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殿建筑

2024-05-11

古代宫殿建筑(通用5篇)

古代宫殿建筑 篇1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它包含了多种建筑类型:住宅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等。每一种类型都从不同的层次上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以及当时社会的哲学观念。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是一部凝固的中国古代历史。其中宫殿建筑可以说是所有建筑类型里面建设技艺最精湛、装饰艺术最细腻, 色彩运用最得体的一种建筑类型,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拟就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作一些探讨。

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发展一直保持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不同于西方建筑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从未中断过。从原始社会的穴居、巢居的构筑方式, 发展到奴隶社会的茅茨土阶的阶段, 再经历了早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之后, 古代宫殿建筑拥有了雄伟的前殿。在封建社会中期, 宫殿建筑的体量与形制不再是早期那种单单只是追求宏大与奢华, 而是与使之与周边地形有了完美的结合。直到封建晚期, 尤其是明清两代, 宫殿建筑体现出了严谨的礼制化, 将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统治机构文化始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不同于西方的神权思想, 中国古代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君权之上的情况。所以中国的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 宫殿建筑一直是整个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心与重心。而西方的建筑史实际上是一部神庙或者是教堂的发展史。这就涉及到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国家对待建筑的观点。这也体现在了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 是君王, 所以选择木材为主, 一是适应了造型的多变性, 二是可以加快工程的进度。而西方建筑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神, 石材是他们建筑的主要材料。在西方社会, 一座教堂的修筑时间达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因为作为献给神的建筑物。

任何一种类型的中国古代建筑, 从立面上都可以看作由三个部分组成, 也就是中部的屋顶, 中部的屋身与下部的台基部分。这三个部分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首先屋顶是宫殿建筑或者说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出彩的部分, 在外观形象上有着最显著最丰富的变化, 被称作古典建筑的第五立面, 它体现着古代宫殿建筑的等级。第一, 以其自身的样式。屋顶可分为多种形式, 中原地区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等。除此之外, 又分为重檐、单檐、正脊、卷棚等形式。其中, 重檐屋顶的等级高于单檐屋顶等级, 正脊屋顶等级高于卷棚屋顶等级。宫殿建筑多采用庑殿、歇山。以等级来说, 庑殿顶等级高于歇山顶等级。以明清紫禁城为例, 依据前朝后寝之制, 最重要的前三殿中, 帝王上朝的太和殿就是庑殿顶形制。在后三宫里, 皇帝居住的乾清宫与皇后居住的坤宁宫也均为庑殿顶形制。从此也可以看出屋顶形式与等级对古代宫殿建筑的等级有严格的分界。其次, 屋身部分是宫殿建筑中最为中心的部分。对于屋身的长度, 在整个古代宫殿建筑体系里面也有着严谨的规定。古代建筑开间大多采用奇数, 这是由于整个古代社会实行着阴阳的学说, 在阴阳之中, 奇数为阳而偶数为阴, 所以古代建筑的开间都是三间、五间、七间等。而由于等级的规定, 宫殿建筑会根据其尊贵程度, 修到九间甚至是十一间。最后, 台基部分是宫殿建筑立面的基础部分, 也是又一个体现等级与古代社会秩序的建筑组成部分。台基简单来说分为普通台基与高级台基。高级台基也称作须弥座台基, 须弥座台基以其丰富的雕饰与宗教的象征内涵深得各类坛庙建筑、陵墓建筑以及宫殿建筑的重用。最高级的台基是三层的须弥座台基, 在整个古典建筑里面, 只有四种建筑用到了须弥座台基:帝王生前使用的殿堂 (太和殿) 、帝王死后使用的殿堂 (明长陵凌恩殿) 、帝王祭天的殿堂 (北京天坛寰丘) 、帝王祭祀祖宗的殿堂 (北京太庙) 。

宫殿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衡量标准之一, 众所周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进入文明阶段有三项衡量标准, 即文字、青铜器与宫殿。所以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古国。就宫殿建筑这一项标准来说, 最早的宫殿建筑是商代初期的偃师二里头宫室遗址。那时宫殿已有完整广阔的庭院, 形成了最早期的门、廊的建筑围合方式。早期的宫室周围多用城墙或壕沟环绕加以防护。宫城一般选择居中布置, 符合《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匠人营国的记载。

