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精选8篇)
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 篇1
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近几年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峻, 寻找一条充分就业的道路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课题。纵观世界许多国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 中小企业在减轻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国际国内经验表明, 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国际经验表明, 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大企业在世界500强中数目最多,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以大企业为主角的国家, 美国政府历年的公告和报告都充分肯定小企业在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伯克 (David Birch) 研究分析了1969—1976年间, 美国560万企业 (占当时制造业和服务业全部企业的82%) 人员变动后, 得出了以下结论: (1) 由于企业关闭和裁员而失去的工作岗位每年占8%; (2) 新增的工作岗位中, 50%来自现有企业的增员, 其余是由新建企业提供的; (3) 20人以下的小企业大约提供净增工作岗位的66%。伯克有关“美国大部分新的工作岗位来自小企业”的结论, 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1994年, 美国2000万家企业中, 90%以上, 即1800多万家是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提供了美国半数以上的新增工作岗位, 成为经济中一股很有活力的力量。美国经济近年来的持续增长与广大的小企业, 尤其是广大的高新技术小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在欧洲各国, 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 从1951年到1981年期间, 在500人以下的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一直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0%~70%, 并且在前20年中, 一直呈上升趋势, 增长速度也比较稳定。在德国, 根据1996年的统计, 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左右, 就业人数占78%。即便是在一直鼓励企业大型化的英国,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 特别是80年代以来, 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小企业热”。其主要目的即是为了对付由于大企业不断裁员而导致的过高失业率。根据日本1990年《中小企业白皮书》的有关资料, 在英国的制造业中, 1980年, 200人以下的小企业吸收的从业人员占该部门从业人员总数的24.3%, 1986年上升为39.2%, 而1000人以上的企业仅为29.7%。
在亚洲,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和韩国, 素以中小企业发达见长。在我国香港, 占企业总数98%的中小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2%;在新加坡, 占企业总数91%的中小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6%;在韩国, 企业总数98%的中小企业所雇佣的劳动力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
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就业问题是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通常说来, 大企业的工资、福利都比较好, 人们往往都乐于在大企业工作。但是在劳动力雇佣政策自由、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 大企业在经济形势不利时, 通常要采取减员政策, 以降低人力成本, 提高竞争能力。因此, 大企业的从业人员有时波动很大。而中小企业尽管消亡更迭很快, 但是由于为数众多, 机动灵活, 再加上其他一些优势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反而比较稳定, 甚至还可以吸收大企业释放的剩余劳动力, 从而起到一种“蓄水池”和社会就业“稳定器”的作用。
2. 中小企业发展是我国繁荣经济、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中小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主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根据近年统计数据, 中小企业在全国工商登记的1000万户企业所占比重达99%, 就业人数的比重达到75%, 中国的小企业广泛分布于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许多领域。在全国46.9万户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 中小型企业数占95.6%, 在总产值中占60%, 在销售额中占58%, 在工业增加值中占56%。全国商业零售网点90%以上是小型企业, 流通领域的企业中85%是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处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我国中小企业已经经历了四次大的发展。第一次是1949年, 战争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失业, 为安定、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 政府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第二次是在“文革”时期, 大批城镇青年成长起来, 为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中小企业的措施。第三次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为解决大批返城的知识青年就业, 中小企业再次得到发展。第四次是在现在, 改革开放以来, 与生产力相适应, 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实现劳动力就业。
我国中小企业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在安置劳动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 我国经历的三次比较大的就业压力都是通过扶持发展中小企业解决的。第一次是通过大力发展城镇集体企业解决了大批的知青返城后的就业问题;第二次是通过扶持发展“三产”等中小企业解决了大批城镇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第三次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找到了出路。1978—1998年, 中国中小企业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尤其是农民的收入, 在1991—1998年的新增加收入中有32%来自乡镇企业。1991—1998年间, 中国城市75%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是由小企业创造的。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活跃力量, 是创造就业的重要源泉,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二、中小企业解决就业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突出作用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 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分布状况决定其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独特优势。由于生产技术的限制, 加上层次的分工, 乃至资金设备的负担与资金周转, 造成有些生产经营活动较适合大规模企业, 有些较适合小规模经营方式, 因此,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互补、共生与互竞的关系。中小企业目前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主要分布于第二产业的食品、轻工、服装、造纸印刷、化学材料、橡塑制品、金属制品等加工制造业。而这些行业在现有经济发展阶段中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丰富的人力资源是这些行业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 这就形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独特的行业优势。并且, 一般说来, 中小企业大都资本有机构成较低, 等量的资金投入, 中小企业可以比大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2. 中小企业投资少, 规模小, 能够灵活地应付经济危机, 不论是经济衰退时期还是经济上升时期, 中小企业都能保持较高的就业增长。经济繁荣时期, 大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要比中小企业稳定, 而经济不景气或引进新技术后, 大企业往往采用多种方式裁员以降低所受到的不利影响;中小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存在于第三产业, 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小, 且经营灵活, 因而适应环境能力较强, 即使在经济衰退时也能发挥较强的就业作用。
3. 中小企业创业相对比较容易。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合伙就可以办一个小型企业, 而且中小企业一般投资于小商品生产和服务业, 创立成本低, 并且能迅速建成。一方面能够解决本人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还能或多或少地为家庭或者社会创造一定的就业机会。
4. 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截至2001年底, 占我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 从业人员1.74亿人。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已占全国的60%、57%、40%、60%左右。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为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5. 中小企业的集群趋势扩大了就业空间。中小企业发展的集群趋势可以促进分工协作, 扩大企业容量, 导致新城镇的生成, 有效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就业需求。我国广东省, 许多原来默默无闻的小镇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集群, 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新市镇, 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成为就业需求较大, 吸收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
三、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必须注重中小企业的整体质量提高
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解决就业压力, 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前提。近几年来, 中小企业发展难度增加,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减弱, 就业压力上升, 经济增长放慢。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既有缺乏公平的经济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等外部原因, 又有自身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不合理, 技术水平落后, 人才匮乏等原因。
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自身的经验来看, 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 发展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空间, 缓解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 这不应当作为一个权宜之计, 而应当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来考虑。发展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必须使他们相互促进, 而不能相互羁绊, 应尽量争取走一条双赢的道路。那么就必须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个长远规划和较为适当、科学的功能定位, 使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方面又能充分发挥就业潜力。
我国中小企业在自身的长远发展与扩大就业中, 应注意以下主要问题。
1.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在行业选择上, 往往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项目进行投产运行, 为的是迅速回收投资, 减少经营风险。但一些中小企业选择的是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产品, 虽然对于该地区解决就业压力有帮助, 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 不利于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造成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和浪费现象的发生。而且我国中小企业行业结构雷同, 低水平重复, 布局散乱, 缺乏合理的有效分工的现象比较严重。
