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翻译

2025-01-15

诗词翻译(共11篇)

诗词翻译 篇1

汉语诗歌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 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 在翻译策略上如何在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中作出适当的选择, 使原文保持语料的原汁原味的同时, 增加其可接受性及审美性, 是古诗词翻译必须注意的问题。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 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 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巴尔胡达罗夫曾把意译看成是“层次偏高的翻译”。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因此, 在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 应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不为原文所包含特有的文化意象、文体、韵脚等因素的桎梏, 最大程度地降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用富含译语文化特色的词来表达原文的丰富内涵, 增加其可接受性和审美性。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为例, 诗歌中的名句“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在翻译上就遇到了困境。“织女星”和“牵牛星”虽在英语中有直接对应的词汇“Vega”和“Altair”, 但却无法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它们的独特的意象和联想,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Vega”一词还另有寓意, 表示“夏日中的女王”。因此如若直译, 不仅会让西方读者引起误解, 而且使原作中韵味大打折扣。许渊冲则另辟蹊径, 采用意译的手法成功地化解了这一矛盾, 译文如下: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

译者巧妙地回避了牵牛织女星这一带有过强民族色彩的意象词汇, 转而使用“heart-broken”一词取而代之, 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宫女孤凄悲凉的命运, 他的译文也更易为西方读者领会。

所谓“异化”翻译, 亦指以源语文化为中心, 译文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 (foreignness) 色彩, 保留源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差异。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 让读者向他靠近”, 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 把读者送到国外去”。

针对中国古典诗歌而言, 异化的翻译不仅可以保留原作品的原汁原味, 对译文读者而言, 还能从国外文学译作中读到新奇、陌生的东西或许更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乃至思想上的启迪。

金昌绪的《春怨》中的名句“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在翻译时就需多加斟酌。诗中“辽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 既指丈夫, 又指边疆, 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因此, 译者处理好这一意象是译好本诗的关键。Fletcher译为: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译文中, “辽西”被译成了“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该意译虽巧妙地绕过了“辽西”这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意向, 但却使全诗的中心意象已荡然无存, 读者无法看出唐代连年战争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妇女带来了痛苦。相反, 译文在意境上增添了一层风花雪月的色彩, 可谓“形”“神”两失。这是因为译者不谙中国地名文化, 没有进行形象思维, 不能再现原诗的意象, 未能体会原诗的意境。

许渊冲则对该诗句进行了意向对等处理, 译为: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在这个版本中, “辽西”这个寓意深刻的中国文化意象由英语意象“the frontier”代替了。这样, 不仅原诗的意象和意境在译作中得到了再现, 而且降低了英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辽西自古就是就是边境重镇, 此处翻译成“frontier”, 无疑是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后直译的表现。

在中国古诗歌的翻译中, 采用直译和意译, 主要不决定于个人爱好和主观愿望, 而决定于翻译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要求。如能兼用两种表达方式, 使之圆满调和, 就可以忠实地传译出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而又不违反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

参考文献

[1]蔡新乐, 郁东占.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3]黄忠廉.变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4]金圣华, 黄国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三联书店, 1996.

诗词翻译 篇2

I Remember, I Remember(我忆起,我忆起 )

(1) I remember, I remember 我忆起,我忆起

The house where I was born, 那栋出生时的屋宇,

the little window where the sun 早晨,阳光从小窗中

Came peeping in at morn: 偷望进去:

He never came a wink too soon, 他从不早来片刻,

Nor brought too long a day, 也不多留半晌,

But now, I often wish the night 但是现在,我常愿夜晚

Had borne my breath away! 带走我的呼吸!

(2) I remember, I remember 我忆起,我忆起

The roses, red and white, 玫瑰花开,有红有白

The vi’lets, and the lily-cups, 紫罗兰,百合

Those flowers made of light! 那些由光辉构成的.花朵!

The lilacs where the robin built, 有知更鸟筑巢的紫丁香,

And where my brother set 有哥哥生日时

The laburnum on his birthday,-- 种植的金炼花,--

The tree is living yet! 依然常青!

(3) I remember, I remember 我忆起,我忆起

Where I was used to swing 经常荡秋千的地方

and thought the air must rush as fresh 迎面而来的风是如此清爽

To swallows on the wing; 飞燕也颇有同感;

My spirit flew in feathers then, 昔日意气扬扬的心灵,

That is so heavy now, 现在变得如此沉重,

And summer pools could hardly cool 就是夏日的池水也无法冷却

The fever on my brow! 我额头的热狂!

(4) I remember, I remember 我忆起,我忆起

The fir trees dark and high; 茂密高耸的冷杉;

I used to think their slender tops 我曾想象它细长的枝尖

Were close against the sky; 逼近天空;

It was a childish ignorance, 虽然只是幼稚无知,

But now ’tis little joy 但是,现在却少有那般快乐

To know I’m farther off from heav’n 因为我知道自己比孩童时代

诗词翻译 篇3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 古代诗词 断肠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2-02

1.概念整合理论

1985年,美国语言学Fauconnier提出了“心智空间”概念;20世纪90年代,在“心智空间”的理论基础上,Fauconnier进一步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如果两个客体存在某种联系,那么大脑必然会激活两个客体之间的语言及非语言的联系,从而整合形成某种新的概念。概念整合理论对于人类的创新思维,以及语言新概念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也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

概念整合网络是概念整合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心里空间网络是由说话者的背景知识构建的。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的理论,概念整合网络有四个空间组成,分别是输入空间I,输入空间II,类属空间,和合成空间。

输入空间I和输入空间II的概念在表面上没有必然联系,但是说话者心智空间中的概念网络会对两个空间内的概念进行组合,找出其中的联系,进一步进行整合扩展,最终合成新的概念。这一理论能通过说话者的心智空间生成新的概念网络;反之,新的概念也能从这一理论中得到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具体来讲,概念整合理论为中国古代诗词的分析也提供了一条新路。本文将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断肠”一词进行分析。

2.“断肠”的概念整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人词人的用词技巧,诗词的意境,诗词的修辞,以及诗词中语言的创新都是值得后人学习与欣赏。

古诗词种类繁多,在诸多诗歌中,表示生离死别,悲痛怨忿的词也不少,其中“肠断”或者“断肠”便在其中。而且包含“断肠”的词句比比皆是。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这首词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上阕写夫妻二人一生一死,妻子的坟墓远在千里之外,更是无人能听自己倾诉衷肠;下阕写到梦中回到故乡,见到妻子,却相对无言,唯有泪成行;那明月照耀、长满松树的小坟山便是妻子坟墓所在,也是词人痛欲断肠的地方。词中有实有虚,平铺直叙,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此外,“断肠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王昌龄《青楼怨》);“江花何处最断肠,半落江流半在空。”(元稹《江花落》);“断肠人去春将半。”(李宴《菩萨蛮》),等包含“断肠”的诗词不胜枚举。

提及“断肠”由来,可以追溯到东晋,有一个姓桓的大官,乘船来到三峡,手下人捕获一只小猿,母猿哀嚎数里未绝,后气绝而死,大官手下把母猿的腹部剖开,只见肠子已断裂成一寸一寸的。由于这一典故,所以后人就用“断肠”或“肝肠寸断”来形容极度悲痛。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肠子断裂”与“悲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且这两个独立概念有内在的联系;在提及“肠子断裂”一词时,势必会触发大脑中对于这一体验的认知反应——“痛”,所以鉴于这种由于“心智空间”而形成的联系,我们可以运用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断肠”在中国古诗词中的应用。通过动态地分析这一词的产生过程,达到更好的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目的。

以下将以纳兰性德《山花子》为例,展示“断肠”一词的概念整合。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怀念亡妻之作。上阕,柳絮飘落,藕丝相连,离别赠花以示纪念;下阕,人若多情,情必不深,而今悔悟眼泪飘零。生离本是人生痛苦的事情,而死别又使痛苦增加到极点。按照传统的理解,“断肠”当然是痛苦万分;但是如果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来看,我们则能看出词人的心理变化,因而更能体会他失去妻子的悲恸。