宫殿作为一种建筑形式, 除了最基本的居住、工作、游憩等功能之外, 在古代社会, 它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功能, 象征在天子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及最高的政治权威。例如秦汉时期的宫殿建筑就是以其巨大的规模和广阔的面积显示帝王的威严与势力。当时汉代长安城内未央宫一宫面积就相当于明清紫禁城中太和殿的十六倍, 可见其体量之大。从此之后的历代宫殿都是要表现这种天下一统的王朝的宏伟气势。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 富丽的宫殿建筑更是与都城的建设形成了一气统一的规划, 创造出了贯穿整个北京城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 这样一种雄壮的气魄, 也衬托出了帝王宫殿的艺术效果。位于中央轴线上的宫殿, 空间变化丰富, 体量与外形有严谨的对称, 建筑高度与间距也有主有次, 有疏有密, 轴线在宫城部分的开端以南端的午门开始。午门可以说是世俗与神圣的分界线, 表示这通过这道门, 就正式进入了皇家的领地。所以午门的造型与东、西、北三面的城门不同, 呈“凹”字形。正中央开有三个门洞, 两翼有各开一掖门, 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午门还有着颁布诏令与接收献俘的功能。午门之后是一个矩形的庭院, 院中引入了一条蜿蜒的金水河, 这是设计师为了符合风水中“背山面水”的条例而作。庭院的另一端就是太和门, 太和门之后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顺着轴线再往北, 为乾清门, 入了此门, 进入了皇家的生活区, 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宫以北是帝后的御花园, 中轴线最后延续到紫禁城北门神武门结束。

宫殿除了象征着皇权, 还反映了当时社会鲜明的等级观念。比如上文提到过的屋顶等级, 屋身开间以及台基层数, 在一些建筑细部上同样也能体现。在建筑的装饰上, 这种等级制度也是十分明显的。古代建筑的屋脊上都有数量不等的琉璃饰物, 称作脊兽。走兽的最高等级规定是九个, 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獬豸、斗牛、狻猊、押鱼。而太和殿是一个特例, 是唯一一个有十个走兽的古代建筑, 在押鱼之后还加了行什。这更加体现了太和殿至高的政治地位。

此外, 宫殿建筑的色彩、绘画、文字、雕刻等方面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通过它们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宫殿建筑的文化。研究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对于当代建筑师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 创新建筑艺术, 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2]李纯.中国宫殿建筑美学三维论.武汉大学, 2011.

[3]杜娟.“阴阳五行”对故宫建筑布局的影响.赤峰学院学报, 2015.

古代宫殿建筑 篇2

小说:勿念集| 作者:经血是子宫孤独的泪| 类别:散文诗词

【説芭士Wωω.χΙáosんǔōЪυs.℃ōm哽薪蕞赽关雎宫,承乾宫,翊坤宫,永福宫,麟趾宫,永寿宫,怡春宫,永春宫,绯烟宫,忘忧宫,华清宫,华阳宫,彝斓宫,仪瀛宫,毓秀宫,碧霄宫,怡景宫,瑶华宫,冰泉宫,幻蝶宫,长乐宫,棠梨宫,柔福宫,灵犀宫,聚荷宫,恋云宫,凤寰宫,流华宫,宸佑宫,雍华宫,雪阳宫,欣然宫,雩晓宫,颐华宫,百合宫,邀月宫,懿祥宫,星辉宫,倾云宫,悦仙宫,听竹宫,钟粹宫,馆娃宫,紫烟宫,永宁宫,缀霞宫,未央宫,秋阑宫,昭纯宫,华羽宫,蓬莱宫,翔凤宫,百花宫,鸾鸣宫,兰陵宫,长信宫,衍庆宫,凤鸾宫

夕颜殿,瑶光殿,蕊珠殿,明瑟殿,怡和殿,交泰殿,南薰殿,斓月殿,倾樱殿,椒香殿,同心殿,清心殿,绛云殿,紫梦殿,凝霜殿,漪兰殿,霁月殿,椒房殿,倾颜殿,仪元殿,栖鸾殿,玉芙殿,丽正殿,瑶仙殿,璟瑄殿,槿樱殿,悠然殿,飞鸿殿,雅岚殿,惊鸿殿,岚欣殿,怡月殿,凌波殿,逸韵殿,惜颜殿,华音殿,曦雨殿,惠竹殿,忆云殿,惜云殿,绮梦殿,寒香殿,观海殿,锦瑟殿,昭阳殿,念云殿,蕙兰殿,朝晖殿,倾香殿,合欢殿

醉霞阁,幽香阁,云烟阁,连玥阁,凝香阁,希宜阁,行云阁,归燕阁,萱若阁,隐月阁,思凰阁,冰清阁,听风阁,婉荷阁,百花阁,福熙阁,清芷阁,印月阁,雪嫣阁,天舞阁,灵妍阁,懿祥阁,清韵阁,雪舞阁,曼音阁,望春阁,雅歆阁秋水阁,旖霞阁,凝翠阁,绛紫阁,紫月阁,怜星阁,清秋阁,澜月阁,纤羽阁,梦海阁,乐羽阁,清音阁,流霜阁,浣莲阁,栖雁阁,绮春阁,枕霞阁,出云阁,逸纤阁,瑶花阁,飞羽阁,紫霞阁,明月阁,思雨阁

