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数学从兴趣起航

2024-12-17

学习数学从兴趣起航(精选3篇)

学习数学从兴趣起航 篇1

数学学习从兴趣开始。兴趣一词在“百科”里有这样的注解:兴趣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发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越来越重视,给孩子报的兴趣班越来越多。可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却与家长的期望成反比:越来越淡。有时候我在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前几天恰好看到这样一篇教育案例:开学第一天,东东(与在美留学的爸爸妈妈从夏威夷刚回来)背上小书包,在爸爸的陪同下连蹦带跳地走进了小学校。这一天是东东盼望已久的日子,东东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们到校时,有三个教室的孩子们已经陆续坐满了,只有东东所在的二班教室的门还是锁着的。家长领着孩子站在教室门口等。东东不停地问爸爸,老师为什么还不来?爸爸不回答,东东不像刚才来时那么兴奋了。忽然下起了小雨,一群大人、孩子只好躲到走廊里,家长焦急的目光始终盯着校门口。从早晨7点20等到8点30,二班的老师总算来了,打开了教室门。令东东的爸爸惊讶的是,老师竟然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中午,一些家长把孩子接走了。东东等着爸爸到学校食堂给他打饭来,他看着三个因为说话被老师留下挨训的同学,自己心里也有点害怕。三个孩子见到来接他们的父母,都大哭起来。老师还是不让走,当着家长的面,仍在严厉地教训着那三个新生,原因无非是孩子不遵守纪律、追逐打闹等。之后,老师转身对着家长说:“你们家长得管管自己的孩子!你们家长干什么的?!就教育出这样的子女?!”

开学第一天,东东的爸爸有太多的感慨:国外老师如果这样对待孩子,家长就会去控告老师虐待孩子。在美国老师晋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家长的意见和反应如何,因此孩子永远是处在首要地位,可是在国内我连给老师提意见都不敢。而东东呢?他上学的第一天,听到的训人的话比什么时候都多。他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老师老绷着脸?为什么她们那么爱生气?那么爱训人?坐的姿势不对,书本摆放的位置不对,回答问题不对……都会惹老师生气而挨训。

东东的遭遇实在令人恐惧,可是一项调查表明:在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中,竟有64.7% 的学生和家长受到过如此待遇。入学前每个孩子都怀着美好的愿望,翘首以盼渴望早日进入学校,可是,为什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

记得我第一次接手一年级时,开学初望着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我好像面对的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有的学生更是把我当成最亲的人,他们有时叫我妈妈或阿姨。可是随着学业的开始,孩子的缺点也开始慢慢地暴露:有的孩子爱打架,有的孩子不写作业,有的孩子不讲卫生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而来。为了达到教育成才的目的,我想尽了各种办法。打架的我就吓唬他:再打架我就把他交给警察叔叔;不讲卫生的我就扬言下一次不让他进教室……总之是挖空了心思。学生的习惯慢慢养成了,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慢慢地减退了。我突然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望着一张张毫无生气的脸,我后悔莫及。

那么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注意多用激励性语言 鼓励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语言是非常敏感的,一年级学生则更是如此。教师粗暴、讥笑、训斥的语言常会给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而教师温和的激励或面带微笑的表扬,则能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好动力。

例如:在学习“10的组成”一课时,我利用“找朋友”的形式:哪位同学是我的好朋友?师说6,生说4,6和4组成10,既帮助学生增强了记忆,又使他们感受到了师爱的温暖。

二、“寓教于乐”,教学 中掺杂游戏成分

低年级的孩子单纯可爱,喜欢做游戏。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是他们感到最快乐的事情,他们主动投入其中,积极性特别高。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可以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三角形,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看到一个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而看到一个或两个锐角都不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这样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既巩固了新知,又将所学进行融会贯通,形成了知识网络。

三、“故事化教学”,把 思考题编成有趣的故事

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鉴于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就把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编成一个个小故事。

