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研究生

2024-11-30

体育研究生(通用12篇)

体育研究生 篇1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依据是课程设置,其对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决定了硕士生能力的发展方向。体育舞蹈作为一门体育与艺术融合的交叉性学科,在其专业的设置上有着不同的分类,在已开设的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上,大多把其划分到体育教育训练学的方向。为此,该文主要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该文研究对象是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术网站如中国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全文数据库等检索相关资料,对5所(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含课程设置)进行收集和查阅。

1.2.2调查法

1.2.2.1调查对象

全国5所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点的体院的课程设置方案,北京体育大学是一所以体育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因而将其划入到体育学院类当中。

1.2.2.2问卷调查法

(1)共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向5所体育学院在读的体育舞蹈方向在校硕士研究生及导师发放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以封闭式回答为主,开放式回答为辅。主要调查的内容是体育舞蹈方向研究生课程设 置课程结 构 、课程类型 、课程比例,以及导师 、硕士生对 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等。

(2)共发放导师问卷8份,有效问卷为8份,有效率和回收率为100%;此次共发放87份硕士研究生问卷,有85份收回,97.7%的收回率,81份有效问卷,93.1%的有效率。

1.2.2.3访谈法

就课程设置中的相关问题访谈了部分体育高等院校硕士生导师、硕士生。

1.2.3数理统计法

统计体育学院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结果,通过SPSS 13.0以及Excel统计软件整理分析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确保调查数据的有效性。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课程设置的类型

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3种类型:按学位分类,有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种;按综合分类,有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种;按修学要求分,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从5所体育学院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案来看,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的课程结构是按修学要求进行分类的,而广州体育学院和武汉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课程则是按学位进行分类。

2.2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2.3课程学时和学分分配情况的比较分析

由表2所知,5所学校对总的课程学分要求大致相同,具体情况如下:公共必修课的修学分数从4~12学分不等,如北京体育大学要求4学分,而武汉体院则需修12个学分,有8个学分的差距。各体院在专业课上则存在很小的差距,基本在16学分左右。从各个学校的选修课开设情况来看,选修学分最少的是西安体育学院为6学分,其余4所体院均要求选修10个学分以上。

5所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为5∶13.6,为1∶2.7左右。其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所占35%,为最多;广州体育学院为32.4%,仅次于北京体育大学。5所体院对必修课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尤其是西安体院,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高达4.5∶1,远超出其他体院。

2.4体育舞蹈方向导师和研究生评价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如下。

(1)39.5%的硕士生认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不当,11.1%的硕士生认为课程安排时间和顺序不合理,51.9%的硕士生认为交叉学科选修课太少,33.3%的硕士生认为课程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较低,64.2%的硕士生认为专业技术课的比重太小。

(2)导师认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应为1∶1的人数占到了50%; 认为应1∶2的导师人数占到了25%,由此可以看出导师倾向于1∶1或1∶2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人数占到了很大一部分。不过,各高校目前是1∶2.7的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必修课的比例要高。

(3)在课程面设置方面,25%的导师和35.8%的硕士生认为课程的知识面较窄。

(4)在课程前沿性设置方面,37.5%导师和28.4%硕士生的回答为一般,12.5%的导师和27.2%的硕士生认为较弱,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相对比导师高,这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本身的学识和知识面的差异有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目前全国无统一、细化要求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均由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

(2)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公共必修课开设5所体院差距很小,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专业课,课程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依然存在较为单一的课程内容设置,各学校均存在统一安排选修课程的现象。

(3)学时和学分方面,除西安体院和武汉体院的选修课比公共必修课的学时少外,其他都是专业课所用学时最多,选修课次之, 公共课最少;各体院基本都是34~40学分的总学分,选择的都是最低学分以满足硕士毕业生的需求。

(4)各培养单位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比例不统一,差异较大。

(5)导师和研究生评价方面,39.5%的硕士生认为应该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有25%的导师和35.8%的研究生觉得存在较窄或很窄的课程知识面,导师对课程设置的前沿性和知识面满意率较低。

(6)体育舞蹈方向硕士研究生的技术实践课相对较少,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比较明显。

3.2建议

(1)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丰富课程内容。

(2)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高度重视方法课,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4)重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体育研究生 篇2

◆[ [ 摘要] ]

为适应 XX 市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管理的实际需要,解决小学体育教师课程改革实验中关键的评价问题,我们进行了《小学体育学科评价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我们针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学生成绩评定,进行了实践和研究,构建了考评内容八大类的框架体系和探索出小学体育学科评价策略。既反映新的评价理念,又能在教学中实施操作,对深入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起到调控和引领作用。

◆[ [ 关键词] ]:

体育教学 学生成绩 评价 研究

◆ 课题研 究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价值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意识顽固的滞留在传统的考试和测验上,评价指标单一,评价方式单调,体育课的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对于其他方面比较忽视,而且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情绪,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忽视了学生发展性的需要。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运动员,而在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有效的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重视和加强对教学评价的应用性研究,适应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管理的实际需要,解决教师们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评价问题。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成绩评定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制定了《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与《学生体育成绩考评内容与办法》及实施意见。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曾经历过几次评价方法的改革,但仍然没有超越应试教育的控制。学习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环节。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评好,评坏事关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体育学科的评价研究就是要改革评价的对象、方法、内容和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学科评价是一般教学评价在体育学科的具体运用,它是依据一定的体育学科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学科过程进行系统地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我国体育学科评价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主要是以苏联模式为主的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仅局限于在对一堂体育课的一般分析和专题分析。对课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学生完成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的一般评价,对运动密度、运动量等方面进行的专题分析。此阶段对体育课的分析曾普遍应用于体育学科之中,目前仍有很多学校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时还采用这个评价方法,且这种评价方式仅局限于单项评价。80 年代,评价方式逐渐向综合评价发展,在原有分析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测定分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教法,组织形式的分析。90 年代以来,评价内容大大扩大,有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环境评价、以及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评价的类型也从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评价的方法手段也更科学,突出了定量评价,把重视学习态度评价,把过程评价纳入评价内容,并参考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意见。

国外体育学科评价的发展主要是以美、英、德、法、日等国家为先导,继而提出了一系列评价体系的改革措施。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为了提高美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报告和计划,这场教育改革关键是课程改革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改革。“今天教育改革运动的重点是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供具体的教育责任,而且被认为是教育过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国社会对传统的学习评价,如标准化考试、学术性测验等评价方式日益感到不满,由此一场探求新的评价方法的改革运动在美国学校中迅速展开。“替代性评价”是这次教育评价改革的焦点。它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促进中建构新知识,创造新思维。体育学科的评价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文件夹评价等。世纪 70 年代,日本体育学科开始从学科中心主义转向体力主义。学校除对学生体育成绩评定外,还增加了“学校家庭联络手册”。体育课成绩评定包括了“体能”、“态度”、“知识”三个方面。到了 80 年代后期,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个性的原则;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适应时代变化。1991 年新学习观在评价内容方面更为重视“关心、意欲、态度”,表明了日本体育学科评价对情感和态度领域目标的重视,这与终身体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德国在评价方式上的主要特征是:评价应有利于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树立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评价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要相互结合;评价要反映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评价要注意期末与平时的结合;评价应吸收学生参与等等。

英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评价类型有:改善学习的评价,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伴随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基础,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缩小达到目标的差距;教师对课程学习的评价;国家对课程学习的评价,这两个过程性评价,可作为检验阶段性达标水平的有效手段。

法国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强调评价的“培养功能”,而不是“标准化功能”。他们采取一种叫“持续检查”的评价方式,即从小学第一年起,教师就对学生体育的学习表现及行为进行连续的考察,并将它们记载在每个人的学生手册上,定期交给家长阅知,评价涉及学生体育知识、体育能力等各个方面,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素质和整体能力。

从一些先进国家的评价体系的改革,不难看出我国学校体育学科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

因此,研究、设计、制作在体育学科评价实践中具有科学性、可参照、可借鉴的实践操作评价模式,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需要。

◆ 研究的意义 评价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特定的程序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事的工作或学习进行检测,找出反映工作进程的质量或成果水平的资料或数据,从而对工作的质量或成果的水平做出合理的判断。还可以借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分析工作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体育评价是一般教学评价在体育学科的具体运用,它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地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

当前在全国范围的课改实验工作中,学生学习评价是个难点、也是个热点问题。新课改 实验以来,尽管全国各地各小学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方法都是因地制宜而生成,对于其它地区来说没有什么通用性。我校是新建小

学,学生来源面广,班额人数多,原来各自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各异,目前上级教育领导部门给予了我校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据此,我们需要也有条件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新型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为本地区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实践和理论依据。为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提供教学行为管理的评价依据,为评估《课程标准》实验的质量提供参照与价值判断,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可检测教学行为和教学成效的评判标准,为教学与学业的效果客观认定,提供较科学的操作评价方法,发挥对“教学”与“学业”的评价具有规范教学行为、引领教学的导向作用。

◆ 研究的目标 1.制定出一整套较为完整的评价标准,具备合理的评分标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通过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自信,体验成功,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 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体育学科评价改革内容的研究。

2.小学体育学科评价方法策略的研究。

◆ 研究的依据及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用体育新课程评价理论和体育学科专业知识为支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教

