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黄化病防治(精选6篇)
果树黄化病防治 篇1
果树“黄化病”的防治, 要针对其发生的原因, 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才能见效。
一、由病原菌体引起“黄化病”的防治
果树病害种类较多, 一般应先采用适当的药剂进行防治, 如疫霉病、根朽病等使根部组织破坏, 叶片出现失绿黄化, 用代森锌溶液灌根, 或刮除病部腐烂组织, 再用汞液消毒、涂上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等, 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二、缺素引起“黄化病”的防治
对于缺素的防治, 首先要通过“黄化”特征诊断, 确定是何种类型的缺素, 再采用有针对性的办法进行矫治。
1. 不同缺素的“黄化”特征。
不同缺素所引起的“黄化”特征不同, 这是可以辨识的。缺氮时全叶淡黄;缺钾时老叶尖缘发黄, 逐渐枯萎坏死;缺镁时中脉失绿变黄;缺锰时最新成熟叶出现叶脉间失绿变黄;缺锌老叶脉间失绿变黄;缺硫幼嫩叶淡绿变黄;缺硼幼嫩中心出现不规则黄色斑块;缺铁时叶脉间失绿变黄, 但叶脉仍保持绿色。
2. 缺铁“黄化病”的防治。
过去对缺铁“黄化病”的防治, 曾采用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喷施, 茎干注射、根系浸吸、根部施用铁球等方法, 均收到一定效果, 但并不十分理想。最近从国外引进了螫合铁 (亦称叶绿灵) , 据国内外试验报道, 效果良好, 是铁肥中比较好的一种。它适于PH值较高的石灰性土壤上施用, 其土壤中的稳定性、持效期都比其它铁肥好, 可直接施入土壤, 施后10天左右即可见效, 比未施的增产一倍左右。已被国外果农当作矫治缺铁“黄化病”的一种常规技术。
三、改土培肥提高土壤抗“黄化”能力
1. 增施有机肥料。
可通过增施农家肥料、秸秆还田、果园生草等途径,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质中含有丰富的腐殖质, 是一种天然螯合剂, 不仅对铁, 而且对其它多种元素都有螯合作用, 并能提高元素的有效性;同时有机质能直接改良土壤结构, 使土壤疏松、通气性好, 能为根系呼吸和吸收创造良好条件。
2. 推广全素配方施肥。
根据土壤、植株诊断, 确定缺素种类, 然后建立全素配方, 制成专用肥, 进行科学施肥。这样既可矫治土壤缺素的危害, 又提高了土壤的整体肥力水平, 为高产优质培育了良好的土壤基础。
3. 改良土壤质地。
在土壤粘质地区, 可使用粉煤灰、炉灰或细沙, 局部改良土壤质地;在土壤过沙地区, 可使用粘质土壤, 以调节土壤质地, 创造一个土壤疏松、通气良好的生长环境。
果树黄化病防治 篇2
摘要: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建设是陕西省重大的果业发展战略,但是,近年来猕猴桃黄化病发病较为严重。为了控制该病的蔓延,促进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详细介绍了秦岭北麓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同时也方便果农学习参考。
关键词:猕猴桃;黄化病;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1-0048-02中图分类号:S436.634文献标识码:B
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建设是陕西省重大果业发展战略,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6万hm2,发展形势较好。但是,猕猴桃黄化病在陕西的各个产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在低洼地发病率较高,严重田块发病株率高达20%~30%,一些新建园的1~2年生小苗也有发病,对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威胁。
1发病症状
猕猴桃黄化病主要表现在叶片,有病叶片除叶脉为淡绿色外,其余部分均失绿发黄,叶片小,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发白,外缘卷缩枯萎。果皮浅绿黄化,果肉切开呈白色,丧失食用价值,长期发病还会引起整株死亡。
2发病原因
秦岭北麓从山区到渭河滩地,土壤酸碱度(pH值)不断上升,有的地方甚至达到8以上,土壤中铁的溶解度低,Fe3+不能还原成Fe2+ ,难以被猕猴桃根系吸收,而细胞缺乏铁元素会出现叶绿体发育受阻,从而造成叶片失绿黄化。另外,施肥不当、果园操作伤根、挂果量过大、膨大剂滥用等也可引起或加剧黄化病的发生。
