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汇集民生

2024-06-28

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汇集民生(共9篇)

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汇集民生 篇1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汇集民生

11月21日,由广东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及中国互联网协会为指导单位,广东省互联网协会主办,广东互联网大会组委会iiMedia Research Group(艾媒咨询集团)承办的2014广东互联网大会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盛大开幕。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出席了本次大会,并进行致辞。他提到,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最愚蠢的时代,我们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我们要为这个时代传播正能量,服务民生的工作,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汇集民生。

以下为演讲原文:

主持人:感谢黄斌主任的致辞,接下来有请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秘书长致辞,有请。

卢卫:尊敬的黄业斌主任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来到广东参加2014广东互联网大会,这是继2012广东互联网大会之后,广东省又一次互联网盛会,我代表中国互联网协会对会议的表示祝贺。

大家知道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近几年和大数据的新技术的相互促进使我们移动互联网的信用和发展非常迅猛,正如徐总书记说的,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事业的发展,李克强总理昨天在会见互联网的企业以及学术界的一些人士的时候,也讲了,他也指出中国互联网20年已经发展成为巨大的市场,也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李克强也指出,草根创业的新浪潮,要携程大众创新、形成新形态互联网一种创新的行业,一种适合年轻人创业的行业。所以这个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由于技术互联网的本身基因所带来的元素,使得我们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我们的应用等等这些方面是非常快的,我们都在谈互联网,所有的企业都在拥抱互联网,未来的话,智能化是随处可见,我们将无处不终端。

据一个调查显示,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的终端,100亿是智能手机盒,例如苹果爱拍,所以这个时代也是智慧的时代。由于大量的服务器的运算,使得我们的机器能够智能化。现我们都知道,互联网金融正是一个热潮。广东在互联网发展的20年当中,是名列前茅的,很多的企业都落户在广东,在新的议论的变革的浪潮中,广东省也将会一直走在前面,那么中国互联网协会这几年一直致力于行业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我们立足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方面,要做一些工作。前两天我们去上海,和上海的一个区也谈成合作,我们要为互联网的创新提供一个帮助,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的一些转型,面向企业服务的生产互联网企业,还有更重要的我们的服务民生的这些互联网的一些企业,我觉得我们的互联网协会都将一如既往的支持这个企业。

那么最后我想说一句话,我们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最愚蠢的时代,我们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感到自豪,我们要为这个时代传播正能量,服务民生的工作,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汇集民生,为人造福的互联网,最后预祝这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汇集民生 篇2

摘 要: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互联网既是学习的资源、交流的手段,也是游戏消遣的工具。如何正确地利用互联网,使其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成为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健康;环境

中图分类号:G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4-0025-0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几乎所有中学生都有上互联网的经历,很多学生经常上网,相当多的学生还有了自己的博客。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互联网既是学习的资源、交流的手段,也是游戏消遣的工具。在学校里,互联网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中被广泛利用。在现代化教育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计算机网络的日新月异,对教育来说既是好事,也是问题。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低俗内容,给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成为学校教育的反作用力。

一、互联网必须加强管理

从人类社会发展看,只要是给人们生活带来效益和效率的事物都会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如此,超级市场如此,计算机互联网更是如此。随着汽车成为人类主要的交通工具,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高速公路在世界各国兴起。大约在七八十年前,世界第一家超级市场在美国问世。高速公路和超级市场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与具体的管理,高速公路会带来严重的交通事故,超级市场的商品也可能危及人们的健康与安全。这些新事物如果无控制无管理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互联网是人类一项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新事物。虽然互联网的发明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但它真正被广泛应用不过一二十年。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惊人,全世界已经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它的规模有多大,互联网已经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实际上,互联网是传播信息的高速公路,也是无比巨大的信息超级市场。互联网所具有的信息海量性、反应快速性、使用交互性、无地域时间性以及虚拟隐蔽性等基本特性,既是它的发展优势,也是管理它的难度所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实用价值促使互联网极速扩张,法制与管理远远落在后面。表面看,似乎互联网的管理没有高速公路和超级市场的管理那样急迫,但实际上,互联网潜在的危机和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仅互联网低俗内容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就无法统计。

要使互联网扬长避短、顺利发展,必须从管理和教育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要有高速公路那样的交通规则和管理人员,严格执法;要有超级市场那样的商品管理规定,保证货品的质量安全,不能供应有害商品,更不能把毒品摆上货架。另一方面,要教育互联网的使用者自觉遵守网络规则,严格守法;特别要帮助青少年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善恶,像购买商品那样,杜绝一切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的东西。

二、提高学生对互联网低俗之风危害的认识

我们希望互联网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首先需要社会加强法制和行业自律,通过专业技术手段的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的低俗内容,净化网络空间。同时在网上不断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发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使之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的宝库、健康交流的平台。

学校方面要帮助学生把好上网关,教他们在网上分辨谁是良师、谁是益友、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毒品。提高学生健康成才的意识,教育他们自觉抵制低俗之风的侵袭。过去我们说,青少年的成长主要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而现在必须要加上互联网的影响。因为网上低俗内容的侵害、上网不当造成的网瘾,足以破坏正常教育对人格培养所作的一切努力。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全人格高素质的人才,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时还要特别警惕使用互联网不当给学生人格成长带来的负作用。

