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法院

2024-09-17

欧洲法院(共12篇)

欧洲法院 篇1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后,欧盟各国公民便拥有了另外一个身份———“欧洲公民”。此后,提升民众的“欧洲公民”素养成为欧洲各国政府的一大任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当前各成员国公民是否更加了解欧洲以及欧盟组织?他们是否认同其欧洲公民身份,并倾向于积极参与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欧洲公民情感和行为?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 简称IEA) 于2006年启动的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 (the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09,简称ICCS2009)为我们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依据。

一、ICCS2009欧洲板块概况

ICCS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公民,就应帮助他们掌握相关公民知识,形成积极的公民态度,并能够积极参与公民活动[1]。因此, ICCS2009的评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民素养。这部分主要包括公民知识领域、公民情感—行为领域以及认知领域。二是背景。这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等。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查主要包括欧洲、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板块”主要考察学生的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欧洲公民知识,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 对欧洲各国文化间的关系、欧洲政策、机构的认识,欧洲公民参与意向等。

参与此次公民教育调查的欧洲国家有24个, 包括芬兰、丹麦、瑞典、波兰、爱尔兰、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斯洛伐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英格兰、 斯洛文尼亚、比利时弗莱芒语区、捷克共和国、立陶宛、西班牙、奥地利、马耳他、拉脱维亚、希腊、卢森堡、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调查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初中生),参与人数超过了75000人,覆盖欧洲地区3000多所学校。此外,这次调查还收集了这些学校中35000多名教师和校长对有关欧洲公民素养方面看法的数据。

二、“欧洲公民”素养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各国便开始着力进行学校“欧洲公民”教育,那么,学生的“欧洲公民”素养如何?下面从“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和行为参与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欧洲公民知识

公民知识是公民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形成的基础,具有丰富公民知识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在成年后参与国家选举投票[2]。在ICCS2009欧洲板块中,IEA围绕欧盟基本事实、欧盟法律和政策、欧洲货币知识这三个方面对24国75000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欧洲”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其中,女生明显优于男生,而且欧盟新成员国(如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塞浦路斯)学生表现更为突出。首先,就欧盟基本知识而言,绝大多数学生认识欧盟旗帜,并知晓所在国是否是欧盟成员国。然而,学生对有关欧盟的详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只有极少数学生清楚欧洲议会的所在地、欧盟成员国数量、或哪些国家要求加入欧盟。其中,芬兰、瑞典、瑞士学生对欧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低于平均水平。其次,就欧盟法律和政策而言,各国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学生们对某些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很了解但对其他方面似乎不太清楚。最后,就欧洲货币政策而言,尽管所有学生对欧洲货币政策比较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其认识存在错误。他们认为欧元是所有欧盟国家的通行货币, 但事实上一些欧盟成员国,如瑞典、丹麦、挪威、捷克和英国并未将欧元作为其国家通行货币。此外, 欧元区国家学生对欧洲通用货币的了解程度不及非欧元区国家学生。

2.公民身份认同感及对欧洲政策、机构的态度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公民身 份 ” 已经被 “ 后国家公 民身份 ” (post- nationalidentity)(包括欧洲公民身份)所取代[3]。另一些学者认为,尽管“后国家公民身份”正在迫使人们改变对国家公民身份认识,但后者在公民身份认同中仍然占主导地位[4]。那么,学生的“欧洲公民”认同感及其对欧洲政策和机构的态度怎样? ICCS2009调查报告为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依据。

(1)大多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

就“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而言,91%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并为自己生活在这一地区而感到骄傲。尽管如此,各国学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却有所区别。欧洲各国平均分为50,大多数国家介于45~54分之间,其中,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学生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而拉脱维亚分值最低,只有45分。那些对本国社会、政治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此外,男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普遍优于女生,移民家庭学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不及本土家庭学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然而就公民身份认同顺序来看,只有37%的学生认为他们首先是欧洲公民,然后才是各成员国公民。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更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

(2)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

就对欧盟的态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意大利(90%)、西班牙(83%)、斯洛伐克共和国 (81%) 学生对此认同度较高,而瑞典 (50%)、拉脱维亚(54%)、英国(56%)学生的认同度较低。同时,大部分学生为自己国家是欧盟成员国而感到骄傲。其中,爱尔兰 (93%)、意大利 (95%)、立陶宛(91%)、斯洛伐克共和国(93%)、斯洛文尼亚(91%)、西班牙(91%)的学生表现非常突出,而捷克共和国(79%)、马耳他(77%)、拉脱维亚 (73%)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对此认同度较低。

(3)多数学生赞同欧洲除政治外的政策

就欧洲政策而言,除政治方面外,多数赞同欧洲各国在环境治理、经济、教育、外交、法律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87%的学生表示他们赞同欧洲各国在环境 治理方面 实行统一 政策 ; 在外交政 策 (77%)、教育系统(79%)、法律法规方面(76%),学生也认为各国可以实行统一政策;68%的学生赞成欧洲国家实行共同的经济政策。而对于政治一体化问题,学生们的支持率较低,仅有1/3的学生支持以欧洲组织代替成员国政府、议会和首脑,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除欧盟新成员国学生外,多数学生认为,欧盟应不断扩张。此外,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信任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但均不及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

3.对欧洲文化交流、人口自由流动和学习欧洲语言的态度

(1)绝大多数学生支持种族、民族和移民间平等

就支持种族、民族之间平等来看,瑞典和卢森堡学生对此支持率最高(平均52分),而捷克共和国、拉脱维亚、马耳他相对较低(平均46分);就支持移民拥有平等权来看,保加利亚、卢森堡和瑞典最高(52分),而比利时弗莱芒语区、英国较低(46分)。此外,来自移民家庭的学生对此更加赞同,女生较之男生对此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

(2)绝大多数学生赞成人口自由流动

90%的学生支持成员国公民具有在欧洲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工作的权利,因为他们认为人口自由流动有益于增强欧洲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尤其新近成为“新民主”国家和欧盟新成员国的学生更加支持人口自由流动。只有少数学生怀疑人口自由迁移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多数学生支持学习外语

多数学生掌握了一种或多种本国语言外的其他语言,且对外语学习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尽管各国学生外语能力有所不同,但3/4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较为流利地使用一种或两种欧洲语言进行交流,只有两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以及保加利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和西班牙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外语水平较低。相较于男生,女生学习欧洲语言的态度更加积极。同时,那些支持不同种族、民族和移民拥有平等权利的学生,往往比他的同龄人更乐意学习其他欧洲语言。

4.欧洲公民参与

在过去20多年间,欧洲一些国家的公民参与率正在逐步下降,这使得人们非常关心公民参与这一问题。在欧洲地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政治参与,特别是国家选举或欧洲选举活动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参与欧洲事务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和看法呢?根据ICCS2009,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参与欧洲事务的意识比较薄弱,实际参与度偏低。

(1)学生对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关注度较低

较之欧洲政治问题,学生对本国政治问题更感兴趣。超过3/5的欧洲学生表示,他们每周或经常通过电视报道了解本国新闻而非欧洲消息,49%的学生经常关注本国政治新闻,而只有38%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其中,奥地利(62%)、意大利(71%)、拉脱维亚(64%)、立陶宛(70%)的学生最为关注本国政治,丹麦(34%)、芬兰(29%)、比利时弗莱芒语区 (30%)、斯洛文尼亚共和国(33%)、瑞典(35%)学生对本国政治新闻的兴趣度较低。那些对本国政治感兴趣 的学生时 常关注欧 洲政治 , 如奥地利 (50%)、意大利(55%)、立陶宛(52%)的学生非常关心欧洲政治。相反,那些对本国政治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如比利时弗莱芒语区(24%)、芬兰(25%)、瑞典(24%)学生表示他们对欧洲政治并不感兴趣。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并不经常讨论欧洲方面的话题。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经常参与欧洲政治或社会方面的讨论会,只有极少数欧洲国家的初中生几乎每周参与这类话题的交流活动,如保加利亚、意大利学生经常参与欧洲问题的讨论活动。

(2)学生欧洲公民参与实践活动较少

在被问及欧洲层面的公民参与实践时,学生们均表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参与过这方面的活动。部分学生经常去其他欧洲国家旅行或度假,还有45%的学生表示他们参与过其他国家的展览、节日等。除捷克共和国(38%)、保加利亚(28%)、立陶宛(42%)、波兰(42%)、瑞典(43%)外,其他国家均高于或接近于平均水平。其中,爱沙尼亚(57%)、列支敦士登(59%)、卢森堡(62%)高出平均水平10% 以上。对于成年后公民参与计划,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打算参加当地或本国政治选举活动,而对欧洲选举活动没有太多准备。

