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板块(共7篇)
整合板块 篇1
新课程改革以来, 许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从深层次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教学的优化统一, 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改革。然而, 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 笔者发现许多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存在偏差。在本课题的研究实践中, 我们认为:“整合”不是简单的板块拼装, 而是灵活多变的组合;整合的结果是一个无痕的新整体, 而这个整体的密度 (即知识含量) 要比整合前高出近一倍, 而体积 (如所花的时间与精力) 几乎未增加。
一、课程资源的整合要体现深入挖掘教材
整合资源不是为了作秀, 而是为了促进教学。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一篇课文, 要挖掘的东西很多, 但不能把语文课教“肿”了。语文课的教学, 应追求简单, 回归本真。以《成吉思汗和鹰》一课为例。课文讲了成吉思汗怒杀鹰后后悔的故事, 告诉人们:人在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追悔莫及的道理。随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我注意到了题目中的“和”字, 说明成吉思汗和鹰是并列关系, 文中所讲的不仅仅是成吉思汗, 当然还有“鹰”。文章的主角自然是成吉思汗, 但对于成吉思汗的理解, 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参》所揭示的学会遇事冷静上。首先, 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悲剧不仅是成吉思汗个人的教训, 也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警示。其次, 要引导学生, 对鹰的角色也要有所关注。同时, 还可以把成吉思汗和鹰放在一起研究, 等等。多元解读虽然不一定都要选择, 但作为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聚焦“发怒”, 探究为什么会发怒?怎样发怒?发怒的结果如何?文中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是故事的聚焦点, 是牵动人心的思考点。由此, 确定“体会表达效果、激活文本形象”的教学主线。
准确地解读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从读者、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这三方面去潜心研读文本, 学会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程资源的整合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资源对小学生来说是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他们对资源中的画面和音响效果特别感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巧用资源创设生动逼真的情境, 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校教师在《我发现》一课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现无处不在;许多伟大的发明, 都是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开始的;大自然是一个宝库, 用上发现这把金钥匙, 我们就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宝藏”, 就播放了《天地之间》录像。“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动画课件集声、色、形、光、动、静于一体, 创设了生动的情境, 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 五彩斑斓的教学环境,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因此这个动画的演示内容就很深刻地印在学生记忆中, 教师的引导则水到渠成:天地之间, 万事万物多么神奇, 谁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谁就能变得聪明无比。刚才大家专注地欣赏画面, 除了云, 还看到了哪些下雨前的景象, 回去把你的发现, 像书上的小红一样认真地记录下来。课后学生们都各自行动了起来。
利用信息资源, 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体现了从生活中来, 再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三、课程资源的整合要适合创设直观情境
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 而且还能优化课堂, 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单靠教师的一张嘴, 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这时多媒体技术就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例如我校教师执教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在引导学生探寻徐霞客的传奇经历、感悟人性光辉的教学过程中, 利用教材插图和配乐的资源, 让学生入情入境体验——即使荒野露宿, 栖身洞穴, 也要“燃松拾穗, 走笔为记”。先出示去掉人物的插图, 引导这是什么地方?试想, 荒山野岭, 漫漫长夜, 耳边传来吱吱的虫鸣 (声音) , 一个人, 只有你一个人身处其中, 你有什么感觉? (孤独寂寞, 恐惧) 为什么恐惧?你想到了什么? (很多意外可能发生, 野兽出没、突降暴雨……) 接着出示课文徐霞客的插图, 体会“披衣而坐、神情专注、燃松拾穗、走笔为记”。随后引导学生体会他的内心:难道他就不孤独寂寞, 不害怕野兽出没吗?从而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其内心执著的信念, 这样就将读懂词句、体验画面、感悟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此借助资源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从而增强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 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 创设了崭新的语文教学时空。
四、课程资源的整合要突显学生生活意义
