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梳理

2024-10-04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梳理(精选12篇)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梳理 篇1

<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一、            梳理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逻辑的角度看,“概念”揭示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               ,我们凭借概念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             。

(3)“命题”是                             ,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4)推理是                         的思维过程,往往要通过        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5)逻辑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      ,不能中途           ,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个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                 ,肯定一个,就必须                ,不能两个都肯定。“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                     。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

(1)概念与词语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有的概念有许多词语与之对应,例如:

,有的词语能对应多个概念,例如:                             。

(2)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例如                        ;“包含关系”,例如                 ;“交叉关系”,例如                   ;“矛盾关系”,例如               ,和“反对关系”,例如                              。

(3)逻辑中的命题和语言中的句子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例如:“小刚打碎了暖瓶”可以说成                         ,或                     ,三个句子表达的是同一个命题。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例如:“我喜欢杜鹃”,可以表达                           和                            两个命题。

(4)“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形式。例如: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1)下面的语句能表达命题的是(  )

A.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B.能不忆江南?

C.多么蓝的天哪!

D.请把门关上。

E.你去过杭州吗?

(2)下列命题不是真命题的是(  )

A.鲸不是鱼。

B.一个三角形要么是直角三角形,要么是锐角三角形,要么是钝角三角形。

C.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D.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指出下列各组概念间的关系。

(1)A.看    B.瞧

(2)A.瞥    B.看

(3)A.瞥    B.仰视

(4)A.看    B.仰视    C.俯视

二、实践探究

5.请指出下列句子的逻辑错误,并加以改正。

(1)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

(2)空军战士的雄姿在万里长空飞翔。

(3)行车速度的快慢是造成这次车祸的重要原因。

(4)隆重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5)他因为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6.探究释疑。

(1)一位小学生了解了智能机器人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机器人会不会比人更聪明?”

教师回答:“不会比人聪明,因为机器人毕竟是机器。”

学生质疑道:“机器人会看病,而我们都不会,许多人下棋下不过机器人,这不是是说明机器人比人更聪明吗?要是它太聪明了,把人关进动物园怎么办?”

这位学生的思维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如果你在场,该怎样为他释疑?

答:

(2)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情节编成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一只是金盒子,一只是银盒子,一只是铅盒子,每只盒子的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谁能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一只盒子里,谁就能做我的丈夫。”金盒上写的是“肖像在这里”,银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铅盒上写的是“肖像不在金盒里”。

求婚者可运用什么逻辑规律来猜测?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

参考答案:

1.(1)本质属性  (2) 根本属性  具体范围  (3)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     (4)由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  复句  (5)同一  偷换概念  改换话题  同时都是真的  否定另一个  同时都是假的

2. (该题答案不是唯一的,答对即可)(1)例: 母亲、妈妈、娘等词语表示同一概念。“书”这个词语分别表示“书信”“书写”“书本”等不同的概念。  (2)例:全同关系的如“教师”和“老师”;包含关系的如 “数学”和“高等数学”;交叉关系的如“青年”和“解放军官兵”;“矛盾关系”如“生”和“死”;“反对关系”的如“哭”和“笑”  (3)“小刚把暖瓶打碎了”“暖瓶被小刚打碎了”   “我喜欢杜鹃花”   “我喜欢杜鹃鸟” (4)例: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无一例外。

3.(1)ABC(D是祈使句,E是疑问句,都没有明确地做出判断)  (2)D (努力奋斗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条件之一,仅此一项条件是不够的。)

4.(1)全同关系  (2)包含关系  (3)交叉关系  (4)A与BC是包含关系,B与C是反对关系

5.(1)自相矛盾。可改成“他是众多遇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2)概念不明确(词语搭配不当)。可改为“空军战士驾驶的战鹰在万里长空飞翔。”(3)自相矛盾。可改为“行车速度过快(或过慢)是造成这次车祸的重要原因。”(4)判断不当(句子杂糅)。可改为“隆重纪念五四青年。” 或“五四青年节来到了。”(5)推理不当(将目的关系误作因果关系)。可改为“他为了捍卫大家的利益,勇敢地同歹徒搏斗。”

6. (1)概念使用不明确,“人”既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整个人类,应该区别对待。正确的解释是:机器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比某些人能干,但他的智能永远不会超过整个人类,因为它的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求婚者可以运用排中律猜中肖像放在银盒子里,从而赢得爱情。 金盒子与铅盒子上写的话刚好互相矛盾,根据排中律的知识,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根据题意,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话,这句真话应该在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之中,即不在金盒子上,就在铅盒子上,而银盒子上的话肯定是假话。既然银盒上的话“肖像不在这盒里”是假的,相反的就可以断定肖像是放在银盒子里!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梳理 篇2

