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考点梳理(精选5篇)
小学语文考点梳理 篇1
第六单元考点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扳牛角(bān)
拳头(quán)
捶背(chuí)
衣襟(jīn)
胳膊(bo)
恐怖(bù)
掐住(qiā)
翅膀(bǎng)
露面(lòu)
角色(jué)
殷切(yīn)
妩媚(wǔ
mèi)
羡慕(xiàn)
撇嘴(piě)
窝囊(nāng)
哄笑(hōng)
笨拙(zhuō)
瞌睡(kē
shuì)
砸锅(zá
guō)
陀螺(tuó
luó)
嵌上(qiàn)
旋转(xuán
zhuǎn)绰号(chuò)
角锥(jiǎo
zhuī)
恍惚(huǎng
hū)嘲笑(cháo)
帅气(shuài)
溃败(kuì)
踱步(duó)
芥末(jiè)
芹菜(qín)
青蒜(suàn)
辣椒(jiāo)
莲藕(ǒu)
红薯(shǔ)
芋头(yù)
二、易写错的字
抚摸
甚至
跪下
拳头
捶背
顽皮
脖子
脱鞋
大概
昏乱
握住
摔倒
凭借
掐住
窝囊
笨拙
逃跑
挖坑
砸锅
瞌睡
旋转
自豪
溃败
预料
帅气
彻底
辉煌
三、多音字
lù(露珠)
jué(角色)
dū(都市)
hōng(哄传)
露
角
都
哄
hǒng(哄骗)
lòu(露脸)
jiǎo(直角)
dōu(都有)
hòng(起哄)
sì(似乎)
xuán(盘旋)
dīng(铁钉)
piāo(漂流)
似
旋
钉
漂
piǎo(漂白)
shì(似的)
xuàn(旋风)
dìng(钉扣子)
piào(漂亮)
四、形近字
摸—模
概—慨
掐—馅
俩—辆
练—炼
锅—娲
豪—毫
五、近义词
相信—信任
马上—立刻
顽皮—淘气
大概—大约
恐怖—恐惧
欺负—欺侮
羡慕—艳羡
殷切—恳切
满意—惬意
笨拙—愚笨
妩媚—妖娆
嘲笑—讥笑
仍然—依然
恍惚—隐约
好像—似乎
六、反义词
相信—怀疑
欺负—爱护
顽皮—乖巧
大概—肯定
笨拙—机灵
嘲笑—赞美
溃败—凯旋
垂头丧气—得意洋洋
七、重点词语
无缘无故
垂头丧气
哄堂大笑
通情达理
露露脸
黑道道
接连不断
踱来踱去
重整旗鼓
毫无怨言
顾名思义
不甘人后
四处寻找
得心应手
废物利用
一显身手
不伦不类
不可预料
摇头晃脑
不败之地
兴致勃勃
不动声色
士气大减
打头阵
挑大梁
占上风
破天荒
栽跟头
敲边鼓
开绿灯
碰钉子
八、词语搭配
【形容词】
(顽皮)的孩子
(结实)的汉子
(通情达理)的老师
(笨拙)的表演
(恍惚)的状态
(帅气)的陀螺
(辉煌)的时刻
(胜利)的滋味
(幸运)的甜头
【副词】
(远远)地站
(神气)地走
(啪嗒啪嗒)地跑
(轻轻)地提
(平白)地欺负
(高兴)地跳
九、关联词
1.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捶捶牛背还是敢的。
2.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3.因为在金奎叔的手里,鹅是那么弱,那么可笑。
4.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5.虽然它远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漂亮,但我极高兴地接受了它。
十、常考句型
【比喻句】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
【比喻句】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拟人句】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我的“鸭蛋”则不动声色地闪躲。
十一、课文重点梳理
1.《牛和鹅》记叙了“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是作家叶至善回忆他童年时候,在一次班级演出时上台扮演老虎的故事。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可以归纳为三部分:期盼参加演出、饰老虎没成功、寻找失败根源。
3.《陀螺》这篇文章是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老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以陀螺为线索,主要叙述了自己的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战胜大陀螺的事情,并从中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体会到了成长中的快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陀螺的喜爱之情。