2. 许多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落后, 大多数企业安装使用的设备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品或者是二手设备, 并且这种设备进一步升级换代的可能很小。许多中小企业没有研究开发投入, 个别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比重只占全部产值的0.1%~0.5%,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中小企业5%的水平。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缓慢, 产品技术含量低, 而且产品开发能力弱, 升级换代慢, 其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大量资金投入, 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 很难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使大多数企业竞争力不强;虽产值增长较快, 但经济效益偏低。
3. 近20年来, 虽然一些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经营者成长为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 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 知识结构不新, 市场观念不强,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尤其是一些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 很多是从农民直接转岗, 文化水平低, 小农经济意识严重, 思想解放的程度和管理水平, 与时代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在许多中小企业中, 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十分匮乏, 不仅既有人才结构不合理, 而且人才的引进机制也僵化无力。在许多中小企业中, 就业人员的层次很低, 这些都将影响到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从而制约其就业渠道作用的发挥。
4. 有学者在研究企业成长问题时, 把中小企业演变为大企业作为企业成功的标志, 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 但必须明确成长为大企业的只能是中小企业的少数, 大多数中小企业总是大企业的伴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企业组织结构方面, 大型企业数量减少, 并且减人增效, 中小企业数量增多, 在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加大, 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中小型企业中就业, 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的一个规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两极变化。一方面, 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 其功能主要是增加经济活力的竞争力, 解决就业, 保持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 大企业合并集中, 数量减少, 其功能主要支撑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技术领先和竞争实力。所以中小企业不一定要做大, 但必须要做强。
5. 我国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资金集中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需要有一定的提高, 整体布局必须作长远考虑, 这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否则中小企业不仅得不到发展, 相反, 还有萎缩的可能。中小企业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经济总量, 才能更大程度地吸收劳动力就业。虽然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与扩大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短期内、对单个企业而言形成一对矛盾, 但从全社会总体来看、从长期趋势来看, 技术进步在不同生产活动中、在不同企业中会使劳动需求的变化抵消平衡, 而且还可能通过促进消费和创造有利的投资机会总体上提高了劳动需求。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 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和配套条件, 进行有益的探索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有的责任。整体质量的提高才是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就业潜力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发展小企业有利于扩大就业.科技导报, 2002 (6)
[2].张炳申.中小企业集群及就业的乘数效应——广东经验及其理论启示.华南金融研究, 2003 (3)
[3].吕新萍.简论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就业机会的增加.人口与经济, 2001 (10)
[4].英德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解决就业的研究报告 (上) 、 (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党校赴英德经济考察团.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999 (10)
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 篇2
作者:刘福全
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乃就业之源。近年来,石泉县将创业工作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并发挥其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努力实现创业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以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干群冲破思想上的蕃篱和桎梏,破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消极懒惰的陈旧观念,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竞争意识,使创业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思维理念、时尚追求和价值取向。全县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工作”的意识,坚持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五从”原则,大力提倡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推行联合式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制等制度,竭力营造“五放一降一加”(“五放”即在国家产业政策范围内放宽政策、放开领域、放低门槛、放胆实践、放手发展,“一降”即降低创业成本,“一加”指加大扶持力度)、“三多三不”(即多服务不干预,多帮忙不添乱,多指路不设障)、“三宁可三不能”(即宁可不指导、也不能乱检查,宁可再规范、也不能乱罚款,宁可少收入、也不能乱收费)的良好创业环境,在全县形成了上上下下服务创业、方方面面崇尚创业的浓厚氛围。
激发全民热情,壮大创业主体。人民群众是创业的主体,蕴藏着巨大创业潜力。为了充分发动民众,深入开发民智,积极培植民力,有效利用民资,该县制定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办法》和《鼓励农民进城居住和就业创业的十条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积极鼓励支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含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辞职、提前退休或离岗从事产业发展、科技承包等自主创业行为,允许其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从事与职权职务无关的第二职业,或以来源合法的资金、实物、技术入股,合伙举办符合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规定的各类企业,参与各类合法投资。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乡创业或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工作期间为其保留身份、计算工龄、评定相应技术职称。采取小额贷款扶持、发放创业补助、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复员转业军人不等不靠自主创业。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投资创业的可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规定和创业扶持。鼓励各类经营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以智创业,扶持其合法创办、领办企业、经济实体和社会中介组织。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家加快发展、扩大经营、壮大实力,努力实现二次创业。鼓励扶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转移创业就业。在全县掀起了“干部创事业、百姓创家业、能人创实业、全民创大业”的竞相创业热潮。
放宽准入限制,拓宽创业领域。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按照“非禁即入、税费减免”的原则,全面放宽创业投资准入领域,鼓励支持各类创业主体不拘形式、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创业活动。对新办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加工、流通、经营的创业项目(食品类除外)实行“备案制”,可先行试运营待条件成熟后再办理正式
经营证照。对初创企业按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降低注册资本金限额标准并允许分期到位。允许创业主体先以住所办理企业登记手续。对于销售水产、畜牧产品、果蔬、粮食等农产品或从事加工、修理修配的个体工商户,月销售额未达到一定标准的可免征增值税。创业主体在县内新办交通、电力、水利企业的,从事为农业生产直接服务行业的,利用“三废”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进行技术转让的,可享受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到县城古街等创业街和创业小区创业经营的可享受零收费办理证照、免费推介项目、创业培训、开业指导、试运营、民用水电、小额担保贷款、免费招工培训等政策扶持。创业所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不能免的取最低限收取。
强化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实施全民创业工程的首要任务。一是实行普惠制培训。出台《关于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决定》,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全部纳入培训范围,围绕新增劳动力实施技能培训工程,“一个不少”的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或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存量劳动力实施“技能提升工程”,“一个不闲”的进行回炉培训或技能提升培训;同时,还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组织开展GYB、SYB、IYB、EYB培训。二是整合培训资源。整合县职教中心(以下简称“职中”)、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在职中建立劳动力技能培训主体阵地,同时大力扶持发展年培训能力500人以上的民办培训机构作为特色专业(工种)培训点。整合人人技能工程、温暖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退耕还林技
能培训等培训项目,统一制定计划,统筹安排培训。归并和捆绑教育、统战、农业、扶贫、人劳、林业等部门的技能培训项目资金,在县财政局设立专户统筹管理使用。整合培训生源,统一培训“入口”,根据培训对象的意愿统一由职中进行分类培训或委托培训。大力建设教师、技师“双师型”师资队伍,集中优势师资力量抓技能培训工作。三是增强培训实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形成了“石泉焊工”、“电子青工”等培训品牌。
完善服务体系,助推创业就业。建立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功能,延伸服务领域,为创业就业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一是建立行政服务体系。组建城乡创业就业服务局,内设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技能培训中心和劳动仲裁股,在各乡镇成立创业就业工作服务站,为各村(社区)配备创业就业信息联络员,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信息员”的行政服务体系。二是完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高标准、高起点建成县级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和池河镇人力资源市场,率先在全市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形成了“县有库、乡有档、村有台帐”的信息网络体系,劳动力资源信息实现动态化管理、网络化传递和社会化共享。组建劳务基地,培育扶持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健全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个人自主”的市场服务体系。三是健全权益保障和服务体系。在石泉籍创业就业人员较集中的城市建立党组织、工会组织、同乡会等,并积极组织开展“春暖行动”、“维权万里行”等援助和维权服务工作。对进城创业就业的农民实行“双轨保障、允许过渡”的灵活政策
