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模式

2024-05-30

欧洲模式(精选12篇)

欧洲模式 篇1

欧洲是大学的发源地,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其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由教育。20世纪中叶,通识教育在美国大行其道并迅速影响了全世界,但是与美国模式不同,以英、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学在接受美国通识教育理念的同时,发扬并改造了其自由教育传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操作模式。

一、通识教育欧洲模式及其哲学基础

美国模式通识教育的特征是本科阶段即开始通识教育,尤其是本科前两年的共同课程模块设置突出自由教育的特征,强调课程设置的本科生学习的自我建构,后两年以专业规格设置课程体系。欧洲大学通识教育实行的是与美国大学不同的思路。欧洲大学否定北美模式这些所谓共同课程的有效性,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仅仅透过几个特别设计的学科便能达成,而是必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将通识教育课程结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里。欧洲的高等教育家都认为,通识教育当然重要,但是单独开设的课程并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标,而专业教育也并非只是发展专业素质,它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谓教学的教育性就是这个道 理。怀特海 (AlfredNorthWhitehead)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为了普通教育目的而学习的学科,也就是专门地去学习的专门学科……你不能把一件无缝的学问外套割裂开来。”[1]

所以,欧洲大学就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着通识教育的理念。

这种认识和实践,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大学的另一源头———博洛尼亚大学,历经数千年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通识教育的欧洲模式代表性国家有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大学,尤以牛津大学为典型。

英国的文化特点是崇尚传统,其文化传统的核心是绅士文化。绅士文化实际上是英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绅士文化的核心则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和中世纪的骑士文化,这种理念历经文艺复兴运动的光大和工业革命的改良造就了以牛津为代表的欧洲大学通识教育的独特理念。

究其哲学基础,可一言蔽之:早期英国古典大学自由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人文主义,后来历经理性主义修正,最终则是综合了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

早期牛津大学秉承的古希腊自由教育理念表现出来的是经典的人文主义传统,但是19世纪则受到以纽曼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其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奠定和促成了科学实证主义对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哲学改造。这其中还隐隐约约留下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

牛津大学在创办不久就成为一所包括文科、法科、医科、神科的大学,承担着培养教师、牧师、医生和政府官员以及律师的使命。由于最初文科是医科、法科和神科的基础,按照现在的标准看,中世纪的牛津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具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性质———只有完成了通识教育的必要课程———那些文科的“七艺”,才能继续其专业教育,而“七艺”则更为英国乃至欧洲上流社会所钟爱。所以,牛津浓厚的学术风格就像英国著名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EricAshby)所言,它主要“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2]。

自成立以后的600多年间,牛津和剑桥垄断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并影响着欧洲大陆的高等教育,为社会精英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长期以来,牛津大学一直遵循精英教育传统,推行精英主义教育观,恪守绅士教育的人文主义哲学观,后来虽有纽曼的理性主义改进,但仍在古典人文教育道路上坚持。至19世纪,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巨大效用使传统的人文主义哲学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大批有影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对牛津的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其中,赫胥黎、斯宾塞以及后来的怀特海、罗素、彼得斯、赫斯特尤为突出。

首先是赫胥黎(ThomasHenryHuxley)。作为科学家和进化论的坚定捍卫者以及皇家学会会长与秘书,赫胥黎身上洋溢着强烈而鲜明的科学实证主义情结。他认为牛津的自由教育实际上等同于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它华而不实,很少考虑一个人的实际生活需要,因此毫无价值。他说:“任何人只要认真钻研过所有医学知识的主要分支,对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就有所了解;由研究法医学而接触到法律;由研究精神错乱症而涉足心理学领域,我敢说,这样的人已经受到了一种自由教育。”[3]什么是自由教育?赫胥黎在1868年的演说《在哪里能找到一种自由教育》中明确指出:“自由教育,就是在自然规律方面的智力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包括了各种事物以及它们的力量,而且也包括了人类以及他们的各个方面,还包括了把感情和意志转化成与那些规律协调一致的真诚热爱的愿望。”[4]为此,他力主用自然科学的课程和方法改造传统的人文课程,至少使其达 到相平的 地位,而此前,斯宾塞(HerbertSpencer)则于1859年发表了他那一篇最负盛名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文章雄辩而深邃地强调科学知识的价值,推崇科学教育,因而极大动摇了牛津的古典人文教育传统。同赫胥黎一样,他也是科学实证主义的信徒。

此间,虽然有纽曼的精心辩护及呵护,但是随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极大了刺激了英国和整个欧洲社会,二战以后的冷战则继续推高了科学技术在民族与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几乎是同时,怀特海、罗素(BertrandRussell)相继向英国、向欧洲社会提出了各自的高等教育观。怀特海在题为《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的演说中指出,技术教育与文科教育对立是错误的,不涉及文科的技术教育不可能完美,不涉及技术的文科教育同样不能令人满意,也就是说凡教育必传授技术和充满智慧的想象。他说:“在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中须有三种主要的方式,即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但其中的每一种课程都应该包括其他两种课程的内容。我的意思是,每种形式的教育都应该向学生传授技术、科学、各种一般的知识概念以及审美鉴赏力;学生在每一方面所受的训练,都应该由 其他两方 面的训练 补充而相 得益彰。”[5]而罗素在肯定牛津传统的同时,则强调了科学的固有价值和内在目的,他认为教育可以形成某种思维习惯和人生观,而这种思维习惯和人生观必须有科学的贡献。

二战以后,欧洲世界一方面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解放以及个体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与崇尚,另一方面是科技的巨大功效与社会的庞大需求,于是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甚嚣尘上,并以其各自哲学价值影响着欧洲(英国)的高等教育观。

随后,彼得斯 (RichardStanleyPeters)、赫斯特(P.H.Hirst)等则以教育哲学家的身份展开了对传统的批评。

当然,早些时候,詹姆斯·密尔(JamesMill)和边沁等人 以及更早 的牛顿、笛卡 尔、莱布尼兹(GottfriedWilhelmLeibniz)等人均以各自的科学与哲学贡献为牛津大学的自由教育(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动力。

终于,源自人文主义传统的牛津自由教育,在纽曼的理性主义和随后越来越强势的科学实证主义修正下,结合了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理念,改造成为今天影响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通识教育欧洲模式”。

二、通识教育欧洲模式的课程范型

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在欧洲更倾向于被认为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不是一项教育举措(如增加某些课程或改变某种方法等)。而在实践层面,可以说,欧洲大学虽然没有明确设置专门的通识课程,没有独立的、自成体系的通识教育环节,但同样在精神上继承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并达到了通识教育的目的。

我们可以以牛津大学的课程体系为例展开考察。

宏观上,牛津大学 通过设立 联合专业 (JointCourses)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问题,主要形式包括双科专业、三科专业、主辅修专业等。例如,牛津大学共有49种专业,其中单科专业24个,联合专业25个(双科专业21个三科专 业4个),双科专业一般学制3 ~ 4年,授予学士学位。牛津大学开设的双科专业有:古典文学和现代语言、现代史和经济学、英语和现代语言、现代史和现代语言、古代史和现代史、欧洲和中东语言、经济学和哲学、经济学和管理、现代史和英语、数学和哲学、物理学和哲学、数学和统计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和经济学、工程学和材料学、古典文学和东方学、考古学和古代史、哲学和神学、现代史和政治学等。组成双科专业的两个学科并无主次之分,每个学科的课程比重大致相同。显然,牛津大学是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贯穿了通识教育的精神。牛津的实践表明,通识教育必然包含专业教育,但又超越了专业教育。实际上,既没有纯粹的通识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专业教育,二者是有机融合的整体[6]。

这种实践模式为英国的学生提供了宽广的、综合化的知识基础,突破了各学科与专业之间的藩篱,建构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既解决了知识分化所带来的“专业”教育问题,也满足了自由教育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求。正如英国学者戈登指出:“通识教育既包括传统的自由教育,同时为满足工业化和教育制度扩展的需要,也包括一些更加‘现代的’科目,如科学和技术等。”[7]

可见,英国大学教育的显著特色,就是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贯穿了通识教育的精神,而不是像美国那样课程分割,板块分明,专业与通识各行其是。

微观层面,在继承重视古典知识永恒价值的传统基础上,牛津大学注重学术研究的普遍性。牛津大学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学科和知识,并且注意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就如同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所说:“为了真正拥有真理,我们必须掌握真理的全部。”“如果把重要的学科排除在大学课程之外,致使真理的事业蒙受损失,那么学生所遭受的损失也断然不会少。因为,学生从大学里获得的主要是才智收获,并不主要来自他对所选具体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来自生活于洋溢着普遍知识的氛围———如果可以这么称的话。”[8]

此外,在英国其他的大学,与牛津相似的通识教育举措还有设置学科群(Theschoolsofstudiesstructure,即知识的跨学科融合与整合)以及设立基础年(TheFoundationYear,即所有大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同样课程。这有点类似于美国某些大学的通识教育,但是又不完全等同)等方式。

在德国大学———这是通识教育欧洲模式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种现代美国式的通识教育同样也不存在。德国大学的课程设置通常集中于学生所选择的一个专门的科目,有时候也会要求辅修科目,例如要求主修经济的学生辅修法律课程,要求主修哲学的学生辅修历史课程。除此之外,学校通常不会强迫学生们接受更多的通识教育。在德国学者休伯(L.Huber)看来,通识教育不仅不应该脱离学习者的专业领域,而且应当从其所在领域开始:第一,在专业学科中应当探索一些可作为范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它们不仅可以运用于专业领域,而且同样能够运用于相关领域;第二,可以把专业领域的主要方法理解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的变式;第三,那些通常不是很明确的范式,即通常联系几门学科的基本假设和方法论,应该得到更多的确认[9]。应该说,德国大学里专业领域的学习更多地渗透了科研的要素和精神,充分体现了历史上的德国大 学“教学与 科研统一 ”的传统与 精神[10]。

三、通识教育欧洲模式的发展历程

肇始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历经人文教育、博雅教育,最终定型为欧洲模式的通识教育,这一过程的背后是西方社会发展与文明进化的印迹。

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自由教育精神奠定了“自由人”教育的根基并影响了中世纪的西方高等教育,14世纪以降的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大旗横卷整个欧洲,欧洲大学的课程从经院课程被迫转为古典课程,这一阶段,传统大学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转化为人文教育(ArtsEducation)。

中世纪以后,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种力量不断进行博弈与斗争,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方面。教育在从社会体系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同时,内部开始分流别派,自由教育的内涵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变化。

彼时,神学和基督教处于主宰和统治地位。教会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解释神学,改组了古代希腊﹑罗马学校中的一般文化学科,古希腊的著作成为中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当时的自由教育思想,突出体现在以“七艺”为主要学科的构建,而在教会的眼中,“七艺”是为进一步学习神学以达于神明的基础学科。

中世纪的“七艺”学科集中性地体现了中世纪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它的主要内容却充斥着神学内容,这一特征表明,此阶段的自由教育,其“自由”已经不是指充分发展人的理性,而是服务于使人摆脱尘世欲望、最终皈依基督神性,它是作为学习《圣经》的基础和论证上帝的补充手段而被引进基督教神学教育的,理性和人的价值都被置于上帝的阴影之下,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和职业性。神学是“七艺”的王冠,哲学及其他学科是神学的婢女。敬畏成为学习“七艺”的基本态度,自由教育俨然一种虔敬教育、神化教育,这背离了传统自由教育为理性发展、为人的价值提升而存在的宗旨[11]。

随后的文艺复兴运动用人文主义的教育反对宗教和神学的教育,推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主义”一词便是源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这个词就来自人文学者和人文学科这两个词……人文学者就是教授人文学科的人,而人文学科这个词代表一组学科,它由语法、修辞学、诗学、历史和道德哲学组成。从这一定义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上述意义的人文学科的伟大兴起与发展。”[12]

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虽没有对传统大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洲产生了各类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专门学院、技术学院不断涌现,同时有关近代科学的部分内容也开始进入传统大学的课程。随着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科学教育逐渐与古典人文教育并驾齐驱,而后迅速超越古典人文教育居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唤醒了欧洲包括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思考,传统的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受到严峻挑战。

宗教的式微使整个社会对人的重新认识、对神权的批判与颠覆、对自然界的重新解读的需要空前扩大,而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欲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等等因素又与此合流叠加,这样西方大学又一次面临理念的合法性危机[13]。

