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

2024-07-25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精选6篇)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 篇1

第二单元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号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中共八大的主要任务,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失误和取得的成就,邓稼先、王进喜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和严重失误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学习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自我评价、师生互动探究。【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剖析知识(10分钟)

阅读教材,勾画要点,自主解决下列问题,自己拿准的在课本上勾画出答案,疑难问题用红笔标出,先完成的巩固已知知识。◆ 知识点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中共八大的召开

(1)中共八大的召开的时间:(2)中共八大的根本任务:

(3)中共八大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

3、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1)原因:(2)表现:发动了 和。(3)主要标志:(4)影响:

◆ 知识点2: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有:、、、等。其中“铁人”指的是,“党的好干部”指的是。

二、分层讨论 合作交流:(8分钟)

(对以上问题小组之间进行探讨,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收集共性问题交给老师,最后巩固记忆。)

我国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走了哪些弯路?原因是什么?我国的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三、展示点评 归纳提升(7分钟)

(小组讨论解决我们的问题和老师的问题,老师点评、归纳。)

四、系统总结(5分钟)

五、复习巩固 检测反馈(5分钟)

1“、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是在()A1953年 B1956年 C1958年 D1960年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于()

A三大改造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时期

D十年文革时期

3、.十年建设时期,被誉为“共和国脊梁”的先进代表有()

①邓发②王进喜③邱少云④焦裕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5、孔繁森、郑陪民、牛玉儒等被誉为新时期党的好干部。下列人物中属于党的好干部和“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是()

A雷锋

B焦裕禄

C黄继光

D邓稼先

6、下列人物中被誉为“铁人”的是()A黄继光

B王进喜

C罗盛教

D邱少云

7、材料分析: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两项主要成就。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这次会议有何意义?

(3)材料三是哪一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它制定后,中共在实践中发起了哪两大运动?

(4)针对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 篇2

一、列宁的“计划经济”构想及其实践探索

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描述, 第一次使用“计划经济”的概念来描述社会主义经济实践, 他认为, 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生产、消灭货币, 实行计划经济。

实际上, 列宁当时希望在十月革命激起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军事热情的情况下, 在比较短的时期内通过用国家法令来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 实行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 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后来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系列非常措施:由国家按严格的集中制管理一切工业生产, 不仅把大工业, 而且把中型企业和部分小企业都收归国有;实行余粮收集制, 要求农民把全部剩余产品上缴给国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和工业品, 实行产品和日用必需品的统一分配制度;取消货币流通而代之以实物交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使劳动军事化等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体现了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否认, “战时共产主义”的统制经济政策的出台受到当时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特殊条件的制约, 是形势所迫;尽管列宁对于俄国落后的经济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 也认为俄国在实现社会主义以前还有一个“过渡时期”;但是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他必然要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影响, 把过渡时期看作就是要采取措施来消灭市场经济关系。列宁同样也认为只有消灭了商品货币和市场,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因此, 我们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也是对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宏伟目标的一次“试验”。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实践基础上的第一次尝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疑是失败的。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工农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结合,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生产力的提高。

二、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构想

列宁和他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简单地、教条式地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中寻找现实社会主义的建设方案, 必须依靠千百万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造。一旦认识到像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生产、统一分配个人消费品, 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行不通, 他非常果断地抛弃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旧途径和旧方法, 作出了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重大决策, 开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复杂问题。

列宁认为,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 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关键在于找到各种措施, 使恢复国民经济、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任务同建立工农之间正常的关系结合起来。他强调为了发展农业,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必须改变党的经济政策, 废除余粮收集制, 实行粮食税, 即苏维埃政府以粮食税的形式从农民那里取得一部分粮食, 剩下的则由农民自己支配, 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俄共 (布) 第十次代表大会以后, 列宁继续在理论上阐述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列宁指出:要恢复国民经济, 应该从农民开始, 立即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列宁主张利用一切办法来发展工农业间的流转, 包括使用私人资本主义的办法。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构想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转换并没有使列宁完全抛弃原来的理论思路, 而是新旧观念相互交织在一起, 这突出地表现在列宁不可能把新经济政策所体现的商品经济原则上升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 因而更不可能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这是因为:

