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精选11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1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密不可分的,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塑造在校学生以及新一代社会新型人才人格和品质的重要使命, 这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因此,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想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效地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分别为目标性、规律性、整合性以及能动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究
(一) 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现象中持久或者静止的反映, 它是客观事物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 或者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 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利用或者改造它。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同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它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本质必然性的联系。因此, 要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更加合理和科学, 进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 并实现最终的目标。
(二) 深入研究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复杂又紧密的联系, 包括了本质性和非本质性的联系。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来探究。
1. 基本规律
在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矛盾或者根本矛盾就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基本规律, 也就是最根本的规律。有时候也会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的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政治观点。由马克思的观点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者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从而对人们所施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活动得到一定的改变。这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两者间的统一性也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深刻地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与社会经济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确定都是与经济关系的需要相适应的,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必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而且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 主要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进行理解:一方面, 教育者要以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为教育的出发点, 并根据被教育者的实际思想需求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 进而使被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一个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 并根据他们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进一步促进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成功。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任何社会, 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或者服从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是一个较为复杂多样的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中的许多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 服从社会并且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制约。以上这两个方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规律, 然而这两个层次的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前者主要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面向的主体是个体的人, 而后者主要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内在的一些问题, 面向的是整个社会。
3. 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要得到被教育者的客体所认同, 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容易地开展。两者之间双向互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也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教育影响, 进而改变被教育者思想品德的一个积极的过程。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被教育者主动、能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的一个过程。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也就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以及启发中思想道德进行转变, 并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我, 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由此看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是相互作用和相辅相成的。
其次, 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协调控制, 从而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它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个体, 它的整个过程受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教育者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要明确对被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所要进行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被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下才能完成受教育的过程, 否则就会随机地往任何方向发展。因此, 这也就决定了想要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 达成最终的目标, 既要不断地协调和控制各种影响和制约的因素, 还需要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定的控制,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被教育者的思想在一定的方向和目标下进行有效的转变。如果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 所有的制约因素以及被教育者的思想都难以得到控制, 这种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无效的。因此, 在思想政治政治教育活动中, 既要对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与整合, 有效地利用并强化有积极影响的因素, 又要消除和抑制那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并通过有效的选择教育的方式、制订合理的教育目标等对被教育者的思想进行一个整体的控制,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个较好的环境氛围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最后, 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被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化才能达成所期望的思想道德的转变, 这两次转化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 即从内化到外化的一个转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被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吸收, 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自我反省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阶段指的是被教育者将所接受的信息形成一种新的认识,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 最终再将这种良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行为习惯。这两个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是属于辩证统一的, 它是被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进而完成思想矛盾运动和最终转化的过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关系的辨析
一方面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并运行起来, 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合理顺利地运行, 就务必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理论依据, 一旦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开展下去, 最终很难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能被直观地看到, 它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它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 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整个运行过程,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实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人们只能遵循它或者改造、利用它, 不能凭空臆想或者创造它。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同时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不是凭空想象或者臆造出来的, 这就体现了它的客观性。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 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及时适当地进行调整, 在不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人们可以改变或者优化其运行的方式, 使其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就体现出它的主观性。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主要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的联系,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只有客观的本质性和必然性的联系, 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相比, 它不存在非本质性的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和核心环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逐渐地提高, 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不断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尽快地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进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摘要: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前提, 必须要认识并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才能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含义, 并通过对它们的具体认识, 进一步阐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教育规律
参考文献
[1]陈淑丽,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相关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2) :79-82.
[2]陈淑丽, 何会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系统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4 (2) :22-24.
[3]朱孔军.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研究[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6) :17-20.
[4]聂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 2014 (35) :65.
