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2024-10-13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共8篇)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篇1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调查者:郝海苓

调查时间:2012-1-14 至2010-2-4

调查对象:谭坊镇

胡锦涛主席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在这三十年里,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各项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较大的成就。

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果,寒假期间我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在网上大面积搜索信息与相关资料,二是自己认真观察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分别都做了比较详细的社会调查。以下就是我们所完成的调查报告。

“抓住农村改革开放,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而这三十年来,农村的改变我们有目共睹,农村体制改革,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令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家乡实地调查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变化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一排排整齐的农村小区,一条条宽敞的马路,房前有路,屋后有院,整个就是现代化的别墅区。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在其中一片住宅区的50个人发送了调查问卷,并努力的搜索相关资料及进行总结。

一.农村住房条件有了现实性的巨大变化。在三十年以前,只有八户人家住的是简易的木质楼房,其余的人家都是平房甚至是茅草屋,在之后的十多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慢慢盖起了楼房,而现在这50户

人家全部由于旧房拆迁而住进了现在的农村小区。在我们采访的人中,有一位高龄九十的老人激动地告诉我们:“没想到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到今天居然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感谢共产党啊!”是的,在我们眼前的都是统一建造的三层别墅式住房,房子很漂亮,比有些城市的房子还好。而且村民们现在拥有的家用电器设备是以前的好几倍,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个村有几部电视机已经是很不错了,而现在家家都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也都是家庭必备,30%的村民还用上了微波炉,房顶上还能看到每家都安装了太阳能,这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是不得不让人惊叹。

二.村民们的知识丰富了。在我们所调查的民户中,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书或者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属文盲或半文盲阶层,大字不识几个。但是接受我们采访时,三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一般都拥有中学及以上的学历 ;对于年轻一代,该村已经出了10几个大学生,学历程度不断提高。我想这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分不开,在这个村里村民组织自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且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普及英语,家长们为了孩子学习,几乎不计花费。

当然丰富知识的另一有效途径便是外来讯息的有效进入。为了让村民了解外面的最新动态,村委会特设了信息栏,每周一更新;5%的民户还订阅了各类报刊杂志;而且在我们调查的50户人家中有3户人家已经用上了互联网,再加家家大彩电,过去穷乡僻壤,信息堵塞的窘境已荡然无存。

三.农村交通不断改善。听村民们说,以前家家户户门前的路都是泥路,一遇到下雨天,不穿雨鞋根本走不出家门;而且路也很窄,并排走两个人都有困难,一辆三轮车过来,都不知道怎么让路。现在国家发款下来,不仅修主干马路,连村间小路也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汽车都能开进来。以前去市镇的路都是石子路,还坑坑洼洼的,下雨一积水,只能走最边上草丛路,汽车摩托车开过,还能溅一身的水;现在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条条道路通罗马”,而且都是高级的柏油马路。

交通的便捷,使村民们的出行也方便了。每户人家中每家都有自行车,80%的人家同时拥有电瓶车或摩托车,40%的人家还有汽车。现在村民们想要去城镇或是市区,开车20几分钟就能到方便。大家都不可思议地感叹两个钟头的路程竟然能缩小到30分钟,那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呀!

四.村民娱乐活动的增加。我们能看到,在小区的东面有一块健身器材场地,就像城市小区中的一样,一位被采访村民告诉我们,现在很多农村都有这些设施,目的就是丰富农民的娱乐活动,也让农民更注意健康问题。这些设施中有适合年纪大的,也有适合年纪小的。另一位村民还告诉我们,他们这个村区,会不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有唱戏,有看电影,表演马戏等等,让这里的人生活更多姿多彩。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问他们自己及家人旅游情况的,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他们是从来不出去旅游的,最多去一趟城镇赶集。而90年代后,慢慢发生了变化,旅游就像有带动作用似的,一家出去

了,另一家也想出去玩玩,现在70%的人家一年里肯定会出去玩一次。

首先,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在我家乡谭坊,初等教育普及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达4.4万人。大部分人认为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是国家对每个学龄儿童能上学的有益举措;75%的人认为现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从原来的沙子跑道到现在的塑胶跑道,从黑板教学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师资质量从以前的大专学历到现在要求的本科及硕士学位。

其次,以医疗,养老保险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据我的大致调查,我区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健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配套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我所调查的地区共有大型医院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包括刚新建的1家国家和私人合资的医院。企业单位一年一次的职工身体检查,国家免费为退休下岗职工提供健康体检等。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疾病治疗率有多上升。国家还为退休职工买养老保险,做到老有可依,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再次,就是人们的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位四十多岁的阿姨跟我谈到住房的时候,感触颇深。她说以前在国家单上班,一般分间15平方米差不多大小的给你或者住到集体宿舍里。之后工资提高了,搬到了简易的单元楼房,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单人床,家具也变成了组合柜,我们感觉生活便利多了,生活条件有了改善。现在随着到了追求高品质的年代,我们又换上了3房2厕所1厨房的小区了,也有了自己的车库,还有一些小区锻炼器材供小孩老人强身健体。

然后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探索走过了30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许多艰难与曲折,终于闯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道路,建立起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给老弱病人带来了极大地福利,看病吃药省了不少钱,给家里减轻了负担。

显而易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业也有了意想不到的进步;而在社会公共事业建设方面更是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幼有所养,老又所靠,全国呈现一片新气象。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篇2

关键词:《论语》,翻译,理论研究,文化研究

16世纪末以来,《论语》开始被译为西方语言。《论语》的英文翻译,最早见于传教士马希曼 (Joshua Marsman) 的节译本1809年The Works of Confucius。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译本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 (James Legge) 的Confucian Analects,收入1861年出版的《中国经典》第一卷。此后,翻译过《论语》的中西学者先后有Wliam Jennings (1895) 、辜鸿铭 (1898) 、Arthur Waley (1938) 、Ezra Pound (1951) 、李天辰 (1991) 、Simon Leys (1997) 、Edwa Slingerland (2003) 等人。节译过《论语》的有林语堂 (1938) 、Lionel Giles (1943) 、Thomas Cleary (1992) 、丁往道 (1999) 、马德五 (2004) 、Brain Bruya (2005) 等人。

截至2007年6月,笔者收集到的《论语》英译研究文章共64篇。通过分类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2、译校出版感言

3、《论语》的翻译传播历史

4、《论语》中关键词翻译的研究等

5、《论语》跨文化研究

我们可以按此标准分门别类来总结:

1、译本研究(包括单个译本研究和多个译本的对比分析)

