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通用8篇)
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 篇1
江阴二中:这个教师节,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
又一次旭日东升,又一度秋风送爽,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果实飘香,又一个期待的九月祝福满堂。9月10日,江阴二中校园彩旗招展,鲜花飘香。上午9:00整,全校师生齐聚操场,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教师节庆祝大会暨优秀教师颁奖仪式。仪式在初一(4)中队的诗歌朗诵《老师,您好》中拉开帷幕,张校长代表校长室送出了教师节的祝福,并感谢二中的全体教师在学校发展和建设中,付出了满腔的热情,火热的青春,辛勤的汗水。他号召我们的同学靠自己的努力换来更大的进步,作为对老师辛勤工作的回报。接下来校长室成员为2012年度学校“优秀团队”和“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十佳青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少先队员为所有获奖成员送上了鲜花。
会后,很多老师表示参加了本次活动很受激励。社会的重视,学生的尊崇,学校的表彰将继续激励自己发扬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蜡烛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创新,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行风评议大潮中,二中教师定会用“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区” 的扎实行动,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以才华智慧折服学生,以奉献精神感染学生,自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争当师德模范标兵。这个教师节,让高尚师德成为二中校园最美的风景。
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 篇2
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挖掘、如何向学生传递课文内容中蕴藏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维之美, 笔者认为当从每堂课的导入开始, 当从课堂导入中渗透美育思想开始。如何在课堂导入中巧妙地渗透美育思想, 为学生留下一堂不完美的, 令人震撼的, 历久弥新的思想政治课, 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抛砖引玉, 明理启智, 创设课堂导入的思想美
《哲学与生活》有一课的课题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导入这一课时, 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 大意是:一天, 上海街上一辆公共汽车突然熄火, 驾驶员请求乘客们下车推一把帮助发动, 请求来请求去, 下来推车的是一群去春游的小学生, 大人一个也没有下车。小学生们鼓足吃奶的劲儿竟然推动了这辆挤满大人的车, 而当他们上车一看, 他们原先的座位早已被大人们抢走了。在讲完这处故事后, 我插入了这么一段话:“孩子们推车, 我想, 要感谢他们的老师, 感谢安徒生和诸多美丽童话的构建者;也要感谢他们的父母,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世界的丰富, 这些父母自己有可能已成不了不肯推车的大人, 但他们心底还会埋藏着一个有关善的梦影, 并把这份美与善洒播到孩子们的心中。”这保故事, 这段文字, 在当时给同学们一个极大的震撼, 让他们古籍这个物质社会所正在一点点流失的善良与美好, 使他们心底升起一个声音:我要保留孩子的纯真, 为这个社会送去一些真情与爱心。而这个声音, 正是对课题的一个最佳的诠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声音也支撑着所有信善信美的人对一个社会进步的理想与信念。
二、巧用诗辞、陶冶情操, 创设课堂导入的人格美
完美人格、完善其身, 培养人产美好、和谐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使人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 是美育的最终目的。美育能用美的各种形式, 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 进入高尚的美的境界, 从而实现对美好人格的建构。在政治课导入环节中, 巧用诗辞、典故, 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建构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是社会的产物, 作为国家的公民, 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讲授“国家利益和个利益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 我以一句众所周知、寓深远的诗为导入, 那就是范促淹在《岳阳楼记》中的点睛之笔:但是对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 却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使学生充分地意识到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就必须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三、锦心绣口, 含英咀华, 创设课堂导入的语言美
在授课过程中, 若能语之透彻、语之准确、语之优美;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味, 通过教师情趣盎然的描述、精辟独到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 把学生带理瑰丽的知识殿堂, 使教学语言如同一门艺术一样为我们带来美的感受和美的期待, 那么这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讲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热点专题时, 我用这样一段话作为导入:“同在一片蓝天下长大, 森林小溪大草原围着我的家。……共同的天, 共同的地, 圆圆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是一首歌词的内容改编过来的一段文字, 丰富的情感、徐缓的语速、优美的文字、快乐的心情、动人心弦的意境, 使学生沐浴在美的遐想之中, 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并感兴趣。
四、穿插影音、营造氛围, 创设课堂导入的意境美
形象性是美育的特征之一, 这一特性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 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 营造直观、生动的意境来实现的。为知识的讲解增添了深刻性、形象性、直观性和美感倍增的生动性, 也无形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高二哲学第三课的主师是矛盾, 在讲《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一框题时, 我用多媒体结合陶渊明的《桃桦源记》制作一个较为生动形象的课件。在导入之初, 我记学生先观看这个课件, 为学生营造一个逐水行舟、落英缤纷, 阡陌交通的美丽宁静却充满矛盾的“世外桃源”……使学生清楚一个哲学道理: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即使是所谓的“世外桃源”也不例外。
五、兼收并蓄, 旁征博引, 创设课堂导入的融合美
在政治课教学中, 其知识的涵盖面就如一门综合艺术, 蕴含古今中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维等领域的深刻精髓;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独到之处, 其对方方面面的融合有着难以方传的独特之美。
