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建筑风格

2024-07-30

古代欧洲建筑风格(共10篇)

古代欧洲建筑风格 篇1

古希腊建筑风格欣赏

古希腊概况及建筑特点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进步,都对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可以说是欧洲建筑的起点。因此,在西方古典建筑发展历史中,古希腊时期是最重要的建筑发展时期之一。古希腊位于欧洲南端,其领域包括爱琴海周围的诸岛及小亚细亚西部、希腊本土一级伯罗奔尼撒岛。

古希腊各个区域与岛屿之间形成了各自的风俗,这造成了古希腊政治的不稳定,组成了多个不同的城邦,它们互相之间也经常发生激烈的战争。但这种混战的局面,却促进了古希腊的文化发展,也使古希腊的建筑不断向前发展。古希腊时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随之出现了文学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和高超的建造技术的支持下,古希腊的建造发展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最早的古典建筑规则也开始形成并确定下来。

古希腊早期文明大约是从公元前3000年的史前文明时期(爱琴文明时期)开始,先后经历了公元前1100~前776年的中间期,公元前776~前332年古典期和公元前332年之后的希腊化几个发展时期。史前文明时期虽然被认为是希腊早期的文化发展阶段,但与后期的主流希腊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建筑中的表现尤其明显。

最早期时,古希腊的建筑主要为木结构。约公元前490年时,古希腊的建筑进入了一个全盛期。成熟的神庙结构形式已形成,建筑空间通常由门厅、主殿、内室、后门廊等部分组成,除屋顶外,大部分的建筑结构由石材构成。但建筑结构形式大部分是由木结构的模式发展而来,如三陇板结构,在石构建筑上并不起到实用作用,而只是建筑中的一种仿木构体的装饰。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规范,特别是柱式的应用,为以后各个古典时期的建筑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谈及古希腊建筑的发展,不得不提到在此时期形成的三种柱式,即多立克柱、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这三种柱式,在其后西方的古典建筑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被不断丰富,是古希腊时期建筑发展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对于古希腊盛期的建筑代表就非雅典卫城莫属了,早在迈锡尼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修建卫城的丰富经验,这种防御性的堡垒也从那时起成为古希腊的一种建筑传统。当古希腊进入城邦制时期之后,为了更好的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入袭,人们仍将卫城建在地势较高处,各地的居民也在卫城边上建立了自己的住居。后来各种战乱结束,古希腊也实行了民主制,个城邦进入和平共处时期。人们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便从山上搬到山下,而卫城也不再是防御性的城池,由于人们在这里修建了神庙,是卫城有原来的防御地变为各城邦的宗教祭祀圣地。

古希腊神话传说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塞冬之间的一次争斗发生在雅典。相传,当时雅典娜和波塞冬两人一起争夺雅典娜保护神的地位。雅典娜以橄榄树枝赢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成了雅典城的庇护神,雅典之城名也由此而来。而在波斯人侵略希腊时,古希腊人又以各城邦团结奋战的精神,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由于以雅典为中心的城邦最为强大,在波斯战争中又损失惨重,因此古希腊人民将雅典看作是最重要的城市。虽然在战争中卫城已变为废墟,但人们还是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里重新进行修剪神庙的工作。特别是在当时执政者伯利克利的大力支持下,卫城建筑更是得到了大规模的重建,形成了宏伟了雅典卫城建筑群。

根据以复原的雅典卫城想象图看,卫城的总面积并不是很大,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兴建的,城中的主要建筑有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等。这些建筑并不是按照轴线对称的布局而建的,而是随着山势及原有建筑的残址,散布于不同高度的地面上,取得了高低错落、灵活自由的特点。

上图为雅典卫城残址,最显眼的为帕提农神庙。帕提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438年,是希腊祭祀诸神之庙,以祭祀雅典娜为主,又称“雅典娜神庙”。神庙位于雅典老城区卫城山的中心,坐落在山上的最高点。外形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由46根多立克式环形立柱构成柱廊。神庙的主体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的门厅通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但是,这一杰作在公元5世纪失踪。中楣饰带是由92块白色大理石装饰而成的,上面有描述希腊神话的浮雕。东西庙顶的山墙上也有精美的浮雕。帕提农神庙被认为是多立克柱式建筑艺术的极品,有“希腊国宝”之称。

帕提农神庙

伊瑞克提翁神庙女像柱

胜利神庙

宙斯神庙

科林斯柱式

课程感想:通过上了西方古代建筑史这门课,我熟悉了古代西方建筑的历史和发展。就这门课来说,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放太久的视频短片,我个人认为应该放些介绍性的视频,像《国家地理》出的介绍历史和考古类的比较适合这课程。最后,选修课的学习,大家都没有压力,我认为老师应该适当的布置点作业。

古代欧洲建筑风格 篇2

我国古代的佛教建筑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结合我国历史发展历程来看待佛教建筑物中的特色思想, 尤其在南北朝的石窟建筑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通过对这些古代建筑的特色风格进行研究和分析, 发现其中拥有很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在建筑风格上结合当时西方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背景进行建筑设计, 体现了我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特色以及具有中国化的佛教建筑风格, 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风格特色的建筑群体。

1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思想特色

针对我国佛教建筑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文化思想理念上, 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融入进去, 尤其是中国古代的皇权思想更是淋漓尽致的反映在当时的古建筑的设计当中, 对当时古代建筑物的设计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君主权利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式最为明显权利关系, 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具有最高的权利象征, 而作为人们信奉的佛教则位居第二位置。这些特色思想都通过古代否教建筑真实的展现出来。例如, 一些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就被反映的更为现实和明显。中国佛教发展的源远流长, 通过对我国古代历史进行研究发现各个历史朝代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宗教情节, 尤其是佛教中的道教的清净轮回和因果关系无不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关系。在一些有关古代佛教的著作中明确记载了当时皇权主义对佛教的钟爱和恩宠, 以御赐牌匾的方式来表达对佛教的喜爱。然而一旦出现佛教和帝王之间的矛盾则帝王阶级必会采取相对极端的方式来进行压制, 这种现象充分的说明了我国古代君主权利的专项制度。在我国的北魏、北周以及后周历史时期都曾出现过焚烧寺庙的情况, 尽管时间短暂, 但其中大量具有名族特色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建筑被毁, 给我国的历史研究留下了遗憾。

