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2024-05-24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通用6篇)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篇1

许渊冲“三美”论赏析《春晓》

一、“三美论”简述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大师,成就卓越,著作等身,致力于翻译中国古典文化著作。更可贵的是,许先生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许老建立了一整套中英互译的理论体系,如“美化之势”、“再创论”等。

“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提出来的。其中“意美”是指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许先生在处理音韵上认为英文没有平仄,可译成轻重音的交替;双声韵是中英文中均有的,可用同样形式互译;而叠音则可以灵活翻译,但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形美”包括语言简练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等。

二、译文比较和分析

原诗: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许渊冲译文: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约翰·特纳译文: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 — Ah, 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

翁显良译文:

Late! 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赏析:

1、意美

《春晓》这首小诗,整首诗行云流水,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然而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却存在异议。有人认为《春晓》是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有人却结合孟浩然的身世,认为这是一首春恨诗,诗人感叹岁月蹉跎,功名未立。

对诗的情感意向理解不同,则翻译所倾向的情感也会有所不同。三中译文表达叹息之情最强烈的是翁译。翁译开头首先用“Late!”一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三位译者对颔联中的“啼”的处理也有所不同。“啼”本义为“叫”,古诗词中有表示本义,也有表示“哀啼”,增添了一抹悲凉,比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杨花落尽子规啼”,所以这里翁译和许译都选用“crying”,而特纳则选择“sing”,

2、音美

唐诗非常讲究声韵与格律,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三位译者都注重押韵,其中许译和特纳的译文都采用aabb韵。许译的“lying”对“crying”和“showers”对“flowers” 均为重音在前的双音节词;特纳的“spring”对”sing”, “tell”对“fell”。

我们再来看下这首诗的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本诗的节奏为二一二,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英文的节奏感一般是通过轻重读音体现的。三个译文中,许译最为注重节奏,以第一句为例“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译文基本为“抑扬,抑扬,抑扬,抑扬“的模式,轻重读音交错,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3、形美

中国古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存在各种格律。且汉字方块字的特点,让汉字宽度一致,看上去也更为整齐。但英语单词则不同,每个英语单词长短不一,即使采用相同的单词数,也很难达到长度一致。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唐诗宋词时,一般将七言诗译成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五言诗译为每行八个或十个音节。

对比三个译文不难发现,三位译者中,许译最为讲求形美,每行八个音节,整齐有致。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篇2

按照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的说法, 诗歌就是“最恰当位置上的最恰当的词”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但当诗歌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时, 其目的语的对等文本并不一定是最佳译本。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 “诗歌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丧失的东西” (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因此, 诗歌/词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诗歌通常具有音乐感或内在节奏, 古代诗词还有固定句长和韵律规则, 这些在翻译过程中都要考虑。此外, 诗歌翻译的译本也应具有目的语的诗歌特征。正因为诗歌翻译受到的束缚太大, 某些学者甚至提出了“诗歌不可译”的观点, 认为要考虑到诗歌翻译的所有因素并在目的语中百分之百再现原文特征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诗歌的特殊性,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诗歌各个功能层面。列费维尔曾经指出, 许多诗歌翻译之所以不尽如人意, 是因为这些翻译都过分强调了源语的某一方面, 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并非只具备语义内容和美学形式, 更多情况下, 诗歌的目的是激发读者的感情, 这一语用功能是诗歌翻译中最难的问题。因此, 诗歌译者往往被要求达到“等效”, 即在目的语读者中创造出和原文对其同时代读者的相同印象。然而, 究竟何种等效才是重要的?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 每个译者都会面临左右为难的境地, 即如何“保留尽可能多的原文特点, 而同时又在目的语中创建一个能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相似语用效果的诗歌文本”[1]P174。在所有层面同时达成等效是不可能的, 因此诗歌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二、许渊冲:诗词中译英的三原则

尽管诗歌是各个民族都有的文学形式, 中国诗歌/词却是其中最为精练、最有画面感的一种。中国的象形文字不同于拼音文字, 不受音系演变的影响, 因此很少变化。经典中国语言以其高浓缩性、语法多样性、时态缺乏性和整体性著称, 因此赋予了中国诗词微妙和独特的特性。根据电脑统计, “西方文字 (如英法德俄西) 有90%以上可以对等;而中文和英文差距太大, 大约只有40%可算对等, 因此对等译论只适用于小部分中英互译”[2]。也就是说, 一首法国诗歌可以采用“等效”的方式翻译成英文, 同时保留原文精髓的90%, 而一首中文诗歌用这种方式翻成英文, 可能只能保留原作精华的40%。在此基础上, 许渊冲提出了诗歌中译英的三原则, 即三美、三化、三之。“三之”理论主要针对读者, 即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为了达到这一境界, 则必须运用“三美”和“三化”原则。三美指的是再现原作的音美、意美、形美, 而三化则指浅化、等化、深化。“三美”是标准, “三化”则是手段, 且“三美”和“三化”都是为了“三之”而服务的。因此, “三之”原则可以说是诗歌翻译的核心。

