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2024-10-15

战时思想政治工作(精选9篇)

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篇1

战时政治工作

程序:

1·整队,唱歌《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报告

2·宣布开会,唱国歌,迎连旗

3·炮一二排挑应战,指挥排决心书

4·党支部决心书,战前宣誓

5·壮行酒,动员

6·唱军歌

7·结束

《挑战书》

炮二排的全体同志们:

战斗即将打响,我炮一排的全体战友严阵以待,斗志昂扬。在此次战斗中,我们坚信“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做到“人在阵地在”,在此特向炮二排提出挑战。一、二、三、比作风:看谁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比团结:看谁协同更密切,完成任务更迅速。比战绩:看谁杀敌多,立功多,火线入党多。

我们炮一排的全体战友决心做到: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可丢!誓死完成战斗任务!我们的口号是:从严从难不怕苦,英勇顽强尖刀排!

炮一排全体战友

2011年6月13日

《应战书》

炮一排的全体同志们:

面对你们发出的挑战,我们全排精神振奋,信心满怀,激情昂扬。我们坚信战场无亚军的硬道理。在此我们郑重接受你们的挑战:

一比士气看谁斗志昂扬,士气高涨。

二比技能看谁炮弹打得准,打的狠。

三比勤务看谁后勤供应足,炮膛擦的亮。

我们炮二排的全体战友决心做到: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可丢。誓死完成战斗任务。我们的口号是:奋勇杀敌立战功,赤胆忠诚报祖国。

炮二排全体战友

2011年6月13日

《决心书》

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为了在这次战斗中完成好上级赋予我排的各项任务,保障好战炮分队的作战行动我排决心做到:

一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誓死完成战斗任务;

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密切搞好协同,确保有无线畅通,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为连长定下决心做好保障:

三争做先锋,敢敢打头阵,杀敌立功。

请党支部在战斗中考验我们

我们口号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誓死完成战斗任务

指挥排全体战友

2011年6月13日

《党支部决心书》

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的完成我连战斗任务。我们党支部向全连表决心如下:

一·坚决服从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发扬军事民主,正确指挥作战行动

三·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带领全连官兵,团结一心,携同作战

野狼连党支部

2011年6月13日

《战前宣誓》

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是无坚不摧的战争之神。我们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勇气,有夺取作战胜利的坚定决心,我们绝不辜负党的信任、祖国的重托、人民的希望。不怕牺牲,誓死保卫祖国,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向祖国、向人民汇报!

指导员:野狼连!建立以来,经历了炮火的洗礼,历尽了岁月的沧桑,铸就了,这英雄的连队!战士们!挺起你们的胸膛,骄傲地喊出,我们野狼连都经历过哪些战斗?

战士甲、乙、丙、丁„„:万里长征;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方山战役(抗美援朝第二次第三次战役).指导员:100多次战斗,歼敌一万余人,我们野狼连的刺刀饱饮敌人的鲜血

某战士:报告!还有我们的一级人民英雄英雄马洪强

指导员:光荣的历史,由烈士们的鲜血所书写!一级人民英雄英雄马洪强!

连长、副连长:一级战斗英雄李博瑞、一级战斗英雄于文彬

战士甲:报告!还有战斗英雄刘智勇

战士乙、丙:翟明田!王士涛!

某战士:报告!还有副连长张天文!(全场沉默)

指导员:2011年6月3日,野狼连第148名烈士我们的副连长张天文同志在靠山攻坚战中英勇牺牲!

向副连长张天文!向人民英雄马洪强!向所有牺牲的烈士们!致敬!

让我们用敌人的鲜血来祭奠烈士们的英灵!!

尖刀班(到)出列(是)

准备战斗

张天舒(到)

这场战斗,你不用参加!

报告!这场战斗,我一定要参加

张天舒!你的哥哥张天文!已经牺牲在这战场上!你,忍心让你年迈的父母,再来为你送行吗?

指导员!我的家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哥哥葬在这里!敌人在这片土地上烧杀抢掠。我!要为家乡父老!为我哥哥!报仇!父亲对我说,要么就把敌人消灭!要么,就战死沙场!我们张家,没有(逃亡)的兵!只有战死的魂!

好!!这就是野狼连的魂!我,批准你参战!

上壮行酒!

《动员稿》

野狼连的战士们(到!)

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拿起你们的钢枪,挺起你们的胸膛!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是无坚不摧的战争之神!

今天,如果我们战死,死在这片战场上,我们虽死犹荣!

今天,如果我们战死,那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爱人!你们当中,有谁,会惧怕这样的死亡?(誓死保卫祖国)

有谁,会拒绝这样的荣耀!!

战神咆哮,所向披靡!(战神咆哮,所向披靡!)

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篇2

拿破仑作为执掌军政大权的领导人深刻认识到:战时宣传是维系己方民心士气的黏合剂, 是对敌攻心夺气的利箭和毒弹。他在位期间, 利用当时已经诞生的报刊对战时新闻舆论进行了巧妙的引导, 凡是颂扬他皇威军功的报道都会被大肆鼓励, 而对他不利的报道则拖延发表时间或严厉封杀。他还将战时宣传划分了三个层次:对内宣传, 要鼓舞士气, 激励民心, 激发人民对敌人的仇恨, 使其赴汤蹈火, 全心全意投入战争;对敌宣传, 要对敌发布虚假信息, 以掩盖事实真相, 误导对方, 同时, 还要散布感伤主义和失败主义情绪, 向敌方民众描述战争失败的暗淡前景, 使其斗志瓦解, 内部崩溃;对占领国宣传, 则要发布安抚、劝慰性新闻以影响占领国舆论, 增进彼此间友谊, 尽量促成双方的合作, 诱使其投入战争。

对内宣传:激励民心, 鼓舞士气

战争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无论是征召兵将还是募集军费, 无不需要政府做大量的社会动员和舆论宣传。战争期间, 不仅要激发民众的民族主义感情和对祖国的忠诚, 鼓励人民牺牲暂时的物质享受, 教导人民要有忍受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 而且还要向人民灌输对敌人的仇恨和恐惧, 动员人民全力以赴投入战争, 报效国家。只有个人和社会、民族和领袖空前地团结起来, 才能形成全民族的力量对抗外敌侵略, 取得战争的胜利。因此, 拿破仑十分注重对国内民众的战时宣传, 希望通过报刊等宣传机器, 鼓舞士气, 激励民心, 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即在官兵中制造最有利的心态, 以最低的代价、最小的伤亡获取战争的胜利。

拿破仑对军队的精神训话是其战时对内宣传的重要一环。他说:“战争的成败大半视士气和思想而定。” (2) 因此, 他经常到各个部队去巡视, 对士兵发表极具鼓动性、煽动性的演说, 他特别善于用法国大革命中得到推广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口号, 激发士兵的民族光荣感、荣誉感和自信心, 从而使士兵以极大的热忱投身到即将来临的战斗中去。