3月20日, 踏着上课铃走上讲台的我, 以这样一句话为开场白:“现在为大家播报早间新闻, 当地时间凌晨五点多, 美国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这个新闻如一枚炸弹引爆在教案并不宽敞的空间, 等讨论渐渐平息后, 我挂出了伊拉克以及周边地区的地图, 把战争的焦点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示在同学们的眼前, 并结合地图回到政治课的主题:国际关系。这种融最新的时速热点、政治常识、地理、历史、时间空间跨度于一体的课堂导入很快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从他们热切的眼光中看出了政治课所蕴含的一种博大精深、动人心弦的美, 那就是一种对各种知识、各门学科、各个领域的融合美。
让高尚的师德师风渗透学生的心田 篇3
一、技工院校学生与教师风貌现状
部分在校学生因家庭环境较好,生活较富足,在校期间不注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一味追求享乐;不注意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一味地依赖他人。他们就业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机器的噪音、浑身的油污、艰难的高温高空作业、强大的劳动强度、狭窄的宿舍、较低的试用期收入等问题,他们选择退却,不能真正走向独立的生活。这不仅影响了自己和家庭,更对社会带来不稳定的隐患。
同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贫困家庭,却没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良机,正所谓“人穷志短”: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没有任何学习动力,整天吊儿郎当,不思进取,昏昏然耗费着每一天。更有甚者,断然摆出一副拒绝学习的态势,错误地把“求学”理解成“老师求学生学习”。每当面临考试,他们往往以侥幸的心理,将及格的希望寄托在作弊上,不能作弊时,就会毫不脸红地保持卷面的“清白”。不仅欺骗老师,欺骗家人,更是浪费着自己的宝贵青春。
而作为教师,既应教书,又该育人。然而,现实情形往往不容乐观。面对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人们的经济意识、金钱意识急速膨胀,教师亦未免遭受冲击。相当数量的技校教师在社会经济深度转型、社会生活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因教师岗位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清贫,不情愿一味固守教师岗位,就会不安于做本职,而是想方设法寻求第二职业,以求更丰的收入,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再加上某些“资格较老”的在职教师过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出现只靠“吃老本”的教学现象。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并深入发展和教师收入的相对失衡,导致部分教师将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看做纯粹的金钱行径,更有甚者则是“挣多少钱干多少活”,于是,那种亟需的积极向上的热情、踏实、孜孜以求、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如点燃的烟一样逐渐丧失,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荡然无存。教师既不爱岗,也不敬业,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想。部分资深的老教师认为“革命”几十年,再努力也不过如此,而有些青年教师则认为寒窗十几载,却得如此清苦。这些思想都严重地动摇着师德师风的建设。
二、师德师风的建设
教师要把学生培育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须从师德师风上做起。
1.社会方面
教师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科技强国中所做出的贡献应得到社会上的认同,并受到应有的尊重,全社会形成共识肯定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为教师充分发挥其才干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点。
2.教师自身方面
教师自身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意识,深入实践、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激发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努力拼搏、刻苦攻关,把热爱学生,敬岗爱业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以教书育人而乐、而傲。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感召力,是沟通师生思想和感情的纽带,对学生耐心说教,时刻输送一股暖流,以融化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冷漠之心,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上进心,并要放开手脚,充分鼓励、信任学生。切忌摆架子、耍威风、恐吓、挖苦、辱骂、讽刺、随便指责,需要给学生自由发挥才华的广阔空间,使其既摒弃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又能抑制傲慢骄横的行径,逐步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崇高思想道德情操。
3.学校方面
学校应旗帜鲜明地对教师在政治思想上、道德素质上、教书育人水平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使教师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坚定其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尊师重教,能切实促进教师团结向上、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全面发展的和谐环境,增强学校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4.学生方面
作为在校的学生,应具有时代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不枉青春,好好地把握时机,奋发图强,掌握技能。只有使自己的脑袋从根本上“脱贫”,才能在日后为社会,同时也是为自己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致富。正所谓“穷不学,穷不断根;富不学,富不长久”。
5.多方位做好“后进生”工作
后进生是一个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转化情况,直接影响着该班整体效果。一个班级总体上是由三部分同学组成:成绩和表现好的、一般的以及不太好的。笔者采取了“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对“先进”部分,如制定了学期单科前五名、总分前十名的同学给予一定奖励的制度,使得他们在学习上产生较大的动力;对于“中间”部分,鼓励他们向“先进”靠拢;而对于“后进”部分的学生,首先对他们的称谓绝对不出现“差生”字样,以不伤害其自尊心,然后结合往届已走向社会的学生的经历,使他们体会到在学校好好学习、掌握技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为了自己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在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动之以情,认识错误。后进生的表现多为迟到、早退、学习懒散、纪律松散、不思上进等。而他们往往又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理由、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为过错。例如本班罗治水同学,长期在家与父母有抗拒情绪,笔者通过详细了解,分析其心理主要展开“父母挣钱的艰辛,供自己读书的不易,家人的期望,老师的关心”等方面进行感化,对他时刻输送一股暖流,使他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根本性错误,从而有意识地改变自我形象,在母亲节、父亲节时,该同学能够主动给父母打电话,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2)晓之以理,提高觉悟。有道是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例如本班有位学生刚入学时无心求学,意志消沉,还经常违反纪律,笔者通过多次与其单独推心置腹地交谈,讲明不思进取,违纪等的利害关系,提高了他的思想觉悟,使他从被动的认识变为自觉的改正,本学期理论科目总成绩由上学期的第36名上升为第15名。