如何使学生提高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自觉性,靠简单的说教和管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从根本上要提高学生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校通过举行专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面对互联网中种种低俗现象,通过小品、快板等表演形式,通过小组研讨,各抒己见,层层深入地揭露网络低俗内容的恶劣影响,提出了不少整治和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的措施。由于十几岁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熟期之间,他们对教师和长辈的说教,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父母和子女、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常常存在着代沟,如果教育者不注意教育方法,有良好的动机也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我们在学生自己探讨网上低俗之风问题的基础上,请教师和专家适当地加以点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真正起到了触动作用。北京师大附中的全体同学还自觉地向广大中学生发出倡议,坚持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坚决抵制互联网上的低俗内容。

三、悉心引导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立志成才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美好愿望和奋斗目标。在成才过程中,互联网不可避免地要发挥作用。而人作为内因则起着决定作用。谈到人的一生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时,人们常常引用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也可能荒废在嬉戏之中;事情由于认真思考而成功,又可能毁灭于随意。这句话对使用互联网有着非常好的警示作用,面对互联网我们要“勤”要“思”,防“嬉”防“随”。

那么,如何保持上互联网的正确状态呢?首先,要提高上网的目的性。人做事一般是有目的的,比如,上网为了查找某方面资料,那么,我们要坚持住这个目的,完成任务后立即退出,不要在网上毫无目标地漫游闲逛。其次,要增强上网的时效性,即增强上网的时间与效果观念。人生的时间是有限的,特别青少年学生自制力差,上网之前必须有一个时间计划。如果没有时限地上网,时间会不知不觉地流失,效果与时间之比会越来越差。无益的上网无异于慢性自杀。因此,最好规定每周或每天上网的一个最高时限,而这个时限要与花在工作生活上的时间合乎比例,坚持上网的时间只能少不能超。再次,上网要有一定的警惕性,网络无论如何清理,有害的东西也不可能除尽,如果青少年不加防范地浏览低俗内容,很容易受其污染和毒害。因此,广大青少年要自觉远离有毒的信息源。最后,文明上网、健康上网要有自觉性、自律性。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大多数网络游戏、大部分网站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强吸引力,不惜耗费用户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增加自己的点击率。如果我们意志薄弱,就会被网络牵着鼻子走,越陷越深,乃至成瘾,到时悔之晚矣。古人讲“慎独”,就是要人们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更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上互联网往往是在个人独自环境下操作,“慎独”也是对现代人上网的一个有益提醒吧。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收获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学生体验的东西从网络虚拟活动中绝不会得到。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参加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少在网上聊天;多参加社会实践,少在网上空想;多参加文体活动,少玩网上游戏。要提倡多读书精看网,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上网就看那些有用的、必须从网上才能得到的信息。上网就是要发挥网络信息传递及时、查找资料便捷的优越性,但要避免由于信息海量,盲目浏览造成时间浪费的弊端,警惕虚拟手段可能造成的欺骗,杜绝色情、暴力、迷信等低俗内容对人的侵害。因此,上网必须有节制,特别是对青少年,一定要制订控制上网时间和内容的措施。

四、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学校要建好自己的校园网,这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基础工程。过去学校里有学生自办的广播站、电视台,现在要支持学生办好自己的网站。在这个问题上,学校领导和教师们有一个担心,学生自己办网站会不会也充斥低俗内容。实际上,学生自己的网页博客已经大量存在,校内不办,它们就栖身在社会的不同网站之中,由于疏于管理,低俗内容确有出现,使得一些洁身自好的学生不敢涉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支持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在校园网中组建自己的网站,让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班级、同学都可以在其中开辟博客,发表自己的感想、收获、作品、成果,交流学习成长的经验体会,即使出现了一些低俗问题,我们也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识别力、免疫力。学生网站学生管,学校从宏观上加以指导与管理,相信一定可以办成健康、文明、绿色的网站。我们要发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网站、管理网站,这样既可以不占用他们过多的时间,而且还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IT方面的后备人才。

青少年学生是互联网最积极的参与者,但又可能成为互联网低俗之风最大的受害者。因此,我们坚决拥护和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的治理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希望能坚持下去,使互联网保持清洁。我们也希望整个社会行动起来,关心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丰富互联网的有益内容,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让幼儿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 篇3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提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而在学习纲要之前,我们的教育活动并没有做到形式多样,去有计划的引导幼儿,现在回想起,会有种不称职的感觉。我们班级有一名小女孩,名叫丁雯婧,性格很内向,入园三个多月了,在班级几乎不怎么说话。询问家长后,才知,宝宝在家的性格很活跃,并不像幼儿园这样,这时便对她有了更多的关注。

