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2024-07-13

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精选12篇)

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1

进入二十一世纪,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励, 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 大量外国企业不断涌入, 同我国企业一起竞争有限的国内市场。这些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上的竞争, 而高新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因为人才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而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其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研究生就业现状

谈起研究生就业, 如果光从就业率上看, 就业形势相对来说还算良好。据2000—2002年全国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的统计数据显示, 3年的全国研究生平均就业率为93.2%, 2004年就业率为93%, 这说明目前研究生就业率普遍较高, 一般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如果从供需比上来看, 研究生的就业优势却在明显下降。据统计, 2002年, 研究生的全国供需比可达1∶4以上, 而2002年仅约为1∶2.6

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启迪教育。

4.回报党和政府关心, 感恩社会。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近些年来每年都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也给予了多种形式的资助。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感恩成才”演讲比赛、文艺演出、摄影比赛等活动, 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们自发组织了赴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乡村小学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 利用实践内化学生感恩品质

学校将感恩教育真正渗入学生的心灵, 大力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其形成感恩品质。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 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 让感恩意识进他们的耳, 入他们的心, 产生情感体验, 转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坚持“实事求是、创新 (内容、机制) 、可持续、易推广、参与式”的原则和“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及能力提高”的目标, 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和实践活动, 着力提高困难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积极组织和引导困难学生参加由此可见, 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而且从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研究生扩招计划。据教育部公布, 截至2005年, 研究生扩招年递增的速度平均超过26.9%, 增幅较大。且由于研究生教育改革, 有的高校将研究生教育从三年制的培养模式改为两年制, 这就可能造成2004、2005两级学生同时就业, 这无形中又扩大了下一年研究生就业人数, 2007年, 我国将迎来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就业。但从以上情况看来, 研究生就业并不比本科生就业轻松。“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这样标题的文章近年也纷纷出现在各大报纸杂志上。

二、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 对工作的期望值偏高。

在大多数人眼中, 研究生应该是职场上的香饽饽, 甚至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皇帝的女儿”。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 学生们纷纷加入庞大的考研大军, 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而拼命考研。基于研究生阶段付出的教育成本和在专业方面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 大多数研究生在选择就业时普遍认为自己应该有更高的起点, 对工作的期望值偏高。

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一个表现是他们对就业地区的期望值高。一份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研究生心

各种特色活动, 让困难学生在活动中走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在活动和工作中学会知恩、感恩和报恩。通过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 不但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而且升华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追求, 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尚道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8.

[2]唐喆.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究[J].山西教育教师教学, 2009.8.

[3]戴世琴, 蒙平川.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今日南国, 2008.03.

[4]刘宇杰.关于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心理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5.

[5]朱飞, 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9.11.

目中最理想的就业地区依次为上海、深圳、杭州、北京, 选择这些地区的比例分别约为38%、21%、18%、17%。

这几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长期以来在吸纳人才方面占据着极大的优势, 很多毕业生都抱有类似“宁要北京一张床, 不要外地一栋房”的观点。而那些较落后地区, 尤其是条件比较艰苦的西北地区人才极度缺乏。

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对薪酬的期望过高。据《解放日报》报道, 有调查显示, 研究生中48%的人对薪水的期望值是3000—5000元, 38%的人对薪水的期望值是5000—8000元, 14%期望值为8000以上。

(二) 年龄、性别、专业等问题也限制着研究生的就业选择。

年龄门槛、性别歧视、专业“冷门”等就业瓶颈让不少毕业生在应聘过程中遭遇“滑铁卢”。按正常的入学年龄, 本科毕业以后直接读研的研究生毕业时年龄大概在26岁左右, 而那些工作几年后再考研的毕业时的平均年龄更大。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较大年龄层的人缺乏可塑性, 所以对其需求性较小。

而且很多女性毕业生由于其年龄层恰恰处于结婚和生育的高峰期, 常常需要分心照顾家庭, 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用人单位在招聘这部分求职毕业生时也会有所顾忌。

此外, 毕业生所学专业对就业也有较大影响。从2005年反馈的就业行情来看, 通信、建筑、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比较“抢手”;一些工程技术类和行业特点比较明显的专业就业率也比较高, 而文科毕业生就业相对于理工科学生就比较难。

(三) 用人单位设置就业门槛。

就目前的职场来看, 用人单位为迅速取得新人, 追求“精英中的精英”。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 相对于本科生来说, 可以算是“精英”了。但由于近几年研究生的供给相对增加,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选择余地也就大了, 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重视学历, 而更看重经验。因为企业如果招聘到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既可以获得优秀的人才, 还可以减少岗前培训费用, 起到转移部分企业成本的作用。在这样的诱因引导之下, 各用人单位没有理由不这么做。但这一招聘条件的提出, 却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就业门槛。对大多数研究生来说, 经验无疑是其就业的软肋。虽然研究生中有一部分是工作几年后再选择考研的, 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工作经验, 但这部分人毕竟还是少数, 绝大部分毕业生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 属于初次就业者。这一门槛的设置, 对如今的研究生就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 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缺陷。

研究生遭受就业难题, 也向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敲响了警钟。从2003年起, 国家开始实行了研究生扩招计划。随着研究生规模的逐年扩大, 学位点审批权也逐渐下放, 那些放在以前本不具有培养研究生能力的高校由于政策的放松也相应获得培养研究生的权利。随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一方面, 学校的师资、科研设备、教学设施等没能跟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 另一方面, 研究生扩招以后, 导师队伍的建设没有相应地加强。以前一位导师带二、三名研究生, 而现在一般一位导师带七、八名, 甚至十几名研究生。据报道, 在黑龙江某高校, 一位导师甚至带了三十八名研究生。研究生数量增加了, 可导师队伍的建设却相对滞后,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此外, 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学与用严重脱节, 也造成了社会对研究生的评价大不如前。

三、解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研究生就业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需要全社会来关注。研究生自身、各高校、用人单位应联合起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着手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 研究生方面。

1. 准确定位, 合理预期。

研究生在刚开始找工作时, 对薪酬、就业区域等问题一定要有一个较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预期, 应当认识到以下问题。

(1) 理性看待报酬低问题。刚开始的报酬 (起薪) 低并不意味着这个单位的待遇低。起薪低一般有三种可能:一种是针对于实习期而言的, 在试用期期间的工资较低, 一旦成为正式职工, 薪水会有较大的增长;一种是浮动工资制, 如房地产销售行业, 最初规定的员工的工资一般不高, 而后根据员工完成的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提成;还有一种就是工资本来就很低, 所以起薪也不高。研究生在应聘时, 首先应该弄清楚该公司工资属于以上哪种情况, 然后再进行理性的选择。

此外, 我们还必须意识到,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 不仅仅关注学历, 而更侧重于能力, 注重员工将来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益。在进入单位后,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成为企业的骨干人才, 用人单位自然会支付相应的报酬。

(2) 正确进行就业区域选择。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然而这些地区又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 长时期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其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号召广大毕业生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因此, 研究生如果能够在就业区域的权衡上摒弃旧观念并作出理性的选择, 在落后地区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2. 研究生应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在研究生自己身上。所以, 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努力从自身出发, 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三方面。

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首先应该抓紧在校时间,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并在专业方向上有一个较深入的研究;平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专业知识, 同时也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为以后更快地适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 毕业生还要多关注国家在就业方面的政策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

(二) 高校方面。

高校应加强教育教学制度方面的改革,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制度的发展, 尽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增加导师力量并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 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 学校在选择开设专业课程时, 应加强与业内人士的交流, 同为专业发展“把脉”, 避免学与用的脱节。

探讨医学生的就业途径

杜妍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株洲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伴随着医学生就业需求过冷,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 旨在缓解医学生就业压力。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谈谈医学生的就业途径。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形势就业途径

如今,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 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 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 医学毕业生市场需求过冷。总之, 医学生就业的形势不容乐观。现我从以下几个方面, 分析医学生就业途径。

一、充分认识就业的形势

随着1999年以来的高校持续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 大学生就业也由过去的“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医学院校招生数也大幅增加。随着人们对高学历人才越来越看重, 以及医疗单位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 近两年在毕业意向的选择上, 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考研人数大幅度上升。

每年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数量增速有限, 不能满足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快速增长的需要。同时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 各大医院、医疗单位用人自主权增大, 医院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面对竞争、生存和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引进非常谨慎, 对人才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不只“门槛”增高, 而且主要以急需的专业人才为主。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使一些医疗机构受区域卫生规划的影响, 进行了医疗机构的撤与并, 吸纳医学生就业

(三) 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该正视我国现阶段教育与人才结构的现状, 在招聘时适当调整某些择才期望值, 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部分社会责任。企业应多与学校、学生接触, 在宣传企业的同时,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 为研究生的实践经验“买单”。这些措施的实施, 对于毕业生和企业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既可以解决研究生的就业难题, 又可以宣传企业, 增强企业的人才储备。

(四) 政府方面。

不难看出, 近几年政府大规模的扩招是造成研究生就业难最直接的原因, 人数的增加间接造成了所招收的学生质量的下降, 影响了研究生的声誉, 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政府应从长远考虑, 适度调整研究生扩招计划。

除此之外, 政府还应该加强宏观调控, 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上的供求失衡问题, 一方面, 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