例如,在第一册的教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前面有9个人,后面有5个人,小红站的这一行共有多少个人?”大部分学生在听完老师读题后便不假思索地说出14个(用9 + 5)这个答案,此时我并没有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给他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15只鸡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鸡妈妈的带领下,走出了鸡舍,到草地里捉虫子吃,到了草地后,鸡妈妈一数就吓了一跳,少了一只鸡,可她向前看看,又往后数数,她的孩子并没有少,奇怪,15只鸡怎么会变成14只呢?原来,鸡妈妈真糊涂,她把自己都忘了。”小朋友听完后都笑了起来,然后再让学生对刚才的计算进行检查,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告诉我要再加1,因为刚才把小红给忘了。这样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另外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我经常把高斯、祖冲之的生活和求学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教育他们热爱数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形式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注意力是很难持久的,故而单一的机械的练习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要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单一重复的练习过多,不但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只有经常变换练习的形式,让练习的形式丰富多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切忌单一重复的练习,应多设计一些动手动脑的练习,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达到使学生乐意学习的目的。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引起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五、丰富数学活动体验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比较枯燥、艰涩、乏味。如果学生仅靠“认真听讲”,是很难学好数学的,更不用说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了。因此,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去观察、去体验、去交流、去感悟,进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真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牢固的数学信念时,才能激发出学习数学和创造数学的动力。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无尽张力。

摘要: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可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却往往与家长的期望成反比。入学前每个孩子都怀着美好的愿望,翘首以盼渴望早日进入学校。可是,为什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之后,学习,就成为某些孩子的苦恼?

关键词:兴趣,方法,快乐

学习数学从兴趣起航 篇2

一、学生感受活动的趣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学生的兴趣、爱好、热情是活动的必备条件, 而迎难而上的学习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说对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兴趣, 那么谈任何数学问题的话题都是毫无意义的;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说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不懈的探究精神, 那么什么研究都将一事无成.因此, 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精神.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让学生从被动的聆听、灌注的接受、枯燥的解题、无谓的练习之中解脱出来, 在平等、宽松、愉快的环境之中, 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与研究.如“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研究”可先让学生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籍以及网络中查找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相关资料, 制订调查研究专题计划书.然后由学生分组到不同的银行、农村信用社、地税、国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最后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 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再如, “小区物业费收缴、管理、使用与业主对环境改善的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和“利用已学数列知识解决买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这些问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 且学生感兴趣,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 研究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 螺旋上升, 收获成功, 分享快乐的.使学生在活动中, 既练就真功, 又提升能力,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有利于克服目前数学教学重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弊端, 重结果、忽视学生过程体验的感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与现代、被动与自主、责任与挑战、荣耀与自豪并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师生都感受到了研究问题的快乐, 从一个个数学棘手问题的提出,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 到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解决, 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汗水, 品尝到参与的酸甜苦辣, 感受到问题解决的快感, 分享着成果的喜悦.

二、教师把握指导的度

教师要更新观念, 要把自己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 更是参与者的位置上.活动伊始, 教师首先要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辅导, 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每个阶段要做哪些工作, 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预防活动战线拉得太长太宽, 打的是持久战, 这样会影响课题的研究与开展,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在课题研究阶段,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的指导要适可而止, 过多的指导反而会束缚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切忌事事干预, 处处指导, 如果这样, 必将导致对教师的过度依赖, 使教师陷于忙于应付的尴尬境地之中.

数学研究性学习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 适时地点拨引导是必要的, 但要掌握分寸, 把握一个度, 既不能包办代替, 也不能放任自流.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发现的问题, 教师绝不暗示;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教师绝不干涉.

教师要就论文的撰写及撰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指导,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为今后真正学会在研究中学习, 在学习中探究, 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沉淀实用、有价值的题材和资料.

教师还要在指导的同时加强监管, 谨防学生复制、克隆他人的研究成果, 给数学研究性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失去活动的意义与价值.

三、师生迈好实施的步

数学研究性学习之路是极其漫长和艰辛的, 它毕竟是要改变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师生要迈好实施的第一步, 确实是一件不容易, 且要付出劳动和代价的事情, 肯定有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 也有来自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责任心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的诸多问题.遇到开明的、与时俱进的校领导还好;遇到保守的、不思进取的校领导阻力一定不少.加上社会的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 小组成员不积极、不主动、不默契, 调查中怕吃苦、爱面子, 不善与人交流沟通, 了解的只是表面的东西, 没有深刻的内涵, 有的甚至没有研究的价值.因此, 要让学生真正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 感受研究问题的快乐及解决问题的喜悦, 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首先, 要通过开设必要的讲座, 向学生阐述一些课题研究的理论,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方法和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等知识;要制订充分、细致、周密的活动计划.