梦竹轩,紫蝶轩,镜月轩,漓雨轩,霁影轩,听雨轩,绘雅轩,萦碧轩,漱玉轩,紫竹轩,渡月轩,淑景轩,绿绮轩,宜雨轩,梦幽轩,兰若轩,锦华轩,绛雪轩,悦蝶轩,伊芙轩,问月轩,飞雪轩,映月轩,翩若轩,揽月轩,知语轩,竹意轩,静雪轩,流韵轩,栖云轩,静怡轩,芙蓉轩,怡月轩,馨语轩,幽兰轩梦兰轩,流盈轩

听雪堂,朱雀堂,睦元堂,墨韵堂,锦画堂

汀兰水榭,清芷榭,沉香榭,琉璎水榭,怡蓉水榭

忘月居,雪晗居,思懿居,秋水居,馨怡居,锦瑟居,锦墨居,泠雪居,落梅居,陶然居

凝香斋,紫薇斋,知画斋,镜春斋,云梦斋

潇湘馆,太平馆,长春馆,留春馆

怡红苑,上林苑,茗湘苑,蘅芜苑,清漪苑

古代宫殿建筑 篇3

首先, 我们先了解一下紫禁城名字的由来。对中国人来说, 北极星由于不动, 永远在那一位置上, 群星都着围北极星旋转, 北极星就成了天上的中心, 成了天上的天帝。天上只有一个天帝, 地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天文学里, 围绕北极星的一圈天象, 叫紫微恒, 是天子住的地方, 因此, 紫禁城就是地上的紫微恒, 是天子住的地方, 对老百姓来说那里是一片神圣的禁地, 因此称为紫禁城。 (1)

紫禁城空间布局构思的美学思想具体体现在:

一方面, 紫禁城的建筑构思中, 颇多体现着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来自《周易》, 其核心思想认为, 自然与人事遵循共同的规律, 循环往复, 生生不息, 无边无际, 无始无终。而这一规律的原动力即是阴阳,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曰:“立天之道, 曰阴曰阳, 立地之道, 曰柔曰刚, 立人之道, 曰仁曰义。” (《周易·乾卦》) 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下》) 老子《道德经》也曰:“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周易·说卦》) 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基于这种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的选址和造型明显体现着阴阳思想。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的分为外朝与内廷两部分, 外朝为阳, 内廷为阴。为了体现外朝的阳刚之美, 无论是面积的占用还是建筑的布局, 甚至所选用的数目都以变现阳为出发点。紫禁城南北全长960米, 而外朝所占竟长达600米, 在这近三分之二的面积占用中, 所有的建筑布局疏朗、恢宏、气势雄伟。《周易》哲学中, 奇数为阳, 偶数为阴, 因此, 三大殿的布局纵横均以奇数“三”为例。纵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横为英武殿、太和殿、文华殿。三大殿的台基使用三层须弥座。太和殿的开间面阔为九, 进深为五, 正对应了八卦中“九五为至尊”的思想。另外, 北京内城九门, 皇城四门, 皇帝稳坐天地之中, 也同此理。九为最高阳数, 称为阳爻, 五为奇数中中央数字, 九五组合是阳中之阳。另外, 外朝的踏跺级数、台基、坎墙的砖层数多以奇数为准。

内廷则与外朝相反, 所占面积较小, 建筑布局密集紧凑, 数目选用偶数, 体现出一种阴柔之美。内廷中主要建筑是乾清、坤宁两宫。乾清宫为皇帝的寝宫, 有时也在此召见大臣, 处理国家要务。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周易》中“乾为天为父, 坤为地为母, 阴阳交泰, 万物化醇”, 因而两宫之间设交泰殿。以乾清、坤宁宫为中轴线两侧设计的建筑, 命名多以《周易》为内容。乾清宫东门为日精门, 西门为月华门, 这样就形成了前为乾, 后为坤, 东为日, 西为月, 以天、地、日、月为布局的内廷核心。在这核心两侧布置的东西六宫, 恰与《周易》中阳爻为六相合。这样东西十二宫, 仍为偶数, 象征十二星辰拱卫乾坤。六宫之北是格局相同、东西并列的五个院落, 被称为乾东、乾西五所。五为阳数, 在内廷中何以出现阳数, 是因为古人认为“善补阳者, 当从阴中取阳”, 在阴中安排阳数正符合阴阳学说的思想。另外, 东西五所合起来为十, 象征天干, 仍为偶数;东西六宫合起来为十二, 与地支相符。

