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传播

2024-09-27

口语传播(共4篇)

口语传播 篇1

面对当下海量信息,传媒行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稿件、对新闻的播读,更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从中筛选出具有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信息,将其传递给受众,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从我国口语传播概述、独白式口语传播路径,以及独白式口语传播训练方法等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个人口语传播能力与素质进行梳理和分析。

1 我国口语传播概述

口语传播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纵观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学派及代表人,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与学说他们纷纷到各国游说。因此,口语传播在最初可以认为是一种单纯的人际传播,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而获得信息以及沟通情感的方式。

经过长久的发展,口语传播在我国大陆依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研究及分析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台湾世新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口语传播学系,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口语传播专业教育体系。中国传媒大学也在近几年的研究生专业设置中成立了口语传播研究方向。这些都对进一步完整口语传播研究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口语传播的培养与训练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独白式口语传播的路径与训练;第二阶段是对话式口语传播的路径与训练;第三阶段是群言式口语传播的路径与训练。笔者选取其中的独白式口语传播方式,具体阐述独白式口语传播的培养路径与训练方法。

2 独白式口语传播路径

自我传播是人际传播现象中的一种,属于自己向自己发出信息,并且自我接收、处理的过程。在进行自我传播之后,播音员主持人面对镜头开始进行独白式口语传播,这一过程即为大众传播的过程。这样的一种传播方式也是在目前电视节目播出中播音员主持人比较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凤凰资讯榜》等,主持人都是采用的一种独白式口语传播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凤凰资讯榜》中的主持人竹幼婷,在时长30分钟左右的节目中,加工处理节目录制前搜集到的新闻事件、视频、图片等资料,并在播出中采取自我阐述与表达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一周的资讯。这是一种单人说话、单人控制的形式,属于独白性口语表达。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述逻辑性十分强,信息的分类处理也很鲜明。

此外,在独白式口语传播过程中有些表述是事先根据资料准备好的言语,甚至有些语言是对文字进行加工的表述。但在大众传播下的独白式口语表达中,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出现需要现想现说的情况,如现场报道、现场评论等。假设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重大连环车祸,要求记者对现场进行报道。在这样的一种紧急情况下,不可能将大段的语言表述先写成文字再进行表达。因此,在表达过程中,首先应产生说话的动机和愿望,构思为什么说这个话题,以及如何说这个话题,并假设收看节目的受众群体是哪些,接下来要对自我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对现场的环境、车祸造成的伤亡及事故发生的原因等方面信息进行编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一个的语节,再把语节连接成语段,接着形成篇章,向受众传递。

由此可见,口语传播中的独白式口语表达是根据素材进行加工,边想边说,使思维和语言达到高度融合的一个过程,这样的传播表达的信息才真正意义上具有传递、分享的意义。

3 独白式口语传播训练方法

在口语传播过程中,独白式口语表达是口语传播三类形式中的基础,即提升自我表达的能力为对话式口语传播及群言式口语传播能力的提高做了铺垫。因此,独白式口语表达的练习在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训练中是必不可少的。

从理论方面来说,播音员主持人应该认识到自我表达信息的质量,对于一个节目的好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评判是否能掌握对话式口语传播和群言式口语传播的关键。因此,应注意到从理论上来看独白式口语表达实际上是人们在接收信息之后,对其进行加工、编码,并且将其音声化,从中拿捏好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技巧,调整好自己在镜头前的状态,向观众传递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对词汇、语音语调、内容等进行调节。更进一步来说,就是要规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始终让思维走在语言的前面,就不至于在直播中出现失语、表达错乱的情况。

另外,从实践方面来说,在明白理论的基础上对自我口语表达的训练贵在时间及练习次数上的坚持。例如,对同一新闻事件,可以从时长的角度进行训练,分别为20秒、40秒、60秒的口述新闻练习。在此过程中,应严格遵照材料的内容,确保传递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适当将材料中的长句子拆分为短句子,便于受众理解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在练习过程中可以采取录音的形式,将自己分时段的表达练习录下来反复的听,从中找出更多细节上的问题。同时,在进行20秒训练的时候,最好将要表达的内容强记下来,加以消化并表达。这样不但训练了自己的记忆能力,又对信息的解读进一步加深,更利于做后面长时间的口语表达练习。到长时间的口语表达练习阶段,可以采取关键词的形式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找准表达中的关键词:,边想边说的表达,有利于训练思维对语言表达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央视主持口语传播规格漫谈 篇2

