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爱学习(精选12篇)
让学生真正爱学习 篇1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作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两个知识模块, 那么,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我们到底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兴趣者
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 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 一个人若对某种知识、某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就会如饥似渴地去研究它, 去掌握它。兴趣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体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 让人乐此不疲,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马儿愿意喝水, 最好在草料中加点盐, 同理, 教师也有必要学会加盐调味, 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真正的阅读, 有兴趣才能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同时, 正因为有兴趣, 才会减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疲劳感,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从而有更多自主的时间放在课内或课外的阅读理解上,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课堂阅读教学充满了求知欲, 学习状态达到良好的境况, 就会取得较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 阅读教学还要避免“满堂灌”, 倡导自读———质疑———讨论, 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 发现问题, 然后通过师生互动, 相互讨论, 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 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 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自读, 而是有针对性地阅读, 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 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 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 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 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如在《命名记》一文的学习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只是中西文化差异会造成这样的尴尬吗?中国人在命名上还有哪些讲究?”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 是学生探索研究闪出的思维火花。我趁势让所有的学生回去问父母、查找资料, 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 了解中国民间命名的习俗, 讲讲身边有趣的事例。结果第二天语文课, 一改往日的沉闷, 同学们争先发言, 纷纷把自己了解的东西讲出来。那是一节趣味与知识相融合的一节课, 学生在其中学到了课内的知识, 也学到了课外的知识。因此, 阅读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激发其学习兴趣, 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了解自己, 了解学习的对象,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合作者
在现代社会里,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素养。但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以单一的个体学习为主, 重个人能力的培养, 忽视集体观念的教育;重学生独立思考, 忽视群体之间的合作;重师生的纵向交流, 忽视学生之间的横向沟通。阅读教学应改变学生个体独立的学习方式, 提倡合作性学习。中国有一句俗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 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虽然这句话有失偏颇, 但确实反映了一些问题, 我们培养的学生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语言沟通能力较差。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推行“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好体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的整体功能。因为有些问题靠个人力量无法进行, 有些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无法独立自主地探究, 这就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使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观察、思考、讨论, 寻找答案, 解决问题。同时, 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培养团队意识的目的。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究者
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然后通过交锋自己解决问题。”探究式阅读即是这样要求的, 它要求全员参与、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 达到知识建构, 同时完成人格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 给学生尽可能地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探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 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 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同时通过提问辩论, 质疑探究, 在活动中体验学习过程, 思维的质与量也得到相应提高。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 不能就一篇篇课文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 也不能为“探究”而只顾及“活动”和“形式”。应以言语教学为本位, 立足于引导学生的自主感悟 (从品读中悟, 从听说中悟, 从模仿中悟, 在单元活动过程中悟等) , 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去组织安排单元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安排时间与空间,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
总之, 要让学生甘心情愿地爱上语文, 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 应该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上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品尝到语文给他们带来的无限的精神激励和鼓舞, 让学生自主地去拥抱语文。
参考文献
