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024-12-31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共12篇)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1

数学学科融抽象性与逻辑性于一体, 这两种特性使得数学学习不但枯燥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师要想使数学教学开展得顺利, 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 达成高效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意学习数学, 乐于学习数学, 而且逐渐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乐趣, 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中逐渐锻炼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提升综合素养。所以, 数学教师就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安排, 对教学理念进行改进和完善, 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 时刻关注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一、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学科有很强的逻辑性, 这使得数学学习中始终贯穿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免会产生枯燥感、距离感。为了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让学生不再感觉数学学习枯燥和制式化, 数学教师就要通过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而且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很必要的。比如,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 教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进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问题, 以便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这样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圆形的存在呢?马路上穿梭的车辆的车轮是不是圆形的呢?那么, 车轮又为什么是圆形的呢?改用其他形状可以吗?为什么呢?这样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系列问题的设置, 使得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车轮是圆形的, 而不采用其他形状,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圆形又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呢?这个时候, 数学教师在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圆形的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用途。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

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同时, 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够提升自身的感性认知能力, 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和发展。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阶段, 好奇心很强烈, 数学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特点, 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启迪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数学教师要充分运用数一数、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板块, 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用具和设备, 调动学生勤动手, 锻炼操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比如, 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知识内容时, 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玩具积木, 并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拼图, 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说出拼出的是什么图形。这个过程就是实际上的寓教于乐, 既实现了学生的快乐学习, 又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意愿, 在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思维。

三、注重数学习题的设计技巧, 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习题几乎贯穿数学学习的所有环节, 所以数学教师要在数学习题的布置和设计上多下功夫, 力争实现数学习题的多样化、新颖性、趣味性, 对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通过一定量的数学习题练习能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比如, 在设计有关比较数的大小的数学习题时, 教师可以创设情景:11和12这两个数字小朋友在争吵, 他们都认为自己是老大, 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提供参考意见呢?通过这样的形象语言的阐述, 一道枯燥的数学数字题目就变得富有趣味, 而且也显得比较新颖,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同时产生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增强了数学学习兴趣。同时, 数学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还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 这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教数的组成这一知识内容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边打手势边对口令, 再穿插接力赛、小猫凑数等有趣的练习, 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 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注重数学课外活动的增设和开展, 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课外活动, 因为数学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实现更好的巩固和拓展, 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实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 数学教师通过课外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课外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长学生的才干。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机会,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以便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 组织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猜数学谜语等活动;也可以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开展数学竞赛、建立数学园地等。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 学生将实现数学兴趣的有效巩固和发展。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有一个系统而且漫长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取长补短, 只有这样, 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还要意识到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利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 一定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自主的数学学习意愿, 对数学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 并在探索中提高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2

1.数学知识链条断桥的结果

即在学习过程中某个知识点没有弄懂,导致知识衔接不上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对新的环境会有新鲜感,随着对新环境的熟悉和学习压力的增加,这种新鲜感也就慢慢淡化了。如果此时在学习数学时,某个知识点没有理解或掌握,做题有困难,就会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倦或恐惧心理。家长越是给他补课,他就会越发着急,越发担心自己学不好。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不妨先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在知识上存在哪些漏洞?孩子有厌学倾向吗?我们不妨选一些难度非常小、孩子一看就能做对的题目让他做。当发现孩子做对时,及时表扬孩子:“你真聪明,又做对了一道题,看看下面的会不会做……”如此鼓励,孩子的信心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对数学的胆怯心理也就会慢慢消失。

2.家长不会赏识鼓励孩子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里,孩子出现错误是不能被允许的。他们经常会在孩子学习新知识时,密切注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有错,立即十分着急地加以纠正,甚至训斥、打骂孩子,非要让孩子做到分毫不差才行。孩子正值学习阶段,错误在所难免。如果我们只是采取批评、挑剔的态度来矫正他们的错误,无形间将强化孩子的错误行为,甚至让他们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一次,兰兰高兴地告诉妈妈,她的数学测验考了个B。妈妈看了她的试卷,然后非常生气地说:“你看这道题,怎么能做错了呢,白白丢了5分;再看看这道,你太粗心了,又白白丢了5分。你真够笨的啊!”妈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兰兰头上,本来喜悦的心情荡然无存,兰兰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间。在后来的一次测验中,兰兰只考了C,迎接她的自然又是妈妈的一顿训斥。从此兰兰对数学彻底失去了兴趣,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像兰兰妈妈这样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让他们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有失误和缺陷,就暴跳如雷、大加训斥,而忽略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不会赏识鼓励孩子。

