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特征

2024-10-04

口语特征(精选8篇)

口语特征 篇1

一.诗歌与传媒共生

网络诗歌出现于1993年3月, 诗阳首次使用电脑大量创作诗歌并通过互联网发表, 网络诗歌诞生。

何谓广义的网络诗歌, 王本朝认为:“网络诗歌, 准确地说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写作、发表和传播的诗歌。网络既是诗歌的载体形式, 也是诗人的生存方式、诗歌的传播方式和读者的阅读方式。”

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构成主要威胁的, 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 而是来自外念的植入, 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的更快、更深” (1) 而当今社会, 不断发展的大众媒体已经远远超出了印刷品的范畴。我们只能用“大众传媒”来代表比军队与坦克更凶猛的威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2)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废话体”“羊羔体”出现, 与互联网是密切相关的。比如:

事件一:2011年10月19日晚, 作协官网公布了鲁迅文学奖的各奖项结果, 获奖名单一公布, 立即引发“深水炸弹”。原因是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公布当晚, 诗人、文艺评论家陈维建在微博上转发了车延高诗作《徐帆》中部分内容, 并借由车延高的名字谐音, 提出“羊羔体”的概念。车延高的作品在微博上引发激烈批评。那首叫《徐帆》的诗歌也广为传播: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这种“羊羔体”, 被网友认为是继“梨花体”之后又一“口水诗”的代表。而网友在质疑嘲讽的同时, 引发了网上仿写浪潮。

事件二:2012年3月, 一名网友在微博上转了诗人乌青的三首诗, 一夜之间转发过万, 引来无数网友围观、调侃。继“羊羔体”之后, “乌青体”诗歌也火了。再度因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引来网民的一片议论之声。“

在“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 (废话体) ”事件中, 除了恶搞、帮派之争外, 也有很多文章涉及到了诗歌审美和诗歌批评意义上的特征, 比如香港诗人廖伟棠认为, “废话体”显示出作者“语言贫乏程度已经达到极限”;“口语化一直是当代诗的一种潮流, 好坏难辨。只是长期以来诗歌和大众脱节, 它的独立发展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环境。”文化学者张颐武说。诸多批评家都提到了口语诗的问题。

二.“口语”与“口水”

口语诗本身自古就有, 《诗经》中《风》大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 是三百篇中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篇章, 他们往往是口语诗。

百年前新诗革命由胡适等人提出的打破旧诗格律, 不拘字句长短、以白话文作为诗歌语言来源的诗歌。而口语则是白话的基础。

到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中口语诗又被广泛的提及出来。“它专指始于80年代前期由韩东、于坚等提倡……主张诗与‘旧常生活”建立有“实效”性质的连接, 与“浪漫主义”模式 (诗意性质、语言构成) 保持警觉的距离, 在诗歌风貌上呈现“反崇高”、“反意象”和口语化的倾向”。 (3) 在其后1999年由数十位诗人和诗评家参加的“盘峰诗会”上无意间发生的诗学论争, 无形中形成了两个“诗歌阵营”,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两个群体最大的区别便是在做为诗歌材料的语言上选择的分歧。“持“知识分子写作”立场的诗人与诗评家强调书面语之于诗歌写作的艺术合理性;持“民间写作”立场的诗人和诗评家则强调口语之于诗歌写作的艺术长处。” (4)

然而“废话体”、“羊羔体”真的是口语诗吗?

试举两例: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 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 (乌青《对白云的赞美》)

纵观整首诗, 估计大多数读者, 只会知道一句“白云真白啊”, 而“白云很白”又是共识, 整首诗重复这么多次。如林莽所说“要诗歌看口语有没有延伸到语言之外的能力, 只有表面的口语是不行的, 要看后面有没有东西, 有没有延伸性, 如果有这个能力, 口语才是有价值的。如果里面没有东西, 苍白, 那就是口水。”而这首诗只能用“废话”、“口水”来注解。

苏晓芳的《网络与新世纪文学》一书中说:“整首诗除了用大量副词 (真、很、非常、特别、极其、简直) 来堆砌出天上的云很“白”的形象之外, 没有表达什么。它只是一次所指缺席的能指的游戏, 一次逞口舌之快的对于诗意的挑衅。这样的“诗”甚至还可以无限制地复制, 但这充其量只是一种娱乐、一个玩笑, 而不能真正地把它视为诗。”

我和刘亦菲见面很早, 那时她还小/读小学三年级/一次她和我女儿一同登台/我手里的摄像机就拍到一个印度小姑娘/天生丽姿…… (车延高《刘亦菲》)

因为直白的表达, 网友称“羊羔体”是继“梨花体”之后, 又一“口水诗”的代表。这首诗确实是在回车键之下敲出来的诗, 诗歌没有跳跃性, 我们不妨“/”改为逗号和句号。其实和从一篇散文中挑出来一段没多少区别。诗人自己说是“零度抒情”恐怕是自己诗歌“直白”、“口水”的代名词而已。

清人, 张问陶曾经有句诗是这样说的:“敢为常语谈何易, 百炼工纯始自然。”意思就是说, 平常语言作诗, 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通俗的语言所做的好诗反而确实一种“天然之作”而这首诗行文和结构都非常自由、随意, 以叙事的方式说话, 只不过是分行排列。“网络诗歌呈现和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原则, 那就是追求欲望的狂欢, 有学者称它是“下半身美学” (5)

网络给诗歌和诗人带来的新的活动空间, 给诗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网络诗歌写作给了诗人充分的自由。

当然网络诗歌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当下的网络原创诗歌更偏重新奇性、偶发性、狂欢性, 表现为选材的个人化, 风格的时尚化, 语言的流俗化, 趣味的极端化等。

网络诗歌存在假“口语”的现实, 事实上的“口水”必然会使诗歌诗意全无。

参考文献

[1] .王秀梅.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于洋, 汤爱丽, 李俊.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3] .谭五昌中国作家网中国新诗状况述ht t p://www.chi nawri t er.com.cn/56/2007/01 0/832.h tml1 999-2005

[4] .马凌, 蒋蕾.媒介化社会与当代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 .赵家壁.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辑[M].上海:上海良友, 1935

[6] .杨仲义, 梁葆莉.汉语诗体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0

[7] .吴思敬.新媒体与当代诗歌创作[J].河南社会科学, 2004, (01)

口语特征 篇2

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实词提取与生成特征分析

本文借助SFS语言分析软件,对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口试第三部分对话的26个样本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考察语速、停顿、实词生成等因素,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等第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实词提取与生成困难是造成不正常停顿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实词提取困难的`5大表现类型、19种表现方式;同时指出词汇生成中单词韵律也是影响口语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 者:穆凤英 高薇 张云燕 Mu Fengying Gao Wei ZHANG Yunyan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刊 名:外语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年,卷(期):37(4)分类号:H319关键词:实词 提取 生成 停顿 单词韵律

口语特征 篇3

关键词:语块;英语口语;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05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12

1 . 引言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外语学习者的语块使用能力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语块是一种语言结构,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这种结构既具词汇特征,又有语法特征。通常由多个词组成。研究表明,人脑的记忆中存有许多预制语块,其数量随着人脑对记忆材料的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增多。语块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李继民,2011);语块使用情况在学习者的二语产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ltenberg, 1998)。本研究旨在介绍语块与外语学习的相关性,并探究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语块使用的特征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 . 语块

