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研究(通用10篇)
数字人文研究 篇1
西部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 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民世代相传, 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人文景观、文物古迹、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歌舞音乐、戏曲绘画、各民族口传史记等。“当这些遗产被转化为一种资源和当今社会发生联系, 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地方文化认同的标志、成为文化产业可开发利用的对象时, 才可称之为是一种人文的资源。”[1]因此, 对其保护、保存、展示及开发一直是学者们所关注的课题。
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 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全新面貌, 可以预见, 未来社会以数字生活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会激发新的参与互动行为。在“重拾经典、弘扬国粹”的倡导下, 对西部地区人文资源的创新式开发需要通过互动平台、网络虚拟、硬件升级、资源共享等的数字化变革手段来实现。而在这一过程中, 能够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 充分调动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共享、共进、共荣的强强联合产生出强大推力是加快实现这一数字化变革的最有效捷径。
人文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人文资源不仅是世界历史人文的教科书, 不仅是对文物遗迹的保护开发, 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渗透, 更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势体现。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其的保护与开发, 多个国家都已对本国的人文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整合与推广。例如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向欧盟的成员国提出建议, 希望各成员国能够进一步努力, 运用私人力量并资源共享地做好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工作, 并期待通过此项目促进欧洲创意产业的成长。而在我国, 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担任总指导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的研究工作已经于2008年完成了其对西部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梳理、描述、概括与保存, 是建国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重要成果。于2012年启动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 则意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服务平台, 最终形成一套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新型网络传播服务模式。
能够看到, 目前国内外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人文品牌的树立、人文与数字化的关系等方面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索研究, 但大多仍停留在对人文资源数字化数据库的建立上。针对于调动优势教育资源, 共赢式地开创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新时代, 努力提升西部人文资源品牌的号召力以及推动人文资源产业创新整合等方面的研究还属少数。
西部人文资源的创新数字化模式研究
西部是中国人文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域, 无论是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民俗民风还是自然风光, 其资源质量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 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面对如此富饶的文化资源, 新兴的本地数字化产业资源以及充裕的高校科研人文储备, 如何对其优势进行联合开发、如何获取产业整合的潜在价值、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传播优势宣传与推广本地人文资源、如何确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发展路线是目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1.研究思路
该课题是以地域文化及历史发展脉络为课题研究主线, 通过中国人文历史框架分析西部人文资源的历史沿革及其重要地位, 挖掘其内涵式基因, 对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化的进程进行梳理与总结。在研究内容上, 着重探讨西部人文资源与数字化产业整合的优势、劣势, 其变革对当前社会所具有的重大影响, 以及总结具有实用价值的西部人文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与内涵式发展路径。课题在遵循人文科学研究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调研解析。与此同时, 充分调研当前数字化发展的进程, 力求具有前瞻性地探索和开发出适合于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创新模式探索
课题研究一方面从深入挖掘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入手, 系统有效地建立内涵式基因库, 整合数字产业, 实现二者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及发展创新。另一方面, 对国内外人文资源与数字化产业结合的成功经验进行辨证分析与思考, 通过研究西部人文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与民族心理因素, 研究西部人文资源体系全面数字化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技术方案以及局限性和存在问题, 用以指导中国人文资源品牌数字化产业营销、推广、传播、创新的全面繁荣。课题针对如何运用数字化的独特形式与传播优势突出重点地挖掘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这一主题展开, 力求达到强化西部人文资源品牌意识、统一西部人文资源品牌形象、推进西部人文资源数字化战略、制订西部人文资源推广规划、优化西部人文资源发展路径、加强西部人文资源创作创新、提升西部人文资源产业价值的目标。具体措施如:建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数据库;确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发展路径;构建西部人文资源强势文化品牌;总结西部人文资源品牌数字化产业整合的应用规律等。
3.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文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所起到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快速发展, 汇聚教育、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以2012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所立项的科研单位分布为例, 所属高校的科学研发项目达40项, 而独立科研机构仅30项。由此可见, 高校在人文、科研、创新等领域所具有的优势非常显著。因此, 优质的高校资源必然能够在人文资源数字化的保护开发等方面发挥积极能动性。
首先, 高校掌握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知识储备, 同时拥有在科研领域进行国际化合作的活跃力量, 因此能够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西部人文资源的创新数字化研究需要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 汇聚多学科优势资源, 通过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综合科研碰撞出创新灵感。
其次, 高校具有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学术氛围, 这里聚集着先进理念、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新生力量的年青一代学术骨干, 具有其他科研领域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这对于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调动西部数字化产业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充分互动, 使西部传统的地域文化、旅游、历史、民俗等资源与当今数字化时代接轨, 为其注入全新理念与设计元素, 实现其数字化的全方位产业整合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 高校汇聚着国内大量的人文学者, 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发展一直比较充分, 与一般科研机构、企业相比, 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同新兴科技的结合上具有明显突出的优势。我们应当借助高校人文资源的活水, 在充分调动数字化产业能动性的基础上依托西部人文资源丰裕的创作背景, 提取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 建立西部人文资源内涵式基因库, 探索出真正适合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路径。
结语
文化产业的创新是我国当前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共同将其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要素培植。因此, 应当将西部人文资源与地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优势互补, 借助高校人才、科技等资源, 大力宣传西部人文精神新形象、塑造西部地域文化新名片, 为西部人文资源产业建立新经济增长点和具有不可复制市场差异性的营利模式开创先机。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与对话[J].民族艺术, 2001, (1) .
[2]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M].长沙:岳麓书社, 2005.
[3]曹钰.数字时代大学生书法教育的突围之路[J].时代文学, 2010, 9.
