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式(共12篇)
板块式 篇1
摘要: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 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 这就是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板块式教学。板块结构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 它首先要为教学内容服务, 因此, 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板块是板块确立的主要依据。其次, 为了使板块教学不流于形式,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还必须根据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块”的量和序, 并明确“块”与“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如何推进和连缀教学板块, 关键策略是有序、有效和和谐。
关键词:板块式教学,有序,整合、优化教材
“板块式教学”最早由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所谓“板块教学”,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 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科学有序地推进课堂教学进程, 对于生动细腻地展现课堂艺术魅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如何进行板块教学, 特别是如何设计以及操作教学板块呢?下面就“板块”的确立、“板块”的推进和连缀等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作一点简要的探讨。
一、有序
板块式教学结构由若干“板块”组合而成, 但“板块”不是孤立存在, 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成, 它是有机整合的, 当各板块按一定的“序”合理排列的时候, 才能显现出简洁明快、清晰流畅的结构美。教学板块的“序”, 主要表现在教学板块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它主要包括板块的并列式逻辑关系和板块的层进式逻辑关系。
案例1:《七颗钻石》
板块一:读一读, 读出童话的美感
板块二:思一思, 思出童话的精妙
板块三:想一想, 想出童话的留白
三个板块整饬分明, 又自然舒展, 分别从童话曲折的故事情节、积极的教育意义和奇妙的想象三个角度来解读课文, 三个板块是并列共存的。但从板块的内在联系来看, “读一读”正是为“思一思”作好铺垫, 而“思一思”又为更好地“想一想”作好了准备, 因此又有一种层进的逻辑关系。
案例2:《台阶》
板块一:踏上台阶, 走近父亲
板块二:凝望台阶, 感悟父亲
板块三:回看台阶, 探究父亲
板块四:回味台阶, 描写父亲
四个板块向我们展现了课堂教学的两条线:台阶和父亲, 台阶从踏上—凝望—回看—回忆进行描写, 显示了解读文本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的层次;父亲则从走近—感悟—探究—描写来展开, 表现出对学生能力训练要求由低到高的逐步提升, 表现出层进式的逻辑关系。
不同的板块设置, 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但不变的是, 板块的“有序”来自于对教材实实在在的把握, 来自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对课文有深刻钻研、提炼与体悟, 能先将书“读厚”, 再将它“教薄”, “以简驭繁”、“举重若轻”。
二、有效
1. 合理安排顺序, 板块明晰有效
板块教学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 各板块犹如电子技术中集成电路中的集成块, 不同的组合形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作者介绍”这一内容为例:
案例3:《七颗钻石》
在第一板块, 老师由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入手, 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关注, 并结合页下注释了解作者的简单资料:俄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
在理清了故事情节、领悟了本文“爱心”的主题后, 老师又设置了“走近作者”这一板块, 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对作者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并以托尔斯泰的名言“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 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作结。
两个板块, 两句名言, 两次对作者的解读, 遥相呼应, 但没有停留在同一层面上, 体现出一种递进的层次, 借助对作者的认识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对主题的升华, 也推动了课堂教学板块的进程。
案例4:《阳关雪》
老师在“走近作者”板块出示了关于作者的两段材料:
材料一:余秋雨, 1946年生, 浙江余姚人, 艺术理论家, 中国文化史学者, 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上海写作学会会长。在内地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 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
材料二:“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一个人种, 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 而是文化的。”——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 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
“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 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要摆脱也摆脱不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
然后请学生阅读《阳关雪》第1节, 结合材料和课文, 以余秋雨的身份说明:我更喜欢哪个简介?为什么?
这一板块辐射到整堂课, 一举三得: (1)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 (2) 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3) 帮助学生把握住文章的基调。如果仅在导入中介绍作者, 或在结尾处作为总结, 都不可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案例5:《我的母亲》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集中地介绍作者的生平情况, 但文中有两次对作者情况的补充介绍:
“解读母亲”板块:家里没有米下锅……当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景象, 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 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 情愿节衣缩食, 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我到十岁的时候, 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教师的每月束修已加到十二元, 算增加了三倍。
“读懂作者”板块:1937年, 因所谓“抗日罪”被捕的邹韬奋在牢狱中仍然奋笔疾书……邹韬奋想到自己的一切最初都是由母亲赋予的……母亲已早逝……只有为民族、为人尽力多做一点事, 才算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告慰与报答……他在《经历》一书的扉页上挥笔写下一句话——“推母爱以爱我民族与人群”。
前者帮助学生领会母亲见“我”挨打, 一边哭一边说“打得好”这一复杂的情感, 后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 并且作者介绍成为板块之间的“黏合剂”, 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认识作者的过程, 而作者介绍又适时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相辅相成。
以上三例, “作者简介”在课堂中的不同位置便引起了不同的作用和效果, 因此板块之间应讲究先后顺序、轻重关系、快慢节奏等合理安排和结构优化, 这样教学板块才能清晰、高效。
2. 钻研提炼主题, 板块精练有效
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读, 但头绪越多, 犹如蜻蜓点水, 学生学得越肤浅, 因此一堂课的教学板块宜精不宜多, 3~4个最宜。而板块“主问题”, 犹如在纷繁复杂中占据一个制高点, 将问题筛选、整合、优化, 往往入口小, 但覆盖面广、牵引度深, 使课堂内容精练、高效。
案例6:《背影》
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片段: (1) 文章哪个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这件事?找出来读一读。
(2) 作者是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背影的?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写。
拓展迁移:用截取法描写父母为你做过的一件事。
《背影》是一篇经典美文, 可以发散的角度很多, 内容也很广, 老师只精读一段, 提出一个主问题, 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学生可以轻易从文中找到:外貌 (黑布小帽、深青布棉袍) , 动作 (攀、缩、倾等) , 但父亲为何如此穿着 (颜色、材质) 、为何动作如此缓慢而蹒跚, 学生须阅读上下文, 联系父亲的身体状况、当时的家境、写作背景等等, 才能在一步步的解读中理解父亲的形象,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7:《窗》
在第一板块理清小说情节及主题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不靠窗病人的恶的念头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找出表现不靠窗病人心理活动的三个关键句) 如果当时他把这几句话说出了, 你觉得他会带着怎样的感情、用怎样的语气来说呢?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 围绕三个句子进行句意的比较、感情的揣摩、朗读的指导, 使学生逐渐领会恶念的产生、发展以致变成恶行的过程, 抓住一个点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对文本的解读深入而有效。
三、和谐
在课堂上, “板块”之间要有层次, 但“板块”并不是机械地推进的, 板块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几个板块浑然一体, 不露痕迹, 使整堂课流畅和谐。
1. 注重过渡连缀
案例8:《勇气》
在这堂课中, 老师围绕“故事”展开:先由老师讲一个故事, 再请学生向大家讲故事, 通过两个故事的比较引出怎样的故事才能吸引读者、故事中怎样表现人物和主题等一系列教学板块。
由“故事”连缀课堂, 在内容上前后照应, 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内在的“板块”毫无外在雕琢的匠气, 整堂课浑然一体。
