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低保政策的反思论文(共8篇)
对低保政策的反思论文 篇1
某县关于落实低保政策的汇报
首先,对各位领导到××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按照通知要求,将我县贯彻落实农村低保政策的有关情况作以简要汇报。我们××县下辖10个农村乡镇,76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贫困面较大,在19.6万农业人口中,贫困人口达到2.5万人,扶贫解困的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率先在我市开展农村低保
试点工作,无疑为我们加快扶贫解困步伐创造了条件。为此,我们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惠农利农的大事好事来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坚持标准,稳步推进,取得了较好效果。全县共审核批准3743户,11817人,为2006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年将下拨低保金364万元,其中财政匹配73万元。全县农村第一季度低保金已于春节前全部发放到位。工作中,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标准和原则办事,全县没有发生一起上访告状问题,群众十分满意。总结我们的工作,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重视程度高,启动速度快。对农村低保工作,我们××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本着快启动、早见效,把好事办好的原则,全面加大了领导力度,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快速开展。一是精心研究快部署。2005年12月22日××市低保工作会议结束后,当天下午××县长就组织召开会议,传达×厅长和×书记的讲话精神,专题研究我县的农村低保工作,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副县长××三个县级领导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推进。12月23日县委书记××同志又亲自听取了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对抓好农村低保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同时,为在短时间内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我们将农村低保工作纳入到第三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求驻乡村工作组全力参与农村低保工作。为保证农村低保政策得到科学有效落实,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副县长××还分别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到不同类型的乡镇,对落实低保政策进行专题调研,丰富完善我县的农村低保工作方案,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更加体现绥棱特点。12月25日,我县专门召开了由县直各部门一把手、乡镇党委书记、主管乡镇长、财政所长、民政助理、村支部书记、第三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驻乡村工作组成员参加的全县农村低保工作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全面启动了农村低保工作。二是成立机构快推进。为了保证农村低保工作的扎实开展,我们在机构编制、干部编制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于12月31日研究成立了××县最低生活保障局,确定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和责任心都很强的正、副科级干部担任低保局正、副局长,配齐了人员,明确了职责,全面负责城乡特别是农村低保工作的开展。三是匹配资金快到位。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压缩开支等办法,拿出资金73万元作为农村低保的匹配资金,并在县财政设立了农村低保资金专户,保证专款专用。
2、政策把握严,群众受益实。为了把好事办好,让真正应该受益的群众得到实惠,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本着快启动、低标准、广覆盖的原则,严格按照政策办事,保证应保尽保。在范围确定上,考虑我县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年人均收入低于668元的农村特困居民纳入低保范围。为鼓励农村特困户培养人才,我们在市里规定的7类符合低保条件的基础上,对因子女在高校就学而致贫的贫困户也纳入到低保范围。在认真执行市里规定的9类情况不能纳入低保范围的同时,我们将因参与邪教活动至今未改正而致贫的贫困户不纳入低保范围。通过认真统计,全县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有11800多人。在确定档次时,我们在调查摸底基础上,考虑各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和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将10个乡镇划分为4个档次,按照乡镇总人口确定参保比例。第一档次为××,比例为4;第二档次为××乡、××镇、××乡、××乡,比例为5;第三档次为×(×(镇、××乡、××乡,比例为6;第四档为××乡、××乡,比例为7。在补差标准上,根据国家确定的农村绝对贫困标准,结合××实际,按照分档施保、就近靠档的原则,经请示市民政局同意,我们将补差标准划分了三个档次。第一档为全额保,年补贴668元,有484户1220人,年需保障金81.51万元,占拟定保障人数的10.32;第二档为年补贴300元,有1497户4750人,年需保障金142.5万元,占拟定人数的40.2;第三档年补贴240元,有1762户5847人,年需保障金140.33万元,占拟定保障人数的49.48。总计保障人数为3743户11817人,年共需保障金364.34万元。
3、工作运行规范,落实效果好。为了保证政策不走样,真正落到实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事,做到起步就高标准,起步就规范运行,坚决杜绝工作跑粗、不规范的问题。具体做到了严肃一个纪律,严把四
对低保政策的反思论文 篇2
青年个人的的就业决策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这两个因素有关。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收入效应是当个人陷入贫困成为低保对象时, 将会得到相当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救济, 个人即使不工作也能获得一定的收入。收入效应通常用替代率来衡量, 即个人或家庭获得的低保救助相当于其工资的百分比率。替代效应则指由于工作导致收入的增加, 按规定低保救助金将会减少, 从而降低了个人不工作的成本或工作的效益。替代效应通常用边际有效税率来衡量。边际有效税率是低保对象参加工作后, 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 其救助金应相应扣除的比例。
边际税率指当工作收入增加时所获低保金减少的比例, 在我国是100%;替代率则是指个体在不工作时获得的社会保障及救助金额与工作收入的比例。依照微观经济学关于劳动供给的分析框架, 有以下假设:经济中个体的行为遵从理性, 目标是最大化其效用函数U (C, L) , 其中C代表以货币计算的消费品数量, L代表享受闲暇的数量, 以时间计算。效用函数满足
>0, >0, 并且闲暇是正常品, 其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为方便讨论, 假设不存在禀赋。
最低保障线为DB, 工资率为w, 个人可利用时间为T:
实施低保政策之前, 个体的预算约束为w L+C=w T;
实施低保政策之后, 预算约束变为w L+C=w T+max{DB-C, 0}。
对收入效应的分析表明, 个人或家庭随着低保收入的上升, 其工作意愿会相应地减弱。即替代率越高, 工作意愿越低;替代率越低, 则工作意愿越高。对替代效应的分析则表明, 扣减的边际有效税率越高, 则个人或家庭就业的意愿越低, 越容易产生福利依赖思想和行动。
另外, 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 当边际税率为100%时, 如果个体在低保之前选择的工作收入低于低保线, 则他的意愿劳动供给将减少到0, 也就是完全不参加工作。
从这个理论模型中, 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 替代率的增加倾向于导致劳动供给的减少, 也就是说, 低保政策的实施将减少低收入人群的劳动供给, 低保线上调时, 对劳动供给的负激励效应也将增大。 (2) 在100%的边际税率下, 享受低保的人群将完全退出劳动市场。
因此, 在短期内政策应着眼于解决一些较为细节的问题, 比如将家庭规模因素纳入低保制度、扩大附带福利政策的适用范围等, 使低保制度更加细化、合理化。长期内如果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类似政策将低保标准调整至平均收入的50%左右, 使其符合贫困群体的发展需求, 同时引入“工作福利”政策以降低对就业的负激励。为减小“福利断口”, 可以考虑直接使相关救助货币化, 或是建立最低生存所需费用+教育券+医疗保险+其他补贴、总额与发展标准相当的的低保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取消或弱化政府直接介入的配套福利政策。