的能力下降。虽然近几年来私立医院发展很快, 但私立医院为降低成本, 办出特色, 形成品牌, 偏好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名医, 如株洲市博康医院85%的医技人员为离退休专家, 只有少数护士为招聘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二、调整好心态, 先就业后择业

初入社会的医学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经常会遇上各种各样的问题。几经面试失败以后, 自卑、焦躁情绪随之而来。所以要树立好正确的择业观念, 首先要克服自我认知障碍。在择业前, 要理性分析自己, 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避免在求职中的盲目。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 对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至关重要。低估自己会阻碍自身优势的正常发挥, 高估自己会产生自傲心理, 当现实与理想不符时便产生焦虑情绪。其次要克服人际心理障碍。这种人际交流障碍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羞怯和冷漠。主要问题是不愿和人交流, 甚至有避世心态。针对这些问题, 求职大学生应该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在羞怯时及时进行自我激励, 例如, 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 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 这些对走出自卑, 消除怯懦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就业压力, 当代的大学生有着清醒的认识, 就业观也越来越务实。刚出校园, 毫无经验, 应先找份工作作为自己将来发展的跳板, 从一个基层岗位做起, 在学习与积累了一定社会经验之后, 再选择到那些自己想去的工作单位, 而不应一开始就想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那样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找工作上, 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与实践。

苦行业的投入, 应对赴西部和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有政策倾斜, 提高他们在此类地区或行业就业的待遇;另一方面, 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 真正扩大用人单位的自主权, 保护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其就业情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于杰.应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中国人才, 2006.1.

[2]黄欢.2005年我们记录下什么.中国人才, 2006.1.

[3]钱云光.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2.8.

[4]谢赟慧.研究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5.2.

[5]李跃华.中国青年研究.2005.3.

[6]万辉.研究生就业遭遇“寒流”.国际人才交流, 2005.4.

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2

宿舍,是研究生这个特殊学生群体在高校校园学习、生活、交流思想和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担负着生活起居的功能,更是课堂的延伸。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研究生群体队伍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研究高校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对于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他们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和提升学校软实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

研究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据统计,大学生有80%的课余时间在宿舍度过。据调查显示,目前学生宿舍内最基本的设施已经基本配备,但像电视机、会客厅等有利于学生获得信息和交流的设施还比较缺乏。在对于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方面:81、39%的男生和80、8%的女生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在对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态度上:84、2%的男生和83、4%的女生表示支持;在对宿舍文化建设现状的评价方面,学生的不满意率超过20%的方面占了8项。这表明,学生群体对于宿舍文化建设具有明晰的认识和强烈的高质量追求,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诉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二、研究生宿舍文化的特点

研究生宿舍文化主要以学生的闲暇生活为背景,相对于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普遍特点外,研究生宿舍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互感性和倾向性。

研究生个体在宿舍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宿舍生活,这个调整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互感性,各种思想观念在调整中不断碰撞,摩擦、妥协和重组,彼此在不断的对话交流中取长补短、摒弃偏见,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倾向性是指宿舍成员受他人的心理感染而形成自己的判断;遵从、模仿他人,再现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从而形成统一的看法或行为;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外部特征;对事物抱有相同的看法或喜好等,这些都是宿舍文化倾向性的具体表现。

二是时代性和动态性。

研究生宿舍文化是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在宿舍中的集中表现,受到所在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研究生群体本身具有发展性,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都会发生变化,使得宿舍文化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动态发展状态。

三是潜在性和包容性。

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不仅是通过规章制度、纪律条例等外在的强制力量完成的,还通过宿舍中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它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一种自觉的、内在的过程,是对每个宿舍成员的特色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具有包容性。

四是娱乐性和多样性。

宿舍是学生在校园中感到最自由的地方,许多在校园其他场所被限制和禁止的行为,都有可能在学生宿舍内发生。在宿舍中,每个学生都按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习惯说话做事,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对社会时事、热点问题、校园班级事件的观点看法。宿舍文化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宿舍成为研究生放松休息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在课业之余为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让自己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他们会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一些消遣娱乐活动。同时由于宿舍成员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条件、不同的专业甚至是不同的国家,他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信仰等都有差异,同一栋楼中的每个宿舍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宿舍文化。

三、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

学校对于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对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视管理人员的数量、轻管理人员的质量建设。学校后勤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低学历的人普遍存在。二是重视宿舍数量、轻宿舍区规划。在高校扩招和规模化发展的压力下,学校重点关注于宿舍的数量是否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对宿舍区缺乏规划,导致宿舍文化配套设施和周边生活设施建设跟不上。三是重视宿舍建筑物建设、轻宿舍内部环境建设。一些高校的宿舍外观很美,但内部通风、采光等较差,尤其是“筒子楼”中的阴面宿舍,四季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居住很是不便。

(二)宿舍文化建设活动缺乏个性、独创性和针对性

目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没有明显的差别,没有突出研究生群体的特色,没有能够结合校园文化形成与众不同的宿舍文化风格,过于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表面形式,忽视了对宿舍文化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把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界定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卫生的检查,缺乏个性、独创性从而导致其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也没有针对研究生群体文化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

(三)制度尚不完善且执行力度不够

学校一般注重宿舍的硬件设施建设、环境和违规现象管理,宿舍文化建设的制度还不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大多是对学生在宿舍生活、言谈举止、道德规范作了一些规定,但是制度的执行情况还不尽如人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许多高校为了方便管理纷纷采用了封闭式的管理办法,聘用保安充当每栋楼的安保人员,宿管人员中较多的是清洁人员。宿管人员缺乏理论素养,没有专业知识,不能充分认识到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有些制度与规定虽然已经张贴在宿舍楼或宿舍内的醒目之处,却因为没有组织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对其并不知晓,形同虚设。

(四)管理理念落后,难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管理者沿用陈旧的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管理,管理方式简单粗暴,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也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接受管理的地位,导致了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不理解,并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学生对宿舍文化建设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宿舍文化建设活动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四、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宿舍文化的`重要性

宿舍文化在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管理者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并重视宿舍文化建设。首先,要改善研究生宿舍硬件和软件条件。考虑到一些研究生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单独宿舍或是帮助其子女在当地入学。加强宿舍周边环境的硬件设施建设,在学生宿舍附近要有适量的文体活动场所和设施,能够使学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特别是那些在校外和远离校区的学生宿舍更应该配备一些小型的文体设施,使学生在娱乐中增强体质、加强交流、促进团结,形成积极良好的精神风貌。其次,针对研究生群体要提供一些特殊的服务,比如在每层楼设一间会客室、厨房等设施。研究生平时的课业负担较重,这样的设施有助于研究生间的聚会交流。甚至可以让心理咨询室进宿舍楼,使研究生有了心理问题能够有途径得到及时疏导,避免悲剧的发生。

(二)宿舍文化建设活动要优化,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首先,研究生群体文化有着学术性、松散性、自主性的特点,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的学习任务更重、学习自主性更强,他们白天几乎都在实验室、图书馆等地方学习,有些研究生还要经常出差很少在宿舍,室友之间的交流大多是在晚上睡前的卧谈。其次,研究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如学业、工作、爱情、婚姻等。再次,90后逐渐成为研究生队伍主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与80后有着巨大差异,所以宿舍文化建设活动要结合实际,更加重视生命教育、心理生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消费观教育、情感婚恋价值观教育。其中生命教育不仅要引导对自我生命的关注和珍惜,更要注重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地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近年几起有关研究生宿舍的事故使得对于研究生群体的生命教育显得更加迫切。

(三)加强宿舍制度文化建设,完善宿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管理的基础。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稳定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更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规章制度在可操作性、稳定性和合法性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研究生生活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符合研究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规章。一些重要的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应贴在宿舍楼的醒目位置或是写入研究生手册,使得大家能够知晓这些管理规定,做到知、懂、守、行。对于违反宿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作出相应的处罚并与研究生的评优等挂钩。对于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有突出表现的团体和个人应给予奖励,做到赏罚分明。另外,学生宿舍的具体规章制度应该根据宿舍管理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加以改进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研究生宿舍文化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就业问题  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因此高职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在就业过程中大部分毕业生依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在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进一步探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事实上,现代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自身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与他们就业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本文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环境地质学院为例,通过五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的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些自身的主观问题及客观问题。试图通过学校的指导和帮扶来为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找到一些解决的方法。

我们对云南省的昆明、曲靖、大理、楚雄等四个主要的城市以及周边10多个县市的22个单位和企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2009年-2013年,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回收497份,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人事经理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洽谈以及与学生进行座谈,取得了大量的资料。

1 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

毕业生的去向和工作性质由毕业生的专业所决定。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毕业生目前在企业工作的居多。他们对工作较满意,有一部分毕业生已经在单位担任要职,大部分毕业生在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本次调查的学生从就业单位的规模看,多数在十四冶云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云南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云南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等大型公司。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80%在民营企业,从就业的地域上来看大部分在城市的郊区。区域内人才需求、企业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是导致这样一种就业状况的主要原因。

2 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

我们对毕业生所在单位做了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我院毕业生的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得到了用人单位充分肯定,其中特别肯定了我院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学生,并且用人单位一致认为我院毕业生在工作和称职评比中表现出的较高职业素养,也对他们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给予较高的评价。