(一) 积累的方法

1. 朗诵

朗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一些典范的语言材料, 如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朗诵对语言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2. 笔记

这需要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分类归纳, 指导学生运用做笔记、记卡片、剪报纸等方法进行积累, 以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阅读

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毕竟还是有限的, 要拓宽视野, 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这样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要让学生独自去感受、体验, 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4. 测试

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方法。通过测试进行查漏补缺, 矫正错误知识, 并对所学知识进行专项整合,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 梳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虽然是积累的过程, 但学习的最终目的却是应用, 要从积累转向运用, 对知识的梳理是很关键的。很多学生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 并且也确实积累到了很多的知识, 但一到运用的时候, 却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 原因是忽视了对知识的梳理。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梳理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那么, 应如何梳理语文知识呢?

1. 画“知识树图”

“知识树图”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 把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存于脑海中。“知识树图”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 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感知。

2. 分类归纳

这种方法没有“树图”那样系统, 但却像是“树图”上面截下来的枝丫, 对每个枝丫分别进行梳理。即把不同知识分门别类, 就像图书馆把不同类型的图书放在不同的书架上一样, 这样看起来就会一目了然, 查找起来十分方便。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让学生在需要应用的时候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的知识。

3. 按主次分类

把常用的知识归为一类, 把不常用的知识归为另一类, 常用的还可以经常复习以加强理解。通过语文知识的梳理, 知识更系统化和条理化, 可以使积累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应用起来也方便快速, 因此, 我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知识的梳理。

(三) 积累与梳理的综合运用

知识的积累和梳理, 不需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而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 将语文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效地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梳理呢?

1. 注重实际运用。

任何语文知识, 如果最后不能落实到运用上, 就体现不了知识的价值。学生不能用来解决问题, 那学来的知识都是无用的。

2. 突出过程和方法。

梳理的过程与方法也很重要, 如, 哪些方面要进行梳理, 汉字要怎么梳理, 成语又该如何梳理等。不同的知识就要用不同的方法, 寻得一个好的方法, 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提高效率。如, 我们教给学生成语的来源和结构分类方法, 告诉学生使用成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了解成语中的文化可以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进行梳理等。我们还告诉学生要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成语。这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是很难的, 教师应该常常帮助学生们总结方法。

3. 联系现实生活。

语文是一种语言文化, 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语文必须与生活相联系, 才会有生气;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 有之一切皆活, 无之则一潭死水。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 电影里的文化、语言交际等, 既是当前时代的热点, 又是与学生语文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探究起来自然就兴趣盎然。

4. 强调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专题探究, 如流行文化、古汉语文化、影视文化等。如成语这一专题, 其文化内涵表现在:一是让学生从先秦诸子典籍中发现成语, 理解其原义和引申义, 更深层次地理解成语的用法。二是专门设计一大板块“成语与文化”, 强调成语是文化的积淀, 成语是汉语表达中的精华, 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突出了成语的传统文化的特点。这样, 学生积累与梳理成语就不会对成语的理解只停留于它的表层, 而能够深入下去, 有更多的收获。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梳理 篇3

这些情况应该说他们是语文“营养不良”,也就是因为读书少、积累少而导致的语文基础薄弱。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说的是积累的重要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这么一段话:“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能力。课标的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高中阶段,我们的学生还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能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陶渊明的这句话非常明晰地讲明了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却日有所长的“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可以说,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地位。“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宋代理学家朱熹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离开了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时应告诫学生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不要急功近利,浅尝辄止,要能够围绕所选目标加强语文积累。积累包含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素材的积累等等。

虽然积累了不少的语言材料,但是仅仅这样还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就像巢宗祺老师所说:“社会中好多人是‘活字典,是‘资料库,满肚子的知识资料。可能是词语积累得很多很丰富,甚至有的人你问他什么知识他都知道。他几乎就是百科全书,但是这个人的学术水平不一定很高。”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的实践见识缺少一个统领,知识也好,语言也好,凌乱不成系统,这个统领就是梳理,即学过的东西隔一段时间盘点一下。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需要梳理。大量地学习,重复地记忆,使他们积蓄了许多东西,但光记背下来,并不代表就会应用这些知识了。如果记背的知识不加整理使之系统化,积累的资料就像是一盘散沙杂乱无章,所以在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基础上千万不要忽视“梳理”的重要性。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梳理是使所积累的东西条理化,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梳理。梳理是为了使所积累的东西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积累。梳理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学习梳理实际上是在方法上的不断积累,所以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梳理本身也是个积累的过程,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积累。

