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学

2024-07-26

思想政治工作学(共12篇)

思想政治工作学 篇1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 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 (结果) ”[1]P131。武汉大学余仰涛教授据此以“思想关系”这一独特视角探究了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学科内涵问题[2]P41-43。这就涉及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问题即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什么特殊矛盾的问题。长期以来, 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多以经验总结的形式进行, 缺乏从学科逻辑和抽象高度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思想关系学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一个最为基础的分支学科,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目前, 余教授在思想政治工作学这一领域的开拓已推出了一系列成果, 特别是他的专著《思想关系学———思想政治工作原理》[3]的问世, 使得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人们有了新的方法论 (思维方式、思维角度) 和学科依托。但笔者认为, 尽管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仍有一些基础问题需要学界进一步澄清认识, 以便更好地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及方法。

一、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自身规律, 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应当对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怎样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后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即各个主体的思想是否取得一致或得到了协调) , 以及“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更加经济而有效”[4]P150-151, 等等。可见, 思想政治工作是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管理、思想政治交往等内容的一个较大的范畴。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使一个主体的思想积极影响另一个主体, 使接收该思想的主体产生思想方面的变化。因此, 人们之间思想方面的无意识的、自发产生的影响关系不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研究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对象是独立的, 独立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与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虽有联系, 却是很不一样的新学科。思想政治工作最终的结果是使某一个主体的原有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或者被转化了或者被放弃了,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被工作者的思想能够协调一致。这就是说, 除了通过利益格局的调整外, 解决人们思想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个担子就主要落在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学科上。所以说, 思想政治工作学是有对象的, 而且对象是唯一的, 这个唯一的对象就是人们的思想之间的自觉影响关系。

那么, 这里的“思想”所指究竟是什么?这也是需要进一步予以明确的。目前, 关于“思想”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很多种。有的把人们产生的所有认识问题都指称为“思想”, 有的把认识人的本质及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人生观、价值观指称为“思想”, 前者可以说是一种“大思想”的概念, 后者是一种“小思想”的概念, 后者与道德、法律、政治、心理等概念往往相提并论。笔者认为, 确有必要把所有自然和社会学科中的认识问题 (无论是科学认识还是价值观念) 抽取出来展开共性研究, 研究这些思想 (指“大思想”) 是怎样从一个主体影响到另一个主体的。这种研究也是具有独特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但是, 思想政治工作学主要是解决人们在心理、思想 (指“小思想”) 、道德、政治等方面的价值取向上的矛盾问题的, 而调整人的价值取向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 并不如以求真为标准的客观真理那样纯粹。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学虽然受到前面所讲的“大思想”关系学的影响, 但又有对其进行特别研究的必要, 这样把心理、思想 (指“小思想”) 、道德、政治等方面的价值取向问题统称为“思想”, 而展开研究就有了必然性。可见, 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任务的独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学所要解决课题的独特性。思想政治工作学所研究的人们之间积极的思想影响关系中“思想”的内涵就既不是“大思想”的内涵, 又不是“小思想”的内涵, 而是具有特定的含义, 即人的心理、思想 (指“小思想”) 、道德、政治等方面的价值取向问题。由于目前找不出合适的概念来统称它, 我们权且把它统称为“思想”。前面已提到, 研究该类事物具有独特性, 该类事物内在的矛盾作用也具有特殊的规律, 该类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独特性就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学是一门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学科。明确该学科的独立地位及其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其意义在于凸显人类具有价值判断或立场取向意义的认识的特殊性,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使我们对它的认识和运用更具科学性。

二、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学的起点理论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这门学科具体问题展开的基础或者说是该学科的元素形态。思想政治工作学的起点涉及思想政治工作现象的历史起点和该学科的起点概念。思想政治工作现象的历史起点是什么呢?这就需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生活。在原始社会, 人们必须结成群体 (也称“社会”) 来获得生存。有了社会这种群体生活, 就需要有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的机制, 即社会规范。社会规范的运行首先需要各个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的认同意识。也就是说, 人的生存导致人们之间的思想必须获得一致, 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持使人们之间思想达成一致, 从而实施协调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 思想政治工作现象的历史起点是从人类社会出现开始的, 是至少有两个人组成的群体生活开始的, 是从一个主体的思想和另一个主体的思想不一致又有可能通过做工作趋于一致开始的。最终, 趋于一致的思想成了人们行为一致的价值导向。这就是说, 思想政治工作现象的历史起点是有至少两方主体存在的群体生活和这种生活的共同思想追求。当然, 客观事实也告诉我们, 有两个主体存在就有可能有思想政治工作, 不一定非有通常所谓的至少由3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存在不可。另外,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否需要一块共同生活的各成员都有思想?笔者认为, 也不尽然。有的情况下, 一个主体对某个问题产生了思想, 另一个主体对该问题根本就没有产生思想, 仍然可以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使无思想者产生思想。可见, 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有思想发动者的思想存在或者说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思想存在。

那么,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起点概念是什么呢?前面我们已做过分析, “大思想”范围太大, “小思想”范围太小, “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法律思想”等范围也太小。合适的指向应该是具有价值判断意义而非只具有真理判断意义的认识,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思想政治工作学语境下所特别界定的“思想”。“思想关系”能不能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起点概念, 这需要进行讨论 (当然, 这里“思想关系”主要指自觉的思想影响关系, 不包括自发的思想影响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处理思想政治工作发动者和思想政治工作接收者的思想关系问题, 不注重从思想关系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工作, 就不能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所在。把握发生思想关系的双方主体的关系问题, 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重视从思想关系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工作, 对于纠正过去就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见物不见人、工作难以触及思想的弊端,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是有重要意义的。但笔者仍不同意把“思想关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起点概念。原因之一是它回避了回答“大思想”范围太大而“小思想”或其他思想范围太小的问题, 并没有指出多大范围的事物为合适的对象问题。原因之二是“思想关系”这个概念仍然可以再分, 分为“思想”和“关系”两个概念。根据起点概念不可再分性或起点概念具有元素性的原理, 似乎把“思想关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概念还不够深入, 况且“思想关系”中的“思想”并没有界定它的确切所指。原因之三, 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就是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人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 厘清主动者与受动者双方思想关系之前, 主动者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双方的思想动态。具体包括:明确哪些是思想问题, 哪些是非思想问题;双方主体各有什么思想, 是属于心理、“小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等方面中哪个方面的思想;双方主体现有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性质如何;通过做思想政治工作, 最终使思想政治工作受动者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即目标思想) 。可见, “思想关系”这一复合概念中的“思想”概念具有元素形态性, 对“思想”本体进行研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把这一具有特定含义的“思想”明确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的起点概念,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概念群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核心概念问题

作为一门学科, 其核心概念往往包括该学科的起点概念、研究对象概念、主线概念。比如, 法学的起点概念是利益关系, 研究对象概念是行为, 主线概念是权利义务关系。法律通过考察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出发, 研究如何规范人的行为, 使得人与人之间各种权利义务关系妥善解决。这三个概念是分析法律现象的一把钥匙, 也是建构法学其他概念的基础和线索。那么,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 我们回顾一下它的起点概念。所谓起点概念是指分析事物的逻辑起点的概括, 它包含分析该事物一切矛盾的胚胎。比如,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起点概念。资本主义的产生及资本主义的各种现象是以“劳动产品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是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是我们分析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前面我们得出结论,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学而言, “思想”是其起点概念。这就意味着, 没有思想问题, 就没有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市场就是有思想问题的地方。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一定有“市场”意识, 不要开展不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 也不要疏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切方面都是围绕思想问题而产生、展开、消失的, 其最终目的也在于使思想政治工作受动者的原有思想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其次, 我们分析一下它的研究对象概念。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概念是根据该学科所研究对象事物的特殊性而产生的概念。比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以生产关系为其研究对象概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演变的, 生产关系中内部矛盾是怎样的, 以及是如何解决的。把握了生产关系这个研究对象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笔者认为,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学而言, “思想关系”可以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概念。尽管把握“思想”问题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 但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分析和解决的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思想关系, 使他们的思想从不平衡状态趋于平衡状态。

最后, 我们探讨一下它的主线概念。主线概念是贯穿一个学科各概念的概念。作为主线概念的概念犹如一条红线把该学科各个概念与范畴串联起来, 能使该学科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 各学科的主线概念也很重要。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言, 其主线概念就既不是“商品”, 又不是“生产关系”, 而是“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虽然因“商品”概念出现而发端, 讨论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但围绕的核心话题是“价值”问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学而言, 有哪一个概念能在该学科概念群中起到主线作用呢?是“思想关系”这个研究对象中的“思想联结”这个概念。没有“思想联结”就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进行“思想联结”、怎样进行“思想联结”、有什么样的“思想联结”、“思想联结”后发生怎样的作用和效果, 这是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学概念群的一条线索。

至此,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已比较明确。“思想”、“思想关系”、“思想联结”这三个概念分别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研究对象、主线这三个维度构架了思想政治工作学的概念群框架。基于这一框架而产生的各种概念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丰富的概念与范畴,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学成为一门比较专门的、有着自身特定体系的学科。该学科的建立将有助于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特定社会现象进行比较科学、系统的理论把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 (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1984.

[2]余仰涛.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研究对象——思想关系[J].江汉论坛, 1992 (6) .

[3]余仰涛.思想关系学——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5.

[4]孙绪兵.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经济学思考[J].世纪桥, 2007 (2) .

