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枣阳(共3篇)
湖北枣阳 篇1
枣阳市位于鄂西北, 唐白河汇入汉水处的东部, 属汉水流域。面积3277平方公里, 总人口110万。约在北纬31°40´至32°40´、东经112°30´至113°00´之间。东接随州, 北连河南省唐河县, 东北与河南省桐柏县接壤, 西连襄阳, 西北与河南省新野县为邻, 南临宜城县, 东南至清潭镇与随州市相连。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 (1987:图B6) , 枣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鄂北片 (鄂北片包括湖北省北部的襄阳、十堰、丹江口、老河口、随州、枣阳等十六个县市) , 是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过渡方言。枣阳方言是笔者的母语, 本文所用的枣阳方言的例句多为作者自拟, 但均找当地人核实过。本文主要探讨“拐”在枣阳方言的意义及其演变, 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拐”的字源探析
从字源上分析, “拐”小篆为拐, 中古本作“枴”。 (《汉字源流字典》:592) 从木, 叧声。《广韵·蟹韵》 (273页) :“枴, 乖买切, 老人拄杖也。”《广韵·蟹韵》 (273页) :“拐, 求蟹切, 手脚之物枝也。”拐, 《唐韵》“求蟹切, 音箉, 手脚物枝也。”又《正字通》“古买切, 乖上声, 俗谓拐骗”。《龙龛手鉴·手部》:“拐, 俗。正作柺, 老人杖也。”《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柺”作为“拐”的异体字废除。
由此可见, “拐”是“枴”的俗字, “拐”又引申为拐弯、拐骗等义, 这两个字不是等义异体字, 现以“拐”为规范字。“拐”今在枣阳话中读作[kuai55]。
二、“拐”字在西南官话中的意义及其用法
(一) “拐”字在西南官话中的意义及其用法
“拐”在西南官话中使用普遍, 尤其活跃在口语中。通过语料统计, “拐”在西南官话书面语里主要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 名词意义为:下肢患病或有残疾的人走路拄的棍子, 上端有短横木便于放在腋下拄着走, 如:~杖。动词意义为: (1) 转变方向, 如:~弯; (2) 瘸, 如:一瘸一~; (3) 拐骗, 诱拐, 如:~骗。《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了“拐”的一种方言意义:弯曲处, 角。如:门拐, 墙拐, 拐角 (460页) 。通过对《汉语方言大词典》 (3225-3229页) 以及口语材料中“拐”的意义的归纳整理, 我们得出, “拐”在西南官话中的方言意义及其分布如下, 见表1。
(二) “拐”字构成的词语在西南官话中的意义及其用法
“拐”在西南官话中通常以词素的形式出现, 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以下我们选取《汉语方言大词典》 (3226-3229页) 、《成都方言词典》 (128页) 、《武汉方言词典》 (158页) 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条加以分析, 见表2。
通过分析可知:“拐”字构成的词语在西南官话里, 主要用作名词和形容词;名词意义主要源于“枴”的本义, 即《广韵·蟹韵》:“老人拄杖也”, 取拐杖之弯曲之义;形容词意义多含贬义色彩。
三、“拐”字在枣阳话与西南官话其他地区中的意义及其用法的比较
“拐”字在枣阳话中主要出现在词语中, 单用时有以下意义, 见表3。
对比表1、表3可知, “拐”在枣阳方言中的意义与西南官话的一般情况基本一致, 但又有所差别:表1的名词意义 (3) “岔子、问题”在枣阳方言中没有出现, 相对应的形容词意义 (1) “错、差错”也没有出现, 枣阳方言的“拐”的形容词意义与表1不同, 表1的形容词意义 (2) “坏、糟糕”通常出现在“ (搞) 拐了”一词中, 用作感叹词, 带有强烈的后悔、惋惜的感情色彩, “拐”的这种用法在枣阳方言中未出现。
通过方言词汇调查, 枣阳话中“拐”字构成的词语与西南官话的一般使用情况相比, 在语法形式、语义色彩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以下我们列举词条加以区分, 见下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拐”以及“拐”字构成的词语作名词使用时的意义, 枣阳话与武汉、成都等西南地区基本一致 (武汉话的“拐子大哥、头子”例外) , 来源于“拐杖之弯曲之义”;用作形容词和动词时, 枣阳话与武汉、成都等西南地区也基本一致, 都含有“坏, 不好”之义, 只是具体意义在各地有所演变, 如:枣阳话中用作动词的“搞拐”和“撮拐”与武汉、成都在具体意义上有明显区别, 相比之下, 更接近武汉话。需要指出的是, “拐”的“糟糕、坏”的意义, 分布极其广泛, 不仅分布在西南官话的很多地区 (成都, 武汉、天门、随州, 贵州清镇, 云南新平、玉溪) , 在中原官话 (甘肃天水) 、江淮官话 (湖北红安) 、湘语 (湖南长沙) 、赣语 (湖北蒲圻) 等地均有分布, 而这个意义在枣阳话中未出现, 枣阳话表达“糟糕、坏”义时, 用“了[xuei55l²¹]、死[xuei55s 55]”。