三、案例分析

词是中文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以不规则的长度为特点, 始于唐代, 开始是作为音乐的和歌产生, 因此和汉代的乐府民歌有相似之处。后来, 词开始脱离音乐, 从唐代的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两种特殊诗歌格式发展而来, 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在宋代, 词的创作达到了顶峰, 并形成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流派, 各有其著名代表人物, 比如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以及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

《钗头凤》由宋代著名词人陆游所作, 尽管陆游属于豪放派词人, 但他也写过一些偏向婉约风格的词, 《钗头凤》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表达了词人对妻子唐婉的深深眷恋之情。陆游和唐婉曾经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相互亲密无间, 共同写词作画, 调琴弄瑟, 生活十分恩爱。但这一切让陆游的母亲十分不满, 因为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专心读书赶考, 而不是整日和女人寻欢作乐。因此陆母从中作梗, 不管陆游百般哀求, 仍旧强迫他们分开。由于父母之命在古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因此陆游只有屈服, 否则他将背上“不孝”的罪名。最终, 两人被迫分开, 互相都有了各自的新生活。几年后, 当陆游31岁时, 在沈园游玩偶遇唐婉和她现任的夫君。这一重逢让陆游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怀念, 在接受了唐婉帮他点的酒食后, 陆游在沈园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钗头凤》, 深切悼念了他和唐婉之间短暂却刻骨铭心的婚姻。唐婉在读到这首词后, 悲伤难抑, 回去后不久就抑郁而死。

这里所选取的三个英文译本分别译自徐忠杰 (译文1) , Kenneth Rexroth (译文2) , 以及许渊冲 (译文3) , 下文中将直接以各译文代号指代各家译文。

源文本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

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

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

锦书难托,

莫, 莫, 莫。

(80字)

译文1

Chaitoufeng

What soft, ruddy hands with a beauty of line,

As they pour for me exquisite vintage wine!

All over town are signs and colors of spring;

Willows along the walls form a festooned string.

The dowager lorded o’er our married life;

She killed our happiness as husband and wife.

Since we parted, a good many years have passed.

But equally long did profound sorrow last.

Wrong!Wrong!Wrong!Is the course I’ve let run.

As heretofore unaltered, spring remain.

Only we have turned thinner but in vain.

A drenched handkerchief,

With red stains, bespeaks———

Profuse tears, running with rouge down

The cheeks,

Our married life was closed by a force supereme,

As peach flowers, into petals, left in a stream.

Though for me, our vow of love for e’er still hold,

How could I write you love-letters as of old?

No!No!No!Such things cannot be done!

(徐忠杰译, 148词)

译文2

Phoenix Hairpins

Pink and white hands like roses and rice cakes!

Cups full of golden pools of wine!

Today the willows are blooming

By the palace wall.The Spring wind

Bring me no pleasure and I

Hate it.My bowels are knotted

With bitterness.I cannot

Loosen the cord of the years

Which has bound us together

The spring is still the spring

Of other days, but I am

Empty withered with pain

My rouge is streaked with tears

My dress is stained with tear drops

The peach trees are in blossom

Over my room, here by the

Still lake that mirrors the hills

I no longer have the strength

To finish this letter and

Wrap it in cloth of gold.When

You receive it, everything

Will be over forever.

(Kenneth Rexroth译, 128词)

译文3

The Garden of Shen

Tune:“Phoenix Hairpin”

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East wind unfair,

Happy times rare.

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

We’ve severed for years long.

Wrong, wrong, wrong!

Spring is as green,

In vain she’s lean,

Her kerchief soaked with tears

And red with stains unclean.

Peach blossoms fall

Near deserted hall.

Our oath is still there.Lo!

No word to her can go.

No, no, no!

(许渊冲译, 74词)

原文翻译难点对比分析

词牌名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 为了区别, 人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 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 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而有时候, 同一个格式有几个名称, 那是因为各家叫名不同而已。在翻译词牌的时候, 一般采用音译或词义翻译的形式, 比如, 《满江红》可以译为“Manjianghong”或“The River All Red”;《清平乐》“Qingpingle”或“Pure, Serene Music”;《蝶恋花》可译为“Dielianhua”或“Butterflies over Flowers”, 等等。这里, 三种译文对词牌的翻译各有不同:译文1选择了音译, 将“钗头凤”译为“Chaitoufeng”, 而译文2和3则选择了词义翻译法, 将词牌名分别译为“Phoenix Hairpins”和“Tune:‘Phoenix Hairpin’”。比较而言, 词义翻译更能再现原文的意境美, 而单纯音译既长且无意义, 不算是一个好的选择。正如许渊冲所说, “诗歌翻译不是科学, 而是艺术, 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竞赛”。很显然, 词牌的音译名无法和原文相媲美, 因此译文2和3在这一点上优于译文1。但译文2和3之间仍存有差异:译文2直接用“Phoenix Hairpins”作为标题, 但目的语读者在整个译文中却找不到任何与“Hairpins”或“Phoenix”相关的意象, 因为“Phoenix Hairpins”只是词牌名, 而不是对词内容的概括, 因此, 单纯译为“Phoenix Hairpins”也许会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费解。在此, 译文3在“Phoenix Hairpins”前加了一个“Tune”, 以此说明“Phoenix Hairpins”只是词牌名, 而非真正标题, 同时, 译文3又为“Phoenix Hairpins”加了一个正标题“Garden of Shen” (沈园) , 指出这首词作于此地, 消除了目的语读者的疑问, 因此译文3在词牌名翻译上优于其他两种译文。

