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精选11篇)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1
一、引言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数字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旅游信息化指的是利用现代数字信息科技设备、数字信息技术手段, 如网络、视频、三维、图片、声音等元素的合成的多媒体宣传呈现的有关旅游的数字化信息, 是整个旅游活动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二、数字旅游的概念
数字旅游就是运用三维仿真技术作为基础平台, 使景区 (点) 和设施更为形象、生动、直观。它必须具备搜索及定位指示功能, 能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行业监管和公众服务, 为旅游企业提供形象展示、产品销售服务, 并能充分利用视频、360度全景、VR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为旅游者提供食、宿、行、游、购、娱等综合旅游信息服务。数字旅游具有以下特点:空间性、数字性、整体性:三者融合统一是数字旅游的根本特点。实时性:通过及时地更新网络数据库, 可以为管理者和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动态。客观性:数字旅游基于GIS平台, 而基于GIS技术的信息和数据有精准、公平、客观的特点。
三、数字旅游服务层面分类
数字旅游服务可分为政府层面, 旅游景区层面, 旅游企业层面, 消费者信息获取平台层面。
3.1政府层面。政府部门把握着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也因此决定着数字旅游发展的前途和方向。旅游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模式和数字通信技术, 将旅游政务内容处理和集成, 在互联网络上实现部门结构、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向社会提供便捷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旅游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旅游局实现数字化的重要举措。
3.2旅游景区层面。旅游景点 (区) 的数字景区建设系统应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方面的政策法规, 旅行社、酒店、机票甚至景点门票的查询和预订服务以及方便的进行旅游投诉在线服务等功能, 争取为旅游者提供食、宿、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3.3旅游企业层面。旅游企业主要是指旅游产品的经营销售方, 包括旅行社、旅游公司、酒店等等, 主要是承担旅游活动中销售、集体营销、交通、餐饮、旅游线路安排等具体的内容。数字旅游通过建立高效的旅游信息网络, 广泛的基础信息平台, 建立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政府部门、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互动, 互通有无, 不断完善空间数据。
3.4旅游者终端信息获取平台。旅游者通过数字旅游服务平台可以设计旅游行程, 获取旅游资讯, 电子地图查询, 景点搜索、酒店订房、票务预定等。旅游者还可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场景的三维模拟, 构建一个虚拟旅游环境, 足不出户就能周游世界, 在网络虚拟旅游。
总之, 旅游数字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 旅游信息化化建设将是未来旅游经济中最具潜力, 最具竞争力的发展方向。中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 数字化旅游刚刚起步, 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四、数字旅游服务体系的构建
4.1政府层面体系的构建—旅游电子政务平台。旅游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模式和数字通信技术, 将旅游政务内容处理和集成, 在互联网上实现部门结构、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 向社会提供便捷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 实现了资源共享, 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旅游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功能应包括:旅游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发布重要的旅游政策, 与旅游企业进行沟通协调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者能通过系统查询相关的旅游信息, 还可通过系统向旅游部门直接投诉。
政府部门需要建成行业统一、功能完善、安全保密的旅游电子政务, 做好旅游电子政务建设、应用与整合提供网络、应用、安全支撑和保障任务, 实现各行政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 提升社会管理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4.2旅游景区层面体系的构建—三维虚拟旅游平台。旅游景区可通过先进的技术更好的展示旅游景区特色。其中, 三维虚拟旅游是数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虚拟旅游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场景的三维模拟, 从而构建一个虚拟旅游环境, 让操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周游世界。三维虚拟景区采用3D虚拟现实技术、WEB 2.0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 (GIS) , 相比较传统的虚拟技术, 三维虚拟景区基于互联网B/S架构, 展现更加接近真实的实景, 更加注重实用性。
三维虚拟旅游能够在互联网上还原出现实旅游景区的视觉体验, 创造出真正的、卓有成效的主体交互环境。而且用户浏览操作更简单快速, 通过鼠标拖动观看场景的位置、方向, 同时配有解说、描述等, 实现真实场景虚拟再现, 体验实景的三维立体效果。还可以整合音乐, 导游解说, 多媒体手法使之成为高清晰度三维全景虚拟导览。虚拟旅游便成为潜在旅游者获取各种旅游相关信息的一个渠道。更为重要的是, 利用智能化的系统工具, 虚拟旅游可以全面整合旅游者对目的地“食、宿、行、购、娱”这些咨询需求, 为其提供一个规划旅游行程的网络应用服务平台。
4.3旅游景区层面体系的构建—旅游电子商务平台。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媒体, 它是宣传旅行和旅游产品的一个理想媒介, 集合了宣传册的鲜艳色彩、多媒体技术的动态效果、实时更新的信息效率和检索查询的交互功能。旅游企业应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建立在线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是建立在Interne网上进行旅游活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和保障旅游商务顺利运营的环境;是协调、整合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的重要场所。旅游企业、旅游者可充分利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各种资源, 有效地、低成本地开展自己的旅游活动。
4.4旅游者层面体系的构建—基于位置服务LBS平台。基于位置的服务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是利用移动通信网和Internet的有机结合来进行的一种电子商务活动。基于位置的服务LBS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 (如GSM网、CDMA网) 或外部定位方式 (如GPS) 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 在GIS平台的支持下, 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如找到手机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 然后在一定范围内寻找手机用户当前位置处1公里范围内的宾馆、影院、图书馆、加油站等的名称和地址。所以说LBS就是要借助互联网或无线网络, 在固定用户或移动用户之间, 完成定位和服务两大功能。
旅游者是流动的, 移动电子商务在旅游业中将会有广泛的应用。旅游具有明显的移动特性和地理属性, LBS和旅游的结合是十分切合的。游客通过使用某种终端设备, 可以在某一地点签到、发布信息, 以及与该周边的人群分享资讯、交友。在实现移动电子导游功能的同时, 还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得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旅游资讯和服务, 将定位和社会化相结合将会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服务。
五、结束语
数字旅游发展应顺应旅游发展的趋势, 利用政府部门建立起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多方面的数据联系, 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优势, 构建数字旅游服务信息化平台, 助推数字旅游的发展。数字旅游的发展又要服务于社会, 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H
参考文献
[1]宫兆宁, 宫辉力, 赵文吉.数字旅游建设体系结构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5) :85-89.
[2]陈硕, 冯学钢.城市旅游信息化建设初探[J].华东经济管理, 2005, 1 (93) :8-11.
[3]胡丽琴, 刘明柱, 杨永强.数字旅游体系框架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07 (2) :81-83.
[4]梁栋栋, 等.数字旅游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5 (1) :36-38.
[5]张玉改.辽宁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构想[J].江苏商论, 2008 (4) :97-99.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2
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只有满足基础教学要求才能够进入到实践学习阶段。当然,该阶段也被称之为实践教学的理论准备阶段。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内容较多,理论知识也相对丰富,在该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应用、社会交际、专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强化与完善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作用显著。为满足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即将先进的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具体包括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的养成团队协作精神与行业服务意识。
2.2 校内外实训为核心
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完成之后,则进入到实训阶段。实训阶段的内容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所在。在实训教学阶段主要将其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两个阶段,校内实训内容更强调基础知识的转化过程,将其转变为实践操作知识来完成,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各个业务流程。依托于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来做好模拟教学,让学生处于一种更真实的教学环境下,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与基础知识的掌握。校内实训内容是以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教学形式,与传统灌输式学习方式相比优势明显;校外实训则是学校与相关的旅游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实现人才的`对口输送与订单式的培养,不单单能够持续的输送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还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校外实训与校内实训不同,校外实训是让学生真正在自己的岗位当中进行实习,而不仅仅是通过模拟的方式完成技能的锻炼。这样的训练方式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将校内的实训内容完成转化,培养从业服务意识与敬业精神。
2.3 毕业论文为重点
综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即通过毕业论文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的深化与研究,通过发现与挖掘岗位实训的相关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实用性课题。毕业论文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训情况的关键手段,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不单单能够通过规范性的文章来检验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还能够通过在完成文章的全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勇于创新的研究精神,最终拓宽自己的视野与决策能力。
2.4 课外活动为保障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3
【关键词】全域旅游;全域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6.0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旅游产业正处转型升级阶段,全域旅游以创新的理念,实现了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1],成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模式,日益受到业界的关注。
2008年浙江绍兴市“全城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首次提到“全域旅游”的概念,之后,江苏、四川、山东等地也提出实施全域旅游战略,2013-2014年,众多地方政府纷纷进行改革试点探索。到如今,随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知》的下放、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的公布以及李金早局长对全域旅游的深入解读,全域旅游已步入国家示范推进阶段。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对全域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主要聚焦于概念内涵的研究、发展模式的探讨、各县域全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探寻及全域旅游背景下专项旅游的分析,而关于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研究较少,且相关文献来源以报纸为主,侧重于依据六大考核指标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路径提出碎片化的建议。如陈晏在把握铜仁发展全域旅游条件的基础上,指出要从规模上、档次上及业态融合上推动铜仁全域旅游发展[2];和世民介绍了丽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要求,包括旅游产业联动、打造智慧旅游、健全管理监督运行机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3]。
但由于等级、地域、资源环境等差异,不同类别的行政区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时的要求和标准也有区别,依据完全一致且较为泛化的6项考核指标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验收标准统一评价,缺乏对地域差异、旅游目的地不同价值的挖掘,不利于全域旅游的特色发展。此外,现有的验收标准还存在强化GDP贡献、某些标准时效性较强等问题。因此,重构全域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动全域旅游价值的实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相关文献资料为参考依据,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浙江桐庐县的实践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借鉴与指导。
二、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实证分析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在我国,“全域旅游”是旅游实践倒逼出来的概念,李金早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对其做了较为充分的界定,即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1]。这一表述得到了全国的普遍认可,但众多学者对其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总体分为“全”和“域”两种理解角度。
从全的角度来看,厉新建(2013)较早地从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构建了全域旅游体系,并指出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推动全域旅游发展[4]。魏小安(2015)认为要从“空间、行业、消费、时间、社会和发展”六方面来把握全域旅游,实现“全通、全景、全文、全品、全业、全员、全新”的发展要求[5]。石培华(2016)从景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提出“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五方面的优化与发展[6]。
从域的角度来看,张辉(2016)认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关键是“域”,而非“全”,全域旅游不具备“全市场、全产业、全季节、全员”的特征,重点要实现旅游的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完备,转变之前以景区为主要架构、以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以旅游资源单一要素为核心、以部门为核心的开发管理理念,强调以空间全景化的理念[7],将区域整体打造成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实现景区内外一体化[1]。
无论是从“全”还是“域”的角度,他们的核心是一致的,即全域旅游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发展模式,以全域旅游为指导,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发展。本文综合借鉴各学者的研究及相关文献,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全域旅游的内涵:
第一,全域旅游的本质: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发展理念和模式。要实现从传统的资源景区导向向区域整体环境氛围营造转变,完善政策体制,推动公共服务改革,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要素,加速向“旅游+”转变,实现景区内外一体化,提升旅游质量,实现共建共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全域旅游的目标:宏观上,实现区域资源全面整合、各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建共享[1];改善人居环境,充分满足外来游客深度体验和当地居民公共休闲的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带动社会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的总体目标。中观上,改变景区内外发展两重天的传统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吸引力,实现从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倡导慢生活的消费理念,延长游客在目的地的逗留时间,带动相关消费的增长。
