新划分德国和瑞士等国教育体系,将应用技术大学归入5A类。近年来欧洲国家官方报告也将其列入5A类。
3.两种高校分类定位的比较
综合两种分类可知当前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主要划归到高等教育范畴,与传统大学共同构成高等教育体系,并且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模式。将两种分类方法归纳如表2所示,可见两种分类方法的目的相似,都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高校类型和学习课程,但侧重点不同。欧洲院校分类是政府部门对高等教育整体的规划和预测,应用技术大学视为一种理想类型,肩负促进高教体系多样性使命。从欧洲院校分类可看出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呈现出鲜明的多样化特征,在空间地域上四种高教模式分布在不同的欧洲国家,在时间分布上不同高教模式依次出现在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国际课程分类是国际组织对各国学习项目的调查,强调学习经历和终身教育。应用技术大学可提供多种课程类型,对于扩大教育普及面有重要价值。这种分类视角更宽广,包括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可以用于处理复杂的教育系统。但根据这种分类法容易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划分到职业教育体系,引起误读。
4.应用技术大学多样化发展动力
应用技术大学的多样性不仅能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社会流动,也能满足各国劳动力市场需求。其多样化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变革动力来源的多样性产生的,可以从高校与环境、高校自身和行动者三个角度来分析应用技术大学变革动力。
首先,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新型高校组织, 其生长过程与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关。创立初期为满足高校扩张和学生多样化需求, 新型高校将功能定位于教学和职业导向;而后在市场化和国际化战略驱动下,将功能定位在应用科研上,并加强与企业和地区经济互动。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大学也在塑造高教体系形态,二元制的成功使其成为欧洲高教的“名片”,为其他国家高教改革提供了借鉴经验,也塑造着国际高教体系。
其次从高校自身诉求看,学术漂移(Academic drift)是一种认可度较高的解释框架。比较教育学家盖伊·尼夫在考察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升格问题后,认为这是模仿大学所致的一种学术趋同现象[5]。实际上,欧洲高教体系从大学主导制、双轨制、二元制再到联合制的变迁始终贯穿这一规律。 一方面基于精英教育理念,欧洲大学享有较高文化地位,应用技术大学会不自觉地向其看齐;另一面为吸引高质量生源和经费支持,这类高校也会向大学靠拢。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多数应用技术大学不愿划入职教体系,而归入与大学并列的5A类。德国已将新型高校德文名 “Fachhochschulen”改为 “Hochschulen(高等学校)”[6],后者是只有大学才可使用的名称。
最后从行动者角度看,高教模式是各种力量制衡的结果。欧洲政府是应用技术大学制度形成的主要推动者,其行为体现出政策的基本价值。尽管市场和高校利益诉求会影响选择,新型高校具有自发的升格冲动,但这种情况其实只发生在少数国家。90年代新建高校仍沿用二元制而不是联合制,这是因为政府仍将二元制视为保障多样性的一种隔离机制。此外,为保障公平和多样化,欧洲高教管理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由控制转向监督,并运用法律制度和签订绩效合同等方式促进其自主发展;为强化治理模式多样性,不断引入企业和国家联盟等新的行动者。
三、启示建议: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未来图景
对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在高教体系中定位的分析,以及对其多样化发展模式的认识,可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1.澄清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误区
当前我国学界对应用技术大学概念颇有争议, 甚至从字面解读认为转型就是要停办所有非技术类专业。实际上在应用技术大学名称出现前,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名称。例如德国称之为高等专科学院,法国称之为短期技术大学等。国际经合组织(OECD)先后将其命名为“非大学机构”(Non-u- 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和“大学之外的高教机构”(Alternatives to universities),但前者含有歧视色彩,后者内涵过于宽泛,均未被普遍采用。后来为进行国际招生,德国将高等专科学院英文名改为应用技术大学,广为国际学界接受,并被其他国家效仿。可见应用技术大学的名称实际是一种高校国际化包装策略,与高校国际营销和招生相关。
我国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应吸取国际经验,不应陷入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大学等概念之争而忽视其内在目标。若从应用技术大学名称进行字面推敲,以为转型就是要停办人文社科类专业,这显然违背其发展规律,实际上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也开设社会学、法律、经济管理等课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应突出应用科研特色与传统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区分,不断提升自身社会地位,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
2.厘清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分类定位
2014年我国《决定》提出院校转型的核心思想是“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当前学界的主流构想是转型院校定位成职业本科院校,与中职和高职院校构成现代职教体系,由此形成与普通高教体系并行的双轨模式。表面看这是学习借鉴欧洲的二元制成功经验,实际是混用了欧洲院校分类和国际课程分类体系。