语文课应不拘泥于课本所提的资源素材, 应合理利用地方资源, 根据实际将文本所延伸的内容转化成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例如我校教师执教《在学校的最后一天》时, 课前让学生诵读有关送别的名句, 回忆校园的景观, 让学生谈谈这一草一木给自己留下的记忆, 进而引导: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这里有老师们严厉的批评, 深情的关爱;有同学们优异的成绩, 深厚的友谊;这里有酸甜苦辣, 有欢乐有泪水……把蜥蜴放在老师抽屉里的那个马蒂尼里, 在课堂上发出喇叭声的斯巴多尼, 使你想起了你们班里的哪个小调皮呢?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准确地说, 这是毕业班的同学在小学里的最后一天, 让我们一同走进故事。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正在这时, 铃声响了。铃声从院子里传来, 穿过走廊, 闯进每个教室”这个文本信息, 利用学校生活中铃声这一生活资源,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体验师生浓浓的情谊。而后相机点拨:或许此刻的你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 在即将奔赴新的征程之时, 也会怀念起过往的点滴岁月, 和老师共度的时光, 和同学共享的成长, 或许千言万语已涌上心头, 让它们从你手中的笔尖流出, 写下你最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这样的练笔, 让学生走向生活,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信息和生活体验, 有利于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发挥, 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扩大了语文学科的外延, 让学生的视角更开阔, 同时也体现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性, 显现出文本的触角。
课程资源与教学文本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资源整合的方式很多, 但绝不是为了装点课堂而故意使用, 尤其是多媒体资源, 我们在使用中, 一定要记得教学永远承接着培育学生良好的素养这一基本要务, 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无穷的魅力, 才会时时萌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美妙生成。
整合板块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综合板块;整合设计
综合板块整合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但是要想将各不相同的几个板块,科学合理地整合在一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智慧来对相互独立的板块进行整合。本文根据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一些简单的见解。
一、问题的提出
《牛津英语小学英语》的教材安排是一单元一单元的进行划分的,每个单元又被分成了好几个模块,通常在教学中老师一般进行整合划分为三大模块:语篇板块、词句板块、综合板块。与其他的板块相比,综合板块所涉猎的内容最多、最杂,这些板块之间又相互独立,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综合板块的学习,进行板块整合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选择。但是如何能够将没有联系的小板块,科学合理整合到一起,成为教师现在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综合板块内部之间的有效整合
语言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企图把它用词汇、句子、语法等这些分解开来,让它失去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所以,我们在进行综合板块教学的时候,势必要将综合板块中的各个独立板块整合起来,实现整体语言教学。
1.创设整体情境,实施有效整合
虽然,在单元综合板块部分的独立小模块,其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强、主体性也欠缺,但是,老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找出各个模块之间存在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将这些小模块放到一个整体情景中去进行教学,让原本没什么联系、零碎的各个小板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教学。例如,老师在进行5A Uint 8 A Camping Trip讲这节课时,这里将各个小板块用A、B、C、D来表示,老师就可以先给大家呈现一个适合露营旅游的地方的图片,比如,常州天目湖。让大家仿佛置身于其中,先用问题带入,让学生对之前的板块知识进行复习,再问学生“在露营旅游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歌”,从而引出A模块的歌曲教学,在让学生展示露营中自己要拿的工具,从而进入B部分的短文教学,让学生介绍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对句型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让学生们模拟制作面具,并描述面具的特点,来引学生进入C,make and say部分。再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露营的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从而引出语音板块。最后在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为几个模块设计了一个共同的情景,让本来没有联系的几个模块整合在一起,使教学更自然流畅地进行,有助于综合模块实现高效教学。
2.设置一条主线,实施有效整合
教学主线是通过老师对教材反复的钻研、探索,设计出一条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在英语综合板块教学中,因为和独立小板块之间的联系较小,所以有一条相对清晰的教学主线是必要的,它会让老师的教学思路清晰。老师可以设计一条教学主线,把相关的模块都串联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从而实现综合板块的有效整合。
三、综合板块与其他板块的有效整合
综合板块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整合固然重要,但是老师们也不能忽略综合板块和其他板块之间的整合,老师一定要寻找出综合板块与其他单元板块之间的联系,科学合理地选择出其他板块中的内容,与综合板块进行融合,放在一堂课上进行讲解,让综合板块更好地服务于其他板块,其他板块也能够促进综合板块的教学,使综合板块和其他板块之间实现有效的整合。
综上所述,在《牛津小学英语》的教材中,它的教材设计那个小板块之间都相对比较独立,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根据教材进行独立教学,一定要认真地进行教材的研读,找到切入点将各板块科学合理地链接在一起,运用知识各种各样的方法,将板块内部之间整合为一体,并且也能够将综合板块与其他板块之间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整体整合,以帮助综合板块的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但是,由于综合板块整合设计是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再创造,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智慧以及运用坚固的知识来进行重新整合。老师一定要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从教材出发,按照课标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板块整合设计,使教学能够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田列.支架理论在中学英语合作学习中的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報,2014(8).
