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阅读

2024-11-01

诗词阅读(共12篇)

诗词阅读 篇1

由于受阅读能力、阅读方法的制约, 大多数中学生对美不胜收的古典诗词世界望而却步, 特别是那些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作者思接千载、超越时空想象力的怀古类诗词, 更让学生们手足无措, 最后只能忍痛割爱、悻悻作罢。其实, 我们只要找到怀古类诗词阅读的关键, 在古典诗词的百花园中, 这一部分诗词是很容易接近与把玩的。

怀古诗词是指作者因身临旧地, 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引发感慨及抒发情怀、抱负的诗词。怀古类诗词可分为咏怀古迹、缅怀古人、追忆古事三大类, 这也是阅读这类诗词作品的切入点与抓手。

一.咏怀古迹

这类诗词旨在借对历史遗迹的描写, 表达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主题。

刘禹锡的《石头城》, 诗一开始, 就营造了一种苍莽悲凉的氛围, 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 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 并在此修筑宫殿, 经过六代豪奢, 至唐初废弃, 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 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 碰到冰冷的石壁, 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旧, 明月依然, 旧日石头城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的繁华已空无所有。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 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 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 这样无不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 而六代繁华富贵, 俱归乌有, 诗中句句是景, 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眼见当年夜夜笙歌、欢声笑语、春光融融的舞榭歌台, 如今却人去楼空、旧迹斑斑、萧索凄凉;当年热闹非凡、门庭若市、高朋满座、名流云集的王府侯门, 如今门可罗雀、冷清萧条、光鲜不在, 自然流露了辛弃疾面对消沉时势、寂寞江山时的愁苦悲凉、郁闷压抑。

“凭栏怀古, 杨柳参差舞”的《扬州慢》, 姜夔带着对“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热切憧憬, 一路赶来, 但当他“解鞍少驻初程”时, 却发现往日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扬州城, 满目疮痍、四顾萧条、杂草丛生、战火未尽, 明月之下的二十桥都令人目不忍视, 表现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亡国破家的悲愁, 以及感时伤世的意绪。

二.缅怀古人

志士文人、迁客骚人往往在人生怅惘、功名难就、前途迷茫、国运不济时凭吊古人, 在臆想的时空隧道中神交古人, 惺惺相惜之间, 一吐内心之不快, 进而寻求一种精神寄托、灵魂慰藉, 抑或理想出路。

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下放到黄州的苏轼靠着赤壁的山水, 纵横古今, 与曹操、周瑜等历史名人煮酒论英雄, 消解令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内心痛楚。日游赤壁, 江水远逝、浪花如雪、山石峥嵘, 雄奇壮阔的自然美景, 让苏轼不由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更想到了少年立功、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智勇无双的赤壁英雄周瑜, 思之, 词人不免有相形见绌之感, 于是生发多情善感、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 成就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夜游赤壁, 风清月白, 江水澄明, 水天一色, 晚风习习, 赤壁夜色美, 面对无限江山, 苏子愀然, 追问生命不永、人力无为的悲剧人生, 叩问逝去的三国英雄曹操, 英雄似已远去, 但是苏子在江水明月中觉解, 人生可以通过立功、立德、立言的方式如曹操一般声名永垂, 与山河同在, 与日月同辉, 豁然间书就《赤壁赋》。

杜甫的《咏怀古迹 (其三) 》, 诗歌一开始, 诗人借助想象的力量, 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 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由此引出名流千古、窈窕红颜, 甚至有些惊天动地的王昭君。但杜甫并没有按传统意义将王昭君刻画成一个促成蒙汉一家亲的英雄形象, 而是更关注她的不幸与悲剧。“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着力于“黄昏”, 在日常的语言里, “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 而在这里, 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 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 它是那样大, 仿佛能够吞食一切, 消化一切, 但是, 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 它吞食不了, 消化不了, 自然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画图”句更是直接指明汉元帝的昏庸, 不识真昭君是造成昭君葬身塞外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怨恨”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 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至此读者不难看到志不得施、壮志无为、明珠暗投、穷困潦倒、饱尝飘零之苦的杜甫与昭君是何其的相似, 与其说杜甫是在写昭君的怨恨, 毋宁说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三.追忆往事

诗人词人对古人古事的追述, 目的大多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借古讽今、以史为鉴, 体现了作者心系天下、居安思危、忠肝义胆的社稷情怀, 希望为权为国者能励精图治、爱惜民力、尊重人才、远离奸佞、勿蹈覆辙。