思想政治工作学 篇2

一、填空题:(6题20空,共计20分)

1.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可分成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关系范畴。

2.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特征是:党性很强、群众性很强和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科学。

3. 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1、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对群众进行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

3、对群众进行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4、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4.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包括:实事求是原则、群众路线原则、最佳社会效益原则和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5. 政工干部的劳动特点包括:潜在性和周期性比较长,综合性和间接性比较突出,塑造性和奉献性比较强。

6. 经过90年的奋斗的主要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7.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得出的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8. 要认清的四个危险包括: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9. 我们当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二、选择题:(3题,共计9分)

1.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建设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建设3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为特征的政治文明建设4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文明建设

2.物质与意识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哲学性范畴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原则必须遵循思想与行为的活动规律。

4.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从政治方面说是社会主义思想与非社会主义思想的矛盾。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中哪一种是正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加强思想政治

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全面、持久、协调发展的可靠保证。

6.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影响人们思想的主要客观源。

8.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与教育对象现有水平的矛盾。

9.政工干部需要效益观念。

三、简答题:(2题,每题3分,共计6分)

1.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关系范畴:关系范畴是指反应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概念之间的对应联系和综合联系等普

遍关系的那些范畴,包括物质与意识、思想与行为、政治与经济、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认识与实践、教育与管理等等。

2. 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关系: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就是引导人们看大环境的主流,看积极的一面,认识到思想道德建设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问题则是支流。积极搞好小环境建设,小环境是大环境的基础,小环境搞好了,可以促进大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努力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的人,营造一个氛围浓厚的讲文明、讲道德的小环境,以我们的模范行动带动社会风气的净化。

3.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基本内涵: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充分调动各

个要素协调运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阶级或社会集团说期望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过程。包括1.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2.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转化过程。

4. 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评聘的重要性:1.评聘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职务,有利于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

地位,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想革命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2.有利于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高政工干部的数字3.使政工干部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待遇,有利于政工队伍的稳定。

四、论述题:(1题,共计15分)

1.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学应用理论体系中的首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党根据长期的历史经验,作了以下概括: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保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思想政治工作保证着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2.思想政治工作能从根本上振奋群众的革命精神,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3.思想政治工作能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员队伍和职工队伍的侵蚀,使党员和群众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

发展物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提高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的素质和调动他们劳动的积极性。抓住这个核心,物质生产力就能持久、快速、协调地发展下去。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群众工作,具体来讲,就是运用马克思理论和科学知识做培育人的工作,就是做提高劳动者、管理者和科技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工作。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精神生产力就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精神生产和创造精神文明的能力和力量。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1.创造精神文明的劳动者、管理者和科学理论工作者2.创造精神文明的精神生产资料3.进行精神生产的精神生产工具。

2.试论正确理解和运用疏导的具体工作和方针。

疏导方针就是疏通和引导的方针。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关键是广开言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创造条件,让大家畅所欲言。

引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引向正确的方向和轨道。疏通和引导是辩证的统一。两者互相参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疏通当中有引导,引导当中有疏通。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坚持这一方针的必要性和依据:1.实行疏导方针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2.实行疏导方针是建立在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3.实行疏导方针符合人们思想发展规律4.疏导方针是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依据的。

3.七一讲话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

党建伟大工程的纲领,是指导全党各项党建工作的思想指南。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执政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指导意义就更为重大。

讲话深刻总结了建党90年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阐述了新时期党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并提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新要求和新部署,所以把学习讲话精神的效果转化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成效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成果。

1.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讲话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明确了工作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核心。

2.思想政治工作思路: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新时期思想

政治工作规律,破解工作难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3.思想政治工作地位:讲话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保障作用。面对三情(国情、实

政治时装表达学 篇3

布吕尼

身穿Dior代表法国

2008年布吕尼嫁给法国总统萨科齐,成为爱丽舍宫第一夫人。她的身份极具争议:她之前就是国际知名的超模,曾在T台上演绎过最狂野、最奢华的时装;她来自娱乐圈,走马灯般地换男朋友,还扯上过裸照官司……但令人眼球大跌的事实是,自从和萨科齐结婚后,她几乎只穿传统的时装,标准的法国出品,大走庄重高贵路线,来强化自身爱国和端庄的形象。

很多社交网站会追踪布吕尼的穿衣信息,但她几乎只穿迪奥,其着装处处体现出浓郁的法式时尚元素,她脱下高跟鞋,丈夫萨科齐站在她旁边也仿佛高大许多,面子十足。事实上,自从2008年2月2日布吕尼和萨科齐结婚以来,迪奥股价一直跑赢法国股市,只在2009年底下跌5%,而那时法国CAC40指数下跌了21%。

布吕尼会成为法国的戴安娜吗?会和她一样的优雅、善良、魅力十足,并热衷慈善吗?这个问号说出了大众对她的期待。同样也是萨科齐对她的期待,为了挽救自己日渐下滑的支持率,萨科齐并不在乎布吕尼得到的赞美是不是比自己更多。媒体在讨论她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戴安娜时,布吕尼更喜欢美国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她年轻,时髦,毫无疑问,我认为我更像杰奎琳,而非戴高乐的夫人伊凡娜,后者看上去更像一个站在丈夫身后的古典法国女子。”

在新婚50多天的时候,布吕尼便用一身灰色的Dior套装深得一向高端守旧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心。并且还用此计成功地为丈夫萨科齐的“惹事大嘴”转移了媒体视线。她身穿高领、过膝的迪奥灰色羊绒套装,端庄而又艳光四射地走下飞机时,目瞪口呆的媒体们完全忘记了当初说过的那些难堪的话, 《独立报》的形容是“端庄文雅得让人吃惊,几乎就是一个修女”。

接下来的晚宴上,布吕尼换下“淑女”外套,无论是酒红色绸缎抹胸拖尾晚礼服,还是搭配透明丝质蓝色披肩的深蓝色晚礼服,无不透露出王室优雅。甚至有一名专栏作家写道:“我听不到任何人谈论双边关系,布吕尼才是唯一话题。”

要做好法国第一夫人,首先要穿对衣服。征服非洲人民则与征服英国人截然不同。在开普敦,当布吕尼走进镇上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时,布吕尼接受了商店老板赠送的一个彩色棉布挎包——就连这位老板也没有想到,之后布吕尼真的会背着这只廉价的小包四处奔走。布吕尼让这款包“一夜成名”,如今这款包在法国的售价为85法郎。

卡扎菲

民族情结很张狂

跟一众西装革履的政要不同,卡扎菲天生就是“混搭王”,将现代和传统完美结合。时尚界将他列入“全世界最会穿衣”人物名单中,据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计划对卡扎菲的衣橱进行一次时尚回顾。

卡扎菲年青时既帅又有个性,虽然现在我们很难从他的长相里寻觅当年的英俊,但是他的个性却无时无刻不在显露。他养印度豹做宠物,到国外旅行访问时喜欢住在帐篷中,周围都是英姿飒爽的女保镖。

可是,所有这些都不如他的时尚感觉那样著名。无论任何场合,卡扎菲总是身着同一颜色的服装,红黄不惧,连紫色也大胆上身。2006年1月24日苏丹喀土穆非洲领导人峰会上,卡扎菲从头到脚一身紫。

长袍和军装是卡扎菲最爱的单品,总结他的穿衣风格其实就两个要点:一是坚持对非洲风格的体现,比如他最爱的非洲版图印花以及贝都因长袍、薄纱防风外套,就算偶尔穿着西装,他也会在外面罩上贝都因式的长袍。在与英国前首相布朗的会见中,卡扎菲穿着白色斜襟军服套装,坚持在外面罩上了一件黑色的透视长袍,这种长袍是非洲必备的防沙装,此时不为防沙,只为说明自己来自哪里。

二是把爱国爱民的心情全都表现出来,比如他在2009年9月利比亚的黎波里阅兵式上,在胸前缀满军章。2009年卡扎菲第一次访问利比亚的前宗主国意大利时,胸前别着民族英雄奥马尔-穆卡塔尔(在1931年被意大利军队绞死的利比亚抵抗战士)的画像。

墨镜头巾以及夸张的戒指项链都是卡扎菲所喜欢的饰物,这些配饰再时髦也挡不住卡扎菲浓郁的个人风格,据说他最爱LV的墨镜。军帽搭潮流墨镜还真是够穿越,就算是传统的非洲头巾也可以搭配蓝色镜片蛤蟆镜,今年的Armani就这样。

卡扎菲的每次出场必定引来人们对他造型的讨论,就连款式千年不变的非洲传统式样长袍他也能玩得花样百出。在家乡举办非盟成立10周年的庆祝活动,他当日盛装打扮,一袭黄绿色传统非洲长袍,点缀着阿拉伯风味十足的大花纹;造型夸张的大金链和金戒指还有脖子上挂着的巨大非洲象项链,与头顶的金色皇冠呼应;披肩上印着他最喜欢的非洲版图花纹,再加上手里拿着的黄金权杖,完全一副加冕皇帝的模样。2009年7月10日,意大利利奎拉八国集团峰会上,大多数国家领导人穿着深色西装。不过特立独行的卡扎菲个性仍然。领导人合影时,卡扎菲继续以惹眼的黑白配出现。

非洲图案的衬衫已经成了他的标志。2008年利比亚科托努滨水地区开发地剪彩仪式上,配合自己的帽子和太阳镜,他选择了令人注目的迷彩色套装。

奥巴马

简单搭配做美国偶像

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美国总统在个人形象上一向乐意下工夫。但是奥巴马的年轻帅气确实是之前的总统少有,于是轻而易举地脱颖而出成为最新一代美国偶像——奥巴马和他的夫人米歇尔在去年被《名利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着装人士。他不仅仅是炙手可热的政治新贵,更成为了众人追捧的时尚红人。

自奥巴马竞选总统成功以来,一直在坚持自己平民化的穿衣风格,立志于拉拢平民,告诉别人,“相信我吧,我和你们一样是个普通人。”即便是面对质疑之时,他也没有在自己的服装上流露出任何的妥协,表现他坚毅的性格和在政治问题上的决心。奥巴马在参加著名脱口秀节目“晚间秀”时,用黑色单排扣西服代替中规中矩的深蓝色西装,配上标准的白色衬衫和一条窄窄的浅蓝领带。这身装扮显得更年轻,更有亲和力。这套行头为他赢来众多粉丝。连好莱坞影后哈利·贝瑞都说:“我喜欢这套西服的配色,我会给他的衣服投票。”

不要再去争论奥巴马是否真有那么潮,请你明白,这种比较是在政要层次上的——他的确是最有型的政治人物。他最爱深色,在正式场合,深色西装是他的不二选择,这中间包括黑色,暗蓝以及藏青。他的经典搭配是黑色西装加白衬衫。奥巴马的西服总是很简洁,同时剪裁得非常合身,总是能完美地勾勒出他的高挑身形,这是他正式着装中的最大亮点。他偏爱美国男装老牌Hartmarx,价格从500至1500美金不等,平民也能够承受。