[3]同莎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任务型教学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整合板块 篇3
一、加强语法和板块的无缝对接,优化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活动
Grammar Time板块的内容通常是再现本单元各板块的语言内容和语言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运用和实践等活动感知语言现象,体会语言使用规则。在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语法教学和Story Time等板块内容的对接,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感知语法现象,理解掌握相应的语言规律。
例如,在进行牛津英语(译林新版)五年级上册Unit 3“Our animal friends”中的Grammar Time板块教学时,笔者尝试从生动活泼的Story Time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1)Revision:通过问答的形式Do they/you have an animal friend?What do you have?Does he/she have an animal friend?What does she/he have?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Story Time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交流中复习已学的语言知识,自然呈现Grammar Time板块的内容,实现Story Time和Grammar Time的有效对接,让学生自然融入Grammar Time板块的学习活动中。(2)韵律儿歌巧体验:将板块内容配上韵律感十足的节奏,让学生在儿歌诵读的过程中强化对语法知识的感知和体验,然后通过改编儿歌的活动,让学生尝试“填词”并了解have和has、do和does的使用方法,以及了解相应的语言规则。(3)模拟角色尝试介绍: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人物介绍“动物朋友”,不断使用I have...It has...He has...She has...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修正,轻松愉悦地体验语法知识。(4)Our animal friends:教师介绍自己和家人的动物朋友,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介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语言规律运用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中,教师从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入手,降低学生对Grammar Time板块内容的陌生感,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趣味活动中自然“学会”语法,同时让学生“会学”语法。
二、加强语法和情境的无缝对接,优化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活动
语言源于真实的语用,离开具体的语言情境,英语语言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符号,语法的学习离开了情境自然也会导致“高投入,低产效”,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晕头晕脑。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作为第二符号,其学习和接受是以情境为基础的。
例如,在牛津英语(译林新版)五年级上册Unit 5“What do they do”中的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中,笔者结合语法内容巧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有序又有效的学习。(1)Guessing game:让学生根据关键词猜一猜What does he/she do?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活动中激发起英语学习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让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的活动中来。(2)Su Hai’s family and Mike’s family:引导学生结合Story Time的内容,运用She’s/He’s...Her father/mother is...He/She...进行介绍,同时自然无痕地引出话题My family,为Grammar Time板块的学习创设了有效的语境。(3)Do a survey:从Su Hai和Mike一家自然询问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学生开展调查What does your father/mother do?He’s/She’s...He/She...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运用和体验语言现象,理解掌握does的使用规则。(4)调查报告:让学生根据调查的内容进行调查汇报,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汇报,及时用What does the father/mother do进行提问,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对语言规则的感知和内化。
案例中,教师在Grammar Time版块的教学中重视情境的创设,突出语法和情境之间的对接,增强了语法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对语法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演,引导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强化语法规律的输入,增强了学生的语法意识。
三、加强语法和体验的无缝对接,优化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活动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灵活的语用能力是英语课程总目标,语法的学习可提高学生交际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英语Gram⁃mar Time板块的学习中,教师应当将语法和学生的体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体验、实践中反复使用,反复操练,在体验和实践中不断反思和矫正,从而让学生有效内化语言规则,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例如,在牛津英语(译林新版)五年级上册Unit 8“At Christmas”中的Grammar Time板块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1)I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Christmas.让学生结合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尝试用first/next/then/finally来介绍Christmas,在课伊始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交际磁场,点燃学生“说”的热情。(2)I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my holiday.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节日,如儿童节、教师节等,运用first/next/then/finally来介绍自己在这些节日中的活动。(3)I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my school life.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运用first/next/then/finally介绍自己的一日生活。(4)I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my weekends.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周末活动,运用first/next/then/finally介绍自己的周末生活。
案例中,教师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语法知识的学习融入语言实践活动中,不仅将学生从枯燥的语法讲解模式中解放出来,而且也在有效学习语法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常用的语言功能形式等,语法是学生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优化语法教学活动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当改变Grammar Time板块教学中机械剖析的教授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特点,加强语法和板块、情境、体验之间的联系,增强语法板块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从而优化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活动,让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彰显高效和活力。
整合板块 篇4