[4]谈国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产业化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数字化浪潮下的人文营销 篇2
O2O模式:电商发展新引擎
O2O即“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早在团购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不过人们更加熟悉团购的概念,虽然运作形式相似,但相对于团购主打价格优势,O2O模式主要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为导向。
近年来,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兴起,O2O模式网站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试水,特别是一些高价位、销售流程复杂的大宗商品。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双十一”,天猫与汽车垂直类网站联合推动,数十家汽车品牌参与,一举斩获订单额达235亿、台数达17万台的线上订单。这是车企的一次成功的O2O模式尝试。对于印刷包装行业来说,线上与线下的完美结合,也是印刷机械设备规模化销售的突破点之一。
印刷机械设备与汽车类似,属于高价位、销售流程复杂的大宗商品。采用B2B或B2C等线上交易模式有它特定的难度。但大型印刷设备制造商多有其全国经销网点,其中的区域中心网点或有仓库乃至展厅,可以把线上的展示与线下的体验完美结合。如此看来,印刷设备制造商联合电台平台,展开O2O销售乃至区域性的O2O销售,可行性较大。
移动购物狂潮下的新思路
随着3G/4G通信网络和WiFi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知名在线购物网站都已经或即将推出自己的移动客户端,而平板电脑、大屏幕手机的出现,则给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大量的客户基础。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每个商家的必争之地。
据了解,2013年底,中国的移动用户已达到5亿,PC用户是5.9亿;但移动用户的增速为19.5%,而PC用户的增速仅为6.8%。智能终端的普及化和移动网络基础设施的深度覆盖,推动了移动购物的渗透率和普及化。可以预期在未来的三到五年,移动购物将成为电商的主战场。
对于在电商领域初试牛刀的印刷行业来说,把商品从电脑复制到手机也需要寻找新的导向。创意营销,社交购物等营销手段都是可取的运行模式。比如我要印是一个印刷厂网上印务交易平台,除了最基本的为消费者和厂商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之外,它还设有导购的版块,意在服务于消费者,使消费者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从而能够使客户对我要印产生依赖感,融入了社交购物的元素。在印刷领域,各种各样的高科技、智能化技术被运用到印后环节,对年轻的消费者群体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在移动客户端平台上的消费者大都偏向年轻化,因此,印刷公司可以利用年轻消费者力求新颖的心理,在移动客户端平台上,实现创意营销,推广力度更强,并且效果可能更加明显。
人文营销:直抵消费者内心深处
在以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为前提的基础上,深入消费者的感性层面,融入人文关怀等文化精神,是新时代网络营销的又一个着力点。所谓营销1.0时代,以产品为中心;营销2.0时代,以消费者为向导;到了今天,在数字化浪潮下,人文营销被提上日程。
在不同的节日,京东、淘宝、乐蜂网等购物网站都会根据节日的性质来给出不同的活动策划,展现不一样的标语,通过赠送礼物等形式让消费者直接感受到网站对他们最深切的关怀,融合了商业与文化的元素,相对于电商前期的拼流量、拼转化率,人文营销更多地侧重于拼铁粉,让消费者成为自己真正的拥护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
数字人文研究 篇3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在人文资料的存储、处理、展示及搜集上引进了很多数字技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学术信息交流环境渐渐形成。信息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跨组织、跨学科研究将越来越明显。博物馆、档案馆等人文资料保存与科学研究机构和人文教学及利用机构的互惠互利,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数字化传播在新型学术合作机制和新型学术交流模式的共同支撑下倍受瞩目,同时引来更多的投资。
2 数字人文逐渐走进博物馆领域
数字人文建设不是单一的数字保存项目,数字化保存不但提高了博物馆数字资源的内容及种类的丰富性,而且为人文成果传播提供了人文数据库[1]。博物馆建设研究性馆藏,使特定领域资料保存完整,通过加强数字信息技术及增强博物馆的教育普及和知识传播能力,并且通过提供信息服务,特别是提供知识管理的特定范围信息资源的服务。将数字人文研究带入博物馆领域的是美国人,“拯救我们的收藏”是美国国会博物馆在2015年保存周所公布开展一项新的在线资源服务[2],为人们保存及共享书籍、照片、个人论文以及一些资料,并提供相应的存储、处理等信息服务,在其中不可避免的应用到了数字人文研究对数字信息的处理整合;欧洲也借鉴了这一做法,数字人文研究把欧洲文化遗产传播至全世界及整个欧洲,欧盟数字博物馆将这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数字环境下大学博物馆上百年的“信息保存和获取”将由全球最大的数字图书馆来传承这一历史使命[3],并将继续发扬光大,并保存、组织、交流和共同分享知识成果。数字人文带来了相关领域研究方式的变革及研究方法,同时也使人文学者应用交流和技术创新研究模式。
例如,中国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文化资源整合就做得十分出色,集合了十多年来在数字人文方面丰富的数字音频和视频以及互动多媒体的内容,题材包括文化纪录片和故事片等多个领域。在现代化的博物馆中,人文语言学,文学,历史,艺术等领域都会应用到数字人文的一种研究手段:GIS手段(地理信息系统)来研究历史和历史事件,如静态和动态可视显示器[4];计算机通过对传统舞蹈进行视频捕捉和动作分析技术来创建一个虚拟剧场,这种展示方法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我国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构建虚拟场景废墟,给参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了考古学对参观者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数字人文研究中的计算机技术也起到了显著重要的作用;利用先进的投影技术,安全,环保,在减少资金的同时给予参观者更好的体验。利用这种技术,虚拟或重现传统历史轮廓,渲染成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形式,不仅能够为国家更好地保存珍贵的易损文物,而且知识和信息更容易够被参观者接受[5]。博物馆是文化知识传播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机构,数字人文研究解决了科研数据和数字博物馆的融合这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使两者真正能够做到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和发展。
3 数字人文对数字化博物馆的影响
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以来,各大博物馆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而在这时,数字人文研究就自然地进入了数字博物馆的领域。
3.1 数字人文研究实现了展品的“非本体”展览
一些珍贵的文物因其历史久远或者质地原因,十分的脆弱难以保存,在展览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气候一旦出现微小的疏忽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博物馆则只能将文物放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供参观者参观。但是,这样往往参观体验就会降低许多。而将这些展品信息数字化,则加强了对于珍贵文物的保护。通过减少文物“真身”的出现来降低文物被损坏和偷盗的可能,有效地缓解了博物馆“既想让文物获得展览[6],同时又想文物得到充分保护”的矛盾,使得参观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从任意的角度参观他们想要参观的文物。另一方面,实体博物馆常年展出的藏品只占博物馆总藏品的一小部分,因为环境和天气的原因有些珍贵而又质地脆弱的藏品不能展出,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数字人文介入博物馆以后,为“藏品”变为“展品”创造了可能。
3.2 数字化虚拟技术的应用
使用虚拟技术提前显示受损文物修复后的状况,以此测试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检查修复过程各个环节的必要性和修复之后的耐久性。同时也可以扩大藏品的辐射范围,扩大博物馆的收益面。传统的博物馆往往存在固定的参观时间和固定的参观路线,在参观过程中很难得到真正的自由,往往都是被控制的。而数字化博物馆则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观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参观藏品,为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
3.3 利用数据库优势寻找文物背景
博物馆藏品的展览往往是把藏品和藏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人文分离开的。这样的藏品在展示的过程中,就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但是,在展出的过程中,还原藏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历史人文就显得异常困难,而这一切问题都在数字人文研究介入后迎刃而解,依靠着庞大的数据系统,任何一个藏品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它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