我国构想的高校分类包括职业教育,确切说在构建第三级教育体系。第三级教育体系采用课程分类法,很容易误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列入5B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形成以应用技术大学为代表的职教体系和高教体系构成所谓的“二元制”双轨发展。 实际上尽管早期应用技术大学多划归到5B类,但当前欧洲国家普遍认为本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应划归到5A类。另外在欧洲院校分类中,应用技术大学属于高教体系而不是职教体系。欧洲的二元制是在高教体系之下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大学的双轨发展,不是职教体系与高教体系的双轨模式。因此,我国新建本科转型在定位上为职教体系,在实践层面又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经验,实际是要职教体系中的院校达到高教体系的标准,是一种错位发展而非制度移植创新。
3.重构人才类型标准的第三级教育体系
构建合理的高校分类体系是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首先应充分认识中国高校现状的复杂性。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 其中本科院校1170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本科院校中地方新建本科646所。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础及模式更为复杂。其专科基础涉及师范院校、成人高校、高职、行业专科院校等多种类型,升本后形成两种成功模式:一类是培养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技术型本科,类似职业本科;另一类是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专业应用型本科,类似应用技术大学[7]。
基于我国高校的复杂性,采用覆盖范围广的第三级教育分类体系似乎更为合适,从而构建“学术型—专业应用型—职业技术型”三元交叉分类体系[8]。总体划分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 其中高教体系分为学术型大学和专业应用型大学, 职教体系分为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院校类型边界大致如下:第一,少数“985”、“211”高校定位为学术型大学;第二,大部分“985”、“211”高校转入学术与应用的交叉地带,强调专业回归实践;第三,部分已是专业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不必划入职教体系,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其学习借鉴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第四,部分技术型新建本科院校可定位成职业本科;第五,高职专科应加强专业特色,未来少数可升为职业本科。因此,我国新建本科大致可分流为类似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和职业本科。
4.高教多样性发展需要去行政化
创建世界一流高校体系的重点是保障高校类型多样化。如前所述,高校分类发展动力既来自国家体制环境,也来自高校对声望追逐的内驱力。欧洲政府为促进二元制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改革高教管理体制,由官僚模式转向市场绩效的监督型和多元治理,以保障高教体系的多样性。当前我国高教体系等级分明,“985”、“211”高校享有资源配置优先权和较高的行政级别,新建本科院校则处于边缘地位,面临很大的生存困境。因此,重构我国的高校分类体系,主管部门应转变行政化思维,改变独揽包办的方式,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不断吸引市场、高校基层学术人员等各类行动者,共同致力于高校体系多样性建设。通过逐步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9],减少行政驱动的盲目升格行为,引导激励高校真正按照地方经济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办学。
参考文献
[1]Teichler,U.The End of Alternatives to Universities or New Opportunities[J].In J.S.Taylor,J.B.Ferreira,M.Machado,R.Santiago(Eds.),Non-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pp.1-13).Dordrecht,The Netherlands:Springer,2008.
[2]Egbert de Weert,et al.Research at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in Europe:Conditions,Achievements and Perspectives,On the Initiative of the European Network for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UASNET),2009.
[3]Kyvik,S.Structural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in Western Europe[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4,29(3):393!409.
[4]Schneider,S.L.Applying the ISCED-97to the German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In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97):An Evaluation of Content and Criterion Validity for 15 European Countries,edited by Silke Schneider,2008.
[5]Neave,G.Homogenization,Integration and Convergence:The Chesire Cats of Higher Education Analysis.In Meek,V.L.,L.Goedegebuure,O.Kivinen,and R.Rinne(Eds).The Mockers and Mocked,Oxford:Pergamon/IAU Press,1996,pp26-41.
[6]Klumpp,M.,&Teichler,U.German Fachhochschulen:Towards the End of a Success Story?In Non-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Higher Education Dynamics,vol.23,2008,pp.99-122.
[7]潘懋元.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2):17-20.
[8]陶东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政策评价与反思[R]//杨东平.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1-61.