[1]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1]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戴汝潜.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2]戴汝潜.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让学生真正爱学习 篇2
书目:《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
“助学课堂”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
这次课堂教学验收,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富河学校正在尝试的“助学课堂”的研究成果的获得。娄校长本就是务实而又热爱学习的校长,他的思想和理念引领着富河的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习惯,为孩子的终生的成长奠定着良好的基础。不能不说这是富河学生的一大幸事,更是富河人民的一大辛事。通过与娄校长的短暂交流和三节数学课的观摩,我回来后迫不及待的抽时间看了看娄校长为我推荐的一本书,那就是仲广群主任编著的《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这本书。由于最近有点太忙,所以也只能是达到略读,待到暑期再打算进行祥读。现只将略读的一些收获进行简略的分享:
一、学校和学习。
学校的本质是什么?学校的本质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关系,学校的品质取决于其互动的建构方式。学习是什么?学习即是教师引导下学生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是通过教学、活动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能、态度或价值观的过程。所以,真正的学习不是完全个人主义的,它具有社会性,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完成的,亦即必然包含了一个表达、交流、反思、改进的过程。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给学校和课堂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由师生组成以互动式“学习圈”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为学生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体会学习的快乐与成就,并培养学习与思考能力,发挥帮助、促进和催生的作用。这与课标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仲老师说,课堂应该是一个“助学”的场所。
二、关于“助学课堂”。
“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作为理念,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作为方式,“助学课堂”强调“三助”:一是自助,二是互助,三是师助。
“助学课堂”改变了传统的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教学。仲老师的“助学课堂”希望改变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依附、顺从的地位,建立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文化,创造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把机遇和挑战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教学真正发挥“助推”的作用。
“助学课堂”中“助”的内容上:助动力、助方法、助行为,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勤学。“助”的方式上:自助,通过学习单的引领,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互助,通过同伴间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等形式,进行生成性合作学习;师助,教师以学定教,把力用在关键处、学生需要处、帮助学生去“织网”“爬高”。既有内部的力量增强,又有外部力量的助推,通过这股合力让学生变得强大起来,也正是这股合力,让课堂充满了生长的力量。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主人
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若干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已在我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每个老师几乎耳熟能详: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走人我们的课堂,真正解放学生,解放我们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并不多见。问题出在哪里,该怎样去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4月26日在镇教委杨主任的带领下,我有幸又一次来到了课堂改革先进学校杜郎口中学取经学习。带着学习研究的心态,这次我重点听了三节课,前两节是我同行的课——语文课,第三节听了一节生物课。三节课的观摩学习,再次深深地触动了我。
前两节是同一位老师上的课内阅读课。课内阅读课一直是我探讨的课型。这位庞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是《安塞腰鼓》。
第一节课,一上课老师首先播放敲击腰鼓的声音。听了之后,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听了鼓声后,你有什么感想?随后老师播放《安塞腰鼓》的示范朗读。在震撼人心的鼓声和感情饱满气势雄浑的朗读之后,学生思考片刻,教师要求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不用举手,想说即到讲台前,你下我上,基本不用老师点名。有说“感到震撼”的,有说“感到气势磅礴”的,有说“感到铿锵有力”的……学生这种勇于展示的精神让我佩服。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感情饱满地诵读,话音未落,学生立刻行动起来,有结对练习的,有自行朗诵的,课堂立刻充满了热闹的诵读声。有的声音洪亮慷慨激昂,有的附加手势声情并茂,只有我旁边的两位大概是内向型的学生,声音不大,但也在小声朗诵着。大约五六分钟后,教师一声“哪位同学到前面展示”,立刻就有奋勇当先者站在讲台前,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诵起来。其他学生一下子围在了讲台前。他们大都是背诵的,老师允许想不起来时旁边学生提示。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诵吸引着教室里的所有人,教室鸦雀无声,一个女学生的表现更是优秀——声音洪亮,夹杂着手势,朗诵后便是一阵阵鼓掌声。“你看人家的学生这么好,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这样?”丁老师不禁感慨道。“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我一下子想到了我曾指导学生学习《理想》这首诗的情景,二班的毕心仪、田冰等学生的表现不也是很优秀吗?但他们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却惹来那些调皮的小男生们起哄:“哎,哎……”作出起鸡皮疙瘩呕吐状,以至于下面的朗诵难以再有这样的精彩。“是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这样投入诵读中去?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在这样有秩序、有文学味的氛围中进行?”我不由得自问。
也曾到区某中学听过一位名师的一节课,朗读的过程也与这节课形似,但结果却是不同的。学生朗读时坐在自己座位上,畏手畏脚;展示时,虽然也可以几个人一组,但站在座位里,那激情丝毫不能展示出来。与杜郎口中学学生的放松大方,自信投入不可同一而语。
是什么束縛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这样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让我们的学生这样不自信、不大气?