4 数字人文的研究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4.1 数字人文研究提升加强博物馆的宣传效果
使用数字人文研究进行博物馆的宣传,并获得有关部门的认可并获得持续的经济来源,在国外已有先例。数字人文中心已经在国外蓬勃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全世界已经建立起了1 000个数字人文中心,美国就占有了其中的一半。这1 000个数字人文中心都与博物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获得社会各界的资助[7]。如耶鲁大学博物馆在2014年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陆续收到Goi⁃zueta基金会300万美元奖金,在耶鲁大学新建的斯特林纪念博物馆开设数字人文学科实验室,用于扩大和发展耶鲁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方面的STEAM教育[8]。
4.2 数字人文研究使博物馆的展示渠道多样化
数字人文研究是一种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手段,博物馆通过数字化的信息整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文化遗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同时,数字人文研究的介入也拓宽了博物馆展示文化的渠道。博物馆以互联网为媒介,联合更多的文化相关部门,比如档案,美术,历史等部门,联合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传播体系。这样一来,参观一个藏品的同时就能够有效的联合其他机构的数据库,一起对其提供数据支持。“互联网+”就是利用数字人文研究产生的。它的职能就是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能力,加强各个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协作,把各行各业相关的地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结构和模式。目前,这种模式把发展重点定在了传统的机构上,这也是博物馆和数字人文研究结合的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4.3 数字人文研究使提供数据管理服务,信息服务层次深化
数字人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现有的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其本质就是一种方法上的革命,就是利用对数据的整理说明一个人文问题,即“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首先它能够探索出一个全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又能利用数据在人文方面认识问题,并找到通向研究结论的途径”,因而,数字人文促使人文研究借鉴和采纳技术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客观的事实证据和客观对象的表述。伴随着数字技术在当代的飞速发展进步,对于数据的统计已经进入了第四范式,即多数据的整合统计阶段,不仅仅是将已经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数据统计出来,许多在进行中的研究也有所涉及。数据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核心竞争。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杰弗里・纳普(J.Knapp)教授指出,因为知识和文化越来越复杂难懂,所以,加强有关数据的关联就越来越重要[9]。博物馆利用这一点可以推出多个形态的知识分类以满足参观者的需求。现在,我国的博物馆也在不断地开拓和发展这一领域。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就在使用由北京大学研究出的《全家诗》《全唐诗》分析系统,这款系统内有庞大的数据库关联唐诗的研究,深入到各个方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董慧教授主持开发的《中华基本史籍分析系统》为博物馆提供了更具深度的数据支持[10]。通过利用数字人文研究,建立数据库系统,发现、检索、浏览、分析、重用、可视化等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服务,以数字化为基础呈现给需要的个体,真正地实现跨越多个空间行业领域的完善服务。
数字人文在介入博物馆的同时,实现了和数字博物馆的完美契合。但是,在建设现代化博物馆,促进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以同质化最为突出。因为每个博物馆都有其文化特色和藏品特点,一旦同质化,就会造成博物馆的大面积毁灭。要克服这个困难必须要进一步挖掘每个博物馆自身的特色和特点,找到自己博物馆的特色和标签。在数字人文利用率极高的今天,博物馆依旧应该持续每个城市每个博物馆的特色,并深度挖掘,才能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数字人文环境中有一席之地。
5 对未来数字人文研究深入博物馆的展望
5.1 建立完善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
拥有完善的博物馆藏品数据库是进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尤其针对我国一些还未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博物馆而言,势在必行,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一是应该选择高效、先进的数据库软件,对博物馆数据进行可靠、安全地收藏;二是对于藏品进行信息加工,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对藏品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并进行加工和储藏,随之建立一系列完备的藏品数据库,藏品数据库不仅可以减少对藏品进行管理的工作量,还可以高度完整地保存各藏品的信息,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式。
5.2 采用数字化的展览方式
在博物馆陈列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展品的辅助展览,例如可以通过投影仪、触摸屏和LED显示屏等方式进行辅助展示。当然,博物馆也可依据自身情况来采用展览方式,丰富观众多方面的浏览感受。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数字化展览只能看成是一种辅助展览,博物馆在运用的同时还是要坚持以实物展览为主线,这种辅助性的展览方式适用于在弥补实物展览方式上的不足,用其来增强藏品的展览效果。
5.3 构建数字化的博物馆
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下,互联网、多媒体等方面技术,逐渐融入博物馆,使传统博物馆实现一场惊人的转变。在这种新型的数字化博物馆中,不仅可以达到操作智能化,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知识传播力,也能大大提高藏品的利用效率。然而,建立完善的藏品数据库是构建数字化博物馆的前提。根据以上说明来看,建设数字化博物馆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程,操作复杂且工作量极大,必须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后才能在有计划地建设中发挥作用。
总而言之,数字化博物馆是博物馆发展中比较有难度的系统建设,并且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
6 结语
当代参观者对博物馆的要求日益提升的今天,数字人文研究和现代化博物馆的结合给之前一直是文化传播机构的博物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博物馆须积极的使用数字人文研究的技术,发展其优秀的数据整合,宣传,科技化程度高等优点,让参观者多方面,多层次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实现博物馆在新时代下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生辉,朱学芳.我国高校数字人文中心建设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4(6).
[2]熊莉君,张福阳,张灿.图书馆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传播功能与服务研究[J].图书馆,2016(2).
[3]Michael A.Keller,王宁.数字人文和计算化社会科学及其对图书馆的挑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10).
[4]周茜.面向数字人文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5(6).
[5]赵生辉,朱学芳.数字人文仓储的构建与实现[J].情报资料工作,2015(4).
[6]董政娥,陈惠兰.数字人文资源调查与发展对策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15(5).
[7]冯晴,陈惠兰.国外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研究述评[J].图书馆杂志,2016(2).
[8]曾小莹.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作用与服务[J].图书与情报,2014(4).
[9]张诗博.“数字人文”背景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J].晋图学刊,2013(5).