二、家庭规模效应影响分析
家庭规模对需求具有较大的影响, 因而也影响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一般来说, 家庭需求会随家庭人数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家庭规模越大, 所需支出的数量越大, 需求的增加与人数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但不是成绝对的正比例关系。随着家庭规模的增大, 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 所需支出的增加量会逐步减少, 呈现出增速递减的现象。在经济学中, 家庭中每增加一个人所需增加的支出的数量, 通常用当量等级或当量弹性来衡量。在计算时, 一般以单身标准为1, 每增加一个人所需增加的支出的弹性在0~1之间变化。如公式B=B1×SE所示。
其中, B为单身标准, E为需求弹性, S为家庭中的成员个数。根据Atkinson等人对OECD国家做的调查研究显示, 在与单身人士的生活标准保持一致的情况下, E的值大致为平方根。例如, 假定单身标准为100, 则两人家庭的需求标准为100×20.5=141, 三人家庭为173, 依次类推便可。
然而, 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的是按人头计算的救助标准, 并没有考虑家庭规模的变化给家庭总开支带来的规模效应。例如, 三人户的家庭中, 所得低保收入为一人户的3倍, 大大超过最低工资收入标准, 致使三人户家庭中即使有某一成员能找到工作也不愿意就业的现象。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家庭的规模效应, 既不能有效地节约低保救助资金, 同时, 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低保对象的工作意愿, 可能导致“失业陷阱”和“贫困陷阱”。“失业陷阱”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低保对象本身素质较低等原因, 低保对象也许只能从事一些非全日制工作, 月收入可能低于最工资标准。对于规模在2人以上的家庭, 由于难以找到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作, 他们参加工作的动力不强, 宁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也不愿意寻找或从事工作, 从而陷入“失业陷阱”。“贫困陷阱”是指由于我国低保制度实行的是100%的有效边际税率, 因此, 对低保家庭来说, 有人就业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家庭的收入或只能增加很少的收入, 因此, 低保对象参加工作的意愿不强, 长期处于贫困状况, 陷入“贫困陷阱”。
摘要:本文就低保政策对青年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没有考虑家庭的规模效应, 既不能有效地节约低保救助资金;也不能有效地提高低保对象的工作意愿, 可能导致“失业陷阱”和“贫困陷阱”。
改进低保政策建议 篇3
为进一步增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提高社会满意度,有效解决低保“人情保”、“关系保”现象,提升社会救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必须大力度逐步规范城乡低保公示制度。统一制作固定宣传栏。为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统一制作了户外固定宣传栏和室内宣传牌18内容要涵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申请程序、办理流程等。坚持“三榜”公示制度。社会救助对象的申报审批过程,实行“三榜”公示制度,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即第一次公示村(居)委会调查评议后的情况,第二次公示街道(乡镇)审核后的情况,第三次公示民政部门审批情况。并将公示后的享受救助人员名单,以照片和文字形式进行存档,以备检查。公示内容齐全。内容主要包括低保对象姓名、致贫原因、保障人口、保障类别、保障标准等。公示地点范围广。要在所有行政村交通便利、环境开阔、人口集中、易于聚集、停留、观看的地方设立低保固定公示栏,除在村委会设立外,还在有条件的自然村或村民小组选择醒目位置进行长期固定公示。公示管理严。在公示期间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公示内容全面完整,对因天气、人为等原因造成公示内容损毁丢失或模糊不清的,工作人员及时按原公示内容重新进行公示。同时,对每次的公示情况都要保留存档,作为档案永久保存。举报电话公开。在各项工作内容公示时,直接公开县区民政局、乡镇及村级负责人的举报电话,直接接受群众的监督举报。
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城乡低保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和产生重要影响事件,实施责任追究。
按照城乡低保人员的初审、调查、审批和重要信息呈报的管理操作流程依次确定责任人,视情节给予相应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分为责令书面检查、在适当范围内通报批评、建议行政告诫、行政处分、离岗培训,移交纪检、监察、司法部门处理。
对城乡低保人员采取虚报、隐瞒、伪造、骗取保障待遇的;以及家庭收入情况好转,不按规定告知管理机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回保障金,并处以罚款。对拒不服从、情节严重的,移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对有高度责任感的举报人,可以给予褒扬和奖励。
对因不作为、乱作为、玩忽职守,给低保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对保障资金流
失、工作资料损毁,以及利用工作之便贪污、挤占、扣压、截留、克扣保障金、向他人索要财物的;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家庭拒不签署同意意见的;对不符合条件家庭擅自签署同意意见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究责任。
对因申请人出据伪证产生错误认定以及非主体连带责任的,情节轻微的要及时纠正,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免于追究责任。
对产生重大影响的责任事件,要追究领导责任。
三、建立家庭财产核算系统
对居民家庭财产状况进行核查,缘起于完善低保对象认定标准的目的,但不能止步于此,这项工作不但要做实,还要追求做“大”。为了得出真实可靠的数据,需要对社保、房管、工商、税务、金融等不同部门的居民经济状况调查和个人征信管理工作进行协调、整合,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避免部门之间信息垄断(如房管部门掌握的信息不与社保部门共享)、信息管理失范和重复建设。从长远看,应将居民家庭财产核查的工作主体从部门层面提高到政府层面,通过更规范、更权威的操作手段,推动建立统一的居民经济状况调查制度,形成覆盖个人信用档案、个人信用评估、个人信用风险管理以及企事业单位信息、社会组织信息的社会信用体系。在低保评定中推行低保“五不入”制度,这五条标准是,家庭成员中有县财政供养人员;非财政供养人员,但有工作单位,工资能够正常发放且工资水平较高;经商办企业的家庭;房产较多或拥有豪宅者;拥有并使用私家车等非生活必需的高档消费品。
四、建立健全低保户动态管理长效机制
1.健全低保户档案。对其家庭收入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对于家庭收入无变化或者变化不大的家庭,每年复核一次;对于家庭收入处于经常变动状态的,每半年复核一次,实施动态管理,一旦不符合低保条件,则停止低保待遇。
低保政策与申请办法 篇4
来源:
河池大化民政 时间:
2012-10-23 17:4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提供的生活救助。
第三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生产自救相结合,应保尽保与引导就业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五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制定和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措施,统筹协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措施相衔接。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合理安排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受理、审核工作。
第二章 保障标准与保障对象
第八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年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公布,并通过政府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宣传。
第九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家庭成员,是指登记在同一户口簿且共同生活的成员,或者虽然户口不在同一户口簿但具有赡养、扶养、抚养和收养关系且共同生活的成员。
户口迁出的大中专院校就读学生和服现役义务兵为农村居民家庭成员。