“积累”和“梳理”都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过程和方法。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篇4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9、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

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16、约为婚姻

高三语文的学习方法梳理是怎样的 篇5

尽管同学们都知道语文很重要,但就现实来看,真正努力学语文的同学并不多(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其原因主要基于同学中普通存在的两种错误认识:

1、认为语文提高不快

语文的“广”和“深”常令人望而生畏,以致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语文要提高比什么都难。语文的学习好比在湖水里放盐,明明放了很多,依然尝不到咸,不像有的功课的学习,好比在一碗水里放味精,放一点点就感觉很鲜。

2、认为语文考试完全靠碰运气,与平常的学习用心程度无关

态度决定高度。只有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下面所讲的学习方法才能对同学们发挥作用,才能学好语文。

二、四个坚持

1、坚持阅读

放弃了阅读,也就放弃了语文。朱熹在《观书有感》里说,“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知识大多从阅读中获得,没有了阅读,你的语文就成了一潭死水,而且是一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减少变质的死水,那结果一定是语文学习的失败,你的语文最终成了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我的建议是,我们每天起码要读半小时,读的内容要多样,背几句古诗名句,读几篇精致散文,看几篇高考优秀作文,浏览一下报纸杂志。隔两天细细鉴赏一首诗歌,隔三天认真精读一篇古文或看一篇文学类、实用类的文章,当这样的阅读成为习惯,何愁语文学不好。

当然,阅读要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精读是基础,也就是必须把文章读懂读透,是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化为己有,信手拈来,灵活运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泛读是拓展,面越宽,见识就越广。没有广泛的涉猎,就没有开阔的视野,更没有深刻的认识。精读是求“深度”,泛读是讲“广度”。“深”“广”结合,语文的功底才扎实,语文能力才能形成。

2、坚持积累

高考涉及了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大到一篇作文,小到一个标点,没有一样可以轻忽,没有一样可以轻易掌握,都需要下苦功夫,尤其平常我们要注意点滴积累。

(1)基础知识的积累。在高三阶段,需准备一个基础知识的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平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的例子呢?一般来说,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它的内涵(角度)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围绕这材料的和话题吻合哪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如项羽既可以说他的英雄气概也可以讲他的刚愎自用,还可以说他儿女情长对爱情的忠贞等等。在积累材料时还要注意你的材料的多样性,尽可能地涉及不同领域、涉及古今中外,涉及社会生活、科技、财经等方方面面,还要注意它的新颖、别致,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当这样的材料准备到20个左右,高考时无论它要我们写什么作文,基本上都不会无话可说,无例可举。

3、坚持写作

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除了上文提及的积累材料和坚持阅读之外,还需要做到的就是每天都要坚持练笔。俗话说,打不离手,唱不离口。齐白石一天不画画就感觉异样,我们写作也是如此。是每天都能写一写,长短不限。如我们晚上看了新闻之后有感而发,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可以有感而发,偶尔心灵的触动有感而发等等。但不论怎么写,都应从应试作文的角度来考虑,如加快写作速度,锤炼语言,为自己的高分多增加一些砝码。

4、坚持做题

有杂志曾登了这样一则消息,说有某位人士拿语文考试卷在四类人中同时进行了测试,这四类人是:杂志编辑、主攻中文的大学教授、高三语文教师、高三快毕业的学生。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成绩的是高三学生。难道真的是大学教授、杂志编辑的实际语文水平比不上高三学生?我看未必。其主要原因是高三学生正经历着题海战术,熟能生巧了,而编辑和教授们没有练过。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题海战术这方法虽有点不科学,却是不得不用的。否则,即使你有很高语文水平也未必考得好。

当然,练也不是盲目地练,作为学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地练练自己的薄弱环节,已经掌握的知识就不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了。

三、强化记忆

语文学习离开了记忆的话,将是什么样子,大家可以去想想。我们有的同学成绩提高不快,就是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是在死学而不是巧学,学习效率提不起来,所以进步就不快。那么有没有提高学习效率的记忆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记忆,但是善于利用它的则极少。一个人只要掌握了记忆的技巧,记忆力就会得到惊人的提高。下面我们就列举几种常用的记忆方法供同学们借鉴。