数字人文研究 篇4
关键词:数字人文 图书馆 大数据 数据清洗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111-0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不管是人文研究还是自科研究都具有明显的技术特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些科学研究的实现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平台和方法,也能充分的展示、应用这些研究成果,进而促使科学研究从一个范式发展向下一个范式,如在数据科学时代因数据的产生和应用而出现的第四科学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这些科学研究的发展与需求也推动了信息技术、应用工具平台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技术因研究的需求和应用而更快发展并更具价值,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对数据价值的挖掘与利用更是产生了一些越深入、准确的科学工具。科学研究的这种良性互动和发展,带动了社会进步,也产生了诸多新兴的研究领域,数字人文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数字人文的发端已有六十余年历史,但直到新世纪以来,人们才开始对其真正关注与研究。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十余年时间,但随着GIS、数据挖掘、知识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数字人文已呈蓬勃发展之势,目前也已在历史信息化、地理信息化、古籍数字化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全球已产生50多家数字人文研究组织/协会,如由人文计算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与语言学计算协会(Association for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人文领域计算机应用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ers in the Humanities)和数字人文学会(The Society for Digital Humanities)组成的全球性的国际数字人文组织联盟(The Alliance of Digital HumanitiesOrganizations)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英、美等国也都依附高校或研究院所成立了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地理分析研究中心(cGA)、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空间分析中心(CASA)等,我国也于2011年在武汉大学成立了首家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一些科研资助机构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也非常重视和支持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作为美国联邦政府加强数字人文研究主要推手的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于2006年专门设置了数字人文力公室用于推动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同时,作为社会发展文明知识储存、组织与应用机构的图书馆,近年来也敏锐地发现了数字人文研究的服务空间,积极利用自身知识服务等优势加入进这一全新领域,虽然一些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
数字人文研究 篇5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内涵,现状,培育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曾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 它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人学, 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1]。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渐建立,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21世纪对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和谐医患关系和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当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 在考量如何全面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时候, 其人文素养的培育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1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素养, 是指“修习涵养、平素供养”的意思。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的, 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人文知识方法层面, 指对广义的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认知与运用程度;二是人文精神层面, 是指掌握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 包括人格、气质和修养等。
就医学生而言, 人文素养至少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①具备人文知识。指了解和掌握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 包括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法律、心理学、伦理学等。②理解人文思想。能将学习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成果, 成为自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③掌握人文方法。能运用人文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与医学相关的问题。④遵循人文精神。指在思想、情感以及实践活动中能自觉遵循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注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灵魂和核心。
2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本研究以四川某医学院校在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和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了解。
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6份, 样本数超过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0%, 涉及研一至研三的硕士研究生, 涵盖临床、基础、口腔、中医、药学等专业, 其中女生为112名, 男生为85名, 调查对象中有57.3%为大学毕业后直接攻读研究生, 有42.7%有过工作经历。数据经SPSS11.5分析处理。
2.2 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
医学研究生大多认同人文素养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性, 但人文知识较为局限。调查显示, 90.6%的医学研究生认为人文素养对于研究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93.8%的学生认为医师的人格、修养对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88.5%的学生认为, 就医师职业而言, 人文素养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71.8%的学生认为学习人文知识有助于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对人文常识的掌握方面:有61.4%的学生只能勉强背诵5-15首唐诗宋词, 有8.3%的学生不能背诵或背诵不到5首;只有6.3%的学生能用简谱或五线谱学唱新歌;有28%的学生对“大医精诚”的出处不能正确回答。对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关于医师必备的素质”有44.8%的学生回答不上, 只有11.4%的学生回答基本完整;另外有31.2%的学生不清楚人文素质的内涵。本调查反映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常识还比较欠缺。
医学研究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有较强需求, 但学习时间有限, 学习氛围不浓。一方面, 95.8%的医学研究生愿意学习人文知识, 但是有54.2%的研究生却表示太忙, 抽不出时间来学习。80.2%的研究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人文知识讲座。77.1%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组织的人文社科类讲座太少。有53.1%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的人文教育氛围不浓, 有待提高或迫切需要提高。另一方面, 72.4%的研究生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 但其中40%的人上网常常是聊天和娱乐。在选择“您认为对医疗工作最有帮助的相关知识”时, 心理学、法律、社会学、伦理学依次排到了前四位。在问及“您认为自己除专业技能外最迫切需要提高的素质和能力”时“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责任心”及“心理调适能力”排在了前列。
医学研究生普遍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较高期望, 但对当前的教育手段和内容不太满意。在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评价中, 有54.2%的医学研究生认为“一般, 需要提高”, 有5.2%的研究生认为“不理想, 亟待提高”。84.3%的研究生认为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 “偶尔”或“不会”融合人文知识。38.5%的研究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僵化,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手段”上, 研究生选择最多的依次为阅读人文书籍、加强实践锻炼、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改革人文教育方法、发挥导师作用等。
2.3 医学院校在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课程门类较少、人文教学缺乏序贯性。据统计, 近年, 虽然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人文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有所提高, 达到8%-12%左右, 但人文课程基本为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政治理论内容。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课程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几乎不再开设。相反, 在西方, 医学人文教育并没有在本科教育划上句号, 而是以贯穿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的, 甚至成为医学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正如1987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建议的那样:医伦理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 应该在临床教育中, 按一定的间隔插入一定时间的、由医学以外很多专家进行的、跨学科的伦理教育[2]。
人文资源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相对综合性大学, 医学院校的人文资源比较有限。除课堂教学外, 图书馆是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 在我国受“重医轻文”思想的影响, 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对人文社科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藏书种类局限、数量不足。人文学科课程一般由思政教研室或人文社科部承担。教师多数是由学政治、法学、哲学的教师组成, 也有一部分是学医的。总体上看, 他们要么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 缺少临床实践经验, 缺少对医院实际状况的体验以及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的研究;要么对人文社科知识掌握不深, 缺少系统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导致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的脱节, 影响人文教育的效果。同时, 学校也很少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课程培训, 使得教师在学生的人文培养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手段僵化, 考核机制单一。当前研究生的人文课程大都仍采用大班形式, 沿用本科的那一套“教师上面讲, 学生下面记”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授课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阐述, 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 甚至还停留在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 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和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教育。人文知识没有有机整合到医学教学实践中, 出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 “两张皮”现象。