面对如此挑战,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红衣主教亨利·纽曼在其《大学的理念》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自由教育思想,即大学应该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的目的是自由教育,是心性扩增,是理性文化的培养;自由教育是最具“有用性”的教育。这无疑是对亚里士多德理性的、非职业的、满足闲暇的自由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纽曼十分重视自由教育的理性内容,如其所言,“自由教育本身仅仅是发展理智,他的目标就是获得杰出的理智”[14]。在自由教育日益式微的背景下,纽曼还对自由教育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认为,自由教育不是漠视社会的现实需求,而是从培养人的理智的高度去回应社会的需求。纽曼通过重申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为日益陷入危机的古典学科辩护。

纽曼的理性主义改造使绅士教育一度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社会成为自由教育的代名词,以追求知识的博学和贯通,符合绅士的身份和高雅为宗旨。而古典课程被认为是实现绅士教育的有效工具。于是,在工业革命的大潮中,为了巩固自身的利益和上层地位,追求“文雅绅士”的社会标识,获得绅士教育一时成为英国和欧洲上流社会所追逐的时尚。在他们看来,科学技术教育只是培养产业工人,是职业性的,“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问更为重要”[15]。至19中叶,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历经人文教育,发展为博雅教育(liberalarts)并成为以牛津大学为代表的古典大学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19世纪中后期,来自新兴资产阶级的呼声和实业界的需求持续不断地对以牛津为代表的古典课程体系施加压力,新兴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念,大机器工业的需求使传统牛津、剑桥学院的高贵身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传统的自由教育思想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受到各种思潮诸如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科学实证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挑战与影响。然而以纽曼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依然坚持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并试图通过发扬自由主义教育注重人格的价值,注重崇高理想的合理因素,以对抗日益盛行的功利主义倾向。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传统自由主义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巨大作用给英国国民留下了深刻影响,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大学应该积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显而易见,专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适用并迎合了这种需求。

专业教育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源自古希腊时代自由教育的式微。关于自由教育,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言,自由教育只适合那些“自由人”。因为“应当有一种教育,依此教育公民的子女,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16]。自由教育确实是个好东西,成为绅士是件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虚的风度是好事———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但是如果它不能带来矿业、铁路、医学、农业等方面的发展,这种好事又有多少用处?最重要的是,这个好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它毕竟是特权阶层和有闲阶级才能享用的,所以高等教育的存在合法性就自然被引到另一个层面———专业教育。

但是,欧洲文明还没有简单到全盘摒弃自由教育的地步。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专业教育的过度化与片面化等等一度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养成,导致学生素质的缺陷和社会伦理文明的失范,随之而来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整个欧美社会的学潮动荡、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滑坡、心理畸形、精神空虚、人际关系冷漠,人甚至异化为所谓“经济动物”、“科技奴隶”。人文精神的失落使他们在凝视大学专业教育“功效”的同时又一次想到了自由教育。

所以,尽管专业教育风生水起,但是欧洲传统的自由教育思想也同样根深蒂固,在时代的变迁中,英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迅速赶上了世界的步伐。他们在吸取美式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没有抛弃欧洲的传统。于是,一种全新的“自由教育”思想被接受和认可。至此,自由教育思想,历经文艺复兴后的人文教育,到18世纪的博雅教育,转变为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

正是由于英国人对通识教育的独特理解,即通识教育是一种广义上的自由教育,英国大学才没有明确规定通识教育课程,而是在整个课程体系和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了通识教育。

摘要:与影响深远的美国式通识教育模式截然不同,欧洲大学秉承其传统的人文主义理念,融合理性主义和科学实证主义哲学观,并接受了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修正,发展成独特的“通识教育欧洲模式”。欧洲大学通识教育模式形成历经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博雅教育等环节,到20世纪后期最终定型。欧洲大学否认美国大学共同课程的有效性,坚持把通识教育课程整合到整个大学的学术活动中,不设置专门的通识课程和独立的通识教育环节,而是以专业教育的形式实现着通识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欧洲大学,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 篇2

篇一:沉醉欧洲

埃菲尔

从郊外一路驶进市区,巴黎的一切便显露无遗。它的高傲,它的优雅,它的悠闲,它的从容。它高傲,但它宽容,高傲是宽容的资本。它悠闲,但它努力,因此悠闲得神采奕奕。它几乎具有别的城市所具有的一切优点和缺点,而且把它们一起放大,推向极致。你可以一次次赞叹,一次次皱眉,最后还会想起波德莱尔的诗句:“万恶之都,我爱你!”难得它,巴黎,气血饱满,骨肉均匀。

车行至戴高乐广场,凯旋门突兀地立在车流之中,在朝辉之下,凯旋门上浮雕的每一个皱折都被映衬得毫发毕现。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王朝由盛大走向衰败的过程,拿破仑倒下了,它却继续屹立在这世上几百年,时光不曾改其容颜,风雨不曾灭其英气。浮雕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有生命一般,那炯炯有神的瞳仁凝视着你,仿佛想告诉你那个传奇年代的传说。走进凯旋门,墙上密密麻麻刻着一些将军的名字,记载着他们曾经的辉煌。

穿过巴黎最繁华的香榭里舍大街,来到埃及方尖碑的脚下,这里确是巴黎的中心,环顾四周,触目皆是古典建筑,虽不及罗马那么历史悠久,但却整洁如新,就像进行着一次跨越时空的奇幻旅程。埃菲尔铁塔已近在咫尺了,与游乐场的巨型摩天轮并肩而立。

当我站在埃菲尔铁塔的下方向上凝望这个钢铁巨物时,它的骨架纵横交错,我不得不惊叹于设计师埃菲尔的奇思妙想。等待电梯的队伍已排起了长龙,听闻埃菲尔先生在修建埃菲尔铁塔的时候,已预留了电梯的空间,如果可以穿越一百年的时空,我一定疑问于他标新立异的独特远见,早于别人,瞻仰未来。

电梯平稳地运行在钢筋铁架之中,待我再“重见天日”之时,已身处铁塔的第二层了,一踏出电梯门时,我立即感受到一种君临天下的豪气,的确,从巴黎至高点上眺望全城,放射性的楼房和像蛇一般穿行的羊肠古道相衬成一道风景,塞纳河缓缓穿过城中,河上深浅有致的分布了二十座桥,沿河两岸的古建筑更是一道亮点。

虽然站在铁塔上可以将巴黎的美景一收眼底,但巴黎人却不喜欢它。的确,单看铁塔,它无疑是美与力的结合,巴黎的象征;但是,铁塔置身于古老的巴黎城中,打破了老城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世人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它也就这样在争议里立了一百多年。

离开铁塔,我又一次转身面向它,历经风雨的洗礼,它依然稳健地挺立着,骄傲地冲上云霄。

帝王生活

到达凡尔赛宫的时候已是下午三点半,灼烈的阳光,狠狠地砸在地上。

大家由路易十五侧楼进入凡尔塞宫参观。踏上凡尔赛宫木制的地板,会发出好听的“吱吱”声,一路上的石板路与这里整整齐齐的木地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天花板上有着巨幅的油画,精美得让人舍不得低头。

向前走,穿过了宴会厅来到国王的寝室,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奢华。床几乎是全金的,床上铺的锻被更是精心设计的。看上去价格不菲。只有一件事令我很疑惑,这张豪华的床虽然很高,也很舒适(看上去),但却很小、很短。莫非法国的`君王全都是五尺身材吗?好像不太实际吧。但据介绍说,历代国王都必须坐着睡觉,这个说法可令我大开眼界。而且,王室成员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我总觉得一国之君应该是生活在豪华舒适的环境中的,而今的舒适却大打折扣。如果换作是我,我宁可不要锦衣玉食,我也要活得自在;如果当国王必须将自己的隐私,像播电影一样给公众“参阅”的话,我宁可回家做庶民!

穿过一间比一间奢侈的房间,我来到镜厅。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凡尔赛宫是世上最美的宫殿,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从古至今有那么多人称镜厅为“梦寐以求的地方”了。镜厅长75米,宽10米。屋顶装饰着精美绝伦的巨幅油画。镜厅的名声和美丽主要来自于它面向花园的十七扇大窗,窗子相对的墙上有十七面大镜子,整个大厅里流光溢彩,室外静谧的花园绿茵看起来似乎已悄然走进了宫殿。站在窗前向外望,一派春意,凡尔赛的万亩园林和雕塑装饰的喷水池尽收眼前。屋里更是金碧辉煌。水晶灯把整间房子映成童话世界里的宫殿,我终于明白,“奢侈”是可以替代一切精神食粮使很多人向王位卑躬屈膝、卖辱求荣的。皇族的生活如此奢华浪费,难怪他们可以不惜活得像个傀儡,难怪人民不堪苦难最终要暴动起义。“过度放纵的后果只会招来毁灭”,书上如是说。凡尔塞宫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回望夕阳中的凡尔塞宫,它依然以它的风采吸引着世人。

威尼斯遗梦

登上威尼斯,灼热的阳光烧得我们睁不开眼。走进威尼斯就像走进风光旖旎的露天交易所,到处充满像意大利咖啡一样浓郁的商业气息。

走过无数桥,参观了圣马可广场的金碧辉煌,我们乘坐贡多拉游览威尼斯。在威尼斯的旅游手册和导游地图上,常提醒游客 :“不坐贡多拉,就等于没到威尼斯”;在贡多拉旁的船夫也说:花几十欧元,就不会留下终身遗憾;在威尼斯的水巷里,则处处可见贡多拉优美的划姿。贡多拉在威尼斯的重要地位,可谓一露无遗。

贡多拉是威尼斯特有的交通工具,小学课文中也曾讲到。不过,今天亲眼见到,确实比我想象中的要长要大一些。一只普通的贡多拉可以乘坐6人,这可比它看上去的要少得多。一只看上去很普通的贡多拉造价却非常昂贵,真是物以稀为贵啊!

小艇行进在狭窄的水道中,穿过老楼投在水面上的映象,可以感到一溜阴凉。腐朽的后门浸在污水里,从破烂的地方可以看到里面已经残破不堪。从威尼斯最平凡的一面,我看到了它的沧桑,它的无奈。据说威尼斯在三百年后就会消失,那么,一千年以后,谁还记得曾经有过威尼斯呢?

小艇突然右拐,水道变得宽阔起来,丽都桥横跨在大运河上。这儿是威尼斯商人做生意的地方。大运河全长四公里,呈反写的S型,贯穿威尼斯的中部,是名副其实的“国道”。这条“世界上最美丽的街道”,也是威尼斯最主要的观光路线。沿运河两岸伫立着近200栋宫殿、豪宅和七座教堂,这些伫立在水中任凭潮汐侵蚀的建筑,多半兴建于14-16世纪,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不同的建筑风格交汇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

15莎士比亚写下了著名的《威尼斯商人》,让全世界见识了威尼斯商人的智慧、狡猾与贪婪。自此,“威尼斯商人”成了精明人的代名词。而今,现代威尼斯商人在搂进无穷无尽财富的同时,也让真人现代版的“威尼斯商人”成为威尼斯的一道重要风景线。威尼斯的玻璃和面具是比较有名的,在一家面具店,一个“可爱的老头子”用蹩脚的汉语向我们拼命推销他的面具,实在引人发笑。也许,他以为我们仍是马可波罗笔下那腰缠万贯的中国人,而那迷失的传说大概早就浸入威尼斯浓密得如同黑夜的海水里,化成了风雨飘摇中的一句叹息。

回去的时候已经开始涨水了,圣马可广场上的出水口周围也变得潮湿起来。我看到很有趣的一幕:两个贪玩的小孩将鸽食放在肚子上,引来大批鸽子光顾。敬业的摄像师趴在出水口前专心致志地录像,以致于许多鸽子落在他背上都毫无反映。

临走之前,我回头再看了威尼斯一眼,它的恢宏,它的浪漫,它的无奈和凄凉,圣马可教堂的气势磅礴,皇宫的金碧辉煌,叹息桥上的一声声叹息,监狱那粗粗的铁窗,全都化成了不朽的回忆。

古城古韵

佛罗伦萨的街道全都是窄窄的麻石路,踏上去有凸凹不平的质感。使佛罗伦萨这么出名的,是教堂和诗人。圣母百合花教堂就在但丁故居旁,是巧合?还是缘分?但丁的故居就在一幢佛罗伦萨再普通不过的楼上,要不是那一幅红帽,恐怕是无人知晓了,我轻轻地走过,生怕吵醒了一个中世纪。

圣母百合花大教堂与圣彼得大教堂和米兰大教堂合称“欧洲三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典型的希腊式建筑,不仅有大圆柱,而且有很少见的麻花窗。教堂全部由红、白、绿三种颜色的天然大理石建成,看上去浑然一体,又独具风格。教堂的钟楼矗立在广场的另一端,自成一体。教堂的另一边有一栋八角形的建筑,据说这是佛罗伦萨最古老的一栋建筑。这栋楼有三个门,它的东门就是著名的天堂之门。游人们在这儿合影、圣徒们在这里祈祷,可这张天堂之门却只是一张又窄又小的金门。也许,想上天堂,很难吧。而地狱之门那么大,是不是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呢?想着想着疑问就变成了肯定。