同时, 拿破仑还通过对内宣传使公众相信, 是敌人发动的战争, 是他们阻碍了永久、神圣的和平, 是敌人使他们不能享有安定的生活。“法兰西人!你们渴望和平。你们的政府更热烈地渴望和平:它的首要心愿, 它的无间断的活动, 就在于谋求和平。英国内阁拒绝了和平;英国内阁泄露了它的丑恶政策的秘密:它要分裂法国, 毁灭它的海军和港口, 把它从欧洲地图上消除掉……掌握和平的是你们;要掌握和平, 就需要钱、铁和士兵;大家赶紧缴纳为共同防御所承担的赋税吧!青年们起来吧!这不再是为了党派, 也不再是为了挑选暴君来武装自己了;这是为了保障他们所最珍爱的东西;是为了法国的荣誉, 为了人类神圣的利益!” (3) 正是通过激发民众对国家的热爱和荣誉感, 拿破仑才得以征兵召将, 源源不断地扩充兵源, 补充前线不断匮乏的兵力, 同时, 使全民从心理上认同战争并全心全意地投入战争, 最终战胜敌人。

总的来说, 本国受众出于民族主义和宗教感情, 会倾向于接受宣传者的诱导, 并与之产生共鸣, 同对外宣传相比, 对内宣传往往能取得宣传者预期的效果。

对敌宣传:扰乱敌心, 促其崩溃

对敌宣传难度最大, 因为敌方受众对交战国的宣传持抵触和敌视态度, 化解敌意常常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此, 成功的对敌宣传应该采取恩威并济的方式, 既描写战争的暗淡前景, 散布感伤主义和失败主义情绪, 使敌人军心动摇, 内部崩溃, 同时又要指出最合理的出路———放下武器, 停止战争, 这样就可以不失体面地结束战争。

对敌宣传的一大主题是暴行宣传。战争期间, 本国要尽可能地夸大敌国暴行内幕, 哪怕是歪曲事实也在所不惜。历次反法同盟的建立都与英国的鼓动和金钱支持分不开。因此, 拿破仑在对敌宣传上要求法国报纸避免四面出击, 而要集中力量抨击反法同盟中英国这个劲敌, 通过渲染宗教纷争和揭露英国暴政等手法, 唤起欧洲人对英国的不满和仇恨。在开展这种宣传时, 拿破仑对报纸的指导既具体又细致。

1805年, 爱尔兰爆发了由丹尼尔·奥康内尔领导的争取天主教徒权利的运动, 英国政府加以残酷镇压。拿破仑命令法国报纸开展一场关于英国迫害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宣传。他指示警务大臣富歇:“我要你组织一次大规模的鼓动, 特别是在布列塔尼、旺代、皮埃蒙特和比利时的地方性报纸上, 反对英国圣公会对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迫害。为了这个目的, 你必须搜集所有反映这一迫害的色彩最强烈的特写……《帝国日报》的编辑们最适宜于干这件事。你必须使人民看到英国反对爱尔兰天主教徒所显示出来的残酷和侮辱……不要提‘新教徒’, 而要说‘英国圣公会’:因为法国有新教徒, 但没有英国圣公会教徒。” (4) 通过揭露英国对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残酷迫害, 拿破仑不仅可以赢得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而且还可以使英国受众产生对该国统治者的憎恨, 使英国民众同政府离心离德, 最终达到促其内部崩溃的目的。

宣传重时宜。为了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宣传者总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布某些信息, 宣传过程中常伴随着“旧闻”和“不闻”。有一次, 一家法国报纸撰写了一篇针对英国国王的讽刺性文章。当罗德雷将这篇文章上呈给拿破仑时, 皇帝示意“最好推迟两三天再发表它” (5) 。事实上, 这篇文章需要等到英法两国再度交恶时才能发表。因此, 报社就得小心翼翼地保守官方的秘密, 直到政府同意时再将文章发表。

同时, 拿破仑还很注重在战时利用报纸向敌国散发假情报, 以迷惑敌人, 为自己赢得有利战机。1805年10月, 拿破仑亲率法军将奥军合围于乌尔姆地区。当时, 奥军实际统帅麦克将军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原地顽抗, 等待俄国援军到来, 然后合力痛击法军;另一种是赶紧突围, 保存有生力量, 以后再作打算。拿破仑当时希望麦克做出第一种选择, 这样他就可以乘机一举歼灭奥军。他一方面派兵去牵制俄军, 以拖延俄军到达时间, 从而为他在乌尔姆一举歼灭奥军赢得时间;另一方面, 他又派出间谍舒尔迈斯特向麦克提供假情报, 以诱使麦克做出第一种选择。舒尔迈斯特向麦克报告说:“参加反法联盟的英国军队现已在法国的布伦港登陆成功, 法国国内的人民因不满拿破仑的集权统治, 爆发了反对拿破仑的国内革命, 法军在内外夹攻下很快就要撤退了。”他还向麦克建议:“不要放过天赐良机, 半途而废, 而应坚守乌尔姆等待俄军到达后一战歼灭拿破仑。” (6) 麦克对这一情报还是将信将疑, 正当他举棋不定之时, 拿破仑将他早已准备好的一期假报纸散发了出去, 并巧妙地使这些假报纸落到了奥军手中。这些假报纸以醒目的标题刊载着巴黎爆发了反对拿破仑的革命的消息。麦克看到这张报纸后, 终于被彻底迷惑住了。于是, 他决定放弃突围的良机, 坚持就地顽抗, 以迎接胜利的到来。结果, 奥军被法军彻底打败。通过这一役, 拿破仑彻底粉碎了第三次反法同盟。

对占领国宣传:影响舆论, 增进合作

拿破仑刀戈征战二十多年, 他的铁骑基本踏遍了欧洲大陆各国。长年征战无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巨额的军费、广阔的兵源、持续的物资补给, 无不需要作广泛的民众动员。当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时, 仅仅靠法国本土的补给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拿破仑将战时宣传扩展到了占领各国。在对占领国宣传上, 拿破仑或以宗教、民族渊源和政治经济利益相引诱或胁迫, 或以劝慰性宣传安抚占领国民众, 促使占领国舆论逐渐转向对他有利的方面。

1796年, 拿破仑率军进入意大利。为了减轻意大利人民的敌意和抵抗, 赢得对方的舆论, 他宣称:“意大利各族人民们!法国部队将为你们挣断锁链:法兰西人民是全体人民的朋友;你们应该以信任的心情来迎接他们。你们的财产、宗教、习惯将受到尊重。我们是向共同的敌人作战, 我们只是对奴役你们的暴君作战。” (7) 通过明确征伐对象, 并正式宣布保护占领国民众的利益, 拿破仑就使意大利民众减轻了对法军入侵的仇恨, 进而减弱了该国民众的反抗。在“讨伐奴役意大利人民的暴君, 解放意大利人民”口号的掩护下, 要求意大利提供法军在意大利的给养就成为可能。“必须把束缚伦巴第的暴君赶出整个意大利。给伦巴第带来幸福和独立, 取决于法国人的胜利;伦巴第必须援助他们。为了保证进军, 军队需要给养, 这些给养不能来自遥远的法国, 必须来自他们远征到此的伦巴第。战争的法则保障了这一点;友谊应尽快提供给养。” (8)