三、对学生“欧洲公民”素养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ICCS2009欧洲板块调查报告的分析, 我们发现多数欧洲中学生具备了较为全面的欧洲公民知识,认同自身的欧洲公民身份,并对欧洲相关政策和组织等持积极态度。然而,他们参与欧洲事务的意识却比较薄弱。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20多年来公民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丰富了欧洲公民知识,增强了对欧洲的态度和认同感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后,欧洲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带来了欧洲多种文化、种族、宗教、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这就需要平衡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的权利、文化和传统,并要求学校将青年人培养成为能积极、有效参与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因此,培养“欧洲公民”成为欧盟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欧洲公民”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传播常规性知识,即欧洲一体化的几个主要阶段、欧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欧洲机构的运作机制;二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态度和价值观,即了解欧洲和国际重大问题、形成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等等。就传播常规性知识教育而言,目前约10~20个欧盟国家的中学课程,包括独立性公民教育课或其他课程(如历史、地理)中均涉及“欧洲公民”权利与义务和欧盟一体化历程的内容。然而,这方面教育往往只是关注本国在欧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欧洲一体化对本国的影响,而非着眼于整个欧洲发展。就公民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而言,有近20个欧盟国家开始着手研究欧洲或国际机构在欧洲和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如欧洲政治或经济立法对欧洲的影响,或全球化时代下欧洲经济、社会、生态或政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这一领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如社会正义、财富的再分配以及协调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性等。捷克共和国、德国、爱沙尼亚、西班牙、希腊、塞浦路斯、 匈牙利、马耳他、荷兰和奥地利的国民课程中涉及对欧洲文化多样性的内容。

2.成员国政府、学校和社区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以帮助学生增强“欧洲公民”参与意识

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够深刻体会到欧洲公民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 才能增强其欧洲公民责任感,才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其“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尽管多数国家在培养学生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培养学生参与欧洲事务意识方面却比较薄弱。其原因在于多数国家和学校未能与欧洲其他国家、学校或社区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以培养学生“欧洲公民”参与意识。根据ICCS2009欧洲项目调查报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参与“欧洲事务”的比率较低。34%的学生参与过当地与其他欧洲国家公民举行的活动,只有爱沙尼亚(46%)、列支敦士登 (47%)高出平均水平10%以上,而比利时弗莱芒语区(32%)、捷克共和国(27%)、丹麦(31%)、英国 (28%)、芬兰(29%)、爱尔兰(29%)、斯洛伐克共和国(30%)、瑞典(31%)、拉脱维亚(23%)、瑞士 (30%)均低于平均水平。

3.当前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制约着学生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

从规范性方面来看,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学生同时享有“欧洲公民”和各成员国公民的双重身份, 但“从实证角度看,欧洲公民永远都会与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与欧盟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到目前为止, 能真正称得上是欧洲议会选举或欧洲公投的活动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成员国举行过;公民只是对国家主题投票,在各国政治家之间作出选择,而欧洲问题和路径则被隐藏”[5]。换言之,尽管欧盟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渐走向一体化,但并未实现政治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欧盟属于邦联制“政府”,其成员国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活动仍主要限于本国。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形成参与欧洲事务的感性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的发展,并使其认为参与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机会较为渺茫。这也是当前学生之所以更加关注本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且倾向于在未来生活中积极参与本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摘要: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签订,这意味着各成员国公民拥有了另一个身份——“欧洲公民”。至今20余年过去了,当前人们的“欧洲公民”素养怎样?通过分析IEA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多数欧洲中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欧洲公民知识,认同其欧洲公民身份,并对欧洲政策和组织持积极态度。然而,他们的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与20多年来欧洲公民教育的发展与不足,以及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现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ICCS2009,欧洲公民,公民素养

参考文献

[1]Schulz,W.,Fraillon,J.,Ainley,J.,Losito,B.,&Kerr,D.(2008).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Assessment framework.Amsterdam,The N etherland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

[2]Torney-Purta,J.,Lehmann,R.,oswald,H.,&Schulz,W.(2001).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 in twenty-eight countries.Amsterdam,The N etherland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

[3]O sler,A.,&Starkey,H.(2001).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France and England:Inclusive or exclusive?O xford R eview of Education,27(2).

[4]Delanty,G.(2007).European citizenship:A critical assessment.Citizenship Studies,11(3).

[5]黎文.“欧洲公民”仅仅是个迷思吗?[N].文汇报,2012-11-26-00C.

欧洲法院 篇2

对于东方女性来说,要想习惯法兰西的浪漫,须在巴黎待一阵子才好。几乎所有法国男青年的眼神里都含有一种柔情,用咱们中国的老话说就是“怜香惜玉”。开始有些不适应,后来我才明白法国人的优雅是来自骨子里的。法国男士的眼神很有情,帮助你,却让你觉得对方还要谢谢你。真是不可思议的“浪漫”。我对法国的了解,多局限在法国经典的小说描写,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梅里美的《卡门》,可是眼前的巴黎是真实的巴黎,形象的法国。

巴黎圣母院给我感觉并非传统,相反,我却感到它很时尚,真可以称得上是巴黎历史和现代名胜中的名胜。这座由石头砌成的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所有屋顶、塔楼、扶壁等顶端都以尖塔装饰,仿佛整座教堂正在奋力挣脱尘世的束缚,直指天堂。在这里,我领略了法国人庄严、肃穆的一面。这些法兰西人面对偶像,体味着另一种浪漫。这一切似乎把我带回到了年少时印象深刻的电影《巴黎圣母院》,只是没能见到美丽的吉卜赛女郎和丑陋却善良的敲钟人,只有教堂的一切是实实在在的。陪同人员介绍:巴黎圣母院一直就是法国宗教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全国性的典仪一般都在这里举行,比如,路易十四1660年在这里举行了婚礼,拿破仑加冕也在这里举行。对普通法国人来说,巴黎圣母院之所以亲切,主要缘于它是一座教堂,所以圣母院是神圣的。每到星期日,很多普通市民来这里做弥撒,教堂著名的风琴演奏也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

从法兰西到意大利,总能让人联想到二战时期两个特殊国家的特殊关系。今天看来,那些曾经微妙的关系完全被一种全新的文化所覆盖,那就是欧洲文化。他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听同样的歌剧,很多意大利人讲法语。可是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谁也取代不了谁的,那就是民族精神。我对意大利的了解,是一知半解的歌剧知识和几部关于西西里的的影片。最感动我的就是那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我一踏上意大利的土地,就完全被古罗马文明和现代的节奏所征服。

我又想起另一部有关意大利的影片《罗马假日》。罗马是意大利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如果说它是欧洲的宗教中心,我相信很多人也不会持反对意见。我虽然被罗马眼花缭乱的都市风景所迷惑,可是由赫本饰演的公主在“真理之口”面前的纯真表情总是不能让我释怀,它展现着属于这个座城市的真实和可爱。

每座古城,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传说。相传罗马人的祖先,战神的儿子罗慕洛斯和勒摩被扔到洪水滔滔的台伯河里,他们顺水漂到了岸边,两个孩子孤助无援,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饿死。这时,有一只母狼来了,它刚生下小狼,胸乳胀得难受,当这条母狼看到两个饥饿难耐的漂亮孩子时,非但没有伤害他们,还把自己的奶头送进他们的小嘴……从此,两兄弟就由母狼来养育。后来,两个孩子在母狼哺育他们的地方建立了罗马。

这真是一个奇异的传说。看到意大利的率真和激情,还真有些“狼性”在里边。

到意大利是不能不去“西班牙台阶”的。这个著名的台阶共有137阶,据说是18世纪由一个叫桑德斯的人设计的,名称取自相邻的西班牙大使馆,可以说这是整个罗马最热闹的街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必到此一游,可谓熙熙攘攘,行人不绝,到处都是顶级的名牌商店,阶梯两旁是法国和英国风味的咖啡馆,这里也曾留下拜伦、雪莱、歌德等大师的足迹。想到那些文学大师一边品着上好的西西里咖啡,一面听着意大利姑娘悦耳的话语,该是别有一番情趣吧。

说到意大利语言的悦耳,你不得不承认古典歌剧的魅力源自意大利是有其根据的。除了歌剧,罗马的喷泉也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仅在罗马,美丽壮观的喷泉就有三千多处,而且大多数喷泉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和美丽传说。

比欧洲还欧洲的古巴 篇3

然而美国总统换了一个又一个,古巴学校和政府部门却依然挂着卡斯特罗的照片或画像。这位统治了古巴近50年的老人于2008年2月19日宣布卸下国家主席要职,古巴国会推选他76岁的弟弟劳尔,接掌他留下来的国家领袖空缺。没有了他的古巴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呢?

