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分析(共12篇)
问题研究分析 篇1
摘要: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边远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的调查和研究, 发现英语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对英语基础教育教师方面所出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英语基础教育,教师,问题
一、英语基础教育研究的几方面问题
笔者和课题组成员通过对黑龙江省边远地区英语基础教育的调查和研究, 从几个方面总结出研究成果,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方面。
教学能否顺利展开, 教育策略能否正确制定,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部门应该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 在教学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允许教师有自己的新见解,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中小学外语教学进行科研领导, 自上而下组织制定政策, 把握住英语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2. 教师方面。
A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教师的学习观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观。B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否能够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是否能够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 是否能够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 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C教师的学法与教法。教师本身要善于学习, 会学习, 教师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学习策略, 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3. 学生角度。
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使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4. 教材角度。
英语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为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质量和水平高的教材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而编写水平低、编写质量差的教材在英语教学中却起到消极的作用, 教材的选择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 而学生的需要却因时因地而变化, 因此, 即使是很好的教材, 也可能因为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而起到消极的作用, 使教学迷失了正确的方向, 教材只是实施英语课程的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 既不能否认教材的积极作用, 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 应根据教学的需要, 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也可根据本校及学生的情况, 编订校本教材。
二、基础教育中英语教师存在的问题
1. 教师专业水平差距大、良莠不齐
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几个市县的中小学进行调查, 发现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差距大。主要表现在小学的英语教师方面。笔者发现许多小学的英语教师都不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有一个小学竟然所有的4名英语教师都没有经过英语师范教育的培养, 也没有进行岗前英语教学培训。当然, 不能完全否认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 专研教学, 也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但是, 从教育的原则上来说, 教师在教学前, 应该具备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力。具体包括:掌握英语语言, 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掌握语言, 要达到高度的熟练。就是说要从语言学上掌握语言;从语用学上了解英语, 了解英语文化知识, 明晰语言文化差异;了解英语学习理论和英语教学理论, 能够了解除了智力, 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都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了解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并具有对本学科进行探究、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2. 教师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材使用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 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这种新的教材使用观念, 对于习惯教教材的教师是一种挑战。根据调查和访谈, 我们发现, 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按课本的编排来教教材, 教材上的所有内容, 无论学生能接受还是不能接受, 教师都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和教材编写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教师长期教学中形成了思维定势, 习惯按教材的顺序和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或者为了方便, 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对教材进行整合, 对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不了解课程标准, 不能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及各阶段学生应达到的级别, 不知道教材哪些内容可删, 哪些该增补, 缺少整合的能力;中学教材主要体现任务型教学和交际教学, 很多教师在语言知识上, 由于水平和能力, 不能灵活驾驭语言, 因此, 只能“教”教材。
3. 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的语言观、教师的教学观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语言教学观认为词汇、语法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因此, 英语教学中更注重词汇、语法的教学, 把语言学习分为可割裂的结构, 忽略了听的教学。现在黑龙江省初中英语课本主要采用人教版的“新目标”英语, “新目标”SEC-TION A都是听说课, 在SECTION B中, 听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但是通过笔者调查发现, 很多教师都没有发挥这些听力教材的应有作用, 有的教师由于教学观念的影响或者教学设施的限制, 根本就不进行听力教学, 而是直接让学生参考书后的听力材料文字资料, 把听力课变成了对话练习。而对于配套的听力教材, 也没有发挥作用, 不是每单元听, 而是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集中完成, 达不到训练听力的目的。
4. 教师对学生缺少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
了解学生如何学, 是教师决定如何教的重要前提条件。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低级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高级技能的培养, 直接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习。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往往只学习老师教的词汇和句型,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也不会以点及面。“新目标”英语的编排以功能意念为纲, 每单元有承载着一定语法项目的表达。“新目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学生不仅会本课单词、掌握句型。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讨论问题, 如何给出建议等, 并学会should等情态动词的用法。以点及面。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指导。
三、对于英语教师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对以上英语基础教育中教师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英语教师进行培养:
1. 贯彻英语新课程标准, 转变教师观念
英语新课程标准融合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主体实践、体现灵活开放、采取过程评价。新的理念和要求必须通过教师的实践教学才能落到实处。英语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教学信念。
2. 熟练专业课程, 构建教师知识
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牢固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英语学习理论和英语教学理论知识, 并且能熟练运用英语。
3. 提高教师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胜任能力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生成绩评价以及学校管理等。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是衡量教师培养效果的核心标准。英语教师所在学校、地方教育当局应对教师进行指导, 并给予学习、培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新目标英语八年级 (上、下)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鲁子问.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郭志斌.浅谈英语教师专业素养建构[J].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0 (3) .
问题研究分析 篇2
业主和物业使用人在入伙后有权对自己所购或所租物业进行装修,但装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物业管理企业制定的装修管理规定,同时应按一定程序进行。集中装修在物业管理运作流程中是最容易发生纠纷的环节,矛盾最突出,最能检验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加强园区装饰装修管理和监督,保证物业的完好和安全,有效制止违章装饰装修行为,保持园区环境的卫生舒适,保障园区业主的公共利益,为以后更好的管理,建设优美和谐社区打造基础,只有前期装修管理的统一规范,后期才能避免更多的问题。物业公司在装修管理中应该提前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合法合理的装修管理规定(装修申报与开工、装修施工要求、装修施工管理、装修保证金、装修工程竣工验收、维修装修责任),2、做好装修申请登记和审批工作,3、做好装修施工管理(签订装修施工责任承诺书、施工人员管理、施工时间管理、施工现场管理),4、做好装修验收工作(初验、复验),5、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就近期新都汇交房期间我们应该做到对于装修的办理流程、装修注意事项、装修时间、施工人员的注意事项、防火责任、施工安全、违规装修的处理等了然于胸,能够在验房等工作中有意识的告知业主,还可以在电梯等明显的地方做出文字和图片的宣传。
在业主或物业使用人装修期间物业公司应该做到几点:
1、装修办理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把控,严格审核业主的装饰装修方案、水电
改造图纸、阳台封闭图纸、墙体改动申请、装修公司资质、装修公司负责人资料等。业主办理装修时要填写《装修申请表》《装修协议》《消防责任书》等。物业公司发放装修许可证后才能开始施工。
2、装修公司人员应该持证进出和施工,在装修公司进场时秩序人员应当对
装修工人、材料严格检查,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通知客服管家及秩序主管。
3、在装修过程中,客服管家应当每日做好装修巡检,认真仔细填写装修巡
检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查中遇见业主要明确告知业主及装修负责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装修巡检中应当注意的方面主要有防水处理、水暖打压、燃气通道更改、给排水管道的更改,水井坊管道(私改管道)、阳台封闭、墙体的处理、空调安装、排气口、入户门、外立面、公共区域、装修垃圾处
理等。
4、验收工作要求客服人员严格细致的检查验收,明确的告知业主装修过后的一切因装修产生的问题将由业主自行承担责任及为何要有初验复验。举例装修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下水管堵塞,告知业主在装修前与装修后一定要试试地漏等下水是否顺畅。二次防水,告知业主在装修前后对防水进行闭水试验,如若装修前无问题,装修后出现问题施工将不负责维修。吊顶需留检查口,建议业主要用集成吊顶,便于检查维修。水暖打压,告知业主在装修前后要对水暖进行打压,确保无漏水问题,也要对水暖进行通水试验确保无堵塞问题。装修垃圾的处理,应当让装修工人放到指定位置,若发现随意堆放要求装修工人立即处理,否则将按照相关规定对装修工人进行处罚。
