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保政策解答

2024-07-23

城市低保政策解答(精选8篇)

城市低保政策解答 篇1

城市低保政策解答

一、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及有关部门的职责 1.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沈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指出:我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与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标准、退休人员退休金标准、灵活就业人员行业收入评估标准等制度相结合,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最低费用的救济制度。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坚持定期救济和临时救济、政策扶持、社会互助、家庭保障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坚持严格管理、规范管理与实事求是、因户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动态管理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3.什么人可以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凡户籍在市区并且常住的城市居民(包括乡镇非农业户口),家庭月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4.民政、财政和其它部门在低保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沈阳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会同 民政、财政、劳动、卫生、教育、物价、审计、统计等部门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及有关低保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民政部门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工作经费和依法监督资金使用情况;劳动和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工会、卫生、公安、物价、统计、审计、人事、残联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工作。

5.区、县(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的职责是什么?

区、县(市)民政部门负责本地区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核、批准和管理工作;街道办事处负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受理、审核、呈报及具体管理工作;社区委员会受政府部门委托,成立低保协审小组,协助审批机构做好申请低保待遇人员的家庭收入、实际生活水平的调查核实、低保对象情况公开等日常管理工作。

二、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

6.目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多少?

从2013年7月1日起执行的我市城市低保标准是: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新区、东陵区、于洪区以及浑南新区、棋盘山风景旅游区、蒲河新城、细河经济区为每人每月490元;苏家屯区、沈北新区及新民市、辽中县、康平县、法库县(政府所在地)为每人每月420元。

7.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怎样认定?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关系、户口在一起或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具体有:夫妻;父母与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双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其他经认定长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

三、家庭收入确定范围和计算方法

8.家庭收入和家庭月人均收入如何界定?

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首先要核查家庭收入。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家庭月人均收入是将家庭收入除以核定的家庭人口数计算。

9.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有哪些?

货币收入包括:工资(指应发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一次性安臵费、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离退休金、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特许权使用收入、租(赁)收入、接受馈赠和继承收入、赡养费、抚(扶)养费、灵活就业收入和其它应计入的家庭收入。实物收入按市场价折款计入家庭收入。

10.不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有哪些?

不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有:优抚对象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等;义务兵的津贴和退伍费;政府颁发的一次性见 义勇为奖金;工伤人员的护理费、补助金;因公死亡人员及其家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生活补助费;因公致残返城知青的护理费;动迁户领取的一次性货币安臵补偿金(唯一一处房产);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按有关规定比照单位承担应扣除的部分;其它经政府认定不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

11.家庭收入如何调查?

社区委员会对申请低保的受理材料中有关家庭收入的证明进行审核认定,通过采取行业收入评估、家庭收入核查、家庭财产评估、群众监督、跟踪消费、社区评估、民主评议等方法,准确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收入。

12.灵活就业行业收入评估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灵活就业人员的行业收入评估标准,由各区、县(市)民政部门会同当地工商、劳动、物价、统计、财政、监察等相关部门,根据就业所在区域和年龄、性别、实际就业能力等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的原则,统一制定评估标准,并报上一级业务部门备案。

四、家庭成员收入计算方法

13.家庭成员收入如何计算?

⑴ 从业人员收入计算: 从业人员是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其它经济组织及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报酬的各类人员,包括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符合从业人员身份的,要按照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即:市政府最新公布的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从业人员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标准计算;从业人员工资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实际收入计算。从业人员收入目前是按应发工资计算。

⑵ 退休人员收入计算:按实际领取的退休金计算。⑶ 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收入计算:按市政府最新公布的失业保险金标准计算。

⑷ 下岗失业人员收入计算:有劳动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重新正式就业的,按从业人员身份计算收入;下岗失业人员未正式就业的,按灵活就业人员的行业收入评估标准计算收入。

⑸ 灵活就业人员收入计算: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为社会、单位、家庭或个人提供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劳务并获取相应劳动报酬,且无法建立或暂无条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人员。此类人员按各区、县(市)制定的灵活就业人员的行业收入评估标准计算,实际收入高于行业收入评估标准的,按实际收入计算。

⑹ 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缴纳“两险”的收入计算: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凭缴费单据),在计算家庭月收入时,应按照市政府最新公布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统筹)予以扣除。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超过上年在岗职工月社平工资标准80%的,不予以扣除;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为上年在岗职工月社平工资标准6.8%或者10的,予以扣除。a.个体缴纳养老保险的家庭月收入计算公式:

家庭月应得收入=[家庭月收入-(上年在岗职工月社平工资标准×缴费比例×12%×家庭核定人口数)] b.个体缴纳医疗保险的家庭月收入计算公式:

家庭月应得收入=家庭月收入-上年在岗职工月社平工资标准×6.8%(或者10%)×家庭核定人口数

⑺ 领取安臵费和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人员的收入计算:领取安臵费和一次性经济补偿金人员是指:资源枯竭型关闭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领取一次性安臵费的国有企业职工,计算收入应从本人领取的一次性安臵费中,扣除3年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剩余部分按3年的月平均额计入本人应得收入。计算公式为:

本人月应得收入=(领取的一次性安臵费-3年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6个月

⑻ 领取经济补偿金的国企职工收入计算:领取经济补偿金的国企职工,计算收入应从本人领取的经济补偿金中,扣除计算经济补偿金月数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剩余部分按经济补偿金依据月数的月平均额,计入本人月应得收入。计算公式为:

本人月应得收入=(领取的经济补偿金-计算依据月数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计算经济补偿金依据月数

⑼ 因征地而“农转非”人员收入计算:家庭因征用土地而“农转非”、并自愿领取一次性补偿金的计算方法:按照《关于解决被征用土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若干意见》(沈政发[2004]6 号)规定:在申请城市低保时,征地变户人员已领取的一次性安臵补偿费、土地补偿费计入其家庭总收入和人均收入。计算公式为:

本人月土地补偿收入=(领取的一次性补偿费—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及其它应扣除的费用)÷36个月

五、劳动能力认定(鉴定)办法

14.劳动能力等级如何划分?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沈阳市城市低保人员劳动能力认定的通知》(沈民[2005]10号)、《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程序的通知》规定,患病(下岗、失业)人员收入计算须先进行劳动能力的认定。申请低保待遇人员的劳动能力分为以下3个等级:A完全丧失劳动能力、B具有部分劳动能力(部分劳动能力中还可分为大部分劳动能力和小部分劳动能力)、C具备完全劳动能力。

15.劳动能力认定办法?

申请人需提供所在区、县(市)中心医院诊断、病历和相关资料,在居住地街道、社区协审小组和社区居民代表的初步认定基础上,由区、县(市)劳动能力认定小组认定。

16.对劳动能力的认定有异议的怎样解决?

如本人对区、县(市)劳动能力认定小组的认定有异议时,可以向劳动能力鉴定部门提出申请,进行鉴定。具体办法是:

⑴ 申请。本人到市劳动局服务大厅购买《职工非因工伤病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表》、《职工患病或伤残情况调查表》。⑵ 填表。本人将《职工非因工伤病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表》、《职工患病或伤残情况调查表》及本人历次就医诊断,交由社区填写并由社区、街道、区三级盖章。

⑶ 体检。本人持上述材料到市劳动部门指定医院(沈阳市中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后将所有材料上报社区。

⑷ 鉴定。社区将所有材料上报街道和区、县(市)民政部门签署意见,由区、县(市)民政局、劳动局统一组织,市劳动能力鉴定部门(每季度)进行鉴定,⑸ 费用。收取的专家鉴定费和因鉴定中需做的各种检查费均由本人承担(专家鉴定费减半收取)。

⑹ 根据认定(鉴定)结果,确定本人的劳动能力和收入。17.如何根据劳动能力认定(鉴定)结果确定本人收入? ⑴ 具有完全劳动能力的是指:身体健康,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以内,应首先申请就业。经二次介绍拒不就业,不予受理低保申请或按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对有就业意愿暂未就业的,本人需提供区、县(市)、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出具的《城市低保人员就业跟踪服务卡》、《城市低保人员接受就业服务承诺书》上签署的非本人原因暂时无法安臵就业的认定证明,可按实际收入计算。

⑵ 具有部分劳动能力未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丧偶的单亲家庭,应综合考察其家庭生活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和实际就业能力,本人收入可酌情计算。对具有部分劳动能力人员“酌情计算收入”这一条,是低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酌情计算收入”尺度的把握上,要本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精神,全面理解和运用好城市低保政策。

“酌情计算收入”,就是要坚决杜绝“视为收入”、“视同收入”、“模拟收入”等简单化、公式化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人性化、合理化的工作理念。具体的说,就是要求社区协审小组,在对具有部分劳动能力人员进行收入评审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从同情照顾弱者、不姑息迁就懒汉的基本点出发,公平公正合理的,酌情按照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的比例(或 “档次”)确定其收入。