古巴的城市风貌让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欧洲国家,西班牙殖民者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古巴首都哈瓦那拥有加勒比海地区最庞大、保存最完整的殖民地时代建筑群。那些高大的教堂、雄伟的政府大楼和银行、坚实的城堡,以及能工巧匠在这些建筑上的精雕细刻和彩绘贴瓷,即便是在西班牙本土也都很难找到了,由此可见当年这个殖民地有多么繁荣。哈瓦那老城区的欧式建筑群在建筑规模和细致程度上超越了西班牙大部分的城市,甚至可以和巴塞罗那、马德里一比高下,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哈瓦那的老城建在河的人海口,海岸线上有长达5英里的海墙,主要是用来防止海啸的冲击。人海口两侧有雄伟的堡垒和巨大炮台,在那个大航海的年代,这座城市可以说是固若金汤。岸上的炮台后建了一座巨大的广场,广场上面有一个巨大的铜质雕像,广场下面是隧道,通向河的另一侧。广场向陆地内侧延伸下去,渐化作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的中央可以让行人走动,常有民间艺术家在那里摆摊售卖作品。马路的两侧分别是高大的欧式建筑,这条马路长约2公里,尽头是政府大厦和广场。这样的设计和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极其相似,不同的是,这里比巴塞罗那更雄伟、庞大、细致。只可惜经济衰弱使得经典的建筑蒙上了一层陈旧的颜色,远不如巴塞罗那绚丽夺目。

美国和古巴争斗了半个世纪,水火不容,但殖民宗主国留在哈瓦那的政府大厦却和美国白宫惊人地相似,只不过在细节上哈瓦那的政府大厦要比美国白宫丰富得多了。初到哈瓦那时,我从地图上看到市中心有一个长方形两头半圆的阴影,占地极大,以为是足球场或者国家体育场,后来才知道是哈瓦那的政府大厦。政府大厦门口的广场总是相当阴凉,不是因为加勒比海缺少阳光,而是因为政府大厦太过高大,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市政大厦的四周是很大面积的欧式建筑群,有富丽堂皇的酒店,有庄严肃穆的博物馆,更多的是店铺和民居。古巴革命成功后,这些殖民者和富人的房产被分给了中下层的市民居住。可是经过了半个世纪,这些居民的居住条件越来越糟,家庭的繁衍扩张导致人均居住面积的减小,房子年久失修也开始出现坍塌的现象。

在这些欧式建筑中,藏有一个一个的小广场,广场中心常有花园和喷泉,是市民休闲的好地方,也是聚会之地。最吸引人的也许不是广场本身,而是广场上的各种街头表演。有一个叫Vieia的广场旁有一个将近40米高的了望塔,在那里能俯瞰整个老城区。如果这还不够,塔上有一个暗室,里面有一架360度全方位的望远镜,可把四周的景致投射到暗室内的幕布上,美景尽收眼底。

欧洲法院 篇4

1 项目概述

该法院是在加强全国政法系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修建的, 建设单位要求既解决目前法院审判用房不足, 附属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还希望能够创造一个严肃、公正、体现法律神圣庄严的建筑新形象, 为当地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审判大楼总规模约6928m2左右, 建筑高度23.5m, 总体布局呈“L”字形, 东西长约65.4m, 南北纵深35.2m, 主要由二个部分构成, 主楼办公部分及一、二层法庭部分。新建审判法庭8个, 其中大法庭一个, 中法庭两个, 小法庭五个, 另设有相应配套及办公用房35余间。

2 总体布局

该法院用地选址在某城市规划路北侧, 南面为城市广场, 东面为一规划城市次干道用地, 地块东西方向长约为102m, 南北纵深约为133m, 占地面积约1.5ha。地形较方整, 地势略高于城市路, 交通便利, 具有良好的建设条件。为方便法院工作人员上下班, 人民群众上访和旁听, 总体布局时, 把法院的审判区入口放在南侧和东侧, 与城市主道路 (规划道路) 相邻;犯罪嫌疑人羁押口放在西侧, 方便犯罪嫌疑人的运送和看管。为方便工作人员和审判时警车的停放, 在建筑物南侧和西侧, 设置临时停车位。用地北侧规划了一个训练场和一片绿化用地, 一方面有利于法院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活动和训练, 另一方面也为今后法院的扩建留有余地。 (图1)

3 主要出入口及交通流线组织

法院建筑流线相对复杂, 包括法官及内部工作人员流线, 当事人及公众流线, 刑事被告人流线, 律师及公诉人流线等。其中公众通道与法官通道的设置是流线组织的核心。

3.1 平面交通组织

法庭公众入口和办公入口, 及犯罪嫌疑人羁押入出口, 分别设于基地的东侧, 南侧和西侧, 做到公众, 审判员, 内部员工, 和犯罪嫌疑人严格区分, 各自独立。其中办公、法官人流主要从南面进入, 外部人流及当事人流由东面正中入口进入, 考虑到要杜绝犯罪嫌疑人逃跑, 串供, 自杀和被害的可能性, 羁押室设置单独隔离的出入口, 由西侧入口进入, 警车能够直达, 尽量缩短与审判区的距离, 设置了完全隔离的安全通道, 不与其它人流路线交叉重叠。为了保证残疾人享有司法公正的权利, 在主入口及办公次入口处设置无障碍坡道;并在大法庭主入口处也设置了无障碍坡道, 保证该设施的完善。

3.2 竖向交通组织

本案交通流线系统由三部楼梯、各层走廊和大厅构成。主楼东西端楼梯贯穿至顶层出屋面, 主要为法官及内部办公人员服务, 北部楼梯主要供当事人及公众使用。大量的外部人流被控制在二层以内。各大、中法庭设有单独的法官及被告出入口。

4 平面功能组织设计

4.1 功能分区

按法院建筑的特点, 从使用功能上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区:立案接待区、审判执行及相应配套用房区、办公区。各区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平面功能安排如下:首层设入口大厅、立案办公、收费室、诉前调节室、法警羁押室、法律资料室、值班控制室、及二个小法庭 (68m2) 、二个中法庭 (128m2) 。首层的法庭部分设在中部, 立案及收费部分在公众厅的北面, 中部入口大厅是整个空间组织的核心部分。 (图2)

二层设置了三个小法庭 (面积在68m2左右) , 及一个大法庭 (322m2左右) , 另外设置了法警值庭室、庭外调解室、律师办公室及证人室、审委会会议室、合议室) 。三~四层为办公部分, 设有院长办公室, 审委会会议室及普通办公室、合议室、陪审员室等。顶部为出屋面楼梯间。 (图3)

5 建筑形象

在立面造型的处理上, 吸收了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 端庄的形体、粗旷的轮廓、对称的立面、虚实的对比、夸大的尺度、坚实的材质等, 充分体现出法院作为国家机器的尊严。在中轴线上设置宽大的直上一层的台阶和门厅, 四层楼高的柱廊环抱广场, 营造出法院庄严肃穆的气氛。大楼主立面有意识地在规整的体形中间嵌入一块大玻璃幕, 隐喻“明镜高悬”。大楼主体简洁的楔形体块犹如一块巨大的惊堂木座落在广场上, 强调“执法如山”;顶部对称均衡的造型象征公正与公平。这些设计元素及符号, 塑造出法院鲜明的建筑性格及独特的建筑形象。 (图4)

6 保安监控系统和出入口管理系统

主机房设于二层微机总控室, 内设监控主机、分组切换监视器、操作键盘、长时间录像等设备, 在主要出入口、羁押室、档案室、立案大厅、法庭、门厅、走道、客梯及电梯前室均设保安监控摄像头, 在监控中心可实现对全楼的监视。在院长办公室设分控键盘, 满足异地监控需求。

在楼内 (外) 主要通行门、出入口、重要办公室门等处设置出入口控制装置。本设计采用联网型, 控制机房设于一层监控中心, 按各种不同的通行对象确定其准入级别, 对其进、出实现实时控制、记录与管理。

7 结束语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 法院建筑与普通办公建筑有很大区别,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合理地组织人流。法庭各类房间既要便于候审活动的联系, 又要有利于审判程序中必要的人流回避。这四股人流在进入候审大厅前均应相互回避, 尤其是第二与第三两股人流不应交叉。 (2) 在设计中应当采取周密措施, 防止罪犯在审判前后和临时关押期间或在审判过程中逃跑、自杀或寻衅闹事等。 (3) 法庭建筑设计。无论在平面布置, 外部形象和室内的装修、陈设、色彩、灯光等形成的气氛, 主基调应定位为明快、沉稳、宁静, 着力追求严谨方直, 衬托法院建筑所特有的崇高的庄重威严。 (4) 必须设置保安监控系统和出入口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屈浩然.寿民:法院建筑设计 (下) ——法院建筑的性格, 建筑师, 第21期.

