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和研究

2024-05-13

问题和研究(精选12篇)

问题和研究 篇1

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等贸易大国, 美国自2008年以来爆发的次贷危机以来,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频频对中国发起较大规模的贸易救济调查, 为中美贸易蒙上了阴影。而目前欧洲正处于欧债危机的状态中, 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对此次欧债危机, 欧盟也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可以预测2012年, 欧盟经济低迷, 我国对欧的出口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 挖掘和扩大对新兴市场的出口, 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将南美洲、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作为出口目标市场, 促进我国外贸健康稳步发展。

1中国和非洲的贸易发展现状

1.1中国和非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中非贸易规模快速发展, 1994年中非贸易额仅为26.43亿美元, 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随着十年的中非双边贸易的高速增长, 2010年达到1269亿美元, 2011年, 中非贸易再创新高, 将超过1500亿美元, 2011年中非双边贸易额是1994年的60倍, 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3%以上, 高于同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水平, 增势迅猛, 充分显示出中非贸易蓬勃发展的增长势头。

1.2非洲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地位

1994年, 中国和非洲的对外贸易额占中国总贸易额的1.12%, 比重比较低, 随着双方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非双边贸易额进一步增加, 增长速度呈加快趋势, 非洲在我国国际贸易伙伴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2009年《中国对非贸易与投资》的报告指出, 自中非贸易2008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后, 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4年的1.12%上升到4.13%, 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4%上升到10%。2010年, 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上升至4.27%, 中国仍然稳居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1.3中国对非洲商品贸易地理方向分析

2010年中国在非洲的十大贸易伙伴为阿尔及利亚、南非、苏丹、埃及、利比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刚果 (布) 、刚果金和2009年变化不大, 主要变化是在2009年, 中南贸易额为1600.76亿美元, 南非占中国和非洲贸易额比重的17.65%, 到2010年, 中南贸易额为257.03亿美元, 同比增长59.87%, 中国成为南非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南非占中国和非洲贸易额比重的20.23%, 南非超过安哥拉成为中国在非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2011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伙伴相对于2010年变化不大, 比较稳定, 中国对非洲出口的伙伴国贸易额也保持基本稳定, 份额变动不大。

2011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国别分布也保持基本稳定。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十大贸易伙伴分别为安哥拉、赞比亚、南非、斯威士兰、利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刚果 (金) 和埃及。对比2010年, 各国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各国的比重都保持相对稳定。

1.4中国对非洲商品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

中国从非洲的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矿物燃料和矿石上, 2011年上半年, 二者合计占中国从非洲进口总额的80.66%, 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0.72个百分点。二者之中, 中国的主要进口产品又集中在矿物燃料, 其中主要是原油上。2011年上半年, 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达到244.24亿美元, 占中国从非洲进口总额的62.92%, 所占比重非常之高, 中非原油贸易占重要地位原油贸易在中非双边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增幅的角度来看, 相比较2010年, 中国从非洲进口增幅较大的产品依旧是矿物燃料和矿石, 二者增幅分别达到29.88亿美元和24.40亿美元。中国从非洲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矿物燃料 (主要是原油) 和矿石上, 主要原因在于非洲的出口结构。目前, 非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原油和矿石上。

2中非之间的贸易问题

2.1中非贸易总额偏小, 非洲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得比重比较低

1994年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比重为1.11%, 2010年中这个数字上升至4.27%, 相对其他国家, 这个比重依然比较低。2010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仅为3.79%, 中国从非洲的进口额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仅为4.56%。2011年上半年, 这一数字分别变为3.72%和4.69%, 与2010年的比重相差不大, 相对于非洲10亿人的市场规模, 这个贸易额非常小, 有继续深挖的潜力, 在未来的发展时间里, 中国应该继续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开展经贸合作, 不断扩大中非贸易的总体规模。

2.2对非洲各国贸易平衡各不相同, 贸易平衡持续恶化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平衡状况各不相同。2009年中国与南非、安哥拉、苏丹三国的贸易额占中国对非洲贸易总额的43.41%, 201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46.56%, 至211年上半年, 这个数字接近50%, 中国和非洲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国家, 且集中度有所上升, 体现非洲大国在中非双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而其他小国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南非、安哥拉、苏丹作为中国在非洲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 中国对这三个国家都是贸易逆差, 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 这个情况在安哥拉和苏丹更是显著。逆差的来源主要在于石油和矿石, 特别是安哥拉和苏丹, 中国出口苏丹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金属制品和纺织品, 从苏丹进口产品与安哥拉类似, 接近百分之百为原油, 而且原油进口增长很快。

2.3中国在非洲的贸易国地理方向过于集中

中非贸易过于集中在某些地区, 中国对非洲的出口地主要集中在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 进口地主要集中在非洲南部和非洲北部, 进出口都具有明显的地理倾向性。这说明中国在非洲的贸易合作还有很大的地理拓展空间, 从长远来看发展与非洲更多国家的贸易关系, 提升双边经济合作水平, 对于中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对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都有重要意义。因此, 在未来有必要加强与中部和东部非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扩大中国对非贸易国, 不断发展新的贸易对象, 优化中国与非洲商品贸易的区域结构。

3中国对非洲商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继续挖掘中非贸易潜在能力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 地理范围比较广、资源储备比较丰富。有接近10亿的人口规模, 人口基数大, 种类多, 有黑人、白人、混血人等组成, 需求多样化, 且人口增长迅速, 年轻人口所占比例较高, 对商品需求量大, 在出口方面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我国当前对非洲经贸活动规模相对其他国家比较小, 发展空间很大。在进口方面, 中国和非洲可以继续加强中非在能源、矿产领域。另外, 为了中非更长远的发展, 中非双方应努力扩大双边合作领域, 不断挖掘中非贸易合作的潜力, 提升中非贸易的总体规模, 扩大双边贸易关系。

3.2不断改善中非贸易平衡状态

中国要致力于改善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平衡状态, 加强贸易往来, 不断减少和非洲的贸易摩擦;不断扩大从非洲进口商品的种类和规模, 加强中非贸易产品的互补性, 减少竞争性;不断扩展中国和非洲的贸易空间;继续扩大对非洲产品的市场开放力度, 继续给予非洲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产品的免关税待遇, 并逐步扩大受益国家和商品种类。不断改善出口产品的结构, 促进中非贸易的良性发展。

3.3积极推动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

在扩大中非贸易规模、改善中非贸易平衡状态的同时, 我们要大力推动中国企业去非洲投资, 这样可以减轻仅仅使用外贸手段作为出口的压力。同时为了培育更多的“非洲通”式的企业和人才, 促进双边贸易, 中方企业要加强对非洲的人情风貌, 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社会发展现状的了解。另外,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非洲市场, 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 使中国企业更多地了解非洲市场及非洲国家法律, 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 在产品的需求、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等方面对在非投资企业提出严格要求, 敦促企业自觉维护国家形象。

4结语

非洲国家正步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可以把非洲作为新兴市场的重点目标, 中非应该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关系, 扩大双边贸易关系, 寻求双方共赢, 促进中非经济的共同发展。相信中国和非洲的经贸合作将会越来越广阔和深刻, 亦必将给发展中的中国与非洲带来更多利益。

参考文献

[1]杨洁冰.中国对非洲商品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 2011, (2) .

[2]于培伟.中非贸易前途无量——中非贸易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96) .

问题和研究 篇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其基本精神是回归现实生活,哲学的创新更要以回归现实生活为依据。不断地制造“新”名词、“新”概念不是哲学的创新,只有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现实、深刻反思中国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出路。我们应当从正在研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新的挖掘、新的研究、新的阐释和新的运用。离开了现实问题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解释,并把自己的诠释说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这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作风。

文本研究的对象是文本的理论,但研究的指向却是现实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的问题非常广泛,哪些问题需要密切关注、迫切说明是由时代的主题、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决定的。我们主张在研究当代现实特别是当代中国实践的新问题中,通过对崭新实践的科学概括和现当代科学成就的提炼,实现哲学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对时代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凝炼出富于建设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才能在文本研究和现实研究的互动中成功地发展自身。

同一文本、同一理论,由于研究视野和视角的变换,解读者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大不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深刻内涵往往会通过研究视野和视角的变换与调整而得到进一步的揭示。而研究视野和视角的调整和切换,主要依据是对现实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不仅要关注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应该胸怀世界,充分考虑到当代世界的变化、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以及国外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和提出的新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吸纳人类新的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推进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的功底和境界 篇3

第二是回顾他自己研究国际问题的经历,说有一段时间他专门找了很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书来读,但是读完之后,只觉得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为这些书都是“从概念到概念”,不客气地说就成了一种智力游戏,实际上并不高明。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学国际关系的学生,更应该接受“通识教育”,要多读一些专业以外的书,特别是历史书(参见《欧洲文明十五讲》,第15页、第258页)。