第一,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只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 并不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提出来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工农联盟, 在于对小农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把小商品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去。

第二, 即使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 列宁也没有抛弃计划经济的思想。在他看来, 经济计划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一种“总布局”、总的战略体系。新经济政策只不过是列宁一个庞大的战略和策略计划的组成部分, 它是受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规定、指导和调节的, 而不是自发地、无政府状态地运行。

第三, 列宁仍然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市场因素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商品经济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来看待的, 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

尽管列宁最终并没有完全突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大思路,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新经济政策对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列宁的探索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商品、货币和市场的观点, 把市场经济关系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上来。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靠一般公式、一般的纲领上的原理和一般的共产主义原则, 列宁从计划经济的构想向新经济政策构想的转变生动体现了尊重实践的思想。列宁的探索历程就是抛弃那种脱离俄国实际的空想道路, 走上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现实道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

中图分类号:A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15-02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指导思想的变化:由“直接过渡”变为“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一)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到1918年3月外国武装干涉以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指导思想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指出:“从1917年底到1918年初所做的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声明,都是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这种设想出发的,这种设想也许不是每次都公开讲出来,但始终是心照不宣的。”[1]219-212“当时设想不必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1]221“当时根本没有提出我们的经济同市场、同商业的关系的问题。”[1]221当时设想“实行了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的经济制度也就直接进入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生产和分配的经济制度。”[1]221“所谓直接过渡的思想实质上就是不给旧经济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的准备期,而直接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2]2列宁指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这种设想是失败的。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直接过渡”思想和战时的紧急措施相结合

“1918年3月,英、美、法等国家开始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势力也发动武装叛乱。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人民进行抗争,实行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动员国内一切资源以保证国防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2]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的内容是:“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在城市扩大国家所有制,在分配中实行阶级口粮制;对经济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2]6-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保证战争的胜利,保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迂回过渡的指导思想

当战争结束后,人们越来越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降低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当列宁在实践中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1]176。“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3]70迂回过渡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有:“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存在并主张利用外国资本;在国家调控下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转变;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实现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渡。”[2]8-11

二、采用新经济政策及其引起的争论

(一)采用新经济政策

“1920年由于四年的帝国主义的战争和三年的内战,苏俄国民经济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农业的总产量只相当战前的50%,工业的总产量只相当战前的1/7;粮食、衣服极端缺乏。”

“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为了满足人民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俄共(布)十大,做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2]12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税的形式仍然是以粮为主的实物税,但是粮食税额低于余粮收集额的50%。每一农户的税额取决于他家占有土地的数量、人口的多少、收成和财产状况。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己支配,他即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消费水平,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卖,交换工业品和手工业品。”[2]12这个政策大大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在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最初只允许在规定的地方范围内,农产品与小工业商品进行实物交换。但是,这种交换一展开,很快就突破了地区限制,并使货币交换自发地恢复和发展起来。苏维埃政府后来便取消了地区限制,并使商品交换、工资、税收等逐步货币化。”[2]13当时,列宁认为:“目前商业竟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可能的纽带。”[1]347-348列宁认为在经济生活中要运用商业进行自由贸易,提高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从而提高人民的水平。

3.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到实行部分工业企业私有、实现国家资本主义

“尚未收为国有的小企业,仍归原业主经营;已经收归国有的小企业,则通过租借合同,租给私人企业资本家或合作社经营。某些国家尚难以经营开发的厂矿、企业,可以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对双方都有利的厂矿、企业、油田、森林等等,坚决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或者与外国资本家建立联合股份公司。”[2]14苏维埃政府在工业方面,由全部国有化到实行部分工业企业私有、实现国家资本主义。

4.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开始运用价值规律、货币、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对国营企业实行了企业经济核算制,改变了平均实物分配制,在承认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按照工人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能力为标准的劳动报酬极差制度,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2]14苏维埃政府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开始运用价值规律、货币、财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5.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1921年随着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底的过渡,列宁提出了利用消费合作社发展工农业之间的流转。从此消费合作社向农村供销社方向上发展。1921年到1923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销售合作社、农业信用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数量由12 850个发展到31 137个。合作社变成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途径。”[2]15苏维埃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列宁强调合作社这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没有独立起到过作用的经济形式,由于政权性质的根本变化和全部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工人国家手里,它的性质也就根本变化了,所以列宁说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合作社就有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4]211“在我国条件下合作制往往是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5]686