法院创建廉政法院工作总结 篇5

良好形象”的良好局面。今年以来,全院干警共拒礼拒贿拒请达到120余人次,累计金额超过10万元,收到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表扬信36封,锦旗28面,镜匾6块。

一、谋管理之策,创新理念规范管理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和各要素不断融合的情况下,利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廉政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实践中我们感到,要抓好廉政建设,确保公正司法,必须要充分认识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以一套长效机制来约束和管理队伍。为此,在创建活动中,我院不断加强队伍管理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建设,谋求队伍管理的新方法。http:///一是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实行廉政建设的层级化管理。在创建活动中,我院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按照各位班子成员的分工不同,划分了廉政建设的“责任区”,实行层级化管理。院长杨景明与各位班子成员、各班子成员与分管单位负责人、各单位负责人与本单位干警,层层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状,明确了各自职责,从而形成了一个从上至下的“金字塔”形的廉政建设层级管理网络。二是创建廉政法院与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实行廉政建设的制度化管理。今年年初,为实现“从人管人向制度管人,从制度管人向自我约束”的全方位转变,我院制定出台了规范化管理考(请登陆政法秘书网)核制度。在创建活动中,我们把规范化管理制度加以充分运用,把廉政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使该项制度成为有效的司法公正保障机制和廉政建设责任机制,从而确保了干警公正司法,廉洁办案。今年以来,全院未出现错案和违法违纪问题。三是不断加强党组与全院各单位的联系,实行廉政建设的日常化管理。制定实施了“院长联系点制度”,由每名党组成员联系一个派出法庭,既负责对法庭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又负责法庭干警的思想工作。对此,我院各位党组成员经常主动走下去,深入到审判工作第一线,充分了解干警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并努力做好干警的廉政教育工作,从而达到了提前介入,变“救火”为“防火”的目的。另外,我院还严格落实了各项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措施,增加干警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今年以来,我院已对4人次有违法违纪苗头的干警进行了诫勉谈话,起到了有效的预警作用。

二、讴正气之歌,凝聚合力争先创优

欧洲法院 篇6

欧洲的天气似乎没有在1月迅速走出恶劣,“欧洲之星”依旧往返于英吉利与欧洲大陆之间,公司所说的那些影响列车运行的条件不知哪天还会让列车停在海底隧道中。缺少对事故原因的认真分析,将大大损伤“欧洲之星”的信誉。欧洲的严厉舆论,可能比让“欧洲之星”瘫痪在海底隧道的恶劣天气更加严酷几分。

“事情发生后,大人和孩子

一样害怕”

2009年入冬以来,欧洲特大寒潮让人感受到了几分意外。不过,和经常晚点的欧洲其他列车不同,基本上还算正点的“欧洲之星”,连续几次瘫痪在海底隧道中,让欧洲感到了更多的意外。

12月18日,由于天气暴冷,“欧洲之星”的4列列车几乎同时在英吉利海峡隧道因动力系统故障而停驶,2000多名旅客被困海底隧道达10小时以上,数万旅客行程被耽误。19日又有两列列车在隧道抛锚,随后公司宣布停运。负责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运营的欧洲隧道集团的一名发言人19日说,4列列车同时被困海底隧道的情况极其罕见,海底隧道运营15年来首次发生此类事故。

没有亲身经历事故,只是从电视画面上看新闻的人,不会有切身感受。一名带着两个孩子回家的英国女子说:“事情发生后,大人和孩子一样害怕。有些人惊慌失措,还有些人哮喘发作。有的孩子开始呕吐,有些孩子则尿湿了裤子。”

不过,处理事故的人,经验是否充足暂且不提,英国女子看到的情形是:“在整个令人揪心的过程中,列车工作人员根本不闻不问,不传递外界消息,没有安抚性的举动和话语,没有让乘客自我保护的建议。”

并不是女人胆小,爱抱怨。一名年轻的男乘客说:“到了半夜水忽然没有了,而食品也不是每人能够分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早晨6点。在此期间乘务人员公布的消息混乱不堪,一开始说,两小时后隧道就能重新开通,不一会又说隧道全部关闭,搞得人心惶惶。”

前车之鉴,视若无睹

显然事故发生后公司处置不力,使旅客感到愤怒和不满。公司需要在安抚乘客的同时,给出一个原因分析结果来。

对于事故原因,“欧洲之星”的英国总裁理查德·布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因为欧洲气温骤降,并持续降雪,导致一些细微的雪粉冲进了列车的发动机中。而当“欧洲之星”从低于零摄氏度的法国北部平原驶入英吉利海底隧道24摄氏度的环境后,雪粉带来的湿气凝为水滴后渗入了发动机内部的电路之中,导致列车电力和能源系统出现故障。

这种分析外行听起来有几分说服力。2003年1月31日,一列“欧洲之星”列车从寒冷的户外驶进温暖的隧道后,因水气进入电子系统而抛锚。

不过,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解释。法国籍欧盟议会议员多米尼克·鲍迪斯也是被困者之一,被救出隧道后他就发表声明:“作为一名欧洲议员,我要求欧盟交通部委员成立特别调查团,严查这一严重事故。在隧道内同时出现多辆抛锚列车,这是‘欧洲之星’的懒散所致,让人愤慨。”其实从2003年到2009年,6年时间公司竟然未对如此大的事故进行分析。光从“懒散”方面谴责之,是因为议员先生不太想刨根问底罢了。

在“欧洲之星”的官方网站和Twitter上,人们普遍认为“欧洲之星”公司正在遭受一场公关危机,他们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将信息提供给受困乘客,同时救援行动显得相当缓慢。

在救援上的相互推诿

技术上的分析人们还可能因为专业的不同,听不明白,但是出了事没有快速的救援体制,这是有目共睹的。

对此,“欧洲之星”公司媒体部负责人莱斯利·丽塔莱克表示,“欧洲之星”有自己的苦衷:“由于事故发生在隧道内,救援被困列车是隧道所有者欧洲隧道公司的责任,我们无能为力。”丽塔莱克推脱说,“欧洲之星”只是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运营商“欧洲隧道集团”的客户,根据两者约定,隧道内的救援行动由隧道公司负责,这就让“欧洲之星”的拯救行动变得相对复杂。

很快,欧洲隧道公司的新闻发言人约翰·基弗反驳了丽塔莱克:“在整个事件中,欧洲隧道公司是唯一的救援者,是我们拯救了被困海底隧道中的人们,让他们再次回到英国的土地之上。”

12月21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召见“欧洲之星”公司主席兼法国国营铁路公司主席纪尧姆·佩皮。萨科齐说,停运事件“对乘客来说不可接受,不能再发生”。而当天法国政府与“欧洲之星”公司均宣布,对列车停运事件展开独立调查。

事故依旧接二连三

在独立调查结果出来之前,12月22日上午8时,一趟搭载着750名乘客的“欧洲之星”高速列车再次驶出巴黎车站。停运3天后,“欧洲之星”部分恢复了运营。但这场由“欧洲之星”引发的欧洲交通危机并没有就此平复。

2010年1月8日,“欧洲之星”列车再次受到寒潮影响而无法正常运行。“欧洲之星”客运公司的一位发言人当天表示,往返于巴黎和伦敦之间的一半列车都被取消。这位发言人当天对媒体说,由于天气情况十分复杂,气温始终徘徊在零下9到零下15摄氏度之间,因此公司决定从即日起对列车的流量进行限制,这种情况将一直持续到本月10日。8日当天,有一半的“欧洲之星”列车都被取消。该发言人还建议没有要事的乘客推迟或取消行程,并表示公司将全额退还票款;而对于那些坚持出行的旅客,公司将尽量把他们安置在下一班次的“欧洲之星”列车上。

何时能够让“欧洲之星”平安放心地穿梭于欧洲大陆与英伦三岛之间?欧洲人在问。但在地球气候越发紊乱的今天,在还没有拿到事故分析报告的时候,似乎谁也不能给出答案。

“欧洲之星”高速列车(Euro Star)是欧洲首列国际列车,它的设计是针对一项著名的工程:英吉利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底隧道從1987年7月动工,历经7年时间,终于在1994年5月正式通车)。它穿越英吉利海底隧道并把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三个首都连接起来,欧洲人首次可以从英国搭乘火车快速到达欧洲大陆。设计者们更大限度地提高了“欧洲之星”的载客量,使一列“欧洲之星”可以达到2架大型波音客机的载客量,而且旅途舒适便捷,使乘客不用再忍受搭乘飞机的诸多不便。