译本研究是国内《论语》英译研究最为重要的一个着眼点,此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单个译本研究以及两个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

单个译本的研究文章共19篇。谭文介对James Legge译本中某些逐字直译的地方提出了批评,认为“必须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采用意译手段”1。柳士军认为,“Arthur Waley的其它译作尚有许多缺憾,但所译《论语》却相当完美”2。王辉则指出庞译既有误读的因素,更是译者操纵原作细节、凸显儒学时代精义、实践现代主义诗学和对抗西方主流文化的结果。

除单个译本研究外。还有许多研究者将两个或多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崔永禄对比柯立瑞和Arthur Waley的译本后认为“柯立瑞的译本通顺易懂,为西方读者了解孔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Arthur Waley的译本则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风貌,尤其宜于学者进行研究使用”3。程钢认为,James Legge对《论语》的理解受到了中国宋明理学正统见解的影响,而Arthur Waley则更多地受到了清儒的影响。王辉认为James Legge的儒经翻译是近代汉学的开山之作和重要文献,庞德的译本古怪精灵、轻松俏皮4。

2、译者出版感言

译校出版感言方面的文章,主要包括译者的翻译体会、国内出版国外汉学家《论语》译本时校注者的体会、对该类出版物的评价等。

《论语》1991年译本的主译者李天辰先生在《<论语>英译体会点滴》一文中,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翻译《论语》这样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有四个方面需要注意:理解要透彻、要译出内涵、用词要准确、译法要多样5。

王辉针对国内出版国外汉学家在翻译《论语》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性意见。他认为,“大陆出版界编选西方汉学家译文时不注意保全译本特色,对译者注释、引言、附录等任意删削却不加说明,既有损于原译价值,又误导读者和研究者”。

3、《论语》翻译传播研究

就《论语》在英语世界中的译介和传播历史而言,曹悖的《<论语>英译本初探》介绍了James Legge和辜鸿铭的译本。并通过对比六个译本(James Legge、辜鸿铭、苏慧廉、Arthur Waley、庞德以及台湾以辜鸿铭译文为基础新版的译本)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句的翻译,认为“过去的译本似乎也还存在着一些共同性问题,即对于原著的正确理解和英文的恰当表达”6。顾彝《<论语>在海外的传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论语》的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等各个语种的译本。

4、关键词翻译的探讨

《论语》一书中,“仁”、“礼”、“君子”等关键词频频出现,贯串始终,恰当地翻译这些关键词,对于译者的成败可谓举足轻重。提到《论语》的翻译,关键词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近来更有学者撰文专门探讨此类关键词翻译的问题,比如张秋林2005年的硕士毕业论文《论翻译的对话性:兼评<论语>中哲学词汇的翻译》,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Appiah的厚译法对翻译的对话性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翻译《论语》中传统哲学词汇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7

5、跨文化研究

近年来,逐渐有关注《论语》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意向转变的论文出现。

魏望东和黄伯天认为典籍内含有不少的经典文化意象,他们利用两则《论语》英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案例,探讨如何以可理解可接受并且据实再现原典精华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在此文中,作者探讨了译者对“君子”词的翻译:James Legge翻译的时候加了脚注,指出君子是中国道德专有名词,英语没有对应词, 并且在不同语境不能采用同一译名,因此他采用不一的译名,如:“a man of complete virtue”,“the superiorman”, “the scholar”, “the accomplished scholar”, “The student of virtue”, “Chün-tsze”等。庞译的君子成为“the proper man”,明显是一种淡化译法,君子只是一个得体的人而已8。

而陈会亮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论语>与<摩西五经>比较研究》,则试图在汉语基督神学日益发展、全球化浪潮迅猛、人自我本质迷失的大背景下,通过经典比较以探讨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当是必行之势9。

6、小结

自1809年至今,《论语》的英文翻译已经走过了近200年的历程,产生了近百个英语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这为《论语》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此外,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翻译理论研究也正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视角不断转变。范式不断更新,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都对翻译研究产成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研究从一个更广的层面上来解读《论语》,它摈弃罗各斯中心主义的限制,不一味去讨论译文是否偏离了《论语》,而把焦点集中在西方人是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诠释《论语》的。古为今用,中为西用,正是这个全球化时代所应该具有的度量和气质。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篇3

早期我国很少有独立原创动画,在flash技术出现后,由于flash技术简单易学,大量闪客出现并发布作品,一时间掀起网民制作flash动画的高潮。随着时间推移,flash表达的局限性逐渐显现,现在这类动画多用于网站广告或其他技术性用途,故事性的动画只多为对小品、相声、戏曲等声音形式的影像化。

近年来,随着电脑性能的极速提升和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专业化动画制作软件在非专业机器上也可以流畅运行,逐渐的开始有人尝试自己制作动画,包括传统2D和全3D动画以及二者结合甚至是和影视的结合,加上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动画专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专业系统的制作流程来制作动画,虽然规模小,但是质量却提升得相当之快。有的独立动画已经明显优于不少粗制滥造的商业动画。

关于现状

veryCD是一个分享免费下载资源的网站,所采用的下载工具“电驴”拥有大量的在线用户,在其资源分类当中,动漫分类的原创动画是最近才开辟出来的子目录,起因就是2009年9月一部名为《打,打个大西瓜》的国产原创动画出现在电驴资源上,很快得到了站长的高度评语“这是我看过最牛B的动画短片了,没有本年度,没有之一,华人制作!”。并在首页推荐,网友纷纷下载观看并给出极高的评价,同时,土豆、优酷等网站纷纷出现该动画,并在网友中掀起一波波高潮,大家纷纷表示这是国产动画多年来少见的佳作。

三个月后,2009年12月,另外一部名为《李献计历险记》的动画出现在电驴上,瞬间掀起了比上一步更高的热情,这部动画个性极强,画面极具冲击力,其逗趣又温馨且富有深度的故事和台词得到了网友极大的共鸣,网友纷纷表示虽然不知道这动画具体讲了什么,但就是打心底里喜欢。

很快,网站上出现了大量的原创动画,很多人把之前的作品也发布出来,加上原来已有的作品,一时间独立原创动画扑面而来,让人感到国产动画新生的力量。

这里以veryCD上发布的原创动画做统计,从一个小角落展示一下国内独立原创动画的现状。

如下图所示,除去flash作品之外,共有50部动画作品,其中由本职工作就是动画相关产业的人制作的独立作品有15部占30%,由其他行业的人业余时间制作的作品有3部,占6%,由动画公司制作的出于展示或锻炼自身能力的非商业动画有4部占8%,为高校动画专业在校学生制作、包括毕业设计作品的有28部占56%,是绝大多数。学校主要集中在北影,广州美院等老牌艺术院校,水晶石动画学院也有不少作品,但艺术性与传统学院派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制作方式的分布上,定格动画有7部,所用材料包括4部粘土和1部剪纸,1部火柴杆,1部多种材料,纯3D动画有11部,其余为多种技术相结合,3D,手绘,真实影像都有运用。