2. 注重创设情境
案例9:《赵普》
在这堂课中, 老师引进了“评书”这一课外资源, 向学生介绍了“评书”这一传统表演艺术的特点, 并让学生欣赏了《杯酒释兵权》评书表演片段。在此基础上, 这堂课围绕“评书”创设情境, 设计了如下板块:
板块一:整体感知——读出故事味儿
板块二:分析人物——像评书一样表现人物
板块三:西中书场——我来创作评书段子
整堂课在内容上由读→赏→创, 形成了具有层次性的板块, 但因借助“评书”这一表演艺术创设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整堂课一线贯穿, 丝毫没有板块的停顿、分割的感觉, 表现出一种艺术的美感。
综上所述, 板块式教学设计植根于学生实际, 着眼于教学实际, 着力于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 既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革新, 又是课堂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着力体现;既有很强的操作性, 又可呈现独特鲜明的个性。因此, 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有它长久的生命力。
板块式 篇2
周崇典 2006年4月2日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下面请看两个教学设计实例。例一:《论求知》教学简案。
课的总起:朗读课文,用一句话表述阅读课文之后的感受。分层推进:有如下四个教学板块。1.识词实践(约8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字词,教师有选择地让学生听写下面的词语: 消遣 装潢 运筹 偏执 愚鲁 挑剔 吹嘘 炫耀 揣摩 梗概 蒸馏 博学 狡黠 掩饰
2.背读实践(约8分钟)
每人背三至五条名言,择其一条,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如: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
3.析读实践(约8分钟)
讲析课文中重要的一个段落: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请同学们自主解决如下问题:①这一段的结构模式是,②这一段的层次划分是,③这一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是,④这一段中“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中,“明智”与“聪慧”能互相换位吗?⑤“塑造”一词为什么用得好?⑥如果就分总式结构写段,总说句除了用“总之”领起外,还可以用哪些词语? 4.学用实践(约13分钟 重点学习、运用一种“三列式”的语言表达方式。所谓“三列”,就是一个句子成分、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小段由三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并列成分构成。如: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
学习之后,同学们自选内容,就“青春”(或“书”“时间”“学习”“读书”)等,每人写一个“三列式”的句子或者段落。
这个设计的特点是线条简洁,内容朴实。教师将课文中重要的语言训练内容分为四个学习的板块,较完美地覆盖了教学内容,“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例二:《卖油翁》教学简案。
教学板块:四读 四说——全课教学由“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相互交叉构成。
1.导入,初读课文。(约6分钟)
①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现在江西省永丰县)人,著名文学家。
②学生读课文,老师检查预习情况。解决字音的认读与字义的理解问题。2.第一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译文(约10分钟)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顺畅。②学生自读自译。
③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④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⑤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⑥学生再读课文。
3.第二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析文句。(约10分钟)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语调的轻重。
②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教师示范:“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文章开篇就用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的特有技能以及他对自己的欣赏。
学生们发言,老师点拨。如: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这句话有两层,写了陈尧咨的一次活动,由此引出一个更重要的人物卖油翁,作者一下子就把他的神情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写卖油翁看射箭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示他对陈尧咨射技不是十分地肯定,这就给故事的发生、发展设置了悬念。
3.第三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品字词。(约10分钟)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景。
②请同学们用“……用得好……写出了”这个句式谈谈对字词的品味: “善射”用得好,写出了陈尧咨的特长;“自矜”用得好,画出了陈尧咨的神态。“睨”和“微颔”用得好,写出了卖油翁不以为奇的心理和神情。
“忿然”用得好,写出了陈尧咨的恼怒;“笑而遣之”用得好,写出了陈尧咨的折服。
卖油翁的“无他,但手熟尔”“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用得好——它们反复出现,借卖油翁之口点出了事物的真谛,也表现了卖油翁的谦逊与朴实。
4.第四个教学板块:读课文 说感受。(约8分钟)①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②同学们就“感受”进行发言准备。③学生发言,老师评点。
这个设计的特点是双线结构,内容精细。“读”与“说”两个“板块系列”中的小板块彼此依存、交叉、交替、连缀,教学的过程显得严整而又细腻,表现出一定的结构之美和造型之美。由于需要“读”与“说”,便充分而科学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课中有充分的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希望。由于小板块的细致划分且学习要求与角度的变化,学生能够读得起来,也能够说得起来,整个教程同样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块一块地来落实”,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努力。由上述教例,我们可以体会到:
由于板块式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方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教学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这种“微型”课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调控技巧,使课堂教学呈现热气腾腾的教学局面。
由上述教例,我们可以体会到:
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
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由上述教例,我们还可以体会到:
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对“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不要老是千“课”一面,不要显得呆板和机械。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有如下的两种途径。
第一,要因课文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思路。
课文有文体的不同,有语体的不同,有长短的不同,有深浅的不同,有教学中的地位不同,我们应针对这些不同而精心运筹,巧妙组合,使各课的教学思路有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如: 《紫藤萝瀑布》是精短的散文,可对其设计“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的教学思路。
《桃花源记》是奇美的文言散文,可设计“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教学思路。
海伦的《我的老师》是朴实的长篇散文,可设计“浏览—感悟—精读—积累”的教学思路。
《十三岁的际遇》是优美的较长的散文,可设计“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段”的思路。
《琵琶行》是长篇文言自读课文,可设计“诵读—听读—选点品读—佳句积累”的教学程序。
《过万重山漫想》是篇幅很长的美文,可用“欣赏美文—品析美点—领悟美意(用诗的语言,多元地表现主题)”的流程来组织教学。
如此等等,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不落窠臼。第二,可尝试对一篇课文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
就拿《卖油翁》来说,我们前面设计了四读四说的“板块交叉式思路”,其实我们还可以构想如下的教学蓝图:
1.三块式:品析 积累 背读
2.四块式:正字音 明词义 析文句 背全文(或:朗读 译读 品读 背读)
《蜀相》板块式教学设计案例 篇3
关键词:板块式;教学设计;案例
板块式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并列又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本文以《蜀相》为例,分“课前板块”“课中板块”“课后板块”三部分阐述。
一、课前板块
(一)深入教材读文本
《蜀相》以武侯祠荒凉之景表达作者的凝重、景仰、叹惋之情,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其忧国忧民之志、怀才不遇之感,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代表作。在单元教学中有引领作用: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各篇时,能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单元学习的质量;同时我将作者“穷则兼济天下”的精神,看作是对职业学校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一个抓手,培养学生身处逆境不坠青云之志、健康昂扬的审美情趣。
(二)分析现状制订目标
我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班的学生,他们爱阅读,尤其是“微阅读”(微博、短信),能说会道;经过初中及中职一年的课本学习,校本教材《晨读》的背诵,积累了一些古诗,熟悉诗歌的常识,掌握了一些鉴赏方法,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三)阐述理念论方法