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摘要如下:

①云南建工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徐部长说:“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交际能力较强,基本知识扎实。”

②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人事科李科长说:“工作积极且好学好问,尊敬领导团结同事,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③云南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刘副总经理说:“工作扎实,态度端正,综合素质较高,身体素质不错,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交际能力。”

④十四冶云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王主管说:“热爱本职工作,知识面宽,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强,能不断适应新变化。”

⑤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人力资源部的丰经理说:“基本知识扎实,学生的管理能力较强,容易适应企业,为人谦和。”

但是,有部分用人单位对我院在学生的就业观念、竞争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提出了改进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个别同学跳槽情况比较严重,主要是眼高手低不能安心工作。人员流动频繁的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用人单位希望学校能加强对学生就业思想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爱岗敬业。

②个别毕业生心理素质差,经不起批评,经不起挫折。用人单位提出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③他们还建议加强学生的生存竞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说有的同学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抱有铁饭碗的思想。

④有些用人单位反映我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与工作中的需要有差距,希望我校将专业实践训练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3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3.1 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许多毕业生反映自己的能力低、综合素质差。这说明我院在人才培养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素质培养。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学校坚持和加强素质教育,要通过结合书本内外、课堂内外、校内校外各种知识和多种途径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认为要做学问搞工作需要先学会做人,做人是一切的根本,学校应该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加强诚信教育。在校期间的锻炼,是为了使他们不仅能够拥有应变能力、公关能力、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意识,还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个多面手。从新生入学就逐渐渗透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先就业再择业、创业。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3.2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让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其自身对知识探求能力的提高,更在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表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因此学校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学生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等,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此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3.3 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教育

通过对这些相关企业的调查,企业负责人给出了以下建议,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更要在专业上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够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需求。

3.4 加强与校友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校存在着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次调查结果也反映了这一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对教学工作的各方面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建议以后加强和校友的联系,有些校友已在本企业、本部门担任要职,在该行业该区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我们要通过他们的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相应企业的合作,为企业开展各类培训班,进修班,考证班等活动,帮助企业攻克研发课题和技术难关,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这样不仅促进双方的发展,还可以为双方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也是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和最后的解决[2]。

参考文献:

[1]漆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2]吴蓉蓉.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常见问题及指导策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4

本次调查采取书面问卷的方式。问卷所设问题采用不定项选择回答, 并兼有一些开放性的回答提示。调查对象为我省某三所高校的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共发放问卷120份, 回收有效问卷95份, 有效率79.16%。问卷由病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就业问题和培养问题三部分组成。根据翔实的调查结果分析了病理学研究生就业趋向、就业倾向、就业渠道、就业困难等问题, 并提出了建议, 以供参考。

二、调查背景

《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和《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研究生 (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 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 这意味着10年间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多。而且, 自2009年开始, 我国每年的医学毕业生已经超过百万。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病理学专业研究生应该怎样去合理的应对, 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三、调查内容分析

1.就业趋向关注度。本次调查设置了关于“就业趋向关注度”的问题有两个, 分别是: (1)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 您是否有特意去关注就业情况和各种国家政策”, 其中选择“十分关注, 因为关注切身利益”占37.89%;“关注, 但只是觉得有这个必要”占28.42%;“偶尔关注, 觉得没必要想太远”占14.74%;剩下的14.74%的受调查同学认为“完全没想过, 只专注于当下的学习”, 还有4.21%的受调查同学“完全没想过”这个问题。 (2) 对于“是否对自己做过职业规划”这一问题, 多数同学还是持肯定的态度, “有, 并且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占33.68%;“有, 做完后并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占32.63%。还有13.68%同学“没有”做过职业规划, 另有10.53%同学“本身对职业规划认识并不是很明确”;还有少部分同学, 9.47%的同学虽然为自己做了职业规划, 但是“纯属应付作业”。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个人的未来就业还是有规划的, 并且关注个人切身利益。

2.就业倾向。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的调查结果如表1、2。

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硕士研究生们对自己要求更加的严格, 面向“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实力, 才能在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由表2的结果可见, 同学们的就业观念相对比较狭窄。大多数选择“公立医院”求职。但是面对现在大中型城市公立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的情况, 大家再“一窝蜂”地挤过去, 只会增加就业难度, 影响就业效果。可以尝试其他相关专业, 尽可能地针对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 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3.就业地域意向。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意向的调查结果如表3。

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 目前研究生还是对发达地区且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地区比较感兴趣。也有26.32%的同学选择回到“工作环境稳定的家乡”。笔者认为, 可以看到良好的一面是, 高层次的人才追逐梦想、力求上进的精神, 同时, 他们也在用冷静的思维思考未来, 用理性的思维去决定自己的未来。但同时, 笔者也略带忧虑。因为只有7.37%的同学选择了“条件艰苦但有实际需要的地区”。这也反映出当代青年怕吃苦、怕受累的精神状态。求学多年, 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目的。“大医精诚”, 我们既要“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又要“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在最需要医疗帮助的地方, 发挥所长, 为患者祛除病痛, 带来生的希望。

4.就业渠道准备。对于“就业渠道准备”这个问题, 本次调查设置了一项多选题“您更倾向于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招聘信息? (可多选) ”, 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显示:现有求职方式中, 仍以“网路求职”、“招聘会”和“熟人”这三种渠道为主, 其所占百分比分别为91.58%, 88.42%, 84.21%。另外, 只有12.63%的同学选择了“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这个方式。这反映出, 新时代人才不会主动推荐自己、就业模式相对单一、与招聘单位联系缺乏主动性、自身存在的自卑与胆怯等问题。当前就业形势严峻, 仅依靠自身力量寻找一份较为合适的工作实在困难, 而且, 就业本来就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 动员各方面力量解决就业问题是一种不错的, 行之有效的方法。选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媒体”、“其他”分别占23.16%, 20%, 22.11%。

5.就业困难原因。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困难原因的调查结果如表4。

本题为多项选择题。由表4的统计结果发现, 研究生们对现有的就业制度, 学校的培养规划, 还有对自身的就业观念的不足和误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并且多数人 (92.63%) 认为“在校学习的内容与自己就业职位无关或关联不大”, 还有较多一部分认为“就业人数太多” (88.42%) , 另有73.68%的调查者认为“用人单位的要求过高”。也确实如此, 由于就业人员旺盛, 而一些好的企事业单位名额有限, 所以以提高招聘标准来设置“门槛”, 例如某些单位只要博士生, 甚至有的公立医院只招收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或者硕士生。这样的只注重学历, 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条件, 将很多有能力的人才拒之门外。

6.就业前景。参加调查的同学, 对病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有33.68%的同学支持这个观点。同时也有23.16%的同学对自己就业前景表示焦虑, 分别有22.11%、11.58%、9.47%的同学表示对未来“一般”、“迷茫”、“还不清楚”。另见表5。

表5这个问题旨在反映受调同学选择病理学专业的目的。从而观察各位同学在选择病理学专业时, 是否考虑到其在就业方面的优势。结果显示:31.58%的同学认为病理学专业还是形势一片大好, 并且福利较高。这也反映出当下病理学专业人才的匮乏和当前就业市场对病理学人才的渴求。28.42%的同学是对病理学有感兴趣, 另有21.05%的同学是采纳了父母及师长的建议。笔者猜测家长及师长可能考虑到了未来就业问题, 所以建议选择病理学。由此分析, 多数同学还是认为病理学专业就业前景较好, 形式比较乐观的。

四、思考与建议

本次调查, 就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反馈的结果统计, 发现了一些问题, 并且笔者有一些新的见解。本次调查笔者发现多数同学选择科研的目的简单, 选择病理学的目的单纯, 就是因为病理学将来好就业, 并且就业后待遇好。那么, 怎样才能在百万就业的大潮中取得头筹, 赢得主动呢?只有经过合理的就业指导, 拥有正确的就业心态, 具备全面的个人能力的研究生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就业浪潮中勇往直前。近年来, 严峻的就业形势, 深深地影响着医学生。纵观我国就业市场, 发现因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个别地区就业人数过少, 劳动力供求不平衡, 就业体制尚不完善等现象[1]。首先, 医学类所面对的就业市场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 就业面相对狭窄。又由于这些单位的用人机制和人事机制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 缺乏人才流动机制, 导致就业中“一定终身”, 即一次择业受用终身的不良思想, 间接导致了医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可从表2反映出来, 36.84%的同学都选择去公立医院就业。其次, 由于近年来的扩招, 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使个别的热门专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 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困难。最后, 地区发展不平衡。高学历人才多数愿意去发达城市就业, 或者回家乡。选择发展空间大, 待遇从优的地区, 而不愿去欠发达地区就业, 这点可从表3看出。所以, 随着大中型城市就业饱和现象越来越严重, 就业难也就成为必然。另外, 研究生本身也存在不足, 例如就业渠道的单一选择、就业的负面心理、就业期望过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建议可以从三方面进行改进。第一, 社会角度出发。应该完善就业制度, 建立合理的就业市场, 平衡供求。第二,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应该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 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实力, 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三, 从研究生个人出发。应该降低自身期望, 从实际出发, 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拓宽就业思路, 增强自信心。只有从这三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2]。

总之, 作为21世纪的病理学专业研究生,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掌握扎实的临床技能是成为优秀病理学工作者的必要条件。无论你将来的工作岗位是什么, 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实现医学的梦想, 为人类生命和健康服务, 完成我们当初誓词中的使命。

摘要:《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和《2003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 我国研究生 (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 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8倍, 这意味着10年间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扩大了1倍多。而大规模的扩招所带来的不争的事实就是研究生求职遇冷。在面对就业困难的同时, 我们也应反思、寻找就业难的原因。所以, 近期笔者对三所高校的病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思考与建议, 以期为未来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病理学,研究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泰, 姜鹏, 陈敏.社会需求对医学生就业取向影响的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 15 (7) :513-515.