2 . 1 语块概念

对于语块这种现象,国内外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常见的有程式化序列/表达、语块、词块、词丛、词束、词汇组块、词汇短语等(鲁修红等,2010)。

在这些定义中,有的强调语块的整体性和不可拆分性,即语块作为一个整体从记忆中拿来使用;有的强调语块的易提取性和预制性。Krashen(1978)认为语块是指半固定式的短语;Pawley & Syder(1983)把语块解释为词汇化句干;Wray(2002)认为,语块是指出现频率高,可作为整体储存、提取和产出的套语序列。许家金等(2007)指出,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由两词以上的连续词语构成,既具词汇特征又具语法特征的语言结构。由此可见,语块是指出现频率高,可作为整体储存,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和功能的多词组合。

2 . 2 语块类型

研究者对语块类型的划分也呈现多样化(Becker, 1975; Nattinger & DeCarrico, 1992; Moon, 1997; Lewis, 1997; Howarth, 1998等)。其中,广为接受的是Nattinger & DeCarrico和Lewis的分类。Nattinger & DeCarrico(1992)从结构上把二语预制语块分为四大类:多元词(you see, by the way, so far so good等)、习俗语(how do you do, I will get it等)、短语架构(a few days ago, get off等)、句子框架(I think等)。Lewis(1997)认为多词预制语块包括四种:聚合词(all in all)、搭配词(to catch a cold, watch TV, a broken home)、惯用话语(如If I were you, You are welcome)、句子构架(firstly…and finally等)。总的来说,语块可分为聚合词语、习俗语、习惯搭配词语和句子框架等四类。

3 . 语块与外语能力的相关性

语块使用情况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Lewis(2000)认为,语块学习能帮助二语学习者更流利和熟练地表达语言。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词块使用能力与其语言各项技能和语言综合能力之间呈现正相关(李继民,2011)。语块组织对英语口语、书面表达成绩具有预测作用。在语块使用量上,水平较高的学生使用量更大(丁言仁等,2005)。

在外语口语方面,研究发现,语块使用量与口语水平高度或中度相关(胡元江,2011)。毛澄怡(2008)也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会话中语块的使用频率与英语会话的流利度呈中度正相关;使用语块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流利程度。

由此可见,学习者的语块使用情况与其二语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因此,教师与学习者都应对语块使用给予高度重视。

4 . 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演讲语块使用特点

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语块以及英语演讲文本中的语块使用现状的分析表明,学习者掌握的语块数量不多,种类趋于单一,丰富程度较低。

4 . 1 语块使用量和丰富程度

毛澄怡(2008)发现,学习者的口语水平越高,其使用的语块数量和种类就越多。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会话中所使用的语块在数量上并不多,在类型上也比较单一;在英语口头演讲中,中国大学生成功学习者使用的语块类型依次是短语架构 →句子框架 →习俗语→多元词。使用最多的语块类型为短语架构和句子框架,较少使用习俗语和多元词。在语块丰富程度方面,较高的是短语架构,而习俗语和句子框架的丰富程度则较低(鲁修红等,2010)。

究其原因,句子构造框架和短语架构语这两种句法结构具有开放型的特点,学习者只需掌握2-3个词构成的框架,在语言生成过程中,填入符合具体语境的单词或词组就能组成一个新句子。而习俗和多元词具有封闭性的特点,结构比较固定,记忆、提取和加工都要求精准,因此,外语学习者掌握的习俗语和多元词相对较少(王立非等,2009)。

4 . 2 语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语块使用类型单一。在表达个人观点时,过度使用think that,believe that等句子框架,较少使用know/suppose/mean/ assume;严重过量使用will等情态动词(王立非等,2009)。本文作者的研究也表明,学习者过度使用“that is to say, as we know,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nd more, in order to”等。这些是由汉语对等词直译过来的,由此可见,学习者在二语产出过程中主要依赖母语。也就是说,中国外语学习者倾向于首先用母语思维,然后用外语来表达相应思想。中国学生所用框架语的第一个引导词以and,so,but三个连接词为主;because次之;then,also和well用得少。可以说,学习者“话语语用品质较差”(卫乃兴,2007)。

另一方面,重复使用部分语块。学习者重复使用表达个人观点的句子框架,典型错误有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s far as I know; I think, from my point of view; As for me, I think等(王立非等,2009)。

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语块使用的类型和策略呈现单一性,在地道性和得体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英语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5 . 语块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Nattinger & DeCarrio(1992)指出,语块教学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Lewis(1993)提出了以词汇为教学中心的“词汇法”,认为教学的重点是搭配、固定表达、句子框架和引语等多词语块。语块教学有较明显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减少中介语错误、增强学习者自信心、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促进词汇学习(徐泉,2010)。因此,在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提高学习者的语块意识,另一方面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习者改进语块使用质量,以提高英语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首先,充分利用中国学生口语语料库,归纳口语、演讲中出现的有关语块方面的问题,提高学习者的语块意识。并从语料库中总结出口语互动技巧,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识别、学习、运用语块(许家金等,2007)。

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口语语块教学策略。设计语块造句、翻译、改错、填空,按提供的语块框架进行口头作文等多样化的语块练习形式,使语块输入多元化,让学习者经过大量的接触和模仿,掌握并熟练使用英语语块(李继民,2011),从而提高学习者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同时,在编撰口语/演讲教材或教学资源时,应按语块功能来设计练习。话语的交互性、礼貌性、合作性、适切性等语用品质不容忽视。外语教学应更多地关注相关功能及其词语手段(卫乃兴,2007),并注重语块使用的多样性和梯度性,关注不同功能语块的搭配(范丽军,2010),如会话保持语块、会话目的语块、话题相关语块、话语设置语块、交际策略语块、篇章组织词块等(王立非等,2009 )。

6 . 结语

语块能力是英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语块相关理论,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块使用的现状,采取相应教学策略来提高学习者的语块质量,从而提高英语表达的地道和流利性。

参考文献

Altenberg, B. 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 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combinations[A]. In Cowie, A. P. Phraseology: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Lewis, M.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xical approach[A]. In Coady, J.& Huckin, T.(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Rational for Pedagogy[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Nattinger, J. R. & DeCarrico, J. S.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49-53.

范丽军.语块认知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5-68.

胡元江.口语产出中的语块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55-63.

李继民.语块认知理论之于外语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1(20):58-60.

鲁修红、黄晨晨.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语块使用特点研究[J].语文学刊,2010(11):91-95.

毛澄怡.语块及其在英语学习者会话中的使用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58-62.

王立非、钱娟.我国学生英语演讲中的语块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外语学刊,2009(2):115-120.

王立非、马会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生英语演讲话语立场构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365-370.

卫乃兴.中国学生英语口语的短语学特征研究——COLSEC语料库的词块证据分析[J].现代外语,2007(3):280-291.

许家金、许宗瑞.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中的互动话语词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6):437-443.