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设计课中板块,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以读、感贯穿课堂,本着简化板块、优化板块的原则,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每一个板块主要突破一个目标,板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体现教学结构。
本课所涉及的教学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现代教具……
(四)学生课前作准备
针对教材及学生实际,强化课前预习工作,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上课做好准备。任务如下:
1.搜集杜甫诗句、生平事迹,观看视频《唐之韵·千秋诗圣》;
2.了解写作背景。请你用“我了解的杜甫”介绍作者;
3.熟读诗歌,找一联喜欢的诗句,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二、课中板块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蜀相》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出师表》MTV,渲染氛围)
诸葛亮穿越时空隧道,于春节前去草堂拜谒杜甫,享受了数百年后的文化科技成果。想在网上与刘备QQ聊天,发现用刘备作网名的有很多,过渡到杜甫诗句竞赛。接着用一句过渡语,诸葛亮穿越时光隧道,今天我们也要穿越时空隧道,跟随杜甫去瞻仰武侯祠。(板书课题、作者)。
情境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把学习变成精神需要(赞可夫)。短短2分钟导入,《出师表》MTV不仅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的冲击,还把学生带回到战火纷飞的三国。穿越式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同时给学生以示范,读诗要发挥想象。诗句竞赛强化学生的积累。
(二)课中板块一:裸读——深情诵读,感知悲情
“裸读”即直接地、本真地、质朴地读,尊重自己阅读的初始感觉,发挥自己的想象。“裸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拒绝“被阅读”。
(三)课中板块二:赏读——深入品读,体验悲情
这一板块有三个环节:
一品景中情:体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再品事中情:领会融情于事、怀古伤今的写作目的
三品泪中情:深味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四)课中板块三:“悦读”——拓展延伸,交流感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读,即快乐阅读,自由阅读,享受阅读,从阅读中学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滋养,达到内在的充实与从容。
1.学生朗读诗歌《倾听杜甫》(配乐:《高山流水》),体会沉郁顿挫、忧国伤时的诗风。学生齐背诗歌,升华情感。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一民族的最强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践行古人的遗愿,涌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撷取几朵浪花,分享感动。
读书要读到书中的智慧之言,《倾听杜甫》理解沉郁顿挫,解诗要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由诗及人,由人索义,从而化解教学难点。
(五)作业指导
除了要求学生背诵《蜀相》、赏析杜甫的《八阵图》或者《咏怀古迹五首》、巩固赏析方法外,我要求学生搜索武侯祠的景点,以“欢迎来到武侯祠”为开头,写一段导游词。另外,我还推荐学生欣赏《古诗朗读》《中华诗词》,扩大知识面,加深对单元教学的印象。
三、课后板块
回顾总结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及上课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如下:
优势:课前准备充足,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导入部分冗长,以致后来的时间有些紧张;诵读、涵咏的时间还不充分,课堂巩固练习时,学生思考很仓促,回答不尽如人意。改进:舍弃导入部分的一些内容,可以省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费力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还要给足诵读、涵咏的时间,让学生读足韵味,理解到位。《蜀相》是名篇,研究再深入些,引导更灵活些,表达更洒脱些。
总之,板块式教学思路有效地解决了困扰诗歌教学无序的问题,它就像一座层次井然能让我们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如何正确、高效地使用板块式的教学方法,并把它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尚待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继续探索。
板块式阅读教学的设计策略 篇4
“自主互动”理念下的“目标引领,板块推进”阅读教学模式是完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理念,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内涵
所谓的“板块式”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编排成几个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板块,即教学内容或教学过程都是呈“块状”分布和排列的,这种“块状”设计主要是通过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每一大板块的教学过程中,都形成几个相互联系,逐步推进的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而每一个训练板块的内容根据学情而定,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使用“板块式”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可从阅读文本的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进行“板块”划分和编排。下面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设计讨论“板块式”设计策略。
二、“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策略
从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析,是若干“有主题活动板块”的有机组合,而每个“板块”都是对文本重要信息的处理。这些“板块”在学科逻辑结构上大致可以分为:并列式、承接式、总分式等。本文通过江苏省第十六届青年教师优秀课评选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案例,对三类的模块组合模式的设计进行说明:
1.“并列式”板块组合模式
所谓“并列式板块”,就是从教学内容看,课文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有主题的模块,各个板块的主旨是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但各板块组合在一起又反映一个共同的主旨。例如: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片段
复习导入:
1.读题。
2.找出文中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交流。
过渡: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其实就是他精神品质的体现。谭老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藏在哪里呢?
一、读一读文中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描写。
1.默读全文,用笔画出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并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2.读文交流。
二、聆听周围人的述说
1.思考:文中还有一些语言描写不是谭老师的,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理由要充分)
三、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
1.出示文中几处环境描写的句子:
天阴沉沉的。
……
2.自由朗读,说说自己从这些环境描写中读出了什么?
3.交流。
4.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
……
这个教学设计围绕“最后的姿势”这个中心、“谭老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藏在哪里?”这个主问题,设计了三个板块:“读最能打动你的语言动作”、“聆听周围人的述说”、“讨论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板块是从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设计的即:“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烘托”。这三个板块虽然相互独立,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为表现人物服务。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还学会了表达。在阅读教学课堂中仅仅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不够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内容”与“表达”的统一。学生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既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要知道言语的表现形式。阅读教学要做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2.“承接式”板块组合模式
这种板块组合方式中前一个板块往往是后一个板块的基础,后一个板块在前一个板块的基础上展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起承转合,使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移。例如: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盐城市实验小学季艳梅
教学流程
一、复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细读外貌,设置悬念。
1.初次相遇,小女孩见到的爱因斯坦是什么样子?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找一找。
2.结合关键词句感受爱因斯坦的外貌特点。
3.引出小女孩的情感态度。
三、情感变化,解读性格。
1.初次见面,爱因斯坦留给小女孩的印象非常邋遢。但是父亲告诉她,这个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2.就是这个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在后来的日子,却与小女孩成为了好朋友,文中这样写道: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3.学生质疑“为什么女孩有这么大的变化,爱因斯坦什么地方吸引了小女孩呢?