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组织了幼儿最喜欢玩的呼啦圈,孩子们都很有秩序的排着队去玩,可丁雯婧小朋友却呆站着一旁。我轻声走过去,询问道:“丁文婧,你为什么不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呢?”她看着我,没有任何的表情。我轻轻的拉过她,又询问了一次:“你喜欢玩这些呼啦圈吗?”我以为她会依旧不说话,却出乎意料的听到她说道:“这个,上次玩过了,我不喜欢玩了。”听到这些,我顿时傻眼了,这个几乎平时不说话的小女生,一开口却让我失措,不知该如何往下接。活动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一下:原以为这样彩色的呼啦圈,会让小班的孩子特别的喜欢,殊不知,任何一样事物,都有它的新鲜感与难易度,尤其是对幼儿来说,如果在组织活动的同时,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充分的考虑幼儿,注重活动的趣味性,那么就不会出现我与孩子对话的那一幕了。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将呼啦圈与其他的晨间材料相结合,让彩色的呼啦圈在红色的木板上滚动起来,幼儿瞬间就觉得很新奇,在说明游戏的规则与玩法后,就请幼儿示范,孩子们玩的可开心了,站在一旁的我,偷偷的向丁雯婧的方向瞄了一眼,竟发现她也玩的不亦乐乎,嘴角还不时的露出了微笑,这样的结果是我未预料到的。

由此说明,任何一节教育活动,教师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然后再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去进行设计与创新。

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倾听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心灵碰撞、灵魂交融的过程。”而我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更应该弯下身段、平视孩子,以孩子的语言去学会倾听,去学会了解,去学会走进,去学会感悟,让我们真正地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工作,有时会因为缺乏耐心,而未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很“特别的孩子”,他的名字叫胡泽宇,入园的三个多月,每天早上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哭,只要一起床背上书包,哭声就开始了。因为是小班,在入园前,我已经做好了孩子哭声一片的准备,但没想到时至今日,依旧如此,渐渐的我的耐心也达到了极限。

记得一次区角活动,孩子们都在拿区角牌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的幼儿在玩鸡蛋宝宝找朋友、有的幼儿在玩喜洋洋吃饭、而有的幼儿在玩桌面玩具,整个班级的秩序都很仅仅有条。可刚没一会儿,不远处就传来了哭声,条件反射的我,立即向胡泽宇小朋友的座位望去,果不其然,他又开始“特别”了。我轻轻的走过去,俯视着问道:“胡泽宇,你怎么又哭了,为什么不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不问还好,这一问,哭声就更大了,班级其他幼儿也跟着起哄了,一下安静的班级,瞬间开始嘈杂了起来,心里莫名的火气一触即发。为了让他的哭声能停止,我再一次的说道:“不许哭了,在哭晚上就不要回家了。”我以为会有预想的效果,却不曾想,哭声再一次提升了一个分贝,整个班级顿时变成了一个“交响乐团”,哭声笑声一片,心里的火气也一下窜到了头顶,气冲冲的把他拉到一旁,抱在了怀里,拍了拍背,咦,哭声竟然小了许多,我很惊奇,小声问道:“你喜欢玩这些游戏吗?”“喜欢”他也小声说道。“那你为什么哭呀?”“我想玩那个”。看着他泪汪汪的大眼睛,心里突然扑哧笑出了声,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接着我又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潘晨昊与臧嘉睿小朋友正在玩喜洋洋吃饭的游戏,顿时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在设计区角牌时,生活区的喜洋洋吃饭游戏,是为了让小班孩子在游戏中,以竞赛的方式比比谁吃的多,以此来达到幼儿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在进餐时的速度与多少,所以只设计了两张区角牌袋,而这个游戏已经被幼儿选走了,所以胡泽宇小朋友就没有玩到,不善言表的他只能一个人哭了起来。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一味的只看眼前美好的,而忽略了那些即将成为更美好的人或事。如果在区角游戏开始时,我能关注到每一位幼儿,合理的去解决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相信班级的孩子都可以成长的更优秀。事后,我与胡泽宇小朋友一起,以商量的口吻去与潘晨昊和藏嘉睿小朋友交谈,问他们什么时候玩好,我们排队也想玩这个游戏,他们也很大方的说道,“胡泽宇,给你玩吧”,这时的胡泽宇小朋友脸上才出现了笑容。事情虽然解决了,但在我心里,却有了很深的感触:胡泽宇小朋友的哭声为什么从大到小,这与教师的引导有直接关系,我以一个成人的姿态去俯视他,呵斥他,无形中也就与孩子有了距离感,陌生感,聪明的教师就应该与孩子平视,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安全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有效的去倾听幼儿,学会细心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并适当的给予指导,既不让孩子感到我们在干涉,又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恰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相信在《纲要》的学习与指导下,我们的教育活动会开展的越来越好,让每位幼儿都能真正地成为活动的主人!