“红酥手”和“黄滕酒”

翻译开头两行词的关键在于对“红酥手”和“黄滕酒”的理解。在这里, “红酥手”描绘的是唐婉为作者倒酒时细致红润的双手, 因此, 译文2的翻译产生了问题:译文2将“红酥手”译成“pink and white hands”, “like roses and rice cakes”, 显然是将“酥”当成了某种白色米糕, 而事实上“酥”原指“酥油, 一种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脂肪”[3], 比喻皮肤白皙细腻, 犹如凝脂。在这里显然应该取其比喻含义, 再现原文对女性双手细致质地的描绘。此外, 译文2添加了过多原文之外的意象, 比如“roses”和“rice cakes”, 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原文。而译文1和译文3则采取了各种方式描绘手的质地, 因此均优于译文2。关于“黄滕酒”的解释有两种, 一种认为这指的是“黄封酒”, 出自宋代官酒的黄色纸封, “滕”指的就是绳子、丝缎或封印。另一种解释认为“黄滕酒”等同于“黄藤酒/藤黄酒”, 用来指代酒的颜色。译文2将之翻译为“golden wine”, 用的是第二种解释, 而译文1抛弃了“黄滕”的意象, 译为“exquisite vintage wine” (美酒) , 译文3则采用了新的方法:“gold-branded wine”看起来偏离了“黄滕酒”的意思, 但却和上文的“pink hand so fine”构成了押韵, 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创新。如前文所说, 诗歌翻译是各方面权衡的较量, 是妥协的艺术, 过多阐释“黄滕酒”的含义也许能让读者“知之”, 但却无法达到更高的“好之”乃至“乐之”的境界。

“满城春色宫墙柳”

第三句的“宫墙”同样有不同解释, 一般认为, 这里指的是皇宫城墙, 而绿色的柳树枝条从红色的宫墙内垂挂在外, 形成丰富的色彩对比。另一种解释认为作者在此是把唐婉比作宫墙内的柳树, 暗示自己永远不能再度碰触她。此处三种译文均采用了第一种解释, 即作者在前三句描绘了一派春意盎然的美景来和下文的悲伤离索形成对比。对比三个译文, 译文3用“paint”一词来描绘春色, 显得生动大胆, 充分发挥了译语优势, 达到了让读者“好之”和“乐之”的境界。

“东风恶”和“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对于“东风”一词有不同的理解。某些学者认为东风指的是陆游的母亲, 而“东风恶”直指其母蓄意拆散他们两人的事实。然而考虑到陆游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事实, 他不可能为了儿女私情而在诗词中露骨地指责自己的母亲, 因此译文1翻译成“the dowager lorded o’er our married life”不妥, 过于直白, 直接点名是“she”“killed our happiness as husband and wife”, 使得原文的含蓄之美荡然无存。事实上, 这里的“恶”并非是凶恶的意思, 而应解释为“猛烈, 非常”。因为在诗词中有很多类似的用法, 比如“春寂寞, 长安古道东风恶”, “叹西园, 已是花深无地, 东风何事又恶”, “柳丝舞困小蛮腰, 显得东风恶”等。“东风恶”只是一种形容风之猛烈的表达形式, 暗示在疾风之下, 娇嫩的花朵将被吹散, 隐含了某种凄凉之意, 而绝非译文1中如此露骨指责陆母的解读。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这两句词表达了作者和爱妻分别后的悲伤之情, 在这里, 译文2对诗句的解读明显出现了偏差。“离索”本应指“分索”, 即分离、分散, 指词人的美满姻缘被拆散, 夫妻被迫分离。而译文2将之译为“I cannot loosen the cord of the years which has bound us together”, 即将“索”理解为绳子, 而将“离索”看做“loosen the cord”。而最后一句“错, 错, 错”是作者内心的呐喊, 而究竟是谁错了则很让人回味, 译文2将之直接省略未免可惜。

“人空瘦”和“泪痕红浥鲛绡透”

一般认为, 词的上阕描绘了词人的感伤, 而对下阕的理解, 三个译文则出现了不同的解读。译文1将“人空瘦”译为“Only we have turned thinner but in vain”, 即认为该句主语应为词人和唐婉两人;译文2译为“but I am empty withered with pain” (这里译文2还将“空”理解为“空空如也”, 而事实上“空”应理解为“白白地”, 因此是误译) , 认为主语是词人自己, 而译文3译为“In vain she’s lean”, 即暗示主语为唐婉。究竟哪种译法最可取, 我们应从下阕的其他词句中寻找线索。“人空瘦”的下一句是“泪痕红浥鲛绡透”。“鲛绡”一般指手帕, 但“红”这个字引发了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指的是泪水混合了脸上的胭脂, 让手帕上留下点点红色斑迹, 也有人认为这是形容眼睛里已经流不出泪水, 只能流出血来。然而不管取哪种解释, 这里描绘的对象显然应该是唐婉, 因此译文3对“人空瘦”的翻译最为精确。