“欧洲之星”的平均时速可达到300公里/小时。乘客从伦敦的圣潘克拉斯(St Pancras)火车站搭乘“欧洲之星”到达巴黎的北站(Gare duNord)只需要2小时15分钟,到达布鲁塞尔中心站只需要2小时。

欧洲法院 篇7

欧洲专利局上诉委员会已经发布重要信息,涉及上诉程序的时限规定和程序加速。

关于程序加速.上诉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已经在2016年1月发布官方通知,规定:任何一方当事人只要能够证实其对特定上诉程序具有合法利益,都可以申请程序加速,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相关程序法规许可,上诉委员会将会加速审理该上诉程序。

对于欧洲专利局尚未审决的上诉程序,如果申请程序加速,必须向合适的上诉委员会提出申请。该申请既可以在上诉程序开始之时提出.也可以在上诉程序进行之中提出。申请应当说明申请程序加速的迫切理由,并附有支持该申请的相关证据。上诉委员会的该官方通知明确规定,申请程序加速的时间选择既适用于法院受理的上诉程序,也适用于《欧洲专利公约》缔约国有关当局的上诉程序。

该通知还举例说明,哪些情形下的上诉加速程序可以得到特别的快速处理:

——案件中已经或可能提起侵权之诉。虽然通知并未明确做此规定,但现已提起或可能提起的侵权之诉必须指向欧洲专利申请,或者指向构成未决上诉程序标的物的专利,且不得涉及欧盟以外的同等专利或同等标的物,也不得涉及其他的欧洲专利权利;

——案件所涉欧洲专利可能已经许可他人使用,但该欧洲专利构成上诉案件的标的物,而其上诉取决于欧洲专利局尚未审决的上诉程序之结果:

——案件中涉及到上诉程序,该上诉程序与欧洲专利局异议部门所做决定有关,而异议程序本身已经进入加速程序:

该公告进一步指出,作为例外,上诉委员会可以依据职权.主动加速特定的上诉程序。举例而言,这种依职权而加速上诉程序的因素可以是:正在审理中的上诉案件会产生令人不安的效果,并会由此造成损失。

当然,上诉委员会可全权自由裁量,决定是否加速上诉程序;此种自由裁量不因为实际申请加速者为利害关系人而有所改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确定一个特定的案件是否存在紧急情形时,仍需考虑案件的性质,而非仅仅考虑加速程序是否由当事人提起。

在考虑相关情况后,在审查申请加速理由及所附支持性文件的内容之后,上诉委员会才会决定是否启动加速程序。上诉委员会在通知中指出,此举不会有损公平公正.不会损害当事人的申辩权利,但会限制上诉人的优先权,并/或要适用严格的程序框架。例如,设定时限,从而在上诉委员会做出终局裁决前,使当事人可资利用。

因此,该通知确定了若干情形,规定在这些情形下,对于欧洲专利局上诉委员会可以受理的上诉程序,可以申请上诉程序加速,由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救济方式,供特定案件的当事人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感谢Modiano&Partners律师事务所对本栏目的支持!

相关问题可联系:

欧洲法院 篇8

欧洲卫星通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ichel de Rosen说:“使用我们独特的高吞吐量卫星KA-SAT, 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已经为欧洲建立了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宽带平台, 而其中作为技术合作伙伴的美国卫讯公司发挥了关键作用。宽带是我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寻求与市场领先公司合作,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收益。美国卫讯公司是一个我们十分信任并重视的合作伙伴, 因其在制定行业标准和开启宽带机遇的技术方面保持良好的业绩记录。我们的合资企业将把我们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进一步向欧洲推出经济实惠且优质的互联网服务。”

美国卫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rk Dankberg接着说:“欧洲卫星通信公司是在欧洲宽带市场的领头羊, 是一个扩大我们全球范围业务的公认合作伙伴。我们在一起合作超过了十年——开拓卫星宽带市场, 分享卫星宽带未来发展的前景。我们之间有着极其完好的互补。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以缩小欧洲今天与未来数据的鸿沟。该合资企业前所未有地将整个欧洲的卫星运营和技术经验、宽带网络、批发和零售分销相结合, 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服务的基础。我们很高兴能与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合作, 将已被证实的模式带到欧洲和地中海市场。”

从2011年KA-SAT卫星投入使用后, 欧洲卫星公司已经利用其覆盖欧洲和地中海盆地高容量卫星平台, 使其客户达到19万, 这足以证明Via Sat在商业家庭用户所取得的成功。该合资公司将通过两个公司的通力协作, 以扩大欧洲的宽带市场:批发服务将专注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域, 为新设立的零售服务业务和现有的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分销商提供批发宽带服务。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将提供其欧洲宽带业务, 包括KA-SAT卫星。美国卫讯公司将继续为KA-SAT网关和终端提供专业的宽带技术, 对价投资1.325亿欧元, 并将获得49%的业务收益。对于未来的发展能力, 该合资公司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评估Via Sat-3号卫星的技术、扩展和条件, 在此条件下, 合资公司将欧洲的业务用于新的超高传输率Via Sat-3号系统平台上, 美国卫讯公司预计于2020年投入使用此平台。该合资公司也将继续研究其他方式来增加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能力。

零售服务的重点将是在欧洲开展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ISP业务。2016全年增强型服务计划将被引入精选的欧洲国家, 为基于未来卫星容量和的零售服务业务增长奠定基础。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将拥有该企业的49%股份, 美国卫讯公司拥有51%。

欧洲法院 篇9

这样说起来, 走进欧洲的农村, 了解欧洲人是怎么建房, 如何乐居, 无疑是一个获得新鲜经验的机会。

“生态村”理念:建房, 从绿色开始

→瑞士伯尔尼少女峰下的美丽村庄, 绿色与自然始终是欧洲农村居住的主题。

在农村建房的问题上, 上世纪的欧洲农村也曾与我们一般, 走过弯路, 陷入过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陷阱, 并为此饱尝苦果, 从而将建设方式由工业化朝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比如意大利法布日奇市一个保留着古朴历史痕迹与民俗风情的村头小广场, 其在上世纪70年代村庄改造时, 被铺上水泥, 变成停车场, 对村庄历史文化氛围的和谐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几十年来, 这个村庄的人口急剧减少, 村庄萎缩, 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所幸当地政府及时认识到这种急于现代化的错误, 迅速拿出“亡羊补牢”的气魄和远见, 拆除了上世纪70年代以后建设的街道公共设施, 并及时恢复旧村落原有的地面铺装、植物状态和周边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

20世纪90年代初, 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开始对环境破坏、资源耗竭与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产生认识与反省, 并由此诞生生态村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及实践。生态村 (Eco-village) 概念最早由丹麦学者Robert Gilman在他的报告《生态村及可持续的社会》中提出:“生态村是以人类为尺度, 把人类的活动结合到以不损坏自然环境为特色的居住地中, 支持健康地开发利用资源及能持续发展到未知的未来。”1991年, 丹麦成立了生态村组织并给出了如下的生态村概念:“生态村是在城市及农村环境中可持续的居住地, 它重视及恢复在自然与人类生活中4种组成物质的循环系统——土壤、水、火和空气的保护, 它们组成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 生态村运动在丹麦、英国、挪威、芬兰、德国等西欧和北欧国家发展壮大, 并且在美国、印度、阿根廷、以色列等国家也开始发展。

“生态村”的理念对欧洲国家农村建房影响至深。供职于澳大利亚皇家规划院的中国规划师叶齐茂在他的“欧洲百村调查报告”里写道:100%的农村社区处于广袤的绿色开放空间之中, 由绿色边缘包围, 通过绿色网络联系起来;100%的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区内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 集中居住区周边的农业户仍然保留农业生产活动与居住一体的传统方式;100%的农村社区建设了集中的雨水排放系统, 住户自备了家庭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 使用卫生厕所, 粪便由市政当局集中处理;100%的农村社区生活垃圾由市政当局集中收集和处理……

欧洲的农村, 无绿不成村, 与绿色对象占据的空间相比, 建筑、道路、设施、车、人和动物所占的全部空间不会超过10%。在奥地利的一些村庄, 建筑容积率不大于0.1, 被大范围的绿色簇拥的乡村, 成了百鸟争鸣的天堂。在那里, 绿带的树木至少30年内是不能位移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土地使用和建设的无规划性, 同时也保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由此, 欧洲的农村社区只会越来越绿, 因为他们追求的是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与环境相协调, 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欧盟国家正在建设它们的农村社区, 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并且, 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围绕着“最好地利用自然的和文化的资源”、“改善乡村生活质量”、“增加地方产品的价值”和“发扬已有的技术和创造新技术”四个主题来调配资金支持欧盟农村社区的发展。到2004年底, 参与欧盟农村发展“领导”项目的15个欧盟国家的农村社区有892个, 选择“最好地利用自然的和文化的资源”的农村社区最多, 占34%, 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意大利、英国, 这个数字甚至超过40%。不难看出, 欧洲人对“生态村”理念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通常人们步行10来分钟就可以到田间, 小溪和水塘边漫步。