《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是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使用能够更好地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精神, 与传统教材相比, 能够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确保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任务, 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运用能力。同时Task教学板块的设计也能够突显本教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培养, 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努力来感知并获取英语知识, 掌握英语技巧。
一、Task板块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牛津高中英语》这套教材中, 无论哪一个年级哪一个单元, 都由welcome to the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and usage, task, project和self-assessment这七个部分组成, 而且每一个部分的内容都是独立成篇的, 看起来虽然每个部分之间是独立的个体, 但是他们又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能够互相检测、互相巩固和互相训练。特别是Task板块的教学, 在课堂中能够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学习活动, 通过各种任务型教学方式来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训练, 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和语言技巧顺利地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 从而学会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然而在每一个Task的主题中都有三小部分的详细划分, 不要小看这三小部分, 它包含着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Task教学板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要求教师在讲解和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点的时候, 能够运用其中的知识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对学习有帮助的小活动, 让学生能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素养, 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技巧。因此, 这一板块在英语教学课堂乃至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教学地位, 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作用, 我们教师一定要更加重视这部分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具体分析Task板块的教学内容和结构形式
(一) 教学结构分析
在每一个Task板块中都具有三个steps, 并且在每一个步骤里都设有固定的教学任务, 通过一些技术和技能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例如, 步骤1中大都是一些听或读的任务, 着重培养学生通过读或听的能力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然后通过步骤2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合作型学习活动, 通过各小组之间的讨论和对话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合作沟通的能力。步骤3让学生重新整合获取的英语知识, 进行材料分析及处理过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整个Task板块中各步骤之间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逐渐加深对学生的训练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 能够提高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能够拥有独立的英语思考方式和判断能力, 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二) 内容分析
在整个Task教学板块中, 有帮助学生训练听力能力, 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各种语音语调的识别能力, 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各种时间、任务、地点等说法, 同时训练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通过绘制图画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 拓宽学生英语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形式的演讲、新闻报道或人物采访等。而在阅读环节中有更加有趣的各种重大事件的描述, 能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化的发展, 从而产生通过写作表达情感的意愿。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定位Task板块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Task板块的教学作用是我们有目共睹的, 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利用好教材提供的便利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确保每一个教学板块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点, 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 我认为, 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准确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定位。
(一) 运用活动联合形式以及合作学习形式全面提升和训练学生的英语技能
整个Task板块教学环节都需要教师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凸显出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中, 每个小组甚至到每个学生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作用,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调动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学习情感, 让活动氛围更加和谐及友善, 推动整个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效地指导和安排, 首先明确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任务, 明确自己的听、读的活动, 从而让学生获取有效的英语信息。其次, 让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讨论、辩论等形式来展示合作学习的作用, 让学生在合作中轻松地获取英语知识和技能。最后, 教师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学生付出努力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 引导学生把自己获取的英语知识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传递给大家, 然后再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用英语进行记录和表述, 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的能力。
(二) 注重联系实际, 渗透英语文化, 促进课堂知识的多元化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 只有学习内容或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才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之中。因此,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 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一切活动项目和活动任务都要从学生周围的事和物引入, 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美好, 注重关爱他人, 热爱社会发展, 能够让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体会英语语言魅力的同时感知国外的文化情感, 开拓自己的眼界, 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强化对英语语言的运用意识。
板块整合式英语教学法初探 篇5