对占领国宗教的尊重同样可以赢得该国的民心和舆论支持。法军占领埃及时, 拿破仑十分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自由。“我们将要在其中生活的那些人是穆斯林;他们的第一条教义是:‘除安拉以外, 没有别的神,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先知’。不要和他们论辩;我们要像对待犹太人和意大利人那样对待他们;我们要像尊敬犹太教教士和基督教主教那样尊敬他们的律法师和阿訇。对清真寺和《古兰经》所规定的仪式要有你们对女修道院和犹太教堂、对摩西和耶稣基督的宗教所表现出来的一样容忍。” (9) 当埃及人民看到法军统帅对他们的精神领袖所表现出的无比敬意时, 当他们看到法军对他们宗教信仰的尊重时, 他们还能倾尽全力抵抗法军吗?这种宣传攻势势必会减弱他们的战斗力。

总之, 拿破仑不但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 而且他还是一位卓越的新闻宣传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位全面操纵新闻媒介为自己造势扬名的战时领导人。他一生亲自指挥过六十多场战役, 粉碎了五次反法同盟的进攻, 除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外, 这与他所开展的战时宣传也是分不开的。通过对战时新闻舆论巧妙的引导, 他基本达到了对内宣传———鼓舞士气, 激励民心;对敌宣传———瓦解斗志, 扰乱敌心;对占领国宣传———影响舆论, 增进合作的目的。可以说, 拿破仑开创了近代战时新闻传播史上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C.W.克劳利[英]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动乱年代的战争与和平》, 第1793~1830页, (第九卷)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乔治.勒费弗尔[法]:《拿破仑时代》 (上、下卷)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年版。

[3].哈罗德.D.拉斯韦尔[美]著, 张洁、田青译:《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陶涵:《世界十国新闻史纲要》, 北京:文津出版社, 1989年版。

[5].展江:《战时新闻传播诸论》,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年版。

美军战时政治工作制度的创新发展 篇3

关键词:美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深刻的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本质联系,指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军队的精神要素在战略五大要素中属于第一要素,必须在军队中进行精神教育。

一、美军战时政治工作是美军作战的有力武器

在美军作战史上,曾一度轻视了作战人员的精神作用,特别是二战后科技革命引发武器不断革新,使得美军高层犯了“武器决定论”的误断。此后,美军先后在朝鲜、越南战场上不断遭到失败,促使美军重新反思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战争环境的空前残酷,这使参战人员在精神上、体力上和心理上均受到较大压力,因此战斗精神强弱显得更加突出,这就使得美军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美军为了提升官兵的“软杀伤力”,不仅继承了历史上的传统有效做法,而且根据现代战争的需求和官兵的心理特点,美军平时坚持以“责任、荣誉、国家”六个字为核心,对官兵进行价值观教育,塑造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敬业意识。战时,则更加强调所有官兵都要学习、理解、爱护军人价值观,并把它融入战场。

二、美军战时政治工作制度的特点及创新

(一)巧妙运用“价值观教育”激发战斗力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以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自居,一厢情愿地当起了国际警察。然而,美军通常要在解释战争的必要性上花力气。于是,他们一方面以“正义”为战争性质冠名。另一方面他们又以所谓“国家利益”为战争开道,试图引导官兵充分认识发动战争的好处。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军把为“保卫美国在世界的利益而战”作为激励官兵的重点,教育官兵站在政治、经济和军队战略的高度,认识战争重要性。

(二)以优厚的薪金政策激励参战官兵斗志

美军官兵向来待遇不菲,但为了鼓舞官兵在极度危险的战争环境中奋勇杀敌,美政府制定了更为优厚的薪金政策。现在驻扎在海湾地区的美军士兵年薪可达3.5万美金,军官人均年薪达6.5万美金。此外,参照官兵按规定还可得到各种津贴、补贴。美军在战时会调整人事政策,提供政策倾斜,提高后方福利政策。美军还特别重视照顾军属,战时加强常设的“军人家庭支援中心”工作,帮助军人家属子女解决实际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关爱军人家庭。

(三)通过思想渗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美军自70年代以来一直重视在基层管理中强调精神教育,不断灌输“责任、荣誉、国家”的理念,是他们继承“军队传统”,发扬“勇敢、献身精神”,树立军人应有的伦理观、价值观。强调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在《军人行为准则》中明确规定军人必须“忠于祖国”。

美军思想渗透的具体内容有:1.注重法规化。2.注重形象化。在部队机关、驻地建筑随处可见悬挂的国旗、军旗和英雄任务的画像,将体现军人价值观的宣传画、标语等广泛张贴,使军人时刻处在“价值观教育”的氛围里,避免了强制灌输所产生的逆反心理。3.注重多样化。美军广泛利用电影、电视、电台、图书、报刊、展览等多种官兵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寓教于乐。4.注重渗透性。美军将思想教育与各种具体工作融为一体,注重感情色彩和“人情味”。

三、美军战时政治工作制度对我军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切实增强渗透性教育观念

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渗透教育的一面,比如:参观访问、随机教育、各种演讲比赛、入伍宣誓及入党宣誓等,但渗透面不广、程度不深、形式不多、方法不活,与美军相比差距较大。表现为:一是思维定势。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上教育课,不善于组织相关配合活动。二是为应付检查而搞教育。三是开展随机教育的能力差。我们很少利用晋职授衔、干部专业、升国旗、军事训练的间隙、接受临时任务进行渗透教育等。而“渗透性”教育符合青年官兵的认知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现在青年官兵民主自由意识强,不希望被强制灌输,希望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因而渗透教育就能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起到思想和价值认同作用。

(二)坚持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和谐统一

比较美军的“渗透性”教育,不难发现美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结合非常紧密,很实在,看得见,摸得着,而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某种程度上存在教育内容与形式脱节的问题。比如安全两防教育,明明本单位的形势很好,没有发生事故案件,但只要其它单位出事,就得兴师动众,大搞教育整顿,对照检查,写保证书,搞得人人自危。

(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官兵行为评价的辩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官兵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战斗力的提高、培养“四有新人”。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总是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高,而官兵思想行为相对落后。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如何评价官兵思想行为的问题,如果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化标准来要求官兵的思想行为,则会导致教育与实际的脱离,导致“说”、“做”两张皮的后果。而现实中“说”、“做”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讲得头头是道,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实际工作中却很少做,或做了但做不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官兵行为评价的辩证统一。

拉歌挑战时用 篇4

1、领:某队是咱老大哥众:欢迎他们唱个歌领:要唱你就快点唱众:扭扭捏捏不像样嘿嘿不像样(反复)!

2、齐数板:进了会场要唱歌,某队不要往下拖

齐数板:进了会场不唱歌,坐着象个老太婆

3、领:革命歌曲大家唱,我们唱了该谁唱?

众:某队!领:欢迎!

