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清明节诗词

2024-09-09

现代清明节诗词(通用11篇)

现代清明节诗词 篇1

清明节现代诗词

《清明》

郑愁予

我醉著,静的夜,流於我体内。

容我掩耳之际,那奥秘在我体内回响。

有花香,沁出我的肌肤。

这是至美的一刹,我接受膜拜。

接受千家飞幡的祭典。

星辰成串地下垂,激起厝间的溢酒。

雾凝看,冷若祈祷的眸子。

许多许多眸子,在我的发上流瞬。

我要回归,梳理满身满身的植物,

我已回归,我本是仰卧的青山一列。

《招魂的短笛》

余光中

魂兮归来,母亲啊,东方不可以久留,

诞生台风的热带海,

七月的北太平洋气压很低。

魂兮归来,母亲啊,南方不可以久留,

太阳火车的单行道

七月的赤道灸行人的脚心。

魂兮归来,母亲啊,北方不可以久留,

驯鹿的.白色王国,

七月里没有安息夜,只有白昼。

魂兮归来,母亲啊,异国不可以久留。

小小的骨灰匣梦寐在落地窗畔,

伴着你手栽的小植物们。

归来啊,母亲,来守你火后的小城。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

梦见你的母亲。

而清明的路上,母亲啊,我的足印将深深,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母亲啊,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母亲啊,来守这四方的空城。

《陌上桑》

邵燕祥

感谢你给我,

嫩嫩的桑叶。

我咀嚼陌上的阳光,

清明的丝丝雨。

为了你作茧自缚,

为了你蹈火赴汤。

一丝一缕闪耀着,

清明雨,陌上的阳光。

生命后的生命,随你,

走向世界外的世界。

千里万里丝绸路,

回头望陌上的桑叶。

现代清明节诗词 篇2

而吟诵是指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类似歌唱般地读。因地域、方言、师承关系、品性修养等不同, 每个人对诗歌理解感受不同, 故吟诵没有一定之规,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哼哼”是其初级形态, 还有类似唱歌般带有曲调的“吟唱”。

吟诵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古体诗歌感受兴发的语言表达方式。一门古代语言艺术, 它的美存在于创作及感受的双重过程。从诗歌创作角度看, 吟诵是诗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懂得吟诵就做不出好诗;从诗歌感受角度看, 吟诵还是外人感受诗作、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不懂得吟诵就无法感受诗歌的美。从“哼哼”到“吟唱”, 都是诗人学习、感悟以至创作的艺术表现, 故而吟诵是实用中的“美”。吟诵是一种在对诗歌内涵意蕴精熟基础上由内心感发的有声语言表达, 即使古人三五成群一齐吟诵, 也还是以实现自我与诗人、诗作本身的精神契合为目的。吟诵艺术的特质在于吟诵者的“感我”, 不为外物所动, 自然质朴, 属于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吟诵者将自身定位于“诗人”本身, 吟诵目的在于吟诵者与诗人二者间心灵的融会交流。

现如今伴随大众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 朗诵作为一门舞台表演艺术, 喜爱者越来越多, 艺术表现形式在以有声语言为主基础上越来越丰富。广播中能听到朗诵者优美的声音, 电视中更是声画并茂, 还能看到朗诵者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的神态, 还有站姿、走位等等。如果说吟诵产生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朗诵则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响亮美和形体美。朗诵艺术中朗诵者将自身定位于表演者, 朗诵目的在于“感人”, 即在自我融入、自我感发基础上达到“推己达人”的传播目的。如果从传播学来看, 吟诵属个体传播, 朗诵则属于群体或大众传播。