现象:业主装修存在大量争议问题
存在原因
物业公司对业主的装修图纸审核不严,施工过程中未入户检查或检查频次过低,对装修期间不能改动的或不可包在装修结构内的物件未予以明确。
解决方案:
首先要同装修人及装修企业明确相互的责任,以书面形式明确在装修过程中明令禁止的所有事项比如:因装修导致相邻住宅管道堵塞渗漏水停水停电物品损坏等,装修人应负责修复和赔偿,属于装修公司责任的,装修人可以向装修企业追偿。装修人擅自改动水电气暖造成损失的,由装修人负责赔偿。严禁装修人侵占公共空间、未申报登记就实施装修、委托不具备装修资质等级的单位实施装修、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装饰材料、损坏主体承重结构等等行为。在装修项目申报登记及日常巡查时,则要求物业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对图纸同实物进行核对,以杜绝上述现象的发生。同时,在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在处理了问题之后,再予以验收,这也是装修管理的重中之重。
交付后的工程问题处理
交付后保修期内发生的质量问题,住户也应及时向建设单位、物业公司反映并予以确认,建设单位应按照住宅工程质量保修相关规定对质量问题进行保修,当有争议、纠纷时可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处理:一是协商。协商是质量纠纷的最有效最经济的解决方式,协商由当事人直面进行,提出处理方案,维修恢复使用功能;因质量问题给一方造成直、间接损失也可予以一定补偿。协商一经达成一致,双方签定协议,予以落实。二是投诉。经协商无果的质量纠纷,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均可提出投诉。投诉的受理除了建设行政部门及其投诉受理机构(不受理涉及经济补偿和纠纷的部分)外,也可以是消费者协会等相关单位。投诉受理单位要以存在的质量问题为基础,本着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相关标准,责成质量责任方对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实施有效整改,以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诉讼。当协商、投诉达不成协议或已达成的协议不能履行时,诉讼是解决质量纠纷的最终途径。经法院审理判决,由质量责任方承担整改修复及赔偿责任。在诉讼审理过程中,对难以认定的质量问题,司法部门可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鉴定。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房时,往往会收到施工单位提供的《房屋使用与保修说明书》和《保修服务卡》,但在其中可能只说明了保修的“最低期限”,而真正的保修期限应以开发商与施工单位签订的保修合同为准,用户如果需要,可以向开发商咨询。在房屋交付之后,物业公司应该对遗留的工程问题进行及时跟踪处理,督促施工方尽快处理。
常见的工程问题主要有土建(空鼓、粉刷、墙体残缺破损、面不平等)入户门(划痕、不好开关、凹陷等)塑钢(推拉门沉不好开关、密封胶没打匀、窗开关不顺有明显的划痕和破损等)水暖(配件缺失、堵塞、漏水等)强弱电(配件缺失、不通电等)燃气(燃气表等配件的安装)防水(屋面漏水、室内漏水)设
计方面的问题
对于工程问题的处理物业公司应当严格按照流程处理,工程问题分为公共区域与业主户内问题,接报人做好相关登记,与相应的客服管家对接回访,客服管家应该及时联系施工方到场处理并做好处理流程的记录(如何时处理,处理到什么进度等),做到有据可查。
随着物管项目时间的顺延,越来越多凸现在我们眼前的工程问题,成了制约物管项目顺利进行的顽疾。这些问题存在于物管项目的每个阶段。
问题一:
现象:
房屋漏雨、墙体开裂、水、电路维修等。
存在原因:
1.业主大多对拿在手中的《房屋质量保证书》及《住宅使用说明
书》中的规定没有细读,从而不了解房屋各部的质保期限,2.质保期间业主报修,因为施工方人员在场,物业公司往往采取电话联系施工方人员入户现场解决的方式进行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责任难以明确。
3.过了法定的保修期后,施工方按照合同规定超值提供的这部分服务,业主仍然认为在正常的质量保修期限。保修期内没修好的,没修保修期外报修的搅和在一起,难以分清,维修资金一直无法启用而物业公司无奈只得无休止地组织维修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始终无法脱离终结,而个别业主也因房屋质量问题一直拖缴物业费。
解决方案:
1.物业管理公司可将两书中关于质保期的详细规定予以明确并长期公示,同时将地产商同施工方签署的质保期列在后面注明。由此三方都明晰了准确的质保时间,该启动维修资金进行维修的启用维修 资金,该业主自行维修的,业主自行维修,以杜绝争议。
2物业公司要做好两份物业管理档案,除了正常的物管档案外,还要建立一份《业主综合状况表》,表中要明晰此业主自入住以来涉及到的所有同物业公司相关的信息,以追溯此业主同物业公司发生的所有联络及事项处理结果,要求此表以具体楼号分支到具体每户,一户一表。同时,在保修期内对施工方下达的维
修指令,必须下达书面的《返修单》并要求施工方完工后业主签字返还存档。
问题二:
现象:
保修期后,对于正常物业管理过程中工程设备设施存在的问题,物业工程人员无法解决不清楚该怎么修,也不清楚材料及备品备件的价格。
存在原因:
部分工程人员始终认为,质保期存在的问题是施工方的责任,与物业公司无关,于是,下了《报修单》后,工程人员在过程中不参与,接了施工方返还的《报修单》后直接递交档案管理人员存档管理。
解决方案:
我认为,设备设施在第一时间出现问题的第一维修人应该是物业工程人员。在此期间,工程人员应查找相关的图纸资料,安排人员现场处理。如处理过程中发现解决不了,再通知施工方解决,并全程跟踪。在此期间,物业工程人员可以向施工方工程管理人员学习大量的设备相关技术,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动手能力和对材料备件的性价信息掌握能力,为后续的自我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问题三:
现象:业主装修存在大量争议问题
存在原因
物业公司对业主的装修图纸审核不严,施工过程中未入户检查或检查频次过低,对装修期间不能改动的或不可包在装修结构内的物件未予以明确。
解决方案:
问题研究式教学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问题研究式教学;自主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问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中南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研究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1 引言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各个行业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中国式教育那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大学生创新的步伐,而且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成了当前社会迫在眉睫的大事。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的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 问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模式
教师在教学时,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給学生,更重要的是不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更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在问题研究式教学中,如何平衡学习与研究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本人长期承担的交通运输专业本科专业课程“城市轨道交通”进行问题研究式实验教学,摸索教学规律以为今后推广奠定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以教材为本,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大多按照教材的顺序逐步讲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不单显得单调枯燥,学生被动吸收知识也使得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因材施教”并不只是意味着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所授课程不同,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选择适合学生和适宜教材的教学方案。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构建有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即自己划分专题,再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关系逻辑将大的专题划分成若干小问题,最后将这些具体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逐一攻破,这里每个专题可分2次课(即4个课时)完成。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所示:
第1步:传统教学与研究式教学并重的教学形式
教师应在备课时分解教材内容,划分出不同的研究专题;分析哪些教材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法,哪些教材适宜实施研究式教学。将课本上的知识以完整连续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确保教学大纲所规定任务与内容保质保量的完成。将需要讲授的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后布置本次专题的讨论题目(一个或几个问题),研究课题必须注意它的典型性(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通过研究分析能揭示出事物过程的规律、理论和方法)、实践性(选择一些与实际生产、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问题。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让他们有所发现)和难易程度(在学习之初,让学生从现象入手,逐步过度到较难问题的研究)。这将致力于培养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理论去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2步: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上以研究式教学为重点,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也可以以教师布置适当的问题的形式来开展研究活动。将学生分成3-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已有的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第3步:循环反复的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认识规律即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达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通过这样循环,对各个专题的数个问题进行问题研究式教学,使得学生能自主掌握课程的主要知识内容(不再是被动接受),还能训练学生的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潜能。
教师针对所布置的问题,随机抽取2~3组学生的代表在课堂上复述该组对于该问题解决的办法与方案。然后教师再将教材上的方案进行讲授,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解决办法与老师所讲的方法的异同。再组织少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二次讨论,跟第一次讨论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对知识掌握加深的过程,通过这种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方法,来避免传统教学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弊端,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以及学生对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第4步,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上课的时候可以对刚才随机抽取的学生所公布的答案进行分析,分析其优缺点,给学生实践去陈述自己的观点,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指导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本专题大的主题及已经讨论过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回去自己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想象本专题大的主题下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还有什么多种解决方案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式教学的中心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从过去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研究式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其他组的同学同样也可发言陈述自己的方法。鼓励新的科学问题的提出及更为创新、先进的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的准则,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安排有难度的课题;同时要了解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的薄弱环节,从各方面予以关心和引导,帮助他走出困境;也可以组织“一帮一”活动,即安排有着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同一组实行帮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取得最大程度上的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教师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研究的进展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介绍,使得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该问题的科学前沿,并与自己所做的进行对比,并分析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3 问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及问题