第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上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按家庭成员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家庭总收入具体包括:
(一)从事农副生产获得的收入;
(二)外出务工收入;
(三)承包经营收入;
(四)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出租、转让收入;
(五)出租家庭财产收入;
(六)房屋拆迁、征地补偿费;
(七)依法接受的赠与;
(八)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从事农副生产获得收入的价格按照当地统计、价格部门发布的数据核定。外出务工人员收入按照其所在工作单位提供的工资证明金额计算;没有证明的,按照其户籍所在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第十二条 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纯收入:
(一)按规定获得的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保健金、伤残补助金、伤残治疗费、护理费、丧葬费、生活补助费、医疗救助费等;
(二)独生子女保健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
(三)高龄老年人生活补助费;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
(五)救灾救济款。第十三条 农村居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本人不得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有劳动能力不从事生产劳动;
(二)违法生育的夫妻;
(三)赌博、吸毒屡教不改。
第三章 申请与审批
第十四条 村(居)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承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村(居)民委员会集中受理申请的时间为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
第十五条 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由家庭成员以户为单位通过户籍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农村居民办理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由其近亲属、其他村民或者所在村民小组代为申请。
第十六条 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应当填写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家庭成员说明或者证明;
(二)家庭收入说明;
(三)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原因的说明。
填写申请表确有困难的,可以由村(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代为填写。
第十七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日内按照下列程序要求完成初审:
(一)调查核实。组织2人以上对申请人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算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
(二)民主评议。组织村民代表3人以上、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半数以上进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应当有乡镇干部参加;
(三)公示。将调查核实情况和民主评议意见在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和相应的自然村(屯)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日,公示期不计算在规定的期限内(以下相同);
(四)呈报。公示期届满后将申请材料和初审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审核。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在调查核实和民主评议时,该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回避。
第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自收到初审意见之日起10日内按照下列程序要求完成审核工作:
(一)核查。派员核查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
(二)审核。工作人员提出复核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审核;
(三)呈报。将申请材料和审核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自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批工作:
(一)审查。组织对审核意见进行书面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二)决定。处理意见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
(三)公示。决定拟给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应当在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和相应的自然村(屯)进行公示,公示期为5日;
(四)办证。经公示无异议的,给申请人办理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凭证;有异议的,应当复查处理。保障对象自发证当月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四章 保障管理
第二十条 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按照其家庭困难程度分档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
(一)特别困难户按照一档发放;
(二)比较困难户按照二档发放;
(三)一般困难户按照三档发放。
县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认定为享受计划生育优待的家庭,可以提高一个档次;已属于一档的,按照档次标准提高10%的保障金。划分档次的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将保障金使用计划和已批准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名单送本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应当自收到保障金使用计划之日起15日内审核并足额拨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第二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通过金融机构按月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应当以提出申请的家庭成员的名义在发放保障金的金融机构开设个人账户,开设个人账户有困难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提供帮助。最低生活保障金不得直接抵扣贷款、欠款等款项,不得代替其他救助款项。
第二十三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调查了解农村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分别于每年的1月和7月在村(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和相应的自然村(屯)公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名单,对有异议的,上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复核。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根据变化情况及时办理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手续。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终止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发放,注销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凭证:
(一)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二)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
(三)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要求不再享受。
第二十五条 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管申请、审核、审批和保障金发放等相关材料。