正如1999年Lakoff和Johnson指出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肠子断裂必然会引起极大地痛苦,这是人类的体验;心情悲痛的时候也会引起人类的痛苦;所以在这一点上,肠子断裂与心情悲痛会产生相同的感受——痛苦。由此,基于人生体验的“断肠”一词便在合成空间得到生成。它不仅表现了人类的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心情的痛苦,所以这一词是人类大脑利用已有的知识框架连接了两个不同的客体,最终在人类的心智空间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从认知角度“断肠”的形成进行分析,我们能更好的看出词人的心理变化;并且这种认知分析也能开辟一条研究传统诗词的新途径。

3. “断肠”的翻译策略

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末给翻译下了一个定义:“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翻译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时尽量保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要求语言流畅易懂。比如:This issue is very important.(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词语、词序、句式等各方面均该相似。意译是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意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文化及表达习惯。比如: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

王佐良说过,“因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会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的确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一种语言的理解最终要回归到对文化的理解,因为,每个文本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特性。产生不同译文的原因是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导致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差异,造成理解上的不对等。因此,翻译要充分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提高译文的信度。

本文围绕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诗词中“断肠”一词的英译。对于“断肠”一词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考虑文化因素,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我们找不到“断肠”的对应词。

以《天净沙 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著名翻译家翁显良先生的译文是: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ung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i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先生在翻译“断肠”一词时,并没有直接译出这一词的含义,也没有运用意译说明人的悲伤,反而是把人的感情转接到了西风和瘦马的身上,说“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内心的忧伤。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在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

而许渊冲先生翻译为:Over old trees wreather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eside a cot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断肠”一词的时候运用的heart-broken;heart-broken翻译成汉语是“心碎的”。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来讲,“心碎”和“断肠”都是来源于人类的体验,由于身体器官的破裂而产生了极大地痛苦,而这种体验与人类精神的痛苦体验有着相通之处,最终产生了“心碎”与“断肠”。虽然,两个词用的都是概念合成理论,但是就这首词的翻译来看,许先生依然用的是意译的方法。

“断肠”在英语里缺少对应的词汇。通过阅读以上几位翻译大家的译作,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时人们往往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或借用其他的景物等衬托这种“断肠”的心情,或用某个表示“悲伤”的形容词来形容。

4.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20世纪末提出的一项新理论。它提出了“心智空间”理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己大脑中的认知框架把两个客体联系起来。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新概念的产生,以及对于新概念的创新理解都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本文运用这一理论对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断肠”一词进行分析,颠覆了对于诗词的传统解释,使“断肠”一词有了动态的解释。我们不仅知道“断肠”的“悲痛”的含义,同时还了解到“断肠”的形成过程,因此使我们对于这一词的理解更具体、更生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浅析 篇4

对《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作研究不乏先行者。其中, 王宏印撰著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对比研究》一书 (2001) 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刘士聪主编的《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 (2004) 中则包含了近三十年来对《红楼梦》诗词曲赋进行研究的一部分文章。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由于受微观研究视角的局限, 脱离小说的整体大背景, 忽视《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独特性和其在小说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样就难免出现以偏概全、评点式、印象式, 缺乏系统性等。本文将以这些诗词曲赋为出发点, 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评价译本得与失, 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期对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翻译有所裨益。

一、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特点

“文备众体”, 诗无闲文, 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1.按头制帽, 诗即其人;2.谶言式, 暗含人物命运。下面我们就以这些特点为视角, 对两个重要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二、译本的对比研究

1. 译文是否按头制帽, 各肖其口

下面就以香菱学诗所作的三首咏月诗的第一首为例比较一下两个译本:

例四:《咏月三首》[香菱]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 (第四十八回)

霍译:

A chilly radiance bright, a fair round shape,

The cold white moon hangs in the middle sky.

The poet for inspiration seeks her oft;

The homesick traveler from her turns his eye.

Like a jade mirror hanging on azure wall,

Like disc of jade suspended from on high.

No need for lamps on such a glorious night,

When every beam and post is bathed in light.

(David Hawkes, 1973:vol.Ⅱ462)

杨译:

The moon hangs in mid-sky, cold is the night;

Round its reflection, limpid white its light,

Inspiring poets to let their fancies roam,

But traveler, sick at heart, cannot bear the sight.

By emerald pavilion hangs a mirror of jade,

A disc of ice outside pearl screen displayed;

No need for silvery candles this fine night--

Its bright splendor lights up the painted balustrade.

(Yang Hsien-yi, 1978:vol.Ⅱ120)

这一首诗写得很幼稚, 用语毫无含蓄, 又打不开思路, 只好堆砌词藻, 凑泊成句。头尾两联二十八个字, 只说得个“月亮很亮”, 内容十分空洞。诗中的“月挂中天”、“清光皎皎”、“悬玉镜”、“挂冰盘”、“晴彩”, 以及颔联的用词“常思玩”、“不忍观”等都集中在月本身, 诗歌能拓展的想象空间非常狭窄, 意境较低, 情趣不浓。

为反映原诗的幼稚和俗气的特点, 真实模仿香菱初次作诗的口吻, 霍克思分别用“round shape” (圆圆的形状) , “a chilly radiance bright” (寒光四射) , “the cold white moon hangs (冷白的月亮悬挂着) ”, “seeks her oft” (经常找寻她) , “from her turns his eye (眼神从她身上转开) ”, “a glorious night” (美好的夜晚) , “is bathed in light (沐浴在光亮中) ”这样近似于白话写实的的词语来组织行文,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除了采取了诗行的格式外, 毫无诗味, 根本就算不上一首诗。“a chilly radiance bright”一连用了三个形容词重叠搭配, 既拗口又不符合语法规则, 整个译文也没有起承转合, 就像是一篇大白话, 充分再现了原诗的幼稚可笑的特点, 可谓也毕肖其口。

杨译用“the moon hangs”, “limpid white its light”, “a mirror of jade”, “a disc of ice”, “bright splendor”等名词和形容词来描写或作比喻, 整体上是围绕着月亮本身及其光亮的外表特征来组织译文诗行的。从英文的语义搭配和修辞来看, “limpid white its light”和“bright splendor”都属于同义重复, 赘余修饰, 即便在散文里也不适合, 更不用说入诗了, 除了凑得音声和谐外, 是没有诗趣的, 也很好的反映了原诗幼稚的特点, 但从整体行文看, “seeks her oft”和“let their fancies roam”、“from her turns his eye”和“sick at heart, cannot bear the sight’”相比之下, 前者均比后者更加写实, 更加不像诗的语言, 所以说杨译虽然诗的格调不高, 但比霍译要读来流畅自然。由此可见霍译展现出来的稚气与俗气比杨译更贴近原诗。

2. 谶语的特点在各自译文的反映

例:副册判词之一

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第五回)

霍译:

Seldom the moo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f brig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A noble and aspiring mind,

Your charm and wit did only hatred gain,

And in the end you were by slanders slain,

Your gentle lord’s solicitude in vain.

(David Hawkes, 1973:vo l.I, P132)

杨译:

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

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

Her heart is loftier than the sky,

Her early death is caused by calumny.

In vain her loving master’s grief must be.