3.孩子缺乏心灵上的关怀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如果孩子在学校或家庭中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受到歧视或打击,就会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找到了数学天才的感觉,结果他成了学校里的数学尖子。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心灵上无形的自卑的巨石,孩子的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如何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一、运用直观教具,此时无声胜有声

直观教具因其真实、具体,手可摸眼可看,有的甚至能闻能尝、能动能静,特别利于强化视觉功能,调动多种感官联动,全方位去感知,从而有助于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因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运用中因为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以及学生生活体验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自行收集(搜集)的教具,就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去发现甚至去创造,当然更要容许学生犯错。

如在教授球体和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布置学生每人搜集球体和圆柱体的实物或图片。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将搜集到的球体、圆柱体进行归类,然后在教会学生获得球体和圆柱体的基本知识,对球体和圆柱体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代表上台来判断学生们搜集的实物是不是球体或圆柱体,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已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因而学生特别在意别人的认同或反对意见,在此过程中实际上也发挥了学生互相教育的功能,学生不知不觉中自行纠正了错误,澄清了认知上的误区。

二、创设数学情境,身临其境乐其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其生活性,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反馈的积极信息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那么学生将会以获取更大成功与自信为快乐,反之,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没有丝毫联系,学生会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又不会,学生渐渐就会加重挫败感而对数学生出厌恶甚至恐惧情绪,导致数学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又是高度概括、精炼的,如何将精炼、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关联,这就为教师创设生活情景提出了要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好动、自制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此时教师灵活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必能延长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知识得到运用,人际交往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三、发挥表情、肢体语言的功能,身教更甚言传

教师的表情、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有时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在听课中表现出烦躁或心不在焉的状况时,我会适时来个夸张的鬼脸或是模仿某个学生的某种动作,出神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笑声中猛地惊醒,从而心情振奋地投入新的学习中。

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了2的组成以后,就不再去教孩子们学习2以后的数的组成,而是拿出3个、4个苹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分。开始学生们比较拘泥,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就给他们进行示范,分的时候将自己扮作贪吃的“猪八戒”,边分边夸张地做出吃的动作和舔嘴唇开心的样子,学生马上跃跃欲试地纷纷举起了小手,都要表现一番。此时,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分,自己去寻找答案,并且要求孩子们将每一种分法记录在本子上,比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最先做完。孩子们很快就自己掌握了3、4的组成。

四、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只是吸引

幽默风趣的语言显然比平淡、毫无激情的语言更有魅力,学生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吸引下,情绪时而轻松随意时而紧张兴奋,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数学虽不能如语文那样可以有大量抑扬顿挫的朗读,有大量的绘声绘色的表演场景,但教师不时穿插些幽默的调料,精彩的故事肯定能令学生在紧张的思考中得到片刻的休整,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攻克中去。

如在教学高低远近知识时,我故意将戴着的眼睛摘下,做出很费力地样子往后面黑板望去,部分学生也随着我的目光转向后望去。我装作很随意地咕咚了一句:我怎么一点也看不到后面黑板上的字呀?学生说老师近视了,远处的字老师看不见。我快步走到后面黑板前,眯着眼瞧一会,然后说我看得见了,并问学生为什么我现在看得见了呢?学生说你现在离后面黑板近了。我突然转而望向前面的黑板,很夸张地说“天啦,前面黑板上的字刚才还看得清,现在怎么就看不清了呢?”学生笑着说,你现在离前面的黑板远了……

五、在游戏里体验,从操作中感悟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贪玩,对游戏有着天生的兴趣,如果在游戏中融入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来呈现,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游戏当中,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而且愿意为游戏的顺利进行付出努力,从而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减法时,为了吸引学生参与活动,我运用了学生熟知的“小兔拔萝卜”的游戏作为情境,让几名学生扮成萝卜蹲在地上,一生扮小兔拔萝卜,学生随着“拔萝卜”的学生一起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弄明了减法的意义,大部分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并计算出了结果。

