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机制论文(精选8篇)
镇痛机制论文 篇1
中药马钱子 (Strychnos nux-vomica L) 具有散结消肿止痛功效, 并可开通经络, 透达关节, 止痛力强, 在《本草纲目》、《得配本草》等书中已有记载。现代研究认为它含有一些生物碱, 主要为番木鳖 (士的宁) 及马钱子碱, 其含量基本相当, 其它还有微量的番木鳖次碱、伪番木鳖碱、伪马钱子碱等。
研究发现[1,2,3]马钱子碱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而士的宁作为甘氨酸受体的拮抗剂则没有镇痛作用, 提示在镇痛方面应用马钱子碱比马钱子更为有利, 但关于马钱子碱的镇痛机制研究还鲜见报道, 故本实验观察了腹腔给予马钱子碱在大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中的镇痛作用, 并在热板实验中进一步观察马钱子碱镇痛作用机制。
1 材料
马钱子碱 (质量分数>99%)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批号:110705-200306。哌唑嗪和育亨宾:Sigma公司产品。L-精氨酸:惠兴生化试剂有限公司, 批号20050928。N-omegalpha-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 hydrochloride (L-NAME) :Sigma公司产品。盐酸纳络酮注射液:北京四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0504211。硫酸阿托品:宁波大红鹰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061201。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SD大鼠, 体重200~250g, 昆明种小鼠, 体重 (20±2) g均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ZC-2B型自控温度热板仪。
2 方法
2.1 福尔马林实验[4]
SD大鼠18只, 随机分3组, 每组6只, 正常组 (Con) 及模型组 (NS) 腹腔注射 (ip) 生理盐水 (10ml/kg) , 马钱子碱组 (Bru, 30mg/kg, ip) 。各组大鼠给药后30分钟, 正常组不作处理, 模型组及马钱子碱组用5%的福尔马林50μl注入大鼠后右足底皮下, 将大鼠舔、咬右爪的时间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记录注射福尔马林后0~10分钟 (第1时相) 和15~30分钟 (第2时相) 反应时间, 正常组参照以上时间点记录反应时间。
2.2 热板法实验[5]
选用雌性昆明种小鼠100只, 分为10组, 每组10只。 (1) 空白 (NS, 10ml/kg, ip) ; (12) 马钱子碱组 (Bru, 30mg/kg, ip) ; (3) 纳络酮+马钱子碱组 (Nal+Bru, 2mg/kg+30mg/kg, ip) ; (4) 阿托品+马钱子碱组 (Atr+Bru, 5mg/kg+30mg/kg, ip) ; (5) 哌唑嗪+马钱子碱组 (Pra+Bru, 0.15mg/kg+30mg/kg, ip) ; (6) 育亨宾+马钱子碱组 (Yoh+Bru, 0.15mg/kg+30mg/kg, ip) ; (7) L-精氨酸组 (L-arg, 600mg/kg, ip) ; (8) L-NAME组 (L-NAME, 75mg/kg, ip) ; (9) L-精氨酸+马钱子碱组 (L-arg+Bru, 600mg/kg+30mg/kg, ip) ; (10) L-精氨酸+L-NAME组 (L-arg+L-NAME, 600mg/Kg+75mg/kg, ip) 。各药先于马钱子碱或L-NAME 15分钟腹腔注射[6,7]。在 (55±0.5) ℃的热板上, 以小鼠舔后足为痛反应出现指标, 从小鼠接触热板到舔后足时间为热板法痛阈。实验前筛选小鼠, 痛阈小于<5秒 (过于敏感) 或大于>30秒 (痛觉不敏感) 者弃去不用, 为防足部烫伤, 以45秒作为截止时间。基础痛阈两次的测定间隔5分钟, 取其均值为基础痛阈。所用药物均在热板实验前30分钟给予, 观察给药后30、60、120、180分钟的痛阈, 并计算疼痛抑制百分率 (pain inhibition percentage, PIP) = (给药后痛阈-给药前痛阈) /给药前痛阈×100。
2.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3 结果
3.1 马钱子碱在福尔马林实验中的的镇痛作用
见表1。
3.2 马钱子碱在热板法实验中的镇痛作用
Bru组和NS组比较, 其镇痛作用在30、60、120分钟差异有显者意义 (P<0.05, P<0.01) , 随作用时间的延长, 在180分钟,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见图1。
3.3 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和各受体的关系
Atr+Bru组、Nal+Bru组和Bru组比较, 除在120分钟, Nal+Bru组的PIP较小 (P<0.05) 外, 其余各时间点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而Pra+Bru和Yoh+Bru组的PIP在30、60、120分钟小于NS组以及Bru组 (P<0.01) , 但在180分钟时,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见图1。
与正常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3.4 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和NO的关系
L-arg组在30、180分钟和NS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而在60、120分钟时间点, PIP减弱 (P<0.05, P<0.01) ;L-NAME组在30、60分钟和NS比较, 镇痛作用增强 (P<0.01) , 而在120、180分钟,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L-arg+L-NAME组和L-NAME组在30、60、120分钟时间点, 则PIP减弱 (P<0.05, P<0.01) , 而在180分钟时间点比较, 无显著意义 (P>0.05) ;L-arg+Bru组和Bru组相比, 则在30、60、120分钟时间点, 镇痛作用减弱 (P<0.01) , 而在180分钟时间点比较, 无显著意义 (P>0.05) , 见图2。
■:阿托品+马钱子碱组;+:马钱子碱组;▲:纳络酮+马钱子碱组;□:生理盐水组;×:哌唑嗪+马钱子碱组;△:育亨宾+马钱子碱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与马钱子碱组比较*P<0.05, **P<0.01
+:马钱子碱组;■:L-NAME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组+L-NAME组:×:L-精氨酸组;▲:L-精氨酸+马钱子碱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与马钱子碱组比较*P<0.05, **P<0.01;与L-NAME组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大鼠右足皮下注射福尔马林通过C纤维传入引起疼痛, 表现为舔咬注射足, 其疼痛反应呈双相表现, Ⅰ相是福尔马林直接刺激外周神经末梢引起的, Ⅱ相是由福尔马林引起的继发性炎症反应所致的炎性疼痛, 本实验研究发现马钱子碱大鼠腹腔注射能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Ⅰ相和Ⅱ相反应, 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朱燕娜等[1]研究发现在热板法实验中, 马钱子碱与哌替啶剂量在40mg/kg左右范围内, 两药在100分钟内镇痛作用接近, 小于该剂量则马钱子碱的镇痛力强于哌替啶, 大于该剂量时则相反。本实验采用以上研究者的有效镇痛剂量在热板法中发现马钱子碱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以给药后30分钟和60分钟时作用明显, 随时间的延长则镇痛作用逐渐减弱。