问题研究式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无论是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师生的互动上,都比传统教学更有优势。
(1)传统教学与问题研究式教学的比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上通常是教师高高在上的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师生不平等关系容易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课堂上教师的“倾囊相授”,容易让学生过分的依赖教师,从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介于中国的应试教育,传统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指标主要是学生的成绩,而学生在课堂外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和积累做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因此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单一,除了教师传授就是课本学习,容易忽视知识在学科间的综合运用及创新。由于课堂内外的种种约束,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學习过程中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够等弊端。
在问题研究式教学中,巧妙的避开了传统教育的弊端。首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参加学习、独立思考课题内容、认真探索课题知识,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新式教学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其次,在问题研究式教学中,学生和老师不再是不平等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够面对面平等交流的互动关系;而在教学方法上也较传统教学发生了改变,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引进专题讨论、课题研究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评估方法上,主要采用三种评估形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估,学生之间互相评估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在教学内容上,除了需要学生掌握课堂和书本上知识与技能外,更侧重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的表现;在评估的结果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明确结论的同时,给学生指明前进方向。
(2)问题研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问题研究式教学是教育改革上的一次质的飞越,但在实施研究式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问题研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而非全盘否定摒弃。这是因为任何研究都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持,任何研究都是无源之水,所以在运用问题研究式教学中要重视必要的理论知识讲解与传授,尤其是重点难点的讲授。对于处于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是获取基础知识的必要方法,也是问题研究式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石,二者在知识获取期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学生获得理论基础的之前要充分发挥问题研究式教学的效力,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要从知识灌输向问题探讨转变,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从单方面指导向相互讨论转变。从各个方面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增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讨论共同学习。
其次,为了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综合的充分发展,开展问题研究式教学。而
问题研究式教学无疑要占用学生的不少课余时间,为了不占用学生有限的精力,我们在数量上运用问题研究式教学时切忌过多过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目前的状态。同时教师在课题的选取上也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因为课题选取范围过大,达不到教学应有的目的;而选取范围过小,又不能体现章节的主题。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解,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阶段的问题,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的选择。“问题”从提出到解决,始终贯穿问题研究式教学的核心。因此选择问题研究式教学就一定要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即怎样的形式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利于问题的解决就选用怎样的方法。
作者简介:
问题研究分析 篇4
1. 财政分权。
财政分权是财政管理体制发展的要求, 规定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上下级政府之间在财政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以及资金的划分。这里我采用传统财政分权理论, 即从经济学的角度, 考虑政府职能如何在不同政府级次间进行合理配置以及相应的财政工具如何分配的问题。研究财政分权问题的目的, 在于能够找到协调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为什么有必要进行财政分权呢?这是公共产品的多层次性的要求决定的。现代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 单一中央政权的活动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这就要求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限, 使其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活动。由于政权的行使需要有一定的财力作为保障, 所以绝大多数国家以法律或制度形式确立了财政分权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财政体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积极的成果, 初步形成了符合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政分权体制。但是, 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亟待完善。
2. 地方政府公债。
地方公债是指地方政府在经常性财政收支不足的情况下, 为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 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向社会发行的一种债券。它是地方政府筹措地方建设资金的一种手段, 也是公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分权理论强调了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方面弥补市场缺陷、提高本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但是如果财权划分与事权划分不对应, 就会导致地方政府有事权需要, 而无财权保证。
我国自1981年恢复国债以来, 一直没有恢复地方的公债发行。我国当前国债发行管理的的条例, 如1993年的《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乱集资和加强债券发行管理的通知》,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整顿乱集资乱批设金融机构和乱办金融业务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文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发行或变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已经实行过多次, 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从稳定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 我国下一步财政分权改革的关键应该在于是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
二、我国地方公债发行的历史条件
我国是否发行地方债这一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 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分权体制的发展上来看, 经济专家们都认为我们已经具有发行地方公债的一些基本条件,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分级财政体制的初步建立, 已使地方政府拥有了相对明确的事权和财权, 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作为发行公债的经济主体, 地方政府举债的体制基础已经确立。
其次, 地方政府存在对地方公债资金的需求。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 几乎将所有有限的资金都用到建设生产企业上去了, 造成道路交通、城乡电网、住宅等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且微利的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应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近年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但仍未摆脱它的瓶颈制约。
第三, 社会资金中存在对地方公债的应债能力。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社会闲散资金和居民所得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投资渠道十分有限。从国际经验来看, 地方政府债券是居民储蓄资金的一种较好的投资选择。
第四,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已具有一定的承债能力。尤其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或地区而言, 其承债能力毋庸置疑。
三、当前我国地方公债发行的契机
1. 地方政府严重的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方债务课题组对我国各级地方债务进行了初步的粗略统计, 到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 其中, 地方基层政府 (乡镇政府) 负债总额在2200亿元左右, 乡镇平均负债400万元。这组数据充分说明, 地方政府财政已经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2. 地方政府提出高达18亿投资计划。
自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 各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高涨。截至目前, 根据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合算, 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但是, 在巨大的负债之下, 我认为地方政府是无法承担他们所提出的投资计划的。否则, 地方政府就会面临更大的赤字危机。
公债的发行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地方的财政困境, 对地方政府必然是有利的, 但是, 从全国来看, 是否利大于弊?我们将在下面试着进行分析。
四、地方发行公债的利与弊
《预算法》的规定虽卡住了地方政府合法发债的闸门, 却并没有挡住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的脚步。
1. 地方发行公债的利处。
与中央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来提供“地方性公共品”相比, 地方政府对“地方性公共品”的需求了解和信息掌握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 从促进地方公共品提供和地方经济发展来说,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有其有利的地方。