例1:某些人以身体有病为由,(有的确实有病,但仍具备部分或大部分劳动能力;有的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到残疾和病历诊断证明),不去根据自身能力去自食其力,但却整日打麻将、游手好闲,隐瞒隐型收入的,可采取群众听证评议的形式,在评审其收入时,可按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的50-80%认定其收入;群众反映较大的,可取消其享受低保待遇。

例2:某些人自己主观上努力工作,但因身体状况,每月只能不定期的工作几天,且收入微薄,可按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的20-50%认定其收入。

例3:有些人具有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但由于家庭里确有重病卧床病人或幼儿需要照顾,无法从事全日制工作,社区、街 道应动员或帮助其本人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零工、钟点工),按其行业评估标准计算其收入。对有适合的就业岗位(零工、钟点工)以种种借口不去就业的,可按为其介绍岗位行业评估标准下浮一定的比例计算其本人收入;如确属特殊情况不能就业的,经群众听证评议小组通过,可按实际收入计算。

例4:有些人的身体状况较差或智力不健全,虽然具有部分劳动能力,在个人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社区、街道也不能帮其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经群众听证评议通过,可按实际收入计算。

⑶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则按实际收入计算。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也应分为:终身丧失和阶段性丧失,这就需要我们对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六、抚养(赡养)费计算方法

18.子女抚养费是如何规定的?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离婚后,仍应对未成年人子女尽抚养的义务,对因种种理由不尽抚养义务的一方,应通过司法程序追究其责任。所以,在计算子女抚养费时,法院判决和协议离婚有子女抚养费规定的,按规定计算,并根据离婚年限和收入水平的变化,酌情增减抚养费;无子女抚养费规定的,一般抚养一个子女按承担方本人总收入不低于25%付给,抚养两个以上子女的按承担方本人总收入不低于50%付给。

另外,对离异后,抚养子女一方死亡的,应视为抚养关系变更,应要求另一方对未成年人子女尽抚养义务和责任。因另一 方确实无抚养能力或者失去联系的,子女可单独申请城乡低保。对能够证明确实无法支付抚养费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抚养费收入。

19.对以办理离婚来规避低保收入核查的情况如何处理? 针对目前低保工作中“假离婚”情况增多的现象,如社区协审小组和广大社区居民,对申请人离婚真实性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对离婚后仍共同居住共同生活、无法认定其真实离婚事实的,还应按夫妻共同生活共同计算其家庭收入,符合低保条件的,应按一户申办低保待遇并发放《低保证》;对明知自身无经济能力,却要求独自抚养子女,放弃对方支付抚养费和财产的,并以生活困难无力抚养子女为由申请低保待遇的,按夫妻共同生活、共同计算家庭收入。

20.赡养费如何计算?

孝敬和赡养老人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申请低保时,要实事求是的根据其申请人子女的经济实力和赡养能力,计算其每个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费。

在计算每个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费时,首先要计算子女家庭的月人均收入。月人均收入低于保障标准1.5倍的,可不计算该子女的赡养费。子女家庭的月人均收入高于保障标准1.5倍的,其家庭总收入高出部分的25%作为单方父母的赡养费。计算公式为:

赡养费=(子女家庭总收入-城市低保标准×1.5×家庭人 口)×25%

七、特殊情况的收入计算方法

21.征地补偿费如何计算收入?

用征地补偿费购买商品房或者用出售原住房款购买现住房的家庭,购房款低于征地补偿费或者卖房款的差额部分计入家庭收入。

22.对财产被占有的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收入如何计算?

对财产被占有的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财产占有人承担其赡(抚、扶)养责任,赡(抚、扶)养费计入财产持有人的家庭收入。

23.供养关系与经济关系如何认定?

在同一户口共同生活,有法定供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应共同计算家庭人口,(含子女在外地就学户口已迁出的)共同计算家庭人口,对虽在同一户口,但属于长期各自独立生活的完整家庭且无法确定供养关系及经济关系的,应单独计算家庭人口,如:兄弟俩已各自成家立业,但同在一套单元两个房间居住的,兄弟俩应各自计算家庭人口。

24.有收入的老人与成年已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如何计算收入?

60周岁以上有收入的老人,与成年已婚子女共同生活时,如老人(含配偶,以下同)的月人均收入低于保障标准5倍的,不计入子女家庭收入;高于保障标准5倍的,其高出部分的30%计入子女家庭收入。老人不算保障人口,不享受低保待遇。

25.无收入的老人与成年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如何计算收入?

60周岁以上无收入或享受遗属补贴的老人,与成年无劳动能力的未婚子女共同生活时,符合低保条件的,老人和子女共同享受低保待遇,并参照“三无”人员享受分类救助。

26.家庭成员中同时有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如何计算收入?

家庭成员中同时有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的,对农业人口有劳动能力的,其本人收入高出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部分,计入家庭收入,但本人不计入家庭保障人口。

27.患重大疾病家庭收入的计算?

经三级以上医院诊断,父母患有恶性肿瘤、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终末期肾病、重型再生障碍贫血等重大疾病(由市级恒生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且子女为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在校学生及学龄前儿童的,按照实际收入的50%计算家庭收入。

28.因哺乳、护理病人等特殊原因无法劳动或者就业的人员收入如何计算?

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中,因哺乳、护理病人等特殊原因确实无法劳动或者就业,并与所在社区建立登记见面制度的,按照 实际情况计算家庭收入。

八、政策性农转非人员享受低保待遇相关问题 29.因在城市购买商品房而农转非的是否可以申办低保? 按照《关于在沈购房落户人员享受低保待遇的规定》(沈民[2003]86号):因在城市购买商品房而政策性农转非人员,自购商品房办理《户口准迁证》之日起5年内,不得申办城市低保待遇。

九、分类救助政策

30.哪些人可以享受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上浮30%的分类救助?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赡养)人,经相关部门办理低保“三无”认定手续的,均按当地城市保障标准上浮25%享受分类救助。(低保“三无”人员,参照国家、省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相关标准进行认定)。

31.哪些人可以享受按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上浮的分类救助? “三无”人员上浮60%。

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重度残疾人员(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员);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病人员;丧偶单亲家庭中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本科及以下学历全日制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均按当地城市保障标准上浮30%享受分类救助。

60周岁以上老人;双残户中的残疾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优抚对象均按当地城市保障标准上浮20%享受分类救助。

十、低保申请的受理原则和条件

32.低保申请的受理原则是什么?

低保申请的受理原则是属地化原则,即户籍地和居住地一致的,在户籍地街道受理;如户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并且不具备户口迁移落户条件的,应由居住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街道受理。

33.长期居住养老院、医院等的人员如何申请低保? 长期居住(1年以上)养老院、医院等非集中供养的人员申请低保时,到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办理。每月由监护人或者亲属提供生存证明;无监护人或者亲属的,由户籍地社区负责生存认定。

34.居无定所人员如何申请低保?

居无定所人员申请低保时,应提供相对固定居住地。申请人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可向居住地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如无法提供相对固定居住地时,由其亲属或者监护人提供联系方式,在本人户籍地街道办事处办理。本人或者监护人应按时向低保审批管理部门提交续领申请和生存认定,否则取消其享受低保资格。

35.哪些情况不符合低保条件?

⑴ 虽然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但实际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⑵ 家庭存款数额超过5000元。

⑶ 家庭人均住房标准(建筑面积)明显超标(人均30平方米,1人家庭按2人计算;2人家庭按2.5人计算;2人以上家庭按实际人口计算)的。

⑷ 城市居民三年内购买商品房、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或者在本市购房落户,从办理《户口准迁证》之日起不满5年的。

⑸ 家中购买高档非生活必需品(包括高档家用电器、服装、金银首饰、装饰品和其他用品)的;家中有小汽车、摩托车和其它非经营性机动车的;有高值收藏或投资有价证券行为的;有高于当地低保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家中饲养按规定需交费办证观赏宠物的。

⑹ 家庭成员有出国留学的、经商、务工的,自费安排子女择校就读的,自费攻读研究生的。

⑺ 动迁地区的居民(政府正式下发动迁通知之日起),暂停办理低保待遇。如家庭遇特殊变故造成生活困难的,可申请临时救助。

⑻ 家庭离异人员主动放弃婚姻存续期内共同财产分割的。⑼ 因家庭成员有赌博、吸毒、嫖娼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非法同居、违法收养的;家庭成员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的。

⑽ 其它政府规定的不能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

十一、保障金的审批和发放 36.低保申请审批程序有哪些?