(Yang Hsien-yi, 1978:vo l.I, P74)

晴雯则照字面意义译为Sky-bright。这里原文两句分别寓“晴”“雯”二字, 霍克思译文的第一、二句也分别有“sky”和“brightness”二词, 虽然他的第二句不与原文一致, 然而却传达了同样的信息, 产生了同样的艺术效果。相比之下, 杨宪益将书中人物全部音译其名的作法, 使他在这里无法再现原文暗寓人物姓名的特色。他的译文虽准确无误, 然而译文读者却无法从他的译文中看出判词所暗示的人物, 人物和所暗示的命运不能对号入座, 无疑失去原判词“诗谶”的性质, 这不能说不是一大缺憾。原文第六句“寿夭多因诽谤生”, 霍克思译为“And in the end you were by slanders slain”, 杨宪益译为“Her early death is caused by calumny”, 笔者认为译得都很精彩。原文有一个双声词“诽谤”, 译文则分别有头韵词“slanders slain”和“caused (by) calumny”与之相对, 传达了原文的音美。不过原文中有“寿夭”二字, 预示晴雯短命而死, 这对人物命运和小说的情节都是很重要的暗示, 霍克思的译文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杨宪益则忠实无误。

三、结语

霍克思是一位颇有素养的汉学家, 深谙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粹所在, 不仅从微观角度考虑译文的效果, 还以小说的整体语境为依托, 整体考虑翻译策略, 不论是从诗歌照应小说情节发展上, 还是再现《红楼梦》诗词曲赋按头制帽、诗谶等特点上, 他都处处为读者着想, 殚精竭虑, 努力传达出原著的一切。

杨译忠实于原文, 行文准确、流畅简洁, 尽力保留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 在介绍、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 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但在照应故事情节、反应原文独特特色时, 难免晦涩难懂, 生硬突兀, 原作者包含在诗词曲赋中的一些深意也难免丧失。本文将两个优秀译文作对比研究, 其最终目的不在于做法庭式的孰优孰劣的决断, 而仅仅通过比较使得讨论和研究变得更加方便, 同时为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提供一线视野。

摘要:《红楼梦》诗词曲赋内涵丰富。此方面的研究相应较少。本文试从《红楼梦》诗词曲赋的独特性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并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Cao Xue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vol.1-3 tr.By David, Hawkes, vol.4-5 tr.by John Minford) [M], London:Penguin Books, 1973-1986

[2]Cao Xueq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ree vols., tr.by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1980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2年

[4]刘士聪、谷启楠:论《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J], 中国翻译, 1997, (1) :16-19

桃花的诗词及翻译 篇5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其全文诗句如下: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翻译】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题都城南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崔护。其全文诗句如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翻译】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赠汪伦》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桃花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旭。古诗全文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译文】

一座高桥隔着云烟出现,在岩石的西畔询问渔船。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边。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其全文诗句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山中问答》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悠悠地向远方流去,这里就像别有天地的`桃花源一样,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比拟的。

《大林寺桃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全文诗句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三日寻李九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常建。其全文诗句如下: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译文】

在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个家住溪边的好友,因为是在三月三日里乘舟来寻访友人,在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里、那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以前的山阴兰亭之会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题菊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黄巢。其全文诗句如下: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曲江对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译文】

我还不想回去,我就想守着一江流水,就守着这座被战争浪费的皇家园林。,我想多坐一会儿,即便时间的移动,使豪华的宫殿的位置变得朦胧难测,我仍想多看看,桃花如何追逐白色的杨花,它们如何争着抛弃这个世界,黄鹂和白色鸥鸟,比赛逃离。我也是厌世者,早已失去朝见皇帝的胃口,由于缺少异数,我纵酒,烂竽充之。,想隐居水边,可在水滨依然是王臣,现在老了,还说什么“事了拂衣去”。

《兰溪棹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戴叔伦。其全文诗句如下: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

一弯新月挂在种着柳树的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春雨一连下了三天,溪水暴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晏几道。其全文诗句如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译文】

诗词翻译 篇6

关键词:诗词;翻译;形式;表意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0-02

诗词是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明珠。自宋以后,诗词发展日益没落,唯有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如鹤立鸡群,无人能出其右。纳兰性德尤其擅长悼亡词,不过他的边塞词也不乏豪迈之风,个中掺杂着自身的愁闷,情绪复杂。所以在将这首小令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表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与表意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英汉转换就是一件难事,要想将诗词翻译成英文则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人在这个工作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宣扬我们的璀璨文化。本文选择了杨宪益、戴乃迭与翁显良先生对纳兰这首如梦令的两个翻译版本,试图从诗词翻译的形合与意合方面着手,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试探性分析,看他们如何做到形神具备。

一、纳兰其人与边塞词

近年来,“满洲第一大词人”纳兰性德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词风的清新隽永赢得了广泛的青睐,吸引了大众研究的目光。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推崇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关于纳兰与他所写词的研究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纳兰热”。除此之外,小说、电视剧中也不乏出现了这位满清贵公子的身影,足以显见纳兰容若略显神秘的一生对大众无以抗拒的吸引力。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其外祖父为英亲王阿济格,战功卓著,名贵一时。父亲明珠胆识过人,是清朝康熙前期著名的权相,权倾一时。容若自己也深得康熙帝眷爱,但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前途如何光明也未为可知。难能可贵的是,容若出生贵胄,但却从无骄矜倨傲,不尚奢华。

纳兰的词作中,论其成就,当属他的爱情词,悼亡之作又为其中翘楚,这与他的坎坷情路经历不无关系。

纳兰的边塞词则更多展现了黄河草莽、秋水冬山,以情衬物,以景托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创造一种幽旷、郁结的深远词风。纵观其词,苍凉盖过慷慨,抒怨多于豪迈,自有一番别有情致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身为康熙的随身侍卫,他常常伴君出行塞外,既无满人一统江山之骄矜,又无征夫戍卒含泪泣血的哀叹,有的只是伤情叹景的泣叹,依稀可见这位翩翩公子的细腻情感。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娓娓道来,言之亲切,正因其亲身经历,绝非闭门造车,为词生情。为情作词,依情摹景,正是纳兰性德作品具有深切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二、对《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解读

如梦令为词牌名,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此名。李清照、苏轼等人都作过这个词牌的诗词,其中以婉约派的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最为脍炙人口。

纳兰容若一介贵公子,边塞词却并非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而正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初春,容若扈从康熙帝出山海关巡游。皇帝出巡,声势浩大,开篇“万丈”一词气势磅礴,出言豪迈。然而马大勇(2011)认为,词末“‘还睡’三句,竟如小儿女语。虽为实写思乡之情,毕竟头重脚轻,全篇不称。”其实词中景象也可以想象,周遭的环境越是繁华热闹,则更能凸显容若内心的万般愁闷与无聊。星影飘摇,容若内心孤寂,却不能得返爱人身边,即使梦境中欲归竟被狼河汹涌波涛所阻隔。忧闷之余,只能趁酒余欲睡,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众人皆睡我独醒,思愁凭添,词人落寞萧然的心境,跃然于纸上。

三、译文赏析

1.原文与两种英译本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

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Nalan Xingde

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

The stars whirl and whirl, as if to crash to earth.

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

Sleep on! Sleep on!

To wake would be too doleful and too drear.

(杨宪益、戴乃迭 译)

Better Sleep

Nalan Xingde

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

Ah! the stars are flickering, perilously reeling.

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

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 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

(翁显良 译)

2.译文赏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采用音译的方式,将词牌名如梦令翻译为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采取音译的方式,虽然意义没有得到很好地传递,但其形式比较符合一个词牌名;翁显良所译(以下简称翁译)Better Sleep用词少、简洁,比较符合原文的用词量与节奏,但是却未能翻译出“令”字的含义,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Better Sleep是这首词的题目。

关于词中地名狼河的翻译,杨译本为Bailang River,这是经过对地名的考证,也是采用音译的方法。翁译本则为Wolf River。类比长江黄河的译法,Yangtze River和Yellow River,二者只不过译法不同,但是译本都是可取的。

开篇“万帐穹庐人醉”,气势恢宏,边塞词的豪迈气概一览无余。“万帐”是虚指,两个英译本都没有用具体的数字直译,而分别用“vast”和“wilderness”表意。杨译“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用被动语态来译第一句话,虽然意义也能传达出来,但词的气势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稍显不足。翁译“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用silence作主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旷野夜深的图画,第二个分句的倒装语序加强了语气,在表达纳兰的豪气上显得比杨译本略高一筹。

词中第二句话--“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纳兰容若描写了自己酒醉入梦,梦里归家,却遇狼河阻隔,梦碎狼河边,醒来之后倍觉孤寂,凄冷。杨译“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仍旧用被动语态,再现纳兰容若的原词情境。翁译“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一共用了三个句子。前两句完整地描绘了归家路途被狼河阻断的无奈,第三句“It howls”河声咆哮,波涛汹涌,破折号后的“my dream is shattered!”引出之前的一切原是梦境,可惜途中遇狼河,梦已碎,心不能静,再也无法入眠的凄寂说与谁人知。

词末的“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表现了梦醒后,开篇的气势已经荡然无存,剩下如同喃喃自语,更显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无奈与寂寥。杨译“还睡,还睡”为“sleep on! Sleep on!”两个单词对应两个汉字词量对等、节奏明快,但是却与原词透露出来的无奈的气息不太相符合,给读者一种过于欢快的感觉。翁译“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与杨译本刚好相反,颇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味,形式上与原词的“还睡,还睡,”相差甚远,但是用一种淡淡的语气表达了无奈醒来,百无聊赖,不如睡去的心情。最后一句“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与之前的sleep互成因果,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符合英语这种语言更重形合的特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如梦令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将原词完整呈现,在词语组合的形式上面,有着与汉语诗词、小令相似的结构,更加契合纳兰原词。相比而言,翁显良先生的译本则更加有画面感,与纳兰容若作词的心境更加吻合,汉语重在表意,尤其是词语非常简练的诗词更是如此,只字片言之间,包含情意无限,因此对意境表达更胜一筹。因此,在做诗词的对外翻译时,尽可能地通过形式来表达意义,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意义的传达比固守诗词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大勇编著. 纳兰性德. 北京:中华书局,2010.3:215-216.