在常规的英语教学中, 我们已经习惯了拿到教材后, 一课分为几节课地设计这样的教法, 把每一节课的知识重点与知识难点逐层落实。让知识像细流一般一点一点地流进学生的脑海, 使之不断地贮备, 内化, 最后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用三年的认真学习来完成这一目标是可行的。但是当接手一群前两年基础知识较差, 而又迫切需要在一年之内就要达到预期的水平的孩子。既要补充前期的不足, 又要完成新的任务, 这道难题摆在面前, 时间短, 任务重!怎么办?带着这个问题回到教材上来。进一步系统地研究发现在“Go For It”教材结构的安排中, 有部分知识体系有重叠与重复的现象, 其部分语法之间也有关联之处。教材这种滚雪球式的, 化整为零的结构处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悟, 消化。但在非常时期, 何不将这些知识体系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 将这些散落在各篇章结构中的知识转化为板块式知识, 让学生系统地一次性掌握分布在五本教科书中的知识点, 节省重叠与重复式教学的时间, 达到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课标的目的。于是, 我尝试以九年级课文为基点, 寻找可以重组的知识点, 进行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意念式的想法呢?我将目光集中到了“现代信息技术”上。
二、资源环境的生成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情境提示。教材内容本身是定型的, 无法根据课堂教学的变化而发生太大的变化, 黑板的容量无法完成知识板块任意组合的要求, 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又太大, 根本无法全部生成所需信息。要想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教师可以尝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英语课堂, 实现传统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教学功能。多媒体可以突破所教知识是一本书一个单元为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进行跨越式的板块整合, 提供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 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 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 根据教材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变抽象、复杂、不常见, 难理解的内容为直观、简洁、浅显, 动态的感性材料,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语言因素造成的理解难度, 使学生身临其境, 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个环节, 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 删繁就简。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让学生易于掌握,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他们应用英语的能力, 力争达到单位时间内的高密度和快节奏。此外, 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还能加强语言信息刺激, 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三、板块整合的操作方法
(一) 知识结构系统化。
教师将可以重组的知识排列成知识板块后, 把一个知识体系整体地展现于学生面前, 利用多媒体展示为学生建立的知识库, 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各层次知识点之间的异同, 更加明显地意识到学习本板块的重难点, 以及其相关知识的区别。学生可以达到通过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掌握一类的知识的学习目标, 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 英语语法现在完成时的学习, 分散在以下五个单元中:八年级下六单元 (How long have you been skating?) , 九单元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 九年级一单元 (Have you ever studied with a group?) , 十四单元 (Have you parked yet?) , 以及相关的过去完成时分布在九年级十单元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gone。) , 我尝试以如下方式进行板块整合:
A.在九年级一单元学习完成时3种基本用法及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B.专项训练后综合训练达到四会 (第二课时)
C.回到教材八下九单元、九年级一和十四单元中进行再认运用 (第二课时)
D.学习八下六单元的现在完成进行时 (第三课时)
E.研究现在完成时与完成进行时的异同点 (第三课时)
F.对比训练后回到教材八下六单元再认运用 (第三课时)
G.学习九年级十单元过去完成时 (第四课时)
H.研究现在完成时与过去完成时的异同点 (第四课时)
I.对比训练后回到教材九年级十单元再认运用 (第四课时)
J.综合训练完成时 (第五课时)
K.研究过去时的异同点 (第五课时)
L.回到教材八年级三、八、九单元, 九年级二单元中进行辨别运用 (第六至七课时)
M.进行几种时态的综合训练达到四会 (第六至七课时)
这样加上过去时的三个单元共计分散在八个单元的语法进行板块整合教学, 可用7-10课时就基本能解决问题,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 处理知识灵活化。
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分析。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引导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由于被组合的知识板块具有系统性, 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也必须有配套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感悟其规律性。
在板块整合教学中, 教师不再为学生提供支离破碎的习题, 而各种辅导资料均不能与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板块相稳和, 文字的练习需占用大量的篇幅, 一块黑板上的容量满足不了练习的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组合成所学知识的练习板块, 指导学生去练习、对比、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且对学生掌握欠佳的知识进行二次甚至三次重新组合, 反复操练巩固直至全部掌握, 逐步消灭其知识结构的盲点, 全面提升能力。
(三) 板块知识分散化。
整合板块 篇6
竞赛是竞技体育训练活动的杠杆, 赛制则是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赛制变化是促进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国际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传统赛会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职业联赛制广泛开展, 比赛遍布于整个赛季, 比赛密度大幅度增加。在全球范围内, 自行车、高尔夫、网球、足球、拳击、赛车等职业赛事如火如荼。在市场经济极为成熟的美国, 以四大职业联盟 (NBA、NFL、NLM、MLB) 为代表的职业体育发展迅速, 其中NBA篮球冠亚军球队打完季前赛、常规赛和季后赛, 其比赛总场次即为113~118场。随着国际竞技体育赛制的改革,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完善, 我国以球类为代表的大多数项目由传统的赛会制变为现行的主客场联赛制,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职业联赛为主体、以各类商业性比赛为补充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1]。
职业联赛的多赛制现象成为当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显著特征之一, 比赛的数量、密度、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原有的训练和比赛周期安排随之发生急剧改变, 训练周期理论也从传统分期训练理论一枝独秀, 到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之并存。周期训练理论是研究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并依此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理论[2]。训练周期理论运用了人体在生物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该理论被广泛地作用于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基础。随着竞技体育训练实践的发展, 周期训练从分期理论发展到板块理论, 不断丰富完善。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