风格的趋向上有展现日常生活的可爱风格,有表达对社会问题深刻思考的艺术风格,有纯手绘的素描风格,有表达对童年、对青春怀念的颜色绚烂的童话风格,有三维现实风格,有充满民族风情的版画风格等等,呈现多种多样的特点。

关于作品

在这些独立原创动画中,有很多作品显示出非常高的制作水平,下面选出几部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

《打,打个大西瓜》作为这一风潮的启动者,这部作品有着他独特的魅力,反战的主题在简单的故事中表达得柔和却深刻,画面可爱,但和其他学院派的作品比起来,稍显单调和稚嫩,节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

《李献计历险记》,与上一部同样是由非专业人士制作,这部作品有着一种浑然天成的完整感,从题材内容到画面风格,从台词到人物,呈现高度的统一,略显昏暗和扭曲的画风很好的映衬了主角的性格和故事内容,并且在后面女主角出现时反衬出灿烂的美好回忆的质感,京味儿台词相当出彩,总的来说是一部能够引起年轻人相当共鸣的作品。

《我说啊,我说》的风格非常的独特,简单的手绘线条,夸张的透视,大量丰富的色彩,前后景的虚实结合,多变的场景转换方式,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寂寞的内心,整部作品温暖柔和,让人看了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平静。

《天堂的阶梯》是一部纯手绘的作品,完全的逐帧动画,制作者是几名高校的美术及动画专业老师,功底相当扎实,素描底稿和单色风格很有艺术动画的感觉,主题和寓意也比较晦涩深刻。

《茗记》很明显的借鉴了日本新海诚的风格,但制作得相当不错,画面鲜艳,场景相当漂亮,故事完整流畅,节奏掌握的也很好,唯一不足的就是人物相对于场景来说还需要一定的提升。

几部比较成熟的作品《亡命鸡礼花》、《水脑袋》、《地铁时间》、《小布偶》风格比较相近,都综合运用了三维和二维技术,画面鲜艳,镜头运用丰富,故事完整丰富,主题鲜明,作品完成度相当高。

三维动画中《怪哉》是个很独特的作品,其运用了三维建模二维渲染的技术,既避免了二维动画人物角度的限制又避开三维渲染的虚假粗糙感,而且画面风格非常诡异扭曲,加上缓慢的剪辑节奏和京剧风格的音乐,整部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其他几部纯三维的动画如《史前杯具》和《南希的早晨》比较完整和丰富,角色塑造丰满,画面充实,镜头运用丰富合理,故事流畅,较好的表达了主题。《史前杯具》走夸张可爱路线,剪辑干净利落,故事简单风趣,很有皮克斯的风格,《南希的早晨》则相当写实,模型细节丰富,表现到位,制作精良,故事温馨感人,配音表现出色,其它的作品则稍显单薄。

《云南女人》、《妈勒访天边》呈现的是别样的民族风情,运用平面的剪影风格和厚重的色彩表现少数民族独特的美学风格,加上独特的原生态民族音乐,使作品非常具有中国特色。

几部定格动画中《自画像》比较成熟完整,故事简明主题却深刻且表达得隐晦,富有艺术气息,画面稳定丰富,镜头运用得当,角色鲜明,其他的几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几部真人和动画相结合的作品表现得都不错,但是相比动画部分天马行空的画面和多变的镜头以及紧凑的节奏,真人部分就显得比较单调了。

关于作者

这些独立原创动画的作者,除了很多在校的动漫专业的学生外,还有不少怀着动画梦想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并不是相关领域,却有着若干年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动画的激情。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他们的生活怎么样?下面是网上关于几个作者的采访整理,能从一个侧面展示这一群人的真实情况。

《茗记》的作者蓝天可凡以及他的l-key工作室。

导演蓝天可凡是工科机电专业毕业,公务员辞职做动画的,文案是学物理的也改行做动画了,其他成员也都是各行各业怀着同样的梦想聚到一起的,他们受到了新海诚的风格的启发,决定制作用同样梦幻的场景和光影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问到日本和国内动漫环境的区别时,他们答道:“体制决定了动画能怎么做,政策限制决定了动画能做什么,市场环境决定了做动画如何生存。在日本每一个方面都有比较成功的运作和管理经验,而且形成了良性循环。微观的区别就是制作者的心态。眼下国内的动画,不论行业本身还是从业者,很多都非常浮躁,要么丧失信心,要么眼高手低,很难静下心来以艺术创作的诚恳心态去制作一部作品。这点日本完全不同,动画制作者的敬业和认真,使得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这些肺腑之言很值得思考。

《李献计历险记》作者,年轻优秀的飞行员。

作者用了两年半的业余时间做了这部动画,起因是对电影的欣赏和致敬,期间作者没有勇气辞职,粗粗拉拉一做,但已经相当出色,作者没想到自己自娱自乐的作品能获得这么广泛的认可,很开心很激动,也说自己运用的技术并不复杂,只是PS/PAINTER/AE/3DMAX主要还是个人对动画的理解,技术不是问题。

《打,打个大西瓜》作者,饺克力。

本科毕业于药学院,毕业后没多久就辞职在家专职做动画,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完全独立在家制作了《打,打个大西瓜》,这三年他几乎停止了不必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他说他感谢母亲在这三年对他的支持。作品上,他说看了很多动漫作品对他帮助很大,对于现在,他说他很满意现在的状况,创作的快乐,有得有失,对于未来,他说他想一直做下去,并且希望自己能给中国动画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同时鼓励同行人一同进步,也告诉后辈们仔细考量后努力前进。

关于展望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振兴国产动画的决心,以及一系列保护和扶持国产动画的政策的实施,国产动画在数量上得到了飞速的进步,相关数据显示从1993到2006年,中国国产动画数量逐年攀升,总量达到329部,共计193380分钟[1],其中2004年到2006年更是以每年几乎一番的速度在增长。题材上的分布2004年前三名分别为:童话26%,教育18%,现实17%;2005年为:童话23%,教育21%,现实14%,2006年为:童话24%,现实21%,教育19%,可见童话和现实题材为主要题材,教育题材也占了很大比重,可以看出动画的主流导向还是以少年儿童为主。长度分布上,1993-2006年1-13集的短片占19.9%,14-26集的中篇占30%,中长篇也即52-104乃至104以上占据较大比例,且在后几年有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国产动画朝着高播出频率方向发展。