其实,在见到天堂之门之前,我经常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对天堂有着一种独特的迷恋呢?一路深入欧洲,我发现其实欧洲就是由数之不尽的教堂和宗教建筑堆砌成的。无论在哪里,就算是偏僻寂静的小山庄,人们都无法忽视上帝的存在,总要为他建造一个体面的家。而天堂不过只是人们心中的那个家,可以没有软得可以躺在上面睡觉的云,也可以没有蓝得可以当镜子的天空,只要我们觉得那是我们的天堂,那就是人间天堂。闭上眼,可以听到翅膀煽动的声响,可以看见五彩缤纷的天堂鸟,而所有这些幻想,只是固执地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个角落里,天堂之门就是它的寄托。

来佛罗伦萨之前,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文艺复兴的浪潮会从这里萌发,来到佛罗伦萨之后,我想:也许佛罗伦萨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从它抽象派的麻石地板到它的米开朗基罗广场。也许今天来广场的游人大多只是抱着欣赏的态度来参观栩栩如生的大卫像,而没注意到脚下的表铜圆基。这块小小的铜基是一个值得玩味的伤疤,两种历史力量在这里撕出血淋淋的裂痕。

圣十字教堂广场上的纯白的但丁像仿佛正低头沉思着什么,停靠在它身上的鸽子的白与它融为一体。这血淋淋的断头广场,现在也成了最繁华的皮具街。历史与现实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淡去。

欧洲公共自行车模式之鉴 篇3

1995年,哥本哈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截至2006年末,哥本哈根在自行车基础设施(包括自行车轨道、专用道、停车位等)方面的投入,总计30亿丹麦克朗,全部由政府投入。在随后的10多年,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哥本哈根。

这个城市有着使用自行车作为公共交通的悠久历史,因而自行车站在哥本哈根随处可见,而且很多车站都设有公共自行车停放点,使用者只需投币20丹麦克朗(约25元人民币)就能取车,这些自行车是挂在一个特殊的架子上停放的,一旦使用者把车归还到任一公共自行车停放点,就可以取回这些钱。

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哥本哈根公共自行车主要使用者却是游客而非本地居民。原因很简单,哥本哈根市中心居住的51.9万人中,自行车拥有量高达56万辆。对于市民来说,私家自行车在取车、停车方面比公共自行车更方便,还能挑选他们觉得最舒适最有个性的自行车。“市民很少用公共自行车,除非他们的自行车被盗后的应急。”哥本哈根市负责自行车项目的新闻官拉瑟·林霍尔姆这样说。

说起盗车,在哥本哈根每年大约1.8有万辆自行车被盗,约占哥本哈根自行车总量的0.95%。“这里的小偷有猖狂的趋势,不过,比起英国伦敦等地的偷盗率来说,我们算是比较好的。”拉瑟·林霍尔姆说。

为了遏制自行车偷盗,哥本哈根为数千辆自行车免费安装一种有卫星定位功能的电脑芯片,如果被盗,通过系统查询很容易就知道它们的踪迹。

此外,哥本哈根政府雇用一家名叫INCITA的私人公司,专门负责处理公共自行车每天出现的问题:修理破损的自行车,监管好停放点的还车问题等等。如果发现被人丢弃的自行车,INCITA回把它们找回来并修好,又重新投入使用。

到2012年底,哥本哈根将会推出新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远距离的乘客,尽量用类似火车与自行车相结合到达目的地的方式来出行。“我们要建一个‘自行车是最快捷的交通工具’的城市。我们在市民中做过‘为什么你们选择骑车’的问卷调查,56%的人说:‘骑车快速且便捷。’”拉瑟·林霍尔姆说。

伦敦

英国伦敦在铁爆炸案之后,公众对地铁普遍产生了一定的不信任感。而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奥运,为“打造世上最环保、最绿色的奥运”这一计划,伦敦适时地推出了一项公共自行车租赁计划。

这项由伦敦市长约翰逊大力推动、并亲自出镜拍摄广告宣传片的计划,是欧洲最贵的一项公共自行车租赁计划,其总花费为1.4亿英镑。

“只需要拥有一张信用卡,付出1英镑,就可以享受一整天的免费骑车。”这是约翰逊在自行车租赁计划推出时的宣传语。现在,随着伦敦的这一计划正式走上街道,同时向会员和非会员用户开放,这句话正在变成现实。

伦敦公共自行车采取租赁的方式,阶梯付费,虽然便宜,但也可直接回馈政府财政。会员费为1英镑1天,一周5英镑,一年45英镑,另外还要交3英镑以便得到一个可以长期使用的车钥匙。每次使用自行车前半小时免费,半小时后开始计费,连续骑行1小时花费为1英镑,一个半小时收费4英镑,两个小时6英镑,以此类推。18周岁以上才可以办理。

除了会员周、月、年费与因使用时长所扣除的租赁费用,在24小时内不归还自行车的行为还将带来150英镑罚款,而损坏自行车则最高罚款300英镑,不归还自行车则罚款300英镑。使用者的信用卡就是借车卡,所需费用与罚款将直接从信用卡中扣除。这笔不大不小的费用无疑约束了公众违反约定的成本,而精细化的电子系统则从技术和管理上保证了这种情况能及时被查出及惩罚。

伦敦中心城区设立了300多个自行车停放点,有6000辆车辆已经投入使用。伦敦市长约翰逊说:“这一计划还将继续扩大。”而伦敦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设置合理,半小时路程以内必定有站点。

为了配合宣传,伦敦市政府还联合苹果公司在Iphone上推出了“伦敦自行车站点地图”的APP程序。事实证明,这样的捆绑营销并没有给伦敦公共自行车带来任何不良的“赢利”质疑,相反,人们却会因为政府主导运营和维护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而信任这个系统的公益性质。

此外,伦敦的自行车租赁计划由Barclays银行赞助所有车辆,而政府给予这一资助的回报就是广告——车辆上有Barclays银行的标志。除了车辆,设站点、设车位,安装与维护车辆、电子精细识别租车系统均由政府出资。

里昂

在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自2005年启动Vélo'v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以来,政府在市区各个地方设置了340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每个点都有10多辆自行车,全市共投放约4000辆车。

Vélo'v的意思是“热爱自行车”。这个由英文“Love”(爱)和法文“Vélo”(自行车)组成的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尽管里昂的公共交通系统很完善,但自行车租赁系统出来后,更多人选择骑车出行。

里昂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设置上十分科学,每两个租赁点之间的自行车程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在自行车租赁点,有一台类似国内ATM机的租赁器。租车前,先要在这个机器上注册,提交个人信息,输入租赁代码。在确定用来注册的银行卡存款不少于150欧元后,机器会吐出一张租赁卡。租赁卡分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卡有效期一年,短期卡有效期一星期。公交通卡可以直接注册,在公交车、地铁上也通用。

租车的人用租赁卡或公交通卡在机器的感应屏上刷一下,机器会提示你输入租赁代码。按提示操作后,机器会提示你选哪辆自行车,点击确认后,45秒内就能取走自行车了。

在里昂租自行车,前半小时不收费,接下来的租金根据所持租赁卡种类不同有差异。长期卡,免费半小时后的一个半小时收费0.5欧元,之后每小时1欧元。短期卡前两小时收费和长期卡一样,之后每小时两欧元。使用者须遵循的协议是,在24小时内必须归还自行车,保证自行车的安全,不得将自行车借给他人等。自行车被盗或24小时内不还车,则罚款150欧元。

巴黎

2005年,巴黎市长德拉诺埃为推动“绿色巴黎”、“全民环保”的理念,也为了改善巴黎交通,推出了“自行车自由行出租系统”。至2009年,租赁自行车出行,已成了巴黎人生活的一部分。

而巴黎,公共自行车的使用在半小时以内免费。市内每隔200多米就有一个公共自行车的联网租赁站,而大多数巴黎市民骑车车程也不会超过30分钟,租赁后在任何一个租赁站归还,相当于是免费服务。

但在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也曾经有过自己的“伤痛”。2009年,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巴黎的“自行车自由行出租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市内投放的2.06万辆公共自行车中,至少有8000辆被偷,8000辆遭破坏。

在巴黎市内,人们经常可以在租车点或者公园的大树下,甚至在塞纳河中发现公共自行车,当然,这些自行车已面目全非:链条不见了,车轮也歪歪扭扭……还有一些维护不错的,则被人运到了东欧和北非的黑市出售。

尽管公共自行车管理和维护者呼吁“破坏容易,自行车无力还击,请高抬贵手”,尽管他们强化了自行车锁的功能,可对于这样的破坏,这种还击收效甚微,破坏和偷窃公共自行车的事情却越来越多。

巴黎的公共自行车营运商德高广告公司为此叫苦不迭。据德高广告公司发言人说,公司每天不得不修复1500多辆自行车,以维持出租系统的运作。据说,每辆公共自行车售价大约是500美元,修复一辆的代价也不菲。

欧洲模式 篇4

一、欧洲市场监管模式

欧盟委员会( European Commission,简称欧委会) ,是欧洲联盟的常设执行机构,也是欧盟唯一有权起草法令的机构。根据欧委会的相关规定,欧洲的市场监管体系包含四层内容,即法律体系、产品安全和市场监管方案、成员国市场监管以及信息交换与合作。

( 一) 市场监管法律体系

欧盟条例( EC) NO765 /2008、第768 /2008 /EC号决议以及通用产 品指令 ( General Product Safety Directive( GPSD) 2001 /95 /EC) 构成了欧盟市场监管法律体系。欧盟条例( EC) NO765 /2008对认证和产品市场监管作了明确规定。条例明确提出欧盟成员国具有实施市场监管、禁止或限制危险或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进入市场的责任。同时,条例还赋予欧洲市场监管局一项重要的权利,即为了评估产品是否符合要求,市场监管局不仅可以从制造商那边获取需要的所有文件,而且还可以进入制造商生产经营场所获取样本,或在必要时销毁危险产品。欧盟第768 /2008 /EC号决议对产品销售进行了统一规定,包括市场监管、企业责任、可追溯和保障机制等。这些规定均已被行业法律所采纳。

何为“安全产品”,欧盟通用产品指令( General Product Safety Directive ( GPSD) 2001 /95 / EC ) 给出了明确定义,即任何产品必须符合欧盟及各成员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任何正常或可见使用情况下,产品没有任何风险或者风险已降到最低。若欧盟法律或标准没有对某些产品作出规定,那么该类产品也必须符合其他文件的规定,如国家标准、欧盟委员会推荐标准和守则等。此外,指令还对“制造商”、“政府”和“经销商”应承担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首先,制造商有义务撤回不安全的产品并予以销毁; 其次,各成员国政府必须确保产品安全,迫使制造商和销售商遵守指令规定,并成立负责市场监管和执法的机构对市场进行监管、介入以及实施惩罚措施;第三,经销商也有义务监督产品的安全性,不仅需要告知消费者产品所存在的风险,还必须保留产品追踪的相关记录。

( 二) 产品安全和市场监管方案

2013年,欧委会采纳一项新提案———产品安全和市场监管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用以推进产品安全、加强市场监管。方案规定了欧盟市场监管整体模式和产品( 包括进口产品) 安全控制要求,主要由《消费品安全条例( 提案) 》《产品单一市场监管条例》《欧盟市场监管多年度计划》等文件构成。欧委会确信新方案能够更好地促使市场监管机构履职,实现在整个欧洲层面贯彻执行产品安全相关规定。

通过方案的贯彻实施,欧委会希望实现: 1. 统一、简化、协调将危险产品从市场上撤离的流程; 2. 对所有与市场监管和产品安全相关的规定进行整合; 3. 完善消费品供应链追溯系统,使产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 4. 若市场上某类产品出现了潜在危险,会在整个欧洲层面及时加强控制,即一旦有不安全产品出现,在市场上限制产品销售也会变得更为简化与便捷; 5. 依托快速预警系统( RAPEX) 以及市场监管信息和通信系统( ICSMS) 间的相互协作,精简危险产品通报程序等。

( 三) 成员国市场监管

欧委会规定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对国内市场实施监管,以确保所设计和生产出的产品符合欧洲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欧委会指出各国应赋予国内市场监管局执行工作所必需的权力和资源,以便其能够有效地开展市场监管工作。此外,各国需成立市场监管项目,并辅以贯彻实施和持续改进,同时至少每四年对市场监管活动进行一次审查和评估。