继续回到“泪痕红浥鲛绡透”这句。译文1和2都认为“红浥”指的是被泪水濡湿的胭脂, 将该句分别译为“Adrenched handkerchief, With red stains, bespeaks———Profuse tears, running with rouge down the cheeks”以及“My rouge is streaked with tears, My Dress is stained with tear drops” (译文2中用“dress”来翻译“鲛绡”, 显然又是误译) 。而译文3则巧妙地避免了解释到底“红浥”为何物的问题, 将之译为“Her kerchief soaked with tears, And red with stains unclean”, 既表现了“红”这一意象, 又避免了过度解释造成这种“红”的原因, 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的模糊暧昧的语言。

“锦书”

“锦书”一般指任何类型的书信, 但很多情况下也特指情书, 尤其是妻子给丈夫的。根据《晋书》记载, 窦滔之妻苏惠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 以赠其夫以表达相思之情, 这里陆游采用了这一典故。在宋词中有不少地方都出现过这个词, 比如“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自回时, 春满西楼”, “锦长书郑重, 眉细恨分明”。译文1将“锦书难托”译为“How could I write you love-letters as of old?”, 译文2译为“I no longer have the strength to finish this letter and wrap it in cloth of gold”, 译文3译为“No word to her can go”。在这里, 译文2将“锦书”看作裹在金箔里的书信, 显然是误译。译文1将之译为“love-letters”, 虽然锦书的范围要小于“love-letters”, 但也是可取的选择。而译文3最为短小精悍, 聪明地避免了“书信”这一意象, 用了模糊处理, 既忠实原文, 又充满了朦胧之美。

综合评价

宋代的诗和词一样发达。宋代文人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 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4]。即“诗文主要用来述志, 词则用来娱情”[4]。如果说诗歌是作者以物言志的媒介, 那么词就是作者抒发个人感情的渠道了。和字数工整的诗歌不同, 词的行数和字数并不尽相同, 视觉上有长短不齐的分布感, 这也是为什么词又叫“长短句”的原因。因此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 保留词的这种不规则的形式特点也是十分重要的。而除了形式之外, 词的韵律感也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因此如能在译文中再现韵律感, 则是更高水准的译文。比较这三篇译文, 很容易看出译文3具备完美的韵脚结构aabaccddd, 是为音美。此外, 译文3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之美, 首先在布局上和原文最为接近, 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其次, 如原文的“错, 错, 错”和“莫, 莫, 莫”, 简短有力, 却很难翻译。译文3用“Wrong, wrong, wrong”和“No, no, no”再现了这一重复, 是为形美。除却形式之外, 在内容上, 译文3没有增加或减少原文的意象, 或过度解读原文, 而是保留了原文的那种模糊之美, 即“意美”。这“三美”的达成, 使译文3真正做到了让目的语读者“知之, 好之, 乐之”的境界。

而反观另外两种译文, 尽管都有闪光之处, 但弱点也非常明显。译文1同样有韵脚, 但译文1的每行诗句字数几乎等长, 看起来好像翻译的是一首诗而非词。此外, 译文1在翻译过程中的“再加工”太过明显, 增添了许多原文没有的意象, 并对原文做了过多的个人解读, 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文的内在美感。至于译文2, 则出现了太多的误译和错译, 因此译文的忠实度大大降低。因此, 译文1和译文2可以说是好的诗歌, 但却不能说是好的译文。而译文3做到了形式、内容和音律的和谐统一, 充分发挥了目的语的语言优势, 同时保留了源语之美, 因此不管从哪一方面而言, 都较译文1和2为优。

四、结论

正如许渊冲所说, “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 是译语与原语间的竞赛”[5];而词又是在英语语言中难以寻求与之并驾齐驱的文学形式, 通过对陆游《钗头风》一词的三个译文版本的细致分析比较, 可以认为词的翻译必须依靠译者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理解, 同时译者必须能充分“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6], 再现原文之美, 使译语读者真正能够“知之, 好之, 乐之”。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1.

[3]兰琳.好“诗”与坏“译”——评Kenneth Rexroth的英译宋词《钗头凤》.贵州: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1, 4.

[4]陈涛.从陆游《钗头凤》的两个译文看宋词的英译[J].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9, (5) .

[5]郑静.形似与神似——小议唐宋词词牌名的英译[J].昆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19, (3) .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篇3

【摘要】诗歌翻译是属于特殊的艺术范畴,它与文学创作相类似,但有其独特的美学原则,艺术内涵和技术方法。通过美学理论研究诗歌翻译,对于如何的理解翻译活动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作,本文将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入手,对其英译本进行赏析,对如何提高诗歌翻译水准有着积极和指导的意义。

【关键词】《长恨歌》 “三美论”

【Abstract】Poetry translation is a special category of art,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but it has unique aesthetic principles, artistic connotation and technical methods. The study of poetry translation trough aesthetic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translation activity. “Chang Hen Ge” is a long narrative poem written by Bai Juyi who is a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but also is the masterpie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is paper from Xu Yuanchongs theory of the “Three Beauties”, analyzes and appreciates its English versions, the finding of which can have a positiv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Chang Hen Ge”; “Three Beauties”