阴阳学说不单注意了静止中的阴阳, 还注意了变化中的阴阳, 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阴中之阴。太和殿为阳中之阳, 因此无论从高度、开间、进深还是装修均要达到极致。乾清宫为阴中之阳, 为内廷之冠, 因此多效仿太和殿。

与阴阳学说相辅相行的是五行学说, 即在相克相生中和谐共生。从紫禁城的总体布局来看, 前朝为南, 从火属长, 正适合做施政的场所。寝宫在北, 从水属藏, 做寝居正相合宜。凡属文治方面的宫殿, 均安排在东, 从木, 从春, 如文职衙门的内阁、文华殿、贮存《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凡属武备方面的宫殿, 均安排在西, 从金, 从秋, 如英武殿、负责军政大事的军机处。前朝皇帝的遗孀太后、太妃的生命过程属收, 按五行来说属金, 方位在西, 因此明清太后、太妃所居住的慈宁宫、寿安宫、寿康宫都设在紫禁城的西侧。而皇子的生命过程属生, 按五行来说属木, 方位在东, 因此太子居处东宫。

颜色对于皇权来讲, 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黄色属土, 五行居中央, 代表国家。因此, 紫禁城宫殿顶屋多用黄瓦。又按相生的理论, 火生土, 为赤色, 所以宫殿门窗、宫墙多用红色, 寓有滋生助长之意, 以示兴旺发达。而皇子所居之宫, 位于东, 属木, 相应颜色应为绿, 故均用绿琉璃瓦。文渊阁用于藏书, 黑属水, 水能克火, 故而用黑瓦, 寓以保护书籍。

对于流经紫禁城内外的金水河, 命名也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因河流是从皇城及宫中的西方流入, 西方属金, 金生水, 所以称此河为内、外金水河。

另一方面, 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在故宫的设计布局中也颇有体现。在选址方面, 依山背水、藏风聚气、气感而应, 乃为风水理论的理想基址。因此, 紫禁城以景山为“镇山”, 金水河入自天门, 出自地户, 状如玉带, 蜿蜒城内外, 形成“金城环抱”的冠带之势。在金水河开阔水面的衬托下, 宫殿也更显示出高大恢宏的气势。

此外, 从建筑艺术角度讲, 中轴线上的建筑组成了一条抑扬顿挫、高潮迭起的艺术序列。从大清门步入宫殿的前区, 漫长的御街以及御街两旁连檐通脊的千步廊, 形成了带有很强引导性的透视线, 平淡而又简练, 尽量压低气势。而当临近天安门的金水桥时, 忽然呈现出空阔的广场, 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种心理效果在艺术上叫“欲放先收”。在红色城墙的映衬下, 外金水河石桥的汉白玉栏板与河两岸的栏杆纵横交错, 远远望去, 犹如缭绕的白云承托着宏伟壮观的皇城正门, 气魄非凡。再往里走, 进入气势收敛的端门前庭, 御街两旁工整一致的朝房, 产生了压抑而又平淡的气氛, 为另一个更大的高潮——午门的到来作了酝酿。午门呈凸形, 接近时, 三面合围, 咄咄逼人的气势迎面压来, 加上高峻单调的红色城墙占满视野, 使人感到有一种难以忍受的封闭、压抑和紧张。进入午门,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广阔豁亮的广场, 留出天地空白, 呈现无边的天际。院中横贯的内金水河, 蜿蜒向南成弓形横卧在庭院之中。金水河上的五座石桥,

说文解字——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力量

王谦妮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摘要: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是民族语言的载体, 文字设计则是平面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文章通过对文字、语言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阐释, 并结合当前文字设计相关作品, 寻找平面设计中文字的力量, 对文字设计进行思考。

关键词:文字设计;平面设计;文化交流;语言

凭借对语言的好奇与热情, 我尝试着学习了几门语言——英语、法语及日语等, 尽管并不是每一门语言都能够掌握得运用自如,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 却获益良多。每一门语言的基本技能包含四个方面——听、说、读、写, 而最能带给我视觉享受的, 莫过于写。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识别与写作, 逐步体验到异国文化特色可以说是一段奇妙的文化旅行。

“言者意之声, 书者言之记”1, 这句话说明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也说明了文字的性质。“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每一种文字都基本包含三个方面——字形、字音以及字义。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2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中的写即写作, 其中既包含文章的逻辑关系、主题范畴等抽象思维构造, 又包含着对语言的载体, 即文字的结构、笔画、比例、格式等的书写。语言不仅是一架人们用于沟通, 接触彼此的桥梁, 它还是人类灵魂的讲述者和传承者, 而文字, 则始终作为语言文化的载体为人们所用。