⑴ 就业申请。本人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首先向街道社保科和区劳动保障部门提出就业申请,填写求职登记,由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就业岗位,并出具《城市低保人员就业跟踪服务卡》、《城市低保人员接受就业服务承诺书》等相关证明。

⑵ 申报受理。凡家庭月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由户主在每月5日前向户籍(居住)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提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书面申请;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未就业的,需提供所在街道劳动保障部门签署意见的《城市低保人员就业跟踪服务卡》、《城市低保人员接受就业服务承诺书》等;行走不便或无行为能力的居民可委托他人协助办理;家庭成员中有工作单位的,按照申请人家庭成员中的职工人数,每人填写《职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证明》;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待遇申请审批表》,并提供有关要件。

⑶ 社区委员会协查。社区建立5-7人协查小组,实行联签制度。受管理审批机关委托,根据当事人申请,对家庭收入进行调查核实、民主评议、集体讨论后,填写《社区协审核查联签单》,在每月11日前报街道办事处。社区核实家庭收入应采取入户调查、单位邻里走访、信函索证、部门联动、跟踪消费、居民民主评议等方法,及时了解掌握对象的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变化情况。

⑷ 社区委员会对上报的申请人员名单(包括续领保障金人 员,以下简称续领人员)予以公告,如3日内无举报,则在3日内上报街道办事处。

⑸ 街道办事处审核。街道办事处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进行初审,经集体讨论、入户复查后,于每月18日前将审核结果上报区、县(市)民政局。

⑹ 区、县(市)审批。区、县(市)民政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审批,于每月23日前审批完毕,并录入相关数据。

⑺ 社区委员会在每月25日前,对民政部门批准的新申请人员(包括续领人员)名单张榜公告,如3日内无举报,由社区委员会对新申请人员发放《保障金领取证》;对有异议的,由管理审批机关进行核实,予以纠正。两次张榜公告后填写《公告结果回执单》,反馈给街道办事处。

⑻ 次月5日起,向上月被批准人员和续领人员发放保障金。37.申请保障金所需证明有哪些?

⑴ 户籍证明:由申请人户口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

⑵ 身份证明:核定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⑶收入证明。

⑷残疾证明:残疾人需提供残疾证及复印件。

⑸劳动能力认定证明:因病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经有关部门进行劳动能力认定、鉴定。

⑹ 婚姻证明:离婚人员提供离婚协议书或法院判决书。⑺ 赡养关系证明:有子女的老年人应提供全部子女的收入证明。

⑻ 失业证明: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应提供《失业证》。⑼ “三无”人员证明:低保“三无人员”认定审批手续。⑽学生证明:16周岁以上在校学生学籍证明。

⑾申请就业情况证明:由区县(市)、街道劳动就业保障服务机构签署意见的相关材料。

⑿迁移证明:动迁户提供有关迁移材料。

⒀参保证明: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体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费证明。

⒁ 承包土地证明: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委会土地统计台账,土地被征用后的失地证明。

⒂ 房产证明:家庭所有成员所持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⒃其它相关证明。

十二、保障对象的管理

38.什么是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

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就是对低保家庭成员、收入、实际生活水平发生变化的,要及时增发、减发、停发保障金。

39.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定期核查制度?

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定期核查制度和低保工作定期检查制度: 社区委员会每月对辖区内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核查,并向街道报告;街道办事处每季度重 点对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人员家庭收入变化情况进行一次核查;区、县(市)民政局每半年对城市低保对象整体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家庭收入变化情况、低保待遇的落实情况、保障金管理发放情况、规范化管理情况,同时每年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进行一次年检。

市民政局在平时不定期检查的基础上,每2年进行一次低保对象抽查。

十三、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人员的管理

40.什么是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人员?

经劳动部门审批,由民政部门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的人员,即:未参保企业退休人员和下乡回城未招工知青,这类人员均参照享受低保待遇人员进行管理,但不享受低保人员在就医、就学、供暖、住房、“两节”救助等优惠政策。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的人员,如又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了正式的退休(参保)手续,民政部门应从该人员享受退休金之月起,取消该人员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待遇,停发其生活费(退休金和生活费二者不可兼得)。

41.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人员如何管理?

每季度由居住地社区进行一次入户走访或通知本人携带《生活费领取证》到社区进行认定登记,由家属(或监护人)代替认定登记的,需携带领取生活费本人户口本和《生活费领取证》,逾期六个月不进行认定登记的,停发其生活费,直至继续认定登 记,期间停发的生活费不予补发。人户分离人员按低保属地管理和有关迁移规定执行。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人员如存在冒领资金等违法行为的,应给予一定处罚。其处罚参照对低保人员违纪处罚的规定执行。

十四、低保迁移制度

42.对有固定住所、具备户口迁移落户条件的如何管理? 对已货币化安臵有固定住所,有户口迁移落户条件的,要将户口迁移到长期固定居住地。如有迁移落户条件而不迁户,造成长期无法掌握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的,原审批部门可取消其低保待遇。

43.对非户籍地租房(借房)居住半年以上的,且不具备迁移落户条件的如何办理低保?

对非货币化安臵但在短期内不能回迁,或在异地租房(借房)居住半年以上的,且不具备迁移落户条件的,由长期固定居住地接收并管理。

44.保障对象户口在本区、县(市)内迁移的如何办理? 保障对象在本区、县(市)内迁移的,由本区、县(市)、街道办理保障待遇迁移手续,变更管理关系,不再重新履行申请、审批等程序。

45.保障对象户口跨区、县(市)迁移的如何办理? 对跨区、县(市)迁移的,应与拟迁入地社区取得联系,或出具长期居住证明后,办理保障待遇迁移手续。为保证低保迁移 的连续性,应在当月审批结束后及时办理迁移,由区、县(市)低保审批管理机关报市民政局批转,并确保迁移档案在下月25日前由迁入地社区接收,并从当月起发放保障金,再对迁移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重新核实。对符合迁移条件的,不得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

十五、档案管理和计算机网络建设

46.档案管理和计算机网络建设

低保档案的管理按照市民政部门下发的《沈阳市低保档案管理办法》(沈民办发[2007]10号)规定执行。建立健全全市保障制度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逐步形成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委员会四级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

十六、监督与处罚

47.怎样坚持好“张榜公告”制度?

“张榜公告”制度,社区对新申请低保和续领低保人员名单的张榜公告,要做到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栏目、统一格式、多地点(各居民楼门栋)进行公告;社区公告栏要求统一规格样式(封闭窗式),具有防风防雨防撕毁功能,切实保证公告效果;对公告情况,要建立反馈制度,落实处理结果。市、区、县(市)民政部门和街道(乡镇)要不定期抽查社区张榜公告和举报查处情况。

48.什么是城市低保工作“四公开”?

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公开办事场所、政务公开栏和宣 传栏等形式,加大城市低保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低保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保障对象公开、保障金发放结果公开,接受居民的监督。市、区、县(市)、街道要建立举报箱和监督、咨询、举报电话,受理居民的举报、投诉和咨询。

49.低保工作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哪些?如何处理? 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通报和党纪政纪处分:

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申请拒不受理的; ⑵为不符合条件人员办理低保待遇的;

在工作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造成恶劣影响的; ⑷ 收受低保对象财物的; ⑸贪污、挪用保障金的。

50.低保对象的违纪、违规行为有哪些?如何处理? 低保对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县(市)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冒领的保障金(实物);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处罚条例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⑴ 采取隐瞒虚报家庭收入,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保障金的;

家庭收入好转不及时向审批管理机关申报的; ⑶

无视有关政策规定,扰乱办公秩序;无理取闹、漫骂、伤害低保工作人员的。

⑷ 不按月领取保障金、不按规定申报家庭收入的; ⑸ 不按规定提出续领申请的;

⑹ 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经再次介绍岗位拒不就业的; ⑺ 有劳动能力未就业且不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性活动的。

城市低保政策解答 篇2

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和户口簿复印件;

家庭收入情况、家庭财产状况或相关证明材料;

特殊家庭同时需要提供其他证明材料, 如:独生子女证明、二女结扎户证明、残疾证明、学生证明、县级及其以上医院出具的患病证明等。

审批管理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材料。

二、农村低保分类施保的条件和要求是什么?