[5]卢葭琪.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相关概念[J].金田, 2015 (4) :267.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2
对于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军队院校历来高度重视,并有着光荣的传统,人力、精力、物力的投入不少。然而,从各个渠道反馈的信息看,投入与效益有着相当距离还是客观存在的。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但从我们自身来说,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不能很好地根据学员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想心理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致使教育内容、方式与学员的思想需求和心进渴求相“错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一、不同学习阶段学员的思想心理特点和规律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从入校到毕业,军校学员三年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大致遵循以下的规律:
(一)第一学年是学员的“表现自我期”
这个时期学员普遍存在的思想心理特点是自我表现欲望、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谨慎,小心翼翼地掩饰着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考入我校的学员入校前都是出类拔萃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宠爱的佼佼人物。在他们以往的历史中,都是处在人际交往的中心,具有强烈的优越感和自我中心意识,对于自己能考入军队院校的高等学府,充满了自满和自信。本人曾对2005级新生入学时的心情进行过一项调查,绝大多数新学员都在这一项中写上了“骄傲、自豪和兴奋”的字样。入校第一天开始,他们就立志成才,并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对2005级新生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有40%的学员希望自己能当将军,80%的学员希望将来能在边防部队建功立业,基本上所有的学员都希望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边防警官。有的学员入学后就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健康积极向上的道路。入校后,他们情绪高昂,工作积极,加上新环境和新规章对他们有一种新鲜感和吸引力。所以,队干部普遍反映带新生虽然辛苦,但管理和控制比较容易。但在这种“易控”的可喜局面之下,有三个隐患:
一是独生子女多的现象。我校学员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以2005、2006、2007级机电管理系学员为例:05级独生子女为47.4%,06级为49.75%,07级超过了50%,有的学员队甚至高达80%。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与多兄妹家庭出身的同学有不同,表现出许多独特的性格特征。
二是人人都想争第一的问题。新学员工作积极,处处展现自己的优点,迫切希望尽快和队干部熟悉,这本是好事。问题是他们这种表现的潜在心理是想继续保持往日的优越和地位,在新的集体中继续保持人际中心的优势和成为队领导瞩目的人物,充当第一的角色。但在强手如林的竞争者面前,这就严重地脱离现实,脱离实际。如果不能适时调整,极易产生失败感、失落感。
三是报考军校并非本人真实“志愿”问题。2008年4月份,学校邀请心理专家对广大学员和干部作了心理讲座,并对2005、2006、2007级的学员报考志愿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是每个年级都有半数以上的学员报考我校并非出于向往警营、渴望建功边防,而是其他的原因,或者是父母亲的要求。报考我校的学员一种是真正热爱部队,希望在部队建功立业,但从调查情况看,这部分学员只占很少一部分;第二种是父母所命。现在军校对年轻人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但对家长来说,军校仍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年轻人既无择校经验,也就不愿违抗父母意愿。第三种是迫于家庭经济压力不得已而来的,这种情况农村学员为多。报考志愿非理性思考产生的最大问题,一是对军校严格管理没有精神准备,二是遇到挫折就易后悔。
第一学期结束后,寒假回家,由于对往日朋友的思恋,也由于急于了解外校的情况,这个假期几乎所有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科目就是串门,与考入地方大学的同学交谈。据我对返校新生调查了解,许多新生反映,与地方大学的同学交谈,军校学员没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作为谈资,因而普遍感到自己不如他们有长进。至于军事素质,有的地方大学比我们并不差,他们也有一个月的军训时间,这一对比,激起了报考军校并非“志愿”的一部分学员的悔意。所以,第二学期开学与第一学期入校时相比,许多同学的心情有了悄悄的变化,兴奋、激动减少了。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就是他们仍然幻想争“中心”。虽然第一学期的成绩公布下来有前有后,学员骨干也有大有小,但许多学员并不甘心落后,所以许多队干部反映第二学期学员之间心理的竞争更激烈,各项工作热情更高,每个人都显得更加乖巧听话。
(二)第二学年是学员的“心理疾病多发期”,或可称为“大二现象”,是学员队管理的“雷区”
新学员经过一年的拼搏,竞争终于有了分晓,新集体的排列组合已见端倪。绝大多数人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于是第二学期期末开始,绝大多数学员的热情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打击,自我意识萎缩,自信心开始下降。尤其是成绩排名在后50%的那部分,失落感、挫折感更强,心理严重失衡,并自我怀疑。
由于自信心不足,自我怀疑,对于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会转而向外界去求证。所以,第三学期学员普遍关注并十分重视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外界对他评价高,他会得到鼓励,从而打消自我怀疑,外界对他评价不高,他会因外界与内在的自我怀疑相一致而更加自我否定。总之,第三学期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的十分脆弱,任何的批评对他们来说都十分敏感。尤其是那部分心理素质不强,对考入军校心存后悔而又在第一学年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学员情况会更加突出,他们的行为方式有可能变得乖戾。心理学上叫做偏执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妒忌,对别人获得的成就和荣誉感到紧张不安,想方设法贬低别人。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适时的调适,发展下去就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时如果再有新的刺激源,他们就很有可能出现极端表现。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第二学年是学员学习压力最大的一年。一是课程多,二是英语过四级考试。根据教学管理,大
一、大二阶段要学完所有基础课程,大一阶段,考虑到学员对大学教育方法有一个不太适应问题,所以相对来说,课程安排尚可承受,但到了大二阶段所安排的课程就是三年学习中最多的了。由于生活紧张单调,学员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得不到休息,学员的精神压力加大。所以,第四学期学员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倦学的情绪。
(三)第三学年是学员“学习和恋爱的高峰期”和“个人设计” 期。
第三学年学员基础课程学完了,课程压力相对大大减轻。另外,学员也有了“老大”意识,对管理也已习惯,思想已经走向成熟,所以,这一阶段学员心理放松,人际关系也较为和谐,全面成长意识增强。从调查情况看,这一时期,学员对专业之外的人文社科知识的需求明显上升,并愿意组织一些集体活动。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科学类教员的评价提高,另一方面,对社科书籍的借阅和对社科知识讲座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时学员个性得到发展,并常有一些新的观点出现。谈恋爱者也在隐蔽地进行之中。
同时学员在这一阶段普遍思考的问题是就业问题。由于毕业的日益临近,学员普遍感到在大学所剩时间不多了。大学毕业后怎么办,每个学员都开始了“自我设计”。这一时期学员的思想最“活跃”,一个方面,他们担心分配不好,因而找关系,到处活动,另一方面他们期盼毕业的同时,思想上也有一个很大的包袱,就是担心自己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当问及“当前你最感困惑的问题是什么”时,毕业学员的答卷很有普遍性,如:“当前想得最多的是前途问题,对自己的未来比较困惑,”“非常关心自己学到的知识能否作为自己将来建功立业的工具”,“不知道仅凭现在学的课本知识能否应付以后的工作”,“对自己将来的生存能力感到怀疑”等等。所以,在这个阶段,学员十分渴望接触社会,接触部队。
二、管理教育对策
摸清了学员思想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就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一年级多保护,多引导。对学员重点加强热爱学校和军队宗旨性质的教育
“保护”就是保护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对于他们的“自我表现”不要打击,更不能讽刺。
“引导”就是要引导学员进行正确地自我定位,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同时,多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感到在这个强强组合的集体中每一个人(包括自己)都会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所谓你有你的本领,我有我的绝招。这样他们对人能力的评价就不会单单盯住考试成绩这一项标准了,每个人对自己前途都充满信心,新的集体也就会因为这种奋发向上的氛围而培养出一种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全新的竞争机制。
针对学员报考军校志愿选择的复杂性和一年级是学员从老百姓向军人转变的关键时期这样一个特点,在新生入校之后学员队就应该把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热爱学校、热爱专业教育;二是军队的宗旨性质教育。要通过传播学校的光荣历史、知名成果、优良传统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学员中树立学校形象,学校观念,以学校为荣,以成为军校的一员而倍感自豪和骄傲。通过这种教育坚定学员报考志愿的选择。时刻牢记军队的宗旨性质,对一个军人来说既是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年青学生由老百姓向军人转变首先是从了解人民军队的宗旨性质开始的。所以新生入学入伍的第一课,乃至整个一年级阶段都要牢牢抓住这个教育主题不放松。
(二)二年级多鼓励、多关心,对学员重点加强心理教育
前面分析说过,二年级是学员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十分严重的时期,学员队干部和教员要主动关心学员,尤其是那些在新集体中有失落感和挫折感的学员。如果这个时期他们有某些乖戾的表现和举动,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而不应简单的试图用“管”“卡”“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对每一个学员都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责备。从教育的内容看,应该重点加强心理学知识的教育。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让学员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加自我调适能力和对军营生活的心理适应能力,达到自觉维护心理健康,自觉保持青春期心理卫生的目的。
(三)三年级多给一些自由空间,对学员重点加强素质和能力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规律研究 视角