第三,全域旅游的特征与要求:即发展全域旅游需要达到的标准与目的,包括八大方面:①旅游特色突出、市场影响力大,强调城市的核心吸引力与个性特征,这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前提;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全域覆盖,创建智慧旅游体系,完善交通网络、提质增效,实现主客共享,这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保证;③旅游吸引物全域覆盖,全城优化。转变旅游资源观,有机整合区域资源,创新旅游产品,走向服务经济,这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④重视全域环境的改善,包括空气质量、绿化与休闲环境,实现景区内外一体化,营造休闲氛围,从卖资源到卖环境,这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⑤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全域联动,拓展旅游产业关联度,创新旅游业态,相互借力,实现产业价值的转换和综合效益的提升,这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初衷;⑥行业管理落实,推动旅游市场质量监管与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完善,保证市场有序文明,行业健康发展,这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⑦游客满意,居民乐意,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既要满足游客需求,也要符合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实现主客共享,这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最终目标。
(二)浙江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实践经验
目前我国全域旅游实践经验并不丰富,试点先行,示范引导是当前发展的需要。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其中浙江桐庐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最具代表性,被称为示范区中的模范。
桐庐地处钱塘江中游,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级生态县、中国长寿之乡、世界养生基地、国际人居环境示范点等头衔[8]。桐庐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确立时间较早,2011年以“风景桐庐”建设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提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2013年被列入浙江省唯一的全域旅游专项改革试点。5年以来,桐庐围绕“风景桐庐,全域旅游”的战略,摸索出了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桐庐”模式[8],推动了桐庐经济的飞跃式增长,2015年旅游总收入118.3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44.8亿元,年均增长19.2%;旅游接待人次1150.7万人次,是全县常住人口总数的25.76倍;旅游业增加值为48.24亿元,占当地GDP的15.46%;旅游就业人数5.4万人,占当地总就业人数的21.51%。农民年纯收入为52.29亿元,其中21.02%来源于旅游收入[9]。因此,桐庐县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在行政支持与政策保障方面,建立健全与全域旅游相配套的领导体系、执法体系和保障体系,如组建专门领导小组,成立县旅委,建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综合执法部门等;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推进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等多项政策性文件,并安排各类专项资金,先后编制了乡村保护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2.注重旅游吸引物的丰富程度、质量及其独特性,坚持全景打造,全资源整合、产品和业态创新。第一,打造“中国画城·潇洒桐庐”的城市品牌,积极创建4A、5A级景区和精品村落景区,强化核心吸引力;第二,以景点的要求对全县183个行政村落开展综合性开发与建设,从县域到村镇,大小景区串联成线,相互辐射,构建“县城(中等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梯次衔接的结构体系[10]。第三,创建了全省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培育乡村“慢”业态。第四,大胆创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开发新产品,如利用废弃资源成功开发了牛栏咖啡、猪栏茶吧等乡村休闲新业态。第五,创新旅游时间组合,开展中国休闲乡村旅游季的活动,依托“春赏花、夏亲水、秋养生、冬美食”,策划了十二项缤纷活动。
3.在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方面,大力实施“环境立县”战略,培育全域旅游发展的竞争优势。年均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县内主要河流“随时可游、随处能游”,连续9年出境水优于入境水。全面实施森林绿色工程,道路绿化同步道路建设,营造全年分道分季的道路景观,村容村貌干净整洁。
4.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全面改造主要道路,投资建成集品牌展示、咨询服务、运营监测、地方特色产品为一体的的旅游服务中心,实现了重点区域wifi全覆盖,构建了集旅游电子政务管理、电子商务平台、智能导游服务等为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5.全社会参与,富民共赢。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开发公司,鼓励乡民入股合作。以奖代补,吸引了许多外出乡民回乡创业,实现了众多“空心乡”向“富饶乡”的转变。启动“乡乡有民宿”计划,建立20个民宿经济示范点,床位总量约占全杭州地区民宿总量的1/4。2015年,民宿接待游客267.2万人次,营业总收入1.7亿元[11]。
三、全域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层次结构的创建
全域旅游示范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创建指标制度,对其进行操作化设计,形成现实标准,才能更好地引导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发展。本文在构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来源:①政府文件、全域旅游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全域旅游的本质、目标和要求进行总结归纳,以此为依据充分把握全域旅游创建的基本条件、目标与核心内容,确保指标体系的针对性;②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浙江桐庐县的实践经验,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实践性;③中国旅游智库、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验收标准,确保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④中国国家旅游局公开发布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基于全域旅游的本质——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综合目的地的来建设,实现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此为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综合参考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本文共构建了7项一级指标,包括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贡献,行政支持与政策保障,旅游吸引物的丰富度、质量及其独特性,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程度,行业管理,游客居民参与度与满意度。同时,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分解出若干个二级指标,共41项。
(二)指标的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12]。将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具体步骤为:
第一,设计调查问卷。将7项一级指标、41项二级指标设计转化成两两比较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1-9标度法,数值1、3、5、7、9表示前一项指标较后一项指标的重要程度,2、4、6、8表示两者之间的过渡情形;相对应的,1、1/3、1/5、1/7、1/9表示后一项指标较前一项的重要程度,1/2、1/4、1/6、1/8表示两者之间的过渡情形,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第二,数据收集。邀请旅游政府部门、旅游规划公司、旅游高校等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填写问卷20份,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两个指标间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打分。
第三,构造判断矩阵,分别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进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专家、学者的打分构造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软件Yaahp对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计算、判断矩阵的归一化处理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和单层次排序,再利用层次单排序进一步得出层次的总排序。最后,汇总所有专家的权重取平均值,得到最终的权重。
(三)一致性检验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
其中,层次单排序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它是本层次所有因素相对上一层而言的重要性进行排序的基础[13]。层次单排序用判定性指标CI衡量,CI=(λmax-n)/(n-1), 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基于专家打分时的主观性,结果往往不会完全理想,此时需要CR来衡量一致性,CR=CR/RI,当CR<0.1时,说明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时,需要调整判断矩阵,重新检验直至一致性满意。其中1-9阶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如表2所示
表2 1-9阶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层次总排序与层次单排序检测原理相似,是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来计算针对上一层而言的本层次所有的权重值CR= [13],只有当CR<0.1时,判断矩阵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本文通过yaahp软件对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其CR结果均小于0.1,因此本指标内容符合一致性要求。
(四)结果分析
由表3和表4可得,总体上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价影响最大的是旅游吸引物的丰富程度、质量及及独特性(0.2231),之后依次为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0.1772)、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0.1503)、游客居民参与度与满意度(0.1305)、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贡献(0.1170)、行业管理(0.1040)和行政支持与政策保障(0.0979)。
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贡献(0.1170)。该指标下,旅游业对当地居民增收的贡献(0.1779)权重最高,其次是游客的人均消费(0.1608)、旅游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0.1504)。除了游客人均消费,其余两项都是针对当地居民利益而言的,因此相对于其他区域性旅游评价指标,国家旅游示范区的经济评价标准更加侧重于富民共赢的实现,而非纯粹地追求GDP贡献。
2.行政支持与政策保障(0.0979),此指标权重最低,反映出全域旅游背景下,全民参与,政府功能弱化的特征。政府能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0.3020)在该指标下尤为重要,政府如何转变投资方式,优化融资模式是当前全域旅游发展重点考虑的内容。
3.旅游吸引物的丰富程度、质量及其独特性(0.2231)权重分值最高,说明其对于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举足轻重。全域旅游强调景区内外一体化、把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这必须依靠旅游吸引物的打造来实现。在该指标下,旅游产品的时间组合合理(0.2053)、利用社会资源创新旅游产品(0.1837)占比分居前两位,反映了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是打破供需结构矛盾,创新旅游供给。
4.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0.1503)权重值居第三,说明其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的作用突出。该指标下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差异不大,各要素的完善对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同等重要。发展全域旅游,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需要全面同步进行。此外,这种建设不仅仅只是打造干净整洁的城市,与旅游结合,更需要的是全域景观的效果。
5.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0.1772)权重值仅次于旅游吸引物方面,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基础之一。该指标中,休闲娱乐设施(0.1462)和旅游交通体系(0.1373)的完善占有较高的比重。其中,交通体系中,可达性交通和公共交通网络是保障游客顺利游玩的基本条件,而旅游直通车和休闲慢行交通的建设更能体现旅游城市的人性化设计,增加游客和居民的满意度。
6.行业管理(0.1040)。该指标下,旅游市场秩序良好(0.2477)权重分值最高,旅游市场秩序与游客、当地居民满意度息息相关。从现实来看,我国亟需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为游客及居民营造良好的旅游休闲环境。
7.游客居民参与度与满意度(0.1305)。在该指标中,各分项指标权重相当。其中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满意度(0.3750)的权重略高于游客的满意度(0.3383)。这与以往以游客为中心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居民在旅游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是全域旅游一个很大的特征。未来如何解决主客矛盾,兼顾游客和居民的利益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大课题。
四、全域旅游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
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结合桐庐县全域旅游实践经验,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初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一)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从该指标体系各层次的权重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吸引物的丰富程度、质量及其独特性、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环境建设与生态保护是创建全域旅游的三大基础条件,其中以旅游吸引物的丰富程度、质量及其独特性为核心。一个区域在确立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总体目标前,首先需要从这三方面做客观评价,找寻差距,补齐短板,确定因地制宜的发展路线,必要时放弃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争创工作,切不可为了全域旅游而全域旅游。
(二)完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重点
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完善需要的是各方面更细层次上的探索和创新,即指标体系中方案层的深层次优化。首先是资源观的改变,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都是创新旅游产品的要素,优化旅游产品的时空布局变得越来越重要,效果也很显著。比如杭州充分挖掘国际游客的需求,将农贸市场等开发成旅游吸引物,深受外国游客的喜爱;“宋城千古情”“印象西湖”等大型旅游演艺,演艺结束后酒吧消遣与女装shopping的时空串联,实现了白天加黑夜的全时旅游;其次是政府与居民和游客关系的转变。政府的功能更多的是引导、支持与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居民和游客的参与为主,努力提高游客和居民的满意度。同时弱化GDP指标,更多地关注就业与居民增收。
五、结束语
目前,全域旅游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主要聚焦于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发展模式、各县域全域旅游发展策略及全域旅游背景下专项旅游的研究,缺乏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深入探索。本文参考政府文件、相关文献及各类指标,结合浙江桐庐县的实践经验,构建了较为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提出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初期的三个基础条件和两个发展重点。此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际适用性,希望可以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指导区域全域旅游的开发。
基于篇幅、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动态化发展以及个人研究水平的限制,本文仅仅是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初期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因此还存有很多不足,比如依托行政区域范围分类,制定不同类别的评价指标;以动态发展眼光进一步对指标体系更新等问题暂未涉猎,这应是之后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研究的重点。此外,本文只邀请了20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样本量较少,后期研究中可增加样本量,进一步增强评价指标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http://www.cnta.gov.cn/xxfb/jdxwne w2/201602/t20160207_760080.shtml,2016-02-07/2016-06-18.
