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2024-05-18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共8篇)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篇1

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走上了富民强国的道路,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敏感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成功和危机同在的严峻考验,各种社会利益更为复杂,尤其是我国的企业经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形的漫长时期,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营造稳定局面,使企业职工按照企业制订的宏伟蓝图,同心同德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共同奋斗。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调动企业职工跟党走,健康、快速把企业发展壮大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现代化企业的不断发展,加强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如何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探讨并加以完善。

1、体现时代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的发展,企业职工对于企业领导集体的要求和期望、对于企业的发展、对于自身的经济收入以及福利待遇的要求和期望只能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的变化,通过不断的变革和创新,达到企业职工认可和接受的目的。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不但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建设的纲领,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指南。“三个代表”把群众工作落实在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上,体现在推动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归结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从内容和方法上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开展对于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

2、把握规律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践证明,每当企业面临着重大转折和发展决策时,往往是企业职工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我们应该总结经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认识企业发展的规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企业领导集体领导艺术的规律,只有把握企业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走出一条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找出新形势下作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有的放失的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

3、富于创造性。创新存在于广阔领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富于创新精神。几十年来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我们企业有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历史和许多优良传统,创新不是否认传统、苛责前贤,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三代领导集体创新的结晶,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实现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中国走进了新时代;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带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领导集体的光荣传统和作风,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更高的境界,把中国的经济推向全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在理念、体制、方法、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掌握主动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取决于领导集体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企业职工的深度和程度。只有深入到职工中去,才能听到职工的心声,才能了解职工的需求,才能把握职工的脉搏;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把企业的方针、决策和宏伟蓝图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宣传职工,化为职工的实践行动;只有和职工心贴心,打成一片,才能创造出职工和国家满意的经济效益。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掌握主动性的唯一方法。

5、注重示范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最有说服力的示范性。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就是指领导干部的示范性,在今天我们的企业仍需要党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有这样的示范性,做改革开放的领路人,当发展企业经济的带头人。

6、做到针对性。要做到针对性,首先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利民之事,多解利民之难。特别是对那些当前职工群众最关心、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着力解民之忧、帮民之困。要做到针对性,就要牢固树立职工利益无

小事的观念,深入到企业最困难的地方去,到企业职工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动不开的地方去,才能真正的了解企业职工在想什么、盼什么、反对什么,及时的解决企业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又有针对性的以多种渠道和形式把企业的发展规划、决策告诉企业职工,让企业职工及时了解企业集团领导的主张,调动起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监督作用,推动企业的经济效益健康发展。

7、注意灵活性。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很大成分是解决矛盾的工作,我们的责任是化解矛盾,求得稳定。企业领导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政策,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灵活性是做好职工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因人因事,灵活处置,是党历来强调的群众工作方法,尤其当前社会改革中触及的各种矛盾日趋复杂,更需掌握灵活性的工作技巧,以达到团结多数,求得稳定的目的,扫清企业经济建设道路上的阻力,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做大做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8、坚持原则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往往在要求上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行为上有过分与过激之举,一定要坚持按原则办事,不能感情用事。在做职工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事,也经常遇到有些职工的过分过激行为,这与企业的各级领导错误处置有密切联系,但同情不能代替政策,要以政策为准绳,合理的又能马上解决的就立即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讲明原因,做好工作。不能因为职工有过激行为而针锋相对,也不应为此而该解决的合理问题不予解决。坚持原则性,深入浅出的说理,疏导情绪、化解矛盾,防止偏面性,是做好职工工作维护绝大多数职

工根本利益的重要前提。

9、讲究实效性。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就是求企业职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企业职工根本利益之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的需求做为第一责任,千方百计的为企业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企业职工“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做为衡量企业领导集体求真务实的第一尺度,只要企业领导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关心职工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去,为职工每送一份温暖,职工就会对企业领导增加一份信任,为职工每尽一份责任,就是为企业领导集体多增一份光彩。讲究实效性,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经济建设、经济效益、企业发展的开路先锋;是企业经济发展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是企业领导集体能力的体现,是群众观念、群众意识强弱的表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企业只要做好思想工作,干群关系密切,企业的经济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干群关系受到损害,企业的发展就遭到失败和挫折。因此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企业职工的工作,是企业经济建设、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传家宝。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篇2

情感感召规律就是通过感情投资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情感的,情感是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其表现形式可以归纳为最基本的两类:肯定情感和否定情感。情感感召规律就是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情感感化,使其由否定情感向肯定情感转化,从而产生认同感和支持感。在人的情感中,人心是起决定作用的,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毛泽东同志说过:“欲得天者,先得天下之心。”人心是一种资本,企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是对人心的经营,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学会去经营人心,学会用“心”换取“心”,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第一,以德服人。

《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行为效力是无穷的。要求员工不迟到,不早退,你却迟到早退;员工在车间挥汗如雨,你却穿着西装革履在那里指手画脚;要求员工穿戴整齐,你却坦胸赤脚;要求员工文明礼貌,你却满口脏话,随地吐痰;要求员工坦荡胸怀,你却虚伪狡诈。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怎么会信服你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号召力、宣传力、影响力,要使员工从内心敬佩你,必须有良好的品德,要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有表里如一的言行,要有宽阔的胸怀,严谨的作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要与员工打成一片,同甘共苦,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在遇到个人利益和职工利益,集体利益的冲突时,首先做到以身作则。只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员工中才有威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才有感召力与说服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第二,以宽容人。

孔子曰:“宽则得众。”由于员工的年龄、文化、经历、兴趣、爱好等不同,员工的观点、看法、主张也就不同,其行为方式也就不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理解对方、谅解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将心比心,决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对方。即使在员工的行为不符合企业规定时简单地大加训斥,也只能伤害员工的感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切实注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凭主观臆断去看人看事,而是要时刻换位思考,以客观地了解对方和真诚的尊重对方为出发点,来考虑和处理员工的思想和实际问题。还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评价每个员工,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诚信待人。