在我国古代的佛教建筑中的设计思想来自于当时的皇宫建设, 以此来显示佛教的地位和佛学中的思想。由于君主制度的制约使神君主的宫殿建设必须得到皇帝允许和批准,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屋顶设计, 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主义思想就被当时的宫殿建筑设计表现出来。在建筑中的各色材料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例如, 黄色和绿色玻璃瓦的使用就存在很大的不同, 黄色是皇权的象征, 只能应用在皇家的宫殿建筑和某些佛殿中, 而其他的王爷府和菩萨殿则只能使用绿色的来进行建筑, 这充分的说明了佛教所具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身份。同时在涉及的规模和尊贵风格上都以皇家作为参照标准, 不能超过其设计。即使是神也不能驾驭皇权的统治之上, 在社会历史环境和人为自然的影响下必然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进而促进佛教建筑的文化和信徒结合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映到建筑物的特色结构上来就是出现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 将佛教的文化和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结合起来展现古代中国的人文背景和历史风情。

2 我国古代佛教建筑的风格

在我国古代的佛教建筑中, 飞天图案、莲花图、卷草图以及祥云图都是佛学中特殊的形象展现, 具有特殊的历史建筑意义, 将佛教的建筑设计按照佛学的理念进行全面的融合, 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具体体现。

2.1 佛教的布较石窟

通过相关历史资源的查阅, 了解到佛教石窟起源于当时的古印度, 一些相关资料中数据显示我国的佛教石窟数量非常庞大。甚至占到世界之首的位置。同时以佛学的理论来应证建筑物的装饰上有明显的体现, 使整个佛教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 目前在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是位于敦煌的莫高窟和大同的云冈石窟。

在我国的佛教石窟建筑物中将各类事物都融入到建筑的结构中去, 例如, 石刻的花鸟异兽、奇珍异宝、湘云以及瑞草等图案来彰显佛家的贵族气派, 将神佛形象表述成伟大、慈悲、庄重的大众形象, 其中点化众生和普度众生是佛家思想的精髓部分。按照这样的思想理念来进行具体的建筑设计, 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韵味, 通过这样形式的展示来促进普通大众对佛学内容的传播的发展, 进而对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生产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国丝绸之路事件的发生更为佛教建筑增添了许多西方元素,

2.2 中国佛教寺院的布教环境

在佛教建筑装饰中的“努斯”表达了特殊的含义, 第一, 大量的飞天图则主要象征着佛的自由和完美, 祥云则向人们放映了世界中的第三极乐世界的快乐与和平, 向人们述说了一个追求佛的曲折故事, 同时对追求这种世界的人们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例如, 我们所熟知的色、香、声、味、触、法六尘的戒除, 以这些具体的要求来做到四大皆空, 进而才能保证身体器官的干净和透明。通过这种思想的熏陶来促使人们放空心灵和追求极乐世界, 呼唤世俗的人们放下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共同走向安稳、和平的建设过程中去。第二, 有关于莲花图案设计的表现意义, 其中莲花的建筑设计应用反映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以纯洁和庄严的形象来展现神的圣洁和崇高。在人世间则要求人们展现美好的一面, 做到不杀生、不盗窃、不妄言、不恶口、不邪见等高尚的情操, 保证自身的纯洁和宁静。只有确保每一项要求都符合之后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第三, 牡丹花的建筑运用, 用牡丹花作为高贵富丽的象征并且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牡丹的清香彰显出佛所特有的尊贵气息, 预示着佛在人间传播的全满成功, 同时牡丹化的特色体现出佛学中无我、纯净、慈善、绝尘等禅意佛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花都富有特殊的意义和思想。例如石榴花象征着功德圆满, 葡萄象征着果实丰收, 宝相花则象征着德与善的吉祥佛语等等, 这些都是古代佛教建筑中的特色体现。

3 结束语

佛教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色反映着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与价值, 通过特色思想与建筑设计的结合来真实的再现古代历史文明。中国古代的佛教建筑对整个中国的文化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与中国古代的皇权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始终代表着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蓬勃发展象征。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反映来表现具体的建筑风格。将中国古代佛家的特色思想充分的融入到佛教建筑物的设计中去,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衰变化。

参考文献

[1]袁爱俊.对建设具有文化品质学校的思考与实践——世界遗产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J].北京教育 (普教版) .2008 (05)

[2]曹永康.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

古代欧洲建筑风格 篇3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杜甫后期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中,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借江边萧瑟苍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深沉悲愤的心情。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

答案: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试赏析这首诗“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解析: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化静为动。

答案:本诗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得到凉爽,恰遇“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后两句写天气炎热得连荷花也躲在叶底不愿露面,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基调活泼有趣,语言清新明快,写的是热,透露出的.却是无限“清爽”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小重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人用“一种壮怀能蕴藉”来评论《小重山》的艺术风格,请你作简要分析。

解析:“一种壮怀能蕴藉”其实已经点明了本词的艺术风格:“壮怀”主要是指悲壮的情怀,而“蕴藉”则是“含蓄”的意思。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点明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答案:看惯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怀激烈,脍炙人口,再看这首《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注】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别是炼字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分析时可从词语的选择、词性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

答案: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妙的是尾联,写出了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些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即可)

“嘉庚风格”建筑 篇4

龚洁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福建的东南部集美和厦门岛上,出现了一批既具传统的闽南 红砖民居特征,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中华文化与欧陆文化巧妙地和谐地结合在一 起,大多在西洋风格的主体上,或在英国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上,加上传统的闽南建筑的屋顶,形成了个性突出、色彩鲜丽、整体十分漂亮的独特风格,人们称之谓“穿西装,戴斗笠”,这就是陈嘉庚先生在创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时发明的新颖建筑形式,后人称之为“嘉庚风 格”的建筑。