农村低保对象按照四个类别分别给予保障。

一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无劳动力, 无收入来源的家庭;

主要劳动力亡故, 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

主要劳动力重度残疾丧失劳动能力, 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

主要劳动力常年患重特大疾病且无其他劳动力, 经济负担沉重, 严重入不敷出的家庭;

供养未成年子女和赡养老人, 生活特别困难的单亲家庭。

二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家庭主要劳动力经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患有癌症 (各系统恶性疾病) 、肾功能衰竭、心脏病 (肺心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中心功能三级以上的) 、脑出血、脑血栓后遗症、重症肝病 (肝硬化晚期、肝腹水) 、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 、尘肺病、类风湿疾病 (肌肉、关节、心肌改变) 、白血病或家庭成员中有麻风病、艾滋病感染者等病种, 部分丧失劳动力, 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

家庭主要劳动力因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原因, 部分丧失劳动力, 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

子女因病因残无赡养能力、单独生活且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

供养大中专学生或高中生, 造成生活明显困难的家庭;

父母双亡、由祖父母 (外祖父母) 抚养未成年孙子 (女) 、外孙子 (女) 老幼家庭;

因意外事故或者家庭变故, 造成生活困难的单亲家庭。

三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家庭主要劳动力经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或者肢体轻度残疾, 生活仅能自理, 丧失从事重体力生产劳动能力, 生活困难的家庭;

家庭成员中有两个以上残疾, 不能从事重体力生产劳动, 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

子女因病因残无赡养能力、单独生活且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家庭劳动力缺乏, 基本生活困难的独生子女户或二女户;

生活困难的单亲家庭。

四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家庭成员经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认定为轻度残疾 (轻度视力障碍、聋哑等) , 影响基本生活的;

家庭成员中有2个以上未成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的;

家庭主要劳动力被司法机关羁押或正在服刑、劳教, 家庭留守人员仅为60岁以上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的;

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 当地宗教管理部门备案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符合当地政府享受农村低保规定条件的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

农村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家庭和六十年代初精简退职职工尚未享受生活补助的家庭, 符合低保条件的, 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类别。

三、农村低保实行什么样的管理制度?

农村低保实行有效期管理和定期核查制度。一、二类保障对象有效期为两年, 三、四类保障对象有效期为一年。在有效期内乡镇人民政府对低保对象实行定期核查制度。对一类保障对象每年核查一次, 对二类保障对象每半年核查一次, 对三四类保障对象每季度核查一次。

四、农村低保对象应履行哪些义务?

申请低保人有如实申报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及提供证明材料的义务;拟低保户有积极配合乡、村及民政等有关部门组织的入户调查的义务;低保户有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的义务;低保对象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发生变化后有及时向村委会或乡 (镇) 报告的义务;低保对象有积极配合乡、村两级工作的义务。

五、哪些人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不配合核查家庭收入的家庭;

家庭成员具有正常劳动能力 (法定劳动年龄男18至60周岁;女18至55周岁, 正在学校就读的学生除外) 和劳动条件、生产资料 (承包土地等) , 无正当理由且不愿从事正常劳动, 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家庭;

赡 (抚、扶) 养人有能力但对被赡 (抚、扶) 养人拒不履行法定赡 (抚、扶) 养义务的家庭;

拥有注册资金在三万元以上经营性实体的家庭;

家庭拥有或长期使用三万元以上经营车辆和大型农机具的家庭 (残疾人功能性补偿代步机动车辆除外) ;

违法收养、故意分户或变相分户的家庭;

长期不在户籍所在地居住、举家外出一年以上或承包地撂荒的家庭;

雇佣他人从事各种经营性活动或有规模养殖业、种植业的家庭;

赌博、吸毒、嫖娼、偷盗等违法行为的涉案人员、被司法机关羁押或正在服刑、劳教的人员, 本人不纳入低保;违法犯罪被处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 本人不纳入低保;

虽家庭成员隐性收入无法核定, 但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居民生活标准的家庭, 申请低保待遇前一年内购买或正在使用单件价值超过低保标准十倍 (含十倍) 以上非生活必需品的;

拥有高价值收藏品或持有大额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的;

无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未领取低保金的;

让低保政策更加惠民 篇3

当前,我国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尤其是偏远山区病、贫、孤、残的人群数量不在少数,这些家庭中仅有部分成员可以享受到政府每月几十元到200多元的低保金,这些人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要想用这点钱在当前物价水平下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实在是大不易。不少低收入人群未能享受低保补助,一些低保户的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低保金标准偏低,低保户生存艰难

以福建省光泽县为例,全县低保户3613户,共7490人,全年发放低保金1587万元。目前城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月290元,虽比上年增加了30元,但是根本无法应对当下的高物价。农村人均每年补差1800元,每月只能领取40元到150元不等,根本无法保障正常的日常生活,更别谈看病和生产发展。敬老院的五保户除了三餐吃白菜、萝卜外,碗中鲜见荤菜,这些孤独的老人每月只有12元可以支配。对此,下岗职工、残疾人、五保户、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等人群强烈呼吁增加低保金。

患重病或重度残疾的低收入家庭以及有孩子上高中、上大学的低收入家庭,低保金的补助仅仅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眼前的困难,明天更是迷茫。光泽县司前乡长庭村的袁动安家里,父亲为弱智,母亲是哑巴,爷爷年老多病,这样的家庭却要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乡里将其列为低保户,每月发放100元的低保金对这个家庭年收入仅2000多元的六口之家而言已是雪中送炭。类似这样没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的家庭在闽北十分常见。

■各地的低保户工作不平衡

低保户工作的不平衡,一方面是现行的低保规定使得收入不稳定的低收入家庭无法享受低保。笔者走访中发现,很多低收入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靠做短工或摆摊挣取一点生活来源。这些人收入低,辛苦却挣不到几个钱,但是根据现有政策摆摊的有固定门面的人群不在低保范围之内,对此基层组织也表示爱莫能助。

另一方面,低保户所享受的待遇是否公平主要取决于基层干部的工作,一些乡、村干部工作责任感强,工作细致,能做到应保;也有的镇村干部工作不细,入户调查核实工作不认真,致使一些不该吃低保的人吃上了低保,有的为配合某项中心工作或重点工作,而存在“人情保”、“关系保”。

■进一步完善低保政策

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年低收入家庭在就学、就医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就学方面得到了政府和社会方方面面的资助,他们更期待政府能够在就业和脱贫以及大病救助方面能拿出具体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为此建议:

一、完善低保制度建设,强化低保基础管理。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那些低收入或无收入来源者的基本生存权利,解决下岗失业者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建立规范的家庭收入审核机制,逐步消除“不应保而保”和“应保未保”的现象;同时要拨出相关经费到村(居)委员会用于上门分门别类摸底、排查、筛选、评估出真正符合标准要件的农村困难户、特困户、五保户等困难家庭或人员,为低保对象确定和低保金发放提供翔实可靠的补差参数或依据。

二、注重低保对象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再就业增加收入是低保对象整体生活得以保障的根本途径,政府要重视不断完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出台鼓励低保户再就业政策,努力实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三、健全监控体系。强化监察、审计部门和公众的监督,建立低保户审核把关制度,突出对调查和推荐人的把关责任,对低保资金运行全过程严格依法管理,做到透明公开。

城乡低保救助政策 篇4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简称“城乡低保”),是政府对城乡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一种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城乡低保严格实行差额发放,家庭月补助金为保障标准乘以家庭人口数与月收入总和之差。2014年我县城市低保标准统一为330元/人.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统一为165元/人.月。

申请城乡低保救助的条件

持有本县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330元,可以申请城市低保救助。持有本县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165元,可以申请农村低保救助。家庭成员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法定赡(扶、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扶、抚)养费。

不符合城乡低保救助条件的情况

(一)人均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家庭拥有或长期使用小轿车、面包车、经营性大中型运输车、工程机械、拖拉机和收割机等中型以上农机具的;

(三)城市居民对象拥有两套以上(含两套)住宅(每套均在50平方米以上),非拆迁原因在三年内购买商品房以及对住宅进行高标准装修的;农村居民家庭成员中有一次性付款或通过银行按揭贷款购买商品房及自建面积住房的;

(四)家庭有商业门面、住房出租和私营项目,经营收入较稳定,且家庭月收入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五)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扶养人有足够的赡养、扶养、抚养能力,却把家中老人或病残人员等单独分户出来低保的;

(六)隐瞒、虚报户籍、人员、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等情况,家庭住址填写不详细或与实际不符的;

(七)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收费私立、贵族学校就读的;子女自费出国留学的;饲养名贵动物的、购买贵重首饰、高档音响、柜式空调、液晶电脑等高档非生活消费品,进行股票、基金、期货、外汇、权证交易等高风险投资的;农村居民家庭购置使用电脑、空调和电冰箱的;

(八)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经就业服务机构3次介绍就业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

(九)拒绝接受工作人员或有关部门入户调查、核实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的,无理取闹、殴打工作人员的;

(十)因酗酒、赌博、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

(十一)已享受农村五保或孤儿待遇的;

(十二)县级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申请审核审批程序

个人申请:申请城乡低保待遇的家庭,由申请人(户主)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出具以下证明;

1、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2、申请书和家庭成员收入、财产状况证明;