研究发现[8,9]许多受体系统如胆碱能受体、α受体和阿片受体等都参与镇痛, 本实验采用的胆碱能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不能拮抗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 同样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也不能拮抗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 但作为α受体拮抗剂的哌唑嗪和育亨宾则能拮抗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 提示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而和M受体、阿片受体关系不大。研究者[10]认为外周的NO参与疼痛的产生, 在人体皮内注射NO前体能产生疼痛, 疼痛的程度和NO的剂量有关, 同时全身给予NOS抑制剂常能产生镇痛作用。小鼠腹腔分别给予马钱子碱和NO抑制剂L-NAME均能产生镇痛, 以给药后30分钟和60分钟时作用明显, 但均能被预先给予NO合酶底物L-精氨酸所拮抗, 提示L-精氨酸-NO通路可能和马钱子碱镇痛有关。
本研究发现马钱子碱腹腔给药在福尔马林致痛实验和热板法中有明显镇痛作用, 其镇痛作用可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L-精氨酸-NO通路有关, 和M受体、阿片受体关系不大, 但是否是通过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而引起NO的释放减少,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腹腔给予马钱子碱, 测定福尔马林足底注射后疼痛反应指标。热板法实验, 用各工具药测定对马钱子碱和各受体的作用, 并用L-精氨酸和L-NAME作为NO的供体和抑制剂, 研究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和NO的关系。结果:马钱子碱可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Ⅰ相和Ⅱ相反应 (P<0.01) , 阿托品和纳络酮不能拮抗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 但哌唑嗪和育亨宾可使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减弱 (P<0.01) , L-精氨酸能拮抗L-NAME和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结论:马钱子碱全身给药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其镇痛作用可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L-精氨酸-NO通路有关, 而和M受体、阿片受体无关。
关键词:疼痛/中医药疗法,马钱子碱/治疗应用,大鼠
参考文献
[1]朱燕娜, 鲍梦周, 曹永舒, 等.马钱子碱和士的宁镇痛作用的初步探讨.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89, 24 (4) :288.
[2]朱建伟, 武继彪, 李成韶, 等.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5, 12 (3) :166.
[3]张娟, 肖鲁佛, 戴作俊, 等.马钱子碱中枢镇痛作用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9, 16 (1) :34.
[4]Tjolsen A, Berge OG, Hunskaar S, et al.Theformalintest:anevaluationof the method.Pain, 1992, 51:5.
[5]徐叔云, 卞如濂, 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892.
[6]Yin LL, Zhu XZ.The involvement of central cholinergic systemin (+) -matrine-induced antinociception in mice.Pharmacol Biochem Behav, 2005, 80 (3) :419.
[7]Aley KO, McCarter G, Levine JD.Nitric oxide signalingin painand noci-ceptor sensitizationinthe rat.J Neurosci, 1998, 18:7008.
[8]Galeotti N, Bartolini A, Ghelardini L.Ryanodine receptors are involvedin muscarinic antinociceptionin mice.Behav Brain Res, 2005, 164 (2) :165.
[9]Sierralta F, Naquira D, Pinardi G, et al.Alpha-Adrenoceptor and opioid receptor modulation of clonidine induced antinociception.Br J Pharmacol, 1996, 119 (3) :55.
[10]Holthusen H, Amdt JO.Nitric oxide evokes painin humans onintracuta-neous injection.Neurosci Lett, 1994, 165:71.
镇痛机制论文 篇2
【关键词】 理筋手法;完全弗氏佐剂;炎性痛;镇痛作用;腺苷;大鼠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Local Analgesic Effect of Tendon-Soothing Manipulation on Rats with Periphery Inflammatory Pain and Its Mechanism
ZHAO Li-jing,LI Pei,ZHANG Zhong-bo,CHEN Yan-wei,SHI Peng-bo,BA Zhe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ocal analgesic effect of tendon-soothing manipulation on rats with periphery inflammatory pain and its mechanism.Methods:Twenty four healthy female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blank group,a model group and a manipulation group,with 8 rats in each group.Except the blank group,the other two groups were give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0.1 mL Freund's adjuvant in the plantar to establish models with adjuvant peripheral inflammatory pain.Tendon-soothing manipulation was used to observe its effect on their inflammatory reaction,pain threshold and local content of adenosine.Results:After modeling,rats had the following reactions:claudication on the inflammatory side,licking claws,red,swollen and heat hyperalgesia.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and atrophy of muscle fibers were seen in the local tissue for modeling.Manipulation could inhibit Freund's adjuvant caused spontaneous pain behaviors such as curling up legs and licking claws and lift their pain threshold(P < 0.05).It also could improve the content of adenosine in rat’s plantar lesions.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tent of adenosine between the manipulation group,the blank group and the mode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Conclusion:The tendon-soothing manipulation has an obvious local analgesia,whose function may be played by locally released adenosine.