唐传奇词缀与其口语化特征查考 篇4

关键词:唐传奇,词缀,口语化

唐传奇作为由唐代人写的小说, 虽然由文言写就, 结合当时的其他通俗作品, 仍然能从其中寻到唐人的语言面貌。笔者注重唐传奇语料的时代性, 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 对唐传奇中的词缀进行查考, 发现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词汇变化特征之一。

一、唐传奇带有口语化特点

唐代小说体裁上主要是从史部的传记演进而来, 而且大多由文人进士撰写。所以主要是文言, 并不是白话。但是中国小说起源于“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 唐代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这个传统。[1]唐传奇不是一人一时之作, 创作从隋末唐初到晚唐都有, 这里有必要了解唐人小说中提到的故事来源和写作缘起。如沈既济《任氏传》“建中二年, 既济自左拾遗于金吴……浮颍涉淮, 方舟沿流, 昼宴夜话, 各征其异说。众君子闻任氏之事, 共深叹骇, 因请既济传之, 以志异云。”说明这篇传奇的来源是“宵话奇言”之后的结果。此外元稹的《莺莺传》, 陈鸿的《长恨歌传》, 李公佐《庐江冯媪传》等都是文人听闻奇事之后记录下来的。所以, 唐代传奇与话本一样有讲述性的特点。

此外, 唐代传奇故事题材很大一部分是从六朝志怪小说演变而来。比如《搜神记》中的很多故事都在唐传奇中有所反映, 六朝志怪小说是文言小说, 语言简练, 几乎没有人物对话, 而唐传奇受说唱文学的影响, 叙述很详细, 有俳优讲述的特点, 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 因此唐传奇虽然用文言写就, 但同时也带有口语化的特色。

唐传奇作为一种新体文言小说存在的同时, 唐朝还出现了大量话本, 比如属于讲唱文学的变文。话本与文言小说不同, 语言通俗, 口语化色彩浓重, 反映了当时唐朝口语的面貌。而唐传奇受其影响, 虽然是文人撰写, 毕竟是小说, 并非历史传记, 因此传奇中带有口语话色彩的词是唐朝语言的反映。带有口语色彩的这部分语料是值得探究和考证的。

二、词缀的大量使用是口语化特征的表现

唐传奇的口语化特色主要是亲属称谓、词缀的使用等方面。这里重点谈一谈词缀在唐传奇词汇中的情况。

1、子

“子”词缀的产生时间是在春秋时期, 战国、秦汉、魏晋六朝的中古阶段, 复音化发展规律以及口语与书面语结合越来越紧密的现象使“子”词缀得到极大的发展, 唐宋直到元明清的近代汉语时期, 由于以口语为主的白话“文献”大量产生, 就为极具口语特点“子”词缀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虽然唐传奇并不是白话小说, 但受同时期讲唱文学的影响, 也具有口语化特点。唐传奇中的用例很多, 如:

王度《古镜记》:“勣停一宿, 及闻女子声, 遂开镜照之。”;“舟子失容, 虑有覆没。”

(2) 张鷟《游仙窟》中由“子”作词缀构成的词共22 个, 包括帔子、媚子、手子、面子、鹦踏子、果子、刀子、眼子、酒杓子、李子、蜂子、狮子、帛子、口子、舌子、椰子、髀子等。

(3) 沈既济《枕中记》:“生惶骇不测, 谓妻子曰……其妻救之……生五子”

(4) 陈鸿《东城老父传》:“三尺童子, 入鸡群”

(5) 李复言《定婚店》:“磨一小刀子, 付其奴曰”;“然其眉间, 常贴一花子”

(6) 李复言《张老》:“娘子已梳头毕。”

(7) 元稹《莺莺传》:“兼乱丝一绚, 文竹茶碾子一枚。”

从上面的例证中, 可以看出, 在唐传奇中, “子”附着在名词之后, 可以表示人, 如“娘子”“妻子”, 需要注意的是唐传奇中“妻子”的用例并不多, “妻子”在唐代可以指“配偶和孩子”, 也可以单指“配偶”, 可见“子”作为词缀附着在“妻”之后正是在这一时期虚化的。“子”作为词缀, 与单音词构成合成词还可以表示器物, 如“刀子”, 可以表示身体一部分, 如“口子”, 也可以表示动植物, 如“蜂子”“果子”。可以说, 作为名词词缀的“子”在这一时期, 应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2、阿

(1) 裴铏《张无颇》:“遂令阿监二人, 引入贵主院。” (阿监, 即宫婢)

(2) 李复言《张老》:“二青衣出曰:‘阿郎来此。’” (阿郎, 奴婢对男主人的称呼)

(3) 牛僧儒《崔书生》:“小娘子阿姊在逻谷中, 有微疾。” (阿姊, 姐姐)

(4) 牛僧孺《玄怪录》卷一:“乃勃哭曰:‘无处问耗, 不知阿母与阿嫂至, 乃自天降也。’”

(5) 皇甫枚《飞烟传》:“不随萧史去, 拟学阿兰来”

唐代继承了中古汉语的传统, “阿”作为前缀可以用于亲属称谓之前, 可以用于小名之前, 用于普通名词之前构成名词。结合其他文献, 可以发现, “阿”作为前缀, 在唐代的口语中是非常常见的。

(1) 唐传奇作者张鷟《朝野佥载》卷二:“阿姑婆见作天子, 傍人不得枨触。” ( 阿姑婆, 即姑母, 这是嘉兴令杨廷玉对武则天的称呼)

(2) 《敦煌变文 · 秋胡变文》:“阿婆年老, 独坐堂中, 新妇宁可冬中忍寒。”

作为名词词头的“阿”在汉末产生, 至唐, “阿”仍然是一个能产的词头, 可以加在称谓、姓名、代词、排行之前, 构成丰富多样的复合词。之后, “阿”的构词能力就趋向减弱, 而且一些用法也逐渐消亡。[3]可以说, 在唐传奇中的“阿”前缀是继承了六朝之前的用法, 同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阿”作为前缀不仅出现在唐传奇中, 还大量出现在同时期的其他通俗作品中, 因此, “阿”作为词头, 在唐朝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亲属称谓体系, 这不是前人作品中语料的反映, 而是唐代人口语面貌的真实情况。

3、家

(1) 张鷟《游仙窟》:“片时, 遣碑桂心传语, 报余诗曰:‘面非他舍面, 心是自家心。何处关天事, 辛苦漫追寻。”

(2) 皇甫枚《飞烟传》:“封付阁姐, 仍令语象曰:‘赖值儿家有小小篇咏……’”

唐代的其他作品, 家作为词尾出现的用例又很多, 可以佐证唐传奇中的用例是唐代语言的真实面貌。如:

(1) 《敦煌变文集》卷四《难陀出家缘起》:“若说我家夫主, 不是等闲之人”

(2) 薛涛《柳絮》诗:“他家本是无情物, 一任南飞又北飞。”

(3) 寒山诗:“侬家暂下山, 入到城隍里。”

可以说, “家”作为后缀是唐宋以来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特点之一。唐代以来, 在敦煌变文以及宋元以后的话本、戏曲、小说等通俗作品中, 发现大量人称代词和指人名词后的“家”成为词缀。因此, “家”作为词缀具有口语化特征, 能很快地在讲唱文学等通俗作品中得到传播。

4、老

(1) 王度《古镜记》:“有一老鼠亦无毛齿, 其肥大可重五斤。”

(2) 裴铏《宁茵》:“兄知得姓之根本否”

“老”作为前缀可放在动物前面, 可放在名词前面表示称谓。同时期的作品, “老”作为前缀的用例也很多。如:

(1) 白居易《梦亡友刘太白同游章敬寺》:“三千里外卧江州, 十五年前哭老刘。”

(2) 寒山诗:“老鼠入饭瓮, 虽饱难出头。”

(3) 《敦煌变文 · 双恩记》:“少妇车前毛 ( 屯) 然 ( 丝) 缕, 老乌犁过旋街虫。”