国家在政策上是大力扶植动漫产业的,尤其是动画产业,国外进口动画在播出总量上有限制,播出时段上有限制,而国产动画的审批程序却一再简化,在全国大量少儿节目的开播以及少儿频道的建立情况下,截止2006年底,全国有33个少儿频道和4个卡通频道,这就造就了大量的国产动画需求,而产量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动画制作公司快工赶制动画的情况,而电视台必须购进动画,于是压低进价和插入大量广告以抵消国产动画低收视率的事实,反过来,动画制作公司由于靠动画的低播出费用,制作资金收回困难,更加加速了以动画形象塑造为主,大批量制作集数动画的模式,通过动漫形象的衍生品回收成本,这形成了一个动画质量下降的的恶性循环。只有少数敢于制作质量高的动画的企业而少数乐于播出高质量动画的电视台,更多的是电视台敷衍播出,制作单位敷衍制作,市场畸形繁荣,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整个动画产业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畸形发展的商业化动画市场中,电视上已经很难看到有思想有内容的动画片了,故事老套,主题沉闷,思想单薄的作品比比皆是,尽管技术已经可以和欧美以及日本接轨,但质量却有着天壤之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近年来国内的独立原创动画像一阵清风追过浮躁的国内动画市场,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动画,看到了真正有思想有内涵的动画,看到了国产动画的希望,但是目前这些动画都只能在网上传播,电视上也只有偶尔的介绍性宣传,这些人才一旦进入市场,很快就被市场大环境同化,就算有制作高水平动画的决心也很难有制作高水平动画的环境。

截止2006年底,全国注册动漫企业达5473家,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1230所大学开办了设计动漫专业的院系,全国动漫专业的相关毕业生达6.4万,在校毕业生46.6万。这样的市场培育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一方面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却显示出动漫专业的就业率很低,给出红牌警告 [2]。另一方面各大动漫公司都急于寻找高水平的动漫创意人才。这说明当今的动漫培养方向还在以技术为主,而技术工现在是供过于求的,市场需要的是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有过专业的影视视听语言训练以及扎实的美术基础的高端人才,而这些能力在独立原创动画中都可以有很好的锻炼和体现,所以大力支持独立原创动画将是对国产动画产业振兴的一个重要步骤。

目前独立原创动画的主要渠道还是各个赛事,资金回收主要靠奖金或补助,原创动画得到认可并得到追加投资后进入商业化运作是目前绝大多数独立制作人走的道路,可以说“剩者为王”,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有得到认可的一天,但是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勇气。

最后,祝福中国国产动画能早日走出浮躁的气氛,培养起良好的创作氛围,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甚至是电影界,美术界的大师进入动画领域,那才是国产动画真正腾飞时刻的到来。

[1]高薇华,赵冰.1993-2006中国原创动画产业发展报告.现代传播,2007(3)

近年来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 篇4

【摘要】20 世纪80 年代,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开始出现,90 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

出现了与80 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

来,学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与特点、社会融合、市民化进程、社会保障等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融合;市民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量的农民

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工数量在迅速增长,他

们主要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并且与农村土地保

持着一定的经济联系,亦农亦工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当今的农民工内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分

化,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出现了与80 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第一

代农民工不同的特点,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

或“第二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与特点、社会融合及市民化的进程、社会保障

等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以上几

个方面总结和梳理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及特点

农民工是指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农

村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

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具有

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业化从业人员(卢海元,2004)。当前农民工已不是一个高同质的群体,有学者从代际的角度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纵向的研究,王春光(2001)认为,农村流动人口已

经出现代际间的变化,他们在流动的动机以及

其他许多社会特征上存在差异,从而提出了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概念。刘传江、徐建

玲(2006)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年轻的农

民工和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年长的农民工,这两部分亚群体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存在显

著差别,并提出了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

工的概念。许传新(2007)对农民工进行分层

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特指年龄在25 岁以下的农民工,是介

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的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

口。本研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具体是指1980

年以后出生,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生活的社会

经济背景及其自身的文化程度、观念和行为上 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刘传江、程建林(2008)根据2005 年农民 工课题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 工在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务农经验、未来归 属倾向、自我身份判断等方面均与第一代农民 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0.8 岁,90%以上未婚,平均务农时间为2.1 年,平均受 教育年限为8.9 年;第一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 38.4 岁,近91%已婚,平均务农时间为11.4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 年。就在城市就业途径而 言,寻找工作、用工单位招工与职业介绍机构 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三个主要途径,分别占 36.4%、36.4%和19.8%,相比较第一代农民工 的老乡介绍、亲戚朋友介绍等传统的社会网络 来说,新生代较少运用初级关系网络。高颖

(2008)根据2007 年在北京、广州等5 个城市 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第一代 打工族”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或回流农村,16~ 30 岁的“第二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劳动力转移 的主体,在务工选择方面占更多的主动,他们平均工资较高,工作时间较短,同时流动性也 较强;16~30 岁的新一代农民工平均在3.72 年 的时间里辗转于2.52 个城市;获取高收入不再 是新一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开拓眼界、自由平等和个人发展机会是他们更 为看重的因素。周正平(2007)认为新生代农 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显著变化集中体现在,由 第一代农民工的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 第一代农民工的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 第一代农民工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二、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研究

(一)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意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长期以来

实施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决 定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独特性,人口城市化呈 现出不完全、非正规化的特征。王桂新、沈建 法(2008)以上海为例,从微观角度考察中国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市民化特征,认为目前 中国城市农民工总体上已达到54%的市民化水平,尤其是其社会关系、心理认同等非物质维 度的市民化都已达到接近60%的较高水平。即 使受户籍制度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体制的屏障,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的市民化仍 然取得了较大进展。刘传江、徐建玲(2007)认为农民工市民化是基于城乡劳动力两阶段转 移的“中国路径”而提出的现实课题。新生代 农民工不仅是一个在社会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 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诸多显著不同的流动 群体,也是最有市民化意愿和亟需市民化的群 体。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过程被分割成两个子过 程:第一阶段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 市农民工的过程已无障碍,第二阶段从城市农 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和身份变化过程,目前的进展依然步履维艰,需要我们用“农民 非农化理论+农民工市民化理论”的“两步转移 理论”取代传统的“农村人口城市化”或“农 民市民化”的“一步转移理论”。刘传江、程建 林(2008)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 打算通过多种途径尽量留在务工地,2005 年课 题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欲“通过打工,争取留在城里生活”占42.4%,“不愿意回乡干 农活,想过城里人的日子”的占15.2%。新生代 农民工希望成为市民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收入 高、生活水平好、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以及为自 己的孩子以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考虑。