(3)注意表扬,激励士气。关注后进生的言行,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适时地加以赞扬、鼓励,使他们的长处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帮助他们及时树立起上进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唤起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斗志。
(4)提高期望,不断进步。在后进生有意识地认识并改进自己缺点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向更优秀的同学靠拢,增加前进的动力,同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确定更高的奋斗目标,使自己在不断的进步中成长。
(5)“先”“后”互动,互相促进。要求班里的先进同学伸出友谊之手,与后进生谈心,在学习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并自觉地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促进、健康成长。
诚然,我们技工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战略基地,是培育建设种苗的育床;而师德师风则是育床里的气候环境与养料,其作用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广东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 篇4
教师的职业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教师若想做好教育工作,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应增强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提高积极性。然而,这份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则称为教师的职业理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德。我们应努力做到:
一、爱岗敬业:
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并围绕着教师职业道德,拥有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意识。
二、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更难。若希望使师生间建立深厚的情感,教师要下一番功夫。首先应做到,理解,尊重每一个孩子。努力走到孩子的内心深处,设身处地地多为孩子们想一想,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思考、解决问题。同时,我们还应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把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人,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
三、严谨治学:
教师业务能力来源于严谨治学。它同样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勇于创新,探索,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其实,教师的声望和微信和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更应拥有知识,探索知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四、为人师表: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会把道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我们应以身作则,尊师爱生、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严于律己等等。
五、提升自己
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 篇5
那么, 语文教学中可采用哪些朗读方法呢?
一.自主纠错朗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老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探讨学习, 在这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这样, 每个学生都会有成就感。如苏教版初一语文《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一文:“海水朝, 朝朝朝, 朝朝朝落;浮云长, 长长长, 长长长消。”学生自主朗读时, 就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 同学间相互纠错, 个个兴奋不已, 课堂气氛活跃。经过探究讨论, 学生争先恐后自主朗读, 读准了字音, 原来是上联第一、四、六个“朝”字读cháo, 指“涨潮”;第二、三、五、七个“朝”字读zhāo, 指每天早晨。下联第一、四、六个“长”字读zhǎng, 有“增多”的意思;第二、三、五、七个“长”读cháng, 这里与上联表示时间的“朝”﹙zhāo﹚相对。通过自主朗读训练, 学生兴趣大增。
二.择机示范朗读
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 进入情境, 教师的范读是十分重要的。范读时, 学生边听老师读, 边想象意境, 闻其声, 见其人, 自然亲其情, 学生的思想感情随教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 和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朱自清《春》时, 教者可以这样引导:“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 冬吟白雪诗”, 先让学生沉浸在四季美景的遐想中, 然后择机引导学生对春天绚丽图景的向往, 此时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 学生自然凝神屏气, 倾耳尽心, 如痴如醉地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 从他们脸上的专注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已进入角色了, 兴趣大增了, 学习劲头更足了。
三.自觉同步跟读
跟读能让学生学会断句、重音等朗读技巧, 也能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体会教者对课文情境的体会, 帮助学生对作者意境的理解。教学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可采用跟读法。如: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老师示范朗读, 学生跟读, 便于学生分清节奏, 念准重音, 读出感情;特别是想象他们的生活:天河“浅浅”, “不甚宽广”;他们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还能够“在天街闲游”。多么幸福!诗人的想象真是太丰富美妙了!
