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工作主要业绩

2024-07-25

近年来工作主要业绩(精选10篇)

近年来工作主要业绩 篇1

幼儿园近三年来幼儿园的主要业绩

回顾这近三年来的工作,我们本着对孩子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幼儿园发展负责的原则,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用好每一天时间。努力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保教质量。

一、办园特色

我园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法律法规。以“幼儿开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为办园宗旨,我们坚持幼儿全面发展的办园思路。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特点,坚持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和保教并重原则,为幼儿全面发展创设条件。逐步形成了背学古诗、绘画、音乐、舞蹈等特色教育,保教质量趋于完善,社会声誉稳步提高,得到了广大幼儿家长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二、保教、师资建设

我园从2012年8月开办以来,解决了我村及周围几个村寨幼儿入园问题,为家长外出务工解决了后顾之忧。2013、2014年开展了“六

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进村寨”等一序列活动,得到上级领导、幼儿家长、教职工及同行的一致好评。我园在2013年县教育和科技局授牌评估中获得全乡第一名。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一是采走出去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和分类培训。我们先后派了部分教师到普定、安顺、贵阳等地学习培训。带回来了一些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为提高幼儿园的管理、保教工作提供了保障。二是采取园本培训的方法,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为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投资情况

为进一步改善办园条件,不断完善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我园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幼儿园的园舍、环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改建,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园内的教学活动设施。2012年秋季学期,围墙加高加固,围墙内绘制了墙画,安装校园大门和后门;2013年春季学期购买大型玩具滑梯和蹦蹦床;2013年秋季学期各班安装了取暖设施和视频监控设施;2014年春节学期各教室安装了电视机、DVD和电子琴。2014年秋季学期保健室购置了常用药物及体检设备,保安室购置了一些保安设施和午睡保暖设施。

鸡场坡乡黄土坡幼儿园

主要技术工作业绩 篇2

一、爱生如子,无私奉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杨老师爱生如子,把自己无私爱心满腔热忱地倾注到学生身上。在他眼里,学生没有好差之分,都是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都有着丰富情感的学习主人。因此,他时时处处尊重学生人格,细心地呵护学生自尊心,把爱渗透到每个学生心田。2000年杨老师班上有一位学生叫王石理,其父因病早逝,母亲改嫁,家境贫寒,面临失学。杨老师毅然承担了他的书学费,给他买鞋、买衣服,带他理发、洗澡,学习、生活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并经常找他谈心、聊天,温暖、感化他受伤的心灵,使他很快地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该学生考上大学后,还特地写信对杨老师说:“杨老师,是您帮我度过了人生的难关,扶我走出了生活的困境,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1999年12月初,杨老师得出血热病住院,学校领导、师生排长队去医院看望他,他硬是在吊针拔了以后,不顾亲友和医生的阻拦,又重返三尺讲台。他深深懂得老师为学生播出了多少爱的种子,学生就能回报多少爱的果实。他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班主任。

二、潜心探索,业绩突出

杨老师能自我加压,勤奋好学,自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钻研新课程、新教材,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始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为个体创造宽松的环境,教师应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发个体全部智能和创造性,成为不仅使个体在课堂上获得高分的教育,且让个体将来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获得成功,并且不断获得成功的教育,工作总结《主要技术工作业绩》。《培养创新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这篇巡启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论文于1999年4月在《江西教育科研》发表,课堂教改成果得到了教育界专家的认可。他所任教的班级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同年级前茅,学生的学风、素养明显优于其他班级。

杨老师能刻苦钻研,大胆探索,构建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向专家型教师目标迈进。《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江西教育》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150多篇,主持的省级课题《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参与多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并已结题。1999年8月,2010年12月等多次进京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素质教育研讨会暨颁奖大会。2010年12月又非常荣幸地出席了由教育部在山东诸城市举办的“全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新时期师生关系论坛”暨颁奖大会。