3防治措施
3.1科学选址
参考《陕西省猕猴桃标准综合体-猕猴桃适宜区立地环境条件》(DB61/T886-2014),根据猕猴桃生长对土壤(有机质、酸碱度、质地)、降水、日照、冬季极端低温、生长季昼夜温差、夏季极端高温、灌溉条件等因素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区域建园,最好在当地果业技术部门指导下完成。目前,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基本符合猕猴桃生长需求,但是部分地块pH值略偏高,要进行土壤改良。
在建园选址时应该注意:一是不选低洼地,因为这类地排水不畅,土壤通气性差,根系易缺氧,导致树体发黄,另外易发生霜冻。二是不选地下水过高的田块。这类地黄化病发生原因和第1种情况一样。三是不选没有灌溉条件的地。猕猴桃需水量大,根系分布浅,抗旱能力差,如果缺水,根系吸收的铁不能满足树体需要,也会发生黄化病。
3.2改良土壤
秦岭北麓山脚的土壤pH值接近7,铁的有效含量尚可满足猕猴桃生长结果需要,黄化病发生较少。但从该区域向北,土壤pH值逐渐升高,尤以渭河以北滩地pH值较高,可达到8.0左右,容易发生黄化病,这样就出现从南到北逐渐加重的趋势。改良土壤,降低土壤pH值,提高铁的有效性是治疗猕猴桃黄化病的关键。
首先要增施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助于良好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铁的有效性,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吸收能力,达到防治黄化病的目的。猕猴桃生长发育的理想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3%以上。陕西关中猕猴桃产区约在
赵晓伟等:秦岭北麓猕猴桃黄化病发病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0.8%~1.1%,最高的土壤有机质也就1.5%左右。同时土壤中的有机质每年因矿化而逐年减少,因而猕猴桃果园每年施入的优质农家肥要保持在2 000 kg以上,干有机肥500 kg以上,才能保持土壤有机质水平在上年基础上不下降。
施用微生物有机肥也是改良土壤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近年来,我们连续进行蚯蚓粪改良土壤,治疗猕猴桃黄化病的试验。试验发现,施入蚯蚓粪后,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pH值,有效促进黄化树体转绿。
3.3补充铁元素
3.3.1运用化学方法“补铁”利用化学配方配置铁肥,施入猕猴桃园,补充铁元素。方法:EDTA铁盐灌根。配方为硫酸亚铁0.5 kg、EDTA钠盐0.125 kg、水20 kg,现配现用,可灌两棵树。使用时在猕猴桃根部开环状沟,将溶液施入后覆土,操作要小心,注意不能伤根。
3.3.2运用生物有机方法“补铁”利用生物菌剂灌根,微生物产生有机酸,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中铁元素的有效性。方法一:把淀粉厂的淀粉废水,装在25 kg的塑料桶内,加入乳酸菌菌种发酵1周左右,加入硫酸亚铁2 kg,充分溶解后稀释成100 kg溶液,进行灌根,可灌4棵树。使用方法同EDTA铁盐。这种方法既调节土壤pH值,又补充了铁元素。此方法已获得国家专利。方法二:EM菌剂(如丰农宝)灌根。用丰农宝5 L配50 kg水,可灌4棵树,每棵树12.5 kg。方法三:植物源500 mL稀释100 kg,每棵树10 kg灌根。
3.4农业措施
3.4.1培养强健树势树体衰弱的猕猴桃黄化病发生重,因此要培养树体,增强树势。要避免滥用植物调节剂,防止树势衰弱。
3.4.2合理负载多数黄化的猕猴桃在结果后黄化病会加重,这与挂果量过大,营养分配不均衡有关。一般徐香、海沃德等美味猕猴桃667 m2产量控制在2 500 kg以内,红阳等中华猕猴桃667 m2产量控制在1 500 kg以内。
花卉缺铁性黄化病的综合防治 篇3
1了解不同花卉种类的喜酸习性
不同花卉种类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 通常可根据其原生环境的土壤条件来判断。绝大多数观赏植物都是喜酸性至微酸性的土壤条件, 也有一些花卉种类喜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条件。
喜欢酸性土壤条件的花卉种类有:杜鹃、山茶、茶梅、白兰、含笑、米兰、栀子、珠兰、棕榈类、茉莉、秋海棠类、金花茶、金桔、罗汉松、佛手、代代、红掌、竹类、君子兰、广玉兰、石楠等。
喜欢碱性的花卉种类不很多, 有一定抗盐碱性的花木种类则有:石榴、榆叶梅、夹竹桃、迎春、连翘、木香、枸杞、木槿、紫薇、丁香、无花果、月季、石竹等。