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方面, 常常仅限于对一些概念、理论的考查, 缺少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更缺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
3 创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机制的思考
通过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对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不足的分析, 为创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机制指明了方向。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首先, 要大力加强医学院校图书馆馆藏人文资源的建设, 增加涵盖基础人文知识、综合人文科学、实用医学人文等书籍和电子资源, 为学生拓展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供文化保障。其次, 要打破人文师资来源的局限。一方面在加强现有人文师资综合能力培训的基础上, 要积极寻求和充分依靠综合性大学雄厚的人文教学力量, 通过邀请专家讲学、举办专题讲座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界人士、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等, 都可以作为人文教师参与到研究生的人文教学当中来, 以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还可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动员和聘请拥有医疗经验或者参与过医疗过程的社会人员参与教学。如美国医学院请癌症患者、接受过脏器移植的患者、退休医生担任讲授任务, 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研究生导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和他的导师有非常频繁而深入的接触, 导师的行为、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都会影响到研究生。因此导师应当在指导学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人文医学的精神渗透进去, 成为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力军。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提高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和课程门类, 特别是要加强与医学密切相连的心理学、伦理学、实用医事法律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其次, 要精选教学内容, 整合课程结构。研究生学习人文知识, 不是为了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学习的不是文学、伦理、法律、宗教等学科知识的理论体系, 而是它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以及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 各种人文课程不应孤立地讲授, 而应彼此融汇一体, 体现横向的关联性。其次, 要大力加强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根据研究生学习的特点, 可以采用开展读书报告会、组织学术研讨、经典赏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和“基于案例的学习 ( CBS) ”、“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体验式”教学,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的效果。此外, 要注重隐蔽课程的建设。通过学校文化教育设施、标识标语、名言警句、建筑风格等, 使学生随时感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
强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培养。临床实践是研究生直接、大量接触病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帮助他们通过感性认知, 深化理性认识, 提高教育效果。在这个时期, 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要与其临床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紧密结合。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要让医学生领会沟通时语言表达的优劣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变化, 准确良好的表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患互信、减少医患纠纷[3]。二是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 增强法律意识。要使研究生认识到医疗文书的重要性, 养成规范书写医疗文书、规范应用文字语言的习惯, 同时, 在临床教学中还要融会法律知识, 让他们学会既充分维护患者权益, 又善于保护自身。三是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让学生在穿上白大褂时, 就感受到一份崇高的责任, 全心全意去救死扶伤, 用和蔼、微笑去温暖患者, 用关爱、自信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四是要注重保护性医疗,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在诊疗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 理解患者的痛苦, 尊重患者的隐私, 努力为患者选择最合理、经济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以简化就医流程和节省费用等。五是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责任意识。要通过医疗查房、手术、抢救等医疗实践活动, 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素质往往是通过课堂的说教无法完成的。
健全自控和考核机制。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学习, 建立有效、合理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是保障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应把人文教育的自主学习情况和考核评价纳入研究生的学习管理指标, 作为学生奖惩、毕业、学位授予的重要标准。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时间安排, 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在线学习系统, 通过规定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和基本学时,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完成相关学习。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撰写心得体会、案例分析、人机对话、模拟情景处理等考核方式对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检验, 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医德认知能力等。结合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医德修养水平和医德评价等综合情况对学生的人文学习效果实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 以此促进学生真正地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内化于自觉的行为习惯, 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2) :3.
[2]殷小平, 苏博.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2 (15) :26.
数字人文研究 篇6
一、音乐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我国著名的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先生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美是诉诸于心灵的、感情的、形象的、思想的表达,是其他任何一门教育科目不能替代的。音乐来源于生活, 同时通过灵动的音符变换使人放松神经、舒缓压力,消除忙碌生活带来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态,使人们能够静下心来感悟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由于音乐创作所采取的是感性的材料,其审美形式也是通过声音实现的,因此相比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说更能传情达意、深入人心。
同时,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别美、 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凭借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刻的地影响着人的内在本性需求,使学生在美的旋律、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感情升华,提高审美能力。
二、音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在“乐”的影响下,才能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因此,孔子提倡礼乐并重,并提出“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育人成才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拥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辉煌的音乐艺术,中国的传统音乐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还蕴藏着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沉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音乐教育凭借其特有的形式,引导广大高校大学生了解、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荣誉感。同时,音乐教育通过其蕴含的人文价值,使学生身有所感,激发对生活的感受力、辨别力,进而把这种思想融入生活,提高思想境界, 增强社会责任感,丰富并提升生命质量。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价值取向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关系着社会主义的成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如何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起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因此,通过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加深其对音乐的结构、形式、情绪等的感受和理解,培养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爱国主义品格,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
三、音乐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其具体表现为: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毅力,缺乏创新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欲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面担负着重大而特殊的使命。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奠基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对培养开拓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有重要作用。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素质教育起步较早,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通过诱发思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注重鼓励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专门设有艺术、语言与文化学院,该学院集人才培育、创新保护、消费引导等功能为一体, 为学生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该校大学生所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面向公众的音乐及文化活动,诸如:马丁哈里斯音乐戏剧厅的 “午餐音乐会”、“电影探秘”主题日等等深受喜爱,从而使其成为当地的文化创意中心。
四、结语
大学生人文素质研究 篇7
1 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很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缺少是因为先天存在不足,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些学生担负的是非常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其它的知识,享受艺术的成果。另外,我国的考试模式也使得很多学校在教学科目的侧重性过于偏颇,像是一些副科,例如,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甚至在中考时都不用考试,这给人文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到了高中以后,很多学校从第二学期就开始分文科科目,理科生不需要学习历史、政治,文科生不需要,导致很多大学生的人文基础非常的薄弱。