单位:向山镇中心幼儿园 姓名:朱丽丽 年龄:25岁

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篇4

一、环境创设的标准以幼儿为主

许多幼儿园也重视环境的创设和教育作用,经常开展环境创设的考核活动,活动中教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一双双灵巧的手制作出了美丽精细的环境陈设。开学之初某幼儿园的教师在活动室内布置环境,画的画、剪的剪、贴的贴„„孩子们在生活老师的看护下有的在看图书、有的坐在小椅子上东张西望、还有的跑到了老师身边看老师做东西。宁宁看着老师手中的美人鱼说:“我觉得美人鱼戴上金色的头发更好看。”老师头也不抬地说:“你懂什么?黑色的头发配上五颜六色的鱼鳞才好看。”听了这话宁宁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老师开始往美人鱼身上贴鱼鳞了,那是一些涂了五颜六色的贝壳,宁宁看了很喜欢,想去摸摸贝壳,伸出的小手还没碰到贝壳就被老师拦了回去:“哎,这可不能碰,颜色碰掉了就不好看了”。说完这话她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其他孩子说:“这些美人鱼贴到墙上以后大家能不能用手去摸?”孩子们听懂了老师反问句里的否定意义,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听到回答,老师满意地笑了。宁宁失望地看了看老师,掉头走开了。经过老师们的精心制作,美轮美奂的美人鱼诞生了,因为害怕孩子们触摸破坏美人鱼的美丽,老师们决定把美人鱼贴在墙的上方—孩子们碰不到的地方,这样美人鱼就可以长时间保持美丽了。刚开始的几天孩子们还挺新鲜,经常抬起头看墙上方的美人鱼,可是没过几天,可能是因为仰着脖子看东西太累了,很少有孩子再去看美人鱼了,大家都忽视了美人鱼的存在。老师觉得很委屈:现在的孩子真难伺候,费这么大劲做出这么美丽的东西,居然没人欣赏。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看出:老师们因为忙于布置环境,将幼儿的活动放于次要位置。环境创设的过程及标准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成人化倾向,环境布置的标准由教师制定。当幼儿就美人鱼的头发提出异议时,老师想都没想就给否决了,这无疑让孩子感到很沮丧。幼儿的创造力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幼儿的参与热情得不到积极的回应。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采取了“一言堂”的形式,什么事教师说了算,儿童只是一个被动的观赏者、旁观者。幼儿不但不可以随意玩耍触摸环境陈设,而且还要远离美丽的环境陈设。那么试问,这些美丽的适合于成人眼光的环境对儿童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幼儿每天到园看上几眼,记住这些美丽的东西是××老师做的,××老师的手有多巧?显然这些不是我们创设环境的初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艺术教育中要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幼儿园环境是属于孩子们的,因此在环境创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和建议,不妨蹲下身子听听幼儿的喜好,不要越俎代庖,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和兴趣来决定幼儿的欣赏范围,从而于无形中扼杀了幼儿的创作激情和能力。只有让幼儿发挥环境创设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幼儿从环境中学习的积极性。否则再美的环境陈设也只是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摆设,幼儿从中得不到任何的乐趣和学习经验。那么如何定位以儿童为主体的环境创设呢?从幼儿的生理和学习特点来看,幼儿喜欢新奇的、变化的东西,因而环境创设要富于变化和新意;从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的创作激情创设出符合幼儿兴趣的环境;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注意听取幼儿的想法,切忌实行“格式化”“一言堂”,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意志、想法通过自己的双手付诸于实际作品中。另外还有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幼儿的身高局限了他们的视域,因而环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视线。上面案例中教师把美人鱼贴到高处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高处不胜寒”,再美的环境陈设如果不被幼儿欣赏分享,那只能算是一堆废物。综上所述,教师在酝酿环境创设的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把幼儿看成环境的主人,那么我们的环境创设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二、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

今年上半年我班准备创设和春天有关的主题墙,主题的活动内容有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和泥巴墙》、手工、绘画等。创设环境前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个讨论活动,讨论中幼儿得知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创作主题墙,现在征求他们的意见,主题墙上应该布置些什么东西?怎么布置?讨论中幼儿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少的想法和建议。教师一一给予了肯定,尽管其中有些想法建议不太合理,但我们没有加以否定,因为那样做的话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创作积极性,我们决定在实际操作中让幼儿自己认识问题,从而加深印象。首先根据大家的建议把故事《春雨的秘密》、《牵牛花和泥巴墙》的内容搬到主题墙上,孩子们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有的用彩笔画起了小雨点,有的用橡皮泥捏起了小雨点,还有的用剪刀剪出了各种各样的小雨点。手工折花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经过他们的创作和发挥,牵牛花有了各种颜色和形状,就连篱笆墙也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作品贴到了墙上,转眼间一面色彩斑斓的主题墙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孩子们满足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自豪感和成就感。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灵感,我又询问孩子们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贴到春天的主题墙上,孩子们有的用皱纹纸做了一朵桃花贴到墙上,有的用纸折了一只小鸟送到主题墙上的大树上,还有的在主题墙上画了几只小蝌蚪、几只蝴蝶、几只蜜蜂„„就这样一面主题墙被大家布置得满满的。

