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业

2024-09-17

湖北农业(通用11篇)

湖北农业 篇1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06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这种新型经营模式, 可以规避未知的市场行情给脆弱的农民带来的风险。

不过, 怎么把订单农业标准化、商业化, 需要更多的思考。经过1年多的酝酿准备, 武汉市于2012年5月首款试行上线产品鸡蛋农业订单, 随后又陆续推出生猪等农产品订单。经过半年的运行, 效果究竟如何?长江商报记者走访了部分养殖户、食品企业。

1 体 验

1.1 产品保值

安陆市生猪养殖户李清林最近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每天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看“大盘”, 看看当天的生猪价格走势, 也看看自己挂的订单有没有“成交”。

1周前, 李清林开始把自家猪的相关信息挂在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的农业订单电子交易系统上, 他每天都要打开“大盘”, 看看有没有人买走自己的订单。

“2012年猪价行情不太好, 现在我们这里‘猪经纪’的收购价已经跌到14.4元/kg了。”李清林介绍, 目前这个价格, 他还能勉强保持盈利, 要是再跌就“伤不起”了。

然而, 他在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的挂牌价为15元/kg, 比卖给“猪经纪”的价格高出0.6元/kg。“要是能以这个价格卖出去, 还能多赚点, 而且也不用担心这几天还会掉价”, 李清林说。

李清林告诉记者, 他挂的生猪1211订单属于交收月份即期交易。也就是说, 如果有买方客户成交, 双方在3个交易日内就要进行实物交收。

不过, 李清林最期待的, 还是能让春节期间的生猪保值。“我现在很担心, 春节期间猪肉价格下跌, 生猪滞销卖不出去。”他告诉记者, “按照惯例, 春节期间肉价会走高, 不少养殖户都囤猪等涨价, 结果一到春节, 发现大家都在囤, 供过于求, 导致猪价下跌, 生猪滞销。”

“2012年下半年行情不好, 就怕大家都想着等到过年赚一笔, 那恐怕会再次出现滞销。”因此, 李清林准备挂出中长期订单, 试试看, 能不能把春节期间的订单提前卖掉。“准备挂16元/kg的价格, 比现在的市价略高点, 有这利润空间我就很满足了, 至少不用担心亏本了。”

不过, 是不是有买方企业来买订单, 李清林心里直打鼓。“生猪订单交易是个新事物, 现在活跃的主要是现货交易, 产业链上的不少企业都在观望, 中远期交易不知道有没有下游的屠宰厂和加工厂愿意尝试。”

1.2 利润可控

如果说生猪产业的客户还在观望, 那鸡蛋订单已是“小试牛刀”。新洲精明禽业的销售经理胡元彪告诉记者, 自2012年10月10日他在交易所卖出30批 (每批为20箱) 当月的鸡蛋农业订单, 首尝“甜头”后, 就开始向同行们推荐这一全新的交易方式。

“只要在电脑上点点鼠标, 鸡蛋就会被买走。”胡元彪告诉记者, 在交易成功后, 3 d内进行实物交收, 他只需把鸡蛋送往交易所在当地设立的仓库, 对方企业会派人来对鸡蛋进行验收, 并装箱运走。

不仅仅是便捷,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个平台, 养殖户还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 为产品保值。浠水县和沣牧业养鸡大户王爱国, 2012年5月底在交易所卖出了5批 (每批为20箱) 7月份的鸡蛋农业订单, 每箱成交价格为175元。“没想到7月份跌到了145元/箱, 就网上点点鼠标, 一下每箱多赚了30多元。”说到这, 王爱国很后悔当时卖出的7月份鸡蛋农业订单少了。

养了多年蛋鸡, 王爱国见惯了鸡蛋价格的起起落落, 从2011年底, 持续19个月高位运行的蛋价遭遇“拦腰折”, 到2012年端午节的“火箭蛋”, 再到近期的价格再度走低, 起起伏伏的鸡蛋价格让不少养殖户心里没了底, “养”还是“不养”, 都是个难题。

蛋价起伏, 受伤的不仅仅是养殖户。广州市众尔诺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吓治, 在湖北收购鸡蛋多年, 公司全年的鸡蛋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2012年端午期间的“火箭蛋”, 让他一笔订单就亏了18万。

“在鸡蛋价格7.4元/kg时, 按当时的价格, 我们和一家食品公司签订了15 d送18万kg的订单, 平均每天送1.2 t, 哪知道1周的时间, 鸡蛋价格就逐步涨到了9.4元/kg。要知道, 我们是先签单再送货, 鸡蛋是当天收当天送的, 到后来都是按高价收进来, 按订单价送, 平均每千克亏了1元。”刘吓治很后悔, 如果当时能在交易所先下好订单, 他的风险就变成可控的了, “在鸡蛋价格7.4元/kg的时候, 就把养殖户的订单先下了。那后期不管价格是涨是跌, 养殖户都只能用7.4元/kg的价格给我, 我就不用担心后期涨价。只要我的买入价是稳定的, 那我和食品企业签订单就按照这个价格来签, 利润可以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当然, 养殖户以7.4元/kg的价格卖给我时, 表示他接受这个价格, 他肯定不亏钱, 如果后期涨, 他就赚得少了。”

1.3 价格透明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流通领域不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方式落后的问题, 流通成本高企也是一大“顽疾”。

刘春林是广州市众尔诺食品贸易有限公司驻武汉的采购员, 他的任务就是每年从湖北省荆门、新洲、荆州、浠水等产蛋大区, 采购货值1亿元左右的鸡蛋量。据他介绍, 在农村, 活跃着不少鸡蛋贩子。“镇上的鸡蛋贩子把鸡蛋从村里收上来, 县里的再从镇上收上来, 等收到我们手上时, 已经在中间转了好几手, 价格高不说, 还影响鸡蛋的新鲜度。”

9月份, 刘春林开始通过鸡蛋订单交易采购鸡蛋。养殖户卖出订单, 他买入订单, 第1次购买的60批 (1 200箱) , 价格为206元/箱。“当时如果在市面上收, 我们的采购价是210元/箱, 但养殖户卖给鸡蛋贩子的价格才201元/箱。通过鸡蛋订单交易, 我们和养殖户直接交易, 他们售价高了5元, 我们的买价也低了4元, 1 200箱就省了4 800元。”

而这点也是胡元彪最看重的一点, 他告诉记者, 他最近卖出的600箱鸡蛋, 售价为178元/箱, 比当地的收购价176元/箱要高出2元。这对高峰期月产量达到500箱的企业来说, 1个月能增收上万元。

流通环节繁冗, 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 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也让养殖户们叫苦不迭。相比之下, 生猪被中间商赚走的利润就更多了, “1头猪最少20元, 高的时候50元、100元都有。”李清林说。

“很多时候, 我们并不知道市场的真正价格。”李清林说, “有时猪价明明涨了, 猪贩子却说降了, 压低收购价格, 行情不好的时候, 我们利润本来就薄, 有的养殖户辛苦半年的利润, 可能几天就被中间商吃掉了。”但现在, 李清林只要每天看看大盘, 就知道猪价行情, “猪贩子再想忽悠我们, 就没那么容易了。”李清林的养猪场存栏量为5 000头, 这规模在当地虽算不上大户, 但也不小, 他获知信息的渠道尚且不顺畅, 更小的养殖户就更难了。

而产销直接对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刘吓治说, “原来, 湖北省的鸡蛋采购额只占他总采购额的1/10, 也就是1亿元左右, 但快捷、实惠的订单交易以及其稳定的养殖大户货源, 让他准备2013年增加到5亿元。”目前, 刘吓治和刘春林已经陆续购买了2 500批 (5万箱) 鸡蛋。

2 背 景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市场部经理罗俊介绍,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 买卖双方先签订订单, 再组织安排农畜产品生产, 由此来避免盲目生产而导致的农产品“暴涨暴跌”现象。

订单农业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让农户规避风险的好办法, 2006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此前, 很多地区都试行过“企业+养殖户”的合作模式, 即下游企业和养殖户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企业先向养殖户下订单, 养殖户再根据订单量来生产, 以此来规避未知的市场行情带来的风险。