三、杨老师关爱“留守孩子”,深入研究,成功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成绩显著

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留守孩子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留守孩子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关爱一个留守孩子,为社会减轻一份负担。杨老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留守孩子父母般的温暖、家庭般的关爱,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健康生活,和正常孩子一样茁壮成长。杨老师家住县城,每年都要接纳农村留守孩子十几个和他们共同一起生活。他和妻子配合默契,把这些留守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悉心照料,体贴入微。有一个叫珍珍的小女孩,今年8岁,念小学二年级。珍珍6岁的时候其父母就外出打工,而把她寄居在杨老师家,该女孩有眼疾,大脑反应比较迟缓,杨老师和妻子每天轮流送她去上学,学习生活各方面细心照顾,从没厌倦,从不嫌弃。如今该女孩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杨老师在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方面,克尽已职,深入研究,撰写的论文《一个农村留守孩子的故事》获中国教育报编辑部三等奖,《缓期注册请慎行》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提高家教水平,为和谐社会培育新人》于2010年10月获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二等奖,并参加了隆重的颁奖大会;《贯彻<纲要>精神,抓好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被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报编辑部联合颁发的一等奖,《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青少年心中扎根》2010年8月在《江西教育》发表,多篇文章在《人民日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家谈栏目发表。

市审计学会两年来主要工作 篇3

市审计学会是市研究审计科学、收集整理审计信息、反映审计动态、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的社会团体。学会从审计事业发展需要出发,总结国内外经验,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具有大特色的审计项目课题化新路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审计发展前途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进行超前性、跟踪性调查研究,为全市审计工作科学发展服务。2011年以来,市审计学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在开展审计理论研究和推进我市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不菲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以及事关审计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进行超前性调查研究,为局党组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二是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了若干重点项目进行课题攻关,开跟踪性研究,推进重点审计项目课题化,为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决策提供了多篇有影响的调研报告。

三是对我市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和市政府有关政策的情况,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开展跟踪研究,提供了多篇反映问题、反馈信息的报告。

四是充分发挥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学术功能作用,举办了若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审计动态等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议,及时总结和推广了我市打

造“审计精品”战略中涌现出来的典型项目和先进经验。

五是以定期和不定期等形式,分析和预测了经济社会和审计工作发展态势,为局领导正确判断形势、把握大局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调研报告。

六是编纂论文集,收集、整理和报送重要政策动态,精选荟萃国内外审计信息资料,向全市审计机关推荐征订有关参考资料。自2011年以来,已经编篡2011和2012论文集。

七是组织资源进行重点科研课题攻关,打造科研课题精品项目,已经先后组织进行了《环境审计标准研究》和《大城市审计》课题攻关。

主要工作业绩-时宁斐 篇4

--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3B项目部 时宁斐

任职暗挖架子队技术员期间,分管川师车辆段试车线暗挖隧道,川师车辆段试车线喷锚构筑法隧道位于试车线终点与车辆段主体结构之间,设计里程范围为

SCDK0+722.054~SCDK1+007.079,全长285.025m,为单线隧道;起点与川师车辆段主体结构相连,下穿成龙路成终点端墙,建成后为车辆段试车线。隧道里程SCDK0+846~SCDK0+870范围为射流风机扩大段;另外隧道终点成龙路西侧设置一座活塞风井,同时兼做施工竖井,中心线里程为SCDK0+949.751。本工程隧道埋深较深约为28~36m,所处岩层为中等风化泥岩,隧道围岩级别为V级。

施工前,通过图纸会审熟悉设计图纸,充分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目的,多方面总结其他隧道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组织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与协作队伍协商,集思广益,并编制隧道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一次通过专家评审。

现场施工过程中认真落实“三检”制,层层把关,严格过程控制,消除质量隐患与萌芽状态。严格按喷锚构筑法隧道施工指南要求进行施工,严把质量关。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科学计划,统筹安排,严密组织,强化管理,合理调度,规范化、标准化施工。从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到现场的测量以及具体的管理模式,都能基本做到有条有理,井然有序,对施工现场发挥了很大作用。积极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努力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确保工程质量。隧道施工严格按“隧道施工安全九条”及“18字方针”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在马头门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编制了《马头门施工专项方案》,该方案得到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认可,较好的指导了现场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现场所用钢筋格栅