为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我国政府融资困难的问题,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 且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分税制, 实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税分级的财政体制。从财政结构看, 我国一级政府一级财权和一级事权, 但由于《预算法》的约束, 地方政府不具有发债权, 也就是没有赋予地方政府足够的财权。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地方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地方财政体系。这也导致许多问题, 最突出的是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事权分配上的不合理。实施分税制以后, 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68%, 地方政府的收入仅占32%, 但地方政府支出却占60%, 中央政府支出只占30%左右。根据公共财政理论, 如果赋予地方政府组织生产和提供本地公共产品的事权, 同时也应赋予与之相适应的完整财权, 而举债权是规范的分税制下各级政府应有的财权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解决地方财权和事权不对称的一个重要措施。 (2) 有利于规范现有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显性化, 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缓解地方财政困局。
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并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 但事实上, 长期以来, 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间接、或明或暗的巨额债务。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粗略统计, 整个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 而且绝大多数都属于隐性债务, 仅全国乡镇政府所欠债务一项就高达2200亿元。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上文提到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因此, 在存在债务融资需要的情况下, 完全禁止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 只会导致地方政府从非正常渠道获得收入, 以弥补必要的支出。所以, 与其让这部分自己无法控制的“制度外收入”膨胀, 不如允许地方政府发债, 让地方政府以规范的债务形式取得资金, 同时加大监督力度, 完善地方财政体系, 实现地方政府债务公开化、市场化, 从而彻底改变地方财政混杂的状况。
(3) 有利于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以城市化为例, 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 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是我国城市面临的紧迫问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 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由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20年的60%左右, 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就需新增投资12600亿元, 财政资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能够很好地满足地方政府建设资金的需求, 从而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和经济发展。
由上可见, 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积极作用在西方国家已经充分地显现出来了。但是, 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迥异的中国能通过地方政府发行公债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吗?恐怕不然。
2、地方政府发债的约束条件与弊端。目前我国实施地方债的制度条件暂不成熟, 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可能会有以下负面效果。
(1) 政府“发债权”可能被滥用。在我国,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履行监督地方政府的职能, 但在实践中, 该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由于我国信用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 地方政府与地方人大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限制了地方人大代表和居民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制约。
而这又会使市场形成道德风险: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无法与作为代理人的地方政府形成有约束力的契约关系, 地方政府就会倾向于过度负债, 竞相发行债券, 从而会助长地方政府的债务膨胀。 (2) 可能会弱化中央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
目前, 实施地方债的制度环境并不完善, 盲目实施地方债有可能会造成地方与中央竞争性争夺社会资源。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信息掌握较多, 会充分利用信息优势并有效地结合“发债权”发行一些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债券, 就很有可能出现地方债券投资过热, 影响国债发行的局面, 从而削弱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3) 可能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
实施地方债, 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应债资源”丰富, 而且还会吸引不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购买债券流向发达地区。资源大部分流向发达地区, 加剧现有的地区间不平衡和出现“马太效应”。
(4) 助长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行为。我国地方政府的投资意愿强烈, 为了追求当前的政绩, 不惜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 却很少考虑投资的效率和未来的偿债能力。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 如果打开负债的方便之门, 结果可能只是助长了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行为。
(5) 增加我国的债务风险。大众观点通常认为, 一旦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 中央政府必定会出面营救, 到头来, 所有的债务都会往中央政府转移, 远远超出中央政府的预算控制范围。如果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将会使中央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甚至造成通货膨胀风险。
五、我国的现实状况及本文结论
发行地方公债利弊并存, 只有有了一整套科学的制度, 才能将弊控制到最小的范围;相反, 弊大于利, 甚至失控, 公债就可能成为“公灾”。发行地方公债必须采取谨慎稳重而又积极推进的态度。
从国际上看, 地方公债制度虽然在许多国家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因地方公债过滥发行而导致的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债务危机也是存在的。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短期内发行地方债可能是不可行的。
首先, 我国投融资体制中对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责任机制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政府财政风险责任体制, 本届政府造成的债务可以轻易地转至下届政府, 而下届政府领导又不必承担上届政府领导工作失误的政治责任, 这就必然会使地方各级政府错误的使用或浪费资金。
其次, 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现在, 许多人只看到地方政府存在对地方公债资金的需求。然而, 他们没有看到, 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正是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中以种种手段变相举债, 而不能及时偿还投资者造成了严重不诚信甚至丧失民心的问题。
第三, 是法制的不健全问题。发行地方公债意味着举债权的下移, 这一方面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而另一方面, 如果管理不善、控制不严, 不但会加深财政风险, 还为某些地方官员腐败提供机会。因此科学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必须走在前面。
根据普遍的观点, 发行地方公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规范的财政分权、高度的地方自治、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债券市场和较强的地方财政能力。分析我国现状, 虽然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行地方债的条件, 但是这些条件还不足以达到成熟的发行地方债的前提条件, 定会给地方财政乃至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短时间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但是, 从长远来看, 随着地方政府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主体, 以及我国地方公债发展条件的逐渐成熟, 积极探索建立地方公债制度, 是必要和可取的。
综上所述, 在制度建设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 短期内不应该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公债, 但是随着对地方政府投资主体责任机制, 法制的健全, 决策机制的透明化以及地方政府在社会投资主体中的信用的建立, 地方公债也可以作为一个可取的财政工具, 用于地方的公共设施等公共产品的供给。
摘要:我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已经进行了多次, 当前, 改革的要求是一级政权, 一级财权。然而, 政权与财权相对应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地方庞大隐形债务的压力下, 在金融危机要求扩大投资的契机下, 我国是否应该批准地方政府发债, 其利弊分别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分权,地方公债
参考文献
[1]刘尚希:《财政风险及其防范研究文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王绍光:《分权的底线》.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年版.
[3]梅新育:《地方公债虽然可取但须控制》
[4]杨萍:《国外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1期。经济社会体制比
工作分析常见问题研究 篇5
工作分析可以分为六个阶段。现在,我结合自己刚刚完成的湖南省XX市商业银行的工作分析咨询项目的体验讲解每个阶段常见的问题、误区,并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准备阶段:
问题一:目的不明确。我们在进行工作分析前常常没有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没有很好地理解工作分析的价值,轻过程重结果,为工作分析而工作分析,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核心技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的。
问题二:工作分析小组成员或被分析对象的不稳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工作分析小组成员或岗位对象发生变换,在离开或换人时工作交接不清楚,导致工作必须从头开始。
问题三: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不到位,员工不知道工作说明书的作用,有些员工误认为工作说明书编写就是要“定员、定编”,出现员工不理解、不配合、不执行的情况,使工作说明书变成可有可无的摆设。
所以,在工作分析开始前我们要做好以下的工作:
1、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我们首要纠正的是明确工作分析目的,向员工宣传并与其达成共识:工作分析是为了使现有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更加明确合理,以便制定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工作分析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员工重新理解工作的价值和标准,能够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能。
2、高层的支持和认可。在工作说明书编写之前,要和公司的高层领导充分讨论,正确定位工作说明书的编写的意义和价值,并取得领导对工作分析的理解、支持和认同。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层领导能率先树立岗位责任意识,对各项工作实行归口管理,改变原来自由随意的管理风格。
3、加强工作分析小组的管理:我们在确定工作分析项目小组成员后,首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各自的分工、流程、时间表和阶段成果,并要求每个成员在工作中保留过程文档。同时坚持每天开早会,反馈前一天的工作成效和当天的工作计划。工作小组的负责人负责汇总小组成员每天的工作文档,以应对中途发生人员调换情况,保证工作分析工作的有条不紊和信息来源的一致性。同时,每周工作小组最好有个项目交流会,以保持成员间的信息和经验的共享,并不断调整工作分析的方式与方法。