( 四) 信息交换与合作

欧委会指出,应落实整个欧盟层面的信息交换与合作,主要由五部分构成:

1. 快速信息 系统 ( Rapid Information System,RAPEX) 。该系统是用以促进欧盟各国和欧盟委员会实现快速信息交换的预警系统。2. 通用信息支撑系统——市场监管信息和通信系统( ICSMS) 。ICSMS系统主要是用来对以下信息进行交换: 市场监管最佳实践方法、联合行动的结果、不合规产品的情况、各国市场监管项目的情况。3. 保护措施( Safeguard Procedures) 。保护措施迫使欧盟成员国互相交流各自在限制危险或不合规产品自由流通方面所采取的措施。4. 行政合作小组( Administrative Co - operation Groups,Ad Cos) 。Ad Cos由市场监管专家组成,起到推进专家交流、实现信息分享的作用。此外,各国在贯彻欧盟法律过程中,若碰到了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Ad Cos为彼此开展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5.联合行动融资。欧盟委员会金融市场监管活动由国家机构联合执行。

二、欧洲市场监管机构

欧委会在“产品安全和市场监管方案”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每个成员国都应设立或指派市场监管局( Market Surveillance Authorities) ,并确定其职责、权力和组织架构。同时,各国政府还应赋予监管局一定的权力和资源,以确保监管局在执行任务时能够顺利完成。成员国应将本国市场监管局及其职责范围的具体情况向欧委会汇报,以便欧委会将信息及时传递给其他各国并公布欧盟市场监管局名单。根据欧委会的有关规定,成员国应将市场监管局的状态( 即存在与否) 、职责及其联系方式及时告知公众。

除了应设立市场监管局外,成员国还应设立宏观层面上的市场监管项目( Market Surveillance Programmes) ,并且至少每4年对项目进行审查和持续改进。通常情况下,市场监管项目应包含: 1. 市场监管局的部门设置和地理位置; 2. 市场监管局的财政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措施; 3. 与其他市场监管局相比,自身的优势所在; 4. 与海关和他国市场监管局间的协作机制; 5. 信息交流机制; 6. 国际层面的行业合作或项目合作。

但是各国市场监管局及市场监管项目的表现形式因实际国情而有所不同。例如,英国市场监管局相当于一个市场监管体系的概念,由BIS( 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 负责组织协调,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组织,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英国市场监管体系中政府部门起绝对主导作用,而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相对较少。在整个市场监管体系中,各部门各司其职,有针对性地对某类产品进行管理。

三、标准化在欧洲市场监管中的作用

欧盟严格的市场监管准入体系主要以技术法规为基础,辅之以欧洲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产品预警机制等。其中,技术法规是核心,起到强制性规范的作用; 标准是技术法规的支撑,它提供了技术法规得以落实的技术手段和合格评定程序运行的技术依据; 合格评定程序是体系中的程序保障措施,通过实施认证、检验等合格评定来从程序上确保技术法规与标准的要求得以实现。可见,标准化在欧洲市场监管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一) 技术法规

欧盟的技术法规主要由法规( Regulation) 、指令( Directive) 和决议( Decision) 构成。“法规”由理事会和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委员会单独批准,具有普遍适用性和直接适用性。“指令”同样也由理事会和议会联合批准或者由委员会单独批准,但指令只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并且仅要求接受国达到规定的结果即可,但是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实现该目标,则由各成员国在本国法律框架下自行决定。“决议”则是由理事会与议会共同批准或者由理事会、委员会单独批准的对特定对象具有直接全面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它的发出对象可以是成员国,也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对接受者具有直接拘束力。

具体到欧洲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对应的便是欧盟条例 ( EC) NO765 /2008、通用产品 指令 ( General Product Safety Directive ( GPSD ) 2001 /95 / EC ) 和第768 /2008 / EC号决议。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欧洲消费者的保护屏障。

( 二) 欧洲标准

标准是一种除技术法规以外的支撑市场监管的规则。在欧洲,标准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市场准入、贸易仲裁、合格评定的基本依据。标准化已经成为欧洲委员会实施良好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欧洲标准是自愿性的,然而标准由于其所具有的技术性和公众认可基础,对于技术法规及政策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三) 欧盟合格评定体系

为了确保技术法规与标准中的要求能够切实发挥保护作用,欧盟已建立以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自愿性合格评定程序及成员国合格评定程序为辅的一整套体系。CE( Communate Europpene) 标志制度是欧盟最主要的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在一定程度上,CE标志即是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准入证,也是欧盟进行市场监管的强有力保障。除了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外,欧洲委员会以及欧盟相关机构还建立了多项自愿性合格评定程序作为补充,最著名的包括生态标签、KEYMARK标志等。

四、以欧盟食品监管为例对欧洲市场监管模式的分析

若以监管流程为主线,市场综合监管可划分为事前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三大环节。无论是技术法规、标准、认证,还是信息交换技术,均在相应环节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以欧盟食品监管为例,事前监管有预警机制,事中监管有检测和追溯,事后监管则有召回机制等。

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RASFF) 是事前监管预警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免受不安全产品的危害。RASFF的通报类型有预警通报、信息通报和拒绝入境三种。其中“预警通报”是指当构成危险的食品或饲料上市,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时,由首先发现该情况并已采取相关措施( 如召回或回收) 的成员国发出预警信息;“信息通报”是指针对受到污染、具有高度威胁的食品或饲料在欧盟的口岸被检出货受到抵制的预警信息,一般来说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消费,因为受到通报的产品根本没有进入市场; “拒绝入境”是指在欧盟边防站检出存在健康危险并被拒绝入境的食品及饲料的预警信息。

欧洲的食品检测机制比较苛刻,无论是技术法规还是检测标准都比较严格,各成员国必须遵守规定的限量要求。欧洲完善的食品检测法律机制是制定检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包括欧盟条例( EC) No 178 /2002“食品安全基本法”、欧盟条例( EC) No 852 /2004“食品卫生条例”等多部技术法规。

食品安全追溯机制是欧盟另一项重要的事中监管措施,目前已有多部技术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例如欧盟条例EC 2065 /2001、EC 2200 /96、EC 1830 /2003等分别对水产品、果蔬和转基因产品的可追溯性作了明确规定。

事后监管以召回机制为主。欧盟条例( EC) No 178 /2002“食品安全基本法”、( EC) No 882 /2004“食品和饲料法”等对食品安全召回作了明确规定。若食品经营者认为或有理由相信所经销或生产加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则应立即启动召回程序,并通过发布追溯缺陷产品所需的有关信息,从有关市场或消费者手上直接召回这些产品。

摘要:市场监管在确保欧洲产品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基于阐述欧洲市场监管模式,结合英国实例分析了欧洲市场监管机构及项目的现状,综述了标准化在欧洲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并结合欧洲食品监管情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欧洲,市场监管,标准化

参考文献

欧洲模式 篇5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一直面临财务危机。公共债务占据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83.3%,欧盟又面临债务危机。历时两年,“危机”不仅无意远去,反而咄咄逼人。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

第一文库网等国的债务问题久拖不决,主权信用多次遭降级,直接危及欧元的稳定。作为欧洲“双引擎”的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迟缓,股市受挫,融资困难,财政赤字及税赋压力大,失业率激增,物价高涨,国民购买力疲软,欧盟各国对外籍移民政策缩紧,随之频频暴露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都无疑对欧债实体经济复苏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欧洲可能重陷衰退,而导致全球经济重陷经济危险期。

特别是欧盟17个欧元成员国深感欧债危机加剧与蔓延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纷纷实行财务紧缩政策,并采取注资救市。但是,能够拿出的“注资”与实际“黑洞”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

随着美国政治困境和经济危机加剧,欧洲债务危机成为另一场比美国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并非大国,但对银行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欧盟内部迅速扩

散,并已蔓延至意大利和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国。早前《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警告称目前的欧债危机有可能演变为规模不亚于20金融海啸的又一场全球危机。如今,这场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蒙

欧洲模式 篇6

关键词 数值模式;降水;地面气温;对比检验

中图分类号:P456.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6.055

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数值预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预报的准确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4]。其中,欧洲数值模式具有较高的预报水平,其精细化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业务中。但受初始场、地形、及模式本身设计等方面的影响,模式产品,特别是对天气要素的预报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误差。随着模式的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欧洲数值模式精细化产品的客观性检验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检验2015年1-10月欧洲中心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温度和降雨预报产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其预报性能,使预报员能了解其性能和特点,对模式产品本地化释用和提高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及统计方法

1.1 检验资料

检验的数值预报产品是欧洲中心细网格数值模式地面温度预报和降雨预报产品,检验站点为来宾站(109.24°E,23.75°N),检验时间为2015年1-12月,检验时效为0~24 h、24~48 h、48~72 h。由于欧洲中心在2015年对模式分辨率进行调整,1月5日以后水平分辨率由0.25度变为0.125度,但分辨率为0.25度的只有5 d,且在提取要素时已经做了处理,对检验结果影响不大。

1.2 数据质量控制

在提取要素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标记不符合气候特征的预报值、缺测值,并且不参加该时效检验。

1.3 统计方法

1.3.1 降水定性预报检验

当预报为有雨,若实况降水量R实≥0.0 mm评定为正确,若实况无雨则评定为空报;当预报为无雨,若实况无雨评定为正确,若实况降水量R实>0.0 mm评定为漏报。定性准确率=报对次数/(报对次数+空报次数+漏报次数)。

1.3.2 降水定量预报检验

检验分5个降水量级(R实≥0.1 mm、R实≥10 mm、R实≥25 mm、R实≥50 mm和R实≥100 mm,亦即小、中、大、暴和大暴雨以上)。当预报为某量级降水,若实况降水量落在预报区间评定为正确,若实况降水量小于预报区间起始值评定为偏大,若实况降水量大于预报区间终止值评定为偏小,定量正确率=报对次数/(报对次数+偏大次数+偏小次数)。

1.3.3 气温定量预报检验方法

记F为预报值,O为实况值,M为预报次数,采用两种气温定量检验方法。平均偏差,它反映统计时段内气温预报的某种系统性误差。绝对误差,它反映预报值与实况值的平均偏离程度,因而能反映总误差情况。

2 降水预报产品检验

2.1 降水定性检验

从定性检验的TS评分、空报率、漏报率来看(图略),1-10月平均预报准确率为68%,其中非汛期2月的预报准确率低于平均水平,原因是实况降雨日数仅为6天,模式空报较多。前汛期4-6月的预报准确率低于平均水平,也与这几个月降雨较多、且的空报率较高有关。另外從漏报率来看,欧洲中心降水预报对于降雨过程都有反应,但空报较多。

2.2 降水分级定量检验

从2015年1-10月来宾站降水定量预报检验定量准确率来看,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大,欧洲中心模式预报准确率明显降低,且对于暴雨及以上量级基本没有预报出来。

从预报时效来看,随着预报时长增加,小雨的预报准确率逐渐降低,从24h的65%降低到72h的53%,而中雨预报准确率却随预报时效接近而减小,大雨及以上的准确率随时效增减特征不明显。对于暴雨量级的降雨,模式预报性能较低,24h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仅为17%,48~72 h时段内没有预报出来。而大暴雨24h内预报准确率较高,反查后发现,2015年来宾站有三次大暴雨,10月7日暴雨过程中,模式24 h模式预报雨量为97 mm,48 h为107 mm,所以造成48 h大暴雨预报准确率较高。

3 温度预报检验

3.1 来宾站气温预报检验

3.1.1 最高气温预报平均偏差

比较各月偏差来看,1-3月、12月月平均偏差较小,表明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高;2-3月、12月这段时间内,平均偏差为正值,说明最高气温预报普遍偏高;4-11月平均偏差为负值,表明最高气温预报偏低。所以最高气温预报性能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春季到夏季,随着天气转暖,最高气温预报平均偏差增大,从夏季到秋季,最高气温预报平均偏差减小。

3.1.2 最高气温预报绝对误差

比较各月最高气温预报的绝对偏差来看,最高气温绝对误差基本都在2.5℃以下,汛期4-9月绝对误差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受夏季降雨频繁,对气温预报性能影响较大。

3.1.3 最低气温预报平均偏差

比较最低气温预报平均偏差分析可以看出,最低气温预报普遍低于实况,平均偏差基本在1℃以内,与实况温度较为接近。

3.1.4 最低气温预报绝对误差

从最低气温预报绝对误差来看,各月绝对误差基本都在1℃左右,说明模式对于最低气温预报的性能较好,与实况偏差较小。比较各月来看,9-11月的最低气温绝对误差普遍低于全年水平,可能与降雨减少和冷空气过程少有关。

4 结论与讨论

第一,欧洲中心数值模式精细化降水预报准确性在夏季最低,随降水量级增大而明显减小,对暴雨以上量级的预报能力较低,但有一定预报准确性。

第二,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基本接近实况,绝对误差大部在2℃以内,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夏季偏差较小,且起伏较小。

第三,由于误差分析的方法比较粗糙,无法进一步区分具体天气过程对预报误差的影响,有待以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应爽.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温度预报中的释用[J].吉林气象,2007(2):21-22.