学评价管理的要求,从实际工作出发探索评价问题,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具体如下 一、肯定性原则 古往今来的教育家无不重视精神鞭策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 “抬起头来”是学生信心的体现,让学生抬起头来的最好方法是肯定与表扬。爱迪生也说“相信自己能行的人就会赢”因此教师无论对待怎样的学生,都要让学生树立一个信念“我能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肯定。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地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指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评价活动,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指教师在评价活动中起组织与调控作用。体育课堂评价活动是由学生、教师、评价内容等基本要素组成的。一种科学的课堂评价形式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评价与教师指导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评价特点。

三、民主和谐原则 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形象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课堂评价活动不能是教师的评价主宰一切,而应该是学生的评价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公正、公平、和蔼、信任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只有在他们心理无压力的环境下才能逬射。因而在体育课堂活动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是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必要条件。

◆ 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采用理论思辩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要把体育教学的基本点落实在“身育、心育、群育”的实践中,把身育、身体锻炼的实效性;心育、心理的主动性;群育,互动合作的认同性等融一身,共同作用于:发展身体、掌握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增进体育情感,体现主体地位,培养体育能力,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事、学生与物的协调发展。

◆ 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从不同渠道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利用文献资料来研究课题内涵,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增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法。运动调查法研究教师评价能力的现状及各方面因素,总结筛选开发和配置教学评价能力的好经验好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个案分析法。对一个个学生、教师及生动的课例进行剖析,力图获得教学评价中的某些规律和本质。

4.观察法。采用取样、描述等手段对实验全程实施观察、收集、分析感性材料,帮助修正研究的内容。

5.行动法。在实验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 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阶段:(2011 年 1 月至 2011 年 3 月)课题准备阶段。

1.在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经过我们体育组教师集体思考、研究,本课题《小学

体育学科评价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于 2011 年 1 月申报,在 2011 年 5 月正式立项。

2.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调查研究法。

为了真实了解、掌握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状态,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学校的 名学生进行了体育学科综合评价调查。这份综合评价表包括了两个大方面。

(1)学科能力评价:方面了解学生。

(2)学习习惯评价:文明礼貌合作情况了解学生。

评价标准分四个等级:A、特优;B、优;C、一般;D、有待加强。

经过调查,了解了学生一些学习基本情况,“学习能力”特优有人、优 人、一般人、有待加强 人;“学习习惯”特优有 人、优 人、一般人、有待加强 人。从调查来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改进。课题组成员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实施方案,明确各教师的研究任务,根据调查及学情分析,负责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为第二阶段的研究实践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进行实验教师培训,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明确研究规范和各自的研究任务,同时讨论解决制约实验开展的困难问题,同时做好研究建档工作。

附表:

荷城小学一二年级体育学科学习综合评价表 时间:

年级

教师: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学科能力评价

学习习惯评价

选(任选一项)

器材准备和回收情况

队列队形

课堂纪律表现情况

文明礼貌合作情况

跳绳

立定跳远

50米跑

五子棋

毽子

评价标准:

A A、特优

B B、优

C C、一般

D D、有待加强

荷城小学三四年级体育学科学习综合评价表 时间:

年级

教师: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学科能力评价

学习习惯评价

选(任选一项)

器材准备和回收情况

队列队形

课堂纪律表现情况

文明礼貌合作情况

跳绳

立定跳远

100米跑

象棋

毽子

评价标准:

A A、特优

B B、优

C C、一般

D D、有待加强

荷城小学五六年级体育学科学习综合评价表 时间:

年级

教师: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学科能力评价

学习习惯评价

总评

选 器材 队列 课堂 文明

(任选一项)

准备和回收情况

队形

纪律表现情况

礼貌合作情况

实心球

仰卧起坐

400米跑

乒乓球

篮球

评价标准:

A A、特优

B B、优

C C、一般

D D、有待加强

第二阶段(2011 年 4 月至 2012 年 10 月)课题研究和实施阶段:

1.课题申报成功后,特邀了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的学校科研负责人——自治区特级教师张美群副校长,与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一道参加了本课题的开题仪式。

张副校长作了指导性的讲话,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认识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聆听对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介绍,领导专家对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内容的选择以及研究措施的跟进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建议,使全体与会的课题组成员受益非浅,同时课题组成员也就“如何扎实开展本课题研究”这一问题达成了共识。此后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全体课题组成员各自分工并合作的开展研究,使本课题的研究有了良好的开端。

2.重视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

(1)认真学习相关理论,构建学习型课题组。本课题方案立项以后,我们多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使每位成员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精选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课程的学校体育评价》、《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教育评价的理念与实践》、《体育教育展望》等相关理论专著学习,做到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平时主动关注、学习各级各类杂志及网上一些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文章,同时做好学习心得和自我反思记录,并要求及时将这些内容上传至课题网上,真正使理论学习成果为所有课题组成员共享,使本课题研究始终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

(2)

建立“研—训—教”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有效提高课题组组员教育教学水平。请进来,走出去,互动双赢。每学期课题组创设机会让组员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每次活动回来,外出人员主动向全体课题组成员介绍学到的先进的经验、做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学以致用,课题组经常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邀请他们到我校传经送宝,教学展示并进行评价、座谈会等方式增进校际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为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短、平、快的效果。

3.精心设计体育上课流程,不同的到位的课堂评价,撰写教学案例、论文,不断实践与反思。本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数据、事实进行分析、概括,从中找到差距,不断调整、修改方案;课题组成员开展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同时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活跃程度、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做好适时、详实的分析记录;精心设计体育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重收集整理第一手学

生资料;进行中期阶段总结,及时将撰写、制作、收集、整理的一切材料归档,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12 年 11 月至 2013 年 1 月)课题总结阶段:

开课题组会议,再次明确个人所需要准备材料。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研究报告、教师研究论文集、小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案例集、小学体育学科评价反思集、推广研究成果等。

◆ 成果与分析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落实“生命—和谐”教育理念和阳光体育行动,我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把体育学科评价作为重要途径,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2011 年以来,我校逐渐拟出了成绩考评内容的参考意见,设定并构建了考评内容八大类的框架体系和探索出评价策略。

一、构建了考评内容八大类的框架体系 1、行为与态度; 2、技术与游戏(掌握、巩固); 3、知识与运用(实践); 4、心理与体验(锻炼、锤炼); 5、个性与才艺(特长); 6、环境与适应;

7、创意与发挥; 8、机动(见表 1)。

表 1:成 绩 考 评 内 容 分 类 参 考 表 小学

行为

与态度

知识

与运用

游戏

与技术

心理

与体验

个性

与才艺

机动

意见中要求各学段的教师,要依据各学段的学习目标不同,针对本学段的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差异特点,在考评内容框架的基础上,有所侧重选择考核细项。在细项的选择上,以课堂学习为主,还可把课堂外的行为表现作为考评内容。对于内容分类的考核项目,制定了参考内容(见表 2)。

表 2:

成 绩 考 核 项 目、方 法 参 考 表 内容

行为

态度

考评在课堂中出勤,运动装备,遵守课堂教学常规等。在课堂上、课间、早锻炼、课外活动中的自觉、好学、积极表现等

方法:自评、组评、师评;可采用观察、记载评定

知识

实践

考评课堂内外:观察与交流、讨论与应答、课后记,实践报告,小文章、担任裁判,与他人合作制定各种锻炼计划,运动处方、活动方案、竞赛活动规则,体育摄影,体育通讯等

方法:师评、自评、集体评、家长评;可采用观察、询问与资料反馈评定

创意

运用

测评个人与团队合作自创运动动作,自编操与舞,创编小游戏,创意趣味活动,活动竞赛,制造体育活动健身器材的情况等

方法:集体评、师评。可采用评比、材料反馈评价

技术

掌握

测评基本活动能力(攀、爬、滚,钻、跨、越、推、举、托、扛、抬等);基本技术、体能进步幅度(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具体内容)

方法:师评、组评。可采用测评、技评后的比较评价

环境

适应

考评课堂中自主学习、合作共处、挑战极限的意识、表现与善于沟通、宽容的交往等;对温度的适应、疾病的抵御能力;参与校内、家庭、社会体育运动及公益体育活动的反应等

方法:自评、师评、家长评、他评。可采用观察与资料评价

个性

才艺

测评运动优势项目的必选项目(游戏、田径、体操、球类、韵律操、舞蹈等);某些体育活动能力的特长自选项目(象棋、五子棋、毽子、跳绳)等

方法:师评、自评、他评;可采用技评、自荐、活动评价

心理

锻炼

考评在课堂中自信、好胜、进取、勇敢、吃苦、耐劳、坚强、角色转换、抗干扰、抗挫折等意志品质方面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与状况等

方法:自评、集体评;可采用观察与检验的比较评价

教师选择内容。如:测评体质发展状况;考查学生自选特殊的兴趣项目;(象棋、五子棋、毽子、跳绳)等等;与体育有关的健康基本知识考评等

方法:有选择的综合评价;可采用测试、技评、自荐(文字、照片、摄像、等作品)、表演、展示、比拼等形式评定;也可 3—5 人的集体考查等

以上框架体系构建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形成一种想学、要学、乐学的学习氛围。

二、探索出小学体育学科评价策略 (一)评价内容指标多元化 1.首先对学生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体能与运动技能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学会各种基本运动技能,提高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

2.其次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从学习态度和行为、交流与合作、情意表现三方面,由教师平时观察,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记录评价。

学习态度和行为,根据本学段运动参与领域目标及其内容的要求,如:积极主动地上好每一节课,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评价,并记录下来。