学生对于动手操作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动手、动脑,使大量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样,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直观、生动,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比如,在教学球体和圆柱体的认识时,我有意将学生以前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形体混在球体和圆柱体中让学生动手分类,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我让学生用这些形体自由地摆出车辆、房屋等造型,学生的兴趣高涨,创造力、空间想象力都得到了锻炼。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51-01

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我们的教育过分的把学习强调是任务,是使命,而忽视学习乐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而兴趣,就如燃烧,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能诱使我们主动地去学习新的东西。数学家韦尔斯十年磨一剑攻克费尔马大定理,就是从小就迷上了这个世界难题。物理学家弗里希“科学家必定有孩童般的好奇心。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须保持这种孩提时的天性。”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重视教学艺术的研究,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奥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要知道教无定法,然不可无法,一成不变的风格,尽管能使学生少一种适应的过程,却也使学生少了一份新鲜感,长久,会使课少几分吸引力。高明的老师会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我们有怎样的学生,决定了我们必须有怎样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和研究,我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体。奠定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通过双边关系,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的不知不觉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技巧。让学生从您的课上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

三、体验数学美感,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感,从理论教学中,体验逻辑的缜密性,体会探究的乐趣,从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之美。初等数学中的线段的“黄金分割”比例为0.618:1,人们在探索自然美以及艺术美的过程中发现“黄金分割”之比具有一种悦目之美,和谐之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1、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

2、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3、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实际,环境,情境,喜悦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一种积极、内在的认识倾向。如果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 就会全神贯注地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联系实际,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产生与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所限, 掌握知识需要一个过程, 特别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如何变得具体、通俗易懂就非常重要。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多设计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板块,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周长时, 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首先通过观察“蚂蚁爬过树叶的边线一周”及观察有趣的图形一周的长度, 这样学生初步认识了周长的含义。接着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具体事物的边线的操作活动, 拓展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 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学生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理解了周长的含义。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良好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个人的魅力、幽默感、班级的学风、班风、教室的布置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 容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再加上教师恰当的设计, 如在教学中尽量多设计一些活动的板块,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要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一直高涨。正如教育家顾明远所说,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把学生带到活动当中。因此,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就非常重要。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操作、表演等形式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第四单元面积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数方格、剪拼法、平移法、旋转法等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由于学生亲自动手, 他们对面积产生兴趣。这样学生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悦地理解了意义, 掌握了方法, 提高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 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要多设置一些游戏情境,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情绪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比如,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前几天, 我校开展了“城乡手拉手”的活动, 为贫困地区捐献图书, 三年级同学共捐献图书576 本, 准备发给5 所希望小学, 平均每所希望小学分到多少本?我边创设情境, 边板书例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获取成功喜悦, 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在数学教学中, 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表现的机会, 阶段性地开放学生梯级思维, 提高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每取得一个小成功, 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时机进行鼓励。实现小目标则小鼓励, 实现中目标则中奖励, 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这样通过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 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功感, 不知不觉就获取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5

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由此可见,“兴趣”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作为数学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 者:尤维石  作者单位:盐城市射阳县盘湾小学,江苏,盐城,224300 刊 名:中小学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TEACHING RESEARCH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6

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往往让小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学习数学,甚至畏惧数学,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不当加深了学生的抵触情绪,这对于学生学习十分不利。所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小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从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乐观向上的语言会让学生的学习力量倍增。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会对学习产生良好的驱动力。那教师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语言。教师的语言如果诙谐幽默、轻松自如,并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就愿意上数学课。数学课看似复杂难学,其实是很有趣的。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例子画图让学生认识角,而是拿来两个学生经常玩耍的“镭射”,从不同的角度射向黑板,然后问学生镭射射出的线有几个端点?学生回答只有一个端点,这时我告诉学生把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两条射线交叉所形成的图形就叫作角。接下来,我又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锐角、直角和钝角,学生看着我形象有趣的动作,感觉有趣极了,很快就能识别锐角、直角和钝角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都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标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情趣。小学生天真活泼,富有情趣,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注意自己的情趣表现。如果教师性格开朗,性情温厚,富有很强的感染力,那么学生就乐于和教师接触,自然也就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乘法口算比赛,输掉的学生就要在规定时间内和教师一齐背诵乘法口诀表。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活跃的课堂气氛、良性的竞争、学生的积极的参与,共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课堂风景线。