【Keywords】 tendon-soothing manipulation;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inflammatory pain;analgesic effect;adenosine;rats
理筋手法是中醫骨伤科治疗筋伤的常用方法,具有活血止痛、消散瘀肿、理顺筋脉、解除筋肉痉挛、使筋出槽、骨错缝得以纠正至正常的作用[1]。其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突出,但是长期以来关于理筋手法缓解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本实验模拟临床的理筋手法治疗,观察手法对佐剂性炎症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手法缓解慢性炎症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理筋手法局部镇痛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选取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
24只,体质量(210±20)g,2~3月龄,由郑州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许可证号:SCXK(豫)2010-0002。大鼠独立通气笼(IVC),12/12 h昼夜交替节律下进行饲养。适应性喂养,并进行基础痛阈筛选。检测方法[2]:恒温水浴锅调节至51 ℃,热板预热10 min,使后足底接触热板,记录大鼠从放上热板到出现舔右后足痛反应的时间。整个测试环节保持安静,室温20~25 ℃,每次检测后休息5 min,进行下次检测。共测定3次,取测量平均值纳入统计数据。测定值位于8~30 s之间的大鼠纳入实验。
nlc202309090142
1.2 仪器及设备 弗氏完全佐剂(美国Sigma公司,F5881);大鼠腺苷酶联免疫试剂盒(上海朝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HWS-26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X61型万能显微镜(Olympus);酶标仪(Thermo,Multisan FC)等。
2 方 法
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手法组,每组8只。空白组不造模,也不治疗,在安静环境中,固定大鼠,使动物处于清醒状态,固定20 min;模型组参照Raghavendra[3]的造模方法,于实验第1天,在大鼠右后足垫部皮下注射0.1 mL弗氏完全佐剂致炎,建立大鼠佐剂性炎症疼痛模型,不给予治疗,其他处理与空白组相同。手法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后第4天
在大鼠右足底涌泉穴(取后肢脚掌心前正中)[4]给予中指点压法手法[1]治疗,时间20 min。通过测量大鼠右后脚掌周径对模型进行评价[5],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测试各组大鼠的热疼痛阈值。测量完毕后,立刻脱臼处死,取大鼠右侧足底肌肉组织。
2.2 手法选择 用手指在所选择的合适穴位上进行点穴按压,又称之为穴位按摩[1]。本实验采用中指点压法,按照点压法相应的操作要领进行,根据中医“以痛为腧”的原则,对大鼠足底涌泉穴处进行手法操作。
2.3 组织切片制作及指标检测 大鼠足底肌肉组织经质量分数为10%的甲醛固定,经不同浓度梯度的乙醇逐级对组织进行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用Olympus万能显微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腺苷检测采用Elisa法。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空白组大鼠精神状态好,喜动,反应灵敏,饮食正常;模型组和手法组造模后,大鼠精神萎靡,少活动,致炎侧足部不敢着地、跛行、舔足等;致炎侧足部出现红肿,且在24 h左右达到高峰。这些表现持续3 d后逐渐减轻。见图1。
3.2 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右足脚掌周径比较 造模前,各组大鼠右足脚掌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造模后,模型组和手法组大鼠右足脚掌周径较造模前增加(P < 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3 组织病理学 模型组大鼠肌肉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的萎缩,肌纤维间隙增宽,小血管增生等病理改变。见图2。
3.4 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治疗后热疼痛阈值比较 造模前,各组大鼠热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造模后,模型组、手法组与空白组比较,疼痛阈值均有明显降低(P < 0.05);模型组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手法组热痛阈值与造模后相比明显升高
(P < 0.05);模型组、手法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模型组与手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5 各组大鼠治疗后腺苷浓度比较 治疗后,空白组与模型组腺苷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手法组大鼠外周组织腺苷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及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4 讨 论
关于理筋手法缓解疼痛的理论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素问》[6]举痛论中记载:“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说明手法可以使机体产生热效应,而这种热效应可以镇痛,这也是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所在。
腺苷即腺嘌呤核苷,由腺嘌呤与戊糖相结合而形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7]。有研究显示,腺苷对神经源性疼痛、炎性痛和术后痛均具有镇痛作用[8-10]。Goldman等[11]通过研究发现,针刺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局部释放腺苷作用于腺苷A1受体而实现。Takano等[12]则进一步提出了针刺在人体受试者是否也会引起间质性腺苷浓度的增加。他们通过测量受试者在针刺之前、针刺过程中及针刺30 min后足三里的腺苷浓度,发现针刺过程中腺苷浓度显著升高,并持续到针刺后30 min,进一步证实了腺苷在针刺镇痛的关键作用。
笔者在大鼠足底局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成功建立了大鼠炎性痛模型,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精神萎靡,少活动,致炎侧足部不敢着地、跛行、舔足等,且热缩爪潜伏期明显缩短,表现为痛觉过敏,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大鼠造模部位肌肉组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肌纤维间隙增宽,小血管增生等,与空白组比较,这种差异十分明显,这与相關文献报道[13]一致。《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中有“以痛为腧,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俞穴也”之论述,对大鼠足部涌泉穴进行手法治疗,是基于中医学“以痛为腧”理论的研究,证明了按压涌泉穴能够缓解炎症痛大鼠的疼痛,与研究报道一
致[14]。 在给予大鼠手法治疗后,其局部腺苷浓度,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法组大鼠外周组织腺苷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上说明理筋手法局部镇痛效果显著,其可能通过局部腺苷释放而起作用。
5 参考文献
[1]樊粤光,詹红生.中医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9-44.
[2]曹丽娟,韩超,王双华.金铃子散及单味药镇痛抗炎作用的比较[J].天津药学,2012,24(1):9-11.
nlc202309090142
[3]Raghavendra V,Tanga FY,DeLeo J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induced peripheral inflammation evokes glial activation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expression
in the CNS[J].Eur J Neurosci,2004,20(2):467-473.
[4]华兴邦,李辞荣,周浩良,等.大鼠穴位图谱的研
制[J].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1-5.
[5]李娜.针刺缓解小鼠完全弗氏佐剂性外周慢性炎症痛的作用及其机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6]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218-223.
[7]Dunwiddie TV,Masino SA.The role and regulation of adenosin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Annu Rev Neurosci,2001,24:31-35.
[8]Balasubramanyan S,Sharma SS.Protective effect of adenosine in 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 is mediated through adenosine A1-receptors[J].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2009,52(3):233-242.
[9]Yamaoka G,Horiuchi H,Morino T,et al.Different analgesic effects of adenosine between postoperative and neuropathic pain[J].J Orthop Sci,2013,18(1):130-136.
[10]Zahn PK,Straub H,Wenk M,et al.Adenosine A1 but not A2a receptor agonist reduces hyperalgesia caused by a surgical incision in rats:a pertussis toxin-sensitive G protein-dependent process[J].Anesthesiology,2007,107(5):797-806.
[11]Goldman N,Chen M,Fujita T,et al.Adenosine A1 receptors mediate local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J].Nat Neurosci,2010,13(7):883-888.
[12]Takano T,Chen X,Luo F,et al.Traditional Acupuncture Triggers a Local Increase in Adenosine in Human Subjects[J].J Pain,2012,13(12):1215-1223.
[13]李培培,解國雄,宋珊珊,等.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型表现特征及评价指标[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5):453-457.