陈嘉庚,厦门集美人,1874 年(清光绪十三年10 月21 日生于集美社颖川世泽堂。1890 年,虚龄17 岁时应父召到新加坡学商,后种植黄梨、橡胶,进而经营橡胶制造业,雇用职 工约3 万人,资产多达新币1000 万余元,约值黄金百万两。陈嘉庚经营成功后,他首先想 到的是家乡的青少年,他说:当今中国,青少年没有文化是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的。于是他 把赚到的钱,全部携回集美、厦门,开始了艰辛漫长而又崇高的兴学之路。一

这条兴学之路是伴随他建造众多的嘉庚风格建筑而延伸的,他兴学到何处,嘉庚风格建 筑就出现在何处,而且越建越漂亮,规模也越建越大,为我们留下了闽南的建筑瑰宝!1912 年秋,陈嘉庚回到集美,召集各角房长幼劝其停办各房私塾,联合筹办集美小学。1914 年8 月起,到1927 年,他在集美陆续建起许多座教学大楼,计有:小学楼(1940 年8 月)、尚勇楼(1918 年1 月)、居仁楼(1918 年1 月)、立功楼(1918 年5 月)、立德楼(1920 年3 月)、立言楼(1920 年7 月)、德礼楼(1920 年11 月)、即温楼(1921 年4 月)、手工教室(1921 年2 月)、尚忠楼(1921 年2 月)、诵诗楼(1921 年2 月)、明良楼(1921 年6 月)、延平楼(1922 年9 月)、允恭楼(1923 年8 月)、文学楼(1925 年8 月)、敦书楼(1925 年8 月)、务本楼(1925 年12 月)、事务楼(1925 年12 月)、崇俭楼((1926 年2 月)、瀹智楼(1926 年8 月)、葆真楼(1926 年9 月)、养心楼(1926 年9 月)、敦业楼(1927年8 月)等,计约23 幢,作为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及商科、女子及女小、农林、幼师等学校的校舍,约45000平方米。相关 设施有:福南大礼堂(1918 年12 月)、医院(1920 年9 月)、图书馆(1920 年11 月)、科学馆(1922 年9 月)、音乐室(1925 年2 月)、钟楼等为各校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陆续建造 了道南楼、南薰楼、航海教学楼、黎明楼、侨校教学楼、七星亭等,约16 万平方米。1920 年起的五年间,他还在厦门大学建造:敬贤楼(三幢)、映雪楼、囊萤楼、丰庭楼(三 幢)、大南楼(二幢)、集美楼、同安楼、博学楼、国光楼(三幢)、芙蓉楼(三幢)、成义楼、成 智楼、成伟楼(三幢)、南安楼、南光楼、笃行楼以及勤业斋、建南大礼堂等约30 幢。1921 年前的大楼,大多是欧式或殖民地式的敞廊拱房,罗马圆柱,有的还是仿荷兰中世 纪建筑或西欧文艺复兴建筑,个别的如务本楼则酷似德国慕尼黑的洛可可式建筑,这主要反 映陈嘉庚先生受南洋殖民地建筑的影响,乃是因为嘉庚先生在南洋殖民地生活二十多年,对 欧式殖民地建筑感受领悟的结果。这正说明嘉庚先生接受新事物,自觉不自觉地把在南洋看 到的欧陆建筑形式移用于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教学楼的建筑。

但是,他在南洋经商活动中,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作为中国人受洋 人压迫的滋味太深刻了。必然会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反抗,表现出一种“报复”心理,尤其 是得到了宣泄后而获得场眉吐气的快感。于是,他在1920 年以后建造的教学楼或宿舍的欧 式大楼的顶上,加上中国传统的燕尾或马鞍屋脊或重檐歇山顶,用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形式 “压制”欧陆建筑或殖民地建筑,塑造出强烈的闽南地方特色“嘉庚风格”。他在一次大会 上就直言不讳地说过他这样做的用意。他的这种用意,西方学者很快就感受到了。美国人毕 腓力在他的《In and about Amoy》一书中说,这是华侨“由于在海外遭受欺凌,固而在建造 房屋时,产生了一种极为奇怪的念头,将中国式的屋顶盖在西洋式的建筑上,以此来舒畅他 们饱受压抑的心情”。1922 年,陈嘉庚进一步向厦大的教授们说明他的建筑理念,他向教授

们说:建筑要有个性,自己民族的建筑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不必追求或模仿洋人的建筑。每个民族,各有它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性的建筑艺术,不必强同于异族而来抹杀自己民族的建 筑文化艺术,而走上模仿洋化维妙维肖的道路,乃是埋没自己民族和本国伟大历史传授下来 的建筑文化艺术,是没有国性的。二

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创造的“嘉庚风格”建筑,既接受了西方建筑的文化,又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富有创意地将两种优秀文化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闽南这 块美丽的土地上独树一帜,在闽南人民的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更使闽南文化得到了创新!“嘉庚风格”建筑个性鲜明,有许多特点,主要有:

第一,“穿西装,戴斗笠”。就是房子的主体是欧洲式样,像一个人身穿西装一样,而头 上却戴了一顶闽南农村农民常戴的斗笠。这种形式的建筑以前有人说它“不土不洋,既土又 洋,是个怪模样”。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现在人们感到非但不怪,而且“很美观”,“很独

特”,很有文化。它既不单纯抄袭西方建筑形式,又灵活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使厦门地 区出现了一批与众不同的漂亮建筑。在西洋建筑上加一个重檐歇山顶,气势灵动雄伟,鹤立 于建筑群里或大海边,蓝天、白云、碧海、绿树,加上红色歇山顶,十分出众秀美,为厦门 所独有。这是二十世纪中华大地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别人无可替代,在中国建 筑界树起了榜样,确立了地位。