吟诵和朗诵, 仅一字之差, 意义大不一样。一个是传统的、内在的“自我”艺术, 一个是现代的、外在的“舞台”艺术;一个是质朴自然、浑然天成的璞玉, 一个是精雕细刻、包装精美的工艺品。它们拥有截然不同的艺术创作道路, 它们是两种风格不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吟诵和朗诵之间其实是传统与现实、原生态与现代的艺术表征。在我看来, 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其实古代吟诵之美, 正是现今朗诵之痛。现代朗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隔靴搔痒、无病呻吟的矫情之作, 还有一部分朗诵作品竟演变成了“舞台剧”, 剧情表演大于有声语言表现。它们仅仅是为了追求声音的形式美或舞台表现力, 即所谓的“好听”、“好看”;语言华而不实, 内心虚情假意。有声语言表现与诗词语言的内涵美严重脱节, 变为单纯卖弄声音、表现自我的僵化形式。而吟诵留给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是要始终立足于挖掘诗歌本身意蕴基础上的内心感发, 这是有声语言表现诗歌的精髓。现代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 理应秉承这份传统。

吟诵艺术作为古典诗歌的“活化石”, 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后代子孙应该予以珍视和继承, 但普通话毕竟是现今语言的统一标准, 也是未来语言的大趋势。古典诗词吟诵传统可以保留下来, 比如有些字古今异义差异很大, 可发古音以示区别, 又比如为了诗歌平仄押韵的审美需要, 可以把押韵之字改读古音。这类改发古音的例子毕竟是少数, 教师可以依据古音读法教学生们朗读。现如今古入声均已归入普通话四声。如果我们现在强行规定不许用普通话朗诵, 全部取而代之为古音朗读, 也难免会落入因循守旧的窠臼。正如中国明代音韵学家、著名藏书家陈第指出:“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从周秦两汉到现代, 各个时代的语音都有所不同。一般初分为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现代音等。倘若现代人朗诵古典诗词之前必须先行掌握作者当时当地之方言、古音, 这也是不现实和不必要的。对于古典诗词, 古人用他们的古音读法去读, 是时代使然, 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古音读法, 现代人应根据自己的理解, 这是对文本的再创造, 也是激发现代人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每个时代的人都习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普通话朗诵也能很好的传递古典诗词语言的内涵, 也能营造诗一般的意境, 关键在于是否对古典诗词的内涵理解到位, 是否对于作者当时当地的创作心情感同身受, 是否能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将古典诗词的情感意境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现代人与古代人生活环境、成长经历、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差别很大, 但古典诗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在今天感受诗歌语言精妙之时, 我们应积极汲取古代吟诵艺术的精髓, 用古代艺术之美改造现代艺术, 将各自的美感特质有机融合, 从而让中国古典诗歌增添现代意义。

古人对唐诗宋词的吟诵是百花齐放, 所以今人朗诵唐诗宋词也应该是百花齐放。倘若我们现今朗诵艺术中能逐渐地汲取古人吟诵的精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一定会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谈旧诗之美感特质与吟诵之传统》.[J].《文学与文化》.2012.2

[2] 、许芳红.《声情诗情两相宜——浅议吟诵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J].《语言文学研究》.2011.2

[3] 、刘麟轩.《音义之间——试论古典诗词的吟诵教学》.[J].《现代语文》.2012.03

古典诗词的现代尴尬 篇3

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可现在满嘴冰淇淋的孩子们呢?令其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大如席”,他们会不会牙疼呢?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的滋味吧?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除了满目的干涸及河床爆裂的皴皮,除了缺水的焦渴和唇嗓的干燥,你纵有天才之想象,又如何模拟得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谁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与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撒谎与胡扯”的结论呢?

有时候想,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

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脆音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远、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现场”早已荡然无存,目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生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撤销?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那沾有他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恸曲和悲笳……你,听到那哭声了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疼痛和战栗。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阅读竟成了告别,竟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哭泣吗?