《马嵬 (其二) 》, 李商隐选取的历史事件是唐代的重要事件———马嵬之变, 初看这首诗似乎只写了马嵬兵变时唐玄宗的落魄, 反复读过之后, 我们则会为李商隐穿越时空的想象力所折服, 他运用对比手法, 时而写当年李、杨二人如胶似漆、相敬如宾、海誓山盟的恩爱场景, 时而写马嵬兵变时生人作死别, 恨恨那可伦的诀别;时而写昔日宫中笙歌达旦、今年欢笑复明年、繁文缛节的淫乐生活, 时而又写落难马嵬时唐玄宗的恓惶凄凉, 悲惨可怜;时而写往日二人誓盟长生殿, 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 时而又写玄宗乐往哀来摧肝肺的悲痛失落;时而写天子一朝得势、鸡犬升天;时而又写天子一旦失势, 惶惶如丧家之犬, 难比共叙天伦、夫妻相守的普通人家。在典型生动的事件中, 读者不仅感动于李商隐将批判的锋芒全部指向唐玄宗的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勇气, 更感动与身逢黑暗动荡、党争纷扰晚唐的一介书生为唤醒国君、匡扶国运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 上阕重在咏怀古迹, 下阕则将表达重点转移到古人古事, 按照时间顺序, 先讲了南朝元嘉年间, 文帝刘义隆大意轻敌, 草率北伐, 落得个仓皇而逃的典故, 紧接着又将回忆的视角转到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 致使人民斗志松懈, 在异族皇帝庙前, 鸦飞鼓响, 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 看不到一点抗战气氛的旧闻。从容慷慨的叙事之间, 一个有天地情怀的悲情英雄跃然纸上, 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墨为南宋统治者呈上了不可草率北伐, 要做充分准备、细致工作、积极对敌的忠心表。

综上所述, 老师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明确怀古诗词的类型, 并对一些名词术语、情感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记忆强化, 随时准备将这些知识恰如其分、合情合理地迁移到课外诗词的学习中, 发挥他山之石的功效。综

诗词阅读 篇2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此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夔州时所作。

14.颔联运用对比手法,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5.诗人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4.(2分)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突出了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的渺小单薄(或形单影只)。(意思表达相近即可得满分。)

15.(3分)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自己漂泊生涯苍凉的感慨。(意思表达相近即可得满分,如答出一点给2分。)

1、读杜甫的《孤雁》回答问题。

(1)分别概括诗中孤雁和野鸦的形象特点。

(2)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实际上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4、(1)孤雁思念同伴,非常执着。野鸦则是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的象征。

(2)对亲朋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

怎样阅读古诗词 篇3

(小博士)

阅读古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下面告诉大家一些实用的阅读古诗词的技巧。

一、了解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古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电视上播放的日本丰田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是对古诗词的巧妙运用;脍炙人口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中华民谣》,其中直接引用了古诗词;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想起这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古诗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古诗词的影响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营造学习古诗词的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老师都很重视营造班级吟诵古诗词的氛围。同学们可以配合老师,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比如:全班同学每周诵读一首诗;利用黑板报和《学习园地》开辟学习古诗词的园地,每个同学轮流介绍自己所诵读的诗词内容、体会及收获……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随处可见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阅读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感情地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还可以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感情,体会诗词的意境。古诗词都有音美、意美、形美等特点,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同学们反复诵读,可以很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乘舟离开白帝城时写的,全诗采用描写和叙述相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完美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划出一叶扁舟,沿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的猿啼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漂亮的长江三峡图!从表面来看,诗人在写景,实际上,诗人在借景抒情。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开头,诗人用一个“辞”字,把告别时的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用“啼不住”来修饰猿的叫声,以“轻”饰“舟”,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愉悦。同学们的想象自然会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同学们不仅能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感、韵律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还能在吟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

四、仔细思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用词非常精炼,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才写出来的。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抓住诗词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用心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例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语言自然简朴,有声有色;“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语言清新活泼,形象鲜明。诗人用短短18个字,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实景实写、颜色鲜艳、活泼生动的图画。又如孟郊的《游子吟》,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的雕饰,而是选择“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的场景,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意恐迟迟归”的深厚的母爱,清新流畅,亲切感人。

五、深思熟虑,了解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阅读策略研究 篇4

一.课内:以教材古诗为点, 精学精练, 学会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要用好这个例子。一首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知晓背景

课前要广采博览。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 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

在李白写《早发白帝城》这首诗的四年前 (即公元755年) 爆发了“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 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 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 即后来的唐肃宗。玄宗又曾命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 李磷自树一帜, 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 出于报国的热情, 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肃宗怀疑永王争夺帝位, 重兵相压, 李磷兵败被杀。李白受到牵连, 以58岁的年龄, 被判长期流放夜郎 (今贵州遵义) , 当他行至巫山 (今四川境内) 的时候, 肃宗宣布天下大赦, 李白也被赦免, 立刻从白帝城东下, 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 来抒发自己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只有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 才能体会诗中的情感。

2、解读诗人

如学习陆游的《示儿》, 可以介绍诗人的生平:陆游出生三年后, 宋徽宗、钦宗二帝被金所掳, 北宋灭亡。亡国之痛伴随他成长, 而南宋, 屈膝乞和, 使他更加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一心报国, 却从来得不到朝廷重用, 壮志难酬, 但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示儿》写于临终之年, 这是他的绝笔诗。有了这方面的知识, 才能深刻地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3、品析词句, 在情境和想象中悟情