(二)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工进城受到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城市对农 民工来说实际上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农 民工的城市融合状况,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 城市融合状况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许传新

(2007)对农民工进行分层研究认为,新生代农 民工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等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处于较低水平。他们虽然进了城,但并没有在城市“生根”,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 完全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存在着一定的社 会隔离。有学者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受到城 市生活方式的影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 改变,融入城市的愿望强烈,对农村社会的认 同在减弱;同时在城市社会中遭受到制度性的__ 社会排斥,他们的社会认同就会趋于“内卷式” 的建构,既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农 村社会,从而形成了“游民化”的社会认同,处于尴尬境地(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民工 被主流社会排斥在外,形成了边缘化的感觉和 意识,这又进一步阻碍了他们重回主流社会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篇5

网页0912班

学生:XXX

借寒假期间,我回了次老家。那里是农村,但却有着城市里难得的清新空气。对于游子而言,那里才是最终的家。在外几年,我再次回到这片土地,那种熟悉的味道让人倍感亲切。看着家乡几年来的变化,心里欣喜万分。

随着近几年,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各项惠民、惠农政策的推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也有了新的面貌。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随处可见说说笑笑的老百姓们,再看看田地里绿油油的农作物,那便是他们辛勤耕作的结果。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道路通至家门,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乡村里不难见到那些快乐玩耍的孩子们,还有一些年纪大点的爷爷奶奶们也常聚在一起,或闲聊着家常,或感叹着生活的变化,偶尔也说说他们那些年成的事,偶尔也谈及到国家的大事、政策等,让人看到那怡然自得的快乐。

及至赶集,那才是另一种热闹的场景。人群里是不同的笑脸,弥漫的是一种别样的温暖。可以发现市集上的商品应有尽有,足够供给大家的所需。人们可以尽情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虽然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不像城市里车来车往,也不比得城市里的种种商品,但

是在朴实的乡下人眼里,却已经足够了。这里,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热闹,那份骄傲。

房屋从土墙变成砖墙,从窄窄的起居室变成了楼上楼下的几室几厅,通讯从信件、传呼机到现在的手机,交通从步行到乘车,从农村里少有的电器到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的电饭煲、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等一系列的变化,如此明显的变化,甚至也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变化,任何一点都足以证明了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人们切实的感受到日子的确是一天天的越来越好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上至整个国家,下至贫苦的百姓,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令世界震惊,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管国家是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它都没有忘记那个穷困的农村,那些朴实的人。国家的领导人群也都在关怀着农村,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国家也制定、实施了很多实际的,可行的政策。如减免农业税,减免学生的书本费,为广大的农民朋友办医保,对生活上确实有困难的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让老百姓从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帮助,享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

近几年来,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各个地方也在积极的落实一些惠农、便农的政策。在一些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的地方就发展得很好。他们懂得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发展本

地的特色,以此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而当地的百姓更是直接受益,同时也加速了新农村的建设。

从各个方面的变化,我们都可以明显的看到近年来我们身边的农村所发生的一切,事实证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一步步的提高。我们相信,随着祖国的发展,一切都定会有更大的变化。

发生在重庆龙头寺的一幕: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篇6

关于道路运输行业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排查整治的

报 告

县交通局: 根据《桐梓县交通运输局关于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桐交字【2010】11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县辖区内道路运输行业近年来暴力抗法重点人员、典型案件报告如下:

一、新站至夜郎线:

(一)2006年,我所何文凯等执法人员到夜郎查处非法营运,检查到王春牛从事非法营运面包车,下车后王春牛从车内拿出长刀在我所执法人员脸上比画,严重威胁我所执法人员生命安全,后报新站派出所未果。

(二)2007年我所由利通公司投入10辆合法面包车经营新站至夜郎,随后我所稽查队前往打击非法营运。2007年11月2日下午,我所人员到新站查车,检查新站至夜郎线路赵小波贵C18202非法营运面包车,赵小波伙同20余人,将我所执法人员吴忠恒打伤,严重威胁运管人员生命安全,运管人员委曲求全。后报新站派出所赶到现场,处理无结果。此后新站至夜郎线发展成我县非法营运最为猖獗的重点线路。该线以赵小波、赵坤、陶全为首的非法营运车主强烈抵制合法营运车辆,合法营运车辆难以经营,最后合法营运车辆被迫退出该线经营,至今该线被非法营运车辆占领市场。

(三)新站至夜郎线非法营运猖獗,形成了该线驾驶员长期暴力抗法。2010年2月1日11时许,我所检查夜郎人王剑波驾驶贵CE1001面包车从夜郎到桐梓,在元田站出站时被我所检查,该车拒不停车,何静(贵CC5336)。该线非法营运带头车主为:姚宽、张少病、李涛、金毛子、何世明。

四、桐梓至官仓线:

2010年2月1日中午1点半左右,我所稽查大队一中队在官仓镇开展整治活动,对涉嫌非法营运的贵C16981、贵CB7816两辆面包小客实施暂扣,在途径大河口时,遭到非法营运车辆贵C16981号业主张元三纠集了约30多人强行将非法营运车辆抢走,其亲戚张三(小名)将执法组使用的执法文书撕毁,执法人员见势不对,立即电话向官仓派出所报案,请求支持,派出所及时赶到现场,事态未升级。后经派出所极力配合,执法人员才将涉嫌非法营运车辆开回桐梓暂扣。

五、城郊桐梓—八五厂线:

