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建设课设图书管理系统(DOC)

2024-08-14

网站建设课设图书管理系统(DOC)(通用7篇)

网站建设课设图书管理系统(DOC) 篇1

河南城建学院

程设计

报告书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设计名称:《网站建设技术》 题

目:图书借阅系统 班

级:0814131班 学

号:081413141 设

者:徐学林 同

员: 杨志恒 张宝

师:张妍琰

杨斌

苏靖枫 完

成时

间:2015年12月23日

一、设计目的

1.利用软件开发现有软硬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

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现在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效果的目的。

2.系统应该符合软件工程开发的理论,开发方法等开发依据。3.系统应满足图书馆管理工作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准确等要求。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面对大量书籍、读者信息以及两者间相互联系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现有的人工记录方法既效率低又错误过多,大大影响了图书馆的正常管理工作。因此需要对书籍资源、读者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用管理效率的提高。

4.培养运用JSP语句制作网页的能力;

5.活用所学的JSP知识制作简单的循环网页; 6.实现NetBeans到数据库的链接;

二、需求分析

学校的图书管理涉及图书信息、系统用户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等多种数据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可将图书分为三类: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读者数据管理。图书信息管理包括图书征定、借还、查询等操作,系统用户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类别和用户数据管理,读者数据管理包括读者类别管理和个人数据的录入、修改和删除。

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室所存的图书、个人借阅情况及个人信息的修改;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

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等。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若查询和维护其他借阅者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就要知道其他图书借阅者的借书证号和密码。这些是很难得到的,特别是密码,所以不但满足了图书借阅者的要求,还保护了图书借阅者的个人隐私。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修改图书借阅者借书和还书记录的权限,所以需对工作人员登陆本模块进行更多的考虑。在此模块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为图书借阅者加入借书记录或是还书记录,并打印生成相应的报表给用户查看和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功能的信息量大,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本功能实现对图书信息、借阅者信息、总体借阅情况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查看及维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图书馆的借阅信息,但不能添加、删除和修改借阅信息,这部分功能应该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执行,但是,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并且还应具有生成催还图书报表,并打印输出的功能。

图书借阅管理系统在各个图书馆、学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制作图书借阅管理系统之前,首先要知道所要做的系统可以实现哪些功能,要清楚不同级别的用户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实现什么样的界面。当

明确了这些,项目开发的思路就清晰了,然后再对校园图书馆的系统进行考察、分析,从中吸取经验,并结合本系统的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个合理的系统。

本图书借阅管理系统旨在构建此类平台,实现不同模块的功能设计。用户注册后登录,进入图书借阅,对图书的查看及借阅,以完成相应需求。本系统功能模块大致分为:用户登录借阅和管理员对图书及用户的管理。

本系统是用Javabeans、mysql、dreamweaver等WEB开发技术或网络工具完成一个的基本的图书借阅管理系统。

三、系统设计

1、数据库设计

由于本系统是为中小型图书馆开发的程序,需要充分考虑到成本及用户需求等问题,而MySQL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源代码的数据库,是完全网络化的跨平台的关系型数据库,正好满足了中小型图书馆企业的要求,所以本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

2、公共模块设计

在开发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公共模块,例如,数据块链接及操作的类,字符串的处理的类以及编码方式的处理等,因此,在开发系统前应首先需要设计公共模块设计。本系统内的公共模块有数据块的操作,对编码方式的操作。

3、管理员模块设计

图书管理员要有对读者的管理模块,图书的管理模块,所以我们进行了如下设计:

4、读者模块设计

在设计读者模块中要考虑到读者可查询图书,借阅图书,归还图书。和游客登录。

5、图书管理模块设计

在设计图书管理模块时,要考虑到应该可对图书条目进行添加,删除,修改。

四、制作过程及要点

1、系统登录实现过程

系统登录页面是进入图书管理系统的入口,在运行本系统后,首先进入的是系统登录页面,再页面中,系统管理员应选择管理员登录,再正确输入用户和密码,当用户没有正确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的时候,系统会通过denglu_servlet进行判断,并把信息反馈到error.Jsp页面。系统登录页面如下图所示:

2、五、设计总结

在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虽然不能说精通,但通过实践,我已经掌握了三层架构的基本理念,并可以熟练的运用myeclipse+mysql工具进行三层架构的开发。更对java开发B/S架构的项目有了更深刻的

体会,积累了许多经验。除此之外,还巩固了许久未运用的Dreamweaver、PhotoShop等软件,完成了对网站的美化。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独立设计出一个功能较为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

这个管理系统,我自认不是很完善,但它所包含的知识和所运用的技术,足以概括我们书中所学,甚至更多。因为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它是一条通往真理的笔直的大路,所以很少有犯错再改正的机会。而总有些知识必须走一段“弯路”才能获得,就像如果你只走笔直的大道,就欣赏不到“曲径通幽”的景色。

此次我们实习的内容是基于基于JSP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一个图书管理系统,根据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设计出图书管理系统的具体功能然后再编写代码。但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是由我们每个人独立开发完成的,一开始我们有些不理解,不是说实际过程中真正开发一个软件不可能完全靠哪一个人自己的能力去完成,而是要靠一个团队的分工协作,最终才有可能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程序。

后来两周的实习下来,我们这次编写的图书管理系统虽然是一个系统,但其实图书管理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都是平常我们练习过的,所以我们独立完成起来并不是特别的困难,最主要的是我们现在必须先要把个人的能力提高起来才有能力将来和别人一起协作,我们这次的实习主要是锻炼个人的能力和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但不管怎样,这个系统是我们全员努力的成果,包含的文档也相当的齐全和细致。我想,这就是团队的力量。通过本次试验,让我自己动手进行数据库的连接、网页的设计、代码的编写与调试,加深了对这门课