诚信是中国人做人的基本原则。孟子曰:“人天生存诚。”苏轼说:“天不容伪”。人与人进行交往时,诚实是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己诚心诚意,别人才能诚心诚意待你,才能与你推心置腹。企业思想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真诚使员工产生亲近感与仰慕心理,产生心灵的共鸣与感情的共振,从而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

第四,以情感人。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情理交融,情在理之先,说理之前先打动对的感情,用情去感化对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企业员工正确处理企业各种利益的关系,既向员工讲道理,又为员工办实事,随时倾听员工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愿望,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员工付出感情,员工生病了,及时去探望,员工家里出现了困境及时帮助解决,员工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帮助其克服,员工之间出现了矛盾帮助化解等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在感情上接近员工,用实际行动去温暖员工。在这样一种温暖友好的气氛中,员工怎能不与你心心相印?

二、理解和运用情感感召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得还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第一,要重视把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把“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忠于企业、服从管理”的行为规范和“劳动付出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劳动报酬”的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规范其工作行为。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要和企业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

通过对不同层次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嘉奖方式,形成企业的追先赶优的氛围,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即要运用因人适宜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及现阶段人们思想的新特点,企业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做到:

第一, 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克服官僚主义与等级观念,要以平等的姿态、民主的方法去说服引导企业员工,充分尊重员工的独立自主选择权。

第二,要了解员工的心理,了解处于不同经济地位、享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员工在想些什么,企业内部各层次的员工和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管理人员等有哪些思想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科学的预测性,要及时关注、掌握人们思想变化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时刻把握企业内部职工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第三,要跟上时代的要求,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在内容与方法上不断创新,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千人一面,老调重弹。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基本规律;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3-0130-06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是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中所呈现出来的走向、所显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形势及其显现出来的趋向走势。“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变思想政治工作自身,以日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及其沿着这一状态运行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论域的一个方面,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必须要研究的内容。“为了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在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中,其所呈现的规律。有基本规律和一般规律之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起根本作用,决定其本质和根本方面的规律,所以,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基本规律。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基本规律。由于这一规律突出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所以,我们把这一规律简称为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适应性发展规律。

一、适应性发展规律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之所以呈现出适应性发展规律,是前沿发展的必然,其原因是:

1.适应性发展规律具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要素

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具有“联系”、“所与”、“事物”、“条件”这些要素。而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则具有这些要素。在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中,“适应”是“联系”要素,它把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相关事物联系起来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是“事物”要素,因为它们都是一种客观实在,是社会性事物;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是“所与”要素,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是该规律所给予的,是该规律所给予之事;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的“发展”,是“条件”要素,因为如果没有思想政工作的“发展”作为“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就失去了制约它存在的因素,它是否发展就失去了基准,没有衡量的参照物了。该规律也就形成不了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规律,正是靠特定的联结方式把这些要素联结起来了,从而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基本规律。

2.适应性发展规律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深层本质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内在的最本质的联系。我们要确定所认识的对象性事物是不是前沿发展的基本规律,就要分析所认识的对象性事物是否反映和体现了前沿发展最本质的东西。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自我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初级本质,前沿适应性的自我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二级本质。而适应性发展规律,则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深层本质联系。

为什么说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规律体现和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深层本质联系呢?

(1)适应性发展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在存在价值上的联系。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有没有存在价值,关键是看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能不能满足和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要。而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适应性发展规律,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要在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也只有在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发展。可见,适应性发展规律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之间的价值联系。

(2)适应性发展规律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在服务性发展上的联系。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和上层建筑其他部分一道共同地为经济基础服务,只不过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思想道德、在建设社会和谐思想关系方面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罢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适应性发展规律。正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要在为社会和社会成员服务的性质上的发展,在服务性发展上把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联系起来了。

(3)适应性发展规律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在发展上的联系。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本质是发展的动态和动态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本质是适应性的自我发展。而在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既包含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最根本的性质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发展动态和动态的发展,也包含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是要在适应中实现自我发展。可见适应性发展规律既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本质,又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本质,在发展上把思想政治工作前沿与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了。

由于价值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关系上具有整体性,服务性发展在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第一要义,所以,适应性发展规律反映和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深层本质联系。

3.适应性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内在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为什么呢?

(1)适应性发展规律中的适应与被适应关系是一种内在联系。在适应性发展规律中的适应与被适应关系,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和非前沿两部分,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包括对思想政治工作非前沿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整体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与非前沿发展之间关系发展等的适应,这种适应与被适应关系,实际上是思想政治工作内部上述诸方面之间的联系。

(2)适应性发展规律中的动力生成关系是一

种内在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是要拥有一定动力的。而这种动力的生成来自于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内在矛盾运动,来自于社会需要,来自于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自组织力等。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内在矛盾运动、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自组织力,无疑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内在关系,而社会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各要素,特别是前沿的根本要素直接伸向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内在关系。可见,适应性发展规律中的动力生成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

二、适应性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而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

1.适应发展的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首先要适应其发展的方向。因为发展的方向,不仅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位,而且关系到事物发展的走向,同时影响到事物发展的最终指向。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方向,其主要内容是:

(1)发展方位的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是处在一定的方位,即一定的方向位置上的。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方向。首先是在发展的方位上适应,看看思想政治工作处在时代坐标的哪个点位上,在国际社会坐标的哪个点位上,在地区坐标的哪个点位上,在社会事业坐标的哪个点位上,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用其方位来框定自己发展的方位。

(2)发展走向的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都会呈现出一定的走向,即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一定的走势,一定的线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必须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走向来确定自己发展的线路和走势。

(3)发展指向的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都有自己的指向,即发展最终所指向的对象。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必须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指向来断定自己发展的最终指向。