本文拟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以下综述: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第一种观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这种观点认为,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讨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一个体系,是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要素、诸成分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分广义和狭义来解释,“根据规律的定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可以得出,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并经过高度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中最根本的规律。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现象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由于人们的立足点以及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所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界定很难达成完全共识,但是相对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从规律的定义出发引申出来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现象。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有多少相互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或矛盾,就有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存在。”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对其如何进行分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界已对此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并形成了多种观点。有的学者直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做了层次划分;有的学者则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角度来描述,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角度来描述;也有的学者并没有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从其他方面思考,间接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概括
张蔚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可以概括为依据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党的事业的需要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目的任务、教育内容、方针原则、方法艺术、改进创新、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以保证无产阶级事业胜利进行。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政治工作演变和派生而来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在一定意义上能代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概括
有些学者并不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进行了概括。王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有三条,即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包括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规律。张耀灿、陈万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三大规律: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视角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思考和研究越来越深入,其研究视角也越来越宽阔,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哲学领域去研究,有的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放在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有的学者则分析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等等,现归纳如下:
(一)从哲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有的学者从哲学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的实在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首先和主要是在哲学生成过程中形成,它跟其他规律一样是人类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它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和发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即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践行和表象。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哲学品质主要有三点,在本体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之间的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人脑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固有的本质联系的理论抽象,它具有主观性;从辩证逻辑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联系的范畴和发展的范畴,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二者同构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完整的科学的认识。从哲学领域研究,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在哲学那里就是这样被建构起来的:作为世界观意义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诸现象之间的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和作为方法论意义存在的由这种本质关系或必然联系所得出的认识结果——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从哲学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我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有利于我们更好、全方位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二)从特定层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教育,规律
1 当前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从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教育的情况看, 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存在不平衡问题, 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比较强, 道德教育方面力度不足。
大学生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和定型的重要阶段, 这一段培养教育大学生的责任主要是由高校承担着。因为大学生阶段, 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这个圈子, 家庭教育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与作用已退而次之。高校既要重视和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更应重视德育教育, 并将德育教育融汇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并落实。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或者是缺失了道德教育的应有内容, 会使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不分良莠, 在一些消极因素和“伪道德”的影响下, 自以为是的走向极端;容易产生浮躁情绪和跟风思想, 甚至导致价值观念的畸形和错位。毋庸置疑,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职责, 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是“高知识, 低品行”的素质, 怎么能够适应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 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实施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打好基础,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2.1 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必须看到, 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中出现了过于将开放、将自由的变化。一方面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 他们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关心国家大事, 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维护学校发展大局, 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的提高, 眼界更加宽阔, 思想更加活跃, 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更加趋于理性。另一方面, 在放松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国家、为民族发展的社会责任在弱化。有的过于追求名利, 表现出实用化、功利化的倾向;有的将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在自我得失上, 将个人既得利益作为发展的标尺, 还很少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凉席在一起。面对这些新情况, 如若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他们的头脑, 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乘虚而入;大学生如果缺乏科学, 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就看不清社会的前途, 认不准前进的方向, 走不好人生的道路, 担不起社会的责任。我们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
2.2 知与行矛盾、脱节
现阶段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知与行得不协调。在思想认识层面有着一定的理论素养, 但却不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对待现实问题。如思想处于封闭状态, 不能及时沟通, 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和自我封闭意识, 焦虑情绪日渐严重, 这种现象往往也是诱发各种问题的隐患因素。在信仰方面, 同样存在着相对混乱的状况。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当代青年, 由于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获取的局限, 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 他们实际处理各种社会事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有时甚至会表现出知与行的矛盾。这不仅表现出当代青年知与行的脱节, 而且反映出他们在政治态度和自我行为取向上的不协调, 这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社会性行为, 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方向和发展趋势。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很多学校并未将思想教育工作纳入管理及教育的重中之重, 所以管理只在于表面, 深层次的内容并未做为一个课题去研究、去解决。