欧洲大学 篇11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产生;影响
学位是近代高等教育研究中不可绕开的一个重要概念,学位制度也是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学位”,最基本的含义是指由大学或学院颁发的,表示受教育程度及质量、学术水平或知识能力等级等的标志和称号。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源头。为此,有必要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有一个清晰认识。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产生
首先,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产生的组织基础。这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这一特定的历史现象相联系。11世纪是欧洲社会全面复兴的时期。其中,这时期欧洲的文化水平在十字军东征和翻译运动中得到提高。基督教会建立起一系列教育机构,如:修道院、主教学校、教区学校。在这些条件的刺激下,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并发展迅速。以波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的诞生为起点,到15世纪,欧洲新建大学22所。中世纪大学作为学位制度的外在组织也随之产生。
其次,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等级划分的形成。这与当时的骑士制度、行会制度有关。骑士教育表述为四个阶段:学习骑士—扈从—见习骑士—骑士。具备基本的骑士资格但还没成为正式骑士前,跟着领主出兵作战学习作战本领的阶段被称为见习骑士。在中世纪大学时期,学士学位的获得者也是指在获得任教资格前,跟着教师学习知识并帮助教师分担教学任务的学生。所以,从名称上看,学位制度就有着骑士制度的影子。虽然骑士制度对学位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行会制度的影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中世纪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相互帮助而建立了行会。在工商业行会中,所有的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学徒、帮工、师傅,这三个等级有高低之分,“从某一等级向高一等级的提升,被认为是常规,并需通过公共考试之途径”。这就对应了早期中世纪大学中学士、资士、硕士和博士这三个等级,同时也需经过考察。英语中师傅一词为“master”,这一单词被直接用到学位制度中表示硕士学位,在中世纪,师傅、教师、硕士都是用的“master”,表示拥有独立的地位,可以训练培养学生,发放资格证书。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意义
毋庸置疑,学位制度的产生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和之后的大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提供人才选拔的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学位制度形成之后,大学培养人才就有了一套组织和制度上的规范操作。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和严格的学术训练,向达到规定要求的学生颁发学位。这样,学位制度为人才的选拔和录用提供了一套可行、相对公平的评价准则。
第二,出现真正意义“大学”。学园是欧洲社会早在古希腊时期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机构。但是那时的学园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从学生的学习、考试、毕业没有一套系统的考核方法,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产生,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至此,中世纪大学才完成了从古老的高等教育机构向正规大学的转变。
第三,为后世大学树立新理念。伴随着中世纪学位制度的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在大学逐渐树立,就是任何人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通过各种测试和程序,才能获得对其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认可,进而被准许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作为一种可操作的手段和可鉴别的标准,学位制度提供了一种错误概率最小及成本最低的办法”。
第四,推进社会公平。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位代表荣誉,硕士和博士的头衔意味权威和地位,学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学位制度给予中下层人士晋升的希望,这在客观上增强了中世纪时期各阶层的流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公平。
总之,欧洲中世纪学位制度的形成既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是欧洲国家人才培养制度化的萌芽,也是欧洲教育体制的基础。其庄严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延续至今,也是其尊重学术和人才的传统的传承。它的宽进严出制度仍对今天的高等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因此,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杨少林著.古老而常新的法国学位制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雅克·勒戈夫著.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爱弥尔·涂尔干著.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海斯汀·拉斯达尔著.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一在上帝与尘世间(第一卷)[M].崔延强,邓磊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孙华程.城市与教堂:制度视野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约翰·赫伊津哈著.中世纪的衰落:对十四和十五世纪法兰西、尼德兰的生活方式、思想及艺术的研究[M].刘辉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7]雅克·韦尔热著.中世纪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欧洲大学 篇12
关键词:宋代书院,中世纪大学,教育制度,民主,自由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 中国的书院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制度, 并且都对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二者在很多方面既有相同之处, 又各有自身的特点。这两种既具有共性又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 对各自地区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现象。
一、关于两种高等教育制度产生的历史考察
书院和大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与中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1.书院产生的原因
中国的书院之名起源于唐代, 据史书记载, 唐朝有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但那时还不是教学场所, 而是官方藏书和校书的场所。唐末以后, 战争频繁、官学衰废、士子失学, 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封建文人学者, 只好自动择地而学。宋朝初期, 书院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另外, 唐宋时期, 佛教已大为盛行, 佛教别创院规, 开展译经、著述、讲学等多种活动。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书院大多设立于名胜之处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方式和教学制度。再者, 唐末以后, 等级授田制受到破坏, 社会上出现了庶族地主,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 要求学术自由。