[2]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3]刘姝虹. 从德莱顿的“诗歌翻译三分法”看英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文学界·语言研究. 2011.

[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杜颖. 从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看诗歌翻译——《水调歌头》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毛泽东诗词翻译中典故的再现 篇7

1典故

典故即传统意义上所指的旧的制度或旧的例行,也可以指汉代官名中肩负着代为掌管礼、乐制度等的那些史实者。典故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所提及到的“亲屈至尊,降礼下臣……事过典故。”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典故延伸成了一种常见意义上的有关典章制度、历史人物以及类似名人传记的故事或传说。《辞海》、《辞源》中指出典故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典故包含典制和掌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定义的“典故即诗文中所引用或沿用的古代书籍中的那些经典并为世人所晓的优美词句或脍炙人口的故事”有相似之处。本文探讨的典故主要包括毛泽东诗词中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历史名人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

2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运用

典故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一般来说,典故使用得好,不仅可以增强诗词风格的生动性、形象性,还可以增加诗词的气氛,耐人寻思,含蕴深厚。“举事以类义,授古以证今。”总揽《毛泽东诗词》,除去重复使用的典故,毛泽东巧妙地运用典故多达80余处,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和高超的典故运用技巧。

2.1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为了大力拓展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包孕,《毛泽东诗词》 中大量地引用了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具体如下:《清平乐·蒋桂战争》中为了提高诗词中所要呈现的讥讽意味作者借用了民间所流行的故事传说“一枕黄粱”。在 《七律·答友人》中作者通过借用典故“九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神话传说中七仙女降临凡间、五彩斑斓的唯美画面。同时,古代社会中所流传的历史传说“湘妃滴泪成斑竹”也是典故的典型运用,典故中

不仅写出了传说中大家所想象的仙女,还勾勒出了青青的翠竹。字里行间,湘妃和斑竹的形象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从而更加映射出了诗歌中图画的清新意境、色彩的鲜明饱满和形象的生动逼真。除此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和“搅得周天寒彻”也都是毛泽东诗词中典故应用的典型体现。

2.2历史名人

《浪淘沙·北戴河》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源于曹操的“东临碣石”,都借以表达现代题材与内容,恰到好处,形象生动。 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中大量引用传说,历史以及现实中的人物,如:吴刚,嫦娥,牛郎,华佗,魏武,舜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金猴,孙大圣,庄屩以及张辉瓒等等。

2.3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

《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所引用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都来自于著名诗人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源自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贺新郎·别友》中所借用的“挥手从兹去”就是直接采用了著名文学大师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中“横塘”也引用了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同时,《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也仍然是对李白诗句中“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巧妙化用,借以创造出诗歌中所蕴含的一种全新的意境内涵。除此之外,为了表达出作者心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即当时国际反华走狗势力的末日即将来临,作者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灵活化用了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菩萨蛮·黄鹤楼》中,作者借此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菩萨蛮·黄鹤楼》 中,作者借此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3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翻译

一直以来,典故因其内涵的丰富饱满性、文字的简练性以及为世人所颂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或词句而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含蓄委婉是典故所包含的最大精妙和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每个典故都有其文化历史背景。诗人或作家正是通过对典故的借用、化用等等使其文本言在典中,而意在典外。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典故的再现无可厚非地就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要采取什么用的方法或手段有效地向读者传递原诗词中典故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隐含意义,但在同时又能更好地保留原诗词中所蕴含的味道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典故再现中的重中之重。

例1一枕黄粱来自《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Showering misery through the land,

Yet another Golden Millet Dream.(外文版)

Sowing on earth but grief and pair,

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 (许译版)

“一枕黄粱”这个故事来自于唐朝一位著名的说书人沈既济: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叫卢生。有一次,他在一家小客栈毫不保留地向一个道士坦诚了自己的贫穷与不幸。然而,道士在得知这位书生的悲催经历后只是给他送了一个枕头,并安慰他, “你一觉醒来后,就会收获到你所梦寐以求的名和利。”书生听了道士的话内心大喜,便枕着枕头进入睡眠。而当时,客栈的店主正好在煮着一锅香喷喷的黄米。自然而然这个书生在梦中梦见自己成了一个高官,并过上了自己所奢求的奢华生活。 然而,当他醒来时他发现,他面前除了火炉上的一锅黄米粥外, 其他什么都没有。自那以后,老百姓就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一个人心中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幻想,最后就有了“黄粱美梦”这个脍炙人口的成语。 毛泽东同志在这两句诗中借用典故“一枕黄粱”讽刺抨击军阀混战的凶险狡诈的丑恶嘴脸,无情地揭露出军阀们对争权夺利的自私以及贪婪,毫无保留地断言军阀们必将走向失败和灭亡的宿命。外文版采用直译“Golden Millet Dream”导致了非英语为母语者的困惑,无法领会“一枕黄粱”的深刻内涵义。许渊冲英译版中的“The dream of the reign-ing but in vain.”与原典故“一枕黄粱”意义相呼应,译文通顺达意,读者也能轻易明白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2穷寇勿追霸王来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With power and to spare we must pursue the lottering foe,

And not ape Xiang Yu the conqueror seeking idle fame.(外文版)

With our courage unsepent pursue the foe o’erthrown!

Do not fish like the Herculean King for renown. (许译版)

“穷寇勿追”是古人在战争中奉行的一条军事原则,意思是不要去追穷途末路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毛泽东这里的“穷寇”是“反其典而用之”,指败退的敌军战败且力量损失将尽(连能拼同归于尽都不行),但这批敌军不及时消灭以后会卷土重来——是强调不给敌人重整旗鼓的机会。“霸王”是指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秦朝灭亡后称西楚霸王。后来,项羽与刘邦争做帝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乌江边自刎身亡。外文版和许译版对“穷寇勿追”的翻译虽然措辞各异,但表达流畅无阻,都较好地再现了原文典故。对于“霸王”的翻译许译版却相对逊色。Herculean一词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里面的大力神Hercules,以西方文化的词汇阐释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真正做到文化和典故的“再现”。但是,外文版的“Xiang Yu the conqueror”则较好地保证了“项羽”这一著名的中国历史人物对外传播的可能性,有助于历史人物形象的具体和丰满。

例3天若有情天亦老来自《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Nature do not grow old as fast as man,

Each year the Double Ninth comes round. (外文版)

Man ages too easily but heaven never gets old,

Double Ninth comes yearly in the same mould. (辜正坤版)

“天若有情天亦老”本是说铜人辞汉,清泪潸然,汉宫花木, 莫不依依,青天如若有情,见此亦当魂销。毛泽东通过借用“天若有情天亦老”给予了原诗句完全崭新的意义。原诗句中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自然相对衬而言,警醒世人要把个人溶入集体中,个人亦将取得永生。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在其诗词中,作者借用 “难”和“易”来表达他对自然界和人生不同变化节奏的深刻感悟,并高度归纳了人生宇宙的客观发展规律:时光的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两译本在传递原诗句典故和意境的过程中,外文版相对更胜一筹,更好地再现了作者的深刻情怀。同时,“nature”一词能更好地反映人的对立面―自然。

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历史和现实人物,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如“吴刚和庄屩”的翻译采用音译的较多,“Wu Kang”和“Wu Gang”,出现错误的只有江苏版和中外版,因对汉字的误认,将其译为了“Zhuang Qiao”,实际上应为“Zhuang Jue”。也有不少采用意译的。如“金猴和孙大圣”。如湖南版将其意译为“Golden Monkey”和“Heaven’s Rival Monkey King”。但是,一般来说,为了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典故中所呈现的神话,历史和现实人物的深刻内涵,更为理想的翻译方法是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

4结论

由于中西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典故翻译的过程中药能较好地再现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意义,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欣赏和感悟到毛泽东诗词的恒久魅力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不能因其难而止步不前。只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遵循忠实性原则,体现源语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考虑读者接受性,诗歌中的典故再现以及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桥梁不是不可能的。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汉语语言特点的典型代表之一,而其中典故的运用更是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精髓。毛泽东在其诗词创作中博采众家,大量用典。通过探讨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阐述了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过程中的有效实现途径。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

参考文献

[1]辜正坤.毛泽东诗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崇月.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4.