奥巴马十分懂得搭配吸引眼球的领带。比如在全家福中,他的红白领带使得他看起来要时尚亲和不少,同时,又与他的女儿和妻子所穿衣服颜色相互照应。奥巴马绝没有花哨的领带,无论是蓝色主打,还是红白相间,奥巴马领带的宗旨只有一个:优雅加一点点活泼。

奥巴马天生有一副好身架,1.87米的高挑身材以及俊朗的外表让他沾了不少光,只是一件白衬衫或者素色条纹衬衫,在他身上也有模有样,不输给任何一个精雕细琢的明星。以至于只要他穿上黑色长大衣,戴上酷黑墨镜,他就是另一个邦德。

在非正式场合,他的着装也备受人们推崇,原因只有一点,他懂得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服。跟家人一起的时候,他的选择是简单和轻松,纯色或者素色条纹衬衫,要么是宽松的纯色Tee,如果外出则加上一件深色的夹克衫,下面搭配上条绒休闲裤或者牛仔裤,足以称得上是居家男人的完美装扮了。如同大部分美国人一样,奥巴马很愿意带墨镜,他挑选的墨镜不张扬,不花哨,正适合有着两个女儿的父亲。

米歇尔·奥巴马

霓裳政治的接班人

“第一夫人”是美国形象的一个代言人,不管是内心,还是外表。米歇尔的着装做到了必需的优雅之外,还有风格鲜明。她的穿着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品味与品牌或身份无关,而与你穿什么好看、穿什么更有魅力有关—这才是她的底线。在目前的时局之下,这种态度是非常讨巧和得体的。

她能创造出新鲜的造型,擅长用设计师的作品搭配手头现成的东西,不像肯尼迪夫人那么刻意地要让自己像个第一夫人。她看起来比之前几个第一夫人年轻不少,而她的实际年龄又为她展开了一条更加年轻化的道路。事实上,她的品味很保守,有点安全的美国欧裔新教徒路线。

当米歇尔·奥巴马穿着Jason Wu的时装出现在奥巴马就职晚宴上的那一刻,向全世界展示了她的时尚立场——即使是第一夫人,也需要符合潮流的衣装。所以在她的衣橱里,可以见到大牌的或普通的设计师的作品,也可见到主流的或非主流的设计,对时装装扮颇有研究的米歇尔可以灵活多变地运用到自己的服装中。

米歇尔·奥巴马是绝顶聪明的女人,她的衣服除了好看之外还有更多的政治诉求:米歇尔的平民服饰,或许只是为了掩盖自己衣橱的精英本质,讨好几千万平民。欣赏有声望的前卫设计师的作品,而是为了打动这些品牌的目标群体(有较多可支配收入的女性),“看,其实我跟你们是一国的”。除了短裤和在某些场合故意穿的Target或Talbots衣服是平价货,她穿的都是设计师品牌,无论是创意还是价格,都处在时尚的最高端。

白宫宴请正在华盛顿访问的印度总理辛格夫妇,米歇尔·奥巴马选择了一件由新晋印度设计师纳伊·姆汗设计的礼服。

而接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她则选择了保守的黑色大衣。米歇尔永远知道在什么时候穿什么衣服,美国人心满意足了,杰奎琳的“霓裳外交”终于有了继承人。

让她获得注意的还有她的身材。她的身材给人的印象深刻,尤其是胳膊,不同于一般女性的细弱,而是带有一种健硕的美感,一种力量美。她拥有那么一种充满活力、令人信服和自信的外表,这相当合乎美国精神。

普京

超级大国的奢侈品logo狂

如果普京当年不做俄罗斯的领导人,想必他早就去好莱坞当演员了,他非常适合饰演与007较劲的角色。普京让人对他充满好奇,又无限敬仰。普京的穿衣风格十分锐利,符合他严谨的性格,他隐藏在超级大品牌logo的服装之后,洞察四周。

普京的着装会说话。他有自己的一套“穿衣哲学”,不同的衣服被他赋予了不同内涵。当普京对某件事有了目标时,他往往会穿普通的短风衣;一旦目的达到,就会换上缝制考究的大衣;当他不得不去某地时,穿的肯定是短风衣;当有人请他去时,他就会穿上大衣。

另外普京可谓政坛里的运动健将,他会穿上飞行服驾驶飞机,穿上海员服出海,穿上柔道服摔跤。说到柔道服,这或许是最能体现普京个性的服装。因为在世界大国元首中,擅长柔道的他还会像士兵一样换上迷彩服,甚至穿着沙滩裤去潜水。所以跟其他政治人物不同的是,我们从媒体的报道里看到了正式与运动两种风格的普京。

对政客来说,西服是政务活动最正宗的包装,普京所选西服面料的颜色一般是黑色、灰黑色的。普京最喜欢的西服是法国的品牌Brioni,每套的价格为5000美元。此后,它在俄罗斯一跃成为一线品牌。普京的领带招牌颜色是红色,他的领带最常见的品牌就是Lacroix、Moschino和Valentino。普京对意大利皮鞋情有独钟,简直就到了非意大利鞋不穿的程度,其中他最爱的品牌有Baldinini和Salvatore Ferragamo,设计简洁,手工制作,真材实料。加拿大国宝级品牌CANADA GOOSE就成了他秋冬季休闲时的最爱。普京的大衣是法国巴黎的时装品牌Nina Ricci。莫斯科冬季寒冷,普京出门戴的是意大利的Zilli牌貂皮帽,价格自然不菲。普京最喜爱的眼镜是Cartier偏光太阳镜,价格大约是150美元。

普京对着装配饰不太在意,但手表却是个例外。普京向来喜欢戴手表,2003年普京买了一块瑞士“百达翡丽”公司制造的价值1.8万美元的卡拉卓华款金表。后来,又换成了“百达翡丽”的万年历金表,价值高达6万美元。

看到了吧,这个优雅而有品位的总理,是为彻底的大牌控。

戴安娜

用时装跟王室对抗

戴安娜的整体装扮形象堪称欧美上流社会的时尚缩影,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时尚美学发展的一部百科全书。但戴安娜的时装风格一直在变化,也是她与查尔斯情感变动的历史,有人更把它比喻成“一部现代女性的独立运动史”。

戴安娜在举行大婚前一天,要求婚纱的开胸位置下移,以显示她的性感,为此与王室人员发生争执。或许有些人已经从这个争执中看到,戴安娜与王室要求相弛,以后发生的种种也就不足为奇了。

1980年代中前期的戴安娜典雅雍容却不够自我,宫廷气派与她的洒脱气质相冲突。不过她却凭借着高挑身材以及甜美长相,成为全球传媒称赞的英伦玫瑰。

刚入王室的戴安娜,尚未形成自己的眼光和品位。因为她深深地爱着查尔斯,她强迫自己去奉承王室的贵族品位,甚至放弃了自己喜爱的黑色去迁就王室的传统颜色:蓝、紫、黄、白。自从当新娘的那一刻起,戴安娜就被王室赋予大英帝国的品位象征的责任,无论是雍容华贵的婚纱,以及后来一系列王室设计师定做的服装,戴安娜都被要求透露出甜美,优雅以及高贵的姿态,这时候的她更多只是一个模特,别人让你穿什么你就得穿什么。

1980年代后期,戴安娜独立不倚的个性开始从对服饰的选择显示出来。王室的束缚、查尔斯的冷漠,使戴安娜处于极度孤寂之中。她力图寻找生命中的另一个开端,在着装上逐渐表现出不再“低人一等”的自觉。戴安娜开始毫无忌讳地穿起原来为顾虑查尔斯身高不够而一直放弃的高跟鞋。1984年与查尔斯出访澳大利亚是戴安娜的转折点,她曾一度穿起斜露单肩、纤腰毕现的晚装,当时她与查尔斯的裂痕已越来越深。她有了自己御用的设计师Catherine Walker,Victor Edelstein,Zandra,Rhodes,Hachi,Murrary Arbeiid,Christina Stamboulian,设计师不再是考虑王室要什么,而是从戴安娜的角度出发,赋予她丰富多变的形象,无论是夸张的露背设计还是强势的套装,都是如此。

在与查尔斯分居后,她的裙子在稳定地短下去,人们从中仿佛看到她独立的决心,对自己仍然年轻的自信,和对爱情的渴求。当她首次以英王室史无前例的低胸晚装出现,公众在耳目一新大鼓其掌的同时也开始对英王室议论纷纷。昨天王室还在喊话,说戴安娜是王室象征,理应高贵优雅。可她明天就穿上Dior的抹胸红裙,摇曳如花,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种示威!

再往后,戴安娜频频以更低胸的晚装亮相,当报刊上登出她阳光灿烂的比基尼形象乃至俯伏沙滩的无上装照片,人们已经完全习惯了把她视为一位超级模特。

思想政治工作学 篇4

朱静同志作为党总支书记, 集中精力把握政治思想和各项工作的方向, 自觉维护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统一, 坚持民主集中制, 组织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统一党政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 提高认识。结合学校实际, 将党的建设与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相结合, 突出“创先争优”、“三亮五比”和党的纯洁性教育的实践特色, 引领党员干部在办人民满意学校实践中创先进、争优秀, 在教书育人岗位实践中讲党性、比贡献、出成效、作表率。

朱静同志注意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善于统筹协调各方的关系, 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实际, 在加强党建工作的同时, 加强对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的支持和领导, 沟通各方思想, 调动各方力量, 汇聚各方智慧, 共同做好党建、统战、宣传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同时, 注重民主管理, 支持鼓励工会、教代会和民主党派成员参与民主决策, 注重倾听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维护和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关心、关注困难教职工和困难党员, 组织落实各项帮扶助困工作;解决促进学校工作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朱静同志严于律己, 清正廉洁, 宽以待人, 不计较个人得失, 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组织、集体的关系,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践行宗旨意识, 认真履行领导工作职责, 切实承担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纪守法, 廉洁自律, 清廉做人做事, 保证学校党政和各项管理工作廉洁运行, 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近年来, 在朱静同志的带领下, 学校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先争优、“三亮五比三评”和党的纯洁性教育等活动。先后开展了“正风杯”教科研评比、党员和入党申请人教学观摩和教育教学基本功比赛、“三亮五比三评、星岗号同创”竞赛与评选和党的纯洁性教育, 以及党员奉献和党性主题实践活动等。积极宣传贯彻“天津精神”, 加强对党员进行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组织党员到“天津觉悟社”、革命圣地西柏坡等参观学习, 参观“踏寻雷锋足迹”事迹展, 感受先辈奋斗创业足迹, 继承革命传统, 重温入党誓言,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党性意识和观念。在“三亮五比三评、星岗号同创”竞赛活动中, 组织开展“校园之星”、“教工先锋岗”等创优和评选活动, 带动学校党员干部的教育教学热情, 学赶先进的氛围更加浓厚, 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学校被评为天津市河东区“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先进单位、河东区文明单位、河东区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绿色学校等。