程的理解,锻炼了自己,使我从中学习到了非常多的东西。在实验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数据库连接不上就向老师同学反复询问,调试时也会跳出各种各样的错误信息,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看着自己写的程序运行出想要的结果心里也是感到很满足。

六、参考资料

[1]张超.基于 JSP 的数据库连接技术浅析[J].福建电脑, 2013, 28(12): 80-81.[2]陈倩, 刘胜, 焦壵.基于 JSP 的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机械, 2013, 40(009): 10-15.[3]王莎莎.基于 JSP 的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6(16): 53-54.强光平, 刘才铭, 赵静, 等.基于 JSP 的用户分组权限的设计和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6(18): 53-54.[4]吴正佳, 罗月胜, 周玉琼, 等.一种求解典型 JSP 的改进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 30(8): 2405-2409.[5]薛倩.基于 JSP 技术企业动态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 附录一

网站建设课设图书管理系统(DOC) 篇2

1图书管理现状

1.1缺乏信息化建设意识。图书管理在众多的图书馆当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一部分的管理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能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予以科学准确的认识, 这样也就给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为迟缓、如果管理者在工作中没有足够的现代化建设一是, 就只能认识到图书管理的某些方面, 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就需要安装上不同的配套性管理软件, 但是从某些方面上来看, 工作人员在技能和意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这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存在着非常大的不利影响。

1.2信息化水平不高。当前, 我国的图书管理水平已经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 但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其水平还有待提高, 对某些的图书管理来说, 在管理当中, 资金方面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足, 同时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工作也并不是十分的重视, 这样一来也使得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现遭到了较大的障碍。

1.3管理人才缺乏。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一定要有一支专业化较强的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的很多图书馆在人员的配置方面合理性较差, 同时图书管理人员在专业的水平和个人的素质上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一些人员在工作中对计算机的操作并不是十分的熟练, 图书管理网络中心当中也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维护, 这样也就比较容易产生一些系统性的故障, 所以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一直都得不到显著的提升, 如果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故障, 就可能会受到病毒的损害, 数据丢失状况也会十分的严重。

1.4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图书管理必须要实现资源共享, 为读者提供便利, 这是目前图书管理的重点内容, 现阶段, 部分图书馆管理者对资源共享的含义不够了解, 在图书管理信息建设中, 单纯重视信息建设开发。与发达国家相较, 我国的网络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开放性、统一性、系统性的数据库对图书信息进行查询, 导致数字图书馆在管理、数据检索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在图书管理工作中, 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做好资源共享工作, 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给读者提供更大的便利, 这也成为了当前图书管理工作中十分关键的一个内容, 当前, 部分图书管理人员对资源共享的基本概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在图书管理信息建设的过程中, 一味的重视工程建设和开发, 这也是不对的。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的网络技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其开放性和统一性都不是很高, 这样也就使得数字图书馆在查询的过程中检索的方式和数据的管理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

1.5管理手段陈旧。虽然图书馆资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非常好的开发, 如果从整体的管理水平方面来看, 综合集成的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一些图书馆在运营的过程中对电子徒手的重要性并不是十分的清晰, 这样也就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的现象, 再加上工作中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 所以图书馆无法很好的使用多媒体完成对文献的检索。

2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2.1强化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要想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 必须强化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图书管理的重要性。如果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技巧, 必定会对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形成阻碍。这就要求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进行培养与指导, 促使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要求管理人员彻底掌握管理技巧, 对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懂得操作。在实际工作中, 要将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2.2提高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 要将新型的技术引入其中, 善于充分利用新型设备, 及时更新设备, 使信息化服务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一旦采购新书后, 需收集所有图书的编目、验收等信息, 以规定程序为依据, 上传至网上, 并将检索操作流程贴于告示旁边, 有利于读者及时查阅、浏览。图书馆信息化效率的提升可实现图书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就要求管理人员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与硬件,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投入, 建立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 提升图书管理信息化水平。

2.3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具备动态性、系统性的特征, 在该系统内, 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非常重要, 决定着信息化建设效率。领导需强化对图书馆管理者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维修、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另外, 还需让管理者重视合作、团队精神, 培养工作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管理人员之间要注重交流, 并将交流经验记录下来, 及时发现自身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给予改善, 可将管理者知识面拓宽, 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可起到培养作用, 便于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的规范化、科学化。

2.4提高资源共享水平。管理人员要重视资源共享, 开展全开架服务模式,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该服务模式中,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 通过网上找出所需信息, 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现阶段, 图书管理工作对电子技术有着较高的依赖性, 管理人员要对网上信息进行重组, 致力于让读者满意。

2.5创新管理手段。图书管理人员需对管理方式进行创新, 注重转变管理理念, 解放思想, 在管理过程中,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 创新管理手段。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封闭, 通过给予信息化建设, 有利于实现图书管理的开放性, 在图书管理过程中, 需强化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使用电子书, 便于对读者进行引导。数据库的建设需得到强化, 促使管理人员对图书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升, 同时能够满足读者需求。

结束语

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 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改革可以使得图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 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得到显著的减轻, 这样一来也就给图书信息的查询提供更加方便的途径。在图书管理当中, 其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应用。但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系统加以改进, 更新设备, 同时也要提高系统的性能, 保证图书管理信息化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飞.论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 (4) :56-57.