(二)采用新经济政策引起的争论

“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了空前重大的成就,首先是生产力迅速的恢复,1924到1925年度农业总产值达到了战前的87%;1925年的大工业产量相当于战前的75%。其次,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稳定,市场繁荣。”[2]15

新经济政策的实践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和广大的劳动群众继续执行经济政策的信心。但在制定和执行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却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孟什维克分子和社会革命党人叫喊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的破产。党内的一些反对派也死抱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放,攻击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放弃十月革命的成果,回到资本主义;有的人则拜倒在资本主义面前,主张对私人资本做更大让步,建议把关系国家生存的大工业部门都粗让给外资本家。”[6]300列宁制定的新经济政策一直施行到1929年。

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列宁认为,在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的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7]399列宁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劳动生产率。”[8]18

(二)列宁晚年主张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列宁晚年提出实行对外贸易;强调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提出了向资本主义专家学习组织托拉斯的任务。列宁晚年主张利用国外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三)提出必须把工农业生产成果和生产者的利益挂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列宁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共同讨论,专人负责。由于不善于实行这个原则,我们的每一步都吃到了苦头。”[1]191列宁提出必须把工农业生产成果和生产者的利益挂钩,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列宁通过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实践,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的主要的理论贡献是破除了追求单一公有制的模式,主张从流通领域入手把小农组织起来,活跃小农经济,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完全合作化所必需的文化、物质条件,逐步地引导农民实行生产联合,在生产和流通领域中形成用各种形式联系和联合起来的合作社组织网,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建设共产主义在有大农业的国家和有小农业的国家是不同的;列宁论证了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列宁制定了实现合作社的路线、方针、政策。”[2]25-27列宁通过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实践,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张伟垣,等.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的前景[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马啸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叶宗奎,严宜生,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7]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 篇4

汽修、机电专业一 年级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

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会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另外,中职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教学中一旦出现详密之处,他们往往会分散精力,而对于感兴趣的内容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并能积极参与。就本节内容而言,依法治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内容不能少于150个字)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列举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严重暴力犯罪事件。

【创境激趣】 案例2:

39岁的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在背负“杀妻”之名服刑11年后,2005年4月初终于被中断刑期重获自由,(因为“被杀”的妻

子张在玉又回到了家乡)并累计将获得70余万元国家赔偿。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①:两个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思考问题②:两个案例判罚的依据是什么? 思考问题③:冤案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法律失去了它的效力?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看书本73页的依

定义:依法治国,法治国必须做到的六条内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容,并要求学生把74页依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法治国基本要求用下划线

什么是依法治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划下来。国?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

1.依法治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设社会国的基本要求 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是实行依法治国,1)依法治会事务。

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国的基本概念 案例:

2.崇尚社

从2003年至2007

会主义法治理年,全国纪检司法机关念

共计查办领导干部滥用

依法治国职权、贪污受贿、腐化是中华人民共堕落、失职渎职等案件和国的治国方67万多件,涉嫌犯罪的略,同时也是社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会主义法治理员13929人,其中省部念的基本内容级高官35人,尤其是陈之一。

良宇、杜世成、郑筱萸

思考问题等高官严重腐败案件在①:结合材料,全国引起极大震动。这怎样理解法律组数字清楚地表明党和面前人人平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在加等?

大,任何腐败分子,无

思考问题论职位多高,②:结合材料,就严惩不怠,这充分体说明坚持法律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面前人人平等等。的重要性?

①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

②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1)列出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法律,认识自

【体验导行】

作业

布置 板书 设计

己的法律素质现状,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2)收集身边的法律案例,理解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撰写“学法、守法、用法大家谈”演讲稿,参与演讲活动。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六课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以下知识点:商纣的残暴统治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和西周的建立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西周的灭亡平王东迁

2、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单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提高阅读课本,了解历史现象和运用不同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3、结合具体史实,思考、讨论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提高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识读《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增强读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分封制

三、教学难点:周平王东迁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读课文尽可能地搜集有关纣王荒淫残暴的故事,周文王重用贤能的故事;并简单了解牧野之战,周朝的建立及西周的分封制。

课堂导入: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人是谁吗?”