2010年1月份,我所按县局要求,取缔城郊桐梓至八五厂机动车,新增和投放合法营运面包车。2010年2月1日10时左右,以邓继涛为首的工农街非法营运业主利用其非法营运车辆将经营桐梓至八五厂的合法营运车辆堵截,煸动当地群众60多人不准合法营运车辆经营,运管人员赶到现场将执法车堵塞,并对执法人员进行人格辱骂,执法人员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报告公安机关,公安局民警赶到现场,对人民群众进行了教育疏导后,事态才得以控制,执法车辆才得以撤离现场。2月10日,该线非法营运业主张送驾驶贵CG9192#面包车,伙同该线非法营车主阻碍运管正常执法。桐梓至八五厂线非法营运业主系部分原从事非法营运的载客机动三轮车业主,将自有的机动三轮车高价卖出后,又伙同工农街社会闲散人员擅自购买长安面包车在该线路从事非法营运,形成了一定的非法经营团伙。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篇7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 互联网普遍融入人们的生活, 从而将信息的流通带入一个全新阶段。网络正以无可比拟的方式超越传统媒介, 对人类信息知识的传播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正是网络时代的来临, 催生了网络编辑这一新兴职业, 同时也日益引起了业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 网络编辑概念的界定

由于网络编辑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得以确立, 很难在教科书上找到对其详尽、准确的阐释, 即使有也是一句话带过, 导致人们对网络编辑的认识不是很全面。学者窦宝国认为:网络编辑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网站建构的人员。也就说网络编辑和报纸编辑一样承担着网络把关任务, 从事策划、新闻稿件的修改、组合, 只是工作平台由纸质变为互联网。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片面的, 甚至还误导人们认为报纸编辑和网络编辑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工作平台的不同和生产内容的载体不同, 其他方面可以划等号。在互联网上以网络编辑为关键词搜索, 可以得到以下定义:网络编辑, 是网站内容的设计师和构造者, 通过网络收集信息, 再经过必要的加工、分类、审核, 然后向全世界范围的用户发布信息, 最后通过网络从用户那里获取反馈信息, 并与之产生互动。这种解释是详细的、准确的, 但它也只是概括了相对于专业网站而言的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因为在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是传播者, 这一秒钟是信息发布者, 下一秒就有可能变为另一条信息的受众, 网络的应时性要求网络采写编一体化, 没有明确分工, 从这一角度讲每一个网民都是编辑。

由此, 对网络编辑进行界定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任宝旗在《网络编辑的问题及应对》中提到:狭义的网络编辑, 专指网站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专门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广义的网络编辑, 是指所有依靠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编辑、修改的人员, 从这个意义上说, 所有在网上发布信息的网民都可以成为网络编辑。[1]互联网的交互性特点决定了所有在网上发布信息、与他人进行互动的用户都能成为网络编辑, 人人都可以编辑、修改稿件并发布。例如网络论坛上每一位参与者都是编辑, 因为他们在发表言论前, 也会经过整理、修改等。而狭义网络编辑指专业的网络从业人员, 网站内容的设计者和建设者,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各类媒体发布的海量信息进行快速有效地筛选、必要的加工整合并及时发布。

(二) 网络编辑的特点研究

梳理以往有关对网络编辑特点的研究, 大致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基于互联网所特有的优势来说明网络编辑的特点;二是与传统媒介编辑进行比较研究。

孔令华在《试论网络编辑的工作特点》一文中根据互联网的多媒体、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 将网络编辑的工作特点概括为:超链接式编辑特点、全时化编辑特点、数据库化编辑特点以及交互性编辑特点。[2]这是站在微观角度, 从编辑的工作平台出发, 基于互联网的特点, 介绍了网络编辑活动特点。首先, 超链接的编辑特点归功于因特网的超媒体技术, 它以非线性方式存储、浏览各种信息。以节点和超链为基础, 各节点中均存放有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 利用超链来描述各节点的关系, 每一个节点可以与其他多个节点产生关系, 这种编辑方式具有跳跃性。其次, 网络的时效性决定了网络编辑的全时化。再者, 数据库化是指现在一些大型网站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它是操作在数据库服务器或大型计算机系统上来管理数据、接受用户查询、响应用户请求的软件程序, [3]真正体现了受众本位。最后, 交互性编辑特点来自网络的互动性, 传统媒介传播特点是点对面, 而网络传播涵盖点对面、点对点、面对面、面对点等多种传播方式, 及时的互动也模糊了网民所扮演的角色, 无所谓传者与受者之分。

周家群在《网络新闻教程》一书中提出网络编辑不同于传统编辑的三个特点:首先, 它是一种非线性编辑;其次, 网络编辑较之其他传统媒介的编辑的另一大特点是其独特的技术渗透;最后, 网络编辑是一种动态的全时化编辑。[4]

张多在《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和重要环节》中将网络编辑的特点概括为整合性、全时性和递增性。[5]报纸编辑非常强调版式、信息量等的设置, 即空间的整合能力;电视和广播则更重视时间段、节目长短等, 也就是时间的整合能力;而网络编辑过程中不但要同时具备传统媒介有关空间和时间的整合, 而且还要将二者紧密结合, 将各种符号整合。不仅要关注各个地方的实时消息, 还要关注网民对空间的感触, 既关心视觉效果、听觉效果又关心内心的想法, 大到整个结构, 小到每个标题字词, 都力求服务于用户并与之产生互动, 以达到全面整合。网络版面的编排有力地整合了时间与空间的两大编辑难度, 变偏倚编辑 (即时间和空间择一的编辑方式) 为整合编辑 (时间和空间并含的编辑方式) 。[6]

(三) 网络编辑职业素养的要求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网络编辑更应该担负起传播先进文化的使命。互联网已经由最初的以技术为核心发展到了以内容为主的阶段, 人们访问网站, 是来寻找有用信息, 而不是来看这个网站的技术高低。因此, 一个成功的网站背后一定有着强大的内容支撑, 只有引人入胜的内容才能造就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网站, 这就对编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者们一谈到网络编辑的素质要求, 大多都是从道德意识、专业技能、知识修养等方面进行阐述。

傅利昌提到网络编辑要有大局意识, 驾驭网络传播的主动权, 做好舆论引导者和监督者, 充当好网络世界的“守门人”。[7]网络编辑虽说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加工等工作的, 但他终究还是编辑, 就要具备所有编辑应该具有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传播人类社会的文明,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引导和舆论导向。

学者罗蕾指出, 网络编辑过程的一体化要求网络编辑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原有的编辑工作“六艺”, 在网络环境下已融为一体化, 传统媒介的多人合作、多次完成的工作在互联网上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8]网络编辑需要根据稿件特点选择适当的传播方式, 用多媒体技术同时调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吸引受众, 增强传播效果。窦宝国也强调网络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媒介所需要的文字、声音、图片编辑能力, 还应当具备互联网这个新媒体本身需要的一些能力, 如Flas h、Photos hop等。[9]