四.角色多元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 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 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体现新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理念。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 请七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角色朗读童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语言, 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全班同学进入情境, 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 部分学生皱了皱眉头, 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恶行径的鄙视。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 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 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五.男女交互对读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对异性总有一种朦胧的好感与向往, 总想在异性前面表现自我, 以期引起注意。男女对读法正是基于这种生理特点而设计的, 能收到很好的朗读效果。在呈偶数段的精短文章尤其是韵律节奏感强的诗歌教学中, 采用此法, 是再恰当不过了。如贺敬之的《回延安》可采用此法。
六.小组自由竞读
在竞赛状态下, 学生的思维总是最活跃的。这种朗读方式可以利用班级的自然分组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由几组学生朗读, 教者在小组竞读时听声音、看表情, 洞察其内心世界, 比小组的学生参与意识、团队协作精神, 优胜者在下次同样竞读中有优先选择朗读部分的权利。这样把竞争机制引入朗读, 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极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朗读潜力, 在读风不盛的班级, 小组竞读法不失为一种刺激学生朗读积极性的好方法。
七.自主表演诵读
既然要表演, 当然声音要宏亮, 让全班的同学都听到;既然要表演, 那是一边背, 一边“演”的过程, 当然要深知课文内容所隐含的情感, 这样才背诵得生动, 背诵得投入。刚开始时, 可以让学生指着图片或影片来作解说性的背读, 逐步让“想争冠军”的人勇敢地站在全班面前, 以形神作手段, 绘声绘色地表演背诵。
以上是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到的几种指导朗读的方法, 效果很好, 诸位同仁也可一试。
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 篇6
1. 演讲内容
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演讲内容可以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点点滴滴, 可以是时政热点分析、国内外大事评论;也可以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叽叽喳喳, 还可以是娱乐八卦、网络微信的议论纷纷。总之, 只要内容是健康向上的, 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的都可以谈。可以说, 以上内容可以作为演讲、讨论的素材。这样就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 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演讲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健康了, 宽泛了, 形式自然多种多样。在内容的选取上, 小到一个谜语, 一首诗歌;大到一段热点新闻介绍, 一段经历的分享, 或者一部名著的交流都可以。时间上也可以自由发挥, 有本事有能力可以讲一节课甚至一学期 (当然, 要事先报名, 结合所学知识点分析最好)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最大的空间, 让他们在演讲的平台上自由展现自我, 充分挥洒自己的个性与青春。
二、演讲的功能
1. 调味剂
课前演讲模式实施前的政治课堂, 教师是一本书, 一张讲义, 一支粉笔, 照本宣科;学生是一个人, 一本书, 一支钢笔, 死记硬背。总之是一潭死水, 枯燥乏味, 毫无生气可言。江苏省徐州市201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学讲计划”模式, 看了里面的文章, 我想, 当时我的政治课堂就是“满堂灌”啊!庆幸的是我及时意识到了这一点, 及时作了改变和调整。采用课前演讲后,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也能及时地用学生的演讲素材作为课堂动态生成的资源, 从而更加活跃了课堂。现在的政治课教师喜欢上课, 学生期待上课,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我的政治课堂在小范围实现了让每个学生享有“出彩”的机会。
2. 调节剂
没改变前的政治课堂, 由于师生之间没有很好的沟通渠道,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师生之间形同陌路, 根本无法知道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 因此代沟很深。学生彼此之间也不能很好地认同对方, 关系也是磕磕绊绊, 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课前演讲实施后, 这种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演讲过程中只要有一点闪光点, 我就会竖起大拇指给予“点赞”, 学生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体验到了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 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价值。由于学生有了精神上的归属, 师生关系得以改善, 生生之间情感得以融洽, 课堂气氛有了明显好转, 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3. 兴奋剂
演讲模式实施前学生状态是“要我学”。由于教学模式的“满堂灌”, 所以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学习, 没有积极性, 没有主动性, 也没有生气和活力。演讲模式实施后学生状态是“我要学”。由于要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演讲, 学生都会进行充分准备, 有的积极买报纸关注时政热点;有的主动学习政治学科理论, 为演讲成功增加筹码和说服力;还有的认真刻苦练习粉笔字, 准备演讲时板书获得好评。在这种氛围里, 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演讲模式实施后,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 交往更加注重分寸了, 精神状态更加饱满昂扬, 充满了自信!