→著名古迹——依山而建的新天鹅堡, 欧洲人对传统的重视, 从古至今一贯如是。

房屋规划:建筑与自然生态的融合

生态与可持续的观念是当代人对农村房屋建筑的共识, 也是规划设计的理性基础。欧洲农村侧重于房屋建筑的居住功能, 强调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如瑞典一些农村的建筑物在设计上要求尽量利用现存的基础设施、自然条件和公共交通, 尽可能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建筑物的设计必须有保护当地景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技术。位于伦敦南部萨顿区的贝丁顿村, 是英国最大的“零碳”生态社区, 其设计标准非常高, 尤为强调对阳光、废水、空气和木材的可循环利用, 各种节能措施都是从环保角度考虑, 而且简便易用。德国一些农村的屋顶上, 都有太阳能装置, 村民所使用的能量有2/3以上是由太阳能光电装置生产的电力供给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太阳能, 设计者在南墙上利用太阳能装置与遮阳板, 夏天既可对南墙、窗进行遮阳, 又可为安装太阳能装置提供位置。

老欧盟各国农村则更为强调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顺其自然搞农村居住区建设。他们很少进行开山凿石、毁田造地之类的大规模建设, 所做的无非是在原有建设用地上的再开发而已。在那些村庄里, 房屋不求整齐划一, 道路不求宽大笔直, 一切顺其自然, 而没有对原始地貌做不必要的改变, 这必然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 也适合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事实上, 农村建设所引起的工程性水土流失微乎其微, 更没有引发水质污染、水源枯竭、水利工程淤塞垮塌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如何尽可能少地给自然生态留下人的印记, 使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与环境相协调, 融于自然之中, 已经成为老欧盟农村规划设计的主题。

→位于捷克南边, 距离布拉格三小时车程的CK小镇。CK即来源于其捷克文全名ČeskýKrumlov。其老城区和比利时布鲁日、德国吕贝克等城市一样, 因为拥有历史底蕴深厚、风格鲜明的传统建筑而被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农村建筑中的历史记忆

尽管二战后, 在欧洲各国忙于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的大背景下, 欧洲农村沉寂了几多岁月, 然而, 恰恰因为欧洲没有像美国人那样大规模发展高速公路, 让城市无尽蔓延, 欧洲农村建筑幸运地躲过了工业革命时期功能主义建筑思潮的泛滥, 记录下了时空的痕迹, 由此农村社区才得以长期采用传统的建设方式和建筑材料自我维持, 从而传承了它们各自历史的视觉特征。靠着历史和文化在农村积淀下的痕迹, 欧洲各国的农村, 大体可以区别其归属。住宅的建筑风格、标志性建筑、自然环境都依然未改;古老的住宅、教堂、水井, 不管是否已失去效用, 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独门独院的村舍式住宅仍然占据了欧洲农村社区住宅的90%, 而新型的连体式成排别墅式住宅不到5%。在一般村庄里, 原汁原味的老住宅虽不多见了, 老住宅的门窗也已经换新, 立面涂上了新材料, 有的还多出了停车棚, 延伸出来新的房间, 但大部分住宅的外形、尺度、砖木结构、45度的坡屋顶和屋顶阁楼等仍然没有改变。市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欧洲住宅市场上, 老住宅要比新住宅贵, 乡村住宅要比城里单元楼贵, 老乡村住宅要比新别墅式乡村住宅贵。因此, 市场推动人们尽可能维护和更新旧住宅, 而不是五年八年就推倒重建。

在欧洲农村, 看不到令人却步的宽马路, 也见不到沿街排列的巨大的商业广告、金色的商业门楼、商店、减价广告、悬挂着各类商业标志的立杆。人们可以在5到10分钟之内步行到田野和小溪, 也可以与邻居隔墙交谈。开放空间、羊肠小道、田野和牧场仍然是那些农村核心居住区的背景。在一些村庄社区, 老区部分的路常常是两车道, 宽为6米, 道路的占地面积自然很大, 而那些村庄新近开发的路仅为3米;并且, 考虑人们日益增长的步行锻炼、安全和接近自然的需求, 还新建设了各类供人行和自行车行走的小道。通过减少道路的总长度和宽度来减少道路整体铺装面积, 是近年欧洲农村社区内部道路设计的一大进步。

老欧盟的很多农村还很重视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利用, 并乐于在一定尺度上, 规划一个自然的、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场所, 以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在布鲁塞尔西北的一个著名古城布鲁日, 当地的欧洲人来布鲁日就是为了到它周围的乡间品尝美食和欣赏自然风光, 还带走最新鲜的食品。布鲁日周围的农民, 则极力维护它的建筑特征、民俗风情和绿色环境。

欧洲农村建筑的视觉特征是外观的, 也是文化的和历史的, 视觉特征意味着许多事情, 它们表达了人们希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自己应当是什么样的, 这些历史特征是农村建筑一道没有色彩却有时间的历史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 欧洲人恐怕是当今世界上最坚决的历史文化保护主义者, 他们非常担心被别的文化吞噬掉, 为此协调一致地抵制美国人的文化, 并在他们的农村最好地实现了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

欧洲法院 篇10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传书) 拓展海外市场, 从事欧洲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开发建设, 运维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 6月29日, 中广核在法国巴黎挂牌成立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 布局欧洲新能源市场。

据悉, 作为特大型清洁能源央企, 中广核主要业务为核电、核燃料、非核清洁能源、金融及综合服务。在核电“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 2011年, 中广核在巴黎挂牌成立工程公司法国分公司, 作为中广核在欧洲拓展业务的平台。2013年, 由法国分公司总承包的位于法国中南部2兆瓦屋顶太阳能项目的首个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掀开了法国分公司开辟欧洲新能源市场的序幕。此外, 2012年, 中广核首个海外风电项目在澳大利亚并网发电, 迈出中广核风电向国际市场进军的第一步。2013年, 投入使用的中广核新加坡光电生物质能一体化发电项目, 也为加强新加坡清洁能源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他们还与法国、英国、罗马尼亚等国开展了核电建设合作。

摘要:拓展海外市场, 从事欧洲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并购、开发建设, 运维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 6月29日, 中广核在法国巴黎挂牌成立中广核欧洲能源公司, 布局欧洲新能源市场。

新欧洲与老欧洲裂痕再现 篇11

德国对难民问题采取积极态度,赢得了国际赞誉,提升了自身的软实力,并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制高点。然而,在崇高的道义和冷峻的现实间,德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围绕着对难民危机的应对,欧盟的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之间裂痕再现,欧洲团结的原则受到挑战。经希腊、马其顿、塞尔维亚、匈牙利或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的巴尔干路线成为难民进入西欧的主要通道,沿线国家应接不暇。10月25日,欧盟与巴尔干国家特别峰会在布鲁塞尔举行,奥地利、德国、希腊、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等国领导人参加,欧盟试图与沿线国家共同应对危机。峰会之前斯洛文尼亚总理采拉尔提出警告,如果欧盟不采取具体措施,欧盟将解体。

欧洲一体化基石受到侵蚀

面对战后欧洲最严重的难民危机,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中东欧的欧盟新成员国与以德国为代表的老成员国立场相左,双方各执己见,使作为欧洲一体化基石的“团结”原则受到侵蚀。

在对待难民的态度上,德国等欧盟老成员国持积极态度,而匈牙利则强硬以对。9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抵达德国的叙利亚难民不会被遣返到第一个入境国,德国将直接处理其庇护申请。德国单方面终结了“都柏林原则”即难民必须在其入境的第一个欧盟国家申请庇护,这事实上鼓励了大量难民不惜一切代价前往德国。德国对待难民的慈悲胸怀和宽宏大量使德国赢得了国际赞誉,叙利亚等国难民对德国更是感恩戴德,一些难民亲切地称呼默克尔总理为“默克尔妈妈”。默克尔总理自豪地宣称,德国成为了德国之外人们的希望所在。