[14]杨琳,高秀来,刘霞,等.经皮神经电刺激大鼠涌泉穴的fMRI表现和对痛阈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05,20(12):1087-1089.
收稿日期:2016-07-13;修回日期:2016-11-03
镇痛机制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产科足月妊娠产妇 (>37周) , 既往身体健康, 且无妊娠合并症的正常初产妇, 年龄在19~32岁, 平均 (25.2±2.3) 岁, 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分娩方式, 分为剖宫产、分娩镇痛组、自然分娩组3组, 每组入选60例, 3组在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1 血清的收集
收集临产前, 产后30min, 产后24h及产后48h和产后72h静脉血3m L, 离心分离血清, -20℃冰箱保存。
1.2.2 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raal Aualort Scale, VAS) 来定性记录孕妇各个血清搜集时间的疼痛感。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 横线的一端为0,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表示疼痛的程度
1.2.3 PRL的检测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试剂由天津九鼎医学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根据说明书操作。
1.2.4 泌乳始动时间的记录
由医护人员每隔半小时定时观察产后初次分泌乳汁的情况, 记录泌乳始动时间 (挤压乳房有乳汁分泌即可) 。
1.2.5 乳汁分泌量的计算
产后30min, 产后24、48、72h由固定的专业人员观察, 用30s人工挤奶法估计乳汁量。 (-) 为无奶; (+) 为手指挤压时奶汁能缓慢少量流出, 30s内约有0.5m L或1m L, (++) 为手指挤压时乳汁能持续向外流出, 30s内约有2m L, (+++) 为手指挤压时乳汁能较多或喷射状向外流出, 30s内有2m L以上。
1.3 资料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行×列资料用χ2检验, VAS评分与血浆PRL浓度之间行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3组血清PRL水平在不同时间段的比较
产前和产后30min 3组血清PRL水平组间, 组内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 (P>0.05) ;产后24h 3组血清PRL水平组内比较均较前由显著升高 (P<0.05) , 但组间比较分娩镇痛组较其他两组高,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产后48h 3组血清PRL水平组间比较剖宫产组较其他两组低,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镇痛分娩组与自然分娩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产后72h 3组血清PRL水平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 3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的比较
泌乳始动时间分娩镇痛组明显早于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2。
表2 3组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的比较例
2.3 3组产后泌乳量>++的动态比较
24h内的泌乳量分娩镇痛组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
表3 3组产后泌乳量>++的动态比较例
2.4 3组疼痛程度的比较
分娩镇痛组的疼痛程度在各个时间段比较均较其他两组轻,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产后24、48、72h自然分娩组较剖宫产组轻,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4。
2.5 疼痛与PRL水平相关性分析
参照表1和表4 VAS评分与血浆PRL浓度呈负相关 (r=-0.94, P<0.01) 。
3 讨论
为了保证儿童健康, 我们一向大力倡导母乳喂养, 鼓励产妇产后尽早哺乳, 多次吮吸来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但是乳汁的产生与分泌是受内分泌、心理、环境及遗传等诸多因紊影响。研究表明, 产后早泌乳和多泌乳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且产后早期泌乳素的浓度对乳汁的分泌起决定性作用[2], 同时产妇在产后受疼痛、疲劳、焦虑、食欲不佳、活动不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愿意哺乳。因此我们在鼓励产妇产后早哺乳, 多哺乳的同时也要关注产妇的生理和心里状况, 为哺乳成功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从而提高产妇哺乳的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血浆泌乳素 (PRL) 是促进乳腺发育, 引起并维持泌乳的最主要因素, 妊娠3个月时, PRL开始分泌增多, 哺乳期达高峰, 特别是产后24h高泌乳素水平刺激尤其有利于早泌乳和多泌乳[2,3], 通过我们的观察也发现硬膜外镇痛分娩后24h内产妇在PRL可以很快达到较高水平的同时, 泌乳始动时间也早。而剖宫产和自然分娩产后的24h产妇血浆PRL水平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尽管剖宫产和自然分娩在产后的48或72h产妇血浆PRL也可以上升到较高水平, 但泌乳量达不到维持哺乳量, 其中创伤疼痛因交感神经兴奋及儿茶酚胺增多而抑制PRL分泌, 使乳汁分泌不足或延期泌乳可能是一个关键的因素[4], 本文显示产后的PRL水平与VAS评分呈密切负相关。另外剖宫产和自然分娩后的伤口痛和宫缩痛, 以及术后的禁食, 活动受限等都严重影响产妇情绪和休息, 抑制PRL分泌影响泌乳, 甚至因疼痛等原因产后产妇拒绝哺乳在产科亦较为多见。作者认为, 产后疼痛是影响产妇PRL分泌及哺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如今因为害怕分娩疼痛导致很多产妇选择剖宫产, 但事实上产后伤口的疼痛依然困扰着众多产妇, 而硬膜外分娩镇痛在解决分娩过程和产后的疼痛上都有明显优势, 同时硬膜外分娩镇痛有利于早期乳汁的分泌, 因此为产后哺乳成功提供了生理和心里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及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泌乳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180例既往健康且无妊娠合并症的初产妇根据自愿选择分娩方式的原则, 分为剖宫产、分娩镇痛组、自然分娩组3组, 每组入选60例, 观察3组产后的泌乳始动时间及产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 (VAS) 评分、泌乳素 (PRL) 、泌乳量变化, 并分析VAS评分与PRL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产前和产后30min 3组血清PRL水平组间, 组内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 (P>0.05) ;产后24h 3组血清PRL水平组内比较均较前由显著升高 (P<0.05) , 但组间比较分娩镇痛组较其他两组高,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剖宫产组与自然分娩组比较, 自然分娩高于剖宫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产后48h 3组血清PRL水平组间比较剖宫产组较其他两组低,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镇痛分娩组与自然分娩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产后72h 3组血清PRL水平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泌乳始动时间分娩镇痛组明显早于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4h内的泌乳量分娩镇痛组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分娩镇痛组的疼痛程度在各个时间段比较均较其他两组轻,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产后24、48、72h自然分娩组较剖宫产组轻,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VAS评分与血浆PRL浓度呈负相关 (r=-0.94, P<0.01) , 结论产后疼痛是影响产妇产后泌乳的主要因素, 硬膜外分娩镇痛有利于早期乳汁的分泌, 为产后哺乳成功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础。
关键词:硬膜外分娩镇痛,泌乳素 (PRL)
参考文献
[1]Effect breastfeeding on 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 due to infectiousdiseases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 pooled analysis[J].WHO Collaborative Study Team on the Role of Breastfeeding on the Prevention of Infant Mortality[J].Lancet, 2000, 355 (9202) :451-455.