交流与合作,如:在体育课上表现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伴团结合作进行的好不好,在活动中是否会宽容与尊重他人等,教师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跟踪评价,记录在案。

情意表现,课上通过情绪、自信心和意志等方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价。如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德等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并把评价结果记录下来。.对学生课后评价。由班长平时观察学生课余时间交流合作、健身活动两方面,进行监督,对学生表现好的,在评价栏中记录下来。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一部分。

4.大课间对学生的评价。由每班体委在大课间活动中,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观察。如眼操、体操、队列训练等活动对表现好的同学在评价栏中纪录,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项。

5.课外评价。由教师制定评价内容。如让学生搜集体育与卫生方面的知识、画报、图片等,根据学生搜集的内容,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在案。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1.口头表扬,激起信心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情感投入,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热情地给予褒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在学习中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如:这个动作你做得真棒,真漂亮!再如:你的表现让大家感到非常的满意,祝贺你!正是这点点滴滴的评价,如甘霖浇灌着创新之树健康成长。

2.书信评语卡片,启迪心灵 它的主要组成内容包括:老师的评语(表扬或提示)、自我行为观察表、日记(我的训练、比赛生活等)和各种活动照片(自己最满意、最得意、最精彩、最值得珍藏的文字图片照片等等)等,整个形成过程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全程参与,体验和积淀反思、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的过程。

3.成功体验式 成功体验式的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运动能力,给不同个性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展示舞台,让每个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并取得成功,提高每一位学生自信心的评价方式。哪怕是给别人小小的一个肯定,也能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的内部动力,发挥他们的自身潜能。为成功体验式提供了锻炼平台,不光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自我展示,还可以通过提供比一比、赛一赛的形式进行。如我校每年要举行个人擂台赛、校运动会、小型体育活动展示等体育活动,给各种有体育特长的、运动水平高的、各个阶段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学生的成功垫下良好的基础。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考试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

以上各种评价的改革,学生能从自己的学习成果反馈中及时获得矫正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便于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并使学生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促进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促进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 收获与反思

通过调查和信息反馈,它对我校的体育教学和学生积极学习性产生了引导和促进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某些急待改进的问题。特别对考评内容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考证,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论证。体育课教学评价与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基于对客观现实的清醒把握,基于对通过学习、理解、领会、掌握和实施各种评价方法的融会贯通,基于对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对事业和对工作的负责——我们主张评价过程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分析的有机结合,反对主观武断的定性推论和无意义的耗时测验。

我们提倡“重鼓励、重过程”发展性的评价,反对空洞的说教与不实事求是的评价风格。

我们倡导评价既有统一的要求,允许教师在一线岗位上考评的灵活处理,反对得过且

过、无责任心的自由行动。

我们要求并制定有相对稳定的评价系统,实行必选和自选项目的设定,反对呆板硬套、不符合实际的机械性评价。

评价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我们更多的要把评价的完成过程当成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与自我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为了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为了使课程改革更好的向纵深发展,各级教研部门必须加强学习、深入学校,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制,不断实验实施,使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通过开展课题,最主要的收获有:

一、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最大功能。首先是成就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非常明确不是为了评价而做评价,学生评价在教学的始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找到自我教正和提高的标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施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作业目标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能上来,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形成习惯,评价的指标成就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体育学习品质,真正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使学生在对照教师的评价项目同时找到了自己应该遵循的行动准则。而且在学习方式组织的不同场合,学生之间都能把握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过课题实验,试图改变传统对体育评价的理解,使学生评价彻底回归到“学生与学习”这个主题。我们发现学生最需要的是多样的学习活动安排,而不是简单的,抽象的一个分数或等级评价。随着课题的深入试验,我们逐渐把体育评价处理为体育学习的一个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安排使学生对体育的学习进入了不同于平常的学习境

界——同学之间互相观赏、讨论、互相提建议、家长与学生讨论、家长或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意见或要求等等。学生评价这个平台的搭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对小学生的体育素养的抽测评价能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教学、体育学习的重视。学校能把体育教学提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应有位置,教师能重视常规体育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学生在评价中获得的激励和持续学习的动力。体育学业评价能真正发挥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促进体育学科评价改革与实践指标的建立。首先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的评价理念,正确理解教学是关键。体育教学发展性课堂评价的目标首先在于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课堂评价的导向、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其次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保障体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以自评为主,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能力;以他评为主,则着力于对被评价者的教学指导,同时促进反思。实际评价操作中更应加强对观察点的自主开发,始终把握评价的导向与促进功能,在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发展与创新的同时,课堂评价本身也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学科评价并非简单地否定量化的评价方法,本研究采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同一评价指标不同层次的分值,目的在于方便教师对自身教学现状有一个纵向的比较。

四、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前体育学科组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规划、实施教研工作水平普遍比较低;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高,因此学校科组活动总体质量水平不高。本课题在开展研究过程中,邀请了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领导培

训,与实验教师共同确立课堂教学中的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教师日常教学反思为主要形式,并通过指导校内的科组教研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同伴以及专家的评价意见,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和具有针对性。这种“以点带面”的校本教研机制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集体的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观摩与讨论有助于推进教师集体的教学反思,有利于为反思性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气氛。特别是在发展性评价中,发挥全组力量,互相展开同伴式评价。因此,体育学科评价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有效实施也有赖于校本教研机制的支持。

五、形成了我校体育大课间的特色。学校重视体育学科,体育大课间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及意识不断提高。把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用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以及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生命历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促进教师群体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发展,提高了全校体育教学整体质量。

课题研究的成果 获奖成果有 14 个:广西省级论文 10 篇,XX 市级论文 4 篇。

获奖个人项目有 44 个:单位集体组织奖(广西省级别 1 个),赛课(校级 2 节),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广西省级 1 人次,校级 6 人次),个人荣誉(广西级 3 人次,XX市级别 9 人次,港北区级别 14 人次),艺术成果(港北区级别 1 人次),指导奖(XX市级别 5 人次,港北区级别 2 人)。

1.课题组成员在成果获奖情况如下表:

序号

成果

形式

获奖

级别

成果名称

取得

时间

级别或

发表

作者

论文

广西

《小学体育课堂激励性评价策略》

2011.10

二等奖

XXX

论文

广西

《小学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

2012.10

二等奖

XXX

论文

广西

《恰当体育课堂评价请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2011.10

二等奖

XXX

论文

广西

《浅谈小学体育课组织教学的途径》

2012.6

三等奖

XXX

论文

广西

《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

2012.10

二等奖

XXX

论文

广西

《浅议小学体育课的评价问题》

2011.10

三等奖

XXX

论文

广西

《评价主体多远化,评价方式灵活化》

2011.10

三等奖

XXX

论 广 《网络教学与学科评价》

2011.10

三等 XXX

西

论文

广西

《浅谈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2012.10

二等奖

XXX

论文

广西

《教育的先知者》

2012.10

二等奖

XXX

论文

市级

《浅谈小学体育课对学生评价的几点看法》

2012.5

一等奖

XXX

论文

市级

《小学体育课常规教学评价标准之我见》

2012.5

一等奖

XXX

论文

市级

《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意识》

2012.5

二等奖

XXX

论文

市级

《巧用评价语言提高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2012.5

一等奖

XXX

2.课题组成员在个人奖项方面获奖情况如下表:

序号

项目

获奖

成果名称

取得

时间

作者

级别

个人荣誉

广西

参加 2010 年国培计划----农村骨干体育老师培训

2011.1

优秀学员

XXX

个人荣誉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

2011.11

先进个人

XXX

基本功赛

广西

广西教师基本功教学大赛小学组

2012.12

二等奖

XXX

个人荣誉

广西

陶行知教育 2011----2012先进个人

2012.10

先进个人

XXX

个人市级

2011 年 XX 市“大宇.康城杯”少先队鼓号队比赛

2011.5

优秀老师

XXX

荣誉

个人荣誉

市级

XX 市 2012 年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

2012.6

优秀组织工作者

XXX

个人荣誉

市级

XX 市“和为贵”经典文学作品诵读

2012.10

一等奖

XXX

个人荣誉

市级

2011 年 XX 市“大宇.康城杯”少先队鼓号队比赛

2011.5

优秀老师

XXX

个人荣誉

市级

2011 年 XX 市“大宇.康城杯”少先队鼓号队比赛

2011.5

优秀老师

XXX

个人市级

XX 市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九十周年城区青年联谊

2012.5

赶“猪”跑二等奖

XXX

荣誉

个人荣誉

市级

XX 市 2012 年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

2012.6

优秀裁判员

XXX

个人荣誉

市级

2011 XX 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2012.4

先进个人

XXX

个人荣誉

市级

XX 市第八届青少年书信文化比赛

2012.6

先进个人

XXX

基本功赛

校级

第六届“绿荷杯”教师基本功比赛评课类

2012.3

一等奖

XXX

个人港北“荷城之约”第二届跨区域教育教学主题论坛

2011.11

经验介绍

XXX

荣誉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 2011----2012 学教育工作

2012.9

优秀教师

XXX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 2010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11.5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XXX

艺术成果

港北区

港北区 2011 年艺术教育工作

2012.5

艺术教育成果一等奖

XXX

个人港北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荣誉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个人荣誉

港北区

XX 市“和为贵”经典文学作品诵读

2012.10

一等奖

XXX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个人荣誉

港北区

XX 市“和为贵”经典文学作品诵读

2012.10

一等奖

XXX

个人港北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荣誉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个人荣誉

