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

2024-10-12

散文: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共9篇)

散文: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 篇1

散文: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

朋友们: 上帝曾问一个女人:“金钱、名誉、地位,你要什么?”女人说:“我要美丽。”?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全社会都在追求文明与进步的今天,我们始终追求的何尝不是美?大千世界,女人就像一朵花,一只鸟,一首诗,千千万万个美丽的女人组成了一个争奇斗艳的美妙的世界,使人爽心悦目。

可是,有一件事却使我对美丽的女人有了新的思考那是我有一次出差,在车上遇到一位打扮入时的俊俏小姐,面如桃花,窈窕俏丽,一上车就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连我这个不算自卑的女人也自惭形秽、悄然嫉妒起来……恰在这时,“哧”的一声,司机的急刹车把我从沉思中惊醒,正想看看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只见那漂亮小姐回过头朝一位农民模样的老人大吼一声:“你这个死老头,踩我的脚干吗?”接下来竟是破口大骂。这时候,我觉得先前对她那种美好的印象霎时荡然无存,反而感到阵阵恶心 由此看来,美丽的女人虽然装点了这个世界,使它五彩斑斓,绚丽多姿,但外表美并不代表美的全部含义。美丽的女人应该是外表美与内心美的和谐统一。

我羡慕美,羡慕美的事物,美的天使。我以为阳光是美的,因为它给人类一个缤纷的世界;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是美的,因为它曾使穷困潦倒的俄罗斯乡村女教师净化了灵魂,摆脱了迷惘,产生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肖邦那宁静的小夜曲也是美的,因为它使正在吵架的钢琴家梅区尔夫妇和好如初,升起他们对青年时代倾心相爱的.甜蜜的回忆 一个女人的美,不仅仅在于长相、装扮,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存在的价值!在于她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

“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在我们教师队伍中,就有这样一位因为可爱而美丽的女人:她叫陈士芬,是毛湖淌乡湖淌小学的民办教师,是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获得者。

她就像山上的青松一样扎根在贫瘠的山坳里,一干就是。19年来从校长,到老师,到炊事员,只有她一个人;三个年级的七八门课程,只有她一个人;给学生做饭、烧开水,缝补破了的衣服,只有她一个人;挨家挨户地做“普九”动员,让适龄孩子都入学,也只有她一个人。她把全部的身心都交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却无暇顾及七旬的老母、年幼的儿子和病床上的丈夫。

也许,因为贫困她没有漂亮的首饰和衣服的装扮;也许,因为操劳她会显得过早 地衰老,但她是美的!她的美就在于她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她的美,就在于她对家乡人民无私的奉献;她的美就在于她的劳动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美的新人!?

我们枝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丽的女人,不止她一个,也不止是教师!我们有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文明的使者在传播着文明,在农村,有含辛茹苦、勤劳纯朴的贤妻良母;在医院,有救死扶伤胜似亲人的白衣天使;在工厂,有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巾帼俊杰;在服务行业,有热忱待人,宾至如归的服务小姐。如此众多的社会女性和家庭妇女,她们立足本职,尽职尽责,主宰了半个世界,甚至男人的功绩也有她们的一半。正是她们,这些文明的使者们

塑造了现代女性美的形象,装点出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这个世界美丽、富饶、文明、进步! 女性朋友们,在我市争创文明卫生城市的今天,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的喜庆鞭炮声中,我们要英姿蓬勃

再展风流,为创造女性真善美而努力,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奉献。我们要做真正美丽的女人,我们要做文明的使者,和男性朋友一道,用我们的自信、自尊、自爱焕发出来的巨大动力去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创造更加文明的明天!? 谢谢大家!

散文: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 篇2

紧凑而又忙碌的“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在局领导的精心策划和正确指导下,经过评委老师的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本次活动已经落下了帷幕。

初中语文学科共有14位老师参加本次比赛,14节课风格各异:有的课生动活泼,波澜迭起;有的课朴实自然,含而不露;有的课貌似平淡,而平淡中见功底,愈见其清新宜人;有的课设计巧妙,过渡自然,浑然天成。作为评委就14节语文课谈一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要关注其他领域。《语文课程标准》目标领域中不但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本次比赛教师们注重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并把这些目标有机结合。14位教师在讲《春》时,都注重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陈秋云、秦云飞、邱慧老师朗读方法的指导,何华老师赏析批注语言的指导方法等都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二、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多数教师在教学中转换了自己的角色,课堂中开始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的身上,关心他们的情感体验、关心他们的价值取向、关心他们的思维历程,积极建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逐渐使自己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春》一文时都采用名曲欣赏,配乐朗读等去感受春天。如:韩冬老师让学生说出有关春天的诗句,韩萍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春天的美景,安红静老师和学生一起唱《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带生机勃勃的春天,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春”。