4.学生自由读课文4-6自然段,用关键词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5.学生自主交流,多角度展现爱因斯坦的特点。
(1)富有童心。(2)谦逊。(3)虚心求教。
外貌的变化: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对照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四、再读外貌,感受人格魅力。
与小女孩的相处,爱因斯坦的外貌、工作室发生了变化。那他以前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他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
抓住关键语句感受爱因斯坦的潜心科学研究的品质。
上面的教学案例把外貌描写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季老师分别设计了“细读外貌,设置悬念”、“情感变化,解读性格”、“再读外貌,感受人格魅力”三个板块。从这三个块的整体关系来看,它们以承接式组合,前一个板块是后一个板块的基础,为下一个板块的教学做准备。
学生初读爱因斯坦的外貌会觉得这是一位邋遢、奇怪的人,甚至还有一位学生认为他“没有家教”,对“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产生怀疑,并产生了阅读期待:“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在第二个板块中学生通过自主朗读交流,从多角度感受了爱因斯坦的特点,特别是爱因斯坦外貌的变化,更是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位有童心、谦逊、虚心求教的老人。第三个板块,教师通过“那他以前为什么不是这样呢?他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这个讨论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的品质,人物形象也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起来,学生的思维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螺旋上升。
3.“总分式”板块组合模式
所谓“总分式”板块组合模式,就是教师在整体解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文章的宏观框架和文章个别段落语句来设计阅读教学。整个课文的阅读教学以点和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生既能从宏观上整体地了解课文内容,又能从文章微观细微之处欣赏最美的片段,从而达到“抓大、看小”的目的。例如:
《跟踪台风的卫星》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王雯静
一、回顾关键句子,了解科学知识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跟踪台风的卫星。(朗读课题)
2.阅读者一类文章,我们首先要了解课文给我们介绍的科学知识。
3.文中有两个角色,它们分别是谁呢?台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卫星是一种科学事物。
4.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归纳,课件出示表格中相应的词语,再读一读表格中的词语。气象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
5.比较科学知识与课文。
二、精读文本语言,了解科普知识。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你觉得写得特别有趣的地方画出来,再读一读。
2.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三、感悟科普类童话的特点
1.拟人的手法。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台风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把跟踪台风的卫星写得神通广大。
2.生动的情节。科普童话不仅有拟人的手法、有趣的语言,还有生动的情节。
这个案例中的三个板块就是一种总分关系:第一个板块“回顾课文内容”就是让学生从主体上把握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本课有了一个确切的定位,这是一篇科普童话。明确本节课的两个学习目标:一是了解科学知识,二是感悟“科普童话”的文体特点。在下面两个板块中落实这两个教学目标。第二个板块“精读文本语言,了解科普知识”,教师提供表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完成表格,了解台风的科普知识。第三板块教师让学生围绕“文中哪些地方吸引你”展开讨论,从而感悟科普类童话的特点。这三个板块各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它们围绕“一条线,两个点”层层展开设计,思路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教材重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集中精力完成学习目标,他们的收获是丰硕的。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而言,“板块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思想上是一种很有魅力的突破,在实践上是一种富有创新的设计,在教学效果上是一条快捷的通道。同时板块设计并不是单线的,死板的,它可以是复式的、多层次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师的个性特点灵活设计。
“板块式”教学呈现方式机动灵活、组合形式多样,可以充分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例谈 篇5
在阅读教学方面,经过长期的探讨与实践,我创造了两种实用的、得到专家和同行公认的教学技法。
一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板块式思路”。
一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本文重点谈我所创造的“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
一
1993年3月,我的系列论文“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开始在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上连载。第一篇文章就是评点上海市教研室徐振维老师的《<白毛女>选场》教学案例。在评点文字中,我提出了“主问题”的概念,同时提出来的,还有“板块式”这种说法。(见《中学语文》1993年第3期《只提了四个主问题――《〈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我在评点中说道:
……
从教者所设计的四个“主问题”看,这节课呈现一种“板块式”的课堂教学结构。每一个问题,都引发一次研究、一次讨论、一次点拨。四个主问题形成四个教学的“板块”,结构清晰且逻辑层次分明;每个教学板块集中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全面,又显得比较深刻。
再从四个“主问题”本身看,问题的设计极富特征。这四个问题,可称为“串问”或“顶针问”,四个问题一个接一个,涉及的内容一个比一个精细、深刻,似乎一气呵成,组成了完满的教学结构。
……
从此以后,“板块式”和“主问题”就成为我倾力、倾心的研究目标。
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它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一般的阅读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是开讲,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分析,然后小结课文特点。而“板块式”思路是呈“块状”的。这种块状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
请看几个“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设计。
1.课文《说“屏”》:
选几个词儿读一读
选几个句子说一说
选一个精段品一品
这是从“学生活动和能力训练”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2.课文《行路难》:
欣赏课文中的美句
解析课文中的难句
这是从“课文理解”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3.课文《泥人张》:
学习活动之一:概说课文
学习活动之二:细品课文
这是从“教材处理”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4.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阅读欣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阅读欣赏《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阅读欣赏《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这是从“开发资源”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自读课文:我们读懂了什么
讲读课文:同学们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这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6.《云南的歌会》:
话题一:《云南的歌会》的结构层次美在哪里?
话题二:《云南的歌会》的民风民俗美在哪里?
话题三:《云南的歌会》的描写片段美在哪里?
这是从“主问题”设计的角度设计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从以上教学思路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板块式”思路的比较明显的特点:
1.简洁,实用,好用。教学过程非常清晰,非常有序。能够十分有效地改善大面积课堂教学中步骤杂乱、思绪不清的问题。
2.课堂教学明晰地表现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的教学态势。“块”与“块”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托,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3.由于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
4.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创意的水平。
5.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也就是说,有些“板块”是明确地归属于学生的活动的,这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6.教学过程中因为“板块”的清晰存在而容易协调教学节奏,能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
7.实际教学之中,“板块”组合的形态、形式非常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由于“板块”内涵的本质内容是整合教学资料与安排课堂活动,所以它可以用于各种文体或各种课型的教学之中。
8.以鲜明的逻辑步骤形成清晰的教学层次,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
可以说,“板块式”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对于传统的教学思路而言,“板块式”思路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创新,是一种很有魅力的突破,是一种具有实力的挑战。
二
教学思路设计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如果没有教学思路的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一片混沌。
“板块式”思路因为“简明”而可以成为大面积上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设计的首选。其操作要领如下:
1.从“线条简洁”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线条简洁”的主要特点是,一个课或者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活动的角度非常清晰但教学的步骤又不是很多。
如《最后一课》的教学过程,由如下两个重要的教学“板块”组成:
课文品读之一:文意把握
课文品读之二:片段欣赏
这一节课立足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入课文。板块一“文意把握”是“面”,板块二片段欣赏是“点”。全文的教学点面结合,既整体式地了解课文内容与情节,又集中力量欣赏最美的片段,从而达到“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2.从“重点突出”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教学思路的设计应该确保在“清晰”前提下的“重点突出”。或者是某一个教学步骤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给予更多的时间;或者是大多数的教学步骤都关涉到某个教学内容,以显现明确的教学目标。
如蒲松龄《狼》的教学设计,其教学的主体内容就显现得相当精彩:
一读,从“屠户”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二读,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三读,从“故事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四读,从“叙议结合”的角度理解课文的脉络;
这个教例的思路是清晰的,是“板块式”的,同时又表现了重点突出的特点,教师将教学视点集中在“课文脉络”之上,运用“多角度反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不仅使课堂教学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学法熏陶和阅读技能训练。
3.从“情境生动”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即给课文的教学有意地贴切地假设一种教学的情景,但同样的,这个课的教学又是步骤清晰、线条简洁的。
如列夫?托尔斯泰童话《七颗钻石》的创新设计:
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
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
这个课例思路清晰,让学生生活在美好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朗读,第二板块主要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的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4.从“活动充分”的角度进行创新设计
“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应是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要义,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和教学技艺成熟的标志。根据“学生活动充分”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思路的设计,可以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价值。
如《生物入侵者》的教学创意。
课堂活动之一: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中语汇
课堂活动之二: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