“但这种方式没有系统的机制来约束双方, 很松散, 在交易的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违约行为。”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市场部经理罗俊告诉记者。以生猪为例, 如果出栏后, 生猪行情好, 养殖户就把生猪转手卖给别人;反之, 碰上行情不好, 下游企业也不会按照之前约定的价格收购。由此, 即便政府再三引导, 订单农业在实施的过程中, 也很容易中途“流产”。

“我们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 就是怎么把订单农业标准化、商业化, 并且让其利于普及和推广, 真正帮助农户找到一个农产品保值的办法。”罗俊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 酝酿准备了1年多后, 2012年5月25日,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推出首款试行上线产品鸡蛋农业订单, 并在9月又陆续推出了生猪、玉米等产品。未来, 还将推出水产类和果蔬类产品。

和传统订单农业不同的是, 在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生成的均为电子订单, 交易双方在进行交易时, 需缴纳订单价值20%的订金, 交由第三方金融机构保管, 由此来规范双方行为。

目前, 推出生猪和鸡蛋订单农业的,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是首家。据悉,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是由湖北省政府批准、湖北省农业厅主管、湖北省金融办等监管的全资国有企业。

3 困 难

近期, 记者在光谷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看到, 鸡蛋订单当日的成交笔数均在两位数, 而生猪订单成交笔数更是寥寥无几。

“在推行的过程中, 存在一些必须克服的困难。”罗俊说道, “和期货不同, 订单农业侧重于促进农产品的实际销售, 所以必须有产业链上的企业来大量参与。但是一些养殖户, 他可能连QQ、微信都没有, 也不炒股, 一时间很难接受这样的新事物。”

李清林告诉记者, 他是在湖北省农业厅于武汉组织的一次培训会上, 第一次了解到农业订单交易, “因为2年前在山东见过, 当地的蔬菜瓜果都是通过农业订单交易, 当时就觉得很好, 很羡慕他们有这个东西。”所以, 在培训会上, 倍感欣喜的李清林, 第一个抢先开了户。

不过, 他身边的同行们, 就不像他接受得这么快了。“有一个养鸡的朋友, 一直是我在代他操作, 已经给他卖出去好几批鸡蛋了。”李清林说道, 这确实是个问题, 不少养殖户平时连电脑都不用, 要教他们“看盘”, 这还很得费些时间。

而另一个横亘在眼前的难题, 就是中间贩子们的阻挠。“养殖户和下游企业一旦直接对接, 不就没‘鸡蛋经纪’、‘猪经纪’什么事了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这让订单农业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阻力。这些中间商和养殖户有多年的合作关系, 很多养殖户不愿意得罪他们, 都处于观望状态。”

参与的人不多, 大盘活跃度不够, 这是目前让市场最为困扰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交易所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虽然养殖企业对这个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过程是缓慢的, 但交易所相信, 这是未来的大趋势。”据了解, 交易所的目标是在2012年底, 让交易所初具形态;在2013年底, 争取建成对周边省份有一定影响、在湖北省内有重要作用的农畜产品信息平台和农畜产品交易平台, 其市场参数受到广泛关注和参考使用;在2014年底, 争取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形成中西部区域性的农畜产品信息平台和农畜产品交易平台, 打造“鄂农指数”经济指标。

4 详 解

订单农业和期货有啥区别?

“一些人把订单农业称为‘类期货’, 两者确实有共通的地方, 但其实是不一样的。”罗俊解释, 期货和订单农业都有套保功能, 通过买卖未来价格规避风险。但期货由于交收仓库覆盖率比较低、交收网点比较少等原因造成了交收量小, 主要是通过形成价格影响未来市场行情, 而订单农业侧重于促进农产品的实际生产、销售, 交易者以农业生产链上的企业占绝大多数。

其次, 交收的比例不同, 订单农业的实物交收比例超过80%, 而且, 期货产品的交收每个月只有1次, 订单农业可以实现每个交易日都进行交收。

同时, 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为做好农业订单交易, 配套有金融支持缓解养殖户的资金压力;并配套全程的第三方物流, 方便交收双方的交通运输。

据罗俊介绍, “交易所采用订单交易与现货交易相结合的交易模式来运行。目前我们提供的交易方式, 包括农业订单交易和现货信用交易”。而在交易所进行交易的农产品, 其品种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比如, 生猪产品的标准包括:采用标准化生产的良种猪;每头猪在交收时的重量需在100~130 kg;活体背膘厚度 (即生猪个体倒数第3~4根肋骨间距背中线5 cm处的皮下脂肪厚度) 不大于2.5 cm;此外, 瘦肉精检测等结果必须合格。在实物交收过程中, 对农产品的检验以双方自检为主, 如果发生争议, 交易所授权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才介入。

来源:长江商报

湖北农业 篇2

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

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是一家集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商品化处理、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现有多家公司和两个中心。母公司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立于2005年,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定点市场,国家外国专家局柑桔引智示范推广基地,创始人陈世贵被授予全国质量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集团各公司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农业、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果蔬行业三强龙头企业,湖北省经作行业五强龙头企业,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中百集团农产品直供基地,武汉大学后勤集团物资采购基地,注册商标“土老憨”是中国驰名商标。

集团位于三峡门城宜都市绿色产品创业园(红花套镇),占地面积700余亩,建有2335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标准厂房55000平方米,柑橘商品化处理中心面积11000平方米,农产品检测与研发中心20000余平方米。现有员工2000余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员工86人,研究生学历9人,其中博士2人,专业技术人员105人。集团主导产品:精品宜都蜜柑及柑桔保健醋、调味醋、饮料醋等柑桔深加工系列,调味品类(土老憨豆豉系列、鱼肉酱系列、鱼鲜酱油系列),休闲食品类(清江野渔系列、天然果蔬脆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三峡十大特产,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和湖北名牌产品,畅销沃尔玛、家乐福、中百集团、武商集团、上海百联等国内外知名超市以及宜昌、武汉、上海、北京等20多个大中城市和农产品市场。土老憨精品蜜桔已连续三年销进中南海,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深受海内外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喜爱。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3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德国农业改革;品牌发展;农场

一、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87万人。耕地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湖北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农业发展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是趋于小步前进、较为稳定,但不明显,且相对其他地方如黑龙江、福建等还是相对落后。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不强,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科技水平低

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不但是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但农村大量劳动力(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大多流向了城市。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规范,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六)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但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

(七)没有品牌,龙头企业发展融资能力低、信贷较低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而且此前我们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三、德国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德国对其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

(一)从微观层面看

原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革,产权明晰,经营形式多样。二战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5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仍为农场主个人私有,实行家庭式经营。此后,在社会主义集体运动中,通过建立小型农业合作社,小社并为大社以及按专业建立各种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如种植业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企业,园艺生产企业),使实行家庭式经营的约60万个农场主在集体化运动中从独立经营的私有企业改造为全民的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LPG)。在1990年,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约4700个,但所占有的农用地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96%以上,私有土地仅2.5%,其农业公有化程度已相当高了。因此,两德统一后,德国农业改革主要是围绕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进行的。

1、以“土地归原主”为核心,重新私有化。所谓土地重新私有化是指在农业集体化和建立国营农场过程中被剥夺,无偿或有偿征用的农用土地重新归还土地所有者。

2、允许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存在。在合作社成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相对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主,风险更小,效益更好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综合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由私人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土地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改革的具体办法是:大幅度裁减人员,新的合作社采取土地租赁形式,经土地愿拥有者同意,统一经营;新的合作社成立董事会, 监督委员会和经理层等领导班子,按公司制企业动作。

3、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机、厂房、棚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国有土地,使原来均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变为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农业经营组织。

4、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离开农业。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约有四种情况离开了农业:一是部分人分到钱后退休或提前退休;二是部分人转向城市打工;三是就地创办小企业,小作坊,经营二,三产业;四是部分人成为失业者。

5、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协调工业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平衡,并按德西农业化模式对德东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

(二)从中观层面看

为了帮助广大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进入农场,德国政府完善了多层次的各类服务机构,使德东农业逐步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

1、农场主的自治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在各级议会里有代表的机构,是政府与农场主对话的桥梁。

