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标准

2024-07-11

城市低保标准(精选10篇)

城市低保标准 篇1

摘要:文章使用数理方法, 结合安徽省数据, 提出了保障不同生活水平的多层次的城市低保标准, 并测定了具体的低保标准数值。相比单一化的低保标准, 多层次低保标准在分类救助方面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结论显示, 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方法预测的温饱型低保标准的保障能力主要限于食品需求方面的保障, 基本型和发展型低保标准能保障低保对象在获得低保金后的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开支的3到5成。

关键词:城市低保标准,扩展线性支出模型,食品保障力度

一、文献综述

常见的测量贫困和低保标准的有市场菜篮子法、恩格尔系数法、收入比例法、生活形态法和数学模型法。市场菜篮子法根据维持体力的生活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市场价格计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该法忽略了低收入人群除食品外的其他需求, 且不能反映相对贫困状况。恩格尔系数法用维持人生存的基本饮食费用除以0.6得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收入比例法一般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贫困线, 但这一比例缺乏理论依据。生活形态法涉及人们的生活形态, 过于复杂, 计算过于抽象。数学模型法有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法和马丁法, 邓大松, 仙密花使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测算了湖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与现行的低保标准进行比较。祝建华等认为目前低保标准的制定呈现无序化和随意化, 应该使低保标准的制定程序更统一和规范化。周娟通过比较广西城市低保标准和人均GDP、财政收入、平均工资、人均消费支出等得出目前城市低保马丁法, 邓大松, 仙密花标准偏低的结论。杨立雄认为应统一低保标准的制定方法, 低保标准分为食物线和非食物线, 用热量支出法计算食物线, 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非食物线。本文尝试使用扩展线性支出模型方法测算不同保障水平的、多层次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二、多层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模型构建和应用

(一)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预测模型的构建

扩展线性支出模型 (ELES) 可以表示为:

(二) 多层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预测

1.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式 (4) 中变量为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 用OLS估计参数。估计参数所需数据来自2004年—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综合各地城市低保的实践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单一的低保标准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有必要探索适应不同人群、保障不同水平的多层次的城市低保标准, 因此笔者尝试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划分三类:温饱型、基本型、发展型低保标准, 温饱型低保标准对应着食品、衣着、居住等3项消费开支, 基本型低保标准对应的消费开支项目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5项, 发展型低保标准对应8项消费开支。

温饱型和基本型低保标准的差距不是很大, 但两者与发展型低保标准的差距较大, 2013年温饱型低保标准相当于基本型低保标准的86%;温饱型低保标准相当于发展型低保标准的58%, 基本型低保标准相当于发展型低保标准的67%。

3.多层次低保标准的适应性分析。在得到多层次的城市低保标准之后, 对测算得到的低保标准的适应性进行分析, 因为最低生活保障主要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存, 因此选取温饱型和基本型低保标准与城市居民的人均食品支出和人均消费支出进行比较, 以衡量两种低保标准在生活消费开支方面的保障力度。结果见表2。

2003年—2013年温饱型低保标准占城市居民人均食品开支的比例平均约为79%;基本型低保标准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开支的比例平均为35%, 如果以预测的基本型低保标准作为政府实际的低保标准, 则低保对象的低保金只相当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成。发展型低保标准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开支的52%。

三、结语

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结合安徽省城市居民相关数据, 测算了满足不同消费水平的三个层次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结果表明, 温饱型低保标准的保障能力主要限于食品需求方面的保障, 基本型和发展型低保标准能保障低保对象在获得低保金后的收入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到5成。多层次城市低保标准的研究为各地因地制宜、弹性地设定不同水平的保障标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仙密花.基于ELES模型的湖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评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5 (03) .

[2]祝建华, 倪克敏, 徐丹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标准的法定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4 (02) .

[3]周娟.广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经济适应性分析[J].社会福利 (理论版) , 2013 (09) .

[4]杨立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方法和调整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 (06) .

[5]柳清瑞, 王玥, 翁钱威, 苗红军.农村低保线的理论标准及实际给付差距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6) .

[6]边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多层次量化与调整机制研究[J].人口与发展, 2014 (03) .

城市低保标准 篇2

调整的各类社会救助标准的数额

1、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505元调整为每人每月570元;

2、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4320元调整为每人每年5160元,也就是从每人每月36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

3、城镇低保家庭中有劳动收入人员的就业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522元提高到每人每月595元,就业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

4、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日常生活费标准从每人每年7044元调整为每人每年7560元,即每月630元。

5、重残无业补助对象等其他定期定量救济对象的补助标准每人每月分别增加84元到265元不等。

调整低保标准考虑的主要因素

调整低保标准主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通过调整低保标准化解物价上涨对低保家庭生活造成的困难;二是本市居民基本生活成本因素,保障贫困居民基本生活;三是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低保家庭应当随经济发展适当改善生活;四是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因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要适当提高农村的保障水平。

调整低保标准与低保申请、低保复审的关系

因为城乡低保标准进行调整,部分居民家庭可能提出低保申请,正在享受低保救助的家庭也要接受季度复审。不管是新申请低保还是接受低保复审,申请家庭都需要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上海市社会救助办法》等法规,如实申报家庭的经济状况。各街道、乡镇将依法开展审核、审批,并按照审批结果发放补助金。