网络编辑是网站架构的主心骨, 在传播以内容为王的今天对编辑的知识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陈蔚峻在《论新时代网络编辑的职业素养》中指出, 作为编辑就是要与语言打交道, 首先, 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 准确运用字、词, 力求成为驾驭文字的巨匠。其次, 编辑工作者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既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 又要知晓基本常识, 这样才能迅速地在信息海洋里筛选出真实的、准确的信息。最后, 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修养。[10]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人们对信息的搜索更是挑剔, 有些可以浅尝辄止, 有些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件, 人们不再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 更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又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或者变化。要深入分析, 讲究思辨, 而编辑只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用独特的视角进行研究, 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才能独树一帜。[11]

此外, 学者徐春锋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即编辑服务意识的角度在《Web2.0时代网络受众需求及网络编辑服务意识的转变》中提出:网络编辑应具有政治意识、用户意识、自我定位意识、整合与策划意识以及视觉意识。[12]

贾洪波、张玲玉等研究者们从网络编辑扮演的角色提出, 网络编辑应是具有多种复合型身份的特殊人才。[13]网络编辑是守门员, 网络传播的海量内容良莠不齐, 受众需要有人帮他们从信息的沙漠里整理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网络编辑是图书管理员, 他必须懂新闻, 必须充分了解传播环境, 处理好休闲娱乐和严肃新闻的关系, 编辑好内容, 传播好环境, 建立自己独特的数据库, 增强资料储备, 管理好人类全部知识的电子档案。网络编辑还是万事通, 要有较高的时代敏感度,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关注前沿知识和时代文化。[14]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一)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综观研究者们对网络编辑活动的探讨, 可以看出研究者们的研究视角多样, 重点不同, 但都能从实际出发, 结合实践, 借鉴他人观点, 跟进数字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 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推动着编辑学理论体系的建设。然而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不足。

1.在对网络编辑的界定上, 很少有学者说明所阐释的是网络编辑这个主体, 还是网络编辑活动, 对编辑主体的界定中夹杂着编辑过程的描述。编辑是动词也是名词, 网络编辑它既指在互联网这个媒介形态中所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 又指从事这些活动的人, 而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即上文中提到的任宝旗对网络编辑概念的阐释。

2.在研究网络编辑的特点方面, 研究者们都将注意力放在编辑活动的整个过程, 忽略了编辑主体研究, 网络编辑主体是整个网络编辑学范畴的关键枢纽, 是一切编辑活动的原点, 更是构建编辑学体系的核心。网络编辑不同于传统编辑, 传统媒介分工、分层次的工作流程, 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变成一体化, 编辑同时也是记者, 他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这是他最大的特点之一。再者, 许多研究者忽略了一点, 那就是在网络编辑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在网络社会中传统媒介之所以能存活下来, 不仅仅因为它们有老一辈的稳定受众, 还在于他们能够不断创新, 以满足受众需求。网络编辑更是重视创新工作, 因为网络阅读是迅速求知的过程, 想要抓住观众眼球, 吸引注意力就离不开新颖, 一个网站想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更需要不断创新, 从内容到形式, 比如更加便捷的检索、清晰的分类链接、图文并茂等, 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 站在大众立场替大众着想。

3.学者们在研究编辑职业素养时, 忽略了网络编辑的多重角色。网络编辑在具备传统编辑职业素养以外, 还得具备记者的职业素养, 如对新闻的敏锐性。网络编辑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发现新闻, 然后加工、审核、进行发布;传播新闻时要保持客观态度, 目前许多网站为吸引受众眼球, 出现新闻标题评论化趋势, 将标题提炼事实的功能变为对事实的评论。[15]因此, 作者认为在研究网络编辑职业素养时, 既要考虑网络这一新媒介的特殊性, 又要考虑编辑所扮演的多重角色。

(二) 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由于网络编辑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新崛起的职业, 现在也未形成专门的学科, 对网络编辑的研究也大多是基于网络的特点而进行探讨, 而且大多探讨网络的优势。建议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加强对网络编辑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互联网是绝对的向阳产业, 网络编辑也是黄金职业, 但是客观地讲, 目前我国网络编辑的整体地位低、社会认可度不高, 其发展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第一, 目前我国高素质网络编辑人才短缺, 许多从业者要么不懂网页设计, 要么文字功底不够扎实, 技术好的文学和美术功底又不行, 文字水平好的又很少能独立制作动态网页。第二, 网络编辑缺乏创新意识。网络编辑曾被误解为网络“搬运工”, 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创新,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 编辑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深刻的见解, 要持怀疑态度, 不能人云亦云。第三, 许多网络编辑存在从众心理。网络上随波逐流的审美趋势、网络热词的泛滥使用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网络编辑的从众心理,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使网络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下降, 语言表达单一化, 网站失去个性, [16]常常由于跟风而无法挖掘到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 也无法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针对上述问题, 我认为国家、有关高校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网络编辑人才的培养, 必要时设立网络编辑本科专业、硕士专业方向。尽快培养出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网络编辑专业人才;对于在职的网络编辑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创新意识和思想心理素质, 以适应网络传媒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2.加强网络编辑理论的系统研究

互联网普遍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编辑对人们来说也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近年来学者们对网络研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网络编辑的研究基本上局限于实践活动方面, 而对理论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学者们大多都以一般的编辑现象或者典型个案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系统的网络编辑理论来解释网络编辑活动的研究很少。比如网络编辑规律的研究、网络出版中版权的研究, 还有一些涉及网络编辑法律、法规的研究等, 这些都对深化网络编辑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多媒体时代, 网络编辑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也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 使得编辑在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理论是基础, 也是过程, 它对实践起着一个过渡作用, 有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作指导, 相信网络编辑这一职业会更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关于对近年来中国工会 篇8

关键词:房地产;政策;调控

住房市场化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城市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与住房建设相关联的产业发展,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住房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住房价格的市场化。但是,在土地资源国家垄断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住房市场供给由于土地的限制而严重短缺,而城市化所带来的住房需求却不断高涨,因此住房市场价格必定通过快速上涨来平衡市场供需。每当房价上涨过快时,政府就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但调控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历次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住房用地从协议出让到“招拍挂”的转变

1998年房改之初,我国各城市国有土地均是通过行政划拨或协议出让的方式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让。1999年年初,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行招标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制定招标、拍卖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工作计划、目标任务和保证措施,尽快实现土地出让以协议为主向以招标、拍卖为主的转变。2001年5月,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督促各地要大力推行土地使用权招标、拍賣。这两个通知只是对地方政府提出要求,但并不要求强制执行,因此实际上各城市在土地出让中仍然是以协议出让为主。这几年当中,虽然随着住房需求的高涨,住房价格有所上涨,但由于土地供给比较充分,住房价格上涨幅度比较有限。