4、领:某队同志士气高众:歌声阵阵冲云霄领:欢迎某队来一个,大家鼓掌好不好?

众:好!(鼓掌)

5、领:某队的众:来一个(可交换)领:某呀某呀某队的众:来呀来呀来一个领:来一个嘛众:某队的领:欢迎

众(按123、321、1234567的节奏鼓掌)

6、领: 一二三四五众:我们等得好辛苦领:一二三四五六七众:我们等得好着急领:一二众:快快!(伴以掌声)领:一二三众:快快快!(伴以掌声)

7、领:时间?众:宝贵!

领:不唱?众:不对!

领:欢迎。众:(鼓掌)

8、领:某连的呀,众:嘿呀嘿呀。

领:来一首呀,众:嘿呀嘿呀。

领:你们的歌呀,众:嘿呀嘿呀。

领:多好听呀,众:嘿呀嘿呀。

领:请你们呀,众:嘿呀嘿呀。

领:唱起来呀,众:嘿呀嘿呀。

领:我们大家,众:嘿呀嘿呀。

领:鼓起掌呀,众:嘿呀嘿呀。(鼓掌)

9、领:叫你唱,你就唱众:扭扭捏捏不象样领:象什么?众:大姑娘!

10、领:拉歌赛歌好热闹众:嘿嘿,好热闹领:一声更比一声高众:嘿嘿,一声高领:欢迎某队来一个,好不好?众:好!

11、领:掌声响了这么久众:某队不要耍滑头领:大家都唱他不唱众:面子丢尽脸无光

12、领:要想当个男子汉众:用力唱歌争表现领:要想当个合格兵众:唱支歌给大家听

13、领:某队歌儿唱得响众:要为我们作榜样领:战友们,快快唱众:不要让人太失望

领:某队唱了没有?众:没有!

领:不唱行不行?众:不行!

14、领:某大队,不怕累众:拉歌场上声如雷

领:某大队,气势低众:怎么唱也唱不起

15、领:某某队是老大哥,你们唱歌我们学

众:我们学

领:某某队众:来一个

16、领:某队的战友唱起来众:不要让我们再等待

领:看我们唱得多精彩众:敢不敢同我们来比赛

唱: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你们个个都不简单;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为何你们还没唱 起来?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调)

17、领:某队的小伙真精干众:某队的歌儿震破天

领:请他们唱歌好不好众:好,好,好

18、领:某队工作干得好众:就是唱歌拉稀了

领:欢迎你们唱一个众:好让我们瞧一瞧

19、领:改革开放树新风众:某队唱歌有水平

领:欢迎某队来一个,大家欢迎不欢迎?

众:欢迎(鼓掌)

20、领:某队是咱老大哥众:欢迎你们唱支歌

领:你们唱来我们和众:比比谁的歌儿多

21、领:学员某队老大哥众:学习训练当楷模

领:今天参加大集合众:欢迎他们唱支歌

22、领:某队的不要拖众:再拖就是老婆婆

领:某队的别耍赖众:再赖就是老太太

23、领:某队的歌儿多众:就是指挥太罗嗦

领:某队的人才多众:换个指挥再来说

24、用《刘三姐》调

领:哎,拉歌赛歌好热闹哎众:哎好热闹

领:一声更比一声高哎众:哎一声高

领:欢迎某队唱个歌哎,你们快说好不好哎

众:好!

25、用《站台》调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某队的唱起来,快快唱起来,某

队的唱起来,唱起来。

26、用《妹妹你大胆》调

读隆美尔战时文件的心得 篇5

当被问及“沙漠之狐”的病情时,主治医生取来一块人造头骨,然后将它当众敲碎。“这就是隆美尔那时的情况,”一位医生后来写道:“但隆美尔依旧活着,即使算不上奇迹,但也足以让医学教科书因此重写了。”在受伤期间,身处黑屋的隆美尔仍然能够听到公路上络绎不绝的引擎声,还有马车轮毂发出的嘎吱声,以及伤员此起彼伏的呻吟声——这是大部队正在溃退,恍惚间,隆美尔意识到,一切已经无可挽回了。

与此同时,另一种危险也在降临,在隆美尔取得最后一次胜利的当天,也就是1944年7月20日,一群密谋者试图用炸弹刺杀希特勒。这些密谋者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如果行刺取得成功,他们将拥立一位真正的“军人领袖”。而在这一天,盖世太保发现隆美尔并没有在前线,而是“阴差阳错”地躺在了后方医院中。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在德国东部的司令部被安放的炸弹炸伤,照片就是爆炸现场的景象。这次事件成了希特勒清洗军官团的导火索

对此,一位历史作者写道:“当英军袭击阿拉曼时,他不在非洲;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他在家为妻子庆祝生日;当刺杀希特勒时,他恰好不在前线。这些‘不在场’导致了‘沙漠之狐’的悲剧——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参与密谋的军官曾是隆美尔的属下。当时一份调查文件上写道:‘隆美尔与密谋者之间过从甚密,这与我接到的另一些、更为恶劣的报告完全一致。’”

8月8日,汽车从巴黎把隆美尔送回了他的家,邻居们常常看见这位元帅被搀扶着在花园里行走,军服上缀着一枚新得的金质战伤勋章,在私下里,他曾对一位随从说道:“我真希望自己能尽快痊愈,这样就可以重新返回前线。”但在政治斗争中,态度是最没有用的。就在回家之后不久,他的住所便遭到了盖世太保的监视。

在隆美尔被解职的同时,德军在法国的战局也彻底崩溃,这张照片反映的是1944年8月的法莱斯之战期间、德军遗弃的车辆和辎重

从9月开始,隆美尔家里常常发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一次,他的男仆听见前门有莫名其妙的响动。邻居经常看见有人如影随形地跟踪着隆美尔,这显然是盖世太保的情报人员。而接下来等待着隆美尔的是一场可怕的震撼:1944年10月14日,德军人事部门主管布格多夫来到了隆美尔的家。就在几天前,布格多夫已经准备好了一个“国葬计划”:届时官方将用“突发心脏病”掩盖隆美尔的真正死因,而该小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准备好相关的新闻稿和葬礼仪式。

隆美尔的最后一张照片,摄于10月初,当时他正在与主治医生告别

就在10月14日早晨,隆美尔穿着他最心爱的褐色上衣,和年轻的儿子曼弗雷德走在一起,突然,他若有所思地大声说道:“今天有两种可能:要么平安无事,要么今晚我就不在这儿了。”随后,布格多夫缓步走进了隆美尔家的书房,神色严竣地对这位前战争英雄说:“你被指控为谋害元首的同案犯。”这句话意味着,隆美尔——这位在世界大战中九死一生的将军,现在却要为他并不知情的一次阴谋死去。

在妻子和16岁的儿子简单告别之后,隆美尔穿戴整齐,步履蹒跚地踏上了来客的轿车,按照布格多夫的安排,隆美尔将在这辆轿车上服毒。轿车的司机后来讲述了“沙漠之狐”临终前的景象:

“车子驶入了一片幽静的森林,我不得不下车,我们沿公路往回走了一会儿,大约四五分钟,布格道夫叫我们回到车子那去。我见隆美尔坐在后座上,显然正处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已神志不清,颓然倒下,啜泣着——并非是死前的那种挣扎或呻吟,而是在啜泣。他的帽子落下来,我把他的身子扶正。”在附近的火车站,葬礼的花圈已经从柏林运抵。

身后是非

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篇6

日常疾病防治

战时卫勤及救护

日常疾病防治

(1)传染病

一.肠道传染病 定义: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机体,在肠道定位的一类传染病。包含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伤寒、副伤害、霍乱等。其中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史部队主要的多发病,是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

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病原携带者,主要由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和食物后,再侵入另外宿主。

2.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夏秋季节性高峰。3.源或食物传播,一次大量污染可造成爆发或者流行。4.卫生习惯不良、卫生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发病者较多。

防疫措施:

1.采取以“切断传宝途径为主,同时做好污染源管理”的综合性防治措施。2.切断传播途径的重点就是管好饮水、食物、粪便、消灭苍蝇等污染源。3.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愈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4.加强对炊管、供水人员的健康观察,发现患有疑似肠道传染疾病时,立即调离岗位,予以隔离治疗。

5.增强体质,避免诱因,进行免疫预防和药物预防。

二.呼吸道传染疾病

定义: 呼吸道传染疾病的病原体主要介空气飞沫经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系统病变,病原体又经呼吸道排除。这类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结核等。

流行性感冒

概念:流行性感冒也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也可经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传播迅速,易引起暴发流行。发病迅速,突发高烧、头疼、全身肌肉疼和鼻咽部粘膜炎症。

特点:

1.传染源是病人。

2.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3.人群对流感普遍免疫力较弱。4.流感多发于冬春季节。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三天。体温突然升高到38至39度,有畏寒、剧烈头疼、周身酸痛、乏力、面红、眼结膜明显充血,轻症仅有胸痛、咳嗽、气管炎症状,重症可引起肺炎。除一般以上流感症状外,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单纯的流感,多在3-5天自愈。

防疫措施

1.注意宿舍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拥挤程度,勤晒被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2.如发现疫情,协助医护人员做好部队驻地的卫生流行病观察,发现大面积流感迹象,应采取综合防疫措施。3.如发现病情异常,除立即隔离治疗外,对其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三,必要时集体。4.日常可食用、金银花、野菊花、桂枝、板蓝根等药材预防感冒。

(2)内科疾病

一.消化性溃疡 定义:

消化性溃疡又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发生在胃窦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以下因素能导致发病

1饮食 进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量饮酒或多食刺激性食物。2.精神、神经因素 3.药物 4.感染因素 5.其他因素。

症状:

典型症状是慢性、周期性、规律性上腹部疼痛 1.慢性病程 2.周期性发作 3.疼痛部位。4.伴随症状

治疗:

1.饮食养法 2.药物缓解

预防

避免暴饮暴食、酗酒、过度吸烟,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慎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二.急性肠胃炎 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道的急性炎症,多因暴饮暴食或吃不洁食物所致。多见于夏秋季节。

病因

1.感染 如沙门氏菌属、葡萄球菌及病毒感染等 2中毒 由某些食物、药物、农药等中毒 3.暴饮暴食 如酗酒、过量饮食。

症状

发病迅速,表现为腹痛、腹泻和呕吐,可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上腹部和脐周疼痛。大便一般为黄色水样,粪中有粘液。如以上腹痛及呕吐为主,为急性胃炎;以腹痛、腹泻为主,为急肠炎;呕吐、腹痛及腹泻均很明显,为急性肠胃炎。

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清淡的流食。2.抗菌药物 如细菌感染,可给与黄连素或者土霉素。

3.缓解症状 脱水明显时,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

预防

1.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2.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酒。

战时卫勤及救护

定义:

战时救护,是在战场上对负伤人员实施的急救、隐蔽、集中和搬运措施的总称。主要依靠指战员的自救互救和卫生勤务人员的抢救进行。及时、准确地实施战时救护,对抢救伤员生命、避免再次负伤、防止伤情加重、减少阵亡和残废,具有重要意义。

战时救护的实施办法 1.2.3.4.寻找伤员 接近伤员 发现伤口 暴露伤口

5.隐蔽伤员

战时救护的基本要求

1.必须树立敌情意识、爱伤员观念和无菌观念。2.应根据当时敌情与伤情两者对伤员威胁的程度。3.急救要合乎要求,确保救护质量。

战时救护基本技术

1.止血2.包扎3.骨折及临时固定

1.止血 定义:

大量的战伤出血往往是导致休克或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救护过程中,必须迅速准确地进行止血,才能有效地抢救伤员。

出血的判断 1.出血的种类 2.确定出血部位 3.判断出血程度

止血方法

1.指压血法

根据动脉走行位置,在伤口近端处,用手指将动脉压在临近的骨面上而止血,亦可用无菌纱布直接压于伤口而止血.然后用止血带进行止血 2.止血带止血

战场救护中对出血伤员常用的止血方法.多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目前,我军装备的制式止血带主要是橡皮止血带.此外,也可用三角巾、绷带等物进行绞棒止血.2.包扎

定义

包扎在救护中应用十分广泛,有止血、保护、包扎伤口、防止感染以及固定敷料、夹板等作用.其中我们平时演习中卫生员使用的那种三角巾包扎也是应用范围最广的,简便迅速,易于掌握的一种方式.3.骨折与临时固定 定义

骨组织受到外力打击,部分或完全的被损坏时叫骨折.骨折是战场常见的损伤之一,在战时救护中骨折的固定占有重要地位.第一时间能否对骨折及时和正确处理,将影响伤员的愈合和伤肢的功能恢复.由于战伤骨折固定,均属于临时固定性质,因此,必须根据当时情况,灵活机动进行处理.骨折症状 1.疼痛

2.畸形和异常活动 3.骨摩擦音 4.功能障碍 5.肿胀 6.休克

骨折固定的原则和方法

1.凡是骨和关节损伤,均需在处理休克、预防感染的同时,进行早期固定.2.如有伤口和出血,应先止血,再包扎伤口,然后进行固定骨折

抗战时的青年军 篇7

青年远征军

1940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威逼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远东殖民地后方。英国决定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日,并于10月重新开放3个月前为讨好日本而关闭的滇缅公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要求中国派军入缅甸,协助英军保卫缅甸。1942年1月1日,中、英、美、苏等26国签署《联合宣言》,共同对轴心国作战。中、英、美经协商决定:1942年2月,由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3个军(分别由杜聿明、甘丽初、张轸率领)进入缅甸,协助英军对日作战;由美国提供作战物资并出动第十航空队,对中国远征军实施空中掩护。

从3月至8月,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惨败,退往印度、云南,10万大军只剩4万多人。

1942年底,退入印度的中国远征军经过美军训练和装备后,改编为驻印军。1943年卫立煌在云南重组中国远征军66万人,组成第二次远征军,击溃敌人,与驻印军会师。1943年,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出击缅北,大获全胜。