城市低保标准 篇3

关键词:城市低保制度;社会发展;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5-03

城市低保制度运行以来,作为针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一项正式社会支持,在为2000余万贫困群体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同时,也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需要对其正负功能进行评估,并通过对政策的调整使正功能达到最大,负功能降低至最小。

一、城市低保制度的正功能

城市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在三个层面发挥着正功能:在微观上为替代单位制,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利并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在中观上,作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帮助政府安抚威胁社会稳定的危险人群;在宏观上,弥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足,推进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编织社会支持的安全网

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为丧失社会支持的人们提供必要支持,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任务。从1996年每月170元/人,到目前每月520元/人;从仅仅的低保金配以简单实物的发放,到教育、医疗、住房等全方位的救助;从单纯的“一刀切”,众人同一标准,到今天的分类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但始终没有偏离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支持的设立初衷。在访谈中,低保对象对该制度的此项功能予以肯定,这种支持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让他们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政府会管的”。

“1999年,我所在的单位木材厂效益不好了,不愿意和我们续签合同。我觉得自己刚30多岁,再找个工作应该也容易。可一回家就生病了,甲低和血脂高,看病花了很多钱,还有后遗症,干不了重体力活。现在我还需要一直吃药,每月100元左右,一年检查3次,一次要200多元的检查费用。我妻子工资本身就不高,2001年因单位搬迁,还待岗了,只有200多的收入。我们找到单位,单位说可以向当地申请低保,于是我们就试了一下,2001年7月申请下来了。尽管刚开始时,低保金只有257块钱,不过这笔钱可以保障买菜吃饭,再加上一些粮油补贴,在生活上对我家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分类救助和专项救助是低保制度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分类救助一是提高了城市中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水平,二是对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区分有无劳动能力,实施鼓励就业政策,是城市低保制度走向完善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标志。专项社会救助是为低保对象提供一个集生活费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以及临时救助为一体的全方位救助网络,使城市低保制度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无所不包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

社会稳定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城市失业贫困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其中有失业下岗人员,有在职拖欠工资的、有孤老病残的,还有刑满释放人员,当他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上街示威游行、集体上访,甚至是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在该群体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对较高。1997年低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时,据统计符合各地低保标准的居民数量为88万人,2002年人数增加至2 064.7万人,之后数量趋于稳定。①城市低保制度在保障2000余万贫困人口基本生存发展权利的同时,从三个方面体现出缓解社会矛盾的政治服务功能。

一是对特殊群体的照顾。特殊群体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代表,他们与社会隔离时间长,出狱后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供养自己及家庭。通过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了解,这类人员是社区工作站关注的重点,对他们的困难,都会及时解决,“他们出狱后,一般都会去街道,说自己没工作没收入。街道对此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只要家庭确实不宽裕,都会让其进入,这也是为了避免他们老闹事。”

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灵活”处理。尽管城市低保制度对进入人员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例如不允许有手机、不能养宠物等,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不会完全严格执行,对低保的审查一般仅限于收入而非资产,审查方式偏向于定性而非量化标准。“我们是秉着这么一个原则,只要申请材料符合低保制度的相关规定,我们就不深究它的真实性。比如说收入证明,我知道有些人工资不可能只有300元,同一家公司6年前工资是300元,现在还是300元,这怎么可能呢,但是只要她能拿到证明,我们就不深究。因为即使工资比300高,也不是富人,都是邻居,情况我们都知道,只要不过分就行。”

三是在举办重大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每逢我国举办重大会议、活动时,社会稳定就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城市低保制度就成为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将各种不稳定人群拉进低保制度的“安全网”中。“2008年奥运年的时候,我们街道收到区民政局的相关指示,在奥运年社会稳定最为重要,民政工作一定要做好,在低保这块,对于基本符合条件的,不要过于苛刻限定,可适当放松要求。”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剂

城市低保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剂。市场经济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调整和物价体系调整等一系列变化,改革触及普通市民的切身利益,引发了企业停产破产、工人失业下岗、物价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城市低保制度为所有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了后顾之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之前在服装公司收银,那时还有‘接班一说,我是接我父亲的班,他就一直在那工作。1999年,我上班时晕倒了,检查出了高血压和脑血栓。那时家里婆婆岁数大、孩子小,我身体又不太好,我和丈夫就商量我不上班了,在家照顾家人。这样的话,公司不给工资,但是负责保险。但是到了2003年的时候,单位裁员,45岁以下的都回来了,我那阵也被买断了,一共就给了3.5万。但我丈夫有工作,家里也不紧张。可祸不单行,2005丈夫病了,不光花了很多钱,这种病还治不好,被鉴定为2级中度肢体残疾。居委会知道我家的困难后,主动联系我们,让我们申请低保。我挺感激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不光每月的几百元钱,孩子的学费,逢年过节也会发东西,还有邻居们都很照顾我们,我觉得政府做得特别好。”

二、城市低保制度的负功能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作为一项“花小钱办大事”的利国利民的制度,在政策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同样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从国家层面看,缺乏细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制度设计容易造成福利依赖;从社会层面看,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的阶层壁垒和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经济壁垒削弱着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一)造成低收入群体的福利依赖