三、结束语
政治课前演讲还在进行着, 方式方法也日趋科学、完善。2014年新年伊始, 徐州市教育局提出了“学讲计划”, 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学讲方式”是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其目的是:“改善课堂教学生态, 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有趣、活泼, 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效、更有教育和生活的意义, 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张炳生, 张东萍.陶行知教学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 2009, (11) .
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 篇7
一、审视孝德教育的立足点
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 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 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处于断裂与冲突之中:“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 使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 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 代沟的形成与加深, 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 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 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 功利思想严重, 从而使传统孝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因此, 加强孝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传承孝德文化,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孝道教育, 可以促进爱国守法的道德教育。在中国, 自古做官讲究清正廉洁, 两袖清风;做人讲究光明磊落, 不屈不挠。在国家面临外敌威胁入侵时, 涌现出无数爱国志士, 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去做呢?是源发于“孝”的爱国精神。“孝”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是无数爱国志士献身的精神动力。
二是加强孝德教育, 可以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孝”不仅是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也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展开的, 发自于人的仁爱之心, 以礼为它的表现形式, 始于爱父母, 推及于兄弟之爱、宗族之爱、师友之爱、国家之爱。孝德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做到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人民、爱国家, 长大后多尽责任, 多做贡献, 在这种道德教育下, 以孝德扩展仁心, 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他人, 就可以逐步营造出团结友善的和谐环境, 促进社会文明的建设。
三是加强孝道教育, 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孝为入德之门, 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 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不教孝道, 其他的品德便无从教起。因此, 在学生中进行和加强孝德教育, 对他们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孝道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 具有鲜明的普适性和时代性。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孝道教育要顺应历史潮流, 把孝德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培养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等良好品质。
四是加强孝德教育, 可以帮助解决代沟隔阂的社会问题。代沟是一个社会问题, 父母、老师、学校、社会为下一代付出了许多关爱, 可得到的却是埋怨。而在我国古代, “孝”的教育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 “爱亲者, 不敢恶于人;敬亲者, 不敢慢于人”。在古人心目中, 十分重视承前启后的责任和生命的整体性与连贯性, 道德、宇宙、人生是一个一脉相承、物我契合的统一体系。而在现实生活中, 有相当一些人伦理观念模糊, 对父母缺乏孝道, 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缺乏尊师意识, 以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针对这种现象, 如果从孝道教育入手, 强化学生对父母的孝, 就可以树立其社会责任心, 消除代沟隔阂, 成为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 孝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基础道德的有效途径。我们大力提倡和建设的社会主义道德, 就是要对人类一切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孝德则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 是一种“底线伦理道德”。
二、挖掘孝德教育的生长点
中国古代的孝道教育源远流长, 孝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资产, 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
《尚书》记载了距今四千多年前尧舜时期的一些关于孝道的主张, 即“奉先思孝, 接下思恭, 视远惟明, 听德惟聪”, 要求对待先人应该坚持孝道。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作为一部诗歌形式的文学作品中, “孝”字的出现大约有18次之多, 表现了西周时期和东周早期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于孝道的极度重视。
可见, 传统孝德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发挥过至深至远的历史性作用。今天的中国是由过去的中国发展变革而来的, 家庭、亲情关系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孝德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对待传统孝德这份历史遗产, 我们应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去其糟粕, 汲取精华, 赋予其时代新意,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新孝德教育。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
一是感恩图报。在孝德教育中, 让学生学习古代、现代及身边各种典型的孝敬事例, 从事例中感受种种孝心, 体会到做一个有孝心人的那种快乐, 真正懂得感恩报恩。感恩报恩是一个人的起码修养, 也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