根据文献查证, 《说文·心部》:“悔, 恨也。”“悔”在方言中主要用作动词, 如:悔口:后悔, 食言 (成都) ;悔奶:漾奶 (武汉) ;悔靛:褪色 (武汉) ;悔色:褪色 (长沙、南昌) 等。所以我们排除“悔”字。《说文·土部》:“毁, 缺也, 本义当为破坏、损坏。”《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毁”的解释有 (6612-6613页) :
(1) 〈动〉改制 (多指衣服) 。东北官话:东北:“你把这条裤子~瘦点。”
(2) 〈动〉拆。中原官话:河南洛阳:“把这件衣服~了, 给小孩子做个兜兜儿。”
(3) 〈动〉出了差错。中原官话:江苏徐州:“还真~唻, 少了一样东西。”
(4) 〈形〉糟糕;比喻事情搞坏, 不可收拾。中原官话:江苏徐州:“~了, 八成着凉了;~了, 我把这事给忘了。”等等。
以上关于“毁”的这些意义在枣阳话中均有出现, 其中当表达34义时, 我们可以用“毁了”或“毁死 (了) ”, 二者几乎没有区别, 例:“~了!钥匙锁到屋头去了。”“~了, 我的皮包落丢了。”等同于成都的“拐了!钥匙锁到屋头去了。”贵州沿河的“拐了, 我的皮包落丢了。”
综上, 我们认为“拐”的“坏、糟糕”义, 在枣阳话中仍有留存, 只是作为鄂北片的枣阳话, 由于分布在西南官话区的东部, 面积小, 加之语言间的接触以及强势方言的入侵, 更容易受到临近的中原官话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证明作为过渡地带的枣阳话, 由于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 兼有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的混合性特征提供了佐证。
四、余论
枣阳方言由于濒临河南省的中原官话区, 有些语音特点更接近中原官话, 如:同属西南官话的成渝、武门、滇西等七片的四声调值接近, 它们是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 而鄂北片的枣阳话距离西南官话的常见调值较远, 某些调型更接近临近的中原官话, 见下表:
枣阳方言是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过渡方言, 由于历史、地理以及语言接触等因素的影响, 很可能兼有二者的共同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从语音、词汇方面找到了零星的证据, 但还极其缺乏系统性。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方言学者针对鄂西北部分方言的方言归属问题提出质疑, 这一问题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纂《中国语言地图集》, 香港朗文 (远东) 有限公司, 1987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 语文出版社, 2008
周祖谟校《广韵校本》 (第3版) , 中华书局, 2004
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 商务印书馆, 2012
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李荣、梁德曼、黄尚军《成都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李荣、朱建颂《武汉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湖北枣阳 篇2
让每一个孩子在集体、赞扬中成长
太平三中郑仁锋
事件:
刚刚送走一届毕业生,又服从校领导的安排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的问题很多、很难带,由于各种不利条件影响及初中生活的放纵,班中呈现出一种“懒、散、乱”的风气,班里事没人管,每个同学都是只要自己合适就行,老师提的要求左耳进、右耳出。课上不听讲:传纸条、说笑、打闹、睡觉、听mp3,老师怎样批评都无济于事。多数同学不交作业,即使交也是乱抄一气,甚至写的题与老师留的都风马牛不相及,缺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明确的学习目标。刚刚带完毕业班,内心的压力、紧张和劳累还没有完全缓解下来的情况下,又接受领导的重托,接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因为我知道:一个孩子的进步与徘徊,往往维系着一个家庭的欢乐与痛苦,教好孩子是造福孩子一生的事业。摸清了上述班情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年来的转化工作:
一、让每一位同学融入集体
一个班集体的班风涣散,主要原因是同学们缺乏集体观念,而班集体又缺乏吸引每个同学的凝聚力,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严格要求,缺乏积极上进的源动力。
严格管理,树立集体观念:让每一位同学融入集体,就要在每个同学心目中树立集体观念。
1、制定班规,班级目标: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第一次班会我就让同学们讨论了两个问题:你眼中的三(3)班是什么样的?我对三(3)班的期望是什么?