一、引言

唐诗是汉语精粹,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的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杨振宁曾说过,中国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方向走,而西方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方向走。历代中国诗人追求传神,讲究意境,强调托物言志,触景生情,推崇形神,意象,情景的高度统一。因此,怎样把唐诗的韵味用英语展现给大众,对翻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翻译美学的存在和发展,为唐诗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将翻译与美学相结合,用另一种语言去诠释原诗词之美。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上乘之作。全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打动了万千读者。这篇叙事诗感情真挚,有血有肉,富于情韵,音节流畅押韵,语言珠圆玉润,情节震撼人心,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通过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探讨唐诗翻译中如何再现“意美,音美,形美”,以及它们在诗歌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许渊冲的美学概述

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多年,翻译著作六十余部,被誉为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许渊冲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名著和诗歌的翻译,他所翻译的作品时间跨度大,上起中国的周朝,如《诗经》,中到唐宋元明清,下至毛泽东等当代的诗作都成了他翻译的对象。他所翻译的文学体裁包含诗词歌赋、散文戏剧等,以诗译诗,打破了诗不可译的神话。除了翻译实践外,他的文学翻译理论也同样有建树,他的理论是他本人多年从事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扬弃和发展,因此对中国翻译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鲁迅说过:“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借鉴了鲁迅的思想,他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说过“翻译是使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内容和译文形式之间的矛盾。译诗除了传达原诗的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 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化结晶。如何把中国诗词让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韵味,许渊冲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其基础就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在“三美”的排序来看,“意美”是最重要的,然后是“音美”,最后是“形美”。他说:“这就说明在译诗时,传达原诗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传达原诗音美是第二位的,传达原诗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是“三美”齐全,如果不能兼顾,就要从全局考虑取舍”。他的翻译理论涵盖了美学的诸多内容,从美学角度去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可以探明他的理论与实践在美学意义上的合理性和归依性。

三、《长恨歌》的美学赏析

1.意美。许渊冲认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意美”,不说“意似”,因为“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却是表层结构。(许渊冲2006:122)因此,译者不仅应该翻译原诗的表面内容,还要挖掘其深层含义。它的基础是意似,但又高于意似。许渊冲在诗歌翻译中,高度重视意美,竭尽所能使译文之情趣和意境不亚于原作。下面从“意美”的角度来举例分析许渊冲对《长恨歌》的翻译。

例一: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The beauty-loving monarch longed year after year,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er.

这是《长恨歌》开篇的两句诗,以 “汉皇”指代唐玄宗,诗人不便于直抒胸臆,所以在诗歌中借助于历史的影子,将现实中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偷换朝代来叙述荒乱国政的情形和由此引发的安史之乱。因此,本着诗歌贵在含蓄的原则,翻译时,不应该直接译成唐明皇,泛指,效果更符合诗人本意。

“倾国”出自汉武帝时的乐师李延年,他为了向汉武帝推荐自己的妹妹,于是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最终词曲得到汉武帝的赞赏,召见了他的妹妹,并封她为李夫人。Giles把他译成“a subverter of empires ”——“颠覆帝国的人”,只做到了直译,虽然有引号,但是对中国古代文化背景知之甚少的外国读者来说,还是无法准确理解。而许渊冲先生把它翻译成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a peer. 既做到了意似而美,又还原了意境。

例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译文: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golden-headdressed,In lotus-adorned curtain she spend the night blessed.

诗句了涉及了古代妇女的装束、首饰,还有中国传统的修辞手法。因此在翻译时,应兼顾到文化差异,而不是生硬直译。 “云鬓”形容妇女乌黑亮丽的头发;“花颜”,形容女子美丽如花的容貌,如“十五入汉宫,花颜笑春红”。 “金步摇”即黄金制成的步摇,步摇是古代妇女常见的发饰,与簪、钗一样,是插在发髻的饰物,因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前半句诗中,是形容杨贵妃的美貌姿容和华丽的装饰,为后来的爱情悲剧结局,美人的香消玉殒做了铺垫。许渊冲用“Flower-like face and cloud-like hair”来翻译原文,不论是在修辞效果还是在表达效果上都忠于原文。

古人有“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一刻、万金难夺”的诗句,“春宵”原指的是春天的夜晚,到处充满花的清香,月影也各有情趣。后用来形容欢愉难忘的美好时刻,许渊冲将之译作“blessed night”,而没有直译成“Spring nights”,反映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极高的英文造诣。因为“blessed”就有“enjoyable”的意思。这比 “a night of spring”要准确生动。

例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The boundless sky and endless earth may pass away, But this vow unfulfilled will be regretted for aye.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全诗的结尾,也是点睛之笔。其中“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哀叹又和标题《长恨歌》相呼应,点出是的主题就是“长恨”。在其他人的译作中,翻译者把恨翻译成“sorrow”或者“grief”。纵观全诗,作者白居易歌颂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又为安史之乱导致二人的爱情悲剧而叹息,这里面的恨更多的是遗憾,因此许渊冲翻译的“regretted”更为贴切,体现了深刻悲痛遗憾的意境。

2.音美。诗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就是诗词的音美。中国是单音节的,有丰富的同音,所以更容易创作有相同尾韵的诗歌,而英语是多音节的,在汉英翻译会相对困难。许渊冲一般把七言诗译成英语亚历山大体,也就是指每行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五言诗译成英雄体,也就是指每行十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

长恨歌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宛转动人,缠绵悱恻,作者并没有追求严格的押韵和传统的格律,许渊冲在翻译时每两行押韵,使之读起来充满节奏感,朗朗上口,更好的传递了原诗的“音美”。

例一: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译文:In revels as in feasts she shared her lords delight, His companion on trip and his mistress at night. In inner palace dwelt three thousand ladies fair. On her alone was lavished royal love and care.