1944年夏,国民党政府发起了在全川征集志愿“驻印远征军”的号召。各县由接收壮丁的师管区部队,抽调出军官组成一个团编制,专门接收“驻印远征军”。资阳的集中地点在城隍庙,集中后的生活也是很清苦的。有一次,我去看一位同学,他正在舂米。他说,他们仅几人到团管区领黄谷回来,自己舂自己煮。时值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农村中略有点文化的青年,志愿应征者有之,也有因抽壮丁的形势逼迫而应征的。其时,黄添湾的乡长周光禄,因有弟兄4人,按2抽1、3抽2的抽壮丁法令,他家必须出两人当壮丁。于是周光禄就借此机会,在黄添湾的赶场天,披红放鞭炮,把其小弟送到资阳参加“驻印远征军”。时任重庆市长的贺耀祖夫妇,也亲送儿子上车参加远征军。整个征集工作,到1944年冬结束。

参加“驻印远征军”的青年,先后空运到了印度的加尔各答参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远征军”回国,除志愿继续留在部队的士兵外,都遣送回原籍。

青年军

1944年,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只有在中国仍保持着优势兵力,大举进攻。8月8日衡阳沦陷,第十军军长方先觉投敌(后回到了重庆);12月2日,贵州独山失守,震撼陪都重庆。半壁河山沦陷,四川各地都可看到“还我河山”“坚持抗战到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幅墙头标语。

蒋介石于11月号召“十万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同时颁布了对知识青年从军者的许多特殊优待条例。如:对在职人员留职留薪;在校学生保留原班学籍;家庭享受抗日军人家属优待等等。在社会上大造声势,报纸、标语大肆宣传鼓动,提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感人口号。各县由国民党县党部和三青团主持征集动员工作。一时之间,知识青年从军之事,轰动了全国。

重庆当时是国民政府所在地,搞得更是轰轰烈烈,对从军青年给予特别优厚的生活待遇。只凭“青年军”的符号,在社会上乘车船、进戏院免票,纪律松驰,放任自流。因为从军人员中成分复杂,有大学、中学的学生,也有文盲;有当过行伍部队营长的军官,也有老兵;有当过县长的官员,也有工厂的小工人;有士绅的纨衤夸子弟,也有江湖游民。这些人良莠不齐,集结一起,在重庆也闹了许多事,打架、砸戏院、嫖娼、赌博,横行一时,在社会上影响很坏。

从1945年1月起,各地征集的青年军开始送入军营。重庆市所征集的青年军,第一批送到铜梁二○一师的六○一团和六○二团,第二批送到綦江的二○二师后,于1945年2月底,征集工作结束。

在四川共组建了4个师,二○一师驻壁山、铜梁一线;二○二师驻綦江至石角镇、川黔公路沿线;二○三师驻泸州、隆昌一带;二○四师驻万县、梁山一线。这4个师都是按战略部署的:泸州属川滇边界,綦江属贵州边界,万县属川东大门,壁山属重庆后备地区。

其营房都是临时占据的当地原中小学校舍、寺庙、原驻军营房,还征用了一部分当地的士绅大院,也赶建了一些泥墙草盖的营房。还组织人力到当地山林地区砍伐树木,征调民间木工,做了床、桌、凳。各师保留少数老兵专做劳力工作,如马夫、火夫。征调民间木工,是通过当地县政府调集的,不付工资,只发给伙食米。

其军官都是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抽调出来的。训练总监是在“驻印远征军”中有过战功、获得过国际勋章的罗卓英。我只知道二○一师师长戴奇、二○二师师长罗泽闿。团、营、连长中也多是中央军校毕业的。班长也是由中央军校合川分校毕业的学员担任。还有些军官有较高学历,如六○五团副团长刘雪屏是复旦大学毕业的。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也曾在青年军中当过挂名连长。

青年军与其他部队有个显著不同的建制特点,就是建立了一套政治体制:师设政治部主任、团设督导员、连设指导员或干事。督导员以上的人,是由上级抽调来的;指导员一级,则是从1944年冬初的从军大学生中,抽调到重庆复兴关中央训练团,由蒋经国亲自主持训练后,分派到各师的。由于国民党军队中的军官都看不起那些指导员,公开宣称这些人是“卖狗皮膏药的”,所以他们在连队中所起的作用,不过就是搞点文化工作,如建立阅览室、教士兵唱唱歌和排排剧。

青年军师部有政工队,实际上就是一个京剧团,并不是搞政治工作的。团有特务排,专负责团部警卫;连有特务长,主管领发士兵的服装和连队伙食。这些与解放后所指的“政治工作”、“特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青年军入伍后的生活待遇也是很好的。兵役署在每个师所在地设有专门的粮秣供应站,其供给标准为:冬天,灰色棉军装1套,白布衬衣、短裤两套,白布棉被、床单、线毯,单人蚊帐、鞋袜齐备,还每人发了一双翻皮皮鞋;夏天,黄色军装、军便服各一套。吃的标准是:每个士兵每天26两白米(一般军队是24两糙米)、1两菜油、1两花生米、1两猪肉、1斤蔬菜(这里的两是按16进位计算的)。早饭是花生米、稀饭,午、晚都有两个带点肉的菜和不限量的白米干饭;星期六打牙祭,还有酒喝。士兵每月还可领到一点零用钱。

在编制上,也是很完整的。师辖3个团和炮兵营、工兵营;团辖3个营、1个迫炮连;营辖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武器也全是崭新的,于1945年2月,开始投入战斗训练。1945年夏,蒋介石曾分别到10个师检阅,重庆的报纸,都曾大肆宣扬。号称十万青年军组建的10个师,据其编制估计,一个师约有7000人左右,并不足10万。

青年军在入伍之初期,军纪也很坏。普通部队的士兵被社会上称为“丘八”,而对青年军则称为“丘九”。因为青年军在很多方面,都享受着特殊优待,所以也就助长了官兵的优越感,狂妄自大、目无法纪。

二○四师驻梁山的一个团,还发生过打死团长的事件。一个站岗的士兵,见一辆吉普车迎面冲来,问了一声:“干啥的?”尚未等车上人回答,就是一枪。团长说了句:“我是团长,你真混账!”就死了。这个士兵,后来在禁闭室里被关死了。

青年军入伍后,仅进行了6个多月的训练,日本就投降了。各师团原地待命,有的师团揣测有派往日本当占领军的可能,因此,在待命期间,组织士兵学英语。

1945年11月,军事委员会正式命令青年军各部,从1945年12月1日起至1946年5月30日止,实施6个月“预备军官训练”。从重庆整编下来的军官总队,抽调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校官,到各团担任战略战术、地形地物、军事制图等军事理论课程教官。由各团组织每个连担任一种兵器、或一个野外演习科目的大循环教学。师直属的山炮连,也到各团巡回演示。