1、要有“记住”的紧迫感

不少同学有这样的体会:课堂提问前看书,记忆效果比较好;考试之前学习,记忆效果比较好。其原因在于记忆的目的明确,因为害怕记不住,直接影响考试成绩。这种非记住不可的紧迫感,使得记忆的效果大大提高。

学习实践证明,记忆任务明确,目的端正,就能发掘出各种潜力,从而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一般来说,重要的事情遗忘的可能性比较少,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学生总抱怨自己的记忆能力太差,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端正,学习缺乏强大的动力,不善于给自己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因此在学习时,就没有“一定要记住”的紧迫感,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使得记忆效果很差。可是自己又不从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找原因,反而一味地怪自己的记忆力差,再去学习时,又缺乏“一定要记住”的信心,结果就更加记不住了,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有了“一定要记住”的认识,又有了“一定要记住”的信心,记忆的效果一定会好的。

2、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理解记忆就是要尽量通过思考,待对知识理解之后再记忆,这就不是死记硬背了。通过理解,将知识系统化,使所要记忆的内容纳入知识的体系之中,成为体系的一部分,这样就更容易记忆。如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黑板上写了20多个名词:信封、纽扣、杯子、碗、邮票、线、茶叶、勺、糨糊、剪刀、水壶、碟、信纸、针、炉子、筷子、笔、衣服、火柴、酒杯。让学生记三分钟后,进行默写。结果,凡是默写比较好的,都把20个名词按照用途分成了四组:与喝茶有关的(杯子、茶叶、水壶、炉子、火柴)写在一起;与缝纽扣有关的(纽扣、线、剪刀、针、衣服)写在一起;与吃饭有关的(碗、勺、碟、筷子、酒杯)写在一起;与通信有关的(信封、邮票、糨糊、信纸、笔)写在一起。由于这些学生能联系到自己掌握的生活知识,找到了这20个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记忆的效果就比较好。

3、要及时复习,反复复习

为什么要及时复习呢?因为遗忘过程有它的规律。科学实验证明,在学习材

料刚刚记住的时候,经过1小时再检查,发现只能记住学习材料的44%左右,而56%的内容全被忘记了;经过一天后,再检查,只记住了33%的内容,而67%的内容被忘记了,六天后,再检查,只记住了内容的25%左右。

可见,在学会和记住了某些知识后,紧接着的就是先快后慢地遗忘。因此,必须在还没有遗忘之前进行复习,反复记忆,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使大脑的神经联系得到强化。

综上所述,在学习的过程中,坚持课后复习,反复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对策。

4、注重兴趣、系统概括记忆

可通过编故事、口诀、谐音等方式把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可感,有利于记忆。如我们学过的句子成份口诀:主谓宾来定状补,各种成份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语前状后又补。碰到定补难分清,与谁密切就属谁。

在对材料分析的基础上,用列表、提纲的方式,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也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5、读写忆用,协同回忆

在记忆过程中,手、脑、口、耳等共同参与,效果更好。我们的要求的边读边写,边记边忆道理就在于此。如我们要求的“忆”,就是在重复识记的过程中,回忆再现。换句话说,就是在背记的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考”自己。考的方式很多,主要是要用自己复述、自己默写,自己校对,不断重复,直到背熟为止。不少同学在学习时,一遍遍地看书,很少合起来回忆一下书中的要点、思路等。结果书一看就懂,一放下就忘。由于书一看就懂,不费脑筋,所以大脑兴奋不起来,常看到有的同学看着书就睡着了。如果在学习时不断尝试回忆,把想出来的内容先写在纸上,然后再看书使头脑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的状态,记忆的效果一定会很好。当然,有的同学担心尝试回忆太费时间,实际上尝试回忆所用的时间是越来越少。表面上看尝试回忆是一种“信息的输出”,实际上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又被进一步加工和强化了。尝试回忆次数越多,记忆越牢。如果急于赶进度,每天不去回忆好内容,看起来天天都学了不少新内容,但实际上忘记的内容也一天天地多了起来。如果算总帐的话,还是尝试回忆法的收获大,花费时间少,记得多。

6、文理交替,适时休息

要想提高记忆的效率,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意文理交替,不要把内容相近的科目集中在一超学,而是将文理相互交错安排,减轻大脑的过度疲劳,使大脑得到休息。善于学习的同学,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很注意文理交替,以减少相互干扰。如,学完语文看物理,做完数学看历史等等。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若穿插上一些文体活动,进行积极的休息,对记忆也是十分有利的。