2准确测定土壤p H值
测定土壤酸碱性, 最常用的方法是p H试纸测定法。将土壤与凉开水以1∶2的比例搅拌均匀, 经沉淀后倒出土壤溶液。用p H试纸浸入土壤浸出液里约1~2秒钟后取出, 将其与标准比色板比较, 即可读出该土壤的p H测试值。简单地说, p H值7为中性, 小于7为酸性, 大于7为碱性。根据我国土壤的酸碱度情况, 共分为五级:p H值在6.5~7.5之间为中性土;p H值在7.5~8.5之间, 则为碱性土;p H值在5.0~6.5之间, 则为酸性土;p H值小于5.0为强酸性土;p H值大于8.5为强碱性土。
3改良碱性土壤
对于北方地区的碱性土壤, 或为了配制酸性培养土, 可采用下列方法改良碱性土壤:
3.1施用硫磺粉或施用硫酸亚铁粉末
1m2苗床掺入100~200g的硫磺粉, 其酸性有效期可维持2~3年;或施入150g的硫酸亚铁粉末, 施后p H值可降低0.5~1.0;对于特别粘重的土壤, 用量可增加1/3。
3.2掺拌松针土
掺拌松针土, 是改良碱性土壤的快捷有效方法。松针叶土是由腐烂的松柏针叶、残枝等枯落物堆沤而成, 呈较强酸性。一般在碱性土中掺入1/5~1/6的松针土, 即可栽植喜酸性花卉。
3.3浇施磷酸二氢钾液
在碱性土壤中, 铁元素很容易被固定, 变为不可利用状态, 即便是施入较多的铁, 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 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液或其它酸性肥料溶液来浇灌土壤, 使土壤呈弱酸性, 可促成土壤中的铁元素呈溶解状态, 有利于花木根系对铁元素的吸收利用。
3.4浇施矾肥水
在北方地区栽培喜酸性的花卉, 或当盆栽植株已出现轻度碱黄时, 可自行配制矾肥水浇施。将水20~25kg、饼肥1.0~1.5kg、硫酸亚铁0.25~0.30kg, 一并置入小水缸内, 加盖封严, 放在阳光下曝晒1~2个月, 待其发酵腐熟后, 取其上层清液, 兑水稀释5~6倍, 用于浇施山茶、杜鹃、含笑、白兰、栀子、茉莉、珠兰、檵木、红掌及其它观叶植物, 可促成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浓绿有光泽。另一种方法是在沤制的腐熟饼肥水中, 每500g加入1g的硫酸亚铁粉末, 再兑水5~6倍浇施即可。
4水质酸化处理
从我国陆地水质的分布来看, 南方多为酸性水, 北方多为碱性水。因此, 在我国北方地区栽培喜酸性的花卉种类, 对浇灌用水必须进行酸化处理, 使其水质呈微酸性。
4.1发酵淘米水
将头道淘米水盛于小水缸或陶制坛中, 用塑料薄膜封好口, 经过5~7天的发酵, 即呈微酸性, 用它来浇灌盆花, 不仅不会使盆土盐碱化, 而且还有一定的肥效。发酵淘米水可用于君子兰、杜鹃、山茶、栀子、佛手、玳玳、五针松、九里香等盆花, 若再在其中加入少量的肥料, 则效果会更好。
4.2醋酸水
在浇灌盆花的用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用醋, 即为醋酸水。北方地区盆栽喜酸性的花卉, 生长季节每半月浇施1次醋酸水, 可促成植株生长良好。
4.3青草水
青草水, 是指将鲜嫩青草置于水缸中沤制而成的一种简易有机肥料。它含氮丰富, 但肥力短促, 以春、夏季用1.5kg的鲜草加水5kg沤制的青草水为例, 其中氮为0.21%、五氧化二磷为0.06%、氧化钾为0.14%, 呈明显酸性, 适于浇施喜酸性的观叶植物种类, 对观花、观果植物在其营养生长阶段浇施也非常合适。青草水一般春秋季沤制时间为20天, 夏季只需沤制10天即可使用。
5根外追肥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4
1 发生症状
2008年, 固镇县及周边地区的番茄保护地发生了黄化曲叶病毒病,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当地是一种新的病害, 发生面积大, 危害十分严重[1,2,3]。番茄植株被病毒感染后, 初期表现为生长缓慢或停滞, 植株明显矮化, 节间变短, 叶片变厚变小, 叶片褶皱卷曲, 叶质脆嫩, 叶片叶脉区域至边缘黄化, 植株上部叶片的症状十分明显, 下部老叶的症状不典型;后期表现为坐果少, 膨大速度慢, 果实变小, 果实成熟期转色不正常。番茄感染病毒后, 会严重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据固镇县新马桥镇蔬菜基地调查结果显示:发生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日光温室栽培的番茄产量减少50%~60%, 经济效益减少60%~70%, 一些病害严重的棚室甚至绝收, 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2 发病规律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是双生病毒的一个新种, 病毒不通过种子携带, 主要是通过B型烟粉虱传播感染病毒。