第二,三曲燕尾脊。闽南红砖民居,其主厝主要使用燕尾屋脊,简称燕脊,有单曲和双 曲之分;护厝主要是马鞍脊,简称马脊,有方形、锐形、曲形、直形、圆形之别,它又与五 行有关:方为土、锐为火、曲为水、直为木、圆为金。燕尾马鞍两相匹配,表现出红砖民居 的曲线美、形体美,不论从那个角度看去,都十分秀美灵动,雅丽稳重,充分显示出闽南劳 动人民富于创新的灵气。可是,陈嘉庚先生还不满足,他把教学楼、宿舍楼的屋脊,修成十 分漂亮的燕脊和马脊,配搭得颇为和谐。尤其是将燕脊修成三曲燕尾,一幢红瓦双坡欧式主 体的屋顶上,左右六个燕尾高高扬起,在蓝天白云下,为三双燕子歇在屋顶上振翅欲飞,匀 称美丽得无可比拟。这在闽南、台湾是找不到这种屋脊的,只有陈嘉庚先生敢于突破传统,创造性地使用三曲燕尾。歇山顶也有新的造型,比通常的更为美观,为中国建筑增添了新成 员。

第三,彩色出砖入石。出砖入石形式多样,在闽南红砖民居上常可看到。可陈嘉庚先生 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人,他把闽南这古老的出砖入石建筑方法优化到了极致。他不 仅在房屋的墙角上使用花岗石做出砖入石,而且他利用厦门盛产多色花岗石的优势,在建筑 的主体和立面以及柱子上也使用彩色花岗石做出砖入石镶成图案,色彩本原,图案简明,美 观大方,协调和谐,使大楼的整体美感大大增强,个性十分鲜明。这种做法,在全国所仅见。第四,梁檩桁柱不油漆。陈嘉庚先生又是一个颇有生活实践的人。他看到许多木质楼房,用油漆把所有梁檩桁柱油漆几遍,把木质部分全部封闭了起来,以为这样可以延长木材的寿 命和房屋的使用年限。其实不然,厦门地处沿海,气候温湿,极易遭白蚁侵蚀。梁檩桁柱的 两端,虽立于柱礎或与榫卯相合,掩于墙体或处于阴暗处的,汲收温湿而滋生白蚁。所以,往往出现油漆了梁檩桁柱的头尾部分生长白蚁而侵及整根木材的情况。陈嘉庚先生则严令工 匠不准油漆梁檩桁柱,让其暴露在空气中,任凭海风吹拂,这样反而不易生长白蚁,房屋更 加安全。所以,在集美和厦大,凡陈先生督造的教学楼和宿舍或礼堂的梁檩桁柱,甚至楼板,都没有油漆,建造时匠人的手印、泥水痕迹等原封保留。这就是陈先生预防白蚁蛀蚀的极原 始办法,但十分有效。这也是他老人家独创的“土办法”,值得总结借鉴。

第五,陈嘉庚先生还创造了新颖的“嘉庚瓦”。他将仰合平板瓦改成可以挂搭的大片型 改良瓦,且以闽南红土为原料烧制而成,建筑设计界将这个红色的改良瓦专称为“嘉庚瓦”。后来,人们以水泥为原料制作,风行了几十年,厦门、福建许多房屋均使用这种水泥瓦。直 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新型的S 瓦,水泥瓦才淡出建材市场。陈嘉庚先生创造的嘉庚瓦,功莫大焉!此外,陈嘉庚先生建造教学楼,一般不在楼设厕所,而在大楼后面建一颇有规模的厕所 供学生使用。14 层的南薰楼,原来也是没有厕所的,据说他要求学生们勤跑,到楼后厕所 如厕。三

梁思成先生1954 年在《中国建筑的特症》中说: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从世世代代的 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 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所以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红砖 民居,是闽南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传至今天,表现了闽南深厚的悠久的文 化,当它与古老的欧洲建筑所包含的欧洲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的时候,又反映了厦门地域特别 是陈嘉庚先生所创造的中西融合的独特的建筑形体美,这就是“嘉庚风格”建筑所展示的个 性,人们只要见过它一次就难以忘怀,而且还会联想起陈嘉庚先生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创造 精神。时光流逝越久,它给人们的印象越深,这就是“嘉庚风格”的魅力所在,是陈嘉庚先 生留给厦门人民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应当尽心的加以保护。

“嘉庚风格”的灵魂就是它把闽南红砖民居乃至中国传统建筑与欧陆建筑的融合上,把 东西方两种古老的民族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陈嘉庚先生对闽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的巨 大贡献,并随着时空的跨越扩大,其价值也相应地扩大,对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建筑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作者系原厦门市博物馆代馆长)

尤溪古建筑风格 篇5

郑氏大厝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悬山顶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四角围墙为弧圆形。它的门庭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处于西南角,朝向也异于主体建筑。郑祖欣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营造刚柔互补、五行相生的人居环境,祈求达到财丁两旺、富贵双全的愿望。这个大厝十分兴旺,出过文秀才,也出过武秀才。

整个建筑群由高2米、厚1米石墙基加高2米、厚0.6米土墙的土石围墙围护,出口只有一个大门和三个小门,总的来说,共有一座正厝,一座扶厝,二壁舍,二厢房……郑氏大厝有108个房间,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有4个书斋、4个钱库、4个粮仓、2间武库……过去闹匪患,说郑氏大厝“能进不能出”,因其走廊、楼梯曲径通幽,结构复杂如迷宫,让外人进了摸不清方向。

门庭重脊悬山顶,三架梁,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红豆杉大门两扇对开,左右赭红色的门墙嵌着圆窗,门框正面的外联是“五色凤毛新羽翼,百年龙马旧家声”。过门庭,穿空坪,不远处即为门厅。门厅正对面带有照壁性质的南墙砌墙帽重脊,中央大书一个黑色“福”字,旁书一联“坐对贤人语,家藏太史书”。一般人家门厅正门两侧蹲踞的是一对石狮,在郑氏大厝却让位给两只青绿色的马。门枕雕刻的图案,一边为“鹤寿松龄”,另一边为“鹿(禄)竹(足)双庆”,颇有汉代砖雕的古风。进入门厅,一块半月形空坪直面二堂。正墙为石构,这在福建传统民居中是比较少见的。雕饰十分华丽,特别是女儿墙上的笔画,值得细细品味。

郑氏大厝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尤溪成为福建省第二大县而拥有的唯一的完整建筑添上了光辉的一笔。我为我是一个尤溪人而自豪!