3.人格魅力。学生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也是最真诚的。教师如果能发自内心地对待学生,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那么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一丝不苟、严谨的教学态度,整齐的板书,作业本上鼓励性的话语,幽默诙谐的讲课方式等,都会让学生肃然起敬。

二、营造故事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与其他教学相比,数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学生本领,而在于能够激励和鼓舞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实现,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知识要点。

三、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应用

小学数学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有些抽象,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体会生活中数学魅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印象,并将这一印象反映到数学的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数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漫人物如“喜羊羊”等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屏幕上出现的人物数量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这样,学生边看边学效率也会更高。此外,家长都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数学应用的机会,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小学生对于日常用品购买的结账和找零还是可以应对的,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帮助家长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结账和找零的练习。家长和教师应该互相配合,鼓励学生锻炼自己,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这样,数学的实用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会更加高涨。家长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结账和找零之后适时给予一些奖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了解数学的重要性,并且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数学课堂上才会更加具有热情,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7

一、精心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差, 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遵循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采用做游戏,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玩中学, 在快乐中学。比如在上数学活动课, 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实验——观察、比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滚, 看看各种几种物体 (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球等) 分别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 初步感知几何物体的一些特征。在上“统计”活动课时, 学生小组合作统计戴帽子的同学和没戴帽的同学等相关问题时, 自己分工, 商量最快的统计办法, 小组间比赛, 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 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最佳默契奖”。师与生像电视上作节目一样, 同时将结果写在纸条上, 并同时亮出。既活泼, 趣味性强, 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 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诸如以上的一些游戏, 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 学有乐趣, 学有所获。让学生觉得学数学真有趣, 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 动手练”进行教学, 学生会感到很乏味, 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情景,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使其主动探究。

二、用心设计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 发展思维。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 如教学物体位置的确定时, 以神州5号发射成功, 当杨利伟等乘坐返回舱安全着陆时, 工作人员是不是满世界去寻找他们呢?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确定位置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课堂气氛热烈。

老师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 教师不能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 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如老师教学圆锥体体积时, 让学生可以分大胆猜测与圆柱体体积有何关系?学生有了自主探索, 自主研究, 就能对所学知识有较深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善于猜测是学生进行创造学习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就显得很重要。根据经验来猜;猜测不能凭空想象。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大胆猜测, 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比如让学生相互猜起床时间。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对方起床时间。然后让学生说出真实情况。从比较中猜;只有比较才有发言权。如让学生猜7的分成, 一个学生伸出2, 让学生说出7的分成。另一个学生说:2和6合成7。接着出题的学生判断对还是错。老师引导学生说出判断原因。学生说:因为2+6=8, 8不等于7, 所以回答是错的。正确的是2和5合成7。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 热爱数学。

三、良好师生关系, 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 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与学生多沟通, 跟他们交朋友, 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 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 对数学的爱。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 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 说“我真荣幸, 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 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 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 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 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 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 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浅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8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兴趣正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摆脱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并经常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比如, 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充分肯定, 让学生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 教师也应该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 学生才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其主体作用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

二、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发展智力

(一) 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年、月、日”时, 教师发问:“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教师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们依次回答后, 教师说:“同学们, 一般情况下, 一个人有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 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 个个情绪高涨, 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

(二) 适当应用游戏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设计一些游戏,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如在讲完“七的乘法口诀”后, 教师组织学生比赛说“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七只青蛙七张嘴, 十四只眼睛二十八条腿”的游戏, 并对获胜的学生进行奖励。这个游戏要求学生嘴中说, 手中做, 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进行实践操作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科目, 对于小学生而言,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通过一定的经过认真设计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 在讲解单价、数量、总价时, 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中的定义来讲解, 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如果能把课本中的知识和学生平时去超市购物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超市大卖场”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 让他们在无意中自觉地进入到情境中。去教师在学生的切身感受中引导学生弄明白“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四) 应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 这种直观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 能将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 使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 使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例如, 在讲解圆的面积推导公式时, 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圆的面积公式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理解。这种“化圆为方”的道理用单纯的语言讲解显得比较单薄无力, 此时如果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就简单多了: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二等分, 用红绿分别涂满两个半圆, 再把两个半圆分别四等分, 形成八个相等的小扇形, 然后将每个小扇形从圆中提出来排成两列, 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接着, 教师再进一步进行十六等分、三十二等分的演示, 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 圆变换后的图形就更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面积的长方形的, 这样就能顺利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了。