网站建设课设图书管理系统(DOC) 篇3

题 目:软件工程课设管理系统 ——需求分析报告 学生姓名:王星

学 号:1176807448 专 业:计算机4班 指导教师:赵宇红

文档名称: 需求分析报告 项目名称: 软件工程课设管理系统 项目负责人:王星

编写: 完成日期: 2014.6.19 审核:

开发单位:

王星 薛浩楠

软件工程课设管理系统小组

目录

需求分析报告...................................................................................................................................4

一.引言...................................................................................................................................4

1.编写目的:...................................................................................................................4 2.背景及范围:.................................................................................................................4 3.名词定义:...................................................................................................................4 4.参考资料:...................................................................................................................5

二、任务概述...........................................................................................................................5

1.目标:.........................................................................................................................5 2.系统功能划分:...........................................................................................................6 3.安全性:.......................................................................................................................6

三、具体需求分析...................................................................................................................6

1.系统流程图:.............................................................................................................6 2.数据流图:...................................................................................................................8 3.数据字典:...................................................................................................................8

需求分析报告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及需求有了明显的增加。计算机对于大量信息的管理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有了这个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学生与老师的工作任务就可能会事半功倍。1.编写目的: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90多名,而且随着每年的扩招,人数不断的增加,每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都采用手工操作,费时费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决定做一个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对每个学期选修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学生基本情况作个统计。主要是学生从该系统中选题,填写同组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组长等基本情况;查询自己的课程设计成绩。老师通过该系统查看学生的选题情况,填写学生的项目进度情况,且给出学生的分数,这有利于老师教学,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改善原有的比较繁锁的工作。2.背景及范围: 名称: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

任务的开发人员:杨宇飞,薛浩楠,王星,陈晶 开发软件的单位: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小组

软硬件设施:个人计算机,JAVA,Acess数据库,Windows 97/xp操作系统 决定开发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估价成本不高于1000元,二周交付使用。3.名词定义:

实体: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且可互相区别的事物。联系:客观事物中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属性:实体或者联系所具有的性质。4.参考资料:

软件工程基础 汤淮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软件工程------技术,方法与环境 王立福,张世琨,朱冰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软件开发技术 倪秉营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软件工程 张权范 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任务概述

该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软件目前已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与使用功能。研制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管理系统软件是为了满足软件工程教师与学生方便对课程的各种管理与操作。1.目标:(1)开发意图:

a.为了软件工程课程管理系统更完善;

b.为了软件工程课程管理更方便;

c.为了减轻软件工程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d.为了加强学院的正规化管理;(2)应用目标:

通过本系统软件,能帮助课程设计教师利用计算机,快速方便的对课程进行管理,上传资料,填写进度报告,查找的所需操作。(3)产品描述:

本产品是一种工作在windows系统平台的软件,它是以Acess数据库。(4)产品功能: 2.系统功能划分:

使用该系统有三个角色教师,学生,客户。教师可以查看学生选课情况,可以查看学生设计报告,填写学生项目进度情况,给出分数,修改密码,上传课程设计题目,学习资料。学生可以查看选课情况和成绩,选课。客户只可以浏览选课信息。

2.系统可分为5个模块:

(1)基本信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包括教师号,学生号,教师开设的课程设计的题目,学生选的课程设计题目,项目进度和分数。(2)选课:显示教师开设的课程设计题目,实现学生选课。

(3)查询:学生查询可选题,自己选题情况,自己课程设计成绩。教师查询学生选题情况,学生设计报告。

(4)修改:教师填写项目进度情况和给出分数,学生填写同组的其他同学的姓名,学号,班级,小组长,修改结果存入相应数据库等。

(5)密码:教师和学生可以修改自己的登陆密码,结果保存用户信息数据库。3.安全性:

设立三种级别的用户:Student,Teacher,Guest,对每种类型的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

Student:查询分数,课程设计报告上传功能 Teacher:提供对系统的实际操作功能 Guest: 提供信息浏览功能

三、具体需求分析

1.系统流程图:

学生登陆教师登陆验证学生身份验证教师身份验证成功验证成功修改密码查询选课信息查询选课上传资料与设计题目查看设计报告查看选题情况修改密码学生信息数据库选课给出分数和填写进度情况教师信息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上传填写同组人员信息选课数据库客户登陆客户浏览

图3.1系统流程图

2.数据流图:

客户用户信息数据库选题数据库用户学号与密码显示修改密码上传确定选题验证口令题目与有关资料课程设计题目数据库登陆教师显示登陆成员列表验证口令填写进度表显示选课学生小组成员信息核对填写同组人员信息教工号和密码进度数据库工作报告表课程设计报告修改密码用户设计报告表给出分数上传学生信息数据库成绩数据库显示

图3.2数据流图

3.数据字典:

数据流描述:

数据流名:用户名密码 数据来源:用户登陆处理 数据去向:验证信息处理。说明: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数据组成:用户名+密码 数据流量:小 数据流名:直接登陆

数据来源:用户登陆处理

数据去向:客户界面

说明:普通用户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直接以客户身份登陆

数据流名:登陆

数据来源:验证信息处理正确

数据去向:根据验证信息返回条件决定是教师界面还是学生界面 说明:系统登陆到教师界面。数据流名:选题,资料

数据来源:教师界面的输入选题和资料窗口 数据去向:上传处理

说明:教师输入要上传的课题和资料 数据流名:小组成员信息 数据来源:选课信息界面 数据去向:验证填写信息处理

说明:学生填写同组其他同学姓名,学号,班级,小组长名。数据流名:工作报告。数据来源:课题信息界面 数据去向:上传处理

说明:学生将各阶段工作报告上传。数据流名:设计报告 数据来源:选题信息界面 数据去向:上传处理

网站建设课设图书管理系统(DOC) 篇4

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图书馆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积淀,由于和城市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往往受到普遍关注,成为人们心目中城市的文化地标。一座成功的城市图书馆的落成,不仅能完善城市机能,为市民提供文化场所,同时也为其所在的街区和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城市图书馆作为一个运作体系,是城市的配套设施,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桂林图书馆新馆建设情况