二是孝亲敬长。引导学生应满怀对父母的尊重之心, 尊重父母的感情和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从而内化为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 以进取向上的人生姿态与良好成绩来回报父母;也只有学有所成, 将来才有能力赡养父母。孝亲, 既是我们的法律义务, 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不仅要有物质供养, 更要有精神关爱和心灵抚慰。
古人云:“道德乃人之本, 孝为德之先。”以敬养为核心的“孝道”,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宝贵财产。孝顺父母, 尊重长辈, “孝者德为本”的古训千百年来, 在调节代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促进人类幸福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我们认为在当代少年儿童中开展孝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孝德教育是实现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前提和基础,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家庭人际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敬爱、仁爱、忠爱之心, 奠定人的道德素养。
三、找准孝德教育的切入点
我校地处绍兴南部山区, 越中三庙的舜王庙就坐落在这里。绍兴作为虞舜文化的发源地, 这里民风淳朴, 社会和谐, 孝德氛围十分浓厚。各届政府历来重视推进舜的孝道精神, 每年都会在农历九月二十三至二十七期间举行隆重的绍兴虞舜文化旅游节, 今年又恰逢当地“舜德精神践行年”。为此, 学校将此作为孝德教育的切入点, 结合学校“以舜的孝心感染人”的办学理念和“孝信雅达”的校训精神, 积极创新孝德教育载体, 搭建多种平台, 使学生从知到行, 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自发的行为到养成有意识的习惯, 从而形成良好的孝德品质。
一是校园文化渗透。一方面, 我们构建充满浓郁传统美德气氛的校园文化环境, 营造出利于孝德教育开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编“孝心小报”, 自制“孝敬卡”, 讲“孝德故事”, 参加“孝敬演讲会”, 开展“孝心签名”, 组织“绘舜德”现场书画展示等活动, 使我们的校园里始终洋溢着浓浓的“孝道”气息。
二是学科教学渗透。教师利用语文、品德等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渗透孝德教育, 同时积极挖掘语文等学科孝亲、感恩教育资源, 特别要求学生对一些名人、伟人的孝亲内容, 能认真学、记得住、讲得来, 还要学着做, 力求入心入脑, 内化为行动。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协助班主任老师, 搞好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拓宽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途径。
三是家校合作互动。家庭是孝德教育的肥沃土壤, 学校是孝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社区是孝德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 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 形成“三位一体”的孝德教育网络, 共同创造有利于孝德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在孝德教育中, 各班都成立了家长学校, 积极协调家长签订《家校协作公约》, 鼓励有条件的家长参与到学生孝德主题活动之中来, 全程关注孝德教育和实践, 关注孩子成长, 努力促成家校整体联动, 社区做好评价, 共同育人。
四是制度约束保障。制订《学生孝心评价手册》, 分年段确定学生“行孝”规则, 要求学生对照《手册》记于心中, 落实到行动上。同时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要求, 比如在“敬”父母方面要做到“三要”:早上起床要向父母问“早上好”、上学或外出要和父母打招呼、睡前要向父母长辈问安, 并将是否孝亲敬老、感念亲恩作为评价学生道德品质和评选“星级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是榜样激励引领。在班级中开展“孝贤之星”评选活动, 在身边的熟悉人中树立楷模, 正确引导“孝德”教育的深入开展。规定每天晨读时间各班级要认真诵读有关“孝德”教育的内容, 并纳入思想品德课, 纳入家长学校, 真正做到孝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
四、把握孝德教育的着力点
对小学生而言, 开展孝德教育不能光靠传统的说教, 单一的课堂教育或者带有强制性的制度约束难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必须辅以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这就需要把握好一个着力点, 那就是积极创新教育形式, 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 激发学生践行孝道的兴趣, 以入情入境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孝德品行。
一是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个月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次家务, 捶一次背, 洗一次脚, 说一句问候的话, 遇到节日时制作一张贺卡。通过“五个一”活动, 让学生感受一种孝德意识, 形成一种孝德习惯。
二是利用传统节日尽孝心。节日里往往是孩子们情绪最好的时刻, 充分利用这个最佳时机对孩子们实施孝心教育, 往往会收到比平时更好的教育效果。如:春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劳动带进家庭”;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快乐送给父母”;儿童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成长展示给父母”;中秋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欢乐带进家庭”;重阳节给孩子们布置的亲情作业——“把健康送给老人”。
三是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与孝同行”“百行孝为先”“我是孝德传播者”等主题班会,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体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和无私的奉献, 从而树立感恩孝亲的意识。此外, 我们还结合每年的“舜德精神进校园推进周活动”, 开展一系列“知孝”“行孝”少先队系列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学生互动等形式, 让学生用自己身边的具体事例教育周边的同学, 让孝敬父母、感念亲恩更加具体化、实在化。
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 篇8
朗读是进行语感训练的重要方式, 也是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最佳途径。朗读就是把语言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 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 而且能够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 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实现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 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让学生在朗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整体感知, 并有所感悟, 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