3、残疾证、疾病症断书、授权委托书等其它相关材料。

乡镇审核: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社区、村(居)委员会,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通过100%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等方式进行审查、明主评议、核实、公示后签署意见,并附申请对象的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民主评议情况等相关材料,报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县民政部门审批:县人民政府民政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并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经审核、审批、公示确定符合条件的,发放低保证,由县财政委托金融部门发放低保存折和低保金。

享受“低保”对象的义务

家庭收入发生变化时及时报告,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保障金手续。定期接受审查复核(如不接受核查,按自动放弃对象)。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应积极参加就业和再就业,无正当理由3次拒绝推荐或中途放弃就业的不予享受低保。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社区、村(居)委会公益性活动或年累计2次不按规定参加公益性劳动的取消保障待遇。申请低保的对象必须签订《申请城乡低保诚信承诺书》及《授权核查委托书》。

特困人员供养政策

一、救助范围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残疾和青少年可申请享受特困人员供养待遇。

1、具有本县户口;

2、无劳动能力。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持有《中华人和国残疾人证》的二级以上残疾人、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但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视为无劳动能力。

3、无生活来源。虽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收入集体经营分配收入或者其他收人生活扶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

二、救助标准

由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策及我县城乡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统一确定。2014年我县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220元/人.月,城市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为330元/人.月。

三、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村居委会评议、公示

乡镇审核

县民政局审批

临时生活救助政策

一、救助范围

具有本县户籍的常住居民,除最低生活保障和其它专项社会救助外,因临时、突发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城乡困难家庭,可申请临时生活救助。我县临时救助标准最高限额为1000元/人。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享受临时救助的,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向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如实填报《祁东县城乡居民临时困难救助申请审批表》,并出具户口簿、居民身份证、低保证或家庭成员收入证明、致贫原因及证明材料、理赔、受助情况材料、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三、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村居委会调查、评议、公示

乡镇审核、公示

县民政局审批、公示

城乡医疗救助政策

城乡医疗救助对象

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救助对象为我县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户、百岁老人及其他特别困难家庭。

医疗救助的内容

城乡医疗救助包括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五种方式。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享受城乡医疗救助

(一)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人为安全事故造成残疾的;

(二)酗酒、自杀、自残及违法犯罪造成伤病的;

(三)已享受国家免费治疗等相关优惠政策的;

(四)已享受优抚对象医疗救助的;

(五)因镶牙、美容整容、矫形、配镜、保健、康复及不孕不育症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六)其他不属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的。

资助参合参保

(一)资助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城市低保对象。

(二)资助标准:按当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及城市低保对象个人缴费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全额资助。

门诊医疗救助

一、特殊慢性病门诊救助:

对患特殊慢性病并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每年由县城乡救助管理机关核发40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证》,用于门诊和购药。

二、符合门诊救助条件的特殊慢性病的病种:

肺结核全监化疗、帕金森氏综合症、高血压IIII期以上(有心脑、肾、眼并发症)、糖尿病(合并感染者或有心脑、肾、眼、神经并发症)、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三、特大疾病定额门诊救助 对患有恶性肿瘤等特大疾病,因经济困难和治疗效果等因素影响,没有住院治疗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乡低保对象,每年由县城乡医疗救助机关核发800元的《门诊医疗救助证》,用于门诊和购药。

四、符合定额门诊救助条件的特大疾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肝硬化晚期伴腹水、再生性障碍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及肾移植后抗排斥治疗等。

五、特大疾病病种鉴定以县合管办、医保中心认定的为准:

《门诊医疗救助卡》不取现,限额之内的金额指标不结转下。内享受过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之中任何一种形式的医疗救助(援助),不再纳入该种类型的门诊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每年只能享受一种门诊医疗救助,不得重复享受。住院医疗救助标准

(一)对农村五保户、城镇低保对象中“三无人员”在本县范围内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实行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全额减免:转诊到县级以上医院住院的,按自负费用的30%给予救助。

(二)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城乡低保对象患病在乡级和县级医疗救助定点机构住院的,在规定的可报销(补偿)费用范围内获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定点医疗机构费用减免及其他政策性补助后剩余自负的住院费用,在乡镇医疗机构治疗住院救助按自负费用70%比例救助,在县级医疗机构治疗住院救助按自负费用50%比例救助。救助对象转诊到县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按自负费用的20%比例实施救助。

(三)住院救助单次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500元,年内多次住院的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5000元。

申请临时医疗救助条件

(一)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大型外科手术自负医疗费用在20000元以上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低保对象之外的低收入家庭人员。

(二)虽经住院医疗救助,但自负医疗费用仍在20000元以上的医疗救助对象。

(三)临时医疗救助由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站进行审核,报县社会救助管理局审批发放,临时医疗救助最高限额1000元。每年申请临时医疗救助的救助对象只能享受一次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

慈善医疗救助是医疗救助的补充。县慈善总会从慈善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慈善医疗救助。

对农村百岁老人的医疗救助,参照农村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规定执行。对城市百岁老人的医疗救助,参照城市低保对象医疗救助规定执行。

医疗救助申报程序

本人申请

农村低保政策规定 篇5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低保清理和规范工作的通知》、《正宁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规定,永和镇民政工作站对辖区所有保障对象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排查。清理核查采取“村不漏组、组不漏户”的方式,扩大信息核对范围,准确核对家庭信息,全面掌握保障对象家庭户籍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对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进行清退,对标准不合理的对象进行调整,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保障范围。重点核查农村低保中出现的优亲厚友、权力保、轮流保、平衡矛盾保、奖励征地农民保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为了解决问题,把一些不该保障的户纳入低保,如征地拆迁、道路扩建、果园栽植等;二是“吃空保”,在确定低保对象过程中,不是从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之对一些救助对象的人口变化底子不清,调整不及时,致使有的低保户实际人口少而保障人口多;三是要坚决剔除家庭成员中有国家职工人员;四是要解决类别不准确的问题;五是一些低保户举家外出多年,也纳入保障范围;六是分户施保问题突出,在确定低保对象的过程中,没有对困难家庭的所有人员全员纳入,给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等工作埋下隐患;七是一些户主已经死亡的低保户没有及时更新家庭户籍及一折通信息,给低保工作及社会舆论带来负面反响;八是有些低保户不能及时提供个人证明材料,给低保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本次清理规范及评议听证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农村低保的有关政策规定,坚决予以纠正。

农村低保对象基本认定条件是上家庭年人均纯收

入低于我县农村低保标准,且户籍状况和财产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

1.一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1)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的家庭;

(2)主要劳动力亡故,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3)主要劳动力重度残疾丧失劳动力,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

(4)主要劳动力常年患重特大疾病且无其他劳动力,经济负担沉重,严重入不敷出的家庭;

(5)供养未成年子女或赡养老人,生活特别困难的单亲家庭。

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170元。2.二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1)家庭主要劳动力经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患有癌症(各系统恶性疾病)、肾功能衰竭、心脑病(指肺心病、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中心功能三级以上的)、脑出血、脑血栓后遗症、重症肝病(肝硬化晚期、肝腹水)、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尘肺病、类风湿病(肌肉、关节、心肌改变)、白血病或家庭成员中有麻风病、艾滋病感染者等病种,部分丧失劳动力,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

(2)家庭主要劳动力因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原因,部分丧失劳动力,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

(3)子女因病因残无赡养能力、单独生活且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

(4)供养大中专学生或高中生,造成生活明显困难的家庭;

(5)父母双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老幼家庭;

(6)因意外事故或者家庭变故,造成生活困难的单亲家庭。

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150元。3.三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1)家庭主要劳动力经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认定患有腰椎键盘突出、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或肢体轻度残疾,生活仅能自理,丧失从事重体力生产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家庭;

(2)家庭成员中有2个以上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生产劳动,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

(3)子女因病因残无赡养能力、单独生活且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

(4)家庭劳动力缺乏,基本生活困难的独生子女户或二女户;

(5)生活困难的单亲家庭。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78元。4.四类保障对象主要包括:

(1)家庭成员经当地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认定为轻度残疾(轻度视力障碍、聋哑等),影响基本生活的;

(2)家庭成员中有2个以上未成年人或体弱多病的老年人的;

(3)家庭主要劳动力被司法机关羁押或正在服役、劳教,家庭留守人员仅为60岁以上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的;

(4)脱离家庭、在宗教场所居住三年以上(含三年),当地宗教管理部门备案的生活困难的宗教教职人员;

(5)农村健在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家庭和六十年代初精简退职职工尚未享受生活补助的家庭。

补助标准为每人每月57元。

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1)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不配合收入核查的家庭;

(2)家庭成员具有正常劳动能力和生产资料,无正当理由不愿从事劳动,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家庭;