一面主题墙如果单靠老师一个人来实施,不但工作量大,时间消耗长,而且因为老师忙于布置主题墙,不会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孩子们能做的就是盲目等待与观望,从而形成了幼儿活动时间的隐形浪费。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环境创设,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显然聪明的老师都知道选择哪种做法。通过师幼合作、吸引幼儿积极参与环境创设这种方式,幼儿不仅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而且是在进行实际的学习和操作,这样环境创设就不仅仅是一个目标,而是幼儿的学习机会和锻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必组织专门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使幼儿得到某些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环境,推动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

教师在环境创设中做到了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尊重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这样是不是就挖掘了环境的教育作用呢?其实不然,我们要把静止不动的环境陈设变成幼儿的学习伙伴,形成环境和幼儿间的互动,这才完全挖掘了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园互动活动中,几个巧手妈妈编织了一些小毛衣、毛裤、帽子、鞋子„„,老师把这些编织物挂在了活动室显眼的地方。按照预定的活动目标,老师猜想幼儿看到这些东西,肯定会猜测是不是自己的妈妈编织的,从而引出交流讨论:我的妈妈手真巧,我的妈妈真能干,激发对妈妈的崇拜、热爱之情。可是一整天下来,只有几个孩子跑过来看看,并没有更多的孩子对妈妈们的作品感兴趣,更别谈提问、交流了。这个案例中,教师在环境创设前没有和幼儿有任何的沟通交流,在环境创设后没有给予幼儿任何的指导和提醒,致使环境成为一种摆设,没有达到预设的环境教育目标。如果老师在活动前就和幼儿进行谈话,让幼儿知道老师请他们的妈妈编织衣物,并且还要把这些衣物展示在活动室内。通过谈话,幼儿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期待感,这种期待感会一直延续到环境的完成,随之而来的新鲜和好奇会引导幼儿进行下一个由环境而引发的交流讨论活动。由此我们看出,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让幼儿与环境发生充分的作用。

2.环境陈设要有利于引导幼儿活动

(1)不要让环境陈设成为幼儿活动的绊脚石

环境创设决不仅仅是幼儿和教师兴致所至的摆放和罗列,它需要教师有运筹帷幄的思考和统揽全局的能力。环境布置能不能让幼儿深入而又有序地进行活动,幼儿能不能在活动中放开手脚、不受环境陈设的限制,这些问题在环境创设前教师就要做到胸有成竹,尽量不要在幼儿和环境进行互动时才发现问题给予补救,从而影响了幼儿的活动兴趣和效果。例如老师在布置区角游戏“动物天地”环境时,在“动物天地”门口贴上了四双小脚印,这就意味着只能有四个小朋友进入到“动物天地”里面游戏。当四双小脚印上放满了四双小鞋子以后,轩轩也想进去玩,可是他知道自己的鞋子没地方放了,所以轩轩只好在“动物天地”门口观望、徘徊,始终没有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师设计小脚印的出发点是为了增加游戏环境的趣味性,她可能没有考虑到小脚印会成为限制幼儿活动的“罪魁祸首”。幼儿进行游戏时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是老师通过的语言告知幼儿的,还有的则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布置中。这样就要求老师在环境创设前就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幼儿游戏时出现的各种和环境陈设有关的矛盾和冲突,环境陈设力求做到既美观又合理,既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引发幼儿投入地进行游戏活动。只有这样,环境创设才能在幼儿活动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还是那句话,环境创设要紧紧围绕幼儿的真实需求展开,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2)环境创设的空间和时间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幼儿园游戏环境应该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时间阶段陈设出来,比如在陈设区角游戏环境时,如果把比较热闹的角色游戏“美食天地”和比较安静的益智游戏陈设在一起,势必会造成游戏间幼儿的相互影响。益智区的幼儿无法专注进行益智活动,在“美食”的诱惑下,他们很快就会放弃益智游戏,加入“美食天地”的游戏活动,这样又会打破“美食天地”的人数规则,从而影响“美食天地”的游戏效果,这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老师在环境创设之初考虑到这点,将热闹的“美食天地”和同样热闹的“美美发廊”陈设在一起,那么游戏中不但不存在相互影响,而且还能促进这两个游戏间的互动,“美食天地”的孩子在品尝过美食以后,可以到“美美发廊”做个漂亮的发型。同样“美美发廊”的幼儿也可以在做完发型以后到“美食天地”品尝美食。不但如此,诸如此类的游戏环境都可以陈设在一起,这样就会促进游戏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游戏环境空间上的合理陈设可以提高游戏的教育作用。

有不少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幼儿对她们辛苦创设出来的游戏环境不感兴趣,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环境陈设不够美观,不能吸引幼儿的眼球;还有的是因为游戏项目本身就不能吸引幼儿; 但是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游戏环境陈设在时间上的一成不变,教师没有随着时间阶段的变化而更换各种游戏环境。例如游戏“玩具超市”连续陈列了一周,孩子们连续玩了一周,等到第二周老师再将“玩具超市”陈列出来,你说孩子们还会对它感兴趣吗?就象每天都吃同样的菜,胃口都没了,当然就不愿意再吃了。如果我们把各种游戏罗列出来,统筹规划、制定出一个计划,每天都能布置出不同的游戏环境,将各种类型的游戏全面而又不雷同地穿插于每一周的每一天,不断更换花样,不断给孩子以新鲜感,那么孩子的活动兴趣又怎么会消失呢?教师在环境创设中不但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灵活机动地从空间和时间上加以考虑,力求环境创设更加有利于引导幼儿的活动,更加有利于促进幼儿和环境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我们预想的环境创设对幼儿的教育目标。