“老”作为词头是由形容词虚化而来, 这种虚化从六朝开始萌芽。《晋书》中有“老姊”的用例。六朝以至近代汉语, “老”字作为词头大量出现, 广泛用于各种人名、动物名、亲属名、一般事物名、数字以至于形容词前面。[4]在排行前面加“老”, 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 这种用法源于“阿”, 后来被“老”代替。可见, “老”作为前缀, 同“阿”一样具有口语化色彩。但是“阿”作为前缀后来萎缩了, 而“老”作为词头, 一只沿用到现代汉语当中。

5、头

(1) 张鷟《游仙窟》:“十个指头, 刺人心髓。”

(2) 牛僧孺《玄怪录 · 崔环》:“佩刀头, 执弓矢者, 散立者, 各数百人。”

同时期, “头”作为词缀出现在其他通俗作品中, 如:

寒山诗:“午时庵内坐, 始觉日头暾。”

《敦煌变文集 · 李陵变文》:“遂掩司马迁, 并陵老母妻子于马市头付法。”

王梵志诗:“长头饥欲死, 胜似破穷坑。”

“头”在唐传奇中的用例不多, 但用唐代的变文等通俗作品可以佐证, “头”作为前缀在唐朝的口语中使用是很常见的。

6、生

张鷟《游仙窟》:“五嫂曰:‘张郎太贪生, 一箭射两垛。’”

“太+ 形容词+ 生”是一个固定结构, 常用于对话当中, 一般认为是唐朝出现的, 表示一种强调或夸张的语气, 口语色彩浓重。

此外, 唐传奇中还有“儿”“然”等作为词缀使用, 这里不再列举。

三、词缀的大量使用是唐代语言活跃的表现

向熹先生将唐五代归入汉语史的中古期, 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复音词大量增加。而吕叔湘以晚唐为界, 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阶段。而王力采用四分法, 把隋唐视为中古汉语的后期。可以看出, 唐代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 复音词大量增加, 构词方法完善, 附加式构词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加缀法大大丰富了这一时期的复音词词缀参与构词是近代汉语词汇的特征之一, 词缀的使用是近代汉语分期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准。[5]可以说, 词缀的大量出现是唐代词汇发生剧烈变化的例证。这些词缀出现在唐传奇这种文言小说当中, 让文人的小说变得雅俗共赏, 带上了口语化的色彩, 是唐朝语言的真实反映, 代表词汇发展的新面貌。由于这些词缀的用例都能在唐代的变文等通俗作品中找到用例, 说明它们在唐传奇中的出现可以反映当时口语面貌, 是研究当时语言的重要语料。

综上所述, 唐传奇虽然从源流上与六朝志怪小说有继承关系, 但唐传奇的语言与《搜神记》这样的文言小说不同, 大多数的篇章都带有口语化特点, 并且用同时期的话本、小说等通俗作品可以佐证其具有口语化色彩的词缀是当时人们的语言写照。

参考文献

[1]汪辟疆.唐人小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2]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3]江蓝生曹广顺编著《唐五代语言词典》[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口语特征 篇5

英语语流由多个板块组成, 其中就包含语调短句, 不同的学派之间对语调短句的认知是不同的, 就比如说英国的传统学派, 此学派将语调短句划分为四块, 首先就是调头, 其次是调冠, 然后是调核, 最后就是调尾。其中调头在语调短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要作用于信息传递和短语的感知。而降调头是英语朗读语中最普遍的调头模式, 但是某些学者在研究语调短句时却不会考虑调头, 比如说我国的张金生和陈莹等学者。本研究概括了中国学生在英语方面的一些特征, 主要针对阅读时降调头的特点, 总结出阅读时我国学生在传统的发音阅读上有何区别以及在音高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文献综述

在英国不同的派别之间, 习惯也是不同的, 比如说传统学派分析英语语调, 此处局限于指句子层面, 大多数会选择曲拱理论。曲拱理论指出:用全面的形状来表达音高, 将语调短句进行二次处理, 就可得到两个部分, 一个是调核, 另一个就是调头。这两个部分的音高曲拱是有区别的, 并很容易判定。英国的传统学派将调头研究得淋漓尽致, 非常得精细, 所以本文在研究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一学派的理论研究, 然后总结出我国学生的特点, 针对阅读时的降调头展开全面的探索。

相关研究

华北科技学院讲师魏红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及应用语言学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基金项目及华北科技学院科技基金项目:2011B052) 。语言学家们描述出各种调头类型并给予了不同的术语名称。其中降调头是英语中最普遍的 (Crystal, 1969;Kingdon, 1958;Crystal, 1975;Cruttenden, 2001) 。降调头是指一系列重读音节音高呈现下降趋势 (Crystal, 1969;O’Connor&Arnold, 1973) 。对这一调头类型可以从Armstrong&Ward (1922) 举的例子中得到说明: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 对于二语学习者调头实现特征研究较少, 仅被零星提及 (张萍, 2000;王彩豫, 2005;Chenhua, 2006;毕冉&陈桦2007) 。这些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调头模式有些是不同与本族语的特征, 但都没有对这一部分作系统描述。

本文的实验对象是32名学生, 这些学生的主修专业都是英语, 选取学生的方式就是随机抽样, 实验要求这32名学生朗读英语, 并录音, 目的是总结出我国学生阅读英语时降调头的特点。

研究步骤

1.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上述提到的录音材料, 录音的内容是以对话的形式完成的, 对话形式有利于本文的研究。

选择对话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文章要难度适中, 不会造成学生朗读困难。 (2) 选择的对话要有原始的发音, 就是要有英国人阅读时的录音模板, 这样后期研究时才能有据可依。

对32名实验对象进行分组, 两人一组, 每组实验对象读两篇对话, 每篇对话录两遍, 第一遍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对话中的角色, 第二遍将所扮演的角色互换。

2.实验用品和区域

实验的环境必须要安静, 没有杂音, 本文选择了一个封闭的教室, 实验用品有计算机、话筒等, 实验中选择了Cool Edit Pro2.0作为本研究的录音软件。

3.注释

注释用品:研究中对语料作注释的软件是Pratt, 用的版本是5.0.19, 过程中采用了To BI系统的某些理念。首层注释出英国本土人士的语调短句, 标识是4, 录音中的文本是第2层;对英国本土人士的阅读重音的注释是第3层, 注释包含有重读和起始的音节, 还有就是调核。音节表示为O, 调核表示为N, 重读音节表示为A, 最后一层还要标注降调头实现过程中不同于本族语的音高特征。

结果与分析

1.非重读音节被赋予非正常音高凸显

在学生160分钟的朗读语流中, 降调头中的非重读音节携带非正常音高凸显。这里, 音高凸显是指“在给出的语调短语中音高最高的音节” (Tench, 1996:54) 。换言之, 在学生朗读语中, 一些语调短语中最高的音高凸显出现在非重读音节上, 如图1中的音高曲拱所示。

图1为一名受试者读I’m wearing it to keep my neck warm这个句子时的音高曲拱。在此语调短语中, 非重读音节‘-ing’携带了语调短语内的音高凸显。‘-ing’所处的音域 (280.17Hz到294.03 Hz) 明显高于应为起始音节的‘wear’和第二个重读音节‘keep’的音域范围。同时‘wear-’和‘keep’之间的其他非重读音节‘it’‘to’音高成下降趋势, 而非升高趋势。所以图1中的音高对比明显不同于Johns (1969) 的描述:“降调头中非重读音节低音高特征———重读音节间的非重读音节处于其前和其后重读音节的音域之间……”。而且Crystal (1969) 在描述英语语调中的调头类型时指出非重读音节极少携带音高凸显。