古诗语言高度凝炼, 所以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才能入境悟情。

有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 抓住一个关键词“胡尘”, 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 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 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 摇摇欲坠的茅屋。

……

上述案例成功地把“胡尘”两字通过想象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 铁蹄肆虐, 哀声遍野, 生灵涂炭, 试想, 此情此境, 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

4、重视朗读, 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

读诗时, 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 像陆游的《示儿》;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

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 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 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 都已经不存在了。看到, 想到这一切, 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 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 学生再读, 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 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 孩子们觉得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 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三问”中, 孩子们每一次朗读, 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二.课外:以古诗文诵读为面, 模糊解读, 大量记诵

这里讲的是课外大量的积累, 我觉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

1、定专题诵读的时间, 比如每周五的早读课。

2、定年段记诵的大概数量, 前提是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有计划, 循序渐进。

3、对于课外古诗, 老师可做粗略的讲解, 也可就其中的名句作些说明, 更多的由学生自己去感悟。

饮酒的诗词阅读答案 篇5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第3课时:诗词、戏剧阅读 篇6

1. 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语气语调、重音、押韵;

2. 领会词语的含义;

3. 揣摩词语的准确、生动、传神;

4. 品味句子的妙处;

5. 概括情境;

6. 分析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 戏剧阅读

1. 领会词句的含义,主要有比拟义、象征义、双关义、指代义、反语义等;

2. 结合舞台说明和对白独白,体会词句的准确传神;

3. 推知故事的背景及特定情境;

4.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5. 概括场景或故事情节;

6. 赏析场景和情节设置的艺术性;

7. 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 诗词阅读

1. (2012·山东省聊城市)下面《我爱你,中国》这段歌词中加点词语对表达爱国之情的作用是什么?

我爱你 中国

我爱你 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

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2 (2012·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瀑 布

洪 源

要下山!要出谷!

一声呐喊,

从云崖上扑下,

哪怕它粉身碎骨!

向往着滔滔江河,茫茫大海,

思念着展翼的风帆、击浪的桡橹,

啊,全凭一腔燃烧的信念,

脚下才开辟出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

(1) 诗歌开头两个“要”字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试简要分析。

(2) 诗歌塑造了“瀑布”这一形象,请你谈谈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二、 戏剧阅读

(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玩偶之家》中的选段,完成各题。

提示:丈夫海尔茂像对待宠物一样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她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暴露了他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 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 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 (穿外套)我不能再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约束,我也不受你的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生人?

娜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 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 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2. 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3. 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一、 诗词阅读

1. 对语气语调的把握,首先要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陈述、庄重、严肃、冷淡等语气用平调;诘责、愤怒、惊异、命令、号召等感情用升调;坚决、请求、心情沉重等用降调;怀疑、幽默、含蓄、讥讽、话里有话等情感用曲调。

2. 领会词语的含义可遵循如下思路:比拟义,根据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找本体;象征义,根据语境及主题,揭示其所象征的内容;双关义,既要指出显性含义,又要揭示深隐含义;指代义,可以到上文中找;反语义,把“反语”再反过来说。

3. 揣摩词语的准确、生动、传神,可分清词性来思考。例如形容词和动词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副词的作用是“准确地(恰当地)表现了……”;关联词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结构上。

4. 品味句子的妙处,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句子采用的手法。又可分为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未用修辞,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用了修辞,则往往是“把……写活了”“化静为动”等。表现手法通常有象征、对比、烘托、曲笔、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说理、托物言志等。

(2) 表达的效果。通常有生动形象、细腻传神、鲜明突出、化静为动、平中见奇、大俗大雅、拙中藏巧、意在言外、含蓄隽永、委婉曲折、缠绵悱恻、酣畅淋漓、情景交融等。

(3) 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一般是刻画了……的场景,叙写了……的经过,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抒发了……情怀,渲染了……的气氛/心情,揭示了……的主题等。

5. 对情境的概括要精当,防止以偏概全。我们应对常见的诗词主旨有所了解,解题时可以先归大类,再不断细化、具体化。

6. 诗词结构上的特点主要有:重章复沓,一咏三叹;回环往复,串珠成串;首尾呼应;逐层深入;总—分—总等。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对比衬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二、 戏剧阅读

1. 领会词句的涵义,就是领会其比拟义、象征义、双关义、指代义、反语义等,也就是揣摩潜台词。

2. 体会词句的准确传神,要结合人物特点、特定情境、思想情感来思考。

3. 了解故事的背景及特定情境,有助于深入地理解作品,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愉悦。

4. 戏剧主要通过言语、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所以,揣摩心理、分析形象,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言语(台词,或说或唱)和动作。正面人物一般用褒义词概括,反面人物一般用贬义词概括。

5. 概括场景或故事情节时,要力求准确、全面、精要,尤其要注意是否有字数限制,如果有,可以先不顾字数地概括,写下来后再不断删改、精炼。如果要求用对对子、拟回目等形式来概括,还要在对仗工整、斟酌字句上多下工夫。