四、能力培养

各位这里所说的能力是在学习和做题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科学安排课前、堂上和课后学习的三个环节

(1)抓好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首先是自己独立地阅读新内容,初步理解,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准备过程。实际了预习是充分了解自己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了解过程。它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哪里是重点、难点,便可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做到心中有数。

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要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

(2)注重堂上听课环节

同学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是同学们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听好一节课的目的呢?总的要求是要抓住学科的特点,带着问题听,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方法与思路,释疑的过程与结论。听课中还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息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要力求当堂理解,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一堂课连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那肯定是失败的一堂课。

(3)抓好课后复习练习环节

课后应及明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记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课后要整理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加强记忆。在前两者的基础一做适当的练习题,提高复习效果。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是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个阶段总结一遍。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第二个问题是要独立完成作业。做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要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实在做不了,也不能拖太长时间,还是要及时问同学问老师,以争取更多时间做其它的功课。

2、加强思维训练,反复咀嚼答题要领、技巧

每个考点的题型一般都有规律可循,当然,答题也就有规律可循。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别人的解题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总结出符合规范的答题方法。如,做一道鉴赏诗歌手法的题目,我们先做题,然后对答案,比较异同,我们答题的方向与出题者的思维方式还有哪些出入的地方,再去比较同类型的题目。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一类题的答题规律,第一步是分辨出技巧,第二步是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技巧,第三步是讲有何效果或作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所有的主观题一般来说答题都有那么一个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它整理出来,灵活运用,就能够提高我们答题的正确率,提高我们的分数。

又如,我们可以把所有做过的题装订成册,重点在错题上反复背诵练习,这是使基础分讯速提高的有效途径。一种题型每做三道题就总结一次,再把总结出来的东西通过做题印证一下。定期将各种知识体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梳理、过滤一遍,记录在案的“陷阱”与思维误区也不放过。最重要的是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答题方法。它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

高一数学知识点梳理 篇6

(1)回归直线方程

(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先作出散点图;

(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答题少费时多办事

解题上要抓好三个字:数,式,形;阅读、审题和表述上要实现数学的三种语言自如转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要重视和加强选择题的训练和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高档题。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尽可能小题小做,除直接法外,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计法来解题。在做解答题时,书写要简明、扼要、规范,不要“小题大做”,只要写出“得分点”即可。

错一次反思一次

每次考试或多或少会发生一些错误,这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避免类似的错误在今后的考试中重现。

因此平时要注意把错题记下来,做错题笔记包括三个方面:

(1)记下错误是什么,用红笔划出。

(2)错误原因是什么,从审题、题目归类、重现知识和找出答案四个环节来分析。

(3)错误纠正方法及注意事项。根据错误原因的分析提出纠正方法并提醒自己下次碰到类似的情况应注意些什么。你若能将每次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分析,并尽力保证在下次考试时不发生同样错误,那么在高考时发生错误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

分析试卷总结经验

每次考试结束试卷发下来,要认真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将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

(1)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

(2)似非之错。记忆不准确,理解不够透彻,应用不够自如;回答不严密不完整等等。

(3)无为之错。由于不会答错了或猜错了,或者根本没有作答,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原因找到后就尽早消除遗憾、弄懂似非、力争有为。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老大难问题。

优秀是一种习惯

浅谈高中语文的“梳理探究” 篇7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二个理念就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材中“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册安排三个专题。这些专题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2.“梳理探究”的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梳理探究”部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第一册包括“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册包括“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第三册包括“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册包括“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进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册包括“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其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交际中的语言文字应用”“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这七个专题侧重于梳理,其他八个专题更倾向于文化探究。这十五个专题都很注重知识的传递性,因为几乎没有一个专题对高中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新知识、新概念。

3.“梳理探究”的设计

其源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中的课程目标中的几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如:第一,积累。整合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注重梳理。”例如教材中“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修辞无处不在”“古代文化常识”等侧重于积累、梳理、整合,同时在整合中能够训练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第二,应用。拓展是“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例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等都有利于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发现。创新就是“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4.“梳理探究”分析