在加工成型,经监理见证检验全部达到设计要求。施工中认真、严格把好施工质量关在各级安全质量检查中受到好评。

2014年11月正式开始掘进施工,由于本工程掌子面围岩为中等风化泥岩,较为坚硬(经试验抗压强度≥5MPa),开挖机械选择不当,前期日进尺仅为0.6m,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采用铣挖机与挖掘机开挖对比后,采用以挖掘机破除为主,并辅以人工手持风镐凿除局部欠挖及修整。挖掘机的使用大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后期施工进尺为2.4m。

根据设计文件及现场掌子面围岩状况本工程隧道开挖采用台阶法施工,即分上台阶、下台阶两部分开挖。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保护喷锚面,控制每循环喷锚完成3小时后进行土方开挖施工,每循环以下台阶开始,开挖完成并破出马道进行上台阶开挖,形成破下—凿下、破上—凿上的开挖循环,分两个工班流水施工。开挖过程中控制上下台阶距离约8m,保证了马道与掌子面约成30度角,机械利用率达到最大,又减少了挖掘机对喷锚面的碰撞而破坏。

施工中为了解决初支喷锚面损耗大外观质量差的问题,我主动深入现场,了解各工序的施作细节,积累了隧道施工的部分经验和工艺,与相关资料相互印证,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在QC小组活动中,我参与收集、整理《控制隧道喷锚外观质量》在隧道断面开挖施工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有效的控制喷锚外观质量并得到业主的好评,并于2015年10月组织全线进行观摩学习。施工期间内通过不断尝试与创新配合项目部研发《自动化节水型定时喷淋设施》对隧道进行养护,该设施已申请国家专利。

在隧道施工中,将隧道监控量测作为施工的重点之一来抓,在施工过程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认真监测,我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布置拱顶下沉点和净空水平收敛量测线,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要求的量测频次量测数据。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及时绘制净空水平相对变化、拱顶下沉时态曲线,分析、掌握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确保施工安全,确定二次衬砌的最佳施做时间,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设计参数的调整提供第一手的现场量测数据。

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在隧道施工中,将超前地质预报纳入施工工序。在日常施工中做到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实现隧道“信息化”施工。掘进过程中采用地质雷达每25m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情况对地质情况进行勘探。保证了对掌子面围岩的动态监测,确保隧道施工安全。根据相应情况,积极采取措施,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

施工人员进入隧道施工前首先利用隧道专用三合一气体检测仪对隧道有毒有害气体及氧气含量情况进行检测。并详细记录洞内气体情况,保证了隧道正常的作业环境,避免造成意外伤害。

除此之外,开启隧道通风机,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避免施工人员长期处于不良环境而形成职业病。并详细记录通风情况。另外,为了降低风机噪音对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风机设置隔音棚进行降噪。

在任职川师车辆段DE架子队技术主管期间,负责川师车辆段主体结构DE区施工,兼管川师车辆段抗拔桩、防水及土方施工。在顶着巨大的工期压力下,我从图集学起,迅速的掌握了13G101平法图集,并组织技术人员在1星期的时间内,计算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的工程数量计算,为工经部提供工程数量清单、为工程部提供工程量计划,为物机部提报材料计划,保证部门间的默契

配合,和内业资料完整。在现场管理中,积极组织生产、严格把控质量、全队管理安全确保,辗转于ABC架子队、DE架子队、工程部之间,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到川师车辆段10月18日主体结构封顶节点工期中,并最终于2016年10月16日提前2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圆满的完成施工任务。期间侧墙及框架柱外观质量领先于其他标段,业主组织成都地铁1、3、7号线全线对现场进行观摩框架柱施工质量控制,获得了监理、业主及其他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并发布QC框架柱外观质量提高获内蒙古自治区三等奖。

调职成都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3B标项目部,任工程部副部长兼任调度,主要负责项目部内外信息的上传下达,调度每天接收与发出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必须一一列出清单,根据缓急进行处理,圆满完成了业主、通融资单位、监理单位、集团公司、局内部的繁琐的报表,真实全面的反应了施工的现状,产值、形象进度等的完成情况。出色的表现也得到了业主及通融资单位领导的认可。编制元华停车场项目策划书、参与编制元华停车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深基坑、降水、高支模安全专项方案一次通过专家评审。各工序专项方案依据现场施工进度及时跟进。