[2]李梅清.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1 (3) :338-339.
[3]傅风鸣.顺产与剖宫产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与初乳中抗感染因子浓度的比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1, 17 (6) :563-565.
镇痛机制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的镇痛措施, 实验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给予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实验组年龄22~46岁, 平均年龄 (24.72±3.18) 岁, 平均孕周 (39.67±1.34) 周;对照组年龄23~47岁, 平均年龄 (39.61±1.26) 周。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产妇均确定为分娩产妇, 符合分娩的基本条件, 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及胎儿严重畸形产妇, 两组产妇的孕周、年龄、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对照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的镇痛措施, 实验组产妇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 具体的操作措施如下。
(1) 当产妇宫口开至2 cm时, 使用乐蓓尔镇痛仪进行镇痛, 将A、B两组的四条输出线分别放在产妇的左右手两个部位, 分别是桡神经虎口部和腕部正中神经部, 之后将两个电极片进行相连, B组的两条输出线分别和产妇脊髓两侧的两个电极片相连, 之后调整主机的按钮, 使治疗参数与产妇的生产情况相符, 直到引起肌肉微颤, 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后, 则停用分娩镇痛仪[3]。
1.3 观察指标
对应用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的实验组和不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镇痛效果共分为优、良、差三项。镇痛优良率越高, 产后2 h出血量越低, 新生儿Apgar评分越高, 表示产妇的生产状况越好。
1.4 数据处理
对应用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的实验组和不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的镇痛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束后,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的实验组和不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的镇痛效果、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临床指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产妇的镇痛优良率和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 产后2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给予非药物镇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镇痛模式。而分娩镇痛仪镇痛属于非药物镇痛范畴, 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较为显著的镇痛效果, 自临床应用以来受到了众多产妇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4]。
分娩镇痛仪主要是通过特殊的频率电波促使产妇体内的阿片肽加倍释放, 进而阻断痛觉神经的传导, 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且对新生儿无损害, 其镇痛效果十分明显[5]。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分娩过程中使用分娩镇痛仪的实验组其镇痛优良率及Apgar评分高于不采取镇痛措施的对照组, 且实验组产妇的产后2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两者相较, 实验组产妇的生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疼痛, 减少产后出血量, 改善新生儿的Apgar评分, 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大力借鉴和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 对照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不采取任何的镇痛措施, 实验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给予分娩镇痛仪进行镇痛, 分娩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实验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产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疼痛, 减少产后出血量, 改善新生儿的Apgar评分, 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 大力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分娩镇痛仪,产科镇痛,疗效
参考文献
[1]徐秀侠.分娩镇痛仪用于产科镇痛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4, (1) :458-458.
[2]陈从荣, 倪凤芳.分娩镇痛仪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15) :2028-2029.
[3]张映辉, 马剑芬, 沈柏儒等.3种分娩镇痛方式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 2013, 34 (5) :746-749.
[4]张静, 陶鑫焱.硬膜外麻醉和分娩镇痛仪行无痛分娩的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3) :41-42.
清脑镇痛液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品
清脑镇痛液,青岛市市立医院中药制剂室提供,每支10 ml,每毫升含生药2.5 g,批号:20090828;天舒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每粒0.34 g,批号:081207。
1.1.2 动物
健康SPF级昆明种小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 g,由青岛市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检测报告编号为D20090003。
1.1.3 试剂
冰醋酸,由北京化工厂提供,批号:20071017,用时配成0.6%的浓度;纯化水,由新世界蒸馏水厂提供,批号:20091023。
1.2 方法
1.2.1 分组
压痛法和醋酸扭体法均采用S-PLUS软件随机分为5组,即供试品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
1.2.2 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高剂量组:取清脑镇痛液15 ml,加蒸馏水15 ml,制成浓度为1.25 g生药/ml的溶液;中剂量组:取清脑镇痛液10 ml,加蒸馏水30 ml,制成浓度为0.625 g生药/ml的溶液;低剂量组:取清脑镇痛液5ml,加蒸馏水35 ml,制成浓度为0.312 5 g生药/ml的溶液;阳性对照组:称取天舒胶囊内容物5.25 g,加蒸馏水至10 ml,制成浓度为0.525 g/ml的混悬液;阴性对照组:纯化水。
1.2.3 剂量设计的依据
本供试品为口服制剂,临床成人(按体重60 kg计)口服用药,每日2~3次,每次10 ml。即临床成人日用量为1.25 g生药/kg体重。供试品高剂量组采用临床成人日用量的20倍,即25 g生药/kg体重;供试品中剂量组采用临床成人日用量的10倍,即12.5 g生药/kg体重;供试品低剂量组采用临床成人日用量的5倍,即6.25 g生药/kg体重。本试验拟采用与临床相一致的途径给药,即经口灌胃。给药容量为20 ml/kg体重。
1.2.4 给药途径和方法
用带有灌胃针的注射器经口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20 ml/kg体重,按照给药前体重称量结果计算给药体积。
1.2.5 给药频率和期限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5 d。
1.3 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和频率
1.3.1 一般指标观察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实验动物外观、粪便及摄食情况。
1.3.2 痛阈提高率[2]
每只小鼠于第1次给药前用压痛仪鼠尾加压测定基础痛阈,末次给药后1 h,将每只小鼠用压痛仪鼠尾加压测定痛阈,计算每只小鼠的痛阈提高率。
1.3.3 初次扭体时间、扭体次数[2]
末次给药后1 h,将每只动物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2 ml,观察注射后至开始出现扭体的时间及注射15 min内发生的扭体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统计。将各组动物痛阈提高率、初次扭体时间及扭体次数分别进行方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P<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症状观察结果
动物连续5 d灌胃给予供试品后未见异常反应,全部动物无死亡,动物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等一般指标均未见异常。
2.2 清脑镇痛液对小鼠痛阈提高率的影响
供试品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的痛阈提高率明显提高,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供试品中、低剂量组小鼠的痛阈提高率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
2.3 清脑镇痛液对小鼠初次扭体时间及扭体次数的影响
供试品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的初次扭体时间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供试品高、中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供试品低剂量组小鼠的扭体次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阴性对组比较,*P<0.01
3 讨论