在受试者的语流中, I’m wearing it to keep my neck warm这个句子用降调头读了12遍。在这12个降调头中, 类似于图1所展示的在非重读音节上的异常音高凸显出现6次, 占50%。

而在160分钟的语料中的161个降调头中, 35个调头中本应为非重读的音节携带非正常音高凸显, 占21.74%。

2.非正常音高凸显更可能出现在起始音节所在单词

学生语流中更可能含有异常音高凸显的音节为应被读为起始音节的单词, 如‘than crawling along in a train’中的crawling (11次) , ‘but I happened to be round at my sisters’中的happened (10次) , ‘there’s nothing more infuriating’中的nothing (8次) , ‘I’m wearing it to keep my neck warm’中的wearing (6次) 等等。在这些起始音节所在的单词皆为两个音节, 而第二个音节往往被受试者赋予非正常音高凸显, 如图1所示。而在本族语中, 起始音节所在单词的第二个音节不应携带音高凸显, 应为非重读音节。

3.起始音节的音高和其后的非重读音节音高处于同一音域

中国学生朗读语流中降调头另一个实现特征在于起始音节的音高和其后的非重读音节音高处于同一音域。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 本应该读为非重读音节的‘-ing’与应为起始音节的‘wear-’音域一样, 这完全不同于本族语人所朗读该句产生的音高曲拱。

学生朗读语流中, 有17个调头中非重读音节与应为起始音节的音节处于同一音域, 占10.56%。

以上三个发现用实验数据验证了这一现象———中国学生很难掌握阶梯式调头类型, 即英语中最普通的调头类型 (Cao, 2008) 。也许主要的问题是在降调头实现过程中非重读音节被赋予非正常的音高凸显。

总结

将本文的实验进行总结, 内容如下:降调头出现原因是应非重读的音节被赋予非正常音高凸显;本为非重读音节的音高与本为起始音节的音高处于同一音域;本为起始音节单词范围内的第二个音节被处理为异常高音的概率非常大。以上种种可总结为:我国学生在朗读时对降调头的处理方式和英国本土人士是有区别的, 我国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时, 对降调头的处理是不完美的, 对内部韵律结构的表达也不够完整, 发音的标识性还非常不足。本文的实验对象比较局限, 并未对产生区别的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桦.中国学生英语语调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张金生, 辛献云, 刘云红.从孤立形式到连续话语—关于英语语音教学的思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9, 第22卷第6期.

[3]张萍.英汉语调比较及英语语调的语义语用功能[J].外语研究, 2000, 4.

[4]Cruttenden, A. (2002) , Intonation (2nd ed.)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Crystal, D. (1969) .Prosody system and intonation in English (2nd e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口语特征 篇6

Larry Selinker (塞林格) 于1972年提出了“石化”这一概念, 很快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根据中介语的石化现象的描述, 第二语言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错误如果长期存在而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他们就很难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步。石化现象在英语专业学习者身上普遍存在, 应亟待寻求具体解决对策。

根据Selinker的定义, 石化指的是中介语的石化。国内学者近年来结合口语教学和学习, 偏向于将石化理论与口语教学和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李婧认为, 口语石化指的就是二语学习者的不地道的表达, 这些表达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具有明显母语文化的烙印。陈继良认为, 口语石化指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未能达到目的语母语者的水平, 他强调了能力的石化即口语交际能力不能取得进步。李毅文强调了口语石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口语表达中语音、词汇、语法等维度的错误, 这些错误经常反复地出现在口语表达中并且未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时间一长, 口语石化便应运而生。国内较多学者对口语石化的定义都与李毅文相似。

二、口语石化特征

1. 本课题的实验设计

笔者针对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一次口语录音测试进行调研, 运用语料库的相关技术进行建库、文本清洁和整理等工作, 运用XML格式进行标注, 整理出口语石化在语法、词汇、语音、语用等几个维度化的特征。

2. 口语石化的特征

笔者经过检索, 发现并整理出英语专业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几个维度的口语石化现象。

(1) 语音石化。

经过检索, 发现错音的频数最为显著, 共发生132次, 占所有语音错误的61.3%, 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最强的语音错误倾向。例如学习者把“think”中的[θ]发成了[s], 把other, then中的[]发成了[z], 把very, video, traveling等词中的[v]发成了[w], 把live, it, picture中的[i]发成了长元音[i:], 把smell, internet, sceneries等词中的单元音[e]发成了双元音[ai]等等。

在加音方面, 例如在and, great, what等词中, 绥化学院学生最普遍的现象是在辅音[d]和[t]的后面加上[]或者[], 加音现象用字母P标识。加音现象共发生28次, 占所有语音石化现象的13%。以下是加音的例子, 如表1所示:

(2) 词汇石化

发现词汇误用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将情人节表达成了“Lovers’Day”, 将take medicine说成了“eat medicine”, 将make good use of time表达成了“catch time”, 将means of transportation表达成了“transportation tools”, 将living level表达成了“living standard”, 将hoofbeat表达成了“the sound of a horse’s hoofs”等等。词汇误用现象共发生了32次之多。

(3) 语法石化

语法石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时态的滥用和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或副词以及中心词的省略, 主要实例如下所示:

例①I still remember at that moment, she loves me and treat me very well;

例②So he told me he will came to help me whenever I need;

例③This is the place we played in our childhood;

例④That is the reason she lied to me;

三、口语石化应对策略

母语和目的语在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 对口语学习会产生干扰, 是口语石化的重要成因之一, 我们只有加强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和掌握, 才能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少犯错误, 使学生的口语石化降到比较低的水平线上。

1. 克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汉语的发音、思维和表达影响着学生英语口语石化的方方面面。学生会把汉语的发音特征带到英语的发音上来, 如英语的辅音[θ]和[], 汉语中没有相同的音与之相对应, 很多学生把[θ]读成了[s], 把[]发成了[z]。学生在理解英语词汇词义时, 按照中式思维将其翻译成汉语, 按照汉语的习惯和思维去理解, 结果在口语表达时造成词汇负迁移, 久而久之导致口语词汇石化。部分学生将汉语词汇“食言”和“学知识”表达成“eat one’s word”和“learn knowledge”是不恰当的。而正确的表达应为“break one’s word”和“acquire knowledge”。同样的道理, 母语负迁移也造成了语法石化。学生只有自己在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才能预测母语负迁移的方向和形式, 才能更好地减少口语石化的发生。学生自身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对比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尽量采用英语思维。

2. 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情感因素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活动和口语石化具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学生由于受到某些消极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口语的石化, 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学生, 当学生受到重视后, 不仅对教师产生了好感, 会积极地配合教师的口语教学, 而且学习动机和兴趣也有了大的提高, 这对于应对口语石化是比较有效的。教师应适当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针对学生的语音、词汇等石化现象给予纠错。学习动机在所有情感因素中最为重要, 因为动机是学生口语学习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教师只有合理利用和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 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动机, 减少学生的焦虑, 把自己情感因素中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 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应对口语石化的发生。

四、结语

最大限度地抑制口语石化现象的发生任重而道远, 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作, 只有师生们共同努力, 在理论的科学指导和认真实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口语石化现象的发生, 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从而更好地迎接二语学习过程中另外一个高原期的到来。

摘要:在二语习得领域, 石化现象是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研究的热点之一, 此概念经Selinker1972年首次提出后就引起了国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成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针对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情况展开实地考察, 得出中国英语专业学生口语石化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此尽量减少或避免口语石化现象的发生, 最终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石化特征,应对策略,口语教学,母语负迁移

参考文献

[1]王佳丽.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6) :30-31.