通过技术专业的工作实践,使我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无止境,还有许多不足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再攀新的高峰。

近几年主要工作业绩 篇5

陈其美,男,1974年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湖南祁东县人。1997年至1999年在外资企业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1999年至2005年在原衡阳财会学校从事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2005年至2008年担任衡阳财经工业学院教务处教务科科长,2008年至今担任衡阳财经工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兼任教务科科长,直属第七支部书记。

一、教学管理工作

(一)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服务教学质量

在担任教务科科长及教务处副处长期间,为保证学院教学质量,根据处里工作安排由本人牵头,起草并落实了《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实行“双证书”制度的有关规定》、《学生升级、留级、跳级、退学、毕业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教研室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学院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基础,同时调动了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二)构建教学信息反馈平台,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由本人提出并组织构建了教学信息反馈平台,开辟了多种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并及时反馈到各教学部门、授课教师及学生。如通过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分析反馈教学信息,突出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强化全院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责任感;通过制定教考分离及考试分析制度,切实做到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准确把握教学薄弱环节;通过组织开展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座谈会等活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学信息反馈平台逐渐成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日臻完善。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全院性教学活动,加快推进了学院内涵建设 2005年—2009年,在做好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等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教研教改”、“加强学院内涵建设”两大主题,由本人起草方案,牵头组织了多次全院性的教学活动。这其中包括: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座谈会、教学改革观摩赛、说课比赛、讲课比赛、学生辩论赛、“教学做”合一青年教师比武、教学工作会议等一系列全院性的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这些全院性的教学活动,对提升学院教学队伍整体素质,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学院内涵建设的步伐。

(四)把关专业建设,推进课程建设

作为分管教务工作的副处长,参与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申报和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拟订与修改工作,以及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教师认证基地与教学团队等项目的申报及建设,为成功申报2009年省级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作出了努力

从2006年至2009年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均由本人把关及组织修订。学院2007年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我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人,负责组织了专业剖析工作,组织了精品专业、精品课程、会计实习基地和教师认证基地的论证申报。

在课程建设上,由本人牵头制订了课程建设考核办法,把课程建设纳入到了各系部工作考核评价系统,加强了课程建设的检查与督导。同时由本人起草并完善了《学院选修课管理办法》,在对全院公共选修课进行认定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全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组织修订了公共选修课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训大纲,加快推进了学院公共选修课程建设。

二、图书馆管理工作

在图书管理工作上,我将规范图书管理,提高服务意识作为重点来抓。从分管图书工作开始,我就制定了一套规章制度并不断健全,从图书采购、进书验收、输入电脑、编目上架、图书借还、遗失处理、进阅览室阅览、藏书注销等均有处理方法,并有完整原始记录,可在电脑中随时查出。

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尽可能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特点,简化借阅手续,实行开架式借书,延长开放时间。在服务过程中要求图书馆职工待人和蔼可亲,办事公正合理,提高服务意识。以幽雅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使学生只要一进图书馆、阅览室就会不禁涌起爱书、读书的欲望,近年来,图书馆图书借阅量逐年上升,图书馆藏书逐渐丰富。

三、教学科研工作

作为兼职教师,我在教学工作中,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讲究教学效果,管教管导。同时我善于吸取他人成功教学经验,认真贯彻“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认真处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之间的关系,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与学生的不同要求选择恰当的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力求把新知和激情融入生动的课堂。

自参加工作以来,在近10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先后承担了计算机应用专业8门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对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技能体系有较强的把握能力。我所任教的班级学风和考试成绩均居全校前列。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每学期期末对教师的考评均受到学生,同行一致好评,历年的学生评教优良率均为95%以上。在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色完成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任务,2006至2008年三年的教学考核均为优秀。

在科研上,能及时了解、跟踪本专业发展动态,通过刻苦学习业务钻研,使自己始终站在计算机应用专业领域理论的前沿,科研成果颇丰。近3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篇,其中教改论文1篇、专业论文4篇。