1 .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兴起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之际, 各国运动训练专家就对运动训练周期问题给予了关注[3]。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起, 随着二战的结束, 国际赛事恢复正常, 有关周期训练的研究在前苏联广泛开展, 朴素的年度周期训练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4]。自20世纪初莫乐菲与托夫提出“阶段训练分期”思想, 经过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拉乌尔和毕卡拉“ 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发展, 至1964年Matveyev基于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备战奥运会与世锦赛训练实践的系统研究[5], 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 标志着分期训练理论的形成。前苏联及俄罗斯一直关注周期训练的研究, 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拥有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 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取得过骄人成绩, 竞技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普拉托诺夫研究显示, 前苏联国家队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展示出赛季最好成绩的比例高达55%~70%, 同一指标高于西方国家运动员3~4倍[6]。
1 . 2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多年来, 分期训练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和教练员的认同, 成为指导周期训练安排的典范。其理论核心内容在于以下所述。
第一, 竞技状态及其评价标准。根据Matveyev的研究,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每一个新阶段, 通过相应的训练所获得的有益于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其中, 竞赛条件下运动员所展示出来的运动成绩, 是竞技状态评价的核心与最终指标。
第二, 竞技状态发展时相及年度周期的划分。分期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周期训练理论认为, 运动训练分期的自然基础是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由获得阶段、保持阶段、暂时消失阶段3个交替变化的阶段组成, 由此训练的周期也相应地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与过渡期, 如表1所示, 每个时期赋予了相应的阶段目标与训练安排。同时, Matveyev通过统计分析450多份田径、举重、游泳等体能类为主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安排与运动成绩变化, 确定了高水平运动员年度竞技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并提出年度周期的单周期、双周期和三周期模式类型。
第三, 各时期训练安排特点。大周期的基本模式确定后, Matveyev进一步阐述了大周期各时期的训练安排特点 (见表1) 。准备期:进一步分为一般训练阶段、专门训练阶段两个大阶段, 一般训练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一般训练, 训练负荷安排以渐进地增长训练量和强度进行, 但主要是增加训练量;专门训练阶段, 训练负荷安排训练量达到最大, 并且有选择性地提高训练强度。比赛期:主要是完整的比赛练习, 专项训练安排在增加训练强度的同时, 相对减少或保持训练量。过渡期:负荷安排低训练量、高强度, 全面促进形成参赛竞技状态模式。
1 . 3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竞技状态的形成以超量恢复为生物学基础, 这一理论通过建立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关系, 以刺激-恢复后肌糖原系统的变化为依据而提出, 核心在于后一小周期训练的开始恰好处于前一周期机体超量恢复的最高点[7], 如图1所示, 通过3个小周期的训练叠加效应, 使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及能源供应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 从而促进运动员高水平竞技状态的形成。有研究认为, 长跑运动员可以用超量恢复说明其训练的规律, 即训练过程分为疲劳、恢复与超量恢复3个部分, 这种模式可应用在一次训练课、小周期或中周期训练中[8]。
周期训练层级的划分为训练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教练员可以根据比赛日程和季节的变化, 选择周期的顺序、内容和持续时间, 确定各周期具体的训练方式方法, 以决定运动竞技能力的高峰期以及该高峰期的持续时间。早期的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将一年作为一个大周期, 特别适合于具有季节性的项目, 如滑雪、滑冰和赛艇等项目。后来, 训练周期也作了改进, 针对一年双赛或三赛项目, 年周期内出现两个或3个大周期, 每个大周期再根据专项训练目标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周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 马特维耶夫本人也对这一理论不断完善, 提出应补充考虑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训练个性化问题, 以弥补一般性理论的不足[9]。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
2 . 1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
近年来世界竞技体育多赛制的巨大变化, 使得传统的分期训练理论已不能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诸如:一些运动和技术能力的同步发展带来的限制;无法提供竞技状态的多次高峰, 即在多次比赛中获得成功;基础和专项准备时间过长等[10]。在这种背景下, 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板块周期训练。“板块”一词最早出现在Verhoshansky (1985) 的专著《训练过程的程序化和安排》中, 用来指集中使用某一单方向负荷的阶段, 1999年Verhoshansky专门撰文对传统分期训练理论进行批驳[11]。20世纪90年代以Verhoshansky为代表, 近年则以Issurin[12]为代表, 在批判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缺陷的同时, 对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内涵进行了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2 .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板块训练是指一种具有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周期化训练模式, 由几个训练因素集合成一种具有专项功能和彼此紧密联系的单元[13]。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板块强调按序列依次发展运动员的各种运动能力, 并认为多种具有高度指向性的训练负荷不能同时进行, 单方向的集中训练负荷可以有效避免同步发展多种能力时能力间的相互干扰, 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具有可控性, 运动员需要的各种能力因而得到依次发展, 而不像传统周期那样要求同步发展。
基于上述训练理念, 板块周期理论划分了小周期、中周期、训练阶段, 并设计了不同训练板块的基本目标与要素。小周期包括若干训练课, 并持续若干天 (一般一周) 的训练周期[14] (见表2) , 中周期包括一系列小周期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15], 这种中周期-板块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是板块理论的最突出体现, 这种训练计划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加可控。
3种板块对训练分别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积累板块主要用于运动员积累基本的运动和技术能力;转换板块用于将运动员的运动潜力转变为专项比赛能力;实现板块实现运动员的比赛准备并促使达到预期参赛效果。积累板块和转换板块的持续时间不超过4个周, 实现板块的持续时间为2个周, 这3个板块被组合为以比赛结束为标志的一个独立的训练阶段, 一系列的训练阶段又构成了年度大周期, 如表3所示。
2 . 3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最关键、最基础是训练负荷的集中原理, 即只有高度集中的训练负荷才能产生有效的刺激, 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其理论基石:一是高度集中的训练要求将同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当所需训练的运动专门能力超过同步训练的数量时, 序列式训练成为唯一可行的路径。三是专门化的中周期-板块分别对训练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16]。与以往传统的周期训练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由于训练总量大幅减少, 降低了运动员过度训练发生的概率。二是多高峰的训练安排, 使运动员可以在整个赛季多场比赛中表现出高水平竞技状态, 更多地获取优胜。三是每个中周期需要评估的运动能力数量大幅减少, 使训练过程的监控更加有效。四是根据不同训练的主导方式, 营养饮食方案以及身体恢复计划可以得到适时地调整。五是由多阶段构成的年度训练计划, 可以促进重大比赛适时出现最佳竞技状态。板块周期理论与方法, 已经发展为针对高水平运动队频繁参加赛事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
3 两种周期训练理论分野与整合