刚开始分析“梳理探究”中的专题,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梳理探究”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写照,比如“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等,以为大体上就是汉字、对联、词语(成语)、修辞等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字与必备常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人文性的“语文味”是很浓厚的。“梳理探究”不完全是人们想象中的“综合实践”或是“课外活动”课程,它是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著导读”相并列的。“梳理探究”中的专题牵涉到语文学科的几大方面如语言学、文学、文艺学等。就以小专题“奇妙的对联”来说,分别从对联的常识、对联欣赏、对联作法三个方面去分析。在对联常识和对联作法上介绍了上下联的平仄、字数要求,同时还列举了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实例;在对联欣赏中还运用了写意、锤炼等一些文艺学方面的知识来说明。

5.“梳理探究”考题

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考语文要求考察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都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范围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必修一至必修五这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无论是必考题还是选考题,都涉及到“梳理探究”这个大专题的内容。例如必考题“现代文阅读”中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等类型的题目都与“逻辑和语文学习”这个小专题有关;古代诗文阅读中的理解、翻译、文言句式等题目都与“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专题有关联。而必考题中的大类型“语言文字运用”与选修课本中的一本书的书名相似,其实是与“梳理探究”中的知识一脉相承的。

从课程标准开始分析,到教材、高考考纲、试卷的大致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梳理探究”这个专题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它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突出了语文的实践应用。所以,如何开展、组织“梳理探究”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必修五册“梳理探究”中,每册都包括三个小专题。第一册中的三个小专题主要是语言文化常识,第二册是语言积累应用,第三册是语文学习方法,第四册是语文学习空间拓展,第五册是文言文能力提升。特别是三、四册说明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所以,语文学习要注重趣味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总而言之,在“梳理探究”中,如果教师让学生亲身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吻合了新课标的精神,语文老师可以大胆尝试,勇于实践。

摘要:梳理探究是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模块,既是改革中的新亮点,也是一个新难点。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把持好梳理探究的内涵与质量,更要掌握其要点,并对其进行分析与阐述,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浅论高中语文“积累”和“梳理”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积累 梳理 运用

语言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那就是:通过多次大量反复训练来加深记忆,在立体化的信息面前来潜移默化的掌握知识、提升素养,进而在实际运用中厚积薄发。积累是如此重要,以至难以想象,如没有博览群书、厚重学养,是不会写出上成佳作的。

积累是夯实基础的第一步,那么梳理就是对此的提炼和升华。很多知识在初始阶段都呈现无序和杂乱无章的状态,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片面地强调学生的积累,而忽视指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归纳整合。那么,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往往难以调动固有知识储备进而影响其正常发挥。

总之,积累和梳理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呢?

庄子在《逍遥游》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以此来告诫人们,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只有当量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达到质的飞跃。所以说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就必须要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精神,水滴石穿。积累毫无疑问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它始终贯穿在语文课堂当中。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积累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内知识的积累

字、词、语句、文言知识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基础,才可以生动的表达情感。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石。从高一起,我就十分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每册语文课本,我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后巩固,一册书结束时,让学生以练字的方式反复摘抄积累,做练习册,再把整册书的字词对学生进行考查,加强学生对字词的积累。记下课堂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内容、每一次学习的感悟、自己平时容易错的问题,到总复习的时候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教材”,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二、课外语言知识的积累

语言的积累不能局限在课内方面,还包括文化与生活积累。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它包罗万象,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如果只注重语言文字,而忽略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这样只能造就个现代“孔乙己”,很难培养出富有创新、个性的学生。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生活积累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情、记忆、运用语言文字的具体训练,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不能脱离语言学习,其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可以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多看、多记;同时积累写作素材,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 “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必须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必须学富五年,才有才高八斗。

三、情感的积累

情感经验的积累有直接、间接的。间接的情感积累简单的说是学生从书本上得到的,在校生社交面有限,大部分是这样得到的。还有直接的情感经验积累,就是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文、周记,把这些情感写出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和梳理。

有积累才有可能创新,但如果没有梳理的话,记住的东西也只能像头上乱蓬蓬的“鸟窝”,永远也变不成“麻花辫”!用这个“梳”字真的把其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 课堂知识的梳理。教材系统性强,目标明确,教学生积累梳理必须从此出发,让学生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老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努力、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也是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会听课。会听课体现在会做课堂笔记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课堂上做笔记,课后养成梳理课堂知识的习惯。这样,老师可以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课,课后,老师要求学生梳理课上所讲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印象,又使知识更系统,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

2. 课余阅读时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养成课余阅读的习惯,并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看到优美的诗词、妙句、段落,把它们分门别类摘抄下来。一周后,全班同学分享心得一次。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更好的阅读、做阅读笔记。

说到这里必须加一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独力梳理,这样才是最有用的。因为梳理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去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去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和交流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语文的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元素的融汇整合。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我需要积累的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梳理,不断地梳理、积累,不断地丰富自身阅历、丰富知识等等,养成一个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一旦形成习惯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总之,积累重要,梳理亦重要,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9(12).