课堂活动之三: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这个课例鲜明地表现了“学生活动充分”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地占有了课堂学习的时间,并进行着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学习实践活动,实在是“美”,真正是“实”。
……
总之,“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教学设计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除了一个“课”之外,它可以“小”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它也可以“大”用到一个单元之中,使这个单元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它就像一个小小的魔方,各种组合都充满新意,都会为驾驭它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增添光彩。
析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 篇6
【关键词】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简洁清晰;重点突出;环环相扣
余映潮老师是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所创建的全新的阅读教学法——“板块式”教学,以“块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情趣的提高,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余映潮老师曾为“板块式”教学作出如下界定:“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①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语文课堂教学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困境,为其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也实现了语文教学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内容美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
一、教学过程简洁清晰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其教学过程是呈块状分布的,“块”与“块”之间清晰明了,每一个“小块”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活动相应地具有针对性。由此,教学过程将不再显得繁琐复杂或是单调乏味。余老师所讲授的《说“屏”》就是很好的范例。
在《说“屏”》教学中,通过简洁地导入,学生在余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屏”这个词的词义变化以及题目中引号的特殊用法,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也由此被激发。而后,余老师通过板书呈现的方式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一,文序分析;二、信息提取;三,事物评价”。如此学生一目了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余老师紧紧围绕这三个教学环节展开,不蔓不枝,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化”与“优化”。
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块状”的形式呈现。这样,每一个板块的展现是为完成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由此突出明确。
《说“屏”》教学伊始,余老师从文章题目入手,对“屏”的词义引申变化作了阐释,并让学生学习了引号的“特殊强调”的作用。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了标题的重要性,也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余老师紧紧围绕“文序分析、信息提取、事物评价”三个板块展开,且每部分的教学侧重点突出明确。具体而言,“文序分析”环节中余老师设置了一个小问题“假如没有这一段,会怎么样?”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必须重读全文,理清文意,了解每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清部分之间的关系。②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不断地探讨,明确全文是从五个方面加以展开:“一、引出说明对象;二、屏的作用;三、屏的分类;四、屏的用法、五、文章的表达目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在“信息提取”环节中,余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将全文浓缩为一篇微型说明文”,做法是“用勾画文章有关句子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速读法;而在“事物评价”活动部分余老师则让学生在所设置的四组16个词语中自选一组,通过造句的方式评价、赞美“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③余映潮老师的《说“屏”》教学,不仅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实践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总之,余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都非常明确,学生的活动也非常充分。余老师的教学真正实践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虽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以“块状”的形式呈现,但“块”与“块”之间并非割裂,而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说“屏”》教学实录中,余老师在“文序分析”环节伊始,就让学生先拿笔勾画出自己所建议的词语进行重点朗读。乍听,我们感觉并无新奇可言,只是新字词积累罢了。但是,活动进行到“事物评价”部分,看到屏幕上出现的“微妙、擅长、休憩、得体”等词语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词语的积累是为此环节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评价说明对象做准备啊!词语的理解是为组词造句做铺垫;而造句的过程是进一步理解词语的过程。余老师将这两个环节连接地恰到好处却又自然天成!此外,“文序分析”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各段落的表达作用,这也就为“信息提取”一环节做了很好的热身活动!
四、结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教学过程简洁清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与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①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教学大参考·名师研究.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教学大参考·名师研究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说教学中的板块式分割组合法 篇7
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部分(或要素)组成的。同样,部分(或要素)组合在一起,便可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依据这个原理,我们也可以把小说这个整体分割为四个部分,亦即四大板块———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显示为下表:
各板块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面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祝福》为例,用图解的方法,具体说明各板块及要素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对整篇作品从整体上进行分割,也就是由一般到个别(演绎)。
通过上面的图解,各板块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然后,把各板块加以组合(归纳),可组合为下面的金字塔形结构图:
板块式 篇8
第一板块:创设“三境”, 让学生自然“相遇”教材。自然性是问题教学活动的首要特征, 它要求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不是教者给学生强喂一套潜规则, 而是让学生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自然相遇需要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情境、交融的心境。因此, 创设“三境”就是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前奏曲。
例如, 教学《小小的船》, 教者通过播放学生猜谜语活动录像:谜面是“有时挂在天边, 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 有时像把镰刀。”学生略加思考就能答出谜底 (月亮) 。其实猜谜就是问题的潜在引领, 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进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接着创设情境, 教者让学生根据谜面动手画月亮, 再对照书上插图欣赏月亮, 然后跟着DVT音乐教唱《小小的船》, 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平时看到过哪些弯弯的事物, 并动手画一画, 与月亮比一比谁美?接下来通过反复朗读“弯的月儿小的船, 小的船儿两头尖”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在读中比较、感悟语言的美、月儿的可爱。最后播放曲子, 教师描叙, 让学生闭眼想象, 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图想象, 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指导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把想到的美景读出来。这样就能把学生的心境带到文本中, 实现了情感共鸣, 达到了“四心”想通的目的, 即学生的心通过教者的心, 勾通了作者的心和编者的心。
这节课上, 教师以一颗童心把自己的教学机智与创设教学情境有机结合, 营造出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歌唱、画画、诵读、理解、体验、感悟。学生处在情与境的交融中, 感到新奇有趣, 学习情趣高涨, 几乎没有觉察到在上语文课, 没有觉察到老师要求他们热爱大自然。但通过创设“三境”, 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 不是把知识和精神的“食粮”强行“喂食”, 而是让学生在画一画、唱一唱、读一读、想一想, 在流畅的教学进程中与教学内容自然相遇, 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第二板块:激活思维, 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探究性是问题式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特征。当学生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学生选择什么、学习什么、探究什么, 完全出自一种情趣、某种需要。但师生的双边活动一定要在教师的掌控之下, 否则会游离教学目标。因此, 只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 才能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被动的知识灌输变为能力的培养。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没有标准答案, 不过得到答案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实现从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转变,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成为课堂的主人, 成为求知的探索者。
在教学《雨铃铛》儿歌中, 教者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贴近学生实际、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读了这首儿歌, 你想了解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寻找那些朴素迷离的答案。然后分组设计问题, 互相提问, 互相解答。接着请学生走上讲台当“老师”, 提出问题, 让大家解答。通过“引、扶、放”教学法, 启发思考、引发探究, 必将燃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定充满生机和活力。
提问应具有哪些条件?第一, 问题本身要具有启发性, 也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第二, 要具有开放性, 提出的问题, 要让学生能从各个思维的角度和方向寻找答案;第三, 问题能引起求知的兴趣, 有引起对话的魅力, 就是孩子和问题的对话, 同时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引起对话。
第三板块:设疑解难, 让学生自我挑战新知。挑战性是问题式教学活动的第三个特征。挑战, 无处不在。人生因挑战而精彩, 课堂也因挑战而充满魅力。因为问题最能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吸引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得在教学《朝发白帝城》时, 教者提出如下问题:为何取名为白帝城?诗人为何要从白帝城出发, 他要去哪里?千里江陵怎么一日就能“还”?“轻舟”到底是什么“舟”?既然那么快, 怎么还能数山有几重呢?这些问题也许是“节外生枝”, 但把这些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后寻找答案, 就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不断求知、彰显个性的良好习惯。这个习惯就是“自我挑战”。同时把课内延伸到课外, 激发学生遨游学海, 体验自我挑战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以问题为纽带, 从自然性、探究性、挑战性三要素入手, 充分释放学生自由、自主、自探的能量, 那么, 这样的课堂必定充满活力、彰显魅力。
摘要:从自然性、探究性、挑战性三要素入手, 寻求语文板块式教学模式, 通过问题创设“三境”、激活思维、设疑解难, 让学生自然“相遇”教材, 自主探究问题, 自我挑战新知, 充分释放学生自由、自主、自探的能量, 语文课堂必定充满活力、彰显魅力。
板块式 篇9