例如, 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是一篇文质兼美、富有想象力的美景散文, 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学生在朗读时语速应该缓慢, 语调应该轻柔且欢快。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细读课文, 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描述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然后采用教师范读和学生齐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最后作者对于山中每个朋友的拜访, 通过引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 充分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通过加强朗读训练, 学生从中感受到课文蕴含的美, 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一幅幅自然美景留在学生的脑海里, 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语感。
二、咬文嚼字, 品词析句———推敲关键词句
推敲关键词句是进行语感训练的重要环节。学生对于课文中词句意义的理解单靠查字典是不能解决的,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比较、推敲、揣摩并细细品味, 从而正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真正含义, 并体会到课文中巧妙的语言运用。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将课文中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 进行咬文嚼字, 仔细品析语言, 了解每个字词句在课文中的含义, 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感受到作者写作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深刻地领悟课文内容。
例如,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课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他挖了8 小时, 12 小时, 24 小时, 36 小时, 没人再来阻挡他。”这里作者是从8 个小时开始写, 那能不能直接换成他挖了36 个小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从8 个小时开始写能够突出挖的时间漫长和过程艰难, 更能体会出父亲坚定的信念, 以及父亲救儿子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36 小时”进行推算, 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父亲为了救儿子2 天1 夜不吃不喝不睡, 在拼命地挖, 从中能够感受父亲的执着。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增强。
三、源头活水, 体味感情———注重联系生活
注重联系生活是进行语感训练的重要渠道。学生良好的语感都是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学生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感受, 不断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生活是语言文字的源头活水, 是对生活、自然、社会的深刻体验,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主旨思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 这样学生的感悟就会更深刻、更容易。
例如, 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回忆一下, 当别人表扬你时, 你会怎么样?当你受到批评时, 你会有什么反应?尤其是你受到自己最尊敬的亲人的批评时, 你的心情如何?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从而理解了巴迪在自以为最精彩的诗被爸爸批判成糟糕极了时, 内心是多么痛苦和失落。然后, 让学生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分析爸爸、妈妈的内心世界,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爱。
四、驰思遐想, 身临其境———发挥想象力
发挥想象力是进行语感训练的重要保障。学生发挥想象力是进行语感训练的基础, 就是学生根据教学内容, 调动头脑中储存知识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形象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回忆想象等多种形式, 启发学生积极想象, 使课文内容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 或者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一幕幕地闪过, 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描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世界, 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情感, 不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例如, 在教学《月光曲》中贝多芬创作乐曲时, 教师在学生细读课文的基础上, 进行有感情的配音朗读, 从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使学生眼前出现一幅宁静、美妙的图画:一轮明月挂在天空, 如水般的月光洒在一间小茅屋上, 四周一片幽静, 在茅屋内, 贝多芬正在手抚琴键弹奏乐曲, 一对穷兄妹正在如痴如醉地听着美妙的钢琴曲。同时头脑中闪现出月光照耀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壮观景象。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课本的文字转变成生动的画面, 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中优美的字词句和作者深刻的思想, 从而实现了语言训练的目的。
总之, 良好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课改形势下, 小学语文教师在坚持科学创新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朗读、品词析句、联系生活以发挥想象等方法进行语感训练, 使语感训练为语文教学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孔利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课外语文, 2015 (06) .
【让高尚师德成为最美的风景】推荐阅读:
树高尚师德09-10
立高尚师德10-13
弘扬高尚的师德演讲稿06-28
做一个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案例07-11
《榜样的力量——高尚的师德》演讲稿06-30
弘扬高尚师德心得体会06-16
铸高尚师德树人格丰碑07-11
立高尚师德做诚信教师07-18
把高尚师德贯穿于教学始终07-10
赞教师风采 颂高尚师德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