[3]李静.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1):123-124.

[4]外文出版社译.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外文出版社,1999.

[5]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6]曾青.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文化翻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5):130-133.

[7]赵甄淘.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探究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翻译,意境

古诗词是我国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 也是语文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试卷中占有一定比例的分数。《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教师上课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熟练地诵读课本中的古诗词, 养成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学会在作文、谈话中运用这些古诗词, 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由此可见, 国家是非常重视传承古诗词这传统的文化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添加了翻译这一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将古人流传下的古诗词转变成现代人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虽然翻译就是将文言文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但是如今学生翻译的趋势已经将古诗词那种意境美丢失了, 这就导致翻译出来的话太通俗、太无趣。笔者觉得古诗词的翻译还是应该要保持那种意境美, 不然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 都是“去其精华”的愚蠢行为。以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现状、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消除消极影响的讨论。

一、如今初中古诗词翻译教学的现状

初中时期是学生正是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时期, 虽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古诗词, 但那时只是纯粹地听教师讲解古诗词的意思, 并没有亲身去深入解析古诗词的意境。但是这六年的小学学习也为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 到了初中时期, 学生们的古诗词接触量已经达到了一个可观的的数目, 虽然学生的古诗词储备量已经达到了鉴赏的要求, 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揣摩、感悟这些古诗词, 这也就导致学生在翻译这些古诗词的时候总是犯错。

笔者觉得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教学的范畴, 虽然人们现在一直在开展新课程改革, 但是这股改革之风似乎没有刮到古诗词翻译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的翻译教学仍然是那种逐字逐句翻译的落后教学方式, 虽然这样的古诗词翻译方式没有什么错误, 但是这种直白的翻译却将古诗词蕴含的那种美感翻译没了。例如, 翻译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这一句时, 如果教师采用这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 那么这两句的翻译将会变成“我向东行走登上碣石山, 来看一下大海, 水面是那么宽阔, 山和岛高高耸立着。”这种直白的翻译虽然可以让人觉得浅显易懂, 但是却让人不想去看, 因为这翻译一点情感都没有, 就好像在读连在一起的单个的字一样。第二句虽然是水面、山岛等眼前景物组成, 但我觉得这八个字却能表现出沧海那种壮阔的特征, 反观这两句的直白翻译, 笔者却没有同样的感悟。

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逐渐成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固定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都是采取的读一句翻译一句, 全部解读完毕再串连起来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古诗词的意境被一点一点的肢解, 最后消失不见。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呢?

二、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这种逐句逐字的翻译方式反而忽略了古诗词翻译对古诗词意境的影响, 他们觉得这种古诗的翻译方式不会影响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不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点, 甚至不会影响学生的文学素质。但是, 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意境的感悟, 而古诗词翻译对意境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影响。以下就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古诗词翻译对意境影响的几个方面。

1. 影响了古诗词意境的诗意, 学生很难体会作者的情绪。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能否进行有诗意的情景教学关系到学生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传统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上将古诗的意境直白的讲出来, 这就破坏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情境, 学生也不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一场富有声情的教学导入, 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作为一堂课的开始, 将课堂的文学气氛烘托出来, 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上课更加的积极, 内心的情感也能被激发出来, 学生也能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 笔者先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将古诗描绘的那种天涯游子骑瘦马的凄凉情景的画面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进行一段课堂导入, 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古诗词学习。

2. 破坏了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想象, 难以体悟作者描绘的意境之美。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直白翻译方式让学生很难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教师对课文进行了翻译, 但是却不能感受到这些翻译还具有感情, 学生眼中只有写在黑板上的汉字, 但这些文字却只是文字, 不像原文中文字一样有着灵气, 不能够将意境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翻译能力, 能够让学生在翻译中体现出文章的意境, 笔者觉得我们教师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首先,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的画面用文字表示出来。这种先感悟情感再翻译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直白翻译教学的问题, 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高。

三、消除古诗词翻译教学消极影响的方式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笔者明白, 如今初中语文翻译教学对意境产生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用了错误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现阶段学习的需要了, 我们教师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实际的问题。

综上所述, 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因此, 我们教师要竭尽所能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从根源上解决古诗词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 积极地建立古诗词教学的良好意境, 有效地提高学生翻译古诗词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笔者希望通过这些个人见解能够给更多的教师带来古诗词教学的灵感, 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汪光宏.知识分类学说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张琼.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与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4

诗词翻译 篇9

中国四大名著中, 《三国演义》里的诗词比较有特色。这些诗词或表现人物的性格, 或对某一段事件或角色一生的总结, 或褒扬或贬斥某个人物, 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其中。从语言上来说, 大多比较口语化, 但也不乏脍炙人口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贯穿于文中, 起到承上启下、增加文章文采的作用, 一些也起到了警醒世人的作用。

《三国演义》英译本的译者是美国汉学家罗慕士, 全译本于1991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共同在美国出版, 1994年由外文出版社首次在中国出版 (骆海辉, 2011) 。《三国演义》全译本受到了各界高度的赞扬, 让这本极有特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全世界拥有了更多的读者。在《三国演义》中, 共有诗词一百九十多首, 其中有十首都使用了颜色词——白。本文对这十首诗词中“白”的英译进行分析, 尝试对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归类, 以期获得古诗词翻译策略的启示。

二、“白”的翻译策略

颜色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是很高的。在几千年的劳动生活过程中, 人们赋予了颜色词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白”对应为英语的“white”。然而, 由于颜色词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的翻译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变化多端。基于分析, 笔者认为在《三国演义》里的十首带“白”字的诗词英译中, 译者罗慕士共使用了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一) 直译

例1: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On and on the Great River rolls, racing east.

Of proud and gallant heroes its white-tops leave no trace.

As right and wrong, pride and fall turn all at once unreal.

Yet ever the green hills stay

To blaze in the west–waning day.

Fishers and woodsmen comb the river isles.

White-crowned, they’ve seen enough of spring and autumn tide

To make good company over the wine jar,

Where many a famed event

Provides their merriment.

例2:辅主真堪敬, 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 谁肯似公台!

All homage for upholding his liege lord.

We sorrow as he bids his kin farewell.

At White Gate Tower he met his death unbowed:

The conduct of Chen Gong none can excel.

例3:辽东传有管宁楼, 人去楼空名独留。笑杀子鱼贪富贵, 岂如白帽自风流。

Liaodong still keeps historic Guan Ning House;

The name alone survive, no dweller there.

He scorned the wealth and fame that Hua Xin craved,

Who never had the“White Cap’s”manly air.

例1中的“白发”形容了“渔樵”年事已高, 白发苍苍, 岁月赋予了他们丰厚的阅历, 从而能看透人生的起起伏伏, 是“白”基本义。译为“white-crowned”, “crown”此处是名词,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crown:the top part of the head or a hat.译成复合形容词的结构, 也与第一阙的“as right and wrong”相呼应, 达到结构统一, 获得词形的美感。例2中的“白门”指的是“白门楼”, 是文中的一个地名。此处直译为“white”也是恰当的。例3中的“白帽”是一个代词, 指代管宁, 管宁常戴白帽, 足不履地, 终身不肯侍魏。“白”也喻管宁洁身自好。此处, 直译为“White Cap”可谓最贴切不过的。

(二) 直译加注

例4:血流芒砀白蛇亡, 赤帜纵横游四方。秦鹿逐翻兴社稷, 楚骓推倒立封疆。

Slain by Liu in the Mang-Dang Hills,

The white snake bled;

The fire-red flagtriumphant

Toured the realm of Han.