科学有效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方式, 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学生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做多方面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才能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教学设计, 可以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 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排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样的板块设计思路清晰, 环环紧扣, 过渡衔接自然, 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又使课堂节奏充满和谐之美。教学的设计既突出了知识的主线, 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暗线, 达到了以知识为载体, 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目的, 最终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高效。
这种“板块式”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 板块鲜明, 教学思路清晰, 使人一目了然。 (2) 根据每一个板块的内容, 科学合理地将教学时间分配。 (3) 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 整个板块都是围绕这一个问题进行的, 集中力量进行解决。 (4) 各个教学“板块”之间环环紧扣, 过渡衔接自然, 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 又使课堂节奏充满和谐之美。 (5) “板块式”教学设计既能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 又能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下面以“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的教学设计举例说明。本教学过程分为六个板块, 在重点板块中, 采用在熟悉的知识中发现问题, 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猜想,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衍生新的问题, 如此循环。在成果汇报和学生自我评价板块, 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块一:情境引入主题 (约5分钟) 。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题材为背景, 为保障正常运行设计了三种电源, 即太阳电池帆板、镉镍蓄电池、应急电池 (高性能比新型银锌电池) 。从而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对电池工作原理探究的浓厚兴趣, 引入课题。
板块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约15分钟) 。学生首先通过两组实验发现问题: (1) 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 有何现象? (2) 将锌片、铜片接触同时插入稀硫酸, 有何现象?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实验现象: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而锌片、铜片靠在一起插入稀硫酸中, 又观察到异常的实验现象。这样异常的现象一定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和追问, 从而进行大胆的猜测、假设和认真地求证。
可能是锌表面的电子流到了铜片上被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后产生氢气。怎样验证?学生讨论后得出方案:可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 在导线之间接入电流表, 将两金属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组实验, 学生解决了心中的疑问, 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师可进一步采用多媒体对实验的情况进行演示, 引导学生从装置的能量转化角度分析能量是如何转变的?最终得到了原电池的定义。
板块三: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约10分钟) 。在这个板块中采用设置问题、搭建台阶、思考交流、分组实验、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提出方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改变影响实验的一个因素, 分别从电极、溶液、电路三个角度进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实验一, 进行电极探究;实验二, 进行溶液探究;实验三, 进行电路探究。最后让学生汇报得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板块四:成果汇报 (约5分钟) 。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的优势。调整教材知识顺序, 更新教材上相应的图2-7“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为“2006-2010年中国电力各细分行业发电量占比”图。学生通过分析图表, 了解我国目前发电量的构成。多媒体呈现展示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是什么?假设自己是电力工程师, 面对这些利与弊, 会如何应对?以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再认识。又如诊断格林太太病情。以格林太太因两个假牙生病的病例让学生查病情、找药方, 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 并进一步巩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知识。
板块五:学生自我评价 (约5分钟) 。让学生自我评价在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板块六:课外延续。利用苹果、柑橘、柠檬等水果尝试制作原电池, 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最后上网查询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种类及应用。
通过上述“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实施, 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反映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构建了符合科学探究历程的思路, 即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这样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知识, 更收获了方法, 也让学生接受了科学的熏陶, 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喜悦,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新的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板块式 篇10
一、大学生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的内涵分析
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中的“板块”一词来源于板块构造学说。它是由法国科学家勒皮雄、英国科学家麦肯齐和美国科学家摩根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基于海洋地质和海底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以及随即出现的海底扩张、地壳消减等概念的出现而共同提出的。板块式构造学说被运用于教学中就形成了“板块式”教学理论,即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有关理论,对课程信息及其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控制的教学过程。这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中的“板块”既取板块构造学说之“板块”之理,又凸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课程信息及其教学内容上的结构框架。也就是说,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就是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有序地安排,使其呈现“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要素或教学活动,即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的内容要素甚至是教学的过程要素都呈板块状分布排列。从结构上讲,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的教学结构,能凸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其教学内容,既明确整体教学重难点,又指明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明晰了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在功效上,借助“块”状呈现及分布,能进一步细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其目标,增强就业指导模式的有效性,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
以“板块式”指导模式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并熟悉掌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恰当地裁剪内容,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科书进行内容与结构上的优化与重组,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设计灵活、可移动的并具有层次性和纵深感的导学板块;同时,在指导中,教师要针对每个板块设置相对集中、目的明确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信息指导、思想指导、政治指导、心理指导以及政策指导、技巧指导等内容都能便于凭借具体可感知的语言材料,进行自主实践;以“板块式”思路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的指导,能够将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对象、事件和素材进行有机分割、整合,从“块”入手,框架推进,减少头绪,增加就业指导的梯度,促进大学生各种就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同步发展。
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经历了择业指导、职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指导的阶段,其基础也由就业者的职业信息把握、关注就业者的思想与心理发展为今天的“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因此,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吸收了板块构造与迁移的板块化思想将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板块,又将板块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板块,通过增删、调整单元内容及其组合方式,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学生需求调整的适应。具体来说,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作为一种基础的就业指导模式,它可以应用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指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职业规划”,【1】其核心内容就是根据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的变化,来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并对之进行教学分析和设计,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板块;再根据各教学板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追求就业指导的能力,更强调能力背后的过程与方法及其渗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突破了能力范畴,丰富了就业内涵,体现就业指导的个性、心理、思想以及品格、人格等。
二、大学生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的特点
模式的英文是model,意思是模型、模范。在科学研究中,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研究的手段和方法。西方学界一般认为模式是指“经验和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它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形式”。【2】《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据此,教学模式也就顺其自然地被理解为某种教学活动的标准形式。为了更大限度地促进大学生就业素养的全面提高,达到预期的就业指导目标,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在运用时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的板块性
大学生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按照其教科书的编排内容分为通识、专业技巧、思想或心理案例以及就业指导教研等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呈现一定关联的板块。这些板块作为大学生就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板块内容,它们或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技巧,或调整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思想或心理,或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但是都是共同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素养的。大学生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在于借助通识板块、专业板块、案例板块以及教研板块等四个板块构建以就业综合素养、就业专业素养、健康的就业心理与思想等个性素养以及就业科研素养为基础的就业素养,将学生就业素养作为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的终点,也作为研究的起点,更作为研究的手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目标的一致性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是伴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以及就业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与就业制度的转变,赋予了高等学校诸如收集就业信息、组织“双选会”活动、提出就业计划以及进行就业思想教育指导等职能,促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完善。这正如有学者所说,就业指导是“由一系列综合性咨询服务活动组成,全面介入被指导者就业全过程,以被指导者的自身特点、意愿与社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为其选择职业、准备就业,以及在职业中求发展、求进步等提供知识、经验和技能,并组织劳动力市场开展招聘活动对被指导者进行推荐介绍。”【4】近年来,各高校根据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要求,虽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政策、思想以及技巧等各项具体内容相对独立,有其教学目标、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但每项内容都围绕着就业指导的专业培养目标,使大学生掌握更深厚的就业信息,获取更丰富的就业知识,得到就业能力的更大程度的训练与发展,就业素养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