2、半官方半自治组织——农业管理协会。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协调,审批欧盟对德国农场主主要农产品配额的分配与申请。二是监督执行环保,植物分类以及药品,食品,饲料的安全使用。三是对农药,种子,牛奶质量进行检测。四是搞课题研究,推广新品种。

3、非营利机构——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德国政府在对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彻底改造以后,相应改革了原成员每月只交定额保险金就可享受一切福利保险,同时按德西办法建立了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保险的新机制。组建了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农场每年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专用。公司每年向辖区各农场主发放保费表格,由农场主按表格要求向当地税务,银行,法院等机构交纳个人保费。农场主及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这类保险在参保后,国家都有相应的补贴;要求雇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失业保险,自愿参加的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此外,各州还制定有农业冰雹和牲畜,病害保险,都是自愿参加的。

4、农业大专院校德国滨根农学院有2000名在校学生,为适应农业改革和农场主的需要,他们也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并增设了应用信息,生物技术与信息,国际农业贸易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急需的教学课程,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到农场,农业管理部门,外国各相关大学实习一年以上的经历。

5、直接为农场主服务的流通贸易组织随着德东地区农业改革的深入,一批连接市场和农场主的流通批发企业应运而生。

(三)从宏观层面上看

德国政府和各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了职能转变,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从而为德东农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1、压缩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由原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主要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宏观调控,突出了环保,动植物及食品检测,制定各项标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职能,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为行政部门的农业顾问。

2、法律保障在具体实施改革之前,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州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3、政策保障与改革相配套,国家和各州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政策方面,划分土地和财产时机会平等,私有土地可以继承;农场主及经营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卖,出租土地;要求各农场主和投资经营者,必须正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鼓励少用化肥;在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方面,坚持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多样化,确保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财政支持方面,国家对债务的豁免及贷款优惠等。

4、欧盟通过严格的农业政策和规定,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在许多重要领域里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不仅规范了农场主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也保住了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

四、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一)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

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了原有农业生产社较高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过去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规模优势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发扬;大马力,全程化,自动化作业的大型农机具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这些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社在其数量,土地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小型家庭农场和德西小农场的水平。农场管理机制采用公司制,设立董事,对农场的工作部门细分,如:生产部、物流配送部、销售部、策划部、学习与研究部、财务部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公司自己提供保险部门或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职工医保。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

各部门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机协调的农业生产调控体系,制定出各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加强检测,确保质量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和价格稳定。德国政府为了保障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投资,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债务减免,扶持就业等多方面拿出巨资给予倾斜,从而缓解了农业改革过程的阻力和矛盾。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学习德国,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对农牧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

(三)注意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推进农业改革措施和保护农业改革成果

德国在农业改革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通过颁布推行改革的法律法规,增强了重大农业改革的严肃性,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在法律稳定的大环境下,顺利推动改革,有效地防止了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

(四)认真处理好人的问题,尽可能地保护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在财产分配和解决大量事业人员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项改革的推进一定要全面考虑农民和社会的承受力,尽量挖掘各行业的就业潜力,开拓新的就业门路,防止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引起过大震荡,形成不稳定因素和深化改革的阻力。

(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生产项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食品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上的销量在逐年增大,价格高,竞争力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要在这方面很下功夫,政府要在重点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以开发更多的农业经营出口项目,增加农工就业机会,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

(六)转变教育观念

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对我国、对湖北省的重要性,引导高校人才为农业发展作贡献,鼓励在农业方面进行创业。

(七)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农场中人员结构。

(八)农业产品品牌化

我省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和市场优势。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湖北省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九)利用规模优势,发展规模经济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开办私人农场,有效利用闲置土地

私人农场的开办有利于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及土地的规模化、有组织利用,提高效率。这一点就针对了土地分散琐碎华,没有竞争优势而提出的,可以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像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农场可兼营渔业、种植业、禽类等,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1、吕志明.农业创品牌要谨防六大误区[J].经济论坛,2001(5).

2、姚正国等.集聚优势 打造品牌[J].江苏农村经济,2007(12).

3、刘惠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发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湖北农业 篇4

建立和谐农村社会和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农村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并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的产出能力[1],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科技投入水平、社会经济效益和气候资源潜力等方面的指标,体现了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思想。研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促进农村社会生产与经济、人口、生态、环境、教育、卫生等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生产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湖北省是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显著的地区,同时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产出大省,研究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湖北省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本文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状况,以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指标为基础,揭示不同农业生产区的主要优势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和措施,克服片面追求产值的倾向,引导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协调。

2 指标体系的建立

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为准确评估湖北省各市(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构建生产能力指标体系。在各个具体指标的设置上,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指标的全面性。不仅包括区域自然条件,也涵盖了社会和经济情况以及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指标的可操作性:其指标应可以在政府权威资料中可查询到客观数据。三是指标的简洁性:所选指标尽量精炼、实用,具有较小相关关系和多重共线性。四是指标的可比性。经济指标一般带有很强的后效性和地区性,应尽量选取人均指标以反映真实情况。

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以上原则,参考国内外已有的文献和湖北省现有的资料情况,可以提出以下指标:国土总面积X 1(km2);人均耕地面积,X2(hm2/人);农业劳动力数量X3(万人);有效灌排耕地面积密度X4(%);当年机耕耕地密度X5(%);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X 6(kg/hm2);单位面积耕地水利投入X7(元/hm2);复种指数X8(%);每万农业劳动力中当年培训的农机人数X9(人);单位面积机械动力X10(k W/hm2);每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X11(元);农民人均收入X12(元);农村农业总产值X13(亿元);粮食作物单位产量X14(%);农业GDP密度X15(%)。

考虑到指标的权威性,本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均来自《2004年湖北省统计年鉴》和《2004年湖北省农村统计年鉴》,并进行一定的综合整理,采用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3 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及说明

3.1 主成分分析过程和结果

主成分分析法能够将众多具有错综复杂相关关系的指标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既能使各主成分相互独立,又能更集中更典型地表明研究对象的特征,还能避免大量的重复工作[3]。本文运用SASv8.1统计软件对体系的15个指标进行处理,以累计贡献率达到85%为标准,有关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4.83%,即保留了原始指标84.83%的信息,相对于15个指标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选择前5个主成分代替15个指标。

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载荷系数代表个主成分解释指标变异方差的程度。在主成分分析中,一般认为载荷系数>0.3就是显著的[4],其对主成分解释度可到达10%。本文选取载荷系数>0.3的标量来解释主成分(标上*号的数值为选取的载荷系数)。

根据各主成分解释的方差占原始指标变量方差的比重,运用fa=ca/∑ca计算各主成分的权重。同时,结合Sa=∑Saj×fj可算出湖北省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综合得分,从而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其中,fa为各主成分的权重系数;ca代表主成分贡献率;Saj代表地区j在主成分fa上的得分;Sj代表地区j的综合得分。湖北省各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分详见表2所示。

3.2 对主成分的说明评价

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34.54%,其权重占到主成分的40.72%。该主成分主要载荷在有效灌排耕地面积比重、当年机耕耕地比重、单位面积机械动力、每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收入和粮食作物单位产量上,主要反映了地区农业发展优势和潜力,可归纳为地区农业质量因子。

第二主成分权重为25.26%,主要载荷分布在农村农业总产值、农业GDP比重和农业劳动力数量,体现了地区农业经济总量的发展和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归纳该成分为农业规模因子。

第三主成分权重为18.30%,主要载荷在人均耕地面积、复种指数、每万农业劳动力中当年培训的农机人数。该成分主要体现指标体系的农业科技投入方面,反映地区科技进步发展对于农业发展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农业技术因子。

第四主成分权重为9.33%,主要载荷在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耕地水利投入、每万农业劳动力中当年培训的农机人数。

第五主成分权重为6.39%,主要载荷在国土总面积、单位面积耕地水利投入、每万农业劳动力中当年培训的农机人数。两者在载荷指标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映了地区当年农业物质投入,故综合称为农业物质投入因子。

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成因及对策

根据各地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得分,可将湖北省17个地州市分为4个等级:得分大于1的农业核心区—武汉市和鄂州市;得分在0~1之间的农业优势发展区—襄樊市、荆州市、荆门市、孝感市、仙桃市、黄冈市和潜江市;得分在-1~0之间的农业综合发展区—随州市、宜昌市、天门市、咸宁市和黄石市;得分小于-1的农业生态发展区—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