血管性头痛病机多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和血行不畅,故痛有定处,久而不愈。临床以头痛呈搏动性钻痛、钝痛、刺痛,多见于一侧或两侧颞部、眼眶、或前额部剧烈疼痛,或遍及全头,常伴恶心、呕吐、眩晕、反复发作等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头痛是颅内血管舒缓功能紊乱,血行障碍,累及痛觉纤维神经而引起的剧烈头痛。因此,镇痛实验可作为治疗血管性头痛有效性的基础实验,而压痛法和扭体法经典可靠,易于操作,并且能够比较充分反映药物的镇痛作用,故本实验采用这两种方法研究清脑镇痛液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清脑镇痛液按25 g生药/kg体重连续5 d经口灌胃给予小鼠后,其痛阈提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25 g生药/kg或12.5 g生药/kg体重连续5 d经口灌胃给予小鼠后,其扭体次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清脑镇痛液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治疗血管性头痛。
中药治疗偏头痛发生的确切作用机制虽然仍不十分清楚,但相关文献报道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通过电刺激动物上矢状窦硬脑膜结合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脑内神经递质变化以及对神经源性炎症和伤害性信息传递的影响,可综合探讨偏头痛的作用机制[3]。下调偏头痛模型动物脑干中的NO、NOS异常升高的水平,可以发挥抗偏头痛的作用[4]。治疗偏头痛的作用还可通过调节NT、ANP、5-HT和β-内啡呔的含量来实现[5]。通过脑干、下丘脑c-fos与c-jun基因表达的抑制,使疼痛刺激在中枢神经的传导得到减弱或阻断,也能治疗偏头痛[6],而清脑镇痛液可明显降低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清NO含量,说明阻断NO这种内源性血管扩张剂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3],而清脑镇痛液治疗偏头痛更多的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武刚毅,刘峙,杨一丁,等.清脑镇痛液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首都医药,2010,17(1):49-50.
[2]徐叔云,卞如廉,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2-883.
[3]陈绍红.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赵永烈,王玉来,高颖.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动物血液和脑干中NO、NOS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2009,2(3):188-190.
[5]邢俊梅.疏风止痛方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浆神经降压素、心钠素和中枢5-羟色胺、β-内啡呔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4):319-321.
[6]王宝见,钟华,张国英,等.脑痛立停胶囊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及下丘脑c-fos、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J].新中医,2009,41(2):104-106.
镇痛与非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 篇6
关键词:镇痛,分娩,显效,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计划生育的实行, 广大妇女对分娩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满足妇女的生育要求, 就目前来看, 镇痛分娩可以大大减轻分娩时的疼痛, 但是镇痛分娩的安全性及对母婴的影响一直是产科医师关注的焦点[1,2]。为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进行临床效果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正常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随机抽取120例, 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自愿要求进行镇痛分娩的孕妇60例作为观察组。在同期不愿行镇痛分娩并经阴道充分试产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 进行配对。两组孕妇均为正常妊娠、年龄22~32岁、平均30岁, 孕期 (280±14) d、单胎头位的初产妇, 无头盆不称及胎儿窘迫等不良因素, 两组资料条件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孕妇常规查体, 做必要的辅助检查。观察组:产妇临产后当宫口扩张到2cm, 胎心音正常, 无明显头盆不称时可选择硬膜外麻醉。穿刺前行胎心监护,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 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 常规低流量吸氧。穿刺点为L2~3或L3~4椎间隙, 并向头端置入3~4cm固定, 麻醉药为0.75%罗哌卡因10mL+生理盐水50m L, 含芬太尼0.2mg, 注速为3~6m L/h。穿刺成功后需再次记录产妇生命体征和胎心率, 并专人陪护, 倾听产妇主诉。对照组:产妇临产后宫口扩张到2cm后不用任何镇痛药, 产程观察与观察组相同。两组产妇如果出现宫缩乏力时都使用缩宫素加强宫缩, 促进产程进展。
1.3 观察指标
(1) 镇痛效果:根据问卷形式按照产妇主诉将疼痛情况分为三级:显效、有效、无效。显效者产妇主诉分娩过程中无明显疼痛, 无出汗, 呼吸、心率、血压无明显升高;有效者产妇主诉分娩疼痛较前减轻, 疼痛可忍, 出汗少, 心率、血压稍升高。无效者产妇主诉分娩过程中疼痛明显, 大喊大叫, 大汗淋漓, 心率、血压明显升高。其中显效及有效列为无痛范围, 无效列为疼痛范围。 (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的比较: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剖宫产率。 (3) 并发症的发生率。 (4) 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生后Apgar's评分的比较:自然呼吸、轻度窒息、重度窒息。 (5) 以上120名产妇均根据循证医学及医学伦理学要求签署相关镇痛、临床观察及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4 统计学方法
镇痛效果及剖宫产率使用χ2检验, 产妇产后2h出血量及新生儿生后Apgar's评分的比较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产妇分娩疼痛效果比较
见表1。
χ2=76.8, P<0.005, 对照组无痛率10%, 疼痛率90%, 两组资料比较有显著关异性
2.2 产妇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的比较
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观察组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比对照组平均缩短2小时, 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无明显差异, 剖宫产率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因此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应用镇痛分娩, 可以明显缩短第一产程, 从而缩短总产程时间。
2.3 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产妇观察组有1例发生恶心呕吐, 对照组有6例出现恶心呕吐, 观察组产妇有1例出现头痛, 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其余并发症未见发生。
2.4 平均产后2h出血量
观察组250mL, 对照组260mL, 无统计学差异。
2.5 产妇分娩新生儿Apgar's评分的比较
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孕妇在分娩时选择镇痛分娩对新生儿Apgar's评分无明显影响。统计学无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3.1 正常的分娩过程取决于产力、产道、胎儿及孕妇的精神因素, 在产道及胎儿都正常的情况下, 产力及孕妇的精神因素便决定着产程的顺利进行。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大部分孕妇过着优越的生活, 娇生惯养, 痛阈明显下降, 同时对分娩的恐惧感也越发明显, 所以如何降低分娩疼痛及分娩为产妇带来的身心方面的不良影响, 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大量资料显示, 孕妇的恐惧情绪可以使其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儿茶酚胺升高, 从而痛阈降低, 心率增快, 呼吸急促, 血压升高, 导致换气过度, 体力消耗, 容易引起产程延长、继发性宫缩乏力、胎儿宫内窘迫。目前分娩镇痛方法很多, 但是研究显示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安全有效。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观察组使用镇痛分娩, 总产程比对照组缩短约2h, 同时可以降低剖宫产率。在观察过程中, 对照组有一部分产妇因为难忍宫缩痛而强烈要求剖宫产结束分娩, 这也是目前普遍的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本组研究表明, 在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 并没有增加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2h出血量, 因此证明镇痛分娩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可行。
3.2 硬膜外麻醉镇痛技术是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在我们观察的60例镇痛分娩的孕妇中, 无1例产程延长, 无新生儿窒息, 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其中有1例出现头痛考虑损伤蛛网膜所致, 经过补液治疗, 产妇卧床休息1周后症状消失, 对产妇预后无明显影响。
3.3 镇痛分娩虽然安全、有效,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1) 严格掌握镇痛分娩的适应症及禁忌证; (2) 在使用镇痛分娩的过程中要加强监护, 包括胎心音、宫缩、宫口开大情况, 提倡一对一服务, 避免宫缩过强引起胎儿窘迫、急产等情况; (3) 在孕妇宫口近开全时若产力不够, 应关闭麻醉药物, 必要时使用缩宫素催产, 尽量缩短第二产程。综上所述, 只要在使用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时严格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注意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音变化, 可以大大提高顺产率, 降低因难忍分娩疼痛而选择手术的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傅晓岚.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与讨论[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临床研究) , 2010, 19 (5) :134-135.