They chased and downed the deer of Qin

To raise a newer shrine;

They brought Chu’s warrior steed to earth

To mark the limes of Han.

此例中的“白蛇”也是“白”的基本义“白色”。是描写汉高主刘邦斩白蛇而起义的故事。译者在书后注释:Liubang (see chap.1) made his comeback from the Mang-Dang marshes and went on to defeat his main rival, Xiangyu of Chu, who rode his famous war-horse in his final hour.见到“白蛇”不由令人想到了“白娘子” (the White Snake) 。用直译加注的方式才能使目的语读者明白诗中“白蛇”的故事内容, 不致产生误解。

(三) 意译

例5:人情势利古犹今, 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 尽诛世上负心人!

Status is what counts and always has!

Who needs to honor heroes without rank?

Oh, let me have a Zhang Fei straight and true,

Who’ll pay out every ingrate what he’s due.

例6:修竹交加列翠屏, 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 座上往来无白丁。

The bamboo forms a veil of green outside.

Where year-round hedgerows exhale flowery scents.

Learned works are piled around his bed;

No common men have come before his seat.

在这两个例子当中, “白”是喻义。在中国文化里, “白色”多含负面意思, 如“办白事”、“打白条”、“白军”、“举白旗”、“一穷二白”, 等等。例5的“白身”等同于“布衣”, 表无家世, 无权势, 无官职, 一普通老百姓的含义。汉语中, “白丁”指无文化之人, 也可指文化不高, 见识普通之人, 如“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此处“白丁”对应“鸿儒”。例6是描述诸葛亮的词, 诸葛亮饱读诗书, 连床头都堆满了书本, 交往的人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因此, 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策略准确传达出原文的含义。

(四) 替代

例7:将军气概与天参, 白发犹然困汉南。至死甘心无怨望, 临降低首尚怀惭。

His martial powers set him high as Heaven,

Yet in the end this greybeard went in bonds.

Resigned to death, he held no man to blame;

Surrender made him hang his head in shame.

例8:“白发居西蜀, 清名震大邦。忠心如皎月, 浩气卷长江。

This grand, grey man of Riverlands,

Whose spotless name the whole realm knows,

Proved constant as the bright and lofty moon;

Within the Jiang his might spirit rolls.

例9:高皇手提三尺雪, 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 二百年前几断绝。

Han’s founding king drew his snow-white sword

And slew the silver serpent in the Mang-Dang Hills;

He quelled Qin, smote Chu, and claimed Xiangyang.

Ten score passed;the line would have expired.

例7和例8都表示相同的含义, 也是“白”的基本义。这里, 译者采用了替代的翻译策略, 用“grey (灰) ”来译原文“白 (white) ”, 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和表达方式, 但效果是相同的。例9中的“白蛇”与例4中的“白蛇”所指为同一物。例4出自书中第14回, 例9出自第38回。因此, 例9就不需再用加注的方法。“silver (银白色) ”是实体颜色词, 属于“白色 (white) ”之一。笔者认为此处译者采用替代的翻译策略是出于以下原因:一是避免重复, 因在译文的第一句已经使用了“snow-white”一词;二是前后呼应, “ (silver) 银白”对应“雪白 (snowwhite) ”, 通过前后对比﹑呼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

(五) 音译

例10:呜呼三载逝升遐, 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 愿以只手将天补。

Near death in Baidi, having reigned three years,

Bei sadly placed his son in Kongming’s care.

By six offensives from the hills of Qi

Kongming sought to change Han’s destiny.

此诗中的“白帝”是一个地名, 位于重庆奉节县。关于“白帝”的诗词还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郦道元的“有时朝辞白帝, 暮到江陵”。对于这样一个有名的地名, 译者采用音译的策略, 不失为最佳的选择, 增加了目的语读者对于源语国家的文化和地理知识的了解。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 罗慕士对这十首诗词中“白”字采用了五种翻译策略。这些翻译策略的灵活采用使得他的诗词译文不仅与整个小说融为一体, 而且脱离小说的背景来欣赏也是意思完整,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罗慕士的译文忠实原文但又不拘泥于原文, 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也尽量消除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他不仅准确诠释了“白”在诗词中含义, 同时也兼顾了诗词在音﹑形﹑义的美感。因此, 这十首诗词中颜色词“白”的翻译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摘要:在《三国演义》中, 共有诗词一百九十多首, 其中有十首都使用了颜色词——白。本文对这十首诗词中“白”的英译进行分析, 归纳出译者共采用了五种翻译策略, 完美地译出了“白”的基本义和喻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翻译策略,颜色词,白

参考文献

[1]骆海辉.论典籍英译的译者素质——罗慕士个案研究[J].攀枝花学报, 2011 (2) .

古诗词翻译中图式理论的应用研究 篇10

首次提出图式概念的是德国的哲学家Immanuel Kant。他在著作《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指出:学习者若要建立新的概念,那么就必须与旧的已掌握的知识、概念联系起来,使新旧概念、知识之间产生联系,这样才能在知识体系中建立新的概念和知识。图式是个既存式的知识结构并且不断地发生作用,在有新生事物产生时,针对图式的理解是建立在既有图示同新生事物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图式理论一直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包括心理学、人工智能、语言学、人类学等。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不同的图式概念由不同的学者来发展,他们从不一样的角度对图式理论下了不同的定义。有的将图式定义为能够激活能够理解文章的知识结构。也有的定义为语篇的过程中所必须需要的思想表达。由定义可知,图式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是一种经概括和抽象化的背景知识,对理解交际作用重大。它留存在人们的头脑中。对于图式分类,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在国内,学者为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需要进行图式分类,不同形式的图式分类在理论上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比如在语言学习以及阅读方面常宗林教授认为,图式分为本土语言、英语语言、本综式等三种。刘明东教授则强调,图式翻译要想创造好作品,需要翻译者首先要对语言中的语境、语言、文化、文体、语言等图式正确解码,然后再用目的语进行恰当编码。

图式传译对诗意能否传递原诗的特征与外貌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各学者图式分类的观点,结合中国古诗词特点,从语言、形式、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划分,即从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三个角度对古诗词翻译进行探讨研究。

2 语言图式探析

语言图式是教学活动中最常用到的一种图式,在英译汉中,语言图式则是译文构建的基础。具体运用到古诗词中,可以归纳为整齐、简练、偏旁相同、对偶、句子长短等。中国的古诗词是以简练而论的,这就使汉诗英译要想做到“形似”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翻译。古诗词翻译里面最容易问题迭出、难以捉摸的部分就是诗歌,需要用诗的语言来进行翻译。但是这关系到原诗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生命所在。这对于翻译者将是一个巨大挑战。例如: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廋。

At dusk I drink before chrysanthemums in bloom;

My sleeves are filled with fragrance and with gloom.

Say not my soul

Is not consumed.Should the west wind uproll

The curtain of my bower,

You’ll see a thinner face than yellow flower.

这首比较著名的是下篇,原诗词有五句都是押的尾韵,(后、袖、魂、风、瘦),翻译后也押尾韵(bloom gloom;soul uproll;bower flower)而最后的三句诗词翻译成了四行,为了押韵,将“帘卷西风”按“西风卷帘”来翻译,翻译者虽然违背了原语的语言图式,但却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这种违背非常具有创造性,成功地表达了原诗词的美,使译文和原诗一样的引人入胜。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Meet or part,live or die,

We’re made oath,you and I.

Give me your hand I’ll hold!

And live with me till old.