港北区

XX 市“和为贵”经典文学作品诵读

2012.10

一等奖

XXX

个人荣誉

校级

2012 年“我以教师为荣”师德演讲比赛

2012.10

二等奖

XXX

个人港北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荣誉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个人荣誉

港北区

港北区城区小学 2012 年教工气排球比赛

2012.10

优秀运动员

XXX

基本功赛

校级

第五届“绿荷杯”教学基本功大赛

2011.4

一等奖

XXX

基本功赛

校级

第七届“绿荷杯”课堂教学比赛

2012.12

一等奖

XXX

基本校级

第六届“绿荷杯”教学基本功大赛

2012.3

一等奖

XXX

功赛

基本功赛

校级

第七届“绿荷杯”评课比赛

2012.12

一等奖

XXX

基本功赛

校级

第七届“绿荷杯”评课比赛

2012.12

一等奖

XXX

指导

市级

“荷城之星”大舞台活动

2011.10

优秀指导老师

XXX

指导

市级

“荷城之星”大舞台活动

2011.10

优秀指导老师

XXX

指导

市级

“童心向党----广西优秀童谣儿歌推广传唱校园行”活动

2011.10

优秀指导奖

XXX

指导

市级

第七届青少年书信文化比赛

2011.7

优秀指导老师

XXX

指导

市级

第八届青少年书信文化比赛

2012.6

优秀指导老师

XXX

指导

港北区

第五届青少年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2012.4

一等奖

XXX

指导

港北区

第五届青少年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2012.4

一等奖

XXX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发展过程,我们更要认识评价的重要性,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评价的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多种评价方式的灵活运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建立自评与他评,重在激励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评价更加要关注成长发展的过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重在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体育教育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成绩,而且更需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身心健康、适应社会与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以质性评价的方法为基础,不仅要考查“技术”或“知识”等认知层面的内容,更应重视考查“表现”

等行为层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杜 2001 2.夏惠贤著《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 3.《中国体育教学》

P19 页《自主探究性学习浅探》

2002 年第 5 期 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体育专业研究生必备的技能 篇3

男,1969年10月出生,江西丰城人。教授,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产业、体育文化与传播。目前的研究领域为体育赛事媒体服务、体育组织媒体公关、企业品牌体育营销,独著《体育文化学》曾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多次担任体育媒体顾问、策划、特约撰稿人,现开设个人体育博客(http://622008260.qzone.qq.com)。

我自认为是一个对研究生要求比较严格的导师,这体现在我对于学生做科研的基本能力、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怀这两个方面。

下面我想结合常识来谈谈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研究生。

“研”是指研究生的首要属性——学术情怀。

“究”是指研究生的必然属性——探究能力。

“生”是指研究生的根本属性——学生身份。

我遇到的研究生很多,但能认识这三种基本要求并自觉践行的研究生很少。

学术情怀

大量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已经基本没有学术情怀了。很多学生秉持的是功利致用主张,比如要讨论引进国外的某种制度问题,很多研究生根本不屑一顾,原因是中国现实里有很多障碍。

比如我和我的研究生们研究的“体育赛事媒体服务和体育组织媒体公关”,就被很多人认为很荒唐。甚至传出这样的说法:研究美国的四大联盟媒体公关有什么用?对中国有什么价值?这种说法潜藏着两种认识:中国人研究美国问题没有意义,美国实施都有问题的制度没有必要引进到中国来。如果按照这种认识,中国的所有美国、法国、英国等外国问题研究机构乃至专业学科可以全部撤掉,中国完全没必要和别的国家搞什么外交。

总之,一句话,我认为没有基本的学术情怀,总是围绕所谓的现实来思考问题和发表观点的人,是欠缺研究生的基本属性的。而事实上,这样的研究生现在很多。

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我很看重,并且将其分成三种能力:怀疑、批判、反思。

要想成为做学问的学者,必须有怀疑精神。

要想做出有特色的学问,必须有批判能力。当然,批判并不是牢骚,更不是所谓的“愤青”,而是理性思考和系统探讨。

要想保持学术生命常新,必须有反思意识。按照某些文化学者的观点,反思是人类优越于其他动物的最大特质。学术共同体是我们进行反思的良好平台,遗憾的是目前体育界这种平台或多或少有些缺憾。

学生身份

体育文化研究之体育标志 篇4

1 体育标志的概述

1.1 体育标志的意义

人类为了交流而创造了语言, 为了记录的需要创造了符号、记号、图形、文字等视觉语言。标志和文字同出一源, 是由原始的符契、图腾而来的。标志是用一种特殊的文字或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 以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的视觉语言。体育标志是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活动日趋复杂化, 体育活动和体育产品的流动更加频繁, 世界上有5000多种语言, 交流的障碍可想而知, 唯一能缩短其距离的就是体育标志。有关体育标志的称谓很多, 如会徽、会标、商标、LOGO等。

1.2 体育标志的分类

1.2.1 体育运动会标志

体育运动会是当代社会人们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按运动会赛事大小主要有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亚运会、各种体育单项国际锦标赛、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赛事, 当然也有其他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类团体举办的诸如此类的体育运动会。在各类体育运动会举办伊始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其个性鲜明彰显特色的运动会标志。

(1) 奥运会标志。奥林匹克运动运动会简称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不论从发展规模, 还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 都已举世所瞩目。奥林匹克主义以竞技的形式, 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 具有巨大吸引力、穿透力和凝聚力的一项全球性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共举办29期, 显然奥运会标志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 它的意义超过奖牌、吉祥物、主体育场造型等一系列运动会元素, 具有超越国际的力量, 向整个世界展示承办国及城市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奥运标志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 从视觉角度奥运会标志有一个显著的发展过程, 从早期复杂的招贴式标志发展到今天简约抽象的艺术性标志, 城市与民族的痕迹都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届奥运标志的上面。第10届奥运会以后奥运五环以成为标志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图1所示) 。

(2) 冬奥会标志。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冬奥会即单独在冬季的雪上和冰上举行的运动会, 每4年举办一次。中国冬奥军团在温哥华第21届冬奥会共获5金2银4铜, 高含金量的11枚奖牌让中国队首次跻身奖牌榜前八, 位列第七位 (图2所示) 。

(3) 亚运会标志。亚洲运动会 (Asian Games) 简称亚运会, 是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每4年举办一届, 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间举行。最初由亚洲运动会联合会主办, 1982年后由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 (Olympic Council of Asia) 主办。自1951年第一届始, 迄今共举办了15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承认亚洲运动会为正式的亚洲地区运动会 (图3所示) 。

(4) 全运会标志。全运会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 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 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共举办11届全运会, 其标志发展由传统朴实趋向简约时尚 (图4、5所示) 。第一届全运会标志十分朴实、直接、传统, 由金色的跑道、麦穗和夸张的红十组成, 麦穗代表建国10年的丰硕成果, 上升的“箭头”, 象征着当时人们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1.2.2 体育服装标志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 运动服装穿着的美感、舒适性和特殊性等因素, 使其已成为普通大众、体育爱好者和专业体育运动员的偏好。

(1) 国内外体育服装品牌标志 (图6、7所示) 。

(2) 户外运动服装标志 (图8所示) 。

(3) 专业运动服装标志 (图9所示) 。

1.2.3 体育运动器材标志

体育运动器材是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的必需品, 它和专业运动服装完美结合, 既构建了运动赛事的缤纷和辉煌, 也为人们的体育生活增加了无穷的兴致和色彩 (图10、11所示) 。

1.2.4 体育运动队标志

体育运动队的标志源于图腾崇拜, 通过激发队员的荣辱感、使命感, 凝聚队员力量, 发挥团队合作优势 (图12所示) 。

2 体育标志的功能

体育标志的功能主要是信息传达。理想的传达效果是信息传递者使其图形化的传达内容与信息接受者所理解和解释的意义相一致。不同的体育标志有不同的应用范围, 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

2.1 社会交流作用

在社会活动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体育标志的国际和地域交流作用日益显著, 它淡化了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交流的障碍, 向人们展示既有共性又独具自身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 更利于信息传达和理解, 缩短了认知时间, 降低了宣传成本。如奥运会标志向全世界人们传达奥运信息, 一个看似简单的标志却吸引着数10亿的人。

2.2 文化价值作用

国际体育组织和各种体育社团方面的标志是社会活动的符号, 记载着人们社会体育活动的变化, 它所体现的文化内容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点, 也正是整个体育社会和地域体育文化传统的体现。由于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因素的迥异在塑造体育特色共性的同时, 也体现了体育标志的差异。如今体育标志所体现出的特征有别于他人和同行, 进而取得更多人的认同和信任, 在社会、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

2.3 广告宣传作用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 体育标志好似一个无声的宣传员, 它运用自己独特的名称、优美的图形、鲜明的色彩等因素, 吸引着广大人们, 刺激着他们的欲望, 从而满足各种层次的体育需求。特别是体育服装、运动器材标志, 其产品质量一旦取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与好评, 就成了名牌产品, 以后消费者就会按照他们记住的标志有选择的认牌购买。这样, 标志就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和亲近感, 发挥了独特的广告作用。

3 体育标志的特征

体育标志因其在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方面的特殊性, 导致了体育标志自身的特征。