耿排力主要工作业绩介绍 篇6

耿排力同志出生在青海省海西州乌图美仁大草原的一个牧民家庭。美丽的草原和艰苦的环境,造就和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他热爱自己的家乡,更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无论走到哪里,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时刻不忘养育他的祖国和家乡。他对党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是党把他从一个草原上的放羊娃一步一步地培养成一个医学硕士研究生和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他把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归功于党的教育和培养,并决心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始终如一地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始终坚信和拥护党的领导和决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耿排力同志主要从事医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2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他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倍受国内外同行学者关注的成果。自1980年从师我国著名免疫学家杨贵贞在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83毕业后毅然回到青海医学院任教,一干就是24年。期间,他先后四次东渡日本大阪大学和岐阜大学深造。第一次,也就是1985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国政府派遣留日访问学者,1992年又一次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留日。在培养了独立研究能力的同时取得了许多本学科领域领先的研究成果。他在日本先后完成了《普拉托宁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作用》等课题,其中前者还获得日本岐阜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刊登在《日本免疫学会会志》和美国的《风湿病杂志》上,另外与他人合作完成十几篇论文并发表在欧美知名杂志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和好评。近20年来,他共主持和参与有关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科研课题2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另外获厅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从事本专业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成为我院和我省免疫学的学科带头人。2000年4月,他曾聘为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在研究成果方面,主要涉及免疫药理学和免疫病理学内容。1986年,他完成的研究项目《人参皂甙的体内外免疫调整效应》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1987年,《温阳药及其有效成分对免疫受抑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课题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他作为主持人之一完成的《藏药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调整作用研究》获1992青海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获1998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并与国外合作完成的《原发性免疫缺陷Ig分泌细胞功能研究》及《酮替酚及细胞因子对I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两项课题于1998年通过省级鉴定。在专家鉴定的关于研究水平的认定中,前一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2003青海省医药卫生奖一等奖;后一项达国内领先水平并获青海省医药卫生奖二等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两项。

十几年来取得的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和指导生物反应调节剂的研制和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参皂甙的体内外免

疫调整效应》课题,不但阐明人参总皂甙的免疫活性,而且揭示了其单体成分Re、Rd的免疫药理作用,为随后的人参单体成分的精制,使这种适应原样药物广泛用于保健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与青海省藏医院合作完成的《藏药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调整作用研究》课题,从体液及细胞免疫的角度论证以五味甘露汤为主的传统方剂作为藏药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该研究成果在1991年国际传统医学大会上宣读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内外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在为这一传统治疗提供现代医学理论基础的同时,为宣传藏医藏药这一高原瑰宝,提高其知名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研究普拉托宁的免疫药理作用时,该药尚处于开发阶段,由于其免疫偏离作用的证明,目前已投入临床应用,用于治疗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代表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他的《原发性免疫缺陷Ig分泌细胞功能研究》课题,对B细胞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未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Ig分泌细胞对免疫缺陷及健康人体内Ig生成能力评价的新方法,对该病的临床诊治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耿排力同志不但在科研领域不懈拼搏创新,而且注重中青年骨干和人才的培养。作为硕士生导师和省内访问学者导师,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也倾注了许多心血,从思想品德、业务素质到科研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指导,在中青年教师中有较高的声誉。

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不断加强教研室建设,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1997年他所主持的一项教学科研项目获得青海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为践行教

育部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的号召,从2002年起积极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实行双语教学。2007年经过精心准备,组织精干的教学小组,在临床医学2005年级中进行了《医学免疫学》全程英汉双语教学,在同学们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专业外语水平和学习兴趣。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经常和年轻人一起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有时一天连续干十几个小时都不休息,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老黄牛”。

农村实用人才推荐主要工作业绩 篇7

***,男,#####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毕业于德州农业学校果林专业,自1982年12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走出了一条共同致富路。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民增收项目

***把加快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做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带领村干部认真考察地块、土质,并对各家各户进行走访,了解情况,最终总结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就是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他多方筹集资金打井、办电,从2000年开始,每年种植杨树上千棵,通过示范带动,到目前已发展林业种植基地近百亩。此外他还扩大了原有的果树和园林绿化树种育苗基地规模,增加育苗品种,育苗数量达2万株,远销青岛、天津等地区。