如果对一个事物发展的方位明确了,发展的线路即走势清楚了,发展的最终指向明了了,那么,该事物发展的方向也就确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方向,正是从发展的方位、走势、指向上来予以适应。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方向,除用其发展方向来框定自己发展的方位、确定自己发展的走向、断定自己发展的最终指向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以适应:

(1)价值取向上的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朝什么方向发展才有价值和有多大价值等类似问题,在前沿发展中,是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加以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方向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上的适应,是指要确认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朝什么方向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社会思想关系和谐的需求,以对此需求的满足作为前沿发展的价值标准,以对此需求的最大限度满足作为前沿发展最大价值的指向。

(2)学科发展方向把握上的适应。一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发展方向,它是学科内在矛盾运动轨迹所呈现出来的走向。如何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发展方向呢?我们可以从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方向的适应上来加以把握。这种把握,就是以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方向的要求作为期望状态,即作为标准,去衡量前沿在研究对象上的研究现状,把由此而产生的偏差作为学科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方向,就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学科发展方向上予以适应。

2.适应发展的性质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在适应其发展方向的同时,还要适应其发展的性质。只有在发展性质上与思想政治工作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才能抓住根本。才能真正地带动非前沿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才能引领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的发展,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为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的培养、社会思想关系的和谐服务。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没有对思想政治工作在发展性质上的适应,其发展就无从谈起。

由于事物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事物发展呈现出或由低级到高级的层次性发展,或从简单到复杂的程度性发展,或经旧质到新质的质变性发展,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性质,主要是指:

(1)适应自然属性的发展。这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必须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所处的现实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相适应。

(2)适应社会属性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属性,是指它以什么社会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属于哪个阶级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属性的发展,是指适应其指导思想的发展,适应其所服务的阶级需要的发展,适应其所服务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适应各种体制改革的要求等。

(3)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更新。这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与思想政治工作自我更新的程度、范围、层次、强度等方面相适应。

(4)适应系统质的发展。事物的性质可以区分为自然质和系统质。自然质,是指事物本身的质;系统质,是指由事物所在系统所规定的质。前沿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更新,就是指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自然质的发展。而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系统质的发展,就是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所在系统,例如所处的思想上层建筑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乃至社会系统对思想政治工作质的新规定、新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性质,除在内容上要做到上述几个方面的适应外,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准确把握事物的性质。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性质,首先要正确认识其发展是什么性质,只有正确确定了其发展的性质,才谈得上对其发展性质的适应。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的基本矛盾决定的,我们应当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基本矛盾来确定其发展的性质。当然事物的结构,即事物的联结方式也决定事物的性质,它是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事物的基本矛盾与事物的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

(2)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要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性质的变化而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着力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及其相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在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过程中,也就与其发展的性质相适应了,前沿本身也就发展了。

3.适应发展的状态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还包括对其发展状态的适应。因为任何事物总是处于一定状态之中的事物,事物本是在过程中得到表现的,而事物的过程是通过事物的

一系列状态来显现的。不能把握事物的状态就很难把握事物的过程,不能把握事物的过程就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前沿适应性发展规律的内容还包括适应发展的状态。

状态是指事物实体的状况和态势,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体状态和事情状态,即物态和事态,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状态也是既有物态,也有事态,主要指事态。但是,不管物态、事态,都有量、质、个性、优势、熵流、结构等,所以,事物状态包括量态、质态、结构态、个性态、优势态、熵流态等。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状态,主要是指:

(1)适应发展的量态。这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与思想政治工作量的发展状况和态势相适应,即与其在量的标准和限度发展上相适应。

(2)适应发展的质态。这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与思想政治工作质的发展状况和态势相适应,即与其在质上的水准和层次发展上相适应。

(3)适应发展的结构态。这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结构的发展状态相适应,即与其在结构的有机程度发展上相适应。

(4)适应发展的个性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应当说,事物的个性,是事物深层的质的表现。思想政治工作也有自己的个性,思想政治工作个性发展的状态,就是它的个性鲜明程度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状态相适应,也要与其在个性鲜明程度的发展上相适应。

(5)适应发展的优势态。事物的优势,是指事物的出色状态和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出色状态和特色。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优势态,是指前沿发展要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出色状态和特色相适应,即与其在优势明显程度的发展上相适应。

(6)适应发展的熵流态。熵,是指系统无序的量度。熵增加就意味着系统的无序程度增大。要使系统的有序程度提高,系统就要加强与外界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从外界吸收物质、信息、能量以抵消系统内熵,这种从外界吸收的物质、信息、能量就是负熵流。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熵流态,是指前沿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信息的吸收量和消化量相适应,即与其在信息开放性的发展上相适应。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状态,除了上述方面之外,还要求:

(1)适应发展状态的“关节点”。事物的发展变化达到特定的状态,其性质和形态就会发生变化。这个特定的状态就是“关节点”。例如,量的发展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结构的局部的发展状态有可能带来全局性的变化;结构的整体发展变化可能带来性质的变化等。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状态的适应,也要从“关节点”上相适应。

(2)适应发展的态势。这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在发展状态的形势上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相适应。适应性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要从更大、更远的方位和角度上与思想政治工作相适应。

(3)从积累优势上适应,以取得大的发展。前沿积累的优势越大,其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水准就越高,向前发展就越快。

(4)着手于量上适应,着眼于质上的发展。前沿发展着眼于量上适应,等于为质的发展积蓄力量,创造条件,为质的发展集中力量,最终实现质的发展。

4.适应发展的关系

适应性规律上述内容的要求,都会导致对适应发展的关系方面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上述适应,也需要导致从发展的关系上相适应。因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关系中生成的,也是在关系中存在的,更是在关系中显示自己的,同样,也是在关系中发展自己的。