4.1 农业核心区

武汉市综合得分为1.6037,是湖北省农业发展实力最强的区域,说明农村社会协调性和农业发展持续性最好。武汉市在第一成分农业质量方面仅次于鄂州,在第三、第四成分上均居第一位,说明其农业质量、科技投入和物质投入都有较好的表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农业生产条件好;作为特大城市,庞大的城市消费市场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依托,农业利用效率高。第二成分得分为-0.5176,处在平均水平之下,说明其农业规模偏小。其原因是武汉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用地急剧扩张,造成农业用地大量减少,人均耕地降为0.0263hm2,仅为荆门市人均耕地0.0819hm2的31.97%。武汉应当继续保持并加强农业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和物质投入,提高农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也应当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实现农业规模效益。

鄂州市综合得分为1.0202,仅次于武汉居第二。鄂州市地处武汉东南面,国土面积狭小,农业规模小,第二主成分得分居倒数第二位。农业质量因子得分为3.5921,高于武汉市0.9169,是其利用毗邻武汉消费市场的优势,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质量,增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结果。鄂州市今后的发展应当在稳定农业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的物质投入,增强农业效益,提高农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2 农业优势发展区

农业优势发展区有襄樊市、荆州市、荆门市、孝感市、仙桃市、黄冈市和潜江市,其综合得分分别为0.7668,0.7427,0.7264,0.5452,0.5008,0.4956,0.2977。该区均处在鄂东和鄂中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良好,农业规模较大,农业实力相当,各有特色和优势。襄樊市农业规模居全省第二位,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投入,但农业物质投入欠缺。荆州市耕地资源丰富,农业规模居湖北省首位,规模因子得分为3.2131;物质投入巨大,仅次于武汉市。荆门市、仙桃市和潜江市地处鄂中平原,农业发展质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目前发展形势良好,但是农业科技因子得分低,需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孝感市和黄冈市地处鄂东北低山丘陵区,形成了一定的农业规模,其它指标无明显优势。

4.3 农业综合发展区

农业综合发展区有随州市、宜昌市、天门市、咸宁市和黄石市,其综合得分为-0.0349,-0.1011,-0.1208,-0.2139,-0.5406,各区均处于平均水平之下,都有一定程度的农业发展限制因素。随州市属于鄂北岗丘陵区,农业规模较大,有效灌溉率和机耕比重都居湖北省第四,但其它方面仍需要加强。宜昌市、咸宁市和黄石市均为低山丘陵地带,不利于农业发展,但由于农业科技投入较高,将在未来发挥明显效果,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天门市地处鄂中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资源利用条件优越,有效灌溉率达到100%;人均耕地资源丰富,但国土面积狭小,农业科技投入和物质投入薄弱,今后需要不断加强财政支持,冲破农业发展的瓶颈,提高农业竞争力。

4.4 农业生态发展区

农业生态发展区有十堰市、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神农架林区,综合得分为-1.1715,-1.8136,-2.7028,处于全省落后位置。该区位于鄂西北西南,地形复杂,主要为山地区,发展农业条件恶劣,农业质量因子为全省后3位;经济条件落后,没有形成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制度,难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该区以山地为主,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土地利用效率低[5]。该区的发展应当主要突出林地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通过提高林地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治山保水工程来强化其生态功能,同时发展林业特种产品促进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在退坡耕地还林的同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缓解人地矛盾。(下转第44页)(上接第40页)

摘要:从研究湖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建立涵盖5个方面15个指标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ASv8.1对湖北省17个地州市的农业生产指标值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得到各地州市的综合得分,据此将各地州市分为农业核心区、农业优势发展区、农业综合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湖北省,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1]门宝辉,梁川.TOPSIS法在农业综合生产力评价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3):159-161.

[2]崔世友.农业综合生产力系统论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16(3):168-170.

[3]胡伟平.广东地级市中心城市聚类分析[J].热带地理,1994,14(4):305-314.

[4]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401-419.

湖北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5

发布时间:2011-7-26

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杨 荣

摘要:文章主要围绕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其发展速度缓慢的矛盾来研究湖北省农业发展状况与问题,同时借鉴德国农业改革,结合湖北省农业现状探讨了湖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德国农业改革;品牌发展;农场

一、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

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987万人。耕地面积4803万亩,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1100万亩。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二、湖北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湖北农业发展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倾斜,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是趋于小步前进、较为稳定,但不明显,且相对其他地方如黑龙江、福建等还是相对落后。

(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国家投入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中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难以到位,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和组织引导不力,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政执法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产品市场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抗御自然灾难的能力不强,湖北农业抗风险能力不是很高;农产品的利润率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农业和农村投资环境不乐观,农业内部积累资金包括外来资金流向农业生产的资金转化率偏低,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极为有限;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开放步伐缓慢,农村投资融资渠道不多,农业投资项目的影响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等力度弱、数量少,农产品出口创汇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引导不够,与农业生产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需要的差距仍然较大。

(二)农民素质不高,消费保守,资本流动性不强,农村人力资本不足,科技水平低

由于湖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未有重大突破,不但是农民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规模小和分散经营,导致农民收入一直在低位徘徊,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随着湖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其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依靠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尤其要依靠一批思想开放的高素质农民与能够发挥其特长及知识技术价值的市场经济环境。但农村大量劳动力(既包括脑力劳动者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大多流向了城市。

(三)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

信息和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桥梁与纽带,市场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是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四)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增值率偏低

湖北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加工增值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二是种子、种苗、种畜禽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增加了优良品种的更新难度;三是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四是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当前湖北农业初级原材料生产比重大,依靠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少,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

(五)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

一是农业合作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内部治理不规范,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稳定发展。二是农业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三是农业合作组织会(社)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六)农业土地细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

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每片农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块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经济的自发维持,但不能实现其专业化和规模化。要解决湖北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从解决农村家庭仍然是现时期农业生产主体——数量最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方式问题入手。

(七)没有品牌,龙头企业发展融资能力低、信贷较低

湖北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品牌营销较差,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在武汉主要超市经营的数百种上架食品中,湖北本地生产的产品数量较少,在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中,能够进入武汉各大超市的数量也极为有限。品牌创造与创想的能力较弱,缺乏知名农业品牌。而且此前我们品牌意识淡薄,营销观念与方式陈旧。农业经营过于分散,龙头企业带动较弱,标准化生产难推行。

三、德国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两德统一后,德国对其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全方位的转型改革:

(一)从微观层面看

原集体或国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以土地私有化为主的彻底改革,产权明晰,经营形式多样。二战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1945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面积在10公顷以上的收归国有,100公顷以下的仍为农场主个人私有,实行家庭式经营。此后,在社会主义集体运动中,通过建立小型农业合作社,小社并为大社以及按专业建立各种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如种植业生产企业,畜牧业生产企业,园艺生产企业),使实行家庭式经营的约60万个农场主在集体化运动中从独立经营的私有企业改造为全民的大型农业企业——“农业生产合作社”(LPG)。在1990年,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约4700个,但所占有的农用地占全国农用地面积的96%以上,私有土地仅2.5%,其农业公有化程度已相当高了。因此,两德统一后,德国农业改革主要是围绕土地私有化和经营市场化进行的。

1、以“土地归原主”为核心,重新私有化。所谓土地重新私有化是指在农业集体化和建立国营农场过程中被剥夺,无偿或有偿征用的农用土地重新归还土地所有者。

2、允许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组织存在。在合作社成员自愿的基础上,采取了多种相对一家一户的小农场主,风险更小,效益更好的经营形式。主要有综合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由私人小规模经营的农业企业或家庭农场、土地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改革的具体办法是:大幅度裁减人员,新的合作社采取土地租赁形式,经土地愿拥有者同意,统一经营;新的合作社成立董事会,监督委员会和经理层等领导班子,按公司制企业动作。

3、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农业经营组织之间可以互相兼并重组,互相间对其土地、农机、厂房、棚舍等资产进行出售,出租不受任何限制,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国有土地,使原来均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变为现在规模大小不等的多种农业经营组织。

4、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离开农业。大量分流农业从业人员,约有四种情况离开了农业:一是部分人分到钱后退休或提前退休;二是部分人转向城市打工;三是就地创办小企业,小作坊,经营二,三产业;四是部分人成为失业者。