B型烟粉虱是中国新发生的一种害虫, 起源于小亚细亚和地中海地区, 在我国的福建、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危害, 并有向北扩散蔓延的趋势, 其危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B型烟粉虱的危害对象主要是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等蔬菜, 对作物的危害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直接刺吸寄主植株的汁液, 从而造成作物植株干枯、衰弱;二是在吸食植物汁液时分泌大量蜜露, 从而诱发植株发生煤污病, 对植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影响, 降低作物品质和产量;三是携带传播病毒, 通常B型烟粉虱暴发后, 就会随之发生病毒病[4,5]。B型烟粉虱耐旱喜温, 一般在秋旱高温季节繁殖会十分迅速, 每年8月中下旬是B型烟粉虱的发生高峰期, 此时固镇县正值越冬番茄育苗期, 由于苗床没有加盖防虫网, 使得大量的B型烟粉虱成虫顺利进入苗床, 取食番茄汁液并传播病毒。B型烟粉虱的繁殖速度增长很快, 并且传播病毒的能力极强, 是造成固镇县番茄大面积发生黄化曲叶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应重点控制B型烟粉虱的发生。
3 防治措施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要遵循“治小、防早、控少”的原则,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要把握2个关键点:一是控制B型烟粉虱;二是栽培耐病或抗病品种[6]。固镇县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齐达利”、“宝利”等品种, 耐病和抗病效果较好。
3.1 农业防治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农业防治方法主要有:①清洁田园。将苗床四周的杂草和其他的寄主清除干净, 以减少B型烟粉虱虫源。②培育无虫苗。将生产棚与育苗棚及苗床分开, 在育苗和移栽前要注意使用蚜虱净等将残余的成虫进行熏除, 也可以结合采用高温闷棚的方式消灭B型烟粉虱成虫。如果采用露地育苗可采用60~80目的防虫网覆盖苗床, 在进行幼苗管理时尽量减少揭防虫网的次数, 以防止B型烟粉虱侵害幼苗, 避免幼苗感染病毒。③合理安排播种期和茬口。番茄育苗时要选择好时期, 尽量避开B型烟粉虱高发期进行。要尽量与茼蒿、芹菜、生菜、韭菜或者葱蒜类蔬菜等B型烟粉虱不喜欢的蔬菜混栽, 而不要与豆类、黄瓜等易受B型烟粉虱侵害的蔬菜轮作, 以减少B型烟粉虱的危害。
3.2 物理防治
B型烟粉虱的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①B型烟粉虱具有趋黄性, 可以利用此特点在苗棚和棚室内挂黄板诱杀成虫。具体方法:可直接使用黄色的粘虫板, 也可以用长30 cm、宽20 cm的纸板涂上黄漆, 再涂上一层蜂蜜或机油制成黄板, 悬挂密度为525块/hm2左右, 高度略高于番茄植株即可。当黄板粘满B型烟粉虱时, 将杂质和死虫除去, 再重新涂一遍粘油。②使用防虫网覆盖, 能够阻隔B型烟粉虱侵入苗棚, 将病毒的传播途径切断。在棚室门口及周围通风处挂上防虫网 (60目以上) , 以防止B型烟粉虱侵入危害。
3.3 生物防治
可利用天敌对B型烟粉虱进行防治。发生初期可在棚内释放丽蚜小蜂防治, 具体方法:在棚室光照充足, 温度为20~25℃, 夜间温度高于15℃的保护地番茄上放蜂。当B型烟粉虱成虫达到0.5头/株左右时进行第1次放蜂, 7~10 d进行1次, 共需3~5次。
3.4 药剂防治
B型烟粉虱由于繁殖速度快, 世代重叠严重, 容易产生抗药性, 低龄幼虫的抗药性一般较差, 成虫的抗药性会逐渐增强, 因此防治B型烟粉虱的最佳时期是虫卵期至幼虫始发期。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主要有毒死蜱、啶虫脒、吡虫啉等。可以使用蚜虱净烟剂或敌敌畏烟剂进行烟熏防治。在B型烟粉虱发生盛期可以将熏烟和喷药2种方式结合进行, 熏烟1~2次之后再进行1次喷药, 从而对B型烟粉虱进行控制。此外, 当番茄植株表现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症状时, 可以将植物生长促进剂和病毒抑制剂进行配合使用, 同时加强肥水管理, 使植株生长健壮, 增强抗病能力, 从而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7]。