由于任何事物都会发生内部关系、外部关系和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所以,关系发展也表现在内部关系发展、外部关系发展和内部与外部之间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发展,当然要适应这几个方面关系的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适应在这几个关系中都共同存在着的关系发展的诸方面。它主要是指:

(1)适应空间位置关系的发展。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空间关系,即各自是否处在该处的位置上。空间关系发展,就是它们逐步接近各自的位置,比较到位。前沿发展适应空间位置发展。就是前沿各要素和前沿与其他事物在位置上要到位,要各处其位,各安其位。

(2)适应时间序列关系的发展。事物的各要素和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在时间上存在着一个先后的顺序关系和时间持续关系。时间序列关系的发展,就是事物各要素和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在时间的出现上,既遵循先后的顺序,又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同时还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时间序列关系的发展,就是在这些方面予以适应。

(3)适应系统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处于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之中,思想政治工作处于思想上层建筑系统之中,思想上层建筑处于上层建筑系统之中,上层建筑处于社会系统之中,可见,它们都处于系统关系之中。系统关系发展,就是系统的整体性更明显了,层次性更合理了,开放性更深化了,自组织性更强了等。这里,整体性中存在着协同关系、相干关系:在层次性中有等级序列关系;在开放性中有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关系;在自组织性中有着不断调整的自我调整关系,逐渐走向有序的有序化关系,自组织过程与外力推动之间的关系等。前沿发展对系统关系的发展的适应,也就是从这些方面加以适应。

前沿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关系的适应,除了上述内容的要求之外,还要求:

(1)前沿通过关系调整来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发展。上述各个方面关系的发展,都将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发生变化,使其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产生相应变化。前沿应当根据上述发展了的关系来调整自己的内部关系、外部关系和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以主动适应其关系的发展。为此,前沿发展中要关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关系与自己现有的诸多关系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其发展了的关系对自己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调整关系才能与其相适应,以发展自己等。

(2)前沿发展要放到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了的关系网中来考虑。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关系网中的前沿发展。前沿的发展只有放到发展了的关系网中来考虑,才能实现。为此,在考虑前沿发展时,一是要考虑已经发展了的关系网与前沿发展有什么关联;二是要认识前沿在发展的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三是要认清发展了的关系网结点对前沿发展产生的竞争性和协同性的具体表现等。前沿发展要根据这些来采取适应的措施。

三、适应性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我们揭示前沿发展规律,目的是要根据规律

的要求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前沿。为此,我们还需要认识该规律的总的基本要求。

1.前沿要在适应中实现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在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实现发展,之所以是适应性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因为前沿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适应,就不能走向发展。其具体原因是:第一,只有与其相适应,才能在发展的关系中为自己铺就发展的前景;第二,只有与其相适应,才能获取发展的需求,从而产生发展的动力;第三,只有与其相适应,前沿才能从中得到发展的条件,才能把发展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前沿在适应中实现发展的要求主要是:

(1)在适应中把握发展的动力。前沿适应性发展规律要求前沿在适应中实现发展,首先是要求在适应中把握发展的动力。前沿要在适应中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需求,看到前沿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需要中的地位和功能;要在适应中看到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从中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价值,从而看到前沿发展的价值。

(2)在适应中把握发展的条件。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在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中,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给前沿发展带来的机遇,所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所营造的发展环境,所造就的发展舞台,所蕴含的激励发展的各种挑战等。

(3)在适应中把握发展的前景。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在适应性发展中,要清楚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自己的发展任务,展望自己的发展趋势等。

2.前沿要在发展中实现适应

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要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只有在发展自己中才能实现适应。因为不发展自己,就不能去适应已经发展了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发展了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发展,前沿只有不断发展自己,才能不断地与其相适应;因为适应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以实现自己所处的系统的发展,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真正达到适应的目的:因为我们讲的适应是积极的主动的适应,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适应,在发展中实现适应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适应。

适应性发展规律对前沿在发展中实现适应的要求主要是:

(1)以发展实现适应的目的。前沿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求得自己和所处的系统的发展。我们讲的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不是单纯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是不断适应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适应。以发展实现适应的目的,就要把适应的目的指向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指向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不断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发展,以前沿发展求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以前沿不断发展求思想政治不断发展,以前沿持续发展求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发展等。

(2)以发展实现适应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前沿要在发展中实现适应,还要以发展实现适应的过程。因为前沿发展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过程,不是被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所裹挟的,而是发展的互动过程:不是被动发展的过程,而是主动发展的过程;不是仅对现状的适应过程,而是对未来期望的追求过程;不是对现有事物的维持过程,而是对将来事物的创造过程。为此,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过程,应当是一种与思想政治工作互动发展的适应过程,是一种对未来执着追求的适应过程,是一种不断打破现状进行创造的适应过程,是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3)以发展实现适应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基本规律要求在发展中实现适应,还要求以发展实现适应的结果。这种结果,不仅是实现了适应的目的,即达到了适应目的的指向物,而且还实现了适应的发展。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前沿发展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适应,包括对思想政治工作以创新求发展的适应,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适应本身也要发展。为此,适应性发展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前沿的适应,是一种破除现状的适应,是一种自我否定的适应,是一种自我革命的适应,是一种超越自我的适应,一句话是适应本身得到了发展的适应。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共) 篇4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普通规律一样有着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的划分提法各不相同,其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规律的研究已比较全面,具体可概括为适应超越率、双向互动率、要素协同率和人格塑造率.学术界对于基本规律的研究还不成熟,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应包括社会制约和心理制约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它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关于这一规律,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表述,本书试作如下表述: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要求以及品德状况,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以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不断解决其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品德规范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其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提高到新水平。