[2]杨文秀.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9) :33-35.

[3]倪高升, 刘贤.中介语中口语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6 (1) :65-68.

口语特征 篇7

1、问题的提出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是教师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 因此大学口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口语课堂上仍然存在很多困难。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开口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学生自身英语水平局限的原因, 也有情感方面的原因:外语焦虑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Horwitz&Toung, 2003) , 即害怕犯错误, 被同学取笑, 老师责备。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 教师往往以个人陈述和讲解为主导, 并对学生口语错误过多纠正, 结果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不高。由此可见教师课堂话语对大学口语教学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2、理论研究背景

教师话语 (teacher talk) 是一种向二语 (L2) 习得者提供可理解语言输入的一种简单代码, 或课堂关照语, 其目的是帮助听话人获得最大限度的“可理解性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 并称这一特征为形式 (formal) 特征 (戴炜栋、李明, 1998) 。教师话语也被视作教师组织、管理、指导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活动, 所以它是具有功能 (functional) 特征。而口语教学的目标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使用目标语 (英语) 进行对话表达, 并适当的给予语言帮助。就像Krashen (1988) 所说, 二语学习 (SLA) 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认知过程。“听”和“读”是语言信息通过感知器官输入大脑, 即语言输入 (linguistic input) 经过解码形成概念, 即语言理解 (language comprehension) ;再经提取和编码, 运用“说”和“写”形式, 使概念再现, 形成语言输出 (linguistic output) 。课堂上, 教师话语既起了使用目的语的示范作用, 也成为了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 (N u n a n, 1991) 。所以说教师话语不管对课堂教学的组织, 还是对学生的语言习得, 都至为关键。

教师话语的分类:教师语言可分为组织教学语言和传授信息语言:

1.组织教学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管理、指导课堂活动所使用的语言, 包括:

1) 导入语:常以问候语开头, 然后用新闻、故事, 或者简单的问题引出话题。

2) 教师提问:提问在教学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焦点 (Nunan 1991) 。在早期的研究中, L 1的研究者把提问分为开放式提问 (o p e n question) 和封闭式提问 (closed question) (Barnes 1969, cited in Chaudron 1988) , L2的研究者们则把提问分为特定提问 (specific question) 和常识性提问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 (Chaudron, 1988) 。随着人们对课堂语言交际性越来越多的关注, Tsui (1995) 把课堂提问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

●展示性问题 (display questions) :通常以一般疑问句的形式提出, 有确定答案, 提问者希望回答者给予预期的答案。其目的不是为了寻求未知信息, 而是为了检测回答者像语言词语、生活常识等知识型信息。

●参考性问题 (referential questions) :通常以特殊疑问句的形式提出, 无确定答案, 学生在回答时可以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 以获得未知信息。

3) 反馈语 (feedback) :听众对说话人话语做出的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在语言课堂上即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理解性的反应, 做出评论或进行纠错等 (王才仁, 1996) 。从教师的角度说, 教师的反馈是学生了解自己的目的语习得和言语表现情况的主要途径;从学生的角度看, 反馈是学生修补话语、提高目的语和课程知识水平的有效资源 (C h a u d r o n, 1988) , 从教师的反馈中学生才能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或合适。反馈分为两种情况:1) 积极反馈;2) 消极反馈。积极反馈 (positive feedback) , 通常指肯定的评价或表扬;消极反馈 (negative feedback) 是对学生回答中的错误急于进行纠正, 甚至批评。

4) 总结概括语:教师对教学进度, 学生的表现及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概括总结, 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期望。

5) 其它课堂常用的语言:如转换话题的语言“Let’s stop discussing here and move to next topic…”;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语言, 如At the end of our class, there is homework.”;结束课的语言:“Now we will stop here, see you next week.Bye-bye.”及维持课堂纪律的话语:“Attention, please!”等都是典型的课堂用语。恰当地使用这些组织教学的话语, 不但能使堂课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也能让学生潜意识下习得这些表达.

2.传授信息语言:教师话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篇章下都有明显调整 (modification) (Osborne, 1999) 。教师话语在语音方面发音夸张, 省略形式较少, 延长的停顿较多;基本词汇使用频繁, 较少使用不定代词和习惯用法;在句法方面, 从句使用较少, 句子结构普遍严谨, 话语也低于正常语通;从篇章上看, 较多的使用第一人称;在交际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控制话题, 并多以主动发问来获取信息。此外, 教师话语中陈述句多于疑问句, 教师的白我重复更频繁 (Chaudron, 1988) 。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特征呢?那是因为教师话语的变化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简单, 学生更容易吸收和理解输入的信息, 从而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实验假设

1) 实验班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于对照班

2) 实验班教师话语量少于对照班教师话语量

3) 实验班教师参考性提问多;对照班展示性提问多

4) 实验班教师积极反馈多;对照班教师消极反馈多

2、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为某高校7位大学英语教师及其大学一年级学生。我们分别从该校选出一个教改班和一个非教改班, 分别称为为实验班 (48人) 和对照班 (33人) 。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 教师访谈和课堂观摩的方法来验证以上假设。数据收集以课堂观摩为主, 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为辅, 作者将以观察表、书面笔记、录像等形式, 将获得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

作者在学期末对5位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 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问卷在课堂上发出, 因2人病假, 实际收回问卷79份, 问卷收回率为98%。调查访谈内容包括对口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 和教学效果等的看法。所得数据如下表:

分析数据可得, 实验班分别77%和89%的同学认为他们的口语课有助于学习动机和自信心的提高, 超过60%的同学对参与性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持肯定态度。但是对照班的同学明显对口语教学的效果并不满意。大部分学生 (74%) 觉得口语教学并不能促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81%的同学认为也很难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师访谈中, 4位教师承认他们的课堂以讲解单词、介绍背景知识为主, 缺乏小组讨论。1位老师认为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课堂活动是浪费时间, 3位老师经常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

2、观摩课

作者现将两位大学英语教师在口语课堂上的话语量、课堂提问、等待时间和反馈形式四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1) 教师话语量

从课堂记录及相关分析表明, 两班教师话语量差别很大。在一堂45分钟的口语课堂中, 实验班学生使用英语的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71%, 而教师话语相对较少 (20%) , 而对照班教师话语量则达到了27分钟 (60%) 。下表反应了两位教师上课时课堂话语的分布情况:

注:L1为母语, L2为英语;T1为实验班教师, T2为对照班教师

通过教师访问, 作者还了解到实验班课堂教学中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较多;而对照班课堂活动形式单一, 教师陈述型描述教多。这是由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决定的 (Richards, 1994) , 后者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着示范者和知识传授者的作用,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教师主要关注学生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的培养, 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数据还表明实验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机会, 而相对减少自己的话语量 (20%) , 并且认为最大限度地压缩母语 (L1) 的话语量 (2%) 将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习得。而对照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的正确认识, 导致了课堂上教师话语量 (60%) 过多的局面。作者认为教师应针对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 在语言教学中积极主动地提供语言支持, 而不是运用L1来组织教学活动, 剥夺语言学习者输入L2 (目的语) 机会。只有在当学生的理解性输入出现问题时, 教师话语才应及时介入, 必要时可适当利用L1解释。

(2) 教师的提问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提出疑问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由表可见, 对照班教师多于展示性问题 (67%) 发问, 属于典型的中国英语课堂, 教师着重于答案的唯一性。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知识或介绍语言功能的同时, 也降低了学生使目的语的积极性。如:

T:Did you hear of that story?