在翻译时,虽然“die or live,meet or part”的语言图式与“死生契阔”相对应,考虑到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译者将其译为“Meet or part,Live or die”,使英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令读者阅读英译诗词更有顺畅,效果更佳,也会更加喜欢阅读译诗。

又如:在屈原的《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的翻译中,要保证用词的精炼,可以一气呵成地做湖水、秋风和落叶的翻译,感觉关系紧凑,显现译文所具有的美好意境。显然第二种译文的英文语言图式占据重要,使英文语言图式的需求优势明显,唯有译文精确。才能对读者更能领路到原诗的意境和风采。

3 内容图式探析

内容图式体现出的是不同语言国家的文化差异,通常和社会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我们把它分为意象图式、文化图式、语境图式和情感图式。

3.1 意象图式

意象一词最早被用来表示隐喻,后来有学者将其与图式联系起来成为意象图式,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图式,是人们在与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具有体验性、抽象性、动态性、想象性等特点。在科学的发展进步中,意象图式为人们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依据。

我国的古诗词以意境著称,因此在翻译成英文中也需要让人感受到诗词的意境,意境图式也就是意象图式,我国古诗词中独特的意象无处不含。在诗词中运用江水流逝来喻愁的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再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享有“秋思之祖”之称,作者在诗中仅仅运用名词来构建意象,并不拘于语法的运用,前面三句诗词借用并列名词的应用,根据不同种类,将不同景物的九种食物进行巧妙融合,进而构成古代村庄特有的空间的意见景观。并表现一种颓废、没落情景,晚秋萧瑟凄凉的气氛得到广泛渲染。比如诗歌的另一句话为“断肠人在天涯”,原来的马、树、水、藤等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实物,但由于诗中所表达的意象是萧瑟、凄凉、无助的,这是对人的哀愁与落魄的写照。这首元朝小令具有丰富的意象,用九个适当的名词来再现古村落唯美的空间意象。把后两句也转变成为意象具体,继而将整个古诗词构建意象群,非常成功地表达了元曲原有的意境图式。会给读者留有解读诗意的余地以及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诗歌的翻译是不能离开对意象的再现的。翻译者应该将诗词中的和意象关联性较大的内容图式进行有效转移,这样才能使读者诗中与意象有关系的内容图式转移到译诗中。只有这样,英语读者才能够理解原诗的意境,触碰到原诗的灵魂。

3.2 文化图式

文化图书就是要体现出文化特色,具体指脑中的与文化有关的知识结构块,是一种存于脑中并与文化知识有关的组织模式,用于对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感知。文化图式翻译是将原语的文化图式经过正确解码运用在目的语种中,然后通过文化图式的重建,用英文把原有文化图式表示出来。而在我国和英语国家,很多动植物、物品等有特定的代指和深层次内涵,如:在我国,青鸟是爱情和信使的象征,是传信使者象征。然而西方文化中青鸟则代表的是幸福,这种文化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很容易陷入两难之地。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典故非常多,往往几个简单的词汇就能给读者展现出非常浓厚的情感,让人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中的表达的情感。而在翻译中需要对这些文化图式进行处理,最大限度保留原诗的意境、情感。

如:杜牧的《秋夕》这首诗中,通过对宫女的凄凉的心境和内心的孤独。虽然抒情话语缺失,然而人们对染发的那还期望和哀愁的具体生活,写的是一个宫女的凄凉心情与孤独。这首诗虽然没有抒情的语句,但是仅通过几个简单的词语就将宫女哀怨、复杂的情感表述出来。仅通过小扇一词就让读者明白宫女被遗弃的命运,这里涉及汉代时班婕妤《怨歌行》这个典故,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天阶夜色凉如水”这简单的七个字又蕴含了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让读者感受到宫女对真挚爱情的向往。这首诗中有许多象征,而西方读者很难理解这些文化,没有所谓的对应物,如果直接翻译出来很难满足西方读者,在做翻译工作时,需要翻译者对文章意象进行恰当处理,让学生感受到宫女的哀怨和期盼,译者在文章中,通过多个头韵,这里使用读者有创造性地使用韵律图式。

3.3 语境图式

语境图式与语言使用环境关系密切。要让原文的语境图式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从字面看是时节,时令,其实却点明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李龟年的不如意,指的是“落花时节”。第二层是指作者对自己不兴感到感叹自己非常不幸的身世。最后一层含义是指唐王朝犹如这“落花时节”繁荣已不复存在。原诗里面暗含的语境图式要想翻译出作者深沉的情感确实不易,不同的翻译者所进行的处理办法也不同。有的具化了这种语境图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采用传译的方式实现原诗与译文语境图式的共现。

3.4 情感图式

情感图式与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生活体验等密切相关。诗歌往往有丰富的情感,在翻译过程中,情感图式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感情细腻是创作诗歌的基本要求,诗歌创作中细腻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翻译者的翻译能力必须与原诗相关的图式能够准确地传达这种情感图式相当。

比如:元稹《行宫》一诗,白头的宫女与红色的宫花,色彩对比鲜明。鲜艳的宫花容易让人联想到宫女们的时下处境。“白头宫女在”形象地表露出行宫繁华已尽,将凄凉、寂寞的气氛烘托出追昔抚今的强烈情感。然而西方读者不了解玄宗的历史无法体会这种内容的深层含义。所以增加“An Emperor”,及“bygone hours”,达到激活读者的相关图式,能够体会到这种深层含义,来体现原语的情感图式。

4 形式图式

诗歌的“形式图式”包括节奏、叠韵、平仄、双生等等,针对形式图式的研究通常从音调和韵律两方面入手,古诗词翻译中,形式图式的翻译是最不易的,但是无论从审美上还是意义上来讲,中国古诗词的平仄与列序的行数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都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问题。找到匹配原文的形式图式难度非常大,违背的创造能够有效推进和延伸原语言的语言形式。

4.1 韵律图式

韵律图式的主要内容有节奏、叠韵、押韵、平仄等。在译文中调用不仅调用平仄和其他的韵律图式比较常见。

6)林风渐渐夜厌厌,

小楼新月,

回首自纤纤。

A gentle breeze blows from the woods on s night tender;

As I turn back,a crescent moon so slender

Over my little tower can be seen.

上面的句子中,有三次使用叠字,翻译者没有相应的图式,译者把“夜仄仄”相似运用尾韵来翻译叠字。韵律图式的相似度的比较叠加词的应用,运用相似的韵律图式,并且调用相似度级高的微云,做翻译叠字,“绝佳好词”。

诗词翻译用整齐的押韵形式,双数行用的是三音步,单数行用的是四音步,这在英语诗中是常用诗格。但是在英文诗中八行诗用的一般是五音步,三四次音步。诗歌中,双数行的第一个字不用写。在这首译诗中双数行第一个字不写,却要退行写起,并且故意让读者以为是四行诗,这样每行诗就成为七音步,这种对应四行七言的唐诗绝句的形式图文是具有创造性的安排。这种情况是将译文看作唐诗格律图式和英诗格律图式相互融合的过程。我们从这一例子看出,诗词中与形式相关的图式,变通方式的运用,将形式或者相似的图式与英语诗歌的相互转换。

4.2 音调图式

诗词中的音调图式包括叠音、双声、抑扬、形声等图式,而在翻译中,则很难将汉语的叠音等音调图式移植到译文中,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中英文的音调图式进行替换。如: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The curtain cannot keep out the patter of rain;

Spring is on the wane.

潺潺是叠词,让读者感受到雨声的优美动听,将其翻译成英文,则借用相应的表达图式,借用三个单词开头的/k/音替代,通过英语中的叠音图式对原诗叠词加以表示,在阅读译文时,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所以,诗词翻译时,翻译者通过与原诗歌音调图式相似图式的借用,尽量让译文也展现出原诗的音调美。

5 结束语

实践研究证明,中国诗词的总体特征为语言精练、优美、含蓄,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以及富含意象,具有深远的意境,因此在翻译中非常困难。从图式理论的角度分析,内容图式的准确传译可以将诗歌既有意蕴和意境、音韵美及节奏感想等完美再现。在针对中国诗词英译时应使语言图式、形式图式以及内容图式最大限度的进行传译。能够保持原诗的内容美、形式美、语言美。保持译文原有的面貌,并能够超越原诗,进一步将中国古典文化发扬光大。

摘要:翻译的本质,有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图式翻译”。研究探讨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过程就需要运用图式理论。对于古诗词翻译的中图式理论的研究可以从形式图式(包括音调图式与韵律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三个角度进行审视研究,实现读者既有图示与新创图示的相互融合,构建理解交际的跨文化模式。

关键词:古诗词,图式翻译,形式图式,语言图式,内容图式

参考文献

[1]魏薇,刘明东.图式理论在诗词翻译中的应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4):73-78.