摘要:对固镇县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症状和发病规律进行阐述, 并提出合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玉乐, 蔡健和, 李冬玲, 等.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双生病毒的一个新种[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998 (2) :148-153.
[2]赵统敏, 余文贵, 杨玛丽, 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江苏的暴发与综合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 2008 (6) :114-115.
[3]叶少锋, 张祝华, 张志武, 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技术[J].天津农林科技, 2011 (3) :13-14.
[4]宋建军, 孙茜, 艾鹏飞, 等.河北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分子诊断[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6) :8016-8017.
[5]胡锐, 沙广乐, 邢彩云, 等.郑州市保护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7) :69-71.
[6]杨寒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13 (10) :35.
果树黄化病防治 篇5
一、发病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 感病叶片除叶脉为淡绿色外, 其余部份均发黄失绿, 叶片小, 树势衰弱, 严重时叶片发白, 外缘卷缩枯死。果实受害后外皮黄化, 果肉切开呈白色, 丧失食用价值。长时间发病还会引起整株树干死亡。
二、主要发病原因
1. 土壤偏碱性
土壤酸碱度对有效铁的含量影响很大, 在pH值5.5~6.5时, 猕猴桃对铁吸收的有效性最高, pH值高出这个范围后则逐步降低。开化县属于浙江西部, 其土壤pH值接近7.0, 铁的有效含量尚可满足猕猴桃生长结果需要, 但从此区域向北, 土壤pH值逐渐升高, 有的地方可达到8.0左右。由于在偏碱性的土层中, 游离二价铁离子容易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而被固定, 因而不能被猕猴桃根系吸收利用, 加之猕猴桃为肉质根, 根系分布层相对较浅, 更容易发生缺铁性黄化病。
2. 不合理耕作
(1) 单一性偏施氮肥, 使土壤中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铜、镁、锰等供应失调, 元素间发生拮抗作用, 引发黄化病。
(2) 地下水位偏高、浇水过勤过多、大水漫灌、低洼地积水, 易造成土壤透气性不良, 诱发猕猴桃树根部病害, 导致树体生理代谢功能紊乱, 发生黄化。有些果农片面理解猕猴桃树体不耐旱的特点, 园地表面稍有干燥就浇水, 结果导致灌水次数过多。实际上猕猴桃的耐涝能力比耐旱能力更差, 频繁灌水及灌溉后引起的土壤板结, 使得土壤中氧气缺乏, 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缺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乙醇等有毒物质会对根系造成严重为害, 引起树体生长不良而发生黄化。
(3) 园地土壤耕作层浅, 干旱、板结严重, 通透性差。
(4) 建园时苗木栽植过深, 根际间土壤坚硬, 造成根系缺氧, 呼吸不畅, 引起树体黄化。
(5) 果园深翻、施肥不当, 造成伤根, 或使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 造成地下病虫为害, 亦会诱发黄化病。
3. 挂果量太大
不少果农盲目追求高产, 滥用果实膨大剂, 导致结果量严重超标, 这是造成黄化病发生的最普遍原因。由于膨大剂并不增加营养, 只是改变了营养分配比例, 使用后造成树体衰弱, 致使黄化病及其他缺素症发生。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果园前期叶片生长正常, 但在使用膨大剂后不久, 新发出的叶片便出现黄化症状;同时还发现, 雄株和挂果少的雌株发生黄化少、程度轻。
4. 根部病害
猕猴桃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的发生, 干扰和破坏了根系吸收和合成利用土壤中各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功能, 于是根部由病理性病害引发生理性缺素症, 造成树上叶片黄化。