6. 场景的艺术性主要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答。

情节设置的艺术性,有如下几条思考路径:

① 误会法。误会是矛盾冲突的导火线,误会引发矛盾,矛盾又引发新的误会。这样环环相扣,情节便波澜起伏。② 悬念法。制造悬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③ 铺垫法。铺垫法就如相声中的“抖包袱”,铺垫得越充分、越巧妙,“包袱”抖出来时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④ 错位法。错位,会使人物的言行产生一定的反差、扭曲,由此产生的不协调,给人的可能是喜感,也可能是悲感,还可能是似喜实悲或悲喜交加。⑤ 意外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方为精妙。⑥ 夸张法。人物言行、故事情节的夸大或缩小,都是为了突出形象和主题,使之更为典型,更为鲜明,更有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7. 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样可以先分大类,再细化、具体化。戏剧常见的主题有:表现成长历程及人生感悟;表现亲情、友情、爱情;表现爱国思乡;传承历史文化,颂扬民族传统;表现人际关系;探究人与自然、科学与人伦的关系;表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热点;等等。

一、 诗词阅读

(2012·湖北省黄石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诗后的问题。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的故乡

1. 本诗题目为“遥望”,请你说说诗人遥望的具体内容。

2. 诗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象征什么?诗人这样说,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戏剧阅读

(模拟试题)阅读剧本《暗算》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背景概述: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重创。然而,中共中央迫切需要上海、南京等地的地下党组织提供可靠的军事情报,以应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派特使前往上海,重振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活力和威力。不幸的是,特使即将到上海的消息暴露了。而此时,蒋介石的亲信特使、军统头目之一的代主任对打入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并担任了总破译师的中共地下党员钱之江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只是苦于找不到证据。而钱之江在被软禁的同时,几番努力都没有能够将“敌人已经知晓特使即将到上海”这一重要情报传递给组织,最后他决定自杀,用自己的遗体传递情报。钱之江在自杀前夕,和代主任有如下一段对白。

代主任 钱总是何等卓越之人,大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你可以跟我去南京,蒋委员长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

钱之江 中国人的饮食以长江为界,南人喜米,北人好面;前者口清,后者味重。广东客家人爱好煲汤,山西佬喜欢吃醋。你我的祖籍南辕北辙,所以吃不到一起的人,难进一个门。

代主任 你的意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生是党国人,死为党国鬼,你与我道不同,那你是何道?①

钱之江 同是吃饭,国人用筷子,洋人用刀叉,此人和彼人,不都一样是人吗?难道你我之间竟有一个不是人?

代主任 钱总过于能言善辩,三寸不烂,巧舌如簧。我是真舍不得你哪!

钱之江 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我不言败,因为大幕还未落下;而你过早地叫喊胜利,却可能孤独地面对舞台,无人喝彩。

代主任 其实我心里已经知道你是什么人了,只是我无法证实。我遗憾造物主让我们成为敌人,而不是同志,只能各为其主。

钱之江 我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是你。而我,生来死往,像一片云彩,为太阳的升起,宁肯踪影全无。②

代主任 好口才!钱之江,那我告诉你,即便大幕拉上,我也绝不会让你曲终人散。这个世界离开你,我会孤独,我会一览众山小,我会高处不胜寒。所以你不光不能离开,我还要你坐在舞台下为我喝彩。

钱之江 那我们都拭目以待。

代主任 不到黄河不死心。

钱之江 不见棺材不掉泪。

(有改动)

1. 细读两人的对白,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他们各自表述的主要意思。

钱之江:

代主任:

2. 你最欣赏钱之江身上哪些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请选取两点并依据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八古诗词阅读鉴赏 篇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段话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学习古诗词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二是学习古诗词的方式在于“积累、感悟和运用”。

【考点透视】

落实到考查,主要知识点有: (1) 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熟悉与作品关联的背景资料;注意诗体及作家作品的风格;概括诗词的大意;体味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2) 会品析诗词的语言: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品味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备考指要】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谓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典例精析】

综合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常见题型有:

1.选择题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选出对诗词句义的理解,对作品意境、对作者情感和态度的分析,对作品主题的评论和鉴赏等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例1 (2007江苏镇江)对李商隐《无题》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

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相思的凄恻之情。

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

解析:解答此类型题目应从以下“五看”入手:一看是否曲解原意,是否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二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是否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三看是否以假乱真,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四看是否无中生有,是否能找到佐证备选项表述结论的材料;五看是否以偏概全,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

2.炼字析句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对诗词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从哪一句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例2 (2009江苏宿迁) 结合全诗, 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这类题目,首先,不能就字论字,应将该字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第二,要特别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第三,要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

3.语言特色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结合诗中语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3 (2008江苏常州)请分析陶渊明《饮酒》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解析:作答这类题目,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首先,要了解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第二,要把握著名诗人独特的诗风,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陆游的悲壮爱国等。第三,要准确使用评价诗歌语言特色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整”等等。第四,要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4.表达技巧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是怎样抒发诗人感情的,有什么作用;请选择一个角度说说你的理解。