1.1 新馆建设背景

桂林是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名城,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进一步塑造城市形象,我市提出了建设“一院两馆”项目的设想,并于2008年将其列为桂林市重点建设项目。2009年1月,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结合“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一院两馆”定点在临桂新区,项目建设的前期启动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项目占地176亩,其中,桂林大剧院规划面积19000平方米,广西桂林图书馆规划面积31300平方米,桂林博物馆规划面积31500平方米。本着节约土地、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具有民族特点的精神,经过专家和领导3次评审后,现在的设计方案继承了桂北民居特有的汉唐遗韵,同时展示具有现代气息的时代风貌,提升了桂林的文化品位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建设周期预计为两年,建成后的“一院两馆”将成为桂林市的标志性文化建筑。[2]

“一院两馆”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联合体设计的2号方案被评为第一推荐候选设计方案。一是方案的整体性较强,与桂林城市规划的整体空间意图较吻合。二是方案采用流线型的曲面造型,具有较强的时代感与标志性,较突出地体现了桂林“山、水、云”的地域性特征。三是方案中的露天剧场构思较独特,对公共空间与城市文艺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指出了方案还需考虑的地方,一是方案对连续曲线屋面所带来的经济性应深入评估。二是建筑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城市水系的保留。三是入口、人流组织方式及其他功能等问题应进一步优化,保证使用上合理。[3]

1.2 新馆建设的总体概况

根据国家新近颁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要求,结合我馆情况,我馆建议,桂林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为3.13万平方米,分为藏书区、借阅区、咨询服务区、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业务区、行政办公区、技术设备区及后勤保障区。[4]

2 桂林图书馆新馆建设服务功能设计与空间布局规划

新图书馆设计不再局限于藏、借、阅的简单功能分区与组合,而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创造出更具灵活性、多样性的功能形式。

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单一而固定,藏书空间、借书空间、阅览空间彼此分开,各成一体。书库的功能就是用来藏书,阅览室的功能就是供读者用来学习和阅览。

桂林图书馆新馆的室内空间丰富多样、组织有序、动静分区、流线清晰,能满足多重使用功能。其结构布局和楼层安排如下:一层:接待大厅,位于与公众口相邻,设有出纳台。大厅外是24小时自助借还机,方便读者借还。少儿阅览室、低幼活动室、文学外借处、接待室、报告厅、多媒体教室、无障碍阅览室、主题活动室、Hi-Fi视听室、采编部、读者餐厅、休闲自修区(咖啡、茶吧)、厨房工作用间等。二层:电子阅览室、现刊现报阅览室、过报阅览室、报库、期刊库、过刊阅览室、开放式展厅、科技部等。三层:基藏书库(密集架)、中文流通书库(全开架)、旅游阅览室、非遗阅览室、精品展厅。四层:是桂林图书馆的重点区,包括:古籍修复室(含古籍扫描、拍照)、名人赠书地方人士成果陈列室、抗战历史图片展及读者自修区、古籍书库、四库全书、古籍阅览室、民国图书库、民国图书阅览室、地方文献书库等。五层:主要是活动室、外文书库、外文阅览室及行政办公区。六层:贵宾接待室。(图1,新馆首层平面图)

与一般的图书馆功能构成相比,新建图书馆功能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在入口区与主体藏阅区之间增加了一个公共活动区,也就是接待大厅。首层不单只报告厅、多媒体教室、主题活动室、电子阅览室、读者餐厅等公共活动的大空间,而是融合了各种辅助功能,便于使用者咨询、休闲、交流的广场性空间。这个公共活动区往往与入口结合在一起,位于建筑的首层,与城市空间紧密相连。

图书馆首层应具备图书借还、证件办理、人流聚散、导向、馆藏资源检索等功能要求,在整个图书馆服务空间组合体中起到核心纽带的作用。[5]

2.2 桂林图书馆新馆二、三层实行借、阅、藏一体,分层管理的服务模式,开架供读者自助借阅报纸、期刊、图书和调配库的图书都集中在这两层,打破了以前图书阅览室的管理模式。二、三层的文献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并配备有开放式展厅,供读者免费参观欣赏。

2.3 桂林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桂林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是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桂林图书馆藏资源丰富,具有地方特色。有馆藏书刊文献二百三十余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旧文献和地方历史文献收藏丰富,抗战时期桂林出版物也是馆藏一大特色。抗战时期,桂林作为大后方,各省文人名士云集,文化出版事业十分活跃,我馆亦成为图书文献收藏和利用的重要场所,藏书达30万余册,以其“藏书之丰富,设备之完善,在西南各省首屈一指”。1944年,桂林沦陷,我馆将部分藏书转移到广西昭平县,馆舍及其余藏书毁于兵灾,劫后余书7万多册,其中包括广西地方历史文献和抗战时期桂林出版物等[6]。桂林图书馆新馆四层为特色馆藏,包括地方文献书库、古籍书库、民国图书库、四库全书、古籍修复室、抗战历史图片展及读者自修区等。

2.4 细节设置以人为本

新馆在很多细节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比如,盲人视听区的设计,其位置在一层,方便视障人士进出;在设施上,除各种盲人借阅设备外还在室内铺设专用盲道,方便安全。新馆十分重视少年儿童服务,少儿阅览室设在一层,吸引孩子们阅读、探索神秘的书海世界,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借阅环境,还有利于培养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 图书馆人性化的服务与管理

人性化服务理念是指图书馆工作人员针对服务活动采取富于人情味的服务方式,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读者、关心读者、与读者沟通合作,建立一种亲切、平等、相容的关系,体现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文化气氛[8]。人性化服务是一种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图书馆所提供的一切服务是通过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全体馆员的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的,读者感受到的人性化服务体现在具体的服务过程和服务效果中[7]。

3.1 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实施

在读者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不能只把服务停留在举止和蔼上,而是要把服务内涵大大地延伸,关注到被服务者的所想、所需,讲究个性化服务,人文化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全方位的开放服务,包括环境、设施、语言、服务,使读者感到亲切、舒适、方便。