争取各部门管理者和员工的参与配合。员工的主动参与是工作分析的关键。在编写工作说明书时,各部门的管理者以及员工是主体,只有他们才最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人力资源部的任务是为各部门提供工作说明书编写的技术,并充分做好编写的准备工作。
二、调查阶段:
问题一:信息来源不准确。在工作分析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员工面谈和问卷来获取相关信息,但员工常常对这项工作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抵触情绪;二是害怕说错会受到上级的责备;三是不清楚这项工作能为他带来什么;四是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于是在向工作访谈人员描述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情况时,故意夸大其岗位的复杂程度、技术难度以及工作量,从而使得我们获取的信息不客观、不准确、不全面。
问题二:收集信息的问卷针对性不够。由于访谈的问卷没有系统设计并缺乏针对性,常常使得收集的信息不能全面和客观反应真实的工作。
问题三:工作分析没有与企业业务流程优化以及岗位优化相结合。我们在实施工作分析之前没有对业务流程以及部门与岗位设置进行优化,在实施后才进行调整,导致工作说明书经常被调整和修订,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降低了工作说明书的权威性和信服力。
由此,在工作分析调查阶段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让员工正确认识工作分析的本质来解决信息正确问题:我们在工作分析开始之前有必要向员工解释清楚三个方面的内容:实施工作分析的原因和目的;工作分析小组成员组成;工作分析会对员工产生何种影响,
只有解开员工心里的困惑,才有可能从员工那里获得更为可靠、全面的信息资料。
2、根据不同对象设计问卷:在访谈前,我们应该把要问的问题系统整理出来,并根据不同访谈对象采用不同的问题,比如说,不能把由管理者回答的问题,去问普通员工。问卷的设计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层次,设计不同问卷形式和内容。
3、把业务流程规划和工作分析相结合:工作分析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对企业业务流程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的种类和属性进行分析,可称之为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二是针对具体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条件、权限安排以及任职者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等因素所进行的分析,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工作分析,可称之为基于岗位的工作分析。三是对某一项具体工作的操作过程、步骤所进行的分析,这类分析是企业制定岗位操作规程的依据,可称之为基于操作的工作分析。科学的面向流程管理的工作分析需要先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行部门和岗位的调整和优化,然后再进行岗位工作分析。
三、分析和编写阶段:
问题一:为编写而编写。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工作说明书的结果或形式,没有侧重于工作分析的过程,没有把工作说明书的重新编写工作作为企业现有工作的一次大盘点。工作分析的真正目的应该是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与权限。
问题二:缺乏专业的技术或培训。由于缺乏工作说明书编写的专业技能,所以编写的工作说明书往往用语不够准确,描述不够规范。
在分析和编写阶段,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两方面的事:
1、使用规范用语。规范工作说明书的描述方式和用语关系到工作说明书的质量。标准的岗位职责描述格式应是“动词+宾语+结果”。动词的选择可参照岗位职责动词使用规范表;宾语表示该项任务的对象,即工作任务的内容,结果表示通过此项工作的完成要实现的目标,可用“确保、保证、争取、推动、促进、提升”等词语连接。
2、和咨询顾问合作:为了确保专业水平我们可以聘请专业的咨询顾问,咨询顾问更多的带给我们的是专业的方法、最佳实践的范例、以及旁观者的客观建议。显然,咨询顾问不熟悉企业的流程,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以双方的有效配合是工作分析品质的关键。倾听和尊重对方的看法,更多的沟通,更深入的对一个问题的讨论,都是和咨询公司有效合作的基础。
四、试用和调整阶段:
问题一:在设计好工作说明书后直接投入使用。在编写好工作说明书后直接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与实际工作有很多不符的地方,结果业务部门以此为借口拒绝使用已编写好的工作说明书,并要求人力资源部重新编写。
问题二:当使用部门提出修改建议后,编写部门没有尽快进行修改。于是业务部门将工作说明书搁置一旁,所有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果。
所以工作分析设计好后要进行试用和调整:
1、根据试用情况调整工作说明书:工作说明书编写好后需要进行试用和调整,以检查信息收集的准确性、正确性、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如果使用部门在试用过程中提出他们的建议,编写小组要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如果是编写小组的问题,应该及时调整。如果是业务部门认识上的误区,应该耐心加以说明,使双方达成共识。
2、保留调整的记录:特别要强调的是,所有的修改必需填写修改分析单,明晰导致误差的原因和避免重复出现误差的方法,这样可以保证工作分析工作能够持续进步。
五、正式运用阶段:
问题:工作说明书在实践中没有被有效应用。我们对工作说明书的功能、用途认识不深,没有把工作说明书当成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将其束之高搁。比如,招聘新员工时没有按照工作说明书的岗位要求和任职资格进行选人,没有根据工作说明书进行员工合格率调查,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了。
制定工作分析和工作说明书的制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在编制工作说明书时,同时编制出工作分析的管理制度,包括:如何使用工作说明书、什么时候进行修订、修订的流程是什么等,并定期检查各部门是否按制度执行。
六、持续改进阶段:
问题:没有把工作分析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及时反馈给员工。组织的经营活动不断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组织分工协作体制的相应调整,由此,可能产生新的任务、部分原有职务的消逝,从而需要对工作分析进行重新调整,以适应变化。我们在工作分析时既没有向员工及时反馈阶段性成果,也没有在工作分析调整时向员工及时反馈调整的原因,从而加深了员工的抵触情绪,难以获取客观的信息,使得工作分析在实践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定期评审工作说明书:工作说明书要定期进行评审,看看是否符合实际的工作变化。同时要让员工参与到工作分析的每个过程,一起探讨每个阶段的结果,共同分析原因,遇到需要调整时,也要员工加入到调整工作。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加强员工对工作分析的充分认识和认同,从而在实践中被有效实施。
(罗争丹)
问题研究分析 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理论问题;深度理论问题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24—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成果。对这一重大理论的研究,应既重视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又重视深度理论问题的研究。从二者的辩证关系来看,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需要深度理论问题研究的延伸支持和拓展支撑,而深度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依赖和牢固筑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一方面,要进一步打牢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要进一步加强对其中蕴含着的深度理论问题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由博士生导师李爱华教授作序、史家亮博士撰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论》(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22万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较好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既有理论的思辨又有实证的开放式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不论是基本理论问题还是深度理论问题的研究,首先需要有理论的思辨,否则,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就会流于肤浅的层面,难以从实质上把握这一重大理论。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由此,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与思考仅有理论的思辨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实证的开放式研究,这有助于增强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论》的论述自始至终体现了对理论问题的理性思考与现实中国的结合,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既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运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首要地是应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尊重马克思主义原著,同时又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进一步增強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论》研究的理论基点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运用了社会学、价值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些有理论深度、有新意的见解。
三是既有对理论的分阶段分析又有对理论的整体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这一理论体系还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由此,对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研究需要有分阶段的研究与分析,这是深入研究这一理论的首要环节。但仅此研究显然不够,还应重视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这是更好地发挥这一理论的时代价值所必须要做的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论》的研究既以理论发展阶段为依据,论及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的诸多重大理论问题,也从整体角度论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地位、基本特征、价值取向、实践价值、发展走向等问题,显示了作者从整体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努力。对作者而言,这一探索尽管是初步的,但应该说是成功的,研究的价值值得充分肯定。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论》(下转31页)(上接24页)一书在基本理论问题与深度理论问题研究的结合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将有助于推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Explor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and Depth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
——Comment on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nographs”
CHEN Jia-fu
(Shandong University, Marxism College, 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the depth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issues.To this end, need to adhere to the theory of open specul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by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dherence to Marxism and the 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dhere to the theory of phase analysis and the overall combination.In these respect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nographs” for a useful exploration, which will help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n-depth research.