福利依赖是长期困扰福利国家的顽疾,尽管我国并不是高福利国家,但在城市低保制度的执行中,也发现了福利依赖的影子。这种福利依赖是低保群体迫于生活压力,为获取收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介于制度与非制度之间的技术选择,并非出于逃避劳动的主观意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家庭收入作为准入标准,可能把穷人带进“贫困陷阱”。贫困家庭差额享受低保金,收入的增加意味着福利的减少,即受助家庭收入增长10元钱,就意味着他们将少得到10元钱的救助金,相当于100%的边际税率。尽管2006年北京市已经把边际税率降低为70%,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找到了330元以下的工作,那么这330元作为就业奖励,低保金额并不会产生变化。但是如果找到的工作高于330元,那么就会按照70%的边际税率,低保金进行相应的递减。例如我们街道的A先生,他一家三口都没有工作,那么按照现有的补助标准410元,那么家庭收入就是410×3=1230元,如果A先生找到一份月收入330元以下的工作,那么这份工资收入算作是就业奖励,A先生家的家庭收入就从1230元涨到1230+330=1560元。但是如果A先生找到了一份高于330元的工作,高出部分的70%就要从低保金中扣除,收入增长的空间极为有限。”

第二,城市低保制度中就业服务以及激励措施难以发挥作用。调查发现,有劳动能力的人或是不就业,或是就业但隐瞒收入。政府制定政策有个前提假设,假设如果人们可以养活自己的话,就绝不会接受政府资助,不过现实却不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低保制度非但不鼓励低保对象再就业、反而破坏了他们增收的积极性。“我们不是不想工作,可是像我们这个年纪、没什么技能。重体力活肯定干不了,要是累病了,挣的钱还不够看病呢。简单的工作工资又太低。你说找个600元、800元的工作,低保就享受不了。其实到手的钱还不是差不多。”另外,街道中负责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社保所与负责低保工作的民政科属不同部门,不利于低保人员培训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导致了职业培训不适用、介绍工作不匹配、就业激励措施力度不够等众多问题。

第三,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甚至北方地区的取暖等费用逐渐都被纳入到了城市低保体系当中。换言之,人们只要具备低保资格,就可以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了“一有皆有,一失全失”的局面,一旦失去“穷人”资格,不只是损失了每个月的低保金,还损失其他附加的各种补贴和给付,为此还有人不惜办理假离婚。“我不愿意退出低保,我没有上过社会保险,现在都50岁了,如果没有低保,我退休金、医保都成问题,虽然现在有政策说可以一次性补交社会保险金,但是一下子拿好几万块钱,承受不起,我估计我就是得吃一辈子低保金了。”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非常容易陷入贫困,但无法从社会救助中受益,作为潜在贫困者,他们要么让自己的收入确实低于保障线,要么冒着道德风险,进行收入的欺报、瞒报,这些现象与低保制度自食其力、治本脱贫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二)削弱非正式社会支持

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的阶层壁垒和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经济壁垒削弱着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原有的社会支持在生活中面临一定的社会排斥与自我排斥。低保群体在享受政策眷顾的同时,也必须维持贫困的生活方式,否则将因生活“奢侈”而被取消救助资格。正如齐美尔的经典描述:贫困者接受扶助以后就已经不是普通的市民了,因为他们不用交税,他们的市民权会受到限制,贫困者在社会的里面又同时在社会的外面。

一是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阶层壁垒。进入城市低保制度有诸多程序,各地为便于群众监督,都普遍采用在社区内张榜公示、邻里访问的方法,提高低保对象知名度,接受来自政府和社区内正式与非正式的监督。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要参加所在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半强制性的公益劳动,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得低保人员自身产生自卑情绪,主动远离其他人员,相应的自我排斥与社会排斥随之产生。调查发现,邻里关系融洽的低保家庭只有12%,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自卑。“我们平时很少出门,我得上班,下班就是看孩子。他就在家待着,有时候去小区里的发小那转转。”“和邻居见了,就是点个头,没什么可聊的,我也不爱串门,地方都不大,再说人家多好,多干净啊。”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削弱家庭关系。除了邻里,家庭是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林耀华指出家庭是这样一种生活圈子,是围绕着一个由习俗、责任、感情和欲望所精心平衡的人编织的强有力的网。抽掉家庭的一员、扯断他同其他人、其他人同他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家庭便面临危机[1]。经济上的贫困往往导致家庭关系失和甚至破裂,使贫困家庭更加缺乏社会资本,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我和我妈一块过,要不然真是不够,你想我就600块钱,还得交保险,我媳妇也就300多,低保那几百,加在一起也不够。孩子小,上学要花钱,虽然学费免了,但是咱们穷也不能穷着孩子,该买的书,报的班也都给她花。家里煤水电都是我妈交,我们就是偶尔买点菜。说句不好听的,真的就是吃我老妈呢。”低保人员自身经济拮据,很少出席亲友婚丧嫁娶等需要出钱的社交活动。“平时不去,挺远的,想起来就打个电话,我们没有钱,钱只够吃喝的。亲戚婚丧嫁娶我们很少去,生病了也就是空手看看。”低保家庭还容易出现财产继承不公,相对富裕的亲戚对自己看不起或关键时候亲戚不帮忙等。“我都有离婚的想法,真的,他妈欺负人。你说我们家这种情况,不帮忙也就得了,可是还总是找事情,平时照顾他们都是我们家的事情,可是他父母却把房子留给了他弟弟,一说这个我就生气”,“我三叔家里条件好一些,以前经常帮我们,可能是不爱管了吧,我爸这次生病住院都没有去看我爸,也好久没来我们家看爷爷了。”