欧盟新成员匈牙利则以强硬手段对付从匈牙利过境的难民。为阻止难民流入,匈牙利6月中旬决定在匈牙利与塞尔维亚边界长达175公里的沿线架设铁丝网围栏。随后,匈牙利在其与克罗地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边界也筑起围栏。为应对难民危机,匈牙利修改法律,将非法穿越边界围栏的行为列为刑事犯罪。匈牙利还授权军方使用橡皮子弹、催泪瓦斯和网枪对付难民。在与情绪激动的难民的对峙中,匈牙利出动防暴警察,强硬驱散试图闯关的难民。西方媒体抨击匈牙利冷酷无情,以野蛮手段对付无助的难民,匈牙利成为了欧盟内部的“坏孩子”。面对西方的批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进行了辩解:“他们不只是敲门,而是破门而入。我们的边界受到威胁,匈牙利受到威胁,整个欧洲受到威胁。”德国对难民的“门户开放”政策引起中东欧国家的强烈反弹,继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称,难民问题不是欧洲问题而是德国问题。

在难民安置问题上,德法等老成员国支持欧盟委员会的强制性配额安置方案,而“维谢格拉德集团”(成员国为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欧盟新成员国则予以抵制并与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公开拒绝强制性的难民配额。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则将接收难民与加入申根区问题挂钩。

针对欧盟拟议中的强制配额安置方案,“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进行协调。9月4日,四国总理举行会晤,就难民问题协调立场。四国明确拒绝强制配额的安置方案。总理会晤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呼吁“保持团结措施的自愿性质”,强调任何强制性和永久性的配额建议都是不可接受的。波兰总理科帕奇认为,难民配额会吸引更多的难民前来欧洲。捷克总理索博特卡认为,目前关于难民配额的讨论并未切中要害,核心的问题是欧盟缺乏控制难民和叙利亚局势的能力,配额问题的讨论转移了对真正核心问题的关注。

9月22日,欧盟内务部长会议举行,以多数表决方式通过了12万难民的摊派方案,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投了反对票。捷克内政部长霍瓦内茨称欧盟的决定缺乏常识;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强调不会执行欧盟的强制安置配额,扬言将诉诸欧洲法院;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指责欧盟老成员国的“道德帝国主义”。而法国总统奥朗德则对不遵守欧洲价值观的新成员国提出警告。在接收难民问题上,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称斯洛伐克只接收信奉基督教的难民,斯洛伐克内务部发言人明确指出“我们没有清真寺”。波兰最初表示只接纳信奉基督教的难民,后改变立场。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警告,更多的难民进入保加利亚将改变国家的民族平衡。

在难民问题的解决之道上,欧盟老成员国支持欧盟对难民问题采取集体应对措施,强调控制难民流动是当务之急,而新成员国则希望欧盟从源头上解决难民危机。在欧盟巴尔干特别峰会举行之前,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三国总理在索菲亚举行会晤。三国共同强调,如果德国、奥地利和其他国家关闭边界,它们也将同时关闭边界。10月25日,在德国支持下,欧盟和西巴尔干国家(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塞尔维亚和黑山)特别峰会举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提出“16点计划”,希望通过峰会复兴合作和信任精神,使巴尔干沿线国家在控制难民流动上互相协调。克罗地亚总理米拉诺维奇称,该计划是不现实的,是由从数月的长睡中刚刚醒来的人制定的;问题的解决在于希腊和土耳其。德国总理默克尔则称,会议的目的是控制局势,而不是解决难民的根源问题。如果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离不开土耳其的合作。峰会取得了有限的成果,如西巴尔干国家在放行难民之前需向其邻国进行通报、欧盟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更多的边防警察以及在西巴尔干国家沿线建立难民接待中心。在寻求难民问题的持久解决上,老成员国比新成员国更沉得住气。

认知的巨大鸿沟

欧盟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之间在难民问题上的裂痕反映了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之间对难民问题认知的巨大鸿沟。

德国联邦移民和难民局局长称,难民是对劳动力市场和德国社会的补充,可以抵消人口老化的影响,增加德国社会的活力。德国总理默克尔自信能够解决难民的社会融入问题。

而中东欧国家则视难民为威胁。最近几年,中欧国家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具有排外倾向的右翼民族主义政党成为主导的政治力量。继2010年匈牙利青年民主联盟执政后,2015年10月波兰的法律与公正党赢得议会大选胜利。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强调,那些到达欧洲的人受另一种宗教的培养,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基督徒,而是穆斯林。“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欧洲和欧洲认同植根于基督教”。他宣称要保护欧洲的基督教遗产,不受穆斯林的“威胁”。由于对难民采取铁腕手段,欧尔班的支持率再创新高。在10月25日波兰议会选举之前的竞选活动中,保守的民族主义政党法律与公正党领导人卡钦斯基在波兰选民中制造恐惧,称难民会给欧洲带来热带疾病,如霍乱、痢疾和原虫感染等。他声称,外国移民不会尊重波兰的法律和习俗,以后会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咄咄逼人地实现其要求。斯洛伐克总理菲佐不失时机地诉诸激进的文化保守主义、排外和反美情绪。最近,斯洛伐克极端民族主义团体举行了反移民游行。应当说,在一些中东欧国家右翼民族主义政党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伊斯兰恐惧症”,它们对“伊斯兰文化侵蚀基督教文化”心存恐惧。

欧盟新成员国不同于西欧国家的历史经验,对其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具有深刻的影响。与西欧国家不同,中东欧国家在剧变之前生存在封闭社会里,转型之后走向开放的时间并不长,没有接纳移民的经验,因此对移民的到来有恐惧感,从心理上排斥移民。西欧曾有过多元文化共处的历史经验,而中东欧国家则缺乏类似的经验,对外来文化的侵入感到不安。

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一个波兰人占绝对多数的同质化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对波兰社会影响颇深,波兰社会对外来移民问题十分敏感。而在捷克,目前有45.8万移民合法居住。除了融入当地的越南移民之外,大部分为白人,穆斯林人口仅仅不到两万。显然,捷克社会对大量穆斯林的到来也没有做好准备。斯洛伐克中欧政策研究所所长米兰·尼奇认为:“我们的社会不是很多样化和开放。像斯洛伐克这样的中欧国家移民迁出的历史只有400年,移民迁入的历史只有数年。”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甚至宣称,欧洲遭到移民的“袭击”。正如中东欧100位政要和知识精英的公开信所言:“与二战后接收了大量移民的原殖民地国家不同,我们缺乏与来自遥远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共处的经验。”

解决欧盟制度性缺陷的紧迫性

欧盟新成员国尽管完成了经济转型的任务,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赶超上取得长足进展,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福利水平以及综合国力上与欧盟老成员国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应对难民危机上缺乏足够的资源。而德国作为经济大国拥有应对难民危机的财政手段,据估计,德国本年度安置难民的支出将达到110亿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对难民危机问题上,不仅欧盟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之间存在分歧,而且欧盟新成员国(匈牙利与克罗地亚)之间也出现了争执,甚至欧盟新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也存在着争执(匈牙利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难民危机导致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关系恶化,塞尔维亚将克罗地亚封锁边境的行为与二战期间克罗地亚“乌斯塔莎法西斯”的做法相提并论。匈牙利总理指责欧洲政治家不负责任地向难民许诺更好的生活,鼓励他们抛弃一切,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欧洲。他认为,“如果欧洲不回到常识的道路上,欧洲将在为自己命运的抗争中败北”。而在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看来,这是“利己主义”的做法,而非欧洲常识。

这些争论表明,在欧盟内部弥合分歧非常困难。最近包括波兰前总统科莫罗夫斯基和克瓦希涅夫斯基、匈牙利前总理鲍伊瑙伊、波兰前总理齐莫谢维奇、立陶宛几任前总理等百位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签署公开信,强调“作为人类,我们有责任寄予同情,向他们提供帮助。作为欧洲人,这是我们的责任。欧洲共同体是建立在基于团结的原则上的。今天我们既不应拒绝为欧盟承担共同的责任,也不应对人类苦难和受难民潮影响最深的国家的形势视而不见”。

欧盟有共同的边界,但没有共同的移民政策,这是欧盟的制度缺陷。目前的难民危机提高了解决欧盟制度性缺陷的紧迫性。可以预期,在形成共同的移民政策之前,特别是在面对难民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欧盟新成员国与老成员国之间的分歧难以彻底根除,欧洲团结仍然面临挑战。意大利外长真蒂洛尼7月底曾表示,不能假定欧洲团结可以解决难民问题,迫在眉睫的是在成员国之间合理分担难民配额。尽管欧盟国家在解决难民问题上存在分歧,难民过境国与目的地国、南欧与北欧、西欧与中东欧之间的关切不尽一致,但是从长远看,应对难民危机需要强化欧洲团结的理念,进一步推进欧洲一体化,特别是要形成共同的庇护政策。