陈先生的这两个看法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乃是因为产生了共鸣。现在国内的国际问题研究似乎相当繁荣,文章写了很多,书出了很多,有的人更成为电视明星。但对于我们这些青年学生来说,总还是感觉有不少这样的“成果”,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看不出有多么深厚的功底,更看不出有什么理论上的贡献。当然,我不是说中国学者不重视理论,实际上我们对于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已经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但是,我们往往只看到美国,忘记了欧洲;只看到现状,忘记了几千年的历史;只看到国际关系理论,忘记了背后的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渊源。这样的研究缺乏底蕴,也不可能有很高远的境界。而美国学者戴维,卡莱欧的这本《欧洲的未来》,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示范。

根据本书第18页注解1中的自述,作者卡莱欧本科时代主修的H.A.L乃是一种“人文学科、历史、艺术和文学跨学科的课程”,他的几位才华横溢的老师则“对政治学、文学和艺术的相互联系具有训练有素的强烈感知”。进入研究生学院后,他更受到了社会科学新方法的训练,并师承于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沃尔福斯(Amild Wolfers)等政治学大家。应该说,作者这样的一个学术背景,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政治哲学体验,使作者在描述现实问题时举重若轻;而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方法,更使得全书线索清晰,虽千头万绪却丝丝人扣,决无芜杂或生硬的感觉——实际上,尽管作者显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却承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若干判断并将这些判断作为自己立论的重要基础(比如,他认为,“渲染苏联模式的失败和解体并不能动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固有缺陷的分析”,《欧洲的未来》,第9页,以下未标注书名而直接写出页码者均引自本书),他对全球化和右派的“全球主义者”的批判(第233页~269页),对美国双重个性(“全球霸权和民主的民族国家”,第185页)的剖析以及对单极世界的反感,都使他看起来更接近左翼学者的立场(当然,也仅仅是部分的接近),而一般来说,左翼学者更擅长于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条理分明体系严密是他们的特点。

最能够体现上述这样一些特点,也使读者深深折服的是本书第一部分引言中一段提纲挈领的论述。作者明确地指出,构成现代欧洲历史框架的是两根支柱——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而进一步来说:

现代欧洲是二者的繁衍之地,它们一起形成了现代欧洲散发力量的特性和对外部世界具有长久支配力的源泉。民族国家给予欧洲以维护统治者合法性和动员民众之无可匹敌的能力;资本主义则给欧洲带来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技术和社会进步。但是,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相伴相生,也充满了内在的和相互间的矛盾,从而成为现代欧洲动荡和暴力的重要根源。特别是,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三个自相矛盾的特性一直在现代历史中得到反映。其一是相互依赖的国家主权:欧洲民族国家天性上对至高无上-的主权孜孜以求,但在现实中却深深地相互依赖。其二是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依赖于民族国家,但它的发展又倾向于削弱民族国家。其三是资本主义的自相毁灭: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倾向于对其自身的削弱。(第17页~18页)

实际上,这不仅是作者在回顾欧洲历史时所坚持的基本分析框架,更成为展望“新欧洲”走向的重要依据。本书中所评述的各种主义各种方案,也无不产生于试图解释和解决上述三大矛盾的过程之中。

作者对于欧洲政治哲学的传统相当熟稔,在第四章中,他花费了相当的笔墨来梳理影响欧洲历史进程的重要思想流派——而发人所未发的是,他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近代的赫尔德、黑格尔甚至马克思都归为“社群主义者”,因为这些人都相信,“一个合理的国家是一个由全体公民共有的特性捏合在一起的均衡的制度要素构成的社会”(第67页)。作者认为,社群主义所代表的注重社会的传统与自由主义注重市场的传统都存在着重大危险,对于“欧洲的未来”而言,社群主义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尽管受到了全球化的强烈挑战并且走向了衰落,但是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者就理所应当地赢得了决定权。作者宣称,在目前的形势下,需要回忆李斯特在十九世纪中叶的谆谆教诲——而李斯特代表了一种折中的主义,他“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同时又是社群主义的民族主义者”,他既拥护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又认为欧洲的国家将不会也不应该消失,它们依然是“政治合法性的源泉和共同意志的驱动者”,它们在尊重各自权利和尊严的同时,建立起一个框架,“通过鼓励会集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竞争以维持自由与活力。并且,这个框架还将通过一种共同的社会正义感、人类价值观、相互尊重和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来对它们之间的竞争加以平衡。”(第266页)作者认同李斯特的设计,实际上我们也知道,这样一种“中庸之道”也正是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或者说整个古希腊传统智慧的关键所在(参见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在对欧洲联盟宪制方案的讨论中,作者引用柏克的观点来解释亦十分精当。柏克作为政治保守主义开宗立派之人,相信任何成功的宪制都必须从历史中“自然生长起来”,也就是“经历一种尝试、错误和习惯养成的过程”。作者据此发现,“欧洲理事会和总体上欧洲联盟的功能,对长期养成的习惯和在制度领域相互影响的成员共同享有的系统文化的依赖,要甚于对正式的体制性安排的依赖”(第301页)。作者特别强调欧盟政府间文化的重要性,也因此承认欧盟东扩的复杂性——其实,这个解释正可以借以说明东亚地区整合进程迟缓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缺乏一种设计完美的制度,而在于尚远未培养出文化的土壤。

作者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的造诣,反映在本书对两极体系以及冷战后欧洲安全问题的讨论中。而可能会引起读者特别兴趣的是他对美欧关系——也就是“欧洲的未来”乃至整个国际新秩序的核心部分的设计。对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欧之间的龃龉,作者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并且认为霸权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欧元的降临就其本身而言乃是‘美国治下的和平’的旧格局再也无法包容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

作者也怀疑将有取代美国的新霸主出现,他把一种“均衡合作的多极体系”视为理想的情况——其前提是,欧洲在推进宪制改革和安排安全事务方面取得成功,从而强化自身的机构,再进一步地重铸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形成所谓的“三极的泛欧体系”。换言之,只有欧洲均衡而内聚,一个“真正具有稳定的和平希望的世界”才是可能的(第407~411页)。

作者给美国政府开出的方案是主动去接受并且推动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紧密联合的欧洲的形成,而美欧之间的联盟则构成一个“美欧形式的全球领导者”,这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更为和谐而且更加可以接受”。我们不得不指出,这显然仍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论调。作者在全书的最后写道:(“美欧形式的全球领导者”的形成)“意味着共同发掘政治和制度上的创造力以包容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和俄罗斯”。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西方将如何“包容”新兴的非西方的世界大国(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崛起的中国如何去改变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我想,这也正是留给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问题。

总起来说,这是一本相当大气的书。读者当然也可以从中看出对策式的结论,可以各取所需地去摘取一些对于最近时事的解释,但更多地,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有思想的学术”。毫无疑问,没有深厚的功底不可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云计算安全问题探讨和研究 篇4

云计算在当今信息技术领域早就成为热门话题。云计算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项目, 旨在为用户营造一个安全、高速、快捷的数据存储环境和网络运行环境。云计算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已经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所熟悉的网购、网银、社交网络和文件共享等互联网服务等, 都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之上。可以说, 云计算不仅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优化和组合的必然结果, 它也为整个社会信息化带来了全新的服务模式。安全问题业已成为云计算领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云安全服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不容忽视。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 提供相关服务的一种计算模式。通常说来, 它通过互联网提供动态和日益更新的虚拟化资源。它把各种数据和资源通过服务器进行汇总然后进行整合, 最后通过网络通过最安全、最简单的方式将其传递到用户手中, 这种服务就被称为云服务, 在云计算模式下, 软件、硬件、数据等资源均可以根据客户端的动态需求按需提供。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也改变了计算分布或分配的模式。云部署模式按照计算分配模式可分为四类:公共云, 私有云, 社区云和混合云。客户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分配模式。

2 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

云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就云计算的服务商所开发云服务而言, 其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当前, 数据安全性、平台稳定性、监管有效性等问题已成为阻碍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与传统IT安全相比较, 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云平台安全、虚拟化技术的使用和管理、资源的管理等三个方面。

2.1 云计算平台的安全问题

云计算的主要优势提体现为可利用较低成本获取丰富的数据资源, 网络黑客时常利用云计算这一特点对用户进行有目的的攻击, 这会使得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云平台资源。另外, 如果要针对云计算数据资源被盗用的情况获取网络证据, 也会影响对云计算平台上其他服务的使用。

2.2 虚拟化技术的使用和管理

云计算以虚拟化技术为主要服务形式, 不仅是单纯的虚拟化技术, 还综合了分布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等, 形成了云计算整个复杂的体系架构。因此, 虚拟化技术的使用给安全防护工作带来了挑战。