3.1 识别性

识别性是标志的基本特征。标志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 是某一事物、人或组织的代号。体育标志更是各类体育运动会、体育民间组织、体育产品、运动团队的代号, 它们运用自身独特的标志向社会公众传递其自身的特征和精神, 以便社会公众辨认、识别和认同, 从而满足各自的需求。

3.2 象征性

象征性是体育标志的本质特征。一般运用暗示、隐喻、联想和烘托等方法, 通过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念, 利用象征和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或联系, 使后者得到强烈的体现, 达到表示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目的。人们通过体育标志挖掘潜在的象征意义, 标志为体育事物和公众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3.3 审美性

由于人的知觉有一定的负荷限度, 所以它对环境的刺激具有选择性, 既具有排斥和接受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又受到人的兴趣和认知时间的限制。体育标志通过文字、图形巧妙组合创造一形多义的形态, 把一个个复杂事物用简洁的视觉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一般体育标志具有易识别的简洁美、图案的造型美、意和型的综合美。

4 结语

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社会体育活动更加繁荣, 体育标志已成为人类体育交流活动中的公用语言。现代文明和科技的进步更加增强和完善了体育标志的美感和功能。首先体育标志设计从最初的平面、印刷设计向综合化策划发展, 简洁明快的图像让更多人接受、认知;其次电视、网络、纸质媒介等综合传媒的普及, 为体育标志的传递提供了便利, 人们通过不同传媒途径获得体育标志信息。因而一个优秀的体育标志在满足人们视觉需求的基础上, 更能传递给人们其自身的信息、内涵。体育标志让更多的人认知体育, 并以不同的形式参加体育活动, 从而愉悦身心, 锻炼身体。因此体育标志为人类的健康、社会和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2]于善旭, 马法超.体育标志与体育标志权初探[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1, 9 (3) .

体育研究生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人的兴趣不是与身生俱来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是学生自主创新的原动力。体育教学与各科教学一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及其培养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影响学生学习的原因要加以正确分析、研究,探索 解决的办法。这对改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做好对学生的调查,对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原因做好具体分析。

2、从学生学习兴趣看体育课存在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3、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三、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学的演示剧,而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参与活动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催化剂,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在‘趣’字上做足文章。只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体育课的学习,并坚持日常的体育锻炼;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实施意见。[20**年 3 月15-----20**年 4 月 15]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年 5 月 15----20**年 11 月 15]

体育研究生 篇6

关键词:山西省;民俗体育;学校体育;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92-04

A Study on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ZHANG Hong1, MIAO Miao2

(1. P.E. Inst.,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 Baicheng 137000, Jilin China; 2. P.E. Inst.,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The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ssociate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olk sports heritage. Its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connotation, integrity,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associate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between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promoting associated development aiming at providing theory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sports and school sports.

Key words:Shanxi province; folk sports; school sports; lifelong sports

“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均在晋南,即现在的山西境内。山西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心,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的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蒲州形意拳、关公锣鼓、南阳走兽、永济背冰亮腰、尧造围棋、洪洞通背拳、垣曲高跷、清河舞狮、襄汾鼓车等等。

如果能够将这些具有民俗特色的体育活动移植于学校体育,给予它滋生、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必将会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前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所以本文以山西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为切入点,对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进行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从而为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中国期刊网、中国教育网、中国学校体育网搜集并阅读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与著作。

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查阅和整理,进一步明确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探索两者联动发展的特征及文化内涵,为深入研究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1.2.2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又称为实地调查法,分别对43名体育教师和25个教学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对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及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调查。

1.2.3专家访谈法对29名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者和专家学者,针对山西省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访谈。

2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现实意义

2.1学校体育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的传承,学校体育是最好的载体,它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特色,健身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民俗体育受客观因素影响所产生的继承、传播、发展的困难,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控性来弥补。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竞技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将民俗体育项目传授给学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实现民俗体育项目的自觉传承和发展。山西省并州一中的大课间就融入了形意拳的学习,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还频频吸引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来校考察学习。所以民俗体育要发展,必须融入到学校体育之中。

2.2学校体育促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对体育目标的大众性、民族性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中对体育课程内容有了民俗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要求。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的融合达到了新时期体育目标的要求,并且也将民俗性和世界性的结合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是培养体育人才、普及体育知识、形成正确体育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学校,能够促使民俗体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并最终促使其走向世界。日本学校体育融入了日本民间舞、武道、软式网球、独轮车等民俗体育项目,韩国的跆拳道、朝鲜民族舞等也被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中。可见,只有让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才能保证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最终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2.3民俗体育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胡小明(2008)认为,民俗体育是一笔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敛聚。将民俗体育移植于学校体育可以丰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繁荣校园体育文化。这遵循了将目标与手段融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也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我国地大人多,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的体育课程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有一个全体的教育规划来统筹兼顾的同时,又要有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教育计划,从而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

山西地近边塞、民族杂处,自然环境独特,拥有内容丰富的民俗体育形式(表1),这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民俗体育有利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深入贯彻与落实仇军(2003)认为,我国有68.8%的体育人口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在学校体育中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从1995年国家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全民健身日的设立,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俗体育运动简单、易于操作,对场地、器械、环境的要求不高,可以制约学生有“体”难“育”现象的发生,同时民俗体育可以培养团结协作、坚毅、沉着的精神,有利于 “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永济的背冰亮腰、忻州的挠羊等,能够培养果敢、坚毅的体育精神;清河的舞狮、天塔的狮舞、新绛的花庆鼓等,能够培养合作、文明的体育精神。

3山西省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

3.1多涵性同一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因而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具有多涵性。例如:忻州的挠羊赛,既可以成为学校体育的学习资源,也可以成为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一种方式,还可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使民俗体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正是这种多涵性,给学校体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使体育成为生活方式变为可能。

3.2整体性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并不是简单的截取两者的交集,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价值,从而尽显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所在。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以及精神信仰是任何一项民俗体育形式所必须依附的,他们三者互相关联,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要充分考虑这个文化综合体的整体性存在和它的整体性发展。

3.3人本性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以在课程的开发、选择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文化的传承都是依靠人来实现。不论是活动参与者,还是文化继承者、创造者,他们的生活需求都会影响民俗体育的发展。因此,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动发展过程中,要从学生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精神,协调文化、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关系,着重引导、鼓励他们的参与程度。

3.4创新性创新是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核心。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体育活动形式的改善,使其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转化。进而提高参与性、观赏性以及促进两者充分的结合。例如,我国的舞龙运动,就是通过挖掘整理和试办各种舞龙比赛,使传统的民间舞龙习俗,走上世界舞台。并在1995年2月正式成立“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出版《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创编两套中国舞龙运动竞赛规定套路。

3.5互补性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有较好的互补性。民俗体育所包含的健身、娱乐、艺术、民俗知识、品德修养等多种具有丰富教育价值的内容,是难得的素质教育素材,而学校教育的可控性,可以实现集中传授,有选择地改进提高,高效率大面积的普及推广,成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和输送后备人才的基地。

4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构建与分析

本研究根据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特征,从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程度水平;政府、社会、学校的支持程度;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教师的职业水平;大众传播媒介等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图1)。

图1促进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模型

4.1提高学生的民俗体育认知水平对山西省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5.9%的学生对民俗体育概念模糊,不知道什么是民俗体育,以及民俗体育包括哪些内容,这是制约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发展、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注意在努力探索各学科科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选择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合学生特点,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素材编撰成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动鲜活教育的优质课程。

学校本是传承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却几乎全是西方体育。在此次调研中发现,22所学校中仅有8所学校开展了民俗体育活动,但也仅仅是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后,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没有将民俗体育项目教材化、列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对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基本交给了社会。

4.2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媒体宣传通过人的视觉或听觉的直接感受,起到文化传播、知识教育、产品推广等作用。新闻媒体应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民族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角度出发,对民俗体育的保护、继承与发展发挥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从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外体育新闻》的体育新闻报导统计分析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大部分都是有关竞技体育新闻的传播,很少涉及民俗体育活动的报到。为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媒介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鼓励开展因地制宜,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一起形成合力,推动民俗体育的文化传播与项目发展。

4.3增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贾春峰(1995)认为,“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其存续和发展的新契机。”在发展思路上,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符合当代社会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民俗体育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而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学校健康体育全面实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从山西省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虽然山西省民俗体育项目形式多样,但许多项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竞技体育项目。应该进一步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出的大发展观、大项目观、大服务观思想,贯彻一城一地一品牌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积极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中。

4.4大力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几十年来,通过高校教育等各种渠道,我国培养了大批竞技体育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然而民俗体育几乎没有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和渠道,这是严重制约我国民俗体育,尤其是学校民俗体育发展的因素或瓶颈。

对山西省22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查发现,有89.56%的教师在大学学习阶段不曾有过民俗体育项目的学习与训练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民俗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民俗体育能否成功进入学校,教师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教师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了解、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认知水平、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教学的质量。

4.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市场失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政府职能,加大组织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促使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朝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5小结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只有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才能更好地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提升民俗体育知名度,最终实现两者各自的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但是,面对着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各种困境与挑战,要实现两者的发展,就要从政府、学校和公众三个层面共同着手,充分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程度,使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密切配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从而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得到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同时也能够促进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民俗卷[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刘旻航,郄捍烈超循环视角下的民俗体育教育“认知-建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4):78-81.

[3] 刘旻航,付玉坤. 民俗体育认知研究 [J] .体育学刊,2010,17(1):84-87.