2.3 心理失衡、自由放任
据有效数据统计, 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出现校外同居的现象, 吸烟、酗酒、沉迷网吧的现象也屡出不见, 通过网络, 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交流思想, 但许多学生没有抵制聊天室及互动游戏的诱惑, 行为方式甚至人生轨迹受到很大的影响。就业压力是大学生思想现状的一个诱发因素, 因为社会失业率的不断提升, 使得在校大学生同样受到就业危机的困扰, 沉迷网络、酗酒甚至更多的行为规范便是减压的一种方式。另如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 每年全国26.4%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 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用都有成问题。高额的学费与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导致心理失衡,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 探索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
3.1 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
“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则, 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取得成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认真把握人的本质特征,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 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脱离群众, 在思想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正确处理“教育”和“引导”的关系, 加强引导的功能, 多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作用, 为学生的教育工作铺垫基石。
3.2 重视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心里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还影响着学生的生理健康,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痛苦, 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课题, 在管理工作中, 应该将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心理沟通当做一门必修课来操作, 了解学生的心理, 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 要尝试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做学生们的知心朋友比做一名老师更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3.3 加强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 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 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 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 较适宜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在大学校园里, 正因为忽视法制教育, 所以学生的违法行为经常出现。
3.4 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创新内容, 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并不是只局限于书本教育, 应该不断地扩大实践领域和范围, 创造更多的实践课时和机会, 让大学生走出校园, 积极踊跃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社会才能了解人生, 组织健康、乐观、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 更能让大学生在内心增强集体观念, 增强心灵沟通, 是一种资金投入少收入却很多的有效管理方式。
3.5 加强社会引导, 注重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5
凡事要遵循科学规律。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是要按照它的规律办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加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研究与探讨,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职工的心里去,必须经常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不断揭示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必然联系,努力研究客观实际中哪些因素影响了职工们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支配职工的行为的。客观实际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当前,企业职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变化很快,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的。所以,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重要的思想武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三层含意:一是政治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这是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实践决定的;二是生产经营,即坚持以生产为中心,紧密结合中心工作,以强化观念管理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观念管理与行为管理的结合,这是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决定的;三是职工的利益需求,即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想,自觉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真心实意地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具体困难,体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由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要求决定的。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思想形成的变化规律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思想是人脑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能动反映,是支配行为的原动力。思想产生的基础是客观存在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然会有各种客观存在反映到头脑中来,是先形成感性认识,再形成理性认识。思想形成的过程,要经过五个环节:其一是刺激环节,即外界某种因素对人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刺激;其二是感受环节,即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某些刺激;其三是传入环节,即刺激感受引起神经兴奋,经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其四是思考环节,即神经中枢将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储存、思考而形成思想;其五是传出环节,即神经系统将形成的思想传出并指挥效应器官(语言、表情、动作等)来表现思想。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注思想形成的每一个环节,并采取适当的说服教育的措施。
职工的思想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所谓可变性,是指思想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职工的思想朝着哪个方向变化,主要是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与疏导功能的强弱。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影响职工思想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物质因素,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如吃穿住行用等);二是精神因素,包括理想、信仰、文化、道德、爱情等;三是政治因素,包括阶级、政党、法律、法规、政策等;四是社交因素,包括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等;五是心理因素与主观因素,包括性格、气质、智能、兴趣、习惯等。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关注这些因素对职工们思想的影响,树立超前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一要把握职工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二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
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探求思想行为的活动规律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思想则是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外界其他因素作用于大脑的结果。这就是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思想支配
行为有一个内在活动过程,大体要经过四个环节:一是需要环节,人们对事物产生了一种需要,这就是思想支配行为的起点;二是愿望环节,人们为了满足需要,必然产生一种愿望,没有这种愿望,人们的行为就失去了活力;三是动机环节,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必然产生一种直接支配行为的动机;四是意志环节,任何人的动机都要受自身意志的制约和调节,人的意志的强弱能直接调控人的动机与行为。
研究思想支配行为的这些环节,有利于我们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自觉地重视人的需要,尽力满足职工的合理需求;有利于重视行为背后的愿望和动机,从而有效地遵循思想支配行为的规律来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实际发生的新变化反映在职工们的头脑中,使职工们的思想活动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为我们研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提出了新内容。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的物质利益观念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具有双重效应,既有正效应,又有负效应,其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它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容易产生和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和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把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职工的物质利益要求,尽力满足职工合理的物质利益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企业职工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需求。