他发现果树种植有比较优势,便以承包经营为主,发动群众种植苹果树、梨树200多亩。成立了果树产业协会,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实行“统一购苗、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模式,有效解决了生产、管理和销路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他借助农林果菜齐抓并进的优势,将畜牧业也列入了全村的产业项目。全村共发展养鸡大户16户,鸡存栏3万只,养猪大户42户,猪存栏3000头,仅此两项,增加收入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00元。

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高度重视农业技术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收中的作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利用宣传栏,积极宣传良种和农药使用方法。定期组织干部群众通过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收看农业种植课件,提高了村民的种植技术。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努力为群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针对该村街道多、硬化少,一遇雨雪天,群众外出难的实际问题,通过“两委抓民主理事会”模式运作,先后硬化大街730米,铺设下水道1460米,方便了群众出行。

二是大力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他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多方筹资30多万元,打机井30多眼,铺设PVC管道5000多米,电缆4000多米,安装水泵12台,平整生产路3000多米,全村农田建立了新型灌排体系,确保了农业旱涝保收。

四、优化村风村貌,倡导文明新风

选举年龄较大、辈份较高,在村里德高望重的13名村 民成立了村民道德评议会,如果哪家因邻里关系、婆媳关系闹纠纷,道德评议会就上门评议。每年还评选出“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邻居”10户、20人。通过典型示范,全村成了遵纪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创业的良好村风。

近年来工作主要业绩 篇8

五年来工会女职工工作情况主要数据统计表

区县局、总公司(集团)工会:(盖章)填表人联系方式

[注:表中数据为各级(含基层)单位的统计。统计期间为2006年10月至2011年9月]

一、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实施情况:

1、参与“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的女职工人(指参加各类培

训、建功活动人数),占女职工总数的%。

2、组织技术比武、竞赛场,参加女职工人次。

3、女职工参与技术革新项,发明创造项,获国家专利项;提出合理化建议件,提建议女职工人,被采纳的建议项,创经济效益万元。

4、举办培训班、讲座、流动课堂期,其中“女职工技能课堂”期;参

加培训女职工人次,创办女职工培训学校、周末学校等所,参加学习人次。

5、提升学历层次人,晋升技术等级人,提拔为中层(含

中层)以上领导岗位人。

6、被表彰的先进女职工人,先进女职工集体个,先进女职工

工作者人,先进女职工组织个,文明家庭户。

二、女职工组织建设、维权工作情况:

7、各区县局、总公司(集团)工会管辖的基层工会能否做到工会女职工组

织与工会组建筹备、产生、报批“三同时”,能否做到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与集体合同协商、签订、履约“三同步”。

8、参与本地区、系统涉及女职工权益法规及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个。

9、接待女职工来信来访件次;参与女职工侵权案件处理件次,结案件次

10、参加女性特殊疾病保险人,其中工会互助保险人,商业保险人,获得保险赔付的人。

11、各级工会应每年定期组织女职工妇科检查的单位个,能够实现的单

位个。

12、开展女职工法律知识讲座、课堂场,参与学习女职工人次;举办

女职工法律咨询场,参与女职工人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课堂场,参与学习女职工人次。

三、女职工帮扶工作情况

13、建立困难女职工档案个,其中单亲困难女职工档案个。

14、帮扶困难女职工人次,帮扶款万元,其中帮扶单亲困难

女职工人,帮扶款万元。通过帮扶已经脱贫的女职工人。帮扶女农民工人。

15、助学困难女职工子女人,助学款万元;其中,助学单

亲困难女职工子女人,助学款万元。

16、培训下岗女职工人,实现了再就业的人。

近年来工作主要业绩 篇9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系人民福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从各地区的情况看,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如海南、云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以及很多市县对民生的投入都超过50%,不少地方还达到70%以上。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文化体育支出从685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2009年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2010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安排合计8077.82亿元,增加651.34亿元,增长8.8%。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这些政策措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过提高工资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等措施,保持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9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0年我国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这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缩小为2010年的3.23:1。