[4] 胡小明. 论民族体育的审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0):1-4.

[5] 吴灵萍,方利山,等.徽州民俗体育项目“叶村叠罗汉”的特征与价值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2):41-44.

[6] 龙明莲,黄平波. 侗族摔跤习俗的田野考察——以贵州黎平县寨村侗族摔跤为例[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 34(1):45-47.

[7] 涂传飞对民俗体育文化意义的解释—来自克利福德.格尔茨阐释人类学流派的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4(11):8-11.

[8] 白晋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编目的价值与方法[J] .体育学刊,2008,(9): 97-100.

[9] 诸大建,周向红. 政策分析新模式[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65.

[10]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 .体育学刊,2008,4(14):8-11.

[11] 袁瑛.西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J] .民族与人类学,2008,(1): 156-160.

[12] 黄荔娟,黄亚玲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探索[J] .体育文化导刊,2008(9):37-38

[13] 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7.

体育研究生 篇7

笔者认为:体育学习方式与体育学习方法非常接近, 因此, 要转变体育学习方式必须要对体育学习方法有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开发。虽然现在几乎每位体育教师都知道要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结合, 但实际上体育学法的研究迟迟得不到深入, 甚至连学法的概念也是一笔糊涂账, 可以说大家离真正理解学法和掌握学法还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所在:第一, 是学法的概念来自于简单的“教”与“学”的对立统一, 有教法就有学法, 这导致了学法概念和含义的不清楚;第二是体育教法尚未成熟, 人们还难有精力去研究学法;第三, 学法是个性化很强的学习行为, 其归纳要比教法困难得多。这是由于学法研究的薄弱,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方式也难以深入发展而流于形式。

二、“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有何不同?二者是什么关系

从中国的词语习惯来看, 方式要比方法大, 要比方法系统, 所汇集的因素也多, 往往是指一个系统性的策略, 一些接用“方式”的词语的后面往往难以再接用“方法”如“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等;而方法则是往往更趋向某个具体操作的技术, 一些接用“方法”的词语的后面也难以接用“方式”, 如“观察方法”、“推理方法”、“计算方法”、“搬运方法”等。当然, 也有一些接用“方式”的词语的后面也可以接用“方法”, 如“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 但很明显其中的含义并不一样。如笔者认为“方式”和“方法”的关系颇像“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战略是统管全局的战术集成和运用, 战术是实现战略的组合和支撑。以此而论, 学习方式统领学习方法, 是相关的学习方法的集合和统帅, 而学习方法则是依学习方式的需要而采用操作性的学习技术。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

三、对学习方法概念和含义的分析

什么是教师所说的体育学法呢?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在课外自学的方法和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方法相区别。因为许多学者在阐述学法的时候, 经常将课堂上的学法与自学法相混淆, 这会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也难以清晰教师要研究和开发的对象, 因此要把课外自学方法和课上学习方法加以区别。

现在, 人们一般简单地把学法解释为“学习的方法”, 并继续解释为“是教学方法的一部分”, 或是“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这些解释听起来简单明了, 但却意思薄浅并有失准确。按“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的定义去理解, 那么教师讲解, 学生听讲解;教师布置练习, 学生做练习;教师做示范, 学生看示范;这后面的“听讲解”、“做练习”、“看示范”就自然是学法啦?如果教师如此解释学法, 学法与教法就很难区别了, 也很难认识到学法的真正含义。因为, 学生每天都在听讲解、做练习、看示范, 是不是就是说学生每天都在实践着学法呢?那么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在多年学生的体育学法实践中, 是不是已经可以自然地形成了学生的学法了呢?如此而论, 学法自在教法的对立面, 是不是也用不着再去管它了呢?肯定不是这样的。笔者认为体育学法的概念不应简单地解释为“与教师的教的方法相对的学的方法”, 而应该解释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学习方略”。

四、本文对学法的理解:学法=个人的学习方略

本文对学法的理解是:学法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方略”, 其含义是:1.它是个学习的策略, 是个认知的策略, 比方法要宏观一些;2.它是个人性的东西, 个体差异性很强。

比如, 教师在讲解时, 学生并不都是以同样的形式在听讲。有的学生是只听不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是、是”) 、有的学生是边听边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对、原来如此!”) 、有的学生是善于正着听正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对、就是这样的”) 、有的学生是善于反着听反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是这样吗, 不对吧”) 、有的学生是擅长归纳着听归纳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所讲的三个特性都是这种事物的基本属性”) 、有的学生是擅长演绎着听演绎着想 (头脑中的反应为“这个特性在那个项目中也是一样的”) ;学生看示范也是如此, 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注意点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学生是看整体 (头脑中的反应为“教师的助跑越来越快, 到起跳时达到最高速”) 、有的学生是感觉着看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的动作很稳、很流畅”) 、有的学生是看结果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跳了5米80”) 、有的学生是看技术的局部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起跳时后腿蹬得很直”) 、有的学生是看结果的局部 (头脑中的反应为“老师落地摔倒了”) 等等;学生做练习更是如此, 学生们有意无意地都有着自己的练习方略, 有的学生是闷头苦练 (按教师说的练) 、有的学生是边想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刚才是什么毛病?怎么没做好呢”) 、有的学生是边看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李刚的动作好, 照他那样做”) 、有的学生是边试边练 (头脑中的反应为“刚才那样做不行, 再试试这样做看看”) 、有的学生是定量着练 (头脑中的反映为“再做三次就不做了”) 等等。

五、体育学习方法的基本特征分析

根据“学法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方略”这一认识, 本文认为:体育学法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学法是因人而易的。既然学法是每个人头脑中的学习方略, 因此它是因人而易、各不相同的。即便是在集体学习的环境下, 有体育教师的诱导, 但从总体上讲, 学生的学法还会有很强的个性特征;2.学法是比较隐性的。学法是隐藏在头脑中的策略, 这种策略有些通过学习行为有所体现, 可以判断;但有些则难以判断, 如观察、思考等就很难看出来;3.学法是很多样的。由于学法具有个体差异性, 因此具有多样性, 也是比较难归纳的;4.学法与个人的性格和经验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从上述这四个特点来看, 对学法的研究必定要比对教法的研究更困难, 而且教师的教法研究是义务性的和工作性的, 是直接的经验和本体的感觉, 因此教法研究开展会容易一些, 而教师对学法的研究却是非义务性的、非工作性的、间接经验的和客体感觉的, 因此会困难一些。

六、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学法内容与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学法有哪些至今还没人归纳过, 是空白状态。本文认为:体育学法主要体现在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特殊学习过程中, 因此本文根据掌握运动技能的阶段和多年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试在此对体育学法进行初步的归纳, 以供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个人的学习方略) 大致有以下5个阶段和8个方略 (见表1) 。

(一) 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体育学法

1.“判断困难、判断兴趣、进行自我激励”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学生在体育的学习开始前, 可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不同点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并不完全陌生, 走、跑、跳、舞蹈和各种球类运动与游戏比起数学、物理和化学的概念与公式来, 学生们要熟悉得多, 而且有的已经是饶有兴趣了,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也似乎容易得多。但是也有截然相反的情况, 如果某个学生因为身体上的障碍和体育学习的失败经验, 可能一开始就对体育学习的内容产生拒绝和厌烦, 这时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也就难得多。

无论怎样, 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似乎要比其他学科更明显一些, 更强烈一些的。因此,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方略和学习态度都从这里开始;有的学生这时就已按捺不住, 他们的学习方略是“积极地学习、充分地表现自我”;而有的学生可能从这时就已经在考虑如何躲避, 他们的学习方略可能是“躲避和将自己隐藏起来、混过体育课”。前述的这两头的学生会比较多, 表现得也比较明显, 而中间的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方略则可能“是躲避不必要尴尬和痛苦、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要求”。如此可见, 学生在体育学习开始前就有着自己的学习方略, 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体育学习经验在判断着未来体育的困难 (运动技术难不难?是否可以掌握) , 判断着自己对眼前学习的兴趣 (“我喜欢”或“我讨厌”) , 并进行着自我的激励 (“积极地学习与锻炼、好好表现表现自己”或“躲避和将自己隐藏起来而混过去”或“躲避不必要尴尬和痛苦而顺利完成体育课的要求”等) (见表2) 。

(二) “通过观察感知动作表象, 为学习建立形象概念的基础”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学生在开始学习运动技术时, 最先要完成的学习步骤是“通过观察感知动作表象, 为学习建立形象概念的基础”, 在这里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听讲”和“观察”, 而不同的学生在“听讲”和“观察”时的学习方略也是不一样的。

1.伴随教师讲解的学生听讲的方法 (听讲的方略)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学生的听讲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大致可以分成“跟随听讲型”、“重点听讲型”、“趣味听讲型”、“疑问听讲型”几个类型 (见表3) 。

2.伴随教师示范的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方略)

教师在进行示范的时候, 学生的观察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顺序观察型”、“重点观察型”、“趣味观察型”三个类型 (见表4) 。

3.“粗略地掌握动作, 同时发展相应的身体素质”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这个阶段的学法主要为伴随教师指导的学生练习的方法 (技能掌握的方略) , 教师进行运动技术动作的指导时, 每个学生的进行练习的方略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努力练习型”、“理性练习型”、“捷径练习型”三个类型 (见表5) 。