3.1.1 强调馆员与读者的心理沟通

读者的需要包括文献需要和心理需要,这两种需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对于前者,比较客观和容易理解,客易受到重视;而后者则隐藏在整个服务过程之中,容易被人忽略,图书馆人员的外部表现、语言表达及知识结构方面都影响着读者的阅读心理。

3.1.2 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不仅体现在借阅服务与资料查询,还应具有保存人类文化知识、传播知识信息、进行文化教育、开发智力资源、终身学习和娱乐的功能。为读者营造极具人文意蕴的阅读氛围,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让读者走进图书馆就像走进自己的家一样,让读者能够在轻松、自由又安全的环境里尽情地享受知识的甘露。

3.1.3 服务功能人性化

尽量减少对读者的限制,从细微处方便读者,贴近读者。图书馆应用RFID无线识别自动借还系统,像银行的ATM机那样,方便地为读者提供书目检索、查询以及24小时全天候自助续借还书服务,读者再也不用担心错过还书、续借书的时间。图书馆实行免费办证、免费借阅图书、免费参观展览、免费听讲座等多项免费措施,以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好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方便读者,用人性化服务吸引更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享受快乐阅读。

3.1.4 服务方式多样化

对读者的服务方式,有简单的借还,咨询及文献检索、课题调研、科技查新及外文检索等多种服务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要求。

3.1.5 服务设施方便性

图书馆的服务设施要方便读者,要让读者感觉在图书馆中方便无处不在,对特殊读者如初次来图书馆借阅的,不熟悉图书馆的环境,图书馆应采取各种手段,从服务设施,设备及服务方式上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从而帮助他们能正常地利用图书馆。

3.1.6 服务方式方法的创新

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知识库服务以及各种在线信息服务,针对性地为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富有特色的服务。兼顾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服务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增强了图书馆服务的能力。

3.2 人性化管理的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的能动的中间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保证服务质量是必不可少的。”[8]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人,即制造能够利用人的知识能力和智力培养的发展空间,使馆员与图书馆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激发馆员的良好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每个人处于自动运转状态。

3.2.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需要建立一个融洽祥和、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环境。应强调领导与馆员、馆员与馆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人际沟通,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氛围中,图书馆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会得到提升,有助于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2.2 营造满意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是馆员心理环境的感应点,为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办公环境、办公设备和休息场所,可使馆员保持心情舒畅,提高工作情绪,这是让他们赢得读者满意的心理前提。理想的工作环境本质上就应该表现为工作要求,技术要求、人的要求的平衡。假如图书馆环境过多地反映了工作要求、技术要求,很可能忽视馆员的要求。尽管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图书馆很难满足馆员的要求,但在改善的过程中充分凸显人文韵味的观念不可缺失。使每位馆员在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工作效率最大化,在“馆员满意”的基础上。实现“读者满意”之目的。

3.2.3 合理安排人员结构

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组织结构将随之发生变化,为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求图书馆科学地设置工作流程。根据馆员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做到各尽所能,实现各种专业结构和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图书馆应营造一种以“尊重职工、信任职工”为基准的人性化环境,建立公正公平的竞争、奖励机制,以关注职工的发展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在强调“以人为本”管理原则和服务理念时,不是将对图书馆馆员自身的关注与对读者的关注相对立,而是强调两者的内在一致性。图书馆的宗旨是为读者服务,尽力达到“读者满意”是其最终目的。在图书馆的一切活动中,馆员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也是实现“读者满意”的一个重要支撑点,馆员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读者满意”。因而,要想达到读者满意,必先使“馆员满意”。

新馆开馆在即,桂林图书馆将借“一院两馆”建设的东风,将给图书馆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将新馆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原动力,坚持以读者为本的建设理念,努力营造充满人文关怀,充分尊重读者人格,温馨的、平等的文化环境,从而使新馆的服务、管理、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付瑶,主编.图书馆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桂林“一院两馆”项目在临桂新区开工[EB/OL].(2012-03-28).http://www.gl.chinanews.com/news/glyaowen/2010/0202/42143.html.

[3]田远进.临桂新区“一院两馆”设计方案评出第一推荐方案[N].桂林日报,2009-6-8(01).

[4]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EB/OL].(2012-03-28).http://wenku.baidu.com/view/201a4b40be1e650e52ea991d.html.

[5]陈虹涛,武联.未来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构成及设计特点初探[J].山西建筑,2007(8):17-18.

[6]桂林图书馆历史沿革[EB/OL].(2012-03-28).http://www.gll-gx.org.cn/test/About_lsgg.asp

[7]钟惠燕,程慧荣.网络时代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5,3(4):43.

[8]张炳常.试论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5,6(20):25.

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建设探索 篇5

目前, 由于信息化社会对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人们开始真实地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当今社会中, 通过不同途径获取知识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娱乐和学习的一部分, 而目前图书馆仍旧是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以图书馆资料信息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息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目前, 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事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以更迅猛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社会, 尤其是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上, 信息化的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图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记录着人类文明走过的脚印, 是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和积累, 而图书馆作为图书的主要提供场所之一, 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知识的启蒙、获取和发现等的作用日益明显, 已经成为建设信息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 信息化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图书馆书籍是以纸质的形式存放起来的, 这种记录方式虽然能够很好地保存书籍的信息, 但是纸质的载体检索起来不方便, 而且由于纸质书籍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 翻阅和携带都比较困难, 而且不能够很方便地复制和共享, 因此这种传统的书籍存储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在目前的社会中, 人们需要的范围更加广阔、获取途径更加方便快捷, 所以图书馆的资料信息化能够很好地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 信息化的社会为图书馆资料信息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因此信息化必将成为图书馆未来的建设方向。