[2]徐琳娜,冯汉中.基于数值预报产品的温度释用方法比较[J].四川气象,2006(2):4-5.

[3]赵声蓉.多模式温度集成预报[J].应用气象学报,2006(1):52-58.

[4]赵斌华,汤光华,李力.某场站温度预报初探[J].应用数学,2004(s2):139-143.

欧洲模式 篇7

(一) 治理理论的产生。

国际政治学者倾向于使用“无政府状态”来标明世界政治缺乏中央权威的状况。但无政府状态不具有积极或者消极的内涵, 未必暗指现在的世界秩序是以普遍的混乱、动荡为标志的。尽管缺乏“世界政府”的至高无上的统治, 考虑到诸多体现于条约、国际法惯例以及国际组织之中的权威, 国际体系已经远远超过了无政府状态。国际关系中常用的概念——国际规制, 是一种藉以避免国际无政府状态, 又能绕过民族国家的国际协调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人们开始探索治理的可能性。全球治理委员会把治理定义为:“各种各样的个人、团体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通过这一持续的过程, 各种互相冲突和不同的利益可望得到调和, 并采取合作行动。这个过程包括授予公认的团体或权力机关强制执行的权力, 以及达成得到人民或团体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利益的协议。”[1]由此可见治理与规制的区别:规制被界定在一个给定的范围内, 而治理不局限于单一的行为领域, 指的是通行于规制空隙间的制度安排, 或当不同规制冲突时加以调节。治理更少地强调权力, 国家及其政府不是唯一地、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行为体, 它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利益集团、公司企业、以及社会个人广泛参与并互动。甚至有人因此将治理宽泛地定义为具有意向性的秩序。

(二) 超国家治理。

超国家治理是指由某一个独立于成员国、又受成员国共同控制的超国家机制所实施的治理。治理产生于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需要, 以使有关各方更好地追求和实现共同利益。对于欧洲一体化来说, 超国家治理的方法一种是权力的委托 (delegating) , 就是将存在严重外部性问题的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交给共同体来执行, 另一种是权力的汇集 (pooling) , 就是由各成员国共同制定欧洲的政策, 即政策的欧洲化。如果国家之间相互认同, 从而使得它们具有集体身份, 它们必然相互合作, 构建一个非集中的权威体系, 它既不是等级制的, 也不是无政府状态的。[2]如何实现观念的欧洲化?当政策制定发生面向欧洲的转移后, 相关的利益团体的活动也会从成员国的层面转移到欧洲的层面来进行。对于欧盟来说, 多主体的复杂互动 (interaction) 处于中心地位, 一方面要依赖于成员国政府, 同时也依赖利益团体这些社会伙伴来获取制定政策和实施监督政策的能力, 这就体现了治理的非正式、非权力取向。这些价值取向, 正好符合了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超国家治理是国际关系从无政府走向有政府的中间阶段, 它赋予了国家关系以一定的政府属性, 同时又因它对社会参与和自我管理的强调, 对官僚体制外的制度运作的强调, 在国际社会走向有组织化的同时避免政府等级制和管理幅度带来的负面影响。[3]

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治理环境

欧洲一体化可以被视为不同的社会、国家和经济体跨越了现存的国家、宪政和经济边界, 以和平和自愿的方式所形成的联合。20世纪90年代之后,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 权威和权力的分散和转移成为时代特征, 欧洲国家出现向地方分权的发展趋势;第二, 政治和社会呈现出某些后现代性的特征, 这体现在利益多元化, 利益组合的变化增多及变化速度加快, 以及利益实现的跨国化;第三, 国际机制在新功能主义的解释力下汲取更多的合法性, 国际体制依靠它们特定的目标和所能完成的任务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而治理理论为其合法性的获得资源提供了最好的理论武器。既然理想主义的世界政府早已在现实的国际政治实践中丧失活力, 那么为了解决当前迫切的全球问题, 可行性选择只能是通过政府之间、社群之间的互动, 实施某种治理来达到目的。

区域政治的最高的表现是区域性的政治整合。区域内国家在一体化过程中, 通过一种正式的多边机构进行制度化合作与治理。在欧洲地域内, 这种多边机构就是欧盟。欧盟政治体制的建立——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和欧洲中央银行——本身意味着区域化、区域政治和区域治理的强化。欧盟不是一个联邦, 也不是邦联, 而是一种创新性的国家与社会的区域共同体或网络。在共同体或网络的形成过程中, 涉及主权合作与地区自治, 国家层次与区域层次双重权力中心并存。与区域政治和区域市民社会相适应的是, 欧盟公民意识与身份有了实质性的内涵与发展, 这是区域治理最坚实的基础。

哈贝马斯把欧盟之路视为“进取型的第三条道路”。他认为, “这一立场的要点是把政治置于市场的逻辑之前:市场机制的逻辑的‘激荡’范围应有多大, 在什么地方和在怎样的框架内市场应起‘统治’作用, 这在现代社会中归根到底是由审议制政治决定的。首先, 这不是作为一种规范的设定, 这也不是在我们至此为止所讨论的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能解决的。在寻求摆脱要么损害社会国家的民主、要么强化民族国家间的两难困境的时候, 有必要把目光转向更大的政治统一体和跨民族的政权上。这种超越民族国家民主的第一个例子, 对我们来说, 自然是由欧盟提供的。”[4]

三、欧盟治理模式的选择

欧盟被认为是目前地区主义推进最为成功的形式, 欧盟的治理也成为90年代后欧洲地区主义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阿姆斯特丹条约》及《尼斯条约》的相继签署, 欧盟的制度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 人们开始探讨欧盟层次上治理的变化以及欧盟新治理的特征问题。

欧盟治理有许多相互关联的特征。首先, 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以及一切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及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为体均参与其中。其次, 这个进程中的国家与非国家角色的关系是多中心的和非等级的, 而且是相互依存的。第三, 欧盟治理是与传统的国家中心的、命令和控制的、重新分配的和意识形态的政体与政治进程不同, 其关键职能在于实现社会及政治生活的规则化, 而不是资源的重新分配。其目的是为了在现有框架内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而不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决策规则。它不存在核心的议程安排和协调中心, 决策制定和施行过程中包含着国家和非国家多层面之间持久的权衡考虑与合作。在政策采用阶段, 选民们的需求、公开的政策网络、私人利益集团的平等参与、技术专家都有着很不寻常的突出地位。例如, 在政策上取得的一致, 通常是在决定送达欧盟理事会进行正式的立法决策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做出的。当欧盟理事会制定政策时, 存在着非正式的规定, 即需要理事会成员间的共识, 这样可以确保在理事会进行有效多数表决时政策决议可以获得通过。最后, 在政策实施阶段, 欧盟国家及个人的作用以及欧盟层面及欧盟成员国层面的因素均可以对决策的实施产生影响。在这个进程中, 没有任何地方存在明显的权力等级以及中央权威, 所以这是一个“没有政府的治理”。尤其应指出的是, 规制欧盟单一市场的能力和需要, 是这个新治理制度的推动力。随着单一市场建设日益接近完成, 重新分配政治传统取得根本性突破。例如把制定规制的权力委托给欧盟委员会, 因为它不会被国家内部特殊的部门利益和党派意识所左右。成员国政府就能够取得比通过政府间合作或独立的国家行动也许更多、更可信的结果。

总之, 欧盟已经发展成一个多层面治理的独特制度。这个超越国家的治理, 并不意味着是在国家之上的治理, 而是一个超国家的治理机制。欧盟成为一个由共享的价值与目标、共同的决策风格集中在一起的各成员国和超国家机制的制度网。

四、前景

鉴于国际关系的动态性质, 考虑到变化的技术、社会和政治环境, 虽然治理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仍然相对生疏, 它仍然是一个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当今国际体系的重要概念。治理理论把一体化作为一个既成事实, 在这基础上讨论其机制的运转和政策的输出, 即一体化活动。在现实政策分析中, 它既能够解释国际关系有优势解决的问题, 即一体化为什么会产生, 如何认识一体化机制的性质, 同时它又能适用于机制运作和政策的研究, 即一体化就是建立并实施超国家治理, 并由此来解决各种外部性问题。与此同时, 治理理论虽然能够解释欧洲一体化的活动是怎样进行的, 但它们在弥补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不足的同时, 却将其长处放弃了。因此, 应该对已有的治理理论做出某些发展, 特别是在解释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和未来深化方面进行延伸, 只有这样才紧跟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并依此来完整地理解和解释一体化。必须承认, 治理本身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与深化中, 其未来发展主要侧重于社会化转向, 即强调观念、实践、文化的意义。虽然就目前来看, 治理更多地体现了国际政治, 而不是社会关系, 但这并不能妨碍它成为现实交往行为的前置条件。

摘要:治理属于国际制度研究的延伸, 它依托于对有关问题的共同目标和一致认识。“没有政府的治理”可以被视为现阶段欧洲一体化日常运作的理论参照, 也就是一个由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事业来指导的管理体系。本文从治理理论对欧洲一体化的阐述出发, 探讨治理理论之于欧洲一体化研究的理论背景、模式选择及前景预测。

关键词:欧洲一体化,治理理论,治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瑞典]英瓦尔.卡尔松, [圭]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成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R].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2].张小明.革命、修正和补充-评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及其建构主义学说[M].国际政治, 2007, 11

[3].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欧洲模式 篇8

关键词:设备管理,评价,平衡计分卡 (BSC)

一、欧洲维修组织国家联盟 (EFN M S)

在最近几届的欧洲维修组织国家联盟 (以下简称欧维联) 会议上, 对维修管理和评价标准的讨论十分活跃, 说明欧洲国家开始普遍重视设备管理和维修评价标准的思考和建立工作。为了进一步协调工作, 在欧维联的部署组织下, 把对设备管理和维修服务的评价标准列为服务评价的专门领域展开研究, 成立了由100多家公司参与的7个专题工作小组, 开始编制欧洲维修评价基准 (Bench Marking, BM) , 通过三次较大型的研讨会议, 逐步形成了PrEN15341维修基准的标准文件。该文件提供了三个模板, 即制药行业基准、食品行业基准和混合基准。基准文件中给出了欧洲设备管理评价指标 (EUROMAINTENANCE) 和目标值 (基准) , 见表1。

表1中所列指标已涵盖了设备综合绩效指标、设备维护策略与结构绩效指标、维修组织绩效指标和维修技术绩效指标等, 其中除设备重置成本 (不同于资产折旧的概念, 指当前时间该设备资产的购置价值) 不同于我国企业管理习惯需要修正外, 其它多数指标属于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敏感指标, 可以直接借鉴采用。

但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上述指标基准值在不同的行业模板中有所不同, 但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 由于行业的差别, 以及管理指标分布存在着最优区间, 上述基准值只能用于参考而不宜直接采用。

二、西班牙维修组织

西班牙设备管理协会对维修组织和设备管理的评价工作基本上按照平衡计分卡 (BSC) 的思路展开。平衡计分卡 (Balanced Score Card) 源自于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 (Nolan Norton Institute) 的执行长David Norton于20世纪90年代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由一组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此四项指标分别是财务 (Financial) 、顾客 (Customer) 、企业内部流程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学习与成长 (Learningand Growth) 。按照这个思路, 西班牙对维修组织的评价分为以下部分。

(1) 经济性指标 (包括设备的可利用率、维修费用比等) 。

(2) 客户满意指标 (包括维修团队的响应时间、维修工作质量、设备维修策略制订、设备停机对HSE的影响等) 。

(3) 内部过程指标 (包括状态监测应用水平、设备可靠性管理、设备维修成本控制、预防维修开展情况、外部维修资源的利用情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维修计划的准确性、备件库存管理等) 。