央视主持口语传播不论是阐述式的现场解说、口头评论或说新闻的形式, 还是以谈话式的访谈、交谈或侃谈的形式, 其在语音、语义表达等方面都具有国内最高规格, 是全国各个媒体主持口语传播之典范, 是广大观众学习口语表达之楷模, 是汉语口语发展潮流之表率。但随着电视节目数量的激增, 其质量出现良莠不齐, 滥竽充数的状况,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 故当下论及央视主持口语传播规格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多元文化的融合, 信息爆炸的冲击, 高新技术的应用, 央视主持口语传播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其规格也会越来越高。

自从1958年5月1日, 中央电视台 (原名北京电视台) 开始试播以来, 央视一直就是中国电视行业里的龙头老大, 对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加之电视传播过程中, 口语传播, 尤其是即兴口语传播, 越来越受到重视, 央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引领着全国电视行业创新的潮流。对央视主持中口语传播进行研究, 总结规律, 对电视主持人的口语传播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而就在最近这几年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听电视”悄然流行, 这就对主持口语传播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从人们第一次开口说话起, 它就一直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人类产生语言之初, 就有口语, 它一直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自从1837年电子传播时代开始, 广播电视进入千家万户, 口语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各类节目中主持人的口语在传播信息、娱乐大众、舆论宣传、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 电视节目可谓是数不胜数, 就拿中央电视台来说, 就有20个频道之多, 节目类型也是丰富多彩。在这么多节目当中, 所有主持人的话语究竟哪些算得上是主持口语, 哪些不是呢?

在张颂老师的《中国播音学》中, 把语言表达就不同语言材料的运用分成了“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两种形式。而林兴仁先生在《实用广播语体学》中把口语语体分成了未加工过的口语语体和加工过的口语语体。前者主要指脱口而出的话语, 而后者指充分吸收口语特点, 经过编写后的稿件。

但如果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现存的主持方式中有着三种口头语体的形式, 即:朗读、谈话和阐述。前者属于有稿播音, 后两者属于无稿播音。朗读, 即新闻播读、文学作品朗读和诗歌朗诵等, 具体栏目如《新闻联播》、《子午书简》、《人与自然》等;谈话, 一般是指双方或者多方之间的访谈、交谈和侃谈, 具体栏目如《新闻1+1》、《咏乐汇》、《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阐述, 一般是指对于特定事件或新闻的报道、评述和解说等, 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说新闻节目, 具体节目如《朝闻天下》、《今日说法》、《质量报告》、《新闻调查》等。

根据之前我们对于汉语口语的界定, 这三种口头语体的形式中的后两种, 即主持谈话和主持阐述应属于主持口语的范畴。

在传播学史上,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维尔, 他提出了“五W模式”, 即W h 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从这点来看, 我们就可以把主持口语传播, 从“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五个方面来分析, 如图1所示。

但是这只是一个单向的直线的模式, 主持口语传播应该是一个互动的双向的循环模式。传播学中把社会的传播活动划分成三种基本类型, 即大众传播、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主持口语传播, 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 发挥着广布天下的社会功能, 但是其在传播过程中, 又已经融入了多种传播形态, 是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它借助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 把人类传播的多种形式都融合进去, 变成了一种新的传播现象, 主要有以下3种组成方式, 如图2。

第一, 大众口语传播与人际口语交流相融合。

比如中央电视台在1981年创办的《空中之友》栏目, 主持人徐曼就是以通信来往的人际交流手段来进行大众传播。再如《东方时空》中的《时空连线》, 利用网络和卫星等技术手段, 使得主持人与嘉宾的人际交流跨越时间与空间。这就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沟通, 传递信息, 利用科学技术手段, 建立多个视窗, 形成了人际传播中面对面的效果, 最后以直播的方式来减少编辑干预, 最大程度上保持了自然的谈话状态。

第二, 大众口语传播与群体口语传播相融合。

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 《对话》, 《小崔说事》, 《艺术人生》等, 都是选用了话题性群体互动的方式, 每一个话题对其所选定的群体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从而能使其群体全方位地来参与讨论和辩论。其方式不仅能够给参与者和受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升华, 还能给中国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的示范作用。又如央视的《开心辞典》、《幸运52》、《挑战主持人》等, 因其益智性、趣味性和竞技性, 使得群体活动可以不拘形式, 不拘场合, 达到愉悦身心, 陶冶性情的作用。