个别教师能用不断深入的探究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注重学生学好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何华老师在讲课中能引入林斤澜《春风》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来感受春天,并适时进行写作指导,新课程理念已转化为教师追求理想课堂的动力。他们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让学生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

在本次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能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的资料拓宽课堂的容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个别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其声、形、色俱佳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有限的课堂为载体,使本抽象的语言变得直观。陈秋云老师提供的“走近朱自清”,让学生能够结合朱自清其人以及他的思想历程,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再补充李煜的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与本文进行了比较,进一步体会这种情感的难能可贵,体会到了作品的情感美。

-----------启示和思考---------

一、优化教学过程抓得不够彻底

新课改要求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积极主动的发展。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过程放的不开,教师用若干个问题牵制学生读文,甚至连读文的时间给的都不充分,学生缺少个人对文本的体验。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表达出来的,渴望更多课堂教学的动人场面也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但是由于教师教学内容过多,教学环节繁琐,而影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和创造力。

二、课堂教学应该立足于语文教学之本

《春》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色彩比较浓郁的文章,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语言上,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读、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字词教学仍需加强

授课老师们都能很好的关注识字写字教学,每一个人的课都有生字教学,这说明识字、写字教学已经引起了我们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落实上不够精细,关注的点还不够准确,方法的引导也有待提高。比如:一篇课文中的生字,哪些是孩子们易读错的,哪些是易写错的,形近字、多音字的区分,用什么方法区分。很多课堂上教师只是让学生读字词,而忽视字词的书写。对于字词教学,教师只是知道,我得做,但怎么做更好,做到什么程度心中没数。

四、摒弃喧嚣与浮华,让语文课堂回归安静与朴实

在有些课堂上,对学生不切合实际、缺少实质内容的肯定和表扬,“你真好”“你真棒”,不断的用掌声挑起课堂气氛,这样课堂虽说热闹,但让人感到空洞、肤浅。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真诚的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亮点,以引申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孩子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要讲究方法,以读为主,严格要求。不能为了迎合而一味的做秀,搞得语文课堂华而不实,只求花哨,不求实效。

五、能让学生读书,但读书的效度不高

为了读而读,但读书的效度。大多数老师都重视读文,但不能有效地把读和悟相结合,这是在比赛中看到的最普遍的现象。“同学们都来读”“小组读”“自己读”“谁来读”“我们齐读”……一遍遍让学生泛泛地读,读文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每遍读文都要有目的,达到什么效果,读明白什么?身为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要通过读文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在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独特感悟读出来,从而培养语感。培养学生潜心读书的习惯,读中思考,读中收获语文的东西。

六、教师应深入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涵

现在由于备课资源太丰富,太便捷,以致教师本人缺少对文本的钻研,缺乏理解和感悟,用别人的教学设计,致使教学个性欠缺,给教学带来的效果是不良的。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篇3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日历,通过看书你还了解了哪些“年、月、日”的知识,你能比较系统的把这些知识归类吗?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事先提供)。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生活融乳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场景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让思想品德活动课真正“活”起来 篇4

从起思想政治课实施课程改革,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调整了旧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充实了具有时代感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增设“活动课”就是最明显的例证。“活动课”的内容包括正文、辅助文和活动设计方案,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好思想政治活动课,让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必须正确处理好如下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因此,在活动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当前,有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依据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判。这样的活动课,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象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演,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诚然,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群龙无首,成为无舵之舟,学习就存在盲目性。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点拨思路,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自觉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要由原来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为学生创造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的氛围,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其次,要处理活动课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求知的信念、科学的观点、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该更重视学生的创新过程,而不是创新结果。要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是否高昂,是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否新颖。至于活动的结果,比如辩论赛、讨论会结论的对错及撰写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质量的高低,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不足以形成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不要把学生的创新结果作为主攻方向,而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动脑、动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要处理好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关系

现代教育研究证明,现代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教学方案和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使活动课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自觉意识与能动作用的支配下进行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活动。同时,由于活动课的内容结构是由正文、辅助文和实践活动组成的,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把活动课搞成纯粹的讲授课或单一的活动课,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又因为学生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身心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先天赋予和后天发展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学生的个性通过创新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学生的个性也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或分类教学,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参加不同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最后,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创新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活动课离不开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外,重点要利用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复合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要让学生从书本中找问题,力求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受原有知识和材料的束缚,要换一个角度地看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灵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做到思维“求新”、“求异”。值得一提的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在活动课开展创新教育,要坚持思想感情政治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要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真、善、美”的能力,否则,不仅达不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使教育产生反效果。“活动课”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既利用教材设计好的活动方案,又不局限于教材,教师要有创新,学生更要有创新;教师既要认真组织、加强指导,又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或束缚学生的实践活动;既要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又不能过分重视学生的创新结果。