Key words: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depth theoretical issues
问题研究分析 篇7
既然有研究问题或研究目的, 必然要解释为何这些问题值得研究, 即提出问题的依据。总体上看, 三篇论文各自所研究的两个或多个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 而它们关于所选受试对象的依据类似, 即缺乏或极少对中国语境下母语为汉语的受试进行的实证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 第三篇论文以间接的方式给出了这方面的依据。就个体而言, 三篇论文各有具体依据。
《元语篇手段的使用与语篇质量相关度的实证研究》这篇论文着重从实证视角考察了在中国语境中英语学习者作文中元语篇手段的使用和文章质量的相关度的高低, 提出了三个具体研究问题。首先, 作者简介了语篇的两个构念———主语篇和元语篇, 通过介绍元语篇的功能强调其在语篇构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接着, 作者概括描述了学术界从实证角度考察元语篇手段的使用与文章质量的相关性的不同研究结果, 说明学术界对此有不同见解, 同时也说明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而后作者指出, 现有研究均在英语国家进行, 受试对象母语为英语, 中国语境中母语为汉语的受试对象仍有待考察。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文的三个研究问题。本篇论文的依据与所提研究问题关系紧密, 没有脱节现象。
“Understanding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EFL Studentsin Chinese Universities”首先从学习策略技巧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对外语学习效果差异的影响谈起, 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 提出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学习策略这一因素, 很少对策略的使用与其他因素如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相结合产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研究。作者在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引用了很多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论证, 并对比定量和定性研究, 指出定性研究的优点, 进一步说明所提问题的研究意义。最后, 作者结合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现状和英语人才的需求, 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本文详细讨论了动机、态度和策略以及前人相关研究, 自然过渡到提出研究问题, 衔接紧密。
《歧义容忍度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这篇论文通过实验, 评估歧义容忍度在听力学习中的意义和重要性。首先, 作者从歧义容忍与歧义不容忍、歧义情景、歧义容忍度与第二语言学习三方面来阐释歧义容忍度, 并紧扣英语学习, 从而得出歧义容忍度与英语学习之间具有紧密关系的结论。接下来, 作者由英语学习具体到其中的听力理解环节。先从听力理解过程和能力分类来分析听力困难的原因, 从而把这项技能与歧义情景联系起来, 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歧义容忍度是否会对听力理解各项能力产生影响。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明确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导致研究依据与宽泛的研究目的联系不密切。
阅读了上述三篇论文, 我们深刻体会到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也是一门学问, 马虎不得。研究问题的提出首先必须建立在前人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因此我们需要大量、广泛地阅读相关文献, 在历史回顾部分也要全面中肯, 提出的问题才可能有意义, 研究问题提得恰不恰当, 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整体质量。提出问题的过程包括综述和分析所要进行的相关研究的来龙去脉, 以明确自己的研究处于什么位置, 是一个逐步深入细化研究范围、分析研究条件和具体语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为论文建立理论基础, 理顺研究思路, 提出研究方法等方面构建了框架, 为后面的具体研究过程奠定了基础。没有一个良好的提出问题的过程, 研究就基本没有定位, 没有方向就无从下手。通过这个严谨的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 研究者还可以观察、学习前人的研究方式和途径, 并对比作出分析和判断, 学习优点、长处, 甚至可能会激发研究者的研究方法创新。
摘要:本文从三篇文章入手, 通过对比其异同探讨了所研究问题的不同的提出方式, 再次强调了研究问题的提出过程对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对比,研究问题,提出方式,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海铭, 龚世莲.元语篇手段的使用与语篇质量相关度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 2006, (2) .
[2]周英.歧义容忍度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7) .
[3]Nunan, D.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刑罚执行的法律监督问题研究问题 篇8
关键词:刑罚执行,监督
一、刑罚执行的法律监督体系
刑罚执行是指有行刑权的司法机关依法将有效刑事裁判确定的刑罚内容付诸实施的刑事司法活动。而刑罚执行的法律监督就是指对这个司法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 广义的刑罚执行法律监督包括行政监督、检察机关的监督、审判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对刑罚执行的法律监督。
(一) 行政监督
刑罚执行的行政监督, 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所进行的法律监督。它既包括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 也包括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时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 表现监狱法律关系中, 即是罪犯对于警察执法的监督。
(二) 审判机关的监督
《监狱法》第30条规定:减刑建议由监狱向人民法院提出,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减刑建议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审核裁定;案情复杂的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这是人民法院对监狱实施监督的主要形式。人民法院通过裁定的方式对于监狱刑罚执行活动予以确认或否定, 行使的是一种执法监督。
(三) 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即非国家机关对刑罚执行的监督, 指由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 对各种刑罚执行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根据社会监督的主体不同, 可以将他分为: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后两种监督形式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监狱系统正在推行“狱务公开”, 它是监狱机关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将执法活动的内容、程序公之于众, 接受社会监督的一个有效形式。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新闻媒体的监督以及罪犯家属、人民群众对于监狱执法的监督, 它将对监狱管理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 检察机关的监督
检察机关的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最核心部分。检察机关的监督是一种专门监督,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2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刑诉法第215条、第222条还分别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罪犯的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假释不当的依法提出纠正意见。《监狱法》第6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监狱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依法实行监督”。因此, 检察机关的监督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 具有专门性、法定性和内容特定性, 是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核心部分。
二、检察机关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存在的缺陷和对策
刑罚执行权的滥用, 必然导致损害国家的法律权威、社会保护价值以及罪犯的人权, 作为保证刑罚执行正确合法的法律监督权, 自然要实现维护国家法律实施、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这几方面的价值和内容, 而检察机关依法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有利于保障刑事判决和裁定的正确执行, 有利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有利于减少重新犯罪的发生, 推动整体执法水平的提高。最高人民检察院2008年2月22日通过的《人民检察院监狱检察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监狱检察的任务是: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在刑罚执行活动中的正确实施, 维护罪犯合法权益, 维护监狱监管秩序稳定, 保障惩罚与改造罪犯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一条文直接规定了检察机关对监狱实施法律监督的内容和范围, 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24条和《监狱法》第6条具体的规定, 明确了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目的, 具有指向性的作用。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虽然有宪法、法律、司法解释等不同位阶法律的规定, 但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 却存在众多缺陷。
(一) 刑罚执行法律监督的介入时间问题
对于刑罚执行法律监督权的介入时间, 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刑事诉讼法》第222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 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 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作出最终裁定。”从这一规定来看, 对减刑、假释的监督显然是一种事后监督。
事后监督不利于《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的准确实施;不利于国家刑事法律的实施;不利于保障罪犯合法权益, 不利于防止监狱人民警察违法犯罪;不利于监狱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 社区矫治人员和监外执行罪犯的法律监督问题
随着行刑社会化理念的提出和逐步推广实施, 我国减刑、假释的力度比以前逐步增大, 社区矫治的概念也被引入刑事法律, 参与社区矫治人员、假释罪犯、判处缓刑罪犯的比例逐步增大, 这三个群体也是刑罚执行不可忽视的部分, 而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考察, 《监狱法》只规定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和监督而没有对具体的运作方法作出规定。2008年2月22日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对于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办法有了详细的规定, 如该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应当与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等等, 都是对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完善, 但对社区矫治人员的法律监督完全是一个空白, 这样就造成了在实际执行中力度不够, 落实不到位。
三、完善刑罚执行监督权对于监狱工作的启示
问题研究分析 篇9
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能将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笔者对一些成熟的、有把握的实验不进行预实验, 不怕学生在实验中出现问题, 只要能够及时解决就行。因为只有在问题中, 才有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出现问题
本学期医学检验大专班学生在进行“测自来水的耗氧量”[1]实验时, 就遇到了问题:在用酸性高锰酸钾法测定自来水的耗氧量时, 正常的程序是吸取100 ml水样于处理过的锥形瓶中, 加 (1+3) 的硫酸5 ml、0.01 mol/L高锰酸钾10 ml, 经沸水浴30分钟后, 加10 ml、0.01 mol/L草酸钠, 此时溶液应该由红色变为无色, 然后再进行下面的实验。然而, 问题出现了, 溶液的红色变浅了, 但是没有消失。学生问教师:“溶液没有变色怎么办?”
2 分析问题
溶液没有变色, 说明什么问题呢?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实验中遇到障碍, 学生没有找原因的意识, 而是直接找教师要办法。笔者的第一反应是高锰酸钾的浓度配大了, 一问实验教师, 果然是。实验教师以为高锰酸钾的浓度配比可以不准确,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只要求高锰酸钾溶液的校正系数准确。但是, 她忽略了高锰酸钾的浓度可以略小于0.01 mol/L, 而大于0.01 mol/L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使实验不能顺利进行。因为通常自来水的耗氧量是很低的, 消耗高锰酸钾的量很少, 并且本实验规定的条件非常严格。问题找到了, 该怎样解决呢?