2.3 资源的管理问题

在对云资源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 用户失去了对物理资源的直接控制, 云计算的安全防护策略由运营商进行决策, 计算、存储、软件、带宽等服务也是由运营商提供给用户, 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 难以进行面面俱到的管理和运行, 另外, 如何界定用户和运营商的不同责任, 也是云资源使用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3 云计算安全防护手段措施

3.1 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基础设施安全包含多种设施的安全, 比如服务器系统、域名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局域网和VLAN配置安全等多方面内容。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 云计算相关服务都是虚拟的, 但是虚拟的东西最终还是会落实到物理机器与设备上。主要的安全措施包括安全冗余设计、漏洞扫描与加固, IPS/IDS等。设备的部署和高可靠性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 诸如双机热备, 链路捆绑聚合, 配置同步等, 以实现大流量汇聚情况下的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3.2 数据安全

因为云计算数据集中存储在云端, 并且云计算将数据存储、运算等底层操作进行屏蔽, 所以用户对于数据经常会有无法控制的感觉。数据的安全性是云计算的用户最为关心的事情, 如何保护用户信息和隐私信息也就成了管理运营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 易运用加密技术进行加密, 但是在进行加密的同时也给数据搜索和密匙管理带来了挑战。为了应对黑客、无授权的用户登录系统进行数据访问, 必须对用户访问权限进行全面审核。

3.3 身份认证及访问限制

在云计算中, 要确立一个合理完善的身份认证机制, 这样才能保证用户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因此访问限制和身份认证是是保证云计算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访问授权, 则包括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审查和监测等, 以便提高对用户身份识别和访问的安全度管理等。通过对用户身份的认证, 可以对其访问、权限控制、单点登录和审计段等进行全面多方位管理。

3.4 虚拟机的安全

虚拟化安全是云计算安全的核心部分, 云计算的安全与虚拟化安全是密切相关的。虚拟化安全包含多种形式的安全, 比如虚拟网络安全, 虚拟机安全, 虚拟机监控器安全等。数据的隔离性是虚拟化安全的首要必要条件, 所以说虚拟机之间的高度隔离是云计算平台的虚拟化安全的必要条件, 只有这样, 用户才能放心地使用云计算。

3.5 安装网络防火墙

传统的防火墙是一种利用自身的安全策略将内部与外部网络隔离的重要安全手段, 它能够记录、检测和过滤可能对内部网络造成危害的外部访问, 利用软件的升级来不断更新数据库、修补漏洞。云计算时代用户失去了对物理资源的直接控制, 代之以开放访问的大型数据中心, 对防火墙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云计算的防火墙安全方案, 通过提供可视性的、有效控制的数据安全策略实现了对高价值数据的监视、控制与保护。

4 结语

新的技术也会带来新的挑战, 云安全问题不可能仅仅依靠“云”服务提供商来解决, 安全责任不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法律和行业规范对安全问题监管执行不力也会影响解决问题的进度。因此最终用户必须了解云供应商采用的用来保护客户敏感信息的流程和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和行业规范, 时刻关注和追踪最新的云安全研究进展和解决方案。唯有如此才能放心享受云技术带来的便利, 利用先进的云技术降低成本、扩展业务, 使生活更加精彩。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 云计算代表着计算机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 日渐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围绕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提出了加强云计算安全防护的措施, 以期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云计算安全,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冯登国, 张敏, 张妍, 徐震.云计算安全研究[J].软件学报, 2011, 22 (1) .

问题和研究 篇5

《经济纵横》2010年第5期

摘要:“基金黑幕”现象的披露揭示了我国基金业发展中存在的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行为。本文对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业绩操纵及利益输送行为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解决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操纵;利益输送

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证券立法。近年来,在我国基金业发展过程中,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现象频发,严重损害了投资者权益,破坏了基金市场交易秩序。本文对操纵基金净值和基金利益输送行为的手段进行分析,对我国基金业的基金黑幕现象进行判断,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操纵基金净值行为的手段

(一)通过“对倒”行为操纵股票交易量

“对倒”是指自己购买自己出售的股票,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操纵股票的交易量,引起虚假繁荣。股票市场的“对倒”行为指由于投资者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如果股票的价格下跌,即使低价抛售也未必有其他投资者捧场购买,这时有一个应对该问题的办法就是自己做托。股票价格比较容易操作,但要操纵成交量则较困难,如果没有成交量的配合,这只股票也不会引起交易者的兴趣。但如果股价的变动伴随成交量的同步变动,投资者及投机者则会关注这只股票,他们认为这只股票的流动性好,是不错的投资对象。随着这种自己购买自己出售股票的“对倒”行为的发展,如果出现对倒基金期望的虚假繁荣的情形,市场上普通投资者很难发现。

(二)通过“倒仓”行为提高基金的净值

“倒仓”是甲、乙两只基金根据事先商定的价格、数量和时间,在市场上交易股票的行为。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来定义“倒仓”行为,即虽然两只基金在价格、数量和时间上没有事前进行沟通,但由于他们在某只股票的合理价格区间上存在分歧,还可能会出现甲基金将手中持有的大量股票出售给乙基金的现象。由于“倒仓”行为涉及到的甲、乙双方属于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两只不同的基金,因此“倒仓”行为也可被视作在基金管理公司内部的自买自卖。“倒仓”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经常发生。这样的“倒仓”对甲方是求之不得的事,甲方将股票价格抬至高位后仍需要将股票最终变现才算是获得最终收益。隶属于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的两只基金间相互“倒仓”,可在不影响甚至提高净值的基础上解决老基金的流动性。在产品线完善、基金品种比较丰富的基金管理公司,存在新基金向老基金的利益输送,新基金的建仓持有老基金的股票,使老基金的净值上升。在市场上,这种“倒仓”行为更不为普通投资者所理解,“倒仓”使交易量放大,但股价的波动却不明显。基金通过“倒仓”更容易进行仓位调整和净值操纵。如,曾经披露过的南方某基金“倒仓”行为,就是通过对该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两只基金2007年四季报的分析后发现在某只股票上这两只基金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倒仓”行为,通过指南针软件中的赢富数据推测这两只基金之间存在疑似不公平交易。

(三)通过“违规申购新股”提高净值

“违规进行新股申购”是通过放大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赚取更多的初、次级市场价格差。基金利用信用申购违规认购新股,认购新股的价值可能远远大于基金的净资产,或网下申购时新股的申报量远远大于股票的增发量。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3月12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票发行申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运用基金资产参与股票发行申购,单只基金所申报的金额不得超过该基金的总资产,单只基金所申报的股票数量不得超过拟发行股票公司本次的股票发售总量。2004年6月24日,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向各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银行等发出《关于严格执行基金参与新股发行申购等有关投资规定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基金管理公司必须严格按照2002年3月12日下发的基金参与股票申购的通知要求,依法参与新股申购,各基金管理公司对2004年以来各基金参与新股申购的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对发现违反新股申购规定的,要对内部控制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进行检讨,提出改进措施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并将自查报告报送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该通知同时指出,对自通知发布之日起,顶风违规参与新股申购的基金管理公司及对未尽监督职责、没能在违规行为发生后的一个工作日内及时向中国证监会书面报告的基金托管银行,中国证监会将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处。

二、利益输送行为的手段

2008年3月20日,为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公平交易制度,保证同一公司管理的不同投资组合得到公平对待,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证监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首次将公平交易原则引入研究、决策环节,构建由投资决策、交易分配、监控监查和信息披露四个环节共同组成的完整严密的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对包括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社保组合、企业年金、专户理财等在内的投资组合做出严禁直接或通过与第三方的交易安排在不同投资组合之间进行利益输送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主要包括与关联股东之间和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

(一)与关联股东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

我国基金的独立性并不很强,存在不同程度地与其发起人之间共同建仓或接仓的行为。由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起人主要是证券公司,券商自己也有自营业务,这样,基金的发起人与基金之间就很容易产生相互竞争的关系,当基金没有足够的独立性时,就可能形成基金服务于券商的局面,即券商把股票拉到高位,然后卖给基金,由基金接手。这种基金附属于券商的机制上的非独立性导致基金与其股东和发起人之间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基金与券商之间的另一种利益输送行为的形式是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基金租用券商股东的交易席位。为帮助券商股东增加佣金收益,基金采取频繁交易的手段,这是一种把基金投资人的利益向券商输送的行为,这种方法难免会损害广大购买基金的投资者的利益。

(二)与主要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

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产品与社保基金组合之间存在利益输送的行为。相比较于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其他产品,社保基金的投资组合总额并不很大,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利润贡献率也有限,一般来说基金管理公司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向社保基金进行利益输送不太合理。但鉴于社保基金在整个社会生活和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加上社保基金每年会对每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社保组合进行投资绩效的评价,一旦社保组合的业绩表现不佳,不但会对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和声誉产生影响,甚至基金管理公司会被从社保基金委托管理人的队伍中剔除。因此,基金管理公司非常重视社保基金的业绩表现,于是基金管理公司向社保基金提供业绩输送。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社保专户可能会在其他基金买入股票之前以较低的成本买入,而社保专户也会在其它基金卖出股票前以较高的价格卖出,这一行为通常被称为“低买高卖”。基金管理公司在社保基金产品的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显示出“类利益输送”的行为。