5、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减少企业数量,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协调工业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平衡,并按德西农业化模式对德东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改造。

(二)从中观层面看

为了帮助广大分散经营的农场主进入农场,德国政府完善了多层次的各类服务机构,使德东农业逐步建立起新的市场机制:

1、农场主的自治组织——农场主联合会在各级议会里有代表的机构,是政府与农场主对话的桥梁。

2、半官方半自治组织——农业管理协会。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负责协调,审批欧盟对德国农场主主要农产品配额的分配与申请。二是监督执行环保,植物分类以及药品,食品,饲料的安全使用。三是对农药,种子,牛奶质量进行检测。四是搞课题研究,推广新品种。

3、非营利机构——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德国政府在对德东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彻底改造以后,相应改革了原成员每月只交定额保险金就可享受一切福利保险,同时按德西办法建立了个人与政府共同分担保险的新机制。组建了农场主社会保险公司,培训了大批管理人员。农场每年向公司提供必要的保险基金,实行政府监控专款专用。公司每年向辖区各农场主发放保费表格,由农场主按表格要求向当地税务,银行,法院等机构交纳个人保费。农场主及从业人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事故保险,这类保险在参保后,国家都有相应的补贴;要求雇员必须参加的保险项目有失业保险,自愿参加的有老年人和残疾人保险.此外,各州还制定有农业冰雹和牲畜,病害保险,都是自愿参加的。

4、农业大专院校德国滨根农学院有2000名在校学生,为适应农业改革和农场主的需要,他们也进行了教学改革,相应加强了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的教学内容,并增设了应用信息,生物技术与信息,国际农业贸易等一批现代化,国际化农业急需的教学课程,规定学生毕业前必须有到农场,农业管理部门,外国各相关大学实习一年以上的经历。

5、直接为农场主服务的流通贸易组织随着德东地区农业改革的深入,一批连接市场和农场主的流通批发企业应运而生。

(三)从宏观层面上看

德国政府和各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了职能转变,加强了法制建设和政策配套,从而为德东农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1、压缩机构,精简人员,转变职能,由原直接的计划管理转为主要制定法律法规实行宏观调控,突出了环保,动植物及食品检测,制定各项标准,重大问题研究等项职能,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专家为行政部门的农业顾问。

2、法律保障在具体实施改革之前,有针对性地颁布了多项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或州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改革行为,保障改革有序进行。

3、政策保障与改革相配套,国家和各州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土地政策方面,划分土地和财产时机会平等,私有土地可以继承;农场主及经营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卖,出租土地;要求各农场主和投资经营者,必须正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土地的污染,鼓励少用化肥;在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方面,坚持经营形式和经营规模多样化,确保经营者的自主选择权;在社会保障方面,建立了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财政支持方面,国家对债务的豁免及贷款优惠等。

4、欧盟通过严格的农业政策和规定,在宏观调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农业共同市场的建立,在许多重要领域里的农业政策转由欧共体负责制定,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及结构政策,各成员国必须遵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市场以及保证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食品。不仅规范了农场主的行为,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从而也保住了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量。

四、湖北省农业发展的改革建议

(一)抓住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因地制宜

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社这种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继续保持了原有农业生产社较高的农业组织化程度,过去所具有的科技优势,规模优势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优势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发扬;大马力,全程化,自动化作业的大型农机具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这些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合作社在其数量,土地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小型家庭农场和德西小农场的水平。农场管理机制采用公司制,设立董事,对农场的工作部门细分,如:生产部、物流配送部、销售部、策划部、学习与研究部、财务部等,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就业。公司自己提供保险部门或与其他保险公司签订协议,职工医保。

(二)加强对农产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

各部门要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机协调的农业生产调控体系,制定出各项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标准,加强检测,确保质量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大体平衡和价格稳定。德国政府为了保障农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从投资,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债务减免,扶持就业等多方面拿出巨资给予倾斜,从而缓解了农业改革过程的阻力和矛盾。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学习德国,加大政府补贴的力度,调动农民参与支持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对农牧区已经形成的优势产业和项目应给予重点支持和保护。

(三)注意运用法律、法规手段推进农业改革措施和保护农业改革成果

德国在农业改革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通过颁布推行改革的法律法规,增强了重大农业改革的严肃性,有利于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在法律稳定的大环境下,顺利推动改革,有效地防止了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

(四)认真处理好人的问题,尽可能地保护个人的利益

特别是在财产分配和解决大量事业人员问题上,要特别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各项改革的推进一定要全面考虑农民和社会的承受力,尽量挖掘各行业的就业潜力,开拓新的就业门路,防止单项改革孤军深入引起过大震荡,形成不稳定因素和深化改革的阻力。

(五)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业生产项目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无污染食品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上的销量在逐年增大,价格高,竞争力强,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要在这方面很下功夫,政府要在重点发展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以开发更多的农业经营出口项目,增加农工就业机会,带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

(六)转变教育观念

使人们认识到农业对我国、对湖北省的重要性,引导高校人才为农业发展作贡献,鼓励在农业方面进行创业。

(七)对农民进行培训

提高农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农场中人员结构。

(八)农业产品品牌化

我省农业品牌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和市场优势。湖北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年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面积达到1500万亩,先后建立了京山、洪湖、宜城等农业生态县和洪山菜苔、京山桥米、孝感太子米、邓村绿茶等生态生产小区。这为品牌农产品形成及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湖北省形成了九大特色和九大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了“鱼米之乡”、“果蔬之乡”、“药茶之乡”、“畜牧之乡”的众多美誉。从现实来看,湖北品牌农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很大。第一,城市居民对食品的保鲜与安全十分关注。第二,城市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安全食品的意愿支付水平较高。这为湖北省全面实施“三类食品”的品牌化经营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持和动力源泉。第三,湖北省的禽蛋、食用菌、蜂蜜等产品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东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湖北是我国的科教大省。据有关资料显示,分布在湖北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农村部门的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干部多达2万余人。这种人才优势及大量科技成果,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古老的荆楚文化,不乏有传统农业中的优良工艺和各种历史文化的承载。以此为依托,加强创立和扶植具有文化特征的知名品牌,是把本土农产品和优质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

(九)利用规模优势,发展规模经济

优势产业带规划的实施和标准化生产为品牌农业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湖北有许多具有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武汉为中心的蜂产品加工基地,以随州为中心的食用菌出口基地,以潜江、洪湖、监利为中心的水产品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水果加工出口基地,以恩施为中心的山野菜出口基地等等,发展势头良好,为发挥农业的品牌效益创立了规模优势。继续加快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产品的标准化,通过品牌创建来整合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各种资源,将为湖北品牌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十)开办私人农场,有效利用闲置土地

私人农场的开办有利于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及土地的规模化、有组织利用,提高效率。这一点就针对了土地分散琐碎华,没有竞争优势而提出的,可以改变目前农业土地细碎化和生产经营分散化的不利局面,加大土地合理有效的流转速度,加快扩大适度规模的经营步伐。而且在政府的农政执法体系框架内将农户现有的责任田重组,属于农业资源内部的合理调整和配置,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见效期短,投入小的特点,不像资本投入那样具有长期性和较大的风险性。农场可兼营渔业、种植业、禽类等,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参考文献:

湖北农业 篇6

(一)公平竞争,择优立项。各县市根据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优势主导产业及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确定本县市支持具体产业,编制项目三年发展规划、第一年项目实施方案及标准文本,自愿向省财政厅申报。省财政厅组织相关专家按照公平公开、竞争立项的原则进行评审,将资金分配从“一对一”单向审批安排,转为“一对多”选拔性审批安排,择优确定项目县名单。对项目县三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审批,“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效益。

(二)连续扶持,分年实施。通过竞争立项的项目县连续扶持三年,后两年只需将年度项目实施方案报省财政厅审批即可,提高了项目县的自主权。同时,中央提前下达的指标优先足额安排连续扶持的项目县,一并批复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县收到批文和指标后,即可开展工程招标等前期工作,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三年项目完成后自动退出,但可以参加下一轮竞争立项。