[2]陈晏. 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率先实现井喷式增长[J]. 理论与当代,2016,0 5:24-26.
[3]和世民. 丽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N]. 中国旅游报,2016-03-30C01.
[4]厉新建,张凌云,崔莉. 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 人文地理,2013,03:130-134.[J].
[5]魏小安. 全域旅游解析[N]. 中国旅游报,2015-12-02C02.
[6]石培华. 如何认识与理解全域旅游[N]. 中国旅游报,2016-02-03004.
[7]张辉. 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EB/OL]. http://cats.org.cn/lilunyuandi/z hanlue/26159,2016-02-16/2016-07-06.
[8]桐庐县旅游委员会全. 域旅游如何发展?全国以“桐庐模式”为样本[EB/OL]. http://travel.sohu.com/20160527/n451743763.shtml,2016-05-27/2016-07-04.
[9]中国青年报. 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历程[EB/OL]. http://zqb.cyol.com/htm l/2016-03/04/nw.D110000zgqnb_20160304_2-04.htm,2016-3-04/2016-07-04.
[10]关于桐庐县旅游发展考察报告[EB/OL]. http://www.govyi.com/fanwen/k aochabaogao/201410/fanwen_20141012102130_146884.shtml,2014-10-12/2016-07-04.
[11]人民日报. 浙江桐庐:乡乡有民宿 旅游业态新[EB/OL]. http://www.farmer. co m.cn/xwpd/dfny/201605/t20160523_1208974.htm,2016-05-23/2016-07-04.
[12]唐敏.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4
1数字档案利用中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
数字化档案管理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 还需要掌握电子和网络技术以及防护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知识。但目前大多档案管理人员仅具备档案管理知识, 电子、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难以处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进而导致一些数字档案信息被损坏或泄露。
1.1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普遍存在安全定位不准、安全责任不清、安全权限不明和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有资料表明, 80%的网络安全事件和涉密信息事件与内网人员有关。为了有效控制数字档案开放利用过程中破坏档案信息的行为, 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作后盾。但我国现阶段的数字档案管理仍处于建设初期, 还未具备专门的法律规章制度。目前, 我国的法律体制建设并不完善, 一旦数字档案出现问题, 既无章可循, 又无法可依, 更不能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当发生恶意破坏数字档案的事件时, 由于数字信息取证十分困难, 所以, 很难将违法者绳之以法, 进而导致国家或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1.2数字档案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不全面
数字档案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但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电子设备都比较陈旧, 数字档案的整理、利用和传输方面的电子技术设备不完善, 管理数字档案信息的相关措施比较简单, 不同程度的安全漏洞普遍存在。 比如, 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未采取加密措施、未对数据进行备份处理等, 导致数字档案信息在使用过程中被破坏或泄露;相关网络技术十分落后, 比如光盘老化、外部设备霉变或腐蚀等, 进而可能导致数字档案的内容丢失或混乱;未及时修复被损坏的数字档案信息、未备份的数字档案消失等给企、事业单位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目前, 我国已开始关注数字档案开放利用中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 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实施纲要》, 有关省市也印发了有关规定。但档案信息的安全标准并未针对不同地区或类型的档案进行规范性指导。随着档案数字化进程的加快, 数字档案管理中的漏洞越来越明显, 难以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导致相关法规失去了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作用。
1.3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人才缺失
对于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 人是第一要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既掌握计算机知识, 又了解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但目前档案部门很难找到这样的人才。 此外, 还存在档案专业人才外流的现象, 且现有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大多数档案管理部门在挖掘本部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人才方面的工作不到位, 未进行有效、专业、有针对性的指导, 未能给予相关工作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相应的课程体系不完善,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数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
2解决措施
一个完善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既需要良好的环境, 又需要科学的标准制度和技术手段。因此, 良好的电子硬件和软件是建设完善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 优良的数字档案存放环境是保证档案寿命的必备条件。因此, 关于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法律法规应更加细化, 比如信息产权法、商业机构信息开放利用安全法、信息保密法等;根据不同档案工作的特点, 制订针对性较强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法律法规, 以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1健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的法律法规
健全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法律法规需要由基本的原则、制度、规范性行为和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罚条例等组成。这样一个完善的保障环境才有可能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和完整。因此, 在目前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应对数据档案的使用、存储作更明确、具体的规定, 追究数字档案信息的非法使用者的责任。管理制度是保障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 因此, 需建立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包括操作安全管理、 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规范管理、操作恢复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备份管理、信息系统维修和报废制度等。
2.2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
应加大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技术的研发力度, 提高保障技术的科技含量, 建立技术安全体系结构, 构建分层安全策略, 并应用各种安全技术。
2.2.1内容安全层
内容安全层位于核心层。它的存在不仅可防止数字档案信息被更改或丢失, 还可防止信息内容被非法用户获取。内容安全层的保障建设主要涉及电子签名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电子签名技术可保证信息的内容完整、不被更改。目前, 最成熟的电子签名技术为“数字签章”, 采用该技术可确保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加密技术主要涉及加密、解密算法和密匙等内容。
2.2.2访问安全层
访问安全层采用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 可确保访问的安全。
身份认证技术可防止攻击者假冒合法用户获取访问权限。 目前, 身份认证技术主分为ID身份识别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
访问控制分为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为较常用的方法, 系统中的用户可修改系统参数、用户权限, 以确定合法用户在系统中对哪类信息有什么样的访问权限;在强制访问控制下, 用户和资源均具有一个安全属性, 强制性地规定了该属性下可执行的事项。
2.2.3传输安全层
传输安全层主要采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网络隔离技术等手段, 可防止黑客入侵或病毒感染, 从而使传输系统畅通无阻。采用防火墙技术可防止外部网络的攻击, 使外部主机无法获取网络档案信息站点名和IP地址, 常见的防火墙有过滤防火墙、双宿网关防火墙和屏蔽子网防火墙;采用入侵检测技术可弥补传统安全保护措施中的不足, 属于防火墙功能的延续, 分为异常检测和误用入侵检测。为了保证传输层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 防止黑客攻击, 涉密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必须与国际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物理隔离。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隔离网闸技术已成为物理隔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它从客观上阻断了具有潜在攻击可能的一切连接, 使黑客无法攻击、破坏内网。
2.2.4环境安全层
环境安全层位于系统的最外层, 可为数字档案信息提供物理环境安全、电磁环境安全和存储介质安全保障。针对信息设备具有的信号辐射特性, 运用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可避免窃取方接收到信息设备辐射的信号和复原信息。对于电磁泄露, 目前可以采用的措施主要为使用低辐射设备、利用嘈声干扰源等。
2.3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与科研部门的交流
应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与档案科研部门间的交流, 促进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从实际出发, 在力求高指标操作的同时, 与实际接轨, 务实求真, 着眼未来。建设标准化评价体系可降低数字档案开放利用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因此, 标准的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至少应具备权威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在此基础上, 根据企、事业单位的特点总体规划, 突出数字档案管理的重点, 借鉴国外相关标准成果, 综合国内的实际情况, 制订新的术语标准、权限标准、存储标准、信息利用标准等, 避免在使用数字档案信息的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从而实现数字档案开放利用中的信息安全。
2.4加强对数字档案信息人才的培养
数字档案管理不是相关人员单纯管理实物的工作, 需要相关人员掌握更多的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 数字档案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档案管理工作, 又要了解电子数字信息安全技术。 相关单位应积极培养决策层管理人员, 提高其理论和技术水平, 并从基层挖掘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思想端正的优秀人才, 从而为数字档案开放利用中的信息安全提供人才保障。
2.4.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
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 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系统的人才资源培养和储备机制, 完善人才建设的工作机制, 重视对人才理论、人才成长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研究, 营造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环境, 从而吸引高素质的档案专业管理人才。
2.4.2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应依托社会高新技术, 进一步拓宽人才培训渠道, 有计划、 有步骤地组织在职档案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研讨、培训、专题讲座等, 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掌握新技能、新方法, 探讨新情况、新问题, 尽快提高其对信息的驾驭能力, 使其逐步成为既熟悉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 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最终培养出实用型的档案信息化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于查阅者而言, 档案信息的质量非常重要, 但要保证数字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比较困难的, 只能通过一系列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失真和丢失的概率。 因此,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为档案数字化的顺利发展铺出一条顺畅的道路。
摘要:主要探讨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详细论述了数字档案开放利用中存在的信息安全保障问题, 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 以期为有关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网络技术
参考文献
[1]陈旭.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探讨[J].办公室业务, 2013 (05) .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构建;实施
在当前的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内容中,对旅游行业专业人才自培养是重要教育内容之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行业需求,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实践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锻炼其自身的素质技能,而且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将学生的自身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培养旅游管理型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利用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一部分的问题,所以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渐应用在旅游管理专业上,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质技能,保证日后能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性的旅游行业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课辅助
在构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课程的辅助性训练,理论课程可以说是实践教学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也是其准备阶段,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将理论知识利用生动形象的方法表现出来,在教学课堂上开展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案例分析等等,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找到知识点的重要性,从而开展有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课模拟
实践课模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的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模拟旅游活动的环境以及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制造的环境当中,比如在实践课模拟训练课中,可以将现实的旅游活动情景展示出来,选取中国北京作为旅游的活动背景,让其他同学作为游客,其中安排导游、领队等等一系列的职务,让学生在实践课程的模拟训练中,能够找到每一个角色的定位以及每个角色的重要性[1]。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在当前的社会科技不断的发展影响下,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还原当时的场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课程进行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实践课程当中所进行的训练,大多数可以取得有效的效果,利用网络计算机营造出来的网络虚拟实验也可以将传统操作实验教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替换,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理解教学内容,并且有效的推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顺利展开。