让助学贷款成为真正的公共产品 篇5

让助学贷款成为真正的公共产品

作者:李吉明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3期

近年来,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现象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催还欠款难度的增加,学校,银行对欠学生采取了一些惩罚措施,高校扣押奖学金、扣发毕业证书,银行公布“欠款黑名单”、提起欠贷诉讼等。这自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逃单一族”时,“天之骄子”的形象自会受到影响。但大学毕业生欠贷的主要原因,却是因为就业难和收入低。一位大学生2004年向银行贷款6000多元,按双方约定今年应该偿还。但毕业后,该学生在一家公司当文员,每月工资只有800元左右,根本无力偿还贷款。该学生说,现在接到银行的电话就害怕。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在很多欠贷大学毕业生身上都会体现。

而对银行来说,大批拖欠不还的贷款,的确会对他们形成一定的压力。作为商业银行,追还欠贷合理合法,可欠贷人又拿不出钱来还,这样一来,助学贷款政策就出现了困境。这一困境从何而来,如何才能解决其中难题。

实施国家助学贷款,保证贫困大学生不因学费问题而辍学,无疑是一个人性化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助学贷款是一个公共产品的提供。既然是公共产品,就要由政府来提供,即使政府不直接提供,也要由政府来承担成本。但问题是,这个公共产品却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压”给银行,制度的形成,没有商讨,没有对话,只是单向的行政权力意志形成的“规则”。政府要银行提供贷款,要银行承担社会救助的成本,政府自身不承担什么责任,于是,制度的执行出现问题,自然难以避免了。

所以说,助学贷款制度的困境,来自制度设计本身,在于制度的责任主体不明晰,在于政府在这一制度中的责任缺位。政府本来在教育上的投入不够,因为投入不足,学费偏高,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学业,就得靠银行贷款,就得背上沉重的债务,让他们一走出校门,就面临很大的压力。而当他们还不起贷款时,债务就变成银行单方面的成本,成为他们的不良贷款,或被计入投资失误,这对银行当然不公平。

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 篇6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让阅读奏响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情阅读,通过感情阅读,使他们陶冶情操,感知课文内容,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中充满韵律美的文字同时,将内容在头脑中转化自己感受到的视觉形象,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心中最真实淳朴的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教程》中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地思考。”这就对小学语文课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差异,张扬学生个性,使其在民主、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阅读课文。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教师不要过多地对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而是给学生阅读的环境,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对司马迁人物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通过让学生在课堂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来相互探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在必要时加以引导,使课堂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的活跃气氛。

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即使是简单易懂的课文,深入阅读也会发现问题。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字句下感受独具匠心的巧妙。学会深层次品读课文,去粗取精,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的阅读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太局限,仅围绕课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阅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读的课外书写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或阅读有感,在拓展阅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抓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这一点,从各方面创造良好的阅读空间。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阅读成为“悦”读。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研讨者 篇7

一、营造平等的“对话情景”,促进师生平等的心灵沟通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研讨者的基础

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交流。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可以把教师角色定为“导游”、“主持人”以及“导演”、“舵手”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角色,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教师态度要温和,平易近人,切忌简单粗暴,学习上要耐心辅导他们,生活上时时刻刻去关心他们,这样就会使学生敢于接近老师,使之成为亲密的伙伴,你的课堂就是他们活动的乐园,学生就敢大胆地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高。这样一来,学生敢做敢想,积极发言、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并感到轻松愉快。

二、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成为研讨者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将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如果学生没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讨,因此,激发学生兴趣,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坚强动力,怎样做呢?下面是我对激发兴趣的几点看法。

1.时刻注重散发教师个人魅力当是“激发兴趣”的首要因素。古语有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我以为,就教师这个职业而言,个人魅力的内容是丰富的——渊博精深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言语;大方得体的举止;高尚远大的人生观;张弛有度、赏罚分明的制度观;就事论事、一视同仁的评价观……必要时,当勇于与自己的学生同甘苦,共患难,有仁有义,有情有信。

2.把语文课堂转变为“情感课堂”。人是感情动物,人的情感是相互的,你喜欢对方,对方便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你。你于对方有情,对方自会对你有义。十几岁的中学生更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群体。“情感课堂”又该是怎样一个课堂呢?一是欣赏。欣赏的语言,欣赏的眼神,欣赏的手势……万事万物皆有其两面性,我们当以马克思唯物主义观待之,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容的心胸处理每一个问题,以发展的思维期待每一个生命,因为,“人,总有他生存的理由”;当教师看到学生有进步时,哪怕是一小步,老师都要千方百计去鼓励他,表扬他,这是让学生学习研讨的一种兴奋剂。二是笑。笑代表着美好,代表着赞同,代表着成功,代表着进步……有它,学生的心和眼都会向着你。