例二: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译文:Slowly beat drums and rang bells,night began to grow long;

Bright shone the Starry Stream, daybreak seemed to come late,

The lovebird tiles grew chilly with hoar frost so strong;

His kingfisher quilt was cold, not shared by a mate.

例一和例二是译诗中常出现的两种押韵方法。韵尾“delight”,“night”,“fair”,“care”,“long”,“late”,“strong”,“mate”都产生了语音美感,译者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在例一中是AABB的押韵方式,而在例二中是ABAB形式的交错韵。许渊冲在诗歌翻译中多次使用了英语诗句可以跨行的特点。跨行可以使读者在视听上造成短暂的停顿,从而调整自己的欣赏心境,而不是使读者注意力封闭在一句之中,这样便可以对最有价值的思想,最有光彩的语言起到调节作用;针对这一点,许渊冲曾说过:“汉诗一般是不跨行的,但跨行却符合英诗的格律,也就是英诗之所长,趁韵而跨行可以说是扬长避短”

3.形美。意美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音美,但并不意味着形美不重要。意义和形式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结晶。一方面,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否则任何形式都是无意义的;另一方面,适当的形式有助于表达内容和探索意义的内在美。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一般来说,要求译文和原文的形似或音似,是很难做到的,只能大体相近。

例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译文:On high, wed be two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早已成为从古至今人们歌颂忠贞不渝爱情的经典名句。这两句诗在形式上也是对仗工整,状语对状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从而形成一种平行结构的对称美。在译文中,“在天”和“在地”分别译为“on high”,“on earth”,更精彩的是许渊冲在两句译文上分别加了“wing to wing”,“spring to spring”,使之对仗工整,充分再现了原诗句相爱相生,生生世世的情感,同时具备了意美、音美、形美的优秀译作。

例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译文:Or when in vernal breeze were peach and plum full-blown;

Or when in autumn rain parasol leaves were shed?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表现的是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无论是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日子,还是在秋天下雨的时节。在译文中,许渊冲都把“or when”放在句首,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形美,在英语译文中也可以看出无论四季都至死不渝的爱情。

四、总结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长恨歌》是古诗词中的经典之作。而对于中诗英语到底可不可行,大家怀疑了多年。许渊冲的翻译理论解决了多年以来译界的怀疑,诗歌到底可不可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使用什么技巧?对于这些疑问,许渊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诗歌可译,诗歌翻译定要遵循诗体译诗,保持节律,否则诗便不是诗;译诗必求三美,在译作要体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翻译唐诗三百首译本完整详实,译文意境生动贴切,有韵有节,不拘泥于语言之形式,以多种多样的翻译技巧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向世界展示唐诗丰富而伟大的魅力。可以说,许渊冲在保留原诗的思想表达和艺术性的基础上成功的克服了两种语言和文化障碍,创作了一首令人气荡山河的英文版《长恨歌》。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4]许渊冲.白居易的《长恨歌》及其英译[J].外语学刊(3),1984.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7]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汪榕培,李正栓.典籍英译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篇4

从目的论看许渊冲翻译李清照词的英译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由于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决定它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许渊冲先生在李清照英译本中善于兼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完美的结合.

作 者:唐淑敏 作者单位:河北司法警察学校,河北,石家庄,050016刊 名:希望月报(上半月)英文刊名:HOPE MONTHLY年,卷(期):2007”“(8)分类号:H3关键词:目的论 译文预期目的 李清照词英译 归化方法 异化方法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许渊冲的翻译 篇5

一、生态翻译学的内涵

生态翻译学把翻译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结合, 借鉴生态学的原理来解释指导翻译。在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之下该理论将“译者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该理论运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提出并论证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中心地位和译者主导作用, 以及译者“自我适应”的适应 (胡, 2008:11-13) 。

二、许渊冲翻译的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既包括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 也包括内在的译者生理和心理环境 (许建忠2009, 61) 。也可以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胡庚申, 2008, 7) 。

许渊冲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 且很小就开始学习英文。许渊冲人生的前三十年对他的翻译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时处于五四文学革命后, “白话文学”在中国已近经历了成熟的发展,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 审美的范式由群体化向个体化转化, 促进了对个性和创新的追求, 推动了文学平等和文学自由创作的发展 (朱, 2000:4—5) 。他自然不可避免受到这股中国文学新风气的影响——向现代化转变, 追求创新。其出国留学的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 了解了西方文化, 为其翻译事业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及文化基础。一个译者有所成就, 自然离不开他自己坚持不懈的毅力。他学成回国后的翻译道路并不顺利, 在文革时期被冠上了“臭老九”的称号遭到批斗。但是他依然坚持翻译毛泽东诗集, 边挨批边琢磨把毛主席诗词译成英法韵文。在逆境中并没有心灰意冷放弃翻译, 而是越来越热爱翻译。他曾说:“我也把这当成一种荣誉, 当作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开路先锋。 (许, 2003:381) ”