古代欧洲建筑风格 篇6

一、古希腊时期

(一)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所起源的“爱琴文明”为古希腊的声乐艺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摇篮。在公元前20世纪至12世纪, 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 被人们称为了“爱琴文明”, 涵盖了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两个阶段。这一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 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这更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由于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够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黄金地位, 一头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 使得古希腊文化不断发展, 另一头与西方接壤, 深入欧洲腹地, 对整个西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所涉及到的美学、哲学、音乐、自然科学、教育、文学、戏剧、诗歌、建筑、雕刻等等方面的都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古希腊的人们将所有的美德都归功于音乐, 他们认为音乐有着感召人类心灵的能力和果效。

(二) 古希腊声乐艺术的发展

古希腊的声乐艺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希腊众多辉煌艺术门类中的头冠。合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声乐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祈福, 人们都会选择合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 即英雄时代, 古风时代, 黄金时代和希腊化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 多里亚人的入侵使得迈锡尼文明受到了毁灭。此后的300多年里面, 古希腊整个陷入到了沉寂的状态之中, 封闭和黑暗笼罩了古希腊社会, 所以导致存留下来的文字和资料稀少, 惟只剩下了反映当时社会情况和人民精神状态的《荷马史诗》。根据传说, 《荷马史诗》是由盲人荷马通过收集加以汇总和创作的, 他同时也还是诗人和歌手。《荷马史诗》是由两部分组成,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史诗》描写了古希腊的英雄征战和一系列的神话故事。这部伟大的杰作结构思维严谨, 形象鲜明, 语言干练, 情节活泼, 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理性, 所以, 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英雄时代”。

《荷马史诗》中有着舞蹈和合唱的记录, 主要是以吟唱的形式流传下来, 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三种声乐体裁:弗兰 (Fran) ——悼歌, 旋律较为缓慢;潘 (Pan) ——献给阿波罗的欢乐性颂歌, 旋律较为欢快;酒之歌 (Gifirami) ——献给巴克斯的抒情性颂歌, 旋律舒缓优美。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由于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古希腊文字, 可以用文字来记录和叙述历史, 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是古风时期。随着贸易经济的发展, 古希腊社会经历了大的变革, 从原始的公社制度将向奴隶城邦制度开始过渡。随着社会制度性质的变革, 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也随之变革, 他们不再沉浸于神话的幻想和对英雄的崇拜之中, 他们开始追逐人类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与心理, 他们敢于抒发自己心内中的真实写照, 抒情诗 (Lyric) 由此而产生。抒情诗的旋律大多都是来自于当时社会流传所唱的民歌, 人们用里拉琴伴奏, 演唱形式包括了独唱和合唱等, 所演唱涉及到的题材内容有双行体诗, 讽刺为主题的诗歌, 琴歌和牧歌等等。贵族女诗人萨福 (公元前612-557) 是创作兼独唱抒情诗的杰出代表, 她的演唱题材多以爱情为主题, 她非常擅长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 曲调情感真诚, 忧郁委婉, 歌词夸张炫美, 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萨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她的出生地, 也是她的家乡建立了被人们视为欧洲最早的音乐学校。品达罗斯 (公元前518-442) 是将合唱抒情诗这一声乐体裁发展到最高水平的诗人。他所创作的作品稳重华丽, 形式完美, 后人称之为“崇高颂歌”。

从公元前5世纪起, 希腊进入了古典时期。古希腊的社会变革依然在进行, 先进的民主制度已经代替了氏族贵族制度, 人们逐渐萌发了民主思想, 其中, 以雅典最为典型。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贵族阶级的活动, 艺术活动在平民中开展地更加广泛。一些业余爱好者在一些盛大的集会上也会出新唱歌、跳舞、戏剧的演出。

古希腊的戏剧, 包括了悲剧和戏剧, 是当时古希腊文化发展最大的成就。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戏剧对白和音乐组成, 中间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下器乐伴奏和舞蹈等等, 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艺术种类。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传说是古希腊戏剧剧本产生的源泉, 但是已经超越了民间的风俗习惯, 人们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追求, 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集中体现。因此, 这个时代, 古典时期也被历史学家们视为是古希腊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的悲剧, 通常被人们又称为是山羊之歌, 起源于祭祀迪奥尼索思的庆典盛世活动。人们身穿着羊皮, 把长春藤花戴在头上, 以羊角、羊须装扮, 伴奏采用的是阿弗洛斯管。埃斯库罗斯、索夫克洛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当时最为出名和伟大的三位古希腊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 (公元前525-456) , 被誉为是古希腊“悲剧之父”, 他的创作属于是古希腊悲剧发展的萌芽初级阶段。他出生于希腊的一个贵族家庭里, 他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 代表作品有《俄瑞斯忒亚》三部曲, 《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他的戏剧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英雄故事, 以歌颂的力量为主。他的悲剧庄重肃穆, 雄然亢奋, 与戏剧中所现的强烈的矛盾斗争情节相辅相成。

索夫克洛斯 (公元前496-406) , 他一生创作的时间长达六十年, 共写过130多部悲剧, 代表作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等。他所生活的时期正值雅典的民主思想意识全盛时期, 所以较埃斯库罗斯而言, 他的创作有了全新的提升和发展, 他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更加分明有力, 语言简短明了, 他的作品创作风格标志着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日益成熟和稳定。