3 解决问题
此次实验中高锰酸钾的浓度大于正常是问题的根本原因, 但是怎样纠正呢?方法有2种:一种是重新配制, 一种是将此浓溶液稀释。显然稀释要快速一些。但是怎样稀释, 这又是一个问题。学生在上基础化学课的时候, 做过类似的计算题, 可此时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想不起应怎样动手去实现。笔者就提醒学生:已知草酸钠的浓度, 把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配成和草酸钠的浓度一样, 应怎么稀释?学生还是想不起, 笔者就先让他们吸取10 ml草酸钠溶液并加热, 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至终点, 得到消耗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根据草酸钠溶液的浓度、体积和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 就能求出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最后根据计划要配制多少ml的高锰酸钾溶液, 计算配成0.01 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需要多少ml浓高锰酸钾溶液。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然后大家齐心协力, 一些学生滴定, 一些学生计算, 一些学生稀释, 很快就把0.01 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调配好了。问题得到解决, 再重做实验, 就符合要求了。
4 总结问题
每次实验后的总结非常重要。笔者问学生对这次实验满意还是不满意。有的学生担心回答错了, 不回答。笔者就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只要理由对就可以。于是有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认为实验试剂教师没有配准确, 导致实验失败。有的学生觉得很满意, 因为虽然实验失败了, 但是他们从中懂得了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并且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最终实验取得成功。笔者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 失败是事实, 然而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感受到了:失败与疏忽大意同在。所以提示我们在以后的实验工作中, 一方面应注意每一个细节, 并正确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尽量避免出现错误。另一方面, 笔者提醒学生, 万一遇到异常现象, 也不要着急, 要冷静, 可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 积极找原因、想办法。因为有时候, 即使药品质量没问题, 但由于实际药品复杂, 干扰成分多, 操作环节多, 遇到问题也很正常, 甚至有时还很难发现问题。所以, 作为卫生理化检验工作人员, 要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每次实验完成后, 要自我评价实验结果是否可信, 特别是在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 不要轻易下结论, 有时还需要反复做几次。因为卫生理化检验工作责任重大, 检验结果是卫生执法的依据, 有保护人民健康的作用。所以我们对待这项工作必须慎之又慎, 学生在现在的学习阶段就要好好练习。
通过这一次在实验中遇到的挫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所以某些专业实验的失败, 更有积极的作用。这节实验课表明,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在遇到问题时才能很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法律援助问题中资金问题的研究 篇10
关键词:法律援助,政府投入,保障机制,社会援助,硬性指标
一、法律援助的概述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国家在刑事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 对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基本社会权利的社会弱者, 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实现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的重要制度已为联合国人权国际公约所确认, 我国在现有的一些法律中也涉及到了法律援助的相关内容。从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情况来看, 当前立法关于刑事法律援助的相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 随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全面建立, 不断扩大民事法律援助范围, 服务改善和保障民生, 法律援助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二、法律援助中资金的问题研究
在我国要想落实一项法律制度, 必须有物质基础作保障。如果缺乏资金, 法律援助的机制就很难运转, 法律援助工作就难以开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办理法律援助的律师, 如果连成本都无法保障的话, 甚至是自己拿钱去完成相应的法律援助的案子, 办理案件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公民的权益何谈得到充分的保障, 也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根据法律援助的性质可知, 其办案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 要解决法律援助资金没保障的问题, 这是个大问题, 不仅仅只能靠政府解决的。所以以下是对法律援助中解决资金问题的一点建议。
(一) 建立法律援助保障机制
我国法律援助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经费不足, 法律援助制度要想得到长期的发展, 最低经费保障制度就必须尽快建立。国家需要通过立法, 把法律援助的经费纳入到各级政府当年的财政预算中, 确保每年的法律援助经费的来源得到保障。在不同地区建立最低经费保障制度, 开展法律援助事业就会变得有利起来, 也能够保障更多的人享受到法律援助这项基本的权利。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 生活比较落后的地方, 当地经济困难, 政府的最低经费得不到保障时, 这种保障机制的作用就能显现出来:上级地方财政或中央财政按当地最低经费标准给予扶持, 使贫困地区的受援对象不会仅仅因当地的财政资金不够而得不到法律援助。这也从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司法公平。这个最低经费保障制度就类似我国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似的, 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 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二) 社会上对法律中资金的帮助
法律援助的资金问题仅仅通过政府的预算来解决是不够的, 随之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由快速增长变成稳定增长, 这就更不能一下要求我国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短时间内对法律援助大幅度增加拨款是比较困难, 并且, 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每年法律援助的案件数目在不断增加。双方形成了一种矛盾, 这种矛盾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 想要得到改善这种矛盾, 多渠道解决法律援助资金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多渠道的解决法律援助资金, 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 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筹措资金, 聚集社会闲散资金, 争取社会最广泛的支持, 是解决当前政府财政拨款不足的最有效途径。要广泛发动社会群众, 进一步争取社会资金的支持。政府通过加大宣传力度, 使法律援助事业在全社会引起高度的重视, 使法律援助事业像教育事业的希望工程一样深入民心, 求得社会最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因素,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法律援助事业建设中来。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可以设立彩票福利等多种形式为法律援助提供资金和物质上的资助, 因为法律援助的是广大人民最应该关注的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设立基金会, 鼓励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募集更多的捐助通过基金经理很好的管理, 当然国家应予以监管和控制。第三就是鼓励有经济能力的个人捐款, 或者社会全民的捐款。
(三) 对律师的要求
对律师给予法律援助案件的硬性指标, 给予他们硬性的指标是可以减少很大的法律援助费用的。具体分量方面, 对律师事务所, 可以给予每个律所相应的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 当然政策导向也应该有所变化, 比如超额完成指标给予律师事务所在税收, 行政管理上的一些优惠等, 没有完成或者完成的不好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对律师就是除了给予法律援助案件的硬性指标外, 还要对其法律援助的案件进行监督, 参照他正常的辩护案件的辩护质量作参考, 比如可以通过建立律师档案, 把日常委托辩护的案件登记, 如完全辩护成功的比例, 辩护减刑案件的比例等数据, 然后跟法律援助的案件的辩护质量进行比较, 建立适当的奖罚机制。
三、总结
当然我国法律援助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 比如立法上的, 制度上的, 但是现在法律援助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上的问题, 单一的政府投入或者硬性律师指标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因多种方式结合配合, 与我国的地情, 人情, 国情集合, 来解决法律援助案件中的资金问题, 如果资金上的问题得到充分解决, 现有的法律援助还是可以较好的运行的, 法院援助的质量也会大幅提高的。
参考文献
[1]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版。
[2]甄贞:《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 法律出版社, 2002版。
[3]樊崇义、吕萍:《刑事诉讼法学仁》,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版。
问题研究 篇11
2008年四月下旬,距离2008届初三学生英语口语中考还有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初三某班朱同学突然逃学,不知去向,居然连家都不回。这下,可急坏了老师,也气坏了班主任。朱同学挺喜欢电子游戏,是不是去网吧乐不思蜀了?怎么办?事实摆在面前,需要我们作出决定。