第二节课,进行文本赏析。老师做了一个课件,但没有打开。只好让学生直接进入自主赏析环节。学生拿出一个日记本,开始自主合作学习。我很好奇,拿过学生的本子浏览起来。几乎每个学生本子里的内容都是双色笔写成。字迹工整,一笔一画地完成。内容大致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词语积累、语言赏析、文本赏析等等。顺序不尽相同,有的更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在每一篇学习之后,还有学生的总结、反思,很有特色。在观看中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么认真的学生,基础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语文成绩怎会差了?”反观我们的学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字迹潦草,写点字就嫌累嫌烦!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们查字典的查字典,写的写,也有小声交流的。然后在本子上写着,双色笔熟练地变换着。老师在各小组间巡视着,偶尔与学生交流讲解着。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自主学习课。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可以说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一些会赏析的学生,他们本子上留下的是工整的语句赏析;那些不会赏析的学生,他们本子上留下的是一些字词的积累。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担心好学生理解不全面、不透彻;担心差学生不知怎样理解,白白浪费时间。因而不时要给学生解释,甚至干脆让学生停下来听老师讲解,记笔记。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又会有多大作用呢?想想,这样的做法,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善于思考,好的学生把答案记一记,在头脑里留下一些印象。差学生把答案记下来后便扔到一边,完事大吉。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却在减弱,变成了只知张嘴等着食吃的雏鸟,问题一出,就眼巴巴地等着老师的现成的答案。
而杜郎口中学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有些学生没有赏析一个句子,但至少他们在动手查字典,动脑积累一些词语。这要强于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在那无休止地讲,学生大脑在神游或无所事事的一节课。相比较而言,他们还是有收获的。
第三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扇形状围在展示教师周围学习的情景。当自主学习后,学生到某一板前展示讲解,学生会迅速围上前去,动作是那样迅速,没有多余的声音。对这学习的形式感慨万分。我们的课堂向来是一板一眼的,即使学生到前面讲解,其他学生也是坐在那里听。即使看不到,也得坚持。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学习机会呢?学生近距离地与同伴交流,会更自信、更亲切!那种感觉绝不是一个人站在前面的孤独吧?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我们这些老师,是否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是否让出了“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不能不反思!
老师们,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说去思考,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爱学习 篇4
一、将中专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生物知识当中, 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
兴趣是中专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在中专阶段的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将中专学生处于表层的兴趣爱好, 比如爱玩电脑游戏、爱上网聊天等这些兴趣, 转化成喜欢学习生物知识与技能的内化兴趣, 从而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1.根据中专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从游戏入手, 激发中专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游戏是学生成长的伴侣。 生物教师要正确理解中专学生的心理需求, 从中专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 抓好游戏这一环, 将生物的知识与游戏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激发中专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兴趣。 比如中专学生在初始阶段学习时, 为了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青蛙过河”的小游戏吸引中专学生,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 使他们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生物知识。
2.利用情境教学的优势, 调动中专学生多感官感知, 激发中专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各学段各学科老师都喜欢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专阶段的生物课也是如此。 在中专生物教学中, 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美好的情境, 利用声音、 图片、动画、视频等全方位调动中专学生的感官, 使中专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 从而激发中专学生的求知欲, 产生动手操作的动机。
比如我在讲授生物链时, 为了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同学们, 老师知道你们一定都看过动画片, 能说出几个动画片的片名吗? ”动画情景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各学段各学科老师都喜欢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专阶段的生物课也是如此。 在中专生物教学中, 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创设美好的情境。 “动画片中的动物之间有没有联系? 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动画片。 ”此时中专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吸引到了课堂上, 对于我最后提出来的要求开始窃窃私语:“自己做动画片? 可能吗? 我们也不会呀。 ”我看时机已经成熟, 便播放以前中专学生做出来的生物链主题作品给他们看, 并告诉他们:“这些简单但很有趣的动画都是你们的师哥师姐们做出来的, 老师相信你们也能做出动画片, 并且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这样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就激起了中专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听得认真、做得仔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学生本位, 还课堂于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 老师们已经能做到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都是以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的形式开展的教学, 以往那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中专学生被动接、死记硬背的课堂形式几乎绝迹。 在倡导“中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念的生物课堂上, 教师不必讲得太多、指导得太细, 应该相信中专学生, 尊重中专学生, 大胆放手让中专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教师要还课堂于中专学生, 充分发挥中专学生主体性, 留给中专学生足够的想象与实践的时间及空间, 让中专学生自己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
比如教师在讲授基因组时, 如果总是一味地讲, 则中专学生只会越听越不耐烦, 不如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 让中专学生自主探究, 小组内交流合作, 亲自动手尝试制作学案。 对于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要插手。 在这样不断的尝试、 练习中中专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 课堂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三、让创新成为生物课的主旋律, 培养中专学生科学素养。
民族进步、民族发展靠的是创新。 生物教师要肩负起培养中专学生创新意识的重担。 其实生物领域的创新点有很多, 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中专学生发挥想象、张扬个性, 努力使自己的学习作品与众不同。 当然教师在对中专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多角度衡量, 寻找作品中的创新点, 注重对中专学生能力的评价。
在日常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知识、技能与学生科学素养一起抓。 在网络全面普及的今天, 生物科技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带来的冲击非常大。 因此, 生物教师要教育中专学生养成使用生物知识的良好习惯, 让中专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是学习、工作的工具;同时教师要教育中专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中专学生做品学兼优的学生。
总之, 中专生物学课程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 既要教给中专学生知识和技能, 又要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要让中专学生真正爱上生物课, 教师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面对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 中专生物教师唯有多学习、多钻研, 才能在教学中激发中专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中专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生物课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生物与课程整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论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篇5