二、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表扬学生
一个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对于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做到就比较困难,可班务工作的重要方面就
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要允许有差异,耐心指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让后进生不成为掉队的孤雁。
后进生虽然只是少数,但他们往往集许多缺点于一身,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他们不仅容易犯错,而且改过来之后极容易再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总是用宽容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摸清后进生的思想实际,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缺点找出来,然后逐步改正。能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从不挖苦讽刺他们,多接近他们,跟他们说心里话,偏重表扬,着眼进步,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给时间,给机会,为后进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号召优生帮助后进生,采用“一对一,一帮一”的形式,后进生获得了友谊之手的援助,不断缩短与中等生、优生的距离。比如:辛文涛同学常因懒惰而忘了做作业,找他谈话他会答应老师今天一定完成,但到第二天检查却拿不出作业来。怎么办?不断的失败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转化她的方法。之后,我发现他完成了某一项作业时,就及时表扬她,并奖励他一个“笑脸”,几天下来,她也能和另外的同学一样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现在,他基本能按时完成作业了。
通过他,我发现班里绝大多数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这简单,那就表扬!谁的小优点一但被我发现,我会立刻微笑着表扬,看到孩子们高兴得样子,我心里也美滋滋的。我发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消极因素中存在着积极的因素,再顽皮的孩子,只要我们丢掉偏见,都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对这些积极因素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就会使他们一扫悲观、自卑情绪,增长信心,加快前进的步伐。
表扬是剂良药,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我在平时总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乖巧的学生,而顽皮的学生却很少能受到我的表扬和称赞。其实,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希望被教师注意,被教师表扬,乖巧学生如此,顽皮的学生更如此。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微
笑眼神都能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于是在课堂上,我会毫不吝啬地对学生的表现大家赞赏——基本答对了,说一句:“真不错,能答得这么好!”答得中肯了,说一句:“你太厉害了,回答得入木三分呀!”答得精彩了,何妨带头给点掌声,说上句:“你真棒!我甘拜下风哩!”即使回答得结巴、不准确,也可以鼓励他:“肯动脑筋真好!再想想就能答对咯。”
在作业中,我会毫不吝啬地对学生的书写大加赞赏——一直保持书写工整无误的,给句评语:总这么工整真不简单!虽然字迹不太漂亮,但笔划认真的,告诉他:你认真的劲头儿值得学习!经常写得马虎的,表扬他能按量按时完成作业,要是能继续努力就更好了。
在德育工作中,我会毫不吝啬地对学生的行为大加赞赏。不是有“尽量发现学生闪光点”之说吗?为什么我们常常疲惫地只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呢?那个经常上课违反纪律的“差生”,在课堂之外对老师何其尊重!那个经常欺负小同学的“差生”,在球场上就是叱诧风云的角色!那个经常不交作业的“差生”,在集体中是最有爱心的„„
反思:
1、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评价观。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对于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他们每时每刻的表现都在变化,甚至让我们惊讶,这都是值得教师加以注意观察,并对此观察进行反思,经过一系列行为研究之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行动方案。随着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那种“安于现状”的教师必然被社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经常“自省者”。古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远过矣。”每个人只有经常自省或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不断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
2、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教只是教育中的一环,家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同家长密切联系,不能脱节,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3、没有心理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如今,许多学生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思想问题,需要走进他们的心田,聆听他们的心声,抚慰受伤的心灵,疏导郁闭的心渠,真诚地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一个鼓励的微笑,一记肩背上善意的轻拍,一次心与心的谈话,我都毫不吝啬地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做人的需要和前进的动力。
4、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一生为本”,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能有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扬与耐心。作为教师都知道,“表扬”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激发和唤醒,就是期待与赏识,就是尊重与宽容。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幼稚,他们经常犯错,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时地提醒,纠正和适当的批评,但他们更需要鼓励、表扬和激励,以培养其良好的品行与习惯。人是渴望被鼓励和肯定的,马克·吐温说过:“一句恭维的话足能使我生活两个月。”足以见得的表扬的力量是多么的大!正所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教师评语:
1、转变就好象是一个“脱胎换骨”的 “大手术”,希望你能如同凤凰那样“浴火重生”。
2、从百花的凋零中,我们读出了岁月的无情,从青年的歌声中,我们读出了青春的活力。
3、“表扬”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激发和唤醒,就是期待与赏识,就是尊重与宽容。表扬是照在孩子心灵的阳光,没有这种阳光,他们就无法发育成长,一次鼓励和表扬,胜过一百次的批评和指责。所以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和微笑,这是对孩子成功的肯定!