其次, 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愿报名参加的前提下, 分成若干研究小组, 每个小组4-6人, 由学生自己推选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使每名学生都能找准自己的坐标, 能在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参与, 能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所长, 体现自身的价值.

再次, 是让学生围绕制订的计划与目标开展活动, 若活动中出现问题, 师生要及时研究处理意见与方案,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与解决.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预见构思与策划能力、多角度思考与个性化观点能力、交流展示与团队协作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分享研究成果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最后, 学生在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以及自己的感受、体会的基础上, 写出书面总结或论文进行交流, 通过交流、研讨、分享, 使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 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求快乐, 在争论中发现价值, 在探究中揭示规律, 在研究中积累储备, 在交流中获得启迪, 在应用中彰显能力.

总之, 数学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 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兴趣能力的培养, 而非活动的红火程度;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非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感悟体验, 而非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 而非只关注少数数学尖子生的成长.因此,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是需要一线教师和学生不断总结和积淀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蒋佩锦.关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些思考.数学通报, 2003 (5) .

学习数学从兴趣起航 篇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 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学生, 本来就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当在初中数学中遇到了不等式、方程组、函数、三角形、圆、球等知识时, 他们最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好奇心, 比如:三角形为什么这么常见?同心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心圆用圆规就那么容易画出来?怎么在空间中想象球体、锥体、柱体?等等。每接触到一种新的知识, 他们会自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并不等于兴趣, 要想学好自身不了解的知识, 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 还要有兴趣, 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动力, 才能集中注意力, 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效果。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创造自主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造自主的学习环境, 不仅需要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 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生才能在自主的学习框架中, 产生学习兴趣, 进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

首先, 教师要更新观念, 真正做到角色转换。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 由原来的“师道尊严”向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 成为学生的伙伴, 让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畏变为对学习的兴趣。符凤红老师认为:“注重学生的心理、生理状况, 关注学生学习的经验基础;教学活动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教学目标必须层次化, 使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跟得上, 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主、愉悦地学习, 对学习充满兴趣。”与之前的学习方法相比, 这种实践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在严厉的老师面前夭折, 学生将好奇的对象和新奇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 而这些“新奇的想法”极有可能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第一步。

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更加投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实现师生互动。老师也很喜欢这种形式, 这样可以检验教学的效果, 而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提问被解答并被老师赞扬之后, 对当前的课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而课堂效率会提高, 课堂教学也将更加完善。

二、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愉悦的教学氛围其实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 活跃课堂上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提问, 积极解答, 并可以举一些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 形象生动地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例如给学生讲解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相似, 以及三角形的全等等知识点时, 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于两个三角形的相似, 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将它们相应的顶点 (用实线或虚线) 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多面体, 提问:“两个相似三角形通过加一些线条还可以变成别的图形吗?”诸如此类。当学生突然由复杂的相似证明转移到用相似三角形构建别的图形的时候, 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 可以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 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塑造学生成功感

一方面, 要不吝褒奖。老师不能吝惜对学生们的褒奖, 对学生做得对、做得好的地方, 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希望他们继续保持。比如, 在学生作业方面, 对于学生们做得不对的地方, 我们不能片面地只评判其正确率的高低, 更应该看到其中积极的方面, 如字迹工整等, 鼓励其他同学向该同学学习, 勉励学生继续保持好的方面。然而, 对于出错的部分, 我们要使其认识到作业出错的原因和错误的严重性。通过不吝惜褒奖, 鼓励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进行更多的学习创新的探索。

另一方面, 要注意分寸的把握。充分塑造学生的成功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但我们鼓励学生、褒奖学生仍然要注意把握尺寸。对于不同的学生, 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引导。例如, 有些学生需要的鼓励多一些, 有些学生则需要比较严格的督促, 但是对于鼓励, 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老师的关怀、老师的激励和自己的成功。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从而督促学生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是要以褒奖为主, 激发他们的成功感。这样, 学生也才会更有自信, 对学习才更有兴趣, 从而树立创新精神。

总之, 从兴趣入手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于伟民.谈创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3 (2) :24.

上一篇:自动激励机制下一篇:医院财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