1.2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非常的重要,给学生造成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但要自身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还应该将那些素质传授给学生,不是仅仅的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向学生传授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假如,一名教师缺少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必然会使其自身的形象受到影响。
1.3 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求知欲较低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渠道的增多,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更加的自主和开放。而其对知识的吸收不但受其自身知识的影响,同时还受其自身价值取向的制约,更受到整个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限制。在大学生群体中,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功利主义越来越占有更多的市场。与此同时,很多大学生的求学理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倾向于功利和实用,将更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都放在了很多实用、应用性较强的科目上,而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则比较忽视。
2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2.1当前,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应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充分的认识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和培养的重要作用,将其放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
2.2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1)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异常的激烈,要想发展唯有创新。而若想创新,就一定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雄厚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因此,高等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举办相应的活动或人文科学相关的讲座,使学生可以在聆听和参与当中汲取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2)发挥劳动与综合技术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带动及娱乐调节功能
通过开展综合技术以及劳动教育,使大学生拥有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这样,不但能够使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够使其学会更加理性地面对问题,客观的了解自己。另外,还能够学习怎么样去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状况。
通过让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作用得以发挥,可以给大学生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力使学子们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文化生活,这样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而且身心也不至于疲惫。通过集体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沟通,促进其人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养成和提升。集体在他们的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可以使他们在同伴中寻找思想、观念、信仰、智力兴趣和道德行为上的一致的同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团队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通过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具有渗透性教育的集体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养成,并帮助大学生通过活动懂得和人合作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学会共处、做事和做人,学会解决矛盾,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自己。所以,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潜在的规范性对集体中的所有成员都进行支配,使其可以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不断的调整,而尝试着不断的适应环境的需求。
3)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还须自我努力提升。为此,要把握以下几点 :
第一,要让学生可以正确的懂得校园氛围中所蕴含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环境,只有学生对校园中的人文理想和精神真正懂得,才会对自己所处于的环境产生情感,才可能会珍爱校园,珍惜学习的机会,并提高学习的动力。第二,要促使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到意识当中,从各种人文环境中提炼出人文精神。并在未来走向社会时可以学习之用,这就需要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获得体验,得到锻炼,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可以和思想政治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密切融合,从而在相互作用使人文教育的潜在功能得以发挥出来。
2.3 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文化的同时,如果可以充分的发挥自身的魅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教学目标,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用自己的专业精湛、宽广的胸怀,广博的知识和创新的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3 结束语
从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现代教育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从人文素质教育的构成上来看,它关涉到方方面面的教育,渗透到了学校教育整个过程,是一种全过程、多方位的全员教育,更是一个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作为高校来说,应该加大对于教学改革的力度,积极的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文化生活的丰富,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校园环境,进而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育人功效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影响。本文详尽的介绍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的解决方法。
后记——人文环境风水研究院 篇8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人文环境风水研究院是在老一辈易学哲学家、环境地理学教授和建筑文化学者的共同倡议下, 于2015年由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批准设立的研究性机构。
人文环境风水研究院以肩负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 立足正本清源、传承正能量学术思想, 挖掘建筑人文环境风水文化的核心价值, 展现中国建筑文化原生态风水学的绿色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人文环境风水研究院由全国各大学教授、博导和各省市易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及专家组成, 内设会员培训部、项目策划部、栏目编辑部、技术研发部和国际交流部, 实行院长负责制下院务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决策机制, 是在研究会指导下规范运作的建筑风水文化研究机构, 也是第一批拟承担国家级建筑人文环境选址、规划、咨询与科研项目的专家代表团。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培养人文素质的研究 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对策;素质教育
随着教育的不断摸索、不断前进,以往的应试教育已在质疑声中逐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旨在突出学生的个体性,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还是或多或少的带有过去应试教育的身影,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的真正作用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其中,初中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语文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为以后的文化修为做好铺垫作用。然而,现在衡量语文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的分数,所以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语文教学的弊端。
一、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之现状
何为“语文”?语文,一个就是“语”,即会说;而另一个就是“文”,即会写。而对于初中生而言,这个阶段是他们积累文化知识的阶段。只有肚子里有货了,他们才能挥洒自如,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两个关键问题,是的语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第一,语文教学在中学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现在更加注重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突出直接的经济利益;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生之间拉开差距的主要学科是数学、英语,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重点发生偏移。因而,社会的大力宣传加上考试的直接成绩的影响,削弱了语文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
第二,语文教学在改革中未能成功转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均在教学上做出了调整。然而,语文教学在转型过程中为取得实际的进展。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字词句的记忆以及背诵,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如今,语文教学仍然局限在过去字词句的教学中,未能从整体上形成完整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案。这样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以后文学修为的提升,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二、我国语文教学之对策
针对以上两大问题,可以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如今教学方式的不完善。结合现在教育宗旨,不难发现语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在人格成长中予以帮助、扶持。这些相较于分数而言更为重要,也是现在初中语文老师应该尤为关注的。其实,在人文素养培养这一方面,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许多的努力,包括对课本内容的精选。同时,初中教育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教师在这个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第一,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是培养语文文学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其二是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包括个人德行、修养等等。而语文综合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之一,它主要是专注于学生运用语文的水平。
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闪光之处,都散发着作者的智慧。比如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可以学习到他对人物的描写手法;在孙犁的《芦苇荡》一文中,可以学习到他对故事描述的手法。
第二,注重课本内容的挖掘。这里所说的“挖掘”是站在教室角度而言的,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自己上课的45分钟,好好研读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因为那些文章不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几个生字、几句美句,更多的是通过文章整体传达一种思想、一种精神。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他们都需要一些有营养的东西来浇灌自己的心灵花园。