(三)整合资金,集中财力。我省坚持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项目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统筹规划、连片投入、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加强与有关涉农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统筹用于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并将资金整合情况作为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竞争立项、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对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投入。

(四)绩效评价,奖优罚劣。按照《湖北省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暂行)》(鄂财农发〔2013〕24号)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科学、规范的评价程序和操作方案,准确、全面、系统地衡量资金项目的绩效情况,通过对评价内容进行量化测定分值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施效果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建立奖优罚劣机制,省财政厅根据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好的,予以表扬并加大对项目县市的支持力度;对绩效评价成绩排名靠后的项目县,扣减其下年度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额度,用于奖励排名靠前的项目县。同时,将中央财政现代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湖北省财政厅对县市年度农业财政工作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洪峰

湖北农户农业信息供给与需求状况 篇7

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素有“千湖之省, 鱼米之乡”的美誉, 粮棉油、猪禽蛋、淡水水产等产业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湖北省自2000年开始农业信息化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推进, 农村和农业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是由于前期省内各部门规划不一, 产生了部门资源割据、资金重复投入、服务缺位错位等现象, 导致了湖北省农村农业信息化面临阶段性瓶颈障碍, 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在微观层面, 农民信息供给和需求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基于此, 本文利用2012年对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咸宁市咸安区和荆州市洪湖市开展的1037个农户实地调查, 分析湖北省农民农业生产信息供给和需求状况。

1 湖北省农民信息获取工具

按照农户获取信息工具类型, 我们把农户获取信息的工具分为了固定电话、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电脑、报纸和杂志、听广播以及VCD或DVD等8个种类, 利用各类工具获取信息的农户比重列于表1中。在所有调查的农户中, 有82.93%的农户利用手机获取信息, 其次有69.53%的农户通过电视的手段获取信息, 44.74%的农户用有线电视获取信息, 有19.58%的农户利用电脑来获取工具, 而报纸和杂志是农户选择最少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 仅占5.11%。分县来看, 曾都区利用固定电话获取信息的农户比重大大高于洪湖市和咸安区, 洪湖市利用有线电视获取信息的农户比重高于曾都区和咸安区, 洪湖市和曾都区都有超过20%的农户利用电脑获取信息。

由于有农户可能采取多种工具获取信息, 因此, 可以统计农户获取信息工具的数量 (见表2) 。没有信息获取工具的农户占总农户的5.88%, 超过60%的农户采用了2到3种工具获取信息。有15.6%的农户采用4种工具获取信息。分县来看, 洪湖市有更多的人利用3种信息获取工具, 占比达32.54%, 而咸安和曾都地区的农户拥有两种信息获取工具的最多, 分别占比38%和29.55%。

2 农户各类农业信息需求程度

根据信息内容的不同, 可以将农业信息划分为行业信息、政策法规、种子种苗信息、农药化肥信息、农机具信息、生产技术信息、加工信息、销售信息、仓储信息、包装信息、质量检测服务信息和物流配送信息等12大类。调查农户分别回答了他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程度 (不需要、无所谓、需要、非常需要) , 统计农户对各类信息需求程度的分布, 结果列于表3中。

农户最迫切需要生产技术信息、种子种苗信息、政策法规和行业信息, 有接近60%的农户非常需要这类信息, 农户农药化肥信息和销售信息需求程度也较高, 有超过50%的农户非常需要这两类信息。农户对包装信息、物流配送信息、仓储信息、质量检测服务信息和加工信息需求程度较低, 超过60%的农户不需要包装信息, 有50%左右的农户不需要其他4类信息。这主要是农户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 与农户最直接相关的信息是行业市场相关的信息和生产所需要的信息, 对农户而言, 其关注点在产前和产中, 对农产品产后处理缺乏关注。

分县来看, 洪湖市和咸安区农户对各类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曾都, 在洪湖市和咸安区均有接近或者超过60%的农户非常需要生产技术信息、销售信息、种子种苗信息、农药化肥信息、行业信息和政策法规。洪湖市农户对农机具信息的需要程度明显高于咸安和曾都, 超过55%的农户需要该信息。

3 农户各类农业信息供给的主体和方式

超过90%的农户认为包装信息、仓储信息、物流配送信息、质量检测信息没有提供主体, 有79%的农户认为加工信息没有提供主体, 有46.5%和39.2%的农户包括销售信息和农机具信息没有提供主体。并且近10年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他信息农户认为没有提供主体的比重较小, 近10年来认为有提供主体的农户比重增加 (见表4) 。

农户行业信息主要通过亲朋好友获得, 超过40%的农户报告其行业信息由亲朋好友提供, 有近40%的农户认为行业信息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例如电视、宣传单等) 。超过10%的农户报告其行业信息由村干部和农业企业提供, 也有8%以上的农户报告是由农技人员提供, 其他主体为农户提供信息的比重较低。近10年来, 认为村干部提供行业信息的农户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而认为亲朋好友、农业企业、农技人员提供行业信息的农户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政策法规信息主要来源于村干部, 其次是亲朋好友。60%的农户报告其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来源于村干部, 22%农户报告其来源于亲朋好友。3%的农户报告信息来源于农技人员。农户报告其种子种苗信息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农技人员和农业企业, 并且近10年的农户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有34%的农户报告种子种苗信息来自其他主体, 他们认为是宣传资料、小商小贩等。和种子种苗信息提供主体相似, 农户报告的农资信息主要来自于亲朋好友、农技人员和农业协会, 并且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农户报告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和农技人员。10%左右的农户认为信息来自于村干部, 有超过6%的农户报告信息来自于农业企业。

各类信息提供的方式中, 农户认为口头通知的方式应用最为广泛, 超过80%的农户认为口头通知和交流方式提供行业信息、种子种苗信息、农资信息的方式的。其他方式例如电话、短信、专业人员指导以及互联网提供信息的比重都很低。总体来看, 电话和短信提供信息的方式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见表5) 。

4 农户对信息提供的满意度

从农户对各类信息提供的满意度来看, 农户总体表示满意度为一般水平。农户对政策法规信息提供满意度较高, 超过50%的农户对其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40%左右的农户对种子种苗信息和生产技术信息提供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然而, 除了质量检测信息、包装信息、农机具信息这类提供较少的信息外, 都有20%以上的农户对信息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从近10年来农户的满意程度变化来看, 总体满意程度有所改善。以行业信息为例, 10年前有25.6%的农户对信息提供表示满意或者非常满意, 5年前这一比重为28.6%, 到现在上升31.4%。

5 小结

大部分农户采用手机和电视获取信息, 有19.58%的农户利用电脑来获取信息。农户最迫切需要生产技术信息、种子种苗信息、政策法规和行业信息。农户对包装信息、物流配送信息、仓储信息、质量检测服务信息和加工信息需求程度较低。

农户行业信息主要从亲朋好友和电视获得, 政策法规信息主要来源于村干部和亲朋好友。种子种苗信息和农资信息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农技人员和农业企业。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主要来源于亲朋好友和农技人员。其他一些信息的提供主体比较缺乏。各类信息提供的方式中, 农户认为口头通知的方式应用最为广泛。电话和短信提供信息的方式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农户总体表示对信息供给满意度为一般水平。20%以上农户对各类信息供给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总体满意度呈现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斐, 康松.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3) :68-70.

[2]崔岩.农业信息采集与发布技术集成策略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06 (5) :76-77.

[3]丁杰, 李莹, 夏英成.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J].现代情报, 2007 (11) :61-62.

[4]冯金古.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示范推广[J].中国农技推广, 2006 (9) :80-81

[5]耿红军.县域农业信息供需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4) :18-20.

[6]胡笑梅.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6) :84-86.