高一化学知识点梳理整合 篇9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H表示1mol氢离子,

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

n=N/NAn=m/M

1.阿伏加德罗常数N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

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

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

23+23-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个Na和9.03×10个OH;

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篇10

1、集合的含义:

“集合”这个词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上体育课或者开会时老师经常喊的“全体集合”。数学上的“集合”和这个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而已。

所以集合的含义是: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比如高一二班集合,那么所有高一二班的同学就构成了一个集合,每一个同学就称为这个集合的元素。

2、集合的表示

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元素,如集合A={a,b,c}。a、b、c就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作a∈A,相反,d不属于集合A,记作d?A。

有一些特殊的集合需要记忆: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①列举法:{a,b,c……}

②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如{x?R|x-3>2},{x|x-3>2},{(x,y)|y=x2+1}

③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x-3>2}或{x|x-3>2}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A={(x,y)|y=x2+3x+2}与B={y|y=x2+3x+2}不同。集合A中是数组元素(x,y),集合B中只有元素y。

3、集合的三个特性

(1)无序性

指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没有顺序,如集合A={1,2},集合B={2,1},则集合A=B。

例题:集合A={1,2},B={a,b},若A=B,求a、b的值。

解:,A=B

注意:该题有两组解。

(2)互异性

指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A={2,2}只能表示为{2}

(3)确定性

集合的确定性是指组成集合的元素的性质必须明确,不允许有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情况。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A包含于B,记为:,有两种可能

(1)A是B的一部分,

(2)A与B是同一集合,A=B,A、B两集合中元素都相同。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记作。

如:集合A={1,2,3},B={1,2,3,4},C={1,2,3,4},三个集合的关系可以表示为,,B=C。A是C的子集,同时A也是C的真子集。

2.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梳理历史线索的方法探讨 篇11

一、按历史时间的顺序,梳理历史发展总线索

中国史的学习在时间上,抓住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1949年、1978年等6个重要时代,并分析这6个重要年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就可以知道我国的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5种社会形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世纪中期)-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转折发展阶段(1919-1949)。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至今)可分两个阶段:曲折探索阶段(1949-1978)-腾飞阶段(1978年至今)。

二、按历史事件的串联,梳理历史发展过程

从历史事件的内容上,通过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串联,使知识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从横向上来看可以分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纵向来看则是每个国家革命发生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坐标体系,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从历史事件的范围大小来看,通过粗线索和细线索,理清历史发展过程。粗线索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把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中國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三条线索。细线索范围相对较小,一般可以直接由历史事件串组成线。比如中国近代史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条线索,可以串联下列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三、按人类文明的进程,梳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般我们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观察历史,据此我们可以把人类文明划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部分。政治文明一般从政治制度(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国两制等)、政治现象(阶级关系、改革、治乱兴衰、统一分裂、战争、政党、法律文献等)、政治人物等方面来整理,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物质文明一般从经济形态的演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经济现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经济格局、经济思想(重商主义、重农抑商、工商皆本、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经济体制、人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衣食住行等方面整理。精神文明一般从科技(中国的四大发明、近现代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整理。文明史角度看历史较难把握,要掌握重要的文明时段,如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近现代西方的工业文明;注意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注意文明的类型及其比较特别是中外比较;注意与当今社会相关的文明成果;注意从文明演进高度宏观看历史,从生产力标准评价历史,特别是如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贩卖黑奴等事件,从中要看到光明的一面,看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四、按历史阶段特征,梳理历史发展的特点

历史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外交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的共性和个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使知识结构化的作用。如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六大时期,可抓住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角度归纳出具体特征。例如,明清时期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文化:承古萌新、思想专制加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传统科技趋于停滞、西学东渐;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外交: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侵略与反侵略斗争的出现。通过抓住阶段特征,理清历史发展的特性,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别的文明特征。