(三) “精细地学习细致的动作, 不断提高动作质量”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这个阶段的学法主要为伴随小组讨论的学生集体参与的方法 (参与的方略) ,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或小组的集体讨论时, 学生的参与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热情参与型”、“稳重参与型”、“冷性参与型”三个类型 (见表6) 。

(四) “形成动作的自动化, 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技能风格以及向其他技能学习迁移”阶段的主要学习方略

1.伴随技术展示和学习体会发表的课题学生进行表达的方法 (表达的方略)

学生在“形成动作的自动化, 在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形成技能的个人风格的教学阶段中, 主要的学习方略会体现在伴随技术创新和表达学习体会的方法, 即“创新和表达的方略”方面和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和接受评价的方略”两个方面。

学生的“创新和表达的方略”大致可以分成“积极创新和表达型”、“理性创新和表达型”、“消极创新和表达型”三个类型 (见表7) 。

2.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 (学习方略)

学生伴随他人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根据经验, 大致可以分成“虚心听从型”、“冷静接受型”、“辩解反思型”三个类型 (见表8) 。

3.伴随探究课题的学生进行思考的方法 (思考的方略)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篇8

1.1、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

社区文化的主旨在干沟通社区成员思想感情,协调社区人际关系,在社区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将社区塑造成互帮互助、温暖和谐的精神家园。而高校可以通过合理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物质和教育资源优势,可以在创建学习型社区、完善社区终身大教育体系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整合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和社区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高校与社会资源共享,这些对于建设学习型社区、营造社区终身教育环境及和谐社区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2、可以弥补社区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

高校体育能为社区体育提供良好地人力资源。社区体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有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优势,广大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社区体育建设的强大力量,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不仅能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还能带动家庭成员广泛参与体育锻炼,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

1.3、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和社会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需要程度的观念,它决定一个人对体育的态度,决定其参与行为的性质和状态,也决定人们对体育行为的取舍。”社区体育模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作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过程。参与更多的社区体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一个连续、健康进行体育锻炼实践的物质基础,有一个健康的体育消费理念,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终身体育锻炼者和传播者。

2、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2.1、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交流较少

在我们以往研究社区体育与高校的相互作用时,很少从全局性和系统性的角度考虑。并且,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在自身体系出现问题和发展困难时,通常是从自身内部出发进行解决。在“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的过程中,社区体育未能充分发挥其指向作用,高校体育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其社会性。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在现实生活中联系不紧密,自成体系,独自发展,没有很好地将两者的功能进行整合,其合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2.2、社区体育发展较缓慢

我国目前社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首先,社区体育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效能低下,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不协调,导致社区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社区体育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2.3、缺少资金支持

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以及开放过程中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由于高校参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缺少资金支持的连带问题便是高校要用开放体育场地设施来增加学校的收入,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因此便引出了高校场地设施开放收费过高以及学校只开放能盈利的那部分场馆,开放的时间段在考虑了学校的正常教学之后也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居民到学校也只能进行有限的活动。

3、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的策略

3.1、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教学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不是一种空泛的“文字游戏”,而是指引实践的参考原则和前提。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需要理论的研究做强有力地支撑。从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来看,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比较突出的。就目前而言,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结合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只有不断地从问题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说明和指导,才能使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合,不会出现与目的相偏离的现象。

3.2、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互动交流

社区体育和高校体育是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下的两个子系统,由于目前两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自为阵,不相往来,没有实现优势上互补的现象,所以加强两者的互动交流尤为重要。同时,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互动发展体现的“社区体育教育化”和“高校体育社会化”是两个互动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在实现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在增强“社区体育教育化”的过程中,必定会对“高校体育社会化”有作用。

3.3、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程度

社区体育设施缺乏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在其他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高校体育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增加高校体育设施的开放度是各国解决社区体育场地匮乏的有效办法。我国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以盘活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存量,做到资源共享,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将高校的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同时社区体育的设施也向高校开放,真正体现“依托于大众,服务于大众”的概念。

参考文献

[1]王维德.再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1990,(1).

[2]朱俊玲.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向参与[J].浙江体育科学,2002,(5).

中职生体育素养与终身体育研究 篇9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素养,终身体育,分析与讨论

1. 引言

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应以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为指导,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进行中职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在终身体育中作用的研究。

2. 分析与讨论

2.1 体育素养的概念

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至少应涵盖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兴趣和习惯等方面内容。

2.2 不同人群体育素养的现状

请看下面几份调查:其一,一批很有权威的学校体育学者,对某直辖市一千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各业的人员进行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是“体育盲”。他们离开学校后,不会自己锻炼身体,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缺乏体育的基本知识,不会欣赏体育比赛。其二,对学生厌学体育的原因调查显示,主要的五个原因是:不会锻炼,未养成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差;懒于运动;学习体育目的不明确;学习体育能力差。其三,对淮安市坚持体育锻炼者在其小学和初中的体育经历调查显示,其基本特征是普遍对参加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伴随着体育活动有快乐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对运动技术、技能及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大都在一般水平以上;得到父母、教师、同学对其参加体育活动的支持和帮助。从以上三份调查中可以看出,只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终身体育锻炼者。

2.3 对终身体育的理解

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随着当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而出现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思想,至今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都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悦、终身受益。终身体育强调体育不是到儿童或青年期后就停止的,要继续一生,并且必须适应个人或社会的持久的要求。终身体育既不是以学校为主,也不是以家庭体育或社会体育为主,必须通过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学校体育阶段进行的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一个人从出生到二十五岁左右是人体的主要发育阶段,成年后稳定相当长时期,之后逐年衰老。一个人青年时期身体基础打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的一生体质的好坏,也关系到民族体质的好坏。

终身体育能力应包括独立锻炼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4 中职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在终身体育中的作用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自动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不仅要有现代思维的大脑,还要有应付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体质。据社会学家统计,体力和脑消耗的对比,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是9∶1,在中等机械化情况下是6∶4,在全盘自动化生产的情况下是1∶9。这种体力与脑力在生产过程中的倒置性转移引起体力消耗的急剧下降和营养水平的不断上升,而导致了许多现代“文明病”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唯一可选择的途径只能是培养出一个个具有良好的体育素质的人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要途径就是终身体育。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些都为终身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素养的培养,学校体育教育确实占主导地位。

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才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造就健康的身体,毕业后继续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辈子的事,要想健康、愉快地工作生活一辈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

2.5 在终身体育中加强体育素养培养的对策

2.5.1 加强体育知识教学。

要改变现行体育知识教学内容单调、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的现状,体育知识教学除必须对身体锻炼的理论方法、手续,卫生保健知识,体育锻炼中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知识进行教授之外,还应增加一些能进一步提示体育规律的体育学、体育原理的内容。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还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怎样做得更科学、更合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教材内容,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这样多的内容,是很难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的,因此,还应通过其它渠道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开设专题讲座、办宣传栏等,不仅可以补充课堂上的不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的书报杂志,观看电视教学片,有选择的欣赏体育比赛,还可以与其它部门协作,搞一些知识竞赛、体育征文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实践证明,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2.5.2 破除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体育教学目标的旧观点,树立以健身、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目标的终身体育观。

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之外,还应将愉快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景教学等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在教学方面应尽量扩大选用教材的范围,使教学内容弹性化,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选用什么教材,都要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为宗旨来组织安排学生的活动。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还可成立兴趣小组,素质较好的学生和相对较差的学生结对练习,由学生自己组织小型比赛等,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组织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2.5.3 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全面的身体观。

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体育意识上所反映出来的对体育的认识、意向、兴趣等也各不相同。学生的体育意识不仅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某个方面的具体意识也都有极大的制约力。由于媒体的宣传,实际经济条件的制约,体育作为文化娱乐手段的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明星体育、竞技娱乐受学生欢迎,使其产生欣赏重于参与的体育意识,而不能把自身的体育学习与锻炼同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首先要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起体育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为祖国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联的参与意识,同时体育也是增强体质、全面发展身心的个人需求。只有让学生把现实的参与和未来的生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其次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环境氛围。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在客观上对人的意识起着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可以把增加和美化运动场所、更新体育器材设备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还可以通过国家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奋勇拼搏、为国争光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再次要改进体育竞赛制度和方法。竞赛是一种推动各种活动最具活力的手段,通过它可使学生在成功、失败、进取、拼搏中获得许多情感体验,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当前中小学生的运动竞赛,大多是正式竞技项目的比赛,参加比赛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比赛的机会,这样会形成你开你的运动会,我干我的事的现象,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变得淡薄。因此,除了正式的竞技项目的运动会外,还应经常搞一些广大学生都能参加的,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学生喜闻乐见的,非正规竞技项目的趣味性比赛,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3. 结语

体育素养在体育教学的众多目标中不是孤立的,应同其它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校体育教育的若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独立的目标系统中,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前提,终身体育则是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999年工作要点.人民教育[京], 1999.3:8-11.

[2]赵中健.关于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报, 1999.3.20.

[3]赖天德.试论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 1998.1, [2].