试论湖北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篇8

1.1 农产品质量不高, 产品附加值率低

近几年, 随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湖北农业发展中, 淡水产品、棉花以及油料产量稳居首位, 粮食产量排名也十分靠前, 然而湖北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最显著的一点是优势性农产品质量品质较低所以至今湖北仍然只是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

1.2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抗灾减灾能力仍偏弱

湖北省在2011 年投入178 亿元修建农田水利工程, 光是用于修补老化的水利设施都已经花去大半资金。据统计资料显示, 近些年湖北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老化率已经达到60%以上, 其中有51%的农田水利工程建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余下的35%、14%建于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于时间久远, 湖北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严重, 抗灾减灾能力较弱。经过修补的水利设施虽然农田灌溉面积年年增加, 但实际上灌溉能力的提升却并不大。

1.3 农业生产要素流动不畅,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不高

湖北农业目前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农业结构还是较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东部发达省 (市) 地区相比, 湖北的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 还不够成熟。而城乡二次元经济结构又造成湖北农业生产要素流通不畅, 湖北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规模受到约束, 整体农业生产经营效率不高, 农民增收问题成为湖北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具体有:湖北原始农业结构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正常流动, 这样阻碍了湖北城镇和农村的人员技术交流沟通, 也不利于商品贸易和资金流动, 严重影响了新型“四化”与整个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2 湖北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自国家“十二五”以来, 湖北开始重点发展水产品,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第一, 湖北山林资源丰富, 并具有品种多、品质高的优势, 要求加速果、茶、桑、药一类的特色农产品, 调整产业结构, 强化品种结构调整;第二, 畜牧业在湖北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力促进生猪、禽类等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也是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活力产业之一;第三, 要充分发掘水产业的潜力, 大力转变水产品产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鱼类等特色优势水产品产业。湖北要想发展成为农业强省, 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畜牧业发展从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

2.2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加大农业发展投入

农业经济要想得到长远发展需要大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农业产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更是实现农民保收、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基础。然而湖北只有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才能保证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受影响, 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资金空缺, 不能光靠政府拔款, 所以必须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出发, 有效地探索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 不断拓展渠道, 转变传统观念, 争取各方面农业产业的资金投入, 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 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 从两年前的400 多家发展到现在的近万家。湖北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当前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但在解决农产品“卖难”, 连接市场, 盘活流通,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聚集一批“农村能人”的优势, 能把农村中一部分弱质群体带动起来。要以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农村能人”为带头人, 以产业为依托, 组建专业的农村合作社。要大力推广“农村合作社+农户”模式, 通过支持农村合作社来带动广大农户, 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湖北农业 篇9

湖北近几年一直是劳动力出口大省,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沿海开放城市流动, 农村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 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上, 从业者老龄化趋势明显, 这些都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 因地制宜, 培育好符合我省实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对增强我省农村经济实力, 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意义

1.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合理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安置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 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目前, 留在农村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 他们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农村劳动力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 如果这种趋势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 将直接对农村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农村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等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进一步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安置问题, 吸引更多劳动力就近就业, 湖北省做出了许多努力, 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 我们以湖北鑫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这是一家由当地农民自主成立的一家养殖企业, 公司领衔组建的石首市和盛家禽产销专业合作社是湖北省十佳畜牧专业合作社, 公司稳步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 利用农村一些闲置的土地建工厂, 采取“三统一 (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组织销售) 、一分散 (分散分户养殖) ”的方式, 转移农村种地劳动力5000人以上, 使养殖户户平年纯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这些就近就业的农民不仅可以兼顾种地, 还可以多一些额外的收入, 同时也能够很好地照顾家庭, 避免出现目前在农村广泛出现的留守儿童现象。

1.2 农村现有的可利用资源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培育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和许多农业大省一样, 湖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人均耕地明显不足、耕地保护的难度日益加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土地资源的效力也有很明显的下降趋势、许多地方的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下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增强农村的经济活力,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而要做好以上工作, 其中培育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键, 我们以湖北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例, 为了进一步利用当地良好的水资源环境, 在示范区内设立了许多专业性的农村经营合作社, 这些合作社与各种植农户之间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极大地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合作社与农户共同开发市场, 目前, 洪湖的一些水产品, 例如莲藕、水生蔬菜等远销全国各地, 农民得到了实惠, 企业得到了发展, 农村经济进一步释放新的活力。

1.3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培育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省的农业生产目前还处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 这种生产模式所带来的后果就是, 农业生产往往具有盲目性的特点, 随着农业生产与整个社会大市场之间联系越来越频繁, 这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会给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带来巨大的隐患。从实践上来看,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众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最为成功的经验, 这种经营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

1.4 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我们培育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日益加大, 也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但从目前来看, 这些成果在农村的应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观念不强, 小规模的种植模式也限制了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例如, 我省许多地方农村土地不连片, 农户的土地分散, 许多农业机械化设备没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许多种植户没有很好的市场观念和市场意识, 不能认识到新技术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意义, 导致了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受到了限制。

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途径

2.1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

综观一些农业发达国家, 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的整个时期, 政府都会给予大力的支持。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比较晚, 政府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尤其重要。

首先, 政府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有关农村发展政策, 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给予优惠政策, 在税收、工商、土地流转等方面为农业经营主体减压增效。同时政府可以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 重点扶持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要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后勤服务, 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创新, 积极开展农业技术项目在农村中的推广和应用, 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与农业技术人员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工作或指导, 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 政府部门要制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 包括土地流转、基本建设、金融、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用工制度等方面的政策, 引导各种龙头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兴办实体产业。另外一方面, 对企业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民培训、基地认证、基础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予以补助、补贴或奖励。

2.2 实施“民企联村”战略, 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些大中城市的民营资本开始向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投资开发。从目前来看, 由于农业自身特点, 从农业内部挖掘发展潜力效果已经不是特别明显,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缓解当地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 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由于一部分农村人口进入第三产业, 从而更进一步扩大了就业。

在“民企联村”工作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力强, 技术含量高, 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 它们按照市场需求, 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 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 形成产业优势,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 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 成为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企业是培训农民的主阵地。在“民企联村”工作中, 企业能够把科技意识、合作意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导入千家万户, 帮助农民破除小农经济思想, 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 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3加大培训力度, 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市场眼光的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目前在湖北省, 许多农民还存在很严重的小农思想, 市场经济的意识不强。虽然在政府支持以及多方面的努力下, 湖北省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类似于专业合作社等组织, 但这些组织的管理者普遍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知识, 市场开拓意识不强, 导致组织在市场上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力。

对此, 湖北省出台了相关政策, 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各级政府统筹规划, 实施多渠道培养新型农民的政策, 比如实施校企合作, 开展职业化教育培训等, 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 并由他们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这些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4 进一步理顺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 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

目前, 湖北省绝大多数农村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以农户自筹资金为主, 能够得到外来资金扶持的机会比较小。为了破解这一难题,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同时鼓励一些扎根农村的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到农村信用贷款工作中来, 并逐步提高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 创新贷款的方式。

考虑到毕竟农业信贷相对商业贷款, 具有特殊性, 我们需要在金融制度上进行创新。例如可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产品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多种形式来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 正确运用农业保险政策手段, 对建立农业风险防范和分散机制, 发展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 湖北省也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投入, 激励了许多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的农户建立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主体。

2.5 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目前, 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许多民间资本也想借此东风, 进入农村市场。但目前我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 特别是物流成本高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极大影响了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进入农业领域。

为此, 我们要发展农业经营主体, 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以仙洪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例, 为了吸引外资来此投资, 该区每年都将改善投资环境当成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来, 无论是在村村通工程, 还是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 许多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都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6 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 重点要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

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特点,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色。我们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时, 一定要因地制宜, 统筹规划, 明确重点支持对象, 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 能够与当地经济发展目标相吻合的农业经营主体要给予重点扶持。

目前在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中, 我们往往重视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的扩大, 而忽视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 其实, 在我国农村农业经营主体并非越大越好, 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 适度规模, 更有利于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湖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要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必须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条道路。在对湖北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意义, 就如何进一步在湖北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湖北省,农业经营主体,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郭振宗.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着力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2

[2]陈晓华.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12

湖北农业 篇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在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 党和国家对农村工作所做出的重要部署, 为如何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湖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农业现代化发展依然相对滞后, 特别是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 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今后, 地谁来种, 怎么种的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适应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要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确保农村经济适应市场化发展新要求, 农民收入得到持续的增长。