(3)赡(抚、扶)养人有能力但对被赡(抚、扶)养人拒不履行法定赡(抚、扶)养义务的家庭;

(4)拥有注册资金3万元以上经营性实业或购置3万元以上经营车辆或大型农机具的家庭;

(5)超出自身能力、非因不可抗拒原因而大额支出,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

(6)离开户籍所在地1年以上(在校生除外)或承包地撂荒的家庭;

(7)赌博、吸毒、偷盗等违法行为的涉案人员、被司法机关羁押或正在服刑、劳教的人员,本人不得纳入低保;

(8)财政供给人员的直系亲属(仅限于财政供给人员的配偶、父母、子女)家庭;

赤水市常年城乡低保政策 篇6

一、赤水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1、城市低保标准

按照维持当地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基本生 活费用确定,赤水市现行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330元/人、月。

2、申请低保条件

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必须是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家庭月人均 收入低于330元的可以进行申请。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

(1)拥有汽车、空调、计算机等高档消费品的;

(2)人均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上的;

(3)购买商品房或者自建楼房未满5年的;

(4)异地购房入户未满5年的;

(5)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并且有劳动能力,不接受有关部门组织的就业 培训或者一年内2次推荐就业,无正当理由拒绝的;

(6)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未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的;

(7)出资安排子女择校就读的;

(8)有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经教育不改的;

(9)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生活来源有其他渠道,能维持 最低生活水平的。

3、申请审批

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时,应当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本人通过 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向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社 区接受申请后,对申请人家庭情况进行入户调查,并组织召开低保公开听 证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拟上报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家庭进行表决,通过后在社区居务公开栏公示5天后无异议的上报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社区上报对象后 进行核查并审核,同意后在政务公开栏、居分公开栏公示5天无异议后上 报市民政局:市民政局对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来的对象进 行抽查并审批。同意后委托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在政务公开 栏、居务公开栏进行公示,5天后无异议的从次月起批准享受城市居民最 低生活保障金。

4、低保金的发放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以300元/人、月为标准,减去家庭收入后进 行补差。通过信用社按月进行社会化发放。

二、赤水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1、农村低保标准

按照维持当地农村居民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基本生 活费用确定,赤水市现行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1500元/人、年。

2、申请低保条件

申请农村低保.申请人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拥有当地农业户籍并在当地常住;

(2)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申请前12个月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680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家庭和人员,原则上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1)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撂荒承包土地、山林、水塘等,或无正当理由拒绝有关部门组织的就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和劳务输出的:

(2)拒绝配合入户调查或隐瞒家庭真实收入(包括非稳定性隐蔽收入),或转移、放弃个人资产的;

(3)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4)超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购买高档非生活必需品或长期高消费的;

(5)家庭财产状况明显不符合保障条件、实际生活水平超过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的:

(6)因赌博、吸毒等导致家庭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7)其他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认定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3、申请审批

农村居民申请农村低保,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村委会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走访等方式,对申请人家庭基本情况及收支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根据乡镇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和安排,在乡镇干部的参与和监督下.村民委员会召开村农村低保民主评议小组会议,对拟上报的符合保障条件申请人家庭进行“民主评困”,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定;在村务公开栏、村民聚居地进行一榜公示,公示期5天,无异议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对上报对象进行核查,并召开农村低保审核小组会议进行审核,作出审核决定。在乡镇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村民聚居地对乡镇审核结果进行第二榜公示,公示期5天,无异议后上报市民政局;市民政局对上报对象进行复核抽查,召开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作出审批决定;委托乡镇在乡镇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及村民聚居地对审批结果进行第三榜公示。公示期5天满后无异议的批准从下个季度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5、低保金的发放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以1500元/人、年为标准,减去家庭收入后,对不足部分进行补差。通过信用社按季度进行社会化发放。

三、农村五保供养政策

1、农村五保的类型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相关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在敬老院集中供养,也可

以在家分散供养。我市新建的敬老院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五保对象可进入

敬老院进行试入住体验。

2、农村五保的供养标准

我市现行的五保分散供养标准为1825元/人、年,五保集中供养标准为2125元/人、年。

3、申请享受五保待遇的条件:

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

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

养、扶养能力的,可申请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4、申请审批

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应当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

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经村

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

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街 道办事处。

乡(镇)人民政府审核、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 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市民政局审批。市民 政局在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对批准 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并从次月起享受供 养待遇。

5、申请入住敬老院

未患有精神病和传染病的五保对象都可申请入住敬老院进行集中供

养。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由本人和敬老院双方签定 入院协议中,入院后其财产交集体代管,生活用具可带入敬老院使用,五保 对象去世后.其遗产按入院协议处理。入住敬老院后,为每一位院民建立个 人健康档案.并定期联系医疗机构到院内对院民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病情 及时到医院治疗。敬老院院民应当遵守院内的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文 明礼貌.团结互助。

6、供养金的发放

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以1825元/人、年为标准,通过信用社按月进 行社会化发放。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其供养金由敬老院统一管理安排,用作院民的生活费及医疗费用支出,敬老院每月发给院民一定的零用 钱。五保对象在享受五保供养金的同时,还可以办理享受新农保基础养 老金55元/月。

赤水市90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实施细则

为让我市广大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 施细则。

一、高龄津贴的范围

1、年龄90—99周岁,户籍在赤水市的老年人;

2、年龄100周岁以上,户籍在赤水市的老年人。

二、发放标准

1、年龄90一99周岁,户籍在赤水市的老年人每人每月100元高龄津 贴:

2、10HD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人每月由现在的1 0()元提高到150 元。

三、申报程序:

1、符合条件的老人由本人或亲属代理申报,并携带身份证或户口薄及 复印件两份,1寸照片两张到所在村(居)委会申请登记、审查。村(居)委会 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在村(居)公示栏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3天,无 异议后,上报镇(乡)、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办。

2、镇乡、街道办事处对村(居)委会上报的材料逐项审核。通过审查的 申报材料签署意见后报市老龄办。

城市低保政策解答 篇7

青年个人的的就业决策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两个因素有关。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收入效应是当个人陷入贫困成为低保对象时, 将会得到相当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救济, 个人即使不工作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收入效应通常用替代率来衡量, 即个人或家庭获得的低保救助相当于其工资的百分比率。替代效应则指由于工作导致收入的增加, 按规定低保救助金将会减少, 从而降低了个人不工作的成本或工作的效益。替代效应通常用边际有效税率来衡量。边际有效税率是低保对象参加工作后,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 其救助金应相应扣除的比例。

边际税率指当工作收入增加时所获低保金减少的比例, 在我国是100%;替代率则是指个体在不工作时获得的社会保障及救助金额与工作收入的比例。依照微观经济学关于劳动供给的分析框架, 有以下假设:经济中个体的行为遵从理性, 目标是最大化其效用函数U (C, L) , 其中C代表以货币计算的消费品数量, L代表享受闲暇的数量, 以时间计算。效用函数满足

>0, >0, 并且闲暇是正常品, 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为方便讨论, 假设不存在禀赋。

最低保障线为DB, 工资率为w, 个人可利用时间为T:

实施低保政策之前, 个体的预算约束为w L+C=w T;

实施低保政策之后, 预算约束变为w L+C=w T+max{DB-C, 0}。

对收入效应的分析表明, 个人或家庭随着低保收入的上升, 其工作意愿会相应地减弱。即替代率越高, 工作意愿越低;替代率越低, 则工作意愿越高。对替代效应的分析则表明, 扣减的边际有效税率越高, 则个人或家庭就业的意愿越低, 越容易产生福利依赖思想和行动。

另外, 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当边际税率为100%时, 如果个体在低保之前选择的工作收入低于低保线, 则他的意愿劳动供给将减少到0, 也就是完全不参加工作。

从这个理论模型中, 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 替代率的增加倾向于导致劳动供给的减少, 也就是说, 低保政策的实施将减少低收入人群的劳动供给, 低保线上调时, 对劳动供给的负激励效应也将增大。 (2) 在100%的边际税率下, 享受低保的人群将完全退出劳动市场。

因此, 在短期内政策应着眼于解决一些较为细节的问题, 比如将家庭规模因素纳入低保制度、扩大附带福利政策的适用范围等, 使低保制度更加细化、合理化。长期内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类似政策将低保标准调整至平均收入的50%左右, 使其符合贫困群体的发展需求, 同时引入“工作福利”政策以降低对就业的负激励。为减小“福利断口”, 可以考虑直接使相关救助货币化, 或是建立最低生存所需费用+教育券+医疗保险+其他补贴、总额与发展标准相当的的低保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取消或弱化政府直接介入的配套福利政策。