姓名:黎应秀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和忽略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关键词] 兴趣 主动 学习探索.参与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是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教与学,师与生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学生的头脑被看作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仓库”。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和忽略导致了教学活动的种种弊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谈不上主体的发展。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活动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的。“授人以鱼,饱餐一顿,授人以渔,却可受用一生。”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索,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兴趣的驱动给学生以学习的原动力,促使他们爱学习,从而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没有兴趣,学生对知识感到 索然无味,不可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冷冉在《谈情知教学》一文中讲得十分清楚:“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有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真切的情绪感受,受到‘美’的陶冶。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有没有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根本前提,”兴趣是少年儿童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少年儿童主动探索知识面的心理基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去点燃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如在新授“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当中,教师在讲新课之前,可讲每一个学生都喜爱的动画《西游记》中的人物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正走得口干,路过一片瓜地,八戒迫不及待地想跑去摘西瓜吃。唐僧说:“想吃瓜可以,我得考考你们。”“你说!你说!”徒弟们七嘴八舌答道,“那摘8个瓜,我们4个人平均每人吃几个?”唐僧问。“2个”徒儿们答道。“那摘4个,平均每人吃几个?”“1个”徒儿美滋滋地答道。心想,这下有西瓜吃了。“现在只摘两个瓜,平均每人吃多少个?”“半个,半个”“半个”用数字如何表示?这下,徒弟们都傻眼了。是呀!“半个”用数字如何表示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别急,上了今天这堂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时,同学们都迫切地想知道答案,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数学课堂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活动,而且是情感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投入教学活动,并在学习和创造过程中体验到充分的快感和乐趣,也因此热爱自己的老师,迷恋老师所授的课程。
二、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教学进行得是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信息在师生间交流与反馈是否顺畅、及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一改过去那种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多给学生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要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地思考、探索与实践的空间。
1.让学生多说,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地运用知识,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教给学生解题的窍门、绝招,结果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熟练地灵活运用知识。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前提,我们教师讲完新授知识后,尤其是难懂的应用题,应让学生多说解题思路,先个别说,再同组说,人人说,多给学生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在发言中思维得到训练,并逐步提高解题说理能力。学生有了说的机会,必然会注意听,认真想,主体主动参与使教学活动亲切、和谐、轻松、自然。
2.让学生多动手。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有助于枯燥的概念、算理等知识的理解,教师一定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如低年级的进位加退位减,倍数关系的理解,都可借助小棒的操作,几何图形的认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的认识等许多知识都应该让学生亲自用实物操作并从中获取新知。例如,讲圆柱的认识时,学生可以用自带的工具,圆柱形的药瓶、饮料灌等,把可代表圆柱体侧面积的商标纸取下并剪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它的长与宽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兴趣很高,不但顺利地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了什么图形,还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得到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动中求知,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教给了学生一种获得知识的科学方法,这样的学习活泼、轻松,学生很乐于接受。
3.让学生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脉博,把学生吸引到参与问疑解题过程中,并使学生在参与思考过程中,学生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锻炼思维、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例如,在学完倒数后,让学生讨论,任何数都有倒数吗?学生立刻展开激烈的讨论,都用所学知识证明自己的结果是正确的,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动脑筋,遇事总爱问个为什么?做题总能有根据,教学中提出问题的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与讨论时间,问题讨论出结果这节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4.多给练习时间。练习是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发展、深化的重要手段。对于每节课,应使每位学生都有练习机会,习题设计要有层次,除全班学生必做的基本题外,还要出一些适合优等生的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有提高,还可设置手势题,这样的题反馈及时,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练习题型要多样,难易要适度、重点突出,学生通过十多分钟的练习,应能掌握本课所学重点为宜。
三、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教法和学法统一起来,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让学生从“学会”变“爱学”“会学”让教师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成为互相交流的参与者,在学生尝试学习初期,教师的指点应详细一些,明确一些,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后,再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学习。看书质疑,让学生掌握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堂课讲完,应留给学生一定看书时间,并给学生提供质疑解疑的机会,教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进行有意识的学法引导,日积月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逐步形成。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篇6
【关 键 词】 兴趣;积极;主人;体验;成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它不仅有教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多方面都有所收获。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只有通过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数学课堂的一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一)联系现实生活和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中我们知道:少年儿童都有在自己喜欢的生动情境、有趣活动中易于接受主观形象事物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一幅妈妈带孩子在超市里购买水果的情境图导入课题,当孩子们看到这个熟悉的场景时,兴趣一下就被激发了,很自然地去观察这些水果的价格,发现有些数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自然的产生认识冲突,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并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是成功的。
(二)故事与图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话故事最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教学中,如果我们给课堂赋予童趣,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帮助学生顺利掌握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一年级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练习课》时,我利用以“进森林王国和动物们一起玩耍,又带着动物们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到最后动物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这样的童话故事为主线,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此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计算、解决问题,以此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一)动手操作,在不知不自觉中获取知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说过:“逻辑数理经验是在动手操作中形成的。”动手操作就是学生通过外部的动作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体自身动作与数学知识的协调,在摆弄物品的过程中,自我发现知识,理解数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