平面设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其本质就是文字信息的分享、传播与交流。文字作为最受欢迎的社会性阅读材料, 已成为人类之间进行交流与叙事的基本方式之一。字体则成为最直观的文字形式, 通过不同的字形组合往往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一、西文与中文——民族化与国际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作为语言的载体, 文字承担着信息传达的任务。在不同民族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文字来传道授业是最为普遍的方式之一, 而文字其本身的视觉形象亦能够反映出不同民族其独有的思维方式。

洁白如玉、豪放醒目, 隔河仰望太和门。这样的布局设计, 有漫长, 有豪放, 有收敛, 有高昂, 层层深入, 又层层紧缩, 一系列的空间变换, 远观、近观的不同视觉感受, 使人神秘感和严肃感不断加强, 从而使皇帝的威严得到了最充分的渲染。这种布局也正符合了儒家“君权神授, 皇帝为万民之主”的思想。华夏民族自农耕文化八千年来, 就逐渐呈现出以华夏为核心的天下一体的观念, “中国”一词在古代, 其原意是地域概念, 国即城, 中国即天下之中的城, 即京城, 京城则代表着华夏文化的核心。中国皇帝乃“奉天承命”, 因称天子, 居于京城之中, 也就居于天下之中。 (2)

以上对北京故宫空间构思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到,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融入了阴阳五行、风水以及社会宗法和礼教等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着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宇宙即吾, 吾即宇宙”。万物生命运行其中, 人与自然互为通感, 敬畏上天, 顺应自然, 祈求风调雨顺, 与自然协调并存, 从而, 古代传统建筑在建造时总是兼顾整体空间, 而非仅仅追求片面的美, 追求的是人与天地融合一体的整体美。 (3)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彰显着古人极

以英文与中文为例, “以四角为基础的文字唯有汉字。汉字纵横组合, 徜徉自在, 随心所欲。”汉字作为独特的文字体系, 与西方文字, 比如拉丁字母存在着民族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民族文化。就如同广告上讲的中药和西药一样, “中药好, 西药快”, 汉字相较于英文其形与义都更为复杂, 但是却深蕴内涵。中国文人墨客的五言绝句与七言律诗, 仅用数个文字组合便能描绘出无与伦比的美妙意境且意味深长, 而此诗情画意却只可意会, 如若翻译成外文, 则丧失了其蒙胧于文字中的美。相反, 英文则能够通过简单的字母排列组合构成各种寓义的字、词、句, 反映出西方的直观、理性的思维模式。

由于这种文化差异的碰撞, 许多设计师、艺术家都试图打破不同文化之间的这层隔阂, 尝试着对这两种文字进行设计与创作, 希望能够藉此以达到开凿出另外一种, 非语言上的, 而是视觉与意识上相互交流、沟通的渠道。

徐冰先生作为这些设计师的其中一员, 通过他的作品, 我看到了一个中文书法与拉丁字母融合的新世界。以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新英文书法”为例。徐冰先生创造的“新英文书法” (图1) 主要是通过英文符号与汉字结构相结合而实现的造字方法。其阅读规律为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 从外到里。图2为徐冰先生受邀为奔驰公司与“现代传媒”设计的一个奖项的关键词, 第一个字是Power, 第二个是Will, 第三个是Dream, 这三个字皆为宋体风格, 都是通过运用新英文字体的样式结构进行书写。当英文字母按照中文字体的造字结构进行书写时, 它所构成的是蕴涵英文内容的东方式字体。“它们看上去和中文一样, 其内核却与中文毫不相干, 是彻头彻尾的英语。我是把中文、英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书写体系硬是给弄在一块儿, 就像包办婚姻不合适也得合适;也像异想天开的配种专家, 非要把压根就不是一个基因谱系的物种, 让它们杂交, 弄出一种四不像的新‘物种’来。”这种在“强迫”环境下硬生成的字体正揭示出中文与英文这两种语言、文字甚至文化之间所产生的碰撞与火花。

高的思想境界, 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优秀建筑文化遗产, 我们当将之继续传承, 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程建军《燮理阴阳》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年。

[2].高亨《周易杂论》齐鲁书社, 1979年版。

[3].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4].何晓昕《中国风水史》, 九州出版社, 2008年版。

[5].完颜绍元《风水趣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从古瓦当看汉以前的宫殿建筑 篇4

制陶业的发展直接促进瓦当在建筑中的使用。 到商、西周、春秋时期, 制陶工艺已经发展极为普遍, 生产规模很大, 建筑上用瓦据目前的考古资料, 西周已有之, 唯数量不多, 春秋时期数量和种类大增, 有板瓦、筒瓦、瓦当等。