T:Do you know what the word“faculty”means?

T:Have you learnt this grammar point?

展示性问题在英语口语教学导入活动中 (lead-in) 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背景知识, 积累一定的单词短语, 为学生在讨论阶段做好准备。又由于展示性问题大都比较简单, 教师可以多鼓励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但是如果过多的依赖这些问题, 又会阻碍学生的思考, 不利于话题的深入和拓展。

相比之下, 实验班参考性问题 (73%) 的运用大大的高于展示性问题的运用。教师注重鼓励学生去思索问题的本身, 而不是去猜测正确答案。例如:在上“Healthy”这一课时, 教师就用参考性问题提出了课堂主题—“How do you keep healthy?”接着又问

T:What is the best way to keep healthy?

T:What do you remind of when you look at this picture?

据观察所得, 学生对于参考性问题回答的话语量明显优于展示性问题。参考性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也有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 参考性问题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 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Brock, 1986) 。

(3) 等待时间 (wait time)

等待时间 (wait time) 是指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和继续追问或者叫另一个学生回答以前, 教师停顿的时间的总量 (Chaudron, 1988) 。Nunan (1991) 指出, 教师的等待时间在语言教学课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因为学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理解和思考。有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教师的等待时间最好持续3-5秒钟或更长的时间, 然后再重复或重新表述所提问题。这样可以增加语言输出量 (output) 及其提高目标语的运用能力。作者对教师等待时间统计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到, 实验班教师提出问题后, 教师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等待时间, 大多数问题提出后都有3-5分钟的等待时间, 甚至还有多余5分钟的 (8%) 。

而对照班有31%的问题没有得到超过一秒的等待时间。同时, 通过课堂观察作者也注意到, 对照班的教师有时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看到被叫学生不能立即回答出问题时候, 就迫不及待地叫另一位学生回答或则直接给出答案。结果导致强制性输入 (pushed input) (Swain, 1985) , 而不是我们所提倡的理解性输入。

Rowe提出延长教师等待时间会使:

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度增加

学生恰当回答问题的比例提高

学生在回答时增加了自己理性的思索与推测

学生推理性的语句增加

学生参与交际的机率与时间增加。

(4) 教师的反馈

教师课堂的反馈形式通常有积极反馈、消极反馈和无反馈。作者对2 0次听课过程中教师的反馈用语情况进行了分析:

从统计表看出, 实验班教师肯定反馈达到42%, 而对照班才达到23%。对照班的教师显然过分追求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正确性和标准性, 实验班的教师更看重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使用频率较高的反馈用语有:“Very good!”、“Are you sure?”、“Maybe/Perhaps”和“I think so.”等。教师不同形式的反馈用语, 会造成学生不一样心理影响。观察结果表明, 教师直接的否定反馈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降低学生参与性, 减弱学习动机。

对于学生的口语中的错误, 教师应避免使用完全否定的评价, 如:“You are totally wrong.”;避免语气、语调冷漠和强硬的指责, 如:“No!”、“I have told you your answer is not correct.”、“What’s matter with you?”。作者建议使用如下反馈形式:

隐晦地全部或部分修正学生的表达。如:S:“How is your opinion?”T:“Hum?”S:“Oh, sorry.What’s you opinion?”

重复学生表达中有错误的部分, 引起学生注意并自我纠正, 如:S:“He is from French?”T:“French?”S:“Oh, he is from France!”

变换语言结构和表达形式, 婉转批评。

①使用虚拟语气。如:“You could do it much better.”

②使用转折词或采用疑问句。如:“That’s ok, but is there any different answer?”

③使用不完全否定。如:“Your speech is very good except for some small grammar mistakes.”

④使用欣赏性动词。如:“I’d appreciate the surprising end of your story, but…”

四、结语与启示

本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口语课堂教师话语对学生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和效果有很大关联。如果教师能在如下方面积极运用好自己的课堂话语, 口语教学的效果将会明显提高。

1) 增加学生练习目的语的机会:教师话语的使用是否得当会对学习者的输出和交际能力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王银泉, 1999) 。因此, 英语课堂上要控制教师话语的量,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增加学生练习目的语的机会。

2) 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感受: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并创造和谐平等的气氛,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促进学生的表现欲, 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

3) 培养学生自我修正能力:教师不但要给学生合适的认知反馈, 还要给予情感支持 (Allwright&Bailey, 1991) , 不要让他们丧失信心, 减弱学习动机, 而是要在纠正错误的过程当中逐步培养他们自我修正错误的能力。

摘要:为了研究教师话语对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影响,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 教师访谈和课堂观摩的形式从话语量、教师提问、等待时间和反馈形式四方面对口语课堂教师话语的功能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话语的积极运用有利于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口语特征 篇8

关键词:语料库,程度副词,口语

1 概述

程度副词作为副词的一种, 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中可以加强话语语气, 增强表达力度, 因而可以准确地表达话语者态度, 实现一定的语言交际功能。英语的程度副词数量少, 理解容易, 但外族语者很难像本族语者那样对程度副词运用自如。随着近年来一些学习者语料库的建立, 以中介语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逐渐增多, 但对程度副词的使用特点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口语语料比书面语语料难收集, 国内外对二语学习者的口语表达的研究相对薄弱。而在我国, 口语表达历来都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难点, 对其研究也一直滞后于书面语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比程度副词在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 (SWEC-CL) 和本族语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 中的口语子语料库中使用的不同和相同点, 分析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程度副词的使用特点。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基于语料库的程度副词的相关研究

Granger以本族语语料库和国际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法语学习者的英语语料为基础对程度副词的使用特点进行研究。其结果显示, “无论是型符还是类符的使用, 学习者都存在统计意义的明显少用”。Lorenz对德国英语学习者程度副词的研究表明:德国的英语学习者对程度副词存在超用的现象。

利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料库, 国内的学者对程度副词的使用也进行了研究。

齐晓建借助中国学习者语料库研究了程度副词的使用特征, 其结果表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过少使用最高程度副词, 过多使用增强程度副词。王海华研究了我国三个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使用程度副词搭配的特点, 其数据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最高程度副词的使用受语言水平的影响, 水平越高, 其最高程度副词搭配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唐丽玲基于CLEC和BNC语料库研究了程度副词rather和quite的语义韵特点。

2.2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口语的相关研究

相对于书面语的研究, 国内外对口语的研究相对较晚也较少。David Crystal和Derek Davy从文体角度对英语口语进行研究。M.A.K Halliday, L.Dickenson等对英语口语进行研究。Altenberg (1991) 利用London Lund Corpus of Spoken English语料库分析了本族语口语中程度副词的使用情况, 其研究表明“very, so.very much, terribly, jolly, extremely”等是本族语者常用的强势词。

我国对英语口语的研究滞后于书面语的研究。目前, 我国较大规模的英语口语语料库有两个: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 (COLSEC) 和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 (SWECCL) 的子语料库 (SECCL) .COLSEC是2001年由杨慧中教授主持建设的, 其容量是700, 000词次。目前根据该语料库为基础的研究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语音错误特征、词块使用特征、话语机构模式和用于会话管理的语用策略 (李文中) 。