(二)亲身体验,学做数学
教学中,有的知识不仅仅是动手操作,还要孩子们亲身体验,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同时也向我们教师提示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
三、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一)教师要保证学生学习最大限度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功的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优秀学生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这种因人而异的分类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在学生作业的批语中,我特别注意了两种学生的批语。对于优秀的学生,我的评语是“你真棒,请继续努力”,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的评语是“有进步,加油啊”“继续努力哟”这样鼓励性的批语。在课堂上,我也会用一句话、一个微笑、一种眼神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这样一来,在教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获得最佳的发展,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二)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效果具有直接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同时学习效果对学习积极性也有巨大的反作用。良好的学习效果能够推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他们获得的是一种成功和满足的体验,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少获得这样的体验。他们获得的大多是失败的痛苦,为了避免这样的痛苦,他们会选择逃避,以求自尊心不再被一次次的伤害,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让这部分孩子也来充分的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位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当孩子在获得成功后,都应该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形成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以此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作为学习的小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大小,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在教育的改革浪潮里,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整体育人功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学习小主人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 激发学习兴趣艺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阿黛尔·法柏.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7
一、更新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是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 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为了更好地达到此目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重树立“三主意识”, 即: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 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 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因而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 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根据他们的成长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 这样在教学民主、思想民主、生活民主中,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 每天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自信、快乐地成长。
二、积极探究,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中, 学生的情感也会随时参与并不断变化的。积极的情感会对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 而消极的情感会起到抑制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 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 创设友善的教学氛围,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并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的简单过程, 而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心灵接触和情感交流。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过程:其一是感觉———思维———知识的过程, 其二是情感———意志———性格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这一载体所获得的智能发展是这两个心理过程协调发展的结果。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讲, 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剂、催化剂, 在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氛围中, 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在小学生心目中, 师生感情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他们就有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会愿意参与学习。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 特别是后进生, 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 又肯定他们发言中的点滴优点, 消除他们学习语文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认识到, 学习是个互相交流, 互相启发, 互相合作的过程。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 做学习上真正的主人。这样, 就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学习的氛围。
2.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情感, 激励学生干劲。正如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激活学生思维, 激起学生情感, 激励学生干劲。正如教育家第斯惠所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还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导演者, 而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自己去探索, 自主地去学习, 而不是把知识原本地教给他。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因学定教。
三、大胆放手, 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大胆放手的基础在于,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建立发展自己的认知“图式”,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 而是出于儿童本身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绝不能强迫或代替儿童去学习。大胆放手的基础在于,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要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建立发展自己的认知“图式”, 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 而是出于儿童本身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绝不能强迫或代替儿童去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变换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如将传统的纵排学习小组改为两人学习小组、四人学习小组等, 这样可以扩大参与面, 有利于参与面,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也可根据需要互补方面进行组合, 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处于一组, 利用空间距离的接近, 形成合作学习的情景。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8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小学生阅历浅, 积累知识较少且对直观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准备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但是, 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不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 以自己为中心, 主导课堂教学。教学节奏、提问设计、学生活动等内容都严格按自己的教学要求设计, 使学生在课堂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完全没有了自我, 没有真正的自主学习, 更不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整理和反思, 使他们对学习已经变得麻木, 但又迫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 不得不捧起书本, 结果学习变成了一种形式, 一种附加在学生身上无形的枷锁。因此, 学习效果低劣就不足为怪了。教师转变观念就是要减少教育的功利目的, 不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师显示教育业绩的工具, 不要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 我们始终不能改变教育的这一初衷。