首先是等待,希望朱同学早日返校。可是,两天过去了,朱同学依然没来。初三临近重大考试却出现旷课,那还了得。老师们说等他来了一定要给予处分,制度摆在那里,不严明纪律可不行。我说不急。那时候,我校刚刚启动研究型学校建设工程,我们提出,“问题”是学校的关键词,有问题要研究,凡事要通过研究,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究其因才能明其果,明其果才能顺其理。顺理而创,因势利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学校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先执行制度还是先研究人?轻重自然分晓。
于是,我们定好了方案,开始了为期一周的研究工作。期间,班主任进行了两次家访,虽然没有见到孩子,却了解了供大家研究的情况。这孩子的家庭情况令人担忧,父亲是大巴司机,经常不在家,回家又常与人相聚喝酒。两年来,他的脾气越来越不好,回家经常骂孩子,还要骂老婆。一个星期中,曾经找到过一次孩子,但面对父亲的劈头大骂,孩子撒腿就跑。我们作出了初步判断,孩子的出走不是为了离校,而是为了离家,孩子在用特别的方式向父亲表示抗议。那么,孩子就不仅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原谅,更需要我们的帮助了。
第七天,经同学的协助,终于再次找到孩子。母亲去了,班主任也去了。根据我们事先的商议,班主任没作任何评价,只是旁听了母子的吵闹,确切地说,只是旁听了儿子的一顿脾气,然后,仅做了一件事情——耐心、温柔地劝他返校。
朱同学终于返校了,我们的援助计划也开始了。择一个僻静的地方,我和朱同学悄悄地见了面,当孩子的心扉向我敞开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到特别的沉重。我请德育主任联系家长,特地找了一家温馨的咖啡馆约见孩子的父亲。我们有意营造宽松的氛围,希望交流取得好一点的成效。因为都是为了孩子,因为不是兴师问罪,所以,双方不需设置防线,谈话工作进行得十分顺畅。谈话中发现,哪里是父亲不关心孩子啊,分明是父子缺乏正确的沟通啊。由于孩子初一时的一次错误,父亲狠打了孩子,造成了严重的父子隔阂,从此家庭就进入了恶性的信任与情感怪圈而一发不可收拾。父亲酗酒了,母亲忧郁了,孩子出格了。
会谈很成功。第二天,父亲接受我们的建议,用短信向孩子表示三年来的歉意和对他的关爱。奇迹发生了,我们惊喜地看到,孩子的表情放松了,心情开朗了,态度积极了,成绩上升了。两个月后,朱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家庭的问题也解决了。
在推进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星海人努力培养自己的研究品质。我想,研究型学校不是一句空话,教育的质量首先来源于我们做教育的品质。如果学校有了优秀的品质,教师有了优秀的品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片成功的希望。
生态补偿研究瓶颈问题分析 篇12
1 生态补偿瓶颈问题分析
国内外多年的生态补偿研究中,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研究有着不同的热点与侧重。本节笔者从补偿标准制定、补偿机制建设这些生态补偿传统核心问题出发,梳理出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生态补偿研究热点已转向效率评估与可持续性分析。
1.1 补偿标准制定中的瓶颈问题
总的来看,补偿标准制定并没有成体系的框架可以参照。实际操作中,测量成本和评估生态价值时都遇到了瓶颈,难有突破。
(1)成本测量。与生态服务价值相比,成本评估相对容易。但评估成本时仍没有统一方法。机会成本的评估阻力集中在区域异质性、信息不对称、未发生经济量估计三个方面。
第一,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保护者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每个个体的成本也不完全相同。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制定出能得到普遍认同的补偿标准仍未有定论。第二,生态服务的提供者比购买者具有更多的信息主动权,利益驱使下,生态服务提供者往往会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试图占据博弈中有利位置。第三,成本中的机会成本更多是未发生的成本。其描述的是未发生的经济流量,人类不可预知未来,估计出的数值显然也难以确定真实性。目前通用的自然实验方法是将实施保护与未实施保护的两个外生因素相近的区域进行对比,进而估计出机会成本。但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众多,难以分析得出的机会成本数值大多程度上来自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
(2)生态价值评估。能够精确测量出生态服务价值是最理想的结果。生态产品目前市场化程度低,依靠市场制定价格操作性差。目前生态价值评估方法总体分为直接市场类、替代市场类、模拟市场类三种。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侧重于依靠生态环境所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的产品进行估价,如提供的食物、进行大气调节等;而模拟市场侧重于对生态产品的非实物效用的测量,如美观、精神灵感、生物多样性等。
目前被最广泛使用的是基于模拟市场类的方法,如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选择实验法(CE)等。这些方法实施过程中通过问卷按受访者意愿来进行估价,但显然人们的意愿受教育、环境、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容易发生变化。即使同一个受访者在不同时期,其对同一项事物的心理估价也会有很大差异。但CVM、CE等方法仍是目前被认为最为贴合实际的生态价值估价方法。
不得不指出,自1997年Costanza在生态价值评估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接近20年时间,生态价值评估领域并没有再次取得令人振奋的突破进展。多数学者只是不断套用已有的方法结合研究实际稍加改进。以成本为下限,生态价值为上线的区间来作为补偿标准大致范围,结合博弈谈判能力对补偿标准定价成为了目前国内外学者默认的做法。
1.2 国内外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机制建设研究涉及众多社会因素,若不能妥善解决,不仅实施的生态补偿效果不佳,同时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创伤。
(1)补偿者与受偿者难以划定。现实生态环境中,界定产权是十分困难的问题。一片湖泊、一条河流,如何划定产权,从而界定责任?在我国,往往将不明晰产权的生态产品产权归于国家,随之保护责任也落于国家政府。长久以往,人们观念上会将生态保护责任完全归于国家,从而有偿使用生态服务的意愿更加弱化,生态资源配置想要的优化难以实现。
(2)政府与市场如何分工。政府与市场有各自的优势。政府使用特有的行政强制手段实施项目,交易环节少,使得其主导的补偿项目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但由于项目中偿付双方中地位不等,补偿实施过程中滋生腐败、权利寻租的危险性高,导致为使生态补偿项目效果达到预期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对项目进行监督、造成资源浪费。相反,虽然市场主导的补偿项目由于交易环节多导致交易成本较高,但由于支付者与受偿者地位平等,可以相互钳制,监督成本较低。
(3)是否应在补偿项目中增加副目标。生态补偿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实际实施中也要兼顾社会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少补偿项目除了解决生态问题外也考虑了当地如贫困、创造就业、讨好选民等问题。在地区实施补偿项目的过程中,增加一些副目标有助于项目更容易得到当地支持,从而项目可以顺利实施。但补偿项目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生态环境,过多地考虑其他因素必然会压缩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故在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时是否加入副目标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2 生态补偿研究中的最新热点问题与趋势
过往研究中,生态补偿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补偿标准制定问题展开。国内外学者都将其视为解决生态补偿课题的关键所在。但由于生态价值评估研究难以取得再突破,有关补偿标准制定问题的研究难有突破。
补偿标准研究中难有突破的前提下,现如今进行生态补偿研究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生态补偿后半段问题中,即对补偿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农户对生态补偿实施意愿以及项目持续性的分析。通过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并引入计量经济学方法实施定量分析。取得了很好的进展。Sierra和Russman[1]、赵雪雁[2]、邓远建[3]等进行了类似研究。
可见,学者们目前更加注重从分析补偿效果角度入手研究生态补偿问题。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标准,从补偿实施效果来研究生态补偿使得研究更能支持实践,研究的实用价值也更高,更容易获得各参与者的支持。
3 结论
总体而言,过往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中补偿标准制定是最核心问题。围绕补偿标准问题,在理论、方法、实践、评价等方向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究。之所以补偿标准的制定一直存在巨大争议,核心阻力在于仅依靠社会科学生态价值评估问题难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研究热点也转向了效率评估、意愿分析等生态补偿后半段的研究。然而,作为生态补偿永恒的核心议题,不能放弃对生态服务定价方面的研究。
研究是一个积累、传承的过程。笔者通过对生态补偿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梳理整合,理出此类课题中的研究进展,提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瓶颈与产生原因,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希望对以后生态补偿的研究工作提供些许参考借鉴。
摘要:生态补偿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政府与学术界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章指出,现有研究在价值评估存在的瓶颈问题与产生原因;提出目前研究趋势和热点已转向生态补偿的后半段研究,即补偿的效率评估、补偿可持续性研究等,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生态补偿,综述,瓶颈,中国
参考文献
[1]Sierra R,Russman E..On the E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 Payments:A Forest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in the Osa Peninsula,Costa Rie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1):131-141.
[2]赵雪雁,张丽,江进德,等.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3):53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