(三)校外实习综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外实习训练,可以与一些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进入到旅游企业当中去实习,这样能够有效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去进行一定的参观和访问,对日常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问点进行有效的解决,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素养[2]。利用校外实习,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职业操作能力,而且能够提前让学生理解日后的岗位需求,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不足,进行有效的补充,完善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学习之后,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与企业进行联系之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性,安排学生符合自己的岗位,比如善于沟通的学生可以安排其尝试导游的工作;比如善于归纳总结的学生,可以安排其进入旅游线路策划的工作当中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有针对性的将学生的优势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而且能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和素质。
(四)课程设计研究
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经营理念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业务操作方法,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将旅游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经营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旅游线路的相关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将可以串联起来的 旅游景点进行有效的整合,比如出发地是北京,经由苏州-上海等地,在返回到北京,不光是要设计旅游线路,在每一个城市的景点也要进行设计,怎么样才能节省时间而获得最大的旅游体验,这都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课程设计的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的线路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旅游的魅力,并且在学生设计线路之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按照学生自己设计的路线进行出行,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设计的线路中不足之处以及优势在哪里,更方便学生对其进行深刻的认知和学习[3]。
(五)课余组织实践活动
在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程理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培养,从全方位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能力,在课余的时间内,教师可以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旅游服务活动,包括一些社会调查活动等等,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感受,而且能够利用这些实践活动将学校的资源与当前社会上的一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帮助学生营造专业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素质、专业技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一定重要性的作用[4]。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优化实践课程
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情况、学生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现有的重复性实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撤销或者是合并,将实践教学逐渐实现整合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当中,保持能够承上启下的实践体系状态,并且在时间、地点、环境的安排上要达到相互配合的目的,从而有效的实现实践教学的全程化;在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学生的基础技能、素质训练和培养也要加大力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向上加大训练强度,强化实践教学自身的渐进性;优化实践课程,要不断的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联系,让学生发现学习和生活是密切相连的,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教师也更容易开展实践教学[5]。
(二)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当前,在社会环境不断进步的影响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实训基地,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训基地当中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实训基地其实就是将现实中的一些场景和环境利用模拟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环境当中进行有效的锻炼[6]。比如导游模拟训练、旅游规划线路设计训练、旅游电子商务实验等等,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状态,引进一些比较先进的标准、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支持,对学生的实训基地训练效果提供一定的保障。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创建逼真化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室当中充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模拟游客在与导游发生争执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能够有充分的心理感受,并且可以锻炼学生对于问题的应急处理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有效的实践教学,取得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效果[7]。
(三)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
在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校内的课程教育,而且要注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与企业签定协议,在达到一定的时期时候,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学生增强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企业本身是正在经营的状态,所以客源、管理、设施都相对来说比较规范,在进入企业实习的时候,学生可以将学校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从中找出可以折中的点,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和沟通[8]。比如学校可以选取一些有国际连锁性质的旅游企业,将学生实习的过程逐渐的开展起来,不仅仅是传统模式下局限于一个城市内,而是在国外、国际上都可以逐渐让学生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不断的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岗位需求,将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也能够进行的很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体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
在开展和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其最基础性的部分,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者之间进行不断的磨合和结合的状态下,对于教师的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程度,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9]。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说是跟现实生活离不开的一种教学,所以旅游专业的学生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定期的参与一些培训、讲座,而且要在旅游企业中有挂职,这样才能够随时的掌握当下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方便对学生分析当前的旅游行业形势;另外,理论课程的教师与实践教学的教师要进行一定时间岗位的替换,让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通,从旅游企业当中引进一些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强实践教学的特点,而且更加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案例明白实践教学的重要。
(五)对实践教学评价的提高
实践教学评价是一种能够判断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评价可以客观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素质进行一定的评判,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不仅是指导教师的评价,而且学生之间也要相互评价,在与企业实习结束之后,企业也要给出相对应的评价结果等等,利用不同单位、人员的评价,让学生逐渐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些不足不断的进行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10]。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可以充分对学生的各项素质、能力、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热情、精神、实践过程、效果等等都有一定标准的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力,从而使得自己能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旅游行业的需求型人才。
三、结语
在旅游管理专业构建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输,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要不断的加大教育力度,在完善当前的教学制度的同时,将实践教学充分的融入进去,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充分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而且能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辅助性作用,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让学生能够进入到旅游企业当中进行实践,在岗位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旅游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能够不断的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实践锻炼将自己的技能、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2]刘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实施效果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04).
[3]刘素梅.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0(03).
[4]陈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J].甘肃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5]杜宗喜.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6]蔡平等.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7]苗雅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设计[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8]张进伟.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
[9]刘长宏,张恒庆,王刚,戚向阳.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
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就业,服务
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目前在我国多个地区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开展, 有些地区借助微信、微博平台, 将求职、就业信息通过这些现有平台及时推送、更新;有些地区则是自行开发出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并对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模式。此外, 一些地区除了拥有自行开发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之外, 还配以相应的专用移动终端, 其外形和银行的自动取款机非常相似, 这种移动终端走进了社区, 方便了广大百姓的生活。
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的特点就是能够将服务对象进行量化, 并对就业服务行为进行细化, 用户通过自助服务终端就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相关操作, 无需亲自前往当地就业服务部门就能得到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我国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的建构情况是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展, 致力于加快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值得探讨的是, 相关部门在构建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维护管理专人负责
构建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数据库的维护管理, 故此, 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将管辖范围内的人员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中, 同时以家庭为单位采集辖区内人员就业及失业信息, 统计失业人员的家庭信息、个人技能、就业意向、培训意愿、社保情况等信息。另一方面, 则根据辖区内人员的求职就业情况与企业搭桥, 筛选出相应的招聘信息及时公布出来。在进行数据维护时, 一定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对信息要定期核实, 删除虚假以及失效的信息。
此外, 还应培训一批专业的维护管理人员, 细化服务, 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 所提供的信息应不仅仅只重视数量, 还要重视质量。专业维护管理人员应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细致、耐心地解决用户的疑问, 指导用户更好地使用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 根据用户的反馈对服务系统进行改进。
二、确定重点帮扶对象
应对辖区内用户做出相对明确的分类, 确立帮扶重点, 如毕业大学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以及农村转移劳动力都应是需要加大服务力度的帮扶对象。对于不同类型的帮扶对象, 应当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于重点帮扶对象, 可进行跟踪服务, 例如对辖区内的在读的大学生应提前统计, 记录下其在读专业和入学时间等信息, 这样可对应届毕业生提供精确、及时的服务。对于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应提供跟踪服务, 了解其就业困难的原因并提供相应帮助。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应利用政策进行帮扶, 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 帮助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找到合适的企业。
三、延伸服务范围统一服务标准
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不应是独立存在, 而是应该与其他社会服务结合起来提供给用户, 这也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除了就业服务之外, 社会保险、劳动监察、流动人口管理等一系列服务都可以汇集起来方便用户生活。
此外还要注意各地区应统一服务标准, 汇集信息, 整合发布, 为用户提供跨区域服务将是数字化就业服务的未来发展走向。而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 各地区在构建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时忽略了交流、沟通, 这样就限制了服务范围, 从而影响服务质量, 无法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
四、多种媒体融合
就业服务体系不应完全依赖网络或单一数字移动终端, 应重视其他媒体的作用, 积极与其他媒体互动、合作。不应忽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作用, 应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体系。通过传统大众媒体的宣传可使更多人了解到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 此外, 可通过传统媒体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如何使用数字化就业服务系统。
总而言之, 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对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我国的数字化就业服务体系刚刚起步, 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但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能够扬长避短, 为更多有求职意愿的用户提供更加完善、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莹, 郑万城, 张勇勤.持续推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经验及思考——以江苏省吴江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 2012 (04) .