三、解决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问题的对策

针对基金存在的各种违规和违法现象,结合国外处理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的相关做法,对解决我国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

基金黑幕的出现,说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仍有漏洞可钻。尽管监管部门正不断推出配套法律法规,但基金管理公司在利益的驱使下,仍有寻找法律法规盲点追逐超额利润的动力,这一行为很可能损害基金持有者的利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基金财产不得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及其他不正当的证券交易活动,但对究竟怎样的操作属于内幕交易,怎样的操作属于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具体含义并未给出详细规定,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可执行性。再如《证券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按照依法制定的交易规则进行的交易,不得改变其交易结果。对交易中违规交易者应负的民事责任不得免除;在违规交易中所获利益,依照有关规定处理。这一规定旨在维持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秩序,但我国基金坐庄现象屡见不鲜,坐庄者并不惧怕监管部门的查处,因为其受处罚成本很低,违法者的违法所得不用退还,这就引发市场参与者进一步违法行为的出现。因此,针对这类事件,应规定撤销交易行为,交易成本由违法者承担,使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此外,尽管中国证监会一直把基金投资者保护工作作为基金发展过程中着重考虑的问题,但在实践中我国基金投资者保护工作一直较弱,作为基金投资者,即使对基金存在的操纵净值和利益输送行为存在质疑,也无法获取相关的数据支持。因此,在基金投资者保护法律法规制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参考国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经验做法,吸收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必须结合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我国基金投资者保护自我权益奠定基础。结合目前我国已形成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专门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法》,这一类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是我国未来基金市场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

(二)改善基金管理公司发起和治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十三条规定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应为从事证券经营、证券投资咨询、信托资产管理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管理的,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社会信誉的机构。目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最大股东超过半数为国内知名的大券商,如果在所有发起人的范围内考察,则有近2/3的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有券商的背景。而当基金进入运作状态后,他们又向大券商租用席位成为他们的客户。这就为基金与证券公司联手操纵股票价格提供客观基础。基金协助券商发起人坐庄,联手抬价;券商与基金进行关联交易,由基金承接券商卖出被套股票,协助券商转移风险,或者由券商买入基金的获利股票,进行盈利转移;基金将一部分资金借给券商,当所购股票被套时,以股还资,当股票盈利时,售股还账。因此,基金与证券公司联手操纵股票价格与基金的发起和治理机制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解决证券投资基金与其发起人之间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是目前证券市场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强化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机制

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发生违法违规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因此信息公开被认为是防止基金业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披露的信息不真实、不全面、不及时等,这些不规范的现象既误导投资者,给投资者带了损失,同时也扰乱证券投资基金业甚至是证券市场的秩序。只有通过提高技术手段,降低信息披露成本等手段才能更有利于信息的披露。按照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规定,年度报告应由基金管理人在每个基金会计年度结束后90日内编制完成,中期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结束后60日内编制完成,投资组合公告应在公告截止日后15个工作日内公告,即每季度公布一次。基金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将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报表公布于众,以备核查,规范运作的基金市场也应使投资者及时获取尽可能相关的信息,同时也为防范和杜绝基金业绩操纵和利益输送行为提供举证依据。

(四)加强对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督

广大的投资者在申购基金份额后,对基金公司的相关业务操作、自己财产的运作情况等缺乏必要的信息,同时基金的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现有的监管要求过于模糊、举证困难,容易滋生利益输送的土壤。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监管,这样能有效维护市场有序、合理的运作,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目前,我国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分三部分,即国家证券管理机构的管理、行业自律管理和机构投资者内部的自我管理。我国现阶段对基金业监管实行政府集中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办法,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同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管理的作用,同时自律组织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会员规章的成员进行相应的处罚,以维护自身和整个行业的秩序。

政府购买服务问题和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并趋向多样化,这与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领域的公共服务存在质量效率不高、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购买服务就成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政府购买服务的概念和意义

政府购买服务(Government Procurement Services)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公共管理改革的产物,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是指政府将原来由自己直接承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承接,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这是一种“政府承担、定向(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一)政府购买服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政府购买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可以推动政府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转变、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将一部分具有事务性、专业性的公共服务剥离出来转移给社会力量来承担,政府专心承担“决策者”、“提供者”和“监督者”的职能,可以有效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全能政府思想和政府包揽的做法,有利于发挥企业、市场、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机制,加速政府向政社分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二)政府购买服务有利于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将竞争性、专业性的市场配置方式引入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当中,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公共服务成本。企业、市场、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公共服务的生产权或供给权,有着较强的创新动力。和政府自身生产公共服务相比,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促使其为社会和居民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政府购买服务能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购买服务,政府能够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成立和发展,为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金和活动项目。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社会组织的服务过程进行监督,以保证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帮组社会组织发现不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促使其实现良性发展。

二、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中央与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是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法规还不太健全。

(二)社会力量承接能力和范围有限。社会组织存在发育不成熟和承接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目前可以推向社会的购买事项难以找到合适的社会组织承接。有些社会组织内部结构不健全,实力偏弱,规模偏小,掌握的资源也很少,高素质专业人员的数量严重缺乏,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存在不足。政府部门在与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后,往往难以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致使发生“重投入、轻管理,重资金、轻绩效”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建议

(一)加快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体系建设。中央政府要研究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与之配套的制度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指导目录等,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购买范围、程序、方式、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内容,增强制度保障,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公开、公平、公正、优质和高效。

(二)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在舆论、资金、人才等方面不断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政策,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引导、培育社会需求旺盛、服务潜力大的公益类社会组织。放宽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准入标准,对各类社会力量承接主体实行平等待遇。提升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促使其成长为具有实质独立地位的市场主体。

(三)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体系。构建第三方、服务受众和政府等多主体参与的监督体系,发挥专业机构客观性、科学性优势。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对购买服务进行全过程跟踪,确保服务供应商按合同约定提供公共服务。根据不同项目的属性、成本、管理以及产出特性,分类评价,建立个性指标库。采取定期评估、服务对象回访、满意度测评等方式进行连续性、动态化评估。

参考文献:

我国稀土贸易问题和政策研究 篇7

1.1 稀土用途简介

稀土是镧、铈、鐠、钕、钐、铕等17种较稀有的不溶于水的固体氧化物的统称。稀土是很多高精尖产业所必不可少的原料, 用途十分广泛, 可以应用在军事、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农业、养殖业、纺织、塑料以及超导、永磁、发光等众多领域。稀土作为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把稀土看作是对本国经济和技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战略元素。很多事实表明, 稀土的开发应用水平, 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与其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 各国对稀土资源的储备与生产安全以及出口安全都十分重视。

1.2 我国稀土贸易现状

1.2.1 2005—2009年我国稀土进出口情况

近年来, 我国稀土出口金额波动较大, 如下图表所示2007年出口额达到最大值约11.56亿美元, 此后由于我国出口政策的调整, 出口配额明显减少。到2009年我国稀土出口额为6.49亿美元, 同比下降36.66%;同时, 贸易顺差也呈波动型缩小趋势, 2009年降为4.65亿美元, 同比减少约43.5%。而我国对稀土的进口也呈现出波动型变化趋势, 但总体还是增加的。进口金额已由2005年的1.03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84亿美元。

1.2.2 2006—2009年我国稀土产品进出口创汇情况

2009年进口的稀土产品中, 只有稀土氧化物的进口金额是增加的, 当年的进口金额为2669.3万美元, 同比增长了128.51%, 其余稀土产品的进口金额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 碳酸稀土进口额由2008年的647.9万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118.2万美元, 同比下降81.76%, 是稀土产品中进口金额降幅最大的商品;稀土金属的进口金额有2008年的235.4万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66.6万美元, 同比下降71.71%, 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大。

而2009年出口的稀土产品中, 氯化稀土的出口金额增幅比较明显, 由2008年的57.5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7.7万美元, 同比增加58.24%。2009年稀土产品中只有氯化稀土的贸易顺差是增加的, 由2008年的50.7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36.73万美元, 其余的稀土产品贸易顺差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 我国稀土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缺乏贸易中的定价权

我国虽然在很多商品上都具有较大的进出口量, 但是有贸易定价权的商品可谓屈指可数。如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但2004年国际资本运作大豆价格, 从而导致了我国国内大量企业停产甚至倒闭, 造成了我国的“大豆危机”, 我国大豆的定价权逐步丧失。不仅我国大豆定价权缺失, 我国对于铁矿石、稀土产品等众多商品也是没有贸易定价权的。