3 . 1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分歧
当前, 竞技训练理论界围绕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学术争论颇多。从发展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缺憾与不足。一些学者认为, Matveyev的周期训练理论过分强调一般训练, 忽视了专项竞赛的需求, 这就使得训练过程从形式到负荷安排都脱离了竞赛对专项竞技能力的根本要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 高水平运动员若长期给予非针对性的一般训练安排, 机体的生理负荷就难以达到或接近专项能力适应水平, 长期下去必然导致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下降, 运动成绩的下滑。又由于赛事准备期时间长, 中间缺乏高水平的竞技比赛, 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强度刺激, 以致进入比赛期后机体对突然的高强度竞赛负荷刺激无法适应, 容易促发运动伤病。从实践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快速发展, 竞技比赛密度大幅增加, 高水平运动员只能依靠赛事间隙进行调整、恢复或针对性训练, 而不再像过去全年单项赛“大周期”训练那样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随着竞技体育赛事活动的深刻变化,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那些在赛季任何时间或整个赛季都要具备高水平竞技状态的运动项目。与传统周期训练模式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但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 板块周期理论也存在某种缺位。一是当前的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还不够细致完整, 还没有体现出准确性、多元化、多维度结构的思维特征与安排方式。二是板块周期的训练结构缺乏完全的准备期。如果准备期基础训练不够完整, 机体的能量储备就会有所缺失, 至比赛期就会出现体能缺乏、动力不足的现象, 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板块周期结构安排明显具有针对性的局部设计, 而不是总体版图, 因而缺乏全面综合发展的理念, 如果长年按此安排进行训练, 极易导致大强度造成的伤病而得不偿失。
3 . 2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整合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是当时训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其中训练安排理念与方法至今仍对训练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既要认识到该理论的历史作用, 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推进其发展,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从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具有一定互补性, 各自有其适应范围与应用领域, 在指导不同训练对象、不同竞技项目的运动训练实践中寻求整合路径。
从所针对的训练对象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是包括多年、全年及半年型的大周期以及中周期和小周期的理论, 其针对的训练对象既包括处于基础训练阶段、训练提高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 也包括处于最佳竞技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 而板块训练理论所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适应于处于最佳竞技或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所适用的训练对象范围更广。从所针对的竞技项目来看, 现代竞赛体制的改变并没有覆盖所有的竞技项目, 对于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来说, 多赛制与传统的赛会制相比明显发生了变革, 每年竞赛数量大幅增加, 但对于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赛艇、皮划艇等项目来说, 还是以成功参加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每年的两大赛 (世锦赛、世界杯;全国锦标赛、冠军赛) 为主要目标。前者的训练安排以板块周期为主, 最大特点是依据高水平运动员的适应规律, 强调以板块形式依次集中发展少数专项能力, 使运动负荷及其机体内部发生高度精确性反应。后者的训练安排以传统周期训练为主, 其优势在于突出了训练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的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应用于不同的训练对象与竞技项目, 并在训练组织的整体性规律和竞技状态的适时调控中实现应用整合。
4 结语
整合板块 篇7
2007年, 湖南省采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高中英语》。此教材直接与国际英语教材接轨, 教学目标明确, 任务清晰,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富有较强时代气息, 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套教材共11模块, 模块一至五 (必修模块) 每册包括3个单元, 模块六至十一 (选修模块) 每册包括4个单元, 每个单元由WTU、Word power、Grammar、Task、Project 和Self-assessment等七个板块构成。但由于学情、学校软硬件设施各不相同, 教师在具体使用该教材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惑, 尤其是不清楚在现行单元课时安排下怎样处理WTU和Project这两个板块教学内容, 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夸大这两个板块的比重, WTU和Project各用1个独立课时完成, WTU完全成了口语交际课, 而Project则作为活动课或写作课处理。而有的教师则忽略这两个板块或其中一个。WTU和Project 板块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学生的能力层次各不相同, 学生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精力、场所及一些硬件设施要得到有效保证都有相当难度。因此, 笔者根据平时教学积累, 就WTU与Project板块教学内容做了一些研究探讨。
二、Welcome to the unit与Project两个板块整合的必要性
如果说课程和学科专家连同出版单位编制教材是教材的“一次开发”的话, 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 依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减、调整和加工, 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 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单元的WTU板块由四幅图片与三个问题构成, Project由一篇文章和八个问题组成。WTU板块的主要功能是激活学生与单元话题有关的知识,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 为下一板块学习做准备, 同时也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生动的画面为该板块的语言学习设置了生动的语言情境, 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roject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属于探究式学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和交流汇报创造性地完成课题, 真正体现了“learning through doing”的理念,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从而达到学生真正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 这两个板块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属于语言的“输出”, 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支架。因此,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大胆尝试, 创造性地将这两个板块内容进行整合教学。
三、Welcome to the unit与Project两个板块整合的策略
WTU与Project两个板块整合教学, 绝非对两个板块内容进行简单叠加, 这样教学会回到走程序化的老路。
1. 确保板块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性
教师只有宏观把握单元脉络, 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才能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教材, 串联步骤, 设计环节, 形成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框架模式。《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七第三单元 (the world on line) 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如果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板块间内容显得零散, WTU的图片内容空洞, 学生对话题感觉无从说起, Project板块中设置的八个问题和本单元话题内容没有必然联系, 因此, 笔者将该两板块整合, 分为三个教学目标:
目标一:学生完成关于网络使用状况的a questionnaire。在问卷中提出诸如“1. What are your purposes of using the Internet? A. Search the information B. Send e-mail C. Make new friends D. Read the latest news E. Do shopping F. Play computer games G. Chat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H. Listen to the music or see the films 2. What advantages do you think surfing on the Internet have for teenagers? A. broaden one’s horizons B.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better C. promote goo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D. be good for study”等问题, 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分小组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为课堂内容的拓展做好铺垫, 为下一步说、写教学训练做好充足的信息输入, 避免在讨论交流时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 便于课堂教学顺利地开展。
目标二: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在课堂导入中设置了“1.How did people keep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ast? 2. How do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now? 3.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to use to keep in touch with your friends? Why?”三个小问题,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培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合实际情况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活动的参与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标三:完成“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话题作文。在目标一、二的基础上, 在课堂实例教学中分小组探讨不同话题, 如“the purposes of using the Internet”“ the advantages of using the Internet”“ the disadvantages of using the Internet”“ compare the traditional shopping and shopping on the Internet”, 给学生创设具体表演的空间和平台, 便于进一步进行讨论和交流, 降低任务难度和最大化再现和获取语料信息量, 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激发和帮助的作用。
2. 确保两个板块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材内容整合, 是基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领悟和把握, 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授, 创造性地、个性化地使用教材, 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适当调整或取舍课堂内容, 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但绝不能随意降低课程标准或破坏课程体系。教师着重进行教学目标“难与易、先与后、多与少”等教学操作层面上的调整, 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同时增加教学实效性。
(1) 找准两个板块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WTU要求学生在话题讨论中通过口头交流输出已储备的简单信息, 而 Project要求学生在学习话题内容的基础上以写书面报告形式输出储备知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 说与写并不是矛盾体, 两者相辅相成, 前者为后者做铺垫, 后者以前者为支架。前者要求教师激活学生脑海中与这个单元话题有关的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词汇基础, 帮助学生让新旧知识产生本质的联系, 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这个单元的学习兴趣, 方能水到渠成地完成Project任务。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做大量的备课工作, 结合现有的与该题相关的知识, 多渠道搜集相关知识, 在深度、广度上充实教材内容, 并加以积累整理, 为具体整合板块内容时做好准备, 同时建立一定的背景素材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生成的答案具备一定的预见性, 从而找准教学内容的切入口和最佳结合点。
(2) 找到两个板块与课文之间的联系点。
教师在精心备课和磨课时, 就会发现WTU、Project和Reading之间的联系。从本质来看, WTU板块是为课文拓展背景知识做热身准备的;而Project是对话题的必要补充和拓展。所以该两个板块的存在对课文分别起到了导入作用和延伸作用。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考虑各板块中的细节, 而且要对各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出很好的把握。并且运用好这种联系, 为课文的教学开展扫清障碍和做好铺垫。如模块七第三单元Reading 中讨论了“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 因此, 在整合教学内容中就以网络的利与弊作为联系点, 为阅读和写作埋下伏笔。
3. 确保两个板块教学内容整合的操控性和实效性
WTU与Project侧重让学生交谈、讨论和展示成果, 开展教学活动时, 学生往往显得有些散乱, 且学生讨论时习惯用中文表达, 课堂热闹, 但内容空洞。如何保证两个板块整合教学的操控性和实效性?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和学校实际出发, 一切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其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 在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创设真实有效情境, 兼顾各层次学生学情, 不过高或过低臆测学生能力, 充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使整合教学内容发挥应有效果。
(2) 讨论时要求学生做好要点笔记。
不管是group work还是pair work, 在学生参与活动时确定每小组有记录员, 将讨论的要点以纲要的形式体现出来, 以确保学生思维结果及时生成。同时, 学生在汇报时也会有章可循, 不会漏点, 也更利于后发言的其他同学做出补充。
(3) 注重对学生成果的评价。
在完成讨论之后, 一定要组织几组或更多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引导鼓励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观察者和评估者, 应及时对学生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力进行有效评价, 让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得以实现, 最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 教师只有真正领悟新课程标准, 把握《牛津高中英语》的特点, 更新教学理念, 根据学生和教学需要,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删减, 或者适当调整教学顺序, 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来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 才能取得最佳课堂设计方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摘要:本文提出了牛津高中英语教材Welcome to the unit (WTU) 与Project板块有机整合的教学观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以课标为标准, 从实际出发, 探讨了关于该两板块整合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牛津高中英语,Welcome to the unit,Project,整合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俞红珍.论教材的“二次开发”——以英语学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左焕琪.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