欧洲法院 篇12

一、对法院文化的理性思考

法院文化是法院在审判和管理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法院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先进的法院文化体现法的精神本质, 是立志献身人类正义事业的司法工作者优秀品格的积淀。法院文化来源于实践, 运用于实践并指导实践, 它是法院审判和管理等实践活动的结果, 同时又指导法院群体的审判和实践活动。全国法院正在开展的“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根本宗旨就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永恒主题和基本价值目标。审判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院文化作用于整个诉讼进程的过程。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正确引导法院群体尤其是法官的品格与追求, 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有利于提高法院管理水平, 确保法院建设顺利发展;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 改善法院形象。

从法院文化的构成来看, 法院文化以复杂的综合体系呈现于外界, 总体结构依照文化学科理论由物质要素、行为要素和心理要素组成, 结合法院文化的独特性, 通常将三要素分解为四个层次, 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 是以有形的实物形态存在的, 能为外界直观感受, 并全面反映法院审判和管理活动特点的一切物质环境的总和。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审判与办公场所、物质装备、生活娱乐设施等, 是法院文化构成中的最表层部分;行为文化, 是法官及其辅助工作人员在审判活动、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行为是心理意识的外在表现, 受到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群体意识和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的支配;规范文化, 也称制度文化, 指法院在从事审判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与司法精神和价值理念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 是指法院在审判、管理、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意识和观念。它包括理想信念、司法精神、价值和管理理念等, 反映了法院群体的共同认识和追求, 是法院文化的灵魂和核心。精神文化决定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 支配法院工作人员的行为选择, 影响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法院文化对于法官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依法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人民法院在国家法制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法院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 对于建设现代司法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浓厚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文化方向, 对于法院队伍法律知识结构的改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法官职业自豪感的培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法院文化又有利于法官队伍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和大局意识, 增强法官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大局。

2. 法院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与其他文化必然会产生互动并相互影响, 进而对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起到辐射和促进作用。法院的审判、执行等工作, 时时处处与广大的社会公众利益产生直接的联系, 法院文化通过具体的审判、执行等工作得以体现出来, 从而使社会公众都能感受和了解法院文化, 扩大法院文化的影响。

3. 优秀的法院文化能激励法官的干劲和工作热情,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并从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 促进个人发展。这是法院文化的一种激励功能。法官群体是一个相对文化结构较高的社会群体, 法官职业对于他们来说, 决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 更是出于对法律的信仰, 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法院文化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公平与正义、效率与公平、清正廉洁、秉公办案、司法文明等理念, 使法官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强烈的热情和信心, 从而调动起法官爱岗敬业、谨慎裁判的积极性, 实现审判工作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三、法院文化建设的要点

1. 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法院共同的价值观。法院文化的核心是法院群体共同的价值观, 法院群体价值观决定着法官精神文化的基本格调和精神面貌, 为法院审判与管理实践规定了方向, 同时决定着法院文化的内容。法院群体是否具有崇高的价值观, 关系到法院事业的兴衰和成败。将司法公正视为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这应当成为法院群体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法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要让这一价值观始终占据法院群体的精神世界, 成为法院群体精神世界的最高理念, 把一切与之相抵触的价值观念从法院群体精神世界中清除一空。同时要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法院群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使其一切言行都严格约束在这一价值观所要求的规范之中。要通过法院文化建设, 引导和激发法官的自觉公正行为, 充分调动法院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现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2. 法院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法院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规则”, 存在于法院群体的意识中, 法院文化离开了法院群体根本无法独立存在, “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法院文化的基础。在法院文化建设中,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培养人, 通过说服教育、感情投入、关心体贴、形象影响、激励尊重、心理沟通等, 养成法院群体的职业尊荣,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 培养其命运共同感、工作责任心, 培育其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 促使每位法官充分释放其潜能, 施展其才华, 实现其理想。

3. 法院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人文特色的法院精神。法院精神是法院群体共同价值观念、发展目标、管理哲学、司法理念的集中体现, 是法院文化的灵魂, 是激发法院群体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内在动力。它是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的有机结合, 主要包括:公平公正精神、崇尚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等。在法院文化建设中, 法院应当结合法院群体思想实际和法院发展目标, 注重形成自身独特的法院精神, 精心提炼出最适应本院发展、最有价值的精神, 使之得到广泛认同, 以此作为一种精神支柱, 一种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行为准则, 使法院群体紧紧围绕设置的共同远景, 在法院精神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推动下, 思想上高度统一, 行动上高度一致, 朝着既定目标奋力拼搏。

四、北京法院文化建设的有益实践

近年来, 北京法院围绕首都工作大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三个至上”的工作指导思想, 紧扣“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整合法院资源, 浓厚文化氛围, 努力推进人民法院各项工作, 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为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1. 着力抓好思想文化建设。

近年来, 北京法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建设这一主线, 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 始终保持干警思想稳定。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人民法官为人民”“听呼声、走百家、送温暖”以及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 切实统一干警的思想认识;倡导全市各级法院结合干警思想实际和法院发展目标, 认真总结和提炼“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创先争优”的首都法院精神。海淀法院提出了“无私奉献、自觉创新、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海法精神;朝阳法院提出了“精神状态一流、团结协作一流、规范司法一流、工作业绩一流”的法院目标等, 把缓解干警工作压力、保证干警心理健康, 作为法院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谈心活动、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网上论坛、举办心理卫生专题讲座等形式, 了解干警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 关注他们的家庭、婚姻、爱好、兴趣、取向, 帮助干警解疑释惑, 理顺情绪, 平衡心理,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 着力抓好精神文化建设。

近3年来, 北京法院先后有8个法院分别获得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17个法院获得北京市先进法院称号, 11个集体荣立一等功。荣获英模天平奖章、先进法官、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等各类荣誉的有590余人次。2010年度, 北京法院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4人, 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7人;运用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 开展了首都“十佳法官”评选宣传活动, 并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十佳法官”颁奖晚会;协助拍摄了《法官妈妈》和《真水无香》两部分别以尚秀云、宋鱼水为原型的电影。近两年来, 多次举办以案析理报告会和“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报告会, 弘扬典型的先进事迹;与《北京日报》合办了《法制专刊》, 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党报与政法机关合办的周刊, 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开办了《城际特快·经济法眼》节目, 与北京新闻广播联合创办了《庭审实录》, 电台主持人与法官空中连线, 让法官报道法院新闻, 建立了北京法院互联网, 日平均点击量20万余次, 居于全国法院网站第一名。

3. 着力抓好规范文化建设。

北京高院党组始终把法院文化建设当作重要工作, 利用党组会、中心组学习, 民主座谈会等形式, 研究制定构建法院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根据年初的全市法院队伍建设工作会要求, 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 要求全市各级法院把法院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法院发展总体规划, 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加强对文化工作的指导, 确保法院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

4. 着力抓好行为文化建设。

注重整合全市法院的文化资源, 成立了“首都法官艺术团”, 统一组织协调全市法院文化工作的开展。艺术团成立近6年来, 组织开展了“歌声献给党”大合唱比赛、“情铸天平”颁奖晚会、“人文奥运、礼仪北京”职业礼仪活动、“迎奥运、强素质、树形象”文艺汇演等8场文化活动。另外, 我们还坚持以人为本, 运用多种文化载体, 注重发挥党团工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 开展多种经常性、群众性的文体活动, 不断营造浓厚的法院文化氛围。主动创新发现培养文艺人才的工作机制, 开发制定了《北京法院各类专长人才信息采集管理办法》, 加大对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力度。

5. 着力抓好物质文化建设。

近年来, 北京法院在硬件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心血、财力和精力。一座座精心设计施工的审判办公大楼巍峨庄严, 智能化程度较高, 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公正高效的理念, 成为传播司法文明的窗口和阵地。在注重法院文化外在形式的同时, 更注重法院文化的内涵建设。一个个具有法院特色的艺术雕塑、摄影绘画等作品被精心设计在法院的每一角落。海淀法院把宪法条文刻成浮雕, 制成“宪法墙”;东城法院的艺术浮雕——“法律之光”, 象征司法的阳光将会传播到每一位当事人;石景山法院的雕塑——“神圣的使命”, 寓意着作为一名法律的捍卫者, 将始终铭记自身对国家、对人民的职责。

在狠抓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开展了人性化的关爱活动, 建立“爱心互助基金”;在规范工资后物质激励手段不足的情况下, 北京高院党组充分挖掘现有条件下的各种机会资源, 形成了以出国考察、外出疗养、参加培训等为主要方式的机会分配体系, 将机会分配与现实表现、工作业绩、日常考核等紧密挂钩, 激发了广大干警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热情。

上一篇: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论文下一篇:婴儿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