其次,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过程中,企业职工的政治意识容易淡化、精神需求趋向多样化、个人意愿易于简单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展多样化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职工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另一方面,要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及寓
教于各种文化活动、文明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使职工在紧张的劳动和工作之后,得到高尚、健康、愉快的精神享受。在新的形势下,既要高唱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这将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积极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人们思想变化的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并运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事业培育出一大批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者思维方式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者思维方式现代化是开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金钥匙。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需要的思维方式是信息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方式。这种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应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具有战略思维,即善于从企业的全局、长远、根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二是具有创新思维,即善于开拓性、预见性和超前性地思考问题;其三是具有立体思维,即善于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层次来辩证地思考研究问题;其四是具有效益思维,即思考问题时善于捕捉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佳的效果。只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现代化,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与创新发展的大趋势。
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方式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正确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好的经验和方法,还要结合新的实际和新的情况,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能为群众所接受的好方法:不但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设备,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装备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服务。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大胆借鉴和吸收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6
关键词:美的规律;思想教育;环境美;人格美;方法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爱美,也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或观念。与人的爱美特性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思想政治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美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美是一门科学,具有严谨的科学体系和认知方法,对学生的感知、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学生个体通过审美修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干,更有学习能力。很多伟人都爱好和擅长文艺,这种爱好同他们的事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爱读文学名著,爱因斯坦常常拉小提琴,李四光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美的魅力和神奇,激发了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的渴望和执着;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培养和促进了他们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鼓舞他们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美育对于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依据大量的科学实验分析告诉我们,创造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卓越的文艺天赋。创造性人才不仅表现在智力上,也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创新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好奇心,一个人有了这种好奇心,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尝试冲动,美育能够通过积极的态度,扶植和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确应该先走一步,更高一层。
美是道德的亲姊妹。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明言,从中不难看出他对美育的道德教育作用的推崇。我国历来有礼仪之帮之称。我国古代儒家教育很注重诗教,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兴”,就是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观”,就是考察社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可见,诗的这四种作用对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帮助的。儒家还十分重视乐教,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对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乐记》主张用乐教来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内心的和协。其实,古代儒家所讲的诗教、乐教就是运用美的规律来使人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变得高尚起来,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辅翼道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上,美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审美修养是从多力面发展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借和热爱人生,生活之路也就会更加宽广,且可以摆脱生活的种种束缚、困扰和烦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崇高的志向,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审美修养是提高需求层次,创造人生价值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定程度的审美修养,也就在相应的程度上摆脱了低级趣味,心灵受到了美的净化化,精神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娱乐的格调也随之提高,生活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的目的就会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会人人大大增强,就会朝着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目标加倍努力。
具体怎样操作?笔者以为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环境建设,塑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次,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我国有一句俗话:打铁必须本身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第三,加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注重情感激励。美的东西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在想象中体会到情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人情、人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
开展多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活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高校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注重采用情趣转移、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各种轻松、愉队、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达到调节精神,增长知识,沟通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就课外活动的类型来看,人大致可分为文化娱乐,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二种。在活动中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有意识地增加科技含量,运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完善和丰富工作的体系和内容,把先进的科技手段引进工作领域。一方面使学生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又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社会和熟悉社会的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7
一、广泛了解学生实际, 制定教学计划
了解学生思想现状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手材料, 了解的方式有多种:
新生入学初要进行一次调查, 了解学生曾学过的内容, 感兴趣的问题, 对政治课的看法和要求。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安排本届学生的全程教学计划, 各门课程的设置时间、顺序等。
每门课程开课的第一堂课也要进行实际调查。比如:德育课第一次上课先设问题, 让学生谈一谈对医德医风的了解体会, 说一说医护人员应具备哪些职业道德。这种课前问卷既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手段, 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 使学生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学习。