我曾经看过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十八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七百三十八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1971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勇敢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面……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线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古树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想,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来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选自《阅读与作文》)

古典诗句中的自然景致的消失,既是人类生存资源之一的自然风物的流失,也是对众多古典美学价值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对后代审美情趣的培养。作者用李白的诗句引出对“古典之殇”的哀怨,用许多名句佐证古典美景消失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又用两个保护树的例子作对比,说明了培育后代的环保意识是教育的责任。

文中不少段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比如第六段,把现实环境和古典诗句对照起来写,既能激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现场”的愉悦,又增强了对现实环境丑陋的憎恶;第七段,连用反问,揭露人类残忍地毁灭生物、摧残古典诗词场景的现象,用排比组合,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使文章声情并茂。

清明节诗词 篇4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遥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唐)张籍

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

(唐)张继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

(唐)郑准

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日狸渡道中

(南宋)范大成

洒洒沾巾雨,

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

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

纸鸢鸣半空。

(土番)间人散后,

乌鸟正西东。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祭诗十四首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清明节诗词 篇5

1.《杏花天 清明》

史达祖

软波拖碧蒲芽短。画桥外、花晴柳暖。今年自是清明晚。便觉芳情较懒。

春衫瘦、东风翦翦。过花卩乌、香吹醉面。归来立马斜阳岸。隔岸歌声一片。

2.《鹧鸪天 清明》

周密

燕子时时度翠帘。柳寒犹未褪香绵。落花门巷家家雨,新火楼台处处烟。

情默默,恨恹恹。东风吹动画秋千。拆桐开尽莺声老,无奈春何只醉眠。

3.《浣溪沙 清明》

朱淑真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4.《蝶恋花 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5.《喜迁莺 清明》

史浩

三春正美。是霁景融和,韶华如绮。夹岸香红,登墙粉白,开遍故园桃李。画舸绣帘高卷,锦毂朱轩低倚。对此际,向池台好处,争倾绿蚁。

清明节诗词佳句 篇6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3、《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4、黄庭坚《观化十五首》

一原风俗异衣裘,

流落来从绵上州。

未到清明先禁火,

还依桑下系千秋。

5、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关于清明节的好词:

1、九原可作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2、墓木已拱 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这是骂人的话。后指人死了很久。

3、一g黄土 一g: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4、冢中枯骨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5、自掘坟墓 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6、柴毁灭性 柴毁: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纯孝,遂庐墓侧,杖而徐起,柴毁灭性,天下之人,莫不伤叹。”参见“哀毁骨立”、“柴毁骨立”

7、充栋汗牛 谓书籍堆得高及栋梁,多至牛马运得出汗。形容藏书或著述之富。语出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8、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9、奋发踔厉 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10、惠子知我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庄周过其墓,曾借匠石斫垩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后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

11、三迁之教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12、扫墓望丧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余,延年果败。

13、杀衣缩食 “杀”念shài。犹节衣缩食。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

14、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15、投阱下石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16、委委佗佗 雍容自得貌。《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毛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佗佗者,德平易也。”朱熹集传:“雍容自得之貌。”明宋濂《梅府君墓志铭》:“命也奈何,芝生岩阿;既采且歌,委委佗佗。”清钱谦益《御史族兄汝瞻画像赞》:“委委佗佗,开

现代清明节诗词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45-01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如何利用现代化资源开展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活动,以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这篇文章将从中国古代诗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现代教育条件下初中阶段的中国古代诗词教学两大部分展开,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国古代诗词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无论哪个时期的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古代诗词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唐诗宋词到汉乐府到《诗经》,古代诗词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正是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1、中国古代诗词对学生文学积淀的重要作用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谈到古代诗词教学,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其作为文学载体的工具性作用。大凡古代诗词,其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用极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或直抒胸臆,豪放恣肆,或含蓄隽永,温婉宜人。“言为心声”,诗词大都是其作者的情感流露与抒发。通过意境来表达感情,通过比喻、双关、用典、象征、通感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其景其情。将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正是语文学习者所应该直接接收的教育内容。如何从古代诗词学习中学会鉴赏和分析诗词作品,积累写作手法和文学知识,以更好地表达和运用汉语,也是学习者学习的直接目的。