朱静同志2008年被评为河东区“同在一方热土, 共建美好家园”活动先进个人、河东区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 2010年被评为河东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河东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评为河东区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河东区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

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组教研工作计划 篇5

一、工作思路 以构建道德课堂为目标,以“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为主线,通过课堂观察、达标评优活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贯彻政治课改的精神,认真解读和学习新课标,打造高效课堂。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应用与实践的相结合。严格规范教学常规,创造性地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开展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提高组内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实际的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二、主要教研工作

1、积极参加市教研活动,明确工作方向。

(1)9月下旬,新老初三教师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中招质量分析会,分析考试情况、把握中招命题趋势,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2)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教学观摩课的听课评课活动,借鉴别的学科与别的学校好的模式与做法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更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认真开设本学科的课型研究课,按学校布置的要求总结出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流程并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推广使用。

2、深入开展“问题解决式”课堂观察活动。

加强在校内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时效性,通过课堂观察,推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遇到的问题得到渐次解决,进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配合市教研室、学校做好第三届达标评优活动。

支持本组相关教师在11月底参加达标考试(公共试题和学科试题)。

4、组织教师学习、解读新课标。

组织教师认真研究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专研新教材,了解课改,关注课改,探究课改,以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探讨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好新课标,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有效的开展活动与探究,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总结出新课标的特点、研讨怎样更好地运用它,找出面对新课标还有哪些困惑与问题,研究课改与考试的关系,明确政治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尤其是九年级要研究新课标中要考察的中考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明确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效率.5、更好地发挥政治组集体备课的优势。

每位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备课中应始终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把每一阶段涉及的题型的学法指导整理好进行交流,加强教学资料的整理归类,课后要积极反思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同组教师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解决教学问题。

6、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1)组织本组青年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积累理论经验。

(2)督促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教学论文的撰写,在提高及写作水

平的同时引导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通过中青年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促进其发展。

我在美国学政治 篇6

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虽起源于欧洲,但却是在美国得以迅速发展的,现在美国已成为全球政治学研究的大本营。怀揣着一定要去学术象牙塔顶端看一看的愿望,大二那年,我也成了“寄托”大军(这里指GRE、托福考试)的一员。准备考试和筹划申请的过程充满了挑战、疲倦、繁冗、焦虑和兴奋,但现在想起来,却不啻为一个自我锻炼的难得经历,正是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真正含义,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有在留学筹划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充分准备,才能使自己的留学之路更加顺利。下文我就着重介绍一下针对政治学申请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为今后在美国阶段的学习做准备,更好地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角色。

不同于欧洲从历史和哲学角度出发的政治学,美国的政治学研究主要偏重科学方法,即以统计模型入手来衡量研究对象(变量)间的关系,通过一种高度量化的方式得出结论。这就意味着该学科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抽象思维水平有较高要求。因而,有意申请政治学的申请者在备考时需要好好准备一下GRE的数学部分,不要以为其难度只有高中水平就对它掉以轻心。有一个好的数学分数对申请政治学奖学金一定有帮助的,说不准你就是以后的“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主要教授数学、统计以及博弈论在政治研究中的应用)课上的助教呢!除了争取在标准化考试中的数学部分得高分之外,对文科同学来说,还应该在完成所有申请步骤后找一些统计学的初步教材瞧一瞧统计“长”什么模样、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等,这对今后研究生院的学习大有益处,而且会减少心理落差,让你面对真实的学习场景时不至于太惊讶。

政治学的英文名称中虽然包含“科学”的字眼,但毕竟不是纯科学,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免不了要阅读大量文献和进行深入广泛的写作,可以说这是一门文理相错的综合学科。鉴于其学科特点,大多数学校在申请要求中也明确表示需要申请者提供10~50页的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并在其中论述你就与专业相关的某一问题的看法和研究角度,并得出结论。对于一个尚未进入该研究领域的“门外汉”来说,这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准备写作样本的过程将帮助你找到今后你想进一步探索的研究热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从不同学校的不同项目里选出最适合自己的。此外,在搜集论文材料时,又同时训练了阅读理解、归纳概括和去粗取精的能力。这些都是今后在美国学习必不可少的技能。

择校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登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网站查询美国大学的官方排名,搜索政治学专业排名;在排名列表中选出最想去的几个学校和保底学校;逐个登录在选择范围内的每个学校的网站,查看其教学内容、研究的偏重点和毕业生就业情况;筛选出你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相信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有“名校情结”。名校虽好,但其选拔过程严格,申请费也不菲。为了了却心中一大愿望,也为了避免日后悔恨,有“名校情结”的申请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申请几所名校看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学校的申请截止期一般比其他学校早很多,所以申请要趁早!此外,择校前应充分跟自己熟悉的教授沟通、交流,看看他们和美国研究生院之间是否建有研究关系。如果你的教授曾是访问学者,那么他/她一定认识对方院校的相关教授,对推荐你入学一定会很有帮助。在美国无论就业还是入学,推荐的作用都极其显著。

选名校大家都会,怎样选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就不那么简单了。一般来说,美国研究生院的政治学系设有四个分支:政治哲学/政治理论、比较政治、美国政治和国际关系。其中政治哲学或政治理论不一定在每个学校都有一席之位,因为政治学在美国的主流是“科学化”的量化研究;而像政治哲学或政治理论这样需要通过提出假设、量化变量、再证实证伪的研究是比较难进行也比较边缘化的;再加上分配给政治理论研究的基金通常又非常有限,所以从经济角度考虑,学校进行这一领域研究的教授就比较少或根本没有。因此,喜欢研究政治理论的同学可以考虑申请欧洲、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的学校。然而,在美国体验一下以计量为工具的政治学也是很好的选择,掌握了一般统计学在社会学中的运用方法后,日后在美国的择业范围也会扩大很多。

除了“名校情结”和专业上的考虑之外,也可以根据周边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征来选择学校。美国多数高校坐落在乡村或郊区,只有少部分建在城市。前者有利于学生放弃杂念,安心读书;后者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却容易制造干扰因素,使学生产生浮躁情绪。比较理想的选择是靠近大城市的乡村学校,这样既可以在幽雅清静的环境中专心学习,又可以方便“进城”实习、开会、游览,多了解美国社会。这对读硕士项目的同学尤其重要,因为大多数硕士项目只有两年,在第一年结束前就得操心找实习机会了,在毕业前就得寻找工作单位申请OPT (Off-Campus Practical Training)了。而城市就业机会多,职位种类也很丰富,能够快捷方便地到达面试地点是最好不过的了。

我最后选定的学校是宾汉姆顿大学(Binghamton University),学校不算大,但其政治学系因其优秀的量化教学研究模式和丰富的科研成果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在LS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即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科学领域的权威学院)做的全球政治学调查排名中名列第19位。经过严格的选拔,系里只录取非常少量的学生,比如我们那级(2008)只在全球录取了11个学生。

政治学是一门任务相对较重的人文学科。我们第一学期共三门课,占12个学分,平均每门课都有20本规定书目要读,此外还有每星期的书评、作业以及期中和期末考试。挣扎在书海中时我才意识到:相比GRE的阅读理解,怎样高效地阅读、提取信息和批判理解才是更具挑战性的。完成专业课作业有一个很大特点,那就是先读规定书目。这时问题就来了:不见得每一本书都是你喜欢和感兴趣的。我现在还记得我的“阅读史”上曾让我欲哭无泪的最大的“拦路虎”——《德国宪法评审》。当时因为太“轻敌”,我在距离交书评的前一天下午才开始读,坚信才一百余页的书两个小时肯定读完。但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极其艰深晦涩,再加上之前对德国政宪制度评审过程没有进行深入了解,结果读到晚上十点我才大致读了一半。我急得真是想哭都没时间掉眼泪,想加紧速度赶快读又不知道如何尽快让大脑消化。情急之下我拨通了远在大洋那一头妈妈的电话,一个劲向她诉苦,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抱着电话不放手,但同时又清楚妈妈根本帮不上我的忙。只记得妈妈在电话那边一个劲地安慰我,给我鼓劲;而我呢,一边答应一边又急忙挂掉电话努力打起精神,准备继续奋战。近乎绝望的我望着地板上凌乱的草稿纸、从书包里散落的书和未来得及归位的行李箱,心中突然升起一种力量和使命感,咬着牙一夜没合眼终于在第二天早上最后截止日期前将文章发到了教授的邮箱。我长舒一口气,无奈却又满足地挤出了一丝苦笑。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做the last minute person了。

上每节课之前,教授都期望每个学生完成这节课规定的所有读物,并对其形成比较深入、具体的见解,以便课上相互交流。研究生课程的课堂发言很重要,大约占最后分数的25%。如果某个学生总是不说话,比较严厉的教授会在课下与其谈话,并做出警告。如果说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还算简单的话,参与课堂讨论就要复杂得多了,你必须听懂和理解其他同学的发言并在头脑中作出迅速的信息处理。虽然都是一个年级、一个班的同学,但因为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口音,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同一问题,因而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抓住对方所想和所陈述的内容,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我们从小学开始时,接触的一直都是标准英式或美式发音,突然一下暴露在浓重的苏格兰口音、印度口音、韩国口音、俄罗斯口音、土耳其口音、低沉含糊的带有地方特色的美式发音中,确实有当头一棒的感觉。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的耳朵被惯坏了!好在适应这个变化也不难,只要集中精力认真听,平常多跟各国同学交流,过不了多久就能顺畅沟通了。

谈到数学的学习,中国同学一般不会像我的美国同学那样感到紧张。第一学期刚开始的数学课主要是复习一些基本数学常识,之后会介绍一些统计学初步知识和计算应用题,下一步就是运用统计软件(如SPSS和STATA),再后来就是要求学生就某一问题写一篇论文,从中抽象出变量,采集数据后,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并用统计软件分析和运算,最后根据运算结果得出某一项或几项特定结论。这个过程听起来很专业,很有挑战性,但只要弄清每一步的原理,做得多了,就觉得是老套路了。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潜力和意志力,否则是很难在研究生院生存下去,更不用说顺利毕业了。我还记得我们系一个热爱骑单车的美国男生因难以忍受第一学期的学习压力而退学了,走的时候连招呼都没打。对此教授们又是生气又是惋惜。我们看在眼里,心里又增添了一份沉重,因为我们大约已经能预感到接下来几个学期的繁重生活了。

虽然压力和繁重是研究生生活的常态,但也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独具特色的“啤酒吧沙龙”是我们系历史悠久的休闲项目。每周五晚上,根据自愿原则,系里的教授和学生相约在离校不远的一家其貌不扬的啤酒吧里,大家能饮酒的饮酒,不能饮的就要一杯果汁或冰水,然后畅谈生活、学术、工作和各种八卦。一时间,一周来的各种压力和紧张都烟消云散了。晚上回家好好睡一觉,周末继续看书写东西!