措施,既允许其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原有利益,又可按规划集资建房或自主建房;既可申请城镇户口,也可办理城镇居住证,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既可选择城镇居民医疗养老保险,也可选择农村新农合和新农保。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探索建立的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校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六位一体”的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被总结为“石泉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坚持把全民创业作为一件利民亲民的大事、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将全民创业工程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同时成立由一名县级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落实。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借助金融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同时县财政还按一定比例配套工作经费,所有资金捆绑整合划入专户由全民创业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并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注重实效”的原则核拨使用。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全民创业工程纳入综合目标责任制和单项工作责任制进行双重考核,作为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加强督办检查,加大奖惩力度。弘扬创业典型,宣传先进经验,褒奖创业明星,并通过培养吸收创业人员加入党组织、推荐优秀创业人员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途径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引导、保护、发挥好广大干群支持和投身创业的积极性。
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 篇3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困境,扩大就业,政府职责
0 引言
从近期国家各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看,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恶化的状况没有实质性转变, 与此同时, 大学生及上千万农民工就业问题也异常严峻。为此, 加强政府增加就业责任, 优化企业生存环境, 保证就业增长就成了我国当前经济及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1 现状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天预测全球经济将遭遇60年来的首次收缩———世界经济2009年将以0.5%至1%的年率收缩。”[1]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也提到:“今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 这是自二战以来最大幅度的收缩———跌幅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份预测的2.8%跌幅要大得多。”[2]
与此相对应的是, 我国的企业由于受到自身经济结构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效益下滑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影响日益加重。在众多负面因素影响下, 工业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据统计, 前2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 接近7年来最低水平;工业出口交货值降幅扩大为17%, 工业品产销率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行, 2月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3]
在此轮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影响最大、波及最广的无疑是大批中小民营企业, 它们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生存状况更加令人担忧。“金融危机来了之后, 首先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确实有一些企业停产、歇业, 甚至倒闭。我们统计, 通过抽样调查, 到去年年底, 全国中小企业里面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 这个数字不算少。”[4]
与工业形势急剧恶化相伴的是, 约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 还有近800万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正在寻找工作等, 就业问题已凸显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2月28日与网民互动聊天时说, “就业关乎一个人的生计, 也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就业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 都已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失业人口压力加大是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出现经济危机的危险信号。
2 对策
针对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 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 明确政府职责, 确保增加就业。
根据现代宏观经济理论, 现代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职责应该是增加就业、保持增长、平抑物价、稳定金融、协调收入分配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而这几项重要职责中, 首要的应该是增加就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当前, 就业问题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 只有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 才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许多愿望和目标都将无法实现。”[5]正是由于我们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发展观念中重GDP轻就业、重经济增长率轻贫富差距、重税收轻居民收入的观念偏差, 导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增加就业在社会发展及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把增加就业作为各级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的来做, 这也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中所必须加强的。
2.2 减轻企业负担, 优化就业环境。
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及各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及作用等因素, 不可否认, 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今后很长一个阶段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显示, 到2007年底, 我国有中小企业2930余万户, 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 实现总产值、利税、出口总额以及就业人口分别占到全国的60%、40%、60%和75%。”[6]只有增加企业活力, 尤其是增加中小民营企业活力, 才能真正做到增加就业。但不少资料显示, 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税负总体来讲还是比较重的,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税收从1994年17.52亿元增至2006年达3695.21亿元, 2006年是1994年的199.5倍, 非公有制企业税收收入增长率除了2006年低于30%以外, 大部分年份均高于40%, 1995年达到103%, 非公有制企业税收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从1997年到2004年基本保持在4%以下, 而且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 2001年以后, 上述比重不断提高, 由2001年4.4%上升到2006年的9.3%”。[7]除此之外的各种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评比、检查、考核等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也使得企业, 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不堪重负。, “企业的税外收费层出不穷, 而且征收极不规范。这在中小企业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8]这种过重的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影响,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更加明显。
过重的企业税负, 严重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 抑制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 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工业经济增长同时也大大限制了中小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或机会。
减轻企业负担, 就要求我们切实控制政府人员规模, 严控行政经费使用, 进一步强化人大、政协会议监督、限制政府行为的法定功能, 加强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力度, 督促政府做节约型社会的典范;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 努力促使其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
2.3 创造公平、公正的企业生存环境, 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增长。
竞争是市场的灵魂, 缺乏竞争与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是残缺不全的市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体现,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的历史惯性因素, 尽管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 但至今我们的经济结构、经济环境仍受相当多的非市场经济因素的困扰, 在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之间、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 在国营与民营企业之间、在大型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等等, 在企业人才流动、税负、债务、贷款等等生存环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这也严重影响了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既制约了我国统一的、完善的竞争市场的形成, 也大大压缩了第三产业、民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转变政府考核指标, 淡化GDP及经济增长率、强化政府的市场经济裁判功能和民生责任;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 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 加大垄断行业的市场开放力度, 以逐步消除垄断;进一步加大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力度, 完善劳动力市场, 为各类企业人员创造公平、公正的劳动就业环境;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布局, 积极引导金融、信贷部门向第三产业、民营中小企业倾斜,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鼓励、规范民间借贷资金的合理使用, 促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以确保我国新增就业人口的增长。
另外, 中小企业自身也要苦练内功, 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增加技术研发创新资金, 因为创新才是企业自立的根本。政府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及其他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平台, 增加他们的软实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 总结
当前遍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触及到实体经济, 这次危机既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结构及经济体制的考验和测试, 同时也是对于政府把握经济全局的工作能力的一次考量。在当前的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扩大就业、惠及民生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优化各种经济及社会、政治环境, 释放中小民营企业的活力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参考消息.2009年3月21日.第4版.