1 湖北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必要性

湖北位于祖国的中部, 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 故称湖北, 简称鄂。全省国土面积18.59万km2, 占全国总面积的1.94%, 居全国第16位。在总面积中, 山地占56%, 丘陵占24%, 平原湖区占20%。长江、汉江横贯全省, 加上亚热带湿润气候, 形成境内水网密布, 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促进了湖北农业的快速发展, 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和其他许多兄弟农业大省一样, 湖北农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1 农村从业人员数量上持续减少, 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农村人口进一步向沿海大中小城镇转移, 农村从业人员流失严重, 许多地方还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 过去的小户生产方式亟待改变。将散户集中起来,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国外众多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普遍做法。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不断可以有效遏制土地撂荒现象, 还可以将有限的土地集中起来利用, 实施专业化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从目前来看, 农业科技的进步, 要保证了专业化生产能够得以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成效。

此外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目前在我省广大农村地区, 种地的往往是一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和留守的妇女, 这些都制约了农村科技的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通过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我们可以确保农村资源 (包括资金、技术、土地经营权) 等在联合与合作中得到优化和合理配置, 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1.2 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农业小生产模式与大市场之间进行有效对接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 还广泛存在卖菜难等诸多问题, 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民收入下降, 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 农业小生产的经营模式与现代化大市场之间的对接出现了问题, 许多种植户缺乏市场观念, 种植具有较大盲目性。大量的实践证明, 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以湖北洪湖市为例, 在新农村建设中, 政府因地制宜, 积极引导农民依托水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水生蔬菜, 探索出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农民种植的水生蔬菜由公司统一收购, 农民只需要种植, 不需要担心蔬菜的销售问题, 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公司利用他们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较好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目前以莲藕为代表的一些水生蔬菜远销全国各地,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得到了发展壮大。

1.3 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需要我们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目前, 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使得这一矛盾更加凸显出来,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而且这种需求带有刚性特点,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满足人们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 我们必要要改变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要更多采取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 采取集约化生产经营方式, 增加农村资金投入, 合理配置好土地资源, 着力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我国传统的小户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与传统的小规模家庭式农业生产模式相比,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等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更容易接受和推广使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 同时也更容易获得社会的大力资助, 并可以更有效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和开拓市场。

2 湖北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途径

2.1 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综观世界各农业发达国家, 政府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都给与了大力扶持, 一方面要制定出台一些新的政策, 包括土地流转、基本建设、金融、财政税收、工商管理, 用工制度等方面的政策, 引导各种龙头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兴办实体产业。另外一方面, 对企业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民培训、基地认证、基础建设、科研开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投资予以补助、补贴或奖励。

此外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模式, 用市场的办法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城乡一体化建设。政府可以采用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地方配套、整合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农民自主投入、创新金融服务、开展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广泛筹措资金, 解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资金投入的难题。

2.2 建立完善的农业企业合作机制

我们要按照农村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 加速向涉农、惠农、促农和兴农产业和领域集中必要的生产要素, 发展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 扩张骨干企业生产规模, 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鼓励民营企业就近吸纳农村过剩劳动力。

同时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和规模小的农业企业合作机制,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和精深加工业, 延长农业产业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3 通过民企联村工作, 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工作

目前, 我省正努力推进“民企联村”工作, 这项工作成效非常显著, 也极大促进了我省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 我省正处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 一大批民营企业对投身新农村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 这一方面弥补了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 也为农村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以湖北省监利县为例, 该县每年都会确定一批民企联村重点项目。每一个项目实施, 都会对相关地区包括土地在内各种资源进行一次重新整合, 从而给结构调整和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依靠项目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 已成为一种特有的经济现象。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福娃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与全县近12万农户签订了8万hm2的无公害水稻订单合同, 并在毛市、新沟、周老、汪桥等9个乡镇建立了2666.67hm2绿色有机稻生产基地, 实行无公害化生产, 并且按照每1㎏高于市场价格0.1~0.2元全部收购, 仅此一项, 就为种植农户年增收入2000多元。福娃集团运用科学的市场管理知识经营企业, 整合周边资源, 将原来分散的田块集中起来, 一改小农经济时代的种植方式, 科学种植, 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在市场上, “福娃”大米不但价格卖得好, 产品也供不应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得到了很好的转变, 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开发, 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外, 福娃集团的快速崛起也带动了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 现在在福娃集团所在地新沟镇, 交通、旅游、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众多, 这些人员大多属于当地的农民, 他们一方面为繁荣农村经济做出了贡献, 同时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2.4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有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 他们要具有良好的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 还要有良好的市场管理知识, 目前从湖北省农村实际来看, 许多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开拓精神, 大局观不强。近几年来, 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在湖北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普遍规模小, 市场竞争力不强, 缺少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要改变这种状况, 最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对此, 湖北省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 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实施高校培养计划, 开展农民职业化教育培训等, 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 这些举措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振宗.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着力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2) .

[2]陈晓华.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J].农村经营管理, 2009 (12) .

湖北农业 篇11

抓组织领导, 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良好氛围。一是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县委、政府对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 定期召开联席会, 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具体问题。二是实行部门对口服务制度。 县农业、水产、林业、畜牧等部门, 依托自身职能, 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好“一对一”的服务。三是形成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制度。2014年8月, 我们召开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座谈会, 请农产品加工企业、专合组织的代表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县直部门负责人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

抓金融扶持,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一是积极实施财政资金支持。县委政府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投入2 000万元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原料基地、企业贷款贴息和加工技改等专项补贴。二是用好省财政调度资金扶持。省财政去年安排公安县1000万元的调度资金, 今年安排公安县4 000万元, 全部及时发放到农业产业化企业, 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三是积极帮助解决融资问题。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问题, 近年来, 每年组织对接活动, 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抓龙头培植, 促进骨干企业快速扩张。一是抓“1233”工程, 培植龙头。公安县争取3年内有1~2家企业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行列, 打造一家50亿企业, 加工业总产值过200亿元。二是抓招商引资, 引进龙头。近年来, 公安县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 千方百计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招商引资取得新的突破。2014年, 新引进招商引资主要项目23个, 总投资金额达33.5亿元。三是抓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随着公安县孱陵产业园和青吉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建成完善, 入住园内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迅速增长。

抓基地建设, 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近年来, 我们按照 “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 通过创新组织方式, 完善合作机制, 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建设。同时, 镇、村两级积极推动土地流转, 加大特色板块基地建设, 满足企业原材料的需求。这种模式强化了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 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安县农业产业化近些年来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也很不相称。主要表现在: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够大。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数量虽多, 但大多数企业没有真正摆脱“小、散、低、弱”状态。目前公安县规上企业虽有73家, 但2014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还只有新裕农业和中粮粮油两家, 与监利的福娃、松滋的白云边、洪湖的洪湖浪、荆州区的拍马等企业相比, 实力还较弱, 产业链条还不长。

二是农产品加工结构不够优。主要表现在加工层次低, 没有高端产品, 农产品加工处于初级、零散的状态, 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公安县40家骨干龙头企业从事的行业来看, 从事粮棉油生产经营的占2/3强, 结构趋同性非常突出, 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而且多是初加工, 畜禽、水产、蔬菜、水果、林业的深加工还有待加强。

三是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够强。虽然公安县拥有一些“三品”标识认证的农产品, 有一些著名商标、知名商标, 也有几个省级名牌产品, 但大多数企业“三品”认证意识和名牌创建意识薄弱, 没有自己的品牌, 还没有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 缺乏核心竞争力。与京山的国宝米、东北的有机米等品牌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全县虽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00多个, 但部分合作社处于自发状态, 职能没有真正发挥。全县合作社整体规模偏小, 服务功能弱, 缺乏对企业、农民和市场的影响力。

3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了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公安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贯彻落实县委一号文件精神, 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下一步, 我们打算:

延长农业产业链。重点支持中粮粮油、金安纺织、黄山头酒业、新裕农业、昊韵农业、海瑞水产等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同时, 将围绕公安县农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 充分运用全县招商力量, 力争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产出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优化对企业服务。加大对美斯特食品、华烨水产、四通米业、丹宇米业、金香源米业、东南醇牛肉、景田牛肉、津湘益食品、惠泽生物等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促进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加大新型市场主体扶持力度。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 通过合作社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提高农业种养殖科技水平。支持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和“农企对接”, 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

加强品牌创建。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精品品牌, 支持和鼓励农业产业化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交会、农博会等产品交易展示会, 扩大企业社会影响, 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 (上)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杨春鹏.实物期权及其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加强效果下一篇:爆炸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