思想政治工作学 篇7

关键词:先唐文学,参政辅政,文学变迁

高考独木桥的残酷性令当代许多学子望而却步, 但仍有千千万万个有志之士废寝忘食迎头直上。其壮观性令人感叹之余不禁想起科举制度时多少书生才子倾其一生攀爬在功名路上, 有些还一无所获。实际上, 文人寒窗苦读十几载为的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封妻荫子, 光宗耀祖。古代文人无论平民或才子最大的夙愿就是金榜题名, 封官加爵。这对于先唐文人来说也不例外。

先唐时期文人热衷政治的传统已是根深蒂固。《论语·先进》早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一“孔门四科”的记载, 子夏在一千多年前就说出“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而仕”[1]这一读书人奉为亘古不变的真理的名言。叔孙豹在《左传》中提出了“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2]这一人生格言。古人参与政治的热情与执著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行动上的践行有时已达到痴狂的地步, 唐朝诗人黄滔就是狂人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黄滔十年苦读后花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及第。十四个春夏秋冬的苦苦煎熬换来了四年的等待, 而四年苦等的官职竟是四门博士这一闲职, 完全无法施展其抱负与才能。最终黄滔毅然归闽辅佐王审治, 官至威武军节度使, 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造福一方。古代文人对政治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自己的身体力行上, 从对子女的教育上也可见一斑。北宋汪洙就有《劝学诗》:“少小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同样, 政治在先唐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影响在先唐文人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 满怀热情的参与意识

先唐文人满怀热情的参与意识可以先从贾谊及其不朽名作上看出来。汉高帝七年 (前200年) 正是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年代, 它既给贾谊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 又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坎坷和痛苦。其散文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过秦论》在总结秦王朝兴亡的历史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减轻剥削、施行仁义的主张。此文多用铺排及对照, 气势奔放, 比喻众多, 具有富丽气象。《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 长篇政论文, 被称为“万言书之祖”。陈述社会种种弊端, 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具有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 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政治上的浮浮沉沉在另一个文人左思的文学作品《咏史》上也有不可磨灭的痕迹。为什么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 左思毅然却步了呢?这在《咏史》诗中可以寻找到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 面对着“落落穷巷士, 抱影守空庐” (其八) 的情景, 愧恨交加, 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 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 濯足万里流。” (其五) 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 “当世贵不羁, 遭难能解纷。” (其三) 但是, 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 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像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 残酷的杀夺, 使荣枯盛辱瞬息万变。“俯仰生荣华, 咄嗟复凋枯”。在这样的时代, “饮河期满腹”的偃鼠, “巢林栖一枝”的鹪鹩, “可为达士模”。 (其八) 弃却富贵, 退居乡里, 以求洁身自好, 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 远离杀夺中心, 使左思怡然自得, 乐陶其中 (见《招隐》之二) 。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 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 岁暮常慨慷。” (《杂诗》) 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先唐文学中具有满怀热情的参与政治意识的作品数不胜数, 如陆贾的《新语》, 贾山的《至言》, 晁错的《论贵粟疏》,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以及刘桢的《遂志赋》, 翻开这一篇篇经典著作, 都能看到作者们一颗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2. 怀才不遇的悲慨与愤懑

并不是每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都能够一展才华, 报效祖国, 太多的悲剧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摇头叹息, 甚至抱憾终生。这种怀才不遇与愤懑在先唐文学作品中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首先要说的是屈原的《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 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 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 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 抨击黑暗现实, 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不遇先唐文人是董仲舒。《士不遇赋》是董仲舒写于后期的一篇抒情赋, 此赋真实地表现了他个人的不遇悲慨, 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一人专制政治下普遍化的不遇境况。对于积极入世的中国传统士人来说, 盛世不遇, 始终是他们最为尴尬的事情。每逢至此, 他们或退而自省, 或愤世嫉俗。在汉赋作者中, 董仲舒和司马迁堪称这方面的代表。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董仲舒《士不遇赋》“虽为粹然儒者之言, 而牢愁狷狭之意尽矣”。[3]一语道破了这位西汉鸿儒的内心隐痛。

3. 民间的政治批判

文人士大夫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直抒胸臆, 将实现抱负的喜悦和怀才不遇的压抑喷薄在字里行间。先唐时期的平民百姓在历史大漩涡里唱出了独特的心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所谓:“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人民将自己生活中的感受诉诸诗歌当中。在纷乱的西周末年, 东周之际, 由于国家政治因素, 社会环境的动荡之下, 人民对于社会现实的愤懑, 诸如统治者的暴虐贪残, 对人民造成生活上的压迫;对内外的战争让人民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 精神上的痛苦等, 抒发其内心郁结的感受, 于是有了“讽刺诗”的出现。《诗经》当中受到政治影响的诗篇归纳如下:

《诗经》里的反兵役诗篇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和平生活的愿望。但我国人民又是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 当敌人侵犯的时候, 他们就奋起战斗, 为保卫祖国、保卫家园, 而甘心牺牲自己的一切。

4. 东晋南朝文人、文学与政治的疏离倾向

先唐时期政治上的浮浮沉沉给当时的文人百姓的生活及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东晋南朝文人政治上的归隐在其文学作品上有浓重的烙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 儒家“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思想受到极大挑战, 玄学老庄思想逐步占主导地位。时局动荡下的很多文人选择归隐山林。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东晋诗人陶渊明和竹林七贤。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 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 (420年) ,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 次年杀之自立, 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 对晋恭帝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婉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 乱世看惯了, 篡权也看惯了, 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 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 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 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 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魏晋社会处于动荡时期, 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 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 因此崇尚老庄哲学, 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 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排遣苦闷的心情, “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 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 作家不能直抒胸臆, 因此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 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文章创作上,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 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 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 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 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 文章颇负盛名。

历朝历代以来, 重大政治事件对文学都具有大面积的影响。

先唐文人参与政治, 如果有所作为则能造福一方, 惠及当时百姓, 甚至名留千史, 如贾谊和山涛。反之, 政治对文人的反噬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党锢之祸和焚书坑儒就是文人谈之色变的典型事件。

建安时期像孔融、祢衡、杨修等若干文人被杀在历史上是令人可歌可泣的悲剧。其中曹植最具代表性。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 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曹植的早期文学作品以《白马篇》为代表, 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烈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 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 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曹植后期的作品以《杂诗》为代表, 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 《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先唐文学中的政治痕迹是无法磨灭的, 重大政治事件对文学的大面积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如东汉中叶大一统政治衰颓令当时的创作题材和格局倾向于小型化, 大赋与巨史趋向消失。官场浮沉不仅影响了当时文人百姓的生活, 而且让先唐文学作品带上了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论语.“子夏篇”.人民文学出版社.

[2]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考 篇8

一、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同一性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实践活动, 本质上是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此来看, 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

1、从归属上看, 科学发展观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从各种意识形态具体形式与经济基础关系的远近来看, 意识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法律思想, 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经济基础;第二层次是教育、伦理、艺术, 它们离经济基础较远;第三层次是哲学、宗教, 这是两种离经济基础最远的意识形态形式。科学发展观冠以科学二字是为了与传统发展观相区别, 不过是起到强调和明确立场的作用。虽然科学发展观和传统发展观对发展内涵、发展本质、发展路径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 但其实质都是关于发展的社会观念思想,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在形式上归属于第一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合格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实践活动, 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在形式上归属于第二层次。二者对经济社会发展都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或破坏作用, 区别在于, 科学发展观的作用相对来讲更直接,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相对来讲更持久一些。

2、从结合点来看, 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

社会的发展总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来推进的, 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人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主体。无论是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都要通过人来实现, 人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 人类的智力活动不断延伸, 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越来越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 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要的问题必须科学回答“发展的主体是什么, 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事实上, 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基本方针。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这里人是教育的根本, 离开了人, 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思想政治教育较之其他教育, 更重视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 即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 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甚至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并转化为人的自我教育, 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3、从落脚点来看,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价值目标。

早在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写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面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说的人的全面发展。马、恩正是着眼于人和社会的研究, 从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高度, 进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协调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与人的关系, 完善人的生存环境, 为人民谋利, 增进人民福祉, 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直接做人的思想的工作, 目的是要提高人的素质, 也就是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通过教育方式来促进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 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实质上就是直接从思想上“解放人”和“发展人”。所以说,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最终要体现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上, 所以需要“刚性”的制度设计来确保其贯彻落实, 但是光有制度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 作为思想观念的变革, 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 教育在发展观念的转变和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换言之,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刚性”制度安排和“柔性”教育规范共同发挥作用,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各有侧重, 从这一点来说, 重视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1、科学发展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变观念上发挥作用