综上所述,城市低保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福利依赖、困难陷阱以及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削弱,但综合来看,该项制度的正功能远大于负功能。随着立法的加强和综合性救助体系的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耀华.金翼[M].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曹艳春.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朱德云.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城市低保标准 篇4

城市低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现阶段, 我国已经对低保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但是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市低保乱象的出现, 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作为社保资源的重要一部分内容, 城市低保档案的管理效果直接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对“城市低保乱象”进行了分析, 并且探讨了低保档案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思路。

1.“城市低保乱象”浅析

近年来, 社会中逐渐出现了一系列低保制度实施中的一些不正当现象。现阶段我国低保制度不断完善, 并且相关的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补助标准的增加, 造成了一部分混吃混喝的现象, 一些虚假低保的情况时有发生, 一部分单位和低保对象也存在相互勾结的问题。部分单位为低保对象开具虚假的相关收入证明, 对他们的工资收入进行隐瞒, 一些毫无关系的低保人员也可以享受低保的政策, 这种不正当的关系保的现象在个别地方甚至较为严重。另外, 在低保检查过程中, 一部分单位为了应付低保检查采取“表演”的方式, 使得相关低保管理部门的人员不能真正了解低保工作的开展情况。这种不正当的低保问题, 导致了一些真正需要政府救济, 符合低保标准的家庭不能得到救济, 而一些生活水平较为富裕的家庭则享受着这些本不应该属于他们的待遇。

2. 造成“城市低保乱象”的相关原因

低保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 是导致“城市低保乱象”的最主要原因。不同地区低保的标准和相关确定原则存在一定的不同和差异性, 在对于低保对象材料收集的过程中, 其需要保障相关材料齐全。而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 对于材料收集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控制, 低保对象的相关档案材料不齐全, 在真实性和质量控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对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相关低保档案材料的收集缺乏时效性的控制。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兼职其他工作, 没有经过专门的低保档案管理培训, 在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存在一定的不专业性问题。另外, 在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开展中, 对于国家的相关管理规范和标准执行不到位, 档案管理方式不够统一。

3. 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思路

第一, 对低保档案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细化。纵观现阶段低保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细化低保档案管理制度, 明确相关管理办法是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前提。相关制度中应该明确低保档案材料的收集、存放、保管、分类等不同方面的内容, 并且对于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工作, 保障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

第二, 构建专项低保档案管理制度。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需要具有一套高效的低保档案管理制度。相关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参与档案管理工作的培训, 提高自身档案整理、收集、统计和保管水平, 让档案管理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对于一些低保文件和材料, 档案管理人员要进行全面的整合, 严格执行相关的低保政策, 提高低保档案材料的完整性。针对现阶段的低保档案资料, 要定期的进行清理, 让低保档案材料全面的得到控制。在低保档案管理过程中, 也要积极准备上级的检查和指导, 积极配合各项监督工作, 让低保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地开展。另外, 针对低保工作的开展需求, 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积极开展信息化方面的建设。针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需求, 相关的民政部门要对内部各项的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 结合自身的需求构建一套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让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保障, 减少和控制行政成本, 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 加强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并且依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在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调控效果的保障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调研, 确保各项低保政策的落实效果得到保证, 更好地维护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 相关人员要对一些低保工作开展的效果进行及时的统计, 并且做好记录进行归档。对一些档案数据的管理, 也要做好统一化处理, 在发现一些不符合低保政策和相关标准的档案内容进行及时的处理。

第四, 提高对低保档案工作的关注程度。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 低保工作的开展效果直接关系到地方社会的稳定。在我国低保工作不断开展推进的今天, 很多低保政策和相关制度都被社会公众所了解, 而低保档案本身的重要性也在逐渐凸显。作为低保工作记录的重要载体,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水平, 可以让低保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好的保障, 让广大社会民众对低保工作有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对当前城市低保问题进行解决。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造成“城市低保乱象”的原因有很多, 而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则是众多原因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实现了对低保档案材料的收集, 加强低保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低保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另外, 相关的低保管理部门要提高对低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给低保档案收集提供积极的配合和帮助, 更好地落实国家的低保政策, 从而真正的实现对“城市低保乱象”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刘生辉.试论城市低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4 (12) .

广西低保标准 篇5

标准提高后,凡是人均月收入低于390元的市区城市居民家庭,和人均年收入低于2400元的市区农村居民家庭都能申请低保,低保救助覆盖面将扩大,更多困难家庭有资格申请低保。

为做好新标准执行后相关工作,柳州市民政局已制定落实文件,从今年10月1日起,原享低保对象以及第四季度已审批完毕的低保对象,按新标准发放;原享低保对象补发资金在3月底之前全部发放到相关人员手中。

据了解,柳州市从起实施市区城镇低保,本次是来的第八次提高标准,标准由19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90元;柳州市从起实施市区农村低保,本次是6年来第三次提高标准,标准由20的每人每年683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

我国城乡低保标准将与物价挂钩 篇6

《意见》规定, 各地要运用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或消费支出比例法制定城乡低保标准, 建立和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并随着当地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定期调整。

《意见》指出, 各地要将规范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作为当前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意见》明确, 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和“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的总体要求, 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动态性、规范性等基本原则。

城市低保标准 篇7

一、低保制度中的“隐含税率”