暨南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就业分析 篇5

暨南大学金融学研究生就业分析

金融学专业与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前两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回暖金融专业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因此报考金融专业的人数年年增加,可是由于社会的容纳能力有限这就造成这个行业的两极分化,一方面金融专业经验丰富的高端人才成为社会争抢的对象,另一方面没有经验的毕业生要找工作却十分困难,文成暨大提醒大家理性的报考、理性的选择专业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专家总结的一些金融行业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学近几年来一直是考研人选择专业时的宠儿,而其热度持续不下也是有一定因素的,但随着报考人数的成年累积导致专业毕业人数多,就业也不在是真正的热门。

一、专业热度分析

金融学专业,近十年来一直排名前十的热门专业,很多考生将其视为敲开未来人生的金砖而对其执著不已。经济学排名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的想法和职业规划。

此外,金融专业的分支众多,其下的二级学科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投资学、保险学、企业金融等。现实中每一个专业分支并非完全对应相关的行业和岗位。除了导师推荐或者自身有特殊途径以外,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大部分金融单位并不是特别在意具体的学科分支方向,而是将其视作有一定的金融学基础背景统一招聘。

问题研究式教学模式分析 篇6

关键词:问题研究式教学;自主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问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南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研究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 引言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各个行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中国式教育那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大学生创新的步伐,而且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成了当前社会迫在眉睫的大事。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 问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模式

教师在教学时,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給学生,更重要的是不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更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在问题研究式教学中,如何平衡学习与研究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人长期承担的交通运输专业本科专业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进行问题研究式实验教学,摸索教学规律以为今后推广奠定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以教材为本,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大多按照教材的顺序逐步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不单显得单调枯燥,学生被动吸收知识也使得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因材施教”并不只是意味着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所授课程不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选择适合学生和适宜教材的教学方案。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构建有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即自己划分专题,再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关系逻辑将大的专题划分成若干小问题,最后将这些具体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一攻破,这里每个专题可分2次课(即4个课时)完成。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所示:

第1步:传统教学与研究式教学并重的教学形式

教师应在备课时分解教材内容,划分出不同的研究专题;分析哪些教材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法,哪些教材适宜实施研究式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以完整连续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确保教学大纲所规定任务与内容保质保量的完成。将需要讲授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后布置本次专题的讨论题目(一个或几个问题),研究课题必须注意它的典型性(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通过研究分析能揭示出事物过程的规律、理论和方法)、实践性(选择一些与实际生产、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问题。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让他们有所发现)和难易程度(在学习之初,让学生从现象入手,逐步过度到较难问题的研究)。这将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理论去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2步: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上以研究式教学为重点,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也可以以教师布置适当的问题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活动。将学生分成3-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已有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第3步:循环反复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认识规律即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通过这样循环,对各个专题的数个问题进行问题研究式教学,使得学生能自主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不再是被动接受),还能训练学生的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潜能。

教师针对所布置的问题,随机抽取2~3组学生的代表在课堂上复述该组对于该问题解决的办法与方案。然后教师再将教材上的方案进行讲授,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解决办法与老师所讲的方法的异同。再组织少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二次讨论,跟第一次讨论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对知识掌握加深的过程,通过这种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方法,来避免传统教学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弊端,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以及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第4步,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上课的时候可以对刚才随机抽取的学生所公布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其优缺点,给学生实践去陈述自己的观点,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指导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本专题大的主题及已经讨论过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回去自己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想象本专题大的主题下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还有什么多种解决方案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式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从过去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研究式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其他组的同学同样也可发言陈述自己的方法。鼓励新的科学问题的提出及更为创新、先进的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的准则,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安排有难度的课题;同时要了解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的薄弱环节,从各方面予以关心和引导,帮助他走出困境;也可以组织“一帮一”活动,即安排有着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同一组实行帮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取得最大程度上的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介绍,使得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该问题的科学前沿,并与自己所做的进行对比,并分析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3 问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及问题

问题研究式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无论是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师生的互动上,都比传统教学更有优势。

(1)传统教学与问题研究式教学的比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上通常是教师高高在上的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师生不平等关系容易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课堂上教师的“倾囊相授”,容易让学生过分的依赖教师,从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介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传统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指标主要是学生的成绩,而学生在课堂外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和积累做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单一,除了教师传授就是课本学习,容易忽视知识在学科间的综合运用及创新。由于课堂内外的种种约束,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學习过程中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够等弊端。

在问题研究式教学中,巧妙的避开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首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参加学习、独立思考课题内容、认真探索课题知识,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新式教学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其次,在问题研究式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不再是不平等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够面对面平等交流的互动关系;而在教学方法上也较传统教学发生了改变,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引进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评估方法上,主要采用三种评估形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之间互相评估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在教学内容上,除了需要学生掌握课堂和书本上知识与技能外,更侧重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的表现;在评估的结果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明确结论的同时,给学生指明前进方向。

(2)问题研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研究式教学是教育改革上的一次质的飞越,但在实施研究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问题研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而非全盘否定摒弃。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持,任何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所以在运用问题研究式教学中要重视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与传授,尤其是重点难点的讲授。对于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必要方法,也是问题研究式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石,二者在知识获取期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学生获得理论基础的之前要充分发挥问题研究式教学的效力,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要从知识灌输向问题探讨转变,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从单方面指导向相互讨论转变。从各个方面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增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讨论共同学习。

其次,为了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综合的充分发展,开展问题研究式教学。而

问题研究式教学无疑要占用学生的不少课余时间,为了不占用学生有限的精力,我们在数量上运用问题研究式教学时切忌过多过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状态。同时教师在课题的选取上也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因为课题选取范围过大,达不到教学应有的目的;而选取范围过小,又不能体现章节的主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解,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阶段的问题,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的选择。“问题”从提出到解决,始终贯穿问题研究式教学的核心。因此选择问题研究式教学就一定要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即怎样的形式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利于问题的解决就选用怎样的方法。

作者简介: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篇7

大学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环节, 每一个环节做不好都会影响大学生就业情况。本文从以下几个环节谈谈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想法。

一、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不可推卸

2008年出台的劳动促进法指出我国总的就业方针是劳动者自主择业, 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3】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或称之为就业方针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4】可以看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调控促进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2002年以来, 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组部、公安部等十几个部委单独或联合下发文件多个, 促进、引导、支持、规范大学生就业, 这些文件形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政策体系。

目前促进大学生就业不是缺少政策支持, 而是缺少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政府在促进调控就业方面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 发展经济,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 首先要有业可就。岗位从何而来, 是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出来的。促进经济发展,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是政府的责任。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 从2002年的第6位, 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 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但中国人均GDP只位居世界第90位左右,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5】百姓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仍然迫切, 中国人均GDP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之时, 就业问题将实现可控, 不只是就业率, 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将令人满意。

(二)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规范的市场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基本上还是高校自行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为主, 但由于高校自身实力和条件有限, 基本上不成规模和体系, 有些学校以安全为由不举办校园招聘会。政府举办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场次不多, 多数省份一年只举办一次, 而且声势浩大, 场内拥挤, 由于针对性不强, 取不到实际效果, 在毕业生中的口碑不好, 甚至出现怨声, 相比较而言校园招聘会更受毕业生欢迎。现阶段可将基础好的高校毕业生市场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给予资金支持和指导。同时将用人需求信息全部公开向社会发布, 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政府固定场地和时间设立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 按专业分类举办, 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三)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加强用人监管, 企业用工必与劳动者签劳动合同, 打工一词在劳动法实施后不应再成为主流, 特别是在统计大学生就业状况时不能再有打工一项, 打工的存在只能说明企业用人不规范。政府对企业的这种不规范行为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不能等到出现劳动纠纷后再查, 而要把工作做在前面, 既保护劳动者权益, 也保护企业的利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劳动者体面工作的表现, 也是就业体系的稳定剂。

二、高校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是关键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6】作为培养教育学生的前沿一线,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 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对高校而言, 主要是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 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 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7】具体工作中围绕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 争取达到毕业生满意, 用人单位满意的标准, 做到吃透政策, 指导到位。

(一) 就业目标应是以人为本的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 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 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 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 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 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8】因此, 理解了充分就业的含义, 我们对大学生中出现的NEET族 (指既不上学, 也不求职, 也不接受培训的群体) 也能够理解了。NEET族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 我们工作的对象, 是在现有条件下想就业的同学, 工作目标是让他们有业可就。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 一切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 想就业的帮助就业, 不想就业的不强求, 应该说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目标并不高不可攀。