散文:让女性真正美丽起来 篇5

起来

“村干部工作做的好不好,现在有了标准,凡年度考核后三名的村干部,乡党委、政府将对相应的村干部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两年考核后三名的村干部自行辞职……。”今年,抱管乡以建设“会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且群众认可的发展型村级班子和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干部为目标,出台了《抱管乡2011年村委会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了村干部创业活力。

新一届村级班子上任后,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为抓手,大胆创新工作考评机制,把责、权、利下放,服务窗口前移,每名村干部都签订了村委会工作责任制,从基层党建、招商引资、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工作作风、农业生产、新农村建设等七个方面,实行100分制的量化标准,变无形的工作考核为有形。每项考核内容都细化量化,有具体的计分标准和加减分因素,根据考评结果排名,依据排名先后定奖惩,并将考评结果与干部评先评优挂钩。

新机制出台后,全乡2个行政村24名村干部,个个“发力”创业绩、争先进,打破了以前村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被动局面,让村干部深刻认识了“党的干部绝不允许混日子”,使村级组织焕发出活力,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工作全面得到加强。

让游戏真正“活”起来 篇6

我們幼儿园是有着浓浓乡土文化的一所农村幼儿园,所以在我们的运动区域里面自然少不了一些有着本土文化的游戏。比如:我们的本土游戏《抬轿子》,对于刚接触的孩子而言可能是很有兴趣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的兴趣在逐渐失去,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一直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呢?我想,我们应该思考怎么样让一个游戏能够真正的活起来。

事件:

镜头一: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各自选择好自己的活动区域便开始运动了起来。通过观察,我发现今天选择《抬轿子》游戏的孩子并不多,而且看上去都心不在焉的样子。他们任务式的把“嫁妆”放在了“轿子”上便抬过来抬过去,“嫁妆”掉在了地上也没有人愿意捡起来重新放上去,一副索然无味的样子。。看到这样的一个游戏情景,我走了过去,对着孩子们说道:“你们在玩抬轿子呀?”孩子们点了点头。我又说道:“你们的新娘子在哪里呀?”孩子们马上兴奋地回答道:“在这里,在这里。”他们指了指边上的女孩子语涵。“那你们在抬新娘子的时候可要认真、负责一点哦,不要让新娘子从花轿上面摔下来哦。”我立马呼应。就这样,施语涵成了今天抬轿子游戏的主角—新娘,她个子小小的坐在轿子上非常合适,大家抬着新娘子,心里可高兴了,一个个小脸蛋上都露出了喜悦之情。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关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去尝试自己探索新的游戏玩法,所以有的孩子可能对于一个游戏就会一直是一种玩法,时间久了,孩子也会感到枯燥没有意思,但是却又想不出其他玩法或者说是不敢去尝试其他玩法。对于这种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予及时的语言引导,帮助孩子拓展思路。其实,有的孩子自己是有想法的,只是没有敢于表达出来,当老师进行了语言的引导和暗示之后,孩子们很快就给出了反应,他们让个子小小的语涵扮演新娘,让新娘子取代了那些红色的嫁妆。通过这样的一段对话互动,孩子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游戏也变得活了起来。

镜头二:

自从上次抬轿子玩得非常开心之后,来玩这个游戏的孩子非常多,大家也都有着自己很多的想法。这次去玩抬轿子的孩子主动和我说道:“老师,新娘子头上盖一块红布的。”我连忙呼应到:“是的哦,老师马上去想办法。”于是乎,我就先从保育员那里拿了一块擦汗的毛巾给了孩子先替代所谓的红头巾。接着,我又对孩子们说道:“那除了要盖红头巾,抬轿子的时候还需要点什么呢?”一个能力较强的家伙连忙说道:“我觉得还要吹喇叭,可是我们没有喇叭。”“你真厉害,吹了喇叭就更热闹了,等会自己去想想办法,看看先找什么来代替下吧。”就这样,孩子们之间展开了商量,我也对于他们游戏中所需要的东西输入进了自己的脑子。不一会,孩子们自己找了点东西开始了他们的抬轿子游戏,这个时候孩子们对于这个游戏是充满着无穷的兴趣的,有的孩子嘴巴里面还哼起了小歌曲,玩得不亦乐乎。