例4 (2007江苏淮安)杜牧《江南春》一诗中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能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第二,要善于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进行分析。第三,要准确说明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古典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有:从抒情方式看,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从表现手法看,有小中见大、化虚为实、动静结合等;从修辞手法看,有对偶、拟人、夸张、双关等。

5.情境描述题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或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中图景描绘出来;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展开想像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例5 (2009江苏镇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杜牧的诗《江南春》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解析: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握准题干信息,切不可将题意中描述画面错误地理解为字面上翻译。描述比翻译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其次,要反复诵读,品味语言,读懂诗句,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和表达的画意。第三,要结合语境中的内容进行合理想像,体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尽可能再现和重塑当时的情境氛围。

6.整体赏析型

常见的拟题形式有:

解释某一句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解释诗词的含义,指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就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例6 (2007江苏连云港)杜甫《登岳阳楼》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首先,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的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其次,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像,防止片面答题、主观臆断。第三,题干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什么表达效果”这一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的提示,则按题目要求作答。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分析诗中“争”的妙处。_____________

(2)本诗描绘了早春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g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______________,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浅议古诗词阅读指导 篇8

一、给学生指出一种阅读感悟古诗词意境的方向, 指导 他们练写“读诗文”, 做到“传虚成实”。

做法是: (一) 品读想像, 启发学生在读诗词时口述“赏析文”。即在学生读诗的的过程中, 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他们领悟式的意象, 捕捉诗的美点, “神游瞬间”, 想出“三言两语”, 然后择其一二人口述, 最后由教师综合理顺。如王维的《使至塞上》, 我全然不讲,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 只提问:直上青天的“孤烟”是直的, 可见景物的单调和大漠的广阔无边;映入“长河”的“落日”是圆的, 可见景物的壮丽和打磨的平旷。如果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融汇在一起, 加上“直”和“圆”这两个形容词, 你是否想见祖国边塞雄浑、壮丽、开阔又有点荒凉的景象呢?学生起初摇头, 但“悟”一阵子之后便心领神会, 说道:“‘大漠孤烟直’”, 初读时觉得没什么感觉, 但仔细想想, 好像减了真景。这样读、想、品, 古诗词的意境可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日积月累, 学生可由“口述赏析文”到动笔写有一定质量的“赏析文”。 (二) 扩展想像, 把古诗人锤炼创造的艺术画面扩展、补充、描绘出来。如读苏轼的《惠崇 (春江晚景) 》, 就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 想像补足“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 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

二、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感兴趣的情境氛围, 指导学 生依古诗词的意境进行“构思与形象的再创造”。

为了创设情境, 我常常在学生读诗的过程中, 选定“参照文”, 让学生将诗与文比较阅读, 悟出情境。例如:学了古诗词中的“思乡诗”之后, 就选定报刊上的“乡情类”散文和《枣核》, 让学生比较鉴赏, 并且, 在学生读诗读文体会诗文所创设的“情景”的过程中, 启发学生思考:同一景物和主题, 古诗词是怎样写的?现代作家是怎样写的?如果你写类似的题材, 应该怎样构思和表达?这样, 就把“古诗词”“现今散文”我的“写作指引”一起摆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的接收机制创设了一种有利于感兴的情境氛围, 学生觉得有“兴”可起, 有“感”可发, 有话可说。常将古诗文和现代散文比较阅读, 体会古诗词意境的凝练, 现代散文意境的开阔, 进而构思想文, 写出各具情态的文章。

三、给学生指出“用诗”的具体方法, 引导他们“融诗入 文”, 写出清新优美的文章。

俗话说:读诗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如果只读诗, 不会“用诗”, 那就只能成为徒有空名的诗呆子, 其思维必定不能“开窍”。因此古诗词阅读中的综合运用是读诗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现归纳出以下几点, 供参考:

(一) 指导学生引古诗入文中。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后, 常喜欢引古诗词来装点美化自己的文章。如写“友情”, 常引“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写“思乡”, 常引“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等。二要把古诗词放在行文的关键之处, 使文章得立意升华到新的高度。

(二) 启发学生用古诗词句做文章题目。 (1) 以“模式文”引路。“模式文”的来源有二:一是借助学生的发现。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阅读时收集一些以古诗词为文题的文章。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近水楼台先得月》《月是故乡明》等。我把学生收集的文章“为我所用”, 既弥补了我的阅读空白, 又因为它来自于学生, 更能激起班级阅读诗文的兴趣。二是自己也收集几篇。如《春江水暖鸭先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所有这些文章在“抛给”学生之前, 有重点的讲解几篇, 以触动他们的思绪, 激起他们模仿创作的热情。学生说: “这些文章犹如我们读诗习文路上的珍珠, 吸引我们弯腰拾起, 进而登堂入室, 步入创作的殿堂。” (2) 用“比较法”择题。写田园风光, 我把“美丽的小村”、“小村即景”和“小桥流水人家”等文题教给学生, 让他们决定取舍, 明白以古诗词句命题, 其意境的明丽。写“拒贿”、“清廉”, 不用“廉政爱民”作题, 而是引导学生取“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唐诗;写好人好事, 不用“校园处处有雷锋”“雷锋在我们中间”这类旧题, 而是启发学生用“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为文题。