二、图书馆资料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 由于信息化社会冲击着各行各业, 图书馆作为读者查阅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也受到严峻的挑战, 目前图书馆在资料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读者需求趋势发生变化。

目前, 传统图书馆在信息的提供、获取和组织过程中, 原有的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对于现代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 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 但是这种信息化的资料获取途径, 在传统的图书馆中还无法获取到;第二, 对于查阅信息的用户来讲, 他们希望能够迅速地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 并且获取的途径要方便快捷, 同时获取信息的更新速度越快越好。但是目前传统的图书馆还无法完全满足读者的需求变化, 图书馆的资料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

(二) 图书资料信息服务基础发生变化。

目前, 由于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 人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从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 因此“活到老, 学到老”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建设中, 所以人们对于图书资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地上升。但是, 目前传统的图书馆资料信息服务基础还有待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目前图书馆现有的知识领域比较少, 由于图书馆的面积有限, 加入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 所以传统图书馆的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比较热门的几个领域, 其他一些非常见领域的资料则比较少;第二,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有待提高, 目前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于图书馆服务的要求, 加入信息化社会和网络对于图书馆建设的推动, 使得图书馆不得不进行图书资料信息服务的再次建设。

三、提高图书馆资料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 目前信息化的社会对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和服务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 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将资料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从而不断地适应读者和社会对于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的管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 建立图书馆资料信息网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已经日渐成熟, 信息的共享化和海量化为图书馆未来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图书馆需要建立图书资料的信息网络, 从而能够实现联网和信息共享, 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与其他图书馆进行合作, 通过网络共享存储书籍, 由于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正在不断深入, 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 图书馆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合作, 分享自己的书籍或者信息资源, 从而能够合理利用不同图书馆之间的资源, 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第二, 图书馆建立自己的管理系统, 能够很方便地为读者提供查阅图书信息的渠道,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读者需要翻阅和检索的时间, 真正为读者提供方便。

(二) 建立标准化的图书资料数据库。

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资料的信息化管理, 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图书资料数据库,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在资料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 尽量做到遵循图书管理的规范和标准, 例如:图书的编号要遵循国际标准, 这样才能够协调统一不同图书馆之间的信息;第二, 建立的图书资料数据库必须能够包含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并对书籍进行相关的分类和整理、为图书的数据库建立相关的索引, 能够帮助读者快速、精确地找到图书的位置信息;第三, 利用图书资料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结合的优势, 需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决策或者是相关的专利等等进行整理, 然后加入相关的数据库中, 数据库中的书籍数据要做到及时更新。

(三)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随着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更加完善, 相关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必须进行提升, 才能尽快掌握图书馆资料的信息化操作步骤, 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加强外语相关的培训和实践, 由于目前图书馆的资料信息化管理已经在建设中, 因此未来有可能与其他国家的图书馆进行合作和交流, 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有可能遇到一些外文书籍, 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有必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外语培训;第二, 加强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的培训, 在工作中或者实践中逐步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 而且需要掌握与数据库操作相关的知识, 了解计算机和数据库基本的原理;第三, 能够对图书馆的资料信息进行相关的分类、编辑和加工处理等等, 图书管理人员需要从以往的手工操作转换到使用计算机进行操作中来。

(四) 完善图书馆的资料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 在日常的管理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 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尽快实现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图书馆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料信息化建设进程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等等, 切忌生搬硬套其他图书馆相关的成功经验;第二, 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相关部门, 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法律法规, 从而规范图书馆资料信息化建设中的相关操作, 规范图书馆的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知识干部培训丛书编写委员会.信息化与再工业化知识干部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2]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知识干部培训丛书委员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案例干部读本[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大数据推动图书馆建设与管理革新 篇6

在“互联网+”时代下,以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传感网、三网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使图书管理工作逐渐向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图书的采购、编目、检索、统计和流通等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图书管理的关键问题是图书的分类标识和存放位置的确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必将从网络化信息化模式向着智能化和精细化的角度发展,推动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图书馆的数据必将成为海量般的增长,如何高效应用这些数据来图书管理和建设服务,是当今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

海量图书数据的来源很多,物联网/传感网采集数据、日常工作数据和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经过数据挖掘和逻辑推理后形成的数据。物联网/传感网不仅能自动感知获取馆藏图书信息,还能对图书、人员进行定位,实时了解图书方位信息,同时还可以对图书环境进行监测。图书馆作为海量信息存储的载体,可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增强收集、分析和提炼海量数据的能力,提升图书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创新。大数据技术往往与云计算相结合,云计算在图书资源管理建设中存在着加快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存储能力、提高服务器运行的可靠性、降低相关成本投入和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等优势。

本文探讨在物联网/传感网和和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技术助推图书管理工作逐渐向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介绍了物联网/传感网和和云计算技术催生海量数据前提下,大数据技术概念、特征和应用等,提出了大数据推动图书馆建设与管理革新。在“互联网+”时代,在图书馆或校园内建立图书馆智能感知系统,为打造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智能终端的大系统奠定基础,具有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2.大数据技术与图书馆管理

2.1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就是对产生的或存储的大量数据,记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对用户有价值有意思的数据。图书馆本身就是大数据的存储载体,面临广大的学生、教师和社会用户,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快速有效地寻求到用户感兴趣的资源正是图书馆大数据技术关心的问题所在。通过大数据技术处理日益增长的数据,更更有效提高图书资源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图书大数据来源

2.2.1物联网/传感网所获取数据

嵌入在每本图书里面的电子标签RFID里面保存有每本图书的元数据。若安装有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或物联网终端节点,嵌入在图书资料、图书存放室或图书馆任何一个角落,都在时时采集数据,将时空相关联的数据时时存储在本地或经过简单处理后发送到服务器再进行处理。这是图书大数据一个重要的来源,这包括如下几种类型的数据:图书的元数据、图书定位位置信息、环境检测信息和信息服务数据。这包括大量的原始数据和经过处理后的数据。