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 就会成为改变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所以说, 思想观念的变革是所有变革中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的时间还比较短,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识。所以,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 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广大人民, 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指导意义、科学内涵、本质要求, 让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深入人心, 成为人民群众生产、创造的自觉行动。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研究问题, 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 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中。

2、科学发展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 也需要共同的道德规范。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 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明确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 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基本的思想道德规范做起,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渗透到日常工作生活中, 明荣辱之分, 做当荣之事, 拒为辱之行。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 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 抵制假、恶、丑, 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 形成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3、科学发展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与之相适应的舆论环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需要大力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寓科学思想于活动之中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舆论工具, 大力倡导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伦理观念, 倡导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完善人为主要内容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弘扬先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推进文化创新, 繁荣艺术创作, 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 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积极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生活的伟大实践, 宣传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中的典型, 批判那些在经济发展中不重视协调和平衡, 无视生态环境, 追求一时发展的短期行为,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舆论氛围。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虽然近年来, 由于普遍的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很多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仍处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中, 不同程度地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 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去做, 凡是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两方面的价值, 一方面是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两个方面的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互为促进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人越是全面发展, 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而物质文明条件越充分, 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体现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教育, 立足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甚至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种突击性的“救火”行为来看待, 往往过多强调党和国家的需要, 对人的个体自身的价值和人格独立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 认为只要社会发展了, 每个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以致给人造成这样的错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 只要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党的理念就行。所以一旦个体与整体价值取向出现了矛盾, 就一味地提倡以牺牲个体价值为代价去迎合整体需要, 这不仅严重低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作用, 而且也严重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 当前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 处理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长期以来,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涉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甚至从来没有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正是由于人们在对待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认识不足,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片面地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 把经济发展简单等同于GDP指标增长, 对自然界无限制的开发和掠夺, 肆意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把人看作自然的主宰, 征服者, 出现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一定意义上说, 与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无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结果不无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发挥重要作用, 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生态伦理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3、处理好基础教育与理想教育的关系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解放人和发展人。人的素质不仅是多方面的, 而且是有层次的, 其发展是依层次进行的。因此解放人、发展人必须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递进的一个过程。由于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和颠倒层次递进关系的原因, 往往只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 而忽视了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 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极端, “基础”与“理想”相脱节, 不仅难于收到实效, 而且还会使人向“畸形”方向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现代社会需要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人的基本素质是高素质的基础, 只有首先进行基础性内容教育, 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否则目标再大, 口号喊得再响, 也是空的。只有把基础教育和高层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倡导大道理大原则的同时, 重点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 使每个人首先打好“基本功”, 学会做人、做好人,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才会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由于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 所以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至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都应该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 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 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以及需要改进与加强的薄弱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思想政治工作学 篇9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导学艺术

无论是教师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还是新课程理念中“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导学作用的发挥。在一些闻名全国的区域性教学改革,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的“导学案”、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江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都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愈发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学作用。

有人对这一现象作过研究并提出一个观点:导学是一门艺术。对这句话的解读可以有两个层次:一是技术层次。导学首先是一门技术活儿,最终落实在课堂上的必然是具体的导学策略。二是艺术层次。当教师在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某种指导思想之后,他们在课堂上会根据即时情况选择最佳的导学方案,呈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状态,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导学艺术。

笔者现以自己熟悉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例,谈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应如何修炼导学的技术,以达到导学的艺术要求。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理论解读

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离开了理论解读将是走不远的。因此,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之前,需要寻找专业的理论作为滋养,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属于个人的理论,并使其作为指导自身专业成长的有效工具。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理论解读,首先在于研究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内容,“引导”(引号为作者所加)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仔细阅读这段表述,我们可以寻找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导学的基本依据与技术策略。例如,我们理解的“导学”是将学生的思维与判断引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是什么?就可以结合以上描述中的“基本观点教育”“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依据,那么,“导学”的载体是什么?我们可以由上述内容中“紧密结合与自己(学生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窥得一斑。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熟悉的内容是知识建构的坚实基础。而“导学”应当以什么方式进行,则“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就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策略选择。

同时,结合实践经验,也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导学”的个人理论。笔者认为,导学的另一个理论与实践基础就是高中学生的实际。现在的高中学生具有比较广阔的知识视野,仅凭思想政治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内容与观点,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认知需要。此时,我们又注意到学生在生活中生成的一些观点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观点还存在一些距离,如何在尊重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政治观点引向主流价值体系,也是导学必须思考的重要内容。

二、基于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的导学策略与思考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如何根据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有效地实施导学策略呢?笔者基于实践作出了一些思考。

一是理清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界限。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很难辨别何时应该学生主体,何时应该教师主导。而由于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学习一些理论时容易出现一些偏颇的情况。如认为学生主体就是放手让学生学习,结果课堂成了“放羊式”——这种趋势是危险的,因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指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发生成这样的价值体系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教师此时的导学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努力将学生自发生成的思想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予以矫正。也就是说,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必须存在一个“导学”的环节。

例如,在“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知识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又结合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观察,会认为现在社会上“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得还不够明显,离课本上所说的“广泛、真实的民主”还有一段距离。根据学生的这一真实想法,笔者提出了要将政治理想、政治目标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看到我们国家这些年来在民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从领导人所说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到普通生活中民主氛围的日益形成,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样,就会看到我们祖国未来的民主会更充分、更广泛。有了这样的导学,不仅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许多,认识也更趋理性。

二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导学要求。思想政治是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学生内心思想观念的形成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所说的“知识建构”除了必要的概念形成之外,更指价值体系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政治概念的建立与理解,对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发挥导学作用的巨大空间。

例如,在政治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三个环节发挥导学作用。在预习中的导学主要是指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通过本节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的介绍,让学生在建构政治概念时有据可依等。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学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内化政治概念、建立知识体系、寻找更多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以及新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结点。而复习过程中的导学则体现在通过恰到好处的习题解决帮助学生强化知识体系,通过实际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知识的学习。在预习环节,我们以问题导学:你经历过哪些选举?你体验到选举中的民主吗?教材上关于民主选举的三个镜头说明了什么?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预习过程中涉及的事例,通过问题的追问来进行导学。如:不同的选举方式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与效果?我们为什么期待能够自己投上一票?在哪些场合适宜采用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这些问题是预习中所涉及问题的深化,是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的有效导学手段。而到了复习巩固过程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回味曾经分析过的事例,但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思维方式均有相应的进步,因此看待问题的观点与深度也会有所不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导学的价值浅思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愈发强烈地感觉到,导学的水平往往就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依据。因为导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自主生成某一思想政治观点,而这个观点又必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之间寻找良好的载体,导学的水平就体现在载体的寻找与运用上。

思想政治工作学 篇10

1 在工作思路上要敢于打破惯性思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实际, 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 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同时要结合实际, 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尤其是要做到及时了解每个学员都在想什么、做什么、最需要什么?因此,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惯性思维、被动思维、从众思维的陈旧方式, 努力营造适合军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也就是说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实现由单向性向多向性拓展, 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 由居高临下向深入基层拓展, 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侧面拓展的创新工作思路, 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特色、求突破、上水平[2]。例如, 队干部、学员、及家长三级沟通网络的建立, 友邻院校、兄弟单位的学员成长经验交流平台的建立等等, 这些都是有利于学员健康成长的理想氛围。从一定意义上说, 人才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 而是在适合其成长的一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员队政工领导的任务, 就是要努力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培养高素质人才,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建设优秀的军队大学文化, 营造优良育人的氛围。“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他们处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中, 必然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文化素质, 健全精神人格。

2 在工作内容上要突出文化特色

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 根据不同层次大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 确定教育工作内容, 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个误导:一是政治化, 将本属思想或心理领域的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二是简单化, 只有政治教育, 没有思想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个性的差异, 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 没有将全部的学生都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众所周知, 大学的全部工作是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大学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育人”的目标呢?我们认为, 就其最本质的东西来讲, 就是通过文化。我们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军队文化, 这为培养优秀的军队人才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际内容。我们说大学的存在, 其目的就是为了继承文化, 传播文化、创造文化, 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 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 从而成为健全的人、完善的人。近年来, 各大院校之所以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目的就是要尽快形成优秀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多层次、多取向性的健康向上的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优良育人环境[3]。充分发挥这种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感染和引领作用,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军医大学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 形成优秀的、独具特色的军队大学文化, 关键在于人, 在于教员、各级政工干部和大学生本身。任何优秀的大学文化都是由人来展现的。其建设水平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 各级政工系统领导干部都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人参与到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来, 从自身的一言一行做起, 推动良好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的形成, 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为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优良的环境。

3 在工作方法上要提倡全程渗透

在新的形势下军医大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讲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力戒空谈说教和简单粗暴, 并在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由显性教育向显隐结合转变。即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 将有意识注入和无意识的熏陶相结合, 开展隐性教育,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将先进思想意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由单一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我们要在灌输方法、效果上有所创新, 重在引导, 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 由单一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由公开教育转变为渗透性教育。政治思想工作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教学、日常管理当中, 使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相互渗透。要加强渗透性, 就要从全员育人, 全程育人, 环境育人的要求出发, 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 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 形成隐性化的教育载体。古语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好像良药必然苦口, 忠言必然逆耳。其实不尽然。以现在的观点看, “良言不必逆耳, 良药未必苦口”。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过程, 也是审美过程、娱乐过程, 也可以有鲜活、生动的形式[4]。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吸引学生参与, 让他们在愉悦的精神文化享受中陶冶情操、升华人格、获得启示, 这更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将抽象、空洞、耳提面命的思想教育, 还原为琳琅满目、充满情趣的文化娱乐活动, 切实消除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那种冷峻感、隔膜感, 就能以人情味、亲和力为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教育, 更应该感性化、具体化、生动化, 比如通过歌咏比赛、辩论赛、书画展、主题班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人物访问等等来进行, 这样的方式既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为学生乐于接受, 又培养品德、锻炼能力, 是既育德又育才的好方式;社区文化、小树林文化、芳草地文化、寝室文化等的建设, 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意, 又是对学生的美育;既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向往, 又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非常符合青年人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形式多样, 也应该丰富多彩。

4 在工作手段上要力求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90年代, 视野相对开阔, 信息相对丰富, 思维也相对活跃;个性非常鲜明, 自我定位比较高, 成才欲望非常强。同时, 他们又大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被几代人的挚爱、甚至是溺爱所包围, 心理往往比较脆弱;他们的经历比较单一, 基本上是从幼儿园到大学, 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 更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的磨练。大学阶段是他们从青少年向成年发展、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重要转型时期, 在这一人生阶段, 必然会经历一些“成长之痛”, 必然存在精神、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特殊问题。对每一个学生来说, 如何化解成长的压力, 解决成长的矛盾, 如何设计人生、与人交往, 如何适应社会和军队建设需要, 如何参与竞争,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既需要国家、军队、学校、家庭方方面面的指导帮助, 更需要广大学生敢于面对、主动思考、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例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 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扎实有效。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培养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载体和重要手段作用[5]。网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对受教者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者的自主选择, 以及受教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网络中的多元化信息的渗透。网络教育所具备的教育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 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可以利用网络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 这些都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元化提供了契机。

总之, 时代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军队院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所当然的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脉搏特点, 对自身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加以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唯有这样, 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军队建设合格人才。

摘要:做好军队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关系到军校学员的健康成长和院校发展, 更关系到军队的长远建设。当前最为重要的是, 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 军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 努力在切合实际, 勇于创新上下功夫。

关键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郭禾.结合军校学员思想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10:161-162.