(三) 引导学生融古诗意入文中。我曾以《鱼塘漫步》为题, 要交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融入一定适量的古诗词意境于文中。结果发现不少学生写得很有诗意和特色。其中一篇有这样的描写:“我们沿着鱼塘漫步, 只见那惊起的白鹭绕鱼塘低飞一阵之后, 又很快地向湖心飞去, 鱼塘岸边, 栽种着杨柳与桃树。那嫩绿的杨柳枝在春风中摇摆, 那被风卷起的桃花, 在鱼塘上空飘飞翻卷之后, 又落到明镜般的水面上, 仿佛洒向鱼塘的红色雨点———我们正看得入神, 忽然, 倒映在水里的天光云影, 红花树影晃动了起来———原来是管鱼塘的老伯登舟下鱼塘了。”这段文字, 学生把“西塞山前白鹭飞”“天光云影共徘徊”等古诗词的意境熔于一炉。———古诗词的艺术陶冶, 可使学生的文章显出清新秀丽的色彩。

古诗词阅读应关注民俗 篇9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古传颂, 但其中的“床”究竟是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认为的坐具或卧具呢?非也。在古代的农村, 一般是聚族而居, 在打晒庄稼的禾场上, 一般都有公用的水井, 为了安全起见, 于水井四周围以栏杆或篱笆。这水井的“栏杆或篱笆”便是诗中所谓的“床”。每到黄昏, 月亮东升, 如在夏季, 便有老人在井边纳凉闲话。

二、了解民俗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

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迷蒙动人。有人曾说:“这首诗的好处, 好在不讲出‘欲断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不说, 且叫你去领会。然而, “欲断魂”三字到底该如何“领会”?春雨的意象一般连接着清新、愉悦, 生命力, 此处却分明透出“行人”的黯然神伤。这正是古代村社生活的风俗所致。福建《建阳县志》中载:“请明日宜晴恶雨, 晴则麦熟棉花熟。”湖南《新天县志》中说:“是日宜晴, 俗云清明晴, 万物成。”又甘肃《宁州志》云:“清明前后, 夜雨无麦。”可见, 在农人心中, 最忌讳清明下雨, 认为下雨对农作物不利。若是对古代村社生活毫无了解, 自然无法领会诗中唐代农人“欲断魂”的心思:诗中的“欲断魂”与“祭祖”无关, 关乎民俗生活。再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曾两度落第的孟郊看花时为何会有“春风得意”之感?依唐制, 在秋季举行进士科考试, 次年春天发榜, 新进士有雁塔题名、宴集曲江、杏园之殊。这时牡丹正开, 新进士策马赏花, 自然掩饰不住心中的狂喜。

三、关注民俗还可以从诗歌中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

如唐代诗人惯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诗情, 因此诗中往往透露当时的市井风俗。如刘驾《上巳日》:“上巳曲江滨, 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 此地皆相遇。”此时上巳日 (三月初三) 已演变为市民社会中单纯踏青春游的节日, 此诗不仅记录了都人上巳踊跃游春的繁华场面, 而且点染出市民人格中热爱生活, 肯定生命的昂扬气象。唐代以后, 诗歌的描写内容逐渐平民化, 由贵族阶层转到了市井生活, 市井风情在诗歌领域有了更丰富的展现。明代唐寅的《阊门即事》就以赞赏的口吻歌唱苏州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世间乐土是吴中, 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 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 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 画师应道画难工。”热闹的集市, 华丽的建筑。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 构成了一幅画图难工的市井图。

四、关注民俗能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民间以天上月圆为佳节, 反映了人们希望团圆的心理。人们于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的中秋时节, 食月饼赏月光, 以示“天上月圆, 地上人圆”之意, 天文与人事相合。中秋佳节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 其丰富性可能仅次于春节。古典诗词以中秋为题的作品难以胜计。而了解了这点, 就能更完整地解读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 , 苏轼时任密州刺史, 中秋之日他举首望月, 不禁怀念起弟弟苏辙来, 中秋月圆, 是亲人团聚之日, 可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无法聚首,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饮酒赏月之际, 词人浮想连翩, 挥笔写下这首传颂不衰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本篇历来被推崇为中秋词的绝唱。

总之, 了解诗词中的民俗能够消除我们的误解, 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 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 从而更深入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因此, 诗词赏析应在对民俗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

摘要:民俗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 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形成的。我国的民俗源远流长, 内容丰富, 涉猎广泛, 趣味盎然, 它不仅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们日常生活, 同时也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反映甚多。搞好这方面教学, 无论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还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 陶冶文学情操,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 在诗歌赏析中应关注民俗。

关键词:阅读,古代诗歌,民俗

参考文献

[1]韩烈文.古诗教学的民俗视角[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01) .