十二、三字词
打头阵
挑大梁
占上风
破天荒
栽跟头
敲边鼓
开绿灯
碰钉子
十三、日积月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第六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检测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胳膊(bó
bo)
掐住(qiā
qià)
角色(jué
jiǎo)
笨拙(zhuō
zhuó)
芋头(yú
yù)
撇嘴(piē
piě)
溃败(kuì
guì)
捶背(chuí
cuí)
(1)小杨刚一露(lù
lòu)头,就暴露(lù
lòu)了目标。
(2)老林家境殷(yān
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
yīn)红的实木家具令
人赞叹不已。
2.读拼音,写词语。
shèn
zhì
bó
zi
shuāi
dǎo
táo
pǎo
liàn
xí
()
()
()
()
()
wán
pí
xuán
zhuàn
shuài
qì
róng
yù
zì
háo
()
()
()
()
()
3.选字组词。
捶
垂
()背
下()
()直
()胸
练
炼
冶()
演()
()习
磨()
概
慨
感()
大()
慷()
()况
豪
毫
自()
()米
富()
狼()
4.按要求写近反义词。
(1)
近义词
相信—()
顽皮—()
大概—()
羡慕—()
嘲笑—()
恐怖—()
仍然—()
好像—()
(2)
反义词
相信—()
欺负—()
顽皮—()
大概—()
笨拙—()
溃败—()
垂头丧气—()
5.词语搭配。
()的孩子
()的汉子
()的老师
()的时刻
()的滋味
()的甜头
6.给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因为……所以……
要是……就……
虽然……但……
(1)
()它远不如我想象中的那么漂亮,()我极高兴地接受了它。
(2)
()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时间。
(3)
()在路上碰到鹅,()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7.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
金奎叔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我的“鸭蛋”则不动声色地闪躲。(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为在金奎叔的手里,鹅是那么弱,那么可笑。(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
《牛和鹅》中牛怕人是因为牛眼看人觉得人比牛,鹅不怕人是
因为鹅眼看人觉得人比鹅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作者是_________。
(3)《陀螺》是儿童文学作家________写的。从课文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o
qiā
jué
zhuō
yù
piě
kuì
chuí
(1)lòu
lù
(2)yīn
yān
2.甚至
脖子
摔倒
逃跑
练习
顽皮
旋转
帅气
荣誉
自豪
3.捶
垂
垂
捶
炼
练
练
炼
慨
概
慨
概
豪
毫
豪
毫
4.示例:(1)信任
淘气
大约
艳羡
讥笑
恐惧
依然
似乎
示例:(2)怀疑
爱护
乖巧
肯定
灵活
凯旋
得意洋洋
5.示例:顽皮
结实
通情达理
辉煌
胜利
幸运
6.(1)虽然
但
(2)因为
所以
(3)要是
就
7.(1)鹅被金奎叔轻轻地提了起来。
(2)老雄鹅跑了过来。
(3)示例:春风一吹,花儿们就争先恐后地绽开了笑脸。
(4)示例:漓江的水是那么清,那么静,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啊!
8.(1)大
小
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2)叶至善
(3)高洪波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三年级语文知识点考点梳理 篇2
一、事情的起因是?(画师考徒弟:同样的纸画最多的骆驼)
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的?(大徒弟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二、为什么小徒弟会得到师傅的赞扬?