[2]杨宜勇.就业增长既要“量”也要“质”[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4) .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7
一、数字档案馆登记备份的价值
第一,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数字档案逐步的取代了纸质档案,这也使得信息的完整真实性很难得到保证,在数据采集、保存的过程当中,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是在保管和维护的过程当中,由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缺乏,导致了许多档案数据没有办法读出,因此,数据备份就成为了保证数据安全的必要措施。
第二,确保数字档案的连续性和共享。在档案馆运行的过程当中,一旦数据遭到破坏,对于档案馆的业务的损伤是无法弥补的,因而,档案备份对于档案馆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主数据中心遭到破坏,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转移到备份系统上,以确保业务连续的进行下去。由于档案中往往包含大量的信息,其中有一些涉密的信息,这样在提取档案的过程当中,既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要保障档案的安全,数字备份恰好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冲突,通过对不同的信息加密,设置权限,以保证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共享。
第三,数据恢复。数据恢复是数据备份的终极目的,在出现难以预料的灾害时,数据备份能做到在最短时间恢复这些数据,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由于灾难的不可预知性,就愈发凸显了数据备份的重要性。
二、高等院校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体系构建的要素
1.构建的资源要素。在高等院校当中,资源要素指的是选取何种档案资源进行备份,资源要素是登记备份体系当中最重要的要素。具体的说,资源要素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学校各部门、机关所形成的数字档案,这些数字档案能够准确的反映出高校的历史以及各部门的基本职能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各资源要素的基础;重大活动的数字档案,高校举办或参与的文化、体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活动的档案,是对于活动过程的全部记录,对日后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民生领域的档案,档案涉及了教育、劳动保障、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重大变革,对民生方面的档案备份,对于解决学校教师、职工、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有极强的参考价值,能够更好的为教职工以及学生服务;个人、团体档案,在档案登记备份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引导个人的档案备份,尤其是一些对于学校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进行档案备份,一方面保障了这些档案的传承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的恢复档案。
2.构建的技术要素。在档案备份的过程当中,涉及到了许多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数字档案的真实性、长期有效性进行保障的技术,主要包括:第一,合理的系统平台。对于高校档案不同的备份单位,档案备份的过程当中接受了海量的档案信息,在登记的过程当中,申请、审核、储存等过程都十分繁琐,故而需要建立一个有效高速的系统平台。第二,元数据。元数据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工具,元数据是数据档案标准化必不可少的,它规定了元素的名称、作用等,能够全面完善的描述档案资料的各方面特征,从而维护数字档案的原始性。第三,备份方式。档案的备份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数据格式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信息的绒料等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备份过程当中要用不同的备份方式,在实际的备份过程当中主要有全备份与增量备份、在线与离线备份、联机与脱机备份等几种重要方式。第四,安全保障。由于在备份过程当中,主要的信息安全问题出现在密码、口令保密不严格或是对数字档案制作人员的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因此要对备份过程采取一定的政策以及技术措施从而保护档案的完整性、安全性。第五,数据存储。在备份的过程当中,如何科学、有效的保存这些数据,是备份过程当中的重点。
三、高等院校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体系的具体构建
1.存储系统方案设计。随着存储档案越来越多,原有的基于本地磁盘的存储已经逐渐被取缔,相应的数据存储管理变的越来越复杂,数据的集中存储需求越来越重要。数据的集中存储指的就是把业务和数据两大系统分开,对于这两个系统进行独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采用数据集中存储方式有以下的优势:只对少量的存储设备进行维修,从而减少了对于每台服务器存储设备单独维修管理的工作量;不需要针对每台服务器均购进存储设备,减少了投资;如果需要新增加服务器时,仅仅需要进行一些设置就可以投入使用,使得扩展变得方便快捷;可以随时增加新的不同的存储设备,可扩展性好。
2.集中存储功能。(1)技术支持。由于备份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如果备份的成功率无法提前预测,并且不能保证及时的恢复数据,那么备份系统的价值就会大大降低,如果备份系统的硬件或者软件发生了问题,在缺少回复流程的情况下,系统的可用性就会被贬低。故而,应当对备份系统的每个部分都进行功能科学的分析和计算,并通过时间、系统负荷等的安全测算,提供自动定时的自动备份策略,并且在自动备份的过程当中,应该发展日志记录功能,出现异常自动报警。对于应用在不同领域的备份系统,应运而生了直观、操作简单的用户界面,缩短了操作人员的培训时间,减轻工作压力。对于需要长时间运行的备份过程,能够实时查看文件的大小,对备份过程进行实时跟踪,从而保证正确备份所有的软件。对于需要安全防护较强的数据信息,在设计备份网络的时候就要充分的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隐患,通过网络隔离分层防护等手段,保证安全。在高校数字档案登记备份系统的构建当中,用户建设环境氛围内外网环境,并实现物理隔离,两大网络分别为外网环境,和校内网办公环境,两个网络均采用档案部门骨干交换机扩展实现接入。(2)集中存储方案。集中存储方案当中,内外网均通过部署华赛S2600存储系统来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这一系统的优势在于使用灵活快捷,关键部件采用了冗余模块化设计,满足了数据库等应用系统、备份、数据中心等不同的存储资源部署的要求。在这一系统的设计中,有完全的缓存掉电保护装置,在电力故障之后,缓存数据可以写入数据保险箱,不必担心断电导致数据丢失。同时,系统拥有的磁盘预拷贝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磁盘状态,有效避免影响。在系统建设过程当中,可以采用辈分服务器结合备份软件,通过虚拟的磁盘库来保护服务器操作系统以及数字资料的安全。
3. 数据备份过程。对于高校的数据管理系统,部署相应的Backup Exec代理软件模块,在定义好了备份系统的资源与策略之后,在约定的时间,备份系统就能够自动的将所有的数据库服务器上的数据从服务器上备份到S2600中。在备份结束之后,系统就会发送备份报告,这时候,管理员就可以在管理界面上清楚的看到已经备份的资料的相关信息。备份系统采用的是在线备份,通过BackupExec,能够做到在不停止数据运行的情况下,进行全备份、累计增量备份或增量备份,保证了7*24h的运行。
4.数据恢复过程。一旦数据发生了损毁,我们就需要从备份系统中快速的恢复数据。如果是在服务器不能启动的情况下丢失数据,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快速恢复功能,恢复数据,然后通过Backup Exec管理界面,选定相应的数据恢复项目,进行恢复。选择恢复项目的时候,首先选定最近一次的全备份进行恢复,然后选定最近差量备份,按时间数据进行恢复即可。
四、以某高等院校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为例分析
1.登记备份模式的开展。2012年4月16日—18日,全国登记备份现场会在杭州萧山召开,要求全面开展人力社保、建设、教育、民政、农业、林业、环保、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安全生产监督、国土等系统的电子数据业务的登记备份,要建立起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中心,建立档案与电子文件灾害应急机制,加强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理论研究等。登记备份是由各级管理部门对本地区内形成的数字档案,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于其完整和真实性进行验证,并由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经过认证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进行数据备份。
2.系统体系的构建。该高校备份中心为档案馆和各级档案馆提供备份的平台,系统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存储技术,实现了在线备份以及数据恢复的功能。主要是用于数据备份和容灾恢复,前者能够保证数据安全、稳定、长期的储存,防止丢失损失;后者则是当发生了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或系统故障,及时的恢复数据以及业务系统。
3.实施的情况。以DBF文件方式进行归档,利用彩色模式,分辨率150dpi以上,以多页或单页的TIFF格式保存(一个单位的同一登记备份批次只能选择一种格式,TIFF格式采用LZW压缩或不压缩),目录数据库及全文挂接均应符合本区域内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为确保数字化成果能准确、完整反映原始档案内容,应将定稿与原稿(包括收发文处理单及留痕稿)一并扫描。针对电子公文则根据实际电子公文文档管理要求进行归档与备份。电子业务数据,按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确定的备份方案,按照灾难备份的要求进行周期性备份。备份数据应真实、完整、有效,能通过一定的措施还原到原始备份时的状态。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8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顾名思义,生态旅游的意义主要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在旅游和生态之间寻求一种最为平衡的状态,以此来提高旅游和生态的质量。生态环境是千百年来由大自然创造的,其中它的景观和环境是不能进行分割的,这也成为生态旅游一条最主要的生命线。近些年,湖北省主要突出客源型生态旅游地、非景观型旅游地、休闲度假旅游地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已经甩掉了旅游资源背景的身份。
旅游人类学注重以人为本,因为旅游这个行为最根本的主题是人类,而旅游资源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客体,市场是整个旅游业中最核心的部分。在生态旅游学中,自然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成为根本,因此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主体就变成环境资源,前来旅游的人就是客体。在这种关系中,旅游业开发商更需要搭建起全新的主客关系,才能对生态环境和资源负责。因此,在对资源进行研究时需要运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这样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
二、生态旅游相关知识的认识
(一)环境资源
人类自古以来就从自然中汲取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得到了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可以说自然环境为我们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环境是具有质量属性的,其属性会在人类各种活动中体现出来,环境的美学和生态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在旅游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两大功能一直在为我们的旅游行为进行着服务。近几年来,很多专家认同环境资源被使用的概念,这样就将生态环境的价值突显出来。
从环境资源的多样性可以看出,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资源,环境资源的使用的确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帮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环境资源进行无休止的滥用。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应当具有节制性,如果过度开发,那么,我们不仅将失去环境的美学功能,也将受到环境生态功能的惩罚。
(二)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
生态旅游将生态观点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主要的建设基础,以湖北省的自然生态景区和文化旅游胜地为场所,为体验、了解、认识、欣赏、研究自然和文化而开展的一种对环境负有真正保护责任的旅游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生态专项旅游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很多相关领域的专家认为,能够吸引游客来旅游的关键因素就是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因此在开发更多旅游项目时更应该注重这一点,将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并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的战略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生态旅游将为地方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以近几年兴起的农家乐为例,原生态的环境和低廉的价格是吸引人们选择农家乐的主要原因,垂钓、涉水、登山、采摘等能够进一步亲近大自然的活动成为其卖点。作为新兴的生态旅游模式,农家乐告别了传统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旅游模式,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方案与构建评价体系
(一)旅游资源分类方案
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首先,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将其分成景观和环境两类;其次,再根据自然属性将其分为人文类和自然类;最后,按形成原因分为实用类和普遍适用类。由于生态旅游和大众性旅游具有很大的区别,因此运用独特的分类方法和评估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所以在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时需要更加准确地评价当地的自然环境。在不断的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两大特点:第一点,我们需要从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概念的角度将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研究,这样才更有利于对资源进行评价;第二点,生态旅游景区和大众性旅游景区的划分不够明细,两者的界限模糊不清,这样会导致旅游开发商过度开发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明确两者之间的界限,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生态资源进行分类。