中国的建筑商周到秦汉是萌芽与成长阶段, 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 突出了古人皇权至上的政治理论观。 中国的政治理论观念的影响涉及其他几乎所有建筑类型, 如祭礼性建筑坛庙和帝王陵墓等。 春秋战国肘代以孔子的儒家哲学为代表, 利用建筑艺术烘托王权的观念更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齐国瓦当是指带有齐文化色彩的瓦当, 包括春秋战国时的齐周边受齐化影响的地区所发现的瓦当。 齐国瓦当初期是素面夹砂, 以后有简单刻画几何纹的半瓦当, 均没有用范制造。 到了战国时期, 生产力大发展。 《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之途, 车毂击, 人肩摩, 连衽成帷, 举袂成幕, 挥汗成雨, 家敦而富, 志高而扬。 ”瓦当随着新建筑的林立而遍步大小城邑。 齐瓦当也范大量翻出漂亮的图案。 思想的解放, 使瓦当的图案呈现多种风格, 战国时的齐瓦当除了个别为降低成本外还是素面纹。 《礼记》提出的区别尊卑的办法是:可以以数量区别, 如天子的宗庙可以拥有七座殿堂, 诸侯五座, 大夫三座, 士只能有一座;也可以以规模大小来区别, 建筑的体量, 器皿的大小还可以以高度来区别, 如天子的殿堂的台基高九尺, 朱候的台基高六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 珍罕的追求豪华十分巨大的瓦当王直径在50厘米左右的瓦当的出现就不足为奇。 大部分直径在12至16厘米, 有少部分可能是王室宫殿用瓦, 直径在20厘米以上。 瓦当的乳钉纹, 自大汶口文化就有, 又在商周青铜器上表现, 而云雷纹更是直接继承商代青铜纹饰。 齐文化又神秘诡异, 与当时方士神仙学说流行有关, 青龙、朱雀、社树、守宫、避水的獬豸变幻的云纹, 还有现代人无法读懂的图案。

齐文化崇尚自然, 树木纹、山峰、各种鸟兽, 表示国家实力的马、骑士等多种多样的图案美不胜收, 特别是在其他地域文化没有的人物, 在齐国瓦当上有多件出现。 研究汉画像的国内外专家看了齐瓦当资料以后表示, 齐瓦当是汉画像的主要源头。

战国的终结是由改革更彻底的秦国。 秦国实施的高压统治“车同轨、书同文”, 虽然统一, 但刑罚残酷, 焚书坑儒导致天下大乱, 临淄遭到战乱破坏。 工匠减少, 瓦当的设计必然减少。

汉武帝统一天下, 分封诸子功臣, 临淄物质丰富, “非天子亲弟爱子, 不得王此”。 社会生产力很快恢复发展, 但汉代大一统的形势下, 瓦当的设计在思想上受到限制, 现在实物中有两件半瓦当做一件圆瓦使用的例证, 也有圆瓦一分为二作半瓦当使用的。 总的品种在减少。 保持了齐地特有的树纹、云纹、但圆瓦当比例增多, 半瓦当逐步减少。 说明国家逐步统一。 但一直保留齐文化的印迹。 而考古发现广州、福建的汉城遗址出土瓦、已同长安城出士瓦当风格一致, 可能是南方土著文化同汉文化相比较还较落后的原因, 建筑工匠是从长安过去的, 其建筑风格也和中原地区没有多大的区别。 齐国封国到东汉还有, 但瓦当品种又较西汉进一步减少, 半瓦当完全消失, 圆瓦当风格接近洛阳。 瓦当在各地均呈简单模式, 瓦当的艺术魅力走向衰弱。

秦汉, 特别是汉朝天下大一统。 君王及各路诸侯大兴土木各路能工巧匠各显其能创造出了许多艺术价值相当高的瓦当。 从汉瓦当中的气度可以想象出当是宫殿建筑的辉煌。 汉代的瓦当多为圆。 汉代圆当和战国的半瓦当同样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汉时国家大一统各地的建筑特别是各地的宫殿建筑在建筑样式上有了很大相似性, 各地的能工巧匠可以互相交流并且建筑的大的式样以成形。 主要是在装饰上区别很大特别是在瓦当文的装饰上各有其不同。

到了汉后期瓦当作为建筑装饰以不是只有王室、 贵族才能使用, 大量的民用建筑开始使用, 这就使得在数量上和种类上大大丰富起来。 但大的种类有卷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动物纹瓦当 (主要是“四神”圆瓦当) 。 文字瓦当在汉当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且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多数文字仍是其他工艺装饰中所公有的, 如“万岁”、“千秋万岁与天地无极”、“亿年无僵”, 、“长生无极”、“长乐未央” 等。 动物纹突出的作品就是 “四神”瓦当———“青龙”、“伯虎”、“朱雀”、“玄武”。