[2]毛瑾,陈泓霖,陈利平,等.文化意象图式下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策略研究[J].学园,2014(29):4-6.

[3]冯宇姗.浅谈概念整合理论对古诗词翻译的指导作用[J].青春岁月,2013(13):140-141.

[4]邓洁雯,钟书能.从意象图式视角解析《登鹳雀楼》及其翻译[J].嘉应学院学报,2012,30(9):77-82.

[5]高美云.中国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图式阐释[J].文学教育:下,2012(11):25-27.

[6]刘国立.古诗词翻译中意象图式建构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4,28(1):128-130.

[7]徐萌,曾纯.从意象图式视角评析《水调歌头·中秋》之英译本[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7):81.

[8]高翔宇.从意象图式视角赏析李煜词两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8):69-70.

[9]王丹蕾.文本细读:高中古诗词教学的诗意还原之路[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10]胡余成.意向图式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庐山瀑布》为例[J].青春岁月,2013(7):6-7.

诗词翻译 篇11

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色彩之中, 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因此, 颜色词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各种颜色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汉语中的“红”与英语中的“red”, 并非完全对应。在表指示实物颜色时, 基本对应;而其联想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汉语中, “红”是喜庆的颜色, 多表示好的事情, 如“红运”、“红人”、“红榜”、“红利”等;而在英语中, 虽然red也可以表示喜庆, 如贵宾来了要铺红地毯, 但red更多的时候会让人联想到血腥、暴力与愤怒。这与中国人对红色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二、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在全球视野的生态思潮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学的研究路径。该理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 探讨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所进行的适应和选择。从生态学的角度对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和翻译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胡教授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2004:120) 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 (2004:129) , 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的适应, 继而作出适应性的选择。翻译的方法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具体说来为:译者对语言维 (即语言形式) 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这其中包括译者对语言形式、修辞风格等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 认识到翻译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过程, 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障碍, 从而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最后,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除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转换外, 还应该关注交际层面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很好的体现。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 在英译古典诗词时, 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传达诗词的字面意思, 应该更专注于意境的传递, 使其原有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品格得以弘扬。也就是说,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 译者应更关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正如文化学派学者勒菲弗尔 (A.Lefevere) 所说:“Yet on every level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t can be shown that, if linguistic considerations enter into conflict with considerations of an ideological and/or poetological nature, the latter tend to win out.” (Lefevere, 1992:39) 也就是说, 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 翻译应实现文化功能的等值。下文拟从生态翻译学中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古典诗词中颜色词“红”的英译。

三、中国古典诗词中“红”的英译

笔者阅读了大量许渊冲教授所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 除表示实物颜色的“红”可直译为“red”, 大部分是根据文化的不同而翻译为其他词语。第一种情况是根据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可以将“红”转译成英文中的“pink/rosy”等词。

例一: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许渊冲, 2013:56)

译文:Beyond green willows morning chill is growing mild;

On pink apricot branches spring is running wild.

例二:红酥手, 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许渊冲, 2008:235)

译文: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例三:渐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谢真元, 2007:347)

译文:I write in it on the farewell we bade;

My deep love impearled thrown a shade.

On rosy papers and they fade.

上面三个例子中, “红”都没有被译成red, 而是译成了pink或是rosy。首先看下例一中的“红杏”, 如果译成red apricot, 表面看来是对等的, 但凡见过杏花的人都应该知道, 杏花是粉色而不是红色。因此, 从翻译的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出发, 译者将其译为pink apricot, 恰当的传递了“红杏”的文化内涵。接下来再看看例二, 这是陆游写给唐婉的《钗头凤》中的句子。词中的“红酥手”被译成了“Pink hands s o fine”, 若译为“Red hands so fine”英文读者非但不会联想到年轻女士粉嫩的双手, 反而会觉得恐怖, 因为他们联想到得是沾满鲜血的双手, 而和暴力联系起来, 就更无法理解满是鲜血的手如何能和“fine”联系起来呢?因此, 这儿译者恰如其分的的将“红”转译成“pink”, 既译出了表面意思, 又译出了其联想意义。最后, 例三中的“红笺”源于中国古代年轻女士写信所用的信笺多为桃红色。因为在中国, 桃红象征爱情。在翻译时, 从文化维出发, 译者选择了西方与中国的桃花意义相似的玫瑰红。因此将“红笺”译为rosy papers, 译语读者能从rose得到源语读者从peach获得的相同的美好联想, 即有关爱情与漂亮姑娘的联想。

此外,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在不同的场合, 诗人和词人还喜好用“红”来指代花或是美女等。这时, 应将“红”所具体指代的内容译出, 才能更好的传递原诗词的文化内涵, 以便让译语读者更好体会诗词的意境。

例一: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许渊冲, 2008:107)

译文: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s but they fail to bring.

An answer.I see blossoms fall beyond the swing.

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顾正阳, 2013:46)

译文:She is a peony sweetened by dew impearled.

Far fairer than the Goddess bringing showers in dreams.

例一中的“乱红”是指零散飘落的花朵, 这儿“红”用来指代花朵, 诗人为了创造出意境美, 用“乱红”来指代漫天飘落的花朵。如果直译成“red”, 译文读者是很难理解这首诗的意境的。这儿译者译成了“blossoms”, 很好的把握了原诗的文化内涵。只是如果译者能进一步用“blooms”来代替“blossoms”, 从语音上更能表现诗歌悲伤的意境。因为“blooms”较“blossoms”在发音上更具悲伤色彩。例二中的“红艳”是用来指代牡丹花, 在中国牡丹花向来被称为花中皇后。因此, 诗人在这儿是借牡丹来指代杨玉环。从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出发, 译者没有将“红艳”直接译出, 而是直接抽出其中的意象———牡丹, 并用sweetened来修饰, 强烈的刺激读者的嗅觉, 使读其生无穷的联想。诗歌的意境也得到了恰当的传递。

最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酒红”、“颜红”是指人由于饮酒或是高兴而脸红, 由于诗词讲究用词精炼, 诗人、词人多将其表达为“酒红”或“颜红”。此时, 从文化维的转换出发, 译者应译出脸红的原因而不是直译成“red face”或是“the wine is red”, 才能使译文读者更好理解诗词文化内涵。

例一:小儿误喜朱颜在, 一笑那知是酒红。 (许渊冲, 2013:8)

译文:Seeing my crimson face, my son is glad I’m fine;

I laugh, for he does not know I havedrunken wine.

例二: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许渊冲, 2013:22)

译文:Time and again with rainbow sleeves you tried to fill

My cup with wine that, drunk, I kept on drinking still.

例一中的“酒红”是指诗人酒喝多了, 导致脸红。正如前句诗中讲到的, 儿子回来后看到诗人面色红润, 以为诗人身体安康, 并无大恙, 之后才发现是酒喝多了, 所以看起来面色红润的。因此这儿的“酒红”译成了“drunken wine”。这样, 译文读者能很容易体会诗歌的意境。同样, 例二中的“醉颜红”也是指酒喝多了, 故译者也没有将其简单的译成“red face”, 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 译出了颜红的原因。

四、结语

在翻译中国的古典诗词时, 译者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把字面意思传达给译文读者。我们提倡从生态翻译学出发, 从传承中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问题。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来更好的传递古典诗词的意境, 让译文读者能和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阅读体验。通过古典诗词的外译, 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 在丰富世界文化的同时促使中华文化得以保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8.

[3]谢真元.一生必读的宋词三百首鉴赏[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4]许渊冲.古代诗歌1000首宋词 (下) [M].海豚出版社, 2013.

[5]许渊冲.古代诗歌1000首苏轼诗词[M].海豚出版社, 2013.

[6]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7]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8]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商务印书馆, 2013.

上一篇:博斯腾湖下一篇:高压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