欧里庇得斯 (公元前480-406) ,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 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 代表作品有《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等等。他所涉及的悲剧题材内容范围比较广泛, 有描写政治、宗教信仰、战争等等的, 也有描写处于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生活的, 还有描写社会世俗道德的。他非常擅长描写女性心理, 透过人物内心的表达来反映一些深刻的思想道理, 这一点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在他的悲剧故事中也会经常运用合唱的形式体裁来揭示故事深刻的寓意和表达思想内涵, 用乐器伴奏来引出人物的出场, 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歌剧最早的雏形模式。

古希腊悲剧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序词、出场歌、插话、退场词。序词指的是在合唱队首次出场之前的演出, 意在说明戏剧背景和强化戏剧中人物;出场歌是接在序词之后, 是合唱队进场之后的演唱, 意在调节气氛, 强调戏剧本身的基调和激发观众的感情, 合唱是以齐唱为主, 伴奏采用里拉琴和阿芙洛斯管, 偶尔会穿插装饰音;插话是在剧情动作表演的开始, 前后紧紧衔接合唱, 用来划分剧情的层次, 相当于现代歌剧中的“幕”;退场词是最后一段合唱唱完以后, 作为剧目的结束。古希腊悲剧的结束通常分为两种, 一种是演员充当使者报告全剧的结束, 另一种是他们所崇拜的神明从天而降, 歌舞场地全部升天做为结束。

古希腊的悲剧通常三位男演员来演出, 他们穿着高底靴, 根据剧情面戴不同的面具, 搭配不同的服装饰演不同的角色。古希腊的悲剧对于后来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影响非常深远。

在古希腊悲剧发展的顶峰时期, 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古希腊喜剧。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 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大型的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的时代是言论相对自由的民主繁荣时代, 所以大多当权者和贵族阶级成为了古希腊喜剧所讽刺的对象。

阿里斯托芬 (公元前446-386) , 被誉为是“喜剧之父”, 是古希腊时期最为出名的喜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喜剧, 代表作品有《阿哈奈人》, 《骑士》, 《云》, 《马蜂》, 《鸟》等等。在他的喜剧作品之中, 群众性的合唱、充满讽刺意味的歌曲, 抒情缓缓地对白, 轻松快乐的音乐及夸张的创作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可以说的上是高雅与低俗, 严肃与活泼, 美与丑的绝妙结合。

公元前323年古希腊结束了辉煌灿烂的古典黄金时代, 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 希腊奴隶制度开始逐渐衰退, 希腊自身的文化开始向东方和西方传播, 并且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越多越多的专业歌手涌现出来, 集体性的音乐活动随之减少。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始偏向于个人感情的抒发与表达, 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的原则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攻击与破坏, 所以导致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逐渐退步。

(三) 古希腊声乐艺术的特点

1.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诗歌, 多为描写劳动、大自然和爱情为主;后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歌曲, 如祭祀歌曲、饮酒歌、情歌、结婚歌、颂歌、悲歌及与舞蹈结合的合唱抒情歌、众赞歌、庆贺歌等等;

2.声乐作品以单音乐旋律为主, 具有朗诵性质, 旋律简单流畅, 节奏鲜明;

3.体裁:声乐作品多以合唱、齐唱、独唱、说唱和吟唱的形式出现, 有器乐伴奏, 有舞蹈和戏剧穿插其中;

4.歌手、诗人和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大多都集于一身;

5.因为当时没有标准的固定的记谱模式, 歌手采取了以即兴表演为主的歌唱模式。

二、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146年, 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 随后古希腊全部沦陷。横跨亚欧大陆的古罗马由此成为了古希腊和后来欧洲文化艺术衔接的桥梁。古罗马自身的文化融入了古希腊优秀的宗教、哲学、美学、自然科学、戏剧等等文化, 这就使得古希腊文明也很快地在欧洲开展开。

在古罗马占领古希腊最早的初期, 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古罗马人的轻视和忽略, 他们不喜欢古希腊音乐, 他们认为古希腊音乐不够威武壮阔。随着古希腊文化的渗透和深入, 古罗马贵族阶级中的妇人首先开始接受古希腊的音乐教育艺术, 并把音乐教育当成是良好教养和上流社会尊贵身份的标志。很快, 这种认识很快在古罗马全部传播开来, 音乐在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 音乐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却不及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 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音乐甚至成为了连接社会关系和交往生活的纽带。但是在古罗马时期, 音乐失去了在古希腊所特有的世俗性、群众性、广泛性和平民性等特征, 民间音乐只处于到了次等地位, 歌唱家、歌手和音乐家已经不是音乐生活的主角。在古罗马, 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社会中的贵族阶级、王公贵胄、奴隶主等等, 宫廷乐师也就是在这时期出现的。音乐已然成为了王公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在这些上流社会阶级的家庭中举办音乐活动和演出, 充分反映了贵族们享乐奢华的生活方式。在古罗马时期, 器乐的制造技术和演奏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与发展, 以铜管乐为主, 并形成了庞大的铜管乐乐队, 为一些重大活动和仪式与大型的合唱团合作一起演出, 这也凸显出了古罗马时期音乐艺术的奢华与享乐的特征。

在这一时期, 声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也普及开来, 一般是分为三种:有专门拓展音域或嗓音力度的教师, 负责改善嗓音音质的教师, 和负责训练音乐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师, 这说明了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已经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

公元3世纪, 古罗马分裂成为两部分, 即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逐渐成为古罗马的主流, 取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信奉的神明。古罗马对于古希腊文明走向中世纪文明起到了桥梁和衔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2]大卫·凯恩斯.莫扎特和他歌剧[J].上海:上海三联, 2013.