现行各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先划定贫困线, 然后调查申领人的家庭人均收入, 当低于贫困线时, 就按其差额进行补助, 即所谓的“补差式救助”。这种制度方案表面看起来比较合理, 但我们反过来考虑, 这意味着对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收入每增加一元就要少得到一元的补助, 相当于征收了100%的个人所得税, 这就是低保制度中存在的“隐含税率”的含义。

二、低保制度中的“隐含税率”对劳动者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一) 个人工作与闲暇的经济学模型

假设个人生活满意度依赖物品消费和闲暇两者的组合, 而消费物品要靠自己去挣钱购买, 这样他的生活状态就是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如果他想消费物品就必须放弃闲暇去劳动挣钱, 如果想获取闲暇, 就要放弃工作, 放弃消费品。如图1所示:

图1纵轴表示工作收入可购买的消费品的数量, 横轴表示时间;OT表示一个人一天的时间总量, 从左到右表示闲暇时间, 从右到左表示劳动时间;U 1U 2U 3表示一组个人关于消费品和闲暇时光的无差异组合曲线, 代表个人关于消费品和闲暇组合的心理偏好状态和水平。AT表示表示该个人工作能力可挣取的工资收入和闲暇的最大可能性曲线, 表示其消费和闲暇的约束线。D点为此人的均衡选择点, 即其在预算约束线上实现了个人效用的最大化。O为闲暇时间, T为工作时间。

(二) 引入低保制度以后的工作与闲暇模型

如果有社会低保, 则其预算约束线为AMB的折线。如图2所示:

相当于国家提供OC′数量的最低生活保障, 个人可以休闲OT时光。也就是个人的最差的生活组合是OC′单位的消费品和OT单位的闲暇时光。TT′代表国家给个人提供的救助品相当于他个人的劳动时间。

(三) 引入低保制度后, 个人的劳动决策均衡点的变化

我们在有社会救助的个人消费和闲暇的预算线上, 加上两组不同的个人消费和休闲的偏好线得到图3 (A) , 表示他更加偏好劳动偏好消费, 较少偏好闲暇, 此时不管有无社会救助对其均衡选择D2都无影响。图3 (B) 表示, 他更加偏好闲暇, 较少偏好消费品, 如果无社会救助, 其最佳选择为D1, 表示他劳动TT1休闲OT1, 消费OC′;但因为社会救助, 他的最佳选择点为B点, 即他消费OC′, 休闲OT。B点相对于D1点, 是他减少劳动供给TT1单位。所以我们看到, 理论上低保制度会对贫困群体的劳动供给形成消极影响, 促使其减少劳动供给。关键因素就是100%的隐含税率, 当然也有穷人的工作态度, 如果他的工作态度很强烈, 即使100%的隐含税率也不会是他放弃工作。

三、低保制度中的“隐含税率”是“懒汉行为”的主要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低保制度自身确实存在着“养懒汉”的风险。低保制度设计的初衷应该是针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的, 对于这些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社会群体, 出于人道主义的思想来看这一制度是极其合理的。但是, 当失业者他们是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机会的人也获准享受同样待遇时, 问题就变得复杂起来, 也就是我们通过以上模型分析可以看出低保制度存在“养懒汉”的风险。并且这一现象在低保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有所体现。

近些年来, 享受“低保”的群体构成正在发生变化, 一些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也加入到“低保”的行列, 这一现象在一些西部和老工业城市比较突出。以重庆2006年调查为例, 沙坪坝区是重庆的老工业区, 破产企业多, 下岗职工多, 享受“低保”的人数为3万人左右, “低保户”约占街道总人口的12%, 其中有60%都是有劳动能力的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令人忧虑的是, 目前这一“宁吃低保也不愿就业”的现象不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突出, 甚至在北京、天津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我们知道领取低保决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当然确有一些懒汉心理作怪的原因, 撇开这个原因我们站在低保申领者的角度来看待“宁领低保也不就业”这件事情, 我们就会发现低保领取者确实也很“无奈”。首先社会中的人都是经济人、是有理性的人, 通俗的讲大家都会算账, 当参加劳动工作后发现所获得收入与赋闲在家享受低保的金额相差无几, 选择后者是毫无疑问的。这也就暴露了现行的差额补助办法在制度设计上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以一个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三口之家为例, 按海南省海口市的保障标准, 每月可得到低保金630元 (人均210元) , 如果其中一个人找到一份月薪500元的工作, 每月低保收入相应减少500元, 低保金只能拿到130元, 家庭月收入还是630元。如此一来, 实际生活水平非但没有提高, 还要付出劳动和交通成本, 这显然影响了低保户找工作就业的积极性。

另外, 近年来城市开展了以低保为基础的各种社会救助工作, 如向“低保户”提供廉租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使得“低保”资格含金量大增, 那些享受低保的“零就业家庭”如果选择就业, 他们的家庭人均收入若略高于低保标准, 民政部门就会取消他们的低保待遇, 所以这些低保者就宁愿不就业而继续享受低保。

透过这些表面想象我们可以看到, 这些低保享受者选择不就业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是他们在有效的规避100%的隐含税率, 可见低保制度中的100%隐含税率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它是产生“懒汉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制度本身的不健全是滋生低保人群“懒汉行为”的一个主要原因, 要想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必须从制度层面上有所突破, 并加以一系列的促进劳动者就业的配套措施, 以利于低保制度健康有续的运行。

(一)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低保制度中的“隐含税率”