镇痛机制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来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腹部肿瘤患者,男67例,女33例;年龄35~78岁,平均55.4岁。在本人充分知情的前提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术后应用自控泵50例(A组);对照组肌内注射哌替啶镇痛50例(B组),两组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术毕保留硬膜外导管,连接一次性自控镇痛泵(百特公司生产)。镇痛配方:镇痛药液由吗啡5 mg、氟哌利多5mg加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 L组成。流速2.0m L/h,持续50h。B组采用哌替啶50mg肌内注射镇痛,间隔时间须>6h。48h后总体评价镇痛效果及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1.3.1 镇痛效果评估标准
对术后4、8、12、24、48h疼痛程度进行评分,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3分:无痛或有轻微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休息;4~6分:疼痛影响休息,应给予一定的处理;7~10分:疼痛难以忍受,影响食欲,影响睡眠[2]。
1.3.2 临床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呼吸(R)、脉搏(P)、血压(BP)。术后48h常规测量4次,与术前基础数值进行对照,采用积分法进行评价。有无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恢复排尿、肠蠕动恢复时间和下床活动、伤口愈合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积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1 两组患者术后安静状态下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术后应用自控泵改善疼痛不良反应效果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内脏牵拉刺激或疾病本身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情绪上不愉快的心理、生理反应[3],疼痛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情绪,并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增高,抑制呼吸运动,妨碍肺分泌物的排出,抑制胃肠活动,导致消化吸收障碍[4]。自控镇痛泵为外科患者提供了满意的镇痛效果,它是通过充满液体的储液囊的正压实现恒定流速,将镇痛药通过留置管持续泵入硬膜外腔而达到镇痛效果,维持患者基本无痛的状态,患者无需因肌内注射止痛而增加额外的疼痛,真正的从被动改为主动的预防疼痛[5]。良好的镇痛效果提高了患者的休息质量,减少了因咳嗽无力而致的低氧血症、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发生率,良好的镇痛效果还可使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肠粘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的发生。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连续释放药物,镇痛疗效确切,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本组应用硬膜外镇痛泵的患者95%无痛感,5%的患者有痛感但能忍受,其镇痛效果明显好于肌内注射哌替啶组,且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腹部肿瘤术后采用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其镇痛作用平稳持久,效果良好。
摘要: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患者术后应用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及减少疼痛相关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来住院的腹部肿瘤手术10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术后应用自控泵50例(A组);对照组应用镇痛药50例(B组)。对比观察呼吸、心率、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及对疼痛的评价。结果 A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明显优于B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肿瘤患者术后应用自控泵,显著改善镇痛效果,减轻疼痛相关不良反应,有利于维持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
关键词:腹部肿瘤,外科手术,自控镇痛泵
参考文献
[1]李丽莉,陈学军,王卫国.镇痛泵用于妇科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1514-1515.
[2]孙大全,杭燕南.实用临床麻醉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254-1255.
[3]傅爱凤,黄日妹.护理干预减轻手外科病人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2,17(8):603.
[4]傅丽英.脾切除术后不同方式自控镇痛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99-100.