这一规律可以简述为: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又要超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现状,体现社会思想品德要求。我们可将其称为“适应超越规律”。由于这一规律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趋势,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适应超越规律是适应与超越的辩证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显然要受到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的制约,因而教育内容、方法等应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教育影响才能真正作用于受教育者,促进其思想品德逐渐升华。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脱离实际,起不到它应起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提高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的职能,因而教育要求又应有一定的超越性,应指明受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长远发展的需要,推动其思想品德朝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由此可见,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不断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许多具体矛盾,因此也就存在着许多具体规律。

本书各章所论述的问题,都是某一层次,某一侧面的规律性的问题,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集中表现。这里仅就几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具体规律作一些阐述。

(1)双向互动规律。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一方面,教育者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表达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积极性的激发者,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而是发挥着主体作用。受教育者是能动地践行思想品德规范并影响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没有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教育者所传导的教育要求就不可能为受教育者所真正认识和接受,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没有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没有教育者对受教育者 思想品德的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就不可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内化外化规律。即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内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和外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也就没有外化;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两者又相互渗透。内化中有外化,认识离不开实践,受教育者新的思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和品德意志形成和巩固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践行新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过程;外化中也有内化,行为实 践受认识、情感的指导和支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是其思想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综合作用的结果。

(3)协调控制规律。即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过程,这是由它的社会性决定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受到教育主体的各种自觉影响,而且同时受到教育环境的各种自发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协调各种自觉影响和自发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立体的过程,是各种自觉影响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党、团组织、学校、家庭等多种教育主体。各种不同的教育主体都会自觉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由于各种教育主体在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他们对受教育者施加的自觉影响也会出现差异,有时甚至会出现对立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体的教育影响进行自觉地协调,以使他们向同一方向发展,形成正合力。

高考政治命题规律与题材分析 篇5

如表所示,六年来全国I卷政治试题所选材料侧重反映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其中,2015年和2016年全国文综I卷政治试题重大时事选材已超73%。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思想政治,一定要关注国家大事。同时,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把培养高考答题能力寓于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2.高考试题设问,皆属探索因果联系。

通过分析高考政治常用的“设问词”,可以发现,历年的全国文综I卷高考政治命题设问实质是探索因果联系,今年也不例外。政治试题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命题“探索因果联系”的设问实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试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原因求结果,一类是已知结果寻原因。审题时,首先要区分是已知原因还是已知结果,这是正确审题和写作答案的前提。因此,备考复习中要加强对考生探讨因果联系能力的训练,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举措。

3.考题设问关注细节,考点知识分布全面。

分析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我们发现“设问”都是要求用一个细节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即设问关注细节。如果将每年政治考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列出细目,进行比对,就会发现每年的全国文综I卷政治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几乎是匀称的、全面的,即知识分布全面,今年的试题更凸显了这一点。这启示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夯实“成体系“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这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对知识点的细化,加强对小切口设问试题的训练力度,以提高有效得分能力。

4.答案就在材料里,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表述。

六年来,非选择题的答案字数在500字左右,答案用语简明扼要,基本没有课本原话。答案就在材料里,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表述。如果考生答题字数太多可能不得要领,肯定会影响整体答题时间。答案基本没有课本原话,这不是命题人不了解课本或轻视课本的缘故,而是命题人在不断地通过高考答案告诉师生,不要死记硬背课本原话,学习思想政治重在理解和运用,学以致用是根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分析因果联系的能力是核心素养。

5.试题主题鲜明,体现核心价值。

2015年政治考题呈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生活部分即12、13、14、15和38(2)题是紧紧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命题的;政治生活部分即17、18、19、38(1)题是紧紧围绕“国家机关依法办事”进行命题的;20、39(1)题是紧紧围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命题的;16、21、22、23、39(2)(3)题是紧紧围绕“物质决定意识”进行命题的。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经济表现,国家机关依法办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表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表现,物质决定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这种命题规划,是不常见的。这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关注国家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并对此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全面的分析和综合。

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命题工作的目标和原则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看齐意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点四面”的考查。“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命题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新,确保平稳过渡。2016年思想政治考题以“创新”为核心,以传播正能量为主攻方向,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考题的整体性十分明显。12、13、14、15、18、19、23题体现创新精神,13、16、17、18题体现依法治国,17、20、21、22体现核心价值,19题考查了传统文化,38、39体现了“一点四面”。与当初教育部公布的命题目标和原则相对照,2016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Ι卷,实现了目标,落实了原则要求,质量稳定。其中质量最好的题当属非选择39题,回归了思想政治的本质功能,考出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优势,传播了正能量,显示了命题的大方向。

6.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连续两年未出现所谓的“开放型”政治试题。

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政治生态规律 篇6

一、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定位规律

民主政治体系及其各要素各安其位,发挥自身的位置功能,通过各自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结构和功能优化,就会促进民主政治体系整合为有机整体,进而成为民主政治体系发展的动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要实现其自身发展,就必须把握好民主政治生态定位规律。

(一)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摆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位置

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争取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人民民主制度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以建立民主政治制度为己任,始终不渝地为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而奋斗。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广大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卓有成效地对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不断丰富民主政治形式,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实现广大人民利益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这样就必然要求一个既能够集中体现人民群众意愿,又能团结、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政治核心。在当代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能担当这一重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民主政治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且创造性地实现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科学的统一,制定并实施了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愿望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国家各项政策和法律制度就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就不会得以实现。

必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要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求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切实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领导人民严格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必须把民主政治建设的生态定位放在服务社会发展上