(二) 工作标准应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满意

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满意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标准。学生与用人单位满意表面是对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服务质量的满意, 是对高校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效果的满意。实质是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满意, 深层次是对高等教育的满意。从这个角度来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 高效毕业生就业工作, 不能停留在学生事务性工作层面, 而要放在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考虑。将学生就业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大局, 从社会需求入手, 有针对性培养, 就业部门要做好跟踪调研并及时向教务部门反馈市场需求。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知识, 丰富的经验, 更要有服务精神, 耐心、细心、真心地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 为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人员, 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只安排时间和提供场地。同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想法, 有针对性地推荐单位。

(三) 工作内容应是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

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为依托, 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 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并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

1. 将现行毕业生就业政策讲清讲透

吃透政策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只有把每项政策学透, 把每个文件, 每次会议的精神领会到家, 才能向学生讲清楚, 讲明白。指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态,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 正确认识自我, 合理定位, 理性就业。在指导方面, 重点突出以下三项, 一是就业形势客观分析, 帮助学生分析国内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 各地区吸纳大学生的态势, 学校各专业近三年甚至更远些学生就业情况。对这些要具体的讲, 不能只讲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而要做具体分析, 讲清不利因素, 也要讲明有利条件, 做SWOT分析。二是现行政策指导。近十年来, 国家陆续出台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或项目。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行的青年就业见习、三支一扶、公益就业岗位项目, 中组部推出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项目, 团中央推行的大学生西部计划、教育部推行的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等, 联合出台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政策,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等, 这些政策要让大学生知晓。除此之外, 大学生就业报到证制度, 户口档案政策, 人事代理政策等等也要让同学们明白。

2.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

目前, 在大学生中有那么几种关于就业的声音互相充斥。负面的典型声音有, “宁要都市一张床, 不要西部一套房”, 青睐“北上广”, 不去“新西兰”,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学的好不如嫁的好”, “毕业等于失业”, “新读书无用论”等等。正面的声音有, 认为自己就是“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大学生, “就业不但要有知识还要有能力”,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就业区域是广阔空间大有作为”, “就业行业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就业成败在于自己努力程度”。我们要与学生做深入的沟通交流, 进行深刻的思想“碰撞”, 让同学们区分何是何非, 消除“等、靠”思想, 摈弃不良观念, 改变那种对就业环境差一点、离家远一点、待遇低一点的单位无动于衷的局面。宣传“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教育学生既要眼望星空, 更要脚踏实地, 鼓励学生积极到基层一线, 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地区工作。

3.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技能指导和精细化的服务

就业技能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手段, 通过情景模拟, 让学生掌握就业技巧, 提高就业成功率。通过就业指导课或就业指导讲座, 如邀请企业人资部门、毕业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到校与毕业生面对面交流, 提升面试技巧、简历制作、职场礼仪等方面的能力。除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外, 还要为毕业生做精细化服务, 一是提供便捷信息服务。通过校讯通、飞信、班级邮箱、就业网站等及时有效地发布就业信息。二是搭建方便的求职平台。把企业请进来, 举办校园招聘会、宣讲会搭建就业渠道。三是实施结对子帮扶。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求职技能不强、求职心理障碍、就业岗位信息缺乏等就业特殊困难毕业生进行全面排查, 定期沟通, 掌握情况, 实施一对一援助推荐就业。【9】

三、毕业生的思想认识影响着其就业状况

大学生求职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寻找与其自身劳动力价格相匹配职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大学生本人所持有的就业态度是影响其是否顺利找到合适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 大学生在对待就业问题上, 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态度不积极。同时由于受“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影响, 大学生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的精英、被社会推崇的高级人才。这些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认可和评价。“天之骄子”的心态致使大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10】思想认识的偏差和过高的就业期望值阻碍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想要顺利就业, 毕业生首先要从自身改变做起。

(一) 改变思想观念

思想的重复形成观念, 观念影响行为。对毕业生而言, 解决就业问题, 要从改变思想认识做起。上大学不等于有工作, 找工作是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等靠不是办法, 逃避更不可取。在大学就要多学知识、多长本领, 练就过硬技能, 培养过硬素质, 打铁还需自身硬。天之骄子是自身实力做出来的, 不是靠别人叫出来, 具有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是硬道理。择业时要量力而行, 顺势而为, 不要不切实际地挑行业、挑地区、挑薪金、挑环境, 要从思想根源上谢绝“四挑”现象。社会在发展, 观念也要更新, 思想认识更要提高, 这样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发展。

(二) 合理设定期望值

大学生本人是就业的亲历者, 什么样的就业期望值合适, 应由毕业生本人说了算,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不能一概而论, 但有一条是一定的, 那就是就业期望值不能成为你就业的阻碍, 现实条件下能够顺利就业, 你的就业期望值就是合理的。在择业时挑行业、挑地区、挑薪金、挑环境不可怕, 可怕的是挑来挑去一直没着落还在挑, 不去主动调整期望值。合理的期望值是符合自身实际的, 更是符合就业市场大环境的。大家都争相去国有企业, 事业单位, 往北京上海挤, 然而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西部地区、民营企业提供给毕业生的岗位最多, 往往这些企业在开始阶段不能提供高工资高福利和舒适优雅环境, 这就造成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的偏差, 可以说“四挑”现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 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四、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期待

应该说, 大多数企业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都能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不设置任何障碍, 有的企业还响应国家号召在大学生就业困难时期,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在可招可不招的情况下, 拿出岗位让毕业生应聘。但有一些用人单位也存在以下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学历高消费, 向应届毕业生要社会经验, 以提供实习岗位为名, 常年廉价使用在校大学生以及就业歧视等。期待用人单位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 以岗位实际需要设定招聘门槛

随着大量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特别是高学历劳动力的增多, 一些用人单位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 无形地抬高了入职门槛, 对学历、毕业学校提出要求, 出现学历高消费现象, 无形中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压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以岗位的实际需求设定招聘条件, 不随意抬高招聘门槛, 不做学历高消费的推动者。

(二) 主动接纳并培养经验不足的应届毕业生

应届毕业生社会工作经验不足是不争的事实。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可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 用人单位也需要尽一点培养责任。然而我们往往会看到有的企业到高校校园参加校园招聘会, 却提出“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等类似条件。这种不顾应聘对象实际的现象表现出企业的强势和不负责任, 伤害的不仅是大学生的感情, 也从某方面表现出社会的冷漠。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主动接纳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给他们成长时间。

(三) 自觉抵制以提供实习岗位为名, 常年廉价使用在校大学生

一些高职院校大三学生常年在企业顶岗实习, 年年如此, 成了企业固定的劳动力供给方。这种企业表面看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岗位, 值得称赞, 但一年实习结束后一个都不留用或只留用几个人的情况是不正常的。这种企业多了, 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就减少了, 而且会产生负面效应, 企业为降低用人成本, 都以此方式用人, 长期以往行业内会有蔓延之势。期待我们的雇主自觉抵制种种行为, 做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四) 坚持就业公平, 杜绝就业歧视

体现就业公平, 就要杜绝就业歧视。但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一直存在, 包括有性别歧视、户籍歧视、新员工歧视等。性别歧视往往以岗位特殊为由, 在招聘中明确指明男性优先, 暗中拒绝女生。户籍歧视现象主要出现在户籍需要审批的直辖市等大城市, 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办理落户手续的麻烦, 在招聘中注明本地户籍的大学生优先。新员工歧视表现在企业不及时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保障不健全。劳动合同能拖就拖, 保险能不上就不上, 有的甚至以多给点工资为名, 不再负担社会保险责任。以上种种现象损害了就业公平, 表面看是企业的责任感问题, 属道德的范畴, 但实质损害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权利, 激化的是社会矛盾。我们的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杜绝就业歧视。

五、社会舆论对就业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9年, 我国毛入学率已达到了24.2%, 到2015年要达到36%。【11】教育从精英教育走上大众化教育后, 毕业生就业呈现的四个特点已不可逆转。第一, 大学生就业由“精英”就业走向“大众”就业。第二, 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第三, 中小民营企业、第三产业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第四, 毕业初期就业率较低。主流媒体对此应给与客观报道, 让全社会都认识到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毕业有铁饭碗的时代已过去。

(一) 要大力宣传基层建功立业

目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观念在社会中还根深蒂固, 网络媒体时不时的会出现对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炒作。硕士做城管、大学生自主创业卖猪肉,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社会应尊重大学生的选择, 应理解大学生就业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按自己的本心选择就业岗位, 不被传统观念束缚, 破解就业难题。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就业多样性的宽容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 要大力宣传教育基石作用

不要看大学生就业初期的起薪不如农民工就大肆鼓吹“新读书无用论”, 要看长远, 要看整体。各行各业中, 在关键岗位, 起骨干作用还是有学识的大学生, 这是主流, 不能否定。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12】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生活的道理没有变, 要大力宣传追求知识, 追逐梦想的典型, 让青年学子鼓起勇气, 看到希望。

(三) 大力宣传自强自立的精神, 弘扬正气

不要在100个落实工作的大学生中有一个是靠家族关系就业, 就大肆宣扬现代大学生就业是“拼爹”时代, 而不顾那99个靠个人努力找到工作的事实。要大力宣传基层就业的典型。多歌颂那些响应党的号召, 到基层一线、到西部艰苦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的典型。“最美乡村教师”, “最美乡村医生”感动着中国, 我相信“最美大学生村官”、“最美艰苦一线大学生”也一样会感动当代青年学子。时代需要正能量, 当代大学生就业同样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领。

综上所述,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需要政府尽职, 需要高校尽责, 需要学生转变思想观念, 需要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感, 需要社会舆论正确引导。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 任务艰巨, 使命光荣。【13】大学生就业这个系统工程中政府、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都要尽心尽力, 尽职尽责做好各自的工作, 同时更需要各个环节之间互相支持, 互相配合, 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才会得到缓解。

参考文献

[1]最难就业季, 中国经贸聚焦-中文版[EB/OL]. (2013-07-22) http://www.zcom.com/article/110794/.