SECCL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设。其容量是100万词次。主要的口语语料来自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口试的磁带录音语料 (文秋芳, 2005) 。利用该语料库, 丁言仁、文秋芳描述和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套语的使用情况。王立非对学生口语中话语标记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丁蓉蓉、何福胜 (2006) 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强势词 (最高程度词和提高程度词) 的用法特点。其研究表明, 中国英语学习者超用部分强调词。

以上研究表明, 基于语料库对程度副词的研究较少, 且集中在书面语以及个别程度副词的研究上。本研究采用对比中间语分析方法, 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中程度副词使用的总体特征。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根据Quirk et al. (1985) 的分类, 程度副词包括增强语 (amplifier) 和减弱语 (downtoner) .其中增强语又分为最高程度语 (maximizer) 和提高程度语 (booster) .本研究根据以上Quirk的分类, 通过词频检索, 从以上三类中选出在口语语料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代表姓的11个程度副词为研究对象, 其中5个最高程度副词:absolutely, completely, totally, extremely, perfectly;4个提高程度副词:very, quite, fairly, really;2个减弱程度副词:nearly, slightly。

通过对比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 (SWECCL) 和本族语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 中的口语子语料库中程度副词使用的频率的不同点, 回答以下问题:1) 和本族语者者比较,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程度副词使用频率方面存在过多还是过少使用的倾向?2) 具体来说, 与本族语相比中国英语学习口语中使用程度副词有什么具体特点?3) 形成以上的程度副词使用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文采取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 (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 (Granger, 1998:12) , 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对学习者中介语口语中程度副词的特点进行描述和分析。通过中介语语料和本族语语料的比较, 研究者可以观察和发现二语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和特点。本研究所用的学习者语料库是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库中的口语子语料库 (SWEC-CL) 和本族语语料库英国国家语料库 (BNC) 中的口语子语料库。

中国学生口笔语语料中的口语子语料库的容量是100万词次。主要的口语语料来自我国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口试的录音语料。

BNC是包含一亿词的大型语料库, 其中口语语料1000万词, 是目前口语容量最大的语料库。并且BNC的口语语料分为人口抽样部分和话语类别抽样部分, 包含了口语使用的各种语域和各种话语类型。其各类语料的分布全面衡从而保证了真实口语语料的代表性。

本研究使用Ant Cont语料库检索工具和SPSS 11.5数据分析软件。首先通过检索选出的11个程度副词在两个子语料库的原始频数, 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 原始频数被换算成标准频数, 即原始频数除以该语料库的总字符数再乘以1000, 000, 从而计算出每百万词出现的标准频数。

4 检索结果与讨论

4.1 程度副词标准频数的比较

首先, 使用Ant Cont软件对三类选出的程度副词检索, 为使其具有可比性, 将其频数转换成每百万词的标准频数, 结果如下:

从整体上来说, 表1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程度副词使用的总标准频数是6143, 而在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中, 程度副词使用的使用总量是8639, 超出了本族语使用的40%。由此看出, 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整体上对程度副词超用。但更近一步的研究发现三类程度副词中只有提高程度副词存在多用情况, 而最高程度副词和减弱程度副词存在明显少用的情况。为进一步分析其特点以及找出现象产生的原因, 该文对三类程度副词中每个词具体使用频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4.2 最高程度副词标准频数的比较

表2的统计数据显示, 从整体上来说, 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少地使用了最高程度副词, 与本族语者相比, 少用了57%。这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中不喜欢用最高程度副词。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最高程度副词掌握的不够熟练;另一方面可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含蓄表达有关, 即说话不太绝对直接。具体来说, 在五个选出的最高程度副词中, absolutely, completely, extremely, perfectly4个存在明显的少用。其中相差最大的是perfectly, 其次是absolutely。perfectly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中仅出现了一次。SECCL中的语料来自英语专业的学生, 代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高水平。这一巨大差距反映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对perfectly作为最高程度副词掌握的不准确。值得注意的是totally, 它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程度副词时唯一超用的词, 超用了65%。这个现象说明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运用的最高程度词较单一化。集中在少数几个熟悉的词上。

4.3 提高程度副词标准频数的比较

表3的数据显示, 中国英语学习者和和本族语者都喜欢用very来强调。从整体上来说, 中国英语学习者过多地使用了提高程度副词, 与本族语者相比, 多用了51%。与最高程度副词相似, 除了very其它三个提高程度副词quite, fairly, really出现明显少用现象。其中fairly最明显, 在本族语的语料中的标准频率是1786, 而在我国英语学习者预料中是3, 差距非常大。所以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fairly掌握的不好。提高程度副词总体超用而大部分单个程度副词明显少用, 造成这一矛盾现象的原因是very一词的超用。Very在本族语中的标准频数是2508, 而在我国学习者语料库的标准频率是6721, 超用了160%。这反映了中国学习者英语水平有限, very是学习者最早接触到的增强程度副词, 使用简单, 从而忽视了除了very以外的其它强调词如terribly, fairly, really等的学习和使用。由此可见, 对于程度副词, 我国的学生的口语水平有限, 在日常交际中倾向使用简单安全的词very去强调。

4.4 减弱程度副词标准频数的比较

从以上减弱程度副词在BNC和SECCL中的标准频数比较数据来看, 与本族语相比, 我国学生对减弱程度副词在口语中存在明显的少用现象。这一现象说明我国英语学习者对减弱程度副词的运用还不自如。

5 结束语

本研究以语料库所提供的真实语料为基础调查了中国学习者口语中对程度副词的使用特点, 统计数据表明:

1) 从整体上来说, 与本族语者相比,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中少用最高程度副词和减弱程度副词。但超用提高程度副词。但除去very这一提高程度副词以后, 其它提高程度副词有明显少用的情况。所以, 中国英语学习者总体表现出少用程度副词的特征。

2) 和本族语相比,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口语中习惯运用少数几个程度副词去加强和减弱语气, 因此使用的强调词单一化。对于最高程度副词, 中国英语学习者喜欢使用totally。对提高程度副词, 他们更喜欢用very去强调。

3) 上述现象对英语教学有一定启示: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程度副词的掌握不够。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对程度副词的教授。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多样的和学生英语水平相匹配的语料, 使其更能地道地使用程度副词去准确地表达话语者的意图, 实现一定的语言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Alternberg B, Amplifier collocations in spoken English[C]//Jo-hansson S, Stenstrom A B.English Computer Corpora.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1991.

[2]Granger S.The computer learner corpus:A versatile newsource of data for SLA research[C]//Granger S.Learner Englshon Computer.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98.

[3]Lorenz G.Overstatement in advanced learners’writing:Stylisticaspects of adjective intensification[C]//Granger S.Learner Eng-lish on Corputer.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98.

[4]Quirk R.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5.

[5]丁蓉蓉, 何福胜.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强势语的用法研究[J].外语教学, 2006 (9) :32-36.

[6]李文中, 濮建忠, 卫乃兴.上海语料库语言学国际会议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1) :6-59.

[7]齐建晓.中国英语学习者强化词使用的语料库调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2) :48-51.

[8]唐丽玲.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程度副词语义韵对比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10 (4) :98-101.

[9].王海华, 陈国华.中国学习者使用英语强势词搭配的发展特点[J].外国语, 2007 (1) :52-58.

上一篇:农业就业下一篇:职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