3.将语文课堂由“理论课堂”转变成“实践课堂”。什么是实践课堂?是不是一定要到山里砍柴种树才叫实践呢?我以为,能实实在在地收获些东西就是实践,实践就是要有一种有收获的感觉。有哪个老师不知道“课堂应该生动起来”的道理呢?只是苦于无计可施罢了!我以为,“生动”的第一要素不是“教师能力”,而是“学生兴趣”。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当属学生之成就感。于是,如何给学生以现实可握的成就感应当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要一题。学生心智的成熟期在中学的中、高年级,高三有着应试的压力,相对来说,高一、高二就成了最佳的“土壤”,因此我坚持把每天上课前3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体验收获的喜悦,同时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或背诵讲解一首唐诗宋词,或上台口述一则见闻,或评论一个话题,或唱一首歌,鼓励学生敢说敢讲,多观察、多留心周围事物等。

三、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研究学习的机会

1.加强和改进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既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理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准备,又可让学生学得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预习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强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在讲授新课前,会根据不同的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让学生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材料,使学生在收集与归纳中,结合背景材料,初步理解文章的主题,为讲读教学打下基础。如《荷塘月色》一课的预习,学生根据注释和课后的短文,收集整理有关朱自清的经历、主要作品、发表时间,加深对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心态的理解。朱自清不满于现实的黑暗,但又看不到光明的未来,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此去寻找宁静,而最终不得宁静。从而悟出《荷塘月色》反映的正是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2.改进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可采用“精讲多议”的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既可在讲的基础上议,也可在议的基础上讲。也可采取“筛选信息”的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

四、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改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问题的难易度,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研究,畅所欲言,大胆想象,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说套话,点点滴滴都可以。说错了,切忌挖苦、讽刺,否则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研讨时,限制不要太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任何问题学生只要找到自己的理由就算进了一大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重点放在后进生上。总而言之,让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要给足,不要把学生的手脚捆得太死,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去研究了。

课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是课改后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结什么呢?小结收获,小结学法,小结发现等。质疑什么呢?质疑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评价什么呢?评价教材,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等。一句话,凡属于学生的问题就要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评价。在班上,我设计了许多统计调查表册,主要是记录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多少。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观察,发现问题,不懂就问,有疑问就去研究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言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班内同学人人喜欢,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几点,是我采用的方法,可以这样讲,这些做法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实把学生当成了学习中的研究者、探索者,硬是落到了学生的“研”字上,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相互竞争,刻苦学习,共同研究的氛围,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改的有力措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新型人才获得大面积丰收的关键,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扎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倡议: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研讨者。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篇8

一、导语让学生入境

导语是一堂课的“序幕”,是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新课导入的时候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有利资源确立引入的方法和手段,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开始播放一段地震课件:画面上一位父亲的身影在废墟中艰难地挪动着杂乱的石头,成串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滴落下来,可他仍在努力地挖着……这时《父亲》这首歌在教室里响起,画面上陆续出现以下问题: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能给这幅画面取个恰当的名字吗?这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探寻作者是怎样写地震中的父子之情的,接着领会文章的主旨。学生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自然会萌发创造性思维。

二、活動让学生参与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等亲身参与课堂实践的全过程。

1. 让学生动脑想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是思之起,学之端。”要允许学生质疑,为创新提供条件。传统教学对学生管的过严,限制过多,其实这样阻滞了学生的创造性。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去想,想法越有新意越好,大胆质疑、解疑。

如教学《穷人》一课让学生看题目质疑,学生提出:“穷人”是什么意思?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为学生理解课文把握了方向和目标,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理解文中桑娜抱回孩子时心情很矛盾,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桑娜家的状况,理解她家当时的困境。学生在了解文章的中心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课文是怎样写桑娜和渔夫的淳朴善良的?文中两次写了桑娜在“沉思”,她在沉思什么?文中两次写到渔夫在“沉默”,他为什么沉默?这样写与表达中心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想象理解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2. 让学生动口说

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嘴巴得到了空前解放。学生举手可以发言,不举手也可以发言;坐在座位上发言可以,站到讲台上更好;在课内小组讨论好,回家跟父母邻居讲更好;要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发表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孩子充分的言论自由。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播放了有关各种“鱼”的视频材料,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这条鱼全身上下碧蓝碧蓝的,太可爱了!有的说:大家看这条鱼,身上长满了斑点,像豹子一样,游动的时候尾巴一甩一甩的,真有趣!有的说:看那条鱼,眼睛鼓鼓的身上长满了刺,尾巴长长的,真好看!有的说:这里的鱼太多了,而且各式各样的,多得我都看不过来了……学生们越说思维越开阔越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就易理解了。