(4) 学习和成长指标 (包括组织机构状况、维修人员的资格认证与培训、维修团队的动机管理与人文环境营造等) 。

从上述介绍可以得出西班牙借助BSC对维修组织评价侧重以下几方面。

(1) 财务方面———不断提高利用率水平, 优化成本组成。

(2) 顾客方面——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水平。

(3) 内部过程方面———通过计划与时间表监控来管理预防维修执行能力。

(4) 学习成长方面———通过培训来提高技能水平。

总之, 通过平衡计分卡 (BSC) 评价维修组织达成以下目的:阐明和传递策略、任务;将策略目标和任务指标联系起来;支持企业战略的中长期计划;量化企业长期规划的结果;优化为达到目标所提供的必要资源;改进反馈和持续的战略更新。

三、瑞士ABB公司

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的ABB集团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13.5万名员工, 是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 其对设备管理和维修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上主要侧重于以下指标。

设备利用率指标 (Availability) 、设备综合效率 (OEE) 、维修成本 (Maintenance cost/unit) 、预防维修率 (Preventive Maintenance, %) 、完成的预防维修比率 (Completed PM, %) 、紧急纠正性维修 (Urgent maintenance work) 、客户满意度 (Customer satisfaction) 、维修人员培训天数 (Trainingdays) 、员工多技能状况 (Employeesurvey) 。

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 其评价指标设计也基本涵盖了设备综合绩效指标、设备维护策略与结构绩效指标、维修组织绩效指标和维修技术绩效指标等。

四、对我国企业建立评价体系的启示

(1) 改变以往重实物形态、轻价值形态评价, 重数量、轻质量的片面评价方式, 尽量减少用片面性的指标 (如目前还在普遍采用的设备完好率等) 进行评价, 改用综合、全面性的指标来评价。

(2) 避免应用同一指标族的大量指标进行评价, 否则不但没有提高评价质量, 却增加了评价成本。

(3) 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就是寻求最佳平衡点。可以对多指标进行加权综合评判, 按照相互矛盾指标的重要度加权, 评价其综合指标值。也可以寻求相互矛盾指标各自的最佳点来评价。不推荐像欧维联维修标准中给出的基准值方式, 因为有的指标并不是简单的越高越好或者越低越好, 而是存在一个最佳点, 如果能够找到适应该行业的最佳点, 则可以通过实际值和这个最佳值的距离来评价该指标的水平。

(4) 对于设备管理和维修服务, 既要评价过程, 又要评价结果。用过程来引导结果, 过程优预示未来结果发展趋势的进步, 结果优显示了已经取得的成就, 反映了设备运行实际状况, 这对于评价都很重要。

五、目前国内设备管理评价开展情况

2005年,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全面生产维护委员会推出国内设备管理综合评价的第一个标准体系文件《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管理体系———要求》, 为国内企业设备管理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标准中将设备管理体系的评价定义为六值逻辑, 即建立由零阶到五阶的评价体系。零阶代表未通过入阶评价。一阶为最初级, 五阶为最高级。评价的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和族群, 分别为组织结构健全性指标、管理流程规范性指标、员工士气和素养水平指标、生产 (办公) 现场状况指标、信息与知识资产管理指标以及设备管理经济指标等。

2006年8月,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全面生产维护委员会第一次组织专家团队, 用TnPM五阶六维评价体系对中国最大的汽车铝轮毂生产企业———秦皇岛戴卡轮毂制造有限公司进行评价。TnPM的评价不仅给出企业的水平阶数, 还提供几十项详细的诊断改善报告, 给出整改的项目和方法。截至2008年12月, 已有中石化广州分公司、齐鲁公司烯烃厂、建峰化肥股份、南京地铁等十几家公司和事业部通过了入阶评价。

参考文献

欧洲模式 篇9

关键词:电影,文化,经济,欧洲模式,借鉴意义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作为文化产品, 电影也随其他商品一起, 离开其母体, 在世界各国传播。普通商品尚具备传递信息的功能, 更何况文化商品本身既包含商品性和文化性的双重属性, 其中的文化信息以各种具体商品形式为载体, 将本国的文化特性带到世界各地, 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文化意识、价值观、世界观的传递和交流。

表面上, 经济领域的流通促进了文化领域的流通, 世界文化呈现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繁荣局面。但是, 经济在各国间发展不平衡, 也带来了文化交流的不平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使其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将经济的顺差转变为文化的顺差。这种表面的经济活动, 实则由于经济力量的悬殊而演变成为经济巨人的“文化入侵”。

一、电影市场中文化与经济的悖论

我国的电影已走过了50多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看到了经济与文化相互联系、以传播实现产业化经济效应的关系。与此同时,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我国电影市场起步晚, 发育尚不成熟。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尚在初级阶段的现实, 决定了我国媒体在产业化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市场调节功能不能完全承担起实现媒体影视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所应具备的文化职责的责任。我国电影在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过于追逐经济利益, 对作品的质量与文化价值重视不够等缺陷, 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持久存在的“经济”与“文化”的悖论中:收入有了, 却缺乏了内容, 二者难以兼得。理论界和产业界开始共同探讨:在产业化的最初阶段, 在市场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承担起调节平衡的左右的情况下, 应如何确保在追逐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文化效益?

为了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政府一直以来也有一系列的以促进电影产业为目的的相关政策。但面对由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性质转变, 面对国际传播环境的新变化, 我国现行的公共经济辅助政策显示出了缺乏活性、政策指向性过强等缺点。

二、中国模式——导向性的公共资助政策

在针对电影市场的经济资助政策中, 目前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电影精品专项基金 (又称“影视互济基金”) 。

1、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是我国为了支持和鼓励电影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财政性资金, 从售出的每张电影票价中提取5%设立 (1) , 统一管理, 上一年收缴的资金总额用于资助下一年的电影事业发展, 从1991年5月1日起实行至今。

根据1996年制定的政策, 电影专项资金的资助内容为重点故事片的拍摄、制片厂更新改造设备等 (2) , 资助主要采取借款、奖励、资助三种方式。其中, 对重点故事片的定义明确表述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题材, 表现党、国家、军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经批准的少量其它方面的重点故事片。 (3)

2006年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收缴总额达到9526万元, 比2005年增加了2006万元, 增幅为26.68%, 是11年前收缴额的11倍。 (4)

2、电影精品专项资金

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又称“影视互济资金”, 是国家支持电影发展的另一国家财政性资金, 作为“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一部分来管理, 其实施开始于1996年, 通过从电视广告的收入中提取部分而设立 (5) , 专户存储, 支持电影精品摄制。

从政策的名称中就能看出, 这一政策体现了行业间互助的精神, 促进了资本在视听行业内不同分之间的分配和平衡, 体现了“发行支持制作”的原则。这一政策在实行的第一年即收的6900万元, 支持了31部影片的拍摄, 总计借出资金3415万元。 (6)

2006年全年资助总额接近2亿元, 资助的对象主要是:近30部重点影片, 80多部农村和少儿题材影片, 50多部短科教片。 (7) 与此同时, 资金还用于优秀电影在社区的公益性播放、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国产片宣传及购买公益放映版权、打击走私盗版等。

这两项资金可以说是我国较为接近于欧洲视听产业公共资助理念的一个资金项目,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取之于电影、用之于电影、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理念以及电影精品项目基金的“影视互济”的原则符合视听产业公共资助的初衷。除此之外, 还有面向农村的电影发展资金 (例如“2131”工程国家专项资助计划) , 扶植新锐导演的“新电影工程”, 以及“进口片补国产片”、税收减免等经济辅助政策。但这些资金的实际运行中都显示出了一个明显的特点:政策导向性, 且融资渠道过窄、缺乏经济活力、实效性不明显等缺陷使得这一政策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真正意义做到促进电影市场繁荣。

结合目前的市场现状和国际传播环境, 政策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新的产业环境、新的市场要求, 同时承担起传播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责任, 成为了新的课题。目前很多欧洲学者提出, 发展的路并非只有向美国学习一条, 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 欧洲市场近十几年来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政府、公共力量在欧洲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欧洲模式——“文化逻辑、经济效益”原则下的视听产业公共资助体系

欧盟对电影等视听产业的政策, 从最早单纯的“文化保护”理念, 到与WTO相关条例结合的适应性调整, 到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政策框架, 相关政策也在世界局势的变幻中不断发展成熟, 形成了今天“以文化为理念, 以经济为手段”的视听产业公共资助体系, 给予欧洲电影市场的蓬勃兴旺以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政策视野中多角色的视听产业

一方面有着欧盟文化宣言中“电影及其他创作是欧洲文化认同的核心”的坚持, 一方面又有着AndréMalraux先生“电影是一种产业”的著名论断, 欧盟政策视野中的视听产业是多角色的, 具体说来, 对这一产业的定位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 视听内容产品是商品, 其运作管理必须尊重产业原则和市场规律, 其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有重要意义;

第二, 视听内容产品是公共产品, 有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舆论导向功能。具有更重要的社会价值, 在建构欧洲文化认同的事业中占据核心位置;

第三, 视听内容产品具有政治倾向性, 作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传媒, 视听节目在国际关系中履行重要的外交职能, 视听业是外交事业之一。

2、公共资助政策

建立在对视听产业的以上认识之上, 欧盟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以文化为理念、以经济为手段”的视听产业的公共资助政策,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公共资助体系。

所谓欧洲视听产业公共资助, 是指由各级政府或相关产业部门设立的、为电影等视听产业所提供的、基于可持续基础之上的直接经济资助项目。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 有严格期限限制的直接经济补贴;

第二, 由政府机构强制或促进而实现的行业间经济援助, 其目的是确保资金在行业的不同分支和主体间的均衡分布。

总的来说, 这是一种对视听产业的直接财政帮助, 其资金来源包括政府直接财政拨款以及各类依靠税收、彩票收入、社会捐款等设立的基金项目。框架内囊括了201个资助主体、686个资助项目, 并覆盖了电影制作的各环节, 从剧本写作到前期准备、拍摄、后期处理及发行流通, 电影制作发行全过程均有不同的项目支持。据统计, 这一体系每年为各类电影、电视项目提供超过10亿欧元的资金支持 (8) 。

3、政策中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欧盟的视听产业公共资助政策具有文化与经济双重角色:一方面, 作为一种文化政策, 其目的在于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激励创造性;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经济手段, 其目的在于促进生产、促进企业发展和就业。

欧盟视听传媒研究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公共资助是保持并实现欧洲视听及内容产业可持续的发展的核心因素。这一政策以文化为最初动机与最终目的, 秉承了多元化、文化差异性、强化公民选择度这一欧洲传统核心价值, 同时又兼顾经济, 以其为发展和延续的手段, 体现了商业社会“效率优先”的原则, 达到了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效的融合, 同时还承担起了市场研究和产业发展导向的责任。

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不断证明, 这一公共资助体系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有效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政策范例。得益于这一服务于统一大市场的公共资助框架, 欧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内容产业区域内整合互惠的模式, 保持了欧洲各文化对美国文化强权的杭衡能力。

四、欧洲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与欧洲尽管具体市场情况不同, 但在历史背景、社会构成以及所面临的国际大环境上有不少共同之处, 欧洲视听产业公共资助模式的政策理念以及将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的具体运营方式, 都能成为在我国完善影视政策的探索过程中可供借鉴的它山之石。

1、启示之一: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从运作方式来看, 融资渠道的多样是欧洲视听产业公共资助的一大特点。大多数人认为“公共资助”即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的资金扶助, 其实不然, 公共资助的资金还可来源于其他行业收入、税收收入等各种形式。

在欧洲, 不同层面、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公共资助项目都有各自的资金来源组成模式, 一个国家、一个项目的运作资金通常融合多条渠道, 这种资金构成的多样性体现了市场化手段在公共资助中所起的作用, 融资渠道的多样, 从一定程度上也为实现文化职责与经济目标的平衡提供了可能。

图1就2002年欧洲31个国家所发放的公共资助资金来源比例作了比较统计, 从中可以看出, 在各种资金来源中, 来自电视产业经营的税收收入在总资金中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是国家、地区政府财政拨款, 电影票房税收也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各个国家、各个项目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并不唯一, 而是多种渠道的融合, 并且构成比例根据各国的政策和具体国情有所不同。例如, 在法国最重要的公共资助部门法国电影中心CNC2002年全年资助资金中, 就包括了电视产业税收、电影票房税收、政府文化部拨款、光盘发行税收、文艺片特别税收5种不同的融资渠道。

由此可以看出, 欧洲的这一公共资助项目体系建立在不同行业分支的共同协作之上, 以“虚拟循环” (Virtuous Circle) 为原则, 资助力度科根据市场情况自动调整, 实现了资金来源于市场的目标。同时又体现各商业主体的社会责任, 将其盈利资金再投入市场, 体现了欧洲模式的“联结”理念, 对于拓宽我国电影基金的融资渠道有启发意义。