三、许渊冲翻译的适应和选择

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 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 适者生存、生效。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胡庚申, 2006) 。最佳的适应是选择性适应;最佳的选择是适应性选择;最佳的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胡, 2011:8) 。

在翻译的文本选择方面, 许渊冲主攻的是诗的翻译, 这是主客观适应与选择决定的。主观是出于对中国诗歌和文化的喜爱。客观的适应包括他最主要的成果是在其晚年的时候开始产生的, 他熟悉中国古典诗词, 对翻译毛泽东诗词有良好经验等等。

在对于诗歌翻译的策略上, 也是一个选择与适应过程。看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时, 原诗对仗押韵, 译文也是对仗押韵。例如他翻译的《回乡偶书》前两节:I left home young and not til old do I come back, My accent is unchanged, my hair no longer black (许, 2007:137) 。客观来说, 音美、意美、形美本来就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 但是具体如何来实现“三美”呢, 这就取决于他的主观选择, 但这又受到中英文两种语言不可调和的差异的限制, 所以在选择中又要不断地适应。

四、许渊冲发挥译者中心作用

生态翻译学认为,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译者为中心”翻译理念把活生生创造性的译者推向前台, 使翻译理论建立在真实的、具体的译者基础之上 (胡, 2011:8) 。许渊冲通过“以创造性叛逆”来展现原诗的美。例如许渊冲在翻译祖咏的《终南望余雪》时, 把“终南山”译成“mountainside” (许, 2007:8) , 删除了译文内容已有、译文形式可无的字, 不仅不会是译文不忠实原文, 反而体现出英语在行文中注重简洁, 尽量避免重复的特点, 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对其中诗句做了整合翻译, 译文更加连贯明确地传达了原意。他不断调动发挥主观能动性, 凭借自己深厚的中西语言以及文化功底, 进行忠于原诗美的创造性翻译。

五、结论

许渊冲的教育背景, 当时的社会背景, 当时文学发展的趋势以及许渊冲复杂的内心世界都对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思想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面对各种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许渊冲积极的发挥其译者的中心作用, 做了很多创造性的适应和选择。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和理论对于我们以后的翻译学系就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既要学习他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也要学习他坚持不懈的品质和执著追求的毅力。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诗书人生》, 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4]许建忠:《翻译生态学》,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9。

[5]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 《外语教学》, 2006年第四期, 第50-54页。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 《中国翻译》, 2008年第六期, 第11-15页。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 《中国翻译》, 2011年第二期, 第5-9页。

[8]朱明建:“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 硕士论文,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2000。

许渊冲诗词翻译赏析 篇6

【摘 要】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由韦努蒂提出,随后翻译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运用该理论,并在翻译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并成为翻译的主流理论。归化要求译文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而异化要求读者接受源语文本的表达。李白的《蜀道难》是经世不衰的佳作,蕴含着诗人的学识、激情、想象。许多翻译家翻译过《蜀道难》,其译作各有千秋。许渊冲以其高深的学养和翻译水平翻译了该诗。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李诗与许译本进行探讨。

【关键词】许渊冲 英译 《蜀道难》归化与异化 翻译 研究

绪言

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1995年出版的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提出的。而韦努蒂的归化理论的思路是“traces the roots of the term back to Schleiermachers famous notion of the translation which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dience toward him ”。他认为,异化的作用是“register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foreign text, sending the reader abroad”。方梦之认为,归化(Domestication, Adaptation)是指在翻译方法上“恪守本族文化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而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相对,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方法具有“抵抗翻译”“Resistancy”的功能。“抵抗翻译”就是异化翻译的同义词。比较而言,归化类似意译手段,异化则类似直译手段。就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与实践而言,涉及的面很广,如语音、语义、语法、结构、修辞等等。

李白,唐代大诗人,创作诗篇990余首。他从小才华超众,25岁便出川漫游,体验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跌宕起伏,但其性格豪放不羁;他同情贫苦百姓,揭示人间冷暖,无情针砭时弊,描绘壮丽自然景色,讴歌祖国山河。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不可多得的写景抒情佳作之一。“全诗驰骋飞动的想象,将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创造出变幻莫测、瑰玮奇特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豪气冲天、惊心动魄、美妙神奇的强烈震撼。《蜀道难》 被许多翻译家翻译过,而许渊冲的译本尤为引人称道。

许渊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学作品120余部。1999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许渊冲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他先后翻译出版了《诗经》《汉魏六朝诗》《唐诗》《苏轼诗词》《宋词》《元曲》《元明清诗》等古代诗歌千余首。他在前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结合自己毕生的翻译体验,力创具有特色的翻译理论“优化论”,认为翻译的优劣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本文将许译的《蜀道难》为语料,以归化与异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具体而言,从语法知识角度来探讨汉语原诗与许译文的异同性。