[2]刘飞, 金文煜.精确管理在军校学员队管理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1) :41-44.

[3]丛喜权.刍议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研究杂志, 2008, 37 (4) :141-142.

[4]肖文刚, 罗成基.影响军医大学本科学员学习动力的因素及调控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4) :845-848.

赵宝煦:政治如何为学? 篇11

撰写忆文的这几天,重读先师遗文诗作,夜难入眠,先生春风满面,如在眼前。思绪已越过师生私谊,一个大问题反复在脑子里出现:政治学该是什么“学”?政治学家应该是什么样的“家”?

搭桥铺路掖后学,白发萧疏意尚童

先师走了,留下的遗产是沉甸甸的,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赵宝煦先生的第一届博士生俞可平博士在赵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列举了赵先生的五个“第一”:主编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材《政治学概论》;在北大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培养了第一批政治学博士;第一个在国外(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系统讲授中国政治问题的课程;第一个用外文在国外出版政治学专著;率中国政治学会代表团首次参加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世界大会,并当选为执委会委员,等等。还要加上新中国建国后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学系——北大政治学系的创始人之一。

先生是中国政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奠基人。他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崇高的师德、严谨的学风以及虚怀若谷的气度和不懈进取精神,甚得学校领导、同事,学界的朋友、同仁的敬重。他这种高尚的人格集中体现在忘我地搭桥铺路,无私地奖掖后学的情怀。

文革前,在刚刚成立的政治学系的教师中,就开始形成“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氛围。这就是宝煦老师倡导的。那时年轻教员在宿舍里盼他来也“怕”他来。他常到那里看谁在苦读书、谁懒散。他提倡大家写千字文,创办油印刊物“习作”,为大家开辟发表短文的小园地。著名的中共党史专家沙健孙教授回忆说,他是在宝煦同志的关心和推荐下,开始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的。

改革开放后,赵先生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开始了新的途程。“春潮带雨晚来急”,国门打开了,空前的出国潮出现了。赵先生国外熟人多,北大出国留学的人也多。学生络绎不绝地登门请老师写推荐信。他本来就是个热心助人的人,对这段潮流的意义也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他总是有求必应。为了给学生写奖学金申请书,他骑着自行车到外语系教师家借来破旧的英文打字机,替学生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下来。这就是赵先生,此时他已年过半百。现在这些学生谈起来,感激之情真是难以言表。那时我们常为他着急,总觉得你自己也应该坐下来多写点东西呀!后来我明白了,他这么做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他曾在国外写信给我,说我们这些人不要自己想当学术权威,希望在年轻人身上,我们要为他们铺路搭桥。

他的“老学生”归纳他有“四心”:火热的心、善良的心、包容的心和高度责任心,我看还应该加上“童心”,即纯真无邪的心。十多年前,我院资料室主任杨淮生老师猝然离世,赵先生匆匆走来送别,年近八旬的老人竟声泪俱下,众人为之动容。有时他率真得可爱,九十大寿的庆典他病重未到,师母陈老师代表到会答谢,讲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她说宝煦在国外讲学时曾经说,我呀,在国内的名声不如在国外大,在校内的名声不如在校外大,在家里的不如在外边大。陈老师回答说,那可不,家里是生活的地方,又不是搞学术的地方。她的妙语又一次激起了全场的笑声和掌声。庆典洋溢着十分温馨和愉快的气氛。

诗笔画囊风雨路,大家原来是“杂家”

著名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专家陈哲夫先生在赵先生九十华诞时,题词赞美他博学多才,艺高德馨:“诗书画堪称三绝,真善美皆备一身”。这里美应是指先生儒雅飘逸,温润如玉。

赵先生文史功底甚好,能书善画,诗文俱佳。10年前在北大图书馆办过个人书画作品展,有150幅左右,其中有漫画、速写、铅笔淡彩、水彩、国画,他还设计了不少商标、徽章、刊头、封面。他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都很美,很耐看。书法有篆隶行楷,中规中矩,到位到家。吴志攀教授说,“像赵先生这样的大学问家,他经过岁月风雨锤炼,心境如光风霁月,他的笔墨自然意境高远,绝非凡俗之徒所能够超越。”志攀是个谦逊平和的人,不屑附庸风雅,如此评论,能无根据?我信为然。

我更感兴趣的是其诗文。七十几个春秋,先生可谓是一路风雨一路歌,留下诗词百余篇。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风格。粗读宝煦诗文,似是两种风格兼备,甚至二者在一首诗中浑然一体。

“壮志几曾酬?湖海豪情忆旧游。四十韶华东逝水,难留;画笔诗囊不遣愁。潘岳鬓先秋,历尽霜寒意气遒;天下英雄谁个是,风流?一片丹心射斗牛。”(《南乡子·四十初度》)这首词在“文革”中被斥为“个人主义的哀歌”,故当时师生不少人会背诵。

1970年代初,下大兴干校,风浪稍小,劳动之余先生吟诗填词的情致稍然复萌,壮心又发。

“白发几经风雨,清狂依旧当年;赤膊跣足野云闲,流水鸣蛙田畔。倦眼漫经海内,壮心岂梦日边?天骄一树众芳前,老干疏花自艳。”(《西江月——大兴学稼》)

文革时,“杂家”成了贬义词。赵先生也被贬称“杂家”。后来他常自嘲自谑,我是“不务正业呀,平生趣味庞杂,兴趣杂、知识杂”。然“杂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学家何关?“杂食”体健,偏食损身。以为“政治教师”就是一些只会喊几个口号,背几条语录,宣讲一通现行方针政策是一种误解。文科中不乏赵先生这样的饱学之士。人文社科知识丰富的人,多是心地善良,很容易接受民主、共富、公平正义这些理念。

融会贯通释要义,不朽何须文等身

赵先生反对“食洋不化”“食古不化”。我多次听他讲:西方人把总统设定为“坏人”,用法来管住他,过去中国人把领袖视为“圣人”“真龙天子”,相信他会给百姓带来阳光雨露。微言精义、深入浅出地道出了中西政治文化的最重要差别。

赵先生通晓儒、道、墨、佛教诸家思想要义,但不厚此薄彼,而在比较中鉴别、包容。他不相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一切时代的真理。他认为唯上唯书,甘做氢气球随风转,政治学就成了伪科学;用伪科学来为领导决策提供根据,就等于卖假药给人治病。融会贯通,把各家结合起来,结合的基点立在哪里?在实际。他提倡“从无字句处读书”,他深知坚持科学性就要重调查研究。为此他建立了北大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编出版了中国国情两套丛书和国情知识手册;主持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调查与思考》,组织十所高校教师在全国各地调查访问,出版相关三部著作。

“不朽才消一句诗”。赵先生自然是硕果累累。他博闻强记,满腹诗书,一肚子“故事”,但真正落笔论政却惜墨如金,慎于发挥。他不是追求著作等身的人。他融通古今中外,最后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为根基,提出了几个最重要的论断:和为贵是儒家治国处世的重要原则,是今天中共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提倡和平合作的执政理念,与“中庸之道”,反对走极端一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政治就是摆平矛盾的艺术”。根据这几年的研究思考,我相信这已经是站在今日中国政治学说的最高处了。诚然,站在这个高处的不只是他一个人。其实,早就在60年代,先生就发表过《和与同》《多样与统一》《不同的风格》等文,针对时弊,提出“团结、和谐只能是矛盾的统一,而不能是机械的一致”,尖锐地指出“千篇一律的文章使人厌读;单调呆板的声音只能催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赵先生祖籍绍兴。谁都知道这里人杰地灵,上至范蠡、文种、王羲之、司马光、陆游、朱熹,直至徐锡麟、秋瑾、鲁迅、周恩来。文章彪炳,铁骨铮铮。

赵先生少时喜读杂书。他在“自白”中回忆说,有两本书对他影响较大:巴金翻译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门槛》;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门槛》中那位俄罗斯女郎执着的殉道者精神使他后来毫不犹豫地参加革命;《世说新语》中放浪形骸的魏晋风流、自由宣泄的个性,又使他崇尚纯真、自然,厌恶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本能地鄙视各式各样的道学和教条。虽经抗战时期和十年内乱的两度磨难,他仍无怨无悔、“执迷不悟”。

表演艺术家靠“表演”而成“家”,学者则不然。学问是从山林、幽谷中流淌出来的涓涓清泉。人们喜欢的还是原汁原味,添加剂、色素多了会使它变质变味。

是真名士自风流。先师千古!