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信心是前进的动力, 可困难却是信心的绊脚石。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 在教学难度上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无论是授课难度还是作业或课堂提问的难度都要设定在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后才能解决的程度。既给学生设置一定的困难, 让学生不断体验战胜困难的喜悦, 树立我能学会的信心;又不给学生太大的困难, 避免因难以克服困难而失去信心。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 也是经常性的事, 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和帮助, 引导学生积极想办法, 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相互启发, 共同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并鼓励学生帮助同学, 在帮助同学的同时, 开动脑筋, 提高自己对难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点拨和启发学生自觉克服困难, 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给后续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显然, 教师不同的处理方法, 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好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些, 没能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分析指导, 而是采用集体评讲的惯用方式进行教学, 从而使有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学习的主动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让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体验学习中成功的快乐,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喜欢学习。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不少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盲目顺从, 以至于该记的记不住, 该算的不会算, 好多题不能举一反三, 造成恶性循环, 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中, 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再聪明的学生如果方法不得当, 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多年来, 在课堂教学中, 我很注重课前自学。比如, 在学习小学六年级圆柱表面积、体积这一章节时, 课前, 我让每位学生准备好自制的道具, 并提出两个与圆和圆柱有关的小问题, 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中, 让他们小组合作, 展示自己的作品, 并分析、解决小组每个成员提出的问题,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我再给予点评、肯定、直到讲解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课后, 让学生带着具体的例题对圆柱表面积与体积进行反思, 进一步深入联系, 做到举一反三, 感觉效果还不错。好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篇9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教学中, 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 还要强调活动、探究、合作, 这些学习形式客观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多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有意思而学。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外露在“兴趣”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是从以下三方面来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形式有趣
鉴于儿童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 “趣味”的事物尤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诱发他们潜在欲望。例如, 我在教学《五彩池》时, 设计巧妙且富有趣味的教学过程。凭借“写广告语开辟五彩池旅游线”的情境创设,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把这一学习情境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从“为老师的朋友写广告语”开始, 再激发儿童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法去感悟五彩池的神奇, 最后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语, 使学生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趣”得实在, “趣”得巧妙。
(2) 创新引趣
千篇一律的课堂怎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动机呢?因此,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创新, 时常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学生可以一边做实验, 一边享受习作的乐趣 (在语言实际运用中表达真情实感) 。因为“新”, 使儿童大胆的思想得到完全地释放, 因为“新”, 使儿童在快快乐乐的心境中作文。
(3) 入情入境
这里的“情”是指“情绪情感状态”。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以自身的状态去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自身的投入至关重要。细析小学语文教学名家, 哪位不是如此!因此在教《一件小事》的作文时, 我将自己模拟成爸爸的角色, 与学生一起表演。
2、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还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通过平时的探索与实践, 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态度要亲切, 语言要有感染力,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 又轻松愉快。
(2) 给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
每天, 学生都有一定的休息时间, 然而, 繁重的学习让学生上厕所、吃饭都是来去匆匆, 休息场所很少见到学生的身影, 渐渐地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如果给他们一些时间, 孩子们就会充分利用:找朋友谈谈心, 讲讲故事, 做做游戏, 看看课外书, 既舒活了筋骨, 又增长了知识, 何乐而不为呢?
(3) 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 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 爱好朗诵的学生入情地吟诵, 爱好绘画的学生用画笔描绘诗境, 喜爱表演的学生“粉墨登场”, 演绎诗中描绘的场面。学生兴趣盎然, 对这首诗的意境也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 个人的特长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
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篇10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方法多种多样,我个人认为必须首先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藩篱,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初获成功的滋味;让学生走出课堂,贴近生活,提高能力。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
一、转换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
1.让学生走上讲台“讲”
首先,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相关或类似故事,在班级举行故事会。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其次,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会非常感兴趣,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
另外,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行道树》一课,对人类发展对环境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亮出自己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最后又达成了共识。在辩论中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体验到了作为学习主人的自豪。
2.让学生走上讲台“演”
这里的“演”包括演讲、表演等。语文课本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演”。让学生“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着演讲的激情,走上讲台,学会演讲。学生演讲若能进入角色,毫无疑问,此时的学生已完全感悟了课文,老师也从烦琐讲解中摆脱出来。这正应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可借助课本剧的形式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活的直观。如六年级的《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编为课本剧。老师指导学生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神态,每一个场景都去用心揣摩,人物的形象会通过课本剧的表演呼之欲出,情感的体验无需老师用语言去讲解。这样既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刻具体的认识,又能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这样才能唤醒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意识。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说出自己的见解;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走上舞台,演绎语文的精彩。
二、联系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文理渗透日趋综合,影视书刊大大普及,学生几乎处处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有关,语文学习早已超出了课堂范围。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困于枯燥的听讲、无尽的题海之中。如此教学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呢?