社会环境是民主政治体系运作的生态源。任何生态体系,都离不开其赖以产生的源头。在自然-社会生态关系中,自然生态乃是社会生态赖以产生的源泉,社会生态以自然生态为根基,没有自然生态的依托和奉献,社会生态就无以存在。同样,社会环境也是民主政治体系运作的生态源,社会生态就是民主政治生态的基础和氛围。民主政治体系绝不能跳出社会环境、脱离社会体系的制约。没有社会体系的规约,民主政治体系的生长就会漫无节制。民主政治体系寓于社会环境之中,同时民主政治体系也不可能拒绝社会环境的滋养。没有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入,民主政治体系的运转就失去动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实际,任何政治文明、政治形式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服务社会发展是民主政治建设唯一合法性前提。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与之相适应。民主政治也是如此,它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不断向前发展。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政治与社会关系中,国家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强权专制政治使社会处于弱势状态,这种反生态的关系状态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社会民主运动的展开为前提,国家与社会有了明确的界分,民主政治体系与社会体系发展处于均衡状态,二者各自独立又相互合作,形成和谐相生的生态体系。而今,民主政治正向着更为高级和完美的、以社会为主体的生态和谐阶段发展,社会将处于主体性的强势地位,民主政治的社会工具性更加强烈,由社会领导者向社会服务者转变,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将成为民主政治体系的最大目标和政治合法性的唯一前提。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实际遵循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即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从中国民主建设的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主题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多元需求,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非常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在20世纪50年代,党的八大就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这一需要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迅速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并写进我国新宪法,用更加明确的表述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确定出来。

(三)必须把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及权利尊严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终极目标

人的自由与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是检验民主政治合法性的试金石。当代英国政治学家戴维·赫尔德认为,民主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政治合法性的基本标准[3](p.324)。民主政治,是当代世界主权国家诸种政治治理形式中最为先进的政治实践形式。在政治生态理论看来,民主政治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民主、权力具有无限膨胀的本性,因而不能离开对它的制约。政治生态理论认为,民主政治应当是以人类自由为价值追求的“有限民主政治”,即把民主、权力限定在人们——无论是民主多数还是民主少数均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不能超过的边界,就是人的自由与权利。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它对人的自由与权利的制度保障,一旦失去对人的自由与权利的制度保障,民主政治就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合法性基础。

切实保障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当家做主的地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个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主权真正在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国家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受宪法保障,集中体现在国家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接受其监督。也体现在人民有权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经济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

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扩大人民对权利的享有和对于权利自由的保障。要通过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1](p.26)。要使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要加强党的执政制度法制化建设,加强人权保障法制体系建设,扩大和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公民相关权利的法制保障,进而推动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现科学发展。

二、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平衡规律

民主政治体系生态平衡表现为民主政治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以及民主政治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在结构上有机关联和互动,在信息和能量输入与输出上处于均衡、平稳与开放的状态。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遵循政治生态平衡规律。

(一)必须坚持发展党内民主、促进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对人民民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的重要前提。而要发展人民民主,首先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从党的地位看,党处于国家政治体系的核心,不少党员处在国家各级领导岗位上,这种情况决定了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必将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产生制约并发挥主导作用。从党的任务看,党的中心工作也是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党内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能够按照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序进行,国家法律和各项具体政策的制定也就有了可靠的民主保障。

党内民主必然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并影响人民民主不断实现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都是全社会的表率。这种领导核心地位和模范表率作用,决定了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内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对国家和社会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和民主作风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党内民主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程度。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内在要求。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促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经过新时期的实践探索,我们党明确提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4](p.236),并以之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为了推动人民民主,通过对党的章程进行多次修订和一大批党内民主法规的先后颁行,初步确立了党内民主的制度框架。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在民主实践中很多新的创造和经验也为党内民主提供了源泉和很好的启示,正是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促进中,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二)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归根结底决定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政治也对经济基础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民主政治的扩大,进而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其次,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民主经济,它要求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以价格为基础。市场经济还具有经营者的主体性、平等竞争、自由协约等特征,客观上为政治民主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经济制度基础和思想观念基础。因此,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才能使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主要表现为社会的传统文化及其政治价值导向、当前社会文化意识主流、当前社会文化发展趋向、民众的文化素养及其政治意识等。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消极影响较为严重;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已成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西方文化的渗入,需要去伪存真,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文化对于民主政治建设起到引领、指导以及深刻的影响作用,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民主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体系存在于社会与自然的大环境中,与其生存环境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排斥。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自然界就会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源源不断的滋润和供养。当人们无视自然界的生态化存在和主体性要求,破坏自然界生存规律的时候,自然界就会通过其惩罚性的反生态手段报复人类,给人类以警示和教训。如果人类有关与自然相处的民主政治活动(包括民主决策等)符合生态建设规律,就有利于人类自身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否则,在破坏自然生态的同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三)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

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由民主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民主政治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是约束、指导人们政治行为的政治制度。离开了制度,民主将失去自身应有的政治价值。民主制度就是以法律为支撑的政治制度体系。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p.168)要使社会主义民主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普遍约束力和相对稳定性,得到法律的保障而不受任何侵犯。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要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使民主法律化、制度化,获得其国家意志的属性,具有任何人不可侵犯的尊严和权威,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等破坏民主的现象[6]。在立法方面,要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司法方面,要保持司法机关应有的独立性,切实保证其独立行使权力,不受外力干涉。同时要在全体人民中反复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使每个公民知法守法,同违法和犯罪行为进行斗争。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础和内容,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只有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赢得了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也只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制定出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法律,并保证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只有人民认为是合法的规范,才能把它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并自觉地遵守和执行,法律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同时,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又有赖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同这种地位相适应的各项权利,行使这些权利应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制裁侵犯人民民主权利行为的方式和途径,都需要通过法律来确认和规定,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三、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渐进规律

政治生态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具有不同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民主政治体系由低到高的发展,要遵循渐进规律,梯次发展,有序推进,分步实施。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也要遵循政治生态渐进规律。