课中提问也是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比如, 教师讲解某一观点, 名词, 概念时, 通过提问学生发言, 摸清实际情况, 使教师心中有数, 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必要时也可以调整教学进度,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期末反馈调查是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总结, 便于以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弥补和提高。
通过广泛、大量的调查研究, 摸清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情况, 教育教学就能有的放矢。
二、有的放矢, 开展课堂教学
教育学告诉我们, 学生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政治课程内容设计了一套知理、知情、知法、遵守职业道德四方面教育为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思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 使学生能从理论、理性的高度观察问题, 判断是非, 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认识标准。
理论课教学决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而是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借助道德情感的力量把学生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的情感体验。我们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引导, 升华;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 讲授卫生法, 医学伦理学, 加深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理性思考;讨论学生熟悉的典型人物和事例, 激发学生通过身心体验去联想和感悟做人处事的道理, 形成强烈的道德信念, 进而增添效仿和实践某一道德行为的勇气和毅力。经过实践反复体验和锻炼, 提高道德认识, 强化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 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三、实践训练, 强化行为习惯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的课堂教学, 这只是学生思想认识形成的第一步, 这样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思想品质的形成和道德观念的巩固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学生课堂获得的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往往是冲动的、暂时的, 它必须通过及时、有效的实践活动, 具体生动地再现, 才能得以强化并持之以恒。把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习惯, 才是品德的形成。
我们结合教学内容举办课堂演讲, 第二课堂等活动, 让学生讲人生、谈社会;开展情境模拟训练, 如法庭内外、医患沟通、社会调查等活动, 生动、形象, 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结合职业道德教育, 组织学生到医院进行课间实习, 请典型人物到校座谈等, 对学生的触动是非常大的。学校日常行为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也是学生道德行为的自我规范实践。
这些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课堂认识的检验和提高。通过实践锻炼, 坚定了学生们的道德信念,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循环, 使教育真正达到了“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经过实践行为的反复体验和意志锤炼, 学生的思想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专门学科, 它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必须经过道德实践才能逐渐转化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 我们尊重认识的辨证法, 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即, 先了解学生实践经验基础上实施理论教学, 再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贯彻到实践中。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探析 篇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人的思想, 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过程才能达到。人的认知定势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的稳定性。内化规律主要包括需要和行为的引导规律;主客体互动同一规律;疏导教育主观规律。
1、需要和行为的引导规律。
人的不同需要产生不同的动机, 动机之后的思想变导致行为, 需要和行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一定的社会需要产生一定的个人行为, 人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 就会调动其积极性,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想导致有益的行为, 就可以通过对不正当的需要所产生的动机进行引导。
2、主客体互动同一规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同一规律, 指的是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与接受者围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基本矛盾, 在满足实现社会需要与受教育个体需要的过程中, 分享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在教育的基本矛盾中占据主导地位。首先, 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要符合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 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拥有互动的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当中, 要巧妙的运用教育方法, 打工、感染、感化受教育对象, 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流动和互动。
3、疏导教育主观规律。
疏导规律。它的含义是:疏导方式是思想工作的基本方式。这是因为引起人的思想结构发生变化的机制实质上是自主的。人接受什么信息, 或者不接受什么信息, 是通过自身的体验进行调节的, 其思想是他在与外界信息进行交换时所发生的变化。思想工作只能以疏通引导作为基本的方式, 而不可以不顾及对象的现实所需和其接受的能力而进行着强制的盲目灌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规律
1、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影响规律
外在环境制约律是指包围教育对象的各种外在环境因素制约着教育对象将正确思想外化为正确行为, 进而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的规律。一般而言, 促进、激励和约束作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发展起到作用的表现。按环境构成的要素的性质作为标准即可划分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 两类环境分别表现着不同的影响方式和所影响的内容。受教育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改造是由自然环境的优劣从物质条件方面制约的。
2、教育对象自身精神发展规律
教育对象自身精神发展规律也就是主观精神参与律,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外化阶段, 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 在思想向实践活动成果转化时, 其主观精神将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这里的主观精神指的是知、情、意等精神因素。其中, “知”指人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 “情”是指情感, 反映着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意”则是意志, 指人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力、信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大学生由对思想道德内涵的认识转化为持续的行为习惯, 必须经过“情感”、“意志”、“信念”这三个阶段的培养[2]另外,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程度、对教育内容的追求热情以及对于教育环境的认同情感也是影响外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规律
1、思政工作者诸要素组合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开放性社会活动。在对大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当中, 存在着两方的影响, 一是教育者的指导影响;二是社会坏境的外在影响。对于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来说, 由于教育者是一个群体, 他们的思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 所以对受教育对象施加的影响也不相同, 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的结果。对社会环境来说, 社会环体包括多方面的因素, 受教育者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 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和品德素养, 会对教育对象产生外在的影响。因此, 思政教育者一定要协调好教育主体和教育环体对教育对象产生的不同影响。
2、协调控制并存规律
所谓协调控制并存律,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反馈检验阶段, 必须把协调各种自觉影响和控制各种自发影响相互结合起来的规律。在反馈检验阶段, 想要形成整合力、发挥正面作用就必须进行更宏观全面的整体协调。为教育对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社会各种手段, 对自发影响的积极因素予以发扬, 对消极不利因素坚决克制, 从而促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使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高人格、高品德的思想规范地进入社会成员的头脑和心灵中去。加强协调控制并存律的研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振峰:《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探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5, (5) :86-89。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9
一研究对象与教学对象的统一