三、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营造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任何机器教学都无法代替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召力,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有的学生就是因为喜爱某一科的教师, 才开始喜欢这一学科的。

有些学生课下活泼好动, 可上课后却变得呆板、害羞, 甚至胆怯, 这和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沉闷有关, 因此教师应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活跃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兴趣的发展。

(二) 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学生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 因此, 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 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三) 对学生多信任, 多沟通, 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里, 教师总是以一个领导者或“大家长”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过强, 思维和思想难免会被束缚, 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型的师生关系则强调师生间民主平等, 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多些相信, 多些沟通, 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 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会一直保持下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9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 关爱学生, 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想法, 宽容学生的误见, 鼓励学生的创见。教师还要注意发掘学生的优点, 多赞赏学生, 正确地评价学生, 评价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我们对能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 要给予表扬;对那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 也不能批评和指责, 而应进行启发、引导和鼓励, 循循善诱, 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的方法,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我们多关爱、鼓励学生, 使学生产生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 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并且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 在学习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若教学模式单调、固定,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率便难以提高。想要活跃课堂气氛, 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就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教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 创设各种情境, 寓教于乐, 寓学于趣,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使学生善学、乐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巧设悬念, 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数学语言, 巧妙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启发性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进入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 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 在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求相同加数的和。学生都是用加法计算的, 一个个加起来很麻烦。此时, 教师提出问题,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还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用乘法计算更简便。这样, 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设疑, 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把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索、探究和发展的空间, 还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主动获取知识。例如, 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 教师可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说出自己的作息时间, 或制作作息时间表。学生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兴趣盎然, 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从而化抽象为具体, 降低了教学难度,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 自制力差, 好奇心强, 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 容易“喜新厌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数学学科特点,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促使数学教学顺利进行。

首先, 小学生爱听故事, 教师可将数学知识寓于趣味性故事中,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 在教学“厘米的认识”时, 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编故事, 也可以让学生事先排练小短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 所以在小学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合理设置游戏, 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数学游戏活动中能够主动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训练时, 教师可以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抢答题, 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 教师提出问题, 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 答对多的获胜, 获胜的小组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 学生在游戏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知不觉就掌握并巩固了知识, 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0

一、抓住特点, 激发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 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它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 又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 因此, 在教学中, 首先要用人格力量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精神, 刻苦钻研业务, 使自己的数学教学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认识对象的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 为产生学习兴趣形成有利条件。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 在课堂教学中, 小学生思维比较紧张, 极易疲倦, 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普遍存在, 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情形下,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通过眼看耳听与大脑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 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是过去任何一种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都无法达到的境界, 也是当前教师所必做的教学手段。例如, 在讲解“相遇问题应用题”的时候, 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两辆汽车从A、B两地相对开出, 慢慢相遇,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相遇”是怎样的一种现象, 并在大脑中形成“相遇”问题的表象, 进而将实际运动的情形问题转化成为抽象问题, 使学生很快了解并掌握了“相遇”知识,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分层教学, 培养兴趣

分层教学, 就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程度,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和指导, 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个学生学而能懂, 学有所获, 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等因素, 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 要分层、分阶段、分章节制订教学目标。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等教学的各环节加以体现, 这样才能关注各层次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挖掘数学趣味, 提高兴趣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挖掘、引导、创设情境, 让学生开阔眼界,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化为师生互动, 使学生更加主动, 更具有创新性。

五、师生关系密切, 学习兴趣浓厚

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温床, 师生关系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教师要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学生, 那么, 学生才敢于独立思考, 敢于交流, 并且毫无顾虑地提出问题。师生情谊是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 对待学生平时多接近、多谈心, 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帮助,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遇到挫折及时鼓励, 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学生把老师当成了知心朋友, 才能把对家长不敢说的话对老师说, 从而信任老师、亲近老师。

总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应切实转变观念, 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采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每个学生健康、主动发展, 从而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1