4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爱和信任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引出学生内心深藏的天真的优良品质。
湖北枣阳 篇3
关键词:方言 湖北枣阳 程度副词
湖北省枣阳市隶属襄阳市,地处鄂西北,位于鄂豫两省的交汇处,东靠“九省通衢”的经济重镇武汉,西依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南临经济发展的江汉平原,北抵资源丰富的南阳盆地。枣阳方言与这些地方的语言特点有相同的地方,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原因和长期社会生活的影响,枣阳方言又与它们存在差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就当前国内外对枣阳方言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集中语音和词汇两方面,在语法研究方面还十分单薄,没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湖北枣阳方言中“很”类程度副词的语法特色展开研究。
一、程度副词“怪”
“怪”是枣阳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程度副词,意思与“很”“非常”相似,但它的用法与功能以及所表达出的感情色彩又与“很”“非常”有所不同。
(一)“怪”的组合能力
1.“怪”的组合能力很强,与“很”差不多,但在修饰词语时存在着感情色彩和程度深浅的差异。例如:
修饰形容词:很长/短——怪长/短
很近/远——怪近/远
很高兴/伤心——怪高兴/伤心
修饰动词:很搞笑——怪搞笑
“怪”与“很”比较,“怪”的程度浅一些,“很”的程度深一些。“很”与所修饰的形容词搭配,表现出较深的感情色彩。
2.“怪”在有些语境中不带感情色彩,只表示一种对客观事实的评价,在有些语境中带有“惊讶”“赞叹”等感情色彩。
1)表示对客观事实的评价。例如:
(1)这栋楼确实怪高哩(的)。(表对这栋楼高度的客观评价,的确非常高。)
(2)这里的风景确实怪美哩(的)。(表对这里的风景的客观评价,的确挺美的。)
2)表示惊讶。例如:
(3)这嗨儿离那嗨儿怪远哩(的)。(表惊讶,本以为这里离那里不是很远,没有想到实际上那么远。)
(4)这片果园还怪大哩(的)。(表惊讶,本以为这片果园不是很大,没有想到实际上那么大。)
3)表示赞叹。例如:
(5)这个小孩儿怪懂事哩(的)。(表赞叹,夸奖这个小孩非常懂事。)
(6)这部电影怪好看哩(的)。(表赞叹,夸奖这部电影非常好看。)
(二)“怪”与否定副词的搭配
“怪”前不能直接用否定副词“不”“没得(没有)”等,这点与“很”不同。例如:
不很重——*不怪重
不太深——*不怪深
没得很高——*没得怪高
(三)“怪X哩”式
在句法功能上,“怪”所组成的格式,通常不能直接充当句子成分,进入句子,往往需要后附“哩”(相当于“的”),组成“怪X哩”的形式。这类形式多充当句子中的谓语、补语、定语,也可以作状语、主语。例如:
1.作谓语
(7)奶奶给我做的这件棉袄怪耐穿哩。(奶奶给我做的这件棉袄非常耐穿。)
2.作补语
(8)他跳得怪高哩。(他跳得非常高。)
3.作定语
(9)怪便宜哩个杯子。(这是非常便宜的一个杯子。)
4.作状语
(10)他怪有礼貌哩对我笑笑。(他非常有礼貌地对我笑笑。)
5.作主语
(11)怪有钱哩,不投资。(非常有钱的人却不投资。)
“怪X”式后也可以不附“哩”,只有一种情况可以直接进入句子,就是当它作定语并且后接“一+量词”的时候。有时数词“一”省去不用,而只出现与被修饰的名词性成分相应的量词。例如:
怪高(一)栋楼
怪大(一)个盆子
怪长(一)块板子
怪深(一)口井
“一+量”式的定语也可移到“怪X”前,“怪X”的后面附“个”。例如:
一栋怪高个楼
一块怪长个板子
一张怪大个桌子
一口怪深个井
这两种形式在意义和程度上没有差异,在口语中一般使用第一种情况。
(四)通过叠用手段,派生出“怪”的生动形式
由这些生动形式所组成的不同句子在感情色彩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例如:
“怪X怪X哩式”:怪长怪长哩
“怪X怪Y哩式”:怪长怪深哩
(12)那条路怪长怪长哩。(有一种超出预料的感情色彩)
(13)那条隧道怪长怪深哩。(不仅表示隧道长、深而且表示隧道很长很深)
二、程度副词“多”(多么)、“恁”(那么)、“老”“好”
(一)分布组合能力
1.“老”分布范围很小,它只能跟“高、长、远、早”等有限的几个单音节形容词组合,但“老”不能修饰动词,而“多”“恁”“好”除了可以修饰动词外,甚至能修饰部分能愿动词以及动宾短语。例如:
多远(高、长、早)——多担心(想)
恁远(高、长、早)——恁担心(想)
好远(高、长、早)——好担心(想)