古典诗词教学拓展阅读例谈 篇10

一.立足文本, 拓展古代汉语知识

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典诗词, 必须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古代汉语知识。因为,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用古代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 学生此前虽然学习过一些古典诗词, 对古典诗词中的古代汉语文化现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 毕竟功底薄弱, 储备有限;因此, 这首古典诗词中出现的诸多古代汉语文化现象必定成为学生理解、鉴赏其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等的拦路虎。所以, 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拓展这首古典诗词中似曾相识却并不相识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如, 请学生说说“收”和“妻子”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 再引导学生根据文意推测“收”在文题中是“收复”之意, “妻子”在这首古典诗词中是“妻子儿女”之意。进而让学生明白:在古典诗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单音节词居多。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很多单音节词均已慢慢演变为双音节词了, 上述“收”与“妻子”等即是。

再如, 请学生说说“闻”、“涕”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 再引导学生根据文意推测“闻”和“涕”在文本中分别是“听说”和“眼泪”的意思。使学生明白:在古典诗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 很多字词随着时间的迁移, 其词义与用法都发生了变化。

二.以点带面, 拓展古典诗词阅读视野

此种拓展阅读法是将大量与作者杜甫或者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 本信息相关的古典诗词联系起来, 进行比较阅读, 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这种拓展阅读法, 一定要找准拓展阅读的基点, 否则将无法进行有效拓展阅读。如, 我们可以以此诗作者杜甫为基点, 引导学生说说此前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歌, 诗题是什么, 内容是什么, 能否流畅地背诵出来。也可以把学生没有学过的杜甫其他诗歌, 如《望岳》等展示在白板上给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还可以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本为基点, 运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春雨》, 引导学生对二者的诵读节奏、韵脚、情感基调、主要内容等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明白:前者是七言律诗, 有4个诵读节奏;后者是五言绝句, 只有3个诵读节奏。 前者的韵 脚为 : “裳”、“狂”、“乡”、“阳”, 押“ang”韵; 后者的韵脚为:“生”、“声”, 押“eng”韵。二者都是咏怀诗, 前者书写作者在喜闻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的喜悦心情,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乡情怀;后者写作者对春夜之雨的赞美之情, 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二者的感情基调均是欢快愉悦的, 应该用升扬的音调诵读这两首诗。

三.纵横勾连, 拓展积累背诵经典名句

扫除阅读障碍品味诗词之美 篇11

1.浅层字面内容理解有障碍

(1)古代汉语词汇积累不足,尤其是在诗句中对涉及在今天不太用到的义项理解不到位,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苏轼《定风波》一词:“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当时学生对“山头斜照却相迎”句感到很困惑。一追问,才明白,主要在于不理解“相”字。学生按照今天常用的义项去理解“相”为“相互”,说不通。其实,“相”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义项,“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根据语境,词句中可理解为“我”。这一义项在很多古文中都出现过:苏教版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中便有词义项:“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这里的“相”便偏指毛一鹭。故而,要读懂诗词,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必须到位。

(2)诗歌语言很精练,因而跳跃性比较强,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写得很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学生却不懂。主要在于诗歌本身是跳跃性语言,它可以把词语直接拼接,完全省略掉中间的连接词,即完全是意象的叠加。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全诗,通过想象,补充诗人所留下的空白。由题目“商山早行”及首联“晨起动征铎”可以得知,诗人清晨起床早行赶路,故而可知“鸡声”为诗人所闻,“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诗人所见。在所闻与所见之中,根据情景补充,这两句便可这样理解:天色尚早,耳边传来鸡的啼叫声,自己投身的茅草店还沐浴在月色中;已有更早的行人走过板桥,铺满霜的板桥上已然留下凌乱的足迹。其实,同样的手法在外国诗词里也存在,以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为最,他曾经在《地铁车站》中写道:“人群中那些黝黑的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色枝头上许多花瓣。”两句话之间完全没有谓语的存在,是两种意象的叠加。

(3)诗歌由于音韵、平仄等的需要,存在倒装导致阅读障碍。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李颀《送魏万之京中颔联为:“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如果学生还是按照原先的语序来理解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结合题目“送魏万之京”和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便可得知,此句为作者想象魏万这一去的情形,因为“不堪愁里听”“况是客中过”的主语应该都是“魏万”,“听的对象,为“鸿雁”;“过”的对象为“云山”。正常语序应该为“不堪愁里听鸿雁,况是客中过云山”,本是满怀愁绪的漂泊的游子在途中听到大雁的嘹唳的鸣叫,定然是不堪忍受,更何况是路经云雾弥漫的山岭,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