2.2.2管理系统工作数据

数据来源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图书管理系统的工作数据。这是图书管理工作所产生的工作数据,既包含新产生的数据,也包含对原始数据处理后的数据。这数据都是数字图书馆管理需要产生的数据。这类数据的特点就是数据规范、统一和整洁,由数字系统产生,直接为系统所用,可以不经处理直接存放到服务器的数据仓库里面。

2.2.3管理服务数据或推理数据

管理服务数据包括从原来感知的原始数据或数字系统产生的规范数据,这类数据经过数据推理或关联后就衍生成了为用户所用的数据,这类数据一般为大数据推理数据,主要关于主动推送服务质量的提高。这类数据更多是在原始数据或在原始数据经过清洗后,或是在日常工作数据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或大数据挖掘等提炼出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个信息就表现在用户感兴趣的、与之相关联的数据。

2.3大数据与图书管理

图书馆存储有的大量可利用数字资源。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找出用户感兴趣的资源或数据,从提供服务的时效性和质量等方面,对构建现代智慧图书馆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检索、逻辑推理、数据挖掘、垂直搜索、语义检索、文本挖掘和智能化处理等功能,等技术能很好地提高数据存储、传输与检索质量。从而能提升图书管理智能化管理工作。

3.大数据技术的提高图书管理质量

3.1大数据技术推动图书管理智能化

大数据技术能推动图书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提高与用户兴趣相关联的精细化服务质量;提高主动推送式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益等几个方面:

3.1.1提高与用户兴趣相关联的精细化服务质量。切实体现到以用户为中心,提高服务用户的质量,提高服务内容与用户兴趣的相关度。这是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以及日常图书借阅、浏览和关注的内容,推理挖掘出用户当前关注或以后需要关注的内容,直接通过移动终端将挖掘或推理结果及时直接呈现给用户,体现主动推送式服务和服务质量的实时性。

3.1.2提高主动推送式服务质量。除了上述谈到的主动推送式服务,体现推送的实时性外,更加注重服务的质量。通过大数据技术,切实挖掘出背后深层次的用户需求和兴趣所在。提供与之高度相关联的服务内容,供用户参考决策。

3.1.3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益。运用物联网和传感网技术所产生的原始数据,提供了图书和管理者的方位信息,管理者可以将图书放在任意位置,用户通过数据库查找图书,便能获取图书位置信息直接获取,且随时提供在用户所在位置的相关内容。同时可以时时查看管理者的方位信息,了解管理的工作情况,以便更加精准地评价图书管理绩效和工作质量等。

3.2大数据带来图书数据大共享

大数据,必然带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的问题。数字系统网络化必然要求图书馆各系统数据之间能共享和访问。图书数据的共享需要体现在图书管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图书系统与校园网络其他系统数据共享,以及与校外图书及相关数据的共享几个方面:

3.2.1图书管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图书采编系统、借阅子系统等系统之间的数据应能共享,系统之间能透明访问,使之每个系统都能再关联其它系统的数据,再结合大数据技术进行逻辑推理和数据挖掘。因为只采用本系统的数据有时候不足以挖掘出高质量的数据来服务用户。

3.2.2图书系统与校园网络其他系统数据共享。图书系统作为校园网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应该与校园网其它系统,诸如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和财务系统等,结合这些数据,能够挖掘出学生更广泛的兴趣和最需要的图书资料所代表的知识。这才能体现出大数据技术的特征。

3.2.3校外图书及相关数据能够相互访问和共享,所体现的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特征与上述一致。

3.3大数据让图书管理变得简单和规范

可在图书大数据技术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更好满足本单位的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

3.3.1根据大数据技术二次开发的功能要求,增加相应的智能终端设备和云计算信息化设备,从硬件建设角度跟上大数据技术开发要求。

3.3.2根据图书管理要求和任务开展大数据的功能拓展,开发相应的具有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智能化信息技术模块,将服务范围和领域在时空范围内进行扩大,且提高服务的质量。

总结

大数据技术能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和效益,拓展图书管理服务的空时范围和具体应用的领域,推动着图书馆的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建设和发展。本文介绍了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图书管理工作改进和管理服务质量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大数据技术概念、特征和应用,重点分析了大数据技术会场下的图书管理创新方式、模式以及内容。提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图书智能管理与应用创新。

摘要: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用当前人们对信息快速获取的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海量图书数据的增长,促使使用大数据技术来进行图书建设和管理革新。介绍了大数据技术概念和特征,阐述了图书大数据的来源以及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管理效益和服务质量。大数据技术推动图书管理与创新,使图书管理工作逐渐向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站建设课设图书管理系统(DOC) 篇7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但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 各种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各种矛盾互相交织, 经济风险频频发生。

在我国目前社会征信体系尚不完善的前提下, 由于失信成本较低, 代价较小, 导致失信行为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失信行为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 对我国经济转型和软实力的提升带来消极影响。

作为负有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公共图书馆也同样受到读者失信行为的影响。偷窃、污损书刊、撕页开窗、借书逾期甚至不还、恶意下载数字资源等行为都是诚信缺失的典型表现。这些失信行为不仅损害了文献资源的完整性, 破坏了图书馆正常的借阅秩序, 加大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难度, 增加了图书馆管理的人力和物理成本, 而且严重影响了其他读者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效果。

因此, 随着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公共图书馆对失信行为的管理、建设读者信用管理体系应成为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读者信用管理实践的探索