老远(高、长、早)——*老担心(想)
“老想”“老等”“老开玩笑”等词,虽然可以与“老”搭配,但此处的“老”是时间副词,而不是程度副词。“能”“敢”“肯”等能愿动词不能单独受“多”“恁”“好”的修饰,需要在其后加上一个动词才可以。例如:
多/恁/好能说。
多/恁/好肯干。
“多”“恁”“好”还可以修饰动宾短语。例如:
多/恁/好伤脑筋。
多/恁/好烦人。
2.“多”“恁”“好”所构成的几种短语形式。
1)动词+多/恁/好+形容词。例如:
哭多/恁/好凶
跑多/恁/好快
2)多/恁/好+动词+得/不+补语+宾语。例如:
多/恁/好沉得/不住气
多/恁/好丢得/不起脸
3)多/恁/好+动词+不+补语。例如:
多/恁/好划不来
多/恁/好想不开
4)多/恁/好+动词+宾语。例如:
多/恁/好伤脑筋
多/恁/好丢面子
这几种短语形式中的动词,一般多是单音节的。
3.与否定副词的连用
1)“不/没得(没有)+程度副词+X”式。例如:
不/没得多/恁高兴/伤心/害怕……
在这种句式中,只适合“多”和“恁”,而“怪”“好”“老”则不能进入该句式。
2)“程度副词+不+X”式。例如:
怪/多/恁/老/好+不+讲理/情愿/高兴/走运/老实(* 怀疑/*反对)
这两种情况中的“X”主要为表情态的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带有肯定意义,但由于二者组合形式不同,短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也不同。第一种情况组合成短语后是“不太……”的意思,第二种情况组合成短语后是“非常不……”的意思,比第一种情况的表达程度更深。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否定副词的进入,“很”类程度副词的组合能力(分布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语意和感情色彩的差异
1.“老”一般常带有说话人不喜欢或不合心意的感情色彩。例如:
(14)字写得老大老大哩,都出格了。(字写得太大了,很难看。)
(15)头发留得老长老长哩,难看死了。(头发留得太长了,很丑。)
2.“多”带有夸张语气,程度很深。例如:
(16)那个人长哩多丑。(那个人实在长得太丑了。)
(17)我们哩作业多多。(作业太多了以至难以完成。)
3.“恁”除了表达“很”“非常”的意思外,还带有一种疑问、反问的语气。例如:
(18)那部电影都恁好看?(难道真的有那么好看吗?)
(19)你恁不情愿?(你真的那么不愿意吗?)
4.“好”带有赞叹、惊讶的语气。例如:
(20)那个女孩好漂亮啊!(尤其地漂亮。)
(21)那栋楼好高啊!(特别地高。)
在枣阳方言中,有多个表示“很”的程度副词,如“怪”“多”“恁”“老”“好”等,虽同为程度副词,但在词语的组合搭配能力、句式、派生形式、用法及语言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等方面则是各显特色。语言承载着地域文化,这些词充分体现了枣阳方言特殊的表意方式,代表枣阳方言的特色,是枣阳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文化艺术的体现,代表了枣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探究,对进一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促进对枣阳的语言特色和地域文化的了解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研究报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2]王志方.湖北方言中的几种语法形式[J].孝感师专学报,1984,
(2).
[3]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朱建颂.武汉方言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
[5]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6]邵则遂.天门方言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刘海章等.荆楚方言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民俗方言卷)[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9]湖北省枣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枣阳志[M].北京:中国城市经
济社会出版社,1990,(9).