2、启示之二:广泛的资助范围

我国影视资金的运营中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资助对象所体现出的政策指向性, 资金大多用于宣传性影片的拍摄, 且资助方式单一, 缺乏对其他生产相关环节的考虑。欧盟公共资助体系所资助的项目则涵盖了整个视听产业, 包括电影、电视剧、多媒体和文化活动等, 对电影产业的公共资助项目又依据电影制作发行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分, 资助范围覆盖范围广泛。

表1就2002年全年欧盟两大国际资助项目Eurimage、MEDIA Program以及资助力度最大的法国、德国、西班牙的资助情况作了统计, 如此大力度的公共支持为各类视听节目的制作和发行、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大有效的辅助。

3、启示之三:灵活配合的资金分配方式

除了资金来源的多样性以外, 分配方式的灵活也体现了欧洲模式多样化的运营方式。为对项目的资助和对企业整体的资助、统一性资助和专题性资助、自动资助和选择资助等等, 不同类型的项目提供不同性质的资金资助, 以满足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要求, 平衡不同题材、不同性质的产品之间的差距, 以此达到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目标。

自动资助就是这一点最好的体现, 有了建立于电影发行收入之上的自动资助, 自前一部电影发行收入达到一定数额起, 资助就自动地根据其具体的收入情况, 根据一定的比例计算, 以奖励的形式发放给制作者, 用以继续资助下一部电影,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可以说这是一种激励性质的资助, 公共资助运用这种手段有效地控制了资金向其他产业的外流, 同时达到了鼓励从业者的目的。这一点可在实现我国电影资助资金的良性循环、解决如何将经济与文化利益融融为一体的问题时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按照县及县以上城市电影院电影票房收入的5%提取。

(2) 《电影管理条例》第六章第五十一条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资助下列项目:1、国家倡导并确认的重点电影片的设置和优秀电影剧本的征集;2、重点制片基地的技术设备改造;3、电影放映设施的改造;4、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5、需要资助的其他项目。 (《中国电影年鉴1997》, 中国电影年鉴社, 1997, P.45。)

(3) 《关于加强重点故事片使用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的规定》中重点故事片的范围:1.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为题材的重点故事片;2.表现党、国家、军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片;3.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斗争为题材的重点历史故事片;4.经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委员会批准的少量其他方面的重点故事片。 (《中国电影年鉴1996》, 中国电影年鉴社, 1996, P.26。)

(4) 童刚:《创造繁荣电影局面构建和谐电影文化-2006年全国电影工作报告》, 《中国电影年鉴2007》, 中国电影年鉴社, 2007, P.34

(5) 广播电影电视部、财政部:《关于设立支持电影精品“九五五○”工程专项资金有关规定的通知》:1.中央电视台每年按电视广告纯收入 (缴纳营业税后的纯收入, 下同) 的3%计算, 上缴广播电影电视部 (每年不少于3000万元) , 专户存储, 支持电影精品摄制;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电视台按其电视广告纯收入的3%计算, 上缴给省广播电视 (影视) 厅 (局) , 专户存储, 支持电影精品摄制;3.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电视台是否上缴, 由各省、自治区决定

(6) 刘建中:《回顾九六展望九七》, 《中国电影年鉴1997》, 中国电影年鉴社, 1997, P.62

(7) 童刚:《创造繁荣电影局面构建和谐电影文化-2006年全国电影工作报告》, 《中国电影年鉴2007》, 中国电影年鉴社, 2007, P.39

(8) 数据来源:欧洲电影和视听业公共基金数据库 (KOR-DA)

(9) 数据来源:AndréLange&Tim Westcott/著.《Public funding for the film and audiovisual works in Europe A comp arative approach》, European Audiovisual O bservatory, 2004

欧洲模式 篇10

一、ICCS2009欧洲板块概况

ICCS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要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公民,就应帮助他们掌握相关公民知识,形成积极的公民态度,并能够积极参与公民活动[1]。因此, ICCS2009的评价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民素养。这部分主要包括公民知识领域、公民情感—行为领域以及认知领域。二是背景。这部分主要包括国家、学生家庭背景、性别等。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查主要包括欧洲、大洋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板块”主要考察学生的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欧洲公民知识,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 对欧洲各国文化间的关系、欧洲政策、机构的认识,欧洲公民参与意向等。

参与此次公民教育调查的欧洲国家有24个, 包括芬兰、丹麦、瑞典、波兰、爱尔兰、瑞士、列支敦士登、意大利、斯洛伐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英格兰、 斯洛文尼亚、比利时弗莱芒语区、捷克共和国、立陶宛、西班牙、奥地利、马耳他、拉脱维亚、希腊、卢森堡、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调查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初中生),参与人数超过了75000人,覆盖欧洲地区3000多所学校。此外,这次调查还收集了这些学校中35000多名教师和校长对有关欧洲公民素养方面看法的数据。

二、“欧洲公民”素养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各国便开始着力进行学校“欧洲公民”教育,那么,学生的“欧洲公民”素养如何?下面从“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和行为参与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欧洲公民知识

公民知识是公民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形成的基础,具有丰富公民知识的学生往往更愿意在成年后参与国家选举投票[2]。在ICCS2009欧洲板块中,IEA围绕欧盟基本事实、欧盟法律和政策、欧洲货币知识这三个方面对24国75000名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欧洲”方面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其中,女生明显优于男生,而且欧盟新成员国(如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塞浦路斯)学生表现更为突出。首先,就欧盟基本知识而言,绝大多数学生认识欧盟旗帜,并知晓所在国是否是欧盟成员国。然而,学生对有关欧盟的详细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只有极少数学生清楚欧洲议会的所在地、欧盟成员国数量、或哪些国家要求加入欧盟。其中,芬兰、瑞典、瑞士学生对欧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低于平均水平。其次,就欧盟法律和政策而言,各国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同。学生们对某些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很了解但对其他方面似乎不太清楚。最后,就欧洲货币政策而言,尽管所有学生对欧洲货币政策比较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其认识存在错误。他们认为欧元是所有欧盟国家的通行货币, 但事实上一些欧盟成员国,如瑞典、丹麦、挪威、捷克和英国并未将欧元作为其国家通行货币。此外, 欧元区国家学生对欧洲通用货币的了解程度不及非欧元区国家学生。

2.公民身份认同感及对欧洲政策、机构的态度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公民身 份 ” 已经被 “ 后国家公 民身份 ” (post- nationalidentity)(包括欧洲公民身份)所取代[3]。另一些学者认为,尽管“后国家公民身份”正在迫使人们改变对国家公民身份认识,但后者在公民身份认同中仍然占主导地位[4]。那么,学生的“欧洲公民”认同感及其对欧洲政策和机构的态度怎样? ICCS2009调查报告为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依据。

(1)大多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

就“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而言,91%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并为自己生活在这一地区而感到骄傲。尽管如此,各国学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却有所区别。欧洲各国平均分为50,大多数国家介于45~54分之间,其中,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学生高于平均分3分以上,而拉脱维亚分值最低,只有45分。那些对本国社会、政治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此外,男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普遍优于女生,移民家庭学生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不及本土家庭学生。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洲公民”,然而就公民身份认同顺序来看,只有37%的学生认为他们首先是欧洲公民,然后才是各成员国公民。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更对自己的国家充满信心。

(2)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

就对欧盟的态度来看,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意大利(90%)、西班牙(83%)、斯洛伐克共和国 (81%) 学生对此认同度较高,而瑞典 (50%)、拉脱维亚(54%)、英国(56%)学生的认同度较低。同时,大部分学生为自己国家是欧盟成员国而感到骄傲。其中,爱尔兰 (93%)、意大利 (95%)、立陶宛(91%)、斯洛伐克共和国(93%)、斯洛文尼亚(91%)、西班牙(91%)的学生表现非常突出,而捷克共和国(79%)、马耳他(77%)、拉脱维亚 (73%)这三个国家的学生对此认同度较低。

(3)多数学生赞同欧洲除政治外的政策

就欧洲政策而言,除政治方面外,多数赞同欧洲各国在环境治理、经济、教育、外交、法律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87%的学生表示他们赞同欧洲各国在环境 治理方面 实行统一 政策 ; 在外交政 策 (77%)、教育系统(79%)、法律法规方面(76%),学生也认为各国可以实行统一政策;68%的学生赞成欧洲国家实行共同的经济政策。而对于政治一体化问题,学生们的支持率较低,仅有1/3的学生支持以欧洲组织代替成员国政府、议会和首脑,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除欧盟新成员国学生外,多数学生认为,欧盟应不断扩张。此外,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信任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但均不及对当地政府的信任程度。

3.对欧洲文化交流、人口自由流动和学习欧洲语言的态度

(1)绝大多数学生支持种族、民族和移民间平等

就支持种族、民族之间平等来看,瑞典和卢森堡学生对此支持率最高(平均52分),而捷克共和国、拉脱维亚、马耳他相对较低(平均46分);就支持移民拥有平等权来看,保加利亚、卢森堡和瑞典最高(52分),而比利时弗莱芒语区、英国较低(46分)。此外,来自移民家庭的学生对此更加赞同,女生较之男生对此持有更为积极的态度。

(2)绝大多数学生赞成人口自由流动

90%的学生支持成员国公民具有在欧洲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工作的权利,因为他们认为人口自由流动有益于增强欧洲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尤其新近成为“新民主”国家和欧盟新成员国的学生更加支持人口自由流动。只有少数学生怀疑人口自由迁移所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3)多数学生支持学习外语

多数学生掌握了一种或多种本国语言外的其他语言,且对外语学习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尽管各国学生外语能力有所不同,但3/4的学生认为他们能够较为流利地使用一种或两种欧洲语言进行交流,只有两个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英国和爱尔兰), 以及保加利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和西班牙的学生表示他们的外语水平较低。相较于男生,女生学习欧洲语言的态度更加积极。同时,那些支持不同种族、民族和移民拥有平等权利的学生,往往比他的同龄人更乐意学习其他欧洲语言。

4.欧洲公民参与

在过去20多年间,欧洲一些国家的公民参与率正在逐步下降,这使得人们非常关心公民参与这一问题。在欧洲地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政治参与,特别是国家选举或欧洲选举活动越来越不感兴趣。那么,学生对参与欧洲事务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和看法呢?根据ICCS2009,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参与欧洲事务的意识比较薄弱,实际参与度偏低。

(1)学生对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关注度较低

较之欧洲政治问题,学生对本国政治问题更感兴趣。超过3/5的欧洲学生表示,他们每周或经常通过电视报道了解本国新闻而非欧洲消息,49%的学生经常关注本国政治新闻,而只有38%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其中,奥地利(62%)、意大利(71%)、拉脱维亚(64%)、立陶宛(70%)的学生最为关注本国政治,丹麦(34%)、芬兰(29%)、比利时弗莱芒语区 (30%)、斯洛文尼亚共和国(33%)、瑞典(35%)学生对本国政治新闻的兴趣度较低。那些对本国政治感兴趣 的学生时 常关注欧 洲政治 , 如奥地利 (50%)、意大利(55%)、立陶宛(52%)的学生非常关心欧洲政治。相反,那些对本国政治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不时常关注欧洲政治,如比利时弗莱芒语区(24%)、芬兰(25%)、瑞典(24%)学生表示他们对欧洲政治并不感兴趣。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并不经常讨论欧洲方面的话题。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经常参与欧洲政治或社会方面的讨论会,只有极少数欧洲国家的初中生几乎每周参与这类话题的交流活动,如保加利亚、意大利学生经常参与欧洲问题的讨论活动。

(2)学生欧洲公民参与实践活动较少

在被问及欧洲层面的公民参与实践时,学生们均表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未参与过这方面的活动。部分学生经常去其他欧洲国家旅行或度假,还有45%的学生表示他们参与过其他国家的展览、节日等。除捷克共和国(38%)、保加利亚(28%)、立陶宛(42%)、波兰(42%)、瑞典(43%)外,其他国家均高于或接近于平均水平。其中,爱沙尼亚(57%)、列支敦士登(59%)、卢森堡(62%)高出平均水平10% 以上。对于成年后公民参与计划,多数学生表示他们打算参加当地或本国政治选举活动,而对欧洲选举活动没有太多准备。

三、对学生“欧洲公民”素养现状的思考

通过对ICCS2009欧洲板块调查报告的分析, 我们发现多数欧洲中学生具备了较为全面的欧洲公民知识,认同自身的欧洲公民身份,并对欧洲相关政策和组织等持积极态度。然而,他们参与欧洲事务的意识却比较薄弱。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20多年来公民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丰富了欧洲公民知识,增强了对欧洲的态度和认同感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后,欧洲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带来了欧洲多种文化、种族、宗教、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多元文化主义,这就需要平衡各种社会团体之间的权利、文化和传统,并要求学校将青年人培养成为能积极、有效参与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未来公民。因此,培养“欧洲公民”成为欧盟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