例如,在教学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首诗的整体赏析以及解读,向学生传达一种精神,那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同时,通过介绍作者普希金的一生坎坷经历以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诗,让同学们在遇到挫折以及困难的时候不放弃、不逃避。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是如此,教师是只是整个过程的一个引导者,他主要是带领学生进入学习之中,至于真正的探索与领悟的过程就得靠学生自己发觉。因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中来是关键,也是现在素质教育的第一步。
三、小结
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就是现在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对现在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意见。而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它对学生以后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现在中学教育对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但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完善,这种现象也会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初中语文工作者也不应该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这都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就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列举了几个解决的方法,但是在这个领域仍然由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望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为能结出更好的教育成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构建人文校园提高师生素养研究 篇1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1. 各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 (教基[2006]5号) 、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文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渝教宣[2009]21号) 、重庆市教委《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渝教基[2008]15号) 等文件或通知中均对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校园构建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 引领学校自身发展、走向成熟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中学, 但由于学校经历了多次变迁, 学校的办学理念应当与时俱进, 目前学校的视觉文化也不够规范, 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班级文化等不成体系, 没有厚重感。对师生潜移默化, 素养提高影响力不够。因此, 需要根据学校发展的要求和目前学校的实际, 进一步规范办学理念, 打造更加切合实际、符合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 以达到引领师生和谐共进的目的。
3. 教师、学生发展的呼唤。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特定场所, 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学校环境的优劣, 无论对教师人格的发展, 还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育,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积极主动, 以愉快全体师生的生命, 以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是学校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二) 研究的意义
1. 促进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和发展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又改进和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提升学校人文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 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 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3. 凝聚学校办学特色。
2010年, 我校被确定为渝北区标准化重点建设的五所学校之一, 这给我校打造人文校园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课题组充分挖掘本地、本校资源, 形成系统的理念文化;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和建成后, 同时完成显性文化的系统工程建设, 并逐步构建起具有本校特点的人文校园文化。通过人文校园的构建, 激发师生自身驱动力, 引领师生各方面素养的提高, 形成一种人、校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 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 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讲人, 讲的是个体的人, 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注重人的个性发展, 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3.和谐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而人的发展与素质的提升, 靠的是什么呢?和谐的社会、和谐的教育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4.特色学校理论。关于“特色学校”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学者在《解读办学特色》中指出“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中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发展水平、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等, 遵循教育规律, 发挥本校优势和传统, 选准突破口, 以点带面, 实行整体优化, 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 具有明显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风格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稳定的个性风貌、优良的办学特征, 它表现为一所学校与众不同的校风、学风、师资水平、学科专业、制度规范、教学与研究方式, 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学生。”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人文校园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使“以人为本”成为全球关注并倡导的目标。只有重视人的作用, 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学校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确立。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 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 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 并形成人文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这就是人文校园。
(二) 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技术素养、礼仪素养、专业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理论素养等。本课题不去面面俱到, 拟从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技术素养方面进行研究。
(三) 学生素养
学生的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研究性学习、体育与健康等综合素养。本课题拟通过研究和努力, 在学生的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 自尊自信、自律自控等公民素养, 团队精神、沟通协作等合作能力, 不畏艰难、勇于争先等体育精神的培养方面有所助益。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提倡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 尤其是发达国家, 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美国人认为,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 是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 是宽容精神、合作精神等, 甚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都是人文精神, 故人文精神被视为美国的教育之魂。
英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非常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是十分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纵观发达国家的人文素质教育, 其目的无不是让受教育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高诚信度, 增强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勃勃向上的工作精神, 使学生在做人与待人接物中也能显示出很高的品质。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人文校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江苏吴江中学进行了《数字化背景下人文校园建设的研究》, 重庆市渝北区五星小学进行了《书香校园构建策略研究》等。
国内外相关研究各具特色, 虽然可以提供多方面的有益启示,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为建设目的功利化、建设主体偏误、建设内容缺乏个性等等。如何克服各种弊端, 提升人文校园建设水平, 全面提升师生素养, 就成为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 人文校园的理念文化建设
(二) 人文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
(三) 人文校园的制度文化建设
(四) 人文校园的课程文化建设
(五) 通过人文校园建设, 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提升学校软实力,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以凝炼办学理念为依托, 以构建人文校园为载体, 研究玉峰山中学师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七、课题研究的推进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调查法、文献检索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 形成十项行动推进策略。
1.思想性行动策略: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统领“人文校园”建设。
2.人本性行动策略:秉承以人为本, 把教育人、培养人、感染人、激励人作为“人文校园”建设的工作途径和工作方向。
3.科学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 从方案设计到规划制定, 从人文精神的提炼到人文景观的建设, 从办学理念的提升到办学思路的调整等, 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4.动态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要有前瞻意识, 要与时俱进, 在持续发展中弘扬时代主旋律。
5.整体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整体规划, 统筹兼顾, 分步实施。
6.特殊性行动策略:“人文校园”建设, 要在合乎上级要求的整体规划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体现自己学校的特色和风格。
7.主体性行动策略:始终坚持以师生为主体, 注重师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8.体验性行动策略: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活动体验, 促使学生通过体验转变观念。
9.熏陶性行动策略:借助有益的人文素材和人文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式的熏陶。
10.创新性行动策略:建设与实施要以培育人文精神, 提升人文素养, 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校园文化为目标, 以科学的创新精神指导和组织实验研究工作。
八、研究成果
(一) 提炼了人文校园的理念文化
1. 主题文化:
驿站文化。玉峰山镇曾经是一个古驿站。我们将古韵之风与现代气息相结合, 把玉峰山中学的主题文化打造为“驿站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传输网络, 学生们进入这里学习各学科的知识, 获取不同领域的信息, 为自身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行者们在驿站里获得充足的物资后会继续前行。也就是意味着学生们从玉峰山中学毕业后, 前进的步伐将会更快, 他们会进入更高的学府继续深造, 最后投身社会奉献热血。
2. 办学理念:
我们一起前行。提出“我们一起前行”的办学理念。一是契合学校的驿站文化这个主题, 二是老师对于学生的责任, 就是“一个也不能少”。
“我们一起前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 一起前行;二是教师群体在团结互助中共同前行;三是师生和学校一起前行。
3. 校训:
每天进一步。“每天进一步”就是每一天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它提醒全校师生员工每天都要自我审视:今天是否有新的收获、新的提高、新的进步。