3. 让学生动眼看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主人

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若干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已在我们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每个老师几乎耳熟能详:以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走人我们的课堂,真正解放学生,解放我们自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并不多见。问题出在哪里,该怎样去做?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4月26日在镇教委杨主任的带领下,我有幸又一次来到了课堂改革先进学校杜郎口中学取经学习。带着学习研究的心态,这次我重点听了三节课,前两节是我同行的课——语文课,第三节听了一节生物课。三节课的观摩学习,再次深深地触动了我。

前两节是同一位老师上的课内阅读课。课内阅读课一直是我探讨的课型。这位庞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是《安塞腰鼓》。

第一节课,一上课老师首先播放敲击腰鼓的声音。听了之后,教师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听了鼓声后,你有什么感想?随后老师播放《安塞腰鼓》的示范朗读。在震撼人心的鼓声和感情饱满气势雄浑的朗读之后,学生思考片刻,教师要求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不用举手,想说即到讲台前,你下我上,基本不用老师点名。有说“感到震撼”的,有说“感到气势磅礴”的,有说“感到铿锵有力”的……学生这种勇于展示的精神让我佩服。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感情饱满地诵读,话音未落,学生立刻行动起来,有结对练习的,有自行朗诵的,课堂立刻充满了热闹的诵读声。有的声音洪亮慷慨激昂,有的附加手势声情并茂,只有我旁边的两位大概是内向型的学生,声音不大,但也在小声朗诵着。大约五六分钟后,教师一声“哪位同学到前面展示”,立刻就有奋勇当先者站在讲台前,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诵起来。其他学生一下子围在了讲台前。他们大都是背诵的,老师允许想不起来时旁边学生提示。学生铿锵有力的朗诵吸引着教室里的所有人,教室鸦雀无声,一个女学生的表现更是优秀——声音洪亮,夹杂着手势,朗诵后便是一阵阵鼓掌声。“你看人家的学生这么好,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这样?”丁老师不禁感慨道。“我们的学生也可以!”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因为我一下子想到了我曾指导学生学习《理想》这首诗的情景,二班的毕心仪、田冰等学生的表现不也是很优秀吗?但他们声情并茂的诗歌朗诵却惹来那些调皮的小男生们起哄:“哎,哎……”作出起鸡皮疙瘩呕吐状,以至于下面的朗诵难以再有这样的精彩。“是呀,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这样投入诵读中去?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在这样有秩序、有文学味的氛围中进行?”我不由得自问。

也曾到区某中学听过一位名师的一节课,朗读的过程也与这节课形似,但结果却是不同的。学生朗读时坐在自己座位上,畏手畏脚;展示时,虽然也可以几个人一组,但站在座位里,那激情丝毫不能展示出来。与杜郎口中学学生的放松大方,自信投入不可同一而语。

是什么束縛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这样缩手缩脚、畏首畏尾?让我们的学生这样不自信、不大气?

第二节课,进行文本赏析。老师做了一个课件,但没有打开。只好让学生直接进入自主赏析环节。学生拿出一个日记本,开始自主合作学习。我很好奇,拿过学生的本子浏览起来。几乎每个学生本子里的内容都是双色笔写成。字迹工整,一笔一画地完成。内容大致分为:字词积累、文学常识、词语积累、语言赏析、文本赏析等等。顺序不尽相同,有的更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在每一篇学习之后,还有学生的总结、反思,很有特色。在观看中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么认真的学生,基础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语文成绩怎会差了?”反观我们的学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字迹潦草,写点字就嫌累嫌烦!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们查字典的查字典,写的写,也有小声交流的。然后在本子上写着,双色笔熟练地变换着。老师在各小组间巡视着,偶尔与学生交流讲解着。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自主学习课。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可以说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一些会赏析的学生,他们本子上留下的是工整的语句赏析;那些不会赏析的学生,他们本子上留下的是一些字词的积累。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担心好学生理解不全面、不透彻;担心差学生不知怎样理解,白白浪费时间。因而不时要给学生解释,甚至干脆让学生停下来听老师讲解,记笔记。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又会有多大作用呢?想想,这样的做法,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善于思考,好的学生把答案记一记,在头脑里留下一些印象。差学生把答案记下来后便扔到一边,完事大吉。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却在减弱,变成了只知张嘴等着食吃的雏鸟,问题一出,就眼巴巴地等着老师的现成的答案。

而杜郎口中学老师的这节课,虽然有些学生没有赏析一个句子,但至少他们在动手查字典,动脑积累一些词语。这要强于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在那无休止地讲,学生大脑在神游或无所事事的一节课。相比较而言,他们还是有收获的。

第三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扇形状围在展示教师周围学习的情景。当自主学习后,学生到某一板前展示讲解,学生会迅速围上前去,动作是那样迅速,没有多余的声音。对这学习的形式感慨万分。我们的课堂向来是一板一眼的,即使学生到前面讲解,其他学生也是坐在那里听。即使看不到,也得坚持。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学习机会呢?学生近距离地与同伴交流,会更自信、更亲切!那种感觉绝不是一个人站在前面的孤独吧?

“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我们这些老师,是否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是否让出了“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不能不反思!

老师们,走下讲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读去说去思考,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上一篇:常路镇创建园林小城镇工作总结下一篇:市县所三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使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考核工作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