研究对象是指政治理论课本身, 教学对象指高职教学。研究对象与教学对象的统一, 就是高职的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高职教学目标相结合。高职的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 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中等教育及成人教育是有区别的, 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目前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除教材与其他本科院校没有区别外, 还有如下特征, 要么以“常识教育”为主, 教师对深层次问题思考和解决的比较少, 缺乏思考深层次问题和进行有效教改和科研的动力;要么注重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 缺乏为专业和职业服务的理念, 与现实生活、与学生未来职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 高职院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摈弃照抄照搬本科院校做法的习惯思维, 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从那些不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不断探索高职思政课的课程特色, 既要注重理论教育的深度又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做到真懂、真信、真学、真用。
二教师创造意图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统一
高职政治理论课除不能脱离高职教学实际外, 还要分析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各高职院校为争取生源, 不断降低入学门槛, 导致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各种问题, 首先, 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学生对高职教育有偏见, 特别是其中的大部分学生当年没考上高中, 而选择了中专、技校。即便有的学生上了高中, 在高考中也没能顺利升本科而就读高职。这导致他们内心有一种挫败感, 自认为是教育中的失败者。有的更是奉父母之命就读, 到学校就是混日子、混文凭, 厌学情绪严重。其次, 有的学生认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 “一技在手, 就业不愁”, 只要学好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就行了, 思政课学不学无所谓, 把思政课说成“睡觉课”“可上可不上的课”。再次, 学习基础不扎实,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对思政课死记硬背条条框框应付考试。再加上目前没有专门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材, 不仅在教材内容上与本科一样, 教师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也沿用本科的做法,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建议可以把高职的思政理论课内容进行整合, 针对高职生的实际情况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几个模块, 如理论信仰模块、公民意识模块、职业素养模块、人生价值模块、时事教育模块等。理论信仰模块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科学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方针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 同时通过讲清理论, 摆事实让学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公民意识模块的教育目标主要是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合格公民的标准一是要守法, 二是要遵守社会公德, 要学会关爱他人。职业素养模块就是教育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新人。其核心是培养敬业意识, 要教育学生敬畏职业, 信守诺言, 热爱自己的职业, 珍惜自己的工作。让学生明白成功没有捷径, 是靠自己不断的付出, 在行为上做到敬业、乐业、勤业、精业。人生价值模块主要是针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大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 与学生共同探讨人为什么而活以及怎样而活等人生问题, 使学生正确把握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什么是人才, 怎样才算成功等。时事教育模块是把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放到课堂上, 引导学生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 而不是简单的盲从。
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不能不考虑高职学生的这些实际状况,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以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需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接受基础。
三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有二, 一是知识教育, 即向学生讲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信仰教育, 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的统一, 知识教育就是事实判断, 信仰教育就是价值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识形态化, 这是它的理论功能;而把这种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价值取向则是它的价值功能。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实判断就会把这门课程建立在“教师平时满堂灌、期末考试划范围”的应试教育模式上, 导致课程变成空洞的理论说教。相反, 过分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判断, 就会因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迷失判断事物善恶美丑的标准。因此, 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相统一, 将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作为事实判断层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这种政治素养知识架构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和审视视野, 从而形成符合社会理性要求的认识主体。
四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
所谓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 就是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贴近高职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 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洞察深刻的理论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其获得思想政治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最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要做到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 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基础上, 深入透彻地理解课程中的抽象概念与理论, 并结合自身社会实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高职学生进行讲授, 引导其思想逐步走向成熟和深刻。另一方面, 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懂得并能适当地运用情感因素。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中, 教师仅仅靠说教和灌输对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运用情感激励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课教学, 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最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性。高职的思政课教学也必然有它特殊的规律, 我们只有把握并遵循这些规律, 才能在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少走弯路。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增强教学实效性为目标, 把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总结为“四个统一”, 即:研究对象与教学对象的统一;教师创造意图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统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统一;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励的统一。
关键词:高职,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张峨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2)
[2]席端平、李生敏.关于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4)
[3]李晓瞳、赵巧军.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1 (3)
[4]胡沫.基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关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选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9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10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变革的时代, 因此这一代人在思想特征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性, 对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进行分析, 有助于准确把握其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及规律。
1. 多元化的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国际社会的种种因素对90后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断增加。一方面, 90后大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 形成了多元化价值观。另一方面, 对于西方文化的过分追求, 导致了部分90后偏离了主流价值方向, 形成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
2. 显著化的信息行为
信息化高速发展是90后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特征, 网络的发展使90后大学生具有了更多的主见, 独立思考与选择的能力增加。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 习惯通过论坛、QQ、BBS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 这种网络化使90后大学生所接触到的媒介环境更趋复杂, 也对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 思想行为较为独立
90后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独立主要表现为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强烈, 不趋同他人意见, 不愿受到他人的节制, 对喜欢的事会付出极大的热情, 而对不喜欢的事情则没有任何兴趣。在社会生活中, 有交钱的社会适应能力, 且有较为果断的问题决策能力。
二、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及规律
1. 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的针对性