(因为小徒弟虽然画上只有两只骆驼,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他的画构思巧妙,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有创新能力,所以受到赞扬。)
三、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语文考点梳理 篇3
询问职业还有一个句型是“ What + be+某人?”。
如上面的句子还可以说“ What is he ?”。
表示职业的词:worker工人 postman邮递员businessman商人coach教练 police officer警察 fisherman渔民 scientist,科学家pilot飞行员tamer驯服手 farmer农民assistant助手接待员teacher老师 cleaner清洁工doctor医生 nurse护士 dentist牙医 tailor裁缝 salespersons售货员 pianist钢琴家 2.---Where does he work?---He works at sea.当你想询问他人在哪儿工作时,用“ Where do/ does+ 某(些)人+ work?”这个句型。
我们通常用一个表示地点的介宾短语来回答这个句型。
介宾短语是由介词加上名词或代词构成的。
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at a university 在一所大学in a gym在一个体育馆 at sea 在海上on a boat在船上 at the zoo在动物园 in a school 在一所学校 in a car company在一家汽车公司 in a bank在一家银行 3.---How does he go to work?---He goes to work by bike.要询问别人的上班方式,可以用“ How do/ does+人物+ go to work?”句式来询问,回答时要用到”by+交通工具的单词“或者是on foot。
表示交通方式的词:
by the No.15 bus乘15路公交车on foot步行, by bus 乘公交车 by plane,乘飞机 by taxi 乘出租车by ship乘船 by subway 乘地铁by train乘火车 by bike骑自行车by ferry乘轮渡 4.What a great job!此句是由“what”引导的感叹句:“what”意为“多么”用作定语,修饰名词(被强调部分),单数可数名词前要加不定冠词a/an,复数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前不用冠词。这类句子的结构形式是:
What+(a/an)+形容词+名词+主语+谓语+(it is).如:
高考冲刺历史考点梳理 篇4
背景——(1)国内:①革命前夕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等级森严。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③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尖锐的阶级对立是直接原因)。④财政危机严重,国王路易卜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条件成熟)。⑤启蒙运动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2)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
2法国大革命的经过
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原因:路易十六准备武力解散制宪会议)
2、第一阶段:1789年7月14日—1792年8月,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制宪会议→立法议会
(1)阶级属性: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
(2)措施:
①反封建的八月法令:
A.内容: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等
B.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因此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人权宣言》:
A.发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不可侵犯的。
C.意义: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对会君主专职制度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但实际上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1791年宪法:
A.颁布机构:制宪会议
B.内容: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与《人权宣言》精神相违反
C.宪法颁布后,制宪会议让位于按宪法选举的立法议会
④对外战争:
A.原因:面临奥地利、普鲁士、俄国等的武装干涉
B.概况:1792年4月,法国对外宣战,从而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但战争开始时对法国不利,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
C.战争性质:战争初期阶段,对法国而言是正义战争
(3)统治结束: ①统治危机:普奥等国武装干涉,联军攻入法国境内,革命处于危机中
②结束的标志: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君主制度
3、第二阶段:1792年8月—1793年6月,吉伦特派统治时期,立法议会→国民公会。
(1)阶级属性: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
(2)措施:①召开国民公会:普选产生
②反封建法令: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
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
③对外战争:1792年9月瓦尔密战役的胜利,制止外敌入侵,赢得短暂和平
④成立共和国:1792年9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
⑤处死国王路易十六(1793年初)
(3)统治结束:①统治危机:面临严峻的内外形势:第一次反法联盟威胁法国;国内王党分子在法国西部地区
**;国内粮价飞涨
②结束标志:1793年5月底6月初,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
4、第三阶段:1793年6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国民公会
(1)领导人:罗伯斯庇尔为首
(2)阶级属性: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3)措施:
①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A.内容:把逃亡的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
废除一切封建权利
B.意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结束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
②全面限价法令:1793年9月为平抑物价颁布,对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限价
③恐怖政策:
A.目的:为了镇压反革命
B.内容:通过关于惩治嫌疑犯的法令,规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和监管
C.意义: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为后人所批评
④对外战争:发布总动员令,征集军队,1793年底赶走外国干涉军,1794年战场转移到国境之外
(4)统治结束:
(5)①统治危机:国内外形势好转情况下,雅各宾派矛盾逐渐暴露并分裂
A.分裂:代表城乡中下层群众的左派:埃贝尔派;代表小资产阶级的中派:罗伯斯庇尔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右派:丹东派
B.各派主张
②结束标志:1794年7月,国民公会中的反罗伯斯庇尔派发动热月政变。
5、大革命的结束:1794年7月的热月政变
3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1、历时5年,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
2、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挽救了革命,不断把革命推向
3、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且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
2018年《教育学》考点梳理 篇5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5、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7、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1)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只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2)物质文化: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3)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8、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9、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0、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1、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1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构建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3、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14、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地组织安排的。
15、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教学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他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程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17、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与安排
18、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19、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是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
20、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该
概念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
22、班集体:是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2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
24、难度:测验的难易程度,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1、最简单;0、最难;难度中等时,最易拉开考生的档次)
25、区分度: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中等难度的区分度最高,难度为0.5的区分度最大)
26、法律责任:(广义)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第一性义务)、(狭义)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第二性义务)
27、学校事故包括意外事故和过错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当事人的故意或过失,也不是由于不可抗力。当事人不具备法律责任。过错事故:指由于一方当事人(学校、教师)的违法行为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件
28、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 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29、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 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二、选择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教育学代表人物:(1)培根(英国):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3)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4)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5)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7)裴斯特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3、教育学的创立过程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
代表人物: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代表著作: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和《实验教育学纲要》
实验教育学强调定量研究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3)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代表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杜威的基本观点:(可做简答题)
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
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代表著作:《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4、学校制度的发展—双轨制
现代学制受限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型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当然,双轨学制并不是惟一的学校发展模式,在美国,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5、1902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未实施)《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
1903
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 1922
壬戌学制 六三三学制
6、学校组织的管理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7、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8、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9、家庭教育的分类: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合作型