我国稀土储备量约占世界的60%, 产量为全球的95%, 是世界上稀土储量的第一大国, 还是第一大稀土产品出口国, 但是我国出口的稀土价格却十分低廉, 始终难以形成垄断优势。而是形成了过度开采、盲目竞争的现象, 我国的稀土资源始终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资源效益也没有显现出来, 始终未能形成垄断优势。

究其原因, 我认为是以下因素所致: (1) 缺少技术积累, 缺乏产业指导。大卫兰迪斯在《新国富论》中强调工业革命的变化并非仅止于应用方面, 而是长期科学知识累积与创新的结果。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都缺少技术积累, 缺乏战略性规划和指导, 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新技术还没站稳脚跟就已经快速走向灭亡了, 进而得不到利润积累, 无法进行研发投入, 技术难以进步, 产业进入壁垒难以提高。我国的稀土产业也是如此, 其产业链短且产品较低端, 缺少进入最终消费领域的商品。 (2) 缺乏足够强大的商品定价中心。国际上大宗商品买卖大多以期货价格为基准。如国际四大粮商 (ADM、邦吉、佳吉和路易达孚) 垄断了世界两市交易量的80%, 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 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权益被跨国资本操纵。目前, 世界已经形成了以伦敦金属交易所 (LME有色金属) 、纽约商业交易所 (NYMEX能源) 以及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CBOT农产品) 为主的极大世界商品定价中心。而我国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量还未能使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定价中心。

2.2 过度出口缺乏安全保障

素有“工业味精”之称的稀土, 使用微量就能改变金属及废金属的性能, 同时也被称为战略资源, 在科技领域和国防建设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展开, 稀土也作为一种新材料成为低碳经济的新动力。我国是世界稀土储量第一大国, 日本稀土进口的90%以上都来自我国, 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曾经说过“中东有石油, 中国有稀土”。但是我国稀土行业一直以来都缺乏规范的管理, 产业集中度低, 过度开采、大量贱卖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硬性的限制和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等问题的存在, 出口配额的管理不够完备, 我国的稀土出口过度, 严重影响到国内的生产和使用。

3 应对对策

3.1 提高贸易定价权, 延长产业链

在当今的贸易格局中, 贸易定价权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命运的战略性问题, 掌握了贸易定价权也就是掌握了主动权。相反, 缺失定价权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本国经济的发展, 不利于塑造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长期竞争力以及制约相关产业的发展。稀土资源是新材料工业、高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重要原材料, 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过程中的必备战略性资源。因此, 谋求稀土资源的贸易定价权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经济, 同时也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应该提高稀土产品的科技含量, 加强稀土工业人才的培养, 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同时, 提高我国期货交易成交量的国际影响力, 形成强大的稀土定价中心。还应适度的延伸稀土产品的产业链, 增加最终消费品的数量与结构, 以最大限度的获得效益。

3.2 适度出口增加战略储备

针对稀土产品出口过度,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内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出口政策, 制定适度的出口配额, 规范各种稀土矿的开采数量和总量, 尤其是要减少原料稀土的出口。同时还应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建立独立的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更好地服务稀土企业和政府。

稀土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相关, 市场全球化特点突出, 后续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广阔。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努力使我国的稀土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平.世界稀土市场现状分析及我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10) .

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篇8

1 首先要摒弃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不论是解放以前或是解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在人口、粮食问题的压力下, 我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开荒的时期, 农业的重点由南疆拓展到了北疆, 耕地由山前平原延伸到沙漠边缘, 大规模的林地、草地、湿地被改造成了耕地, 历史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总认为土地的开发就是开荒, 就是扩大农业的规模, 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 一些政府部门立即提出大开荒的应对方略。继后中央相继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和重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 才初步克服了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但远没有达到摒弃这一理念的境界, 在考虑土地的发展思路时, 总是念念不忘开荒, 甚至还把开荒作为今后大开发的重点, 把扩大农地规模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 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用地发展的研究则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这种传统观念必须尽快扭转。

2 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 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 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 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 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 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 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 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部分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 宽打宽用, 少征多用, 早征晚用, 多征少用, 甚至征而不用。

3 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 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

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 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 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今后必须加大投入, 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3.1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对耕地的

需求量会日益增多, 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 提高土壤质量, 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 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 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 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

3.2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 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 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 明晰耕地产权, 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 调整土地利用行为,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 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4.1 要加强教育和宣传, 使各级领导和大众充分考虑资源和生

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充分认识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 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 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 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 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 忽视生态效益, 只求索取, 不讲投入, 掠夺式利用, 将加剧地力退化和环境恶化, 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 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 更是民生之本。要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 用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4.2 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土地年度计划管理, 加强土地宏观调控。

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 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衔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 规划引导与成片开发, 标准引导与保证质量作为结构调整的原则,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4.3 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

把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上升为法律行为, 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 都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以提高违规成本。

4.4 严把用地审批关, 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

业政策的项目用地, 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 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4.5 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业用地标准, 严格按标准供地。

4.6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为:挖掘耕地资源潜力, 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耕地等级。

5 结束语

总之, 土地是民生之本, 发展之基, 财富之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无不与土地息息相关。因此, 持续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及利用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1]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

[2]马海涛.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与利用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5年.[2]马海涛.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与利用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2005年.

党员民主权利保障问题和对策研究 篇9

当前党员民主权利保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在党的历史上, 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始终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点, 早在七大召开时, 党章上就首次明确规定了四项党员民主权利, 十二大党章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把党员民主权利扩充为八项, 2004年9月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专门法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颁布, 更是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建设的重大进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则是在十六大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思路下的新发展。虽然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有了一系列理论基础, 但是从现实的党内生活来看, 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和保障与党章规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党员民主权利受漠视甚至侵犯的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1. 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的错误导向。只片面强调党员无条件的执行党的决策的义务, 而忽视党员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有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无视党员民主权利, 奉行领导决策普通党员执行的习惯模式, 使党内的一些决策很难真正建立在党内民主的基础上, 从而难以认真考虑党员的不同意见甚至反对意见。而普通党员也习惯于接受和执行领导决策和安排, 逐渐的失去了政治热情和执政意识。

2. 党员民主监督权利难以行使。在党内监督中, 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的对象, 而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 党员的监督权利往往流于形式, 在客观上造成了党内民主与监督的失恒, 使集中由于没有民主的约束而变成高度集权, 党内各级组织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或者一个人手里, 党内监督也是自上而下的保证党的各级组织贯彻执行上级的决策, 而自下而上的监督约束在非常薄弱。这样的监督机制使普通党员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行使自己的权利。正因为领导者拥有较大的个人随意行为的空间, 致使一些权大于法的现象出现, 这也是党内笟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和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3.保障机制没有程序化。虽然各级党组织都主张和提倡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但是多数地方党组织并不提供实质性的权利保护措施和党员行使权利渠道, 从而使得保障党员权利最终只能停留在形式上。

党员民主权利受损害的原因分析

党员民主权利普遍受损, 其原因是很复杂的, 既有党员队伍自身的原因, 也有领导干部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原因。

1.党员队伍自身的原因。权利最主要的是要靠自己去争取, 所以党员民主权利受损首先要归咎于党员队伍自身:一是党员自身认识错误导致不想维权, 多数党员普遍存在“老好人”心理、对党员权利保障现状悲观心理、从上级党组织的寄托心理, 从而导致权利受损而不积极维权;二是怕受打击报复不敢维权;最后是不会维权, 不懂维权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不懂得如何防范权利受损。

2.领导干部方面的原因。领导干部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认识不到位, 一般有以下错误认识:一把党员民主权利与党的领导相对立, 认为党员要“讲政治”, 服从上级领导, 党员民主权利多了, 开展工作所受的牵制就多了, 党的领导就无法实现了。二对党员整体素质的错误估计。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普通党员多数目光短浅, 不会从大局上考虑问题, 因此他们不大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从而可能会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三对中国社会的悲观判断, 认为当前中国的国情不宜过多讲民主, 党和国家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 让人民过好日子, 党员民主权利问题等待以后再说。四官僚思想、自私自利的意识作祟。

3.社会方面的原因。一归于舆论宣传的偏失。近几年的舆论宣传片面强调党员个体服从组织, 顾全大局, 很少宣传党员自身民主权利的保障, 以至于党员维权视同于个人主义而无法理直气壮。二归于某些负面社会现象。一些维护自己正常权利的人非但得不到上级组织支持, 反而遭受打击报复, 身心名誉受损而又迟迟得不到纠正。三归于保护党员民主权利的责任不明。党员民主权利应由党员所在党组织和上级纪检部门来保护, 但事实上, 纪检部门多忙于大案要案, 对一般性的党员民主权利受侵害案无暇顾及, 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如何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对策分析

根据以上提出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党员民主权利受侵犯的原因是多样化的, 所以解决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问题也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