三、防治措施
1. 科学选址建园
新建园一定要选择在生态条件最佳的优生区, 适宜土壤p H值在5.5~7.5之间, 不超过7.5, 这是预防黄化病的根本途径。尽可能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通透性良好的砂壤土地块,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 地下水位在1m以下。不宜在地下水位较高, 易发生积水的滩地建园。苗木栽植不宜过深, 以灌水后苗木根颈与地面持平为宜;但也不能过浅, 以免浇水后苗木东倒西歪, 影响园貌和果树长势。
2. 严格控制产量
不片面追求高产, 不使用果实膨大剂, 盛果期树亩产量宜控制在2 000~2 500kg, 严防负载过量, 保持树势健壮。
3. 实施平衡施肥
(1) 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做到氮、磷、钾配合, 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合。
(2) 尽量选用生理酸性肥料或中性肥料, 如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尿素、磷酸铵等, 不使用生理碱性肥料。
(3) 增施有机肥,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使土壤团粒结构形成。盛果期树每年秋季亩施有机肥4 000~5 000kg, 并适量混入硫酸亚铁等微量元素肥料, 以增加土壤中有效铁含量。农家肥要经过腐熟再施用, 施肥时不宜太深, 以全园撒施后浅翻为好。种植的三叶草等绿肥, 刈割后覆盖在园内, 待腐熟后再翻入土中。
4. 合理灌溉
猕猴桃树体既喜水又怕水, 灌溉时一定要严格控制灌水量, 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浇灌或隔行分灌, 避免盲目灌水、过量灌水, 减少灌水次数, 谨防园内积水。一般清晨叶片上湿润, 则表明尚不必灌水。有条件的果园, 可采用沟灌、滴灌或渗灌等方法。
5. 适时中耕松土
灌水后或下大雨后, 待墒情合适时及时松土, 破除土壤板结, 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透气性, 保证根系有旺盛的生命力。园地土壤黏重的, 要结合深耕多施有机肥, 也可用土壤调理剂“免深耕”处理土壤。
6. 药物对症治疗
果树黄化病防治 篇6
梨树缺铁黄化病, 又称黄叶病、白叶病, 是目前梨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 主要表现在叶片上, 尤其是新梢顶端叶片, 旺盛生长期症状明显, 新梢顶部新生叶片除主脉、中脉外, 全部变成黄白色, 或黄绿色。严重时, 顶梢至枝条下部叶片全部变黄失绿, 新梢顶端枯死, 果实不能正常发育, 变硬变小, 早期脱落, 导致树体早衰[2,3,4]。黄化病发生原因主要是树体缺乏铁素营养, 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导致叶片失绿黄化, 只有补充铁肥, 植物生长才能恢复正常。但由于植物利用的是二价铁, 铁肥施入土壤后极易被氧化而沉淀, 导致很少或不能被植物所利用[5,6]。虽然在生产中采用过叶面喷施、土施螯合铁、根系输液、树干塞铁肥等方法来矫治黄化, 但多因效果不理想或成本过高等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7]。本试验使用自行研制的专用营养液对树体输液, 进行缺铁黄化症的防效试验, 以期促进生产技术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园基本情况
本试验在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大田乡建设七组宋氏果园进行。该园面积6.7 hm2, 地形为山地, 海拔1350 m左右, 年日照1500 h左右。年平均温15.9℃, 年降雨量650 mm, 集中于6—9月, 10月至翌年5月干旱少雨。土壤为石灰性紫色土, 园内灌溉条件较差。
1.2 供试材料
供试果树为2003年高接的黄金梨, 基砧为棠梨, 中间砧为5年生金花梨, 管理水平中等。试验所用药品为黄叶康2号, 为自制溶液, 主要含铁盐和微肥。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处理及采样
试验设树干输黄叶康2号500倍液 (处理A) 、250倍液 (处理B) 、100倍液 (处理C) 、50倍液 (处理D) 及输清水 (CK) 共5个处理, 试验树单株输液量为5 L。