100%的隐含税率是对穷人工作积极性影响的关键因素, 所以降低“隐含税率”将能有效地刺激穷人参加工作, 减少穷人放弃工作行为的发生。采用美国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 可以尝试采用负所得税制度。所谓负所得税制度是将社会低保金额 (如月300元) 不加区分的给予所有没有收入的人, 同时所得税率实行不加区分的统一比例税25%。这样当个人月所得收入为100元时, 他应缴纳所得税为25元, 它的基本补助额为300元, 二者相抵也就得到275元的净补助额, 加上其市场工资的100元, 共计375元。直到他的月收入为1 200元时, 此时应纳所得税为1 200×25%=300元, 与基本补助额相抵, 既不纳税也没有补助。

这一制度不管是对穷人还是富人都是一致的补助额一定的边际税率, 减少穷人放弃工作的几率;减少对贫穷人员的资格审查, 对贫穷人员较为尊重和人道;同时这一方案有助于全国范围统一实施, 并且可以大大节约行政管理费用和履行费用。

(二) 强化促进再就业的配套措施

为了防止福利依赖, 促进再就业, 政府也应采取相关措施完善低保人员再就业的配套措施。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 在低保制度的保障标准上, 扩大有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者之间的差别, 促使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寻找就业机会, 减少其对低保福利的依赖行为的发生比率。

其二, 民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加强对低保对象再就业的培训, 要根据低保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改进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 使之真正切合低保对象的就业需要。

其三, 对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保障待遇在支付方式上尽量避免直接的现金支付。各社区可以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和公共服务, 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临时性就业岗位, 将救助金转化为推动其工作的劳动津贴。

其四, 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尤其是青壮年群体要进行思想上深刻的教育, 改变他们的人生观、择业观, 鼓励他们寻找工作机会, 早日退出低保保障, 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生活需求。

摘要:在当今各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普遍采用“补差式救助”的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 但由于存在“隐含税率”, 低保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对低保制度中存在的“隐含税率”的分析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以期为更好地完善我国城市低保制度提供思路。

关键词:低保制度,隐含税率,劳动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左春玲, 袁伦渠.解读中外低保制度[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7 (6) .

[2]王有捐.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J].社会保障制度, 2007 (2) .

[3]薛君, 卢海清.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贫困者工作积极性[J].社会保障制度, 2006 (7) .

[4]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5]郭伟和.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

[6]尼古拉斯.巴尔.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城市低保标准 篇8

《阜新市人民政府关于调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市内五区、市辖镇、阜蒙及彰武县、所辖乡镇四个地区2006年为170、140、140、110;2007年为180、150、150、120;2008年为210、180、180、150;2009年为225、225、225、195;2010年为280、250、250、220。 (单位:元/月) ,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规定, 阜新市城市低保边缘户界定标准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上浮40元。

二、两群体社会救助现状对比

(一) 医疗救助

阜新市城市低保户根据阜政发[2006]57号印发《阜新市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办法》, 包括门诊救助和住院救助。其中门诊救助标准为每人每年最高40元;住院救助标准为每人每年最高2000元, 政府救助与个人承担1∶1。阜新市城市低保边缘户没有门诊救助项目, 其中住院救助标准按低保对象救助标准的50%救助, 即最高金额为1000元。

(二) 子女就学援助

阜新市2009年调整城市低保对象分类救助标准, 首次将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纳入到分类救助范围, 分别在享受低保待遇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30元和100元。城市低保边缘户则按就读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对象救助标准50%救助, 无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补助。

(三) 冬季取暖补助

根据2012年阜新市政府工作报告, 阜新市低保户取暖救助标准提高到100元以上。

城市低保边缘户则有范围限定:无单位交采暖费、需自己承担费用的边缘户。

三、两群体相关配套政策实施现状对比

(一) 档案健全状况

阜新市城市低保边缘户准确数据每年都收录于《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公报》, 2007~2010年人数分别为16.7万人, 16.8万人, 16.7万人和14.36万人。但因缺乏较为严密的登记制度以及宣传力度的不足, 阜新市城市低保边缘户准确的数据很难统计, 并没有确切的人员档案。

(二) 住房安置状况

阜新市城市低保边缘户拥有优先申请廉租房的资格, 同时正式启动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优惠工作, 对象为正号低保和低保特困户、患有四种重大疾病的低保边缘户, 对低保户私有产权的原面积拆一还一, 免收新旧房屋结构差价, 但对低保边缘户则需要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患有四种重大疾病, 即尿毒症并进行定期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中晚期慢性重症肝炎及并发症并且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经审核公示后才享受低保特困户优惠政策, 条件更为苛刻。

四、解决措施

(一) 提高边缘户界定标准

阜新市现行的城市低保边缘户界定标准过低, 应该根据当前的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和通货膨胀率综合考虑, 如果在现有救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 适当提高界定标准, 从而将更多的边缘户纳入低保群体, 减少相对贫困情况的出现, 使更多的低保边缘户享受到完备的社会救助制度带来的福音。

(二) 实现救助形式灵活性

城市低保边缘户与城市低保户有较多差异, 对于该群体的救助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按需补助, 例如该家庭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 可以适当增加医疗补助, 减少其他方面的补助;同时, 该群体劳动能力一般比城市低保群体劳动能力强, 所以可增加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 获得更多劳动收入等。