另外,21世纪需要的是能听、说、读、写,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格的新型人才。要造就这样的人才,单单靠课堂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语文教学在让学生走上讲台的同时,也应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1.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古人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少给学生布置机械、重复、无效的抄写作业,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书籍,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吸收有益的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如在教《陈涉世家》这篇文章时,在课前鼓励学生查阅司马迁的资料及其写作《史记》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大量课外知识的涉猎,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如:我们组织学生做一些专项调查,写一些调查总结,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写作、交际、观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都是课堂上所不能达到的。
3.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精彩的电视节目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很多家长却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一味地阻止孩子看电视。事实上,看电视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只需掌握好一个“度”。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看半小时新闻,并把看到的新闻讲给家长、老师、同学听。这样,既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要教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一些好的栏目可以更好地拓宽语文知识面。让学生走出课堂,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学生定能在这些宽广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收获多多。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35-01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一味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那么,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小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的课题下,我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了实验研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知系统开始运转。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二、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又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清晰的靶子,为教与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在导入新课后启发学生:我们今天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看到课题后你想学到什么?学生根据课题联想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经过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有的说:“怎样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还有的说:“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这些问题都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将学生所说的问题展示出来,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懂得运用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直观操作,学会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单纯的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学生通过动手用天平称出1克和1000克物品的重量,在头脑中根据 1 克和 1000 克物品的表象建立起 1克和1000克到底有多重的概念。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2、训练语言表达,掌握有条理的思维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学生的每一句表述,体现的是其思维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语言有顺序、有条理地阐述数学问题,体现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人而异,鼓励每个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算理,逐步学会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完整地叙述数学概念的含义,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达到语言和思维一致性。
四、多组织参与,在亲历中建构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多数老师都会采用演示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但还是老师讲得多、动得多,往往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位老师在数学这一课时,先是指导学生画出了一个底20厘米、高1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用剪刀剪下。然后提出:能否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接着是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合作,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我们必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课堂还给学生,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让学生走进学习、走进生活、经历过程、尝试失败、体验成功,在亲历中建构知识、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徐学福.《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真正爱学习 篇12
一、依据教材特点, 明确预习目标
实践证明, 要使学生的预习收到实效,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具体的预习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预习目标,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才能合理地分配时间, 及时调整, 有效预习。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我们编制了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的学案, 它涵盖了四个方面:“预习提示”、“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我的资料”。
“预习提示”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点拨性导语: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一定感觉到这篇课文中有些词语特别容易读错, 有不少生字很难写好。对此, 你有什么提醒吗?在相互提醒中, 学生生字词读得准又记得牢。
“我的收获”主要是展示预习成果, 让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一项活动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学生可从读书感受的角度来说;也可从文章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角度来说;还可以从赏析的角度来说。课堂上再以“怎么写”这条主线展开教学, 在交流对话中, 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出火花, 课堂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我的资料”主要是拓展积累。可以是关于作者, 也可以是查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成语、诗句、名言、故事等。
当然, 预习方案的内容及栏目设计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材和年级的不同进行选择和创造。
二、加强预习指导, 习得预习方法1.