90后的成长受到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 因此相比之前的大学生来讲, 在生活方式、行为观念以及道德品质等方有着很多不同, 他们更加注重对于能力和技术的应用, 希望具备一技之长, 以使自己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这些特点导致了90后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 重实用知识而轻文化素质, 甚至抵触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所以对于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 内容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讲授, 需要把品行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融合进来, 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出发点, 组织进行“才艺展示”、“文化寻根”等一系列活动, 使90后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来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2. 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渠道的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 90后大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的信息观念, 具有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动机, 然而, 90后大学生在信息行为方面同样存在一些缺陷, 例如过网络过分依赖、缺乏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客观评价等。通过与90后大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与生活, 给予他们信息行为的正确引导, 帮助他们分析网络信息的良莠, 使他们对网络资源形成正确认识, 并加以合理利用。
3. 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重点的倾向性
90后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普遍受到来自于实用主义及功利主义的影响, 同过去的德育教育相比较, 现在开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应该把关注点放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上。通过积极主动的帮助他们切实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种种问题, 拉近师生之间的举例, 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 使教师人格魅力得到重塑, 实现真正的德育教育。
4. 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方式的隐育性
90后大学生重视个性, 不愿意受到他人的约束, 抵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 采取传统说教形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中, 可以通过组织他们参观对外开放成果等多种形式, 使90后大学生熏陶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潜移默化的实现思想教育工作的目的。
5. 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活动的项目化
90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机性, 各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要做好做活日常活动所包含的形式与内涵。例如通过建立起创新管理模式, 提供给他们自主性更大的锻炼平台, 发挥学生们在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当中的核心作用, 以帮助他们成才为出发点, 积极鼓励他们从自身成长考虑, 以院系或班级为固定单位, 进行活动的自主设计与申报, 从而使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运行模式得到优化。
6. 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制度的规范性
在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工作中, 不但要有耐心的说服教育方式, 还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 两者相结合才能针对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的特点展开思想教育管理工作, 并使教育管理所取得的成果得到巩固。所以, 需要从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构建起完整的管理制度, 按照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 并积极组织90后大学生进行管理制度的学习, 知道哪些行为是被提倡的, 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以此进行是非的判断。此外, 还要通过各种道德规范教育, 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自我行为, 努力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结:对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及思想特点进行分析, 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性与针对性, 本文从分析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出发, 对90后大学生在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希望能为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高校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摘要:在90后开始陆续进入大学的背景下, 清楚认识90后大学生在思想方面的新特征, 积极开展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出发, 对90后大学生在思想教育管理方面的一般特点及规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希望能为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高校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规律
参考文献
[1]吕兴朝;孙秀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育体会[J];党史博采 (理论) ;2011年06期
[2]刘东梅;;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1年02期
[3]楼启炜;;“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调查与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11年04期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11
很多老师课始直接呈现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但直接呈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情境图不是单一的信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漂移,学生理解的一一间隔的关系不是很明晰,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的对应方法不会很透彻,何况有的教师把对应的思想方法以知识的形式告知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观察的是每一对间隔排列物体之间数量的比较关系,由于每种信息的量不是很大,学生可以轻松数数,规律的得出看似轻松,其中的本质关系没能很好地把握,最终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到了后面的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学生大都只会用“两端物体的数量比中间物体的数量多1”的结论来解决相关问题,不会灵活运用对应的思想去解释。如果比较的两种物体的数量稍大一些或者说隔一段时间再来解决相关问题,不少学生对其中的关系会犯迷糊,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加一,什么时候该减一,什么时候又不加不减了。
笔者曾在网上视频中看过贲友林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贲老师一开始让学生听写画间隔图形,接着让学生自己画下去,使学生从形上直接发现图形中的间隔排列,初步理解了间隔关系,老师及时介绍圆和三角形都是一个对着一个,就是对应。学生对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对应关系有了清晰的初步感知。加“……”环节,使学生不能靠直接数数得出结论了,这一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使得对应成为理解间隔问题关系的必须。到了例题教学环节,前面的思想方法顺利迁移过来,教师启发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始终紧扣对应来理解“为什么兔子比蘑菇、木桩比篱笆、夹子比手帕会多一”。
接下来贲老师没有就此顺势进入巩固练习环节,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分别用圆表示两边的事物,三角形表示中间的事物,使学生感悟一个圆对应着一个三角形,最后都有一个圆多下来;接着三图合一,学生再次体会了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再渐渐隐去图中的三角形,比较物体与间隔数的关系,学生通过一一对应把其中的关系弄得很清楚,不仅能准确说出其中的规律,并能完整的阐述出根据。这是一个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由生活情境到建立数学模型的提炼,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的数学味。由外而内,学生领悟到的规律不再模糊,理解了规律的内涵,教师真正做到了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
紧接着的练习学生的实践经验得到足够的积累,学生把握了“对应”之“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鱼得水。男生女生间隔排列“找朋友”,由“开”到“合”的设计,轻松解决了不封闭图形与封闭图形的联系与区别。选择钟面将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并巩固了封闭式排列的规律。贲老师用自己的双手让学生再次感受不封闭和封闭图形中物体和间隔之间的关系。看似自然轻松的课,实则环环相扣,底蕴很深,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笔者在以前的教学中也设计过开放式图形到封闭式图形的转化,但没有贲老师运用得这么好。笔者认为电烤箱的间隔条与热狗换成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更合适,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对应着锯一次,剩下的最后一段不用锯了,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推荐阅读:
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08-29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05-18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09-27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10-08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10-12
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07-1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09-15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关系07-2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08-28
从道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