1.加大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的宣传力度, 澄清党员对权利8朥与义务关系的认识。以往的宣传内容, 我们往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 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 甚至片面强调“权利要服从义务”, 割裂了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 我们必须加大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宣传力度。在对象上, 我们不但要向普通党员宣传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利, 也要向党的领导干部宣传尊重好党员的民主权利。在方式上, 不但要有详细的理论教材, 也要有丰富的案例教育, 宣传工作虽然不能取得速效, 但持之以恒, 必然会在党员干部中树立权利意识, 促进党内民主权利保障的建设。

2.拓宽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渠道。上级党组织要正确引导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建立对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保护机制。这种正确引导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要在日常工作中鼓励党员积极行使权利, 与一切肆意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现象做斗争;二要引导党员通过正常的渠道, 用正确的方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防止对权利的非法行使;三要引导党员在党的领导下行使自己的权利, 要依靠党组织、相信党组织, 不能借行使党员民主权利之名行否定党的领导之实。另外, 在当前的社会风气下, 对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打击报复的行为屡见不鲜, 如果对这类现象不严加禁止, 必然会影响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 一方面要严厉打击那些报复行为, 坚决惩处损害党员权利的行为, 弘扬正气;另一方面, 要对行使党员民主权利的党员进行跟踪保护, 在党员行使举报等权利后密切注意单位对党员调动、奖惩行为, 一旦发现有故意为难、陷害之举, 上级党委要进行干涉;最后, 更要保护好行使民主权利的党员的个人隐私, 用组织纪律保证行使罢免权、控告权的党员的个人情况不被发现, 以免受到被罢免、被控告者的打击报复。

3.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制度建设。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从根本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首先从制度上要加以细化要详细说明党员民主权利的内容、行使途径和切实的保护措施。其次要以制度的行使把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程序化, 以明确的程序保证党员民主权利不受侵犯。最后, 是要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保护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的责任和保护主体, 把党员民主权利的保护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高国舫.党员权利保障-遏制腐败的基础[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 (1) 53-56页.

[2]张大能.落实党员民主权利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J]《.理论探索》.2004. (4) 29-31页.

[3]王贵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夯实党内民主基础[J]《.学习月刊》.2005. (4) 13-15页.

[4]谢倩.试论党员主体的权利保障制度[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 (5) 21-23页.

[5]余亚夫.浅议保障和实现党员的民主权利[J].《理论与当代》.2003. (12) 44-45页.

轻工行业产业和订单转移问题研究 篇10

最近在媒体中频频出现一些词汇:欧债危机、贸易摩擦、出口下滑、物价上涨、中小企业困局、就业艰难等等, 细细品味这些热点问题至少有三个与轻工行业密切相关, 出口、就业、中小企业。

出口:轻工业2011年完成4331亿美元, 占全国的23.34%, 实现顺差3275亿美元, 是全国的2.11倍, 轻工业是典型的外向依赖型行业。

就业:全行业2011年安排就业3500万人, 占全国的24.9%, 轻工业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中小企业:全行业有60多万家企业, 其中大型企业只有654家, 99.9%是中小企业, 轻工业更是典型的中小企业集聚的行业且足金含量。

简单的数字表明, 轻工行业是国家重要产业, 也是政府百姓都关注的行业, 我们注意到, “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在发展中出现了两个变化。一是对国外市场依存度的变化 (不含大食品行业) , 由2007年的31.5%下降到2011年的21.2%, 下降10.3个百分点。二是国内产能区域的变化, 东部地区的产值比重由2007年的74.9%下降到2011年的64.8%, 下降10.1个百分点;同期中部由16.2%上升到23.6%, 提高7.4个百分点, 按2011年核算增加产值1.2万亿, 西部由8.9%上升到11.6%, 提高2.7个百分点, 增加产值4450亿元。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几年中, 轻工业能够保持25.6%的平均发展速度, 2011年能实现16.5万亿的产值, 订单由国外转向国内、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转移功不可没。可以肯定地说, 产业和订单的转移对轻工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轻工业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

(一) 从行业角度看,

轻工业产业转移早期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垂直型转移为主,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 产业间的水平模式转移比重加大, 也存有少的量扩散型转移的模式, 因此, 轻工业产业转移特点属于混合型转移。

东部地区的轻工业发展目前仍然占据总量优势, 近几年来要素成本持续上升, 东部的优势逐渐减弱, 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要素成本优势日益明显, 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为轻工产业加快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并且实现较好的衔接。这种效果也可以从下面数据中得到间接证明。

一是产值占比:5年间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广东分别位居产业转出的前三位。中西部地区的安徽、四川、湖北、湖南分别位居产业承接前四位。

二是产值增速:2011年, 全国轻工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为29.3%, 中部地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8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 安徽、江西、四川、重庆分别以55.6%、46.5%、45%、44.9%的产值增速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区域。

三是重点行业发展:2011年, 轻工重点行业的发展得益于中西地区的快速发展。家电行业:发展增速为22.4%, 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是位于中西部的安徽和重庆, 增速分别为57.2%和50.2%;家具行业:发展增速为25.3%, 发展最快的前两大地区是四川和湖南, 增速分别为73.3%和48.8%;皮革行业:增速为25.1%, 发展最快的两个地区是河南和四川, 分别达43%和41%;陶瓷行业:增速为32%, 发展最快的为江西和湖南, 分别达45%和45.2%;塑料行业:增速为27.5%, 发展最快的前两地区为河南和安徽, 增速分别为37%和47.3%;文体行业:增速为20.5%, 发展最快的是安徽和湖南, 增速分别为93.8%和49.6%;自行车行业:增速为28.5%, 发展最快的是安徽和河南, 增速分别为70.9%和41.5%。

上述三个方面的数据既间接地反映出了轻工行业订单和产能转移的基本现状, 又可以梳理出一些基本规律, 特别是家电、家具、文体、皮革、塑料这五大行业, 是对外依存度高、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的外向型行业, 其产业转移无疑就牵动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订单走势。

我们认为, 从轻工全行业看, 产业转移称产能转移更为贴切, 这几年的实践中, 我们注意到以下特点:

1、轻工企业的转移绝大部分伴有产能的扩张与价值链的延伸, 这是中西部地区产值占比稳定增加及增速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2、企业转移的形式以部分迁移为主的占到区际产业转移的90%左右, 其中生产基地的迁移又占到三分之一, 这种转移又以大中企业为主体。

3、整体迁移主要发生在皮革、灯具等行业, 且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 少数大企业以总部经济的概念迁往大都市, 均瑶集团、梅特斯邦威就是很好的案例。

4、业务外包及研发机构的迁移成为产业转移中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的一种新的有效形式。

(二) 从企业角度看,

轻工的产业转移可分为主动转移与被动转移两类, 从转移的方向上又可分为区域内转移、跨区域转移、跨国转移三类。

1、主动转移主要以行业龙头为主, 家电行业的海尔集团、皮革行业的康柰集团走出国门, 分别领衔在巴基斯坦的鲁巴工业园和俄罗斯的乌苏里斯特工业园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同期两集团又分别在重庆建立生产基地, 在重庆璧山建立“西部鞋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这种产业链型的增量式转移将在未来东中西部对接中占有重要地位。

2、被动转移是企业转移中常态形式, 迫于成本压力及区域产业政策的导向, 企业依据行业的特点, 平衡市场与资源的利弊, 或出走他国、或区域内迁移、或跨地区转移。 (1) 陶瓷行业的两大产区广东佛山、山东淄博在本市产业提升与跨省转移同时, 兼有在省内转向成本洼地的江门、物流重地临沂区域内转移。 (2) 福建石狮的制伞业、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鞋业、玩具出现订单大量流向东南亚的趋势, 尤其是外资企业在产业转移与订单下定上更多的是出于国际产业转移规律的思考,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 这种转移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三) 从中西部承接地的角度看,

区域内转移和跨国转移在轻工业整个产业转移中所占比例不大, 目前仅是个案。出于中国制造的长远思考, 我们认为, 东部向中西部跨地域的转移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轻工行业转移的主流。如果说过去五年的转移模式是以东部的成本驱动转移为主, 那么未来应该是以中西部拉动升级的承接为主, 轻工产业转移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由中国皮革协会支持的安徽宿州承接的制鞋产业转移基地正在加快建设, 3~5年时间建成10万平方公里的鞋业生产工业园区, 可吸纳10万人就业, 销售规模300亿元, 实现利税30亿, 进而争创中国鞋业基地。

2、四川德阳正在规划全国首个“皮化产业基地”可以使德阳皮化产业规模由目前8万吨发展到30万吨, 占全国总量30%以上。

3、中国最大的文具制造产业园奠基仪式在安徽来安举行, 该园规划面积3000亩, 投资45亿, 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00亿。