第二十六条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预算、拨付、发放,接受监察、审计、财政部门的监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贪污、截留、挤占、挪用、私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对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不履行或者怠于履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职责,由有关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的,对直接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九条 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停止发放并追回其骗取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大化县民政社会救助政策
来源:
河池大化民政 时间:
2013-11-05 15:42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补助对象及范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保障标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1500元。
办理程序:申请低保以家庭为单位,由户主或者其代理人以户主的名义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组织工作人员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情况逐一进行调查核实→以村(居)为单位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进行民主评议→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情况,公示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审核结果→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全面审查乡镇人民政府上报的申请材料、调查材料和审核意见,并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入户抽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拟批准的低保家庭通过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固定的政务公开栏、村(居)务公开栏进行公示→低保金按社会化发放,通过信用社代理金融机构,直接支付到低保家庭的账户。
申请所需材料:申请人申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需出具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户籍证、身份证、收入状况证明材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残疾证等其他证明材料。
业务咨询电话:0778—5827674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补助对象及范围: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
保障标准: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300元。
办理程序:(同上)
申请所需材料:申请人申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需出具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户籍证、身份证、收入状况证明材料,并根据需要提供失业、求职登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伤残、退休等其他证明材料。
业务咨询电话:0778—5827674 三、五保供养标准
供养对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扶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他法定赡养、扶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扶养能力,可以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补助标准:五保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230元。
办理程序:个人书面申请(由村民本人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填写《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审批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五保金按社会化发放,通过信用社代理金融机构,直接支付到五保对象的账户。
申请所需材料:
1.填写《大化瑶族自治县农村五保待遇申请审批表》(申请审批表的右上角必须贴本人1寸近照片);2.对象提出书面申请(可委托代写);3.入户调查情况说明书并有入户调查人亲笔签字;4.村(居)委会评议结果报告;5.村(居)委会公示证明; 6.村(居)委会公示相片;7.乡(镇)人民政府公示证明;8.申请人身份证复件;9.申请人户口薄复印件;10.申请人农村信用社存折复印件。
业务咨询电话:0778—5827674
四、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补助
救助对象及范围:住院医疗救助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在乡优抚对象及城乡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
救助标准:
1.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五保户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100%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30000元。
2.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重度残疾人(一、二级)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95%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15000元。
3.其他城乡低保对象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90%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12000元。
4.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按应计入的住院医疗救助费用的80%给予救助,年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为6000元。
救助对象跨住院治疗的,可按两个分别给予住院医疗救助。
办理程序:申请人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村委会调查核实并公示→乡(镇)人民政府进行二级审核→县级民政部门进行三级审核→救助金按社会化发放,通过信用社代理金融机构,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的账户。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应在办理住院手续后及时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时提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县级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对后,由县级民政部门认定是否符合住院医疗救助条件。
申请所需材料:医疗救助对象申请医疗救助金,凭户口簿和身份证向其户口所在地的村(居)民委会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如实提供定点医院的诊断证明、医疗费用收据(医疗费用收据已在新农合办报销并保存的,凭复印件,下同)、必要的病历材料等其他证明材料,经村(居)民委会评议确认符合条件的,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业务咨询电话:0778—5827674
五、城乡门诊医疗救助
(一)门诊救助对象
1.城乡门诊医疗救助对象为具有当地户籍的以下人员:
(1)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城乡低保对象。
(2)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五保供养对象。
2.门诊医疗救助病种为:
(1)恶性肿瘤放化疗;(2)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治疗;