2、帮助学生的人格塑造——中国古代诗词潜在的巨大语文教育价值

每首诗词皆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其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作者的性格和思想。初中语文教材上所选作品皆有明显地代表性。其中名家之作体现了作者独有的人格魅力,即使是出现的《诗经》中民歌性质的不可考其作者的作品,其作品本身内容也是人文化的表达。

3、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古代诗词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学生培养其文学审美能力的重要凭借。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其词所包含的历史典故,所表达的对古人的英雄豪气的崇拜,就是传统文化知识的展现。让学生读懂其词,明白其深意,能鉴赏豪放词的文学魅力,能积累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诗词教育对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现代教育条件下,初中阶段的中国古代诗词教学

1、改变以教材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加强语文教学与网络资源的融合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并无固定操作模式,尤其在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资源开发这一点上更是空白一片。”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也势必与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网络资源的优点在于它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不受资源的时空限制,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彻底改变。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利用网络来搜集教材之外的资源,扩充知识量,拓展学习面,是实现诗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材外相关文本资源,图片,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给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蒹葭》的教学过程中,搜集并展示名家对此词的点评,稍作讲解。播放此词改编的歌曲(《在水一方》)或古曲,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来体味词的韵味,都是可以加强教学效果的。

2、改变教师的机械传输模式,增强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走进新课程丛书》指出“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服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单一地机械地知识灌输,并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形势。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有义务自主地开发教学资源。大致做法归纳如下:

(1)根据校本实际,参照国家课本教程标准的要求,列出古代诗词学习中的参考书目。

(2)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词阅读交流活动。对同一作品,同一作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在诗词教学之后,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自己的鉴赏能力。

3、改变过去的以讲授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把听说读写的教学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据老师的讲授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理解、积累。但相对于理解的学习方式来说,这样的理解是被动的,往往禁锢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思考,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以文字为载体流传的古代诗词,综合利用听说读写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则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创新。

(1)听:通过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者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并展示名家朗诵,让学生通过听觉来体味诗词含义。加深理解。

(2)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搜集查证诗词含义,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3)读:让学生自己朗读,将自己带入诗词作者的角色态度,体味诗词含义。

(4)写: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之后将诗词学习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解形成书面文章。既是对诗词学习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写作的锻炼。

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对诗人人格的思考,进而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可能是在教师引领之下,也可能是学生自主产生的。无论如何,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作相关的引导和提示。

清明节古诗词 篇8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长安清明》

【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七律·清明祭》

遥知老弟拜新坟,异地同心亦断魂。

事在尊亲思不断,人皆念祖理难分。

清明祭奠随情况,博爱弘扬利子孙。

同悼同哀同告慰,满含热泪报深恩。

《七律·清明》

去年今日宿山村,细雨寒风欲断魂。

父辈音容循幻梦,亲人背影掩尘痕。

焚香揖拜思悠远,泣泪吞声念永存。

不孝儿孙身在外,天涯遥祭忆先尊。

《七律·清明怀古》

往昔战地马狂飞,且看皑皑白骨堆。

壮士捐躯酬热土,黎民失所化烟灰。

改朝换代王旗换,称霸争权鼙鼓催。

遍地冤魂千古恨,苍天暗恸滚沉雷。

《绝句·清明》

东风徐度柳梢青,细雨桃花谒祖陵。

地坼山崩天难老,神州今日祭清明。

《七绝·清明思亲》

清明节日倍思亲,泪洒陵园慰逝人。

祭母带花沉痛悼,忠魂永世定长存。

《七律·清明祭母》

春风难负艳阳天,湖畔孤碑雨夜寒。

脉脉温情浮脑际,谆谆教导涌心间。

二十四孝当铭记,朱子家规有警言。

泣泪女儿歌一曲,在天慈母永平安!