[2]参考消息.2009年3月25日.第4版.
[3曹建海, 新闻分析.如何看待当前工业效益大幅下滑-.http://blog.sina.com.cn/s/blog-488305cc0100c6ou.html
[4]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09年3月10日回答记者提问.
[5]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3日.第九版.
[6]盂祥林.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制度设计.中国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8.12.第18-22页.
[7]张榕明.非公有制企业税负应减轻.经营管理者.2007.12.第26-27页.
扩大就业与“农民工荒” 篇4
注:“选”指选择题, “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本专题依然是2012年高考备考的重点。这首先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一方面, 我国就业压力巨大, 每年有600多万大学生需要就业。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市场需要更多具有熟练技术的工人, 而原有的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却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样, 便造成了“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局面。其次, 是由本专题在高考试卷中的地位决定的, 本专题的考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这可以从“专题地位”得到印证。
2.注重本专题知识与后续理论的整合, 沟通本专题知识与后续理论的内在联系。就业既是劳动者自身的行为, 又与企业和国家紧密联系。因此, 复习本专题时要有整体的观点, 在理论体系中把握本专题知识, 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中理解本专题知识, 弄清本专题知识的价值。
3.从近三年的高考情况看, 前两年本专题考点在高考中的主要考查形式是选择题, 2011年文综卷中既出现了选择题, 又出现了非选择题。所以, 复习本专题时考生既要着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又要重视训练分析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考点指津】
1.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1) 劳动:①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②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创造文明, 创造财富, 促进人的发展, 推动历史前进。
(2) 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 从而获得生活来源, 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 劳动者的就业, 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丰富精神生活, 提高精神境界, 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我国的就业问题:①现状: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就业信息不畅通。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的就业问题比较严重,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②解决的措施:党和政府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积极就业, 自主创业。
考点拓展:
党和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扩大就业,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的要求。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③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中央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
④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努力扩大就业, 是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的体现。
⑤增加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扩大就业的政策扶持、增加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及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都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⑥努力扩大就业, 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改善人民生活,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1) 树立自主就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就业。
(2) 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 实现自主就业。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 因此,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改变观念, 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 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所以职业虽有行业差别, 但无高低贵贱之分。
(4)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职业, 实现就业。
考点拓展:
要正确认识自主创业的意义。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自己的就业问题, 还能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对于当代劳动者来说, 自主创业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①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 又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
②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劳动者, 通过自主创业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③与其他就业形式相比, 自主创业具有某些优势。例如, 自主创业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 工作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等等。
④自主创业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发扬光大。创业精神是奋发向上的精神, 是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3.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 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①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我国颁布和实施了劳动法, 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 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2)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休息、休假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3)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措施。
①劳动者要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 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 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②企业要增强法律意识, 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国家要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 健全劳动合同制度, 依法惩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高考回眸】
1. (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26) 近年来,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要解决“招工难”问题, 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 ②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 ③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④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的关键词是“企业”。首先排除④, 因为企业越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 招工越是难上加难;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是企业最直接、最有效的缓解“招工难”问题的措施, 故①入选;②是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另类手段, 符合题意, 故入选 (但这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 ;③本身正确, 是解决“招工难”问题的具体措施之一, 但这是政府应做的工作, 不符合题干的关键词——企业, 故排除。答案为A。
2.[2011·广东文综卷·36 (1) ]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 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 劳动力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0年至2015年处于峰值, 随后将不断下降, 中国经济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即将过去。
结合材料, 分析“刘易斯拐点”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
解析:关键要把握“刘易斯拐点”的含义, 即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转变。然后再分析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劳动力转向卖方市场, 工资水平上升;企业用工成本加大, 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
3. (2011·浙江文综卷·41) 近年来, 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 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 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 对农民工的需求很大。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 中西部地区仍将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 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
材料二
材料三 就“用工荒”问题, 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 “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 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 “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 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 “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 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 “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 “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分别指出材料二表、图中的经济信息。
(2) 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
(3) 面对“用工荒”, 政府应如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解析:解答第1问要注意纵横比较, 然后提取有效信息。解答第2问, 要分别对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要注意辩证地看问题, 既要看到各自的合理之处, 也要看到各自的片面之处。第3问只要扣住政府的职能作答即可, 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答案: (1) 表显示, 东部地区民工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 但增幅小于中西部地区。图表明, 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外出农民工的绝大部分, 但2009年的比例下滑。相对于2008年, 2009年农民工在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就业的比例下降, 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上升, 省内就业比例上升, 省外就业比例下降。