4. 校风:
学海无边, 行者无疆。“学海无边”, 出自明朝张岱的《小序》:“学海无边, 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一方面, 知识的海洋是没有边际的,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我们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也应该是孜孜不倦的。另一方面, 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 教育也是深邃而无边的。学校作为“成长的驿站”, 是为学生们提供知识养分的地方, 他们在这一站一旦吸纳了充足的营养, 就会开始前行的步伐, 直到进入下一个驿站。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在学习的道路上, 前行的步伐永远不应停止。
5. 教风:
慧眼慧心, 点亮人生。“慧眼慧心”是对教师自身素养的一种要求。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因材施教”, 在教育中用慧眼寻找和发现学生们不同的能力, 并在他们取得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鼓励, 努力成为开启学生智能的园丁。
“点亮人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职业是影响学生人生的事业, 教师的行为是培育学生道德的标尺, 教师的思想是启迪学生信念的灯塔。教师应用自身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 用爱照亮学生们前行的路。
6. 学风:
行远自迩, 克勤志坚。“行远自迩”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 辟如行远必自迩, 辟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学生, 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 做事情必须要由浅入深, 一步步前进。
“勤”既指勤俭节约, 也指勤奋学习。勤俭节约是教会学生们生活中要艰苦朴素, 不要互相攀比;而在学习中就应该发挥勤奋刻苦的精神, 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志”取两层意思, 一是志向之“志”, 二是意志之“志”。希望学生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二) 打造了人文校园的视觉文化
1. 楼宇文化。
基于“驿站文化”这一主题文化和“我们一起前行”这一办学理念, 我们着力打造我校的楼宇文化。一是命名办公楼为“思行楼”, 教学楼为“远行楼”, 综合楼为“知行楼”, 教师宿舍为“慧丞居”, 学生宿舍为“怡心居”, 食堂为“知味轩”。二是在办公楼、教学楼的楼梯间的墙壁上悬挂“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勿以恶小而为之, 恶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励志语, 师生在平时的行进当中时时接触、潜移默化;三是在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的底楼醒目处的墙壁上展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四是在教学楼、综合楼的走廊墙壁上悬挂名人名言, 激励和启迪师生。
2. 碑石文化。
在进入校门最醒目处, 矗立一块长十余米、高约2米的石碑, 上刻教育部教师奖励基金会秘书长杨春茂为我校题写的校赋——人生驿站赋。旁边两块小石上分别刻有办学理念——我们一起前行, 校训——每天进一步。
在办公楼旁, 立有长十余米、高约1米的“在玉峰路上”浮雕墙, 上有教育部杨春茂所作小诗《驿站学堂》。整个浮雕分“理想前行”、“阳光前行”、“智慧前行”、“创意前行”、“砥砺前行”、“携手前行”六个部分, 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情形。
在校园各处, 分布有“笃行”、“玉成”、“奋飞”、“远航”、“凌云”、“磨砺”等小型文化石, 处处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3. 标志文化。
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 多次讨论、筛选, 最后确定了校旗、校徽方案, 创作了校歌《我们走在玉峰路上》, 并作为本校传统活动师生的演唱曲目。学校制作的各种制度牌、标志牌等, 均印有校徽, 以及办学理念, 使其深入人心。
(三) 完善了人文校园的制度文化
根据一段时间的运作与思考, 结合学校的现有实际, 充分发挥教职工集体的智慧, 修改完善了《玉峰山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玉峰山中学教职工劳动纪律》、《玉峰山中学职称评定考核方案》、《玉峰山中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各功能室管理制度、各类人员工作职责等, 并制作成《玉峰山中学管理手册》, 印发给各教职工。这些制度和方案, 既有一定的规范性、约束力, 又有一定的人文性, 得到大多数老师的认可。
(四) 开发了人文校园的课程文化
一是学校图书室配备了生均30本的图书资源, 专门的电脑、阅览桌椅, 还综合师生意见, 订阅了部分期刊、报纸, 专门安排时间向师生开放, 师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形成了读书的热潮。
二是编写了学校文化建设读本——《在路上》。分为“驿站篇”、“德行篇”、“远行篇”, 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著名驿站、礼仪知识、名人轶事等, 对学生成长具有一定的裨益, 对教职工也有一定的启迪。
三是在2012年, 学校创办了名为《且行且歌》的校刊。适时征集师生的论文、心得、经验、励志故事等, 丰富了师生的精神, 开阔了大家的视野, 也让参与者体会到了一定的成就感。让大家觉得自己与学校这个大家庭深深融合、密不可分。
四是在教职工撰写的论文中选取了一部分, 编写了《玉峰山中学〈构建人文校园, 提高师生素养研究〉论文集》加强了教职工之间的交流, 开阔了教职工的视野, 并为学校构建人文校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五) 丰富了人文校园的活动文化
经过几年的摸索, 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传统性的活动项目。如“小旋风”杯乒乓球比赛、五四元旦文艺演出、国庆游园活动、秋季开学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训练、新生登山拉练、教职工生日祝福短信等。通过这些传统活动的开展, 既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 又拉近了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 还培养了师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 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
(六) 建设了人文校园的班级文化
基于“驿站”这一主题文化和“我们一起前行”这一办学理念, 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既体现了一定的共性, 又展示出丰富的个性。各班均以“行”为主旨确定班名, 如“远行班”、“善行班”、“乐行班”、“笃行班”等, 并在教室前面的墙上印出该班的班训, 如“知识改变命运, 教育成就未来”、“路在脚下, 志在我心, 超越自我, 绽放青春”、“我努力, 我进步, 我自信, 我成功”等, 时时提醒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健康生活。每个班在教室外面的墙上均有学生“全家福”, 以及班主任寄语,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己身为班级这一大家庭的一员的强烈责任感和自豪感。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 使学生受到教育和感染。
九、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
1.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管理团队的领导能力。根据人文校园建设的人本性和主体性特征, 我校管理团队把文化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 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 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实现了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2.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本课题的研究, 形成了与学校地域和历史渊源切合的理念, 打造出基于办学理念的可视化的校园文化, 以此为载体, 促进了教师人文知识、道德情操、人生价值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心理调适和礼仪素养的提高, 深化了教师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特别是“班班通”的实现, 使很多老师认识到教育技术的优势, 更加自觉地运用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师人文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技术素养的提高, 带动了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对事业的热爱, 工作热情更高, 工作实绩更好。
3.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方面, 通过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的影响, 学生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一些传统活动如校运会、“小旋风”杯乒乓球比赛、五四及元旦庆祝活动等的开展, 强化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校园广播站服务、演讲比赛等, 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在团支部、学生会中的履职, 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4.人文校园建设提升了学校内涵发展水平。通过人文校园的构建, 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 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 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 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通过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营造了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使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得益于人文校园研究和打造, 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更多实效。据不完全统计, 近三年来, 学校集体获区级奖34项次, 教师发表论文或论文获市、区级奖16篇次, 教职工获镇党委政府奖励32人次, 获区级或以上奖28人次, 学生获区级或以上奖66人次。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明显上升, 2013级学生毕业升入联招的比例在2012年的基础上上升了10余个百分点。
十、问题与讨论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以构建人文校园为契机, 我校师生的素养有所提高,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
1.如何构建人文校园建设的长效机制。显性文化的打造总是会有所停顿, 或者说在短时期内有一个终点, 但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却不会停顿。如何建立人文校园的长效机制, 使人文校园建设对师生持续发挥激励和引领作用?这是摆在学校领导、老师面前的又一课题。
2.怎样增强课题研究的魅力, 让更多的老师自觉参与进来。跟不少学校一样, 我校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面还不够广, 一些老师或者认为没有时间搞课题研究, 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搞课题研究, 或者认为不容易找到具有实效的课题而未能广泛参与, 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还未很好发挥课题研究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
十一、结论与建议
我校的人文校园建设, 不论作为一项课题研究, 还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 取得了一些实效, 对师生也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也不应就此止步, 而应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认为, 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部门应进一步拓宽科研成果的交流渠道, 进一步提供科研成果推广的平台;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 重视对科研活动的指导和科研成果的奖励, 使教师更多地、自觉地参与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 使教育科研更好的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
[2]李志刚.发现校长智慧.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3.5.
[3]赵艳然.成为有思想的校长.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3.
[4]陈治国、汪天彬、余国源、张波.潮涌两江——重庆市渝北区“十一五”教育科研成果集.北京:现代出版社, 2013.1.
[5]晏清才.学校团体训练模式研究.西安:未来出版社, 2009.6.
【数字人文研究】推荐阅读:
社区研究的人文视野07-21
体育人文研究生07-10
人文素质研究生教育06-01
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06-26
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08-24
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性研究论文08-17
三塔镇人文地理研究报告05-22
基层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升幸福感研究09-24
研究基于茶道精神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论文05-15
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