第三, 大众口语传播、群体口语互动和人际口语交流三方相融合。

如中央电视台的现场报道《嫦娥卫星发射实况》, 其运用电话、网络的方式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嘉宾、观众、记者、网友等都联系起来, 实现了多方连线。这样就能进一步扩展节目的范围, 使远离和分散的资源重新整合在一起, 彼此促动, 相互交流。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等传论》:“玄以规格局度, 世称其名, 然与曹爽中外繾綣;荣位如斯, 更未闻匡弼其非, 援致良才。”其实“规格”二字可以分而解之, 其意为规范和格局。俗语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更可见规格之重要。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 以口语的发展速度最快,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按理说人们应该重视口语, 但是现实上社会中却存在着一种“重文轻语”的现象。为了写得一手好文章, 人们不惜寒窗苦读, 但是说话是从小自然习得的过程, 并没有太多的人去研究。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这种现象, 我们才要提高口语的能力。广播电视节目中的口语对广大受众的口语能力的有着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对正处于牙牙学语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口语能力的形成有着典范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节目的覆盖率达到95.9%, 观众超过11.88亿人 (2005年统计数据) 。在国内收视市场, 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基本保持在全国收视市场的30%左右。据统计, 2005年中央电视台15个开路频道总体收视份额达34.14%, 创五年新高。观众人均每日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时间为52分钟 (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为154分钟) 。如此巨大的规模效应, 央视主持口语传播对广大受众不仅仅起到的是传递信息、文化娱乐、宣传舆论等作用, 更对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 尤其是口语的发展起到了垂范的作用, 是整个广播电视系统的领头羊。央视主持口语传播有规格, 其他电视台的口语传播才会有规格, 广大受众的口语才会有规范, 整个语言文字系统才会有良好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 多元文化的融合, 信息爆炸的冲击, 高新技术的应用, 世界和中国对央视主持口语传播有更高的要求, 央视主持口语传播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央视主持口语传播将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 将如何满足广大受众更高的需求, “听电视”对其又有怎样的影响, 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现在的传播环境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化的传媒环境。绝大多数省级以上电视台都已经上星, 越来越多的电视台也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 并把自己的知名栏目传送到网上供受众随意收看。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央视主持口语传播就要符合广大受众的收视特点, 为自己争夺话语权, 要让自己的话语方式与“国民接轨”, 与“国际接轨”。随着全球化程度地加深, 央视也在不断地创办国际频道, 开拓国际市场, 如CCTV4、CCTV9、CCTV法语、CCTV西班牙语、CCTV阿拉伯语、CCTV俄语。央视主持口语传播不仅应在汉语上上规格, 也应在其他的语言上上规格。

随着世界各国逐渐频繁地交流和接触, 跨国传播在所难免, 这就使央视主持口语传播要面临不同文化背景, 不同的受众心理, 既要了解和尊重别人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 也要传承和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央视主持口语传播应促进多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与融合, 从而宣传中华文明, 促进世界和谐。再者随着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 外来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巨大。当今许多电视节目中, 借用词汇、外来语使用泛滥, 崇洋媚外, 怪腔怪调, 错误百出, 洋相出尽。央视主持口语传播正要抵制这种不正之风气, 捍卫中华民族语言的纯正和规范, 振兴民族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 数字化进程加速, 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互联网正构成一个日益便利和丰富的媒介环境。媒体数字化服务的激增和互联网迅速的双向运作模式, 一下子给广大受众成几何数字增加的信息选择, 观众从之前的被动消费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消费。研究表明:“在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流量越大的社会中, 人们对信息的筛选性也就越强。”央视主持口语传播在这样环境中, 就更要突出规格, 也要更突出个性, 不能落于俗套和雷同, 应洞悉社会的发展和走向, 做电视口语传播的引领者。如何在千万信息中进行选择和整合, 如何选择有效途径进行高效的传播, 也必须考虑之内。

中国电视事业进行到今天, 近60个年头中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到了一个盛况空前的机遇期。随着传媒渠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受众需求不断增长, 央视主持口语传播规格既要顺应中国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和信息需求, 又要引领中国媒体发展和电视事业的演进, 更要紧跟上国际电视媒体变化的发展潮流。央视主持口语传播, 应做好省市级电视台主持口语传播学习的典范和样本, 应成为各学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学习主持口语的良师益友, 应推广五千年中华文明, 维护中华民族语言的纯正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3-1