(2)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 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企业招不到工人,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无法结合, 不能创造财富, 必然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小张的观点有道理。企业提高工资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用工荒”, 但企业不转变发展方式, 就不可能持续提高工人工资。何况, 企业要招到工人, 还应为工人提供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从根本上讲, 解决“用工荒”的出路在于东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小王的观点不全面。在我国,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现象, 市场机制对于“用工荒”的解决有重要作用, 但市场有局限性, 要更好更快地解决“用工荒”, 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小周的观点是片面的。
(3) 政府要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 协调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帮助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推动企业加强文化建设, 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 推动农民工技能培训, 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还要依法行政, 科学民主决策, 接受监督,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创新设计】
1.据有关部门预测,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超过650万人, 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和紧迫的客观原因是
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②大学生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近几年, 教育部每年都要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如果请你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撰写建议书, 你的观点可以包括
①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 ②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实训, 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 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 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随着区域经济的调整和发展, 近年来, 我国农民工的流向也发生了如下图所示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2009年农民工流向变化
A.外出农民工总量在减少
B.东部地区经济的竞争力在下降
C.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消除
D.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
4.2010年以来, 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用工荒”在加剧, 不少企业拥有生产订单却招不满工人。产生“用工荒”的主要原因是
①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②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使经济发达地区在用工方面的区位优势丧失 ③我国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 还不能吸纳更多的就业者 ④政府没有统筹安排好劳动者的就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烹饪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李明, 已被家乡一家颇有名气的“龙虾馆”聘请当厨师。李明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到“龙虾馆”正式工作前, 首先要做的是
A.取得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B.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C.获得安全保护的权利
D.自觉履行劳动义务
6.2011上半年, 石家庄市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出台了一份新规定:大学生创业者可得到10万元期限为3年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 对于合伙经营者可申请人均不超过10万元、最高不超过40万元的小额担保贴息贷款。这说明
①宏观调控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③石家庄市政府加强创业教育, 优化政策环境 ④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支持自主创业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2011年4月, 张某应聘到某大酒店做服务员, 与酒店签订了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5月份, 该酒店制订了一项针对服务员的关于“竞争上岗”的规章制度, 规定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 考核排在末位的员工予以解除合同。6月份, 张某因在考核中排在末位, 公司遂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对上述案例的评述正确的是
A.张某没有履行劳动者义务, 酒店理应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B.张某不能胜任酒店的工作, 酒店理应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C.张某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 张某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D.酒店的做法侵害了张某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8.2011年6月, 小芳大学毕业了, 她学的是计算机专业, 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鉴于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她看到网上两则招聘启事后, 便决定去试试。
两则招聘启事是:
招聘启事一
晨光器材厂A店现招聘业务推销员若干名, 推销健身器材。
要求:思想品德好, 身体健康, 大专以上学历, 懂英语, 会普通话, 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每天60元。
招聘启事二
晨光器材厂B店现招聘业务推销员若干名, 推销健身器材。
要求:思想品德好, 身体健康, 大专以上学历, 懂英语, 会普通话, 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
报酬:底薪:每天45元。另外每推销一套健身器材, 可提取10元作为酬金。
(1) 根据所学知识, 谈谈2011年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有哪些。
(2) 如果你是小芳, 你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3) 从这两则招聘启事可以看出, 作为未来的劳动者, 你应作好哪些准备?
9.两年来, “民工荒”愈演愈烈。与往年不同的是, 2011年的“民工荒”范围从原先的沿海地区扩大到了中、西部各省区, 甚至连劳工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据相关人士分析, 求职群体出现结构性变化是导致“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劳动力市场新生代农民工 (即“80后”、“90后”农民工) 约占70%。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他们不仅要求在打工中赚钱, 更希望扎根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 不愿从事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他们思维活跃、有梦想有追求, 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但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
(1) 对于“民工荒”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谈谈你的看法。
(2) “用工荒”现象出现会带来什么经济影响?
(3) 我们应怎样看待新生代农民工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答案:
1.A 提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落后属于主观原因。
2.C 提示:抓住主体“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
3.D 提示:A、B、C与图意不符。
4.A 提示:④说法错误, 政府只能通过宏观调控的形式解决就业问题。
5.B 提示:要抓住“正式工作前, 首先要做的”这一要求。
6.B 提示:①说法错误, ②材料没有直接体现。
7.C 提示:用人单位以“末位淘汰”为由, 单方面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单位考核排名末位的劳动者不一定是不胜任工作, 即使不胜任工作, 用人单位也应当根据法律规定为其提供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 如果劳动者仍不胜任工作, 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 并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8. (1)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就业信息不通畅;劳动者就业观念陈旧。
(2) 答案一:选择A店, 没有竞争, 收入稳定, 无风险, 比较舒适。
答案二:选择B店, 多劳多得, 有挑战性, 能锻炼人,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 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应该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观念, 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努力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9. (1) ①我国的“民工荒”是一种“结构荒”, 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即劳动力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造成的。②“民工荒”出现说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就业信息不畅通, 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 企业提供的职位及薪酬待遇无法留住工人, 劳动者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③“民工荒”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 提供的就业机会在增多, 另一方面, 则表明我国新一代民工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社会保障意识等明显增强。
(2)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用工荒”会给相关地区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困难, 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②从另外一个角度讲, “用工荒”也会从客观上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企业升级改造与工人更新换代, 促进企业改善用工条件,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
(3) ①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新型生活方式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新生代农民工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③新生代农民工应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④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人生价值, 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 篇5
近年来,我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但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就业存在明显的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总量大、农村转移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的特点,可以说就业形势很严峻。面对经济增长下滑的新常态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落实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举措及我国扩大就业的战略,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就业政策经验,从而解决好本国的就业问题。