(4)诗歌存在描写上的虚实转换时,会导致阅读障碍。

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欧阳修的词《踏莎行为例。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主要从行人——男子的视角写在途中的所见所感;而下片则从闺中女子的视角写对男子的思念,乍一看叙述视角不一致,很难理解。实则是一致的,上片是实写男子所见所感,下片是虚写,是男子在行路中想象闺中女子对他的思念如果能意识到有虚实的转换,整首词便好理解了。

2.深层次的情感主旨内容理解有障碍

苏轼《定风波》小序中写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可是在词的下片,却写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时在课堂上很多同学提出来不懂这句话。词的小序中明明已提到“已而遂晴,为何“无风雨,无晴”?此时要适当引导需学生知人论世,联系苏轼生平背景,弄清看似悖谬之下的合理。结合苏轼生平中的“乌台诗案”,因而词中的“风雨”已非真实的自然界的风雨,而是象征着他生命的“风雨”即“逆境”,“晴”即“顺境”。因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这种宠辱不惊心态的最好写照。适当补充苏轼后来的境遇:“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东山再起,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飞跃十二个官阶,提升六个品级,飞黄腾达时,苏轼也没有得意忘形,没有飘飘然。”至此,学生才大悟。

在诗词中,创作者往往寄寓了自己无限的深意,有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但毕竟“雪泥鸿爪”。

二、扫除阅读障碍,品味诗歌之美

美的东西需要慢慢品,即从表层的理解到深层的慢慢欣赏。

1.将诗词转化为现代汉语

许渊冲最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译诗“三美说”,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好的翻译往往可以更好地体现甚至有助于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在和学生一起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不仅让学生翻译了词,还让学生对下片“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几句,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当时学生写得都非常不错,听完两个同学的描绘,再回头读词,很多孩子都哽咽了。

2.诗歌虽然是跳跃性的语言,但诗人的思维却是连贯性的,因而要弄清楚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关系,将跳跃连接起来

以温庭筠《商山早行》为例。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首联通过细节与心理描写,交代了游子早醒准备出行时的情景、心情;颔联、颈联则描写了早行途中看到的凄凉、清寂之景,于是此时游子的心里更加的凄凉,愈加起了思乡之情,因而想起了昨晚做的梦:杜陵曲折回环的池塘里,满是自得其乐的野鸭和大雁。整首诗歌前后连起来一看,便明晓,抒发的最主要的情感便是羁旅途中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最后一联,以景结情。

3.要学会应用想象,在脑海中将诗句描写的内容幻化成一幅幅的画面

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想象是读懂诗歌很重要的媒介,一定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在脑海中想象、体会,甚至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让有绘画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刘昚虚的《阕题》时,让学生试着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出“书堂”来。诗句中这样写道:“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通过描绘,学生对书堂地远幽静的特点心领神会。

4.敢于质疑,多问“为什么”

诗词中,创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主观意愿,往往会用一些看似不太合情理的句子来表达。还是以上文提到的苏轼词为例,“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这里的“风雨”和“晴”,并不是实指字面意义上的晴天和风雨天,而是象征着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失意与得意,辱与宠,其中反映出的是苏轼“宠辱不惊”的旷达、淡定。因此只有多质疑,才会慢慢深入品味到诗词的魅力,甚至有些时候,这种“为什么”往往是开启理解诗词大门的钥匙。

5.触类旁通,深化理解

同类内容的诗句,可以触类旁通。《滕王阁序》中“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表达的是“人事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表达的亦是同样的感触。触类旁通,学生便会对诗词有更深领会。

小学语文古诗词拓展阅读研究 篇12

一、以诗歌类型为分类的拓展阅读

中国诗词自《诗经》开始, 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不同类型的诗词, 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山水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刺诗、记行诗、咏史诗、咏怀诗, 不同类型的诗词在中国诗坛上各领风骚数百年, 每一首都有一些风格相近的诗词, 把这些归纳到一起, 便于统一记忆。例如, 四年级上苏轼的一首《题西林壁》有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由此推荐学生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其中有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与《题西林壁》的那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根据诗词作者做延伸阅读

中国的骚人墨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每一名诗人的诗都有其典型的特点, 我们按照诗人的写作特点、写作风格去拓展阅读, 自然事半功倍。例如, 五年级下《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作品, 辛弃疾作为一名军人出身的词人, 他的词是豪放派的典型代表, 我们根据辛弃疾这样的写作风格, 去拓展阅读他的一些其他著名作品, 例如《南乡·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多么英雄豪迈, 而其末尾一句“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是被很多影视作品所借用, 五年级的学生也有很多听过。再比如《青玉案·元夕》, 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来形容烟花的景象, 这在今天依旧适用, 而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千古名句, 学生提前阅读这些, 学习这些, 能不但增加文化底蕴与文化知识, 更提升自己的做人涵养。

总之, 通过同一类别诗以及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两种方式来拓展学生的古诗词诗歌阅读, 不仅学习效果好, 更增加了学生相应的诗词流派知识与作者背景知识。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对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也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教学资源。

上一篇:光伏电池的特性及仿真下一篇: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