[2]瞿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7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EB/OL].http://www.molss.gov.cn/gb/zt/2007-08/30/content_197492.htm.

[4]张继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55.

[5]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OL]. (2012-06-04)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206/04/t20120604_23377154.shtml.

[6][11][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3-8.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35号[C].北京:2013.

[8]充分就业, 百度百科[OL]. (2013-08-07)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634.htm.

[9]刘建昌.对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115-117.

[10]孙宁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2:26.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8

关键词:毕业研究生,就业,对策

自1999年以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形势一去不返, 分析和探讨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 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 形势不容乐观。从工作落实率看, 研究生工作落实率逐年下降。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于2003年6月、2005年6月和2007年6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003年硕士研究生的工作落实率为90.4%, 2005年为84.1%, 2007年则降至82.8%。从专业看, 不同专业之间就业难易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应用型专业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学术型专业, 理工类专业研究生要比文科专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从流向看, 研究生区域流向失衡, 单位流向集中。研究生择业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 而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经济环境不理想的中小城市则无人问津, 其就业单位主要集中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党政机关等工作环境好, 福利待遇优厚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另外, 研究生就业准备意识淡漠、消极等待思想严重;求职活动盲目, 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同时, 遭遇年龄和性别尴尬。

究其原因, 可从客观环境因素和研究生主观因素两方面分析:

(一) 客观原因

1. 市场供需不平衡是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就目前的研究生就业情况而言, 所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与人才市场所能消化吸收的数量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相当大的, 切合度是较低的。2006年, 招生规模迅速升至40万人, 2007年达42.4万人, 2008年招生规模为44.9万人, 而今年则在近47万人的招生计划基础上, 又增招5万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此, 我国在校研究生数量已超过120万人,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然而, 在就业市场上, 由于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还在调整, 结构性人才需求逐步趋向合理, 企业选择人才也更加理性, 研究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相对地降低。此消彼长, 研究生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研究生就业优势逐渐消失, 导致研究生就业成为难题。

2. 培养单位的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当前有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学科建设方面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使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创新需求;另外, 某些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迎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在专业的设置上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教学和师资水平, 开设自身毫无市场竞争力的社会热门专业, 造成了高校专业重复设置, 增加了部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难度。

3. 针对毕业研究生, 相关的就业指导薄弱

由于长期以来研究生就业形势较好, 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就业工作不够重视, 致使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缺少规范的就业指导, 不少研究生就业时, 其综合素质也受到各方质疑。同时, 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功利性、片面性, 以及随大流的意识,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 因此对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 引导广大研究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 帮助其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4. 部分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尚存在一定偏差

目前,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 更加注重毕业生的能力, 而不像过去那样过分注重学历。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 对研究生存在着一些偏见。他们认为, 研究生年龄偏大, 缺乏足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可塑性和适应能力方面不如本科生, 并且研究生的思维通常比较定型, 某些研究生还自视甚高, 不易沟通和合作, 缺乏团队精神。此外, 对于毕业女研究生而言, 在体力和精力上显然不如刚毕业的本科生旺盛, 工作几年后还要面对婚姻、生育的问题。这都成为了影响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研究生的重要因素。

(二) 主观原因

除以上几个客观原因外, 部分毕业研究生主观上存在的择业误区, 也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的就业。

1. 价值取向存在一定的偏颇, 重个人、轻社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 部分毕业研究生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的选择, 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在就业问题上具体表现为他们片面追求安逸舒适, 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 缺乏诚信意识, 随意违约。这些观念往往造成个体与社会的冲突, 直接影响了毕业研究生自身顺利就业。

2. 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准确, 高不成、低不就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部分毕业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 表现为对自身和社会认识不够, 评价不准, 就业期望值过高。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 毕业研究生择业的面很窄, 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其求职的难度和失败率。

3. 研究生专业素质薄弱, 用人单位失望

近年来, 研究生大量扩招, 但导师数量没有相应增加, 且导师自身科研任务繁重, 根本无暇指导学生, 表现出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 部分研究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存在混文凭的思想,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 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下降。

二、解决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可行性对策分析

(一) 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 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

面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 国家应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同时加强研究生的需求预测, 放缓扩招步伐, 增强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 预测未来几年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 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学科建设。

另外, 政府应根据各区域经济情况的不同做出必要的合理的政策倾斜, 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 尽可能地缩小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之间的差距, 增加对毕业研究生的吸引力, 引导毕业研究生面向基层就业。将政策激励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建立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

(二) 培养单位应改善培养模式, 加强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

作为培养单位, 必须特别注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以便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 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 注重在具有科研创新实力和先进生产能力的企业中培养研究生。整合专业课程设置, 发展学科优势, 优化毕业生知识结构,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缓解就业压力。

另外, 研究生培养方还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首先建立专门的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队伍,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 帮助其分析就业形势, 使其掌握择业技巧;其次对其进行创业教育, 为其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同时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其转变择业观念, 引导其面向基层就业。

(三) 导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指导和帮助毕业研究生顺利就业

研究生导师应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并且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各种优势, 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四) 用人单位应改变对研究生的偏见, 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作为用人单位, 应该对毕业研究生有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消除对研究生的偏见。研究生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是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研究生阶段, 通过更为系统而扎实地专业学习, 以及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机会, 能够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都是专科生和本科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研究生这一学历层次并不是专科生、本科生所能容易替换的, 它具有不可替代性。

(五) 研究生自身要不断充实自己, 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创业意识

研究生平时要不断充实自己, 培养自身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确立学习目标, 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 研究生在就业前应该对自身做一番全面客观的评价, 以便更好的抓住有限的就业机会, 并且要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意识, 积极争取就业机会。

另外, 研究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高, 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较强, 参加了更多的实践环节, 其创业的成功几率高于普通创业者, 所以毕业研究生还应该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创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孔令南, 廖薇.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6.

[2]、王慧春.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科教文汇, 2006.5.

[3]、张忠生.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7.

[4]、王慧娟, 赵红霞.当前中国研究生就业问题探讨.社科纵横.2006.8.

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9

关键词:高等院校,贫困生,就业工作

一、前言

高校贫困生, 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无力或很难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的高等院校在读学生[1]。近年来, 为落实国家政策, 也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招, 相应的贫困生也日益增多。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为例, 在校生3269人, 困难生有388人, 占在校生人数的11.9%。其中特困生165人, 占在校生人数的5%, 一般困难223人, 占在校生人数的6.9%。目前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的日益增多, 以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越来越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日趋困难, 贫困生的就业更成了高等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贫困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 主要体现在:

1.外界因素

(1) 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压力大、劳动力多岗位少。

从当今社会劳动力的总体需求来看, 劳动力供过于求, 就业形势严峻。各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面临着精简机构, 人员裁汰的压力, 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十分有限, 而私有企业、三资企业的就业岗位也日趋饱和。

(2)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薄弱, 职业咨询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普遍还处在初始阶段,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职业指导教育专业师资和系统专业的就业咨询指导体系, 仅在毕业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少有从大一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者辅导, 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人力、资源, 难以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就业指导还是遵循以前的督促签协议等事务性工作, 这势必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2.自身因素

(1) 教育基础薄弱、重要知识欠缺。

多数贫困生来自于教育设施、教育基础比较差的地区, 学习底子比较薄弱, 加上进入大学后部分贫困生为学费或者生活开支而奔波打工, 很难安心学习, 对知识的掌握, 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造成了影响, 尤其是诸如英语、计算机类的求职必备知识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欠缺。

(2) 综合素质欠缺。

许多贫困生想通过学习证明自己, 也为了赢得奖学金缓解经济压力, 把时间和精力完全押在了学习上, 很少参加其他活动, 以及社会工作, 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实践创新能力差, 影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2]。同时, 部分贫困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要通过贷款和打工来获得, 没有余款再去考取就职时需要的证书获得相应的就业技能, 在求职过程的时候就很容易被其他竞争者超越。

(3) 经济能力造成了限制。

在求职过程中, 从制作简历、形象包装、通讯费用、交通住宿等, 都是不小的开支。这些就业成本对于富裕的学生来说不算什么, 但对于贫困生来说, 大大增加了他们择业的负担, 严重束缚了贫困生择业的手脚, 降低了他们的就业要求和限制了他们择业的范围。最关键的是大多数贫困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要应付生计, 尽早减轻家庭负担, 因此他们在择业心态上就表现为求薪水、保稳定, 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就必然受到这个束缚, 使他们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4) 就业心理障碍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欠缺。