第斯多惠教学思想概述 篇12

第斯多惠教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理论渊源 第斯多惠对教学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的影响, 表现出自然主义的色彩。第斯多惠接受了裴斯泰洛齐的“天赋能力”思想, 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协调发展自然赋予人的具有发展倾向的各种能力。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 第斯多惠把人的自然本性理解为智慧与能力的素质, 并且认为这种素质是与生俱来的, 既不能在后天获得与增强, 也不能受之别人或赠送给别人, 它潜藏在人的本性之中, 如果没有它, 任何教育对人的本性发展都无能为力, 因此, 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发展规律, 并将其置于首要地位。他说, “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1) 1813~1818年, 第斯多惠受聘为法兰克福一所模范学校教师,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裴斯泰洛齐的学生和信徒, 研究了裴斯泰洛齐的著作, 逐步形成了进步的教育理念。

时代背景 第斯多惠的学术生涯集中在社会剧烈变动的19世纪中叶, 他的教育思想也因此被刻上了时代变迁的印迹。1848年,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使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趋向反动。普鲁士在1854年颁布了初等学校法规, 宣称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对皇室的敬爱”, 指令中小学必须特别加强宗教的教学, 禁止一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第斯多惠和全体进步教师坚决反对这一法令, 在报刊和众议院的讲台上, 第斯多惠发表了一系列激烈反对该法令的言论, 指出该法令的实质是要把学校变成现存腐朽制度的支柱, 是用排挤和压制新思想的手段反对新事物和社会革新。1857年, 第斯多惠写成《教育的理想和可能性》, 总结了自己多年来为捍卫新教育原则而进行的斗争。从1836年开始, 第斯多惠因参与激进的民主教育活动受到普鲁士政府和教育部的批评、训斥和禁止, 随着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被镇压, 第斯多惠被迫退休, 被免除了一切职务。1865年, 德国的进步教师为第斯多惠庆祝75岁寿辰, 他在回答教师们的祝贺时说道:“人民的教育, 在最广义上说乃是人民的解放”。 (2) 这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理想。

工作历程 1811年, 大学毕业的第斯多惠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812年, 他担任了霍尔姆谢城中学的数学和物理教师。1820~1847年, 第斯多惠先后担任梅尔斯师范学校教师和柏林师范学校校长。任职期间, 第斯多惠把教育学列为师范学校最重要的必修课;把心理学和人类学规定为教育学的基础;重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 专门在师范学校中设立了附属小学作为实习基地;同时力图培养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爱好研究和具有独立精神的教师, 使这两所学校成为当时德国的模范学校。在从事师范教育实践的同时, 第斯多惠进行了大量的著述与宣传工作。从1827年起, 第斯多惠创办了《莱茵教育杂志》, 他在杂志的第一期中指出, 该杂志的目的在于扩大教师眼界、宣传教师接受一般文化知识和广泛教育的重要性。1835年, 第斯多惠主编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Wegweiser zur Bildung fur deutsche Lehrer) 。该书详尽地阐述了有关教学与教师培养等问题, 并介绍了一些为教师提供各种文化与专业知识的教育名著。第斯多惠称著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中的教师”。这部巨著对德国教师的思想与专业指导产生过巨大作用, 在教学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斯多惠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斯多惠的教学思想成为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界研究各科教学法的指导原则, 他也被认为是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逝世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

教学目的:形式与实质的关系 第斯多惠认为, 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全人”, 即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必须通过教学。第斯多惠辩证地论述了教学的实质目的与形式目的之间的关系。他说:“教学可以具有两种倾向, 或者是想使学生知道一定的教材, 给他以知识和技巧, 使其成为不可剥夺的财产;或者是希望通过教学发展他的能力。在第一种情况下, 追求的是实质的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 追求的是形式的目的”。 (3) 第斯多惠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两种目的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相互依存的。在采取正确方法的前提下, 学生在学习教材、掌握知识的同时, 其能力也必然得到发展, 教学往往可以同时达到两个目的, 实质目的与形式目的是辩证统一的。由此, 第斯多惠得出一个极为明确的结论:“无论何时都不能谈到实质的观点和形式的观点的绝对的划分问题, 尽可能深刻的认识和彻底的精通知识是一个统一的目的”。 (4) 但第斯多惠并不认为两个目的没有主次之分, 他一再强调形式目的比实质目的更为重要。首先, 他认为少年儿童的能力发展能为他升入高级学校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 少年儿童的注意、记忆、理解等各种能力的发展能加强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 敏捷的观察力、记忆力, 特别是思维能力可激发性格的力量, 影响意志, 形成完善的人格。第斯多惠总结道:“我们深信教学的最高目的, 不是广度的实质的目的, 而是深度的形式的目的”。 (5) 因此, 正确的教学目的, 不是放在学科上, 而是放在学生掌握了学科而获得的能力上。

教学基础:自动性、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 第斯多惠认为:人之所以能超越自然对人的制约, 主动地趋向人所决定的合理目的, 是因为人身上存在“自动性”, 即生而具有的渴望发展的特性;人的观察、感觉、思维、自制力、言语和行动等各种能力和表现, 都是因为人的天性中潜藏着这种自动性的结果。他指出:自动性是人的本质, 是一切人性的、自由的和独创活动的源泉, 是达到培养“全人”这一教育目的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一原理, 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动性。但同时他又指出:自动性只构成教育的主观因素, 还应承认教育的客观基础, 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因此, 自动性的培养应以真、善、美为内容。在第斯多惠关于教学的思想中, 自动性的培养占着最重要的地位。第斯多惠继承了卢梭与裴斯泰洛齐关于儿童的自然本性和天赋力量的观点, 把自然适应性原则确定为教学的最高原则。他说:“自然适应性原则在教育学的天地是永恒的, 它是辉煌的、永不熄灭的、永不改变自己状态的指路明灯, 一切其他的教育和教学法的规则都围绕着它旋转, 而且都趋向它”。 (6) 遵循自然的原则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 即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他号召教师仔细研究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思维特点;他把心理学看作教育科学的基础, 把教育经验当作教育发展的源泉。与自然适应性原则相对应, 第斯多惠又提出了文化适应性原则。遵循文化的原则就是在教育中必须注意一个人出生或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 要注意学习具有包罗万象意义的全部现代文化, 特别是学习祖国的文化。在第斯多惠看来, 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时间、空间、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的影响, 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同时, 第斯多惠指出文化适应性原则与自然适应性原则没有可比性, 是辩证统一的;但是当文化适应性原则与自然适应性原则发生摩擦的时候, 文化适应性原则应当服从于自然适应性原则。

教学原则:以发展为主线 根据自然适应性原则与文化适应性原则及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总结了33条教学规律与原则, 包括直观性、持续性、坚实性、巩固性等原则, 但发展性教学原则是贯穿第斯多惠教学论的一条主线。第斯多惠从自然适应性原则出发, 认为人的心智首先是揭露和认识具体的、个别的东西以后才由此发展为一般的东西, 所以教学也应遵循发展的自然原则。“从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开始并过渡到抽象的”, “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 通过一些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的问题来引起他的主动性, 并且不断地激发他, 引导他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新的思想”。 (7) 第斯多惠把这种教学称为基本的教学, 并指出发展性原则不仅在小学里应遵循, 在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也应遵循。在第斯多惠看来, 要求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是全部教育学的简单结论。他提出教学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在领会和寻找真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第斯多惠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 即教育必须遵循少年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他根据心理学理论将16岁以前的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感觉、记忆、悟性、理性四个阶段, 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应当促进人的多方面的发展, 并有助于人的道德教育。成功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的性质, 不仅可以发展儿童的智力, 而且可以形成他们的整个人格:意志、情感和行为。

教学保障:培养进步的教师 在第斯多惠看来, 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第斯多惠高度评价教师职业的意义, 认为教师负有“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 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 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 (8) 的神圣使命。他在《莱茵教育杂志》和《德国教师教育指南》等刊物和著作中论述了教师的使命和素质。首先, 第斯多惠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进步的政治态度, 坚持教育的进步方向, 反对德国教育的保守主义倾向, 要从当时统治者的权威下解脱出来, 为真正的国民教育而斗争。他鼓励教师要无限热爱教师职业, 以满腔热情培养具有自由思想并积极接近进步运动的新一代。第斯多惠每次会见教师时都强调这样一种思想, 即教师应培养出自由思考并有能力参加时代的进步运动的青年。他说:教师不应像奴隶那样服从权威, “只有自由的独立的人, 才能为自由为独立而教育别人”。 (9) 其次, 第斯多惠认为, 教师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他说:“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 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 他就只能在这样大和这样多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培养和教育的影响”。 (10) 在他看来, 一个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 必须是一个独立思考并具有独立精神的人, 只有自由的和独立的人才能为自由与独立而教育他人;一个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他应拥有一般的文化知识, 接受过广泛的普通教育, 熟悉心理学和教育学, 通晓自己的教材, 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再次, 第斯多惠认为, 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自我完善, 不断学习、探究。第斯多惠要求教师努力学习,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不前。第斯多惠从教育要适应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出发, 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文化素质。他说:“作为一个人, 一个公民来说, 要加强普通教育, 作为一个教师来说, 要加强专业教育”。 (11)

第斯多惠代表着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意志, 其教育思想的进步性表现在继承了裴斯泰洛齐的思想, 在反对违反儿童天性及自然规律发展进程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 把“适应自然”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并放在首位, 强调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表现了这位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 这在当时的德国无疑是进步的。第斯多惠提出了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与当时欧洲资产阶级以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反抗封建教育的总特征是一致的。他强调研究儿童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规律, 顺应了由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倡导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中, 第斯多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受到诸种客观的社会条件的制约, 这是对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贡献。他提出教学内容要“适应近代科学水平”和“适应文化”的主张, 表明他试图引起教育者对正在发展的近代工业文明的关注。当然, 作为资产阶级教育家, 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一方面, 他断定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认识, 又承认内在的知觉能力, 把内在知觉看作认识的一个独立的系统, 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还没有达到完全正确地理解, 从而给唯心主义留下了空隙。同时, 他尚未意识到自然适应性与文化适应性两个原则的实质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没有认识到适应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文化, 而是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放到了主导地位。尽管如此, 在近代教育史上, 第斯多惠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他是德国古典教育学领域进步力量的代表。

注释

1 (3) (4) (5) (10) (11) 张庭涣:《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第一篇总论)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第252, 367, 369, 369, 350, 350, 391页

2 (6) (8) 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第三卷) 》,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274, 272, 273, 275, 276页

3 (7) 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第斯多惠师训思想与〈德国教师教育指南〉选读》,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10页

上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创新之路论文下一篇:船舶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