4、去年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牵头组织乳业、饮料、酿酒等五大协会18家企业与新疆产业对接, 对接投资规模超过50亿, 联合会还将组织8家协会应邀去兰州与甘肃对接。

过去五年的转移成果及正在发生的转移事例无不验证一个道理:当今中国, 东部订单向中西部转移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转移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既是区域平衡发展的需要, 更是国家战略的统筹。尽管作为承接区域的中西部地区在许多软硬件方面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坚信这种差距在转移发展中会以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缩小。

三、轻工业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推进产业转移的建议

(一) 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转移结构的立体化不足。

在国际消费市场萎缩、国内终端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背景之下, 企业背负生产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 对“转移”的理解和期待比较“短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简单粗放式地将粗加工环节异地转移、能耗和污染等压力的异地转嫁、过去所占比例不低, 目前也不可能全部杜绝。 (2) 仍然以劳动密集型转移为主, 而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移尚显不足。

2、被动转移多于理性转移。出于节能减排、

降低成本压力的被动性转移较多, 而有计划、有组织、有长远目标的产业转移和订单转移较少。转移过程中暴露出无序性、临时性、散乱性等特点, 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进程、订单调节机制等长远问题的思考和计划不足。

3、承接地区保障缺欠阻碍转移。

即便是出于暂时性克服成本困难的考虑, 一些企业也不愿意发生转移, 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很多地方没有配套资源, 生产效率也不高, 再加上运输费用, 总体上成本并没有节省多少。

(二) 推进产业转移的建议

事实上, 在转移中东部地区自身的产业升级更为明显, 中西部地区承接订单比承接产业更为突出, 理性分析东中西地区之间互补, 将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作为转移双方的最终目标, 才能做到客观、理性、科学的转移。

1、政府和行业组织进行有效的疏导。

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要积极引导扶持企业扩大绿色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提升技术水平, 通过完善产业链而降低成本, 并推动建立适应内外贸易的新型商业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

2、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传播先进经验。

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应当借助信息化手段, 实时动态地监测产业和订单转移状况, 加强示范工程建设, 为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共享和借鉴转移信息、成功案例和经验, 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数据分析和转移态势预测预警。

通过对产业和订单转移实时数据分析, 从经济运行、贸易状况、区域发展、产业安全等多种角度, 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研究, 加强行业、企业之间的会商机制, 为指导经济周期内的产业和订单转移活动提供有力的有效支撑。

(三) 做好产业转移工作的体会

中国的轻工业发展既得益于改革开放, 更是紧紧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 在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发展壮大并确立了世界轻工大国的地位, 是国际产业转移的直接受益者, 对产业转移的认识比较早, 特别是最近五年, 轻工45个行业几乎都有产业转移的案例, 大多是成功的, 也有反复的, 因而摸索总结出一些做法和经验, 我们归纳为:一个战略、两个原则、三个条件、四个坚持。

一个战略:就是把产业转移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 东中西部产业转移是巩固和提升国际产业转移成果的战略举措, 其战略核心是:注重梯度转移、着眼提升转移、力求集群转移。

两个原则:就是有序转移和有效承接, 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践证明, 梯度转移是产业转移成功之基石, 慎对跨越式转移, 转移有序、承接有效是产业成功转移的保证。有序是指有规划、有组织、科学论证、制度保障。有效是指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三者协调统一, 产业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

三个条件:就是市场环境、资源保障、配套政策, 产业转移切忌主观意识, 更不可长官意识, 企业能否转移落地, 一要兼顾市场辐射与资源匹配的效能, 二要兼顾发展规划与配套政策的衔接, 三要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四个坚持:要做实产业转移工作, 应该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行业引领, 坚持企业自主, 坚持资本助力。“十二五”期间是产业转移的提升时期, 产业间水平模式的转移将占主导地位, 因而, 保障模式也应与时俱进, 承接转移的中西部地区担当起主要角色, 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上, 制定配套扶持政策,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与产业提升上, 科学合理配置产业布局, 避免恶性竞争;企业是转移的主体,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本份, 让企业自愿、自主地转移到中西部一定是理清自明;资本是实现产业转移必备要件, 创新资本集聚模式助力产业转移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

问题和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育;课堂纪律;学习障碍;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06-04

近几年来,国家高考政策调整、高校扩招引发了普高热,加之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使中职学生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障碍,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都有所欠缺,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课堂上学习气氛不浓,纪律不稳定等,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一、中职课堂纪律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主要表现

目前,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不仅我们学校有,其他各类职业学校也都存在,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据我近年的教学观察,学生厌学的表现形式较多:有的学生对学习消极应付,不求上进;有的上课不专心,心不在焉,身在课堂心在外,对学习没有心思,玩手机,听MP3,老师批评也不听,反而顶撞甚至辱骂老师;有的作业不认真完成,相互抄袭,或根本不做,有的在作业本上乱写乱画,所写内容低级庸俗;有的热衷于上网聊天,迷恋网络游戏,无心读书学习,个别学生甚至晚间翻墙外出上网打游戏,白天趴在课桌上睡觉。我曾与一位迷恋网络游戏的学生深谈,他说:“老师,我确是控制不住自己,一上课心里总想着游戏,想静下心来听课,确实静不下来。一玩上游戏,我就收不了手,游戏里的情节倒过来我也能背出,可就是学不进、记不住书上的东西,打开书本见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晕,不像玩游戏这么轻松……”;有的学生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东游西逛,无所事事。还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上课十几分钟就要请假上厕所,往往是以上厕所为名到教室外闲逛一圈再回来,有的出去了一节课也不返回,不知干什么去了,出了事,教师还得担当责任。有的学习成绩差,考试多科不及格,个别学生甚至补考也不参加;有的学生文化基础课学不进,听不懂,专业课也不愿学,三年下来,知识和技能没学到,却学到一些不良风气,染上一些坏习惯;有的学生课堂学习不认真,实训操作仍不想学、不愿做,袖手旁观,站在车间混时间;有的抽烟、酗酒、赌博、斗殴等,个别学生甚至发展到诈骗、偷盗,品德低下,学业荒废,无组织无纪律,极个别的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学生课堂纪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家庭条件方面等的问题。归结起来,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学生思想意识、道德水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多元化的趋势。现在的学生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传统、教师和书本,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学校的培养、教师的教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小,而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却越来越大。我们常用一个不等式5+2<5,来说明学校5天的教育,不如社会熏陶2天带来的影响。可见,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从学生厌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不少大学生、中职生毕业就失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劳动力准入门槛却很低,没有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等级要求,小学初中没毕业,只要肯出力,照样能找到工作。这种社会现状使不少学生感到:学与不学照样找工作,学多学少同样有人要。因此,便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读书无用”等厌学情绪。

2.学校教育的滞后。当前,中职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厌学情绪,与现行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联。一是中职生源紧缺,招生极其困难,为了学校生存,不得不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招生上,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二是一些教学内容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教学形式及方法上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教学仍采用“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被动、低效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四是教师的理念还没完全转变,面对现在的学生总感到难教、难管,有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疼,怕课堂纪律不好课上不下去;五是分层教学、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学在中职学校还没完全推行,理论课教学比例大于实训课,学生实训操作时间不足,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真正的姓“职”。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导致了今天中职课堂教学纪律的现状。

3.家庭教育的原因。一些学生在幼年童年时期,父母等成人并没有认真花功夫培养他们的好习惯与好思想品格,以致到了中学时期学生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内在支撑时,整个人的精神苍白,行为懒散,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有些父母不注重小孩良好学习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旦小孩出现了学习上的问题,就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久而久之导致小孩出现了学习行为障碍。我们甚至可以说,家庭是学生出现课堂行为问题的重要根源。

4.学生方面的原因。(1)缺乏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归因模式。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对事业富有冒险精神,并能全力以赴,希望成功;他们希望得到外界的公正评价,并不过分重视个人的名利;这些人能约束自己,不为周围环境所左右;他们把成败常归于自己能控制的主观因素,如个人的努力程度;他们倾向于对未来成就抱较大的希望。学业不佳的学生,或归因于自己能力低,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产生自卑感,最后厌学弃学;或归因于教师能力差、水平低、教法不当、讲得不清、板书不细;或归因于课堂纪律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不少中职学校生在分流的升学考试中属于成绩偏差的群体,早期均有不成功的经历,自认为是经过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多道关口筛选下来的学生,不是读书的材料,低人一等,再加上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对中职生的认识不够准确,所以他们的内心深深的自卑。他们对自己的长处视而不见,却一味集中注意于自己的不足上,甚至总是放大自己的不足和缺陷。由于自卑心理,使他们思想处于苦闷境地,学习缺乏信心,课堂睡觉、不带学习用具和教材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漠视知识和教师,对其它的能力也信心不足;有的学生会因此变得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严重地阻碍着自己的进步、成长。有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感觉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变得更加自卑、敏感、脆弱、封闭。(3)逆反心理突出,缺乏良好的学习心态。逆反心理是与事物发展常理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中职生已经比较成熟,能与成人平等相处,此刻他们已不轻易相信成人,也不轻易相信或盲从周围的人。因此,如果其自立意向得不到及时引导,情绪化色彩较强的他们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你不准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去做;你要他这样,他偏要那样;你越禁止,他越感兴趣。事事顶牛,以“反其道而行之”来显示自己的独立不羁,表现自己的个性价值。