[3]大卫·波格.我的第一本歌剧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梅州客家农村民居建筑风格 篇7

在旧民居中,天井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户内的室外活动空间场所,又是厅堂的采光、通风来源,也是打井吸水、地面排水、晒衣服、院内绿化和家禽饲养的地方。同时,利用栏杆、屏风、漏窗、门洞等,合理地安排好天井与厅堂、天井与房间之间的空间组织,加快空气流通,调节室内外的温差,起到了一股微小气候的调节作用,使室内产生一种凉快的感觉。鉴于梅州市雨水多,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因此,在民居建筑中必须考虑到防潮湿的问题。采用了大屋顶、高台基,加大地面排水坡度等办法。

旧民居建筑的材料,外墙一般用泥坯,红泥石灰沙浆砌杉木桁,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用石灰及灰色砖墙,天面挂灰瓦;以块石铺砌台阶,砌石墙脚、石门夹;天井、晒台选用石条、石头或混凝土材料。梅州民居建筑选用地方材料,低材高用,不求奢华,线条简洁,色彩淡雅,经济实用。

从梅州客家民房建筑中可以看到客家民居建筑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是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客家民居建筑,从开敞的圆形建筑,逐渐按“堂”和“横”为单元组成的四合院。今天所见的围龙屋就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建筑的。二是因地取舍、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客家先民多聚居山区,利用丘陵山坡等自然环境建造住宅。如围龙屋就是利用山坡环境建造的。它前低后高,便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前有池塘,可积水防火,后有风围树,可护坡防险。

三是大屋顶、高台基和玲巧的屋身。客家人有聚居好客的特点,其建筑都是大屋顶。为排水和防御风雨对屋身的破坏,屋顶采用悬山顶式,有深远的屋檐,两屋斜坡汇合处用龟形建造。高台基是防潮之需要。

四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客家民居建筑材料主要有木材、石泥等。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框架和成组斗拱的出现,木材需要量不断增加。客家人多住山区,取材便利是其优越条件。

五是绘画复杂,色彩浓重。客家民居建筑以木材为主,在绘画、雕刻部分加上油漆装饰,目的是保护建筑木材。绘画复杂,喜欢山水花鸟交错,大红大绿,色彩浓重,反映了客家人文化水平,意识形态的习俗和嗜好。

过去农村住宅相互邻贴,建筑密度高,过道狭窄,阴暗面大,但是居民中大部分是平房,人口居住密度并不太大。自然村以出勤半径3至5公里内选址。三五百户为一村,或以姓氏同聚成村,人口不致过分集中。保持了氏族大家庭和睦共处的谧静和谐气氛。

从现代的角度看,旧农村民居住宅有些不尽合理:二三米宽的狭窄路道;小面积的窗户;户与户之间高墙分割、相互对立;互不牵连的独立环境,形成了封闭的“自我生活”空间;向北山墙不开窗,甚至是临街主面也不例外。究其原因:是这堵墙为厅堂的正面主墙,放神龛、祀祖祭台,被视为神圣不容破坏的地方,也有些人认为开了北窗,吃“西北风”不好兆头。这种习俗,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合理解决。

重庆麦吉可:重庆建筑风格研究 篇8

全球经济一体化,让很多城市陷入特色危机。面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重庆将作怎样的选择?3月1日举行的市规委会专家研讨会上,市规划局公开明确提出,重庆将打造“重庆建筑风格”。

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肌理、一个城市的神态,理当体现出地域特色,城市设计学说中,就有一个“可识别性”的理论。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文脉符号可萃取,有很多历史积淀可挖掘,有很多独特文化底蕴可继承,因此,“重庆建筑风格”的明确提出,很有必要。可据此发现主导重庆城市形态生成与发展的内部动因所在,并可利于文化寻根、可利于城市旅游等营销获利,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摆脱国内当代城市建设中那种盲目崇洋、“千城一面”现象,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庆麦吉可留住地域特色,乃城建规划之正途,这就意味着不应仅仅青睐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还应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及独特的城市记忆的留存。尤其那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建筑,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与人类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这方面做得很好的例证,国外有巴黎,国内有丽江。漫步巴黎,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式样,就像特定的历史符号,真实记载着这里所发生的故事,会让你觉得巴黎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走进丽江,其经历了地震毁城后仍坚持用老街老屋式样修复城市,其长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与现实旅游回报,已足以证明“建筑风格地域特色”的价值。

古代欧洲建筑风格 篇9

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典雅古朴,特别是对中国人而言,更是有一种亲和力,中式元素的风格以及设计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人们一直喜欢将中式元素运用到设计中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如何运用中式风格,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要注意与现代元素融合,不断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出不一样的风格特点。本文将从课题分析到调查分析到最终的延展性课题分析对室内空间设计做出细致的剖析,并得出新中式风格是让中式风格既保持了传统设计风格中厚重的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时尚元素的结论。

二、关于新中式设计的背景分析

在民族性和差异性逐渐缩小的今天,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室内设计风格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和统一化。中国的室内装修也逐渐由传统的简单模仿形式发展到了今天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家装室内设计中。新中式风格不是各种传统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含蓄与柔美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去。要做到这些,就要不断发掘中国古代设计风格的内涵。

三、关于新中式设计的成功案例分析

目前,已经有很多设计师在探索新中式风格设计,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比如:万科青山湖三房两厅,由设计师廖君设计的典型新中式风格室内设计,是中国传统风格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新中式风格不是纯粹的元素堆砌,而是通过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都市的审美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在他的设计中主要抓住传统中式居住空间的色彩沉重感,和一些复古家具搭配,柔和在现代的生活家居空间,用现代的手法表现出古典的韵味,运用大量镂空,雕花和黑镜,实木线条,来体现古色古香,追求木质情缘的生活空间。

国外的著名设计师毕达宁设计的意大利古典风格,在本土化风格和现代设计的融合上有着相当高的水准。

国内的设计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但在本土化也就是新中式方面有一些不足,有的完全摒弃传统,有的完全是借鉴国外的现代风格,做到两者统一是国内设计师不断探索和提高的目标。