体育研究生 篇10

探索实施体育系体育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 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 是在一定的教学组织管理下实施的, 包括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日常教学管理;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是创新人才的保证, 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硬件和校园文化氛围。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制度、从软件环境到硬件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 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实施体育本科生导师制, 对于进一步完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心,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推进全员育人局面的形成,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体育本科生导师制, 旨在使教师能更加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更好地对本科生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特色化指导;努力形成班主任、辅导员、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的全面育人机制。

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以及基本思路

完善学分制教育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已经基本实行学分制, 而学分制和到导师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学分制在逐渐推行过程中, 优缺点都有所体现。优点是扩大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 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和就业需要, 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选修课程, 但是由于学校提供的选修课范围广、种类多, 也使部分学生在选课时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可以让学生在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选择专业选修课和基础选修课。导师制的实施能够促进学分制的完善, 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本科生导师工作的指导思想:1.优化师生关系, 密切师生交往, 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作用, 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全面指导, 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2.优化同学关系, 加强学生之间合作精神的培养, 发展团队意识。3.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 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4.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总结教学经验,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成效。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导师制一直只用于研究生教育, 只是近些年来才在本科生中推行。由于起步较晚, 尚处于探索阶段, 以致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直接影响到了实施的效果。

1.监管机制不完善, 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从目前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看, 监管机制不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规范而可操作的导师制管理制度是导师制得以推行的基本保障”。工作量化不够, 缺乏实质性的考核内容, 使本科生导师处于一种游离于管理之外的自由、随意的状态。对导师制实施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教学、科研任务过重, 使本科生导师往往无暇或者干脆对学生置之不管, 很多导师仅仅成为“挂名导师”, 导师制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激励机制不健全, 导师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从目前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院校看, 激励机制不健全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激励措施不完善, 报酬普遍偏低, 对于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导好、导坏都是一样的待遇, 付出的辛苦、取得的成绩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尽管受聘导师整体素质较高, 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积极性的持续发挥。

体育系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们西北部对体育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把控一直跟随着教育的发展在不断深入。对于如何提高研究生质量, 在最近的5年内, 研究大多围绕招生把关、创新能力、教育资源以及科研环境方面开展。虽然各项建议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可行性, 但是, 体育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从基本观念开始, 层层递进, 保证个人、家庭以及单位的凝聚性, 保证科研重要环节的完整性, 保证自身精力的充沛, 才能胜任科研任务, 提升学位质量。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 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科学化发展。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 很多高校采取的都是“指腹为婚”的方式, 即为学生直接指派导师、给导师直接分配学生, 这种“捆绑式婚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意愿, 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建立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 导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生, 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导师, 未能通过双向选择达成意向的导师或学生可以由院 (系) 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协调安排。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变化申请调换导师,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学生能够选到自己满意的导师,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2.加强国家调控。我国教育部门应出台条文来明确在校体育系本科生培养所要达到的要求, 以及取得学位所应获得的相应社会影响。

3.采取等功奖励、无功淘汰措施。在校体育系本科生理应获得与全日制其他系等样的科研资助机会。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 获得重大突破的在校体育系, 不但给予等量的物质奖励, 还应授予等同的学历、学位资格。

当然, 任何一项制度从初创到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本科生导师制源于国外, 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项新事物, 尚处于试行探索的起步阶段, 还不够成熟。在采访中, 记者也了解到, 我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困难, 如由于师生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 师生之间相互适应存在一定困难;配套制度不健全, 存在导师工作量大而报酬相对较低等一系列短时期无法解决的矛盾。因此, 学分制条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但不管怎样, 从全员育人到全员自育的过程中, 本科生导师制已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这一步, 走得很踏实!

参考文献

[1]段彩霞, 吴建平.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2, 02.

[2]潘菊素.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5.

[3]郑贺.当前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04.

体育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体育中考;初中体育教学;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状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不断地深入关注,物质条件的优越,使我们广大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缺乏一定的体育锻炼,因此,在青少年群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肥胖症、体质弱等现象。而在初中教学中引入体育中考政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青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成长。同时这一体育中考考试政策的提出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体育中考的基本内容

体育中考是通过统一测试的形式对初中毕业生作出体质评价的一种统一测评的模式,主要测试学生的运动成绩和现阶段的身高、肺活量、体重等基本状况。其中主要包含的运动项目有立定跳远、跳绳、长跑、掷实心球等,其中对于男女的要求有所差别,另外,对于不同的地方采用的考试项目也会有所不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

将体育纳入中学考试项目,不能片面地只追求中考考试的体育成绩,其主要目的和作用是促进我们中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不仅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去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体育爱好,在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从而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

二、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1.加强体育教学的重视

在过去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广大家长和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视对其体育兴趣的培养,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没有将体育教学落实到实际中,对于学生来说,体育课的存在只是名副其实的,因此,对其的成长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随着体育纳入中考项目,体育教学得到学校的重视,增加了体育经费投入,积极添设体育设施,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基本需要;同时对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教学的重视,并且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对于中学生来说,体育成绩直接与毕业入学考试挂钩,因此,中学生积极进行体育训练和锻炼,从而将体育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对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的

影响。

2.转变体育教学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现今,生活节奏较快,升学压力较大,我们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就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足,锻炼的时间和强度都不够。而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自身也存在一些教学方面的问题。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是一门技能实践性的课程,在于学生体能的增强,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个人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体质的训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技能的培养,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技巧,从而得到能力上的提高和成绩上的进步;同时,还要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转变学生关于体育的一些想法和心理误区,让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学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锻炼和实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相应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够片面地只是追求体育考试的项目,要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3.促进中学生能力的提高

体育中考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主要的影响还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进步。首先,由于作为一种考试项目,增加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丰富了课余生活;其次,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学生的体质,强健体魄,更好地去面对学习生活;最后,体育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一种终身锻炼的思想观念。关于初中体育教学,其中主要的体育项目包括耐力和力量项目,在运动过程中学生的爆发力、耐力、毅力等都会受到无形的影响和提高。另外,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中学生排解内心压力,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体育中考对中学生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体育中考政策的实施开展,对初中体育教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在如今的教学工作中,人们逐渐加强对体育的重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随着体育中考的实施发展,积极改革发展,转变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和思路;最后,在最终目的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章文恒.青岛市区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体育研究生 篇12

近几年来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需要导致了所有物品和服务的商业化,在迅速膨胀的中国体育市场上,开发运动员商业价值的意识日渐增强,随着奥运会冠军的涌现,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举国体制应当赋予优秀运动员商业操作新的内容,通过合理适当的开发和商业运作,实现运动员商业价值效益的最大化。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国内外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的包装。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于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包装的相关的文献。

走访调查法:通过对体育人才个体资料对体育人才采访的视频资料的网络搜查以及面对面交流,对所观察现象进行总结。

3、分析与讨论

3.1、现阶段体育传媒包装效应的现状

体育传媒的包装涉及到各个领域,如今随着体育传媒的不断多元化,也使得体育传媒的包装效应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和发展。体育传媒所起到的包装效应主要体现在推广上,最为广泛的是对于赛事和体育产业的推广以及其他产业结合体育产业的推广。然而以上所说的体育传媒包装效应的体现,在我国对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而言也只是针对于那些经过市场化运作的赛事和在大型赛事上取得过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以及国家表彰评选出的全民健身先进个人而已。因此现阶段体育传媒包装效应所涉及到的仅仅只是带来市场效益的,以及具有极大地市场潜力的领域,而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则只能等到这种契机的出现才能得到体育传媒包装的机会。

3.2、体育人才的定义

体育人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体育运动员中的体育人才,大众普遍将其称之为优秀运动员。当然,在像我国这样以“举国体制”的制度下发展体育的国家,职业体育运动员的体育人才就不仅仅局限于职业化了的项目,其还包括所有奥运会所设置的比赛项目和国家运动会比赛项目。

3.3、体育传媒包装体育人才的方式

新闻报道和采访:体育新闻是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及其相关的一些信息,张扬人类向自身的极限挑战、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追求自身的至善至美的一种人文精神。自体育新闻出现以后,体育新闻报道和采访便成为了体育传媒包装体育人才的鼻祖。对于体育人才的包装体育新闻报道和采访主要以体育赛事报道、体育人才专访报道、体育评论报道为主。

赛事转播:20世纪初期,人们所享受的到的赛事转播并非视觉上,而是通过广播信号。体育赛事的转播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工业和经济发达的英国,电视转播被第一次应用于足球。如今,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仅仅是对体育赛事单纯的转播与重播,广播电视和网络体育传媒更多的采用赛事集锦、专业体育栏目和综合性栏目的制作来包装体育人才,使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的包装发展到了各个领域。还有广告宣传。

3.4、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包装效应的优势

吸引关注度,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如今,体育传媒的包装对于体育人才已经成为吸关注度的最佳手段,它不仅仅通过自身的特点实现了普通传媒对于体育人才的包装效果,更在时间和空间上为体育人在空间上才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体育传媒的包装对体育人才长久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规范个人行为,提升思想境界:体育传媒对于形象的包装而言是在其诞生发展过程中便形成了的。通过体育传媒推广和开发体育人才的价值功能就在于把其个人行为表层的涵宣传给大众,并发体育人才的个人模范作用的力量,在体育人才个人行为的熏陶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使其社会活动逐步纳入文明的轨道。

体育人才收入增加:体育传媒的包装使得体育人才的收入不断增加已经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话题,可以说在不是以“举国体制”下发展的体育人才其主要收入就是赛事奖励和赞助收入。然而体育人才的收入的增加对于“举国体制”下的体育人才有了更深层的意义。

4、结论

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的包装随着体育传媒的不断发展其包装效果将会不断升级。虽然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的包装尤其自身的劣势,但我们不能因此泯灭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包装为体育事业所带来的巨大优势。通过对于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包装效应的研究,充分体现出了现阶段体育传媒对体育人才的包装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设计招标下一篇:公共政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