少部分贫困生认为社会分配不公平, 存在怨天尤人的心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感到无所适从, 紧张压抑感和矛盾感就更加容易表现出来, 很容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不少贫困生以学习为导向, 很少考虑将来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几乎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树立相应的求职目标。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解决改进贫困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贫困生一起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1.政府和国家完善就业政策, 开设“绿色通道”

国家完善就业政策, 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规范各种审批制度, 减少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 严厉禁止并坚决打击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就业招聘会。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竞争环境, 通过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和严厉的惩罚措施杜绝开后门等不正之风, 让寒门子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与家庭经济状况好的毕业生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

政府要为贫困生就业开设“绿色通道”, 制定实在的措施, 比如进修深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对于积极吸纳贫困生就业的单位减免税收、颁发荣誉称号等奖励措施, 凡是贫困生办理的就业手续, 一切优先, 一切从简, 进一步促进贫困生就业。

2.高校做好贫困毕业生的心理辅导、经济资助工作

高校应引进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 注意对贫困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 减轻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 以及疏导由此产生的焦虑、自卑、从众攀比、盲目等不良心理和悲观、厌世、自暴自弃、仇恨社会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帮助贫困生尽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正确进行自我认识, 树立自信, 找准自身定位。

同时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 让其不用为学费、生活费奔波, 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各类有益活动中去, 全面发展。对贫困毕业生进行资助, 帮助解决其全部或部分就职成本, 减轻他们的择业负担。

3.注重全面发展, 提高就业竞争力

高校贫困生应该在学校的帮助下, 从进入大学的一刻起, 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学习、参加各类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等, 明确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质, 在经济、时间允许的条件下, 学习相关专业技能, 考取相关资格证书。

通过相关计算机知识、就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贫困生自身充分查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结合自身定位,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主动出击。

4.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巧

国家、学校应该通过印刷相关的宣传资料、举办相关的就业讲座等帮助高校贫困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转变只能去大城市、国家机关、高薪企业工作的传统观念, 帮助贫困毕业生摆正心态, 合理定位, 降低就业期望值, 树立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观念。作为贫困毕业生, 应当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谋求发展的道路, 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观点[3]。

企业、社会团体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应该主动走进校园, 帮助贫困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帮助贫困生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同时提供更多的面向贫困生的实习机会, 帮助贫困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全社会性的问题, 它的解决要依靠政府、社会、高校、贫困生个人共同完成, 这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结合自身特点及贫困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 以物质解困与精神鼓励并重为原则,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龚凤娥.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构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0 (6) :73~75.

[2]李琳.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13) :213~214.

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10

2014年江西高校大学毕业生达到247472人, 创历史新高, 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我省积极组织了各类招聘会, 并鼓励和引导我省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开展"五个一"工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 应届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选聘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对家庭困难和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 积极建立"双困"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机制, 补贴其求职费用, 开展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宣传, 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支持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和技能培训等。

2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缺乏办学特色, 专业设置不合理

江西高等教育近几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部分高校办学没有特色, 办学追求大而全, 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不够重视, 全省高校之间专业设置多有重复,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师资参差不齐, 部分院校的专业设置未能很好的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水平不高、缺乏特点,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高校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竞争力。

(2) 大学生在就业观方面存在误区

很多大学毕业生只选择大城市、大公司、沿海发达地区去就业, 而不愿到乡镇企业、欠发达地区就业。没有好的工作就在家待业, 或者继续考研、考公务员等。同时部分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就业准备不足, 价值判断盲目、就业理念滞后、独立能力欠缺, 团队意识差、就业技能低、动手能力差、缺乏实战经验, 只追求好工作好单位, 而没有正确审视自己。

(3) 生源结构与就业区域存在矛盾

江西高校大学毕业生大部分为省内生源, 很多人都一窝蜂往北上广就业, 全国很多毕业生都往这几个城市跑, 造成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留在省会城市南昌就业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但是竞争也激烈, 去其它地级市、县、乡就业的甚少。

(4) 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轨

当前高校扩招, 毕业生不断创历史新高, 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轨, 高校太注重理论教育, 没有以就业为导向, 没有提高学生的技能, 导致无法就业。

(5) 企业追求高学历、有经验者

招聘企业过分注重高学历, 盲目追求工作经验, 甚至进行性别歧视, 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6) 毕业生自身原因

很多毕业生求职技巧较差, 自身综合素质较差。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 与自身能力不符合, 不愿意从基层干起, 不脚踏实地, 这山看着那山高, 不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企业招聘来的大学生都缺乏经验, 企业培养一段时间后, 稍有经验他们就开始跳槽了, 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

(7) 有效供给不足,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我省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使得社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提供给高校毕业生。

3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还需要党委、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全方位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 政府方面

(1) 加快教育改革

深化我省教育体制改革, 加快高校转型发展, 重点本科高校注重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地方本科、高职高专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高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要让教学模式、教材、课堂、教师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 加快校企合作, 更好的为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实现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很多考生为了有大学读而同意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只是为了一张大学文凭。高校可以在大学前2年不分专业, 后2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和实践, 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

进一步完善并落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 加大经费扶持力度,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援助, 特别是对高校大型招聘会及困难毕业生求职给予经费支持,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到城乡基层就业, 到中西部地区及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消除各种就业歧视, 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和公共就业服务等。

(3) 多组织各类招聘会、创业培训等

政府要多组织各类招聘会, 多邀请企业参加, 多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4) 加强就业质量评估

政府要每年对全省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进行统计研究分析, 对就业质量高的高校要重点宣传并重奖, 对就业质量差的高校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 并适当减少其招生指标。

(二) 社会方面

(1) 全社会共同参与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全员参与、协调合作、共同努力, 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 完善培养机制, 进一步调整和升级我国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企业, 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大学生就业的对接。高校要加大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 对大学毕业生切实提供引导和帮助。

(2) 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 解决地区就业发展不平衡

政府要制定相关保障政策, 促进大学毕业生合理流动, 对去西部和基层农村就业的大学生, 在经费上给予相应的补偿和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民企、基层单位就业, 从而调整不同地区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3) 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企业招聘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大学毕业生, 对待男女要平等, 不论出生, 凭能力录取, 给每个人平等工作机会。

(4) 对高校办学进行指导

政府应该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改革, 对师资力量差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专业或院校进行整治, 调整专业结构或者减少招生人数等相应措施, 促使高校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三) 高校方面

(1)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应该加强师资、软硬件建设, 坚持理论够用, 增强实践性、操作性内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革教学方式, 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 加大力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让教学、教材、课堂及教师观念仅仅围绕市场, 以便毕业生更好就业。

(2)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在大学的整个过程中, 将社交知识、礼仪、人际沟通、心理健康、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融入相关课程中, 将就业指导教育与实践实习结合起来。建立好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有明确的指导内容和目标, 形成很好的就业指导方式。

(3) 转变指导方式, 打造良好的就业平台

高校应建立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通过职业指导课、就业咨询、专题讲座等形式, 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能力。同时, 学校要积极做好见习单位和实习基地建设, 使毕业生能够尽快进入社会角色, 适应社会环境, 提高各方面素质, 积累宝贵经验, 为他们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 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

各高校要多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 让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区, 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 大学生自身方面

(1) 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拥有良好的心态,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评价自我, 转变"精英"意识, 拓宽就业领域, 脚踏实地, 愿意从基层做起, 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 加大自主创业。毕业生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拓宽就业领域。就业者不一定要去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也可以去民营企业或中小企业, 不一定要去经济发达地区, 也可以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也可以去农村去基层就业, 也可以自主创业。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就业态度, 先获得工作, 在工作中不断迅速提高自我, 锻炼自我, 积累工作经验, 以便能够寻找到下一个更好的工作。

(2) 培养和提升就业技能

大学毕业生拥有了好的就业技能, 以便更容易就业, 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学校学习期间, 要做好职业规划, 在学习实践中不断了解自我, 对自己进行详细分析, 挖掘出自己的长处, 少走弯路, 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及发展规划。同时大学生要提高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等。

(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要树立自信, 多参加社会实践, 不断学会适应社会,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 避免从众心理

大学毕业生要抛弃虚荣心, 坚持走自己的路, 不要受到其它毕业生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就业目标, 不要刻意追求高薪工作、有面子工作而错失其它良好就业机会。

(5) 加大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好的项目进行创业, 变被动就业为自主创业, 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摘要: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扩招, 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愈来愈多,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重。然而部分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本文对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进一步分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树刚.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职业, 2014 (05) .