(一)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民主政治建设应梯次发展。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般是先通过量的积累,然后才能发展到质的变化,其中量的积累过程就是一个梯次发展的过程,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如此。一方面,民主政治的自身发展和完善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民主政治理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民主政治形式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民主政治制度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矫正,这就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梯次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对于民主政治的接受也要经过一个从发现到认识到运用的过程,而且不同的人群对民主政治的认识水平、要求程度和参与能力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过程和差异决定了民主政治建设必然要梯次渐进地向前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地缘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尽管享受大开发政策,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城市由于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社会保障比较完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而农村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整体经济状况与城市差距较大,一些老、少、边地区依然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另外,不同职业和不同行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不同劳动性质的群体,经济差别也很大。不同经济基础必然要求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与之相适应。这也是民主政治梯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识文化素养差异较大要求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化教育体系。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主体资源。但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受教育水平存在差距,人们的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差距也很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客观上形成了层次性。这也要求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一层一层地梯次向前发展。

人口结构的复杂性要求民主政治建设梯次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这种人口数量因素制约着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决定了我国目前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是基层民主政治。民主的较高形式是直接民主政治,但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直接民主政治,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另外,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信仰,势必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必须允许不同形式、不同进度地发展民主政治。

(二)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有领导、有组织地推进。在当代中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让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单靠个人自发产生民主意识、自觉形成民主行为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全体人民组织起来形成强有力的人民民主政权,才能使民主成为一种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7](p.79)。因此,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坚持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在当代中国,领导人民享有民主政治权利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建立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使国家的民主政治生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合理协调不同利益关系,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形成最广大人民的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

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二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原则。共产党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活动准则,通过对国家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相统一的原则。四是保障公民权利原则。我国的民主制度不仅要求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要求国家切实保障公民在各方面的权利。五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国家立法机关充分发挥和行使其立法职能与执法监督职能,不仅要建构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而且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按照程序规范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是一种理性、文明、有序的活动过程,其运行必须以法定的、可遵循的程序和时序为依据。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实现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如何用好自身手中的权力,必须通过相应的民主程序来加以规范。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同时包括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施和运行,这些都要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得以进行。民主政治建设还涉及各种政治资源的配置、各种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各种政治规范的形成等,都要通过法定程序有效进行[8]。民主政治建设如果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就一定出现无序和混乱,最终必然偏离正确的方向。

(三)必须坚持民主政治建设分步实施

民主政治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当代中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必然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民主建设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的渐进过程。当代中国是在经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社会基础上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尽管民主自由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但封建意识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还将长期存在,这也是民主政治建设要逐渐分步实施的因素之一。民主政治建设总要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敏感度极高的改革,风险和难度很大,必须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步骤,从实际需要出发,与各项改革相协调,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民主政治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分阶段进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社会特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民主政治建设也要遵循阶段性发展规律。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争取主权民主阶段。这是中国人民权力实现的开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争得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主权。二是实现经济平等。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体现在将政治权利与自由权利置于经济平等的基础之上。通过实现经济平等,使最广大的人民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三是在实现主权和经济平等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人民的个人权利与自由。这就是未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努力方向。

民主政治建设要立足国情有计划实施。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体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经济增长较快但发展很不平衡,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显著增强,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做长期准备和长远思考。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由低到高、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进程。必须立足本国国情,遵循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按照社会发展进程的总体安排,科学设计和制定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长远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不断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迈进。

四、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生态制约规律

政治生态理论认为,政治体系的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互关联、相互协调,同时也相互矛盾、相互制约。政治制度的制定充满科学的、合理的因素,都有其独到的优势,但必须进行不断地修正并加以制约,否则其优越性就难复存在[9]。民主政治尽管是当代世界主权国家诸种治理形式中最为先进的政治实践模式,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的局限就是民主权力——也是由民主权力转化而来的政治权力——具有无限膨胀的本性。民主权力的扩张和冲动,会给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伤害[2](p.343)。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对民主政治进行必要的制约,弥补其不足,使其更臻完善。

(一)必须发挥法治国家的制约作用

坚持维护和树立宪法尊严。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0]。宪法是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基础。我国宪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的,是党的正确主张和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利益。宪法与民主政治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是宪法成为民主政治的前提。维护和遵守宪法,有效防止公共权力对社会利益的侵蚀,从而为公共权力的自主性设置最高限度,这体现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我们实施的依法治国是人民的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法治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治民而在于治权,必须通过法治使最易专断腐败的政治权力也能依法行事。在实施法治的过程中,必须规范行政权力。为了既保障公民权利,又使行政机关在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中有章可循,必须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要通过法律规范政府权力,通过法律监督防止政府权力滥用。要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力量和监督力量,把权力彻底关进笼子里。

切实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我国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在新形势下,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力度必须进一步加大,监督行为必须进一步规范。要形成工作机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要大力推进执法公开,提高政府、司法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改善和加强新闻舆论对执法机关的有效监督。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作为重点,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要加强责任追究,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确保执法权力正确行使。

(二)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制约作用

社会组织通过分担一部分公共权力发挥制约作用。英国政治学家杰拉德·克拉克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民间的、非营利的专业性组织,具有特殊的法律特征,与公共福利目标有关„„非政府组织包括慈善基金会、教会发展机构、学术思想库及其他有关诸如人权、性别、健康、农业发展、社会福利、环境等问题的组织”[11](p.296)。社会组织相对独立于国家及其政府,又是国家及其政府的合作者。因为它来自民间,不是官办组织,因而不受制于政府,而且由于其公益性价值追求和公共属性,它还是监督政府行为的制衡性社会力量。通过将一部分公共权力分给社会组织承担,不仅会对公共权力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是基层民主得以充分实现的有效形式。

全面做好社会组织的完善和自我发展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表征着社会的民主化程度。因此,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的完善和发展,政府要摆脱传统封建“家长制”作风,从自身是公共权力唯一拥有者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多元治理。政府要把原本属于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和权力归还给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积极独立地参与决策,增强社会管理效应。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支持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基层民主制度充分调动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有效地分担了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发挥较大的作用。