(三)内容的渐进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的渐进性,是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层次而言的,反映了课程内容之间具体的层次关系及其顺序,表明现有的课程内容对已有的课程内容所进行的“微小的补充、完善或发展”。【5】大学生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大学生年级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具体而言,每个年级阶段都要体现其相应的特点:大一应注重就业指导规划意识的起步养成,从学习的点滴做起,通过对大四学长就业的感知、自己勤工助学就业活动的体验形成朴素而牢固的就业意识;大二应结合就业规划,强调就业能力的养成,有目的地组织就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形成良好的就业实践能力;大三针对就业的现实需要,形成良好的就业信息搜集渠道,同时将就业理念与实践行为相结合;大四关注就业技巧与就业礼仪,形成对就业面试情境的应对策略。各个年级阶段都必须关注就业情感的培养、就业态度的养成和就业价值观的确立。
(四)板块的整合性
大学生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的整合性是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各个板块分层次、按顺序以及围绕就业指导培养规格与目标而进行的板块要素的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比较完整地反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整个体系。如果说板块性、渐进性反映的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内容体系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层次体系,提供了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板块划分的思路及其依据,那么整体性则表明,尽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可以划分内容和功能各自不同的板块,但是这些板块的具体内容是整合的重要基础。所以,没有对板块具体内容的深刻钻研、提炼与体悟,即使用的是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也只会像演示一种模式一样显得表面化、程式化。因此,衡量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的标准之一就是整合性,也就是看这些板块内容能否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养服务。对培养大学生就业素养有帮助的,应该留下;相应地,对培养大学生就业素养帮助不大的,就应该舍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素养。
三、大学生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的体系探索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板块式指导模式,依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旨在以大学生就业素养为立足点,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理论意识与实践水平,从而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个性、健康的就业思想、较成熟的就业心理以及健全的就业品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秉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设计理念以及遵照教育部以及省市教委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推行板块式指导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方面:
(一)进一步明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培养目标
在多年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尽管有的学校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模式构建中也参照学生的职业规划,但往往流于形式,这表现为:一是重视从人才培养角度进行整体规划,未考虑每个学生的性别差异、层次差异、性格差异等个体特点;二是重视从校内角度进行规划,对未适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的进行差异分析;三是重视个别教师的个别指导行为,对未形成全校合力的,将专业通识指导、就业心理指导以及实践环节指导等有机整合进行思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也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由于每个高校具体实际的不同,因此需要据此进一步明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具体培养目标,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体而言,应充分考虑板块式指导模式的特点,并且努力做到:一是深刻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应当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素养的培养与形成,而不仅仅是就业技能的训练。大学生借助就业指导课,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就业观,才能有效协调个体与社会的矛盾,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要。二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要立足现实、走向社会、面向世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现实性、社会化以及国际化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顺应现实要求与社会需求,进一步拓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内容设置的范围,尝试引进最新的政策指导、大学生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拓破中国与世界各自为政的指导状态,在指导内容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指导思想,以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国际意识与现代意识;另一方面,要适当压缩就业信息指导内容的学时,增加新引进内容的设置,以便充分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人才培养要求。
(二)合理确定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分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内容板块的功能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在主要内容上包括以下内容:思想指导、政治指导、心理指导、政策指导以及技巧指导。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是由内容板块组成的,而各内容板块的功能组合是实现就业指导课的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采用设问法以及内容倒推法来明确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板块及其功能,认真分析并回答了以下问题:大学必须掌握哪些最基本的就业知识?大学生面临哪些重要的就业问题?为适应就业需要和能力发展,大学生应如调适?经过分析,我们将就业指导课从内容上分成五大板块,各板块的功能见下表:
以上各板块的融合,就形成了板块式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内容。其中,政策指导是基础,影响到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思想指导、政治指导是核心,引领并指导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观念;心理指导是保证,推动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圆满完成。只有全面考察与合理确定就业指导的具体内容和任务,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从而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个性、健康的就业思想、较成熟的就业心理以及健全的就业品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取得学校、社会以及学生的三赢。
(三)正确定位指导模式,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来讲,从个体来看,课程功能的发挥效果最终体现在大学生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思想认识、德性养成和行为实践上。这不仅是一个体现态度层面的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体现技能方面的行为实践问题。这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功能发挥的两个方面。相比之下,通常我们做得较好的是前一个阶段,教师能够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包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自我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甚至劳动力市场信息等传授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大学生在认知层面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比较高,但是这远远是不够的。能否超越认知与态度的层面,把知识与态度内化为就业政治思想素质,并由此进一步外化为自己积极正确的就业行为习惯,则是更为重要的阶段。恰恰在这更为重要的方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对教师传授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知识没有升华到信仰的层面,没有内化到自己的德性修养上。加之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对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没有很好地培养,进一步影响了课程功能的发挥。为此,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积极开发就业实践资源,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基地;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就业指导水平;要建立长效机制,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习参观、市场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深入到社会中去,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感受民众心态;要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实践性,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把实践作为考核与评价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更人性化、个性化、规范化”,【6】才会使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更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养成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关键与核心,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与广大学生的高度关注。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流于形式、忽视实践以及理论构建不足等问题,如何借助科学理论的指导构建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素养的指导模式成为目前高等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借助板块学说及理论,依托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内容按“块”状分割成若干部分,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与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理论意识与实践水平,有效推动与促进大学生就业个性、就业思想、就业心理以及就业品格的发展,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他们社会角色的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职业人。
摘要: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症结在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内容庞杂,缺乏有机的结构构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模式流于形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就业实践活动。板块式就业指导模式借助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其体系的板块联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呈现结构的板块性、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渐进性以及板块的整合性等特点,能够促使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进行目标、内容以及指导着眼点等诸多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就业指导,板块式指导模式,内涵,特点,体系
参考文献
[1]贺江平,屈振辉等.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1.