(二)评价体系构建
生态旅游的体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含了各个方面的特色体系,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追求层次的提高,生态旅游资源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在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时需要时刻注意生态质量,保证人文和自然的统一,并且还要突出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多元性、健康性。自然风光和景观的结合同样是生态旅游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二者绝不可以分割成为单个的个体。
评价体系的构建同样需要按照一定的层次来进行,首先需要将景观和环境看做一个整体,其次要按照旅游活动是主体,人为客体的结构来创建一个不同的关系,最终才能经过不断的实践和验证使其成熟。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并且需要选取指标体系来当做标准,指标体系的选择要趋于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其中包含的数据要实时地更新和获得。构建评价体系还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使用起来要操作简单,最终的评价结果更要体现出客观事实。
生态旅游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考虑,无论是从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还是从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生态旅游评价体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势在必行。但是,如果当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时,那一切都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决不允许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地方经济发展。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在人们生活质量迅速提高的今天,更多的人会选择旅游来放松自己。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但是给自然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样,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国家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我们更加提倡生态旅游的方式,以此来保证游客旅游质量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由于生态旅游的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例如资源分类不够明确,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都需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本文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分类及其评价体系构建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因此旅游就成为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很多家庭都会制定一些旅游计划,同时旅游经济也随之快速增长。然而,旅游也给一些景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所以我们更应该提倡生态旅游,这种旅游形式和大众化旅游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是一种可以让景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最原生态的环境甚至会成为一种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将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分类及其评价体系构建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构建速度。
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9
一、研究现状
大数据概念最早出现于2008年9月的Nature杂志上, 2011年5月全国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Mc Kensey公司发布大数据调研报告之后, Oracle、IBM、Microsoft等IT巨头, 纷纷加入到相关研究中。最早将大数据服务引入图书馆中并着手实施的是Harvar。
国内有关网络数字资源建设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美国国会图书馆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 开始将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 供美国各地学校与图书馆利用。“美利坚记忆项目”、“美国回顾”、“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等研究项目, 都标志着美国图书馆在建设数字资源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继美国之后, 许多国家也都开始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在我国, 从1995年开始数字图书馆成为了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 开始了数字资源的建设。
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从研究主体上看, 国内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和计算机领域, 尤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国外研究领域除此之外, 还包括企业管理等。在研究主题方面,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数字资源的理论研究方面, 如数字资源的利用率、绩效评价、知识产权保护等理论探讨层面, 实证研究缺乏。而国外的研究偏向应用, 涉及到知识管理、大数据整合技术、网络数字资源体系与服务模式等方面, 实证研究成果丰硕。至今国外在本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正得到高度重视。然而, 无论在研究主体、研究主题、研究深度等方面, 国内的差距都是显著的。
二、研究意义
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数字文化体系构建的重要部分, 面对河北省网络数字资源建设在地区间、高校间学科间发展不均衡, 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重复购置率高不足等问题, 应该实施区域信息化发展战略, 由省级、市县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 共同组建河北省级区域图书馆大联盟, 开展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 特别针对大数据环境下新特点, 对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尚存在专业盲点, 而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数字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础与关键, 本研究将弥补这一不足, 为逐步建立具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河北省公共数字资源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证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网络数字资源联盟采购及共建共享研究。
数字资源联盟采购 (或称集团采购) 、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 研究的内容一般主要是对数字资源联盟采购及共建共享的现状、特点、模式、组织管理, 以及全国性高校图书馆或地区性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践进行研究。总体来说, 目前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联盟采购还处在探索阶段, 发展程度尚不太成熟。
(二) 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
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 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数字保存的格式与标准、保存策略与方法、保存元数据、知识产权、保存成本等一系列问题, 都受到财务、技术与人的因素的制约, 从而在近几年使得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国外相比, 国内对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与长效利用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 网络数字资源绩效评估研究。
国内网络数字资源的绩效评价研究开始于2000年, 网络数字资源绩效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国外数字资源评估研究的介绍、对某类数字资源质量的评估、数字资源绩效评价的原则、构建数字资源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方案的具体实施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规范性的研究成果较少, 尤其是缺少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在数字资源存储方式、服务模式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 随着数字资源的大量引进和价格的逐年上涨, 数字资源的购买与使用单位也会越来越重视数字资源的绩效评价, 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会呈现出更多特点。
(四) 网络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目前网络数字资源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复杂的难题, 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很多方面, 如数字资源导入、格式转换、数字资源整合以及检索平台软件与集成系统的使用权等,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待知识产权的立场、知识产权合理使用范围、数字图书馆法律属性问题及法律关系、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研究等, 研究涉及面广, 但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
四、河北省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模式构建
(一) 加大投资力度, 统筹规划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
河北省委、省政府应明确把数字资源建设纳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大投资力度, 提出以省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 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在全省推广数字图书馆服务, 统筹规划全省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平台和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 打造全省数字图书馆联盟。
(二) 构建网络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应加大网络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 把所有网络数字资源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全力开发河北省网络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全省网络数字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服务, 通过该平台, 全省数千万数字图书馆用户, 无论是在图书馆, 还是在其他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 都可访问到河北省网络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及国家数字图书馆海量的数字资源, 提高全省网络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 建设网络数字服务体系。
随着网络数字资源的整合, 覆盖全省的网络数字资源服务共享平台将逐步建立, 借助完善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将建立以省图书馆为核心, 开展资源检索、资源导航、虚拟参考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将同步延伸至省内各级图书馆, 突破地域限制, 创立联合参考咨询服务体系;利用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服务可以发挥多个图书馆联合的文献资源优势, 弥补单个图书馆文献量不足的遗憾, 提升网络数字资源信息服务能力。但也要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形式, 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
(四) 建设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人员团队。
人员团队是网络数字资源服务共享平台和网络信息服务发展的关键。网络数字资源的建设, 要求馆员不仅要有很强的图书情报、计算机网络、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必须具有相应的实践技能。数字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数字化服务等的开展, 都对专业队伍的知识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图书馆要做好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必须打造一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准的实际技能二者兼备的工作团队, 这是构建图书馆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重要人才基础。
摘要: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梳理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阐述符合大数据环境的河北省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构建的意义, 以及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提出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河北省网络数字资源服务体系模式。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数字资源,资源服务体系,河北省