2002年4月,国土资源部发布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规定各类经营性用地,从2002年7月1日起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这个规定出台以后,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有一些经营性土地的使用权是协议出让的,但许多大城市都开始实行了“招拍挂”制度。实践证明,实施了“招拍挂”的土地往往地价较高,其周边地区的房价也开始快速上涨。

为进一步落实土地“招拍挂”制度,2003年4月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方案》,决定在全国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2004年3月底,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8月31日后,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所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必须以公开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进行。这就是所谓的“8·31”大限。

自此以后,中国各城市基本都实现了土地使用权通过“招拍挂”进行转让。土地使用权通过招拍挂的形式转让虽然有效遏制住了土地转让环节的寻租现象,但在客观上使得土地出让的速度减缓,住房用地供应总量相对不足,从而助推房价进一步上涨。

二、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反复变化

1998年房改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主基调从鼓励发展到紧缩限制再到促进发展最后到严厉调控,经历了四个反复变化的过程。

(一)改革、完善并促进房地产业发展阶段(1998-2002年)

1998年房改初期,国务院出台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特别是购房抵押贷款利率,政府减免购房相关的税费等多项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房地产企业上市融资,房地产业得到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这些政策和改革措施为房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支持,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使房地产市场很快走出低谷,并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管严土地,看紧信贷”的连续调控阶段(2003-2007年)

自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了以“管严土地,看紧信贷”为主基调的宏观调控措施。

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使得一批不符合规范的房地产项目停工、停建,一些不符合通知要求的中小开发商被迫退出房地产行业。2004年的“8·31大限”使得住房用地均通过“招拍挂”实现出让,在客观上使得住房用地供给相对大幅减少。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提出八点要求,首次提出稳定房价是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对如何稳定房价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2006年5月,国务院提出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六条措施,强调要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紧接着,在套型面积、户型比例、首付款等方面均作出了量化规定,尤其是规定了“90/70”政策。2006年7月,又出台了限制外资购房和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的政策。2007年8月,国务院召开全国住房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

自2003年到2007年的五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中,中国人民银行屡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商业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从6%一直上调到2007年底的15%,总共上调15次;商业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从5.31%一直上调到2007年底的7.47%,总共上调9次。

(三)放松信贷鼓励发展阶段(2008-2009年)

2007年10月以后,中国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广州等城市房价出现了局部的价跌量减的现象。与此同时,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逐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受此影响,全国各地房价在2008年纷纷开始下跌,宏观经济增速也开始步入下滑通道。为了使中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也为了避免房地产这个重点支柱性产业出现深幅调整,政府又开始出台一些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文件,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11月,国务院决定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明确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具体支持政策包括: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将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下调为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下调为30%。这是对房地产企业信贷政策的一次较大幅度的放松。

在这些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刺激政策下,2009年房价出现报复性上涨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各大城市房价涨幅在2009年均呈现大幅攀升态势,到12月,全国70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7.8%,涨幅创一年来新高。

(四)严厉限购加大调控阶段(2010-)

在房价上涨幅度超出政策制定者预期后,中央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限制房地产发展的政策调控措施。

2010年年初出台的“国11条”就明确要求二套房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国土资源部也屡次出台政策要求严查土地出让和建设中的违法违规问题。到4月15日,国务院出台“新国十条”,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应大幅度提高。之后,全国各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地方版的调控细则。但是这次调控效果并不显著,房价仍然有继续上涨势头。2010年9月底开始,多部委再次联合出台政策重拳出击,开启了年内第二次调控。2011年年初,国务院又出台“新国八条”,要求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个人购买住房不足5年转手交易的,统一按销售收入全额征税;对执行“限购令”的城市进一步扩大范围、强化执行等等。

三、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调控目标不够明确

中国房地产历次调控政策对于调控目标都没有加以明确界定,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采取坚决的措施,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等等。究竟怎样是健康发展,过快上涨究竟是什么概念,涨幅多大才算是过快上涨,上涨是指同比还是环比等等都不明确。在政策调控目标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商品房市场并没有获得一个明确的政策预期。因此,调控政策是否持续,还会持续多久等就会成为当前市场各方猜测和质疑的对象。公众对于房价下跌没有一个一致的预期,因而往往使得调控政策目标落空。

(二)住房用地招拍挂加大了住房供需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更多的农村居民将变为事实上的城镇居民,住房市场化改革使这些人的居住需求极大地释放出来。这就要求有大量的住房及住房用地能够提供出来。但是住房用地公开招拍挂使得土地出让的速度大大减缓,造成了短期内严重的住房供不应求,因此房价必然会大幅上涨来平衡供需关系。这是决定中国大中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根本原因。政府调控政策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住房供需关系,就不会使房价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并不是说土地招拍挂方式不好,应该说土地招拍挂是现有土地制度下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最好方式。但是应该看到,在土地国有的基本制度下,在“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之下,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通过减少土地供应量来抬高地价进而拉升房价。

(三)限制需求的调控政策在长期中是无效的

住房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改善居住条件,扩大居住面积的需求也是适当的。大幅提高二套房贷款首付、利率以及禁止三套房购买的严控需求调控政策,只能在短期内压制部分需求,如果政府不能着眼于长远提高住房供给量,这些政策最终在长期中将是无效的。

四、房地产调控政策建议

(一)调控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土地供给制度建设

现有的调控政策基调不断改变,有时需要促进发展,有时又需要限制发展,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且效果并不显著。其实,政府调控政策应该更加注重在土地供给制度上下功夫。

房价过快上涨的根源在于土地供应市场的垄断以及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利益关系。因此,要从源头上遏制过快上涨的房价,除了进一步完善土地招拍挂的出让方式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切断地方政府在商品房市场中的利益链条,改革土地供给制度。

(二)今后调控的重点应该是放在扩大商品房有效供给上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十几年以来,商品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供不应求仍然是主要矛盾。住房的有效供给不足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各地政府加大土地供应量;二是促进房地产企业减少囤地行为,加快土地开发进度;三是加快現有存量空置住房的流转使其转化为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美)丹尼斯·迪帕斯奎尔,威廉·C·惠顿著;龙奋杰等译.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美)阿列克斯·施瓦兹著;黄瑛译.美国住房政策[M].中信出版社,2008.

3、黄石松,陈红梅.房价之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牛凤瑞,李景国.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5)[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上一篇:香花桥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自然工作计划下一篇:电商部经理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