二、家庭规模效应影响分析

家庭规模对需求具有较大的影响, 因而也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一般来说, 家庭需求会随家庭人数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家庭规模越大, 所需支出的数量越大, 需求的增加与人数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但不是成绝对的正比例关系。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大, 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 所需支出的增加量会逐步减少, 呈现出增速递减的现象。在经济学中, 家庭中每增加一个人所需增加的支出的数量, 通常用当量等级或当量弹性来衡量。在计算时, 一般以单身标准为1, 每增加一个人所需增加的支出的弹性在0~1之间变化。如公式B=B1×SE所示。

其中, B为单身标准, E为需求弹性, S为家庭中的成员个数。根据Atkinson等人对OECD国家做的调查研究显示, 在与单身人士的生活标准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E的值大致为平方根。例如, 假定单身标准为100, 则两人家庭的需求标准为100×20.5=141, 三人家庭为173, 依次类推便可。

然而,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的是按人头计算的救助标准, 并没有考虑家庭规模的变化给家庭总开支带来的规模效应。例如, 三人户的家庭中, 所得低保收入为一人户的3倍, 大大超过最低工资收入标准, 致使三人户家庭中即使有某一成员能找到工作也不愿意就业的现象。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家庭的规模效应, 既不能有效地节约低保救助资金, 同时, 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低保对象的工作意愿, 可能导致“失业陷阱”和“贫困陷阱”。“失业陷阱”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低保对象本身素质较低等原因, 低保对象也许只能从事一些非全日制工作, 月收入可能低于最工资标准。对于规模在2人以上的家庭, 由于难以找到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作, 他们参加工作的动力不强, 宁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也不愿意寻找或从事工作, 从而陷入“失业陷阱”。“贫困陷阱”是指由于我国低保制度实行的是100%的有效边际税率, 因此, 对低保家庭来说, 有人就业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家庭的收入或只能增加很少的收入, 因此, 低保对象参加工作的意愿不强, 长期处于贫困状况, 陷入“贫困陷阱”。

摘要:本文就低保政策对青年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家庭的规模效应, 既不能有效地节约低保救助资金;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低保对象的工作意愿, 可能导致“失业陷阱”和“贫困陷阱”。

城市低保政策解答 篇8

关键词:博弈; 低保对象; 求职行为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提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护体系的“最后安全网”。我国的城市低保制度经过10余年发展,“应保尽保”的目标早已实现。但是,随着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完善,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以下简称低保对象)却逐渐成为低保对象主体。截至2007年末,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高达75%以上。(1)制度实践中低保对象的制度依赖倾向越来越明显。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制度依赖既是对劳动资源的浪费,又是对社会救助资源的侵占。国外的实践经验则表明,对于社会救助制度的依赖会导致人们劳动伦理丧失以及“贫困陷阱”,进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因素。

如何平衡救助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既防止制度依赖,又防止社会排斥,是各国社会救助政策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建立促进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积极求职的利益导向机制是各国采用的主要应对措施。本文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和探讨政府与低保对象在不同模式下救助、就业间的博弈问题,分析的目的则是为了寻找城市低保制度中救助与就业的最佳平衡点,建立促进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积极就业的利益导向机制,进而实现保障贫困群体生存与促进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博弈分析

为了便于对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博弈分析,我们假设:①所有博弈参与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②低保对象在“吃低保”与就业两个策略之间进行选择,其支付函数为每一种策略净收入的效用函数,由于低保对象是理性的经济人,因此他会选择效用相对高的策略组合;政府为了降低低保对象的制度依赖现象会在激励低保户就业和不激励之间做出选择,其相应的支付是低保户就业带来低保金支出水平减少的效用与政府直接激励措施的经济支出之间效用的差额。③为了不失一般性,我们假设低保对象接受政府低保救济标准为S,如果低保户就业,其净收入效用为Wi(i=1代表政府激励的收入效用,i=2代表政府不激励就业净收入效用)。假定政府为了鼓励低保对象就业在管理上需要付出的成本为E,Wi-E>W2,那么低保对象与政府之间博弈如下:

(一)理想状况下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该种情形假定,低保对象就业收入远远大于低保对象的期望收入。在这种理想状况下,低保对象的策略空间为就业或者“吃低保”;政府的策略空间为激励或者不激励低保对象就业。从图1的博弈支付矩阵可以看到,当政府激励时,低保对象就业的期望效用大于“吃低保”,低保对象的最优策略是就业;当政府选择不激励时,由于就业所带来的效用依然较高,因此,就业是低保对象的占优策略。一旦低保对象不论政府是否激励都选择就业,那么政府的理性选择就是不激励,因为就业收入已经能够保障低保对象自觉地退出低保,这样政府可以节约更多的福利费用支出,低保对象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发挥。从而(就业,不激励)成为此种情形的纳什均衡。

但是,目前我国低保群体就业的实际情形是,这部分贫困群体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目前不少下岗和失业人员对于新岗位的竞争力较差,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说,很难回到社会主导产业中去;在目前的体制下,也不可能再回到以往稳定的就业体制中去;而新的朝阳产业,又很难向他们提供多少就业机会。(2)加之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偏低等因素,贫困群体就业的净收入很难想象会远远超过低保线。因此,这只能是一个理想的纳什均衡。

虽然低保对象就业很难获得期望的收入水平,但是以上的纳什均衡仍显示,如果就业能为低保对象带来更多收入效用以外的附带效用,那么低保对象在博弈中的依然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就业。据最低生活保障司的统计,目前处于就业和失业之间摆动的低保对象占有劳动能力低保总数的25%左右,这部分人口不能积极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就业能否带来持久的效用表示怀疑。而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城市低保的基层实践中,部分地区的低保人员在找到工作获得收入后,需要向低保管理机构汇报,还要根据收入扣除低保金,但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他们往往不愿意去工作。因为一旦工作失去,申请低保又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这使他们徘徊在是工作还是依赖低保的矛盾之中,于是被动地放弃工作而依赖低保救助。可见,如果在低保动态管理方面工作能够免除低保对象就业的后顾之忧,那么这部分低保对象自然会减少对低保的被动依赖。

(二)现实状况下博弈分析的基本模型。该情形假定,政府激励下低保对象就业净收入大于低保标准线,但是政府不激励下低保对象就业净收入接近低保标准线。在这种与现实状况更为接近的情形中,低保对象是否就业,取决于就业所带来的期望收入是否能达到低保对象的预期收入。按照预期收入类型将低保对象区分为高期望收入以及低期望收入低保对象,此时,该博弈中的具体参与人有:政府、高期望收入以及低期望收入两种类型的低保对象。政府不具有低保对象的个人期望家庭收入高低的信息,因此双方构成了不完全信息博弈。

在原有假设基础上增加条件:假设政府关于低保对象属于高期望收入类型的信念为概率,为低期望收入类型的概率为p。假设对于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1-p,一旦就业的收入或仅获得低保金的收入不能达到其收入预期时,这部分人将会采取隐性就业方式进行寻租行为(3),即一方面获得低保金,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工资收入w。假设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隐性就业时,被政府查处的概率为q,一旦被查处将取消其低保资格,不能被查处的概率为1-q。假设政府在策略选择时,以m的概率选择激励低保对象就业,以1-m的概率对低保对象就业不激励。

对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海赛尼(Harsanyi,1967)开拓的给出了其向策略式博弈转化的方法,从而将每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贝叶斯—纳什均衡转化为一个关联的策略式博弈的纳什均衡。依照前面博弈的假设,利用海赛尼转换(Harsanyi transformation),将不完全信息博弈转化为下图所示的海赛尼转换后的策略式博弈,其中L、H分别代表低保对象的类型为低、高期望收入者,政府激励条件下高、低期望收入对象就业的收入效用分别为w1、w3,政府不激励的条件下高、低期望收入对象就业的收入效用分别为w2、w4,隐性就业收入为w。

从图2可知,对于低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在政府激励时,就业净收入w3可以达到低保对象的收入预期,因此低期望收入低保对象在政府激励下的占优策略是就业。但是当政府选择不激励时,低保对象选择就业净收入效用w4低于“吃低保”收入效用,这主要是由于低保对象选择就业与“吃低保”所带来的净收入相差无几,但是低保金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劳动的,因此考虑到就业净收入抵扣掉闲暇时间的成本后,低保对象更偏好于“吃低保”。故在政府不激励时,“吃低保”是低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的占优策略。

而对于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在政府激励时,就业与“吃低保”没有显著差别,假设在政府激励时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就业的概率为α,选择“吃低保”的概率为1-α。在政府不激励时,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就业的收入为w2,为简化分析,假设w2低于其预期收入,因此,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选择“吃低保”。