瓦当虽说只是附属于建筑起装饰的装饰品, 但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发展脉络及其兴衰。 这一枚枚沉睡地下千年的瓦当, 其艺术价值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逊色, 其历史价值并不因封建王朝的离析而湮灭。 透过这一枚枚瓦当就像一面面镜子, 透过这镜, 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的万象。 这面镜, 汇聚了中国古代的各方面文明成果, 可谓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实为古代文明的精致之品, 中国建筑艺术发展的见证。

摘要:在中国早期的几个封建王朝衰亡之际, 随着土崩瓦解之声, 高悬于一座座巍峨宫殿上的一枚枚瓦当, 像一朵朵艳丽的艺术奇葩, 在秋风摇撼中, 纷纷陨落尘土, 沉淀于华夏古老文明土壤深层之中。今天这一枚枚沉睡地下千年的瓦当, 其艺术价值并不因时间的久远而逊色, 其历史价值并不因封建王朝的离析而湮灭。相反, 这一枚枚瓦当就像一面面镜子, 透过这一面面镜子, 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的万象。这面镜, 汇聚了中国古代的各方面文明成果, 可谓方寸之间, 气象万千, 实为古代文明的精致之品。

古代宫殿建筑 篇5

关键词:清代,宫殿,建筑文化,社会学

一、清代宫殿建筑的文化原型与建筑原型

1. 两种区域文化的特征和原型。

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属于不同的文化区域, 前者属关东文化区, 后者属于中原文化区, 因而, 它们无论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还是气候因素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关东地区在地形上略显闭塞, 东部濒临大海, 三面环山, 临海的地域特点使得东北地区出现了与四周隔绝的状况, 整体上处于一种半封闭的地域空间。而北京所处地属于平原地带, 各种交通道路集合在一起, 加上黄河以及其他河流的水上交通, 使得燕赵地区交通变得非常便利。从气候上而言, 沈阳所处的纬度属于中国气候最寒冷的地区, 冬夏温差较大, 四月到十月期间的整体温度还不到十度, 无霜期只有七十天。而北京地区处于亚热带温暖气候, 气候较为适宜, 年降水量平均为700毫米。关东地区与燕赵地区在气候上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两地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同。此外, 两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关东地区形成了农耕、渔猎和游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属于松嫩平原文化区, 其南部的辽东半岛在地理位置上接近中部平原, 较多地从事农耕生产。因而, 关东地区在农业发展上表现得非常不平衡, 容易出现较低发展程度的奴隶社会阶段, 游牧生活更是常见。而燕赵地区拥有较大面积的河流, 其平原面积较为广阔, 适合居住和繁衍生息, 很快从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过渡到了农耕、畜牧的定居生活方式, 农业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人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 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原型, 形成原始的文化模式。关东地区兼具农耕、渔猎和游牧三种生产方式, 人们对自然进行人工改造的程度较低, 具有公有、平等、包容的原始价值精神。而燕赵地区的文化原型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上, 逐渐形成了以宗法为主的家庭生产模式, 崇尚人伦、感情的文化模式以及道德礼教观念[1]31。原始氏族部落价值思维形式的起点是图腾崇拜,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原始宗教, 例如萨满教就是满族的原始宗教。而对于生活在燕赵地区的汉族则将祭祀天地作为本族的图腾崇拜。关东地区的原始价值精神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其中满族的原始价值精神包括各种萨满教的哲学思想以及天命观和理学思想。萨满教是满族的精神支柱, 而天命观更是努尔哈赤信奉的观点, 强调天命不可违。到了清朝后期, 经世致用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吸收、消化和创新, 对各民族地区的建筑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宗教信仰方面, 关东地区不仅信奉萨满教, 还信奉喇嘛教。从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上看, 燕赵文化属于平原旱地农耕文化。另外再加上生活环境的接近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使得燕赵文化区的范围不断扩大, 而其内部的艺术造诣也不断得到提高。

建筑文化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而建筑模式也会随着文化原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位于燕赵地区的建筑原型与分布在中原区域的建筑原型相比差别不大, 多体现农业生产特点, 并带有一定的封建儒教精神。北京四合院是经过长时间发展形成的程式化程度较高的北方民居, 其中的建筑多少和大小布置较为灵活, 而且建筑之间比较紧凑。具有私密性强、多跨院等特点。四合院中设置有倒座、垂花门、照壁等, 其中一正两厢被抄手游廊连接在一起, 中间围合庭院[2]70。

其中通过观察四合院内人口的多少以及内部庭院的富裕程度就能够清楚主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透过院墙的封闭开放形式能够看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而关东地区的房屋建筑大都依山傍水而建, 通常把房屋建在人工夯筑高台上, 充满了萨满教的特色。在萨满教院落内部设有索伦干, 用来祭祀祖先。在房屋的布局上体现了一种尊老的传统观点, 以西为尊, 以南为大[3]97。