参考文献
[1]郭自宽, 张兴旺, 麦范金.大数据生态系统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情报资料工作, 2013.2.
[2]陈英.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2.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体系构建 篇10
摘要:数字参考咨询的质量是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命脉,对其质量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以此,结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指标的原则,对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内容逐一分析,以期构建完整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体系,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129-03
1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评价指标的原则
1.1 系统性
从系统学的角度看,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专家和咨询馆员为主体、以信息资源为依据、以现代技术为保障,通过有效协调和管理,提供虚实结合的知识服务,实现服务效能的最大化以满足用户需求。因此,要从系统的观念和总体上认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的组织,妥善协调、解决其相互间的关系。
1.2 发展性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拓展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是从传统参考咨询向现代化的知识服务发展的形式之一,在我国图书馆还属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由于它的发展与国外还有差距,用户对我们所采取的服务模式还需要有适应的过程。因此,我们对它的评价,既要看到它对推动我国图书馆界服务空间的拓展、服务方式的转变、服务效率提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发展受环境制约,需不断完善的现实。要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它进行引导,努力使它的发展既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又适合用户要求。
1.3 操作性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由于涉及系统功能和发展目标,服务规范和管理、参考资源的发掘和组织、学科馆员的组织和配置、服务方式和开放性、用户管理和用户组织、咨询问题等诸多因素,其整个系统的评价应该符合简便明了。也就是说,应既有导向性又有可操作性。
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评价方法
2.1 评价工具与咨询记录
彼得·赫蒙和查理斯·麦克露(PeterHernon,CharlesM.McClure)认为评估工作一般过程的第一步是:准备。图书馆确定组织目标、建立可计量的评价指标、给予工作人员充分的培训以执行评估工作、确定评估的潜在使用价值、图书馆员对评估的相关问题、论题、技术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第二步:评估研究。就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开发并实施专门的研究评价问题、绩效测评、研究设计及方法。第三步:组织发展。这是评估的最后一步。图书馆评价评估处理的结果,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并改善服务。判断如何改正问题、如何应用策略,通过改变服务来改善组织绩效。一个真正的评估计划不仅仅包括对问题的鉴别,还涉及大量准备工作以及方法论的发展和人力问题。人员少或者财力小的机构将难于实施及维持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评价过程。而且,大部分的评价指标必须本地化。必须研制出质量评价工具,并且确保这个工具可以很容易地运用到各种类型的组织中去,否则这个评价过程太消耗人力。
2.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评价制度
2.2.1 评价办法。按照评价方案,对参考咨询系统的评价采取定量和定性双结合的评价办法。定量指标:由系统搜集统计各项相关数据,依据评分细则计算出分值。定性指标:包括安全性、合作咨询、解答准确率等;系统随机抽取XXX咨询人员(学科专家)的咨询解答3项,由专家评议综合各系统分值;用户对系统咨询人员(学科专家)的反馈意见,每项咨询服务,均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反馈表”,由用户对该项解答评分。非实时咨询服务,反馈表随咨询解答同步发往用户邮箱;实时咨询服务,当用户关闭咨询窗口时,系统弹开在线反馈表。根据分值转化表,由用户选项计算出用户对该项服务的反馈分数。系统统计出XXX咨询人员(学科专家)的咨询数量及相应的反馈总分,计算出平均分值。
2.2.2 评价要求。(1)评价时间。具体时间由管理中心根据系统实际工作情况确定。(2)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5名以上奇数成员组成,包括兼职或专职的咨询专家、学科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每位评价人员按分工项目提出评分依据。(3)评价主要程序。评价小组成员熟悉评价方案各项指标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提出评价重点,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评价小组收集、统计当年用户访问数量和咨询专家的服务数量;评价小组根据评价方案中制定的服务质量评估标准对咨询人员和学科专家的解答答案的质量、数量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小组汇总用户反馈、系统统计和专家评审三重评估结果,讨论评价意见及结论建议;撰写并提交评价报告。(4)评价报告与评价结论。在撰写评价报告之前,评价小组全体成员应认真讨论,在主要问题上统一认识,形成总体评价。具体撰写时可以按评价重点,分工完成初稿,评价小组组长汇总各部分初稿后形成讨论稿,在全组会上讨论、修改、补充形成正式的评价报告;评价结论应持慎重态度,综合用户反馈、系统统计和专家评审三重评估结果作出结论,并在报告中提出令人信服的依据;评价报告应有针对性,用词准确,实事求是;评价小组内对评价报告内容或对某些评价项目的评价依据有分岐意见不能统一时,组长可作出最后决定,但应把分岐意见随同评价决定同时上报;上报评价报告时,还应提交必要的补充材料,如用户反馈意见、专家评审意见等,以及其它影响评价结论的关键项目的评价依据材料等;评价小组组长在评价报告上签字,并代表全组通报评价意见和提交评价报告;评价结论经审议后,再以适当方式公布,其它单位或个人无权公布评价结论。
3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评价指标
3.1 参考源评价的指标
参考源是数字参考咨询服务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一定规模与质量的参考源作后盾,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将寸步难行。网络环境下,参考源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分散无序、动态等特点,对它的评价可从数量与质量两个指标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3.1.1 数量指标。总量:电子参考源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否够用,学科分布是否合理。类型及分布比例:电子参考源的学科覆盖范围、所占比例应适应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从学科角度分析,电子参考源包括了哪些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从信息产品考虑,是否包含专著、论文、研究报告、会议信息等;从信息来看,是否有文本信息、图像图形信息、音频视频信息等。用户的信息需求不仅仅源于工作与学习,越来越多的用户趋向于关注法律保险、医疗、财经类信息,电子参考源要突破原来图书馆的围墙,面向社会。
3.1.2 质量指标。权威性:指其生产单位的信用、声望及产品的可靠度。时效性:主要考察电子参考源的年限跨度及更新频率。频度高、周期短、速度快为最佳。年限跨度过短会造成信息资源不充分,检索时漏检;更新周期太长不能反映最新情况,会影响检索结果的新颖程度。稳定性:电子参考源的保持状况如何,链接资料的正确与更新情况。特色性:指每种参考源所具有的特定收录范围和学科专指性,是否拥有自主开发的数据库等。参考源内容不应有过多的重复。考察其是否包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以及超文本链接等。注意参考源的学科特色和地区特色,以有助于形成体系的完整性。合法性:参考源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那些依法禁止出版、传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信息源不得被引进作参考源,不可非法获取和使用虚似参考咨询源。实用性:指电子参考源的使用情况,具体包括用户界面、语言环境、应用要求及价格与网络使用费用等。经济性:要考虑参考源产品的价格,网络使用资费。综合考虑投资效益,超过图书情报部门和用户支付能力的电子参考源不足取。同时,也要结合各图书情报单位自身的地位、特点、任务、实力以及用户需求情况,建设有特色的电子参考源。
3.2 参考服务评价指标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不应局限于在网上开展问答形式,而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优势对用户进行全方位的主动服务。
3.2.1 服务内容。除开展网上借阅、目录查询与常见问题解答等基本服务外,还要依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对用户进行教育、开展网络导航、建立镜像数据库、对网上检索工具进行评估和介绍,有条件的还应提供学科馆员的咨询服务、个性化检索服务等。
3.2.2 服务方式。采用异步还是实时交互,采用Email、FAQ、ICQ等还是几种方式的结合,是否与其他机构合作,合作的次数等。既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RS)的实践经验,又要立足于本馆的服务主体和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3.2.3 服务手段。是否利用智能化计算机专家系统获取咨询答案或寻求智能性判断;是否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或其他电子检索工具定期在网上漫游,查找新的参考源,并纳入自己的数据库,为提高查全率与查准率做准备等。
3.2.4 服务时间。包括一周正常工作时间和解决一个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前者越长越好,后者越快越好。
3.2.5 服务对象。服务的对象除了到馆用户外,尚有未到馆的虚拟用户。对两者是否有权限限制(如允许的问题类别和允许的合理答案等),对于本馆用户与馆外用户是否实行无差别服务等。
3.2.6 服务管理。包括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组织和人员配置、资源、经费、技术等评价指标。为保证服务有效协调和运行,管理机构成员应包括相应的主管领导、参考咨询人员、技术支持人员、资源加工与组织人员等。同时,要协调支持该项服务开展所涉及到的、分布于馆内各部门的相关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物质资源;保证咨询解答的权威性、咨询用户隐私的保密性及专家及时接受培训、定期评估服务质量、积极进行宣传推广等。
3.3 咨询馆员的评价指标
任何图书馆参考服务的设立都是为帮助用户寻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参考馆员即是沟通用户与所需信息的重要桥梁。虚拟参考咨询工作在参考源、咨询服务手段、咨询服务用户需求及咨询服务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对新形势下咨询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从整体结构与个体素质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3.3.1 整体结构。咨询馆员的配备:单靠咨询馆员的个人知识已无法解答用户的各种咨询,各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馆藏情况、专业特色,除设立专业部门从事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外,还应配备若干“兼职”的特色专家咨询员,包括本馆各部门的业务骨干以及具有本馆特色馆藏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互联,将各个分散的咨询专家包容在一个统一的联机咨询系统中,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内容广、保证率高、准确及时的咨询服务。参考馆员的层次:参考馆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外语结构、各学科专业结构等要适应用户的信息需求特征。馆员的继续教育:是否对参考馆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等。
3.3.2 个体素质。职业道德:咨询馆员应具备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自觉性,主动、积极、耐心细致地与用户进行电子化交流,把用户的满意作为自己最大的成功。在咨询的整个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尊重用户的隐私权,未经用户许可不能随意透露用户的个人信息。背景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外语知识和网络知识。掌握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能在各种网络上漫游,并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参考服务自动化;具备筛选、整序、浓缩、分析等信息整合与研究能力,并运用自己的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发掘、整理出用户最需要、最有价值的信息,不仅为用户提供直接、事实型的答案,更应该为他们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指导他们掌握专业领域的信息来源,了解学科动态与发展趋势。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的评价可参考如下标准:(1)可靠性。可靠而准确地开展承诺服务的能力;(2)反应性。帮助用户并提供快捷服务的意愿;(3)保障性。工作人员的知识和礼貌及其传达信用和信心的能力;(4)移情性。对用户给予关切和个别的关注。
3.4 用户评价的指标
3.4.1 培训目的。培训用户掌握并正确使用虚拟参考咨询系统(DRS),充分理解本馆提供DRS的政策、程序和相关的界定;正确使用本馆所采用的各种DRS服务手段;清晰、无误地表述自己的需求;理解回答问题的内容等。
3.4.2 培训内容。网络基础知识,包括因特网和万维网的简介、网络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接收与发送、利用FTP进行网上文件下载等;图书馆资源使用讲座,介绍图书馆有哪些全文电子图书、全文电子期刊及相关的数据库与网络资源,重点讲解各种电子资源的收录情况、检索方法与技巧;怎样获得图书馆没有的资源,讲解网上灰色文献的查找等。
3.4.3 培训的形式。可以举办培训班实行面对面的教学,也可以设立“网络教室”,将信息检索课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链接在图书馆主页上,实行网上教学。
3.4.4 培训的效果。评价指标包括参加培训的人数、参加检索知识测试或考试的人数及考核情况、用户对教育与培训满意程度、用户对咨询回答的反馈。
参考文献:
[1] 詹德优.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 姜晓.图书馆绩效评估方法评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1).