关键词: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86-01

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人教版小学《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分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新教材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第114~115页的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根据教材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选出六个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每个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活动完毕,我马上提出问题:“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多,哪个活动参加的人数最少?活动人数最多的组比活动人数最少的组多多少人?”立刻,学生的注意力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教室里开始互相争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接着我又问:“能不能想出一个好主意,能清楚、明了地看出结果?”这时候,我就开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统计,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了基础。

又如,一年级下学期的“位置”这一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排座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票按号就坐,学生在寻找座位时就会思考、观察、理解第几组第几个,坐好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前后左右都是谁。所以这一节课学生们的兴趣也很浓厚。第7页“布置房间”这一题,我根据素材,把这幅图设计成活动画面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怎样布置的房间,在这里既使学生明确了方位,又体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四、在动手动脑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感知学习内容,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材,使学习内容在有趣的实验中牢牢记住。一年级下册第27页“图形的拼组”中就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圆形拼组中,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成功”与“愉快”,让每一位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篇12

关键词:激发兴趣,感情,问题情境,探究行为,动手操作,多样化教学形式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 并能带动学生愉快地去努力求知, 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数学是一门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学科, 要让学生对数学中这些单调、枯燥的数字和抽象的符号产生兴趣, 是提高数学质量的关键。我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点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一、运用情感, 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 是人与人心灵的交往, 是认知因素与感情因素的相互作用。对有着丰富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学生来说, 他们需要与教师交流思想, 沟通感情, 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理解、信任和尊重, 因此, 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 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比如, 在课下, 经常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聊天、讲故事。天长日久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对老师感兴趣, 从而对数学感兴趣, 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 都盼着上数学课。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兴趣

人的思维常常是在实践中碰到要解决的矛盾而引起的。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造成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授知识信息引起冲突, 进而产生一种力求解决冲突的强烈愿望,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 学生学起来积极活跃。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 并有助于真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疑, 使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 教师先提问:“132”这个数是3的倍数吗?经过计算, 学生回答:“能。”接着教师调换数字的位置得出其他数, 让学生算一算这些数还是3的倍数吗。学生惊奇地发现:怎么都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再次提问:现在老师和你们比一比, 看谁能迅速判断出任意一个非0自然数是否是3的倍数。这时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三、鼓励积极的探究行为, 激发兴趣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好奇心又是儿童的天性, 孩子总爱提出无数个“为什么”。这时, 成人应该满足儿童的这种好奇心, 激发他们探索这些新鲜事物, 使儿童产生认知兴趣。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 在课堂上创设一些能促使学生好奇的气氛。例如, 在讲7的乘法口诀时, 通过改编《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 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手里依次拿着分别写着:7、14、21、28、35、42、49等7个数字的气球,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小矮人手里拿的气球上的数字与7有什么关系?利用童话故事导入教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

四、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激发兴趣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小学生具有好奇、善动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设法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摆、画、拼、折、量、算等实践活动, 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手脑并用, 以动促思, 使抽象知识形象直观, 达到牢固记忆之效。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比较3∕4、6∕8、9∕12的大小, 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同样大的三张圆形纸片上涂上不同的颜色, 分别表示3∕4、6∕8、9∕12, 然后把涂色的部分剪下来, 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正确地答出3∕4=6∕8=9∕12。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不仅能学知识, 而且能学方法, 从而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知识的兴趣。

五、创设趣味语言情境, 激发兴趣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课堂教学的过程, 是师生心灵对话、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用的最多的是语言, 形象、生动、有趣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学习激情的添加剂。遇到简单的问题学生能一起说出答案时, 我就会用一句“呀!地球人都知道!”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收到良好的效果。讲课遇到难题时, 首先抓住问题的要领, 利用流畅、幽默、风趣的语言答疑, 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幽默可以开启学生智慧, 提高思维质量, 课堂教学的幽默, 应和高深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 教会学生思考, 学生会在微笑中获得美的享受, 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了学习兴趣。

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激发兴趣

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阶段, 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观性、参与性和新颖性的原则, 尽量采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把枯燥的知识用生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激发认知兴趣。利用电教媒体, 把图、文、声融为一体, 可以把抽象的教学演绎得具体形象, 易于理解,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 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 使课堂气氛生动, 学生思维活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 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性情陶冶。

上一篇:金属材料教学方法下一篇:840D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