2007年4月4日在试验园中选择试验树, 每个处理选择4株三级黄化树 (参照周厚基等1988年对梨树失绿程度的分级[8]) , 进行树干喷漆标记, 绘制定植图。在试验树根颈部距地表土约10 cm处钻孔, 孔径约5 mm, 深约2 cm, 使用相应浓度药品对各处理试验树进行输液。输液过程中, 把输液袋垂直挂于距地面约1.5 m高的树枝上, 排出管道中的空气, 将针头插入钻孔即可 (保证针头周围无液体渗出) [9]。
输液前采集各处理试验树叶片, 每株取长枝 (30 cm以上) 中部成熟叶片10片, 短枝 (5 cm以下) 成熟叶片10片[10], 用纸袋分别装好并标注;输液后1个月和3个月时同法采样。样品均带回四川农业大学果树生理研究室, 进行各个指标的测定。
1.3.2 测定项目
1.3.2. 1 叶片含水率
将采回的叶片与纸袋一起称重, 记为W1;然后一起放入鼓风干燥箱中烘干至重量不再减少时, 再用分析天平称其重量, 记为W2;最后取出叶片, 称纸袋重, 记为W3。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叶片含水率。
叶片含水率 (%) = (W1-W2) / (W1-W3) ×100%
1.3.2. 2 叶片比叶重
将采集的叶片重叠在一起, 用直径0.34 cm的打孔器在叶片主脉两侧打孔, 取小圆片180片, 用分析天平称其重量,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比叶重。
比叶重 (m g/c m2) =圆片总重 (g) /圆片总面积 (cm2) ×1000
1.3.2. 3 叶片叶绿素含量 (分光光度法)
原理:叶绿素a对红光的吸收峰为663 nm。叶绿素对光的吸收服从郎白—比尔定律, 即叶绿素在此波长的吸光度 (光密度OD) 与提取液中叶绿素浓度成正比。因而, 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提取液在663 nm和645 nm波长的吸光度, 再利用Arnon公式计算出叶绿素a、b及叶绿素单位质量 (面积) 含量[11]。
操作方法: (1) 色素提取。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浸提法。使用直径0.34 cm打孔器从待测叶片取圆片180片, 并称重, 加入丙酮—乙醇混合液 (1∶1, V/V) 10 m L, 使叶片完全浸入液体中, 加盖, 放入暗处。当叶片完全变白时, 倾出浸提液, 以丙酮—乙醇液洗涤材料及试管数次, 合并提取液和洗涤液, 定容。 (2) 比色。取上述提取液1 m L稀释至10 m L, 摇匀。以80%丙酮为参比液, 在722型分光光度计663 nm、645 nm下测其光密度。
按下列Arnon公式计算材料中叶绿素a、b及叶绿素单位质量 (面积) 含量。
1.3.3 数据处理
统计各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 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12,13]。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含水率
由图1~2可知, 在进行树体输液后, 各个处理 (包括CK) 试验树的长、短枝叶片含水率在3个月内均有一定程度增加, 增幅较为接近。根据该园灌水条件较差的情况可知, 试验树均不同程度缺水, 在通过输液补充水分后, 叶片含水率也相应增加。
2.2 叶片比叶重
比叶重是指单位叶面积的叶片重量 (可用干重或鲜重, 本试验中使用鲜重) , 是衡量叶片光合作用性能的一个参数, 其倒数称为比叶面积。由图3~4可知, 处理前各水平样树比叶重较为接近, 处理后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变大;同一树体中长枝叶片比叶重始终略大于短枝叶片, 相同处理后长枝与短枝叶片比叶重变化情况基本相同;除对照组变化不大外, 其他处理比叶重均有一定幅度增加, 其中500倍营养液增加最为显著, 其余3个处理效果比较接近。
2.3 单位质量叶片叶绿素含量
表1~2记录了处理前及处理后1个月、3个月时样树长枝和短枝叶片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并进行了方差分析。从表中可知, 在营养液500倍处理下, 长短枝叶片差异情况相似, 1个月后和3个月后叶绿素含量比处理前极显著增加;在营养液250倍处理下, 短枝叶片叶绿素含量到3个月后比处理前显著增加;在营养液100倍处理下, 3个月后长短枝叶片比处理前显著增加;在营养液50倍处理下, 短时间内叶片叶绿素含量有相对较大的增长, 但之后叶绿素含量有所下降, 最终比处理前有所增加, 但差异不显著, 经分析可能由于营养液浓度偏高引发了一定程度药害;在对照组CK (清水) 处理下, 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 应该是随物候期等原因的自然波动。