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政策力度大、群众受惠面广的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如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完善相关操作办法,提高财政补贴使用效益,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对推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一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5.7%和41.1%,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1.0和4.4个百分点。二是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2005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05年增长88.2%,年均增长13.5%。三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

三、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2005年,我国开始启动免费义务教育,当年政府免除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6年,这一政策推进到西部农村和部分中部农村地区。2007年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国农村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试点的基础上,从当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进入真正的免费时代。同时,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十一五”期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212.4、631.8和241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157.3、670.0和268.6万人。

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比2005年底增加98个;文化馆3258个,增加479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增加5858和840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提高2.3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提高1.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2010年,政府支持实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743家。

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4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6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06年的4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2010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5.7万个。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

四、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十一五”期间,我国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来,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 1200元以上,全国 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医改”迈出坚实步伐。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占全国50.7%的县,2007年扩大到86%的县,参合农民也从4.1亿人,增加到7.3亿人,合作医疗的推进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经过几年的试点,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并提高补助标准。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35亿人和1.88亿人,人们对早日告别“看病难、看病贵”充满期待。2009年,新农保试点启动,我国农民在 60岁后首次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保障。2010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23%左右的县。目前,试点地区年满60岁的老人均已领到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农民在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实现了“养老不犯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673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818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3206万人,增加2942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3376万人,增加272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16173万人,增加769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2306万人,增加6898万人。2010年,267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

安居是民生之愿。近年来,我国政府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性购房,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为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2009年12月的“国四条”,到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4月的“国十条”,以及9月底多部委联合调控房地产……短短一年之内,从中央政府到各职能部委、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几乎没有停歇。2011年“国八条”的出台,再次掀起了房地产调控的高潮。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政府着眼于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税费政策,支持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少数民族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切实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2008年末,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000亿投向了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用于廉租房、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改造。在中国农村,政府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而大规模起步的公共租赁房,也圆了不少“夹心层”家庭的安居梦。2010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320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265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力度为历年之最。“十一五”期间,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了150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经通过廉租房制度,实现了对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应保尽保”。

五、关注困难群众疾苦,加强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民间疾苦,枝叶关情。近年来,党和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大力加强民生建设的薄弱环节。

无论是身在城市,还是农村,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2005年,针对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全国有1509万农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3400多万农村居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末,有2311.1万城市居民和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有5228.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有554.9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

从清欠到制定养老保险办法,农民工权益逐步得到全面的保障。工作在城里,过节回农村;年轻在工厂,养老在农村;贡献在城市,保障在农村——这是农民工群体长期以来的生活状态。而最近几年,农民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全国开始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2006年党和政府提出要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200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份 9000多字的文件,涉及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通篇贯穿着一条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从“简陋工棚”到“阳光公寓”,从“流动的花朵”到“进得去,读得起,学得好”,从暂住证、务工证到选民证、医保卡、工会会员证,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歧视性规定逐渐消除。2007年明确要求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2008年政府提出了包括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一系列措施。到2010年 6月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 2950万人、4475万人、1811万人、5876万人。

无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还是雨雪冰冻、干旱灾区,灾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回望“十一五”,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巨灾多发。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西南旱灾、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据统计,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因灾死亡、失踪10.4万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万亿元。在大灾大难面前,国家先后投入救灾卫生防疫投入近12.5亿元,自然灾害救济资金近850亿元,在汶川地震后抢救生还者8.4万余人,在玉树地震后抢救人员2000余人,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解救1243人。更值得称道的是,汶川地震灾区2年就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为我国赢得了广泛赞誉。近年来,国家救灾补助政策不断完善,每次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及时有效保障。在“十五”期间已有的应急救助、倒房重建、冬春救助等基础上,国家在“十一五”时期新增了旱灾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庭抚慰、“三孤”人员安置救助等项目。中央救灾补助标准也大幅提高,紧急转移安置补助由“十五”期间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台风灾害单列为人均70元,倒房补助由每间补助300元提高到户均补助1万元,高寒地区达到户均1.4万元,冬春生活补助由人均30元提高到50元。