二、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美国新泽西州的扩大就业政策
作为美国主要发达城市之一的新泽西州,其扩大就业的政策经验为:扩大劳动力需求的财政政策,采取新岗位税收抵免。新泽西州于1977年引入了新岗位税收抵免(New Jobs Tax Credit),预计实施两年,该方案主要是对私营企业提供就业补贴。任何私营企业的雇主都可享受新就业岗位税收抵免。雇主可以按下列两种方式之一进行公司(或个人)所得税税额的抵免。一种是对本年超过上年总工资105%的超额部分,按50%进行抵免;另一种是根据州失业保险金交款超过上年102%的部分,按50%进行抵免。二者选取数额最低者。抵免数额不能超过企业年应纳税总额。如果企业在当年没有税额,则抵免额可以向前三年或以后七年进行结转。抵免的最高限额应小于州失业保险交款工资的25%或100000美元。通过对就业进行补贴,可使企业生产从资本向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新岗位税收抵免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积极影响。
设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新泽西州于1998年提出统一的就业服务机构模式并颁布《劳动力投资法》以解决当时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个模式后被推广为“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它不仅是新泽西州就业政策执行的基础,还是新泽西州就业、失业以及培训等整个流程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它的主要职责是将失业保险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合并到职业介绍中心,分别在高校或社区等场所设立,让学生和社区内的劳动者都能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任何不同类别的劳动者均可以在就业服务中心进行发布求职信息、失业救助申请、职位信息、就业指导咨询甚至就业岗位的寻找等,就业服务中心的宗旨就是为求职者和用人机构提供方便和高效的服务。
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性作用并使其效率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是在市场经济运行的关键要素。新泽西州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并实行全国联网,主要有新泽西州就业银行(NJB)和新泽西州人才信息库(NTB)、新泽西州职业信息网(NCINET)和学习介绍信息库(NLX)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使得就业效率得到提高,同时方便了政府、企业和不同类别求职者在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系统内各要素实行自主配合,比如在NTB发布的求职信息和NJB提供的岗位信息自动匹配;NCINET时时为求职者解读政策,为企业预测就业趋势,为政府提供相应资料;NLX负责对劳动者、雇主等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为解决就业提供帮助。
(二)瑞典哥德堡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瑞典在世界上以福利著称,哥德堡政府为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采取一系列经济社会政策保障劳动者就业的合法权益,其中最为成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借鉴。[2]其内容包括:第一,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政策;第二,求职者可以通过实习接受职业指导、增加职业经验;第三,对失业者和失业风险较大的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三)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失业保险政策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制定并执行就业政策。就业管理委员会由劳动部门牵头制定就业政策和计划,其下属的就业署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失业保险政策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规范性。管理就业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决策《失业保险体系和就业促进法》,使政策与法律有效链接,从而消除了就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四)日本大阪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政策
近年来,日本大阪政府积极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解决农民就业难问题。在此过程中既实现了非农化又实现了城镇化。其主要做法是:第一,推动城镇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近地就业;第二,通过工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第三,发展第三产业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典型发展中国家扩大就业的政策
(一)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政策
菲律宾在世界上以海员劳务输出和菲佣输出而闻名。菲律宾的劳务输出政策成功之处包括以下几点。
政府上下级都对劳务输出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国家层面上,国家成立专门部门为劳动者介绍海外工作;从地方层面上,各级政府负责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劳动者自我权益保障的能力,加强海外劳动者在海外就业的能力。
在财政上支持劳务输出,在政策上实施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一方面,设立紧急遣返基金、海外移民工人贷款担保基金、法律授助基会,国会移民工人奖学会等海外工人基金,最初总规模为5亿比索。同时,从1998年开始菲律宾政府规定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健全的各种社会保险保障了海外外出人员的基本生活,加强对劳务的社会服务保障工作等。
全方位对海外劳工进行保护。在国内,菲律宾外交部设立移民工人事务法律助理,由总统任命,负责提供所有的法律援助服务;POEA具体负责海外劳工管理的有关事宜;在国外,菲律宾驻国外各使馆同样对海外输出人员进行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保护;海外工人福利署(OWWA)给予菲律宾移民工人及其家属力所能及的帮助,负责与代理或雇主联系。
(二)印度的扩大就业政策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与我国目前所存在的就业问题有共同点,可以借鉴印度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
优先发展服务业政策。1991年实施经济改革后,印度在软件和相关服务贸易的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新兴的以软件为代表的服务业在扩大就业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软件行业发展的劳动者不仅实现了就业率的上升,同时还把产品作出口,实现了金币攻击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软件业的年增长率高达50%以上,带动经济增长率上升到年均6.3%,就业率上升3.7%。
重点扶持特殊行业和特殊人群的就业政策。提升特殊人群就业服务水平,建设无障碍环境。向企业征收特殊人群特殊行业就业保障金。2003年7月,印度政府宣布实施“第一批就业”计划,对用于特殊行业特殊人群如无工作经验的青年劳动者就业的保障金,纳入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专用于特殊人群特殊行业职业培训及为其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帮助。
四、国外扩大就业的政策借鉴
(一)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主的就业政策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扩大就业的经验表明,通过劳动力市场的配置实现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求职者是自由选择的劳动关系,并通过自由竞价的方式来决定,不存在人为干预与垄断行为,以此实现工资与预期劳动的交换。
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政策,保证了雇佣者与受雇者最大限度的盈利和收入。劳动力配置主要由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从美国就业促进政策可以看出,通过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运作,使得信息流通更加通畅,企业和个人可以充分运用市场信息来选择相应的经济活动;同时加强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可以使各项政策和数据信息直接受益到经济活动的双方;另外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保障和弥补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不足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积极推进非农就业政策
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由于城镇化建设使得劳动力产生大量剩余。日本的经验表明,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政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对成功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企业内部教育培训和政府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相结合,促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实施开发政策,吸引外资发展民族工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在农村开展工业园区活动,引导农民改变择业观念,提高上岗机率。
(三)完善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世界各国经验表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促进就业关系密切,正是不同阶段存在严重的就业问题,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快速建立与完善。因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增加就业、发展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济恢复与振兴需要社会保障“稳定器”作为基础。总结国外劳务输出人员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从消极保证基本生活转向促进失业者求职;严格失业津贴给付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对劳务输出人员的适用范围。因此,需解决就业问题进而扩大就业要加快完善劳务输出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同时加快在全国普遍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步伐。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切实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就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信息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新领域和新门路,重点开发社区家政服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扶持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借鉴日本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产业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落实职业发展政策
要高度重视劳动者基础教育,为将来的劳动者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对于已经入职的劳动者实行适宜的就业政策,妥善解决好不同类别求职者的就业难问题。同时要注重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发展,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政策,以教育培训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其为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为弥补部分地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状况,各地区高校和职业学院要加强联系,外聘教师实现资源共享。另外还要为不同求职者提供灵活高效的短期技术培训,使其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工作的转换。政府还需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者培训网络。
参考文献
[1]Raurieh X,Sorolla V.Growth,unemployment and public Capital[J].Spanish Economic Review,2010,(27):149-156.
[2]Abowd,Kramarz.The cost of Hiring and Seperations[J],Labor Economic,2009(10):190-194.