2.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
中世纪早期, 基督教垄断了整个教育, 此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神学。宗教色彩浓厚, 经院哲学盛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出现了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变更, 资产阶级的权力日益膨胀, 必然对教育提出新要求。另外, 中世纪欧洲还存在分工极细的行会制度, 匠师和学徒之间的关系是家长式的。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 这种师徒相传的制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十字军东征, 扩大了欧洲人的视野, 神奇的阿拉伯文化以及重新发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唤起了欧洲人的好奇和探究。这一切都最终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二、关于两种高等教育制度办学特征的比较分析
宋代书院制度与中世纪大学作为东西方古代高等教育的有代表性教育制度, 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们的发展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明显差异, 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民主的追求
1.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均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
书院的发展与社会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政治的变迁和官学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书院的发展。宋代的书院多设在远离城市权力中心的偏僻之处, 它不像中世纪大学那样常常处于权力冲突之中, 但书院同样面临着生存独立的问题。为了书院的生存和发展, 书院创建者同样需要得到官方和社会的支持帮助。宋代书院在不同时期都曾受到朝廷的赐书、赐匾额或赐学田等褒扬。
中世纪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始终贯穿着大学与基督教会以及世俗王权的冲突与摩擦, 大学为自己的独立发展需要进行不懈的斗争。大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相应的自主权:大学可以自己设置学术讲座, 控制人员编制, 有权审查和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此外, 大学享有司法权, 对违背法律的学者和学生自行进行处理, 不受所在地司法当局的干涉。大学还有罢教和迁校的权利, 如果大学受到市政当局、其他行会或市民的勒索或遭受迫害, 大学有权停止讲座, 甚至还可以把学校迁移到其他城市。虽然中世纪大学的如上特权并非短期内获得, 亦并非固定不变的, 但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品格和探究精神。
2.书院和中世纪大学的开放办学模式, 表现出较强的民主性。
中世纪大学具有十分突出的开放性或国际性特点, 师生来源并不局限于某一狭隘地域, 而是几乎来自欧洲的所有地区。这就为学者之间相互交流和放学成为可能。当时的大学, 没有入学考试, 从理论上讲, 只要达到基本的入学年龄和入学水平, 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学生中既有出身名门的贵族少爷, 又有生活艰难的寒门子弟。当时的巴黎大学、波隆那大学或者其他大学都规定以拉丁语作为通用语言, 并采取开放的态度使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和学者通过学术和情感交流, 进行知识的探索和追求。
(二) 自由的体现
1.书院和中世纪大学的学术创新精神。从外部来讲, 宋代的书院和中世纪大学都具有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中世纪大学最通行的教学方法是学术讲演, 即由教师诵读教科书原文及其注释, 逐章阐明内容梗概, 并举例释疑、论说评论。另外一种方式是学生辩论, 即对辩或独辩。教师的辩疑式或评论式讲演风格, 以及学生之间通过对不同问题的争论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反映了中世纪大学的学术探究精神, 又有利于学术的创造和不断创新。书院和中世纪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教育发展的内容。除了共有的自由讲学、自由听课、学制灵活等特点外。中国的书院鼓励百家争鸣, 创立颇具特色的讲会制度, 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论辩交流。西方中世纪大学作为令人振奋的知识中心, 尽管深受神学的束缚, 但是大学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兴起, 使教育对人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们重视受教育者的作用不仅局限于教学的具体活动中, 而且扩展到人的整体价值。
2.从书院和中世纪大学的人才培养目的和课程设置的比较来看, 体现出较强的创新观念。书院的人才目的, 反映在书院的学规中。中世纪大学是社会需要和经济复兴的产物, 它的教育目的有很强的社会实用性, 极力主张培养合格的律师、医师、祭师及有一定专门知识素质的公职人员。教育史专家约翰·S·布鲁贝克指出:“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
从课程设置上看, 大学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注重对西方传统“七艺”的继承和发扬, 尤其推崇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书院也重视对儒家原典的解读和阐发, 致力于传统儒学原理教条的哲理化改造, 显然二者有相通之处——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
三、结语
宋代书院和中世纪大学都对各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高等教育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尽管二者受时代的影响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书院和中世纪大学所倡导的民主办学理念, 对近现代高等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大学的自主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高等教育政策, 高校为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需要不断地进行调适自身, 扩大办学的自主权。
书院和中世纪大学所倡导的开放办学, 鼓励百家争鸣, 以及学术创新的理念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大学在办学模式上逐渐地走向开放办学, 这对于促进人才的流动, 文化的传播和国际交流以及为社会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全新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大学作为知识的中心, 学术的“心脏”, 仍然应把“求真、求新”定为自己的理性追求。中世纪大学的课程理念——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统一, 对于今天的大学来讲, 仍然值得认真地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贺国庆.外过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福涛.外过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张瑞-,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古代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