四、关于新中式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各种室内风格精彩纷呈,不同的风格表现出用户不同的生活态度。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型风格都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重拾传统文化,在设计风格中注入东方元素,也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式风格采用传统的装饰手法以及室内布局的格调,显现出用户对古老韵味需求的追求。正因为如此,新中式风格设计在蓬勃发展,广阔的市场前景给新中式风格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从具体方面分析如何结合古代元素来运用到现代设计

1、中国古代瓷器

在新中式装饰风格的住宅中,空间装饰简洁的,硬朗的直线条,我认为中国古代瓷器的典雅的曲线条能和棋形成互补关系,在空间中更有层次感。设计其中之一就是要结合两者的特点,在空间中营造的文化氛围让人回味,每一种装修风格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以此来传递特定文化氛围中人们的生活追求,对瓷器的纹样进行变形,使它可以更好地结合室内空间,形成一种中国古典文化的发扬形式。

2、中国古代玉器

设计还应该结合中国古代玉器的质感,曲线,颜色搭配,从玉器的以上几个特点吸取其精华,中国的玉器历史悠久,早在红山文化中就有发现玉器的影子:红山文化玉器,龙山时期玉器,齐家文化玉器,商代玉器,西周玉器,直至封建王朝时的玉器,可见玉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多么深厚的积淀,不仅如此,经过我的推敲,发现,玉所表现出来的颜色,质感也可以转变为现代室内空间的元素,更进一步提升了空间的档次,而且对于今天物质生活已经丰富的人们,其在精神层面也给予人们很多质的东西。

3、明清木结构建筑

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吸收了前面时代的精华,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建筑形式经炼化,符号性增强,设计也要吸取这方面的特点并且加以创新,变形,使之和现当代的风格有一定的融合。本次设计室内吊顶就充分结合明清建筑的特点,并且加以简化提炼。

六、结语

今天,新中式风格更多的利用了后现代手法,新中式室内设计,必将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造型等方面把传统的结构形式通过重新设计组合以一种新的标志出现。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以传统文化内涵为设计元素,革除传统室内设计的弊端,去除多余的装饰,糅合现代西式室内风格。通过对新中式风格的了解和研究,要做好新中式空间,就要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及对当代社会时尚元素敏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传统艺术的脉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郑曙阳编著,《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建筑创作第十期,2002

[2]郑曙阳编著,《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徐千里编著,《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梁思成编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张世礼编著,《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研究散记》中国室内第三期,2001

[6]彭一刚编著,《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外国古代建筑 教案 篇10

题: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欣赏课 授课对象: 高中一年级下期 教材分析:

本课所讲的内容主要是从古代建筑的兴起及其发展演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各种风格的建筑进行赏析、移情于景,增加学生对外国建筑风格,以及艺术表现的理解,以达到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通过对外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其艺术风格特征和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增加对外国古代建筑的认识,提升对外国建筑的欣赏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

对建筑艺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学会从多方位去欣赏建筑艺术,达到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外国经典建筑的欣赏能初步掌握其艺术风格理念,了解外国建筑的艺术语言,提升美术素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对外国古代建筑经典作品的欣赏、体验,以及风格的归纳、总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外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述法

2.学法:欣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配套图片等。学具准备:教材、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通过起立的形式上下课 二:引入新课:(5分钟)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说了中国的古代建筑,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代表性的建筑《》(可由提问的方式激发大家的热情,由学生举例,再顺势引入今天的课题)那么大家又知道哪些外国古代的建筑呢?学生甲:埃及的金字塔;罗浮宫;比萨斜塔„„师:不错,这些都是外国古代有名的建筑。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像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那么建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三:讲授新课:(20分钟)

人类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建立后开始。

(一):埃及建筑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埃及,在它建立了奴隶制以后,营造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除了被人们常提到的金字塔外,还有著名的卡纳克神庙,是世界最壮观的古建筑之一。(播放关于埃及卡纳克神庙的幻灯片,及其简介,插入音乐)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

继埃及之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艺术取得了突出成就,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古希腊建筑最重要的类型是神庙。它创建并完善了以石制的梁柱为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柱子、梁枋和两坡顶的山墙共同构成建筑的主要立面。经过不断完善,形成“柱式”,创造了多利安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特点的重要方面。它经过古罗马的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建筑体系,即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古希腊最著名的典型事例是举世闻名的雅典卫城(播放关于埃及的柱式和雅典卫城的幻灯片,及其简介,插入音乐)

2.古罗马的建筑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传统与成就。特别是古罗马时期,她依靠雄厚的物质力量和发明了有天然的火山灰、沙石和石灰构成的混凝土。在建筑结构和建造技术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从而使古罗马的建筑显得更加宏伟、壮丽。现存的罗马万神庙就是一个典型的列子(播放关于万神庙的幻灯片,及其简介,音乐)

(三):三大宗教建筑

古罗马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各国盛行的时代,象征着强大的宗教势力的宗教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极高成就。现存的土耳其的圣索菲亚教堂、法国的夏特尔教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泰姬·马哈尔陵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古代中教建筑。(播放关于土耳其的圣索菲亚教堂、法国的夏特尔教堂、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印度的泰姬·马哈尔陵的幻灯片,及其简介,音乐)

四:课堂总结:(5分钟)

1.知识点回顾: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再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2.请同学做总结:从建筑的发展历程,艺术风格的演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着手„„

3.教师做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外国古代建筑,同学们对它们的主要的建筑形式以及艺术风格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五:作业布置,作业练习:(8分钟)

思考与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西方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艺术特色?

外国古代建筑艺术

一、埃及建筑(1)历史背景

(2)代表性建筑:金字塔

卡纳克神庙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

(1)古希腊建筑:三种柱式——多利安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

列:雅典卫城

(2)古罗马建筑:发明了混凝土

列:罗马万神庙 三、三大宗教建筑

(1)基督教建筑: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式

法国的夏尔特教堂——哥特式

上一篇:辉煌六十年2下一篇:入党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