近年, 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不断探索读者信用管理的途径。2014年4月, 上海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会议, 会上宣布上海市237家公共图书馆读者借阅信息纳入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 以此使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相互合作, 相互约束, 从而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如果市民拖欠水、电、天然气等费用并经多次催缴无效, 或者逃票乘坐地铁, 都将留下信用污点, 并产生联动效应, 其利用图书馆服务和资源的权利将受到制约。

同年4月, 杭州图书馆走出馆门, 联合杭州市民卡公司, 为全市800万市民卡用户免费开通图书借阅功能。只要有市民卡, 就可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在杭州图书馆各服务网点借还书, 并无需支付任何押金。

利用杭州公用信息平台, 读者的信用记录将直接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 失信行为将受到惩戒。上海和杭州图书馆界读者信用管理的实践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界信用管理的先河, 值得公共图书馆在读者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学习和借鉴。

三、构建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公共图书馆用户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 因此,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构建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的首要条件。

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的管理应关注图书馆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感受和体验, 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和情感需求, 积极控制和防范图书馆用户在利用图书馆资源和享受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所引发的信用风险。

尤其对于客观因素引起的用户失信行为, 如地震、暴雪、台风等自然灾害使图书馆用户无法按时归还书刊导致借阅逾期, 就可以在坚持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下给予人性化处理和协调, 可采取减免逾期费、延长借阅期限等方法灵活处理, 不按失信行为进行惩罚, 营造用户信用成长的良好环境, 从而努力避免潜在的信用风险。

(二) 系统科学性原则

图书馆用户信用管理指标的构建应遵循系统论的要求, 各个信用指标之间应当紧密联系, 互相补充, 构成统一的整体, 并避免信用指标间的交叉重复。信用指标的确立、计算和评价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到科学合理, 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 防止主观臆造, 加大信用管理工作的难度。

信用指标来源要客观稳定, 注重细节而又顾全大局, 不仅要有利于对图书馆用户的信用管理, 更着眼于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整个读者信用指标体系的建立很难一蹴而就, 要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不断增强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的科学性。

(三) 定量和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

读者的信用评级是其利用图书馆活动的综合评价。在选取读者信用评级指标时, 选取能客观反应读者利用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活动中的定量分析指标, 在读者信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 由于影响信用因素本身的多样性和信用评级的复杂性, 仅采用定量指标难免过于片面, 如读者本人的个人素质、社会贡献等在定量指标中就难以反应。

因此, 除了应用定量指标外, 还应该采用定性指标进行信用评级。从系统论的观点看,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前提。只有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才能真实反应读者的信用状况。

四、公共图书馆建立信用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 加强信用宣传, 提高读者信用意识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 信用基础较为薄弱, 全社会还未完全形成“守信用、重契约”的社会风尚, 因此,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还有待时日。

公共图书馆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 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开展社会教育, 因此, 公共图书馆应配合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承担起自身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使命。

公共图书馆可利用讲座、展览、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服务方式开展多样化的信用宣传, 提高读者的守信意识和觉悟, 倡导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

(二) 建立读者信用数据库

信用数据库是建设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它有助于全面了解读者的信用状况, 分析读者信用行为, 为读者信用评级奠定基础。

读者信用数据库可以分为两部分:基本信息和信用信息。基本信息是指读者的个人信息, 包括读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有效证件号码、职业、职称、单位及其地址、健康状况、电话 (固定电话或手机) 、微信号、电子邮件、研究方向和兴趣、特定信息需求等情况。

读者基本信息是图书馆建设读者信用管理体系的最原始的信息来源, 是建设信用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提供个性信息服务的依据。信用信息是指读者在利用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活动中所产生的信用记录, 如借阅历史、超期罚款记录、数字资源下载记录、电子阅览记录、书刊阅览记录、图书馆活动参与记录、志愿服务记录、遵章守纪情况以及各种奖励和惩戒记录等, 这是读者信用评估的原始来源, 将初步决定读者信用状况的优劣。

(三) 建立读者信用评价体系

图书馆信用评估是指图书馆信用部门根据读者在图书馆活动的信用记录, 采取科学的评价模型, 对读者的图书馆信用状况给予评价和判断。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评级可借鉴国际通行的“四等十级制”, 实行“三等七级制”。

读者信用可分为以下7个等级:AA级 (信用优良) , A级 (信用较好) , BB级 (信用一般) , B级 (信用欠佳) , CC级 (信用较差) , C级 (信用极差) , D级 (无信用) 。

读者的信用评级宜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 定期 (如满一年) 对读者的信用状况进行更新, 根据信用指数的评价结果, 提升或降低其信用等级, 并给以奖惩, 引导读者重视建设自己良好的图书馆信用体系。

(四) 共享社会信用信息平台

目前, 银行系统已经实现用户征信体系联网, 个人银行信用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体系中都可以查到, 经济信用状况一目了然, 但在银行系统外还存在如房产、海关、司法、税务、工商等“信用孤岛”。

因此, 公共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要竭力避免成为“信息孤岛”。在其他行业有不良信用的公民都是图书馆的潜在用户, 一旦成为图书馆的现实用户, 就给图书馆带来潜在的信用风险。

因此, 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在完善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 主动走出馆门, 积极寻求开展行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合作方式, 把图书馆用户的信用状况纳入到社会征信体系中去, 使分散的信息跨行业、跨部门流动起来, 这对于图书馆防范用户信用风险、提振整个行业的信用信心、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目前, 我国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 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各行业、部门间的信用壁垒尚待打破,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2014年6月, 为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 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四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建设内容和方式方法, 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 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应以此为契机, 开拓思路, 勇于创新, 积极推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以使我国图书馆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谢八妹.完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促进消费信用健康发展[J].龙岩师专学报, 2004.

[2]公共图书馆的杭州样本[EB/OL].2013.

上一篇:赞美总装员工的诗歌下一篇:语文教师关于提问的心得:提问,不能成为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