自从上次的游戏之后,孩子们对于抬轿子的游戏又有了新的想法和认识。他们能够根据自己从电视上、老家等地方搜集来的一些经验回忆,通过这个游戏进行表现出来。活动中,孩子自己主动与老师展开了对话,老师能够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进行及时追问,通过相互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幼儿又对这个游戏产生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并能够通过教师的鼓励自己去寻找暂时可以替代的物品。

教师反思: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关系,孩子们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也不太敢于表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作为教师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给予语言上的引导,通过对话互动及时帮助孩子寻找到新的游戏玩法,让游戏真正的能够活起来。

1.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一般的孩子对于探索尝试新的游戏玩法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给予一些语言上面的暗示。我觉得对话互动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对话的内容可以是鼓励式的语言,也可以是暗示性的语言,也可以抓住孩子的回答再进行追问。通过对话互动,让孩子能够从游戏中得到启发,也激发了孩子进一步游戏的兴趣。

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7

一、精心设计,创设情境,以趣启动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布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一个鲤鱼小精灵活泼地介绍:“同学们,济南是全国闻名的泉城。我是义务小导游,外号叫‘问不倒’,现在我要和你们一起浏览趵突泉。不过,在浏览之前,大家要先仔细读读课文,不明白的问题就问我,看看谁能问倒我!”话音刚落,全班同学立刻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读起课文来,读得格外积极、专注。

再如,教《日月谭》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同学们精神大振,我接着说“带你们去哪里呢?”然后板书“日月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又产生疑虑,日月潭?在哪里呀?那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宝岛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人杰地灵,风景如画。日月潭就在台湾省境内,你们想不想领略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潭旅游观光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在愉快而热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活动。

二、教法灵活,巧设问题,以疑促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应是注重启发引导。疑问能使学生求知欲处于积极状态,疑问越多,其收获也越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巧设疑阵,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进而激发他们主动地去读、去探、去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

如教学《古井》时,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是《古井》,而作者大部分笔墨没有写古井,这不是离题了吗?说说你们的理解。”学生带疑问,通过主动地读、圈、写、思、辩、悟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到课文中寻觅答案,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教《两只小狮子》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两中小狮子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我这样设题:小狮子在荒郊野岭是靠什么生存?懒小狮子不练功的理由是什么?狮子妈妈说的话有道理吗?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进而引导学生看图、朗读、讨论、对照、比较,结合实际,从而使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只有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

三、深入生活,联系实际,以实策动

新课改所倡导的是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科学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让生活进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让课堂走向生活,走向五彩缤纷的社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久以来,语文课一直是以讲读为主,学生很少动手、动脑,更谈不上深入生活、联系实际,这一现象导致出现了一些“书呆子”、“高分低能儿”。为此,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练习,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如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考虑到这是一篇反映自然现象的讲读课文,学生难于理解。于是设计了填空练习:大玉盘咬去了一块像(小船)→(眉毛)→()→(锣),使学生认识到月亮的形状变化,太阳转到了()的中间,()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上,就叫月食。这样,先让学生明白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再根据学生好奇,热心参与的心理,为他们设计了演示练习;拿出事先准备的好乒乓球、台球、篮球,让学生们亲自演示月食时三个天体所处的位置,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了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生动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再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后,我让学生谈谈春游本地旅游区“秦皇台”的感受,然后仿写一首小诗,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说得热烈,写的愉快。一首首小诗令人赞叹。

四、热爱学生,面向全体,以情感动

让英语课堂真正活起来 篇8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说:“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让学生对其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学于轻松愉快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景,设计一些英语游戏,讲些英语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的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

例如:我在上某课的时候:

T: Hello,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ok?

Ss: Ok!

T: Now, guess. What’s in my hand?

S1: An eraser?

T: No, it’s not.

S2: A ruler?

T: No, it's not.

S3: A crayon?

T: Open it and see. Yes. It’s a crayon. You’re a clever boy.