对以上联合策略博弈进行求解,当政府激励时低期望收入低保对象的占优策略是就业,当政府不激励时,“吃低保”是低期望收入低保对象的占优策略。因此低期望收入低保对象的最优策略取决于政府的最优策略,即sL*=s(m*)。而对于高期望收入低保对象,其就业的期望收入=mW1+(1-m)w2,吃低保的期望收入=S(1-q)+w,那么在均衡时有mw1+(1-m)w2=S(1-q)+w,即m*= 。对于政府,在w2<S(1-q)+w时,激励的期望效用是α[S-E]+(1-α)[S(1-p)-E] =αSp+S(1-p)-E,当政府不激励时,低期望收入低保对象会选择占优策略“吃低保”,高期望收入低保对象在此时就业的收入不能达到其收入预期,也会选择“吃低保”策略,故在不激励情况下政府收入效应为0。在均衡条件下,政府激励与不激励没有差别,即αSp+S(1-p)-E=0,α*= ,因此,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博弈的贝叶斯混合纳什均衡为(m*,sL*,α*)。

以上的贝叶斯均衡的必要条件为w2<S(1-q)+w且E>S(1-p),这表明在低保对象就业的博弈均衡时,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对政府不给与激励下的工资收入不满足,出现福利依赖现象,同时政府在激励低保对象就业上的投入水平应该是大于低期望收入低保对象由于就业所带来的低保福利支出的减少。在以上条件满足时,若m> ,这时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就业的期望收入高于“吃低保”,则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的理性选择是就业,相反,若m< ,则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的理性选择是“吃低保”。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高期望收入低保对象究竟选择就业还是“吃低保”实际上主要受m和 之间关系的影响。

首先,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对政府激励就业的信念高低。若较高,则低保对象更倾向于就业。

其次,政府刺激高期望收入低保对象就业的激励效用大小。从博弈结果可以看到,激励就业与不激励就业的效用差距为W1-W2,若两者差值较小,则低保对象更倾向于“吃低保”。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低保对象就业的实际收入W1偏低,由于我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偏低,08年全国最低工资标准大幅调整后,最低工资也仅仅在350~960元之间,而且贫困群体就业的工作类型一般为非全日制工作,收入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较低的就业工资与可能获得的隐性就业期望收入之间的差距导致低保对象更理性的选择“吃低保”。因此,较小W1和W1-W2更有可能导致m< ,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隐性就业的结果。

再次,政府监督约束机制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低保对象寻租的概率大小。若政府能高效的查处并防范低保对象的寻租行为,即q较高,则低保对象通过隐性就业获得更高收入S(1-q)+w的期望值就会降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种寻租行为。

最后,政府促进低保对象就业的支出水平高低。在均衡路径上,政府对于低保对象的就业信念与政府的促进就业支出水平正相关,因此,在长期均衡中,提高政府对低保对象就业的资助力度将有助于向低保对象发出政府促进低保对象就业信心的信号。

(三)现实状况下博弈分析的扩展模型。以上分析没有考虑到低保群体在接受低保救济同时享受附带福利问题,如果在基本博弈模型分析中增加“吃低保”同时还可以享受其带来的医疗、教育和廉租房等附带福利的效益,那么,政府的收益将下降,假设政府需要为低保对象的附带福利多支出F。而对于低保对象来说,由于 >0,附带福利可以增加低保对象“吃低保”的效用,很可能导致享受附带福利的低保的效用S'=S+F>w。其实,虽然目前城市低保的附带福利覆盖面并不广泛,但是其效用却很大,很多基层的低保管理人员甚至把具有高附加值的低保卡称为“金卡”。

此时,如果低保对象对低保的附带福利的需求很大,或者丧失低保资格将导致原来凭借低保资格获得的救助(如子女上学费用减免、交通、住宅等照顾)都将丧失,那么包括了低保附带福利的效用就可能远远超过就业的效用。这时低保对象的类型不影响其策略的选择,低保类型已经变得不重要,低保对象的就业博弈退化为完全信息的博弈,不论是高期望收入低保对象还是低期望收入低保对象选择“吃低保”都将是占优的选择,因为,在低保对象选择“吃低保”的策略前提下,政府的理性选择是不激励,这样(吃低保,不激励)成为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一个低效率的均衡。政府在这个均衡下损失了降低低保福利金支出的好处,而低保对象也为了获得低保附带福利的高福利效用而丧失了就业可能获得的更高货币收入。

从以上的博弈结果可以看到,如果低保对象在此对通过低保这一特殊资格而获得的低保附带福利更加偏好的话,那么对于低保对象来说“吃低保”的效用就可能远远超过就业收入小幅增长所带来的效用,因此,“吃低保”可能会成为低保对象的占优策略。这种情况下政府试图通过激励措施来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就业的政策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博弈分析的结论与政策启示

低保制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或“制造”一个低收入阶层,而是把保障其生存作为一个基础,同时使其中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经由就业摆脱贫困,不再接受政府救助。以上博弈分析的结果对城市低保的制度设计实现由低效率的均衡(吃低保,不激励)向高效率的均衡(就业,激励)转变具有如下几方面政策启示:

(一)增加低保对象就业收益,改善其对就业的收入预期。博弈分析表明,不同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对政府的激励措施的反映是不同的。高期望收入的低保对象对于政府的激励措施更为敏感,是低保政策实施激励就业目标的关键,而这部分低保对象求职的动机又主要取决于其对就业的损益分析,只有当预期净收益为正时,他们才有可能退出低保而就业。因此,要有效激励这些人就业,就要切实增加其就业收益(这里主要包括收入水平及相关附带的就业优惠措施),改善其对就业的收入预期。这要求政府要从多渠道为低保对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对低保对象就业的资助力度,而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低保对象的“投资”,提高其自立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就业培训和教育救助。这是低保对象实现就业,摆脱贫困的根本所在。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对贫困家庭来说,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保障其子女的教育机会,是防止贫困代际循环的重要举措。

(二)加大对隐性就业的监督和惩处力度。博弈分析显示,对低保对象较低的监管力度将导致更多寻租行为,不利于就业。为了降低低保对象寻租行为,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对低保对象隐性就业的监督和惩处力度:一方面,在低保条件的审核上,完善对申请对象收入核实与测算,出台政策法规,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必须如实出具收入状况证明,对不如实出具证明的,授权联合执法机构予以处罚;另一方面,对通过隐匿家庭经济收入等方式骗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家庭,要制定具体的处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规成本,降低低保对象发生寻租的概率。

(三)建立促进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积极求职的利益导向机制。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低保救助制度不仅需要考虑如何满足低保对象的生存需要,而且需要考虑制度设计对个人就业行为的影响。为有效地防止制度依赖,促进再就业,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增强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意识,即明确低保对象既有权利申请低保,又有义务通过求职自立。西方国家工作福利制度对完善我国低保政策有重要借鉴意义。“工作福利制度”即是“为你的福利而工作”,它是一项强制性的劳动力市场计划,其特点是突出被救助者的义务,该项制度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被救助者需要为救助金而工作,否则会失去被救助的资格。其二,在保障标准上,进一步扩大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与无劳动能力低保对象之间的差别。实践中,可以采用“收入豁免”、“就业补贴”等措施鼓励有劳动能力低保户就业。

(四)扩大附带福利的申请资格,弱化其对低保对象退出救助的影响。博弈的扩展分析模型显示,对于很多的低保对象而言,低保的附带福利效用非常高,如果低保对象就业后立即丧失低保附带福利领取资格,可能对这些家庭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这也成为许多低保户不愿退出低保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把附带福利的申请资格由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家庭或者有特殊困难的家庭,从而弱化附带福利对低保对象退出救助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便一些低保家庭因为就业收入有所提高而退出低保,但只要未超过低收入线,他们仍然可以继续享受附带福利,这就消除了低保户退出低保救助的障碍。

注释:

(1) 民政部网站相关统计资料计算(见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tjsj).

(2)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1.

(3) 黄晨熹.城市低保对象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制度安排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1):149.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杰弗瑞·A·杰里等.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5.

[3] 洪大用.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4] 黄豁. 就业不如“吃低保”.望[J],2006(16).

[5] 田奇恒. 对城市低保对象就业意愿的分析. 统计与决策[J],2007(7).

[6] 王磊.城市低保基层实践问题刍议.宁夏社会科学[J],2008(5).

[7] 章彬,高向东.城市低保与就业问题的经济分析.江淮论坛[J].2007(3).

[8] 邓蓉,周昌祥.在反福利依赖中社会工作对社会政策方面的介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J],2007(11).

[9] 桂勇. 经济转型、关系强度与求职行为一项关于失业群体的实证研究. 世界经济文汇[J],2004(2).

[10] Fudenberg , Drew and Jean Tirole,1991,Game Theory, Chapter 8-9,MIT Press.

(责任编辑焦德武)

上一篇:武汉劳动合同范本下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