《极相思·念梅香》

寒天山顶芬芳,铁蕊笑穹苍。

霜中挺立,雪中不败,历尽沧桑。

疏影盼来春光灿。轻轻去、谁解情长。

桃花也好,梨花也好,怎比梅香·

《七律·清明祭》

严慈耕作背朝天,忙碌终生尚坦然。

孝敬双亲知冷暖,养活子女度时艰。

久经坎坷身心碎,历尽沧桑肝胆寒。

作古只留荒冢影,清明祭扫泪长潸。

《清明抒怀》

年年清明今清明,先烈换得国新生。

从来英雄不怕死,赢得神州永太平。

缅怀先烈今祭拜,烈士豪气贯长虹。

告慰先辈无愧疚,企盼今朝更清明。

清明节扫墓的诗词 篇9

碑前队队人宣誓,园内行行柏泛青。

血染旗红留信仰,风拂花艳祭英雄。

硝烟远去天如洗,大业复兴追日行。

清明踏青

踏青郊外尽宾朋,男女少年戏晓风。

淡淡彩霞空绚烂,丝丝细雨又清明。

春光宿草芽新绿,暖日樱桃蕊浅红。

林下禁烟倾冷酒,忽闻山坳奏琴声。

清明植柳

植柳山前水畔行,红颜皓首笑谈中。

不说邪鬼说环保,亦利乡民利众生。

漫漫长川多盛茂,丝丝细雨又清明。

人间三月芳菲始,草绿花开百样红。

清明来历

流亡霸主晋文公,可叹酬恩恶梦中。

三面焚烧留恨事,百鸦绕噪动哀声。

奉君割股孤忠举,侍母辞官纯孝行。

千载悠悠功绩在,丝丝细雨又清明。

八、七律

清 明 (二首)

鲜花美酒过清明,兴味怡然尽孝心。

祭品摆成元宝案,纸香化作吉祥云。

何须邻里乞新火,早有堂倌送点心。

祖若有灵祖亦乐,纷纷夸我好儿孙。

注:步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清明》诗韵

而反其意。

附原诗: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又一首: 乡 间 祭 祖

乡间同族祭清明,屠宰猪羊献礼牲。

摩托机车前护卫,旗牌伞盖后随行。

敲锣打鼓过新市,放爆燃鞭震远村。

古朴淳风承祖德,孝慈仁爱系民心。

九、清明祭 文/朱子佳佳

梨花忍看泪潸然, 每忆故人心似煎。

千岭杜鹃犹泣血, 万山纸帛尚生怜。

今朝拜祖思孤影, 明日齐家致醴泉。

怅望苍山烟雾袅, 萦回梦里伴亲眠!

十、步韵喝火令 清明

何故角梅落,方能院草青?燕归定已近清明。尤是去年双尾,更显体盈盈。

频戏旧林宇,不怜有新茔。任人饮醉自伶仃。笑我痴情,笑我沈腰轻?

笑我焚钱哽咽? 泣血与谁听?

十一、鹊桥仙·步韵兼致老禾先生

洪山一别,今宵几度,又近清明时候。

依然有梦到诗乡,怕只怕,痴心难就。

樱花揽客,池亭买醉,连日访亲问友。

有心再赴婺源春,思故里,流连江右。

十二、七律 【酹清明】 (限韵八庚)

千家火冷柳烟轻,道是无晴却有情;

陇上昏鸦声不住,人间醉客意难倾;

子推割肉三刀立,高祖寻碑一纸成;

梦魇红尘方欲醒,春来点豆在清明。

花开三月正阳春 紫燕南来破紫云

青草喂鱼鱼欲醉 清明赋句悼亡魂 又

是一年桃花春,燕剪翠柳风戏云。

鸭试溪水暖正好,踏青莫忘带诗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雨中漫步乡过村。

借问此时何所思,思念不见欲断魂。

不堪清明雨纷纷,谁让幂纸过小村。

摘得柳花醉入酒,黄土怎掩思念魂。

杜鹃啼血天鸣哀,凄风苦雨泪满腮。

跟清明节的诗词 篇10

1.《清明日清远峡作》

徐铉

岭外春过半,途中火又新。

殷勤清远峡,留恋北归人。

2.《清明日题一公禅室》

李郢

山头兰若石楠春,山下清明烟火新。

此日何穷礼禅客,归心谁是恋禅人。

3.《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4.《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塘庄》