高中物理作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物理作业;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61-1

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展开,关于物理培训、研究也深入开展起来。下面,笔者通过自己几年来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对作业及评价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发。

一、当前高中物理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的可选择性不够,层次不分明。新课程中讲要分层次教学,充分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但目前存在着不同学生相同作业的情况,因此分层次教学,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个性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作业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不到位。一般情况下对于知识与技能关注较多,而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淡化,在作业中鲜有体现;其实,三维目标的特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需要借助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过程与方法,需要借助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因为以前旧教材中,题目大多数更关注是第一维度目标的达成,因此以前的好题或典型题如果不加以改造或取舍就拿来用,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3.作业的深度、广度把握不理想。首先是出现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本来新课标中对这位部分要求降低了,但出于思维定势,留给学生的作业不经意间就按照原来旧教材要求,进行了拓展拔高,也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其实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是出现超前现象。在习题选择时还是走老路子,比如题目有一定的综合性,可能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高一些,应该放在章末或后面的某一章中合适,结果老师简单一看,前面教材中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就不加分析地放到前面来,人为地造成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再有超前现象就是有些内容在必修和选修中均有,在进行必修学习时,选题时没有按照必修的要求,结果出现了一步到位的现象,或多或少的考查了选修的内容。

再次在广度上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教学问题的一个延伸,延伸多少的问题。老师的知识面也许很广,自己感觉非常有兴趣,对学生也很有用的知识也许学生对其没有一点兴趣。

二、高中物理作业的应对策略

1.加强集体备课,注重实效性。在集体备课之前,每位教师围绕主题进行先行备课,明确目标任务:即备课标(编写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备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重难点等)、备学生(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具体情况)、备教法(教与学的策略,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具体安排等)、备练习(注重练习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等)。集体备课要加强研究,起到引信和示范作用,使组内每一名教师都投入到新教材的研究中去,备课时每一名教师都发表自己对材料内容、作业的处理意见和想法;集体备课真正做到务实高效;集体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全组教师再次钻研教材和课标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和认识的过程。

2.作业要灵活,切合实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课外作业的设计上,可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提高行作业两个层次。要求A层次的学生全作;B层次的学生在做完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要求选作部分提高性的作业;C层次的学生,则只做基础性作业。此外我们还可以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列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让他们自由选择,以开拓视野,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可以仿照我们的教材,作业习题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既保证习有全体学生必作的“规定餐”,另有学生自主选作的“自助餐”,还有供学生探究发展的“营养餐”,以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3.开发形式多样的作业。对于旧教材题目,不能拿来就用,哪怕是高考题,我们都要仔细研究,看它是否超前、超标,是否能落实了三维目标(当然一个题目中不太可能三者全部实现,但起码要有一至二个维度要有所体现),作业习题其实是为了提高学生能力,落实三维目标而设的;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等资料去创造一些简单习题作业,根据教材和课标要求,改造原有的习题,形成一种教学习惯坚持下来。我们知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物理下的作业形式其实也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如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小栏目,要求学生制备相关的资料卡片、小论文、实验探究方案等形式。

4.作业要注意积累与传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是一年二年就完善到位的,每位教师的心得与经验能形成文字资料的要形成文字资料保存下来,对于老师们辛辛苦苦编制的作业要及时留存,以备将来下一级的老师或自己再使用、再研究,使我们的作业编制研究呈递进式发展而不是各自为战的并列式,这一点需要全体老师做一个有心人,需要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级老师之间要勤沟通交流。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发展,作业和评价等方面落后都会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负面影响,而这些问题又不是一天两天、一个人两个人就能办好的,需要我们所有的老师齐心协力,共同研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相信今天我们的努力,必然会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秦立富.对“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9).

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篇12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从近几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就业呈现出如下趋势:

1、就业率逐渐降低

2007年《大众日报》曾报道山东省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06年山东全省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率比上年下降了0.48个百分点;2007年比2006年下降了0.78个百分点。以山东省某高校为例,硕士毕业生3039人,截至2007年9月1日,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为82.46%。一些大学甚至出现了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

2、就业质量逐步下降

全国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其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伴随近几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平均供需比率逐年下降,就业质量在逐步下滑。根据山东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性质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毕业硕士研究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等单位工作的数额明显减少。甚至出现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专科生“抢饭碗”的端倪。因而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学历倒挂”现象。

二、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针对出现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断降低的趋势,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硕士研究生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不是单方面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需求与招生规模的影响

(1)社会需求形势变化

毕业研究生人数呈现跳跃式增长,而硕士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并没有增加多少。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造就了用人单位人才观念发生变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热衷于引进“博士学位或者副高以上职称”、“学科带头人”等,名校博士、海归博士越来越多,他们无疑是硕士研究生应聘时无法逾越的“珠峰”;企业用人制度也越来越务实,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不用硕士生。毋庸置疑,在这种社会人才供需结构的宏观背景下,处于中间层次的硕士研究生难以找到理想的职业。

(2)招生比例递增与就业率递减的反差较大

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在逐年扩大,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加21.2%,2003年约增加29.6%,2004年约增长28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逐步下降,2004年全国硕士生就业率达95.6%,2005平均就业率约为89.5%,2006年约为84.8%。从图表上看,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扩大,就业率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年的降低,尤其是在2004年以后,这种反差更为明显。

2、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不健全

(1)在当前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目标模糊,研究生培养单位市场意识不足。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手段,如果把硕士研究生比作一种待价而沽的商品,那么高等学校就是该商品的生产商,“研究生商品”对用人单位有多大的价值与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密切的关系。毋庸置疑,从用人单位录用要求及使用培养过程来看,高等学校在市场意识、学科专业设置、培养体系等方面还有不少缺陷。高校学科建设、专业结构的设置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

(2)研究生培养单位教育管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1)很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只是为导师“打工”,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课比例过大,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致使硕士研究生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受到限制2)研究生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实践,研究生不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最终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3、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不足之处

(1)自身素质不高。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继续升学深造就成为很多本科生毕业后的选择,但是这些读研深造的学生并非为了做学问,而仅仅是把读研作为就业的筹码,直接把学位文凭作为读研的目标,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也就不能潜心研究。连年扩招导致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紧缺,致使一名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再加上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软硬件的不足等,都影响着研究生培养质量。

(2)择业观念存在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

研究生对自身认识定位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不成熟的心理特征与择业观念:

第一,自负心理。一些硕士研究生认为自己是社会中的高层次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也应是社会中高层次的,不屑做“小事”,不愿从基层做起。这种自身不合理定位导致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

第二,功利心理。随着人们利益观念的转变,硕士研究生功利倾向在择业过程中表现明显,一般将高待遇、高收入作为衡量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们无视就业现状,仍热衷于福利待遇高、工作环境舒适、风险系数小的工作岗位,力求鱼和熊掌兼得。把追求优厚的薪金和福利待遇、就业发展机会、社会人文环境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目标,多数研究生把收入高、地位高、工作安逸作为首选因素,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已成为就业的重要屏障。

第三,择业观念单一性、认识片面性、目标短期性。有些硕士研究生盲目追捧“热门”职业:有些自我感觉良好,不能全面认识自己,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有些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择业能力不能正确评价;有些对社会的看法存在较多的主观性,对影响择业的因素尚存在误区:有些对社会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关心甚少。硕士研究生择业时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创业精神,仅向往高薪水、高地位、高层次的工作,缺乏远期的规划与考虑。

第四,婚恋家庭等客观条件制约。多数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年龄偏高,正是谈婚论嫁的年纪,这一点与本、专科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毕业时找工作就要考虑尽量避免两地分居情况的出现,这无疑又给就业设置了障碍。

三、硕士研究生就业对策和建议

要解决硕士研究生就业问题,重点需要从社会需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健全就业指导体系、学生自身就业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具体建议及对策有以下几点:

1、加强宏观调控,继续深化改革,积极优化就业市场体系。加强研究生需求预测,杜绝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解决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问题。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国家、地方和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社会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需求,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树立市场主体地位的意识,灵活机动地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保待协作,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保证为他们输送合格和紧缺的人才。调整、优化专业学科建设,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加大对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投入,增大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运用财政手段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工资等各方面的待遇。

2、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招生与培养制度。尽快建立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必须在保证整体质量与满足有效社会需求这两个最基本前提下动态,合理的确定招生规模。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市场意识,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程。高校及其它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者、教育者,硕士研究生就好比他们加工出来的商品,这个商品的质量应该由市场来评定。面对这种局势,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在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而是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较广知识面。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加强对研究生的管理,以保证硕士研究生质量;以现代化人才的全面要求来培养,在培养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进行其他方面的培养,鼓励交叉学科的研究,适当提高选修课的在所修学分中的比重。合理安排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引导硕士研究生构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加强对在校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增强硕士研究生对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科学认识,结合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找到就业优势:要通过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硕士研究生构建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克服择业功利化和择业目标短期化的倾向;应转变择业观念,树立全新的自主观念、发展观念、创业观念、流动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鼓励硕士研究生到西部地区去建功立业。其次,引导他们科学地评价自我,科学地定位自我,依据自身特长选择职业,把握择业方向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由于我国研究生在以前供不应求,对研究生的择业就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指导较少,所以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尽快建立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一条龙体系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程。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念,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讲座等形式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

4、建立毕业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本科及以下的就业信息网络,有力的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充分的问题。但是研究生就业信息网处于起步阶段,现在尚不健全。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尽快建立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毕业研究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提供快捷、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振东.研究生就业:在沼泽中挣扎[J].教育与职业,2006

[2]、谢红梅.对新时期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

[3]、周欣,钟松.2003年研究生就业问题透视[J].中国研究生,2003

[4]、孔令南,廖薇.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

[5]、杨帅.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

上一篇: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下一篇:整体把握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