一、英语单词数与汉语字数

英汉语法存在异同性。那么,汉诗英译同样会反映出差异性。

《蜀道难》全诗共294个汉字,不包括该诗题目和作者姓名,而许译英语有单词343个。这是因为汉诗通常采用言简义丰创作手法。连词、介词等词语能省则省。下面均以《蜀道难》与许译为例。省去连词:如“畏途巉岩不可攀”,译为“How can you climb up dangerous path and mountain crest”。省去介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译为“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与汉语相比,英语更习惯于用连词、介词来勾连词语与句子。英语有定冠词,而汉语没有,这样,汉诗字数就比英诗单词数量少。加之相当一部分汉语词语往往具有两个层意思,如“枯松倒挂倚绝壁”,译为“And ancient pines hang, head down, from the cliffs surface”。

从归化角度看,翻译应当重在传达源语信息,排除和消解“异国情调”,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欣赏。汉字与英语单词的数量,在互译中不能画等号。部分汉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两个汉字为一个词,还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字为一个词。为了忠实源语和传情达意,就只能采用归化翻译手段。当然,为了使英语读者读懂李诗,也可采用异化翻译手段,如许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为“Since the two pioneers/Put the kingdom in order”,就是将 “蚕丛及鱼凫”省译。

二、句式差异与句子成分

《蜀道难》三个汉字,即“蜀国+道路+困难”的汉语“主语+形容词谓语”的句式,而许译为完整的英语倒装句“Hard is the Road to Shu”。以汉语省去主语为例,“但见悲鸟号古木”,译为“Where you can hear on ancient trees but sad birds wail”。李诗中,除了动物或别的事物作主语外,真正“人称”主语就是“君”,而许译本中,“I”出现4次;“you”出现5次。汉语古诗常以词组、非人称短语构成诗行、诗句;汉诗可用意象、暗喻、省略等创作手法来传递深层意蕴。而英诗则须保持丰满、完整的语法形式,否则就会产生误读。

归化翻译手段要求译文在音形义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汉语惯用四字结构、无主句、短句等,英语则要求性数格时体的准确与清晰,句子成分充分俱全。许译本将原诗的语法结构进行了合情合理的调整。如许译本采用异化翻译手段,势必会弄巧成拙,造成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endprint

三、标点符号

《辞海》指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里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语词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4种。李经伟总结:“英语标点符号共有15种”。表面上,英汉语标点符号几乎相等,如,英汉语均认定句号、感叹号、问号是表示语句的结束。但英汉语标点符号在具体使用中,是有较大差异的。李白创作《蜀道难》时,中国还没有广泛使用标点符号。应该说,《蜀道难》的标点符号是后人标注的。就依据现行的《蜀道难》版本,有18个句号,6个感叹号,25个逗号。共49个标点符号。而许译本却有句号14个,感叹号6个,问号4个,逗号24个,省略号7个,分号3个,连字号4个,共有62个。汉语《蜀道难》的标点符号明显少于许译本。比较而言,汉语惯用逗号,因为汉语的逗号可以连接句子,亦可替代分号,而英语不能。《蜀道难》中没有问号,而许译本有4个问号,因为汉语诗歌可以不用问号,也同样能表达疑问。许译本的省略号、连字号的使用是为了英诗中的韵律和谐、节奏美。

无论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译文忠实源语的表达,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信息,就是好的译文。就严格意义而言,归化与异化都不是绝对的,相互抵牾的,而是互补的。译文须根据源语、译者、委托人、翻译目的等要素,恰当采取归化与异化手段。译文所用何种标点符号及多寡,只是一种外部手段和机械手段。重要的是,译文应达到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四、诗歌的诗行与诗句

诗行、诗句是诗歌的外部形式,用于突出诗歌的重点意义。汉语古体诗有诗行、诗句之分。英汉诗行通常指的是,在诗中的一行字或单词;诗行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或多个短语,甚至是一个汉字或单词。英汉古体诗行的突出差别在于:英诗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母须大写,汉语不存在此问题;英诗的诗行不一定是诗句,即完整句。而汉诗通常是一个诗行就是一个诗句。汉诗《蜀道难》原本是一个整体,后人为了阅读之便,分为诗行与诗句。李诗被分为49行,许译本为43行。为什么许译本比李诗少了6行了?李白开篇的“噫吁戏/危乎高哉”,第一诗行为感叹词,第二诗行为感叹句,然而许译为一个诗行“Oho! Behold! How steep! How high!”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许译为一个诗行“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这样,就压缩了李诗的诗句。

归化翻译要求源语译为目的语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否则就采用异化手段。许译本就注意到了目的语的文化传递习惯和表达模式,如果译者一味强调归化手段,译文就会丧失源语的气势、风采、寓意,读者也会莫名其妙。许译《蜀道难》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也足见许的胆识和高超的翻译水平。

结语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的重要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归化与异化手段是一对“矛盾体”,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其中之一。归化与异化理论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开掘,其理论的使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本文对许渊冲英译《蜀道难》所采用的归化与异化手段进行研究,希望有利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4]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上一篇:喝满月酒作文650字下一篇:改写作文:游子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