[2]张颂.播音语言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2-1

口语传播 篇3

一、在“自我沟通”中明确播音风格

“自我沟通”是口语传播学中所有传播类型的层次基础,也是各种口语传播行为的基础。播音主持业务所呈现的传播样态则完全被包含在口语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之中。所以,“自我沟通”是播音员主持人口语形态的层次基础和行为基础。播音主持是一项与人交流的工作,是否能够完成高质高效的沟通是检验主持人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要想和他人沟通得好,首先要学会与自己沟通。通过自我沟通,不断地认清自我,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更明确的指引。自我沟通训练可以帮助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纠正和补充对自我的认识,准确发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力所在以及话语风格。

自我沟通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具有自我说服的作用。自我说服经历了自我论证、自我矛盾,最后产生结论,衍生行动。这一反思的过程是个人成长和变化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我坦露,自我暗示,社会比较,获得平和理智,充满自信地自我认知,在明确了自己的个性化优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自我交谈使个性化自我和社会化自我相互碰撞和协商。例如,学生的个人意志是要在专业领域发挥自身思维和语言能力强的优势,而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要求自己通过应聘或参加比赛的方式,展示个人优势,一步步成为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再比如这个学生的个性是温和善解人意型,那么社会化的自我则进一步明确了他需要通过自己的一步步学习和积累,成为一个话语风格温暖平和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特点及优势,在其有潜力或是擅长的领域着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越发地认识到自己在何种领域可以得到赞赏,在哪个领域努力钻研更易获得成功。此外,进一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使他们对自身言语风格有逐渐清晰的认识。

二、在“聆听”中完善人际沟通

大众传播能力是播音员主持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又将人际传播的手段融入大众传播,他们以亲切的姿态和平等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情感拉近了广播电视和受众间的距离。换言之,主持活动本是通过大众传媒放大了的人际交流中的行为。所以,主持人在具备高超的大众传播能力的同时,也应拥有丰富细腻的人际沟通的技巧。

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现有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怎么说”上,而对“说什么”“为什么说”缺乏思考。这种做法显然会对达到人际沟通高质高效的目标形成阻碍。

“聆听”在沟通中十分重要。有效地倾听,给对方提供“心理空气”,满足对方的精神需要,这时候你才能集中精力和心力,去解决问题,或发挥影响力。只有理解倾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应答和交流,才能推进话题的深入和提高沟通的效果。只有会“听”,才知道“说什么”“为什么说”。

聆听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升。这对主持人尤为重要。口语传播学中关于“聆听与沟通”的内容为播音专业学生提高聆听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可以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聆听的过程,化解有效聆听中的基本障碍,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例如,开展词汇层面的听记听辨训练、话语层面的概括听辨训练和语义层面的隐意听辨训练等。

三、在“小组沟通”中协调各方

播音主持的工作是与人交流的工作。不仅要与受众交流,还要与嘉宾交流,与编导、摄像、后期工作者等交流。播音主持工作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是由团队共同完成的。所以,播音主持教学中如果融入“小组沟通”相关内容,对培养学生团队协调能力有积极影响。小组沟通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口语传播学,小组沟通的目的是小组成员的才智、能动性在组内得以发挥,以利于小组共同目标的圆满完成。

目前的播音主持教学是以小组教学结合大班授课的模式开展。小组教学是一位专业教师带领一组同学(10~20名学生人数不等)进行实训,在大班授课中的理论知识的引领下,展开实践,组织训练,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这种小组教学的方式被称为小课训练,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小课训练本身就可以被视为小组沟通的过程,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其间需要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小组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并以项目展示的形式检验学习成果。注意观察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行为,因材施教。同时,制定小组规范督促学习目标的达成。还要通过小组权利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创新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沟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传媒行业虽分工细致但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一专多能。主持人需要深入策划甚至是节目制作的团队中去,这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更有益于整个节目的成长。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的中心地位体现在其对整个节目的把控和协调上,无论是流程的演进、时间的掌握、气氛的调节以及对于突发情况的应变,都需要主持人借助小组的沟通能力协调整个节目的运作,与各方沟通,使节目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言语思维中流畅即兴语流