[2]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368.
[3]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1996:894.
[4]黄蓉生.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2.
[5]龙立荣,王海庭,朱颖俊.研究型高校科研考核模式与创新的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板块式 篇11
第一教学板块:整体感悟
从阅读的基本规律来看,研读一个文本,首先要考虑文本的整体框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基本要义。其次是研究文本的具体内容,注重文本局部,探究深刻的内涵。最后则是对文本的总体概括,对主旨的提炼与总结。其基本建构是“整体—局部—整体”。由这个形式来看,整体感悟是阅读的基础,只有在整体把握、理解文本的的基础上,才能循序渐进,走入文本。
首先,教师范读文本,同时出示相关“问题组”,引领学生听读文本。在听读的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并根据“问题组”设置的问题,指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提出质疑,或合作探究。可以是小循环的讨论,也可以是大循环的交流,目的是力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应怎样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了这个文本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朗读及朗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特别重视朗读的外化要求,还要高度重视朗读的内化要求,使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有机整合,进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感悟,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读、思考、感悟,使之自觉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体味切身的感受,从整体上理清文本的思路,掌握要点,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具体研读与赏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教学板块:研读与赏析
研读与赏析是“板块式”教学模式的“重头戏”,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研读与赏析的过程,不主张学生的消极接受,而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互助,以学生个体或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实施。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就是探究的过程;理解了问题,达成了共识,就是研读与赏析的目的。从教学流程上分析,研读与赏析应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条件下,对文本进行局部的研读探究、评价赏析。这当中要看学生自己是否能够就文本提出问题,是否会提出问题,是否求得进一步理解,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
这个环节在实施中,教师还是要指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视角切入文本,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提问:“这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文本中哪些文字富有表现力?文本中哪些字、词、句,哪些语段写得好?哪个语段给你的印象最深?哪个语段使你最受启发?试说说你的认识与看法。”另外,“文本中哪一个词、哪一个句,或哪一个语段你认为可以用另外的词、句或语段来替换?这样的替换有什么好处?试说说理由。”然后在教师的导引之下,学生独立思考,仔细品味语言,认真揣摩内涵,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之中。对有疑惑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小循环的合作探究、交流。对共性的问题则提交全班进行大循环的讨论,借助全班的整体智慧达成共识。
研读与赏析教学板块中研读是基础,要让学生通过研读,细细地揣摩,反复地品味,进而上升到体味与赏析,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揭示本质的东西,真正获取作品的内涵,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三教学板块:体验与反思
所说的体验与反思,是指针对阅读文本所获取的知识、掌握的内容、形成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并且深刻地反思的行为。这个教学环节要借助相关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操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文本的意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对文本的诵读、揣摩、品味,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现行的语文教材十分注重文本选用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其主要目的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密切地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启示其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使其认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引导学生将社会、学校、家庭有机整合,有效地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研读与赏析的基础上已拥有了基本知识,形成了基本能力,教师要导引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启发其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密切关注,并结合其文化背景进行深刻地体验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最强烈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切身体验?从中引起的反思是什么?假如让你写这个题目,你将从哪个角度切入?你将怎样写?这个环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切身地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诵读,可以编演课本剧,也可以展开讨论交流,使之进一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化对作品地理解。总之,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独特的情感与体验,获得高尚情操与审美情趣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板块式 篇12
一、“板块式”主题教学的提出及其必要性
板块式教学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文本中提取出自己所需的素材, 根据教学中主题的需要, 有的放矢的把文本有机结合起来, 成为息息相关的各个板块。而新课程的设计也将课文按照板块的形式进行了编排, 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都按照相同的形式呈现, 就更有利于学生框架思维的形成。
二、“板块式”主题教学的主题创新性与多变性
在上《十八岁和其他》的板块教学过程时, 根据对文本的切入角度不同, 可以从不同的主题入手来诠释文本:父爱、沟通、教育鸿雁传书的美等。而像《一个人的遭遇》, 因为是一篇小说, 所以角度就更加丰富多彩了:战争与和平、最美的人性、战争文学的独特视角、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外国小说的鉴赏方式等。以我所教的《一个人的遭遇》为例, 我通过对文本的研读, 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将全文分为了两个主题:第一课为战争与和平, 第二课为爱。特别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我跳脱了许多人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惯常思路, 大胆的从“爱”这个主题上入手, 让学生从爱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是这样安排主题板块的:
1. 导入。
同学们, 昨天我们简单地分析了索科洛夫曲折的人生经历, 从他的人生遭遇中一起见证了他的三喜三悲, 那么今天, 我们要到文章中去看看, 在残酷的命运面前, 命运给了他一种怎样的眷顾。
2. 懂爱。
我们看这两个寻到爱的人, 他们懂得爱吗?首先来看索科洛夫, 他懂得的是一种怎样的爱?当他与妻子告别的时候, 是那样的难舍难分, 可是为什么他还是要丢下妻子呢?为了保卫国家, 所以当大家与小家发生矛盾时候, 索科洛夫放下的是个人的私利。我们怎能不为他的这样的爱深深地打动呢?再来看看他与素不相识的凡尼亚, 当他用他那柔软的心来照料这个孤儿的时候, 他所表现出的爱是要孩子回报的吗?
3. 真爱。
两个失去亲人的人, 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是“抛”?人在战争中的孤独感。沙子表明了什么?一个人的遭遇说明的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代人, 一个民族的遭遇, 而两个主人公只是一个缩影。
板块式教学主题的创新与多变, 既紧贴教学大纲, 又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共鸣;以教师的主题为主导, 以思维培养为主,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会抓角度, 寻亮点, 很好地突出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 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效率。
三、“板块式”主题教学的板块设计
从主题教学的视野看, 语文教学既要着眼于民族的未来, 又要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引领学生关注文化, 亲近母语, 在他们熟悉的系列生活中, 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 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 在立体多维的大语文生活中, 沐浴着母语文化的光辉, 通过体验与熏陶, 理解与扬弃, 鉴赏与反思, 使得语文素养在对精神相通的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 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四、“板块式”主题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的编排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主题意识, 要在自己的教案中体现主题教学的思想。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 这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解读以及个性化的见解。同时, 我们还要学会选择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充实自己的课堂。其实, 主题教学是对我们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挑战。它要求我们既能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 更能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
总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应该以“主题教学”为载体, 丰富学生的积累, 开阔学生的眼界。我们要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 进而“读书活”。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要紧贴地面行走, 还要怀抱问题意识, 大胆尝试探索, 力争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45分钟的课堂里达到“轻负担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