军长刘安祺到过六○五团教练场地视察过。身边只有几名随从副官作笔记,事前没有通知,到现场看后,也没有讲什么就走了。刘安祺后来成为台湾军界首脑。

在整个训练期间,纪律都是很松驰的,每天除了训练时间外,可以逛街、游田野。星期天放假,还可以到外地游玩,个别士兵夜不归营,值星官也不追问。六○五团还有一士兵,星期天私拿雷管去炸鱼,被炸死。

其骄横之习气仍然严重,仅据我目睹的几件事,可见其一斑:驻三溪的六○四团一营长,为了要强占原三溪铁厂厂长所住的独院作营部,竟在独院四周架起重机枪威逼,厂长被逼迁到了山顶上。六○五团重机枪连,有一天打靶后回到营房,值星官(排长轮流)没有喊“解散”反而整队训话。一广东籍士兵拿出刺刀皮套,对准值星官排长的脸部打去,排长脸部顿起一条血痕。事后,该士兵被营部禁闭一个月。机枪一连有个排长,星期天在大山的一个水凼边,见一幼女在那里洗衣,竟前去调戏,被幼女之父打了两个耳光,并到连里告状,连里竟对这事置之不理。

1946年6月1日,全国青年军复员。

复员时,每个士兵发了一张由军事委员会颁发的印有“蒋中正”3字的《陆军预备军官适任证》,以及《复员证》、《通讯证》。《复员证》是蓝布壳,内容主要是青年军复员后应享受的各种优待条文。只记得其中有一条,凡复员青年军参加各种升学考试,只须50分就算及格(比一般少10分)。这个《复员证》以后也就成了复员青年军乘车坐船的免票通行证。《通讯证》是复员青年军回到各地后,若要建立“青年军联谊会”,以便互相通讯联络,后来很多县城都建有“青年军联谊会”。二○二师还印发了一本精装的全师官兵《通讯录》。每个士兵除睡的蚊帐、被盖、军毯、床单全可带走外,还发了一套斜纹布草绿色军服和大盘军帽、一套黑色斜纹的中山服。

复员安置分五项:留营、复学、复职、就业、就学,完全由志愿选择。

留营的人数很少。二○二师留营人员集中到石角镇,进行了一个月严格紧张地训练后,分在了原师各连当指导员。

复学、复职的,派军官护送,坐军用专车回原籍。以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人,又跑到南京找“预备干部管理局”,进行了重新安置。

就学的分两部分:凡上过高中的,统一分到重庆“青年大学补习班”,补习了约两个月,在报纸上公布了分配到全国各大学的名单;原是中小学生的,分到全国办的5所“青年中学”。重庆的“青年中学”设在歌乐山,只办了一学期就结束了。

就业的人,在全国专门开办了5所“青年职业训练班”,每两个师有个职训班。我只知道二○二师、二○四师的就业人员分到“万县职训班”;二○一师、二○三师的就业人员分到“泸州职训班”。

青年军复员后,在国防部下面特设“预备干部管理局”,由蒋经国任局长,专门管理青年军复员后的工作。如初期的“青大补习班”、“青年中学”、“青年职训班”都属“预干局”管。听说,在国民党上层内部,曾有人坚持反对这些庞大的经费开支,使蒋经国的全部计划无从实现。1947年夏天,“预备干部管理局”还在浙江的嘉兴举办了“青年军大学生夏令营”。这些人身穿军便服,在炎热的夏天,出门时肩上斜搭一床黄呢子军毯,盛气凌人,以天之骄子自居。

青年军复员后,在各地发生的闹事事件仍不少。

二○二师的就学、就业士兵复员后,集中到三溪夏令营度夏,等待入学,由原六○四团军官管理。二中队有一天早晨,饭不够吃,全体士兵起哄,把队长拉出来打得鼻青脸肿,事后也无人追究。

三溪复令营就业人员,在用军车送入校时,提出要发旅费。到綦江后,几百人下车不走,到各饭馆叫些高价菜吃了不给钱,然后强住各大小旅馆,把小小的綦江城搅得鸡犬不宁。驻河对岸的师部慌了手脚,晚上派了许多军官到各旅馆,逐一发了旅费,又向各饭馆打折付清欠款,才平息了事态。

回原籍青年军闹事的就更多了。回湖北原籍的青年,曾三三两两到南京“预备干部管理局”要求重新安置,这些人都获重新安排了就业。据《简阳文史资料》第三辑所载,原伪参议会秘书曾北姜所写的“青年军联谊会”一节中所述,简阳“青年军联谊会”设于“国民党县执委会”内,其中有几名以复员青年军自居者,成了党政界内帮派势力的打手。一次,这几名出风头的复员青年军,强逼参议会议长签字要优待谷,从茶馆追至县参议会。拍桌大闹,县参议会议长被迫签字盖章,每人发优待谷两石。他们还在城里聚众斗殴,挑起宗派势力械斗,令人侧目。

战时思想政治工作 篇8

满意度最大条件下的战时保障补给站选址问题研究

设施选址是装备保障系统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决策步骤.文章首先分析了现代战争中装备保障设施尤其是终端补给站选址问题对形成装备保障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以作战区域内所有作战单位的保障满意度最大为目标的.有限补给站选址优化模型,作战单位对选址方案的保障满意度是从所需的资源数量和保障反应及时性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的.之后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设计了模型的启发式求解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

作 者:王文峰 谭林 郭波 WANG Wen-feng TAN Lin GUO Bo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湖南,长沙,410073刊 名:运筹与管理 ISTIC PKU英文刊名: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年,卷(期):16(5)分类号:O224关键词:装备保障 选址-分配问题 部分覆盖 拉格朗日松弛

抗战时,谁帮了中国 篇9

国民政府:主动出击拉援助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同时,先后向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会议控诉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际社会支援中国,制裁日本,并成功促成苏、美、英三国在经济、军事上对中国进行援助,其他有关国家也在道义上对中华民族进行了声援与支持。

背靠苏联

在日本大规模入侵前,中国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国民政府也采取了“联苏制日”的重要外交战略。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立即将外交部长王宠惠和立法院院长孙科召集到庐山,要求他们对苏联展开外交行动,争取更多的武装援助,并与苏联缔结中苏互助条约。为此,孙科与王宠惠随即赶赴上海,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进行商谈,中苏于1937年8月2日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的签订,是苏联对中国人民的一次道义支持,对中国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38年至1939年间,苏联先后向国民政府提供了三笔援华易货贷款2.5亿美元,并派出数千名军事顾问和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来华,帮助中国训练军事技术人才和参与重大战役的组织工作。最为重要的是,苏联对中国薄弱的空军进行了军事援助。淞沪会战后,中国空军损失惨重,中国急需空军作战人员,1937年8月27日,国民政府向苏联政府提出了允许其飞行员以志愿身份加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要求。1937年11月,第一批苏联空军人员到达兰州;12月1日,苏联飞行员驾驶着23架战斗机和20架轰炸机抵达南京;1937年至1941年间,苏联也向国民政府提供各型飞机1200余架,派遣空军志愿人员2000多名。苏联空军志愿人员到达中国后与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激战,共击毁日机1049架,有200多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包括轰炸机群指挥员库里申科和歼击机机群指挥员拉赫曼诺夫等军官。