五、按历史进程的变化,梳理历史发展总脉络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梳理 篇12

一、注重基础, 注重知识的积累

有些学生进入初三以后功利心特别强, 不愿意花时间记忆和背诵, 而是瞄准中考题型, 拼命做题。结果是时间没少花, 考试成绩却没有提高。这是为什么呢?考试的成绩往往是以知识的积累为储备的, 不扩大知识的积累而单纯地重复机械化的做题, 只能造成成绩原地打转停滞不前。作为初三学生更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英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单词、词组和语法及句型, 它们之间相互的关联, 其中词汇是基石。词汇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词汇量不足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 写作也会捉襟见肘, 词不达意。

词汇的复习, 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初一、初二已学单词和初三新单词的学习。学生们要合理安排好复习和新授的关系。在学新课的同时就要复习初一、初二已经学过的单词, 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复习计划。学情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要求。基础薄弱的学生对人名和地名、初一初二较为生僻的单词可以不做要求。这样就可以把精力更大程度上投入到常用词语的复习上。每大周可以插入1—2个单元的复习。这样在初三上学期就可以将初一、初二的单词词组复习一遍。复习词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和筛选自己较为薄弱的词汇, 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朝诵晚记, 一定要掌握。另外, 单词的复习也要采用各种方法, 手眼并用, 让大脑兴奋起来, 提高记忆效率。可以和同学合作, 先用单词造句, 或者把单词变成用首字母提示填空的题型, 交换练习, 互相提高;也可以把所要重点记的单词用录音机录下来, 每天早晚播放, 利用听觉刺激大脑;还可以通过复习课文来复习单词。这样在文中理解单词对单词的含义理解的就更为深刻, 也就更加深了印象。

二、掌握方法, 注重知识的梳理

随着知识不断地输入大脑, 语言点的越积越多, 这时就要有科学的管理和安排方法, 分门别类, 对知识进行梳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下学习方法, 对知识进行系列化的梳理。

1. 对单词、词组知识的梳理。

对词汇的梳理主要就是指掌握了某个单词的读音、含义和写法的基础上对其用法进行的知识归纳。可以一个单词为基础四处辐射、广为联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有效拓展英语知识的空间。

方法一:纵向归纳, 主要是就一词多意现象进行归纳, 如:以run为例:

作不及物动词vi.

a.跑, 奔He runs quickly to catch the bus.他飞快地奔跑以赶上公交车。

b.竞赛;竞选[ (+for) ]Will he run for monitor?他会竞选班长吗?

c. (车、船) 行驶 (机器等运转;进行The machine runs smoothly.这台机器运转正常。

d.流, 淌;滴; (墨水等) 渗开Tears ran down her cheeks as she told us about her sufferings.她给我们讲她的苦难遭遇时, 眼泪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e.变 (成) , 变得[L]The river is beginning to run dry.河水开始干涸起来。

作及物动词vt.

(1) 使跑, 使奔 (2) 参加 (赛跑、竞赛) ;同……比赛;使 (马等) 比赛 (3) 驾驶, 开 (车) She ran the car off the road by accident她意外地把车开离了道路。 (4) 经营, 管理They have their owm right to run the affairs.他们有自己的管理权去管理这个事务。另外, run还可以作为名词来使用。

方法二:横向联系, 主要是通过一个单词或短语联系于此相关的单词或短语。如:The students tried their best to pass the exam.与try one’s best相近的词组还有do one’s best;make a great effort;make the most of等。

2. 对语法、句型的梳理。

语法的梳理可以通过句法和动词进行。句法:要分清楚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以及它们的不同种表达方法。如:What a beautiful girl!How beautiful the girl is!找清句子成分。动词:要能清楚动词的时态、语态、第三人称单复数等问题。找清楚它们之间的变化、区别和联系。对动词的考查是近几年以来中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也是作为中差分的一个点, 动词用法错误为一大错。语法知识的梳理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线, 辅以课后自己的梳理。课后要读懂语法, 背诵例句, 并做相关配套的练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语法知识的复习整理应该先以正面感知为基础, 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再做练习, 不能通过做习题来复习巩固知识, 这样就背道而驰、适得其反了。因为练习毕竟是片面的, 不能覆盖整个语法知识体系。

三、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当前的中考英语试题往往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学生们不但要具备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 而且必须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重视听、说、读、写语言技能,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形成于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 通过语言实践一步一步形成。听、说、读、写中读的技能最为重要, 对成绩的提高也最有用。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知识, 而输入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阅读。读除了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外, 还可以掌握语言知识, 获得良好的语感, 而英语学习者都应该知道语感的重要。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 根据不同的要求, 学生要掌握不同的技能。听力和写作能力也非常重要, 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上一篇: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技能调查问卷下一篇:示范幼儿园授牌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