[3] 张娴,杨志萍,周宁丽,李丹.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网络联合参考咨询服务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案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
[4] 杨慕莲,詹德优.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评价标准与体系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4).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 篇11
一、引言
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级各类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理念模糊、管理体制不通畅、经费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育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等方面[4]。在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爆发的时代, 如何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服务工作, 促进社区教育数字化跨越式发展成了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地方高职院校或者社区培训学院作为引领当地数字化社区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 作为构建当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发挥好当地高职院校或社区培训学院的师资队伍的能力、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能力和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江苏省, 很多市县都依托当地电大系统或者公共服务体系来开展社区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具体则由基于当地市民终身学习在线或者市民终身学习网开展社区教育来体现, 如“道德之城, 乐仁昆山”的昆山市民学习在线;“乐居吴江”的吴江市民学习在线;“魅力宜兴”的宜兴终身学习网等, 都通过基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市民终身学习在线或者市民终身学习网来架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这样就可以很好解决社区教育理念模糊、管理体制不通畅、经费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育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等问题。
二、数字化社区教育相关理论
(一) 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 从狭义角度来看就是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信息等形式和媒介的教育资源, 通过互联网、光磁等非纸质媒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教学、学习和研究的信息保存为文字、音频、图像、视频等, 再经过网络信息技术和终端等方式展现出来的教育资源;从广义角度来看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切支撑性教育资源的总和[5]。
(二) 数字化教育服务
数字化教育服务是指以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技术为支撑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体系, 通过一定的机构或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导航、检索、参考、传递和交流等服务, 从而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从浩繁的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资源的全部活动, 是面向所有用户传播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
(三) 数字化社区教育
本文研究的社区教育是指基于数字化社区教育, 就是在社区范围内, 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方法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或者网络平台, 建设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沟通交流渠道、数字化信息展示采集等, 以满足社区居民学习生活需求的一种教育体系[6], 包含如下特征:首先, 具有数字化教育的学习环境, 能够将教育教学过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教与学的环境;其次, 具有终身教育学习体系的系统环境, 能够设立包含如“教育咨询”、“人文江阴”、“保健养生”、“企业管理”、“技能培训”、“学历提升”、“资格认证”、“儿童世界”、“青年天地”、“中年人生”、“老年大学”等覆盖终身教育体系内容的模块;再次, 建立多功能虚拟教育平台, 能够实现整合地方高职院校和社区培训学院相关教育资源, 丰富社区居民多类型学习方式, 提供社区居民交流学习空间, 统计分享社区居民学习成果和数据, 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质量。
三、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服务保障
(一) 数字化社区教育模式符合发展趋势
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规范”教改项目, 试图通过该教改项目促进全民学习, 加快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相应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 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数字化学习是搭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手段, 教育部教改项目和“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保障。
数字化社区教育将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相结合, 利用网络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来共建、共享教育资源, 而建设学习型社会, 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快捷的学习服务, 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现阶段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 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普及教育和体现公平;因此,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来弥补目前社区教育资源的不足, 促进社区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地方高职院校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质量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是江阴市一所公办高职院校, 与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阴分校和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管理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引下,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积极构建“四中心、一平台”的江阴终身教育体系, 即江阴市民的“学习中心”、企事业单位的“培训中心”、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江阴信息化的“考试中心”和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搭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江阴市民终身教育学习平台。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江阴终身教育学习体系,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征求了江阴市委、市政府及教育局的建议和意见后制定了《江阴市数字化社区教育“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健全了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体系;阐明了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基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江阴终身学习网”作为开展社区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搭建“江阴终身学习网”的同时, 充分结合国家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合作高校先进的学习理念和设计思想,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管理平台来完善组织服务框架体系;充分发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 积极开发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社区教育资源, 同时将科研引领和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社区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 形成科学常态的高质量社区教育服务。
四、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调研分析
为了更好地促进江阴市社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了一次在线问卷调查, 问卷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 (试行) 》 (教职成厅[2010]7号) 部分指标为基础, 结合《江阴市数字化社区教育“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 初步拟定了“江阴市数字化社区教育需求调研问卷”, 并对问卷相关项目指标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 结果满足研究要求[7]。
从2014年1-3月通过“江阴终身学习网”开展问卷调查, 历时3个月, 收集有效问卷458份,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来看, 比较突出的问题如下:一是社区居民对基于数字化社区教育认识度不高, 不知道“江阴终身学习网”是干什么的, 有哪些可学, 这说明江阴市社区教育在健全组织架构体系和宣传数字化社区教育方面还有待完善;二是虽然“江阴终身学习网”上提供了2000-3000门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 但是提供的学习资源与社区居民需求的资源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具有本土化特色文化的资源较少, 这说明在引进和开发资源的方面要结合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和动机, 不能盲目硬搬硬套;三是提供的学习资源要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展示形式和途径, 纯文本、单视频的资源较多, 只能通过电脑浏览, 手机等移动设备还不能完全支持;四是“江阴终身学习网”的支持服务能力较弱, 各级社区教育相关人员不能及时地对线上线下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等。
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要科学开展好当地社区教育工作, 必须解决好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体系的相关问题, 例如:运用科学研究引领社区教育顶层设计、健全实施主体组织架构及完善支持服务、有效管理评价社区服务质量等。
五、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构建
(一) 数字化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建设
近年来, 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主办、江苏开放大学承建的“江苏学习在线”给江苏省各市县构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平台指明了方向:一是“江苏学习在线”是江苏省社区教育的引领性门户网站;二是“江苏学习在线”是全省各市县社区教育在线学习及其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三是“江苏学习在线”是集社会教育课程学习、资源管理、成果认证、数据统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平台。
在“江苏学习在线”的指引下, 江阴市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成了四级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 即由江阴市教育局主办、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承办、各街道 (镇) 社区教育中心校和市民村民学校共同参与的四级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同时依托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 发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科学研究和管理评价职能, 在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了江阴市数字化社区教育“三横四纵”服务框架体系, 即依托“江阴终身学习网”建立了社区教育科研引领机制、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 (含支持服务能力建设) 和社区教育管理评价机制三大横向管理运营模块, 每一个模块又搭建了纵向四个层面的子模块[8], 如图1所示, 通过科研引领和管理评价机制同抓共管, 使实施组织架构体系内的四级管理机构健康有序地开展社区教育各项支持服务工作, 同时开展对街道 (镇) 社区教育中心校、市民村民学校和社区居民的指导和培训工作, 全面推进江阴市社区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 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
“江阴终身学习网”作为江阴市社区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 按照既保证传统社区教育服务功能, 又有机整合江阴本土特色教育资源为开发目的, 在“江阴终身教育网”上设立了“教育咨询”、“人文江阴”、“保健养生”、“企业管理”、“技能培训”、“学历提升”、“资格认证”、“儿童世界”、“青年天地”、“中年人生”、“老年大学”等板块和对应的2000-3000门课程资源;同时为江阴市教育局、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分别建立了后台管理平台, 为街道 (镇) 社区教育中心校建立了二级管理“分平台”, 充分发挥二级管理人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便于街道 (镇) 社区教育中心校建设本区域特色课程和对本区域居民进行管理;并建设了为社区居民和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沟通的“交流中心”, 方便做好学习支持服务和活动开展指导等工作。为了体现社区居民个性化学习空间和学习成果, 特开设了针对社区居民的“个人中心”板块, 方便社区居民建立自己个人博客、微博等, 分享和传播社区居民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和成果。
(三) 数字化社区教育支持服务能力建设
数字化社区教育是一种基于网络开放环境下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学习模式, 与传统社区教育模式相比, 它呈现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分离”的特点, 因此, 在开发建设基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江阴终身学习网”的同时, 必须提供个性化的社区教育支持服务, 满足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
在建设“江阴终身学习网”的同时, 完善了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统一领导、街道 (镇) 社区教育中心校分级管理、市民村民学校分工合作的支持服务体系, 共同负责对社区教育居民的支持服务, 具体体现在:一是数字化学习场所环境的支持服务, 包括社区学习场所、设施设备、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维护, 社区接待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营等, 这是开展数字化社区教育的物质基础保障;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支持服务, 包括引进数字化资源的规划, 推荐、检索、获取教学资源的指导和培训, 开发建设具有本土乡土特色课程的资源等;三是数字化管理支持服务, 包括信息咨询、课程安排、活动组织、学习记录等, 良好的管理支持服务能够使社区居民随时获得信息, 减轻或消除由于教学分离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困难感;四是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 包括基于“江阴终身学习网”开展导学、督学、助学、交互等环节, 保障社区教师可以作为社区居民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顾问和监督者;五是人力资源支持服务, 包括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专职和外聘师资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及“三横四纵”管理人员建设和培训考核等;六是后勤管理支持服务, 包括各级社区管理机构财务、财产和安全管理等。
(四) 本土化社区教育资源开发建设
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大环境下, 江苏省各市基本建立了基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市民终身学习在线或者市民终身学习网。很多在线资源存在着重复建设或内容雷同的现象, 因此, 开发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社区教育优质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阴市社区教育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本土优质课程资源, 江阴市各个街道 (镇) 基本都有自己特色的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 如何让这些优质的本土特色的课程资源有效转化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针对上述情况, 在本土化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如下保障措施:一是开展各街道 (镇) 的实地调研, 对江阴市各街道 (镇) 特色本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走访, 收集相关教材、图片、视频和文本等资料, 然后分门别类进行前期素材的整理和归类;二是制定江阴市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标准, 用先进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理念来规范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 建设具有通用标准化的本土优质教育资源[9];三是创新开发模式, 采用江阴市社区培训学院和高校联合开发模式, 通过技术优势互补、人才资源共享联合开发高质量的本土化特色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上述措施, 在“江阴终身学习网”设立了“人文江阴”板块, 初步开发了含“名镇风采”、“名胜古迹”、“地方掌故”、“地方特产”、“风情名俗”、“杏林春秋”、“暨阳名人”、“名人与江阴”、“古今兵事”、“历代吟咏”等10个子栏目近200门课程资源。
(五) 数字化社区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在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作为有效评价当地社区教育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有助于推进当地社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开展社区教育评价也将有助于利用社区居民的集体智慧来管理社区教育工作, 提高社区教育服务质量和提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由江阴市数字化社区教育“三横四纵”服务框架体系可以看出江阴市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是较为完善的, 既有社区教育科研引领机制、实施组织架构和支持服务体系, 又包含管理评价机制, 基本实现了引领、发展、服务、评价等四者有机结合、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
在开展社区教育评价过程中充分运用管理评价是手段、指标体系是杠杆的原理[10], 以教育部办公厅的《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 (试行) 》 (教职成厅[2010]7号) 部分指标为基础, 结合《江阴市数字化社区教育“十二五”战略发展规划》编制初建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专家意见法进行咨询和征求意见, 同时也向部分社区居民征求意见和建议, 修订初建的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对初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 随后开展问卷调查研究, 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服务质量, 找出服务差距, 进而不断优化数字化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六、结论
数字化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关键, 应该有顺序、有目的、有层次地进行[11]。从笔者对江阴市数字化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社区教育基本已经由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发展过渡到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内涵和质量阶段, 因此, 本文研究提出了数字化社区教育“三横四纵”服务框架体系, 以科研引领社区教育跨越发展, 以组织架构和支持服务推进社区教育稳步发展, 以管理评价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实现了江阴市社区教育“引领、发展、服务、评价”深度融合, 整体推进数字化社区教育和谐发展。
但由于在调研社区居民需求的广度和研究社区教育理论的深度上存在不足和缺陷, 因此, 在数字化社区教育推进和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扩大研究社区居民的范围, 深入研究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 从而不断完善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提升社区居民服务感知和满意度。
摘要:针对目前大部分地区对社区教育认识不到位、理念模糊、管理体制不通畅、经费不足、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育内容不具有针对性等方面的问题, 文章根据江阴市社区教育开展情况, 对依托地方高职院校或社区培训学院构建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实际意义和发展趋势, 对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进行调研, 对数字化社区教育的服务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 通过地方高职院校或社区培训学院构建的数字化社区教育“三横四纵”服务框架体系能有效推进当地社区教育的跨越发展, 丰富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 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质量, 对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 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有着重要借鉴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社区教育,江阴终身学习网,三横四纵,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2010-07-2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668/201008/xxgk_93785.html.
[2]胡本春.社区教育中的政府智能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7-10.
[3]郝美英.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2-3.
[4][5][6][9][11]黄晶晶.数字化社区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1-20.
[7]沈建仪, 戴建平, 邹佳帅.无锡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需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9) :25-31.
[8]张琪, 李娟.基于实践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3 (3) :1-4.
【数字旅游体系构建研究】推荐阅读:
旅游社会教育体系构建06-18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0-20
乡村旅游目的地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11-06
数字化构建05-09
构建数字档案馆06-09
数字旅游08-16
旅游数字化07-16
数字化门诊系统的构建07-12
构建智能型数字化医院10-20
旅游体系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