二、中职课堂纪律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心理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无论哪种教育都应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针对当前中职学生课堂纪律的现状及归因分析,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解决课堂纪律问题。

(一)学校方面

1.“以德促学”,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德促学”是我们学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教育管理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以德育为大平台,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所谓德育主题活动就是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年龄身心特点,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设定主题,再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2.调整课程设置。现阶段我国中职课程体系存在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课程门数膨胀,体系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并且对代表专业发展方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吸收不够。因此,中职应确定课程改革目标、原则、方向,划分课程群,组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精简教学内容,着重技能方法和能力培养,从课程设置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改善学校条件。虽然现在中职教育教学设施有了十分明显的改善。但是,学校教育的现状离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完善实验、操作、练习设施,让学生有机会实践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教育资源分布均衡,无论是学校的精锐专业还是普通专业都应提供现代的教育教学设施和优良的师资力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以求达到各学校和专业强项更强,弱项变强。

(二)教师方面

1.用爱构筑心与心的桥梁。希腊神话中一个青年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象牙少女像,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着她,最终少女竟活了过来,这就是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简单讲解,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用教师的爱心,去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简单说,就是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以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为荣耀;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挫折和失败而担忧;鼓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每一个奇特的想法……

2.加强沟通,情理兼顾,维护正常课堂秩序。沟通是教育学生,维护课堂纪律的有效手段,应注意多向性的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促使课堂纪律正常。

一是与纪律差的学生沟通。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找到主因,对症下药,灵活运用谈话、家访等方式,教育转化学生。如课堂上,对爱讲闲话或做小动作的学生,可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课间及时找他们谈话。对这些学生,不能嫌弃、疏远,而要尊重、亲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是与各科老师经常沟通。班主任或辅导员定期与各科任老师沟通,目的有三:①了解班里的课堂纪律的真实情况;②请教维护课堂纪律的有效方法,须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谦虚真诚,求教自然会有收获;③圈定对象,统一方法,统一时间,步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感到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氛围与压力感。

三是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对有些学生的课堂学习问题或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和家长巧妙地说出孩子的问题,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切不可告状。

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果主体不学、厌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很难发挥,再高水平的教师也没辙。作为中职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主导作用,多关心爱护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他们没有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直接关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才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地分析当前社会的“用人”标准,克服自卑心理,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需要大量有技能的专业人才,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打消消极思想,克服“厌学”情绪。

4.确立目标,树立信心,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要把动机的培养、激发、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中不仅要从专业课的产生、前景 、发展,当前在生产、科研领域的应用等方面入手,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学习专业技术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明白他所学专业的内容。如果教师介绍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结合恰当,就会产生兴趣,就会对知识给予关注,慢慢地就养成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三)家庭方面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处在这个剧烈竞争时代的人,若没有知识和专门的技艺及各种才能,就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家长应教育子女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主动参加其它各项活动,可以多带他们去博物馆或展览会等文化知识浓厚的地方,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这些丰富的课外活动会让孩子们对知识产生浓重的探索愿望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孩子对学习的热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培育孩子的独立自主才能,勇于面对挫折的才能,随机应变的才能,让孩子在宽广的天地里锤炼自己,展翅飞翔。

(四)社会方面

要不断在全社会树立科学、民主、平等的观念,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共识。一直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职校生产生较严重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将来是蓝领一族、低人一等。社会各团体各企业单位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他们的待遇。其实,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深入,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以致当前出现了“技工荒”“高级技师荒”等现象。社会应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些讯息转达给学生,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中职学生上大学、上高职、中职都有美好的前景及社会地位。增强自信心,并将这种自信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研条件、营造良好的学研环境,保证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推进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课堂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第一线,只有保证了课堂纪律的稳定,才能使教学更好更顺利的开展;也只有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才能进一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以上对中职学生课堂纪律的调查和研究,希望能给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些益处。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桂平.国外关于课堂纪律问题的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

[3]张光宇.教师因素对课堂纪律的影响[J].成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4]曲埠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5]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篇12

关键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问题,调整

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结构相比于产业结构来说, 是一种宏观的关系, 其主要内容是指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果, 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结构等等, 是一种包含消费, 生产, 进出口等的宏观运行体系。而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研究的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 比如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的方式等等, 从而眼球处其中的变化与规律, 推测出其发展规律等等。也就是说, 产业结构的研究及研究产业理论也研究产业关联理论。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存在的问题

1. 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

由于国内的经济政策偏向性明显, 对于企业的成长非常不利, 经济的增长模式变得具有高负荷, 因而便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生产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结构性或者地域性的生产过剩, 或者是高成本导致的低效益, 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产业十分的分散, 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很少有交集, 更少有合作与双赢。又如, 因为产业结构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而发生的改变, 使得投资主体的不健康成长, 同时也导致了科研与产业分离, 这就回让企业无法享受到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好处。

2. 产业结构发展趋同化

农业因为技术不够成熟, 导致不能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又由于政策或者地方保护, 或者片面的市场需求调查, 导致的重复生产, 这两者都将导致生产结构的趋同化。生产结构的趋同化毫无疑问的会导致资源分配率低下, 重复投资和重复的过剩, 整体降低了行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 农业内部结构不成熟

我国农业的飞快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然而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成熟。首先是农业产品在发展优质产品上成效不高, 虽然我国在某些产品在国际上需求很高, 然后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无论是品种和品质上都有所欠缺。其次, 很多农业企业对产品的在加工与包装都并不重视, 很多农业企业的销路并不远, 所以对产品的储藏和运输, 保险等不重视, 又因为觉得客户群体是普通大众, 就并不太重视包装, 种种原因使得产运销体系不健全, 全靠产品而不附加加工业的利润, 会使得产业的盈利模式的单薄和抗风险能力减弱。再次, 没有利用地域优势, 而是使得农产品分布混杂, 没有形成区域规划布局。

4. 第二产业博而不精

我国第二产业生产力很强大, 然而第二产业的工业化进程缓慢, 无论是因为劳动力的素质不高, 生产不了高新技术产品, 还是因为结构调整与升级跟不上发展, 我国第二产业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与重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 基础产品占有率大, 产品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发展受阻。我国工业化的缓慢导致产品的附加值很难提升, 我国虽然出口额很高, 但是其中外资企业占有量超过一半, 这对本土第二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对国家经济也多了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其次, 第二产业的技术革新缓慢, 不重视研发新技术, 甚至可以说忽略研发投资, 这使得产业升级变得非常的艰难。与此同时, 对国外的一些技术或者核心部件的一来对于我国的经济将会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这将使得我国很多产业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因此变得非常被动, 只能降利来维持发展。再次, 我国的产业模式比较刻板, 这会给企业带了稳定的订单, 然而同样让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没有太多的想法了, 同时, 我国的产品对于进口和组装依赖性以及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低下的创新能力使得我国产品的渠道和结构变得单一而僵化。

5.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十分迅猛, 然而第三产业的的发展水平滞后, 同时, 第三产业的总量小, 导致其无法像发达国家一样成为本国经济的最大支柱。同时,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结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差异比较大, 同时, 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品质和技术水平欠佳, 这队第三产业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6. 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与库兹涅茨的研究的成果不同的是, 我国第一产业应该是比较劳动上产率在稳定的基础上, 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显著上升, 但是我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却很低, 同时由于工业的从业人数的减少, 但是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专业的过程并不顺利。这从侧面也印证了对我国从事低水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资源分配不合理, 结构的不合理与效益低下也从侧面说明我过三次产业间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 低生产率的劳动力对于就业问题也是十分不利的, 然后整体的提高劳动力效益是依赖社会的进一步分工细化的, 故而即使经济持续增长, 就业率依然还在上升, 这对于我国的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绕不过的问题。

7. 结构能源效益差

我国一直强调对于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国的能源效益占比的提高使得高能源效益占比的缩水说明了结构能源效益的低度化。在现状而言, 我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对于能源的需求是无法绕过的。故而能否轻型化产业结构,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保持能源的弹性, 是提高结构能源效益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5) .

[2]何雄浪, 李国平.专业化产业集聚、空间成本与区域工业化[J].经济学 (季刊) , 2007 (4) .

[3]何艳.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溢出效应, 基于产业关联的分析[J].管理世界, 2009 (1) .

上一篇:飞机租赁模式下一篇:心理统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