(3)血友病;(4)肺结核;(5)类风湿性关节炎;(6)Ⅱ期以上高血压病;(7)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8)肝硬化失代偿期;(9)冠心病;(10)糖尿病;(11)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12)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3)慢性心力衰竭;(14)再生障碍性贫血;(15)系统性红斑狼疮;(16)精神分裂症。
(二)门诊医疗救助标准
1.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一般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每人每年的门诊医疗救助标准不得低于当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标准的10-15倍。
2.患有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的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中重度残疾人和年满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每人每年的门诊医疗救助标准不得低于当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标准的15-20倍。
办理程序及申请所需材料:(同上)
六、临时救助
补助对象:低保边缘家庭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家庭困难的大化县户籍的常住居民。
补助标准:300至3000元不等。
办理程序:个人申请→村(居)委会入户调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救助金按社会化发放,通过信用社代理金融机构,直接支付到救助对象的账户。
申请所需材料:1.申请人应提供书面申请(申请书);2.申请人要提供本人户口簿或身份证复印件;3.因重、大疾病申请救助的应提供患者本或近期医院疾病诊断证明复印件及参加新农合报销凭证复印件;4.因就读大学申请救助的应提供所在学校学费证明或学生证复印件;5.民政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业务咨询电话:0778—5827674
七、孤儿保障救助
补助对象:大化县户籍的,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保障标准: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
办理程序:个人申请→村(居)委会入户调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救助金按社会化发放,通过信用社代理金融机构,直接支付到孤儿或其监护人的账户。
申请所需材料:1.填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孤儿基本生活费申报审批表》;2.孤儿本人一寸彩色相片;3.孤儿监护人签订孤儿养育监护协议书(手印);4.孤儿本人或监护人提交申请书;5.孤儿本人户口簿及家庭成员户口簿复印件;6.监护人户口簿及家庭成员户口簿复印件;7.村委会证明(盖章);8.当地公安部门证明(盖章);9.孤儿本人农村信用社存折复印件。
落实低保政策高效服务居民 篇5
--------西街社区低保入户调查纪实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阳光低保政策,提升工作效能,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保,实事求是不错保”,8月21日,街道办事处朱春梅副书记联合西街社区主任、低保专干对申请低保的张苗苗等83户进行详细的入户调查。工作人员通过现场查看家庭住房、家具家电等硬件设施;核实其户口情况、收入情况、身体状况、子女就业状况等;征求低保户邻居意见,掌握其家庭状况;查询调查户是否有退休工资、是否有拆迁费、是否有房屋出租等。多管齐下,严把低保审核关,确保低保对象不走样、不错保、不漏保,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真正做到让居民满意、信服。
对低保政策的反思论文 篇6
一、政策变通:主动偏离抑或被动妥协
公共政策作为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代表了政府的价值取向和施政策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都是比较积极的,希望通过政策的良好实施来实现社会的善治。但是,即使政策方案制定得十分严谨,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情况。甚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环境会迫使政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一种相机抉择的策略,随着政策环境而对政策做出可操作化的修正,甚至会彻底改变政策执行的方式方法。这时,“政策变通”的现象就出现了。
对于政策变通的概念,学者们的界定各有侧重。由刘世定、孙立平等人组成的“制度与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提出政策变通是“在制度的运作中,执行者在未得到制度决定者的正式准许、未通过改变制度的正式程序的情况下,自行做出改变原制度中的某些部分的决策,从而推行一套经过改变的制度安排这样一种行为或运作方式”。[1]有些学者的界定就着重于变通后的负面结果,认为政策变通是对原政策的一种偏离或反动,“变通后的目标就其更深刻的内涵来看则可能与原有政策目标和精神不尽相同甚至根本背道而驰。”[2]不过也有一些学者看到了政策变通的积极效应,如赖秀龙认为“政策变通的实质在于政策执行形式的变通,而不是政策精神实质的变通。”[3]
对于政策变通的原因,学者们认为存在从体制到行为等诸多因素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政策变通。如李普斯基的“街头官僚”理论说明“政策执行官员的角色可能利用自由裁量权来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不是公民的利益服务,在有意无意之间发展出一整套针对上层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应付机制”。[4]庄垂生则把政策变通看成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理性选择的结果,认为“政策执行者关于政策的成本收益计算是政策变通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5]周雪光则从体制上解释原因,认为“变通的稳定存在和重复再生是政府组织结构和制度环境的产物,是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矛盾的缓冲机制。”[6]具体而言就是“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二者往往是分离的。负责政策制定的上层行政机构一般并不亲身参与执行政策,而负责政策执行的街头官僚们也无权参与政策制定。”[7]具体到中国的政策过程,就是“中央政府负责政策制定,地方政府负责政策执行。是一种逐级向下发包、官员向上负责的行政体制。”[8]在这样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下,“上级下达的过严指标常常导致下级的密集政策变通。地方政府一方面缺乏宪法上名义的自治权,另一方面又享有大量实质性的相机决策权。”[9]而地方政府一旦有了实际上的相机抉择权,“很有可能会陷于人缘化社会关系之中,这时政策执行走样将在所难免。”[10]王林生也从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角度来说明变通出现的条件,认为是“中央对地方的过分要求和限制导致了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通。”[11]
对于政策变通的评价,学者们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尽管从表面上来看,政策变通后所遵循的原则及试图实现的目标是与原政策一致的,但变通后的目标就其更深刻的内涵来看则可能与原有政策目标和精神不尽相同甚至根本背道而驰。”[12]另一派主张“变通”是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对政策进行正常合理的灵活处置,而且很多经济学的文献也强调地方变通对推动经济发展所起的创新作用,甚至称它“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多年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3]更为有意思的是,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变通的态度是模糊的和权宜性的:“究竟是讲其视为积极意义的‘创新’,中性意义的‘灵活性’,还是消极意义的‘谋私’、‘歪曲执行’,完全依中央基于纵向控制体系的需要这个大局而定。”[14]
因为公共政策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政策变通现象的出现并不足为奇,甚至有时候完全按照预定方案来执行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一种情形是政策执行者出于自身私利而故意改变政策执行方案,这种情况无疑是对公共性的一种背弃。不过,政策的复杂性就在于变通执行之后并不一定结果很差。比如在另一些情形下,对原有政策方案的变通恰恰是对现实政策环境的妥协,政策执行者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不得不对原有的政策方案进行可操作化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的政策变通就有可能是对原有政策的一种修正和完善。这时的政策变通虽然不能认为有充分的合理合法性,但也能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方向和借鉴。