(三)必须发挥民主政治体系自身的制约作用

充分发掘民主政治制度自身的制约功能,防止民主权力无限扩张。民主尤其是现代民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在人民对民主制度的安排中已经预置了“民主防腐剂”,也就是说民主本身就内含自我约束和监督的制度因素。在此意义上说,对民主制度的制约,是民主的内在规定性,是民主的实质所在。但问题还在于,好的民主制度并不一定产生好的民主效果。同样的民主制度,在此国运转良好,在彼国可能一塌糊涂。民主制度要收到实效,除了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外,还取决于人民对其制约功能的发掘程度。把民主所具有的制约的内在规定性,转化为一种政治生态诉求,恰恰是政治生态理论的政治价值取向。

通过体制内部权力分解,使民主政治体系内部权力之间实现相互制约。宽泛地说,分权是指社会各阶级共享社会政治权力,以便利益均沾。狭义地看,分权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的结构性权力分立。在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基础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权力的配置上实行合理分工,贯彻制约和监督的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在司法机关的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既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在各国家权力内部,也要坚持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篇7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教育,它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于大学生的头脑和行动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人格作用。”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

教师自己首先要是一个优秀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实施做人的教育,所以我们教师要勤于学习,工于研究,修身养性,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以一个完美的形象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以高尚的人格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辐射带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灵魂,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决定着他的发展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的教育和国家得以立足的根本,江泽民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所以,一个学校要想长久发展,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教育大学生“要做学问,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服务人员也要注意在工作中渗透思想教育的要素。从学校领导、学科教师到教学服务人员都要用自己的正确思想和言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各方面要做学生的榜样。长久以来,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处于一个“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自我中心主义严重、追求享乐、自理自立能力差、意志薄弱,这样的大学生纵使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是不符合社会需要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我们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教育的首要地位,不仅是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中都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和社会实际

一个时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说起来很重要,也做了大量工作,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明显。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是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大学生和社会实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常常高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大学生面前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等理论教育,却很少从实际出发,教育大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要从关心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周围的朋友做起。长期以来,成年人总担心大学生在男女交往方面出问题,责怪他们“不正常”的异性交往,但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有谁对他们做过男女正常交往的教育指导?人们总是埋怨大学生不努力学习却沉湎于网游聊天,但有谁对他们进行过正确使用网络的引导教育?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劳动者和接班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教育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和要求。我们无法把大学生封闭在一个没有现实不良现象影响的容器里,许多利弊双存的社会现实问题学生无法躲避、无法摆脱,意志薄弱的青年学生更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和腐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收到实效,就要贴近大学生的各种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现实实际、关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社会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汲取社会有益的养分,抵制社会不良的影响。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想通过隔绝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进行封闭式的教育,从而使大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只能是一种幻想”。在纷繁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接受考验,在成功与挫折中去经受磨炼,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才能使大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教师也要敏锐捕捉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大学生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不利和有利的因素,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克服消除不利因素,根据大学生和社会实际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我们的社会现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教师和大学生双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大学生,教师是“教”的主体,大学生是“学”的主体,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尊重这两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是要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向哪个方向发展进行正确的、正面的引导,积极发掘和利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思想进步有利的因素,发现和控制对大学生思想进步不利的因素,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的途径、方法和内容,努力创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有利的条件,做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引路人,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大学生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发挥、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要强行灌输给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识,而是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他们对正确思想的思考,教育他们如何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教育他们通过读书、参加实践活动、通过与人交往将别人正确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五、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遵循这一规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定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发展的。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如果大学生真正认同某些道德准则,并且成为他自觉的要求,坚定的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大学生把这方面的道德准则内化成了自己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说“知、情、意、行”四者有机统一是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真正形成的表现。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更多的只注重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或把道德认识等同于道德行为,这显然是不够的。例如,大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大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这说明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的”道德行为。反过来,不良的道德行为也不能说明有错误的道德认识。只有大学生对某一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有了正确的认识,产生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并且在反复的道德行动中培养了自己的道德意志,并最终能用它真正自觉支配自己道德行为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一道德准则和规范已内化成大学生自己的品德。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使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顽强的道德意志、持之以恒的道德行为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想的效果。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大学生自身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是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大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中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校要深入开展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给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让正确的思想转化为大学生自己的思想,促进他们思想矛盾的转化,这绝不是仅仅靠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几次简单的思想道德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就能奏效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接受教育,教育者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养;要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规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摘要:教育有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大学生和社会实际、要尊重教师和大学生双主体性、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五个方面来论述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朝功.试论高校“两课”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8.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规律研究 视角

本文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以下综述: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种观点认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体系,是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广义和狭义来解释,“根据规律的定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以得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并经过高度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最根本的规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所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很难达成完全共识,但是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从规律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来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有多少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或矛盾,就有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存在。”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对其如何进行分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已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有的学者直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做了层次划分;有的学者则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描述,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来描述;也有的学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从其他方面思考,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概括

张蔚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可以概括为依据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目的任务、教育内容、方针原则、方法艺术、改进创新、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以保证无产阶级事业胜利进行。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演变和派生而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概括

有些学者并不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进行了概括。王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张耀灿、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三大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视角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阔,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哲学领域去研究,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有的学者则分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现归纳如下:

(一)从哲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的实在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首先和主要是在哲学生成过程中形成,它跟其他规律一样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和发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践行和表象。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品质主要有三点,在本体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人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固有的本质联系的理论抽象,它具有主观性;从辩证逻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联系的范畴和发展的范畴,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者同构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整的科学的认识。从哲学领域研究,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在哲学那里就是这样被建构起来的:作为世界观意义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和作为方法论意义存在的由这种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从哲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全方位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二)从特定层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上一篇:观猎王维下一篇:描写风景的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