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 篇6
关键词:艺术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状态,竞争优势
1 我省艺术专业招生扩大促进了河北整体艺术水平
艺术专业分为纯粹艺术专业与应用艺术专业, 前者包括了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表演、影视等专业, 后者则是指以设计为主的艺术性专业, 如视觉传达、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动漫设计及包装设计等。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 社会环境的稳定和谐,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高。所以, 在最近十年来, 河北各类艺术的发展得到了空前扩大, 满足了社会不同层面的审美需要。
2 我省艺术专业的扩大招生后毕业生就业状态问题分析
2.1 纯艺术专业就业比较困难, 而应用性艺术专业具有较好的就业机遇
我省每年艺术专业学学生最难找到满意工作的是纯粹的美术专业、音乐艺术专业及表演专业。每年招聘会上, 大多数公司需求的不是这些纯艺术专业的学生, 而事业单位的编制则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美术、音乐及表演专业的学生, 求职方向本应是相应的画院、乐团、剧团、文化单位及宣传单位, 因为各个单位人满为患, 编制有限, 几乎很难进入国家行政事业编制的单位。特别是表演专业的学生, 如舞蹈、影视, 大多数都是靠青春优势, 但学完四年的表演专业后, 很少能找到相对口的工作, 不少学生毕业改行或者进入到北漂一族的行业中寻找机遇。
2.2 应用性艺术专业就业相对容易
由于整个社会“实用技术”的加强, 艺术被技术化、实用化后, 社会对技术性的艺术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中国最近20年突飞猛进的房地产开发,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 小区环境的规划及公共服务设施的添加, 各个城市对各种设计人才的需求激增。因此, 室内设计、装潢设计、广告设计、园林设计、包装设计人才一直非常广泛地受到社会的欢迎。我省每年毕业的各种设计艺术人才, 其就业率高都十分明显, 并且从这十几年来一直保持较好的就业状态。这得益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各个城市的面貌改变及百姓对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与审美要求的提高。
2.3 高职院校与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就业各有所长
虽然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就业率在全省艺术专业中是名列前茅。河北大学以其专业能力与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得到社会认可。从最近五年来看,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就业率都是100%。河北省有众多的高职学院, 这些高职学院的最大长处就在于根据社会的需要, 设计相应的专业, 以“短平快”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初步具有一定艺术审美修养和一定设计能力的各种艺术设计人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 都有比较不错的学生就业率。这些学校开设的与艺术相关的动漫设计、艺术传媒、动漫设计等毕业生, 都受到河北各个文化设计公司的普遍欢迎。
3 我省艺术专业的扩大招生后教育教学改革与就业市场需求
3.1 必须加强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培养改革与招生规模的限制
我省艺术专业招生扩大规模过快, 几乎是高校就有艺术学院及其各类艺术专业。学生的数量变化, 而并没有增加相应的教学硬软件设施, 有些学校投入不足, 还达不到艺术专业的招生水平。另外, 一些学校课程设置与市场要求严重脱节, 重复性内容过多。譬如目前各个学校的动漫专业, 在很大程度上完全是在美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 因此, 动漫艺术设计与美术教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存在明显的交叉、重复、雷同现象。一些动漫课程的基础教学, 则以美术教学的要求来规范学生, 缺少动漫设计理念, 缺少主体性发挥, 而成了传统绘画艺术的教学。有些课程甚至是学生高中阶段已经学习, 如素描与色彩, 而大学在开始课程的时候, 依然在高中的基础上重复, 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动漫专业要求的变化性。一些专业课程也缺少创新, 甚至完全变成了技术性的能力训练。教学思维、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都相对保守、落后与缺乏创造性, 因此, 难以培养成创新的动漫人才, 造成了中国动漫原创力量的缺失。另外, 动漫设计艺术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 几乎完全与市场、企业级国内外产业发展的现实脱节, 更缺少对动漫市场与国际动漫产业前沿发展与分析的课程。而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 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 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 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因此, 需要动漫课程教学体系, 必须设置相应的动漫市场学、产业学及组织营销等相应课程体系。
3.2 以京津冀战略经济圈地域优势为基础加强艺术资源整合
河北是离北京最近的省市, 属于环渤海经济区。北京作为首都, 有那么多的文化艺术资源, 我们在艺术专业办学过程中, 可以进行一些整合。一方面, 可以与北京、天津的著名艺术院校进行联合办学, 毕业的学生可以在北京、天津寻找就业机遇。另一方面, 河北艺术专业开设的学校过多, 应该在省区内进行整合。集中最优秀的力量, 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 重点地开发出属于河北艺术领域的一流艺术专业, 在全国都会产生一些广泛影响的、具有引领作用的高端艺术专业, 以此培养出河北未来艺术的高端人才。
3.3 以市场为指导自觉调整高校艺术专业结构而主动满足市场需要
我国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虽然迅速, 但变化起伏较大。过去的动漫设计虽然一直普遍看好, 但目前最缺少的不是动漫技术人才, 而是动漫创新人才、营销人才。增设动漫影视文学、创作、营销相关课程, 以此培养市场急需的动漫创作、编导及营销三种人才。实行课程优化整合促进实践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更新与整合, 使课程环节由基础知识到专业理论再到实践操作的融会贯通, 形成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各层次培养方向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的互求关系。改革动漫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对美术型教学思维模式进行改革, 将技术教学转换为动漫主体性教学, 加强研、制、播, 产、学的一体化, 改变制作机构与院校教育脱节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篇7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 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健全劳动力输出输入地区协调协作机制, 引导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有序流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我们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广大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摘自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编辑牛励耘
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 篇8
新疆整个区域经济的半自然经济状态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决定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落后状态。目前新疆农村人口占新疆人口总数的62.06%, 而少数民族农村人口约占新疆农村人口总数的80%。由于农民科学文化水平非常低, 扎根在他们脑子里的宗教信仰束缚着他们的思想。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社会低生产力水平阶段的产物, 严重地制约着新疆的经济发展。目前新疆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信仰并存, 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联合和交往也受到了宗教观念的影响。总的来说, 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旧的消极的伦理规范和观念, 支配着一些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 再加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 构成了形成现代就业观念 、从而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制约因素。目前社会主义法制和伦理道德观念, 还不是广大少数农民群众的理念, 只是外在的压力和要求, 封建色彩的旧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和观念, 是他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理念。
目前新疆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少残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就业观念, 还有其存在的客观依据和基础。比如说, 由于新疆棉纺工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融资渠道狭窄, 规模不经济, 棉花流通体制滞后等原因, 该行业亏损严重。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过程中, 政府为了实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就业而一直支持了棉纺工业的发展。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 也可以得到政府的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大部分职工从而可以保持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类似的, 其它行业中的国有企业亏损问题也很严重。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 相当多的国有企业职工也可以保持自己原有的工作岗位。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低, 私营企业经济势力弱, 其工作岗位很不稳定。在这种条件下, 国有企业被看作是比较安全的工作岗位, 也有其现实基础和依据。可以概括起来说, 新疆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经济发展水平低,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落后的就业观念的存在, 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新疆存在最严重的就业观念问题的群众, 还是广大少数民族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目前,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人口总数约占新疆总人口的58.5%。伊斯兰教对新疆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深。伊斯兰教的一些人生观和家庭观, 严重地影响着现代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这些观念作为历来一直继承和发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思想意识心态, 支配着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往往排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念和先进文化。