(三) 建立专项救助基金

城市低保边缘户社会救助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现今各项社会救助制度与低保制度捆绑实施, 而将城市低保边缘户排除在外, 可以建立专项资金, 有针对性对该群体进行补助, 不仅能满足该群体需求, 与低保基金区分, 同时也增强制度的可操作化。

(四) 完善低保监督机制

完善和运用低保监督机制, 解决低保对象退保难问题, 采取措施让更多的人参与监督, 更好的发挥居委会作用和群众力量, 同时对于骗取低保救助的对象适当加以处罚措施, 建立低保对象诚信机制, 其中诚信等级较低者可以取消纳入资格, 从而将这笔资金用到实处, 向城市低保边缘户倾斜。

(五) 利用社会慈善力量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尤其是社会慈善力量, 近年来这股力量已发挥巨大作用, 可以在充分发挥政府救助的前提下, 利用好社会互助的形式, 积极筹集资金, 切实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使该制度更好的运营。

(六) 转变各方陈旧观念

就政府而言: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程度, 物质救助和精神救助两手抓, 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低保边缘户有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使该群体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推进制度的完善和工作的顺利进行。

就城市低保边缘户而言:应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工作, 转变观念, 提高劳动技能, 增加收入, 摆脱生活困境, 而不是消极怠工。同时, 积极了解相关知识, 保障自己的权益。

阜新市大量存在的城市低保边缘户社会救助匮乏问题亟待解决, 处理好该群体的社会救助问题, 不仅可以很好的保障该群体的基本权利, 体现社会的关怀, 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阜新市加快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这类问题的解决更加不容忽视, 从资金、制度、观念等多角度加以考虑, 希望可以有利于该类人群社会救助不足问题的解决。

摘要:阜新市经济转型以来, 城市低保边缘户大量涌现, 该群体是指非农业人口中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 但由于未充分享受长期性救助政策, 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城市低保对象, 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城市居民家庭。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唐钧等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和研究城市低保边缘户的相关社会救助问题, 但其研究限于宏观层面, 对某一地区或城市低保边缘户社会救助匮乏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在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 对阜新市城市低保边缘户社会救助匮乏问题展开研究。

城市低保标准 篇9

一、城市低保档案的形成及其管理特点

1. 低保待遇的审核及其档案形成

低保待遇的审核一般都是由专门的人员进行分层负责的, 最早由相应的居委会成员对当事人进行相关个人信息的了解, 结合其家庭情况, 收入情况, 自身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审核界定, 针对自身生活困难且需要国家最低保障来保持基本生活的当事人进行初步的审核和确认, 并将相关材料进行记录和整理, 然后上交个相关部门做出二次审批。相关部门在结合相应材料以及当地居委会的相应评审意见之后进行复审, 整理成为相应的资料档案形式上报给县民政局进行最终审批决定。当县民政局最终完成了审批之后将相应的档案资料进行建档保存, 整个过程与当事人、居委会、街道办等多个部门的工作都相互关联, 在互相协同之下最终确认将当前的城市低保档案最终确立。

2. 低保工作的管理方式及特点

其实当前低保工作还是存在着极强的动态性。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在不断的转变, 相关低保对象形成也会随着出现变化, 所以也就需要不断的进行针对性的审核。在进行相应的管理工作时也就要良好的考虑到这些动态的因素最终有效的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 保证相应群众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害。

而低保工作最初也是以手工管理为主, 但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 国家加强信息化建设。并且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档案录入、修改和管理也确实能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并且提高工作效率最终更好的完成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 所以在当前很多低保软件正在不断的普及并运用在实际管理工作当中。

二、城市低保档案管理在当前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对低保档案管理的不够重视, 一些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

虽然低保档案管理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体系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随之不断的完善, 但依旧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对低保档案管理甚至是整个低保工作的不够重视。城市的经济建设, GDP的增长是更加受人关注且需要重点发展的项目, 那么相对的低保工作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弱视。

最低保障是对城市中生活困难居民的基本保障, 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因此并不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才是应该受人关注的, 低保工作也同样非常重要, 没有一个良好的低保档案管理自然也就极大的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执行。不断的发展完善低保工作也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负责。

2. 管理人才不够专业化,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未有效推广

对于任何工作, 专业化无疑是会对其开展有着重要促进意义的, 而低保档案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使用专业化团队进行管理实施, 以一个系统规范的理念运行无疑是会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低保工作能够更良好的运行的, 但是当前对于低保工作的专业化团队往往还达不到预期标准。

信息化建设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重点之一。将信息化建设运用在低保档案管理中来也是非常合适的。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在沿用老旧的手工管理这样较为落后的方式, 不仅不利于相关档案的保存和修改, 同样加强了档案管理的难度。

三、城市低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建议

1. 加强宣传提升对低保工作的重视和完善

对于以上问题, 首先需要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加强对低保工作的宣传,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低保档案管理工作接下来的顺利开展。做一些低保相关知识的宣讲, 让人们都能很好的体会到低保工作在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重要性。

而只有相关的政府部门重视了, 了解了低保工作的重要性, 才能更好的帮助将其顺利运行下去并且帮助低保档案管理能够更加规范有效的执行。良好的将档案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保护到每一个低保户的切身利益, 才会帮助其更好的生存下去。