“读”为法宝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可见课前“读”的重要性。让学生真预习, 我们不妨以“读”为法宝, 以“读”制胜。对预习的课文, 我要求学生至少通读五遍, 五遍的读法不一样, 要求也逐步提高。
初读课文, 轻声读, 圈出文中生字新词, 然后借助生字表, 把生字注上拼音, 多读几遍, 用最好的方法记住字形。对于不理解的词语,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或查阅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并在课文相应处留下笔记, 从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及运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再读课文, 放声读, 标好自然段序号, 理清思路,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指导学生采用下面的几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补充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题目我们能捕捉到很多的课文内容信息。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写景、写人、写事的文章, 一般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2) 抓关键句。文章的作者, 常常在文中精心安排了关键句, 或点明中心, 或概括内容, 或总结全文, 抓住这些关键句, 以一句话串联概括全篇。如《拉萨的天空》这一课, 开头就说“那里的天空湛蓝、透亮, 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这句话已经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读课文, 默读, 解决课后思考题, 在题目下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大部分课后的思考题都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变课后问题为读书目标, 课堂上学生就会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发表各自独特的见解, 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往往会在自我表现中得以增强。 (4) 读课文, 赏读, 体会写法。学会迁移表达, 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读一篇文章,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知道文章是怎么写的, 什么地方写得好, 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评价, 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地写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课堂上学生读美文, 赏美景, 学写法, 收获丰厚, 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让学生流连忘返。 (5) 读课文, 自由读, 质疑问难。学生通过预习, 不可能什么都懂, “学无止境”、“学贵于思”, 学生自读课文后, 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疑难问题, 这是难能可贵的。可引导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质疑: (1) 从课题质疑。课题对于课文来说是“眼睛”, 是“窗口”。抓住课题提问, 有时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如学习《卧薪尝胆》一课, 可引导学生提问: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越王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是怎样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长期这样训练, 学生便会学会抓住课题提问, 提出关于课文内容及文章中心有价值的问题。 (2) 从中心句质疑, 如《卧薪尝胆》这一课第4节的中心句是“回国以后,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可引导学生问一问:“越王勾践为什么时刻不忘报仇雪恨?”“这一自然段又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3) 从重点段质疑; (4) 从关键字词质疑; (5) 从标点符号质疑; (6) 从课后习题质疑。 (7) 从写的角度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勤学多思、活跃思维, 从而使学生由敢问到善问,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 课堂上会迸发出精彩纷呈的智慧火花。
2.查阅资料
吕叔湘先生认为:学语文, 三分课内, 七分课外。所以预习课文仅仅“读文本”还不够, 有时还要查找资料:关于作者、关于课文主要人物和文本相关的诗句、名言、故事,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夹竹桃》的作者季羡林, 这些名家作品很有必要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来了解。通过一篇课文, 来走进一位名人, 将薄书读厚。
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 这是“大语文学习观”的需要。因此, 我们要善于将生活链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之前, 可让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公园里, 到田野里, 到果园里观察迷人的秋景。课堂学习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 课后学习课文的写法, 描写一处秋景。
这样的“导”, 不光使学生明白了预习什么, 怎样预习, 还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落实预习检查, 激发预习主动性
学生是否预习, 是否真预习, 哪些方面掌握得较好, 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只有通过实实在在地检查, 才能了解, 才能发现。学生预习后, 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 通过检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 从而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情感上的愉悦, 无形中激发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预习, 养成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检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1.认真批改预习案
对预习笔记教师要认真批改, 有时还可写一些富有人情味和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自学能力让我惊叹”、“你的感悟很独特, 评析很恰当”……这样的批语不仅会使学生因得到意外的惊喜而真正感到欢欣、愉悦, 还会使读批语成为学生的一种渴望和企盼, 以此激发他们预习的兴趣, 促进其习惯的养成。
2.可在讲读中有机穿插进行
生字词的检查, 可放在导入新课以后, 检查会读会写。课文朗读检查可以随后进行, 也可利用早读课同桌互查, 接下来检查课文内容的概括情况, 然后再了解质疑情况。课后思考题、课文“怎么写”及搜集资料检查, 结合讲读课文有机穿插进行。对于预习认真的同学, 教师要积极加以肯定, 要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获取知识的满足。对于听写全对, 字迹又非常漂亮的, 及搜集的好的资料可及时张贴在快乐成长栏里, 供大家阅读、欣赏。
3.开展多种比赛, 以活动推进预习活动走向本真
(1) 评选“读书能手”、“普通话形象大使”, 激发学生自读课文的兴趣。有了读书的兴趣, 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地读准生字字音, 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去读, 直到读通、读顺、读得声情并茂。 (2) 评选“生字词王国国王”, 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去识记生字词。 (3) 评选“我是最棒的小老师”,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对课文中一些重点段落的学习, 可尝试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由学生来做小老师, 讲一讲这一段写了什么, 又是怎么写的, 说说自己的感受, 讲得最清楚、最生动的自然就是“最棒的小老师”。这项活动, 也促使学生预习时, 不光要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还要思考怎么表达, 既培养思维能力、写作能力, 又培养表达能力, 一举多得。
【让学生真正爱学习】推荐阅读: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07-20
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05-21
让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06-26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06-27
让文言文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深处论文11-20
让《品德与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生活教学反思10-01
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学生教育反思10-21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1-06
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角10-26
教育的真正源泉在于爱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