这种猜谜引入新课的方法,不但复习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而且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手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从而促使其动脑筋、动口。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比教师交代该节课的任务的做法要来得自然和轻松。课堂上可开展许多生动活泼的游戏,如猜谜、开火车、找朋友、击鼓传花等。在活动时强调学生活而不乱,动静有序,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注意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需要集体配合和体现合作精神的游戏。这样既可以操练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手中,体现在一个“爱”字上,古人云:“要想取之,必先与之”。爱是一稗发自内心的真诚,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融洽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声学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才会随之高涨,对英语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发挥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中。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实践证明,学生往往喜欢哪一位老师。也就特别喜欢他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因此教师要从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所有的学生不歧视,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抱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事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老师重视的、被老师所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课堂就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我們要改变老师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猜。T: What’s this in English? 有的学生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幅地图,一扇窗户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地看、想、说的条件,促使了学生多角度灵活的思维,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也就更加促使了学生不断的追求、探索知创新。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体会:

有人说,学生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能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我们的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显得重要,我们应该培养他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作业认真,独立思考的习惯,自主探索和善于提问的习惯等等。只有养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能从教学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能力,就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且真正的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做到活学活用。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让识字课堂真正乐起来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识字教学;主动识字;引导学生;教师;教学质量

识字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但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比较消极和被动。识字教学既让师生感到枯燥无味,又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人文精神。那么怎样才能让汉字的教学充满灵性,让每一个汉字成为一个跳动的音符、一幅动人的图画、一个鲜活的生命呢?我觉得教师应该为孩子挖掘更多的识字渠道,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创造更多的愉悦环境,让识字教学乐起来。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幽雅,文化氛围浓厚。比如,校园、班级、各功能室的名称;宣传标语、画廊、校风板报;精心打造的班级环境、多姿多彩的班级活动;老师、学生的姓名,作业本封面……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

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领他們走走、看看、读读、认认,汉字就以各种鲜活的形式跳跃到他们面前:校名、校风、教风、学风、教学楼名、宣传标语……小学生总是自发地被校园环境强烈地吸引和深深地打动。学生就在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活动中,快乐地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实践证明,这样引导教学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汉字的做法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根据特点,采用有童趣的教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进取的、主动的、热烈的。

有的老师在识字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记住,一般是反复让学生认读——“请你把这个字念五遍!”“每人把这个字念一遍”……在这样索然无味的气氛中,有的学生甚至打起了瞌睡。其实,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快乐识字。如(1)巧编谜语,其乐无穷。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5时,学到一首谜语:“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在导入课题时,我出了一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话音刚落,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一改平时无精打采的样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仅猜出了字谜,还了解雨的好处和坏处。(2)巧说“顺口溜”,妙趣横生。为了区分“巳,己,已”我编了如下顺口溜:开口“己”(jǐ),自己的“己”;半口“已”(yǐ),已经的“己”;闭口“巳”(sì),巳时的“巳”。通过巧编顺口溜,把学生识字过程中的难点、疑点等难关一一攻破。将识字教学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低年级学生喜爱游戏活动,引导他们在游戏中,根据自己的能力认识字词,是一种识字的好办法。另外,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或者在练习中尽量添加“娱乐元素”,使他们由被动练习转为主动练习,也是帮助学生识字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二、开发文本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掌握汉字最基础的凭借。识字教学生活化强调文本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强调文本的引领指导作用。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减少文本中学生早已熟知的内容,确定或补充文本教学中有价值的识字资源,开发文本中最有效的识字教学资源,提高识字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还可以为孩子搭建丰富多彩的识字成果展示台,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生字制作成卡片,搜集自己认识的字做成剪贴本等,把各种形式的识字成果拿到课堂上来展示,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使识字教学充满快乐生机和活力。

三、教会学生自主探究方法,乐于创造性识字

多年来,识字教学大都采用往一的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少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第斯多惠所说“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教师从最低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开始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培养他们主动发现识字方法的习惯.形成独立识字的本领.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在识字教学中,不唱“独角戏”,而是发动M桌、4人小组、小教师互教互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探究识字中,让学生总结出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法——“青、清、蜻(同音比较),请、情、晴、靖、睛、精(近音比较)”;在字形学习中,进行形近字的比较,如“晴”与“睛”、“人”与“入”、“休”与“体“、“蓝”与“篮”、“经”与“轻”、“诚”与“城”等;在字义学习中,进行近义、反义的比较,如“棵”与“颗”(近义比较)、“出”与“入”、“开”与“关”(反义比较)等;再如:换部首识字法——以“良”为声旁能组成“粮、食、娘、郞、廊、琅、浪、朗、狼”等形声字,可引导学生在辨析字形,分析结构。还有“编小故事”、“编儿歌”、“加一笔,减一笔”等识字方法,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常给学生展示生活识字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识字氛围。

总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乐在其中地参与识字教学,当快乐的学习取代了枯燥的识字过程,当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那么,识字教学就真正走进了“教学的春天”!课堂就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就业合同模板下一篇:德江县民族中学2013年校长目标考核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