即兴口语是现有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下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短板。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体系在建立之初到后来一直沿用的即兴口语培养模式是从广播电视语体的角度展开,即结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实践当中的语言样态,从复述、描述、评述等方面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方法确实起到直接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一旦进入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生活中的语境,自然的交流仍然受到自身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限制,出现语流失畅、词不达意的状况。显然,在教学方面,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除了从广播电视语体语态入手,还应该向口语运用的更广阔的疆域拓展和深入。口语传播学中研究口语的沟通能力不能局限在某一语境下,其研究对象有更丰富的语言环境,也有更为本质和核心的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生成等概念和规律,这些都为专业的教学和提高即兴口语能力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口语传播的研究领域已有学者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们认为言语的外在表现与思维的内部感知存在模式化的连接关系。即兴口语是在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辩证运动下生成的。所以,在即兴说话时,流畅的语流和精准的用词要靠语法约束力和语义生成力的双向提高来实现。根据这一模式的启示,我们在播音教学中可以衍生出多种训练方法。而这种打破现有的广播电视语体规定下的教学内容,依托口语传播学找寻更广阔天地和更深层理论依据的教学思路显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也更能打破专业人才市场供销不对路的尴尬局面。

五、结语

基于对西方口语传播学现有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即将口语传播学中的“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小组沟通”等研究范围下的知识内容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务相结合,作为新的指导播音主持实践的理论利器,这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思路。教学实践也初步印证了这一思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口语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推进,将为播音与主持专业理论与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理论视野。而播音主持实务的实践发展也将为口语传播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加丰沃的现实土壤。

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应从大众传播向新媒体和人际传播拓展,积极开拓口语传播疆域。西方口语传播学成熟的理论体系将为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实践提供支撑。

关键词:口语传播,播音主持,人际沟通,言语思维

参考文献

[1]吕行.言语沟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28.

[2]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310-313.

[3]李亚铭.口语传播视野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2.

口语传播 篇4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程,口语传播

1 口语传播的起源与发展

作为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双子星,伊尼斯和麦克卢汉以传播技术的发展阶段为整个人类社会分期——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观,因此多伦多学派又被称为媒介技术学派。而在人类传播的不同时期里,伊尼斯和麦克卢汉格外青睐口语传播社会。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伊尼斯对人类早期的口头文化传统推崇备至。他认为口头传播达到了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相互平衡的一种理想境界,正是人类口语传播的智慧之光奠定了人类早期的文明繁盛基石。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东方的春秋时代以口头传播为主体,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果,各自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源头,从而被称为文明的轴心时代。

然而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新媒体的普及,手机、电脑迅速成为社会媒介的主流形态,基于手机媒介的信息获取与社交活动几乎成了人们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同时,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和电视则逐渐从中心滑落到边缘。曾经的王者——广播电视媒体陷入了转型的阵痛之中。广电媒体要想在当今社会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变革理念,转变思维,开拓出属于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作为一种基于大众传播媒介的人际传播活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播音员、主持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是广播电视行业的标志,其专业素质关乎广播电视的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已经成为当下传媒艺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湖北民族学院郑艺副教授等主编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程》一书具有特别的意义。

《播音与主持艺术教程》深度契合了当下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从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中建构了播音主持艺术的知识体系。它由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播音主持艺术的基本理论、核心内容和运用规律,使读者对播音主持这种大众化口语传播活动能够产生清晰认知,进而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

2 口语传播的作用

西方的古希腊,东方的春秋时期,都是在口语社会里创造了繁盛的文明。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人们从口头传播起步,历经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直到网络传播,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而伊尼斯特别对人类口头传统的衰落表示惋惜,他认为,人类又回归于眼睛占支配地位的文明,这种传播产生的垄断给西方文明构成了毁灭性的威胁。但目前最原始的口语传播仍是使用最广泛的传播方式之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播音员面向受众的播报,都是在使用口语传播。可以说,在各种新媒介层出不穷的今天,口语传播仍然是应用最广泛,在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形态。

3 口语传播的创造性

播音员、主持人凭借他们口语的艺术力和感染力吸引着广大受众。但是播音工作是复杂的,它要求播音员在稿件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这种创作不仅把文字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而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个性结构系统、审美理想追求,融入有声语言。”播音主持需要有感情地和受众进行互动,也就是说,这是独具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4 口语传播的变化

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口语传播的格局发生了裂变,播音主持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当下媒体格局的变革。新媒体点对点的传播特质使很多播音爱好者得以通过一些网络音频节目APP、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上传自己的口语文本,用自己的声音感染听众并吸引了大量粉丝。

上一篇:冶炼工程论文下一篇:网络新闻信息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