2. 清代宫殿建筑原型与演化。

宫殿在我国古代最能够体现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和政治级别, 主要作为居住地的它在文化区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故宫建筑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最高发展水平。朱元璋在营建宫殿之前, 曾专门派人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 因而北京故宫与历代故宫建筑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通过研究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可以得知, 北京故宫在宫殿门的设计上以及宫城的选址上都体现了一种中央观念, 北京故宫空间布置方式多为纵横扩展。从正阳门开始依次向内深入, 达到午门。建筑组合距离长达1.5公里均采用纵向扩展方式。其中坤宁宫、乾清宫处于内廷的核心, 东西六所采用众星捧月形式分布在两宫周围, 布局形式采用横向扩展方式。北京故宫在色彩上体现出了一种古朴美, 从而体现出了一种内敛的汉文化特色。

沈阳故宫地处关东平原, 由努尔哈赤修建, 东院用来处理政务、接待宾客和主持祭祀活动。佛阿拉宫的最主要建筑是尊号台, 又称金銮殿。其整体布局并不存在明显的封建等级标准, 大部分为硬山房屋或者是悬山屋面, 由此可知, 汉蒙文化对满族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沈阳故宫由于受到元代建筑的影响, 在其装饰上大都选用彩色琉璃, 看上去显得光彩夺目。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 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在原型建筑设计上的不同和其原始精神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二、清代宫殿建筑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融合

清代统治者将都城由沈阳迁入北京, 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搬迁到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首先就要学会如何适应新环境并适应汉文化。满族居民建筑设计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将建筑物设在高台之上, 其中沈阳故宫的台上五宫都采用了这种布局方式。而等到迁都北京之后, 乾清宫和坤宁宫的修筑就实现了从高台到平地的过渡, 从而体现了其生活方式与汉文化相适应的过程。最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大院转而变成了四合院, 东北大院是满族的原始部落, 院落内部适合放马停车。而北京四合院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此外, 炕是关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北京故宫中仍然存有炕, 但是其使用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满族属于游牧民族, 其传统的民居形式为黑色屋面, 直窗棂。而明代北京故宫严格按照封建等级礼制要求进行修建, 不仅突出了对称性, 并且还具有强烈的身份地位象征意义, 对建筑的内外装饰都体现出了一种等级观念。在满族文化理念中, 传统的习俗是以西为尊, 然而北京故宫的修筑却以右为大。满族文化对中原文化也进行了充分渗透, 具体表现在北京故宫的修建上。带有宗教色彩的建筑, 或多或少体现着宗教元素, 进一步增加了北京故宫宗教气息, 这方面和满族民族多种宗教有着密切联系。满族入主中原带动了满汉文化的相互流动, 促使两种文化的联系性不断加强, 最终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生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状态。

三、清代宫殿建筑的文化变异与文化遗失

清朝统治者作为社会决策系统的最高人物, 更是国家决策系统的掌权者。清代的组织系统由四级组成。帝王是体系的最终操控者, 通过颁布圣旨来实现自己的权力, 而帝王手下的幕僚对帝王决策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清代统治的几百年时间里, 统治者对汉文化进行强制性控制, 使其与关东文化进行接触。通过接触无形之中给中原建筑文化造成影响, 进而发生改变。不过这种改变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制, 而且和当时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代北京故宫刻意追求封建等级观念, 并尽力彰显有序的天子身份。从沈阳故宫建筑群的分布可以看出, 满族建筑文化受到汉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族属于游牧民族, 过着蓝天白云的游牧生活, 因而其建筑色彩也具有鲜明的特征。

中原建筑文化在经历了满族文化的不断渗透之后, 固有的建筑形态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部分元素甚至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明代虽然崇尚道教, 但刚开始并没有修建道教建筑[4]47。北京宫城的建造参考了南京故宫未建造钦安殿, 也未将宗教建筑建造在中轴线上。从中可以看出, 建造钦安殿主要目的在于表达明成祖对真武的信奉和崇拜。嘉靖时期建造了天一门和缭垣, 正所谓天一生水, 水在五行中指代北方,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殿后的正中栏板雕刻有双龙戏水纹理, 该栏板为北中之北, 并使用水纹进行装饰, 整个建筑主要体现“北”这一概念。

清朝入关以后, 明代中正殿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清代并设立了专门的藏传佛教活动区。满族建筑原型中的部分因素随沈阳宫殿建筑的发展, 初步丧失实际功能性, 然而社会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 某种程度上其精神特征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丰富, 其实这是统治者通过文化控制使传统得以保持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郭福祥.康熙时期的养心殿[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 (4) .

[2]张汉杰.论乾隆拓改盛京皇宫的特色[J].满族研究, 1999 (3) .

[3]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废弃监管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