1945年8月9日,远东苏军对日发起了最后一战,以百万大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同时向盘踞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日军节节败退,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游说美国

积极争取美国的援助是整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外交活动的中心。1938年以后,国际局势朝着有利于国民政府的方向发展,为国民政府争取外援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938年9月,蒋介石任命在欧洲进行民间外交的胡适为驻美大使。胡适到任之时,美国朝野上下正弥漫着浓烈的孤立主义气氛,不愿为中国而卷入战争。为推动美国支持中国抗战,胡适四处演讲,宣传中国抗战的正义性、艰苦性,博得了美国人民的同情。

日军对中国的大举进攻,严重损害到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未来美日将在太平洋发生冲突。因此,罗斯福决心援助中国。但慑于国内的孤立主义倾向,罗斯福只好授意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研究可能的援华方案。

1938年7月,摩根索与美国驻法大使蒲立德在巴黎会见了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顾维钧借此时机游说美国贷款支援中国,中美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讨论,先后达成一系列协议共获得贷款1.7亿美元。此外,国民政府借美国国内讨论租借法案的有力时机,积极向美国展开外交工作,希望借机得到美国的大量经济援助。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四天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公开声明,美国将无条件及时地全面援助中国。1941年5月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中国为《租借法案》受援国,5月18日,第一批“租借”物资由纽约起运来华。但到1941年夏,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的援助非常有限。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向日本宣战的美国这才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援助额度。1942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无偿贷款,6月,根据《租借法案》,中美双方又签订《中美互助协定》。抗战期间,美国共向中国提供了16.2亿美元的租借物资。

“夫人外交”是蒋介石向美国“伸手”的一大特色。1943年2月17日,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宋美龄以中国“第一夫人”的身份访美并于次日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她以流利的英语、感人的语言,向美国国会议员和美国人民介绍了中国人民奋力抗战的艰苦历程。之后,宋美龄又到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讲,并参加了许多宴会和记者招待会,其足迹几乎遍及美国,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宋美龄的美国之行,唤起了美国朝野对中国的同情与更进一步的支持,提升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国民政府在积极争取美国经济援助的同时,在军事上也积极争取与美、英组建中、美、英三国军事同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初,美国倡议成立由蒋介石任最高统帅的盟军中国战区,并任命“中国通”史迪威中将为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官兼中国战区参谋长。

与英国开辟西南大通道

国民政府在积极求援美国的同时,也希望英国援助中国抗战。英国对国民政府的援助是从开通滇缅公路开始的。

1938年初,国民政府开始与英国争取开辟西南运输路线,英国政府很快同意了中国的请求。10月,日军进攻广东,香港的物资无法运抵后方,中国军队补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为此,国民政府加紧了补给线滇缅公路的建设,12月,该公路建成。1939年1月,英国政府信用贷款国民政府50万英镑,用于购买运输车辆。据统计,1940年6月,滇缅公路的输入量占中国方面当月输入量的16%。然而此时,德国法西斯已经席卷欧洲,英国被迫在7月中旬宣布关闭滇缅公路三个月。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了三国同盟协定。为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英方决定10月重开滇缅公路为中国军队运送补给,并向中国政府提供法币安定基金500万英镑。此外,英国还允许国民政府在印度开办飞机厂,为陈纳德的飞虎队提供补给、训练等。

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争外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外援的政策。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谈到争取国际援助的必要性时指出“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1939年1月,毛泽东在为《论持久战》英译本专门撰写的题为《抗战与外援的关系》的序言,指出“在伟大的抗战中,基本依靠中国的自立胜敌......但同时,需要外援的配合”。1941年6月,毛泽东又发表《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一文,指出共产党在外交上的任务就是“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

争取美援展形象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援助主要集中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同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友谊,同时也重视争取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援助。

中共主要通过进入苏区的西方进步记者向美国政府传递信息来争取美国的援助。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借此时机,毛泽东向斯诺表达了希望美国给予中共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援助的愿望。斯诺回国后,在美国多家杂志上发表了他在延安的见闻,并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美国人民正是通过此书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美国民间援华物资陆陆续续运到了延安。1937年史沫特莱、海伦·斯诺、维克托·基恩、厄尔利夫、福尔曼、毕生、杰菲和拉铁摩尔等美国新闻记者相继访问延安,并被延安和敌后抗日军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抗日业绩所感动。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呼吁美国政府给予中共援助。1938年,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美国学者米勒访问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回到美国,根据他们的所见所闻发表了一系列介绍敌后抗日根据地情况的文章,呼吁美国和中国结成联盟,共同抵御日本法西斯。1937年和1938年间,美国军人卡尔逊经美国政府批准,对华北、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做了两次探访,受到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重要领导人的约见。回国后,他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认为援助中共有助于战胜日本,并能与中共这个中国最生机勃勃的和最进步的政治组织结成友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为促进中国抗日、牵制太平洋战场的日军,开始主动地和中共接触。为争取美援,中共审时度势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周恩来就多次向美国官方人士表示,欢迎美国政府派代表访问延安和敌后解放区,希望美国通过实地考察,“使美军统帅部对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抗战、实行民主的政策,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力量,获得真实的了解”。

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作为美国官方的代表第一次访问延安。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毛泽东修改了《解放日报》欢迎美军观察组的社论,热情地加上了“战友们”的亲密称呼,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与美军观察组成员进行了会谈,向他们进一步说明中共的抗日主张、解放区战场的情况和中国战场的形势,明确表达了中共愿意与美国合作、取得美国援助的愿望。

美军观察组经过实地考察,对中国共产党军队以恶劣武器装备对日作战感到钦佩,纷纷要求将一部分援华军事物资分配给中国共产党军队。观察组成员包瑞德认为:只要给予中共军队一些简单的武器援助,就能大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给日军造成任何中国军队所未给予的大的杀伤,并建议中缅印战区司令部马上给予中共军队以援助。由于美国的对华政策主要是支持国民党抗日,中共并没有争取到美国的援助。但中国共产党通过争取美援的努力,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正面形象,并获得了外交上的经验。

来自国际友人的援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支持中国抗战,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除了前文说过的一大批外国新闻记者用笔报道中共的抗日斗争外,还有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美国黎巴嫩籍医生马海德等一批外国医务人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抗战,有些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中国的抗日队伍中,还活跃着朝鲜、日本和印度支那的抗日武装。金日成在中国东北组建的以朝鲜人为主体的游击队与在敌后根据地成立的“朝鲜义勇军”,以及胡志明领导的印度支那共产党,也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抗战中,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与日本进步人士,如鹿地亘和夫人池田幸子、绿川英子等对中国抗战表示了同情和支持;一些被俘的日军官兵经过教育,幡然悔悟,建立了“觉醒联盟”和“反战同盟”,投入反战行列,也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陈纳德与“飞虎队”

上一篇:农民教育培训方案范文下一篇:加盟店开业前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