二、农村低保政策的变通策略———以S省X县为例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保障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大政策。该政策自从2007年建立以来发展迅速,为农村底层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在农村低保政策的执行过程与之前的政策设计有些许出入,出现了政策变通执行的现象。
1. 农村低保政策变通执行的基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不规范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农村低保政策上是一种“硬”约束,因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所发放的低保金主要来自于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财政预算强有力的约束性在农村低保制度上并没有出现“软化”的现象,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政府才有钱发给低保户。在政策规定上,农村低保制度是由当地民政部门划定一个低保线,低于这个标准的人可以享受达到这个标准的差额。而在实际的低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这一标准偏低,所以一些在农村中相对比较贫困的家庭也能达到这个标准。如果严格地按照这个标准执行,那么很多现有的低保户实际上是无法享受到低保金的。这样以来,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就会出现剩余。而这样的结果实际上也达不到社会救济的目标,因为农村很多家庭收入略高于标准线低保边缘户没有得到救济。而且这部分资金是专款专用的,也不能挪用到其它社会救济项目中。
所以,在实际的政策执行中,低保标准实际上并不是作为贫困线来存在的,而是被看作最高补助标准。年度内的用于农村低保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就是年内整个区域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总额,然后由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把这个金额总数换算成大概有多少人可以享受低保金。这个换算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平均分配低保金的“平均低保”现象,因为平均每户所得的钱数是需要事先确定的。然后地方政府层层向下分割指标,直到把指标分解到各行政村。[15]
低保指标在村里的具体分配实际上也不是个测算的过程,而是个比较的过程。那些家庭人均月收入根本无法达到低保标准的赤贫家庭自然会被纳入保障范畴。问题在于村里的低保指标覆盖这些家庭之后都有剩余,于是只好从家庭人均月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家庭中遴选。而这样一来,村里这种条件的家庭可能就会比较多,并且收入差距不大,进入享受低保的考虑范围的家庭数量很可能就会多于低保指标,结果“人情保”、“关系保”、“轮流保”的现象就出现了。所以,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变通与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不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
注:该表数据来源于S省X县的政府部门。
根据作者调研的S省X县的数据可以发现,在2010年之前,享受人数和年发放金额都呈现了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趋势。而2010年之后,享受人数和年发放金额的增长都趋于缓和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所以,在实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践中,应保尽保的政策目标和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有时候并不是决定一个家庭能否成为低保对象的决定性因素,真正决定性的因素其实是财政部门每年到底能有多少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来提供给农村低保对象。而这种资金压力在2010年之后越来越成为一种硬约束。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收紧的背景下,民政部门采取了一种计划经济式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方法———指标制,即每年参照财政部门的资金预算来确定本年度有多少人可以享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而根据省市两级政府的文件精神,每年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都要动态调整,以保证与经济发展水平能够相互适应。这样一来,原来享受低保的群众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结果就是能够用来增加新的低保户的资金就少之又少了。所以就产生了2010年之后享受人数增长缓慢的现象。
在变通后的农村低保政策中,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能享受低保金的并不是一个家庭真正的人均月收入,而是这个年度政府到底有多少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可以用于这项社会救济政策,再把这个既定的资金换算成在县里大约有多少人可以享受,然后在这个区域中,谁相对更加贫困谁就可以享受。结果就是“低保标准的数额标准就被转化成了人员标准。”[16]
2. 农村低保政策变通执行的方式:分档救助
注:该表数据来源于S省X县的政府部门。
在政策规定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享受的标准是一户家庭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差多少补多少。但是在低保实践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很难精确测量的,因为收入都是每个家庭的秘密,在申报的时候农民往往也会有意无意地少申报收入以获取尽可能多地低保金。即使通过民主评议的办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农民的实际收入,其精确性依然存在疑问。由于在实际情形中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其实不大,所以在X县的低保实践中,并没有严格执行核定每个家庭收入水平然后补差的政策规定,而是采取了一种分档补助的办法。该县将低保户分为一、二、三、四类。其中一类:主要为三无人员、重残、长期生病缺乏劳动力的特困家庭,补差水平为190元/月·人(2014年标准,以下数字也是2014年标准);二类:主要为缺乏主要劳动力、残疾、生活和生产基础条件非常差的贫困家庭,补差水平为166元/月·人;三类:主要为生活、生产各方面条件差的贫困家庭,补差水平为156元/月·人;四类:主要为家庭条件差,而家庭又有特殊开销的家庭,补差水平为146元/月·人。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从“试验性执行”工作到较易完成的“行政性执行”工作的转化。[17]
分档救助的政策在收入核算异常艰难的农村也有其合理之处。在农村中,户与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其实并不是很大,如果强行在本来就差距不大的农户之间再区分出的收入差再予以补助的话,很有可能会引起其它农户的不满,进而制造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过,从X县的政策实践来看,分档救助的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日益显现:保障的标准一直在提高,但是对于保障对象划分的档次却一直保持在4个,这4个档次毫无疑问不能完全对应农村中不同层次的贫困人口,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为了一种“平均低保”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4个档次的保障标准呈现出同步增长的状态,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享受低档次保障标准的低保户的实际保障水平的偏高。而在该县中,大部分保障对象享受的正是最低档次的补助,所以说分档次救助的方式使得实际保障水平进一步高于理论上的保障水平。
3. 农村低保政策变通执行的结果———浮动的保障线
低保线是决定一户家庭是否有低保享受资格的基本标准,只有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标准线的人才有资格享受低保。低保线一般都由各县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主划定。低保线确定的根据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方依据国家划定的贫困线,有的地方根据当地的居民人均收入,有的地方根据一定的人口比例。就笔者所调研的S省X县为例,X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公式为: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25%±调整数)