“欧洲公民”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传播常规性知识,即欧洲一体化的几个主要阶段、欧洲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欧洲机构的运作机制;二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态度和价值观,即了解欧洲和国际重大问题、形成对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等等。就传播常规性知识教育而言,目前约10~20个欧盟国家的中学课程,包括独立性公民教育课或其他课程(如历史、地理)中均涉及“欧洲公民”权利与义务和欧盟一体化历程的内容。然而,这方面教育往往只是关注本国在欧盟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欧洲一体化对本国的影响,而非着眼于整个欧洲发展。就公民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而言,有近20个欧盟国家开始着手研究欧洲或国际机构在欧洲和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如欧洲政治或经济立法对欧洲的影响,或全球化时代下欧洲经济、社会、生态或政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这一领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如社会正义、财富的再分配以及协调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性等。捷克共和国、德国、爱沙尼亚、西班牙、希腊、塞浦路斯、 匈牙利、马耳他、荷兰和奥地利的国民课程中涉及对欧洲文化多样性的内容。

2.成员国政府、学校和社区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以帮助学生增强“欧洲公民”参与意识

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够深刻体会到欧洲公民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 才能增强其欧洲公民责任感,才能够更进一步强化其“欧洲公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尽管多数国家在培养学生欧洲公民知识、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培养学生参与欧洲事务意识方面却比较薄弱。其原因在于多数国家和学校未能与欧洲其他国家、学校或社区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以培养学生“欧洲公民”参与意识。根据ICCS2009欧洲项目调查报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参与“欧洲事务”的比率较低。34%的学生参与过当地与其他欧洲国家公民举行的活动,只有爱沙尼亚(46%)、列支敦士登 (47%)高出平均水平10%以上,而比利时弗莱芒语区(32%)、捷克共和国(27%)、丹麦(31%)、英国 (28%)、芬兰(29%)、爱尔兰(29%)、斯洛伐克共和国(30%)、瑞典(31%)、拉脱维亚(23%)、瑞士 (30%)均低于平均水平。

3.当前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制约着学生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

从规范性方面来看,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学生同时享有“欧洲公民”和各成员国公民的双重身份, 但“从实证角度看,欧洲公民永远都会与自己的国家而不是与欧盟保持更紧密的联系。到目前为止, 能真正称得上是欧洲议会选举或欧洲公投的活动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成员国举行过;公民只是对国家主题投票,在各国政治家之间作出选择,而欧洲问题和路径则被隐藏”[5]。换言之,尽管欧盟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渐走向一体化,但并未实现政治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欧盟属于邦联制“政府”,其成员国公民的政治、文化等活动仍主要限于本国。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形成参与欧洲事务的感性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他们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的发展,并使其认为参与欧洲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机会较为渺茫。这也是当前学生之所以更加关注本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且倾向于在未来生活中积极参与本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摘要: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签订,这意味着各成员国公民拥有了另一个身份——“欧洲公民”。至今20余年过去了,当前人们的“欧洲公民”素养怎样?通过分析IEA第三次国际公民素养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多数欧洲中学生掌握了较为丰富的欧洲公民知识,认同其欧洲公民身份,并对欧洲政策和组织持积极态度。然而,他们的欧洲公民参与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究其原因,与20多年来欧洲公民教育的发展与不足,以及欧洲社会和政治发展现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关键词:ICCS2009,欧洲公民,公民素养

参考文献

[1]Schulz,W.,Fraillon,J.,Ainley,J.,Losito,B.,&Kerr,D.(2008).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Assessment framework.Amsterdam,The N etherland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

[2]Torney-Purta,J.,Lehmann,R.,oswald,H.,&Schulz,W.(2001).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 in twenty-eight countries.Amsterdam,The N etherland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

[3]O sler,A.,&Starkey,H.(2001).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in France and England:Inclusive or exclusive?O xford R eview of Education,27(2).

[4]Delanty,G.(2007).European citizenship:A critical assessment.Citizenship Studies,11(3).

新欧洲 老欧洲:欧洲再次分裂? 篇11

亲近美国和回归欧洲,它们陷入两难境地。

最早是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将反对美国对伊立场的法德两国贬斥为“老欧洲”,而将对公开支持美国的中东欧国家大加褒奖,美其名曰“新欧洲”。一时间,“新欧洲”的说法甚嚣尘上。

13个国家支持美英对伊立场

不同于极力主张以在联合国框架内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危机的法德两国,在美国呼吁其他国家支持其对伊动武的号召发出后不久,绝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公开表示支持美国的对伊立场。1月30日,波、匈、捷三国会同欧洲五个其他国家,签署了支持美国对伊动武的“八国公开信”;2月5日,由波罗的海三国、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组成的“维尔纽斯十国集团”(2000年成立,旨在相互支持早日加入北约)的外长们签署了支持美国对伊立场的公开信。至此,中东欧15国中有13个国家(南斯拉夫和波黑除外)支持美国的对伊强硬立场。

“新欧洲”的言行虽然受到美国的称赞,却招致“老欧洲”的讥讽甚至威胁。2月17日,法国总统希拉克颇有几分愤怒地叱责“新欧洲”道,“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们失去了保持沉默的好机会”,“加入欧盟意味着起码要理解别的成员国”。他特别警告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当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处境很微妙的时候,它们特别不负责任。如果他们想减少其加入欧盟的机会,他们不必另寻他途。”

对此,中东欧国家理所当然地对这些指责进行反击。保加利亚总统帕尔瓦诺夫召见法国驻保大使,向法国提出正式抗议:“保加利亚坚持欧盟成员国和申请国之间、大国和小国间的相互尊重。不允许一国对另一个国家施加压力。”

“新欧洲”为何“异军突起”

那么,是什么促成伊拉克问题上“新欧洲”同“老欧洲”分道扬镳呢?

外因方面,冷战后,欧盟同美国在如何形成“世界新秩序”以及处理若干重大国际事务(包括环境问题)等问题的理念渐行渐远,许多欧洲国家对美国特立独行的单边主义心存芥蒂;此外,虽然欧盟的经济一体化愈演愈烈,但其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严重滞后,致使欧盟不能形成共同的立场。近年来,美国在欧洲的影响重心不断东移,不断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接触和往来,强化美国的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对中东欧国家的立场形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内因方面,随着愈来愈多的中东欧国家被邀加入北约,这些新成员努力证明其作为两个相互重叠的联盟——北约和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成员的价值。“新欧洲”与欧盟和北约的老成员国有不同的历史观。“新欧洲”曾遭受纳粹不同程度的蹂躏,而且长期生活在“集权统治”下。“自由”和“民主”这类字眼在中东欧地区有实实在在的含义。因此,今天中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比西欧国家更依赖价值观。它们在伊拉克问题上以及其他许多问题上更容易接受“道德论据”,而不大理会“欧洲的现实政治”。因此,在美国号召推翻萨达姆独裁统治时,中东欧国家油然生出一种“天然”的认同感,认定推翻“独裁”政权是“正义之举”。

其次,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中弥漫着浓烈的“亲美”情绪。这些国家中的许多人觉得,他们欠美国的情。因为,长期以来,美国(而不是欧洲)一直是反共的急先锋,支持东欧国家的反苏和反共的立场和运动。在东欧剧变过程中,美国向东欧国家提供了“巨大的道义和物质支持”。也正是由于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强烈反对,才使得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如愿以偿。正如捷克一位外交事务分析家所说,“我们依然记得,是美国将我们从共产主义的苏联控制下解放出来,保证了我们自那时以来的政治安全”。波兰一家周刊今年初进行的一次民调也显示,5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最可靠的朋友”。

第三,回归欧洲的进程对中东欧国家来说如同五味瓶。虽然许多中东欧国家日益接近其回归欧洲的终极目标,但它们在许多场合仍感觉自己是欧洲的二等公民。在漫长而复杂的入盟谈判过程中,中东欧候选国对欧盟现成员国的苛刻和自私愤愤不已。捷克报纸称:“我们记得,是法国不想让北约或欧盟扩大。是德国在谈判过程中阻挠东欧人自由进入劳动力市场……”

话虽如此,但美国同法德矛盾的公开化确实使中东欧国家无所适从。冷战结束后,这些国家满怀激情地拥抱西方世界。对它们来说,西方只有一个,从来没有意识到欧洲的西方和美国的西方之间有什么区别。但现在,它们陷入了两难的窘境。一方面,绝大部分中东欧国家视强大的北约为安全的主要保护者,且北约又是将欧洲和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另一方面,中东欧国家尚未完成经济转轨,它们的经济未来同欧盟息息相关。但此时的欧盟却因伊拉克问题发生分裂。正如拉脱维亚总统瓦伊拉·维凯-弗赖贝加所说,“我们想加入的不是分裂的欧洲”。

能否真正成为“新欧洲”

客观地说,虽然美国认为今天欧洲的政治地图的重心正向东,即向“新欧洲”移动,并期望“新欧洲”在欧洲乃至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但中东欧国家要成为“新欧洲”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经济上,“新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加在一起只有9620亿美元,而两个老欧洲国家(法国和德国)便有3.68万亿美元;军事上,老欧洲的军队有58.2万人,而新欧洲一共只有53.8万人。在军费支出方面,老欧洲每年的军费开支为853亿美元,而新欧洲一共只有84亿美元。武器装备更不可同日而语。

实际上,中东欧国家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欧洲”或欧洲政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需取决于几方面的因素。第一,美国是否有意通过“新”“老”欧洲的划分在欧洲大陆制造分裂,进而削弱欧洲与自己的竞争力;第二,欧盟的多边主义和“仁政”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平衡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政策,欧盟的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统一或约束欧盟成员国的对外政策;第三,中东欧何时能够完成经济转轨,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也正因为如此,中东欧的很多人并不买拉姆斯菲尔德的账。“现在我们被称为‘新欧洲’,而在四年前的科索沃战争时期,我们被称为‘摇摆不定者’,况且,没有什么东西一成不变,四年后,形势可能再次迅速改变。”捷克那位外交事务评论员如是说。

欧洲模式 篇12

欧洲卫星通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ichel de Rosen说:“使用我们独特的高吞吐量卫星KA-SAT, 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已经为欧洲建立了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宽带平台, 而其中作为技术合作伙伴的美国卫讯公司发挥了关键作用。宽带是我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寻求与市场领先公司合作, 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收益。美国卫讯公司是一个我们十分信任并重视的合作伙伴, 因其在制定行业标准和开启宽带机遇的技术方面保持良好的业绩记录。我们的合资企业将把我们的关系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进一步向欧洲推出经济实惠且优质的互联网服务。”

美国卫讯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Mark Dankberg接着说:“欧洲卫星通信公司是在欧洲宽带市场的领头羊, 是一个扩大我们全球范围业务的公认合作伙伴。我们在一起合作超过了十年——开拓卫星宽带市场, 分享卫星宽带未来发展的前景。我们之间有着极其完好的互补。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以缩小欧洲今天与未来数据的鸿沟。该合资企业前所未有地将整个欧洲的卫星运营和技术经验、宽带网络、批发和零售分销相结合, 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服务的基础。我们很高兴能与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合作, 将已被证实的模式带到欧洲和地中海市场。”

从2011年KA-SAT卫星投入使用后, 欧洲卫星公司已经利用其覆盖欧洲和地中海盆地高容量卫星平台, 使其客户达到19万, 这足以证明Via Sat在商业家庭用户所取得的成功。该合资公司将通过两个公司的通力协作, 以扩大欧洲的宽带市场:批发服务将专注于在欧洲和地中海区域, 为新设立的零售服务业务和现有的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分销商提供批发宽带服务。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将提供其欧洲宽带业务, 包括KA-SAT卫星。美国卫讯公司将继续为KA-SAT网关和终端提供专业的宽带技术, 对价投资1.325亿欧元, 并将获得49%的业务收益。对于未来的发展能力, 该合资公司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评估Via Sat-3号卫星的技术、扩展和条件, 在此条件下, 合资公司将欧洲的业务用于新的超高传输率Via Sat-3号系统平台上, 美国卫讯公司预计于2020年投入使用此平台。该合资公司也将继续研究其他方式来增加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能力。

零售服务的重点将是在欧洲开展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ISP业务。2016全年增强型服务计划将被引入精选的欧洲国家, 为基于未来卫星容量和的零售服务业务增长奠定基础。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将拥有该企业的49%股份, 美国卫讯公司拥有51%。

上一篇:正交实验设计法下一篇:自动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