教师指出他就是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就是他把商朝带向灭亡的。那么他当政期间又实施了那些残暴统治呢?是谁灭了商朝,灭了商朝后又建立了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又是怎样在组织自己的统治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周的分封》吧。

(一)、武王伐纣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加重赋税,用酷刑镇压百姓和对他不满的王室大臣。例如:高筑“鹿台”、处死鄂侯制成干尸示众,将叔父比干挖心处死等。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

周文王:即姬昌,武王灭商后追尊为文王。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礼贤下士,重用姜尚为军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积极进行灭商准备,为武王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姜子牙;又名姜尚愿为商朝的士大夫后追随文王任太师辅佐文王、武王完成了灭商大业。

周武王:西周的第一位国君,约公元前1046年亲率大军讨伐商纣,在牧野之战大败商军。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屏幕展示:

教师指出: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掉商朝的关键性战役,并简单介绍战争的情况以增强学生对战争的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不对。

宠爱妲己,沉湎于酒色,荒废朝政是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其次还有周的势力的强大。

(二)、分封诸侯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

读此图让学生说出商朝的疆域及周边的少数民族。接着提问:作为商朝的一个小小的方国的首领周武王,在灭商以后,怎样统治好这辽阔的国土呢?在学生试着回答的同时展示出下面这幅图。

教师指出他实行的是分封制。同时让学生阅读“分封诸侯”一目,并提出问题:

在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

2、首先提出“周王对那些人进行分封为,为什么要封这些人做诸侯,当时的主要侯国有哪些,周王与他们的关系怎样,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又进行怎样的统治?”让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一是王族,二是功臣,三是旧贵族的后代;分封王室子弟,是利用宗亲的关系,来维护姬姓王朝的统治;分封功臣,一则是对他们忠于周王,建功立业的报答,二则是利用固有的君臣关系,使其忠心耿耿地为王室效力;分封贵族的后代,让其管理原有的部族、邦国,保持政局的稳定,并能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主要的侯国让学生看着上图回答即分别有卫、齐、鲁、晋、宋、燕等;

周王与他们的关系:全天下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土地的管理和收取赋税等权利。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物,战时要带兵随周王征战。周王对诸侯有赏罚予夺的大权。

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封地的一部分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宝塔式的严密的统治网络。同时指出“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萋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这叫做嫡长子继承制。”

3、第一,它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

第二,密切了西周与周边部族的关系,扩大了统治范围;

第三,保证了政局的稳定,也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同时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以证实。)

(三)、平王东迁

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西周的分封制“固若金汤”,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呢?从而把学生带人西周灭亡的教学中。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屏幕,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并要求学生了解周历王和周幽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归纳:周历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镐京平民暴动,西周从此走向衰落。即西周后期统治者昏庸残暴是其走向灭亡的主观原因;客观上讲是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屏幕展示: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

然后教师指出: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络邑,东周开始。

小结归纳: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分封诸侯治{ }—------西周衰落→

第六课 《多彩的梦》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在富于想象的同时更具有较强的好奇欲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对美术工具和材料有一些的掌握的能力,对一些多媒体知识具有较为抱有兴趣的识别,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整堂课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主线,贯穿全课,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了梦幻的世界,视频的画面冲击不但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创作热情,这里适度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梦境,有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总之,欣赏贯穿整个新授知识的环节,直观明确。学生通过课件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准确深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的回答很是精彩。学生对于自己想法的表达,课件内容的理解是很到位的,毕竟都是大家生活周遭,能掌握运用方法进行创作,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美术源于生活,也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但整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两幅大师的作品《我与我的村庄》、《记忆的永恒》在欣赏时过于深奥,三年级的学生很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并不能完全去体会作家在作画时的感受,所以在讲课时应该更加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一种轻松的氛围去让学生感受,让他们自己畅所欲言,还有就是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创作,让他们自己去点评,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

上一篇:小班一日生活常规反思下一篇:近年来工作主要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