10、经济地位主要是指教师这也在社会各职业中的经济收入的地位,它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11、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和认定程序【识记】
幼儿、小学、初中资格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高级中学
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查,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12、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教师考核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准确性原则
13、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识记】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14、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由于宗教立场的唯心主义的本质,其主张往往有脱离实际生活的缺陷。在当代社会,它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夸美纽斯、法国雅克。马里坦,小原国芳)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它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在近现代,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功能学派”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其作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论著《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治国平天下”;《论语》: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柏拉图的理想国“哲学王”;“社会功能学家”;诺笃尔、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的天性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点,但它没有吧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所谓的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变成空中楼阁。(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
(4)教育无目的论。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他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就是自己的目的)
15、课程目标可以垂直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即aims 如全面发展的人、四有新人等(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即goals(语、数、英等)(3)课程目标。即objectives(每一课的具体目标)
16、课程目标可以水平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17、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不同观点: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基本观点。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领导下学生自觉认识世界的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时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生交往过程。
18、教学模式的分类【识记】
杜威设计教学法的一般进程:设置问题的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的一般进程: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做出结论
瓦•跟舍音的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进程: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
19、班级授课制的特征:班、课、时 20、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
21、咨询者的直接目标,当然是使学生解除心理困扰,顺利度过当前的危机。
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能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
22、主要咨询方法【识记】
(1)着重调整感情的方法: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5)关于团体咨询(6)关于环境因素
23、测验的类型:
根据测验目的分: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根据测验内容分:成就测验、学能测验
根据规范程度分: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
根据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分:常模参照性测验(选拔性考试,高考,侧重同学间的比较)、标准参照性测验(有一个标准在那里,只有达到标准的才要,关心有没有达标)
24、良好测验的标准是什么
(1)实用性(2)可信度(3)有效性(4)难度(5)区分度
25、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及其含义【识记】
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衡量标准是相对的。
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从评价的功能上分区,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
26、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法是在工厂法之中
27、最初的普及义务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题展开的 28、19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9、教育法律体系的4个层次:教育法—部门教育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30、学校的2种主题资格: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取得行政上权利与义务时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取得民事上权利与义务时
31、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三、简答题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识记】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3、教育的发展及其每一阶段的特征(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特征:<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2)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1>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2>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3>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4>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5>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4)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1754年。<2>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3>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4>师生关系民主化。<5>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5)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特征: <1>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2>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3>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4、现代教育的特征(1)公共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未来性:(5)国际性:(6)终身性:
5、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1)
设置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2)
手段: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3)
与政府关系:国家对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4)
产出: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具体体现:
(1)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
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6、我国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识记】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公主管理
7、学校绩效评估:
(1)按性质分: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
(2)按形式分:口头评估与书面评估;个别评估与集体评估;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
(3)按主体分: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下级评估、(4)按时间分:日常评估、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5)按标准分:绝对标准评估与相对标准评估
8、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9、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洛克《教育漫话》—儿童有如一块白板
三、辐和论
辐和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辐和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10、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1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识记】
(1)主观依据,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2)客观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过程。
12、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13、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功能 德育的功能
(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功能。智育的功能
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功能。
(1)从社会的角度看,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体育的功能
(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可以理解为体育的价值功能。(3)娱乐功能。美育的功能
(1)关于美育的直接功能,即“育美”(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
(2)关于美育的间接功能。它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功能,具体讲,就是美育的德育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3)关于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美誉的超越性功能。
14、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5、决定课程有哪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2)知识与能力。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3)分科与综合(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16、课程设计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识记】
(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
(3)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课程实施,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17、评价课程程序的四个步骤:
(1)
确立评价目标(2)确定评价情境(3)设计评价手段(4)利用评价结果
18、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征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在总体上是去认识人类已知的事物,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应注意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教育性带有客观必然性和目的性
19、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的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20、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实施应遵循哪些要求
(1)
备课(基础)(2)
上课(中心环节)(3)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有机组成部分,上课的延续)(4)
课外辅导(重要组成部分,上课的补充和辅助)