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馀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5.《清明日后土祠送田彻》

杨巨源

清明千万家,处处是年华。

榆柳芳辰火,梧桐今日花。

祭祠结云绮,游陌拥香车。

小学一年级清明节诗词 篇11

每年的清明节大家都会回家进行扫墓祭祖,古时候的清明节大家以诗会友,都会在清明节的时候写下相关的诗句。给大家分享了清明节诗词,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析: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正赶上细雨纷纷。

诗中的“行人”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想借酒排遣情绪,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掩映的村庄。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小析: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后来与清明节合流。

寒食节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节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小析:这首诗写清明节怀友,在清明这一天,园林风光更美好,晴朗的天气里,暖风吹起柳絮,因为寒食节刚过,新生的火种点燃,使得家家厨房冒出了炊烟,这使得作者非常怀念朋友,最后向朋友发出邀请,你什么时间能过来,我们一起在落花前喝酒。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小析:清明节有踏春赏花的习俗,而诗人却选择了关上门,独自睡觉,在一片寂静中,只有杨花好像来寻找、探望,被风时不时吹到床前。诗人表达了一种自在洒脱的情绪。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小析:首联写大自然桃李笑春风,而在野田荒冢中行走的人难免心生愁烦;颔联写春雷震动大地,春雨使得草木焕发生机;颈联引用历史上的故事,一个是吃人家祭祀后剩馀祭品却在妻妾面前趾高气扬的愚者(齐人,出自《孟子》),一个是宁可被烧死而不愿出来做官的贤者(介子推);末联感叹不管是贤者还是愚者,都是荒冢一堆。

这首由写景抒情过渡到感叹人生,发人深省。清明节祭祖扫墓,容易激起人对生死的思考。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小析: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游玩,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死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不妨乐而忘返。

这首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劝告友人珍惜大好春光,在美景里不妨痴迷陶醉。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小析:清明时节,风吹动梨花,大家都出城踏春寻春,笙歌中游玩一天,傍晚时分离去,那些杨柳留给流莺去享受吧。

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小析:前两联写清明扫墓场景,纸灰像白蝴蝶一样飞舞,泪水中杜鹃花红成一片。后两联写祭扫后回家,想到傍晚有狐狸在坟墓上睡眠,而儿女早忘了悲伤,在灯前笑语,由此感叹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

这首诗颔联想像奇特贴切,是诗中名句。全诗通过前后悲喜的对比来感叹人事无常。

清明呈馆中诸公

明·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小析:这首前两联写清明节面对美景,思念家乡,后两联写有好友同事相聚,可以一起排遣思绪。“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看似平实,却道出人心中深情,实是佳句。

喜迁莺·清明节

唐·薛昭蕴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小析:由“得意正当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欢乐心情,马儿在松软的泥地上行走,马上的人儿袖中笼着马鞭赏花,看花色融成一片,到天晚的时候,不能再留恋了,回去的路上看青草无际,看炊烟袅袅。

全诗透出作者踏春赏花的欣喜快乐之情,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留恋。

渔歌子·柳如眉

唐·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小析:柳眉云鬓、素手雪肌的美人夜不能眠,看窗外的残月和晓莺,听着更漏声,在这飘着柳絮的清明节更加思念远处的情郎。这是一首闺怨词。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小析:这首词是写西湖春游的名篇。在绿色的柳林中,走着红色车轮的芳车。傍晚游人离去,不少人喝醉了,喧闹声一片。一直走到城头,路上都是花朵掩映。

蝶恋花

宋·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小析:阙写清明节客居在外,黄昏时在小院里回忆别离时的情景,落花处有鸟儿啼叫;下阙写分离之苦,梦破五更寒,角声月光中梅花落下。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上一篇:规则至上作文下一篇:期中质量考试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