2. 培养专业化人才, 良好的通过信息化建设加强档案管理

除了重视宣传之外, 培养专业化人才也非常重要, 开设相应的专业, 在平时举办一些相关的培训班, 加强人们思想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实其本身的实践能力, 运用专业化的人员和团队来实施才能更好的将低保档案管理相应预期功能有效的实现出来。

而通过一些管理软件的普及进行一些信息化的建设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IT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社会已然进入了IT时代, 而其相应的技术也确实给予了人们很多的便利, 使用管理系统能更加准确的进行档案的例如修改, 错能存储的资料更多, 并且管理起来也更加方便且规范化。

结束语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低保执行效率和效果的工作, 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们更好的将低保工作运行下去从而对那些真正需要最低保障来进行一些基本生活帮助的人更好的生存下去, 良好有效的改善当前低保工作中村存在的相应问题才能更好的维护住人民利益, 让最低保障这样的一个体制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丽芬.对新时期如何创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 2015, 14:41+44.

[2]董淑新.浅析自来水公司档案管理信息化[J].办公室业务, 2015, 12:37.

城市低保标准 篇10

关键词:城市低保,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 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多, 随之而来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尤其是因为贫困导致问题频频出现, 城市低保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 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因此, 需针对城市低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策略, 构建更为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1 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低保对象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

我国目前是通过差额保障的方式来推行低保制度的, 对低收入家庭现有收入水平的核准是有效推行差额保障最为关键的问题。但是我国目前对就业这一内涵没有明确的规定, 缺乏科学的管理。此外, 对于个人消费的信用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 这就使得对于低保对象的经济情况审核缺乏科学的依据, 审核难度增大。这就使得一些生活较富裕的人享受到了低保待遇, 或者是一些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通过谎报家庭实际收入而被纳入到了低保体系中, 因此, 一些本来该享受低保待遇的困难户被远离了低保金的接济, 仍然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低保工作人员的责任也与缺乏合理的审核办法有关, 这些复杂的原因使得低保“瞒报”“错审”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低保工作中。

1.2 相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且数量不足

低保工作人员是低保工作有效开展的人力保障, 但是目前我国低保工作中的少数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滥用职权。低保资格的认证以及低保金额的审核具有伸缩性, 这就给了部分有私心的工作人员可趁之机, 这些人员私下联系相关申请者, 以骗的更高的低保金额, 这严重违背了低保政策的初衷。此外, 对工作在低保调查一线的工作人员未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使得低保工作人员缺乏与低保相关的专业素养。同时, 低保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使得工作效率低下。民政部门主管低保工作的开展,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真正深入居民中进行调查的是居委会以及街道办事处的相关工作人员来进行的, 这些人员是综合性的, 并没有专门成立负责低保工作的小组或者是指定专门的负责人, 这就导致了低保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人手。随之而来的就是低保工作效率低下, 覆盖面不精准。

1.3 对被保者收入的动态变化缺乏及时的监督

目前的低保工作大多都停留在静态的审定上, 对低保对象的发展及经济的变化状况缺乏动态的监督与评审。疾病、下岗、失业等等这些因素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暂时性的, 这些边缘的低保者被纳入低保范围后, 在低保对象摆脱困境以后, 其退出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同时, 对于低保年限没有明确的限制, 容易让低保对象产生“终身吃低保”的懒惰思想。会造成在低保工作中的不公平现象频频出现, 影响低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阻碍低保政策的有效落实。

2 城市低保工作的改进策略

2.1 制定更加详细的低保评定标准

目前我国实行的低保标准基本上是按城市来制定的, 同一城市的低保评定标准是相同的, 但是, 在同一城市, 低保者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 简单来说, 同一城市不同的年龄阶段所需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是不同的, 因此, 应当制定与儿童补助、学生教育经费、老年人医疗等相关的详细的低保评定标准。此外, 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 也应根据其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详细的低保评定标准, 对一些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 在低保经费方面要做好合理的开支, 尽可能的减少一些低保金, 对一些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 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较多的低保经费或者是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合理的调配。总之,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细的低保评定标准是低保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关键。

2.2 保证低保工作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保证低保工作人员的数量提升低保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低保工作有序进行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 要充分的发挥社区的作用, 搭建起低保工作的平台, 从基层工作入手来改善低保人员的问题。首先, 各级政府要充分的认识到低保的作用, 根据实际的情况成立相关的机构, 选择有专业素养和能力的人员进行低保工作, 并且要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断地更新办公设备, 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 对低保对象的家庭信息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 确保低保工作的公开公正。

2.3 加强对低保工作的监督

低保工作能否公平有效地开展, 需要靠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低保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首先, 政府要充分的发挥其监督的职能, 对开展低保工作的社区进行有效的监督;其次, 要重视舆论监督, 低保工作的相关信息要透明化, 让民众都可以参与监督, 保证低保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监督的作用是对相关的低保工作或信息进行合理的评论或者提出修改的意见而不是无理取闹, 因此, 民众和相关的部门应对低保工作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监督, 以确保低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总之, 低保工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 良好的低保政策需要社会各界的有效配合, 低保对象要如实的填报自己的经济情况, 相关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并在低保发放后对一些低保对象进行跟踪监督, 尽可能的缓解因贫困而带来的城市不稳定因素, 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春子.城市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9, 2:130-133.

[2]张东升.对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122-126.

[3]夏少琼.当前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唯实, 2004, 5:81-83.

上一篇:对口高考下一篇:发展休闲旅游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