21、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2、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一)基本手段和方法: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二)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首要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23、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24、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25、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
26、学校咨询与辅导有哪些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27、咨询的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28、如何对教师授课的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
(1)对新事物的感受
(2)教育分寸
(3)本学科的知识
(4)发展学生的思维(5)培养学生的一般学习技能(6)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7)以个体方式对待学生
(8)学科课外活动的组织 评价涉及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
(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
(5)语言表达
(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29、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张(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0、提起学生申诉制度的条件: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
四、论述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家庭的结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与子女的亲密程度、等等„„
3、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对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指导、个别指导。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家庭教育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计划,与学校配合(2)加强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身心健康,增强其体制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
(3)
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
(4)
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三)、当代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及其内容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识记】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识记】
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地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四)、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儿童身、心发展都有顺序性,先做才走再跑,后面才有精细化的写字与绘画;儿童的认知与思维也是先具体后抽象的。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速度不与时间完全一致,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速度与水平是有差异的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勤能补拙
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例如残疾儿童可以通过口型的精细感知来交流,普通人的这种能力被抑制了
(五)、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六)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1、文化素质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 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
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华。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
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
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
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八)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九)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原则体系【识记】
(1)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是针对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②直观是手段而非目的;③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又称启发自觉性原则或自觉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序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坚持正确的方向;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③实事求是。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
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③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④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十)试分析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怎样克服其局限性?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①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③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序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④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由于具有这样一些局限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3、通过实行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来克服其局限性。
(十一)中小学教学常用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要求:(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敬爱呕血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
4、实验法
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要求:(1)准备工作充分
(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
5、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要求:(1)提出明确要求(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
6、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要求:(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4)科学掌握练习量(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要求:(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的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获
(十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1)发现学习(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
学生在课程中应当通过发现学习去构造基本结构,即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优势: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难以企及的。
弱点: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要求很高。(2)探究-研讨法
探究-研讨法与发现法有密切联系,实质上也基本一致。特征:
a.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b.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c.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d.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
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其具体运用包括以下6个阶段:
a.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
b.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
c.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 d.要求学生课下按图式进行复习
e.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 f.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4)暗示教学法(卢扎诺夫)
尤其用于外语教学。上课如同游戏、表演。
基本原理: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具体做法:
a.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b.用跨学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
c.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
(5)范例教学法
发端于蒂宾根会议。主要倡导者: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范例的基本特征(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过程:
a.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b.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 c.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
d.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6)非指导教学法(卡尔•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完整的人”
根本目的: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的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特征:
a.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b.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c.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d.强调人际关系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十三)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干预与矫正:①缺陷矫正。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产生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矫正。②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就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给学生以帮助。
(2)预防与发展:①问题预防。问题预防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②发展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适应和发展的任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就应该开展必要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从实际情况看,在学校咨询开展起来的地方,干预和矫正的任务比较容易受重视和强调,但这项任务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且时间较长,而学校咨询工作者本身数量就严重不足,工作时间也有限,所以即使完全投入在此项任务中,影响面也是有限的。相反,预防和发展指导的工作是面对多数或全体学生进行的,如果开展比较得力,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减少需要干预的严重问题的数量,使咨询工作者摆脱不停地忙于救火的处境,从而又有更多的精力加强发展指导的工作。
(十四)试述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和改革策略。
(1)存在问题:①重知识轻能力;②片面追求分数;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④制约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考点梳理】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红楼梦的考点梳理09-01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十四语言运用12-28
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梳理10-07
小学语文阅读考点07-15
初中语文散文知识梳理07-25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08-28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梳理10-04
三年级语文期末知识梳理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