其中的调整数由县里综合考虑当地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基本生活消费品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财政承受能力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因素得出(调整数原则上控制在±5%以内)。
注:该表数据来源于S省X县的政府部门。
如上表所示,X县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2006年建立以来一直在提高,2015年的标准是2006年标准的3.55倍,年均增长39.4%,增长速度超过了CPI。这对于农村广大贫困群众非常有益。但是同时可以看到,即使按照2015年的标准,每人每月的保障标准仅为213元,平均到每天也就是7元钱多一些。即使农村的生活成本较低,压力较小,每天仅有7元多生活费的生活依然还是十分贫困。在这样较低的理论保障水平之下,饥饿基本上可以得到消除,但是生活水平却依然很低,所以这个标准从实际生活的角度上来考察还是偏低的。
但是,在实际的走访调查中,事实却又是另一番图景。那些在农村中没有收入来源且生活极其困苦,根本达不到家庭人均每月213元的农村低保标准的人确实已经在享受低保金,在这个理论保障标准线以下的农户已经全部得到救济。然而现在正在享受低保的农民中,有一部分人虽然经济条件也不宽裕,但是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很有可能会高于每人213元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比如某一低保户家里有三口人,每人三亩玉米地,按照玉米大概一元一斤的收购价和亩产玉米1500斤来算,这家人一年只靠玉米地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3500元。即使这家人没有其它任何收入,那么这家人平均每人每月的收入是375元,除去生产成本,这家人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也超过了低保线。而且这样的享受低保的家庭在农村并不鲜见。但是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农村也非常低,而且比这家人更贫困的农户都已经被纳入了低保的范围,即使根据贫困程度的排序也应该由这样的家庭享受低保。
所以根据我们的观察,按照理论上每人每月213元的标准,X县已经大体上实现了应保尽保,没有出现太严重的漏保行为。同时,由于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测量困难的缘故,在实际的低保实践中,已经把一些人均月收入略高于213元的家庭纳入了农村低保的范畴。这种政策变通现象出现的原因正是前面所提到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不规范和分档救助的执行措施。
于是,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出现了两条低保标准,一条是政府文件上规定的理论低保标准,这个保障标准偏低,这个保障标准之下的生活水平也很低。但在实际上,由于理论标准的低下,而收入真正低于这个保障线的农村居民人数实际上并不算太多,所以在制度在具体操作中执行的其实是另一个低保标准,这个实际的低保标准是根据贫困程度的排序而得到,实际上是要高于现行理论上的保障标准。也就是说,实际的低保标准其实是浮动的,并不完全等同于理论上的低保标准,在实践中要高于理论保障标准。
三、低保政策变通的双重效应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农村低保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变通现象。农村低保政策制定时所确立的“补差”方案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基层政府解构,构建起来的是一种财政导向的低保政策。这种现象出现的缘由可以用“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和自主性”[18]来解释。
由于前几年各级财政对于农村低保的大力投入,使得农村低保的实际保障标准成为浮动的标准线。最低保障标准成了最高补助标准,导致实际上的保障标准要高于制度规定中的保障线。而分档救助的政策执行办法又进一步提高了实际低保标准。这种政策变通产生了两个方面的效应。
1. 客观代偿效应
客观代偿效应指的是浮动的标准线在客观政策效果上构成了对较低的政策规定的理论保障标准的代偿。上文的分析已经提到,农村低保的标准线虽然每年都在提高,而且提高的幅度较大,但是从实际生活水平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保障水平依然不高。在理论保障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实际的保障水平超过理论保障标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因为实际的保障水平才是真正说明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较高的实际保障水平恰恰说明现有我国的农村低保已经基本实现了较低层次的应保尽保,即使这个层次建立在非常低的低保标准之上。
农村低保政策的变通坚持了原有政策的精神实质,努力去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即保障贫困农户的基本生活。而且从社会效应的角度分析,低保政策的变通执行把那些家庭人均月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但生活仍不富裕的农户纳入了低保范围,保障了一些“低保边缘户”的生存权利,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进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实践中已然提高的农村低保标准,所增进的并不是某个个人的利益,而是整个低保边缘群体的利益,增进了这一部分人的福利,也就缩小了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就提高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在这个层面上解释,“变通”是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对政策进行正常的合理的灵活处置,变通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存在,因为其功能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19]
2. 权威损耗效应
政策变通后的结果有积极意义并不能表明这种变通就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尽管变通之后的低保政策提高了保障标准,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了保障范畴。但是这种变通行为本身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对于政策权威的损耗上。因为政策方案是政策赖以执行的依据,一旦被制定出来就同时被赋予了一定的权威。政策在执行阶段出现了变通,即使变通的结果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同时也会给政策本身的权威带来损耗。因为执行者自己首先不尊重政策,解构了政策的权威,以后再想执行有关政策就会面临更大的阻力,人们会有政策在执行中可以进行变通的心理预期。
而且被提高的实际保障水平也可能会导致民众对于社会福利的依赖。因为社会福利过高的话不但会使得物质财富对于人的激励作用下降,而且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于社会福利而不去或者减少工作。结果是社会福利就会变成社会负担。所以,变通低保政策,提高实际保障水平虽然现在看来构成了对较低理论保障标准的有益补充,但是这不应该是一种常态,因为其中蕴含着产生“福利依赖”的系统性风险,也会对低保政策的执行效用构成损耗。
四、结语:实现合理变通的制度化
从S省X县的政策实践来看,这种“浮动的标准线”也是农村低保政策初期执行不够完善的产物。2015年下半年,该县对区域内的低保户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要求区域内的低保户重新提交低保申请,自己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收入情况,并对区域内所有的享受低保的低保户进行调查,对人均家庭收入已然超出低保标准的低保户进行清理,保证将有限的低保资金用于那些最需要的人。结果是一些家庭人均月收入明显高于低保标准的低保户已经被撤销享受资格,低保政策的执行也渐渐走向规范。
政策变通对于政策本身的进步和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政策之所以出现变通定有其内生因素,即原有的政策中存在着难以执行的因素。政策的变通执行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政策执行的落地问题,推进了政策的贯彻。只是这种贯彻是以牺牲原有政策权威和合法性为前提的。不过,政策变通确实不应该是一种常态,需要进行纠正。不能因为变通之后的效果并不差就支持甚至鼓励变通,因为即使政策变通后产生了积极效果也是暂时的,而对政策的合法性和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则是深远的。政策变通只是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原有政策的不足,指出了原有政策的改进方向。
乡镇低保政策宣传工作简报 篇7
为有序推进城乡低保工作开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近日,沽源县长梁乡创新举措,规范管理,强化低保宣传,确保低保工作公平、公正、公开。