2.4 单位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
单位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也是评价树体失绿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次试验对不同处理下样树长短枝单位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了分析 (表3~4) 。从表中可以得知, 同一树体中长枝叶片的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始终略大于短枝叶片, 相同处理下长枝与短枝叶片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变化情况基本相同。输清水后单位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基本无变化, 输营养液的样树单位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一定提高。其中500倍营养液处理后有较大幅度增长, 效果达到极显著;250倍液与100倍液处理的增幅接近, 其中100倍增幅略大, 达到极显著;50倍液处理后在开始较快增长后陷入停滞状态, 最终增幅小于其他3个处理。
注:同列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LSD法差异达极显著 (P=0.01) 或显著 (P=0.05) 水平, 表2~4同此。
3 讨论与小结
本试验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 长短枝叶片对自制专用营养液黄叶康2号的反应基本相同。在同一时期, 梨树长短枝叶片叶绿素含量基本相同, 只是由于生理功能的差别, 长枝叶片的比叶重始终略大于短枝叶片, 因此树体输液对黄化梨树长短枝叶片复绿有相同效果。
(2) 由于实验果园灌溉条件较差, 导致树体有缺水的现象, 可能是引起黄化的一个原因。黄叶康二号对叶片含水率无明显影响, 但树体输液在补充树体营养的同时, 也补充了水分, 因此改善了树体缺水的情况。
(3) 比叶重反映了叶片的厚薄情况, 与叶片的光合作用、叶面积指数、叶片的发育相联系[14]。试验中黄化树在树体输营养液后, 叶片比叶重都相应增大, 其中黄叶康2号500倍营养液增加效果最为显著, 其余3个处理效果比较接近。叶片比叶重增大的原因可能是补充铁营养后, 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 光合产物增加, 从而使得叶片质量、厚度明显增加。
(4)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直接体现了对黄化的矫治效果[15]。不同浓度营养液处理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情况表明, 树体输黄叶康2号500倍液后黄化梨树叶绿素增长极显著, 250倍液和100倍液处理后均有显著增长, 50倍液处理后变化异常, 有产生肥害的迹象。综合考虑田间表现和经济成本等各项指标, 认为在对缺铁黄化的黄金梨进行树体输液时, 黄叶康2号500倍液有最佳的复绿效果。
(5) 通过试验了解到, 树体输液法的优点是见效快, 效果好, 在黄化程度严重时特别适用, 但这种方法也有操作费时费力, 对技术能力和成本要求相对较高等缺点, 在当地条件下长期使用难度较大。由此可知, 树体输液只是对病树的第一步治疗, 要彻底防治当地黄金梨的黄化, 还应该从土壤、灌溉等方面入手,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否则以后仍有可能发生黄化。
摘要:黄化病是梨树主要的生理病害之一, 发生原因主要缺乏铁和其他微量元素。试验针对四川省汉源县九襄镇黄金梨黄化病的情况配制了黄叶康2号营养液, 进行不同浓度 (500倍液、250倍液、100倍液、50倍液) 的树体输液, 测定不同阶段梨树长、短枝叶片叶绿素、叶重等生理指标。结果初步表明, 黄叶康2号500倍液为短期内快速矫治黄化病的最适浓度。
【果树黄化病防治】推荐阅读:
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治05-13
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技术06-29
果树病虫害防治07-10
科学防治果树病虫害09-25
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方法06-05
庭院果树05-12
落叶果树05-18
山区果树07-02
果树生产07-24
果树专业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