不论是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每年减轻农民负担达1250亿元,拉开了之后 5年为数亿农民减负增收的大幕。“十一五”时期,国家不断完善农民种粮补贴制度,增加补贴规模,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多予、少取、放活”,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从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也由 2005年的 45.5%下降到2009年的41.0%。“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让至少1.5亿农村家庭受益,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减负500多元,还使大量辍学学生重返课堂。“十一五”期间,我国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等措施,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

主要业绩总结报告 篇10

主要业绩总结报告

本着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区教科所坚持研究与管理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工作思路,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三大职能,在年主要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一、管理

1、市、区级课题中期检查工作

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和《区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年对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执行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检查包括6个市级课题、98项区级课题。检查采取课题组报送总结报表和规划办随访

性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我们对市级课题和区级重点课题进行了随访性检查。

2、学校科研工作检查评价

年末,对我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教育科研工作检查评价工作。评价主要从科研意识、科研管理、课题研究、科研成果几个方面进行。

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在普遍增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在逐渐提高,并能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校际间差距较大。

3、市级科研论文组织与征集

为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步加大基础教育的科技含量,增强素质教育的科研氛围,我们积极组织我区的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论文评审活动。

组织活动中我们通过网站和信件通知,宣传,并组织专题讲座,为教师

们撰写科研论文做辅导,聘请教科院基教所秘书室的朱懋勋教师来我区进行“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专题讲座。各校主管科研的领导、各校科研骨干和上交论文的教师参加了这次辅导活动,使得我区上交的论文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

4、区第一届教育科研论文征集工作

为了提高广大、干部教师的教育科研整体水平,促使广大干部、教师及时总结教育科研成果、教育教学经验,组织了区第一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征集活动。论文内容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等内容。

5、监控与评价工作

加强与小教科、小教研的协调,制订了《区21世纪新课程监控与评价工作方案》,并推出电子版《课改时讯》专栏。工作中,我们到市级样本校听课、评课,组织讲座,与市监控与评价组一起了解学校的课改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

总结,切实把新课程的监控于评价工作做到实处。同时组织实验校的教师参加优秀案例、反思随笔的评审活动。我们准备把好的案例、反思日记编辑成册,暂订为《区新课程改革教师反思录》目前正在编辑出版进行中。

二、研究

1、数学学困生研究课题组的课题研究

年,我区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观摩活动,促使此课题研究能够扎实有效地进行。

观摩课活动:因为课题组不断地有新的学校参加进来,加强课题组内的交流研讨很有必要。我们组织了“如何使用分层测试卡”观摩课活动,并结合观摩课进行课题辅导讲座。

评优课活动:课题组于年3月至4月组织了课题实验评优课活动,参加实验的13所小学、9所中学都组织实验教师参加了评优课活动。各校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参加校级选拔,推荐出色的教师

参与区级评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们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不断地探索有效使用《分层测试卡》的教学方法,探索学困生转化工作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关注和鼓励,优秀论文评比活动:为使参加实验的教师们相互交流,参加课题实验以来,我们两次组织了“有效使用分层测试卡”征文活动。实验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论文评审活动,实验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随时记录实验体会,积极撰写论文。上交的论文有教学反思、经验总结、案例等。

2、跟踪指导家庭教育研究

参加此课题研究的实验校年对家长进行了群体跟踪指导,组建了家教协会,并举办了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还编辑出版了三期“家教报”。

3、所内人员的课题研究

小学毕业生写作素质评价研究:制定了小学毕业生写作素质评价工具《小学毕业生写作素质评价卡》,并在实验校

使用,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小学高年级开设性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完成了前期调查工作,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课程开设的内容、课时及教学方法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指导与服务

1、组织科研培训班,进行科研方法辅导

年初,我们举办了区教育科研培训班。培训班聘请教科院基教所的部分专家来授课。培训的主要内容有: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具体指导、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研究方法与应用。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主管科研的领导和各校科研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培训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各种专题的科研辅导

应各校的不同要求,我们为各校进行了各种专题的辅导讲座,如,科研方法辅导、数学学困生研究辅导、案例撰

写辅导

3、教育科研网站建设

上一篇: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下一篇:课题忠诚责任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