伊斯兰教的人生观, 与市场经济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相互矛盾。根据伊斯兰教的观点, 一个人的发财不取决于个人的意志, 人们辛勤劳动是高尚的美德, 爱劳动的人会受到真主的关爱, 但不一定在这个世界享受真主的恩惠, 在这个世界按照真主在“古兰经”中规定的原则办事者, 去世后在真主的天堂里享受富裕的生活。如果人们违反真主的法则, 会受到真主严重的惩罚, 他们作为罪者可能在这个世界遭到灾难或过着贫困的生活。在这个世界过着贫困生活的人, 不一定是在真主面前严重过罪的人, 只有耐心忍受贫困的生活, 严格遵守真主的法则, 去世后在真主的天堂里必定要享受真主更大的恩惠。人在一生中的重要任务不是努力创业, 而是思念真主, 敬畏真主, 按时做祷告。个人或社会事业的成败, 取决于真主的意志, 只有真主保佑和支持, 才可以事业成功。子女长大后有责任看望父母, 离开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 则会受到伦理道德上的指责。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相矛盾的类似的人生观念, 阻碍着现代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着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根据市场需求而自由流动。
伊斯兰教的家庭观念, 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影响着竞争就业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伊斯兰教的观点, 生育问题也不是男女双方自主决定的问题, 生下孩子是真主预先安排的事情, 堕胎是在真主面前严重的罪, 多生孩子是人们在真主面前的义务。根据伊斯兰教的观点, 儿女到十几岁的时候应该结婚, 晚结婚也是在真主面前的罪行。在类似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的求学意志不强, 缺乏竞争意识, 最终导致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幅度增加, 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新疆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对策
加强新疆经济建设要受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影响。新疆实现劳动者就业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力量。一方面, 要通过企业在新疆境内的创业活动, 促进现代经济文化在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当中的传播;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作用, 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从而破除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具体的做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本投入量
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本投入量, 是转变劳动者人民群众传统就业观念的物质前提。根据以上分析的理论观点,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就业观念, 要以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为前提的。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本投入量, 是大量引进高级人才, 充分发挥现有劳动力资源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增强经济实力, 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改善物质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和基础。通过引进资本和人才促进工商业发展, 才可以以企业为媒体传播现代经济文化, 从而影响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目前新疆工商业发展水平低, 劳动力相对过剩, 企业工资水平不高。在这种情况下, “吃大锅饭”的传统就业观念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公共部门工资比小企业高而稳定, 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非公有制企业, 而投向公共部门也是理所当然的。增加投资, 发展工商业,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 是提高企业单位劳动力需求, 提高工资水平和转变劳动者传统就业观念的重要途径和前提。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言, 也要靠通过增加投资来增强农业经济基础。引导企业集团投资到农村, 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企业在农村的资本和技术投入, 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农民收入,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 可以以企业为媒体在农村传播现代经济文化, 培育农民和农村青年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 破除传统的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目前, 新疆融资渠道狭窄和资本短缺, 是比较突出的经济问题。拓宽融资渠道, 增加资本投入量, 是在新疆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对策。
2.2提高教育素质, 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
提高教育素质和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 是转变新疆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关键环节。形成劳动者竞争观念和创业观念, 要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素质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目前新疆基础教育素质低, 高等教育覆盖面小, 因而劳动力素质普遍低, 人才短缺。由于劳动者没有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他们受到“大锅饭”、“铁本子”观念的束缚也是理所当然的。基础教育是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提高基础教育素质, 那么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大量培养出高级人才就无从谈起。新疆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 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新潮流的根本要求。劳动者只有在具备一定程度的职业技术职能和大概地了解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才可以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从而形成现代就业观念。要彻底消除宗教迷信思想的影响, 就必须对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严格的要求。只要通过提高教育素质, 引导和鼓励农村青年进入大学的门槛, 为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创造尽可能多的方便和机会, 才可以普遍提高劳动力素质, 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发展社会经济, 造就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人。
2.3扩大新闻媒体覆盖面
扩大新闻媒体覆盖面, 是传播现代化思想文化, 从而转变劳动者传统就业观念的重要途径。新闻媒体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是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目前新疆电视覆盖率已达到93%, 但农村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可以享受的民语广播电视频道不多, 民文报刊杂志种类和发行量也不多。由于少数民族农民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低, 绝大部分不订阅报刊杂志。乡村没有阅览室和图书馆。只有城镇居民才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在这种条件下, 少数民族劳动者人民群众接触到现代思想文化的机会也不多。绝大部分农民无法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变化。因此, 应该增加民语广播电视频道, 扩大宽带网覆盖面, 增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新闻网站, 改善农村文化设施, 在农村传播现代经济文化, 从而形成现代就业观念。
2.4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劳动力自由流动
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就业迁移是劳动者积累经验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劳动力自由流动, 也是新疆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者有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自由流动。但由于劳动者受到传统习俗观念的影响, 而享受不了自由流动的权利。公共部门和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方面, 存在着许多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许多人所学的专业知识没有用, 他们已习惯了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不想调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他们这样做不利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有机会到城市去打工或从事非农业性劳动, 但他们不关注信息, 按照已习惯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劳动者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自由流动,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 必要时可以组织劳动者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一方面是提高他们经济活动能力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他们接触多种思想文化, 逐渐改变传统就业观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海霞.浅析新疆产业间就业结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1999, (3) .
【中小企业与扩大就业】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障碍分析11-18
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论文09-10
中小企业之现状与管理11-20
中小企业的瓶颈与割舍论文07-19
中小企业与管理咨询论文05-19
中小企业管理发展与制度完善07-31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创新10-14
高校与企业的就业合作11-13
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分析与企业诚信文化建设07-14
解析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与对策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