该乡通过强化培训,定期对驻村工作人员和包村干部开展低保政策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和驻村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在乡、村设立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向群众宣传城乡低保法规政策,不断提升群众对低保政策的知晓率;组织驻村指导员深入宣传低保制度,避免出现“错保”“漏保”现象。此外,由乡政府统一制作村组低保长期公示栏,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下村督查公示情况,确保低保工作不走过场、真正透明公开。
对低保政策的反思论文 篇8
工作方案
低保政策执行情况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对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关于开展农村低保监督检查活动的通知》青民发(2012)94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规范完善低保制度的有关精神,以“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公正公开”为目标,以解决低保操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按照“宣传发动、对照检查、规范完善、总结提高”等步骤,进一步加强对全区农村低保政策和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通过对全区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认真查处农村低保认定、管理、发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规范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农村低保工作长效机制,使全区低保制度更加完善,程序更加规范,发放更加及时,监督更加到位,群众更加满意。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
二、检查内容:
1、低保工作:围绕低保政策宣传、申请审批程序、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审核审批、监督管理、社会化发放、动态管理、档案管理等十个方面低保政策执行情况。
2、村(居)务公开:围绕村(居)议事制度、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危旧房改造、救助款粮发放、赡养老人等方面政策的落实情况。
重点检查:
1.报批程序:重点检查保障对象是否符合条件;是否存在拆户保、合户保、人情保现象;是否做到民主评议、张榜公示;民主评议详细记录、三榜公示材料是否具体齐全;入户核查审核、审批是否规范。
2.制度落实:重点检查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认真落实;是否做到动态管理;低保档案是否健全等。
3.投诉受理:重点检查投诉受理渠道是否畅通,各村是否公开了举报电话和公示栏。
三、检查方式
专项检查活动采取全面自查、集中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是听取低保政策执行情况和专项检查工作情况汇报;二是查阅相关资料;三是进村入户、走访群众、调查了解,查看农村低保资金的发放管理是否透明公开公正。
四、实施步骤
(一)自查自纠阶段(7月31日至8月31日)涉农镇办制定自查方案,组织指导并派人参与各村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各村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情况清楚、手续齐全、张榜公布、整改到位、群众满意、档案规范的原则,确保自查面100%,自查信息真实度100%,群众认可率100%。同时,要认真填报《城中区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入户核查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调查处理情况要登记造册,按要求做好公示或存档工作,写出自查和核查情况报告。自查期间,各村要广泛宣传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低保政策,做到“低保检查家喻户晓,低保政策入脑入心”。并且,镇办纪委组成检查组,通过走访群众、入户调查、公布举报电话、查处违规违纪案件等多种方式,对低保政策执行情况自查和核查工作进行全面督导,对低保对象认定和发放等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对问题较多的村进行重点核查,特别要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自查自纠走过场的村要查明原因,督促整改;对不符合工作要求的,要责令限期纠正或重新自查。涉农镇办做到一户一表、一村一册整理归档,并对每户依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将入户核查表、低保户分类情况花名册,一并务于8月10日前报区民政局。
(二)集中检查阶段(9月1日至9月31日)
由区低保监督检查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抽调民政所业务精通、熟悉政策的人员和各村相关人员组成互查组,实行互查,检查面不低于60%。互查中对群众反映强烈、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突出问题重点调查、集中治理,互查组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低保监督检查年活动领导小组汇报,区低保监督检查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各村上报和直接掌握的问题进行排查筛选,选择重大问题和案件线索直接查办。对互查情况及时报区低保监督检查年活动领导小组。
(三)总结整改阶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
各涉农镇办、区民政局对“低保监督检查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以书面形式报城中区低保监督检查年活动领导小组。区低保监督检查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对各村自查自纠和集中检查情况统一进行检查验收,检查情况将在全区通报。
五、工作要求
(一)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结合2月份区上开展的县级领导 “下基层、察民意、解民忧、惠民生”调研活动中排查出来的“关于农村低保和村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成立城中区低保监督检查年活动领导小组,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组 长:张启彪 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杜 君 区民政局局长
郭成先 区纪委副书记 监察局局长 马延寿 总寨镇党委书记 赵 超 南川东路党工委书记 张 林 南川西路党工委书记 赵玺凤 区民政局副局长 成 员:刘卫宏 李广存 王作军 陈棋 赵振康 陈秀娟 张生青 鲁晋蓉 戴香兰 刘建军 王学伟 支敏捷 赵巧琴
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涉农镇办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明确专项检查工作的具体办事人员,抓好落实,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履行低保监管职责、落实低保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依据有关规定及时予以解决;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及时上报有关工作信息和材料。
(二)严格把关,确保实效
认真清查“关系保”、“人情保”,尤其是涉及以权谋私、欺下瞒上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坚决取消违规保障对象的低保资格。
(三)建立长效机制,科学管理
区民政局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加强政策业务指导,不断完善低保工作评议制度、低保对象公示制度、低保复查复核制度、信访回访制度和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等,加快推进低保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立低保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使低保这一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附件:《城中区农村低保政策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入户核查表》 《城中区农村低保对象基本情况登记公示表》
【对低保政策的反思论文】推荐阅读:
低保政策06-27
农村低保政策05-22
城市低保政策解答07-23
城市低保政策宣传资料08-27
民生政策之低保低收入07-27
正确实施城乡低保工作之政策解读12-20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对财税取向的探讨论文12-01
特殊的低保12-28
请求解决低保的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