镇痛机制论文 篇8
关键词:多模式镇痛,混合痔,术后镇痛
混合痔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手术例数较多,但术后疼痛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常存在镇痛不全或镇痛过度的问题。 如何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同时又能避免因为使用相关镇痛药物而出现的头晕、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是一个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 多模式镇痛是联合应用不同的镇痛药物或镇痛方法,利用其协同或叠加的作用达到充分的镇痛,并减少用药量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 南京市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将多模式镇痛应用于混合痔外切内扎术后镇痛,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肛肠科2014 年3~12 月收治的混合痔Ⅲ、Ⅳ期拟行外切内扎术的患者12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每组各30 例。 4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分期及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所有患者均无镇痛药物和局麻药物过敏史,无精神类及镇痛类药物服食及依赖病史,排除呼吸、消化、循环、造血系统疾病、脊柱畸形、腰背部皮肤疾病及合并有结核、克罗恩病及其他肛门疾病者。 术前均未用镇痛药物。 所有患者均取L3~4或L4~5椎间隙, 用0.5%布比卡因1.2 m L常规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开始手术。
1.2 镇痛方法
A组:术后不采用任何镇痛措施;B组:术后接静脉镇痛泵自控镇痛,镇痛泵配方:吗啡50 mg+昂丹司琼8 mg+地塞米松5 mg+生理盐水至100 m L,首次量1 m L,背景剂量2 m L/h,自控镇痛(PCA)1 m L/次,锁定时间10 min。C组:手术结束时在手术切口周围用0.5%盐酸罗哌卡因10 m L局部浸润注射。局部浸润注射具体操作:用20 m L注射器抽取0.5%罗哌卡因10 m L,换用细针头后以混合痔手术切口顶端为注射点,将局麻药呈扇形浸润注射于手术切口皮下,每个切口2.5~3.0 m L,合计10 m L。注射完成后使用无菌纱布局部按揉约30 s,以使药液更加均匀分布于肛周皮下。进针时应注意避免刺入皮下太浅,注射局麻药后皮丘隆起明显,影响手术切口血液循环形成水肿。同时接镇痛泵,配方及剂量同B组。D组:手术结束时在手术切口周围用0.5%盐酸罗哌卡因10 m L局部浸润注射,不用镇痛泵。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75%,10 m L,阿斯利康中国有限公司),电子镇痛泵(南昌贝欧特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1.3 观察指标
1.3.1 VAS评分手术结束后分别记录患者2、6、12、24 h疼痛程度。 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10 分):0 分为完全无痛,镇痛效果优;1~3 分为轻度疼痛,镇痛效果良好;4~6 分为中度疼痛,镇痛效果一般,7~9 分为重度疼痛,镇痛效果差;10 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镇痛无效。
1.3.2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各组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情况及恶心呕吐、头晕、口干、嗜睡、过度镇静(Ramsay镇静评分5~6 分)、尿潴留、皮肤瘙痒、术后出血和呼吸抑制(<8 次/min)等不良反应。
1.3.3 吗啡用量记录术后患者使用镇痛泵吗啡类药物的总量(背景剂量+PCA剂量)和PCA按压次数(含按压总次数和有效次数)。
1.3.4 创面愈合观察记录手术创面甲级愈合率: 甲级:愈合良好,没有不良反应初期愈合;乙级:愈合欠佳,但未化脓;丙级:切口化脓;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完全上皮化所用时间。
1.3.5 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术后24 h后由患者对整体疼痛处理的满意度作出评估,评分总分为10 分,0 ~2 分为差,3 ~5 分为一般,6 ~8 分为良好,9 ~10 分为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 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 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情况
术后2 h B、C、D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P <0.05), 术后6、12、24 h C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A、B、D组(P < 0.01), 术后6 h B、D组患者VAS评分低于A组(P < 0.05), 术后12、24 h B组VAS评分低于A、D组(P < 0.05)。 见表2。
注:与A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5;与C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1;与B组同时间点比较,△P < 0.05
2.2 4 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4 组患者均无过度镇静及呼吸抑制发生。 B组恶心呕吐、头晕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 组(P <0.05),C组术后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P < 0.05
2.3 4 组患者吗啡用量情况
24 h B组吗啡用量为(32.7±2.7)mg,C组为(25.2±3.1)mg,C组明显少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PC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数/总按压数比值B组为(12.3±4.6)次、(0.62±0.28),C组为(2.7±2.7)次、(0.87±0.32),C组总按压次数少于B组, 而有效按压数/总按压数比值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4 4 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
4 组患者在创面甲级愈合率、 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4。
2.5 4 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情况
4 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满意度C组高于其他3 组(P < 0.05)。 见表5。
3 讨论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术式,疗效确切,但术后疼痛一直困扰着医患双方。 产生术后疼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手术刺激和损伤、术后创面暴露、神经受刺激、肛周水肿或局部感染、患者精神紧张等[2,3]。 术后疼痛会引起较多并发症和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严重影响混合痔患者的术后康复与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穴位治疗[4,5]、局部给予镇痛药物[6,7]、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物[8,9,10]、自控镇痛[11,12]等,但临床表现仍有镇痛不全和毒副作用明显等缺点。
现代术后镇痛的目标是:安全、有效、清醒镇痛、制止运动痛、毒副作用少和患者满意度高[1]。 随着疼痛医学的发展, 疼痛生理学的基础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人们认识到用单一镇痛药或镇痛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和促进器官功能的早期恢复。 因此便提出多模式镇痛的概念,以增强镇痛效果,减轻毒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积极的镇痛治疗可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13]。
多模式镇痛,是利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止痛药物或多种镇痛方法协同作用以达到充分镇痛的效果,同时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副作用的一种镇痛方法[14,15,16]。 目前PCA普遍使用阿片类药物,其镇痛效果可靠,但其镇痛作用和毒副作用均是受体作用,镇痛效果和毒副作用与剂量相关,因此在达到满意镇痛时患者普遍存在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尿潴留及瘙痒等不良反应。不易达到无毒副作用或轻度毒副作用条件下的清醒镇痛和运动时镇痛的效果[17,18,19]。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与传统局麻药相比,罗哌卡因具有以下优点: 作用时间明显长于其他长效局麻药,皮下浸润麻醉作用时间较同浓度的利多卡因长2~3 倍;麻醉效果呈剂量依赖性,低浓度时感觉运动分离,可控性强,适于术后镇痛;心脏及神经毒性低。 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在手术伤口局部浸润麻醉能明显减少伤口疼痛,减少其他镇痛药的使用,降低血中皮质醇的含量[20,21]。 另外有研究表明罗哌卡因局部皮下浸润能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22]。
本研究中在手术结束时于肛缘创面周围予0.5%的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联合自控镇痛,两种镇痛方式叠加,减少了吗啡的用量,相应减少吗啡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过度镇静等副作用, 当感到疼痛加重时患者又可自行启动PCA,加强镇痛效果。 本研究发现0.5%的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自控镇痛组患者术后6、12、24、48 h疼痛评分较其他组患者明显降低(P < 0.05),不良反应少于其他各组(P < 0.05),对于肛门功能恢复及手术创面的愈合的无显著影响。 这样通过不同镇痛方式正性协同作用,减少了吗啡的用量,最大限度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达到了理想止痛的效果。
【镇痛机制论文】推荐阅读:
痛风灵胶囊镇痛作用及机制初探论文05-31
麻醉镇痛论文06-19
镇痛输注系统论文10-19
个体化多模式镇痛论文09-14
镇痛管理07-15
镇痛方法10-19
镇痛镇静05-14
持续镇痛06-30
镇痛模式07-26
镇痛剂量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